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内科学习计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17 07:12: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内科学习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内科学习计划

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 语文教学 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35-02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质量关乎“百科之母”——语文的基石,也关涉“人生之始”——小学儿童的发展根本。作为小学职前教师,应当知道语文教育的神圣使命,应当知道语文教师的崇高职责。本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课程模块中所规定的小学教师培养课程,是教育学和小学语文教育这一具体学科结缘而生的一种理论性、技能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课程,是信息化和时代化发展的要求,是为高等师范院校(系)小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用来培养高素质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在现代信息化背景下能够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因此,对于承担《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师而言,需要有科学化的思维、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和民族化的立场,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专门研究。

1 课程内容体系说明

本课程内容共有7章28节,其中涵盖三个层面的基本内容:第一个层面为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通论(1、2、3、6章),涉及内容包括“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概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原理和文化通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流程系统”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方法艺术”等;第二个层面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分论(4、5两章),其中包括“小学语文模块教学设计”和“小学语文特殊文体的教学设计”两个方面;第三个层面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中的拓展性学习内容,即本课程最后一章“名家名师语文教育理念和教学艺术述略(第7章)。

上述内容也可以分为绪论、总论—分论—总论、补论三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分四个节次,分别概论学科本身的起源流变、学科定位及特定价值、教材资源生成及课程特点、要求,相当于课程谱系梳理和教材使用说明。

第二章、第三章是总论,是从事实层面、价值层面着眼,解决课程内涵“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第四章和第五章为分论,谈及五大模块和特定文体的教学设计,重点转向技术层面,因为要解决“怎么办”的实际问题。第六章是探究语文教学设计的方法技巧,是由四、五两章具体的教学,转向探究语文教学设计的一般规律。

第七章是补论,原来的教材很少涉及。名家名师的语文教育主张和教学设计艺术,既是当代语文教学的根基,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现实标杆,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汲取本土母语教学的优良传统和精髓,返本开新,学新知新,启迪智慧。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结构示意图:

2 教师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技能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根据学科教学论的教学实际,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重理论轻实践,教师把这门课当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论或教学设计原理来讲,势必会削弱实践教学和技术操作。二是重实践轻理论,教师让学生轮番登台试讲,让学生自主体验,但缺乏理论高度。学生很快能成为一个合用的人手,但缺乏成为一个人才的理论功底。三是齐头并进但浅尝辄止。从形式上完成了一门课程:记忆几个概念,背诵几个原理,实践课程撒手不管。鉴于以往的教学惯性和教育弊端,我们认为该课程教学既要注重教学设计基本理论与规律的教学,又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学习品析精品教学案例,组织进行课堂讨论,并通过单项和整体教学设计,不同模块、不同文体的教学设计以及备课(包括撰写教案)、说课、讲课、评课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语文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因此,本课程应主要结合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完善教学方法的信息化,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研究法、模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演练实践法等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在教师职前教育学科设置上赢得了独立的一席,在教育实践中能否站稳,关键取决于教育研究和教学成果。要把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置于基础科学的地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跨学科研究的背景上,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理论,吸收语言学、文章学、修辞学、逻辑学、文学、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邻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多视角、多侧面地丰富和充实自己,在学科整合和“智力杂交”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还要学习国外语文教学的先进经验,吸收现实语文教学的先进经验和语文教学研究的优秀成果,运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实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利用电化教育、多媒体介质和网络教育的优势,形成崭新的、适切的、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之根必须深扎在中国的土地上,体现中国语文教育的特点。发掘和整理语文教育的理论遗产和特色设计,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尊重和研究汉语文教育从古至今的教学经验,诸如“文道统一”、“读写结合”、“启发诱导”、“口诵心惟”、“知行转化”、“自力求实”、“情感熏陶”、“读书做人”、“合作探究”等,才能客观地总结语文教育的规律,进而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设计。

3 学习建议

本课程的学习,首先要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即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原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流程系统、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方法与技巧等等。同时还要很好掌握小学语文课程中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话与习作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模块教学设计的特点、方法与要求,更要掌握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寓言、神话传说、古诗文、歌谣与儿童诗之类特殊文体的教学设计特征与要求。另外,要借助网络上大量共享的信息资源,搜集了解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名家名师、各种流派关于语文教学主张、教学设计特点和基本经验,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吸取其中精华部分为自己所用,借此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同时,要及时完整地完成相关作业和各种训练项目,如理论分析应用题、案例学习分析题、教学设计和教案撰写以及说课讲课等活动,借此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具体来讲,有如下几个方面:

(1)重视课程理论的指导意义,整体把握本课程的理论体系和知识层面,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习,还可以为技能训练和教学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利用多媒体技术及时认真地观看教学录像、学习教学案例,积极参加校内外观摩学习活动,并能在此类学习活动中做到眼、耳、手、脑并用,善于从别人的教学实践中获取经验,感受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真谛。

(3)积极踊跃地参加教学设计、教案撰写、说课讲课、听课评课等各项技能训练活动,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训练中获取技能,在训练中巩固技能、在训练中提高技能。

(4)积极主动地参加见习活动,主动向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拜师求教,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方案的再设计,并尝试进行真实课堂的教学活动。

(5)通过远程教育或拜访等方式向大师名师学习,对照成功教学案例和典型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唯其如此,方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

第2篇

关键词: 林学;化学;教学内容;改革

化学是林业院校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大学一年级常开设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在1999年以前的教学中,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分为两期授课,各门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和规律性也得到了充分重视,但课程之间相互协调不够,两门课程之间有重复的内容。

