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统计学课程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08 10:28: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统计学课程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统计学课程论文

第1篇

自1998年之后,统计学课程两次被教育部列为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和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九门核心课程之一。2000年,教育部还专门组织力量进行研究,为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确定了基本教学要求、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要点,指出统计学“不是着重于统计方法数学原理的推导,而是侧重于阐明统计方法背后隐含的统计思想,以及这些方法在实际各领域中的具体应用②”。至此,统计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也被明确了下来,主要包括绪论、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经济管理中采用的统计方法和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等。在教育部的指挥棒下,统计学教师开始了统计学教学的研究探索、实验论证和改革创新。统计学也由此开始肩负起培养学生统计知识方面的基本技能和应用统计方法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重任。

二、当前高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提到统计学,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难懂、难理解,广大教师也倍感难讲、难教、难入心。教育部虽然统一确定了统计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基本教学要求,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了课程性质和地位、教学任务及总体要求,但是各高校在开展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还应结合本校实际对其提出具体要求或做出适当调整。可是遗憾的是,在调查中笔者发现许多高校生搬硬套,从而导致当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第一,教材选用的针对性不强,教材建设落后于实践需要。许多教师在教材选用过程中完全不考虑学校层次、生源质量、专业设置、师资结构等实际情况的差异而盲目选择,甚至出现了一本、二本和三本院校选用同一本统计学教材的怪相。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能随机自行删减、调整内容,基本教学要求根本得不到保证。另外,目前国内有些统计学教材完全忽视从应用层面上介绍统计学在专业领域的运用,从而导致有些学生把统计学课程当成了一门高等数学课程,把统计学教材当作一本数学书籍。

第二,教学大纲设计严重滞后,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尖锐。许多高校现有的统计学教学大纲,除了绪论外,基本上都是以描述统计、推断统计为重点,辅以介绍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统计指数的内容,弱化甚至省略了统计决策、产品质量统计管理和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等应用性很强的内容教学。这样的教学大纲设计严重滞后于统计学的学科发展和实际应用,无法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统计学作为必修的学科基础课在低年级开设,有些高校对教学时数进行了不适当地压缩,总课时通常设计为48~64学时不等,鲜少有高校能达到教育部规定的72学时要求。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也无法系统地讲授统计学知识,学生更不可能掌握和消化越来越多的“统计学”内容。内容多而学时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统计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随之下降。

第三,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应用,与后继专业课程结合不够紧密。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只能导致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知从何入手,更无法帮助学生运用统计学这一工具发现、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各种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统计学的实用性,将其当作一种思维方法教给学生。此外,统计学与各个专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后继专业课程的分析应用中,教师不但要根据后继专业学习的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还要根据统计学在专业领域的实际应用巧妙设置教学案例。

第四,教学方法多用讲授灌输,教学环节设计陈旧且简单。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课堂讲授方法。虽然迫于课程中需要处理的数据较多、信息量大,统计学课堂中也常见以多媒体为主的讲授,偶尔也有板书授课。但这都没有改变以教师为主角的现状,学生仍然是教学中的被动接收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唱独角戏,没有与学生的互动。即使通过考勤点名、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督促学生认真上课,也难以保证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环节设计中,一贯的“前课复习本课导入理论讲解例题解答”等简单陈旧的模式,进一步打击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限制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第五,实验教学重视力度不够,教师过度依赖统计软件。由于时间短、内容多、难度大,教师往往把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只讲教材内容,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很少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项目,有的高校甚至没有安排实验教学环节。学生课后能自主结合本专业进行研究和实践操作的也寥寥无几,致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严重脱节。随着实验教学环境的改善,不少高校开设了统计学实验教学,但很多教师过度依赖统计软件,仅满足于对软件处理结果的追求和对结果的解释,完全忽略了对统计思想、统计方法及其应用的讲解。

第六,考核方式过于传统单一,理论考核远大于应用考核。当前绝大多数高校所设置的统计学考核方式与别的理论基础学科考核方式一样,仍沿用“期末统一考试+平时过程考核”的传统方式。这种考核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应用能力的考查,导致学生只重视对理论部分的学习,重新回到应试考试的学习循环之中,脱离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既不能完全准确地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

要改变高校统计学目前的教学现状,扭转教师和学生对统计学的“三难感知”(即教师的难讲、难教、难入心,学生的难学、难懂、难理解),就必须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实验的练和实践的用等四个方面全面深入地改革统计学教学的各个方面。首先要改革教师的“教”。教师应在教育部对统计学相关教学统一规定的指导下,根据学生之间不同的差异角度设置教学体系,开展差异化教学,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选择学生之间的某一差异最大的角度进行教学体系的设计,并据此有差别地选择教材,根据不同的教材制定差异化的教学大纲,安排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并配以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最后通过差异化的考核体系检验教学效果。其次要改革学生的“学”。学生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学习的角色,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和后继课程的学习要求,在全面认知统计学基本框架的前提下,着重了解和掌握相关统计方法的应用,尤其是解决本专业和自身感兴趣的领域的有关问题时所应用的统计方法。如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加强对统计指数的深入学习,为其后继专业课程学习相关财务指标的知识奠定基础。再次要改革实验的“练”。虽然目前许多高校实验条件有所改善,增设了统计学专用实验室,但是实验教学的目的往往停留在数据的处理结果上,忘记了实验的本质在于追求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上。在实验中可以结合教学进度逐步引入Excel、Spss、Eviews、Stata、SAS、R等软件开展上机教学,让学生体会现代统计软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通过实验的多练,加强学生对统计软件的应用能力。最后要改革实践的“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并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统计知识方面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应用统计方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检验,教师应带着学生一起将学习的统计方法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开展社会实践项目的调查和研究,如组织学生开展市场调查或者参与人口普查、收视率调查,亦或开展统计数据文案研究,等等。

四、结语

第2篇

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是药学专业的基础课,是数学基础课中应用性最强的课程,是研究随机现象的科学方法.它的思考方法与学生过去接触过的学科不同,因此学习它时需改变以往的思考方式.目前,延边大学药学院采用的数理统计教材《医药数理统计方法》[1]是卫生部规划教材(1999年第3版),其内容较为陈旧,方法简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及在统计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原有教材内容处于过时状态.延边大学药学院医药数理统计方法课程的教学时间仅为30学时,教师若按教材内容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课,学生较难学到实用的统计知识和方法.为此,延边大学基础医学院数理与计算机教研室在教学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1转变教育观念

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学习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是时代的要求,因此应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探索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及文化发展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培养适合21世纪所需要人才的教学体系.医药院校的数学应以应用为主要目的,应改变以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为目的的方式,把教学重点转移到讲解数理统计学概念、思考方法、形成及应用背景等,引导学生思考数理统计学的思维特征,理解数理统计学思想,引导学生应用数理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好和用好医药数理统计学并不需要高深的数学知识,而是要促使学生在学习数理统计学的时候改变思维模式,使学生从医药学的形象思维模式向数理统计学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断模式转变,并结合教材中例题的讲解、学生自身实例资料的分析及作业的批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统计符号及公式等.

