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优选九篇

时间:2022-11-11 03:37: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第1篇

同学们,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山水风情”这一板块的课文,这个板块共有三篇课文,分别是《桂林山水》《威尼斯的小艇》《田园诗情》。这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或描写美丽奇幻的自然景观,或展示水城独特的风情,或描绘如诗如画、静谧和谐的异国风光。这节课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风光。(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检测字词

同学们对课文已经进行了预习,下面老师检查一下。请大家打开书,快速地默读课文,遇到生字和新词时一定要多读几遍。(检测生字、新词)

三、师生交流,理清顺序

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知道大家对于字词预习得都很好,有些词语已经明白,但是有些词语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下面我们来读课文,看看你们读得怎么样?

1读第一自然段

(1)指读,师指导。

(2)谁再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再指读)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声音要洪亮。(全班齐读)

(3)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

(4)你们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吗?关于描写“桂林的诗句”你们查了哪些资料?

2.读第二自然段

(1)读得正确、流利,很了不起,谁能比他读得还好?(再指读)

(2)指导读排比句,尤其是三个“啊”。(“静”这句要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要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要读出赞叹之情)

(3)读到这里请你们想一想这段讲的是什么内容?(板书:桂林的水;再指读)

(4)合作朗读。(屏幕出示文字)

3.读第三自然段

(1)先默读,再指读。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板书:桂林的山)

(2)(出示图片)这就是桂林的山,你们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谁能读出桂林山的特点?(齐读)

4读第四自然段

(1)指读第四自然段,师指导;再指读。

(2)指名读,师指导。

(3)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板书:山水相依;美丽如画)

5.理清顺序,概括内容

(1)同学们读得真不错!现在请看屏幕,我们把黑板上的内容在屏幕上梳理一下: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写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在第二自然段写了桂林的水静、清、绿,在第三自然段写了桂林的山奇、秀、险,最后写了“山水相依,美丽如画”。谁能结合屏幕上的内容概括一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按观察的顺序,采用“总――分――总”的方式,写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优美景色。

四、默读课文,进行质疑

通过交流,大家已经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清楚了作者的写作顺序。下面默读课文,看看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预设:“ 观赏”和“欣赏”两个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同学们通过默读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思考,提出了相关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对我们理解课文很有价值,在下节课我们将结合问题来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第2篇

教学设计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直接影响了教学设计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使得教学效益低下,教学设计已成为语文新课程实施的一个主要瓶颈。因此,我运用有效教学理论就有效教学设计策略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一、把握三维目标,进行教学目标有效设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精美的教学预设必须首先“定标”。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目标设计呢?经实践,我们认为:第一,要认真研究所定目标与上位目标的关系,把握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操作性;第二,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确定目标的重点;第三,要深入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内容,分析可获得的教学资源,以便挖掘教学潜在的教育意义;第四,要清楚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把握教学效益的底线。在具体的操作中应特别做好以下两点。

1、在目标中体现方法论知识和价值性知识

作为素质教育的“学校知识”,大体应包括三个侧面:知识技能、方法论(即学习方法)、价值性知识。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一个标尺就是关注“方法论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如何在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体现方法论和价值性知识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三个侧面的知识要明确,并体现出语文个性和课时特点。

例如,《桂林山水》的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学会“抓重点词句列提纲”的方法,当堂背诵课文;(2)学会9个生字,运用联系上下文、查资料等方法理解 10个词语的意思;(3)学习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按“总―分―总”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4)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为祖国而自豪,产生去桂林山水一游的美好愿望。

如果我们把目标(1)表述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就缺少了“方法与过程”的体现。如果把目标(3)表述成“了解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就缺失了语文的学科个性。

因此,诸如“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感情” “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等表述,其实都是某一个学段的目标,不是课时目标。

2、重视教学设计三个领域目标的整合

在教学目标设计的上述三个领域中,前者重视的是脱离现实生活实践、抽象性的学习,实现的是基础性目标,极少兼顾个体差异;而后两者重视的是真实情境的学习,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实现发展性目标。因此,通过目标的整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教学内容有效设计的研究