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中,提出了在林业院校建立多层次化学课程体系的设想。第一层次是基础化学,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等四门课程。理论课教学以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主线,适当拓宽知识面,简要介绍化学科学的新进展,特别是林业科学、生命科学中与化学相关的新进展;实验课以操作训练为主,以定量内容为主,加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第二层次是中级化学,包括物理化学、仪器分析,中级化学实验、现代化学进展等若干门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在完成基础化学层次的学业之后,再继续学习中级化学课程,较深入地学习化学理论,并受到较严格的综合实验训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多种仪器的使用。第三层次是有关学科的一些专业课程和某些研究生的课程。

这种改革的思路已经纳入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项目,即“高等农林院校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04-8) ”课题[1-3]。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就是这项改革中的一个重大步骤,对原有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的体系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对教学内容作了较多的增删和重新组合,最终由北京林业大学拟定了教学大纲,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主编了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最近两年,我们在林学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内容的改革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将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溶液、胶体、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物质结构等内容。第二部分是溶液中的平衡及应用,重点是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第三部分是现代测试方法,只讲授电势分析和吸光光度分析,对仪器分析进行简单介绍。与原有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相比较,理论课讲授减少了约20学时,删除了晶体场理论、电子互斥理论等过于难深的内容。根据林业院校的特点,增加了生物无机化学简介、稀土元素在农业上的应用、纳米材料等内容。

2 讲课中注意前后呼应,让学生举一反三

例如讲化学平衡时讲清多重平衡的条件及影响因素,则学生可以自己解决溶液中几种平衡相互影响的问题。又如对滴定曲线,重点讲清酸碱滴定曲线,而配位滴定曲线和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就不再详细讲授,让学生自己分析计算,自己绘制。在教材中,将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的内容安排在前后章,教学时结合在一起讲授。一方面将化学平衡的原理直接用于分析测定,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了解在遇到实际问

题时,如何综合运用化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 提高教学的层次与视点

例如讲授胶体时,提及宇航保温用品“轻如烟”的固体。讲gibbs公式时,让学生自己判断gibbs函数变与焓、熵和温度的关系,并判断化学反应的自发性,加深对gibbs函数变判据化学反应自发性的理解,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死记硬背。又如过去无机化学中讲杂化轨道理论,讲分子间作用力等时,基本上局限于无机化合物,现在则提及有机物的杂化现象,在讲分子间力时,把有机同系物熔沸点的变化规律也涵盖进来,使学生了解到化学科学的完整性,了解到这些规律无论对无机化合物或是有机化合物都同样适用。又如关于酸碱平衡,过去重点讲授电离理论,介绍质子理论,现在将改为重点讲授质子理论,并用质子理论函盖电离理论,提高了学生的视点。

4 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教学内容的确定

与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南林学院和浙江林学院相关教师共同商讨,经过对以往教学内容的总结,新的教学内容和新教材的章节顺序确定为:

第一章溶液和胶体:溶液浓度,稀溶液的依数性,胶体溶液,表面现象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基础理论:焓、熵、自由能,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第三章分析化学概论: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有效数字,误差,有限

数据的统计处理,滴定分析计算,仪器分析简介

第四章溶液中的离子平衡:酸碱质子理论,酸碱溶液ph值计算,缓冲溶液,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第五章酸碱滴定法:酸碱滴定曲线,酸碱指示剂,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第六章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第七章配位化合物:配位化合物组成与命名,配位平衡,螯合物,配合物的应用

第八章配位滴定法:edta的性质,配位滴定曲线,金属指示剂,配位滴定法的应用

第九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与电极电势,元素电势图

第十章氧化还原滴定与电势分析法:条件电势,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电势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膜电势,电势分析的定量方法

第十一章物质结构简介: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分子间力与氢键

第十二章生命元素选述

第十三章分光光度分析法:物质与光的作用,光吸收定律,偏离光吸收定律的原因,分光光度法的应用第十四章化学与社会:化学和环境,化学和生命体,稀土与农林业,化学与纳米材料

与上一届高等林业院校合编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16开,约600页)比较,按以上内容新编了《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其篇幅减少了约二分之一[4]。

5 改革实验课的教学

化学是实验科学。在教学改革的方案中,独立设置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实验不再是理论课的附属和验证。实验课以训练基本操作、基本技能为主,增加操作实验和综合实验。实验内容较密切地联系生产和科研实际,依照化学课程改革的要求,突出了基本操作的规范,适当增加了有利于培养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提高综合能力的制备实验、常数测定实验和设计实验,压缩了部分验证性的试管实验。在设计实验中要求学生从查阅资料开始,自己拟定实验方案,并提交完整的报告,这种训练方法,学生不再是按照实验教材“照方抓药”,而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生都非常感兴趣,都投入很大的精力来完成设计实验。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内容改革实践,不断修改完善, 学生的知识更宽,实验室动手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蔷蕾. 编写“面向21世纪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思考和体会[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1.6: 29, 55

[2] 陈勇智,廖建良,宋冠华. 生物科学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改革与探索[j]. 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6: 117~120

第3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四大基础化学;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践效果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新时期,工科非化工专业化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的现状及实践效果如何?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成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是广大化学教师十分关心的课题。

一、化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改革以来,基础化学教学学时大量减少,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不仅不能降低,而且要提高。教学质量可否提高?出路何在?我们通过研究和实践认为出路就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因为工科化学除少学时化学专业只开普通化学外,其他专业开四大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而四大基础化学强调学科之间的独立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无机、物化、分析课程内容相互重复,如化学平衡、热力学、化学动力学、氧化还原反应很多内容重复。另外没有合适教材可选,造成学生学的理论知识不系统,且保证不了基本内容的讲授,更不能讲授现代化学发展前沿及最新成果。所以要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工科化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化学、化工类专业现有许多高校已有改革的实践和成果。