2精简和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做到突出实用性,适当地减少或减弱概率论部分的理论性和难度,以直观、趣味和易于理解的方式把概率论作为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加以介绍.在假设检验部分注意阐述数理统计方法的思想、应用的背景及应用中所需的条件,重点讲解假设检验应该如何选取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如何对得出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解释;在参数估计部分着重地讲解参数估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合理性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区间估计中置信区间的理解及单侧置信限在应用中的意义等;在方差分析部分讲清楚引进方差分析的意义、假设检验的方法对多个总体进行多次t检验时的缺点、方差分析应用的条件及合理解释检验结果等;在回归分析部分注意阐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回归方程的理论意义及对回归方程结果在应用中的解释等.目前SPSS软件是国际医学论文中应用最广泛的统计软件[2],国内的大部分医学期刊也要求论文数据统计分析要应用统计软件处理,统计检验结果要用P值来表示,更要求学生了解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做到正确使用统计软件.

3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知识传授型教学,即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按教学大纲要求把大量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讲授完毕,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结果导致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统计计算上,很难有时间去深入分析统计结果.互动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在加强课堂讨论的同时,由教员归纳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统计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指可正确选择和应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医药学科学研究和医药工作中的实际问题[3].为了避免学生滥用及错用统计方法,教师要重点讲清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及特点.在考试方法上亦采用开卷考试,使学生不再花大量时间去推敲和死记那些复杂的公式,不再难于分清和理解符号及公式.通过几年来的改革实践,发现上述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的改革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理统计学的内容在医药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定远.医药数理统计方法[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0.

第3篇

(1)认识随机现象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意识到对随机现象的统计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在教学中可以举出大量的随机现象的例子,例如某网站一昼夜的点击次数,某保险公司一年内的索赔金额,等等。使学生意识到分析和处理众多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而提高学生对统计规律的关注程度。

(2)在教学过程中要将随机现象的各种形式进行数据化处理,例如,在讲到“随机变量”的概念时,可以通过丰富的实例使学生随时从网络、杂志、电视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随机数据信息,让学生理解随机数据的重要性,从而看到随机现象的规律是通过随机数据反映出来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产生一组随机数,从这组随机数的不同取值说明随机变量的随机性。

(3)培养学生从统计角度思考随机现象中的各种问题,可以从身边的各种现象谈起,如心血管病是否与职业有关,人的一生是否会遇到强震,等等。从统计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使学生看到统计思维的合理性,从而产生对统计的兴趣,形成统计活动的良好开端。

二、收集和分析数据的作用

统计的出发点是收集数据,然后再科学的分析数据和整理数据。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统计学下了如下定义:“统计学是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与艺术”。这就是说,统计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艺术,要求从数据中挖掘出新的信息,而不是死记硬套现有的公式和定理。为了突出收集和分析数据的重要性,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展现给学生一系列的实际数据,比如一批电灯泡的寿命、某年级外语考试成绩等,让学生对数据有一个明确的感性认识,意识到统计是从数据出发的,先有数据,然后才有公式和定理。不同的数据具有不同的实际意义,弄清楚这些数据的分布规律和性质是统计的基本任务。

(2)强调如何有效地收集数据是统计中的重要问题,通常是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抽样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实例作抽样试验,比如从同一种型号的汽车中随机抽取5辆,测量每公里的耗油量;观察吞某类药物的病人的反应情况;调查部分学生的外语考试成绩;等等。

(3)分析数据是统计工作的核心,分析数据就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获取数据中关于总体的信息。通过构造各种不同的统计量,对所研究的总体进行推断,达到从部分认识全体的目的。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对数据的结构、统计量的分布作动画演示,比如数据频率直方图、经验分布函数曲线、样本均值分布直方图等,从而提高学生对分析数据的兴趣。

三、结合实例强调统计方法的重要性

概率统计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方法别具一格,无论对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现代统计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实例强调统计方法的重要性,既能加深对于概率统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进行教学,比如统计学生中同生日的人数,随着统计人数的增加,至少有两人同生日这一事件的频率会接近于1,然后将这一结果与理论概率进行比较;统计吸烟与非吸烟人群中患肺癌的比例,检验吸烟与患肺癌是否存在某种依赖关系;观测一天中某人手机的呼唤次数,然后与泊松分布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统计某年级的外语考试成绩,根据数据进行正态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等等。

(2)结合实例突出统计中的基本方法,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是进行统计推断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其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首先理解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依据,结合典型实例进行分析,比如通过估计湖中鱼的条数,使学生了解矩法和最大似然法的原理和步骤;通过检验自动包装机工作是否正常,使学生掌握假设检验的方法步骤。

(3)结合实例系统介绍统计中的基本内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计方法的实用性和广泛性,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提供广阔的应用空间。

四、从统计观点出发进行概率论的教学

“不确定性”或“随机性”是概率统计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从统计的观点来看,“随机”并非完全“偶然”,其中蕴含内在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是对随机现象经过大量观察后得到的某种统计规律。随机事件的概率、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数字特征等只是这种统计规律在数量上的某种刻画。目前的教学计划是先讲概率后讲统计,在讲概率时可从统计的观点出发进行概率论的教学,这样有利于对概率论中基本概念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学生学习起来不容易出现概率和统计前后脱节的问题,有利于整门课程首尾呼应,贯穿一体,具体可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从统计的观点出发讲清楚概率论中几个最基本的概念。

(2)从统计的观点出发理解概率论中几个最基本的定理。比如从数据的分散程度理解切比雪夫不等式的含义;由频率的稳定性和观测数据的平均值的变化趋势看大数定律的意义;从大量数据的叠加的波动性理解中心极限定理的含义;等等。

(3)从统计数据出发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概率论的教学。比如通过绘制数据的直方图来理解概率密度函数;由二维数据的平面散点图看相关系数的大小;通过动画演示高尔顿钉板实验来揭示中心极限定理的奥秘;等等。

五、总结

第4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能力;教学模式

概率与数理统计是实际应用性很强的一门数学学科,它在经济管理、金融投资、保险精算、企业管理、投入产出分析、经济预测等众多经济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概率与数理统计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它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动手能力。然而,在该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其思维方式与以往数学课程不同、概念难以理解、习题比较难做、方法不宜掌握且涉及数学基础知识广等特点,许多学生难以掌握其内容与方法,面对实际问题时更是无所适从,尤其是财经类专业学生,高等数学的底子相对薄弱,且不同生源的学生数理基础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概率统计成为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障碍。如何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基础,培养其能力,并与其后续课程及专业应用结合,便成为任课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作为我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课题,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讨,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与实际结合,激发学生对概率统计课程的兴趣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内容到方法与以往的数学课程都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其基本概念的引入就显得更为重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可结合教材插入一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发展史的内容或背景资料。如概率论的直观背景是充满机遇性的赌博,其最初用到的数学工具也仅是排列组合,它提供了一个比较简单而非常典型(等可能性、有限性)的随机模型,即古典概型;在介绍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时可插入贝努里的《推测术》以及拉普拉斯将概率论应用于天文学的研究,既拓广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缓解了学生对于一个全新的概念与理论的恐惧,有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此外,还可以适当地作一些小试验,以使概念形象化,如在引入条件概率前,首先计算著名的“生日问题”,从中可以看到:每四十人中至少有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为0.882,然后在各班学生中当场调查学生的生日,查找与前述结论不吻合的原因,引入条件概率的概念,有了前面的感性认识后学生就比较主动地去接受这个概念了。

