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专业课学习计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22 16:10: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专业课学习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专业课学习计划

第1篇

关键词:环境学科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环境、制药、医学和材料等专业的重要的基础学科,有机化学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应用以及各类有机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等[1]。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在内蒙古地区环境(大气、水、土壤)污染日益严重,而环境污染检测与治理人才匮乏,少数民族人才更为稀少,针对这一现象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2004年开设环境科学专业,2015年向蒙古族考生招生,培养地方性、民族性的环境专业复合型技术和管理人才。在我学院环境学科专业课程设计中有机化学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理论基础上开设的必修理论课程,其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然而,从有机化学课程性质而言,理论性强,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各种官能团结构性质不同而反应机理不同,不过众多有机化合物只有C、H、O、N少数原子组成,各类官能团的化学反应有规律可循,其影响因素主要与诱导效应、共轭效应等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有关。虽说学生常常感到难理解和掌握,但是通过教学改革创新,有机化学完全可以让学生简单易懂,且记忆深刻的学科。另外,由于教学内容颇多,而课时相对少,正所谓时间紧任务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压力大,查询相关文献的时间相对少,从而学习兴趣不高,失去学习积极主动性,因此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目前,加强环境科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面对有机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立足于地方性和民族特性,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入手,以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内蒙古师范大学是培养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师资和蒙汉兼通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奔着培养环境人才为目标,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对环境专业设置了合适的培养方案及目标。对环境专业学生而言,有机化学课程为必修理论课程,其教学内容要服务于后续开设的环境专业课程,要起到其上承下的作用。并其教学目的为:通过比较系统和全面地学习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熟悉有机化合物微观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掌握有机基本的反应类型及反应机理;并引导学生认识和分析环境问题,激发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运用有机化学理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学校特色和环境专业特性对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应优化课程内容,体现专业特性。

1.1精选教材和教学内容

以我校环境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大二学年要完成学校开设的必修课程学习以外,环境专业必修课程学习,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及其实验等基础课程学习,有机化学学习分为理论和实验部分,其中理论教学在一个学期。不同专业,有机化学内容侧重点不同。首先,根据环境专业要求,精选教材。我学院通过比较非化学专业使用的教材,选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汪小兰主编的“有机化学”进行课堂教学。这本教材涵盖了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结构、命名等基本理论知识和分子轨道理论以及现代光谱学原理等内容,重点介绍了反应机理和立体化学。其次,结合实际情况,精选教学内容。结合目前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制定了环境科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计划。由于后续开设了有机分析和波谱分析等相关课程,所以对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结构分析以及光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等内容进行删减。除此之外,含硫和含磷有机化学其结构和性质,与含氧和含氮化合物类似,作为学生自学内容。

1.2体现环境科学专业特色

非化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轻化学知识”的观念,于是学习有机化学首要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从而触发学习激情[1]。自入学起,环境学科的学生有困惑,那就是环境专业为何学化学知识?于是要求教师讲授有机化学时,注重与环境学科之间链接。有机化学理论知识与实验手段与环境科学专业后续开展的环境学、环境化学、环境检测等环境专业必修及其实验课程和相关选修课程内容都是息息相关的。教师将有机化学理论知识与环境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可以结合地方特性,举出身边的例子,比如黄河水内蒙古段干、直流水源是呼和浩特市人民主要饮水来源,其中有机污染物直接危害到本地区的人民(包括学生本人),来详述有机污染物的来源,结构,检测以及治理方法等。另外,教师通过介绍国内外环境科学的发展情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比如白色污染塑料等高分子材料通过化学手段降解形成燃料,使学生豁然开朗,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查阅文献,切身感受到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及其在环境科学中应用[2]。

2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为主,在环境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中,结合环境科学国内外发展、地方和学校实际情况、环境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与理论需求、学生学习状态,以教师深入学生,以提高学习兴趣,以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查阅学科前沿为辅助,以进行针对性的实验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1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环境责任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环境科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师注重理论的教育忽视专业特色。因此,教师应因材施教,以培养环境科学人才为目标,针对环境专业的特色进行系统的有机化学理论教学的同时发挥专业特长,以介绍国内外环境污染情况,污染根源以及治理措施并用专业角度分析其原理等,培养学生环境责任感。

2.2旁搜远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在环境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培养环境责任感的同时激发应用所学的知识去改变世界的创新想法。教师巧用具体例子,促使学生认识学习有机化学理论的重要性。比如,在绪论中讲述有机化学的进展,日常生活中的有机化学,有机污染物以及药物有机化合物等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有机化学与人和社会息息相关;在讲述烷烃过程中,汽油的“辛烷值”、汽油柴油的区别、石油醚的成分等为例,讲别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基团,其化学反应在官能团的周围发生,而且化合物之间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引发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带着兴趣去掌握和应用有机化学理论知识;从介绍苯系物对环境污染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介绍此类化合物的机构、性质等,引导学生去查阅文献,使了解污染源以及治理方法;以举实例如“三聚氰胺”的形成及其危害、“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叠氮化合物的爆炸性、禁用偶氮染料的结构性质及生态环境的危害等等,详述含氮化合物的结构、化学性质及其相互转换等,使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环境责任感。另外,教师布置学生查阅学科前沿文献,扩展知识体系。在我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在第一学年有“专题讲座”课程,三位环境专业科班出身、具有出国留学背景、承担国家和自治区科研项目并具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承担这门课程,系统的介绍学科发展,学术前沿。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特定的内容布置相关的查阅文献任务,组织小组讨论,总结写查阅文献报告。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的环境学科中有机化学理论的应用,进一步体现有机化学与环境学科之间的衔接,培养查阅文献能力,文献总结归纳能力。另外,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探究能力;扩展知识体系,初步形成科研意识[3]。