二、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创建化学课程和教学内容新体系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以前我校工科非化学化工多学时专业,如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地球化学、地质学、资源勘探、石油工程等开设四大基础化学课程或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我们抓住教学改革的机遇,并充分认识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以及根据现代学科之间和化学课程之间相互渗透、重复、交叉、融合、发展的特点以及化学学时不断降低的现实,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和参加了浙江大学牵头的教育部“高校面向21世纪化学课程(非化工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立项研究,我们将原来按化学二级学科分别开设“四大基础化学”课程改革为按化学一级学科设课,设一门基础化学课程,定名为“现代化学基础”课程新体系。为了贴近教育改革的脉搏,弥补教材的空缺,使学生具有全面而系统的化学学科理论知识,并根据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标和要求结合这些专业特点,遵循加强基础、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材体系,反映现代科技新成果,体现工科特色,和与数学、物理学科之间衔接的原则,创建工科非化工类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新体系,并精选教学内容重组四大基础化学,编著了体现改革内容的《现代化学基础》及其配套的实验教材。该套教材于2000年分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出版。

三、改革实践效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代化学基础》问世以来,得到了中国科学院胡英院士、申泮文院士,中国工程院罗平亚院士等专家、教授的肯定和高度评价。被教育部列为首批高等学校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经教育部批准,高等教育出版社召开了全国近30所高校参加的教材研讨及教师培训会。其教学成果荣获2001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3年,该教材已重印3次。当时已有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长安大学等约30所大学先后使用该教材,受到师生好评。

天津大学杨宏秀教授指出:这本新教材很有自己的特色,是一次有意义的成功的探索。突出点是“课程体系新”与“改革力度大”两个方面,并构成该书主要特色,从科学水平、思想水平、适用教学水平来讲,该书是一本十分优秀的新教材。国防科技大学周世光教授指出:我认为这是一本有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可与国外同类型教材交流的教材。北京大学严洪杰副教授谈到,该书整体框架很好,体系内容完全符合目前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基本要求,书中原子结构内容编得很好。郑州大学陈静老师谈到,过去讲原子结构部分时老师讲课难以掌握,学生们接受也比较困难,而该书原子结构内容编得好,学生较易理解。西北大学过玮教授谈到,该教材避免重复,少而精,适合非化学专业学习。西安石油学院王玉琨教授谈到,该教材很有特色,有分量、有深度,科学性、适应性很好。天津城建学院许建华教授说,过去他们学校四大化学都讲,每门课40学时,结果每门都讲得不深不透,此教材很好。

宁夏大学姬鸿斌教授和宁夏广播电视大学陈青老师在“大学化学”刊物第十七卷第4期上发表了题为《(现代化学基础)――一部新型的改革教材》一文中高度评价了该教材特色。如教材体系新,改革力度大,理论联系工程实际,反映现代化学理论、知识和应用的最新成果,教材深入浅出,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等。

山东科技大学使用该教材进行的对比试验总结指出:“我们学校长期一直想把四大化学整合,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教材,整合的难度大,而没有实施。《现代化学基础》的出版为我们解决这一难题。我们使用《现代化学基础》教材,在我院的环境科学专业进行四大化学整合试点。从试点情况看,效果显著。同没有试点的化工工艺专业进行比较,在没有减少教学内容的情况下,教师教起来顺手,学生学得也轻松。更重要的是节省了课时,为教师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总之该教材无论在课程体系、科学性、系统性,还是满足教学要求等方面,都是一本十分优秀的教材”。

我校在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地球化学、地质学、资源勘察工程、石油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等专业,每年25个班、800多学生使用该教材已6年之久,师生反应良好。教师反映:教材理论联系实际,概念清楚,条理清晰,突出重点,便于教师教学,学生自学。教材图文水平、编校、印刷质量都很好是一本优秀的高校教材,使我们提高了教学质量。我校学生反映:“整体看,此书无论从信息时展特点,还是从教学或自学方面看都是一本好书,它既可拓宽我们的专业面,也能增强我们的适应能力,受到同学们的好评,值得推广使用”。我校现代化学基础课程已被四川省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

四、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巩固提高教改成果,提高教学质量

非化工专业化学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实践效果良好,受到了国内同行专家的肯定,在全国起到示范推广作用。但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如转变思想观念、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校风、学风、教风建设等,才能巩固、提高教改成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1.转变教学思想观念,坚持改革道路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在不断更新,在教学思想上,把学科专业划分过窄、知识分割过细的观念与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素质教育;单纯传授具体知识的观念与强调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先生讲、学生听的注入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手段与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的两种思想观念并存。根据这些现状,我们通过与授课有关教学负责人座谈、讨论改革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改革前后教学质量的对比,沟通了思想,转变教学思想观念,为坚持改革铺平了道路。

2.精益求精,编著高质量的《现代化学基础》第二版

《现代化学基础》在经过5年使用,广泛征求意见,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2004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召开了《现代化学基础》第二版审稿会,出席会议的有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云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20多所院校的30多位专家教授。会上对第一版教材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并对第二版教材初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会后,由申泮文院士、杨宏秀教授主审,胡忠鲠教授统稿定稿,在2005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根据第二版教材出版后两年多我校和其他大学使用该教材情况反映,师生反映良好,普遍认为该教材具有如下特点:

(1)保持第一版教材的特色,体系框架结构整合更加合理。该教材以物理化学为主线,以物质的聚集状态和物质结构为先导,以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贯穿于相平衡、氧化还原和电化学、界面和胶体化学,着眼于阐明单质和化合物(无机、有机)的结构、制备,特别是性质,并将四大化学平衡与三大化学滴定分析法:酸碱、配位、氧化还原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有机结合起来。该教材在框架结构上先微观、后宏观、先理论、后应用、理论联系应用,应用中有理论,理论联系专业工程实际和社会、生活有关的化学热点问题。使学生能掌握系统和全面的化学理论知识。

