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考学习经验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1-11 01:28: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考学习经验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考学习经验总结

第1篇

报关专业 考试模式 改革

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懂理论又具有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而报关专业传统的以期末总结性考试和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方法并不适应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本文结合报关专业及课程特点提出了报关专业课程考试的改革方向。

一、报关专业课程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

1.重结果、轻过程

就闭卷考试而言,由于以客观题、记忆性题目为主导,导致学生平时不用功,临时抱佛脚,考试轻松过关的情况非常突出。个别情况下考场纪律不严,出现用功学生反而成绩落后的荒谬现象。

2.考试内容单一

考试内容偏窄,侧重教材和课堂笔记,只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搞考前突击,并寄希望于教师考前划重点,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范围,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动手能力下降,学习兴趣降低。

3.考试形式单一

目前,考试形式以笔试为主,简单操作为辅。其中,试以闭卷考试为主,开卷考试为辅。如《商品编码》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在《商品编码》这门课中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商品知识,更注重进出口商品编码的查询,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报关专业考试模式改革实践分析

1.考试内容要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考试内容既要能够反映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又能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考试与技能、能力考核相结合,并且以技能、能力考核为主,这样的考核才能做到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能真正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方位的测试评价。如:在《商品编码》这门课程中,给定学生既定的商品名称及有关商品详细描述让学生根据对进出口商品的描述,判断商品的特性,从而准确的查到该进出口商品的8位数字的编码。注重了商品编码的实际查找过程中考核学生对于查找编码规则的使用及熟练程度。

2.加大平对考核力度,实行全过程性考核

将学生总评成绩分成三块:一是平时成绩(占30%),包括作业、学习态度、纪律等;二是两次测验成绩(占40%),测验成绩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考核成绩为主;三是期末综合考试(占30%)。

通过这种考核方法,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了平时不努力,考试搞突击的不良风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好每一个环节,并注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改革成绩评价方法

改革标准答案式的课程考试评价方式,注重考查学生的解题思路和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对思路新颖、有独到见解、有新意的答案,要给予奖励分数,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

4.重视考试结果分析

对考试结果进行深入地科学分析,也是抓好考试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试卷分析获得的信息不仅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指导学生正确有效地学习,同时对提高考试质量,对改进考试设计、提高试卷命题质量大有裨益。因此,阅卷工作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考试工作的结束,必须要对考试做出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定性分析包括对试题质量、学习质量、教学质量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定量分析要求统计出各个分数段的人数及所占比例,了解考试成绩分布是否合理,从中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并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

5.考试管理的改革

将考试分为考前、考中和考后三个工作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有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如果某一环节工作不扎实,则直接影响到考试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应本着“严格管理,严明纪律,严肃处理”的方针,加强考试各环节的动态管理。在考试改革的流程上,先由任课教师制订改革方案,再由课题组评议及任课教师自评改革情况,最后由课题组会同有关部门联合评估,对达不到考试目标要求的,要指出问题所在,限期整改;对考试改革有力度、有成效的,要认真进行经验总结和宣传。

三、进一步推进报关专业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1.根据课程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考核方式

根据报关专业及相关课程特点,可以采用包括如无人监考考试、论文、开卷考试、阶段考试、试验和实地考察、答辩、专题讨论、口头演示、同学评价、图片演示、设计、制图或模型、个人研究项目、小组研究项目、资料分析、图书馆运用评估项目、实习和社会实践笔记或日记、口试以及闭卷考试等方式进行考核。同时,根据教学进度及教学模式还可以采用的考试形式就是个人研究项目或者小组研究项目,其配套设施是指学生进行研究所需的设备和信息资料,措施是指一整套的监督机制。各种相关机制的启用可以真正保证学生“开卷”考试的可信度和含金量。

2.新型立体式考试评价体系的构建

新型立体式考试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当贯彻“横向到边,覆盖全面纵向到底,贯穿全程”的中心思想。“横向到边,覆盖全面”是指考核评价体系应包含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并兼顾知识、能力和素质,以科学评价促进对象的心智实现和谐、全面、健康发展;“纵向到底,贯穿全程”则要求在时间跨度上充分注重评价对象的平时表现和阶段性评价结果,由此比较客观地对评价对象进行综合性判断,减少因偶然因素产生的判断误差,以及根据阶段性评价结果和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调整。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更为科学、完善的考试评价体系,改革传统的静止评价、片面评价、主观评价,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和教学阶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设计并实施切实有效的考试评价体系。考试成绩除采用记分、记等外,还要加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比重,学生在社会实践、国家级、省级各类比赛获奖、考级、、专利、科研创新、团队精神等方面都可获得相应的奖励学分,甚至补考也计算平时成绩。

四、结束语

报关专业考试模式的改革,虽然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改变了传统的期末考试终结性的评价方式,注重在过程中考核。但由于教师本身经验的不足以及本专业受实训条件的限制,同时在教材、参考书、实训指导书也大量缺编,因此对于过程中的考核仍有很多改进的地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全面,客观的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石义林,李卫平.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谈考试模式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

第2篇

一教学现状

(一)教师情况

我市参与课改年级共四所学校,,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四十八个教学班,2880左右个学生,28位英语任课教师,大学一次本科2位,大学新分配生2位,高级教师两位,教龄12年以上者5位,14位为1-2级教师,学历95%的为二次函授本科学历,70%的教师为初中提拔上来的骨干教师,对高中教材和整体知识体系不熟,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整体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综合能力和听说口语水平不高,市级骨干1名,教师流动性大。

(二),学生情况

学生流动性大,生员差,中考成绩前200名的学生被吴忠大市录取,部分学生流入银川一,二,九中,目前在吴忠中学就读的学生达500多名,04,05年高中录取分数为380分-400分,400分以上的学生在各班成为姣姣者,低于吴忠中学录取分数120-150分左右。好学生的流失,使班里缺失榜样示范作用竞争氛围,高中招生的扩大,学困生的吸收带来不良的学习习惯,学生学力水平和薄弱基础为新课程顺利实施带来很大阻力。学生层次不齐,两级分化严重,一开始就有掉队的学生。目前学生已经学完7个模块,各校均分为50-56之间,(满分120分),最高分90分最低分19分,城市直属学校的班级分数,(英语教师是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区级上过示范课,曾受外研社专家组高度评价)第1-3学期均分为74、766、64、67、72,优秀率分别为25%,35%,19%18%,14%整体成绩下降。

(三),教学变化与成果

多数教师已经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师培训,课标培训和教材培训,有国家级培训、区级培训、地级培训、市级培训,校级培训。开展过专题论坛,观摩教学,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大赛,课件大赛、个案案例分析与交流、小课题研究培训,论文评比活动。新课程理念如春风细雨润入到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中被逐渐接受,并渗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他们不再迟疑,或狂热,在实践应用和摸索中,更新观念、完善理论,稳步推进,逐步走向正规。教学上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变化,突出表现在:

1,注重学法指导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广泛用于课堂,

3,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情感教育渗透教学始终。

4,“任务型教学”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主流.

5,课堂上学生活动的多了,师生交流频繁了。

6,考试成绩不再是唯一的评价的手段,学业成绩将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学生表现相结合,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成果:学生的口语听说能力实际应用英语能力有明显提高,词汇量增加有些学校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做的很好很成功,有突出的成绩,如:铝厂中学杨丽红和一中教师马小燕教学重心由回辟语法教学向不容视语法教学转变,有继承又有发展,教学逐步走向成熟

不足:多数学校一言堂、传统教学占主流,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中,教师短缺,老化,.教师工作量大负担重,心理压力大,教学任务难完成;学生课业负担重,时间不够,竞争激烈。学生普遍认为英语学习比其它学科费时长,见效慢,词汇量的问题和阅读的问题跟不上考试的要求,努力总与效果相差甚远。口语无用武之地,高考不考口语,也许将来用不上。

二,来自教师的反映

1.认为能切实实行“任务型”教学方法。以话题为主线,以任务为中心,能充分利用好教材,实现三唯图标,完成教学任务,部分教师认为外研版教材易读性强,种类多,内容生活化,与时俱进,学习不感到枯燥,以任务为中心,好操作,,学生活动多,体现“在用中学,学中用”的思想。能张扬个性,展现自我。

2.认为学生的听力,口语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知识面也扩大了,但考试成绩不容乐观,总体感觉,讲课就象一阵分,轰轰烈烈又匆匆而过,又急急前行,由于内容多,时间紧,班额大,课时少,学生知识掌握有广度无深度,学习肤浅、不成体系。配套练习与课本要求相差甚远——总是对知识的重组,提升,扩展和巩固。

