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扶贫就业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15 14:02:0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扶贫就业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生扶贫就业

第1篇

关键词: 高校就业 贫困生 帮扶体系

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是贫困家庭脱离贫困的重要途径。调查统计显示,目前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5%~30%,其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15%。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2013年更是被称为最难就业年。贫困生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在就业工作中应该受到更多关注。由此可见,建立一套完善的贫困生就业帮扶体系迫在眉睫[1]。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较弱的原因分析

(一)基础教育不足对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贫困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家庭背景,相比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基础教育明显不足。由于经济条件所限,贫困生在第二课堂和对外界的认识的方面滞后,在大学校园的文化活动和人际交往中,由于才艺、普通话、见闻等方面的能力缺乏,使其失去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锻炼机会,相比之下,贫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较差,如今,企业要求毕业生在全面发展的背景下,贫困生就业时往往处于劣势;多数贫困大学生来自偏远乡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与城镇相比差距较大,特别在英语和计算机技能方面,来自偏远乡村的学生几乎是零基础,现在企业对毕业生的计算机和英语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学教育方式趋于信息化,让来自偏远乡村的贫困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也显得吃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由于基础教育的不足,贫困大学生往往输在起跑线上。

(二)不良的心理和心态对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由于自身生活环境及特殊成长经历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进入学校后,同学间的互相攀比,让贫富差距表露无遗,而大学生活中,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又不如别人,贫困大学生很容易因此产生自卑心理,在就业时,常常有不如别人的想法,表现得不够自信。另外,很多贫困大学生来自山村,考上大学走出山沟,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甚至是全村的骄傲,面对邻里乡亲的厚望,他们希望自己出人头地,找到体面的工作衣锦还乡,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因为过高的择业期望值而错失许多好工作。不良的心理和心态使得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中更容易丧失工作机会[2]。

(三)资源和信息的缺乏对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在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多数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简单,社会关系资源处于弱势地位,往往缺少来自家庭和社会关系方面“人脉”的支撑,制约了他们通过自身社会资源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如求职简历的制作与打印费用、往返参加各类招聘会或到用人单位现场实习面试的交通住宿费用,等等,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由于经济困难的原因,以及求职面试本身存在不成功风险,他们无法支付这些相对昂贵的求职费用,只能等待学校组织的各种就业双选会,导致贫困大学生往往因此而丧失许多就业面试应聘机遇[3]。

二、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

(一)开展实用技能培训班,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

如今,助学工作的内涵在不断丰富,除了单纯的经济扶持,更加注重对贫困生的励志教育和素质拓展。开展一些特色的教育培训课程,激励和帮助贫困生树立信心,开阔视野,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比如针对贫困生社交礼仪、英语口语、计算机技术、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技能明显落后于其他同学,而开设相关的免费培训课。如形体课、英语口语课、常用办公软件培训课、演讲与口才等[4]。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摆正贫困大学生就业心态。

态度决定一切,而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时,容易出现由于自卑而不敢接受挑战,或者想要出人头地而期望值过高的问题。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校应该重视其自我定位教育、自立自强教育、感恩教育。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懂得自我接纳。端正心态,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能因为自己某方面不如别人,就因此否定自己的价值,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就业时遇到的困难。就业时,可以通过适当的性格分析工具,让贫困大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职业方向。通过专业的测试和评估,让贫困大学生有更清晰的自我定位,学校在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时,应该更加关注贫困大学生,使贫困大学生摆正就业心态。

(三)拓宽勤工助学途径,重视勤工助学对综合素质提高的影响。

目前,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多停留在诸如卫生清洁、图书馆管理员、运动场馆值班、饭堂打饭、物品搬运、资料整理等低层次的劳务型、事务型、服务型工作上。这类勤工助学活动虽然能增强学生劳动观念和务实精神,但它很难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和实践需要相结合,对学生专业知识应用和技能的提高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在开发勤工助学岗位的同时,应该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建立大学生勤工助学基地,通过在企业的勤工助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转化为相应的操作技能,更加了解企业的运转方式和企业人的生存方式[5];可以与企业合作,设立一些对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工作岗位,如企业产品生产、产品市场调查、产品宣传和推广等活动;设立贫困生低成本创业基金,给贫困生提供创业指导和创业基础,一些成本较低的创业项目,如校园废品收购、免费派送附广告的复习资料以赚取广告费等。好的勤工助学项目不仅能改善贫困生的生活条件,更是提高其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挖掘社会资源,拓展贫困生人际关系网。

贫困生由于多来自背景较简单的家庭,缺乏家庭的人脉关系。学校可以搭建平台,扩展贫困生人际关系网。如构建校企论坛,让企业人事部门与同学们面对面或者网络联系;邀请相关企业的杰出员工或者成功校友,作为同学们的导师,帮助同学们解决大学成长阶段的困惑;举办主题座谈会,让有相同兴趣和目标的同学相互交流,互通有无。贫困生在大学四年间,可以通过参加校内外的各类活动拓宽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只要学校搭建好平台,贫困生积极参与,一定能在就业时弥补家庭贫困带来的弱势。

(四)设立贫困生求职基金,助贫困大学生起航。

贫困生经济困难是最直接的弱势,学校可以引用社会资源构建贫困生求职基金,对于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给予补贴,让他们在求职时免去后顾之忧,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找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周茹.建立高校贫困生帮扶体系的思考[J].高等教育,2013,1:153-155.

[2]王自华,施媛,刘丽等.浅谈高校对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2011,3:213-214.

[3]李希平,相雷,吴志毅.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学生涯发展教育研究——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视角[J].教师观点,2013,11:125-127.