2.3殊途同归,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不同内容

有机化合物结构复杂,反应机理中涉及到电子转移、重排以及立体化学,教师使用单一的讲述形式,使学生感到枯燥,缺乏空间想象力的同学无法跟上课程进度,从而很难达到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多媒体手段,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比如,讲述旋光异构现象时,使用FLASH展示物质的实物和镜像不重叠的性质———手性,用图表列示物质的异构现象以及旋光异构的范畴,使用PPT简单的动画形象的描述手性物质的费歇尔投影式表示方法;在烯烃的亲电加成和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中的立体化学的讲述假如使用传统的板书展示,学生很难领悟其中立体变化,使用简单的动画视频演示物质结构和反应中的立体化学可克服此类困难;再如,单糖的结构特征,结构转换以及通过不同糖苷键形成不同类型的双糖、寡糖和多糖,氨基酸的结构特征以及通过肽键形成多肽和蛋白质,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这两个章节内容较多,涉及到的结构复杂,使用板书讲述耗去大量的课堂时间,无法重复展示和对比介绍,使用生动的PPT和简单的动画演示,使教学内容简单易懂,同时克服课时少,内容多的弊端。然而,多媒体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教师在课堂上需要积极与学生互动,观察学生的反映来调整进度,重复放映或者进行对比,忌讳教师脱离主体,唱“独角戏”[4]。

2.4学以致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

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在后续开设的专业实验操作与有机化合物密不可分,需要选作针对性的实验,理论和实验相结合,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内容包括:(1)物理常数测定实验:固体化合物的熔点测定、液体化合物的沸点和沸程、旋光活性物质的旋光度的测定、液体化合物的折光率的测定等,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常数的测定操作,了解物理常数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原理;(2)分离提纯实验:蒸馏方法分离提纯有机化合物、重结晶和升华的方法提纯固体有机化合物、纸上层析的方法分离氨基酸,使学生熟练的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的方法和手段,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其分离提纯的依据;(3)简单合成实验:合成简单的环烃、醚、羧酸衍生物等有机化合物,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熟悉根据反应物质和反应产物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力求达到较高的转化率,熟练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提纯以及相关的操作手段;(4)性质实验:在有机化学理论教学中,醛酮的化学反应较复杂、反应种类多,学生很难记牢,通过性质验证试验加深理论知识,经过观察反应速度和沉淀颜色等实验现象,分析其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在后续环境化学实验中,设计到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定量分析、用气质联用法测定室内空气中的苯系物测定等实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有机化学理论和实验课程的重要性、延伸性以及实践性[5]。

2.5南腔北调,教学语言母语外语兼用

目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新型词汇屡屡涌现,有机化学教学语言需要南腔北调,解决目前出现的教学难题。我校介于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授课班需要使用汉语兼英语教学,蒙语授课班需要蒙语兼汉语、英语进行教学,以此克服某些教学中专业术语难解释、难理解的困难。教师在专精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中,结合地方性和学科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教学目标,结合学科的专业要求精选教材和教学内容,根据整体培养计划注重环境学科专业的其他课程的衔接。结合实际情况,将教师、学生、多媒体、学科前沿、实验、教学语言等五个因素有机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实现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素玲.非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实践创新探索———以环境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2(5):134-136.

[2]陈春钰.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资讯,2015,13(22):1672-3791.

[3]常雁红,李天昕,陈月芳,等.兴趣教学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教育,2013(5):1-3.

[4]何兴权,刘大军.有机化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9(S1):98.

第2篇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 专业基础课程 多模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20-01

1 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作为中国最早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在学校成立之初就接受了国际学生来校学习。2004年,学校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全面负责来华留学生教育、对外汉语教学、中外合作办学和孔子学院建设工作。2009年,学校正式成为教育部高校研究生自主招生项目院校。学校依托优势学科,累计招收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各类外国留学生近千名,现有在校攻读学位的留学生600余名,学校初步建成石油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MPA、工商管理、通信工程全英文授课项目体系。本文将以通信工程专业学生为例讲述来华留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中碰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其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则以电路分析基础为例进行讲解。像《电路分析基础》这类专业基础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和进行实验的初步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同时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习后续有关课程准备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

2 来华留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中碰到的问题

目前,针对国内的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各个学校都结合自己的学生以及专业特色研究出了一批有针对性的教材和教学改革方法,但是针对来华留学生的教学改革方法还有所欠缺。来华留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普遍问题。

第一个是前期的基础性问题。由于来华留学生的在自己国家学习的基础和国内学生学习的不一样,因此,对于需要的基础性的课程理论知识不一样。目前,对于已经上课的来华留学生,反馈的结果是相关基础课程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缺失,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基础学科的缺失,部分来华留学生对于分数的加减都不是很熟悉。

第二个是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方式不一样,需求不一样。目前,来华留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希望能够回国服务,因此,他们迫切需要实践课程的学习,对于理论方面的学习重视程度还不是很够。在我们上课期间,留学生不止一次询问到实践动手的事情,学生上实践课程的积极性比上理论课的积极性要高很多。

本文的实际意义在于能够根据来华留学生的特点和通信电子类专业的特色,改革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改进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方法,正确处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矛盾,探索让来华留学生能够很好适应的教学模式。

3 针对来华留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中问题的一些解决方法

(1)改革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主要针对来华留学生的特点,合理取舍教学内容,重点介绍比较实用的电路分析方法。以《电路分析基础》为例,认识各种元器件,以及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在保证知识结构合理的前提下,重点介绍简单电路的分析方法,避免过于复杂的电路分析的实例,同时,在举例分析时,重点选择与实际生活比较贴近的电路,可以让留学生的微波炉,洗衣机等电器来取代模型中的电阻等。同时,精简后续课程使用不多的复杂电路的分析方法,精简对数学以及物理要求比较高的电路模型的分析,如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化。

(2)加强实践教学,研究实践教学促进理论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电路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靠课堂教学是很难使学生学好的,必须让学生在实际动手中加以学习、加深理解。因此,要研究一个使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互完善、研究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理论课程中适当的穿插实践课程,尤其理论课程举例时,可以用实践课程中学生已经或者即将用到的内容。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用的要求,比如实际过程中,除了必要的内容,对于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也可以将电子创新大赛纳入到学生实践教学中,开展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竞赛模式。

(3)加强电子课件的细致化,步骤化。由于绝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国内的学生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在进行电路分析时,不能仅仅向对国内学生一样进行分析方法的选择以及运用,还需要对分析的结果给出详细的数学计算步骤以及原理。

4 改革后的效果

经过近几年的逐步探索,目前新入校的来华留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时,不像刚开始的来华留学生那样觉得迷茫后失去兴趣了,尤其这两年的来华留学生终于不用迷失在复杂的数学和物理计算上,并且学生们觉得这些专业基础课程也比较interesting啦。

5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来华留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时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在逐年的不断改革与优化课程中,探索出了几种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能够有效的解决来华留学生数理基础薄弱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提升他们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陆.研究性学习及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0,20(10):26-28.

