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7 12:32: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专会计毕业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经济不断发展、时代不断变迁,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在提高,因此,中专学校的财务会计专业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解决现阶段财务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教学质量,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模式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化的职业要求。笔者以自身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对中专财务会计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探析。
一、现阶段我国中专学校财务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滞后的教学观念
强调实践能力是中专学校财务会计专业区别于财经类高等院校的一个主要特点。中专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的毕业生与高校毕业生相比没有研究理论上的优势,也没有学历上的优势,唯一的优势就是动手能力。但是,我国现阶段的中专学校,虽然宣称以实践教学为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侧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活动。这在学校财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体现。虽然,中专会计专业的教师已经认识到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二)“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不断进行修改和添加,导致这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很多中专学校财务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都是依靠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的,思维比较固化和陈旧,教学方式也比较固定,没有新意,无法适应不断更新换代的会计教学内容。而一些新教师,很多都是毕业之后直接走上讲台,缺乏经验,无法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能科学合理地进行运用,因此在教学时只能按照课标安排和课本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并且,教科书的内容编排也无法做到与时事动态随时同步,在很多时候是滞后于时代的,加之教科书内容枯燥无味,事例也是多年以前的,教师从课本中无法全面地获取教学所需的相关资料,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扰。
(三)落后的实践环境
会计工作的综合性很强,需要从业人员具有很高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赋予了财务会计专业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为了辅助会计实践教学,很多中专学校都建立了相应的会计模式工作实验室。但是,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从建立以来装备几乎都没有更新过,老旧的设备根本达不到仿真的效果,也与时代格格不入,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造成了很大的阻碍。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学校实验资金的匮乏,没有多余的资金来引进和更新设备。另外,大多数中专学校都没有专门的实践单位来安排学生的实习工作,就算有实践单位,但是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单位,从来不进行亏本的买卖,他们考虑到效率的问题,学生几乎是没有机会上手工作的,这就造成学生虽然实习了,但是依然没有动手操作的经验。
(四)师资水平滞后
当前,我国中专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师要么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要么是刚毕业的新教师,他们在理论教学上几乎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并且学校也没有对教师提出会计实践工作能力的硬性要求,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去参加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这就造成教师的理论教学总能够讲得神采奕奕,但到了实践教学却普遍无从下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财务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对中专学校财务会计教学改革路径选择进行的探索
(一)对学科内容进行科学整合,编写校本教材
中专学校是三年制教学,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实习,为了使学生在这两年的时间内会计能力更为扎实,必须在课程安排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尽量将一些不太重要的细枝末节从简处理,抓住重点,使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能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在一年级的时候,一定要重点抓学生的基础理论,比如,基础会计、出纳、统计等课程,根基扎实,楼才能更为巩固。到了二年级,就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以及一些较难的课程训练上,并且要开始着手准备学生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安排,课程尽量安排像会计务实、会计法规、审计、财务管理之类的课,留给学生足够的实验时间。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课程中有大量的重合内容,比如,《企业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这两门课程,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就要在经过大量的教研研究之后,大胆地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节省不必要的课程安排,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此外,因为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好地与时代接轨,学校应该制定专门教师,组成教研组研制本学校的校本教材,在符合最新的会计制度的同时,也考虑到了本学校学生学习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就业岗位的需要。
(二)方法多样的教学模式
学生是具有个性的人,教学内容也是具有动态性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不能从始至终都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不能基础会计使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统计学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这样会耗尽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此,笔者列举了一些比较实用的教学方法。
1.研讨型教学方式。教师要时刻关注会计业的最新动态,在将理论知识讲解完毕之后,选择合适的实际事例,让学生自主进行讨论,提出自己观点、想法、解决方法,进行交流,最后教师再进行点评、总结。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现场教学的方式。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会计教学一般都在教室中进行,学生无法直观地感受会计工作的真实环境,对实际操作步骤也缺乏相应的了解。如果能够进入会计工作的一线场地,由专门的会计从业人员边实践边进行相关步骤的讲解,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感受,并且亲自动手实践,其教学效果将会有很大的提升。因此,学校应该尽一切努力联系企业,尽最大可能为现场教学提供可能。
3.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而走进教学课堂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辅助工具,其声形并茂的特点可以帮助教师更为形象、生动、直观地将相关知识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多媒体的运用还可以补充课堂内容,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会计工作的相关流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增强印象。
4.教师快乐教学。教师的情绪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绪。研究发现,人在愉快的情绪中,工作效率也会相应提高,反之,工作效率则会降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直板着脸,而是应该多使用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实际小故事来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一个相对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三)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教学工作也不能再墨守成规。中专学校的教师必须紧随时代的步伐,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进行财务会计教学工作,如,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讲授统计工作的相关过程和细节,使课堂更为生动、形象、直观,也可以进行手工做账的方法模拟,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工作流程。实践能力对中专学校的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这是他们进入社会的唯一竞争力,因此必须要做好学生的实践工作。首先,健全学校的会计模拟工作实验室,让学生在学校学习之余能够到实验室进行实践练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再次,政法方面应该建立相应的法律保障各方利益的保障。最后,学校方面应该积极联系企业,落实学生的实习工作。
三、总结
财务会计是社会各行业都不可或缺的一个职业,现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一岗位对就职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双高的人才才能够完全胜任。这一要求在给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提出要求的同时,也给这一专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对人才市场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教育意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教学研究,进行教学改革,用最科学合理的先进教学模式来保证财务会计教学的质量,让学生能够适应现代人才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迟荣.关于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探索[J].会计之友,2013(2).
[2]任玲玲.构建完整的财会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1).
[3]郭长平,欧阳琴,张辉,等.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4(4).