在概率统计中,众多的概率模型让学生望而生威,学生常常记不住公式,更不会应用。而概率统计又是数学中与现实世界联系最紧密、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不少概念和模型都是实际问题的抽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来开展,将概念和模型再回归到实际背景。例如:二项分布的直观背景为n重贝努里试验,由此直观再利用概率与频率的关系,我们易知二项分布的最可能值及数学期望等,这样易于学生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其看到如何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概念和模型,引导学生领悟事物内部联系的直觉思维。同时在介绍各种分布模型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入一些实际问题,向学生展示本课程在工农业、经济管理、医药、教育等领域中的应用,突出概率统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如将二项分布与新药的有效率、射击命中、机器故障等问题结合起来讲;将正态分布与学生考试成绩、产品寿命、测量误差等问题结合起来讲;将指数分布与元件寿命、放射性粒子等问题结合起来讲,使学生能在讨论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兴趣,理解各数学模型,并初步了解利用概率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方法。

2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们结合概率与数理统计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收集经济生活中的实例,并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服务于教学,利用多媒设备及真实材料再现实际经济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课堂讲解生动清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看问题,从数量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变化规律,使概率与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介绍分布函数的概念时,我们首先给出一组成年女子的身高数据,要学生找出规律,学生很快就由前面所学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知识得到分组资料,然后引导他们计算累积频率,描出图形,并及时抽象出分布函数的概念。紧接着仍以此为例,进一步分析:身高本是连续型随机变量,可是当我们把它们分组后,统计每组的频数和频率时却是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研究方法,如果在每一组中取一个代表值后,它其实就是离散型的,所以在研究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时,我们可以用离散化的方法,反过来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以连续型分布为极限,服装的型号、鞋子的尺码等问题就成为我们理解“离散”和“连续”两个对立概念关系的范例,其中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哲学内涵,而分布函数正是这种哲学统一的数学表现形式。尽管在这里花费了一些时间,但是当学生理解了这些概念及其关系之后,随后的许多概念和内容都可以很轻松地掌握,而且使学生能够对数学概念有更深层次上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再学习的能力。

3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参与和竞争意识

讨论课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在课堂教学的平等讨论中进行的,它打破了老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师生互相讨论与问答,甚至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自己讲述。如,在讲授区间估计方法时,就单双边估计问题我们安排了一次讨论课,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意见,提出质疑,进行自由辩论。通过问答与辩驳,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及科研兴趣,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教学模式是教与学两方面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的经常性的交流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讲课技能,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师生之间的思想与情感的沟通,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保险是最早运用概率论的学科之一,也是我们日常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因此,在介绍二项分布时,例如一家保险公司有1000人参保,每人、每年12元保险费,一年内一人死亡的概率为0.006。死亡时,其家属可向保险公司领得1000元,问:①保险公司亏本的概率为多大?②保险公司一年利润不少于40000元、60000元、80000元的概率各为多少?保险这一类型题目的引入,通过讨论课使学生对概率在经济中的应用有了初步的了解。

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上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从事数学教学的情景在信息社会里应有所改变,计算机对数学教育的渗透与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它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门学科,而要想获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就必须进行大量重复试验,这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是难以实现的,传统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都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计算机图形显示、动画模拟、数值计算及文字说明等,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数形结合的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从而大大增加了教学信息量,以提高学习效率,并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形象思维。另外,利用多媒体对随机试验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演示和模拟,如:全概率公式应用演示、正态分布、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数学期望的统计意义、二维正态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的直观演示实验等,再现抽象理论的研究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及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魅力,达到了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财经类专业的概率与数理统计教学,除了在教学方法上应深入改革外,在考试环节上也需要进行改革。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数学基础课程概率与数理统计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甚远。在过去的概率与数理统计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培养跨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我们对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互动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掌握程度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实践表明,运用教改实践创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原本抽象、枯燥难懂的数学理论变得有血有肉、有滋有味,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概率统计的教学模式上,我们尽管做了一些探讨,但这仍是一个需要继续付出努力的研究课题,也希望与更多的同行进行交流,以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善林,张浙.统计发展史[M].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7:119-151.

[2]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肖柏荣.数学教学艺术概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第5篇

【关键词】概率论统计学数理统计教学改革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的发展,数学的思想和思维方法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学在现代科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将数学思维方法应用到医药学领域,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解决医学实际问题是医学院校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医药数理统计》是为医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旨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研意识,用数理统计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医药学中实际问题。从数理统计这门学科本身来说它是研究随机现象的科学,它有自己独特的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与以往学生学过的高等数学思考方式不同,两者思想体系差别较大,基本理论比较抽象,描述性色彩比较浓厚,学生除具备《高等数学》基本知识外,还应具备语文、逻辑学知识,是公认的一门较难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畏难情绪,我们对这门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以下是我们的一些思考与体会。

1联系医药学专业基础,优化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在医药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专业课和非专业课的观点,而《数理统计》课是公共基础课、非专业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转变数学观念,我们认为医学院校的数学教育应以数学的应用为主要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应改变传统的重知识传授,重技能计算技巧训练,轻能力培养忽视应用,我们应把教学重点转到通过讲解数学概念、定理,思想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思想并应用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应用能力,学以致用。为此,我们教学改革第一步就是要根据一般本科医学院校教学定位和医学生的专业特点,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材体系,使教材尽可能体现应用数学的特点,使其知识结构更具实用性、可读性,更具医科的特点。

对教材体系、内容增减方面作了以下探索:

①本门课程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主要应用部分在统计学部分,在不影响本课程体系完整性条件下,压缩概率部分内容,减弱概率论部分理论难度。

②改变重概率轻统计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淡化定理证明和计算技巧训练,加强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的讲解,重点介绍如何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应用。增加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简介。

③增加与医药学紧密联系的例题和习题。适当配置一些临床案例,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案例来体会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封闭型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要害在于用教师的思维活动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的智力发展受到束缚,不能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更谈不上有创新能力。根据《数理统计》课程偏难应用性又较强的特点,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讨论式教学法,增强学生积极向上参与意识,培养互相沟通合作的精神