3.对新课材有以下看法:

①新课材面面俱到,内容容量大,涉及面广,花样多。,但基本都是蜻蜓点水,不利于学生扎实掌握双基。

②初,高中英语教材内容内容相对脱节,教材体系不一样,相当部分高中生词在初中已经学过

③语法知识凌乱,系统性差,战线拉的过长,部分教师尝试系统进行语法教学,感觉效果较好,为有效听说读写扫清了障碍。

④课标和新课标要求教师对教材重新整合,充分开发,利用和再创造新教材、这无疑与教师实际水平和能力,经验不相符合,增加了教师的教学的负担。由于自身条件,资源,学生,环境与硬件设施不配套条件限制,,多数教师,只能就新教材教教材,跟着教材走,逐步摸索,体验新课标下的新教材,与学生同步成长,失败大于成功。。

⑤教材话题所涉及的背景知识,中外文化,尤其识西方文化非地区农村学生所达到。如上少数民族学习基诺族,缺少关于这个民族的图片及资料,部分话题设置偏难,不太适合本地区学生。如:谈论哪家剧院,最好,学生城市小,只有一个剧院如何谈。再如:ThreeGorges,Lifeinthefuture.Cloning.warandpeace,Cultural,heritage;等

⑥新教材内容70%都贴近生活,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说,听,对学生,教师都较轻松,学生感兴趣,但大部分班教学的现状,造成好生独当一面,多数学生参与面分量不够,教师对自身的听说能力信心不足。

4,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相对脱节,二者知识与能力考试要求与内容反差较大,教师在有限时间完成任务,与达到标准要求必须完成的任务产生矛盾。导致教师负担过重。

5,教与学之间的矛盾

面对众多的教材资源,教育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网络资源等,给教师与学生提供无限的选择,,整合资源的能力,不仅不能有效的取舍利用资源,反而造成师生过多的课业负担,导致基本教学务完成不了。同时学生缺乏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造成学习的盲目性,高耗低能的结果。

6,教师在怎样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怎样把握课改与高考的尺度,怎样使任务型教学法与知识技能培养与基础知识学习与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仍然感受头痛。

三,课改教学实施存在的问题:

1教材问题

对教材看法。(教师普遍认为)新教材,花样多,内容容量大,面面俱到,知识凌碎,课时少,内容肤浅,(缺乏系统性),加上课标提倡“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倡导任务型教学使教学出现方法与时间,空间与完成任务之间的矛盾。教师忙教,学生忙学,任务型模式编排的外研版教材,任务套任务,任务连任务,为完成教材任务教师赶进度,抢时间,用仅有的四课时完成6课时的教学任务,得到的结果只能使收效甚微,师生疲劳。

2.教与学的矛盾

课标要求过高,与新教材,难以达成一致要求,如何将课标要求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为具体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活用教材,创造新得使用教材,进而达到教材知识得深沉与再创造、并探索出相应得途径和方法,要求过高不切实际,犹如老虎吃天,雾中走路,无从下手,盲目冒进,给教师教与学带来很大困难。困惑重重,基础与新课标如何达标形成了尖锐矛盾。教师不仅需要指导性意见,更期望有可行性的方案与途径,有的教师说,课改如摸着石头过河,可我们下了河,却摸不到石头,于是,考试考倒一大片。

3教与考之间的矛盾

教材所教内容与考试内容,要求相差甚远,课本与教学用书,练习册,不相陪同,课本知识点,技能,知识零碎,肤浅,与练习考试中的知识面广度和深度形成鲜明得对比,大部分内容得学习与技能训练有望与课后有更多得业余时间进行学习,教师与学生苦于无时间的补充和学习,这无疑给师生增加了负担。

4,评价问题:考试评价不能与课改同进,而且滞后,应该提前建立健全并完善考试评价体系,不容忽视考试得导向性作用,他决定教师得教与学,社会家长学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更多注重得是实际效果和眼前利益,学生能否得高分,考上重点大学,虽然不再是唯一尺度,却是衡量教学效果得主要尺度,直接音箱着教师得教与学,另外与教材不相配套的测试题或应用外来试卷来考学生。所学内容与考试内容不相一致,考倒一大片,不能正确把握学情,科学评价学生,导致学生丧失信心,失去兴趣。

5管理问题

行政领导主要,以分数衡量教师成绩,应试教育仍然为主流,(去年教育评估中分数占70%),导致教师急功近利,蛮干,盲干,苦了学生。按照要求,应教什么,考什么,但部分学校实行交叉出卷,(高二老师给高一出卷,高三老师给高二出卷),考后大排队,学校与教育局以成绩论高低,评估考核涉及到教师得切身利益。

6,资源配置与合理利用整合问题

教师缺少必备的教学资源,缺乏硬件支持,与时间空间的保障,以及水平的限制,重组整合教学资源,大量的工作受到时间精力的限制,教材实施开发,资源利用实践中,更多的问题,困惑不断得涌现,反馈与理论上得困惑问题,使实践探索之路坎坷不平

四对问题及反映的分析

1.教材问题多;教材中的课文,生活化,,趣味化,易读性强,适合泛读,当学生获取需求中的信息后,再无回读的兴趣,课文的浅显凌碎拼弃了传统教学精读课文的特点,不能使语言具有再生功能,收效甚微。由于地区差异,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不同,学生学习层次水平不同,对同一教材,不同层次得教师使用来说效果差异千差万别。

2.教师素质问题

现代教育课标要求教师不仅有新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同时要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功底,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懂得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富有爱心,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一专多能,具备教学机智,创新意识勤于思考,善于积累,学会反思和评价,具备选题命题,考试评价分析能力,反馈教学,把握学情,和教材的重难点,及高中整体知识体系,熟知学生需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开阔学用渠道,合理利用整合教资源,受益学生才能真正教学质量,以上这些条件,多数教师都不具备,才造成种种问题困惑。

突出体现在:

1.反思不到位,不能对教学目标得实现、教学策略、教学效果资源利用程度进行全思。抓不住问题得关键,找不到科学得原因和方法。确定下一步施教目标和任务,增强施教得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不会命题选题和对试卷考试结果科学得分析,找出原因,改经教学,多数教师盲目购进外来试卷,不顾学情教情,东拼西凑考学生,把握不住试卷得难易度,或学得内容与考的内容不一样,试卷难度过大,使好学生考得很差,丧失信心。

3.不会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活用教材

4.缺乏自主学习的经验和策略,因而无法给学生进行科学有效得学法指导

5.缺乏一定的教研能力,和写作能力,敬业精神,急功近利,教什么,考什么。

6.各类论文大赛,教学设计大赛,优质课大赛,教案分析交流活动。参赛者少,获奖者更少

五建议与对策

1加强教师培训,更新培训内容,深化培训内容,活化培训方式,

确定培训内容和具体要求,规定培训时间,制订科学得培训计划,定期检查交流,开拓培训渠道,规定专人负责,定期考核评价奖励,采用多种形式,请进来,走出去,增强学习意识,提高反思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开展各种竞赛与交流活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有效施教科学导学、督学。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

2提高高中教师学历层次,使之具有一定的教研能力,

随着课改得深入进行,没有一定得教研能力,会恐难重重,首先,教师通过自身的学习,可以摸索出一定得自主学习方法和如何在汉语环境下对中学生进行英语思维能力得途径,以及如何找出中国学生语言成长得规律,如何创造新得使用教材,选择教材,如何创造条件,营造学习氛围,都需要教师具有一定得研究能力,将自己得经验总结出来,受益学生,通过小课题研究,行动研究,个案分析,交流研究,发挥小组备课得作用,加强校本教研,丰富教育教学实践经历,早就和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得教师队伍

3加强校本教研,盘活人力资源,促进教研互动,实施交流,开展个案分析交流和行动研究,提高活动的实效性,构建寄与问题为中心、成果共享的工作机制,以研促教,以研兴教以研促改

4学会反馈教学,学会选题,命题、科学分析考试结果,把握学情,科学施教

只有学会了科学得命题,把握了试题得难中易区分度,教由所考,学生才能真正考出水平,考出能力,知道不足,增强信心,由目的得继续学习,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胜,学会了科学分析考试结果,才会知道教学不足,和学生得弱点,把握学情,因材施教,即重视了学业成绩,重视学生得个性差异,把人格培养放在首位,有的放失,减少盲目性,稳定推进课改,教师因多看有关统计学,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知识,高中英语教育评价测试与分析书,提高命题反馈水平。在自我评价中强化反思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反思技能,在纠错中增强反思意识。