从学历教育方面看,目前我国会计学专业教育体系分为中专、大专、大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五个基本层次,各层次的培养目标大致规定如下:
中专: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财务会计人才。
大专;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从事会计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
大学: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国家规定。有些学校也尝试自己提出培养目标,但大意都是如此。例如,作为财政部选定的会计教学改革试点之一的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会计学高级专门人才,要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胜任会计、会计教学和会计科学研究工作。”(“三位一体”式目标要求)。
硕士研究生:目前,大多院校侧重于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例如,厦门大学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坚实的会计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总体看,现有会计学专业教育的目标定位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会计教育目标表述较为笼统。会计教育的重心环节是知识还是能力,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目标中尚不明确、具体。因此,在理解上随意性或者说任意性比较强。
第二,各层次会计教育目标界限模糊。中专与大专之间,目标表述上的差别仅体现在“中等”与“高等”的差别上,大学与硕士研究生都是“三位一体”(实际工作、教学和科研),各层次之间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别还不清楚。
第三,中、高会计人才的界定不尽合理。中、高级会计人才的概念区分始于80年代初,当时会计教育的层次结构主要是中专、大专和大学,其中大学教育的规模尚小,研究生教育几乎还是空缺,在当时条件下,这样定义中高级会计人才有其合理性。然而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一方面,会计教育层次结构日益多元化和高级化;另一方面,经过十多年的会计教育发展,会计队伍中有学历的比重显著提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学历层次要求明显提1高。(1)面对新情况,中高级会计教育的含义应当重新界定。
第四,职业性和专门性太强。各层次目标表述中,都有“会计专门人才”的提法。从实践看,过于强调会计科学的专业教育,对通才教育重视不够。尤其是大学会计教育,综合性、人文性等通才教育的特征和要求没有得到必要的保证。
第五,目标定位偏离现实环境。比如,把大学会计教育的培养方向定为“三位一体”,是80年代初会计教育结构层次偏低的产物。如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已有了较大发展。展望21世纪,会计研究生教育会有更大发展。并且,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要求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培养教学型和科研型会计人才的任务,也应当有个“梯度”转移,即转向研究生教育层次。
二、西方会计教育:目标演变及其启示
大多数西方国家会计职业发达,对注册会计师申请资格和报名考试所规定的条件都是要求达到大学或专科毕业,这一条已成为衡量各国注册会计师素质和质量的一个标准。据联合国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对62个国家的调查,成为注册会计师所需的平均专业教育时间为4年。并且在这些国家,会计职业界对会计教育的参与力度也较大。如美国,1989年成立的“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其经费主要是由全美最大的6家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有鉴于此,高等会计教育一直把将未来职业会计师所具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作为目标。比如在美国,会计教育的首要目标历来是使学生能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
然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类会计实务日趋复杂,会计师的职责范围不断扩大,单纯强调知识传授将难以应付更多的新变化。因此,从80年代后期开始,AECC着手进行会计教育改革,确立会计教育的新目标,并重新制定会计课程体系和会计教学方法。在会计教育目标方面,主要变化有两点:
第一,会计教育的重点转向学生能力的培养。AECC认为,传统会计教育目标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变化的会计职业的需要,会计教育的目的并非是要让学生在刚刚从事会计职业时即已成为专业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要使其终身能从事学习。这种能力包括三个方面:(1)技能,包括沟通才能、智能才能和人际才能;(2)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组织与经营知识和会计知识;(3)专业认同,即会计毕业生应认同会计专业,乐于建立会计专业人员必备的学识、技能和价值观,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准则,能从事价值判断,随时准备探讨与会计专业诚实性、客观性、适当性及公共利益有关的问题。(2)按照上述主张,美国扬·布雷格汉姆大学提出其会计教育目标不仅包括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还包括: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组织领导能力的培养;团体协作精神的培养等。
第二,区分了会计教育目标与注册会计师考试要求。AECC在1991年7月发表的第2号问题公报中认为,允许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参加会计职业考试的做法,往往会扰乱正常会计课程的学习效果,无法完成会计课程规划的目标,造成大学会计教育功能无法完全实现。同时指出,会计学业教育的要求与会计职业考试是两项不同的标准,建议“区分学业课程和职业会计准备课程”。
AECC将会计教育的新目标重新表述为:“为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界作准备”。并给“会计
职业”下了一个较为宽泛的定义,即包括大中小型会计公司从业的会计工作,公司会计(包括财
务管理、主计管理、财务分析、计划与预算、成本会计、内部审计、系统设计、税务及一般会计)和
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
AECC的目标新定义,对我们定位会计教育目标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首先,这个定义适应了会计教育环境的新变化和新要求,突出能力和素质培养,符合“环境适应”原则。
其次,这个定义具体明确地表述了会计毕业生的能力结构和内容,符合“可操作性”原则。再次,这个定义将以大专和本科为结构的高等会计教育的培养方向定为从事实务工作的“会计职业界”,不同于我们的“三位一体”模式,符合“层次差异”原则。我们重新确立会计教育的目标时,也应当遵循这三个原则。
三、会计教育目标的层次差异
1.会计教育的功能差异
教育的功能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功用各不相同。总体上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前者称学术型人才,后者称应用型人才。有人认为,会计学是一门应用经济科学,因此会计人才主要应当是应用型或实用型人才。我们不同意这种看法。会计学与会计人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会计学在性质上虽可归属于应用经济科学之列,但会计活动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客观上需要有专门的人员研究和揭示会计活动的规律性,以此推动会计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会计教育的“产品”——会计人才,在功能上仍可有学术型和应用型之分。
在我国现有会计教育结构中,两类人才教育的分工差异应当是:中专、大专和大学三个层次培养应用型人才,博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后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硕士研究生介于二者之间,兼具有学术型和应用型的双重功能,但以教学科研型为主。
有人认为,“会计硕士的培养目标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理论、科研型转向综合应用型。”(3)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偏离我国国情,依此会对我国会计教育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从现实看,近年来确有越来越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到企事业单位工作,但这种现象并不一定正常、合理,实际上是在教师“不吃香”的特殊背景下形成的。在现阶段我国会计教师学历层次偏低因而急待改善提高的情况下,应当鼓励硕士毕业生走上会计教学岗位,这样才更有利于会计教育质量的尽快提高。我们认为,这才是正确的分配导向。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尚处于市场经济初创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甚高,会计实务工作还没有达到非要硕士生从事的程度,大量的会计硕士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要么造成能力过剩,人才闲置,要么改行他业,学非所用。
本科会计教育的目标原定“三位一体”,即学术型和应用型并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提高,研究生教育应有较大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要净化本科会计教育目标,在功能上,退位到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上来。但考虑到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大量中等、专科会计教育的存在,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会计本科毕业生还要部分地流向中等、专科学校从事会计教学工作,因此,现阶段本科会计教育的功能应当定为:以应用型为主,教学型为辅。
2.会计毕业生的流向差异
会计毕业生的功能决定了其流向。学术型的会计人才(博士生),应当主要流向会计科学研究机构和大学;以教学与研究为主的学术型和应用型复合的会计人才(硕士生),应当主要流向大学和专科学校,一些财会工作难度较大的单位和岗位,也可吸纳一些会计硕士生;以应用型为主的会计人才(本科),主要流向会计职业界(包括会计师事务所、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财会工作和中等学校从事会计教学工作,纯应用型的会计人才(大专、中专),应全部流向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实务工作,部分素质较高的会计专科生可流向会计师事务所。
以上只是会计毕业生流向的理论或理想模型,会计毕业生的现实选择,受多种复杂的因素影响,如比较利益、社会地位、工作稳定性、权力资本、发展条件等,因此实际的选择结果总是与理想模型存在偏离。但是,对一个国家来说,绝对不能放任那种导致人才流费的不合理流动,应当在不断优化人才流动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会计毕业生流到最需要、最大限度发挥其效能的地方去。
3.会计教育的等级差异
确立各类会计教育分别在会计教育体系中的等级地位,至少应考虑如下两个因素:一是整个会计教育体系结构的高级化程度。如,在“大学——大专——中专”和“博士——硕士——本科——大专——中专”两类不同的会计教育体系中,大学本科教育的地位和等级是不同的。二是会计专业技术职务及其对学历的要求。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职务分为会计员、助理会计师、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四档”与初级(会计员、助师)、中级(会计师)和高级(高师)“三级”。根据国家规定的职务评审条件,不难发现,中专和大专两个层次的会计教育是把培养初级会计技术职务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作为目标,大学本科是以培养中级和高级会计技术职务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作为目标,研究生是以培养高级职务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作为目标。综合这两个因素便得出结论:中专和大专中级会计教育是初级会计教育,大学本科会计教育为中级(或准高级)会计教育,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为高级教育。
4.会计教育能力结构差异
(1)会计人才的能力体系
会计教育不是生产文凭和学历,而是“生产”有知识有能力的会计人才。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人们一致认为,衡量会计教育质量的水准,并不在于看学生能否理解那些枯燥死板的规则,而在于看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否在各种情况下随机应变、灵活运用这些规则。会计教育的天职就在于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吸收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即在于最大限度地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