传统教学法偏重于“教”,忽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大多是教师的“一言堂”。我们都知道应重视互动教学,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但往往忽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讨论式教学法是在师生之间双向信息交流基础上,增加学生之间的协助和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数理统计》课程特点,对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或富有争议性问题,采用教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拟定好要讨论的问题,可以进行课堂提问、讨论、回答,也可以小组讨论,留问题课后讨论等多种讨论形式。例如,我们在讲完区间估计概念后,为了准确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P{θ1<θ<θ2}=1-α能否说参数θ落入区间(θ1,θ2)的概率为1-α?经过讨论,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此说法是错误的,回答正确。但仍有一小部分同学坚持此说法正确,教师及时总结、释疑说明回答错误的同学是把参数θ当成随机变量了。学生围绕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不仅解答了自己的疑问,同时在解决其它同学疑问的同时对自己所掌握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我们往往会留下思考题让学生回去讨论,给学生提问,留下新疑使教学在“有疑”中结束,使学生感到学习这门课程有趣味性,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实践证明,讨论式教学法对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开发和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这种方法也督促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积极学习,提高讲课素质。

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况的描述,它一般要涉及一个决策问题。教学案例是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在对实际调查后所作的客观书面的描述。案例式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主要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和启发式。这种教学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组织案例,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进行学习、研究、通过分析、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备课中,注意选取医药学真实案例,一旦选定某个案例作为教学方法,首先要熟悉案例内容,找出案例涉及的重要问题,寻找该案例相关资料,将案例要求学生事先阅读,拟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充分发表了观点后,教师及时总结答疑。例如:在讲假设检验内容时,我们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阐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推理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结合起来,使课堂讲解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数理统计》这门课是公认的一门较难课程,学生学习起来确实存在畏难情绪,而案例教学法采用的案例是来源于现实的医药学实际问题,有可能就是学生将来步入工作岗位要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样对学生来说就有一种吸引力,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采取以学生为主进行课堂讨论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决策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切身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奇妙作用。

案例教学法虽然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我们也看到它的不足之处,案例教学是对某一方面问题的描述,它不能代替系统的理论教学,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分析案例,理论教学是基础,案例教学是补充,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好,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2.3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授课效果

21世纪,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教育的现代化既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也包括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对于学生来说,《数理统计》这门课程要比以往学过的高数难学,基本理论比较抽象,描述性色彩比较浓厚,为了消除畏难情绪,增强课堂学习内容的感染力,在课堂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通过图形显示配上文字说明,能创设一个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我们应该注意到CAI教学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取代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是任何机器所无法取代的,一节课是否能吸引学生,不在于CAI课件的趣味性,而在于教师的语言魅力,用语言吸引学生,而不是课件吸引学生。教师不可过多地用课件进行授课,也更不适合应用在教学的全部过程,因为它的条理性较强,不易更改,使教师在课堂上的随机应变,融会贯通受到限制。只有把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察

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考试改革,它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前者对后者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后者为前者打下了基础。对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除了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考试改革不可忽视。通过改革考试,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考试改革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

①改革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如果局限于教材,划范围、定重点,这样助长了一部分学生死背硬记也能得高分,伤害了认真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考试内容应体现出对基本理论、基本统计方法的掌握,淡化计算技巧,注重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适当出一、二道能考察创新能力的题目。

②避免考试方式单一。考试模式多样化,平时要有测验,要提交读书报告,增大平时考试成绩的比例。学生的成绩应根据平时成绩、读书报告和期末卷面成绩综合评定。

③改革考试题型。应减少客观性试题比例,多出些综合性思考、分析题,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总之,《医药数理统计》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应用数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本研究是针对一般本科医学院校的教学定位进行的一些思索和实践,还有一些方法不够完善,但我们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为培养21世纪应用创新型医学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农业院校;人文素质;史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055-02

农业院校的发展趋势是培养多学科复合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在农业院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重要的内容。目前农业院校以农科、工科为重心,学生大多在高中时以理科为基础,因此有必要增设人文社科类的课程,让学生跨学科选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通过开展系列人文素质活动提升学习氛围。例如,开展经典书籍的阅读是一个较好的途径,以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为例,人文与法学学院教师组织学生成立“鄱阳湖晨读小组”,以诵读法学经典著作和儒家经典为主,引领了一股学习传统文化的风潮;学院组织形式各异的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如“状元红”等,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人文学风。但是目前我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范围和深度还有待扩大,人文学院教师顺应这种发展需求,开设了多种公选课程。本文以历史系开设的中国史学名著的赏析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渗入教课过程,如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热忱,并就此探讨一些教学心得。

我国史书汗牛充栋,内容涵盖广泛,交叉性很强,涉及古汉语、文献学、文字、音韵、训诂、天文、地理、宗教、民族、官制、典礼、民情风俗等方面的广博知识。教师要完成一个学期的讲授,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必须有所侧重,不宜庞杂。中国史学名著的教学以《中国历史文选》课程为原型,考虑到我校人文与法学学院学生的基础与授课教师的专业特长,选择西周至秦朝这一段时间讲授,为增加趣味性,以人物为中心为线索,展开对历史事件的讲述,重点是带领学生进入纷乱复杂、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风云时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主要的参考书目有:《尚书》、《诗经》、《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日知录》、《读通鉴论》、《廿二史札记》等,其中以《左传》、《史记》、《资治通鉴》为重要书目。在教学技巧上循循善诱,通过激发使学生有兴趣的知识点来带动主动学习。

一、以常识切入,解析姓氏,培养学生兴趣

本课程以全校公选课的方式开设,第一次课是学生能否坚持该课程的关键,为培养学生兴趣。笔者从学生名字入手,先熟悉每个学生的名字,跟他们解析姓氏的起源,并通过选讲某些姓氏里有代表性人物的家族发展史或者特别事迹,使学生对姓氏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如百字姓之首:“赵”,讲解从与秦始皇同祖的造父开始,简述春秋战国时赵衰、赵盾、赵括等人相关事迹。说明姓之别婚姻,氏之别贵贱的根源,以及同姓不同源等问题。通过丰富的人物故事,引发学生好奇心。课后,要求他们翻查自己家谱、族谱,了解自己姓氏的由来,配合课堂所学。并介绍一些古代取名与字的礼仪与规范,说明古人名与字之间的关系,讲解古人对名字的期望与理解,其中渗露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如阴阳五行等,因之在现代社会兴盛取名字的新兴行业。学生普遍反映在第一次课后会询问和关注自己的家谱、族史,对姓氏的由源及本家族的发展史有探寻的兴趣。