第3篇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课;信息化;教学设计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信息技术的重视以及互联网+的提出,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教育迅速发展,高职会计专业是目前在校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由于专业的特点使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能将学生留在教室,使得会计专业必须利用信息化技术等手段进行专业教学的改革,迫使各高职院投入巨资进行教改。近几年来各大高职院校几乎要求所有老师全力开发微课、慕课等教育教学资源,然效果却不尽人意,主要问题是教学资源按计划和要求开发完成后,如何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来进行课堂教学却没有学校去进行认真思考,教学资源开发完成后,上传到各学校相关的网站上,让学生进行自主下载学习。也有些用于课堂教学,教师零散、无序的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与各学校大力开发这些教学资源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没有使这些教学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有个别学校开发这些教学资源甚至于是为了学校的评估而使用,完成没有得到合理有理的利用,这是对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教学离不开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怎样利用好已完成开发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是每一个从事教育教学老师必须要掌握的技能,然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即教学设计。任何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是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在每一个45分钟内利用信息化技术等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内容,使教师教的轻松,让学生学的愉快,这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每一个教师在上课前都要备课,备课并不单纯的备教材,大多数教师的备课都是看看本节课上课的内容,保证这堂课的内容不要讲错就可以了,至于这节课使有什么教学方法,采用什么教学手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得到的教学效果是不是不一样的,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能将学生留在教室内认真听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则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少部分教师上课是教本宣课,按书上的教学内容读一遍就算完成上课内容,故造成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意进教室,这是目前我们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手段等,在课前要对每一堂课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教学设计安排好每一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反复比较和运用,做到让学生学得轻松,这是每一个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信息化的运用在会计专业课程中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点,因此本文将以错账更正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对会计专业课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错账更正方法”,内容选自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会计学基础》教材中的“第五章—第四节”。该教学内容可以修正会计账簿中的错账记录,又可以为编制财务报表的数据准确性提供保障。因此,在本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用时45分钟。

(二)教学目标

该内容的教学将分别实现“知识”、“技能”、“素质”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主要要求学生掌握错账更正方法并能熟练应用。技能目标主要要求学生能正确选择错账更正方法,并按规范要求进行错账更正。素质目标主要培养学生会计职业素养及思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为错账更正方法及操作,难点是针对不同类型的错账,如何选择相应的更正方法。

(四)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职1年级会计专业学生。不喜欢单纯的接受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学生对新生事物具有较强的动手意愿,自觉性不强,团队意识弱是该层次学生的主要特点。因此教师需要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进行积极引导。学生在进行本节课内容学习之前已掌握了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错账的查找等知识与技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了“理实一体”、“任务驱动”、“分组协作”、“归纳对比”、“岗位模拟”等方法,实现了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中做、做中学的教学设计理念。

(六)信息化应用

信息化技术与资源的应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课前通过职教平台预习资料并布置预习任务。课中依托视频、动画实物展台及操作系统,构建工作情境和师生互动的学习场景。课后采用网中网财会专项技能实训平台等方式进行测评及反馈。

二、教学组织过程:教学组织过程分为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和课后评价三个阶段

(一)课前预习阶段

教师在职教新干线云平台错账更正操作指南、网络课堂视频等预习资料以及企业实物错账纸质材料,要求学生按会计不同岗位以4人为一个小组,分组完成错账更正任务。并通过微信等社交工具进行预习结果的反馈,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加强课前对学生的了解。

(二)课中教学阶段分为六步骤进行

1.课堂导入(4分钟)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点评,并汇总预习反馈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2.基础知识准备(15分钟)在基础知识准备环节,教师事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描述本校的一位毕业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一系列错账并寻求帮助过程。从而迅速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工作情境。在视频结尾时该学生向学弟学妹们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层层深入。使学生了解错账类型,不同类型的错账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正。3.修正任务成果(10分钟)带着学长提出的问题,进一步为学生播放动画视频,演示错账更正的操作方法与要点,借助动画视频等信息化资源,演示操作过程,细说操作要求。各小组成员根据动画视频,回答学长提出的问题以及总结错账类型及更正方法。学生总结完后重新对课前预习资料查找出的错账进行讨论并进行任务成果的修正。4.成果展示及纠错(10分钟)为检验课堂学习效果,采用抽样方式通过实务展台及操作系统将学生做好的凭证、账簿投影在黑板上的方式进行小组展示,小组互评,最后由教师点评。在本环节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错账更正方法的选择还存在一定误区,如何根据错账类型选择正确的更正方法也是本次课的教学难点。5.技能要点总结(5分钟)为解决教学难点,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列举的方式进行错账更正方法选择的总结,并编制错账更正“口决”(凭证对账簿错,划线可更正;凭证错账簿错分类型选方法,科目、方向有错误,红字来更正;金额多红字冲、金额少蓝字补)。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解决教学难点问题。6.布置课后任务(1分钟)在课堂结束时向学生提出知识拓展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微信群进行课后讨论并通过网中网财会专项实训平台布置课后作业。

(三)课后评价阶段

教师通过网中网财会专项实训平台获取学生课后作业测评结果,同时汇总测评错误知识点,将汇总结果及正确操作到职教新干线云平台,并要求学生再次测评,直至学生完成操作正确为止。

三、教学效果评价

组织学生分组展示及现场纠错实现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互评,教师的总结性点评帮助了学生对学习难点部分的理解和记忆,网中网财会专项实训平台的在线测评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操作要点的掌握,课前预习效果、课后学习效果的对比评价。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成效,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四、教学特色和反思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现了双主体教学,课程安排以就业为导向,应用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结合一系列的信息化资源与技术的应用,使课堂程现以下教学特色:1.以设疑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及多样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手脑并用,提高学习效果。2.使用凭证、账簿等业务资料、结合岗位模拟,构建情境化教学模式,体现了教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3.通过学生自主纠错与总结,结合“口诀”的应用,突破了教学难点。4.利用网中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进行在线测试、微信平台的互动交流与评价,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多元化综合评价。借助信息化教学资源与手段,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让教学变得轻松,让学习成为享受。这是我们教学工作者的心愿,也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孙志洁.《基础会计》课程模块教学设计与实践[J].财会月刊,2010(9):108-109.