学术型和应用型会计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是不同的。就应用型会计人才来说,其能力的结构体系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专业能力。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1990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会计教育的目标》中,将专业能力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辨认目标、问题与机会的能力;二是辩认、汇总、计量、总结、证实、分析并解释那些对处理目标、问题与机会有用的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的能力;三是应用数据,作出判断,估计风险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三个方面,概言之就是我国会计界常说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实际上就是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专业能力应当包括:①获取应用性专业知识的能力,(它与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关);②应用性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③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成功的应用型会计教育,所培养的会计人才应全面具备这三个方面的专业能力。为使目标定位更加明确,这里有必要进一步解释“专业”一词的基本含义。从理论上说,“专业”的范围与人们对“会计”本质的认识有关,会计管理活动论与信息系统的“专业”概念是不同的。但从教育角度来理解专业,必须适合社会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要。在多数企业单位,“财、会、审”三位一体而不是“分灶吃饭”,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的“专业”范围就应当完整地包括: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制度设计;财务规划与预算;管理预测和决策;日常营运资金管理;会计核算;财务分析;内部审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
第二,品质能力。具体包括:①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②人际交往和商业公共关系能力;③组织领导能力;④价值观、敬业精神和公民责任;⑤职业道德责任和团结协作精神等。(2)能力的层次差异
各层次会计教育所培养的会计人才,其专业能力和品质能力也是有差别的,总体情况是:
第一,中专、大专会计教育是专才教育。一些人认为,中专和大专会计教育是职业培训,主要培养初级会计人员,因此是专才教育。我们同意这个观点。在这两个层次中,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注意培养获取和应用基本会计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会计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在最低的中专会计教育层次上,要侧重“二懂、三会、四好”(4)的培训。
第二,大学本科会计教育是通才教育。大学本科会计教育主要培养中、高级会计人员,与初级会计人员相比,中高级会计人员除应具备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实务操作能力外,还应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能力范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在专业应用能力范围上,除获取与应用基本专业知识的能力培训外,还应适当增加一些高难度财务会计审计问题的教学,如制度设计、合并报表、租赁会计、外币报表折算、期货会计、物价变动会计、跨国公司会计、财务与管理决策等。在会计电算化方面,初级会计教学侧重操作方法,但大学会计教育还应深入到系统分析与设计层次。
②拓展专业应用知识的研究能力。会计理论大致可分为基础性理论和应用性理论两个基本层次,会计本科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对应用性会计理论的研究和分析能力,随机应变解决各种会计实际问题。
③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第三,研究生会计教育是专才教育。硕士研究生应在具备本科生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上,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拓展专业能力。主要方向和特点是:
①在专业应用能力方面,硕士研究生应具备获取各种对实际工作有直接指导的专业知识以及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②具备较高的应用性专业理论研究、创造能力;
③具备一定的基础性专业理论研究、创造能力。
一些尚未应用于实际工作的专业新知识,如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物价变动会计、质量会计、金融工具会计、产品寿命周期成本会计等,硕士研究生应能较全面、熟练的掌握,并在条件具备时,有能力应用于实际。
会计学博士和博士后,应在具备硕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具有坚实、宽广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有较强的基础性专业理论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美国L.威尔逊教授把哲学博士学位的标准归纳为三条:一是彻底掌握本学科某一专门化方向的知识;二是广泛通晓本学科知识,熟悉相关领域;三是有对本学科发展做出个人贡献的能力。这些标准,同样适用于会计学博士。
四、会计毕业生的质量特征
学术型和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质量特征有所不同。就应用型会计人才来说,一般应当具备实用性、创造性、外向性、通用性等主要质量特征。
1.实用性。即指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使会计毕业生成为应用型会计人才,会计教育应做到:(1)培养方向要以人才市场为导向,体现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2)教学内容必须紧扣社会实际,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3)有效地安排和利用实习时间,让学生有“真刀真枪”实干的经历;(4)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要互相渗透,使矗立于学校和社会之间无形的厚墙不再成为一个障碍。
2.创造性。指能够创造性获取并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会计实践活动千变万化,会计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使学生具备根据具体情况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否则,就难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 财会教育
随着社会人员学历的不断提升,就业竞争更趋激烈。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职毕业生在就业与择业时,常常显得不知所措。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他们无法认清自己,无法辨别什么样的单位更适合自己,什么样的工作更能发挥自我的特长,什么样的岗位更符合自我的兴趣、能力。因此中职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更多时候是事业的失败,表现出的是沮丧、茫然或者是盲目的自信。这与学生缺乏一个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教师们往往注重文化、技能课的传授,忽略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教育。
一、中职财会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会计”专业选择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中职学生在初中考高中落选后,无奈才选择报考职业类学校。在以“升学为目标”突然转为“以就业为目的”时,学生多数听取的是家长、老师、朋友的意见来选择专业,而忽略了自身的兴趣、爱好。往往听到学生们在报考所学专业时常说的一句是“随便”。专业的选择对于学生个体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和领域有较大的限制作用。如果专业不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中职的学习生涯中,学生不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会为当初选择了这个专业而苦恼不堪,丧失对自身职业生涯设计的积极性,人生目标无从谈起。
(二)学校忽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生涯教育是指通过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帮助个体建立切合实际的自我观念,并借助职业生涯选择、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生涯目标的追寻实现与个人相适应的职业生涯目标。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校教育和劳动世界脱节问题,引导受教育者更好的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确定的人生目标。在日本,从幼儿开始就对学生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培养学生了解自己,积极主动地选择人生道路的能力和态度。
(三)社会对财会人员需求的变化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据统计,全国各大城市热门职位排行榜中,财会专业明显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加,企业对财会人员需求的缩减,使中职财会专业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财会工作的就业率很低。职业学校设立的招生就业指导部门专门对学生的就业推荐,其服务重点放在如何为学生寻找就业“门路”,为了扩大学生的就业率,也就经常关注于学生的短期就业。而忽视了学生整体职业生涯的发展。
面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职业生涯教育的诸多情况,会计专业的中职教师应当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在教育形式上。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将会计专业知识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道德等多学科进行整合,使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情感。在教育理念上,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到中职会计教育体系中,帮助学生去规划他们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确定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并设计实现各目标的步骤、方法,积极努力的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奋斗。
二、中职财会专业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构建
中职阶段,财会专业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应从新生入学开始至中专毕业,针对学生的生理与心理,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认识专业,从自身条件和能力出发,分阶段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顺利实现就业,并为寻求更佳的职业发展目标不懈努力。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可具体分四阶段实施。
(一)中专一年级阶段
在一年级阶段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设计职业生涯目标的能力,制定中职阶段会计专业短期学习目标,并规划实施方案加以执行。一年级中职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不曾有过认真与理性的规划,对自身的优缺点缺乏理性的认识,独立开展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设计的能力弱。针对这些特点,一年级阶段的会计职业生涯教育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会计专业。会计专业教师在会计专业教学中除了介绍会计专业特点、渗透会计行业的道德标准外,平时请会计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在班中做学习本专业的心得体会,请已经毕业的学生来校做经验介绍,鼓励学生利用寒假、暑假参加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会计专业课学习的感性认识。
(二)中专二年级阶段
教师在本阶段要让学生总结前一短期目标实施情况,做到及时反馈与调整,让目标的制定更切合实际,并在此基础上开始设计自己职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会计专业学生积累了一定的会计知识,具备了对会计基本操作技能和会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的需求情况,搜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以便学生能更为客观的设计职业生涯目标。会计教师在职业生涯教育别要注意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比如会计人员必须热爱本职工作、遵守国家法规、诚实守信、不做假帐等,使学生初步具备会计人员应有的职业操守,为第三学年的实习做好充分准备。