第3篇

关键词:自学考试;自考生;研究

中图分类号:1372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091―04

在所有教育中,学生都是最核心的构成要素,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考生作为受教育者和学习者,同样也是其中最核心的要素。对自考生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对提高自学考试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三十年来,学术界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在1978―2010年,以“自考生”或“自学考试考生”为题目的期刊论文有309篇,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自考生”或“自学考试考生”为题目的论文有9篇。另外,在一些相关的学术著作和博士学位论文中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对于自学考试的理论与实践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因此,本文拟对三十年来自学考试考生的有关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系统的总结与反思。

一、三十年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研究的综述

(一)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一般情况的研究

1 人们对自考生的年龄、学历、职业、就业等外在特点进行了研究。人们共同认可的观点是考生的年龄低龄化、考前学历提高以及接受系统助学者增加等,而对在职人员是否已成为自考生的主体,学术界的观点并不完全统一。如有人认为自考生以在职人员为主,有人认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非在职应考者的比例显著增加。有人认为,自考生的构成经历了在职成人、在职人员明显减少、主体由高中和中专毕业生变为高等教育毕业生三个阶段。还有学者认为自考生有以下特点:应考对象几乎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不便或不需要进入普通高校的求学人员是应考主体;高等教育供需矛盾越突出、越尖锐,越会出现相对集中的应考群体;在高等教育有较充分发展的时候,弱势人群在应考对象中所占比例越突出。还有人认为,自考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单位状况都比普通高校毕业生好;自考所学专业对个人的职务与职称升迁的作用非常显著;50%的自考毕业生表示将来还会选择通过自考深造,50%的被调查者对自考毕业生的就业持乐观态度。

2 学术界对自考生的一般内在特点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特点主要有: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卑心理重;学习素质相对偏下;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主动性;缺少坚韧不拔的毅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心理不够成熟等特点。也有人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认为自考生的个体特征主要有:学习目的明确,求知欲强;有顽强的毅力,科学的方法;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原有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年龄大,记忆力减弱。之所以出现上述两种不同的观点,是对作为高考落榜生与在职人员两种不同的自考生群体考察的结果。

(二)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学习的研究

1 对自考生学习动机的研究。部分学者认为,自考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专业水平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取得文凭以改变个人的社会地位。有人通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自考生都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放在前两位。有人认为,文凭和水平是巨大驱动力。还有人对在校自考生与社会上自考生的学习动机作了比较,认为在前者对自考的理解还停留在取得文凭和有利于就业上,后者则出于终身学习需要的比例更大。

2 对自考生学习方式与方法的研究。有学者指出,自考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个人自学或组织学习小组、在自学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听一些辅导课、在民办高校或补习学校学习。有人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自考生未接受辅导;排在前三位的辅导材料是模拟练习题、学习方法指导材料、曾经使用过的试题。还有人认为,不论是在校生还是社会考生对自学考试的助学要求都是比较强烈的。有学者总结了自考生的学习方法:认真阅读考试大纲和教材,边理解边记忆地把握课程内容;知识学体分理解、保持和运用三个步骤;技能随着自学专业课程而逐步提高。另外,妥善处理工学矛盾。

3 对影响自考生学业因素的研究。有人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得出如下结论:自考学员共有七个因素对学习成败有较大影响,其中年龄、原有教育程度、居住地区、学习方法、学业自我效能对学业成就有直接的影响;低年龄段和高学历层次的学员较能顺利完成学业;自考学员实现学业成就的比例总体上存在下降的趋势。人们认为,影响自考生学业成功的积极因素有:学习积极主动;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辅导;毅力和积极的心理因素;正确的治学方法和良好的意志品质。认为影响自考生学业不良的因素主要有:对自学考试的基本常识和规律缺乏了解;学习动机不明确;平时学得不扎实;侥幸心理;在时间、精力和环境方面缺乏良好的学习条件;知识结构单一;不能得到教师的系统指导和同学间的相互帮助。还有人提出,影响考生学习适应的不良因素有基础不扎实、个性心理脆弱、学业的压力、教育环境的变迁、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师教学方面存在问题等。

4 提高自考生学习效果的研究。从教育者方面看,人们认为,应加强自考生学习适应的教育对策:深化自考生的学习动机;开展学习心理辅导;帮助自考生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自考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培养考生的创新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自学方法。从考生方面看,有人提出了自学考试中要坚持自我强化与社会需求相统一、循序渐进与不断飞跃相结合、知识巩固与能力发展相联系的个人自学原则。有人认为,考生应端正自考动机、制订自学计划、注重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学时间、及时复习、自觉自学、相互切磋。有人强调考生必须要做到有抱负、广涉猎、勤思考、重视提高自学能力等方面。还有一些人则更具体地阐述了自考生的学习步骤:了解专业考试计划、领会课程自学考试大纲、理解自学考试教材。还有人提出了“合作学习”的模式,即考生为共同的学习目标,组成小组和团队而开展学习活动。

(三)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考生心理的研究

1 对自考生心理的一般研究。这些研究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1)认为自考生与统招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相比,具有自信心不足、心理素质较好、就业思

想负担相对较轻、社会化程度相对较高、道德评价能力较低等特点。(2)认为自考毕业生择业的良性心理有“就业优先”、“公平竞争”、自主创业、继续学习。不良心理有焦虑、自卑、自负、安逸、求高、依赖、从众。(3)对自考生的家庭环境、自我接纳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的研究,认为自考生家庭氛围不太和谐;自我接纳状况处于中等水平;领悟社会支持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家庭环境、自我接纳与领悟社会支持相关极其显著;自我接纳是家庭环境和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变量;家庭环境和自我接纳共同影响领悟社会支持。(4)对自考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求助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自考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平均数总体上低于全国常模;学业求助存在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求助、学业成绩间存在显著性相关。

2 对自考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有人把自考生、技校生、高考生三种生源测验结果比较,发现自考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低。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对自考生自卑心理的研究。有人认为,自考生自卑心理表现为自暴自弃、自我封闭与逃避、盲目自傲、敏感和掩饰等方面。有人认为自考生自卑心理的成因有:成才欲望和社会认同感强,但自我调控能力较弱;主办单位在自考助学过程中的工作缺陷;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作者还提出了通过市场机制和规模效益调节供需矛盾,以改变自考生自卑心理的对策。(2)对自考生焦虑、抑郁的研究。有人通过调查发现:自考生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均高于文献;女生在焦虑和抑郁得分中高于男生;农村学生抑郁状况平均得分高于城市学生平均得分;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自考生获得的社会支持及对支持利用度越少,其抑郁状况程度越重;青少年的负性事件与自考生的焦虑和抑郁存在广泛的正相关。并对上述自考生焦虑、抑郁心理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

3 对自考生能力的研究。(1)对自考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有人把自考生的创新界定为四个层次:引用新的或引进新的知识、将已有的知识按逻辑关系进行重组加工或综合建构从而产生新事物、重新发现或再次发现、发明创造与首次发现。有人认为,制约自学考试考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有命题、学历文凭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助学辅导等方面。(2)对自考生综合能力的研究。有人强调了自考生的以下几种能力:理解记忆和有计划地学习、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合理的自我评价和恰当的目标、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关系处理能力、适者生存、特长与爱好等。认为大部分自考生没有严格的学习计划和考试计划,缺乏对教材的理解记忆;大部分自考生在就业选择上存在较大的误区;掌握外语情况较为理想,但是具有其他特长的学生比例较低;在创业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较强。

二、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研究的反思

(一)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

1 对自考生的研究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在自学考试制度建立后的十来年问,对自考生的研究非常少,其后。相关研究逐渐增多,而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最近几年。这就说明对白考生的研究正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关注,人们正把研究的目光从长期以来对自学考试外在制度层面的关注转向对内在的考生的关注。这一转变,既是以学生为本理念在自学考试研究领域的具体体现,又为对自考生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2 对自考生的不少方面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1)对自考生的一般外在和内在特点进行了研究,有利于人们对自考生的情况有大致的、总体的了解。对自考生与普通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比较研究,有益于对自考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2)对自考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方法、影响自考生学业的因素、如何提高自考生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对考生的学习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一直存在着通过率低的问题,弄清影响自考生学业成败的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有利于让考生端正学习动机、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质量和通过率,(3)对自学考试考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一些比较专业化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如对自考生的家庭环境、自我接纳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自考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求助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人们比较深入地认识自考生本身心理与其外部环境及其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帮助人们开阔视野,比较全面而深入地研究自考生的学业及发展问题,丰富和充实了对自学考试考生的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又有助于指导自学考试考生的实际,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再如,学术界着重对自考生的焦虑、抑郁、自卑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而这些方面确实是自考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这些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自考生的不良心理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对自考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选择正确的心理疏导方式。