[2]洪荭,廖联凯.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研究[J].财会通讯,2008(6):40-42.

[3]崔东顺.会计专业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应用与研究[J].会计之友,008(35):85-86.

[4]刘琳,张昆,马广烁.浅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设计[J].科协论坛,2012(8):165-166.

第4篇

[关键词] 高校; 专业课; 信息化; 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Informatized Instructional Design)就是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在综合把握现代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研究过程[1-2]。高校的专业课程大都具有内容多、范围广、程度深的特点,是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的理想课程。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及设计流程

1.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信息化条件下应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三论”原理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包含四大要素,即:“情境” “协作” “会话” “意义建构”[3]。“三论”有4个基本观点,即系统的观点、信息的观点、反馈的观点、调控的观点[4]。信息化的教学可以描述为:教学活动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媒体、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整体系统,该系统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信息在系统各成员之间交流,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流程

信息化教学设计分为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就是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基于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收集教学信息资源,设计课程的总体教学情境,调整优化整合各知识点的内容和教学次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建立公正的评价系统和畅通的反馈渠道的过程。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5]。

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根据课程教学设计的结果,针对某堂课(或某几次课)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依据教学信息资源,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成员之间进行协作与会话,完成信息交流,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反馈教学效果。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5]。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是在吸收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发挥信息化条件的特长,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和活泼。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最传统的一种教学方法,信息化条件下的讲授法对传统的讲授法有很大的改进,特别是在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教学的互动性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教学资源多数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校园网资源库等提供的文本、声音、图像、视频等的集合体,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内容丰富,可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情境式教学[4]。

2. 案例法

在信息化教学下,案例教学法能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长处,学生可以在案例提供的情境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接受能力、创新能力,相互交流,积极主动地利用信息资源,并把它们转化为知识。教员可以利用提供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但它的缺点是学习时间长,不适应短时间的课堂教学和有课时限制的短课程教学。

3. 网络教学

网络教育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集成化的学习环境,包括多媒体学习系统、辅助学习系统、实践环境和师生交互环境等等,学生可以在各个教师开设的网络虚拟教室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学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安排完成学习,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的难度、进度,还可以随时通过电子邮件或者论坛(BBS)和教师、同学进行交流。这样的方式有利于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开阔思路、共同提高。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同步教学,也可以采用个别辅导模式。缺点是必须有教学网络平台,而且教员不易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5]。

4. 讨论与探索法

信息化校园可以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容量、交互性的供讨论、使用的学习资源。虽然教师的权威在其中有所削弱,但有利于学生根据讨论主题的需要,从充裕的资源库中自由取用信息;有助于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实现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想和智慧为群体所共享;有益于整个讨论群体共同完成对所涉问题的意义建构,从而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6]。

转贴于

5. 其他教学方法

信息化教学除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外,还有很多传统教学方法得到很好的应用,如:现场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现场将有很多显示教学信息的显示器,通过这些显示器,学生不仅可以感受现场外在信息,还可以了解物体的内在信息;发现法,在发现法教学中,教师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教师扮演学习促进者,引导学生对这种情境发问并自己收集证据,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7]。这些教学方法还可以结合视频、音频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方法十分繁多,而且各有特点,适用不同场合,这就需要教员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认真的研究,寻找适应课程和知识点的教学方法。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评价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否成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8]。

(1)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包括学习目标是否明确,表述是否清楚;是否所有的学习目标都符合相关的教学大纲要求;教学设计中是否考虑到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明确说明如何调整成效标准以适合不同的学习者;教学设计是否能激发大学生的兴趣,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并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以及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大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2) 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否合理。包括技术的运用和学生的学习之间是否有明显的关联。技术是使教学计划成功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把计算机作为研究、和交流的工具是否有助于教学计划的实施。

(3) 教学计划的实施是否简单易行。包括教学计划是否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的差异很容易地进行修改,以便应用于不同的学生;教师是否可以比较轻松地应用教学计划中所设计的技术,并获得相应的软硬件支持。

(4) 是否能够有效评价大学生的学习。包括教学计划中是否包含一些评价工具,用于务实的评价和评估;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果评估标准之间是否有明确的关系。

四、结论

信息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但必须认清4种表象,即 “信息不等于知识”、 “活动不等于理解”、 “技术不等于教学”和“任务不等于智慧”[9]。因此,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员主要研究“如何激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保证学生有步骤地开展自主学习”的问题,使教学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优点,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通过主动的学习探索活动,把信息转化为知识,完成意义建构,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周海涛. 信息化时代教学模式的建构[J]. 辽宁教育研究,2001(7):52-53.

[2] 刘传领,范建华.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2006(4):174-175.

[3] 骆轶姝,强莎莎,黄雅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实践[J]. 计算机时代,2007(8):44-46.

[4] 刘贵富. 大学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06(10):59-61.

[5] 申志永,袁素娟. 信息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探微[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1):268-270.

[6] 胡晓光.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 现代情报,2005(7):213-215.

[7] 刘兴喜. 信息化教学及其发展[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2(4):86-87.