(三)中专三年级阶段
中专三年级是职业生涯规划重点实施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学生将在招生就业处的指导下,参加就业实习。每一位学生在中专阶段制定的职业生涯目标能否顺利实施,与这一年的就业实习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选择实习单位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善于发挥自我才能的岗位,同时教会学生求职、面试等技巧。在实习阶段,教师多去企业看看学生的情况,要求学生多问自己“这份职业让我学习到了什么?”、“这份职业是我喜爱的吗?”、“这份职业是我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基础吗?…这份职业是否背离了我实现总的职业生涯目标”“我该如何调整下一阶段的行动”等问题。
(四)毕业后的人生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由在校期间的老师指导过渡到社会指导。根据社会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学生利用在校学习到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进一步完善自我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在择己所爱、择己所能、择己所需的基础上,慢慢实现择己所利。学生是否能够有效的设计自我职业生涯目标,并通过自己的意志成功地勾画出人生美丽的蓝图,是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长远评判标准。
三、实施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教育要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相结合
社会在不断进步,税法、会计准则等知识不断发生变化。这要求财会专业学生为实现其在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时,善于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才能成功。中职阶段,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实现最终职业生涯目标提供有利保障。
(二)职业生涯教育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注重学生个体发展
黄炎培在其职业教育思想中提出过“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口号,表明职业要与个人的喜好相关联。如果学生在中专会计专业学习一开始,就不喜爱这一专业,教师应当从人本角度出发,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根据学生特点,设法引导学生对会计专业产生兴趣,或者帮助学生寻找其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在学习会计的同时,选择适合的其他专业发展之路。真正做到在教育中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让职业生涯教育用于满足人开发潜能的需要,帮助学生筹划多元化的职业生涯目标,使学生朝着目标积极进取。
(三)加强教师与家庭的沟通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人格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要与家长多沟通,培育学生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同时,倾听学生的思想、看法,鼓励支持学生,使其树立信心,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对于会计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只是学生人生中职业生涯教育的一部分。会计专业的教师,应力求在学生的中专阶段,帮助学生理性的认识自我,找到人生的方向,作好职业生涯规划,为社会培养有目标、有劳动观、价值观的有用人才,使他们在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人生的美好理想。
参考文献:
[1]谷峪,日本的职业生涯教育及其启示,职业技术教育,2006,(10):81-84
[2]杨秋萍,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等职业教育,2005,(20]:20~23
[3]黎日葵,指导中职生制订好职业生涯规划,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1):151~153
[4]何存璋,构建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思考,职成教育研究,2007:(1):151~153
(一)专业就业面向缺失。财政专业曾是财经(财政)类中专学校的主要专业,大多数高职院校目前环保留有财政专业,不论是中专时期还是现在的高职阶段财政专业的就业面向首先是各级财政部门,其中一部分毕业生也已经成为当地财政部门的精英,其次是税务部门、企业和其他经济管理部门。总体上看,财政专业就业面向的政府机关特色较强,毕业生就业习惯于依靠国家统一分配。但是,随着国家公务员招录制度和大专院校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国家公务员报考的基本条件是本科学历,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已经不具备报考国家公务员的学历条件,也不可能直接分配到政府机关就业。高职院校的财政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专业主要就业面向缺失。如大多数考生及考生家长在报考高职院校的专业时首先考虑的是专业就业面向,当看到财政专业的就业面向时只好“望而却步”。
(二)专业招生萎缩。独立改制的财经类高职院校在中专办学时代,各级财政部门的人才需求量较大,财政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数分配到财政部门等政府机关工作,到目前为止各级财政部门的大部分业务骨干都是由各省(市)当时的财经(财政)学校培养出来的,财政专业曾一度成为中专学校的“热门”专业,考生报考的积极性较高。财经(财政)类中专学校改制后,大多数学校原中专时期的财政专业也直接成为高职院校的财政专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模式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也有学校将中专时期的财政专业的教学资源划归学院的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部门。从目前保留有财政专业的高职院校近年的招生情况来看,改制后考生及考生家长对财政专业缺乏兴趣,财政专业的招生计划很难完成,专业招生面临尴尬局面,专业招生的人数逐年减少,到目前为止只有个别高职院校招收财政专业,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停止招生,财政专业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有专业无学生的专业。
(三)专业教学资源闲置流失。独立改制的财经类高职院校在中专办学时代,与当地财政部门的业务往来密切,部分地区还形成了财政干部与学校教师的交流制度。学校依托当地财政部门建立了一大批较为稳定的教师社会实践和学生实习的基地,学校教师与财政部门业务人员密切协作共同完成财政科研课题,共同开发财政专业的教材和学生的实训资料,共同建立了学生的校内实训场所,提高了财政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锻炼了财政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科研能力,丰富了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提升了专业的社会威望。财经(财政)类中专学校改制或并入高职院校后,学校的行政隶属关系由当地财政部门转入教育部门,过去与财政部门共同建立的教师社会实践和学生实训基地也形同虚设,过去共同开发的专业教材和实训资料也少见重新修订。由于学校与当地财政部门的业务往来越来越少,人员交流也逐渐停止,教师队伍中熟悉财政理论、钻研财政业务、致力财政课题研究的人越来越少。由于专业招生数的减少过去建立的校内实训场所也处于闲置状态,由于专业教学任务的减少财政专业的大部分专任教师为了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量也逐步转入其他专业。如有些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会计老师由于长期不接触财政预算业务,只会讲企业会计不会讲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财政、教育、卫生等部门偶然想从高职院校中招一名能讲政府会计、中小学校会计、医院会计的老师都很困难。
二、财政人员继续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财政预算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财政更多地关注民生,财政工作逐步走上依法理财的轨道,原有的财政预算编制办法、国库收付制度、专项资金的管理措施等不断完善和修订,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部门预算改革、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等,这些改革措施和管理办法的出台与实施,对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人员素质提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近年各级财政部门特别是县乡基层财政部门新增人员相对较少,且新进人员的渠道和人员的学源结构较为复杂,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财政业务岗位上真正具备财政基本知识和基本业务处理能力的人员所占比例相对较低,相当一部分业务岗位上的从业人员只能做到文件的上传下达,甚至影响了财政部门的形象,加大了改革精神贯彻落实的阻力。为了保证各项改革制度的顺利实施,各级财政部门往往由相关业务科室以短期业务培训的形式传达有关改革精神和具体操作办法,这种形式很难从根本上满足财政主要业务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素质的要求。
(一)短期培训内容的针对性较强但缺乏系统性。财政部门相关业务科室举办的业务知识培训班目的明确、时效性较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也较强,一般情况下只要有一项新的改革措施和管理办法出台都要从上到下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和培训。但是,由于财政部门特别是乡镇财政大部分人员文化基础较差、从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从业人员中很少有财经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更谈不上懂得基本的财政理论知识,所以针对性较强的培训内容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保证能让大多数学员听懂学会,使大多数学员较为准确地领会一些新的改革措施的基本精神,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笔者最近几年在承担一些财政预算业务知识和新制度培训时就往往遇到以下类似的问题,有些参加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培训班的学员没有一点财政理论知识,甚至连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内容都一无所知而要直接学习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有些参加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部门预算编制培训班的学员没有一点政府预算的基础知识,甚至分不清政府总预算和单位预算的区别而要直接学习政府收支分类和部门预算改革对会计核算的影响;有些参加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培训的学员没有学过基础会计,甚至连借贷都分不清而要直接学习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会计核算业务。/
(二)短期培训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较强但缺乏规范性。近年来,财政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有时要求财政部门相关业务部门直接负责组织,有时也将一些新制度新办法的内容融入当年的会计继续教育内容中,委托社会继续教育机构承担,也有相关业务部门和社会继续教育机构联合进行的,也有委托大专院校承办培训班的但委托高职院校的较少;承担培训任务的师资一般主要由系统骨干或领导组成,也有从大专院校聘请专家教授的,由于大多数授课人员不具备教师资格,缺乏教学经验,习惯于照本宣科读文件,难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培训的资料(教材)一般只有相关文件,很少有专门的教材或讲义,难以满足学院培训后自学和查阅的需要;培训时间一般选择在相关业务的淡季,一般也不安排考试,只考勤也不发证书,难以引起学员对培训重要性的认识。
(三)短期培训的实施过程过分看重形式而忽视实效。财政部门相关业务科室组织的业务知识培训有一部分在当年部门的工作计划中安排,也有一部分是随着新制度新办法的出台由上级部门安排的硬性培训任务。笔者在接受当地财政部门有关培训业务知识任务时,有些组织者就留露出纯粹为完成完成工作计划和培训任务的思想,只满足于在年终总结时能理直气壮地写上“这项工作我已经完成了”就可以了。比这多年来承担的一些财政部门业务知识培训班的时间一般都只有 2—3天,第一天早上安排一个开班仪式,最后一天下午再来个总结,有时还要安排参观学习,真正授课的时间就所剩无几了。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业务培训班的对外宣传报道主要就是几个领导的讲话和几张培训时的照片,培训的效果究竟怎样很少有考量的办法和报道。我们也发现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在承担财政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任务时与社会上的会计人员混在一起,不区分对象统一发放一些发放一些公共的培训资料,很少有学员坚持听课,考试组织也比较随意,这些机构其实是以收费为目的,学院几乎没有任何收获。