3 广泛地运用了调查研究的方法。研究者们比较多地运用量表或自编问卷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获取了比较多的第一手资料。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自学考试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思辨的方式,而只有深入到自学考试考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要,发现存在的问题,也才能真正对促进自考生的教育和服务工作、促进自考生提高学业成绩和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基础和指导作用。在研究过程中,一些人还从心理学的角度,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了一些研究,使这部分研究更具学术性和科学性。

(二)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研究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

1 在研究中没有真正树立以考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白考生的研究重视不够。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研究的成果不够多,许多研究领域都只有一两篇论文,只提出了基本的观点,没有人去进行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还有一些研究领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对自考生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反映了人们的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社会本位论或者说是工具性的倾向,即人们对自学考试制度本身研究较多,对于自考生这一核心要素研究较少。事实上,自学考试和其他教育一样,都要以学生为本,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而且自学考试制度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我们只有对这些考生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才能把我们的教育和服务工作做得更好。因此,自学考试考生应该成为自学考试研究的中心问题。(2)大多数研究都只是就事论事,没有站到以考生为本、促进考生全面发展、提高考生生命质量的高度来进行研究。

2 研究的内容不全面、不深入。(1)学术界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历教育部分的自考生上,对非学历教育部分的自考生则关注较少,而后者正越来越成为白考生的主体。(2)人们对自考生的一般情况及

学习、心理情况进行了研究,但对考生的其他方面,如思想道德、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极少,特别是没有把培养自考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联系起来进行研究。(3)个人自学是自学考试制度中的关键,社会助学只是外因,必须通过考生的自主学习才能把社会提供的助学落到实处,国家考试也只是检验的手段,归根结底还是为考生的学习服务的。因此,对白考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就特别重要,对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如考生是如何进行自学的,其自主学习的机制如何,自主学习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关系怎样,有些什么样的自主学习策略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现有研究大多只是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缺乏学术深度和学术高度。(4)对考生心理研究范围比较狭窄。除了目前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我们还应对自考生的情绪情感、意志、自我意识、需要、兴趣、理想、信念等方面进行研究。此外,应深入研究自考生与普通高校全日制大学生、高等职业学院学生、其他高等成人教育学生心理的异同,以进一步探讨高自考学生心理的特殊性。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极少。(5)只对自考生的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研究,而对自考生的其他心理健康方面问题没有进行研究。同时,也没有对如何更好地维护白考生的心理健康作比较深入的研究。(6)对于自考生的学习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业的能力等方面都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甚至几乎没有研究。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把对自考生的研究放到一-个应有的重要地位。在研究中,不但要研究自学考试中的学历教育部分考生,而且还要研究自学考试中的非学历教育考生;不但要研究自考生的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而且还要研究自考生的思想品德、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不但要研究如何促进自考生当前适应性发展的问题,而且还应更注重研究促进自考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不但要对自考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和总结,还要从教育学、心理学、学习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相关理;-2出发,对自考生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上述种种,都应是今后我们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康乃美,自学考试制度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30,

[2]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课题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001:53,

[3]于信凤,马 强,自学考试发展的三个阶段:应考对象和职能的变化[J],中国考试,2006,(8):23―25,

[4]李荣希。于信凤,自学考试一一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创新[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杜,2009:83―84,

[5]陈明庆,福建省自学考试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考试,2007,(2):]6―17。

[6]芦庆梅,刘 红,罗遂洪,全日制自考学生的基本特征及管理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02,(8):29,

[7][26]吕淑珍,从自学考试学生群体特点看教学方法的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4,(10):56-57,57,

[8][9][16][19]中国成人教育理论专著编纂委员会,中国自学考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67―68,5,76―80,80―85,

[10][14][18]李全柱,怎样才能获得自学考试的成功一一“自学成功之路”调查问卷总报告[j],河北自学考试,1997(10):26,26-27,27-28,

[¨]王新民,马 强,刘 铸,于信凤,自学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研究[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4,

[12][15]陈 慧,张焕镇,终身学习时代高教自学考试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6下):59。

[13][29]关世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浅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989:55。57-61,

[1’]李金波,自学考试学员学业成就的因素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3,(3):54,

[2。]陈 斌,于信凤,任福昌。自学考试管理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杜,1994:272,

[21]薄士华,邓 诚。成人自考学生的素质教育与管理[j],重庆大学学报:杜科版,2001,(2):127―128。

[2,]金一鸣,关于自学考试中考生的自学问题[C]//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办公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规律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996:223

[23][24]韦耀阳,杨应华,朱晓平。影响自考助学学生学习适应的因素及其对策[门,继续教育研究,2008,(]2):121―122,122―123,

[25]张英敏,知识经济下自学考试的学习方法[J],中国考试,2004,(11上):36,

[27]黄惠智,李金柱,雍成汉,试论自学考试制度中的个人自学原则[C]//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办公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规律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杜,Ⅱ996:216-221,

[28]邵爱杰,石新龙,刍议提高自学考试合格率[j],职教论坛,2005,(6):26,

[30]任福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十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杜,1990:201-203,

[31]陈会芳,自学考试中“合作学习”的模式及意义[J],河北自学考试,2004,(9):34,

[32]冀伯祥,万朝晖,自考大学生与统招大学生思想状况比较初探[C,中国成人教育,2007,(5):72,

[33]来慧艳,自考毕业生择业心理分析[j],河北自学考试,2007,(5):4-5,-

[34]刘婷婷,自考生家庭环境、自我接纳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2 33,

[35]杨 逵,湖南省自考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求助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5。

[36]赵 欣,彭 友。高自考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调查研究[J]。现代技能开发,2000,(11):8, -

[37]搡光亮,卢安宁,自考全日制助学班学生自卑心理浅析[j],湖北招生考试,2003,(4下):38 40,

[38]施章清,张安娜,普通高校自考助学学生自卑心理研究[J],心理科学,2007,(3):636-639,

[39]鲁 劲,申南大学全日制自考生焦虑、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23―27,

[40]黄光扬,王小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突出考查创新能力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杜版,2005,(]):133―134,

[41]罗志坚,新时期自学考试若干问题的探索与实践[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8:147一148,-

第4篇

论文摘要:采用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通过体育合作学习对促进初中体育课堂效果的实践性研究,以提高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方式之一针对课堂教学而言,合作学习可以理解为:“在教师的指导下,旨在促进学生的异质小组互助合作,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学习的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本课题主要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实现学生合作意识、学业成绩及体育技能等方面的提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初中各年级学生,重点是初三年级1一3班.

1.2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阅初中教材、教法和有关合作学习理论方面的书籍,初中体育与健身新课程标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论文论著等.

(2)观察法:对学生每节课的表现进行直接观察、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学生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

(3)问卷调查法:通过给学生发放问卷,从中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

(4)实践探索法:以体育课为重点,从教材、组织教法、学习目标、课堂氛围等方面人手进行实验.

(5)经验总结法:对所获得的资料和各种信息进行总结、归纳.

2课题的界定和理论依据

2. 1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根据初中基本教材和新课标对体育教学的导向,从合作学习方面来研究初中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2. 2课程的理论依据

2. 2. 1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发展阶段,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其生理和心理处于一种急剧变化的状态,心理特点很不稳定,具有简单幼稚和半成熟的特点.

2. 2. 2合作学习理论

美国合作学习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体育课堂中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有:①随机型合作.学生按照队列队形等自由随机分组;②异质性合作.在形成小组时考虑学生体能与运动技能的个体差异,使各组间的整体实力相当,让他们为着共同的学习目标积极参与;③同质型合作.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把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上相近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④帮教型合作.教学中把有一定专项技能特长的学生与相对较差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形成帮教合作小组,以团体成绩为小组学习的奖励依据;⑤友伴型合作.教学中,教师根据学习内容情况,设计分组时,让关系较好同学自由组合,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2. 2. 3初中教材的特点

初中教材各有特点,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运用.