第2篇

关键词 贫困生 就业 举措

高等院校青年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家庭环境不同,经济状况各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0%。这些同学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经济的压力,由于各种原因,在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他们在择业就业中面临着一定的困难。高校特困毕业生能否顺利、及时实现就业,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及其家庭经济状况能否得到改善,而且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以及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必须抓紧抓好。环境科学系在系党政领导下,充分认识做好特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满腔的热情和对特困毕业生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本着“解决好一个特困毕业生就业就是解决一个家庭的困难”的宗旨,下大力抓好环境科学系特困毕业生就业工作。

我系认真做好特困毕业生统计工作,毕业班按照现行特困生评定标准确定特困生人数,上报特困生名单,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收入情况和贫困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特困生顺利就业。

举措一:建立平台,全天候就业信息

我系通过短信平台、网上信息平台(如QQ群)等快捷信息手段,全天候、零距离地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最新就业动态,使学生可以足不出户接收到最新双选会信息和招聘信息,在第一时间就能掌握到最前沿的人才市场动态。

举措二:对口帮扶,广开贫困毕业生就业渠道

我系充分利用教职工和历届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广开就业渠道,提供就业信息。动员全系教师共同关心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按照“系适用、就近推荐”的原则,向就业帮扶单位进行对口推荐、重点落实,确保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充分就业。

举措三:提供咨询,深入挖掘贫困毕业生潜力

为了进一步体现我系对未就业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关心,提高就业服务质量,环境法学系各位老师、辅导员提供个案咨询和专项服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只需提前进行预约,就安排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深入职业咨询,通过咨询达到自我认知,自我整合,自我分析与自我规划,从而挖掘个人职业潜能,走向求职成功。

举措四:适时引导,调整贫困毕业生就业观念

为使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充分就业,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观念和就业定位。加强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引导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自主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强服务基层的教育,借助国家出台的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政策,引导同学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举措五:心理干预,强化贫困毕业生挫折教育

相对而言,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较多,特别是在就业阶段,在多重的压力下,心理问题难以排遣。我系加强对贫困生就业心理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辅导计划,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老师采用双向沟通师生互动的方法,引导贫困生敢于讲出真实的感受,将隐藏在内心的困惑和想法说出来,使辅导工作能真正做到贫困生的心坎上 要正确运用激励原理,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求职过程碰到的挫折和失败,掌握基本的自我调节方法,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力,通过学科整合方法整合丰富心理辅导的内容,使辅导工作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使其认清自身优势,缓解就业压力,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举措六:对贫困毕业生提供技巧支持

我系帮助贫困生分析职业及专业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的训练,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主动适应职业岗位,帮助贫困生掌握择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求职材料的制作面试技巧等。

举措七:在就业工作中开展学生、教工党员与贫困毕业生结对帮扶活动。

在就业工作中开展学生、教工党员与贫困毕业生结对帮扶活动。在就业工作中开展学生、教工党员与贫困毕业生结对帮扶活动。每名党员与1到2名贫困毕业生结成帮扶对子,为帮扶对象在学习、生活、专接本和就业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帮扶。针对帮扶对象的就业期望、求职目标、能力结构、家庭状况等,师生共同制定解决方案。目前,结对帮扶活动已经初见成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辅导员 贫困大学生 就业指导与服务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我国大学生在校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大学生毕业人数从2001的114万增加到2013年的700万左右,增加近7倍,仅2013年毕业生人数就比2012年多20万。”①作为大学毕业生的特殊群体,贫困大学大学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而据最近一次的“麦可思2013届应届大学生毕业流向跟踪调查”显示:从2012年12月12日至2013年1月11日,被调查的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签约率为35%,低于上届同期9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低于上届同期8个百分点;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9%,低于上届同期7个百分点。”②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大学生、学生家长、高等学校及社会共同的感受和普遍关注的问题,贫困大学生毕业生作为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其就业困境更为突出,有关研究已表明, “贫困大学生就业率一般要低于非贫困大学生就业率约17.6个百分点。”③如何有效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已经成为各高校广泛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线人员,高校辅导员与贫困大学生接触最多,对他们最了解,因此,也是最能有效对其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人。

1 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困境

1.1 心理困境

因成长环境、成长历程、经济条件、社会阅历等条件的限制,较之于其它毕业生,贫困大学毕业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出一些不良心理倾向。

1.1.1 自愧不如的自卑心理

家庭经济困难,生活拮据是造成大部分贫困大学生产生强烈自卑感的主要原因。据研究,“贫困大学生中有 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 其中 30%以上的贫困学生有严重的自卑心理, 有 50%以上的贫困学生存在中度的自卑心理,有 7.5%的贫困生存在轻度的自卑心理。”④自卑心理对贫困大学生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点:(1)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还须具有走向社会的自我决策能力、表达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依靠大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通过学习、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人际交往等等不断累积和发展。受自卑心理的束缚,贫困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人际交往活动中,不敢大胆地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综合能力没得到锻炼,这就使得贫困大学生面对就业有种自愧不如的心理。(2)自我评价失真。自卑使得贫困大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自我和评价自我,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缺乏竞争勇气和信心,存在走向社会的恐惧心理。

1.1.2 急功近利的投资回报心理

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教育本身是一种投资活动,是增加人的价值含量并影响未来的货币收入和未来消费的投资,能改善和提高人的未来收益。对于贫困大学生及其家庭来说,大学教育是一笔改善家庭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巨大的投资,因此贫困大学生对毕业、择业、挣钱有着更加迫切的欲望,这就使得贫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将经济利益列在首位,高薪水、高待遇成为就业期望的首选因素,如此造成贫困生将就业的目光积聚在大中城市,不愿意下基层,回农村,部分学生甚至将回农村工作看成是懦弱、无能的表现。这种急功近利的投资回报心理往往使得大量的有发展空间的工作机会与贫困生擦肩而过。

1.2 能力困境

贫困大学生中除了个别综合素质优秀外,大部分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贫困生能力困境主要表现为:第一,能力基础差。我国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文化存在着农村和城镇的不均等分布,城镇教育条件远远高于农村,比如作为大学公共必修课的英语,农村的学生在7年级即初一才开始接触,而城镇的学生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学习,素质教育在农村也只是一句空话,大部分的学生所学只限于书本知识,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发掘和发展,这使得贫困生在入学前综合素质基础差;第二,能力发展缺失或者失衡。进入大学后,由于经济拮据,不少贫困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挣钱,这就使得他们缺少时间学习、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和进行技能培训和素质拓展,最终学习成绩会受到影响,核心竞争力未得到培养。

1.3 经济困境

虽然我国不断在建立和健全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形成了奖、助、贷、免四位一体的资助模式,但覆盖面终究有限,同时,国家和社会的资助对于四年全部的生活费和学费来讲,也只是起到一个缓减的作用,大四期间加上电话费、路费、门票费、食宿费以及形象包装费等求职成本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为缺乏资金支持,贫困生在求学期间会放弃提升求职能力的培训和拓展机会;在求职过程中,贫困生因为路费和食宿费等问题放弃好的就业机会。