三、如何实现高职财政专业与财政人员继续教育的接轨
根据高职财政专业与财政业务人员继续教育目前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建立一种学校的学历教育与部门、行业的非学历教育相贯通的多规格、多层次、多方向、多形式培养培训模式,促进学校的专业教育与部门、行业业务人员继续教育接轨,实现地区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通过这种培养培训模式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扭转高职财政专业招生、就业所面临的尴尬局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各级财政部门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走上规范化道路,提高财政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一)按“基础模块+专业业务方向模块”的两部分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多年来,高职财政专业一直沿用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三年学制将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等模块,方案的学科体系特色较强,难以适应专业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需求。高职财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的特色,细化财政部门业务人员的从业岗位群,突出不同专业业务方向模块的建立,灵活设置动态的、能自由组合的专业业务方向模块,使财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能够适应财政人员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的需要,如在财政专业基础模块的基础上设置预算编制方向、国库收付方向、非税收入管理方向、国有资产管理方向、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方向、依法理财方向、乡镇财政管理方向等,并按财政改革的进展情况不断充实和调整专业学习方向,组合不同培训对象的学习模块。
(二)按“三年制学历教育+不定期非学历教育”两个层次调整学制。高职财政专业的学历教育一般是三年学制,能满足高中毕业生系统接受专业教育的需要,难以满足财政部门不同层次不同业务岗位从业人员灵活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需要。高职财政专业的学制设置应兼顾非学历教育的需要,实行注册入学和弹性学制,根据专业业务涉及的从业岗位灵活确定培样对象和培养规格,根据财政部门业务培训的需要灵活确定各专业方向模块的开班时间,根据各专业业务方向教学模块的内容及培训对象的基础灵活确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总课时,根据学员学习时间长短和选学模块颁发相应的结业证书,并将结业证书与财政部门对业务人员的继续教育规定的内容结合起来。
[关键词]中专学校 教学 对策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面对中专学校质量低下的初中毕业生,他们没有什么生产生活和社会经验,对于较多的会计专业理论肯定会感到晦涩难解,因此,对会计知识的学习不会有多大兴趣,他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学好会计专业课程,必须先要让学生对它感兴趣。比如:我在讲会计的概念的时候,不是先说书上的概念,而是让学生知道在《孟子正义》中的这句话――“零星之算为计,总合之算为会”,告诉学生会和计都是算,但我们没有把会计叫做算算的原因,是因为这两个算是两种不同的算法。之后,逐步引入会计的完整概念,做到深入浅出,激发学习兴趣。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知识剧增,学校的学习只能选取最基本的知识,解决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而要适应甚至领导快速发展的社会的脚步,仅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回顾我们实际用到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我们走出校门以后通过自学得来的。所以,作为老师不仅要讲授课本知识,还要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2 更新教学理念,理论与实践并重
理论可用来指导实践,同时又可以为学生今后考会计职称,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但中专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能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操作型、应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学时我们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也要重视实践教学,学以致用,并能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根据中专会计专业就业多的岗位如:出纳、材料会计、辅助会计等,可专门设置相关的岗位实训操作,让学生在实训的操作中更好地掌握各岗位的要领,便于以后能迅速适应并胜任各岗位。
3 改善实践教学环境,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进来
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纯理论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改革。作为专业课教师,要把理论联系实际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不能搞满堂灌,应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①研讨型教学。在教学中不搞满堂灌,留出一定时间,列出几个今后会计工作中将会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研究解决办法。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展开讨论:遇到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关键点在哪里?然后每个组派一个代表上讲台发言,道出各自的解决办法,最后由老师总结,评出最优解决方案。由于学生充分参与,各抒己见,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讨论的又是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教学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②建立并完善会计模拟实验室:建立现代化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定期进行会计专业实验。积极和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请财务工作人员到学校就有关课题进行示范性讲解,学生通过模拟一系列真实的会计工作,深化了课堂所学知识,对会计工作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知道今后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提前感受了今后工作的氛围,学习积极性高涨,避免了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脱节,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个人智能和业务工作潜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③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中的方法。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同时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用会计教学软件将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过程演示出来,与教师的讲授相配合,使学生全面掌握了会计核算程序。
4 培养高水平的“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师队伍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财税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传统的中专会计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阐述了当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论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和建议,指明会计专业在发展中应走的道路。
中专学校作为培养中等技术人才的机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毕业生能否适应市场的要求,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学校面对人才市场,一是“产品”必须适销对路,二是“产品”要有较高的质量。因此,中专学校会计专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以需定产”原则,不断提高财会教学质量。
一、中专财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专学校的财会专业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中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法落后。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有的教师仍采用纯理论,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讲台上倾心讲授,学生却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法调动,技能得不到提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专业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在生产一线工作一定时间,经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合格,方可任职。可大部分会计专业老师从大学毕业后直接任教,没有财会实际工作经历,教学时难免是“空对空”。
3.课程设置不合理。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中职会计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也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这就要求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可实际上,理论课和实习课课时比例失调,由于理论课占用70%课时,致使实习课无法保质保量完成,导致学生技能低下。
4.职业道德缺失。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法制意识要求较为严格,可一些中专学校由于招生问题,往往招不到高质量的学生,同时,在教学中也缺少这方面的教育,致使一些财会从业人员成为“伪劣产品”。
二、提升中专学生教学质量的对策
中专学校必须面向市场需求,搞好会计教学改革和实践,提高培养质量。
1.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在实践能力上要具有专业优势,既要通理论,又要具备丰富的财会工作经验。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会计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引导教师参加培训、接受继续再教育。可以将没有会计从业经历的专业教师送到单位的财务部门顶岗学习,并对学习效果进行严格考核。对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要通过公开课、学生评议和摸底考试等方式,对教学水平进行全面评估,未达到要求的,不得从事本专业教学。
2.针对中专学生的个别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教师在财会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次教学,立足点是针对具有不同基础的中专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
(1)准确制定教学目标。财会教师在上每一节课前都要认真备课,首先,要在反复研究教材基础上准确列出知识点。其次,要研究教学大纲,参照有关知识点的内涵,明确每个知识点所要达到的不同层次的认识领域。再次,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确定其学习水平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切实的贯彻分层次教学,教师可以把教学目标划分为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和发展目标。通过三个目标的制定,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的需求。