2.2.4新课程多元评价理论

新课程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对知识的学习强调理解和应用.新课程的评价更加关注对学生的发展评价,即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行为、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

3研究过程及方法

3. 1研究过程

(1)2008年9月到12月,认真学习合作学习理论,研究合作学习方法,杳阅相关研究成果,搜集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体育教学的相关信息,与同行及专家进行学习信息和理论交流

(2)2009年3月到6月,进行教学实验的初期准备工作,观察、研究本校学生体育课上合作学习的可行性方案,制定教学实验的步骤和推进计划.

(3)2009年9月到12月,进行第一阶段的比较教学实验、观察,访谈部分学生.统计对照班与实验班之间的差异并深人分析,有效地对实验计划进行改进.

(4)2010年3月到5月,使用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方面的调查、分析,做出趋向性的指导.修正实验方案,进行第二阶段教学实验,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与反思.根据中考学生体育成绩,检阅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的可行程度,同时归纳整理资料,撰写研究论文.

3. 2研究方法

3. 2. 1变换交流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过程”,合作学习应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交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助交流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是走进同学们当中,与学生一起活动,共同交流;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小组间、小组内进行交流.在教学中通过交流合作,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一种合作的氛围,进而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3. 2. 2人为提高“难度”,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心理需求

教材并非每项内容都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因此,教师更要理解并挖掘教材的深度,在熟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做如下尝试:

(1)充分分析教材与器材间的联系,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器材的利用深度.如在跳横箱的教学中,学生练习时因为产生畏惧心理而无法通过,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充分开动脑筋,最终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同学的帮助下顺利通过.

(2)多设置一些需要合作的练习.如:游戏时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比赛,在跑的练习时以集体帮带形式进行学练等.通过教师给学生提高“难度”,激发学生进行合作学、练的兴趣,进而产生合作学习的心理需求.

3. 2. 3科学组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科学组织好小组活动,对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有重要意义,

(1)根据个体差异分组学习一个班的学生在个性及能力等方面差异都比较大,所以,应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将全班学生按能力、个性特征等分为好、中、差三类.分组时要均衡分配,使各组身体素质、男女比例、能力水平等方面大体相同,尽可能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互帮互学,参与到学习中. (2)分配任务到人,结果交流汇总.合作学习小组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效果上都存在着较强的依赖性.鉴于此,在合作小组学习时,要求学生明白:小组任务是每位成员共同的任务,每位同学要对自己及其他同学负责,小组成绩以全组的平均成绩为准,展示人员代表小组展示,并作全班汇报.又要以创新的动作进行展示,因此,学生在练习中,既要提高全组同学的技术水平,又要集思广益进行创新,由能力强的同学进行展示,无形中把每个人都与小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终达到共同提高、共享成果的目的.

(3)提倡小组间要公平竞争,小组内密切合作.在合作学习中各个小组活动的展开,首先就融合了合作与竞争两个因素,我们提倡的是小组之间公平竞争,小组内密切合作,强调的是团体的力量,而非个人间的竞争.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①小组集体竞争、整体评价.以集体一起共同完成合作活动的全过程计算结果(注重合作过程)或进行评价.如滚动、滚翻的开创练习中,以小组创新的总个数为评比条件,比赛中以投中的总次数为比赛结果等,表扬优胜,鼓励落后.

②小组成员单独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进行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中,每个小组成员的活动成绩首先单独计算,然后小组合计总分加在一起,并进行小组间比较.如跑步、投掷比赛等活动中,小组成员进行单独比赛,合计总分计算小组成绩.这样,各小组成员才可以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才能使小组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在开展小组间竞争的同时,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全体学生解决小组内优秀生和差生之间不能共存的问题,使他们明白每个小组成员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他们必须友好相处、齐心协力,才能取得胜利,这也极大地促进了每位同学的学习能力与合作意识.

3. 3研究结果

通过几个学期的探索与实践发现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4结论及建议

要提高初中生教学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教师要做到:

(1)认真学习和掌握合作学习的理论与方法,分析研究初中教材的内容和拓展内容,筛选出适宜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

(2)根据学生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实事求是地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用目标导向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3)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自身特点,采用合理的练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分组;

(4)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阶段,采用弹性分组,有利于小组的有效构建,也可以扩大学生之间的交往;

(5)要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要提高初中生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要在老师指导下做到:

(1)明确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以及社会交往能力;

(2)提高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并培养崇高的集体荣誉感;

第5篇

(一)2009年全市继续实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以下简称学业考试)制度。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根据《*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和《*市教育局关于暂停中职春季招生的通知》(衢市教职成〔20*〕246号)的相关规定,全市初中毕业生均应参加学业考试(免试录取的初中毕业生除外),考试结果作为衡量学生是否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全市继续实行中考体育加试并列入学业考试范围。学业考试的科目、分值和时间见下表:

学业考试时间(体育学科除外)安排在6月中旬,具体考试时间、考前报名方法等由市招办另行通知。

(三)省教研室编制的《2009年*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是考试命题和学业评价的依据,是试卷质量分析评价和各地复习的主要依据。要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考核,严格控制考试试题难度,适当控制题量,既反对单纯考核机械记忆的内容,又要杜绝技巧性、竞赛类的偏题、难题,学业考试的难度系数控制在0.75左右。

(四)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工作由市招生委员会、市教育局统一领导。命题、组考、阅卷等考务工作由市招办会同教研室组织实施,试卷卷首统一冠以“*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市卷)”。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的招生工作分别由基教处、职成教处会同招办组织实施。市区(含柯城区、衢江区,下同)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阅卷,逐步创造条件实行网上阅卷。学业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学生补考,由县(市、区)自行命题,初中学校组织考试和阅卷。

(五)考试要有利于方便学生和减轻过重课业负担。《社会•政治》科目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英语科目安排听力测试;数学和科学科目的考试允许使用符合教学要求的计算器,根据浙教基〔20*〕233号和浙教基〔2006〕109号文件精神,要求使用列入省教育厅教学用书目录的科学计算器。

(六)2009年全市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仍按照衢市教基〔20*〕273号文件精神执行;往届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以原毕业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加上考生所在村(社区)现实表现证明为准。各地各初中学校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结合实际完善具体测评方案,努力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和综合运用能力。评价应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成长记录册》的作用,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等应事先向学生公布,评价结果应告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其中获得“A”等级的学生名单须在校内公示。对评价结果如有异议的,学校应接受学生及家长的申诉,并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处理。要加强组织管理,各县(市、区)要相应成立由分管局长任组长的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细则并指导与督促所属初中学校认真完成评价工作,完成所属学校各类获得“A”等级学生的认定工作,接受咨询、投诉与举报,及时处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初中学校要成立评价工作委员会,严格按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评价政策、实施细则和要求完成本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每个初中毕业班要建立测评工作小组,完成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工作。各地要从加快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高度出发,重视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加强“探究与实践类”模块中“实验操作”分项和“劳动与技术类”模块中“信息技术”分项的考核,充分发挥综合素质测评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掌握并运用信息技术能力中的作用。各地各校应在2009年4月底前完成应届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同时要认真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水平。

二、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应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我市基础教育质量的监测与评价体系,促进*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三、高中招生计划制定及录取办法

(一)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要坚持全面衡量、综合评价、尊重选择、适者录取的原则,改变以学科考试成绩作为高中招生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招生中既要依据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又要依据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既要衡量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又要参考学生的成长过程;既要重视学生的总体发展,又要关注学生某方面的突出才能和表现。

(二)合理安排普职招生计划。各县(市、区)要统筹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在安排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时,要以实际初升高比率为基础,按1:1的比例来安排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招生计划,确保今年高中段招生职普比达到1:1。各县(市、区)高中段学校招生方案和招生计划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会同财政、物价等部门联合编制,并于2009年3月25日前上报市教育局,经市教育局、财政局、物价局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市直属高中段学校招生计划由学校提出初步意见,于3月25日前分别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和职业成人教育处审核,经市教育局、财政局、物价局批准后组织实施。

(三)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要求升入省一级重点中学的学生,其综合素质测评各项目必须全部合格,且在此基础上获得2A以上;要求升入其余普高的学生,其综合素质测评各项目必须全部合格。高中阶段学校在达到综合素质测评等第要求的考生中,根据其志愿、学业考试成绩、综合评语和《学生成长记录册》,进行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四)继续实行普通高中招生多元化录取。2009年普通高中招生录取仍分免试录取、特长生录取、招生指标分配录取、民族团结政策教育试点定向录取、统招录取五类。

1.免试录取:

(1)免试录取对象及比例:凡2006年9月1日至2009年5月31日期间,在发明创造、科学研究、体育、艺术等方面有特殊才能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可免试进入省重点中学。录取比例控制在该校招生计划数的5%以内,未招足的指标并入各招生学校的统招计划。