2 有效发挥辅导员在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中的作用

2.1 有针对性的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1)提供锻炼机会,树立贫困大学生自信心。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不善于或者不敢表现,很少参加学校开展的社团和实践活动,他们埋头学习却忽视其它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辅导员了解贫困大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在平常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辅导员应多关心和多鼓励贫困大学生参加活动,同时多提供锻炼和发展的机会,帮助他们在活动中提升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并适时鼓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2)实行一对一就业心理辅导,帮助贫困大学生敞开心扉。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贫困大学生有其面临的共同的就业心理压力,也有其特殊的心理困境。辅导员应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对贫困大学生实行一对一就业心理辅导。学校开展的系列就业心理学课和就业心理讲座是针对所有大学生的,比较系统和泛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贫困大学生了解心理活动规律和在就业过程中有效地控制心理,但缺少针对性,不能有效的解决个人存在的特殊问题,因此,辅导员应该重视对贫困生一对一的就业心理辅导,可以打破传统的面对面的形式,利用网络媒体如QQ、人人网、微博、微信等现代信息手段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一对一就业心理沟通和辅导,以此打开贫困大学生的心扉。

(3)树立全程指导和服务的理念,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受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影响,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精英情节,有急功近利的投资回报心理,就业观比较狭隘。而对于就业观的改变也并非一朝一夕能解决,必须长期进行理念的灌输。辅导员工作在学生管理的第一线,对大学生是最了解和最亲近,这有利于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因此,辅导员应树立全程指导和服务的理念,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对贫困大学生予以侧重点不同的、连贯的、系统的就业辅导。“如对大一到大三的学生,应侧重于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对于大四学生,则应侧重对其择业观、求职技巧等方面的培养。”⑤帮助贫困大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特点和能力,进而能够客观评价自己和分析社会形势,找到自我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不再将眼光聚焦在大城市,也应看到在农村和基层发展的无限机遇,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

2.2 建立和健全贫困生职业能力档案,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贫困生大学生职业能力档案是指对贫困生在校期间形成职业能力的专业成绩、社团活动、学生干部任职、竞赛、职业培训和兼职等各种信息的详细记录。贫困生大学生职业能力档案的建立不但能够鞭策贫困生自我反省促进其不断进步,取长补短,而且能帮助其更加充分全面的认识自己,为毕业时的求职择业提供参考依据。对于辅导员而言,能够实时掌握贫困生的发展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1)基本信息的及时建立。在新生入学时,辅导员应对所带班级的贫困生进行摸查,建立贫困大学生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照片、自我介绍、所学专业、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等。基本信息的建立有利于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初步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为辅导员以后开展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2)实践实训信息的适时记录。实践实训信息包括校内社团活动、校内外比赛情况、兼职情况和参加职业培训状况等内容。 在贫困生职业能力档案中,详尽记录以上信息,一方面能为贫困大学生以后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参考的作用,另一方面能使辅导员及时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发展动态,所遇到的困难,能够适时的提供帮助和鼓励。另外,辅导员也能够根据贫困大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开展工作,譬如对一些不积极的学生适时动员和鼓励,对于想发展但寻找不到机会的学生予以适当照顾,多提供锻炼的机会,促进其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

2.3 在经济上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就业帮扶

除了借助学校奖、助、贷、免四位一体的资助模式,辅导员可以利用手头掌握的社会资源,介绍贫困大学生进行勤工助学,缓减高额的求职成本给贫困大学毕业生带来的经济压力。

注释

① http:///kuai_xun_4343/20130129/t20130129_898345.shtml.[DB/OL].20130129

② http:///ze_ye_qu_shi_4374/20130305/t20130305_911030.shtml.[DB/OL].20130305

③ 黄建美,蒋林.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1.

第4篇

摘 要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三支一扶”计划很好地发挥了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示范作用,有效缓解了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但是,“三支一扶”计划在积极推进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本文就当前就业困境下的“三支一扶”计划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三支一扶 就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剧增,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求职业。加之2008 年全球金融风暴的波及和影响还未消除,就使高校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国家也相应的为大学生出台了一些就业扶持政策。2006年2月,原国家人事部等8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三支一扶”计划),同时启动了《2006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方案》。所谓“三支一扶”计划,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其目的在于为高校毕业生向基层单位落实就业问题提供具体的指导和保障。工作时间一般为2到3年,工作期间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工作期满后,自主择业,择业期间享受一定的政策优惠。

一、“三支一扶”计划的现状

“三支一扶”计划一经推出便引发热烈反响,很好地发挥了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示范作用,有效缓解了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三支一扶”计划经过几年来的实施,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乡村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对扶贫大学生自身锻炼成长也创造了机会。但是,“三支一扶”计划在积极推进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既有来自地方各级政府层面的,也有来自大学生本人的。因此,理性分析当前就业困境下“三支一扶”计划的现状,并及时找出存在的弊端就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三支一扶”计划存在的问题

(一)扎根基层人数不多,创业带动作用不明显

从当前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就业状况来看,大学生在乡镇基层自谋职业的人数并不多,而真正扎根乡镇农村自主创业大学生的更是寥寥无几。目前,对于“三支一扶”大学生来说,在多数基层乡镇自主创业条件尚不充分,“三支一扶”大学生在自主创业道路上仍旧面临无项目、少资金、没土地、缺扶持等问题,因此,以项目带动创业促进更多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辐射作用还没有实现。

(二)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大部分的“三支一扶”大学生都希望通过2到3年的“三支一扶”工作后能够在服务单位顺利“转正”。但是,当前的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再加之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对于新进人员的有限的吸纳能力,不可能让这些“三支一扶”大学生都顺利的“转正”,这就造成了很多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不能积极认真的工作,而是整日对2或3年后的就业问题忧虑重重。另外,书本知识与农村实践存在着一定的脱节,“三支一扶”大学生很难很快的进入自己的职位角色。

(三)舆论环境尚未形成,就业市场困难重重

随着“三支一扶”计划项目的深入开展,被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所熟悉,报考人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扩大到全社会的范围来看,“三支一扶”计划项目并不被就业市场所熟悉,很多的企事业单位并不了解“三支一扶”计划,招聘中对在农村奉献青春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并不被用人单位格外青睐,由于促进“三支一扶”大学生就业的积极舆论环境尚未形成,导致“三支一扶”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市场上困难重重。与此同时,部分“三支一扶”大学生更因为所学专业知识更新问题,不如应届大学生就业容易,另外,不同类别大学生就业情况苦乐不均,支教大学生就业情况总体较好,支医、支农大学生在本行业就业相对困难。