(2)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教师、教学内容、学生构成教学的三大要素。学生在整个财会课堂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由于其能力、兴趣、动机、学习方式等差异,接受教学能力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因此,财会教师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解:一是学生的智力因素,二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三是有关外界因素。教师只有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有效地实施分层次教学。
(3)对学生的层次进行科学地分析研究。在分层次教学中,对中专学生的层次划分不能单纯以入学成绩为依据,而要对学生的层次作科学地分析,可以采取综合评析、相关分析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根据入学成绩大致分层,并注意各科成绩,同时观察入学一年的四次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与入学成绩比较,初步认识学生的层次,也要注意平时考察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素质,进行综合能力评判。
3.倡导现代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当前,部分中专学校会计教学方式,基本上是采用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无法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加速教学方法改革,尽快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1)努力改革教学模式。教师由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的主动探求者转变。培养途径由校内封闭教学,转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转变。教师在教学工程中由只重“教法”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的转变,在优化课堂教学上,应“讲重点、讲思路、讲方法”,由强调统一要求向因材施教转变。
(2)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财会教学课堂上教师不要占据大部分时间,而是通过示范和评价等环节来发挥主导作用,大面积、多层次地发动学生参加教学活动。教师要积极实行研讨式、启发式、情境、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在教学方法上,要大量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利用电视录像和多媒体等幻灯演示方式,直观、真实、生动地再现业务操作过程,增加学生对财会实务的感性认识,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如会计教学中的错账更正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一般在课堂上将错账的类型、适用的更正方法进行讲解,没有涉及具体实务操作。因此,学生在实习中如真正发生错账了,却往往不知道如何进行更正。如果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这一问题往往能够迎刃而解。在课堂上,真实的凭证、账簿记录被多媒体技术反映在屏幕上,再由教师操作鼠标查出错误的地方,用声、文、图并茂的方法提示错误地方,并采用更正方法进行更正,最后进行总结。这样,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在积极、轻松、自然的状态中,掌握了错账更正的教学内容,增强了感性认识,开拓了学生思维,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4.强化中专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教育。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职业精神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会计工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会计工作的艰巨性,引导中专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注重把个人的理想同会计职业发展结合起来。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法治与德治的辩证关系,重视会计伦理道德教育。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职业理念,培养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原则性、坚韧性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加强宣传普及会计法律知识,开设有关《公司法》、《会计法》、《经济合同法》、《证券法》等经济法规课程,将相关法规知识渗透到有关会计课程中,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要知法懂法。
总之,中专会计教学只有正视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为导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理论功底扎实,又懂实际操作的技能型人才,才能把中专财会教育做大、做强,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 基础会计 教学
众所周知,现在的中职学校生源质量越来越差:很多学生文化基础不扎实,分析理解问题能力不强,学习上又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学习起来十分吃力。即使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很多时候也是感到教学困难,有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的感觉。如何面对中职学校当前实际,切实搞好《基础会计》教学,笔者总结近些年的会计教学经验,仅供读者参考。
1.上好第一堂课,唤醒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点燃学生从事本专业的理想
1.1第一次与学生接触,就要使学生重视这门课
因此,在绪论部分,必须全面搜集课内外资料,包括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相关的图片,运用生动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讲述会计的产生、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使学生产生惊喜、新奇、实际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欲望。
1.2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
一方面专业教师要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目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要现状、学生毕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学校的办学优势、办学特点和师资力量等情况进行介绍和分析;另一方面可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返校与新生进行交流,让他们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学生在校努力学习、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性,让新生明白没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技能是不能适应社会工作的。
1.3激发学生对本专业产生美好的憧憬,从而树立将来要从事会计专业的理想
我在第一节课时,主要是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如我们身边成功的会计人士、尤其是我校优秀毕业生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会计人员的职责及其肩负的神圣使命,说明会计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功能,特别是会计行业诱人的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对本专业产生美好的憧憬,从而树立将来要从事会计的专业理想。
1.4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其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与动力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出会计人员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指出会计从业人员要考取哪些证,从会计证到会计员、助理会计、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及总会计师、会计总监、注册会计师等,相当于为学生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与动力。
2.理论实践一体,创新教学方法
2.1从源头抓起,加强《基础会计》教学
要学好会计专业技能,必须打好会计专业基础。对于《基础会计》,笔者认为应着重掌握其中的会计要素和借贷记账法这两部分,为后面章节其他内容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再通观整本教材,要让学生作出高度概括和总结,比如:从程序上,凭证……帐簿……财务报告;从内容上,企业六大会计要素……科目(帐户)……复式记帐(借贷记帐法),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整个《基础会计》课的脉络。总之,突出重点,点线结合,定能让学生对该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
2.2讲练结合、精讲多练,突出练习环节
现在的中职学生理解能力普遍较差,学习知识较费力。因此,在课堂上,理论知识的讲解不宜太多、太杂,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突出一个“精”字。为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并加以巩固,更应该注重练习的科学性,练习题目的设计应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力求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实践证明,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复习掌握所学知识效果显著。
2.3模拟训练,强化实践性教学
《基础会计》操作性比较强,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这就必须进行模拟训练,加强实践教学。我们可根据这门课的特点,把实践教学分为两部分,一是实验教学,二是综合实训。
实验教学要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如在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时,要在讲解完基础理论知识后,让学生自己到模拟实验室进行操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摸爬滚打,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亲自参与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我们要把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组织学生一起讨论解决,让学生在实践中把疑问一个一个的去吃透和掌握。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理论与实践接轨,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综合实训包括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等。经济业务联系发生后,会计处理共分七个步骤:编制会计分录、登记账簿、试算平衡、对账簿记录调整、对账、结账、编制会计报表。我们教学的目标就是将所有的会计处理工作联系起来完成。学生在学完所有章节时,我们就应该将这个程序合并,集中安排一周对会计基础知识进行综合操作,这样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
3.有的放矢,开辟中专院校会计基础教育的新模式
对于中专院校这个特殊的群体,不能“一刀切”,应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授课之前,对授课对象进行必要了解,针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情况,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授课尺度,讲授过程从易到难,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尽量照顾到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保证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思维拓宽和技术拔高,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知识通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总之,学以致用是基础会计教学的一个原则,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手段,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从而走出一条具有中职特色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专业 中职学校 教学 实践 对策
一、当前我国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现状