(2)内容更加精炼,教学适应性更强,专业适用面更宽。该教材适用于总学时在130~250学时(包括实验)的所有工科非化工专业(多学时)。本书以介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主。为了减少该教材篇幅,有些内容放在实验中去完成,书中未作更多的介绍。根据专业需要和学时,教师还可对某些内容作适当的增减。

(3)先进性进一步提高。该教材注重化学理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先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删去陈旧经典内容,增加现代化学新成果,如用先进的酸碱质子平衡代替电离平衡,物质的聚集状态增加了等离子体,超高密度态,玻色一爱因斯坦冷凝态与费密冷凝态的介绍和液晶,超分子,配位场理论,C60等。对名词和概念尽量采用最新最先进科学的提法。

(4)教材内容深广度更加适中,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考虑到专业需要和学时数的情况,某些内容深度适当降低。如删去了统计热力学简介,精减了三组分系统相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理论中的计算公式的推证等内容。对结构内容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5)理论联系实际,更具工科特色,量和单位严格贯彻SI。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有一部优秀教材,而且必须有一支勇于改革创新忠诚教育事业、结构合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仅精通教材,而且善于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基础,采取各种手段组织好课堂教学,善于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还要批改作业,辅导答疑。教师不仅教书,还要育人。

课程教学组织方式,可根据学校师资业务情况分为两种方式:如地质学、石油工程学时只有130多学时,可由一教师讲授完。环境、材料等多学时专业可将教材各章分成无机、物化、有机、分析四部分,根据教师专业特长由2~4位教师讲授。以上两种方式均有我们实践,效果良好。

4.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该课程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采用多媒体教学,是最好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因此,首先制作一部好的多媒体课件,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方法结合以便学生复习。教学方法,尽量采取启发式,作到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5.重视实践,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现代化学基础实验课是本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校投资600多万元,加强基础化学实验室建设,建设四川省基础化学教学示范基地。修改编著出版了《现代化学基础实验》第二版实验教材。该教材分为基础实验、应用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实验,现代仪器测试实验。提高了学生动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师资队伍加强,结构更加合理,水平更加提高;促进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更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更加深化、新颖,知识体系整体优化,教学质量更加提高。

第4篇

7月17号,上午依旧跟着老师查房,然后向超哥学习了正确的测血压的方法。

18号第一次听到有病人称呼我为医生,这是我最开心的。晚上加班,收了一个脑出血的病人,到病房的时候已经昏迷了。和老师一起忙绿着,那一晚我觉得医生这个职业我没有选错,让我有一种成就感。就像心术里说的一样:人这一生有三样东西是最不能缺少的,那就是信、望、爱,在那晚我看到了。看到那个病人的家人泣不成声,我哭了。

19号,早上查了房过后,便和老师去做了胃镜,了解了做胃镜的全过程,自己还亲自尝试了。我想说,师父人真的很好,躺在病床上她看出我很害怕,一直在旁边鼓励我。下午我自己到了病房查房,第一次向病人问病史,其中还有一个阿姨夸我很细心,让我乐呵了半天。

20号,看到一个腹水的病人,接着看另一个老师做了腹腔穿刺。

21号老师让我尝试自己给病人腹腔穿刺,她在旁边看着。做了常规消毒后,拿着针我的手有点抖,毕竟是第一次在真人身上扎针。老师手握着我的手交我应该从哪个方向进针,什么时候转换角度。学会了腹腔穿刺,这是我当天最大的收获!一周的学习,让我深刻的感觉到,当我穿着白大褂在病房与办公室出入的时候是那么的神气!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5篇

实践证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优化体育室内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要激发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使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形象。电教手段在这方面就有着独特的功能,它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事物用形、声、色相结合的方法,使事物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富于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去学习,去接受知识。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我们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优化教学过程。小学生的形象思维非常丰富,善于模仿,好奇心强,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利用多媒体能直观、具体、解图、助教、寓教于乐的特点,创设一个好的环境,让学生在观看中理解和学习,达到在乐中教,在乐中学,更多地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最大限度上得到激发,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学生学会和掌握体育课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然而,技术、技能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从运动生理的角度来讲,运动技能的形成就是一系列运动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也就是通过多种感知,即视觉、听觉与运动知觉发生联系,在各种器官互相作用下,根据动作出现的顺序和时空关系建立起一连串的运动条件反射,而视觉感知,又是体育教学手段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就广泛地运用动作示范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利用各种感官,获得生动的表象,形成全面而深刻的感知认识。这就加快了对技术、技能的掌握。

然而,光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示范,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示范的成功与失败,动作难度的影响与限制等等,都不能较清晰、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尤其是不能定格的空中动作等)。为此,把体育课的内容与多媒体相结合,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放映在学生面前,这样就增加了感官刺激,如图像、色彩等,将输出的信息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使复杂的动作过程简单、具体化,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品味动作,体现动作的结构严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本能的产生学习兴趣,自主的参与学习,比如学生在学习蹲踞式跳远的技术动作时,我不是把学生带到操场,而是先在教室里观看录像,并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从整体上看,对蹲踞式跳远有一个大致的较为规范的完整印象,然后再运用重放、定格等手段,关键点拨,指出要领,使学生能直接看到蹲踞式跳远的各个分解动作、要求。接着,再看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的全过程,使学生对动作结构有一个明确的感知,然后让学生观看起跳时的着地、退让和蹬伸,腾空后起跳腿逐渐向摆动腿靠拢,然后两腿一起上举,使膝接近胸部,落地前,大腿上抬,接着小腿前伸,同时两臂向前,腿、臂动作协调的动画片,使学生对全套动作有深刻的视觉和听觉体会。最后到操场上,教师指导、示范,实地操作。较轻松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学生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不仅过程看得真切,要求听得明白,而且层次清晰,便于全面理解、容易掌握各种动作之间的衔接,其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第6篇