1、潜心会文(教材),正确把握教学内容

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是我们语文教学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未深入钻研教材是教学无效、微效的关键症结。现在,不少所谓的“新课堂”更多关注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创新,而忽略了作为课程资源的主要凭借――文本,有的课脱离文本,有的课甚至放弃文本,夹杂着一定程度的肤浅、浮躁。正是由于教师忽略了“钻研教材”,从而表现出种种弊端,教学无效、微效的现象严重。

那么,如何正确解读文本,把握教学内容呢?笔者认为,教材解读应分三步。

第一步:进入文本――“山是山,水是水”。

教师在接触教材时,首先要抛开教辅材料,潜心会文,形成自己对教材、对课文独到的认识。

第二步:跳出文本――“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在深入理解课文后,教师还要从教材中跳出来,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中审视眼前独立的教材。

第三步:回到文本――“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有了自身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有了对文本相关材料的积淀,教师再回到教材中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更广阔的视野。

2、有效重构,选准教学内容

(1)中心突出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看哪些内容最能体现教学目标,就围绕它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设计就能中心突出。

(2)有针对性

针对重点设计目标自然能突出重点。

(3)以学生为主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处处围绕学生进行,通过点拨去启迪学生思维,去理解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从而掌握教学内容。

三、有效的教学策略设计

1、整合策略

即教学设计体现板块结构,整块推进。“教学板块”是指比较集中,而又相对独立的具体教学环节,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必由若干教学板块组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简单,我认为一节课的教学板块以三个左右为宜,使之具有根据学情适时变化的灵动的预设柔性。提倡“大道至简”,即教学必须返璞归真,不可承载太多的“使命”,要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搞教学,扎扎实实促发展”。

2、中心问题策略

教学中,教师应分析学习内容和学生特征,设计一个能转化为任务的、最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中心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对中心问题进行分解,分解成由易到难,或能分散难度的问题序列。中心问题应体现教学的任务性和挑战性。

3、优化教学结构的策略

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结构,其运行的轨迹应是始于目标又归于目标,综合推进,整体滚动,有机地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巧妙地串连融合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滚动的轨迹就是课前预设时的理想教学主线。因此,优化的教学结构应做到清晰分明,这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构的内在关系决定的。

第3篇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感情丰富,情节动人,怎样引导学生和作者的心想到一起,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呢?我认为就应该让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在脑海中绘制出一幕幕精彩的,动人的镜头。使“静”的文字“动”起来,具有语言形象化,实景化。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之入境悟情明意,为整体教学奠定良好的开端。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就从入景着手,首先播放描绘桂林山水的两个自然段录音,要求学生一边欣赏,一边用目根据语言文字所创设的形象,在脑海中把桂林壮丽的景象绘制出来,并细细品尝这美丽的景象,使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特点有一个清晰的、完整的形象。由于学生进入了入境人情的角色,情感也就油然而生,思维活动也随之开启。很快归纳出桂林水的“绿、静、清”。山的“奇、秀、险”的特点。然后再现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在此基础上,诱导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从不同角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描写桂林的山水、有的说:“桂林的水在霞光的映衬下,绿的、红的、五光十色,异常美丽”。有的说:“桂林的山真高啊,伸手便可摘到天上的星星”等等。由于学生的情趣激发起来了,情景交相感应。对课文的语言文字有了深刻地理解、也自然产生了与作者共通的感受:“桂林山水甲天下。”好像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又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同样让学生根据课文第一节环境描写的句子,绘制出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圣诞节的傍晚,有钱人家欢聚的情景下,一个光着头,赤着脚在大街叫卖的小女孩情景的镜头。学生“耳闻目睹”这一悲惨场面的镜头,有些同学流泪了。激发了对小女孩的同情,想象出了许多解除小女孩饥寒交迫困境的办法。对文中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一次次美好的幻想,有了深深的感触。

用让学生在自己头脑绘制动人,精彩的镜头,不仅使学生在愉快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与作者产生共鸣,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素质的提高。

第4篇

一、结合学生学习状态捕捉反馈信息,调整课堂教学

教学要为学生服务,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具备从学生的学习状态中捕捉反馈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中获悉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否学得轻松,是否学得牢固,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如我在教学《向往奥运》一课时,学生兴趣盎然,情绪激昂,参与度高;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学生流露出新奇的目光,表现出喜悦的神情,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的那份情、融进文中的那种境中,显然,课堂教学效果就一定好。如果,一节课中学生面无表情,思想不活跃、思维不敏捷,沉默不语,那教师的讲解即使再精彩,也是在唱独角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失败的。