第5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材

中图分类号:F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231-03\

案例教学法最早是在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被应用,现已成为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哈佛商学院商业和企业管理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超过教学总学时数的80%。通过案例教学,哈佛商学院已经培养出众多工商管理、财务管理领域的精英。现在案例教学法被广泛应用,并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具有特殊效果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在我国应用较晚,首次运用是在1980年大连中美培训中心首次厂长、经理研修班,此后在多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其独特的特点使其必将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被大家所推崇。

一、会计专业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并积极进行思考、讨论、课堂发言、撰写报告,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学生进行身份体验,并在实际工作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实际操作、语言表达、信息获取、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

会计是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实践中。传统的授课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会计相关理论知识,只对相关会计信息进行简单描述,学生远离真实的会计环境,对所讲授的内容很难理解和消化,对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会束手无策,不知如何解决,而案例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情境,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此外,会计案例可以贯穿多个知识点,融会多学科知识,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作用。因此,案例教学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广泛运用是大势所趋。

二、当前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案例教学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管理类专业,特别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案例教材质量有待提高。案例教学法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质量的高低。目前在会计专业课程运用案例教学可选择的教材较少,导致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案例过于简单,没有相应的案例背景及相关资料,且将复杂业务分解、删除,结果变成类似课本例题式的案例,失去了案例的特色,采用这样的教材往往会使案例教学变成举例教学。

2.教师实践经验有待提高。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必须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实践经验和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但目前高校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到企业参加过实践,接触会计实践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是从书本中了解企业,其理论功底较扎实,但缺乏实际工作经历,对会计实务工作流程了解不够,且由于条件有限,高校教师虽然有些能到企业参观调研了解到一些企业情况,但了解深度不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使案例教学只能照本宣科,可能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导致案例内容的选择、课程组织和引导、案例点评等存在不足,进而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3.学生的参与程度有待提高。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只起到辅助、引导作用。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参与程度不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学生受长期灌输式教学的影响,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学,习惯于接受教师意见或课本中的意见,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参与的习惯,其参与意识非常低。(2)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和扩展性,对案例中的一些问题,考虑不够全面,因此不能紧扣案例做分析,甚至是无从下手,对案例中的问题找不出解决的办法,更谈不上灵活运用案例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3)有些学生碍于面子,怕自己回答错误被同学嘲笑,而不敢参与到讨论中。(4)案例教学要达到较好的效果,应采用小班教学。但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并且财会专业是热门专业,学生规模庞大。各学校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往往采用合班上课,人数可达上百人,有的甚至会超过200人。这种情况下不利于组织案例讨论,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课时不足。目前很多院校的教学计划中,会计专业课程课时都较少,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基本上只能把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内容讲解完,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不能将案例中的相关环境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将案例信息变为了教师加工后的描述信息,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将案例教学变为了简单的举例教学。

三、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优化对策

1.鼓励教师编写高质量案例。案例教学能否取得好的效果,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案例。应鼓励教师进行案例研究,编写高质量、适合学生需要的案例教材,这就需要大量资源支持,会计专业课程和企业实务联系紧密,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工作,了解企业对专业的需求,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以适应社会需求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使教师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在会计实践中搜集真实的会计案例数据,然后根据收集的资料编写出高质量会计案例教材,并且要每年不断进行充实更新,使其不断完善。

2.教师要精选案例。案例选得是否合适,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围绕教学目标精选案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开展每一堂案例讨论课之前,都要根据教学目标和侧重点来精心选择和设计案例。

在案例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实践性,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应用性、可操作性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应以会计实务为蓝本,将实务资料进行必要的概括、整理和提炼。二是代表性。应让学生通过对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进行分析,逐步扩展到对一般的案例的分析和评价,从而归纳总结出会计与理财工作中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能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三是针对性,案例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并且要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学生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掌握。四是综合性,案例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从对单一知识点的了解转化为对问题的综合分析和判断。因此,所采用的案例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要让学生有讨论和思考的余地,使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另外,为了弥补课时不足,教师在设计好案例、开展案例讨论之前应先把案例资料发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前有足够的时间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并开展小组讨论,这样不仅节约了课上时间,而且能促使学生在课前对案例进行分析时对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复习,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案例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应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研究和实验基地,开展会计实践与调研,定期同实务界进行业务交流与研究、技术咨询和服务等方式,鼓励教师参与到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中,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

4.调动学生积极性。案例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首先,应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应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使学生由“要我说”转变为“我要说”;再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知识水平、素质能力、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在课前,可将案例资料提供给学生,要求其阅读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案例进行分析,课上采取分组讨论、总结发言等形式,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同时又给学生自我展现的机会,充分调动每位同学参与的积极性。

5.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使学生身历其境以会计或审计人员身份参与案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案例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要有始有终,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发言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措施等做出评价,并提出一些值得思考和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另外,课后教师应对本次案例教学的经验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不断修正和完善案例教学,提高案例教学水平。

6.改革学生成绩评价方法。会计专业课程应对以一张试卷来评定成绩的方式进行改革,可将学生的成绩构成分为:考勤、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等几项,还可以尝试增加课堂表现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对于课堂表现主要是针对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具体表现,包括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和对问题的理解分析水平。课堂表现在总评中所占比重高会促使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而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对于不参与讨论的学生还可实施扣分的方式,以强制其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7.改革教学计划。良好的案例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改善课堂气氛有很好的效果,是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应鼓励教师开展案例教学。针对案例教学课时不足问题,应改革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增加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课时,以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足够的学时用以开展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 刘婷.案例教学及其在会计专业课程中的运用策略[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2] 余凯成.中国企业管理案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3]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王,马春爱.案例教学应用现状分析――以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为例[J].会计之友,2011,(6):114-116.

第6篇

首先,信息化教学流于形式。机械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比如有些教师只是简单的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几个关于模具生产的视频,应付了事。其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机械专业理论的教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而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不能做到这一点,不是不能充分利用计算机操作的优势、实现教学与实践的互动,就是过于依赖计算机辅助教学,而忽视了其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此外,教学评价信息化程度不高也是制约机械专业实现教学信息化的一个绊脚石。

二、实现机械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具体策略探究

(一)教学前的信息化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进行备课。这一方面要求教师掌握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知识素养。因为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保证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点能够被学生充分接受和理解,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了解社会上机械专业的相关情况,搜集新的机械图片和视频,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要认真挑选工艺制造的图片或数控加工的影像资料。对于复杂的零件,比如说装配体,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Solidworks软件,有针对性地对关键环节进行三维模型展示,以更加清晰、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学习。

(二)教学过程的信息化

信息技术是一种利用文字、符号、颜色、线条、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是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为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轻松的利用网络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问题,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大大的提高机械专业的教学效率。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现方式多样性,从不同角度展示相关机械专业的相关模型和零件结构图等,为学生带来多种视觉效果,让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相关知识,深化学生的记忆。