[关键词]教学体系 教学改革 教学效果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高校近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针对学校的定位、教学计划的调整及逐年扩招的形势,为培养“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我们从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及编写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方式、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无机及分析化学作为由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重组而成的一门基础课程,根据两门课程的内在联系,突破了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理论分段编排的体系,融会贯通地将内容联系最紧密的“四大平衡”和“四大滴定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新的课程新体系和教学内容。将四大滴定分析及其应用穿插在四大化学平衡之中,讨论相应的平衡后,介绍其对应的化学分析内容。这种将原理和应用揉为一体的教学改革,避免了内容的不必要重复,减少了授课的学时,使教学内容更为简练、完整,紧凑合理,前后连贯, 系统性强,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明确,重点更加突出;使学生的学习能够深入浅出、容易接受、有重点地掌握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实质。另外还要考虑仪器分析的内容及仪器分析在相应专业中的应用和当前仪器分析发展的动向等内容,使课程教学体系能较全面、系统得反映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内容。

二、编写适用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

根据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新体系,我们制定新的教学大纲,转变重视理论讲授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举协调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理念,编写了适合相关专业教学需要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和《大学化学实验》教材各一部,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教材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删除了与中学化学内容重复的部分,同时注意中学化学与大学化学中相关内容的衔接,注重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使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注重有关内容与物理、生物、农药、环境等学科的联系与交叉,扩大学生知识面和视野,引导学生注意“边缘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注重内容与农、林、生物、食品等学科紧密结合,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基础特色,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科研奠定基础。

三、更新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效果

如何解决课时紧张、教学要求与教学时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通过课程整合,避免内容的重复,精炼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等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授课效率,减缓了课时减少与内容之间的矛盾。另外,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系统的教学,同时还要达到宽基础的目的,教学方法必须与时俱进,实施多媒体教学、利用网络是势在必行的选择,我们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开展网络教学与管理,把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学习指导、习题解答、相关知识链接、教学录相等上网开放,学生能够方便的利用自己空闲的时间,自主地进行学习,有效地增加了教学容量。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启发提问式、讲授为主式、课堂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教和学真正的互动起来。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四、重视实验教学,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组建以后,原先的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合为一门课程,称为“大学化学实验”。组合后的实验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并没有将原有内容简单地组合,而是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增加学生自行设计性实验,减少基础的验证性实验,把部分容量分析的实验,改变为与实际密切联系的分析实验,同时,增加一些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这样,益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于培养“强能力、高素质”的现代人才。

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使我们的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运,董元彦,张方钰,等.面向新世纪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5,(4):60—62.

[2]陈勇智,廖建良,宋冠华.生物科学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改革与探索[J].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5(3):117—119.

第7篇

关键词:制药化工设备机械基础;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085-02

一、前言

制药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是为满足现代制药工业的需求,在原《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基础之上进行教W改革,应运而生的一门课程。制药设备行业相对于制药工业而言,发展相对滞后,我国制药设备的复合人才还比较缺乏。目前开设制药设备机械专业学科的大专学校陆续增多,医药院校制药设备机械设计方面的教学还存在普遍被忽视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对原《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将教学内容与制药设备机械行业、制药工业、现代化的设计方法和手段紧密相连,科学合理地构建制药设备机械设计学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势在必行。

二、合理构建制药设备机械(设计)学教学内容

原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包含:工程力学、化工设备材料、机械传动、容器设计及课程设计五部分内容。该课程的主要落脚点是化工设备,而制药设备与机械与药品的质量密切相关,制药设备与机械的质量直接关系是否能生产出合格药品,是否能通过GMP规范的验证。制药设备机械在卫生、洁净、耐腐蚀、无污染方面比化工设备的要求更为严格,原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中未涉及现代设计方法方面的知识,这些都使得原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的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不能满足现代制药工业、制药设备机械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要在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的、与制药设备机械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制药设备机械及制药工业发展的需要。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及科研经验,进行总结及归纳,构建制药设备机械(设计)学方向的教学内容如下。

1.简化工程力学部分,强化工程安全安装和维护理念。工程力学是整个工程界的基础,其指导设备安全安装和设备合理维护、工程安全设计、设备安全运转的基础,该部分内容应予以保留。但由于制药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学时的限制,可在教学内容上适当简化。对于静力学部分,可只介绍常见典型制药设备与机械的受力特点、分析方法;材料力学部分,结合工程实例,简化各种载荷下的受力及变形分析,简化强度条件、刚度条件及稳定性条件的理论公式推导,结合强度理论及刚度条件的应用,强化制药工业工程在建厂初期的设备及设施的合理安全安装,及制药设备机械和设施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操作及使用等知识。