二、结合学生的朗读、思考、质疑等情况寻求反馈信息

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朗读、质疑、反思、问答,这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指导好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反思和质疑的习惯。然而,有许多教师常常忽略了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中,按照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安排朗读训练;按照固定方式来进行提问,课上学生临时提出的问题,恐怕就无暇顾及或认为无必要顾及了。就整堂课而言,只看到这节课是否全面、是否完整、是否完成任务,不考虑学生实际获得的东西到底有多少,更不考虑学生对知识的习得过程。因此,教师务必从学生朗读问答质疑中获取反馈信息,因势利导,适时点拔,尤为重要。如我在组织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学生阅读课文后能指出桂林山水的特点“奇、秀、险”,我就因势利导,加以点拔,指导学生理解文中体现桂林山水特点的语句。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这比我在整个课堂上详细的讲解分析和板书效果要好,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合学生作业的批改中获取反馈信息,进行查缺补漏

教师通过对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的引导,衡量这堂课的效果最终就要看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练习情况,从学生的书面作业中得到反馈信息,我们要从获取和正确利用这一反馈信息中制定下步课堂教学的措施,提高课堂教学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从“精讲多练”的角度去加大课堂上书面“练”的份量,也需要从学生的书面练习中获取反馈信息的角度去增加课堂“练习”的机会。如果教师在学生进行书面练习时,能做到经常巡视,认真了解情况,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课后反思,借以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对个别后进生加强指导,对带有共通性的存在问题集中加以评点,那么,学生抄写中的错字、造句中的病句、作文中的离题等问题不是可以得到及时的纠正吗?这样课堂教学力就会在我们的不断总结实践中获得提升。

四、结合师生间的交流合作获取反馈信息,努力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

教师的课堂教学在课后还应加强与学生沟通与交流,了解其对课堂教学的反应,这又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又一途径。教师在跟学生课后交谈中要放下师者的架子,和学生融洽相处,耐心细谈,教师才会获得真正的有价值的信息。当你了解到学生觉得这节课特别有趣,学得既轻松又愉快,不知不觉就到下课时间了。那么,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达到协调一致,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教学的效果必然会事半功倍。

第5篇

学生的学习起点包括:生活起点、知识起点和情感起点三方面。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从这三方面做足功夫,定能使课堂教学效果倍增。

一、捕捉“生活起点”,数学生活化引入新知

“生活起点”又称作现实生活经验。是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而积累的自己已经懂得的东西。显然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起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只有善于捕捉学生现有的生活起点,才能从生活化的角度将新知无声地传递给学生。例如在教学“正反比例的意义”时,我是这样设计学案导入新课部分的: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有许多事物相互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一个量发生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穿衣和天气有联系、落叶和秋风有联系、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有联系,生活和学习中这些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我们叫作相关联的量。教师将抽象数学名词“相关联的量”通过生活中的真实事例表达出来,让学生结合生活体会相关联的量就是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和数学的关系,又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探知欲望。

二、紧扣“知识起点”,新旧结合引入新知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威特罗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利用原有知识经验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生成过程。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就把握从学生知识起点出发,结合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切入主题。

师:(出示阴影部分占二分之一的圆形)同学们,你能用学过的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占整个圆形的几分之几吗?

生: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六分之三等。

师:既然这些分数都表示同一个阴影部分,就表示什么?就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生:表示相等,用等于号连接。

师:但是这些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同,为什么还相等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中这种特殊现象。

在学习新知之前,给学生创设旧知情境,让学生意识到利用他们原有知识经验不能对新问题作出圆满解决,从而使学生处于认知失调状态,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联系“情感起点”,以境生情引入新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把握学生的“情感起点”,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率,能为课堂增添一道别样的色彩。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新课部分的。教师一边播放桂林山水的风景,一边富有感情地描述:你们看,桂林的山水,简直就是大自然创作的一幅幅精美的图画。(生欣赏老师出示的几幅桂林山水的图片,被老师富有感情的描述所吸引)

师:桂林的美景激起了老师的创作欲望,老师为大家带来三幅画,你们有什么评价呢?你们认为这三幅画的面积是多少呢?