(三)教学后的信息化

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比如说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建立自己的互动网站或通讯社区,如QQ群,学生在课下或者放学之后可以利用网络请教老师自己没有搞懂的专业问题,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并对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以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查询自己不懂的知识和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三、总结

第7篇

关键词: 动画设计 课程教学 教学方法 存在问题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娱乐行业的蒸蒸日上,动画行业进入蓬勃发展期,随着IT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动画逐渐向数字动画方向发展。可以说,动画产业进入了爆发性成长阶段。在这个前提下,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纷纷设立动画设计专业,期望能培养出适应文化产业的动画设计类人才。但我国高校的动画设计专业是一门新兴课程,动画设计是在幽默的前提下,加入设计元素,运用运动学原理,让静态的人物或事物二维或三维地连贯运动。在动画设计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动画设计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创作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动画思维能力的培养,动画设计方法和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具备动画设计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我国高校动画设计专业的教学成果不甚理想,毕业生的水平与真实就业的需要存在一定差距。笔者分析了现阶段高校动画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高校动画设计课程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高校动画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落后。现阶段动画设计制作大多依靠数字技术,所以高校动画设计教学大多侧重于技术类教学,大大忽视了设计理念教育。动画设计一般注重绘画基础、视听语言等技术类方面,但由于动画设计除了需要了解动画设计相关技术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动画设计的动手能力及电影、平面设计、各民族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知识,这就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只能从事初级的电脑操作工作。长此以往,市场上缺乏创意的动画作品越来越多,不利于动画产业的长期发展。

2.教学目标方向错误。目前高校动画设计教学大多是工匠式教育,虽然各大高校设置了动画设计专业,但对于这种新专业,很多高校并不清楚教学重点在哪。高校的动画设计专业的动画软件和艺术课程往往相互孤立,学生在进行动画设计时,往往不知道方向,在走出校门后也是一片茫然。

3.教学模式落后,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动画课堂教学往往忽视学生动画设计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照本宣读,不能很好地组织教材内容,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对高校动画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1.明确教育目标。动画设计教育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了解动画教育自身的特点,搞清楚动画设计的本质。高校在进行动画设计专业教育时,要明确作为一名合格的动画工作人需要具备的能力,即不仅要了解动画设计相关理论知识,还要在教学中融入设计思想,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美学思想的灌输。

2.创新教育模式。根据动画设计自身特点,笔者认为,在动画设计教学中,首先要加强美美学教育的融入,美学思想对于动画设计教学具有指导作用,从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帮助同学们在进行动画设计时做到符合人们的审美观点。在动画设计教学中,美学教育与动画设计不能分而教之,而是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动画设计中自觉融入美学元素。在美学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向学生展示动画设计案例,借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案例,一边向同学们讲解相关理论知识,一边发现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并对学生实践进行问题分析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另外,在动画设计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应用实践能力,高校的动画设计需要学生应用和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安排学生实际进行动画设计的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不局限于教材案例,充分发挥自己的思想和创造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动画设计水平。

3.积极进行师资力量的培养。各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师实行。并且作为一名动画设计专业教师,其除了要有动画创作知识和运动的知识外,还需要了解导演理论和镜头知识。但目前高校的动画设计教师大部分由其他美术教师转型而来,对动画规律和动画产业本身并不了解,所以高校必须加强动画专业设计专业教师的培训,对专业教师进行系统强化训练。高校可以定期让动画设计专业教师深入动画制作公司,参与动画的中后期制作,条件好的学校可以让教师出国深造,了解国外先进的教学体制和动画制作中时先进技术,帮助教师了解动画设计教学中需要侧重的地方。同时学校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对优秀的动画教学不断进行总结,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4.将艺术教育和技术教育完美结合在一起。动画设计具有市场商业价值,艺术的追求和相当的技术水平都是其考虑的问题,所以,动画设计的技术和艺术之间并不存在矛盾。相反,技术的发展能给动画设计带来更广阔的创造手段,艺术的发展能推动动画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技术和艺术充分结合起来,就要注重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另外,动画设计教育包含了众多教育体系,在动画设计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模式,将各个艺术门类优秀的艺术成果例如绘画、电影、音乐、运动学、人体工程学等充分结合起来,积极与外界交流学习。

随着现代动画设计涉及的领域和现代动画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动画设计教育必然要不断创新教育体系,动画设计教育者更要认清楚我国现阶段动画教育的状况,脚踏实地,不断积累教育经验,最终培养出优秀的动画设计人才,推进我国动画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宇X.我国高校动画专业课程体系研究[D].湖北大学,2013.

第8篇

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基础课程,《会计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如何实施教学,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培养符合要求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本文通过对我院《会计学基础》教学现状分析,结合实际需要对《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改进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关键词:

会计学基础;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对于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高职生来说,《会计学基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我院在这门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

一、我院《会计学基础》教学现状

1.本专业学生特点。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应届的高中毕业生,由于学生入学前,接受的是基础教育,踏入职业学院后,接受的是职业教育,难以适应专业性强的课程学习,《会计学基础》是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具备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在会计基础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涉及专业的会计知识,对于刚刚接触会计学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要吸收消化都比较困难,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利于整体课程的学习。

2.理论教学。侧重以教材为根本,教师为中心进行的教学模式,教师以课本为中心,采用填鸭方式,将课本内容讲授给学生,不注重对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本课程就会缺乏全面理解,不能够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有些学生则纯粹为了期末考试机械地将书本中的重点、难点记录下来,没有深入思考。

3.实践教学。我校在《会计学基础》教学中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十分欠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课程时间的制定上,往往将更多时间给予前者,学生缺少对会计专业知识的实际认识,缺乏经典的案例,不能培养学生全面的了解会计学,当然学生更缺少社会实践,学生就会感觉与实践距离太远。

4.授课时间短,授课内容严重不足。本课程是新生进校学习的课程,我院新生进校较晚,开始课程的学习比二年级学生正常教学周晚4周左右,而《会计学基础》每周只有4课时,使正常的教学内容由于时间因素严重不足,学生本来就不能接受过于专业性的内容,主要的教学内容又不够上,不能全面学习基础知识。