(四)政策执行流程笼统,服务水平还需提高

目前国家、省、市已经陆续出台了促进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总体效果很好。但从工作实践来看,首先,一些政策还过于笼统,部分承办单位职责不清,执行性不强,承办单位也没有相应公开办事流程。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对于享受的优惠政策不清楚要去哪里办,或者应该怎么办的情况。其次,在落实优惠政策的服务中有关单位对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所需提交材料标准不一,同时部分承办政策单位也没有及时做好工作人员培训,出现了工作人员既不清楚“三支一扶”的优惠政策,也不熟悉落实政策的办理流程的情况,并且,部分工作人员官本位意识严重,服务态度不佳。最后,部分承办政策的职能单位和各地区“三支一扶”办公室之间在落实相关政策及工作配合中,还没有建立起完善、顺畅的沟通机制。

三、“三支一扶”计划的对策研究

“三支一扶”计划既是一项战略工程,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仅靠政策引导远远不够,还应该从大学生自身、政府及服务机构和高校三方面进行努力。

(一)高校大学生方面

1.走出就业观念“误区”,转变就业观念

传统的就业观念影响着毕业生到基层和农村就业。一些毕业生和学生家长对到农村就业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到农村就业,对岗位的选择视野会比较狭窄。大部分人仍存在“终生一次就业”、“学而优则仕”、“唯城市论”、“唯专业论”、“唯薪酬论”等陈旧观念,缺乏参与竞争、参与市场和扎根农村的意识。因此,面临严峻就业压力的大学生要尽快走出就业观念误区,转变就业观念。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素质乡村干部和大学生就业日益严峻的现实,“三支一扶”计划无疑是一项双赢的伟大创举。基层和农村是当代青年人重要的成才之路,作为一种新的就业理念应该被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接受和选择。

2.树立全新学习理念

要树立主动学习理念,即使离开大学校园,也不会放弃对知识的索求。同时,要树立全面学习理念。学习应该是全面的,不仅要认真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学好农村实用科技知识和实务。学习不仅是掌握课堂知识、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基层同志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生活学习,并且要在实践中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协作。通过全面而主动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为以后的就业积蓄能量。

3.扎根基层的理念

作为大学生,应该有扎根于基层的理念,那么对于“三支一扶”大学生来说,就要怀着一种重任在肩的使命感,始终对工作充满激情、对农村和农民群众充满感情;要勇于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要立足岗位,甘于奉献,努力在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要勇于接受实践的锻炼和考验,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最重要的是要从思想和行动都能真正做到一心为民,以更大的热情为农民办实事、谋利益,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尊重和支持。只有更多扎根于基层的大学生的存在,才能更好的带动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二)政府、服务机构方面

1.加强对“三支一扶”大学生的领导。首先,要组织召开好“三支一扶”扶贫大学生分配派遣会,向扶贫大学生介绍本部门业务职能、县情、乡情、本地资源优势,使“三支一扶”扶贫大学生熟悉县情、乡土人情,进入工作角色。其次是组织召开好“三支一扶”扶贫大学生座谈会,交流工作经验,谈心得体会,起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作用。最后,要组织召开好“三支一扶”扶贫大学生联谊会,联谊会的开展不仅能增进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相关部门和服务单位人员之间的沟通、了解,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扶贫大学生紧张的心理压力和不必要的顾虑。

2.强化对“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培养。第一,要落实帮带责任。首先,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在乡镇干部和村干部中选择1到2名工作能力强,农村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干部作为导师配备给扶贫大学生。其次,对帮带人和被帮带人建立“帮、传、带”考核机制,制定严格的帮带制度、用制度保障帮带工作出成效。第二,掌握帮带方法。在思想方面,要求被帮带人定期和不定期汇报思想、工作、生活等情况;在具体操作上,帮带人逐步放权、放手、放心,通过逐步放手让扶贫大学生独立完成工作,并且采用一系列的激励方法,对做的好的要表扬,对出现的错误应及时进行批评指正。第三,落实培训责任。对于到任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应针对乡镇村的工作和业务主管部门业务范围为扶贫大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以弥补扶贫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的情况。同时要丰富培训内容,加强扶贫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农村政策法规知识的培训。通过系统的培训,让扶贫大学生学会处理农村复杂社会问题,学会和农民打交道,增强为农民服务的本领。

3.完善激励保障政策,建立竞争择优机制。在充分发挥人才智能作用上,要引导和保护扶贫大学生干事创业的激情,给他们压担子、分任务,让他们有事干,帮助他们干成事,鼓励和支持他们做创新创业的带头人,真正感受到农村是施展抱负、增长才干的广阔舞台。既要完善激励保障政策,又要建立竞争择优机制,使扶贫大学生队伍充满生机活力,源源不断地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输送来自工农一线的后备人才。

4.努力营造“三支一扶”大学生就业的积极舆论氛围。大力宣传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创业成才的典型事迹;通过召开巡回报告会等形式邀请各面向基层就业项目的标兵或典型人物献身说法,使“三支一扶”计划项目被就业市场所熟悉,使“三支一扶”计划被更多的企事业单位所了解,以此来形成积极的舆论氛围,那么,“三支一扶”大学生在就业时就存在一定的优势,不必面临重重的困难。

(三)高校方面

在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时,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的“促成、引导、帮助、激励、和动”五大引领作用,才能形成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局面。就业指导的创始人弗兰克•帕森斯曾在1909年出版的《选择职业》一书中提出:高校的大学生通过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能够很客观的评价自己,从社会需求的实际出发择业,不盲目地选择高薪和大城市就业,大学生要想取得进步就要下基层社区锻炼。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尤为重要。与此同时,也要制定相关改革及奖励措施,激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高校可以通过制定《关于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奖励办法》,设立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专项经费,授予“赴基层就业毕业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对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进行专项奖励。

参考文献:

[1]杨娇华.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就业能力培养.吉林广播大学学报.2009(1).

第5篇

为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根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和《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6号)要求,现就做好2008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2008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的重要意义

2008年是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的第三年,也是首批“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满的第一年。做好2008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对于推动工作向纵深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有关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青年人才健康成长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2008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坚定信心,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2008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认真做好2008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的组织管理工作

各地要按照相关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制定完善对“三支一扶”大学生管理培养使用的政策措施,认真开展2008年的组织招募工作,全面加强其服务期间的日常管理工作。

(一)要按照规定程序抓好2008年“三支一扶”大学生的组织招募。2008年全国共招募约2万名高校毕业生。各地要将2008年招募计划于5月20日前上报全国“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审核,在9月30日前完成整个招募工作。

(二)认真抓好“三支一扶”大学生信息库的建设管理。要把“三支一扶”大学生信息库的建设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做好信息采集、报送,建立统一标准,统筹管理信息入库工作。各省级“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要抓紧制定信息库的管理办法,建立本省(区、市)“三支一扶”大学生个人信息总库,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入库信息的准确、完整和及时,所有入库信息要永久保存。