这样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热爱祖国的自豪感。以三幅画为道具,在这里起到了“情感穿针,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6篇

关键词:语文;多媒体课件;运用妙处

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有效地实现了语文教学知识化、情感化、层次化、人文化的多元性,也更深更广地挖掘出了语文知识的深层内涵,实现了语文教学中知识传授和人性培养的双重任务。

一、能够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课具有很大的知识性和潜在的趣味性,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将知识、人文素养、情感传授给学生,关键是教师用怎样的教育方式和怎样的教学手段,方式的新颖和手段的多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挖掘到课文中蕴含的宝藏。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声音为一体的功能,恰好满足了师生的需求,教师设计新颖、简洁、丰富、多变的情景课件,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知识的情境当中,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使学生在高度集中的过程中完全投入到教学当中,汲取知识,领略情感。

二、能够突破语文教学中的层次性

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的最大区别就是语文教学具有层次性,一个小小的课文情境,里面蕴含的不只是知识,更多的是人文情感。在教学中采取合理的方式,才能突破其中蕴含的多种知识。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第二次赛马这一部分”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将课文内容设计成如下三层。 第一层,内容层。将田忌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田忌的上等马对齐威王中等马,田忌的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的这一过程,用简单的示意图显示,简洁明了,学生清楚地看到了第二场比赛的结果,了解了课文的大体内容,学生就会从图中自然地看到孙膑舍小取大的聪慧。第二层,智慧层。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学生能清楚地看到田忌取胜的原因,教师因势利导,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分析,得出孙膑这样做的依据,自然地总结出了孙膑的聪明才智,不同人物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了。第三层,情感升华层。通过前面环环相扣的图解和句解,学生自然会对人物产生不同的看法,做出合理的评价,在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中积累了学生评价人物的词句,发展了学生的总结能力。这种分层次的教学设计,没有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是无法将教学知识、技能和情感分层实现的,只有在多媒体课件的利用中,才能形象、简洁地将课文调换层次,分解细化,实现预想不到的意外收获。

三、能够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口语交际方面有明确的要求: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复述故事情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必须设定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一些相关的图片,故事情节,动画作品等,让学生在倾听、观看后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一定会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见解和感想。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结束课文时,教师播放了桂林山水的图片,搜集了一些桂林山水的资料,让学生看后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学生都讲得很好,对内容的掌握更全面了,想象完全飞出了教师的预想,学生运用语言,提炼语言的能力在实际情境的感染中更是超乎寻常。

四、能够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语文知识是综合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的学习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目标在齐头并进,逻辑知识也隐含在语文教学之中,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也是教学中的目标之一。怎样在推理中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教学方式和教师把握目标的确切程度。教师在传授知识、解析知识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呢?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恰好能够透过图示和层层推理,简化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内涵,给学生一种简洁、生动的推理图示、在图示的引导下学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推理能力。例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中,楚国人让晏子钻狗洞时,可以这样将晏子的回答运用课件显示:狗洞――狗国,钻狗洞――访狗国,“我”访楚国――钻狗洞,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中,学生自然地推理出结论,“我”访问的是狗国。我用推理的图示课件层层展示晏子第二次、第三次巧妙应对楚王的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自然地总结晏子回答的结论:楚国是个下等国,楚国是个强盗国。看似简答的几句话,将楚王说得无法回答,在图示的简化中,学生从心里理解了晏子运用的巧妙逻辑,从而使学生对晏子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无形中贯穿给学生一种逻辑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多媒体;高效;语文课堂

正文: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技术日渐被应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能够使语文教学由“少、慢、差、费、低”转变为“多、快、好、省、高”,真正地实现语文课堂高效。那么,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创高效语文课堂呢?