5.授课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较多,班级较多,院内专业任课教师严重不足,院内教师集中教授会计电算化专业二年级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无法给新生教授《会计学基础》,只有大量聘用校外教师来授课,许多有着实际会计工作经验的人员由于学院路程较远或会计业务较多不愿来授课,外聘的教师是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不足的在校研究生来授课,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不扎实。

二、《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改进思路

根据上述问题,我认为可做出以下改进。

1.进行学前教育,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马克思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增强其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只有如此才能够让学生更加的深入会计学基础课程中,全面的了解本学科的全面知识,开课之前应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1)学生入学后由本专业任课教师对会计工作、对会计人才的需要现状、学生毕业的发展方向等情况进行介绍,以往届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为例,告诉学生在校努力学习,打好基本功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没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基本技能是不能适应现在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的。(2)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参观,了解实际的企业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及会计核算中运用的相关技术技能,让学生对实际会计工作的有足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对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随时展开讨论,并且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教学、分组讨论、实训操作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本课程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改进理论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等教育普及的条件下,高职学院生源质量相对较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等方面良莠不齐。《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的技术性较强,较为枯燥如果继续采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学生会感到枯燥、无趣,无心学习,这就难以实现本专业培养的目标。这就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科学组织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开展《会计学基础》教学。(1)讲授式理论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讲授中,应注意围绕学生,激发兴趣,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现代心理学更强调新奇的事物更能引起人的注意,增强感官记忆能力。会计课程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联与实际结合,采取简单易懂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货币资金核算时,可以适当举例、给学生分配角色进行实际演示这样学生就能充分理解,有一个深刻的印象。(2)启发式案例教学,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前,我国会计正面临巨大变革,要让学生学会会计内在的理论和方法,讲授理论的同时应配合具体业务案例和会计处理的讲解,同时联系其他类似业务处理的启发,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而不是仅满足于某一项具体业务的处理,讲课时要不断地通过类似或不同案例教学,注意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增强自学和后续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同学们能独立地去分析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或特殊问题,能从容地应对会计的新变革。(3)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组织、引导和促进者,只有让主体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重建构,教育才能改变学生。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分组讨论,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完成课堂实训,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类同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于学生有一定基础的账务处理问题,则留在课后由学生完成,同时也给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索,以逐步引导学生培养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4)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传统会计课程只是简单的在黑板上给学生讲解知识,为了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的要求,《会计学基础》课程应采用更多的现代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以制作电子课件、微课、PPT、视频对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表述,使课堂更加活跃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步骤,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投入,提高学生的应对实际工作的能力,才能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目标。因此,必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一个服务于《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1)实践教学体系。随课分散实训: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特点,《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实训目标主要在于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课程中所讲基本方法与基本操作相统一,让学生熟悉企业基本会计核算的业务流程运用实训操作平台:我院为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在实训室增购了基础会计实训操作平台,可以安排学生在实训室系统的操作实训平台,教师从旁指导,并且根据学生操作情况进行电子打分,教师从繁重的作业手工批改转为电脑批改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ERP财务链总账实训:《会计学基础》课程是针对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电算化是最终学生实践学习的结果,因此,本课程教学应结合会计电算化让学生进行实际技术操作,在本课程结束后,安排1-2周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完成电算化操作,从中体会手工与电算化的差异,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程基本操作的认识。(2)实践教学的方式。第一,认识业务:在课程实践教学中根据实训题了解所从事工作的基本业务;实训中所涉及材料均采用现今企业正常格式。让学生对企业的业务有一个全面、实际的认识。第二,学做结合,边学边做:会计职业有很强的操作性,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结合知识理论与实践操作,注重实践教学,利用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实施仿真的实践教学,实际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4.增加授课时间,满足基本教学内容的需要。对我院新生进校晚,上课时间不足的情况,将《会计学基础》课程由原有的4课时增加至8课时,这样在保证基本的理论教学时间足够的基础上,安排足够的课时进行实践教学的开展,保证理论与实践结合,完成基本的专业教学,为后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5.提高授课教师的素质,更好地为学生授课。对我院教师不够的情况,可以增加专业教师的引进,特别是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以充实现有的教师队伍,若新进教师是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可以指定具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进行一对一地教学指导,从授课计划、教案、教学方法、实际操作技能等全方位进行指导,帮助这类年轻教师尽快地融入教学中,给学生以扎实的理论授课和技能指导,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杜宁,王艳.对高职院校“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

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模式;网络化平台;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教育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空前的重视。为了培养具有信息应用和开发能力的创新型和应用型药学人才,按照教育部提出的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的教学目标,高等院校加快了计算机教学向网络化迈进的步伐。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层次不同、学生自学能力差别大、依赖性强、计算机教学中缺乏药学专业特色等特点,我们从2004年开始探索大学计算机课程网络化教学体系建设与应用研究,并申请了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化教学模式研究”,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建设了基于Windows 2003 Server和Red Hat Linux操作系统的教学服务器,构建了功能齐全的Web架构的网络教学平台,创建了适于网络环境的层次适应性教学模式,实现了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课程多媒体教学和无纸化考试系统,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高等药学专业计算机课程网络化教学体系,为系统地总结网络化教学模式规律,推进网络化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2发挥计算机课程网络化教学模式优势,构建网络化教学平台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念走向教学实践的产物,它既要反映特定教学理念的要求,又要具有可操作性以指导教学实践,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大学计算机课程网络化教学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建设,构建基于网络化的计算机教学平台。计算机教学具有开设课程多,学生数量多、实验多、教学参考资料多样化、知识更新快、音视频形式的实验素材为主等特点,同时存在实验结果需要电子存档处理、学生间易于相互抄袭、学生随意上传资料造成服务器存储容量不足等问题。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学校对计算机教学设备有一定投入,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但是对教学设备和资源的管理开发和综合利用不够,有些已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不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自身资源,已开发的多媒体课程或网络课程的结构模式、构架不尽规范,很难在统一的教学平台上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对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不明显。