(三)切实做好“三支一扶”计划的经费保障工作。“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各项生活与交通补助、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的各项费用以及各地“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经费,由地方财政安排专项经费予以解决。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适当提高“三支一扶”大学生的生活补贴标准。有条件的地方要统筹解决“三支一扶”大学生门诊医疗费的报销问题,并提高其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额度。中央财政将通过不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西部地区予以支持。各地人事、财政部门要监督检查专项资金的运行情况,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规范和有效。

(四)加大对“三支一扶”工作的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类媒体,广泛宣传“三支一扶”工作。各省级“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要在今年持续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大力宣传“三支一扶”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政策,广泛宣传大学生在基层服务的突出业绩和先进事迹,宣传各地及用人单位好的做法和经验,为工作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五)认真组织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的期满考核工作。各地要尽快部署,组织各级管理部门和大学生所在单位对其服务期内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进行全面的总结考核。期满考核的工作程序可参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颁发《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该证书由全国“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统一印制,加盖省级“三支一扶”办公室印章,作为“三支一扶”大学生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省级“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要做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的发放管理工作。

三、广开渠道,落实政策,切实做好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

做好首批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是2008年“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措施,为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就业创造条件。

(一)多措并举,切实做好就业服务工作的统筹安排。要在坚持自主择业原则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细化、明确服务期满后各项就业服务政策的落实措施。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扎根基层。各级人事、劳动保障、教育、农业、卫生、扶贫等部门要充分挖掘本系统就业岗位,积极吸纳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

(二)认真做好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报考机关和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招录(聘)组织工作。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的,可以享受放宽报名条件、增加分数等优惠政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公务员招考时,公务员主管部门也可拿出专门录用计划,招录“三支一扶”大学生。县、乡各类事业单位,有岗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也应拿出一定岗位面向“三支一扶”大学生进行公开招聘,原单位有岗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应优先考虑接收。服务期满考核为优秀等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可按照有关规定破格聘用。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免收困难家庭“三支一扶”大学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

(三)抓紧落实服务期满后社会保险等有关政策的衔接工作。“三支一扶”大学生就业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当地社会保险,其服务年限计算工龄、社会保险缴费年限。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服务2年以上,服务期满后3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自主创业的,可按规定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有关优惠政策。对服务期满并已落实工作单位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其户口、档案原则上随工作需要流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以外的地方,当地公安、人事部门应依据省级“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开具的证明和就业单位证明为其办理相关手续。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也应结合本地实际,逐步放宽相关政策。暂未就业的,户口应转入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档案应转至户籍所在地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各地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抓紧制定有关政策衔接的具体规定。

第6篇

为贯彻落实党的*和**全会精神,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简称“三支一扶”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根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18号)、《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和《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就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2009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做好“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进一步发挥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是解决农村基层人才匮乏、促进青年人才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的重要内容。各地要增强全局意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加大财政保障,发挥职能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把“三支一扶”工作抓紧抓好,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二、切实加强2009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的组织管理工作

各地要按照中央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开展2009年的组织招募与岗前培训,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全面加强对在岗服务人员的管理、培养与服务。

(一)统筹开展招募工作。2009年全国计划招募约2万名高校毕业生。各地要将2009年招募计划于4月30日前报送全国“三支一扶”办公室审核同意,在6月30日前完成招募工作。

“三支一扶”计划的实施要与“选聘到村任职工作”、“特岗计划”、“西部计划”的实施工作,协调推进,统筹实施。

(二)认真做好岗前培训。各省级“三支一扶”办公室要组织好“三支一扶”大学生上岗前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党和国家有关基层工作特别是农业、农村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本地区基层工作的现状、拟服务单位和岗位的基本情况、乡镇共青团有关工作等。

(三)适当提高工作、生活补贴标准。各地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适当提高“三支一扶”大学生的生活补贴标准。从2009年起,“三支一扶”大学生在服务期间参照本地乡镇事业单位从高校毕业生中新聘用工作人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收入水平的标准,确定工作、生活补贴标准,按月发放。

(四)抓紧落实社会保险政策。“三支一扶”大学生在服务期间,按照当地规定,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以提高其保障水平。其中在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地方,应在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为其办理补充医疗保险。

社会保险的单位缴纳部分,由负责发放“三支一扶”大学生工作、生活补贴的部门缴纳,个人缴纳部分由负责发放“三支一扶”大学生工作、生活补贴的部门在个人补贴中代扣代缴,具体手续由县(市、区)负责发放“三支一扶”大学生工作、生活补贴的部门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其中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应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工伤待遇,由负责发放“三支一扶”大学生工作、生活补贴的部门发放。相关费用,纳入财政给予的工作、生活补贴范围。

(五)切实加强管理服务。各省级“三支一扶”办公室要结合本地实际,完善“三支一扶”大学生管理规定,明确责任,加强监督。县级“三支一扶”工作管理部门要负责指导、协调服务单位健全日常考评制度,落实“三支一扶”大学生的服务岗位、住宿以及安全、健康、卫生等后勤保障,并积极为其提供业务培训机会,帮助解决“三支一扶”大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抓紧完善“三支一扶”大学生信息库,做好信息采集、管理、更新等工作。做好大学生服务期间职业资格评定等相关工作。

(六)扎实开展期满考核。各地要尽快部署,组织各级管理部门和大学生所在单位对其服务期内的工作、学习和思想状况进行全面的总结考核。期满考核的工作程序可参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颁发《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加盖省级“三支一扶”办公室印章,作为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的凭证及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省级“三支一扶”办公室负责做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的发放管理工作。

(七)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类媒体,广泛宣传“三支一扶”工作。各省级“三支一扶”办公室要在今年持续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大力宣传“三支一扶”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政策,广泛宣传大学生在基层服务的突出业绩和先进事迹,深入宣传各地及用人单位好的做法和经验,为工作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三、全力做好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

各地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全力做好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将“三支一扶”大学生就业问题纳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并考虑安排。

(一)健全就业服务工作机制。各省级“三支一扶”办公室要切实加强对服务期满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服务期满“三支一扶”人员的就业工作,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各级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要设立“三支一扶”大学生就业服务窗口,并加强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沟通与服务衔接,为服务期满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

(二)加大事业单位吸纳“三支一扶”大学生就业力度。各有关部门要充分挖掘本系统就业岗位,积极吸纳“三支一扶”大学生进入本系统工作。各地基层社会公共服务岗位,也应积极吸纳“三支一扶”大学生就业。原服务单位有职位空缺或有相对应的自然减员需补充人员时,要聘用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各省(区、市)县以上相关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应拿出不低于40%的比例,聘用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聘用“三支一扶”大学生。在事业单位服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满一年后,在现岗位空缺情况下,经考核合格,可与所在单位签订不少于三年的聘用合同。