二、精读选文,扩展阅读,鼓励学生熟读成诵

中国史学名著的赏析,虽然以人物传记为经,但是不能局限于故事的讲解,而是突出对原文的阅读和对字词文化内涵的理解。不追求数量,以少篇精读为主,选择《国语》、《战国策》、《左传》、《史记》等书的美文数篇,如《越王勾践灭吴》、《晋楚城濮之战》、《项羽本纪》等。为让学生熟悉著作的写作风格与特点,可精选多篇相关篇章予以补充。在阅读史籍的过程中,对同一事件的描述,要多书对照。如谈到“越王勾践灭吴”一段,除重点讲解《国语?越语》的“勾践灭吴”外,还将相关片断“申胥自杀”、“范蠡乘轻舟以浮于五湖”、“勾践灭吴夫差自杀”等一并作为阅读材料,并结合《史记・伍子胥列传》相关内容,讲述伍员与范蠡两位人物的传奇故事,增加趣味性,使学生更全面地体会当时的历史人物。

纪述人物须与正史结合起来研读。离开史实而单纯地“综辑辞采,错比文华”是没有价值的,人物的生平以《史记》中的记载为纲,放入历史背景中讲解。如《秦始皇本纪》中论及“逐客”一事,在讲述中加入原因分析,并将李斯《谏逐客令》一文并读,更能让学生理解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也能让学生熟悉先秦文风,从李斯辞章考究、“丽而动”的奏折中管窥到在秦崛起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辅臣群体。又如李斯《上秦始皇书》、贾谊的《过秦论》等文章是对以往历史经验的总结,警戒当世,垂教后代,文章典雅藻丽,读之能产生心游目想的美感,可建议学生课后多阅读,对于一些短小的文章、奏议,则建议学生背诵,如《出师表》等的内容。

讲解以精讲为主,务求学习对一些基本书籍,更深入地了解,而不是走马观花,泛泛而谈。课时短少,所以对于课本所列诸多选文,选择有代表性讲解,其余可由学生自学,并写成读书笔记,与同学分享讨论。

三、以史为幕,比较阅读,串讲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选择美文欣赏之前,应铺垫历史背景知识,与中国古代史互为补充,使学生读文之前懂史,于史实无隔阂,理解当时的土风殊异,人事兴衰。在课程教学中串讲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也是本课程的一个要点,如历史背景、典故、作者生平与特点,使学生更直观地、鲜活地进入古代世界,理解古人行为意识,思考特定背景下的历史事件。

比较阅读是强调学生不能尽信书。因先秦时间久远,材料匮乏,对很多事件的描写学界都存有疑问,各书之间互相融合,以同一件事在不同书上的记载进行对比,如谈到《赵氏孤儿》背景中,春秋时赵氏“下宫之难”的起因时,笔者将左传所记载的“(鲁成公四年)晋赵婴通于赵庄姬”之故,以及《史记》所记“屠岸贾作难,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之故,两个不同的记载形于学生目前,让学生积极讨论,并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典籍,展开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

除重点史著外,建议学生对各种史评史考书也可作为参考读本,形成对中国历史事件有个整体特征的把握,如《廿二史札记》、《读通鉴论》、《日知录》、《容斋随笔》等,增加对中国传统史学基础的积累。

讲解中适当补充文化常识,如避讳、丧葬婚庆习俗、结盟会见礼仪等多种古代礼仪制度,如讲到“经”,对十三经的发展做总述;论及史,介绍正史的形成过程。启发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并建议对《论语》、《道德经》等书进行适当的背诵。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影视作品,通过讨论加深感悟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用动画、影片来表现战争的场面,特别是对于战争路线的移动等,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如谈到秦末农民战争,讲解《项羽本纪》时,项羽的进攻与败退过程,充分运用视频,如百家讲坛中战争路线移动的视频,运用动画效果,使学生对战争地理位置的移动记忆深刻,带来强烈的冲击力。尤其对于战争场面,可通过影视作品的宏大规模,展现战事的安排与进程,并予以点评其夸大、失真及贴切描述之处。又如对“下宫之难”背景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大环境是公室与私室的权力之争,介绍学界对“下宫之难”几种不同的理解,请学生展开讨论。将《史记》所记《赵世家》、《韩世家》、《晋世家》的内容和《左传》中成公四年至八年间的相关记载跟学生进行介绍,再放映电影《赵氏孤儿》,观后讨论。由于学生是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观看影视作品,因而能将史料记载与电影编剧的改编进行对比,从史学的角度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影片《赵氏孤儿》展开纠错、发问、疑虑,如有学生提出影片未体现当时最重要的时代背景,即春秋战国“士”的背景,未体现出“士”之义,笔者据此补充“士”的由来与演变,并通过《史记》的记载丰富故事人物赵衰、赵盾、韩婴等人的形象,使学生更接近史实。课堂讨论是必备的一种方式,在设定的讨论范围内,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对事件、人物的理解,如学习《项羽本纪》时,提示学生可阅读《资治通鉴》中卷8至卷11的记载,参看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对项羽的评价篇章,以及观看《百家讲坛》中的一些视频,如王立群解读《史记》等内容,再来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败亡的原因,能使学生对该问题有多层次的理解。

人文素质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并非能一蹴而就,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之深,非一两门课程可以展现的。本文所提出的教学技巧和教学内容设置的设想是基于实践的总结,目的在于通过合理的引导让越来越远离学生的经典能重回学生视野。读史使人明智,在今天网络世界造就的繁盛文化产业中,能让学生更理智、更成熟地看待目前历史的娱乐功能,形成自己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理解,而真正达到明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滕兰花.浅谈《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方法的新尝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2).

第7篇

——略论文学阅读在医学生沟通课程中的应用优势

周乔木 谷昕 车志远 吴海燕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项目基金:本文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2012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文学阅读在医学生沟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面对日益复杂紧张的医患关系,国内医药院校普遍加强了沟通课程的建设力度。然而,另一个倾向也值得警惕,即过分强

调沟通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文学阅读在这方面或许能发挥独到的优势。

关键词:文学阅读;沟通课程;医患沟通

近年来,社会上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促使国内许多医药院校

都开设了针对医学生的沟通课程,也陆续出版了结合临床实际的

沟通教材,其中多数偏于讲授具体的沟通技巧。比如,处理患者

投诉的技巧,应对媒体质询的技巧,与各类特殊病人的沟通技巧

等。 在近期卫生部批准的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 (本科) “十

二五”规划教材中,提到沟通,列出的题目仍然是《医患沟通技

巧》。但强调技巧就足够了吗?

一、教学中的挑战

自 2006 年至今,课题组教师在国内医药院校中较早地开出

了《沟通艺术》、《商务沟通》、《跨文化沟通》等公选课和专

业限选课。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和相关科研的深入,我们越来越

认识到片面强调沟通技巧的肤浅和局限性。沟通的本质是什么?