一、以多媒体课件激趣,巧妙导入新课

古人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上好、上活一节语文课,巧妙导入至关重要。导入新课常见的有开门见山、猜谜语、听录音等多种方式,但就效果而言,我认为运用多媒体效果最佳。因为运用多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能真正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桂林山水》一课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围绕着桂林山水之美,祖国山河秀丽,我设计这样一个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在教学中我是分这样几步进行实施:

1、出示一幅图文片:中国地图,并用动画技术突出地显示桂林在祖国地图上的位置。

2、出示一张文字片:桂林山水甲天下。通过对“甲”字的讲解,点出了桂林山水在世界游览胜地中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激起学生一睹为快的强烈欲望。

3、我抓住这一有力时机播放一段课前已编辑好的配乐录像,用假想旅行的方式把学生带进山清水秀的情境之中。这样,一上课就渲染了浓厚的气氛,拉进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全了必要的情绪铺垫。

二、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难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难点问题的解决如果仅靠讲解、朗读、体会等方法,学生一知半解,或含糊不清,或教师公布的答案就算问题解决了,学生收效甚微。如果借助多媒体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把一些学生难以通过口头表达清楚的内容,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这样就有力帮助了教师对教学难点的突破。

如:在《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围绕“你最欣赏哪位植物妈妈送种子的方法?为什么?这一问题展开自主学习,当学生理解到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时,对“太阳一晒,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这部分内容不易理解,我及时播放课前查找到的录像资料,当画面呈现出来时,孩子们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画面,当看到豆荚裂开,一颗颗豌豆从豆荚中弹射到地上时,不禁发出一声声惊叹。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表达自己的感受:豆荚裂开的速度太快了,如果眨一下眼,就有可能看不到,所以文中说“啪的一声”。“我知道为什么用‘炸开’了,因为豆荚裂开是有力量的,所以把豌豆宝宝们弹落到地上。”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豌豆传播种子的神奇之处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体会,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的感受产生了共鸣,使课文的难点得以突破。

三、加大训练密度,提高训练效率

课上对学生进行训练是教师常用的方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为节省时间事先要用小黑板把课上对学生训练的内容写好,内容较多时需要用几块小黑板,需要改动时还要擦去再写,非常麻烦,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以后教师课上对学生进行训练就方便多了。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事先把课上对学生训练的内容编排好,在课上利用多媒体功能对训练内容、结果进行呈现、交流、修改,整个变化的过程全部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就训练内容的来龙去脉学生看得一清二楚,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得足够的训练量,大大地提高了课堂训练的效率。

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传统的做法是教师把生字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反复地认读,或利用识字卡让学生来认读,非常地枯燥,浪费了训练时间。而我利用多媒体制作的生字课件,把生字的意思蕴涵其中,配有插图,既有趣味性,由有科学性。如:在一课的教学时,在组织学生学习生字中,我让学生介绍你是怎么记住本课的生字的?随着学生的介绍,我出示相应的生字课件:船(背景为小船的插图。);尖(背景为注射器的插图。);坐(背景为两个人坐在地上的插图。);看(背景为一人将手搭在眼睛往远处看的插图。);闪(背景为门中一人闪过的动画。)。这样,使孩子们既有兴趣,又避免了单调的训练,使教师既节省了训练时间,又保证了训练量和训练效果。

总之,要想打造真正的高效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合理、巧妙地进行整合、运用网络资源,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才能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效益达到最优化,最终达成高效语文课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沈燕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江苏教育技术 2006.2

[2]魏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6

第8篇

一、开展多彩的语文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活的课堂是以实践活动作为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投入地学习。

1.在游戏中体验语文

游戏教学是以教学内容为素材设计假想情境,教师要把生活、游戏、教学紧密结合。例如:在教学《揠苗助长》时,当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演和小演员,自由结合把文中精彩的片段演一演,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演绎故事,并评选最佳演员来发掘学生的潜能,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评“最佳小演员”和争当“创作家”的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能获得些许成就感,使得学生兴趣更浓,主体性体现更突出。

2.创意设计,在情境中想象生活

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生活充满想象的,由于这类题材的文章大都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学时应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想象,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大胆地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通过绘画、叙述等形式记载下来,将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体化。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生活的憧憬。

例如,《爱迪生救妈妈》一文中,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手术”时,爱迪生“皱起了眉头”,教师及进抓住这一细节,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什么皱起了眉头?”理解爱迪生用镜子反射灯光、收集灯光的用意,让学生体验到爱迪生的聪明,这不仅突破了难点,同时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进行了训练。