1.当前我国职业学校生源质量低下
众所周知,在高考持续几年扩招后,中职教育跌入低谷,生源严重不足,中职学校招生也就不考试了,只需年龄在14周岁以上就可入学,这就导致中职生源质量明显下降。
2.当前我国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从中职会计类毕业生历年的就业单位和就业岗位看,中职会计类毕业生首次就业去向主要为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会计业务量少,业务处理相对简单。就业岗位主要为出纳、材料会计、辅助会计等,这些岗位突出动手能力,但对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业务处理能力要求较低。
3.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
对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强是他们与财经类高校学生竞争的主要优势,也是他们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然而,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仍影响着职业中专教育,这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课时安排,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都表现得很明显。尽管职业中专学校会计教师已认识到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还存在着对会计实践性教学这样那样的片面性理解,致使目前的会计实践教学存在较大的缺陷。
4.教学环节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和实习课课时比例失调
从中职会计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我们可以看到,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要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具体会计岗位能力的培养,以社会需要和会计岗位必备的业务技能为基础,实行项目实训,突出实训的实践性、实用性。这就要求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可由于理论课占用了80%的课时,致使实习、实训课无法保质保量完成。
5.实践教学环境差
会计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目前,大多数职业中专学校都配有会计专业模拟实验室,以供学生会计实验、实习需要。但是,就实验室的配置情况来看,远未达到仿真要求。由于实验经费短缺,实验室软、硬件滞后于当前的实际情况,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无法保证实验需求,有的院校甚至完全是手工实验操作,其实验能力、效果可想而知。
6.师资水平跟不上
按照国家对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规定,必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在生产一线工作五年以上,经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合格,方可任职。可现实是:大部分会计专业老师,是从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直接分配到中职学校任教,理论和实习课一肩挑。大多数职业中专学校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由于没有财会实际工作经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仅限于书本,教学时,难免是空对空。还有少数教师是从其它专业转向而来,以前学的是其它专业,后通过函授取得了会计专业本科文凭,转而从事会计专业教学。须知:由于成人教育的特点,取得学历比较容易,但要真正掌握专业知识实属不易。以这样的师资去完成理论和实习教学任务,效果可想而知。
二、中专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的对策
面对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目前的状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们的应对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面对中职学校质量低下的初中毕业生,他们没有什么生产生活和社会经验, 对于较多的会计专业理论肯定会感到晦涩难解,因此,对会计知识的学习不会有多大兴趣,他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学好会计专业课程,必须先要让学生对它感兴趣。比如:我在讲会计的概念的时候,不是先说书上的概念,而是让学生知道在《孟子正义》中的这句话——“零星之算为计,总合之算为会”,告诉学生会和计都是算,但我们没有把会计叫做算算的原因,是因为这两个算是两种不同的算法。之后,逐步引入会计的完整概念,做到深入浅出,激发学习兴趣。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知识剧增,学校的学习只能选取最基本的知识,解决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而要适应甚至领导快速发展的社会的脚步,仅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回顾我们实际用到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我们走出校门以后通过自学得来的。所以,作为老师不仅要讲授课本知识,还要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2.更新教学理念,理论与实践并重
理论可用来指导实践,同时又可以为学生今后考会计职称,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能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操作型、应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学时我们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也要重视实践教学,学以致用,并能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根据中职会计专业就业多的岗位如出纳、材料会计、辅助会计等,可专门设置相关的岗位实训操作,让学生在实训的操作中更好地掌握各岗位的要领,便于以后能迅速适应并胜任各岗位。
3.优化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市场需求
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就业服务的教育,但现行会计专业教材是根据会计制度及行业共性编写而成的,这类教材具有普遍性而缺少用人单位所具有的特殊性,课程教学中忽视了地方经济特色对会计的影响,造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会计实务处理能力不满意,就业竞争力下降。为此,我建议应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针对现代企业中出现的新岗位和原有岗位的数量、质量及规格要求,以会计专业发展和从业需求为前提,紧贴学生的发展实际,及时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职教特色的会计专业教材,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实践性,增强学生适应岗位群的能力。
大家知道,会计法第38条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财政部2005年3月1日新公布实施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它组织(以下统称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第三条规定:“各单位不得任用(聘用)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不得从事会计工作,不得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或评审、会计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不得申请取得会计人员荣誉证书。”这些规定就意味着“双证”,即“学历证书”和“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是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走上财会工作岗位的“敲门砖”,无“双证”即自动放弃财会工作相应的工作岗位。同时,《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或者珠算五级)。”因此,为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和能力,必须自上而下高度重视“双证”的教学与培训工作。我校自开设会计专业以来,即把“双证”教育纳入会计专业的教学与培训,并使大部分的毕业学生取得了教育部门颁发的学历证书和财政部门颁发的“财会电算化合格”证书、“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为他们一毕业即到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改善实践教学环境,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进来
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纯理论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改革。作为专业课教师,要把理论联系实际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不能搞满堂灌,应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1)研讨型教学。在教学中不搞满堂灌,留出一定时间,列出几个今后会计工作中将会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研究解决办法。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展开讨论:遇到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关键点在哪里?然后每个组派一个代表上讲台发言,道出各自的解决办法,最后由老师总结,评出最优解决方案。由于学生充分参与,各抒己见,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讨论的又是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教学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2)建立并完善会计模拟实验室:建立现代化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定期进行会计专业实验。积极和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请财务工作人员到学校就有关课题进行示范性讲解,学生通过模拟一系列真实的会计工作,深化了课堂所学知识,对会计工作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知道今后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提前感受了今后工作的氛围,学习积极性高涨,避免了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脱节,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个人智能和业务工作潜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3)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中的方法。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同时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用会计教学软件将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过程演示出来,与教师的讲授相配合,使学生全面掌握了会计核算程序。
5.培养高水平的“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会计专业教师既要通理论,又要具备丰富的财会工作经验。为此,学校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实践指导教师的理论进修和对专业理论课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力度,使教师首先掌握财务管理软件的操作及应用,并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考证,实现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从而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师资难题,具体表现在:(1)向外聘请在职会计专业人员为客座教授:向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担任客座教授,兼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教学,对在校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2)为本校教师培训或进修提供平台,为提高本校会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按计划、采取有效措施组织会计专业教师读研或到国内外高校学习进修,以提高会计教师实践教学和理论研究水平,根据需要脱产或利用假期选送会计教师下派到业务部门、企业进行专业培训或顶岗锻炼,到第一线去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3)教师要适应社会,必须调整好知识结构和专业视野,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会计的时效性强,不论是从核算方法上还是从内容上专业教师都应与时俱进,随时了解和掌握会计相关政策法规的动态,努力扩展自己的专业视野,完善自我,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然而,教学改革是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出发,着眼于学生具体会计岗位能力的培养,以社会需要和会计岗位必备的业务技能为基础,突出会计专业的实践性、实用性,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能,把中职会计学生培养成具有“双证”的优秀会计中职生。