显然,稍有人生阅历的人都知道,沟通是我们与他人共同经历的

过程,其关键在于人际之间的相互信任。而比起一般强调技巧,

尊重而主动的态度更有利于建立信任的关系。如果我们只是教会

学生熟练地运用一些伦理原则和法律条款来进行自我保护,或者

仅仅实现了“对病人和颜悦色”,那是远远不够的。另外,具体

的技巧总是有局限的,而临床的工作情境又往往是复杂而多变

的。在此情况下,就可能出现实际操作中的各种问题。从黑龙江

“哈医大一院血案”到浙江“温岭杀医案”,每一幕惨剧的发生

过程中,都暗藏着种种医患沟通的深层次问题,绝非简单的“技

巧”二字能够涵盖的。因此,我们认为,医学生的沟通课程还是

应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基本要义。这就是要切实培养学生

“换位思考”的能力:真正地理解病人的处境和痛苦,尊重病人

(及家属)在生命的重要时刻所作出的决定。

在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挑战是:多数年轻健康、没有经历过

巨大的病痛折磨、更没有经受人生重大挫折、乃至至亲好友死亡

的医学生,如何能体会这些人类原始而神秘的感情和身体经历

呢?在对未来职业生涯尚处于朦胧想象的过程中,他们如何能体

会做医生的艰难险阻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发现:借助优

秀的涉医题材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可以达到学习一般沟通技巧

所难以企及的深度。

二、文学阅读的优势

当我们从简单地在课堂上举一些像《扁鹊见蔡桓公》这样的

小案例,到指定学生课下阅读部分文学作品来讨论“性别与沟

通”、“语言与沟通”等议题时,发现许多学生逐步有了对沟通

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人生、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从中不同程

度地获得了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以及移情的能力。

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曾被国外医学院校列

入医学伦理学参考书目,也是最受学生们欢迎的一部纪实文学作

品。一位学生在上交的读书报告中写道“死神并没有停下凶残的

脚步,妞妞终于还是死了。我仍记得她死前挣扎那一瞬,自己仿

佛也感同身受。那是生命最后的谢幕,永远没有所谓的完美,也

没有所谓的遗憾,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样的,在尽头,你只能认

输。于是,我不禁开始叹惋每一个人,每一个终会成为‘妞妞’

的人。

活在当下,每个人都不得不随波逐流,然而,我们的一生究

竟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呱呱坠地开始,就背负了莫名的责任,踏

上了莫名的人生旅程。我们在父母的催促下学习,在不断的竞争

中渡过漫漫岁月,而到头来呢?唯有面对同一归宿。或许你可能

会说诸如实现人生目标之类的话,但请看一看妞妞,这个可怜的

小女孩,在她的生命中最快乐的事就是有爸爸妈妈陪在身边。她

的一生都在与病魔斗争,抒写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而我们呢?是

否在父母、学校亦或是社会的鼓励下丢掉了快乐,反倒背上了不

必要的负担。若是那样,到头来只会两手空空,也许还不如妞妞,

在临终前,或许会后悔,而不是像妞妞一样毫无牵挂地走完这一

生。”

美国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则教给医学生们关于

“宽容”的一课。一位女生在讨论课上反思说“我时常陷入到沟

通苦恼的陷阱。原因很简单,因为性格问题,制造出许多烦恼。

内向的秉性,长此以往的纠缠在身边,最终形成一种特殊标志,

融入到自我意识当中。我不知道该去关心别人还是该关心自己的

内心世界。所以当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的时候,我只能去对着一台

冷冰冰的电脑发泄情绪。生活中应该有许多的拥抱、交谈、欢笑

和道别, 可我们的话语却越来越少, 整天面对着一堆堆的书发呆。

因此,我记下来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一些话:

“‘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学生问。与生命讲和。一个平

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

并去接受爱。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种爱的关系是十分

重要的,因为我们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给予你这种东西。

要有同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

就会美好得多。’”

而陈蔚文的报告文学《阴性之痛》,则引发了医学生们对妇

科诊疗环境和来自医患双方不同立场的争论。多数学生表示了对

女性患者弱势处境的同情,特别是一些女生认为“文章揭示的真

相让人不堪忍受”、“医生的冷漠刺的人难受”,确应改善妇科

的就诊环境和加强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但一些参加了学校教学实

习的学生也怀疑文章的表述有所夸张,个别同学甚至认为,病人

是过分敏感了,来医院治病不应计较过多其他的东西。

应该说,在沟通课堂上听到这些热烈的讨论是令人欣慰的,

因为正是阅读的过程,使学生们受到了文学作品“熏、浸、刺、

提”不同审美功能刺激,才自然而然地超越了“技巧”层面,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而我们相信,这些源自主动思考和积

极感悟获得的、对病人和医者自身真诚的人文关怀的种子,会被

他们带到将来长久的临床实践中,在合适的时机下,会萌芽、生

根、生长、开花和结果。

三、文学教育之补充

将文学阅读引入医学生的沟通课程,实际上是文学教育在医

学院校课程建设中的一种具体应用。“文学与医学”结缘在国外

并不是一件新鲜事,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美国的学者就开始

多方面探讨文学与医学的关系。国内学者郭丽萍在《美国医学院

的“文学与医学课程”》 一文中介绍说:“通过文学作品的阅

读,可以培养医学生的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以及移情

能力;通过阅读病人叙事,可以增加对病人的理解,理解病人感

受的‘illness’(对疾病的主观感受)和医生所认识的‘disease’

(作为独立客体存在的疾病)是不一样的。病人对疾病的感受与

其经历有关,受其文化、经济、宗教和种族背景影响。未来的医

生因此可以对医疗界、病人的态度、疾病的治疗等进行反思;文

学和文学技巧可以让医生学会对医学中的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如

关于医生辅助死亡、使用医学技术延长生命、稀缺医疗资源的分

配等伦理问题。使这些未来的医生在面对真实的病人、需要做决

定时,能够做出人道的、尊重病人价值观的决定,能够把病人看

作一个完整的人,而非仅对疾病或患病部位进行治疗。”

在西方,文学越来越被认为是医学生职业教育中一门重要的

学科。有学者指出,目前美国有超过 1/3 的医学院开设了文学课,

主要用来深度研究医患关系、女性、艾滋病、衰老、死亡和濒死

等内容。在我国,尽管一些学者已开始关注文学与医学的密切关

系,但当前医学院校对学生所进行的文学教育主要局限在部分专

业之中。如医古文、大学语文等课程主要针对语言文字等方面,

在医学课程中加入文学艺术知识仍仅限于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赋

予授课以“优雅的气息”的功用。国内医药院校尚未形成对“文

学与医学”这个医学人文学科群中非常有特点的学科的广泛关注

与深入研究。

在医学生的沟通课程中适度引入文学阅读,是我们试图超越

传统“技巧”讲授的一种尝试,而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尚需每位

从业教师深入思考、精心设计和积极实践,本文不过是抛砖引玉

之论了。

参考文献:

[1]郭丽萍.美国医学院的“文学与医学课程”[A].见:张大庆.

中国医学人文评论(第二卷)[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80-86.

[2][美]罗纳德•阿德勒, 拉塞尔•普罗克特.沟通的艺术[M].北

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

[3]申逸彬.医学院校中的文学教育[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

册),1996.