二、走进真实生活,让教学内容更丰富

语文教学内容是宽泛的,教科书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课堂理应向社会延伸,由封闭向开放转变。

1.联系生活走进教材

我们的语文教材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真谛、 人情意蕴 ,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让学生的心灵走进教材,走进生活,使教材与学生生活发生意义的关联。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由于大多数同学都未曾游览过桂林山水,既要让学生学得新鲜有趣,兴致盎然。又要在课堂中很好地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把描写美景的句子积累下来。在教学的开始,教师播放了用多媒体精心制作的一段有关桂林山水奇丽风光的画片,配上音乐,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教师接着说道:“同学们,桂林市旅游局需要一批宣传员对这迷人的山水风光进行宣传,你们如果想做小小宣传员的话,必须先要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教师巧妙地把学生的角色转化成了景点宣传员,这就不露痕迹地逼使学生走进文本, 从而自觉、主动、投入地学习,这样由学习到应用、知识和技能。

2.引导学生参与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地是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与语文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忽视了语文对于人的精神生命的影响。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则不然,它的教学触角已经延伸到学生的生命领域,彰显出非凡的人文气息。

在教学《笋芽儿》这篇文章第6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想“如果你是笋芽儿,笋芽儿还看到哪些美丽的景物?”小朋友的回答真好。第一个小朋友说:“我看见了一棵大树,有黄牛伯伯在树下吃草,并且它还向我问好。”教师说:“你也向牛伯伯问声好吧!”第二个小朋友说:“我看见一位仙女在弹琴,一个小姑娘在跳舞。”教师说:“那个小姑娘肯定就是你。”第三个小朋友说:“我看到了许多鲜花,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教师说:“老师也闻到了花香。”……。这些问答,正因为老师关注农村了孩童纯真的生活,关注了孩童纯真的心灵,语文教学才充满了温情的人性之美,才滋润了每一个幼小的心灵,播撤了爱和希望的种子,而没有因为预先设定的答案,机械僵化、生硬、失去活力。

三、体验真实生活,让教学渠道更宽敞

第9篇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具有情感性,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是情感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教学艺术具有审美性,即教学设计美、教态美、教学语言美、教学过程美、教学意境美、教学机智美、教学风格美、教师人格美等,既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又使教学具有了审美价值。教学艺术具有表演性,即机智幽默的语言、惟妙惟肖的表演和恰如其分的笑话等表演手段,使教学寓于娱乐之中;教学艺术具有创造性,即教学的新颖性、灵活性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使教师具有吸引学生的独特魅力。艺术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美、一种灵魂美,而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还是一门艺术。总之,教学艺术需要师生紧密合作,充分利用教学情境中的一切条件和教育资源,遵循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美的形象,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所学知识。

二、缺少艺术的教学与充满艺术的教学对比

1.缺少艺术的教学效果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一味地提问,学生起初可能还积极回答,到后来就慢慢失去兴趣了,因为他们本身是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的一方,一味提问只会让其感觉自己的无知,从而对知识本身减少兴趣。有的教师一味地讲课而不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结果学生被动、压抑地接受知识。还有的教师看重的不是教学质量而是课堂纪律,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维持纪律上,这导致学生作画拘谨,甚至不敢作画,课堂气氛沉闷。这些都是缺少艺术的教学。缺少艺术的教学是不能激起学生的热情的,使学生对美术课感到排斥、厌倦。没有良好的艺术气氛,教师上得吃力,学生学得也辛苦,更不用说愉快地接受知识了。

2.充满艺术的教学优点教师的语言艺术、板书艺术、体态艺术、范画艺术等都能体现艺术教学的优点。教师通过绘声绘色、风趣幽默的语言将抽象事物具体化、枯燥知识生动化,学生乐于倾听,课堂欢声一片。一幅具有艺术性的板书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赏心悦目。教师的体态艺术包让教学充满艺术,括教师的手势、表情、眼神、体态、仪表等若干方面,构成了精妙入微的教态艺术。教师教学体态艺术能给学生带来愉悦感和亲切感,使学生听起课来情绪高涨、精神百倍。教师用亲切、热忱的目光迎接每一堂课,使每位学生从教师这里能读出对自己的诚挚信任和鼓励,这样的教态艺术让学生如沐春风、其乐融融。充满艺术的教学,让学生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快乐地学习美术、自觉地接受美术的熏陶,从而感受到艺术教学的魅力。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一份快乐的心情。