2.联系制药工业,讲解制药设备机械材料学。原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中,材料学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化工行业设备与机械材料的种类、性质及化工设备材料选择原则,重点为碳钢、铸铁、合金钢等,这些知识点已不能满足制药设备机械材料的需求。大多数的制药设备与机械,无论是固体制剂设备,还是包装材料及设备等都要求满足GMP要求,GMP规范中涉及制药设备机械选材的条款如下。(1)GMP(2010版)第74条规定:“生产设备不得对药品质量产生任何不利影响。与药品直接接触的生产设备表面应当平整、光洁、易清洗或消毒、耐腐蚀,不得与药品发生化学反应、吸附药品或向药品中释放物质。”第98条规定:“纯化水、注射用水储罐和输送管道所用材料应当无毒、耐腐蚀;储罐的通气口应当安装不脱落纤维的疏水性除菌滤器;管道的设计和安装应当避免死角、盲管。”(2)GMP(98版)附录第二节3款认为:“与药液接触的设备、容器具、管路等应采用优质耐腐蚀材质……过滤器材不得吸附药液组份和释放异物。禁止使用含石棉的过滤器材”;GMP(2010版)第41条规定:过滤器应当尽可能不脱落纤维。严禁使用含石棉的过滤器。过滤器不得因与产品发生反应、释放物质或吸附作用而对产品质量造成不利影响。美国CGMP中211.65条(a)款规定:“设备表面与组份、中间物料或药品接触时应不起反应,无吸着、吸附作用,以不致改变药品的安全性、鉴别特征、含量(或效价)、质量或纯度而使之超出法定或其他既定要求”。因此涉及制药设备机械及包装材料的选择应以不锈钢及符合卫生条件的非金属材料为主,使用普通碳素钢及铸铁的场合则很少。故制药设备机械材料学部分内容应结合制药设备机械和制药工业行业的实际情况,以讲解制药设备机械设计行业中采用的合金钢、医用非金属材料为主,碳钢、铸铁及有色金属材料为辅。现代医药包装材料多以PET、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酯等为主,广泛应用医药塑料包装瓶的制造。聚氯乙烯片材和聚酯主要是片材材料,合成纸和无纺布主要用于医疗器械的包装袋。而在有些腐蚀严重的场合会采用搪瓷及钛材作为制药设备机械的材料。这些知识点紧密地与制药设备机械及药物包装材料相结合,实用而有的放矢。

3.以药剂机械为载体,讲解机械传动部分。原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中有机械传动部分内容,包括V带传动、齿轮传动、轴与联轴器、轴承、轮系及减速机。这些内容对于医药院校的学生来讲,因为没有实践应用环节及课程设计等实习环节而显得枯燥。在学时允许的情况下,教学中,拟辅以实例剖析,将这些机械部件与制药机械相联系,将其作为机械中的一个部件进行剖析;如结合小型手动压片机讲解轮系与减速机、齿轮传动、V带传动;以大型反应器和发酵罐为例讲解轴与联轴器等,可将枯燥的内容生动活化,使学生易于理解。

4.结合制药设备机械工程实际,阐述内外压容器设计。制药设备机械内外压容器的设计及在用制药设备类容器的安全校核及安全评定、附件的选型及校核是本课程的重点。该部分采用新版的GB150-2011《钢制压力容器》的设计及安全校核方法,讲解制药工程用内压、外压容器的设计及在用设备的校核方法、设计参数的选择、容器附件的设计选型等内容。联系制药设备机械实例的设计,阐述设计及校核方法。如带夹套的反应器、提取罐、超临界萃取釜,这些设备为了满足使用过程中温度的要求,大多带有夹套。对于筒体部分,其往往承受内压,应按内压容器进行设计及校核;而超临界萃取釜频繁停车时,或内部压力小于夹套压力工作的反应器、提取罐及膜式蒸发器,筒体又承受外压,就必须按外压容器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和校核。结合制药设备机械及制药工业工程实际的教学内容,更为生动。

5.制药设备机械课程设计解析。为了紧密结合制药工业工程及制药设备机械专业方向的需求,增设制药设备机械设计学课程设计环节,选择典型制药设备与机械进行设计训练,可显著增强学生的知识为制药工业服务的理念。可结合药物化学方向的需求,设置化学制药工业中的化学反应器的工艺、结构及控制设计;也可用刮膜式蒸发器设计取代换热器设计,以及有选裥缘厥褂昧骰床干燥器;并将新型的制药设备与机械带入课程设计,介绍新型先进的制药设备及机械,使该课程设计内容真正与制药设备行业的需求紧密联系。通过训练,一方面,可将前期的工程力学、制药设备机械材料学、机械传动及设备机械设计部分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使所学的知识得巩固;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现存制药设备中存在的问题、设备的研发方向,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为制药设备机械行业向更高水平发展注入新的技术力量。

6.现代设计方法及技术。现代设计方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在设计领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多元交叉学科,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在制药设备机械设计学的教学中,增加现代设计及分析方法的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为后续的制药设备机械方向的科研及工程应用打下基础。现代设计方法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优化设计、有限元法及CFD模拟设计等。在学时允许的情况下,在课程中,主要介绍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智能优化设计、或基于ANSYS的有限元法及CFD模拟方法,这些设计及分析方法可以为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提供帮助,为制药设备机械的研发及解决工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先进的设计及分析手段。通过上述教学内容的调整,增强了紧密联系制药工业及制药设备机械行业的环节,达到教学内容服务于制药工业及制药设备机械行业的目的,课程的学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实时调整,以满足教学需要。

三、展望

制药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旨在为制药设备机械及制药工业提供缺乏的人才,该课程改革和建设之路还任重道远。目前需编写满足要求的制药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的教材,并强化制药设备机械设计学方向的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培养制药设备机械及制药工业行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田耀华.再议制药机械选材原则[J].中国制药设备,2007,(5).