(三)落实“三支一扶”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相关政策。各省(区、市)市(地)级以上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要坚持凡进必考,并明确录用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乡镇党政机关招考方面,按相关规定执行。各地要认真解决报考过程中报考资格、录用比例等操作问题,保证政策落实。

(四)支持“三支一扶”大学生自主创业。各地应将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纳入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支持范围,为有自主创业愿望的“三支一扶”大学生的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按照有关政策,对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可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对通过各种形式灵活就业的,符合规定的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

(五)扶助“三支一扶”大学生自主择业。鼓励“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满后留在当地就业。对自主择业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各级“三支一扶”办公室要认真摸清底数,切实帮助落实就业岗位。各级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为其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组织他们参加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或就业见习,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等;对服务期满后失业时间较长的“三支一扶”大学生要进行重点帮扶。

(六)做好相关政策衔接。高职(高专)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可免试入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专科起点本科。对服务期满报考研究生的,要落实相关加分等优惠政策。对已落实就业岗位的大学生,各级“三支一扶”办公室要按规定落实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工龄计算、服务年限视同社会保险缴纳年限等政策。其户籍、档案转移接续手续按《关于做好20*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的规定执行。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管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148—01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当前,高校如何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以人为本,为大学生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成才服务环境成了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作为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重要管理与服务部门,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者的担子就显得格外沉重。本文以新乡医学院学生工作为例,就如何以人为本,大胆实践,构建人性化、服务性的大学生成才服务体系,实现了学生工作的良性循环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适应学生工作形势发展变化,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随着毕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如何让每个毕业都能顺利就业是新乡医学院学生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新乡医学院学生管理部门经过反复研究,一改过去集中召开一次招聘会的办法,固定在每个月末举行一次专业招聘会。这样,招聘会的针对性强了,就业机会多了,学生即便一次找不到工作,还会有第二次,第二次不行还有第三次,确保用人单位随时都能来校遴选人才,毕业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同时为了确保“月末招聘会”的效果,在校领导的直接领导下,一切工作为毕业生就业大开“绿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辅导。除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外,还建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网站。为了让毕业生能够从容应对就业应聘中的初试、面试,专门组织了多次‘模拟就业’大型活动,邀请相关专家或者学校教授“面试”毕业生,进行就业前的“实战演习”,并现场剖析学生“面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这种直观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

二、严格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切实保障学生安全稳定

为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服务,新乡医学院在学生公寓实行了“五进”措施,即:年级办公室设在公寓,党支部、团支部建在公寓,辅导员住在公寓,思想政治公寓落在公寓,时刻与学生在一起,真正做到与学生心贴心、零距离,及时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对学生开展“五查“活动,即查上课、查早操、查卫生、查作息、查安全。通过建立健全教师引导监督、学生自我管理的统分结合的双层规范体系,规范学生的行为,为学生成材提供有力的保证。

在规范大学生一日行为的过程中,学生处不断采用人性化服务让学生改变陋习。比如,有个别宿舍不注重地面卫生,我们就组织人和他们打扫;有个别学生早晨起不来,我们就让辅导员早晨去宿舍叫;有一些宿舍乱拉乱扯电线,我们就派人去问清他的需要,比如他们需要装电脑,我们就帮他扯线,所有的服务都不收一分钱。在全方位的人性化服务面前,学生逐渐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加强对学生的动态管理,学校实行每周一次专项(防火、防盗、用电安全)大检查,确保安全设施运转良好。学生处还经常邀请消防、保卫、饮食等相关专业人士进行专向安全教育,定期举办相关安全知识讲座,以年级为单位举办安全教育知识竞赛,即规范了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又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技能。

三、重视贫困生资助工作,认真做到真扶贫与扶真贫

资助贫困生工作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做好这项扶贫济困的“雪中送炭”工程事关高校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新乡医学院作为一个地方普通高校,农村生员比例偏大,贫困生比例偏高,约占25%,其困生约占8%。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生问题将日益突出。如何在帮扶的基础上,激励学生艰苦创业、奋发图强,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成了摆在学生处领导面前的一大难题。新乡医学院对于家庭确有困难的新生,学校开设了“绿色通道”,采取先入学后解困的方法,确保新生按时入校。对于未及时报道的新生,学生处逐一进行核对,逐一联系,确保无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不能入学。为了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把资助送给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学生手中,学生处专门成立了奖贷金管理科,挑选责任心强、有爱心的同志专门负责,在深入调查,全面摸清毕业生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了贫困生档案,并建立了奖、贷、助、补、减、免6位一体的扶贫帮困体系,鼓励贫困生刻苦努力,奋发图强。学生处还积极加强与银行的沟通与联系,促进银校合作,协助银行建立学生个人信息查询系统,使学校的助学贷款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孙国权.对高校学生工作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6(1).

第8篇

关键词:精准扶贫;高校;学生资助

中图分类号:G52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273-03

1 引言

在新时代,社会每天都在进步,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扶贫政策,学生教育工作,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习能力,鼓励自我激励,自强不息,勇于表达,成为理想中的人[1]。高校拥有一批高层次教师队伍,社会资本较好的社会实践项目较多,使学生工作任重而道远。大学生家庭条件和生活条件较为困难,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资助帮扶工作,帮助有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2 关于精准扶贫的内涵

精准扶贫是不同以往传统粗放型扶贫的一种确定扶贫对象改变扶贫方式的新型扶贫方法。国家颁布的有关条例指明,由国家来制定农村贫困对象辨识的方法。然后在各个地区的政府在此规定上,做好制度与各项工作的衔接,制定扶贫工作开展的流程,有关负责人员严格把关流程走向,同时要对每个贫困地和贫困家庭建立档案和办贫困卡,成立全国统一的扶贫信息数据库。精准扶贫就是要针对性措施与贫困类型相匹配,从根源上剖析造成贫困原因,一家一户精准扶持。国家和社会应当给予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把扶贫工作落实到位,确保精准扶贫开展具有实用性和时效性。精准扶贫就是根据每个地区每个家庭具体的贫困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科学的措施进行精准辨别和扶持以及管制的扶贫方法。精准扶贫的力度是对应于贫困的程度来决定的[2]。