三、让教学充满艺术的意义

1.让教学充满艺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学习如果有理想、感情、创造、美的游戏的璀璨光辉的照耀,它就能成为孩子妙趣横生和心醉神迷的乐事。”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教学艺术的重要性。在实习期间,笔者教小学第一册《繁忙的交通》时首先连续问学生:“同学们,请大声告诉我,你们喜欢上美术课吗?”“请喜欢上美术课的同学举起你的右手。”“请很喜欢上美术课的同学举起你的左手。”“请非常喜欢上美术课的同学举高你的双手挥舞起来!”立刻全班的学生都快乐地舞动着他们的小手向我示意,并且十分开心。借此气氛,笔者让学生来玩“我是指挥官”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在玩的同时不仅学会了交通常识,而且很轻松就能画出丰富、有趣的交通场景图。教师还可以通过小游戏创设有趣、快乐的教学情境,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接受知识、体会教学艺术。

2.让教学充满艺术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学充满艺术,需要教师投入饱满的激情。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叶圣陶先生在谈及美读时强调“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些无非告诉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有高昂的激情,在讲课时应有一个“进入角色”的状态,情感须饱满激昂,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因素。教师若没有真挚强烈的情感,是不可能把课上得成功的。教师的感情犹如诗人的诗兴,犹如一切艺术家强烈的创作欲望。当教师对教材、学生了如指掌时,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课堂气氛时,教学效果就最佳。纵观课堂教学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上课精神饱满,生动传情,学生则情绪高涨、精神十足,注意力集中,教与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的教师上课则不甚得法,讲得唇干舌燥、声音嘶哑,而学生则木然置之、毫无反应,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学生无精打采。为什么同一个班的学生,不同的教师上课,学生的学习情绪会迥然不同呢?这就是教学艺术,是教师调节情绪的艺术。教师丰富、纯洁而高尚的情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握自己的情感,用自己巨大的热情和对学生的关心、对知识的热爱、对教学的责任感,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护和帮助,从而更轻松、愉快地接受教育,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四、如何营造让教学充满艺术的效果

1.创设情境,巧妙运用教具营造教学艺术情境教学能把学生引入愉快、积极、自觉、主动的思维境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教学艺术。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快乐意境和情感意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绘画、创作。在美术课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形象、直观的教具,既利于教师讲授知识,又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学充满艺术。曾经有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李可染的山水画《雨中泛舟》时,先用投影仪放映作品,学生很快便被画中的桂林山水风光吸引。其间,播放贺敬之的著名诗篇《桂林山水歌》的朗诵录音,随着诗歌的节奏与意境的展现,在学生的心中,二维的画面变成了立体的、动态的联想:桂林山水奇峰突起、层峦叠翠,漓江蜿蜒而去、碧绿清澈,云蒸霞蔚,仿佛泛舟在桂林山水之间了……这种身临其境的美妙遐想,让学生欣赏到了桂林山水的美,促进学生与画面及乐音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将艺术的美真正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这种身临其境的美术课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在课后还对美术课回味无穷,期待下次的课程。充满艺术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对美术产生眷恋,才能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知识。

2.设置游戏,在玩中营造教学艺术教师可利用小学生好玩好动这一特点,设计很多趣味性很强的游戏课,例如“水墨游戏”、“摇滚小精灵”、“猜猜我是谁”等,让学生在动中思、玩中学,从中获取知识,寓教于乐。譬如,笔者在《画自己》一课的教学中设计“猜猜他是谁”的游戏,让一名学生蒙住双眼,通过其他学生的特征描述,让他猜出另外一名学生的名字。这样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就了解到了什么是人物的主要特点,并且抓得非常准,在绘画时更是非常出色。整堂课下来学生没有闲情说话吵闹,个个都忙着找自己的特征,画出有特色的自己。通过课堂上的游戏,学生不仅玩得尽兴,还锻炼了观察及动手能力。这种游戏性质的艺术教学增加了学生学习美术的乐趣,让学生在玩中接受知识。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