[2]于颖.制药工程制图[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The Course Reform of Basis of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Equipment and Machinery

YU Ying,DAI Su-mei,ZhANG Li

(School of Engineering,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09,China)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选择;体系

今天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兴趣激励为基准,与过去的教学方式相比,高中化学的课程选择更加注重学生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方式较之于学生个人的兴趣和能力更看重学生期中和最终期末考核的成绩,在这种观念下学习化学的高中生对化学本身的兴趣自然不高,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会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化学人才。伴随新课改实行,一些不被学生“看好”的教学课程逐渐被在学生中很受欢迎的课程所替代。笔者将会在本文中穿插讲述传统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的不足,并详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的内容新建及其构建标准。

1高中化学课程内容的新建

教师在原先传统的化学教程中一般围绕化学元素与化学周期展开教学,十分重视学生对物质结构的记忆与掌握,而新课改对高中化学课程的要求偏重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深化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知,突出化学物质、结构的重要性,通过进行不同类型的课堂小实验提高学生的参与感。除此之外新课改对原先的高中化学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条件、有意识地删减,增加了一些与社会热点相呼应的部分。这将利于增强学生对时代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

1.1更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识:人们对“化学基本概念”没有一个具体的权威的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这里所指的“化学基本概念”非具体、一般的化学知识的排列也不是几个知识点的集中组合,而是学生在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后对化学知识的总结性认知。调查发现,高中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认识具有步骤性、递进性的特征。而重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知意味着教师在化学教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去概括,这是一个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老师所讲的东西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才可以做出优秀的概括,这个过程无疑磨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总结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化学课程素养。

1.2更具生活化、时代化: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它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项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重要技术。今天人们所面临的许多问题诸如资源、环境、战争等无一例外都与化学分不开。因此,如果高中教程能够帮助广大学子对化学形成一种正确的认知,并对化学知识有总体的把握,毫无疑问对社会对人类的发展会有长远的意义。新课改在化学教材中增添了许多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部分,化学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带领学生研究分析化学与人类与社会的关系。这将会拉近化学这一学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使学生积极的融入到我们的教程中而非单单的接受化学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知识。研究与社会热点相关联的化学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增加学生对时代对社会的责任感。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对与化学相关联的社会热点进行分析,并非教师机械的教授,学生被动的记忆。高中化学新课程时代化、社会化的特点为教师进行化学教学提供了多样性,也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了个更大的空间。对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的分析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以及辩证分析的能力。事实上只有将化学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化学这门学科才更加有意义,他的贡献才更大。学生只有学到与社会与生活相关联的化学知识,才能更好的适应我们的社会,对我们的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1.3更注重探索、发现:我们现在所了解到的化学知识都是前人在实验中探索发现的结果,通过这个过程得出的认识是深入的、多方面的。然而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过分看重书本中已有的结论而忽略了探索的过程,学生未能对化学知识、化学原理形成具体、抽象的认识,只停留在僵硬记忆的阶段。然而“结论得出的过程与方法”同样重要。新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则更重视“发现结论的过程与方法”。这种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突破有利于学生个人学科素养的提升。新课程中“发现结论的过程”不再是过去教师居首位,学生只配合的方式,而是一种颠覆教师与学生地位,“学生为主体,教师配合”的方式。从问题的提出、策划到方案的执行、总结都需要学生全程投入、积极地参与,教师只负责引导。这种改变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探究、总结、合作能力。

2新课程的知识体系

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学生化学素养的提升。新课程改变了原先的学科体系,突破固有的学科思维,集合不同的部分形成了阶段性、体系化的教学模式。新课程的各部分既有联系又相互统一,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化学这一学科,心中已经对化学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教师可以把充分利用这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更多样多方面的引导,在先前努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垒实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认知。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与化学概念、知识有关的小实验之类de活动提高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化学的“好感”。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把握好化学概念和化学知识的关系以及化学基础概念与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将他们系统化、具体化。重视学生对化学概念的把握是新课改创造性的一举,高中化学也应当必须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概念的认知并不断深化。这个过程需要的不是学生对核心以及基础概念的僵化记忆,而是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己去探索发现从而得出对概念以及化学原理吃的认知。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化学教学新课程的选择与知识体系的新建,有利于学生对高中化学课程有进一步的认识,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这个过程需要师生的配合、社会的认可,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教师必须要大力支持新课改的进行,配合学校要求重视学生主体性,重视教学进程的阶段性、递进性。

作者:李翠华 单位:湖北省通城县二中

参考文献:

[1]周卓娜.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的探究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13.

第9篇

关键词: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柔性化设计

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经济受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各国经济发展的竞争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为科学技术的竞争。教育与人才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关键,国力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实力要靠教育。因此,如何在扩大招生的前提下,提高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建立一套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高等教育及其质量

“教育是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地促进入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也就是说,教育是过程量,而学生是状态量。教育质量作为过程量,表现为学生质量的变化,其值应是在一个教育活动过程开始时的“初始学生质量”与“当前学生质量”之间的差值,即学生质量的增值。那么,如何来评价教育质量呢?显然,仅仅用“学生质量”这个状态量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好坏是错误的。道理很明显,一所声誉很好的大学与一所声誉一般的大学,由于生源的差别,如果后者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其毕业时的学生质量接近前者的学生质量,那么后者的教育质量可能好于前者。因此,过去那种用同样的课程及课时标准,要求不同大学的相关专业的做法是不妥当的。另一方面,传统的教育制度中存在着许多弊端,例如在教育思想上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忽略了培养他们创新知识的能力;在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忽略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在评价体系上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未能反应出学生真实、全面的水平和能力。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很难适应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也很难实现“学生质量”的整体提高。

那么,如何进行教育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呢?笔者认为教学内容改革是核心。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要紧紧围绕面向21世纪科技发展趋势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对人才素质、培养模式、基本培养规格的要求,剔除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适时补充和调整能反映当今科技与经济最新成果的相关内容;各个高校还应根据生源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内容和学时。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应有动态的观念,教学内容不能一成不变,而应随着科技发展和教学进度以及不同学生的要求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这对新时期高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笔者认为,应从课程体系的柔性化设计和课程内容的柔性化组织两方面入手。

二、课程体系柔性化设计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基本上属于传授知识型,现行教学方法与这一体制相适应。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校长在北大百年校庆校长论坛上认为,21世纪的大学要以“激发创造性,培养思想者,为未来陶冶先行者”为己任,这就需要学生要有创新意识。显然现代和未来社会对人才要求侧重于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有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时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因此传授、讲解、灌输等教育方法已难以满足这一要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教学应该既要传授知识,又要突出能力培养。作为一名大学机电类课程的教师,笔者特别关注国外大学机电类课程的教学,这里借鉴美国大学机电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分析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的柔性化设计。