精准扶贫思想是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是党和国家立足实际,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思想路径。它集中了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优越性,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提。同时它也反映了发方法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发展理论;注意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出发,切记主观随意性;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把握和分析事物,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等。的精准扶贫思想是在继承思想上衍生出来的。在打赢扶贫攻坚战、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能够全面而又自由的追求想要的生活。

3 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

精准扶贫是完全区别于以前粗放式的扶贫战略。精准扶贫主要在三个方面凸显出他的优势,其根本上改变粗放型扶贫。它是通过对不同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进行类别,然后分析产生贫困的根源在哪,最后针对性地实施解决不同地区或贫困户问题的措施,同时在解决措施实战的过程中要循循渐进,一丝不苟,从根源上彻底解决贫困问题。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三方面。

3.1 精准辨别

精准辨别是根据不同的贫困县和贫困家庭的状况,创建一个整体综合的数据库,具体地根据他们的情况进行划分类别,不同的贫困类别采用相适应的办法措施;同时在制定解决措施时要尊重地方和贫困对象的诉求和想法,以做到精准扶持,针对性帮扶,精准到每一户。

3.2 精准扶持

精准扶持就是在经过对贫困程度进行分门别类后,根据不同的贫困类型采用针对性的、有思想的、有创造能力的具体帮持措施。例如给贫困人口一些简单就业岗位,让他们既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又能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与此同时也可以教授他们一些技能用以谋生,也有利于社会安定和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3.3 精准管理

精准管制就是对扶贫工作开展的管理,在扶持的过程中要做到合理化、公开化,使得扶贫工作更具有创造能力。在针对扶贫工作开展之前,要建立多元化的监督考评机制,要严格地监察扶贫对象的真实度,严厉打击和防止出现扶贫工作虚假现象,骗取帮扶资金[3]。

4 大学生资助现状问题

4.1 资金使用不当

现阶段,国家为有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经济资助,设立了一系列的奖学金,例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来帮助那些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学子完成他们的学业。一些社会机构,企业也将困难大学生列入资助对象,设立公益基金和校友奖学金等。对于各种奖学金,由于缺乏适当的指导,一些学生得到奖励之后不合理使用。请同学老师吃饭,购买名牌产品消费等。在某些情况下,没有正确的消费指导容易失去了奖励人和奖励方的原意[1]。

4.2 缺乏基于学习成绩的资助标准

学习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很多高校都不把成绩单及时公布给家长,很多时候家庭经济困难评价体系弱化了学习的重要性,国家和高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筹集资金,帮助学生解决生活费书费等困难,但是由于资金不能完全覆盖日常开支,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时去做兼职赚取生活费,因此缺勤率较高,影响学业,甚至导致学生考试不及格,所以有时资助政策虽然好但却起了反作用使得学生学习成绩下降。

4.3 缺乏完整记录的学生信息平台

由于缺乏平台来记录学生的详细情况,无法实现准确的分类帮助。现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包括父母种地、贫困村、无父母、疾病、家庭有收入人口较少、经济损失、单亲家庭、孤儿等家庭经济困难,主要基于在该地区的学生的贫困证书,以区分贫困程度,教师不知道学生的情况每年都会发生变化,纸质信息不能及时体现学生信息的准确性。

5 基于精准扶贫理念下的高校学生资助对策

深刻理解精准扶贫内涵。在精准扶贫的理念上做好工作,了解精确扶贫的意义和作用,采取措施开展监督管理,明确内涵,最后,阐述高校扶贫开发实践应用的内涵。

5.1 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扶贫责任意识

在高校中老师应深入了解密切观察,特别是刻苦用功的学生群体,通过发现,仔细筛选;不因个人厌恶、亲密、疏离等因素影响。建立需求驱动的援助概念。根据更多需要帮助,进行一些财政援助,有些是心理和情绪,有些是学术等,帮助学生以不同的需求、导向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只有完成经费指标,才能实现精准扶贫,面对大学生可以尝试设立助学金子系统,挂钩补助金等资金申请,加上家庭财务困难的综合考虑,如建立综合素质培训课程,提高学生写作,口语,英语能力,让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参与,建立考勤制度,参与制奖励,设置测试,还可以将每学期阅读的书籍数量,实现梯度加分[2]。通过竞争提高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

5.2 利用互联网,建立信息库

建立完整数据库,实现大学生经济困难信息录入,可以利用相应的网站作为支持学生的平台。了解学生的详细情况,如父母的工作条件,家庭情况等物质条件,并将这些信息上传到平台,有利于扶贫帮助准确化。各项资助政策的准确落实可以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高实效性并且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相关部门要创建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并且要求专职工作人员进行运行,相关负责人要定期为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及单位汇报资助育人工作的进程。并且不同的院校资助部门还要加强联系密切交流相互借鉴经验,以此使资助育人工作能够切实有效地运行。资助育人工作实施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创建严格的资助机构,以此避免只重视经济支持,缺育人教育现象的发生。另外,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贫困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对他们资助的目的。可以定期为受资助的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在他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之前使他们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也具备感恩的心,激发贫困学生阳光快乐、积极向上、正直的情感,使贫困学生能够在平时学习、生活、娱乐当中也能够帮助他人。让贫困学生知道国家和社会各阶层对他们的资助是很珍贵的,国家希望他们可以学到知识,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5.3 加强“准确识别”和“精确帮助”

提出不同类型贫困的量化评价指标,使用大数据的概念和技术分类。在此之后,注重扶贫系统的动态管理,及时更新扶贫信息,及时按照条件介绍信息,及时通过信息资源的整合来帮助,科学分类,合理布局[3]。精密全方位辅助,满足学生的多层次需求。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原因各不相同,不准确处理分类在形式的基础上,按照学生创新的方式,有兴趣学习的学生,支持研究项目。加强大学生的动态管理,在准确识别的基础上实现真正帮助,但不能一成不变,要体现扶贫工作的高度灵活性。争取资金对比,使对象能得到帮助,并不断更新状态,以反映帮助动态科学管理观。

5.4 重视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

由于部分贫困学生所处的生长环境会导致心理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自卑、抑郁、孤独情绪、消极情绪等。这个时候,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他们也能够参与进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受挫能力。在平时,教师要多于他们沟通,在交流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在今后的社会中,自身要具有坚强的意识,并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还要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地认知自我、把握自我。具有自卑心理的因素来自于多方面,比如受到挫折、家庭教育及心理创伤等。教师首先要自身具湟欢ǖ男睦锝】抵识可以考取心理咨询证等,收到专业行业的相关培训等,其次教师要让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优缺点,使学生能够发挥主动性,要帮助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慢慢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和不良心理;最后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多多结交朋友更好地融入集体。

5.5 完善资助育人形式

首先,要全面审查贷款学生的资格,创建学生信用档案,将学生的贷款情况纳入到档案中,及时追踪学生生的学习及生活等情况,并且向银行反馈;其次,学校可以定时开展资助学生诚信教育等主题活动,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助学贷款与自身的信用是密切相关的,教导学生能够守诚信;最后,加强学生的个人修养,使学生具有有借有还的观念,以此提高学生偿还助学贷款的机率。

6 结语

高校精准扶贫理念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扶贫责任意识,利用互联网,建立信息库,加强“准确识别”和“精确帮助”、重视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等途径,对贫困学生的心态、价值取向进行积极地引导帮助他们走向社会为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王 静,孙 婧.高校大学生“精准扶贫”实践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6(16):30~32.