作者简介:

第8篇

关键词: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课程建设及其一般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建立起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以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这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作为新建地方院校的广西财经学院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本文结合该校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一、围绕应用型人才类型定位,科学制定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教育部统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经济管理类统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结合广西财经学院实际,我校统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和经济学、管理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思想,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具体表现为“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高素质”培养目标要求。“宽口径”是指所培养的学生有广泛的适应性,既是统计人才又是经济管理人才,其知识结构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厚基础”是指所培养的学生有较扎实的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统计学基础、计算机基础和数学基础,增强学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适应性;“重应用”指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应用型经济管理统计人才,要着重培养学生应用经济理论和统计方法去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包括调查研究、分析和预测和参与政策咨询和决策的能力等,体现了作为方法论、管理工具的统计学学科性质;“高素质”是指所培养的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养、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

2.以“双体系、双平台、多模块”框架构建应用型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知识、素质、能力一体化教育的思想,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一是保证统计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学分,夯实专业基础;二是给足统计学专业主干课程学时、学分,力求专业主干课能讲深讲透;三是强化实践教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四是突出统计学专业“市场调查与定量分析”核心竞争能力培养要求;五是邀请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更好地适应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从2006级统计学专业开始,我们按照学校的统一架框要求,按照“双体系、双平台、多模块”框架构建了应用型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双体系”是指在人才培养中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构建教学与科研互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其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数学、计算机和经济学、管理学等重在夯实专业基础;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分为两个模块:模块一为学校各专业统一规定的军训、就业指导等实践课程,模块二则是根据统计学专业要求设置的独立实践实验模块。“双平台”是指加强通识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修养的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平台,以及帮助学生拓宽口径、加厚基础,以适应专业和人生发展的统计学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等8门,约占理论课程总学分的25%,该模块作为统计学专业核心内容,既保证了统计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教学,也突出了统计学专业的核心知识、能力培养。“多模块”是以“双体系”、“双平台”为基础支撑,按照统计学科专业的服务方向和人才规格要求以及学生的兴趣特长、人生志向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设计多个不同的学习模块,即“社会经济统计”、“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风险管理与精算”三个专业方向,让学生自主选择,因材施教。三个方向的课程设置,既突出本方向的知识、能力要求,也考虑到了统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的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

1.整合、优化实践课程体系设计,突出统计应用主线

从2005级到2009级,我们每年都在不断总结、逐步完善实践课程体系设置,到2008级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实验课程学分超过总学分的26%。实践实验课程包括两方面:一是独立实验实践课。以ERP(企业资源计划)为平台,构建以统计核算、分析为主,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相互支持的企业实践课程群,使学生了解、把握企业的创办与整体运作,用数据解读企业经营,此课程群包括ERP沙盘模拟对抗、创业计划实训等。同时,结合统计工作过程,设置了SPSS软件应用、统计分析综合实训等独立实训课程,从应用计算机技术处理数据到分析报告撰写进行强化,加强统计学专业核心能力的掌握。二是课内同步实验实践课。主要包括专业主干课程的课内同步实验实践课,如多元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的课内实验,一般安排本课程总课时的1/4课时,主要实训内容为EXCEL、SPSS应用、课程论文等。

2.加强实践教学的基础建设,为学生提供实战型实训平台

实践教学的基础建设重点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是校内实验室建设。这几年来,我校重点建设了一批专业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并努力使其成为集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产学研创新实践基地。统计学专业建成了自治区级重点建设实验室――财经科学实验中心分室的统计实验室、数学建模实验室,以及目前广西高校唯一的市场调查与数据挖掘中心,配备了SPSS、CATI(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等先进统计教学软件。二是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目前已经建成了国家统计局广西调查总队实践教学基地等多个实践实训基地,每年安排统计学专业学生到基地实习,参与实习单位研究项目的数据收集、数据处理等工作。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在共同合作、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我们一方面吸引和聘请基地依托单位的专家和相关人员一起参与实习教学计划的制定与管理;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我校作为广西高校唯一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的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帮助基地依托单位开展职工统计业务及软件应用培训等,合作开展项目研究与开发,使实习基地同时成为人才培训和师生科研的基地。

3.充分利用好课外实践创新平台,课外实践创新活动纳入本科教学全过程

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需要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等第一课堂,还需要结合统计学专业特点,积极指导、组织学生开展学术讲座、创业大赛、市场调查和数学建模等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外实践活动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这对于促进统计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明确统计学专业学习目标,学会如何做人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等具有积极意义。这几年来,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的主要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有:一是开展学生科研项目立项,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另外,也吸收了一些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研究。二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三是组织学生参与广西统计信息服务中心、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实习单位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等统计工作,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培养了实际工作能力。四是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增强学生的就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如会计从业资格、统计职称等,邀请政府部门、企业高管或相关业务专家到校开展专题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此外,为了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指导学生学习和成才,我们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业和就业等各方面进行更系统、更有针对性的指导,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4.改革毕业实习方式,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的现实性和专业特色

针对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毕业实习难、分散形式效果较差的现实,我们在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力度的同时,逐步改革毕业实习方式,变“放羊式”毕业实习为集中实习为主、集中与分散实习相结合,切实提高实习效果。对于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一是改革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将社会实践、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学生平时的一些竞赛活动与毕业论文紧密结合,使学生较早了解毕业论文的有关要求及素材积累;二是向实习单位或用人单位征集部分毕业论文(设计)现实问题选题,并且适当邀请实践基地部分专家或业务骨干参与学生毕业论文指导,通过毕业论文撰写为实际工作部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是进一步强调统计学的专业特色,要求论文必须用数据说话,以检验学生综合统计分析能力,减少抄袭现象的发生。

三、整合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建设,突出实践应用

根据统计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要求,以打破“学科本位”,突出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我们对课程体系的各知识点进行合理梳理、归类,特别是对统计专业课程中内容交叉重复部分进行整合,进一步明确各门课程内容归属,合理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使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不重不漏,课程内容更科学适用。之后,将各门课程按照内在联系和教学要求归并成若干个课程模块,分块建设。制定分阶段课程建设规划,重点是专业主干课程建设,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具体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案、电子课件、参考材料、试题库、课程网站等内容,进而形成了每一门课程完整的课程档案。

在教材的选用与建设方面,对于专业课程,选用理论内容体系较完整、丰富,与经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实践性强,面向21世纪的优秀新教材、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或国外优秀教材;对于实践课程,目前部分选用兄弟院校现成教材、实验指导书,部分实训教材通过自编完成。下一步,我们计划用1-2年时间完成本专业完整的实践教材体系建设,形成本专业特色系列实践教材,如统计学案例教程、商务研究方法与应用等。这些实验(实训)教材可作为一些专业主干课程的同步实验教材,也可作为统计学专业独立实验教材。