(一)课堂教学动态化

美国教师的责任感普遍较强,每一次课均要重新准备所有的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和最新科技发展及时补充调整新内容,并给学生发放相应的材料。教学计划的灵活性较大,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提问情况随时调整授课内容。学生在课堂上非常活跃,思维开阔,大多数学生能提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同时也敢于纠正教师教学中的错误。因此我们也要逐步改变“教师严格控制知识的选择与组织,控制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进度”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在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严格准备教案的基础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二)实践环节多元化

实践性教学是工程类专业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实践性环节应包括各类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而实验环节则是一门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例如,美国伊利诺依大学的“实用机器视觉系统”课程总学时约50学时,其中实验环节就占了26学时。学生对实验环节非常重视,有很强的参与感,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动手和实验组织能力。同时,美国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能安排学生参观相关的企业,如伊利诺依大学的“实用机器视觉系统”和“测量与仪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参观CASEInter—national(生产工程机械等的跨国公司)等企业,了解和熟悉相关技术以及一些最新技术,如GPS(全球定位系统)的操作与应用。“农药应用系统”课安排学生参观美国最新的农业技术展览以及相应的农药生产销售部门等。

(三)教学科研一体化

对于工程类课程,美国的大学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开展项目(Project)工作,往往将学生分成3~5人一组,确定一个项目,然后每个学生分工负责其中一部分,每组中有时有博士生或硕士生参加。而不少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寻求机会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工作,因此能很好地结合科研活动选择与课程学习相关的研究内容作为项目。在课程结束前,每一位学生必须演示所完成的项目内容,按组进行轮流演讲(Presentation),其他学生和教师可提出问题由演示者根据项目内容予以回答。

转贴于 (四)教学手段信息化

网络教学在美国已应用得非常普及。系一级有服务器,各办公室和实验室的所有计算机均接至系里的服务器,然后接入Internet。服务器设多个程序区和用户区,分别分配给不同的使用对象,有专门的应用程序区、系统文件区及邮件收发区、教学材料区等。学生用密码进入后,可自由使用服务器里的应用程序,并可随时访问存于某一目录下(如CLASS)的有关课程安排和相关材料。教师每周一般安排1小时左右在办公室或家里的终端上与学生在网络上实时交流,及时解答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疑问。平时学生可通过Email将自己的想法或作业交给教师或助教。

笔者认为,未来的高等教育在课程体系的建立和课程内容组织实施上,应该充分借鉴柔性制造系统(FMS)的思路,每个学生在低年级时就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指导老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为了适应这一需 要,学院或系可以在教授的主持下,建立不同的课题组,课题的选择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同时跟踪本学科的最新科技动态。这样,由于选题方向的不同而办出了学校的特色;由于课题选择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而保证了社会的需求;同时由于教师能在科研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并完善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不断提高。课题组还可以吸纳一些相关基础课的老师参加,这样既可以使学科交叉向深度和广度延伸,又密切了基础课教师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影响学生参与实践。学生由于可以参加到课题小组的实践活动中来,学习有针对性,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使之毕业后的社会适应性相应增强。

三、课程内容柔性化组织

分析国外的课程建设结构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科专业的交叉、渗透越来越多,传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己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其次是教育必须同经济发展相结合,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经济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我国的课程体系建设要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密切结合。对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等进行优化组合,以厚基础、宽专业、重能力和增强学生适应性为目标,让有限的学时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对于课程内容的柔性化设计的实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宽加厚基础课

任何一种新技术均是在最基本的科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应该加宽加厚基础课,如数学、生物、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但这并不是说要增加这些基础课的学时,而是要加大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协调已学内容和后续内容之间的关系,删除重复落后的内容,不断更新和调整,建立合理的基础课内容体系。

笔者认为,基础课课程的建立,也应该具有一定的柔性。柔性化的基础课课程的内容和学时.应通过建立专门的“课程柔性化研究委员会”来讨论决定(也可由已成立的相关教学督导机构转变职能来承担)。委员会应根据新兴学科的产生和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定期进行讨论,及时组织和更新基础课的内容,适当的时候调整基础课的课程和学时。

(二)强化技术基础课,加强实践性环节

围绕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领域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能而构成的技术基础课,根据以往的人才培养实践,是机电工程类毕业生在各行各业发挥技术骨干作用的强有力保证。如: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力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机制工艺、电工电子学、传感器测试技术、机械控制工程、液压与气动技术、数控技术等课程。技术基础课课程柔性体系的建立,应放在加大实践性环节上,教师应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适时调整授课重点,并根据科技发展的特点,加大和改进实践环节的时间和内容,及时引进新的实践环节和方法。技术基础课课程的柔性调整,应上报院一级学术委员会通过。同时,“课程柔性化研究委员会”也应对技术基础课的调整和建立进行指导。

(三)适时更新专业选修课

专业课旨在传授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以及有关应用机械的原理、结构及设计方法。当代科技发展表明,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单独发展的,总是在整个动态系统中各学科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专业课中应开设综合性课程的选修课。如现代设计方法、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等,旨在克服细分专业方向的局限性,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机械设计制造工程的各种现代设计方法和先进的制造技术。

专业选修课的发展应该是适时的和多样化的,它的柔性化体系的建立,应建立在教师科研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各校可根据本校特点,从实际出发,分析师资、生源、历史条件、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以及教师的科研情况,确定不同专业培养方向的分组选修课。同时,无论什么发展方向,教师都应根据市场的要求不断地收集补充各学科的发展动态,及时地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四)灵活安排其他选修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