第9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贫困 对策

中国扶贫基金会于2004年3月对全国4省区20多所高校调查。贫困生的比例占到20%,农、林、师范类学校贫困生比例超过30%。高校贫困生问题并非单纯的经济解困问题,贫困生因经济窘迫而产生的“心理贫困”问题,更需要我们高度关注。贫困大学生是大学校园里的特殊人群。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受到了政府、社会和高等院校各方面的极大关注。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的现状

调查研究与科学分析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的现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2006年9月至2007年5月对陕西教育学院、西安科技大学、燕山大学、福州师范大学等4所高校参加勤工俭学、申请助学贷款的50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67份,有效问卷421份,有效回收率为84.2%。其中,男、女大学生分别占总人数的66.21%和33.79%,二者的比例为1.88:1。此外。还与部分高校贫困生进行了座谈。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获得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及有关信息。调查数据主要通过SPSS11.0进行因素分析统计处理。调查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自卑心理。笔者在调查问卷中问到“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在能力和成绩方面超过您时“您的心态?”47.3%的贫困生会感到自卑,10%的感到无所谓。问到“您在接受贫困资助时感到自卑吗?25.6%的贫困生的答案是肯定的。同样在问到“您喜欢什么样的资助方式?”75.5%的贫困生选择的是隐蔽性的资助方式。贫困大学生由于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常常要为生活费发愁。时常陷入窘迫的处境。高校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和经济不发达地区或者城市贫困家庭。他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习惯都和高校非贫困生存在一定的差距。“乡下人和城里人”、“穷人与富人”等一些等级观念深入他们的思想之中,自卑心理也就必然产生。

2 嫉妒心理。调查显示:41.8%的贫困生会因为羡慕而嫉妒同学:39%的贫困生偶尔会不满现状:17.97%的高校贫困生经常有“希望能有和别人一样的家庭”:55.1%的高校贫困生偶尔有这种想法。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美味佳肴,富裕同学的大手大脚,心安理得地享受奢侈的生活,使得贫困生既羡慕更嫉妒。嫉妒是从憎恨的情感中分化、产生出来的带有攻击性的心理,多诱发其它恶性心理,但如果能够恰当引导,进行自我调节。便可以向积极的方向转化。

3 焦虑心理。调查显示:65.1%的贫困生因为就业困难而忧虑;44.6%的贫困生最盼望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33.3%的贫困生担心养育之恩无法报答:55.1%的人认为自己不能为家里减少压力而焦虑:有39.5%的高校贫困生偶尔会有这种想法。不良的心理因素使他们对未来的工作期望值比较高,在择业过程中急功近利,就业时希望到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要求工资、福利待遇越高越好,不愿意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更不愿意下基层、回农村。然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许多贫困大学生在求职中往往事与愿违,不能实现最初的愿望,加剧了贫困大学生的焦虑心理。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的原因分析

1 经济状况的窘迫。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笔者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大部分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同时。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当贫困大学生独立面对难以解决的经济困难时。就形成了严重的心理冲突,加上大学生青春期思想不成熟,看待问题比较偏激。出现了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敏感和绝望。特别是在较高的学校学费和生活费面前,负面想法被激活,从而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

2 城市生活的冲击。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所处的环境的巨大变迁也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贫困大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他们进入大学伊始首先要面对的是适应陌生的城市生活,而城市学生的优越萌发了他们内心的嫉妒。首先是环境不适应,农村和城市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农村学生对一些现代化的东西,如手机、电脑甚至饭卡等。不会使用。其次是心理不适应,很多农村学生从贫困的乡村进入繁华的城市之初,心灵都会受到强烈的震荡,进一步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和不平衡,嫉妒心理油然而生。

3 激烈竞争的就业压力。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82万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为了使自己将来在就业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大学期间,大家都使出浑身解数,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考级、考证、考研等等,以求增加自己就业竞争的筹码,而这些也都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的。面对当前如此严峻的就业前景,他们往往表现出更多的焦虑,产生沮丧、悲观、消极等情绪,这一压力同样影响着他们的人格与心理健康。

三、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的教育对策研究

1 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减轻贫困生的自卑感。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源头是经济贫困。因此,要消解贫困生的自卑心理,首要的就是要对贫困生提供一定的经济帮助,消除其后顾之忧。一是从中央到地方都要高度重视,积极制定、落实解决贫困生问题的配套政策,从制度上保证贫困生入学与完成学业。2007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对构建新的资助体系做出了全面的部署和规定。二是高校应积极贯彻相关的配套政策,并建立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有效机制。健全“奖、贷、助、补、减、免”制度,明确界定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范围,突出奖学金“奖优”和助学金“助贫”的功能。动员社会团体或个人积极捐资助学,从而设立各种扶贫助学基金。

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现。经济资助只能解决暂时的困难,而精神扶贫才具有长远的效果。为此,必须坚持“扶贫先扶志”,采取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要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使贫困生认识到教育体制改革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必然举措,贫困生的产生并不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二是进行自强自立教育,使贫困生懂得只有通过自己自强不息的努力,才能牢牢地把握自己的命运,才能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3 引导贫困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调适就业的焦虑感。观念决定行动。贫困大学生要进行心理调适,克服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关键要转变就业观念。一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观念的教育,使他们明白,大城市、大单位并不意味着就是最好的出路,有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回农村创业,一样做出了成绩,一样可以改变贫穷的命运,改变家庭和自身的命运。二是要帮助贫困生客观评价自我,淡化“自卑情结”,教育贫困同学正确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树立一种正确、科学的就业观,使他们认识到工作的好坏关键是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从而做出最佳的选择。教育部、人事部及劳动保障部在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高校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重点推荐,各地要对离校回原籍的零就业家庭未就业毕业生实施重点帮扶,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岗位帮助。”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