(2)免试录取的条件:

①被县级及以上党委、政府表彰的模范人物;

②参加市及以上比赛达到国家二级及以上运动员标准的学生;

③获小发明、小创造省二等奖及以上或*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A级证书的学生;

④在*省初中数学、自然科学竞赛,*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竞赛、全国中小学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中获省一等奖以上的学生;

其中③、④二条中两人及两人以上的获奖项目,只限第一作者。

(3)免试录取的程序:各初中学校依据上述条件,在学生本人申请、任课教师推荐的基础上,经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确定推荐名单。高中学校应认真审查推荐学生的材料,并可通过面试、研究性学习成果答辩等形式,对符合条件的学生进行综合测试,主要考查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确定的正式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在2009年6月10前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市教育局备案。

2.体育、艺术特长生录取:体育、艺术特长生的招生由招生学校于2009年3月25日前提出方案(含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报名办法、专业测试项目及评分标准、专业测试时间、地点等),报招生学校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实施并在本校网站上公示。体、艺特长生的学业成绩应不低于招生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线的*%,专业成绩由各招生学校组织力量进行考核测试,接受当地教育局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测试结果应及时公布,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专业测试成绩符合要求的学生名单应于6月10日前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取;招生人数列入各招生学校的整体招生计划,未招足的指标并入各招生学校的统招计划。

3.招生指标分配录取:为继续推进初中教育均衡发展,扶持薄弱学校,根据*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精神和2009年工作的相关要求,继续加大推行省级重点中学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改革试验。2009年*一中、*二中、*三中、*高级中学、龙游中学、江山中学、常山一中、开化中学等省重点中学应拿出*%的指令性计划指标,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初中毕业生数和办学水平等因素分解到各初中;根据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各地计划内录取工作统一进行,实行分校录取。各县(市)省重点中学指令性计划招生指标分配方案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备案。

4.民族团结政策教育试点定向录取:*一中继续作为民族团结政策教育试点学校,面向全市定向招收初中毕业生,招生名额列入该校2009年度招生指令性计划。具体招生办法另行下文通知。

5.统招录取:统招录取是录取的主要形式,主要依据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择优录取。当最低录取分数线出现并列分而超过计划招生数时,按考生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总分从高到低录取;如考生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总分仍相同,则按考生综合素质测评项目获A等第数量从多到少录取。

(五)高中招生加分政策。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军区政治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驻浙部队干部随军随调配偶子女就业就学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7〕62号)、《*省教育厅关于严格控制和规范中考加分项目的通知》(浙教考〔2009〕2号)要求,进一步规范中考加分政策,对继续保留的身份类加分和体育竞赛类获奖加分,具体规定如下:

1.下列考生,可加5分投档,由招生学校审查录取:获市(地)级体育竞赛第三名优胜者[市(地)级体育竞赛指市运会、市青少年体育传统项目运动会比赛或由市教育局、体育局联合举办的列入计划的各类体育比赛。其中由市教育局、体育局联合举办的列入计划的各类体育比赛获奖证书上应盖有相应教育行政部门印章。所有比赛不足4队(人)递减一名记成绩,作加分依据;市中小学生篮球、排球、足球比赛暨体传校比赛两赛合一记成绩,作加分依据。下同]。

2.下列考生,可加10分投档,由招生学校审查录取:

(1)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华侨、台胞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

(2)获市(地)级体育竞赛第二名优胜者。

3.下列考生,可加15分投档,由招生学校审查录取:

(1)获市(地)级体育竞赛第一名优胜者;

(2)获省级体育竞赛四至六名优胜者[省级体育竞赛指省运会比赛或由省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联合举办的体育竞赛。其中由省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联合举办的体育竞赛获奖证书上应盖有相应教育行政部门印章,所有比赛不足7队(人)递减一名记成绩作加分依据,下同]。

4.下列考生,可加20分投档,由招生学校审查录取:

(1)获国家、省级体育竞赛前三名优胜者;

(2)驻地部队团以上干部、荣立二等功或三等战功以上、被大军区级以上或省级(含省级)以上表彰、因公牺牲或致残(六级以上)、从事飞行或舰艇等艰苦工作、驻海岛部队的军人子女。凡获得多项优惠加分的考生,以最高分为限,各项不得累加。各类获奖证书的有效期限为2006年9月1日至2009年5月31日。各县(市、区)教育局须在6月10日前完成辖区内初中毕业生加分名单审核工作并在学校和所在县(市、区)教育网上公示,同时报我局招生办备案公示。

(六)各地要根据实际制定控制重复教育的政策措施,体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所有往届初中毕业生均以社会考生身份单独报名参加学业考试,高中学校优先录取应届初中毕业生。自2009年开始,省重点中学不得录取在校就读的初中复读生。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我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顺利进行

(一)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是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建立制度,明确程序,细化环节,规范操作。要及时做好相关的资料整理、数据分析、案例收集和经验总结。各级教研室要加强对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和指导。其他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确保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顺利进行。

(二)要严肃考风、考纪,切实做好考试各环节的安全保密工作。要切实做好文化课命(审)题人员的资格认定和培训工作,命题人员与审题人员要严格分开,不得“命审合一”。命题期间,命题组织单位要与每个参与命题的人员(命题人员、审题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签订保密合约,并对保密合约进行公证。施考期间尤其是体育考试期间,要加强监考工作,加强对考点的巡视与管理,防止发生各种泄密、舞弊事件。作文阅卷要坚持三人独立阅卷制度;对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主观性试题,阅卷前要充分估计学生的答卷情况,统一评分标准;阅卷后要组织复查,努力避免阅卷差错。要加强对考生的安全教育,制订安全防范预案和应急预案,周密部署,严格管理,切实保障师生安全,杜绝考试过程中发生师生伤害事故。

(三)要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各地各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推进素质教育的文件精神,从培养人的高度出发,坚持共同基础上的差异化发展的教育理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规定课程课时,不得过早结束新课;严禁节假日集中补课、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保障学生休息活动时间;不得擅自编印或要求学生订购各种形式的考试说明和复习资料,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要加强教学质量监测管理,不得进行区域性的“抽测”、统考;要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得只抓少数“尖子”学生,特别要防止在考试复习阶段放弃学困生的教育和管理,更不允许强迫这些学生提前离校放任自流;要加强教师培训管理,提高教师职业素养;要落实“减负”责任,加大对各类违规教学行为的查处力度。

(四)统一高中招生加分标准。为更好地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各县(市、区)教育局要严格执行市教育局制定的高中招生加分标准,未经市教育局批准,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不得自行制定加分项目和加分值。

(五)做好分析、评价和总结工作。为进一步做好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为学校改进教学工作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考试结束后,各地要做好试卷的分析、评价和总结工作,并于2009年7月底前提交相关材料报市教育局教研室。

(六)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实行严格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培训制度和监控评估制度等,确保考试、招生的公平公正,杜绝行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全市各初、高中学校在招生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意愿;高中段学校招生宣传必须征得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同意,在县(市、区)教育局的统一组织和初中学校的支持配合下,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进行集体宣传,切实保证初中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第6篇

关键词:城市更新;深圳经验;兰州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5-0079-05

一、引言

19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工业革命爆发,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用于生产,促使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为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物质保障。此时,中国由于长期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进而导致城市发展建设滞后。建国后,中国长期推行计划经济,由于生产率低下,社会经济水平仍较为落后。该时期致力于工业生产,城市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城市新区,有大量可供建设工业厂房的地区。同时在“充分利用,逐步改造”的方针下,进行了一些危房的改造,增添了一些市政设施,但是实质上旧城区并未得到改造更新。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活力明显增强,但城市的发展建设仍受制于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出现以局部改造危房,基础设施的物质更新和采用“拆少建多”的开放方式从向中心填补的模式。此期间,出现城市肌理破坏,忽略城市整体形态结构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势头强劲,但是在城市发展方面,上一阶段遗留的问题还未解决,新的问题又开始出现,例如,部分旧城区经济衰退,城市结构与功能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诉求等,阻碍了城市整体结构良性演变与城市功能协调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吴良镛提出“有机更新”这一概念,中国诸多学者开始对城市更新进行研究。从起初单纯强调城市物质环境转变为对城市相关经济、社会、文化等软环境与城市建设并重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研究。中国现阶段的城市更新可以说是在地区产业亟待升级、社会各方面发生重大变革的前提下城市空间结构的重布,土地资源的再开发,城市功能的重构,人文空间的重塑和经济利益的再分配。但由于城市发展阶段与背景差异的存在,使得不同地区城市更新的发展也不尽相同。通过对城市更新工作开展较为全面的地区经验总结,给尚处于摸索阶段的地区一些启示,使城市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深圳城市更新