参考文献
[1]贺文瑾 职教教师教育的反思与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古淑萍 对高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云南高教研究,2006,(1)。
【关键词】中专生 ;会计课 ;乐学 ;探索
数年来,职业教育生源的学生素质较差。多数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厌学情绪比较浓重。如何激发学生对会计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广大会计职教工作者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也是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内在要求。笔者从会计课教学改革入手,积极探索中专生会计课乐学的途径。本文就此谈一下粗浅看法。
1 注重情感教育,营造学生乐学的教学氛围
“爱其师而信其道也”,学生是否喜欢哪门课,教师的影响力最大。学生喜欢您,自然喜欢您讲的课。学生是否喜欢您,往往与您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对于职专生而言,仅有此还不够。因为大多数职专生基本上已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中学时他们倍受老师冷落和同学歧视。如果上职专后,老师仍用排斥,甚至于讽刺挖苦的态度对待他们,会使他们破罐破摔的行为恶性循环下去,加剧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因此,面对这些学生我们不但不能鄙视他们,而且要更加尊重他们的人格。我们要学会欣赏差生和不嫌弃差生,努力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闪光点,及时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感到自己被承认,精神得到满足,学习自然感兴趣。
2 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乐学动机
在市场经济日益竞争激烈的今天,掌握好会计专业知识,是会计工作者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祖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老师应充分利用绪言课以及平时的教学,紧密联系实际,由浅入深出地启发学生思考学习好会计专业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意识到学是为了用,并针对性地介绍会计学家的优秀事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把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结合起来,使其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并通过介绍职专生在升学和就业方面的优势,使学生看到将来的希望,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对学生学习目的和意义的教学引导,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由于学习态度端正,学生就不觉着会计课枯燥难学。尤其是对口升学的学生变化最为明显。
3 改革会计教学方法,创设学生乐学的教学情境
在会计教学中,应结合职专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教材内容,研探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乐学,且学有所获。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如下方法。
3.1 插入生动有趣的相关知识,调节学生易于疲劳的神经。
会计课的某些内容,如会计准则、职能、对象等,学生普遍感到枯燥无味。如果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插入一些趣味性强的市场营销、经济管理以及会计实际工作中的人和事,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以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达到教学的目的。
3.2 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及问题。
对于中专生而言,他们一般基础差,理解能力差。教学中除了爱心和耐心外,对于抽象的概念要多举例,多打比方,深入浅出,讲解尽量生动直观,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笔者在教学中曾经把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关系比喻为中药铺的药名和药箱;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的约当产量比例法,比喻为大人和小孩共同分苹果。通过比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破书中难点问题。
3.3 加强问题的讨论和案例分析,广泛开展多媒体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会计课中某些内容比较复杂难懂,比如一次交互分配法、约当产量比例法、平行结转分步法等经济业务,学生因为对这此复杂抽象的经济业务不了解,所以无法感知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对于职专生而言,不仅不能调动其学习兴趣,而且也无法使学生掌握这些复杂经济业务的计算。因此,在会计教学中应把学生熟悉的经济案例引进课堂,使学生仿佛置身于会计实际工作环境,以吸引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同时将精选的教学案例设计成学生需要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思维境界,并将精选的教学案例和设计的问题,以多媒体形式展现给学生。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对教学案例进行观察,讨论,分析,试验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问题的解决,并引导学生归纳出书中的概念和公式。让学生也体会和感受发现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对会计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并达到对复杂经济业务的理解和掌握。尤其将会计课中有大量表格和凭证的教学内容,以多媒体形式展现给学生,不仅能突破教学难点,增加课堂容量,而且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从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乐趣。
3.4 我把概念类的知识点转换成各种鲜活的小经济实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会计课有些概念类内容,知识点多,有的还需要加以区分。
如费用要素和成本项目、成本会计职能、成本报表的编制要求等。如果不提供有趣的教学情境,对中专生而言,他们是不愿意看书,或者是走马观花看过之后,没有什么效果;如果老师逐一讲解,教学效率不仅不高,而且还会挫伤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把知识点转换成各种鲜活的小经济实例,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揣摩经济实例。学生经过对比、分析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最终在书中为经济实例找到相匹配的知识点。对学生易于混淆的知识点,再由老师进行启发讲解。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学习有兴趣,而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5 引导学生自学,鼓励学生大胆讲解,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针对书中综合和系统内容,尤其书中有大量表格的内容,比如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成本计算的品种法等。让学生利用前面各章已学过的知识,观察和分析每一个表格反映的内容。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由多个学生逐一讲解相互衔接的多个表格。如果学生在讲解中有差错,先让其他学生纠正,若仍不正确,再由老师进行更正。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学自讲,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6 开展多种形式的会计实践教学活动,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在会计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会计教学实践活动,比如外出参观股票市场,保险公司,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室;或者请有经验的会计专家,过去毕业生中有成就的学生回校现身说法;以及在教学中通过真刀实枪的模拟技能训练等各种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使教学生动具体,有利于学生的理论学习。
3.7 以考证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会计资格证是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有的资格证书。在会计教学中,我们应重视与证书考试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力求学生在校期间就取得会计资格证书,为将来学生顺利就业增加一个重要的法码。另外也通过考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会计专业的相关课程。
3.8 以办财经学报为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之余,组织财经专业的学生成立财经学报的编辑部,成员有文字功底比较强的在校师生和往届从事会计相关工作的毕业生组成,供稿人和阅报人也是财经专业的广大师生。学报开设的栏目主要有名言警句、财经要闻、师生沟通、经验慢谈等。通过办财经报能使学生了解社会经济和实际会计工作,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3.9 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各种会计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中专生多数没有参加过竞赛,为了让他们也体验成功的乐趣,在他们中有计划有目的的举行会计技能比赛,通过单项和综合比赛,评出个人及团体奖,并给与一定的物质奖励。
通过比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耐心快捷的良好习惯,而且可以调动老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为将来就来打下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
3.10 实施合作学习,大面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职业学校的学生生源素质差异大,每班大约有10%的优等生,20%的中等生,70%的学困生。教师在授课中一部分学生接受快,多数学生接受较慢。因为差生人较多,教师没有精力辅导他们。在教学中,如果把学生按学习能力和会计实际业务需要,进行模拟分组,并通过奖励机制,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互助帮辅学习,使学习好的学生熟练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多数学困生能够学懂、学会,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4 构建职专生会计课乐学的教学评估体系
职专生是应试教育失败者,他们吃够了按成绩排名次的苦头。所以,为了更好教育和鼓励差生学习,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和评价方法。笔者认为对学生评价应结合课堂纪律,平时作业,课堂回答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平时实际作业操作和单元,期中,期末考试以及学生学习的进步程度等考核成绩,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较为正确客观的评价。另外在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时,对学习优秀的毕业生优先推荐就业,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以上教育教学方法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会计专业课的积极性。使对口升学连续多年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使大多数毕业生就业后,很快适应会计实际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培养职专生会计专业课乐学的方法除上述外,一定还有许多。这有待于我们结合会计实践进一步的探讨。
[1] 范兴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