四、以人为本,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确定后,如何教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我们鼓励教师探索不同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近年来,我们尝试对《统计学》课程内容进行分模块、与非统计专业的专业教师合作进行教学,即将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课程分解为“统计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统计理论与方法在本专业中的应用”两大模块,前一部分内容由统计专业教师上课,后一部分内容由统计专业教师和非统计专业的专业教师合作上课,将统计方法教学与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分析结合起来。在《统计学》(或《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试行“读(阅读)写(写作)议(讨论)讲(讲课)”教学模式改革。“读”是指在课外阅读统计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料,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读好书、会读书,奠定学生良好的理论素养和数据意识;“写”是指学生在阅读基础上,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撰写读书笔记、调查报告、课程小论文等;“议”是组织学生开展案例讨论、课堂辩论,实施交互式教学;“讲”是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就统计教材或现实某一问题进行讲解,之后教师进行评议。分模块教学、“读写议讲”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统计理论方法与非统计学专业的专业学习、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分模块教学、“读写议讲”教学方式改革得到了学生普遍好评,教学效果显著。《多元统计分析》、《市场调查与分析》等专业主干课程也借鉴此思路进行了教学改革,采取“课堂讲授+实验(实践)教学+课程论文”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写”(分析)的能力,强调统计理论方法在社会实践和现代经济管理中的运用。目前,我们正在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分别制定各门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方案,将“重思想、重应用”的教学理念贯彻到每一门主干课程教学过程中。经过上述训练,学生应用统计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研究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相成.经济管理类统计专业的改革发展思路[J].统计研究,2008,(5).

[2] 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以合肥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08,(6).

[3] 曾五一.关于经济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规范的若干问题[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4,(4).

第9篇

关键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 循证医学 中医药研究生;科研能力

1研究方法

1 .1 问题分解

采用循证医学标志性的PICOS5 要素分解本研究的研究问题。(1)P(participants,研究对象):江西中医药大学2016 和2017 级中医药专业研究生。(2)I(intervention,教改措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法。(3)C(control,对照措施):传统教学法。(4)O(outcomes,结果评价指标):论文报告质量、成绩综合评定。(5)S(studydesign,研究设计):纵向对比研究。

1 .2 研究对象

教改班为选修循证医学课程的2017 级研究生,1 个班级共49 人。对照班为选修循证医学课程的2016 级研究生,1 个班级共33 人。教改班和对照班的师资力量完全相同,由3 名教师主讲,分别讲授循证医学概论和基本方法、文献检索与管理以及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方法3 个部分。

1 .3 教改实施步骤

(1)学生分组。由于制作系统评价/Meta分析需团队配合,故将全班分为4 ~6 人为1 组,小组成员尽量为相同或相似专业。每组通过自荐或推选方式选出1 名组长,有一定科研经历、科研热情较强者优先。(2)项目拟定。研究生循证医学课程总共32 课时。首先通过9 个课时的理论授课,让学生熟悉、理解和夯实循证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然后,各小组通过组内讨论拟定一个项目主题。项目拟定方式为学生自拟,教师协助确定。题目要求:① 研究问题有创新性;② 具备可行性,即预期工作量适中;③ 与中医药专业相关,最好与组内学生的研究方向相关。(3)项目实践。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核心实践环节包括:文献检索、文献筛选、数据提取、质量评价、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对应第10 ~32 课时理论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要求包括:① 学生在学习理论课前需预习授课内容,带着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问题听课并思考解决方案;② 教师在课堂讲授时深度剖析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项目实例《温针灸与其他针灸方法治疗原发性肥胖症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让学生逐步结合理论熟悉实践过程;③ 每次理论课后,学生开始进行当前课程内容对应的项目实践,由组长牵头,小组分工协作。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通过主动分析、组内讨论、组间协作等方式寻找解决方案;④ 每次课程设置10 ~20min提问时间,学生可提出实践过程中所遇问题,教师即时答疑解惑;⑤ 设立每周课后答疑时间,教师集中解答课堂上未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上述步骤随理论课程循环循序推进,直至完成论文撰写。(4)对照班教学方法。对照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法,在理论课程中穿插讲授相同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实例,并分组布置项目任务。但不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法,不要求学生随理论课程推进实践项目,学生一般在课程全部结束后完成项目。

1 .4 结果评价指标

(1)论文报告质量。用国际公认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规范PRISMA(PreferredReportingI-temsforSystematicReviewsandMeta-Analyses)评定项目论文的撰写质量。该清单包含27 个条目,去除2 个本研究不涉及的条目“计划书发表情况的报告”和“利益冲突的报告”后剩余25 个条目,每个条目根据报告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两方面进行评分:最低0 分,最高4 分,满分100 分。分数越高表明论文报告质量越符合PRISMA规范要求,教学效果越好。(2)学生成绩综合评定。学生成绩依据个人负责部分的论文报告质量结合平时表现综合评定,满分为100 分:① 个人部分论文报告质量:本研究要求小组内每名学生均需主要负责项目中的一部分(如:文献检索、文献筛选、数据提取、质量评价、数据分析等,每个环节的实际评分根据难度系数加权),该部分相应的报告质量评分在综合评定中占比60%;② 平时表现:根据项目参与积极性和团队贡献,采用教师评价、自评互评等评价方式,在综合评定中占比40%。在该评定方法中,某篇论文整体报告质量高并不意味着组内某名学生的课程成绩一定好,反之亦然。

1 .5 统计分析

纵向对比分析教改班和对照班的PRISMA报告规范评价结果。本研究的结果评价指标均为数值型资料,故采用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对比;组间差异采用均数差(meandifference,MD)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表示。采用亚组分析检验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学生(临床医学类vs非临床医学类)对成绩综合评定得分的影响。检验水准取α=0 .05 。统计分析软件采用R3 .6 .0 。

2结果

2 .1 学生基本资料

本次教改实践历时2 年,教改班和对照班的每个小组均完成1 篇系统评价/meta论文的写作。教改班共49 人,其中男生24 人,女生25 人;临床专业19 人,非临床专业30 人。对照班33 人,其中男生15 人,女生18 人;临床专业12 人,非临床专业21 人。两班学生的性别(P=0 .754)和专业(P=0 .825)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比性较好。

2 .2PRISMA报告质量得分

教改班和对照班分别完成了9 篇和8 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论文。根据PRISMA报告规范评价,两班论文报告质量总分分别为(58 .0 ±12 .7)分和(41 .1 ±7 .8)分。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教改班的论文报告质量总分高于对照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各分项得分的比较结果显示:教改班的研究方法和讨论与结论两部分得分高于对照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讨论与结论部分教改班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结果部分得分绝对值高于对照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班标题与摘要部分得分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3 成绩综合评定

综合考虑学生个人负责部分的论文报告质量和项目参与度进行成绩综合评定,教改班得分为(85 .6 ±5 .7)分,对照班为(81 .0 ±4 .1)分。两班比较结果显示:教改班的综合评定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均显示教改班综合评定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班。亚组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的成绩综合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