(一)更新背景

1 土地储备不足

根据资料显示,深圳市2011年用地需求仍然旺盛,该年申报用地的建设项目共1106个,涉及用地需求103平方公里。但经过三十年快速扩张建设,深圳已面临几乎无地可用的局面,供需矛盾突出。深圳市域范围仅1953平方公里,2007年建成区已达到750平方公里,深圳市土地利用实际剩余可建设用地仅200多平方公里,根据深圳市2008--2012年土地利用规划年度实施计划中建设用地供应量数据(表1)推算,5年左右的时间土地资源就会被耗尽。从表1中,可看出不管是计划供应量还是实际供应量,深圳市已进入土地减量供应阶段。从土地计划供应量与实际供应量差值结合深圳出台的用地审批制度来看,深圳建设用地的审批也越来越严格,为避免批地不用,闲置等现象,每年计划供应量都有一部分剩余。在如此紧张的局面下,深圳市借助城市更新在新时期新环境下,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提升土地利用价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法严格管地和节约集约用地,开展土地整备,尤其显得重要。

2 部分地区现有城市功能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经济需求

深圳由一个小渔村转身为一个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市,其速度与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如今的深圳虽身处转型期,发展势头较前些年略有抑制,但仍阻止不了其向前发展的步伐。部分早些年建设的商住混合区、工业区以及遗留的城中村开始出现功能不合理、产业结构落后、城市面貌差等问题,与深圳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符,同时也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现在的生活服务需求。因此深圳部分地区开始更新。例如,深圳市福田区华强北的成功转型。华强北原为1986年深圳特区确立的15个标准加工工业区之一的上步工业区,以生产电器、通信产品为主。随着城市建设向快速扩张,上步工业区由边沿工业区变成了中心工业区。此时的上步电子市场已经发育完全,给本地区带来了巨大的人流和资金流等,以工业功能为主的用地布局与功能结构不论从土地价值还是从功能诉求来讲都不能满足当时的该区发展要求。于是,该区进行了以功能置换为主,改变部分用地结构为辅的城市更新工作。现今的华强北已被成功转型为一个以零售业为主,产业门类齐全的综合服务片区。可见城市更新是提升城市形象,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途径。

3 市场经济下产权制度为基础的利益平衡要求

两次整体性的土地转型后,深圳短时间内实现了土地国有化,但也遗留了大量性质不定、权属不清的土地,造成了土地权益不清,责权不公等现象。城市更新既是一次较全面的利益的重新分配,又是一次城市物质资源的重新配置。其涉及政府、业主与开发商三方的利益,其中政府代表的是公共利益。政府与业主之间主要问题是确权以及保护小业主的利益,与开发商之间的问题主要为规划与地价,而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问题基本是市场导向,即拆迁安置补偿。在部分土地权属不清,权责不明的情况下,城市更新是重新确定土地权属,调节三者之间相互关系以达到利益平衡的重要手段。由于以上三方面的诉求,为促进老城区活力重振与新城区结构优化,全市产业布局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改善人居环境,深圳市2009年出台了《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将城市更新推向一个。《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中明确提出了更新对象并具体到区块,规划期改造建设用地总规模约190平方公里。城市更新是深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新时期加快城市转型的有效途径。

(二)更新工作方法与内容

深圳待更新区域中城中村:108.7平方公里;旧工业区:144.7平方公里;旧城区:15.3平方公里,合计268.7平方公里。如此大面积的城市更新,其工作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深圳市在城市更新工作中引入了“城市更新单元”概念,根据深圳实际情况进行改造与应用,进一步深化了城市更新的内涵,确立了管理城市更新活动的基本依据。

1 编制城市更新技术文件,推进城市更新规范化体制体系建立

深圳城市更新由起初的自发性到政府主导、企业执行再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其政策文件也在逐步完善。2007年,旧工业区升级改造政策出台,成为城市产业升级转型、空间供给的重要手段。2009年,《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正式出台,为深圳政府全面推进更新改造工作提供了确实可行的政策依据。为更好地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结合深圳现实情况,深圳市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虽部分文件仍在编制过程中,但可以看出以上文件的颁布对城市更新的体制体系构建和城市更新的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合理编制城市更新单元规划,提高项目可操作性和可管理性

《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出台,确立了以“城市更新单元”为核心的城市更新规划与计划管理制度,将“城市更新单元”作为管理城市更新活动的基本空间单位。这就要求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的编制必须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办法》中明确规定综合整治类更新项目主要包括改善消防设施、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整治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内容,但不改变建筑主体结构和使用功能。《城市更新办法实施细则》中规定城市更新单元范围的确定条件以及城市更新单元应当提供大于3000平方米且不小于拆除重建用地面积15%的独立用地等具体要求。

城市更新成果体系一般分为技术文件和管理文件两部分。为提高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可管理性,深圳市在城市更新规划编制过程中抓住主要矛盾,注重以下几点内容:

(1)认清项目导向,探寻更新发展方向。

城市更新的工作方式主要包括拆除重建、功能改变和综合整治。其中功能改变和综合整治更新目标较为明确,故在此主要针对拆除重建项目进行讨论。一般拆除重建项目要首先弄清是目标导向型还是问题导向型。目标导向型指该更新项目在初始就有一个很明确的更新目标,项目的定位、策略等均围绕该目标进行;问题导向型是指规划编制单位通过对现状、区域周边环境等进行分析论述,发现项目在更新前存在的问题,以解决存在问题为导向,确定项目更新发展方向。在城市更新规划编制过程中,确定更新发展方向即项目的定位是首要问题。

(2)要素间相互关系为指引,确定更新策略。

城市更新规划中应将项目放到区域中考虑可能涉及的要素,例如:交通、更新业态、居民、城市风貌等。城市更新是为地区、为居民服务的,必定会导致该地区原有居民的结构发生变化以及压力增加等。在确定更新定位后该地区的业态选择和项目建设会给该区域的居民、交通、城市风貌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这些要素间的影响关系以及要素与项目定位间的关系,都应作为确定更新策略的指引。例如,下雪片区的更新中考虑到该区生态环境优良且将建成12000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提出建立多朝向全方位的开敞空间体系,利用慢性系统等方式提高交通便捷度的策略。

(3)以平衡利益为落脚,明确更新细则。

在以前市场主导的城市更新项目中,往往会出现公共利益难以保障、高容积率和由于利益分配问题导致项目进度慢等问题。所以利益平衡在新时期的城市更新项目中是保证项目有序进行的重要环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深圳市通过设定捆绑改造责任,控制极限开发规模,政府参与溢价分成等方式保证公共利益优先,其次通过在《深圳市法定图则容积率确定技术指引》的基础上,结合更新项目自身特点,按照相应标准换算成建筑规模,奖励给提供该设施的宗地这两种方式来保证开发商的基本利益。并对宗地的合法权益进行计算,规划主管部门分别制定外部权益损益补偿标准与内部权益损益补偿标准,由设计单位按照这一标准计算各宗地的权益损益情况,在更新实施完成后,根据土地所有权人、建筑物所有权人、他项权利人或实施者等的权利价值比例关系,分配更新后权益。只有平衡好更新三个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才能明确更新细则进而确保项目实施。

(4)以规划设计为手段,落实更新目标。

深圳市通过制定《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编制技术规定》,明确了规划内容,例如在空间控制上,提出要综合控制高度、密度、公共空间等核心要素,深度要达到《详细蓝图》等要求。规划设计通过对现状的深入分析,找出突破点,在技术规范标准的指引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将更新目标分解到定位、策略、空间布局、设计指引和利益平衡等各个环节,使得更新目标在逻辑上有根可寻,在实施中有步可依。规划设计从根本上保证了更新项目的科学性,同时也为更新目标的落实提供了有效手段。

3 更新后续保障措施

在更新单元规划申报与审批完成及规划获批后,针对拆除重建项目,实施主体将对改造主体进行核准并上报政府相关部门,由相关部分核发改造主体确认文件、拆迁许可证以及规划许可证等。同时政府将对项目进行动态监管,采取奖惩制度,对于存在确实困难的项目实施救济,例如,政府可直接对开发主体进行财政补贴或在保证单元内刚性设施的情况下,降低政府可降低保障性住房或创新型产业用房的配建标准。同时参照《更新单元规划编制技术规定》对更新单元规划成果进行质量控制。规划编制单位也会对实施过程中更新单元遇到的规划技术问题进行跟踪解疑,这些都为更新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三、深圳城市更新对西部地区城市更新的一些启示——以兰州为例