为了创建一个简明高效的网络教学管理平台,我们先后尝试了Windows 2003 Server、Linux等服务器操作系统作为后台服务器,同时分别尝试了NetUse模式、Windows工作组模式、Windows域环境模式、Linux账户管理模式和SQL Server + Web管理模式等多种管理方式,最终定位于Windows 2003 Server + SQL Server2005 + Web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共配置了三台服务器,构建了通畅的局域网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平台。该平台为每个学生设立一个独立账号、通过Web管理账号密码,为每个学生设定一个专属的磁盘空间,避免了学生相互抄袭等惰性现象的发生。该平台适用于不同层次的网络化教学,在校学生作业及实验结果可随时上传/下载,学生也可异地访问教师教案、实验素材、参考资料等,学生还可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讨论区及时相互展开讨论或由教师参与解答。在创建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的同时,对计算机硬件设备进行了开发,通过建设多媒体教育信息资源网络,把语音、图像和视听信息资源等集成在一起,并通过对音频、视频信号的模数转换和数据压缩、解压等过程,实现计算机对不同媒体信息的存贮、传递、加工、变换和检索。这种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多媒体系统,大大扩展了单机多媒体系统的功能,它不仅具有各种媒体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功能,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网上多媒体信息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共享,形成了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为构建网络化的计算机教学平台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3针对药学专业学生特点,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层次适应性教学模式

成功的教学模式都具有明显的适应性和针对性。现代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应以满足开放、网络、多种媒体、学生为中心等基本要求为目标,各个层次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育理念,实现培养目标,指导教学活动方面是统一的,但在具体方法、形式、模式建立的依据上又必须具有不可或缺的特殊性。由于药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基础参差不齐,因此,具有部分学生自学能力差、依赖性强、缺乏应用能力等特点,网络环境下的层次适应性教学模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实际可行的途径。

网络化教学分为异步教学和同步教学。同步教学具有空间上的自由度,异步教学则在空间和时间上均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归级交叉分层次教学模式是近几年在实践中产生出来的适应性较广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实际操作易于组织,具有适于应用,便于检验;干扰因素少,负面效应少,成果显著等特点。网络化计算机层次适应性教学模式借鉴上述指导思想,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和课程划分成不同层次,以便使学生自主选择,适应各自的学习环境。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从低层次学起,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同时采用异步教学方式,课堂以外拓展学习内容;基础较好的同学在熟练掌握教学基本内容和计算机操作的基础上,注重扩充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层次上增加难度大及应用广泛的开放性的计算机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计算机能力及结合药学专业自主开发计算机应用的能力。这种网络环境下的层次适应性教学模式,既增强了基础较差的同学学习计算机课程的信心,又增强了学习好的同学更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突出了实事求是、注重发展、人文科学等网络化教学的特点和要求,为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深入提供了指导。

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时空不限性给教学活动带来虚拟性。这种虚拟教学可分为校内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内模式是指在校园网上开发的各种教育应用,让学生在课上共享教学资源以及课下利用业余时间上机,继续课堂中没有完成的有关开放性的计算机技能培养知识;校外模式则是指网上远程教育,可以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知识点,在离开学校后有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和平台。把校内模式与校外模式有机结合,将成为一个无缝连接的新型教育系统。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能真正实现学生与计算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机器的交互是通过课件或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的讲解,教师通过网络环境感知学生学习的过程及遇到的困难,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解决;学生与学生的交互是通过网络平台协同学习、共同探索和解决问题实现的;学生与老师的交互表现在当教学环境感知到学生的困难并经初步引导无效时,由教师亲自辅导。

4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与案例化教学

大学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内容覆盖面广、强调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学科。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室里先进行课堂讲授,课后学生再上机实践。我们对在教室里连续2个学时上理论大课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 30%的学生反映由于缺乏计算机环境,理论教学枯燥,后一个学时的听课效果明显不如第一个学时,注意力不能集中;50%的学生反映由于不能及时上机或间隔时间较长上机,许多教学内容已经淡忘,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我们在网络平台上开展网络化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一方面将理论课和实验课都安排在机房中的网络环境中进行,边讲边练,理论和实验交叉进行,学生将所学内容及时消化,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结合药学专业的特点,把教学过程中主要知识点由一个更加贴近药学实际应用的实例来引出,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在哪里使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更加规范、准确的应用计算机进行操作打下了基础,案例教学的实践凸现了较强的优势。

5引入网络无纸化考试,完善网络环境下题库建设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的学科,笔答试卷无法全面考察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过大比例的选择、填空、简答题只能让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条条框框,不但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而且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则要求学生了解一门编程语言,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与方法。由于编程语言中对语句的细节格式要求较为严格,在传统的笔答试卷中学生丢分率非常高,因此不得不降低编程的难度。而在实际的程序语言环境中不但界面非常友好,而且还有功能强大的提示、调试、诊断系统,程序设计者可以从繁重的琐碎记忆中解脱出来,致力于程序功能的开发。传统的笔试考试模式对于计算机课程有很多弊端,特别是对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教学不合适。为进一步强化计算机教学工作,实现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我校在自主开发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上又设计完成了具有沈阳药科大学计算机教研室自主产权的计算机技术基础(Visual Basic)无纸化考试系统,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进行更全面的双向考核, 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和实际能力的测试。

网络环境下的无纸化考试系统需要进行题库建设。针对网络教学平台层次适应性教学模式的特点,我们分别为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两门课程设计了大量的考试题目,组成了适合各层次学生计算机课程考核的题库和管理规则,题库中的每一道试题都有相应的测量特征参数,用以保证试题的出处和权重,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试题出题策略和试卷模型,用以保证所组成的试卷与考核目标间的一致性,避免了人为经验命题带来的考试内容不一致

或出现各种偏差的可能,有效地减少了专家命题的繁复劳动,也保证了高质量的试题能够得到可靠的重复利用。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在线评阅功能也,也为试卷质量分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了计算机教学质量。

6结语

计算机课程网络化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特别要注重信息科学课程更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技术及资源的优势,在狠抓教学质量上下功夫。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按照预定的目标和计划,我校计算机课程网络化教学体系基本建成。它强化了教育工作者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促进了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深化,促进了学科内涵的发展,促进了师资团队的建设,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大学计算机课程网络化教学体系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卫国.当前深化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03(1):49-51.

[2] 潘洪军.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构建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5,195(4):116-118.

[3] 余善云.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4] 姚利民,陈剑光.多媒体网络技术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2002(6):3-7.

[5] 杨起帆.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211”培养模式[J].高教探索,2006(1):65-6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