城市更新工作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开展较为广泛与深刻,主要原因是其吸引了巨大的物流与资金流,导致人口的大量聚集,从而原有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结构等与城市发展的匹配度降低。由于中国城市的发展存在非均衡化,一些城市的吸引力相对较弱,在土地等城市资源方面受限较少,故选择利用新增建设用地来满足城市发展建设需求。

兰州市城市更新还处于起步阶段。它是典型的带状组团城市,以城关旧城为起初的发展中心,受城市外溢作用影响,开始快速向外扩散,但由于地形限制,形成多中心、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各组团主要功能也存在一定差异。这点与深圳有类似之处。在兰州市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各组团内不同程度上也面临着“城中村”改造,旧工业区升级改造或功能调整等问题。

(一)兰州市城市更新背景

1 经济发展催生

20多年前,兰州市的城市更新就已拉开了序幕,但一直进程缓慢,直到2007年前后城市更新的步伐才有所加快。2005--2010年兰州市区城市更新的面积约为19.85平方公里,但2011年城关区待更新地块面积达12.78平方公里,这主要是由于城关区作为兰州市的传统老城区及中心城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吸引力也日益增强,大量的人口涌入该区,用地也越来越紧张,原有的城市建筑规模和要求跟不上人口对空间的需求。例如会宁路与麦积山路、定西路交叉口以西地块的改造,增加了建筑的体量和使用空间,而原有的建材市场则迁往兰大附近高层的一层商铺,完成了这一地块的城市更新过程。但由于中心城区商业价值较高,地价等要素导致中心城区更新成本大幅增加,所以中心城区多以点状独立开发小型地块为主,而则是以成片的商住或者园区等形式的开发为主。更新地块主要用于居住和工业用地。

2 城市转型

兰州是黄河上游重要的工业城市。现已形成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能源电力、生物医药、建材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在兰州市第四版总规(审定稿)中将兰州定位为国家级工业基地。但同时兰州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市区依山傍水,南北群山对峙,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2009年再次被评为“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作为“丝绸之路”通道和“茶马互市”重镇,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各民族商旅的汇聚,使兰州沉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由于地形限制以及工业污染类型及区域分布,造成兰州大气污染状况严重。近些年来,兰州市意识到自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提出城市转型,工业出城入园,努力发掘兰州旅游服务潜力,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立足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宜游的形象品位,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因此兰州的城市更新在老城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重组背景下,对旧工业用地的再利用,新产业类型的规划与再投资活动,对衰败地区城市形象的再塑造意义重大。

(二)兰州城市更新

兰州一直以来基本上都采用大拆大建生硬的更新模式。例如城关区庆阳路和中山路的改造,兰州市政府将其两次临街地块招标出让,房地产开发介入兰州的城市更新,大规模、快速的拆除重建使得庆阳路原有的繁华的商业气氛不复存在。回顾历史,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虽有其优势,但是也存在诸如摧毁城市记忆,历史文化,盲目效仿等弊端。由于各地区所处的城市发展阶段和区域背景差异,在城市更新中面临的问题也具有差异性。目前,兰州的城市更新步伐虽有加快,但仍存在不少难点和困难:(1)社会经济水平限制:更新中对于需要拆除重建的地块应支付建筑的剩余价值一般情况下涉及的土地权属不止一个单位,这就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密集的待更新地区,进行整体更新,目前兰州的经济水平还是存在较大难度。(2)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面有限:兰州市仅部分重要地段编制了控规,这使得地块的改造随意性增大,缺乏合理控制。(3)缺乏科学的更新方法与指引:目前兰州市的更新地块由政府确定,通过兰洽会等形式进行招商投资,从而保证更新项目的实施。目前,兰州市政府针对城市更新项目缺失系统的政策文件导引,也没有正规的规划文件成果,城市更新决策、项目成果审批科学性不足,对城市更新项目的管理与质量控制存在漏洞。(4)利益矛盾突出:兰州的城市更新用途主要为商住或者工业。在城区更新后的公共利益难以得到保障。(5)土地成本:兰州市政府财政收入的很大程度来自土地的有偿出让,加之旧街区更新涉及内容较广、程序手续繁多,这样造成城市旧城区建设用地拿地成本颇高,开发商拿到地后势必加大建设开发强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城市个别地块容积率偏高,人居环境不佳等现象。(6)地产导向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矛盾:目前兰州的城市更新主要是以地产为导向,为了最大程度发挥土地现有或潜在价值,造成历史街区的文脉、传统特色氛围段片,城市记忆缺失等。

(三)经验与启示

从城市更新工作在深圳的实施情况来看,兰州市城市更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可以解决或者避免的。目前,兰州市的城市更新工作开展的并不充分,在旧城区已开展的城市更新往往局限于点状布局,且没有科学系统的指导体系。城市更新工作应该是政府、开发商和业主三者共同参与,通过采取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手段,来实现地区乃至整个城市的功能的重构,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提升城市风貌,改善环境品质的美好愿景。深圳的城市更新通过学习国外地区经验,并针对自身改良应用,更加适用于国内的城市更新工作,通过学习深圳的城市更新工作方法结合兰州自身实际情况,提出兰州市城市更新应借鉴学习的地方。

1 规范城市更新工作方法

前面我们提到城市更新分为三种形式,其中功能改变和综合整治较为简洁,只要提出工作目标、内容和责任即可。但是针对重建项目,涉及拆迁补偿、功能重构等问题,通过对收集资料的整理总结深圳市开展城市更新拆除重建类工作的基本操作程序,见图2。首先根据《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制订计划申报指引》相关条件对法定图则中已划定城市更新单元的区域或确需更新的特定城市建成区,拟定城市更新单元范围后申请纳入深圳市该年度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制订计划,列入计划后方可编制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在进行规划编制工作前,需要对更新单元内涉及的宗地进行土地权属确权,在权属明确的前提下对现状梳理调研认清发展方向,在与各方协商达成共识后完成规划编制工作。随后对更新单元规划进行申报审批,针对审批意见对更新单元规划进行修改完善。规划获批后,相关部门将会对改造主体进行核准并根据改造主体的申请核发拆迁许可。在得到各项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及行政服务事项之后,项目即可开工建设。

目前兰州市的城市更新工作还未建立自己完备的工作流程。虽然由于历史原因,兰州市的地块权属要比深圳复杂得多,拿地相对也困难,不利于全面开始城市更新工作,但是兰州市近些年来也对土地出让政策做出了一些调整,有助于解决拿地成本高这一难题。在未来的城市更新工作中,可以总结前面工作的经验教训,引入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划分办法,有效降低兰州市缺乏城市控规覆盖这一短板带给城市城市更新工作的难度,尽快制定适合兰州市城市更新的相关政策、规范文件,来规范更新工作。

2 合理编制城市更新规划

兰州市的城市更新工作还没有专门的规划编制,为提高城市更新质量,必须要逐步加强其技术条件。根据深规院对城市更新工作的学习交流讨论,总结出如图3的规划编制实施框架图。一般城市更新项目规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是土地权属确定和现状调研工作。只有这一部分的工作做得扎实才能为后面的工作奠定基础。第二阶段是项目定位,为立项提供依据。主要是做产业需求、发展条件等要素的分析,提交项目建议书。第三阶段是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就要求专业部门通过前面的分析为项目的可能性、可行性做出科学合理的论断,通过多方案的比较研究,提出初步方案供项目实施主体参考。第四阶段也就是方案最终确定,规划成型阶段。规划编制方根据项目实施主体、规划审核部门等多方意见,进行修改深化,最后确定最终方案。包括功能布局:地块用地性质、建筑总量及各类功能建筑量、绿地率、道路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工程设施、城市设计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并通过专项研究提出设计指引。包括城市空间组织、建筑形体控制、环境景观营造、公共开放空间、慢行系统等。这些都为方案的实施提供了控制指引。

以上内容主要从城市更新工作流程以及规划编制技术两个方面阐述了深圳城市更新工作对兰州城市更新工作的一些启发。然而,兰州市还是需要根据地区实际情况,辩证的吸收城市更新工作较完备地区的工作经验,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完善,从而提高兰州市城市更新工作的绩效。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