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博士学习计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01 12:12: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博士学习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博士学习计划

第1篇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船舶分油机;信息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4-0030-03

一、引言

201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国愈加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最早由国外的培训机构提出,指的是网络线上与线下的混合,通过引进面对面教学来改进E-Learning教学的不足。随后,混合式教学模式被引入到高校教育领域,并得到高度关注。

本文主要探讨在高职《船舶柴油机》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以“船舶分油机”这一教学单元为例,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信息化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课程:船舶分油机是《船舶柴油机》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依据国际海事组织2010年在马尼拉修正的《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Standards of Training、Certification and Watch-keeping for Seafarers ,简称“STCW公约”)、课程标准等要求,确定了本项目的教学内容。

教材:选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学时:2学时。

2.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高职水上运输类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通过对2012级学生该课程学习效果的调查与分析,发现他们有想法、有创新,渴望成功,网络、智能终端使用熟练,之前已经学习了分油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为定期维护的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持。

3.教学目标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结合当前学情分析,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的培养融入教学过程当中。

知识目标:深化理解分油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充分掌握分油机拆装步骤与维护保养方法。

技能目标:熟练完成分油机的拆装;掌握疏通、清洁、检查、更换等常规维护技能。

素质目标:提高安全意识;规范操作行为;加强合作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油机的正确拆装。

教学难点:掌握分油机的维护方法。

5.教学策略

由于分油机是高精度的、由众多零部件互相嵌套并高速回转的设备,内部结构相当复杂,而且价格昂贵,对维护保养的要求极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难以获得直观认识,费时费力费财,非常适合采用信息化手段教学来呈现。

为此,采用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理念,依托课程教学平台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虚拟拆装系统和教学资源库等教学资源,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具体如图1所示):

三、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学生登录课程教学平台,选择教学单元,动手操作Flas,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分油机的结构、工作原理等相关知识点,然后领取任务单,明确本次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自主学习微视频(教师录制)等相关资源,初步了解船舶分油机定期维护的流程,完成课前测试。老师根据统计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按层次和个体差异进行分组,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为课中学习的分组合作做准备。

2.课中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探究新知

环节1:情境创设

老师结合自己在远洋船舶上的工作经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对分油机进行拆装维护呢?结合企业工程师的情境解读――依据SOLAS国际公约和船舶设备维护保养计划的要求,强调了职业船员对分油机应具备的能力与责任,让学生明白了远洋船舶分油机拆装维护的重要性。

环节2:知识学习

在教学平台上,学生结合分油机拆装步骤的排序游戏,画出分油机定期维护的拆装流程图,在趣味的学习中,熟悉了拆装维护流程;通过观看微视频(企业工程师参与录制),学习常规的维护方法;接着,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共同总结出拆装的注意事项和常规的维护方法。

环节3:仿真演练

如何高效地完成分油机的正确拆装呢?启动仿真软件,进入虚拟拆装环境。老师先演示讲解,然后学生对照演示开展虚拟拆装练习,观看一步,操作一步,如果出现错误操作,软件将自动提示及时更正,犹如给每名学生配备了一位专业老师手把手地指导,解决了过去教学中因缺乏及时纠正而使学生容易学到错误操作的问题。

软件设计均按照分油机拆装规范制定,从专用工具的选择到专用工具的使用,从拆装位置到拆装顺序,从关键零件的标记定位到精密零件的摆放与保护,学生充分领会了分油机拆装的四大注意事项。

学生反复练习,完成虚拟拆装考核;在愉快的仿真练习中逐渐掌握了分油机的正确拆装步骤,突破了教学重点,并为后面的维护保养做好了准备。

环节4:实践操作

本环节在实训场所完成。按照实际工作岗位要求,进入该场所之前,学生先在教学平台上学习安全注意事项,然后佩戴安全帽和防护手套,老师在操作现场再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Y合任务单要求,各小组在组长的指挥协调下,分工配合,团结合作依次完成拆装前的工具准备、拆卸、维护保养与装复等步骤。

在维护保养过程中,学生对泄水孔、排渣孔等细小通道要逐一清通,不能有脏堵;对分离盘片、分离盘架等易脏污部件要先浸泡再清洗;对活动底盘、立轴等高速运动件要仔细检查是否有异常磨损和裂纹;对易老化的密封圈、塑料堵头等要及时更换。

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查看微视频、查阅英文说明书或小组讨论,自主寻求解决之道;老师巡回指导,实时记录典型操作行为,并上传课程平台,同时确保实践操作安全。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刻掌握分油机的拆装及维护方法,充分领会定期维护、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有效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提升了学生对船员职业的认同感。

环节5:总结评价

实践操作完毕,各小组上传任务单,进入总结评价环节。老师根据巡回检查情况和任务单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点评和评分,并对分油机的拆装要点及维护方法进行总结。课后,学生结合自己对本项目的掌握情况,在教学平台上及时进行自我评价。

3.课后拓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课后,学生在教学平台上,观看学习老师上传的典型视频,并针对学习上的困惑,在交流空间进行讨论,并提交学习心得;点击查看多元评价成绩,了解自己对本任务的掌握情况;链接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进一步扩大学习范围。同时,预习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信息化教学效果

针对“船舶分油机”这一教学单元,进行了信息化教学效果调查。调查对象为授课教师和学生,调查内容主要有: 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和感悟;对小组协作学习的认同和建议;在教学实施中,学生课前学习的主动性和课中学习的创造性等表现;以及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内容掌握的程度、团队情感体验的情况、信息化教学的效果等。 从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后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船舶分油机”单元的信息化教学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

1.认同感

95%的调查对象都表示喜欢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氛围。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在得到组员和教师承认时,会有较大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主观能动性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信息化教学活动实施前有显著提高,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基本上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拓展等各环节。

3.团队合作

在实践操作环节,团队合作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小组长在教学开展中发挥了较大的协调与领导作用,学生相互之间也增强了合作的责任感。同时,这种教学形式还有助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沟通,协作能力提升明显,教师也能做到因材施教。

4.创造性思维

在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热烈切磋讨论的气氛,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化,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在一定情境下,引起了联想与想象,从而产生超越传统课堂教学的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信息化教学在“分油机”单元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生对“分油机”相关的知识和各项操作技能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系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将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改变着以往传统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灌输的倾向,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授之自主学习的方法,使课堂信息量充足、生动活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更加注重团队合作,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专门人才。真正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创造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鲁昕.以信息化促职业教育现代化[J].江苏教育,2014,48(12):8.

[2]唐文晶,武马群.基于虚拟系统的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实践教学大赛赛项设置规程与组织机制初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4):50-54.

[3]陈琳.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特色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3):12-18.

[4]娄洁.关于高职工科专业课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81-83.

第2篇

关键词:侨生;双向文化传播;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2)04012303

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在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也加快了步伐。当今中国越来越重视对外文化传播和交流。我们对外传播既要“走出去”,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多种形式宣传中国,同时也要“请进来”,吸引世界对中国的目光。鼓励海外侨生回国学习中国文化和专业知识就是一种“请进来”的好方法。本文所指的侨生主要是目前在中国高校学习的侨民学生,他们大多数在进行本科阶段的学习,是一群特殊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

一、侨生的新特点――对自己身份认同具有双重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作为中国两所最早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其境外生人数在众多高校中名列前茅。上个世纪,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的创办有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回国求学的境外生基本上都是华侨子女,这两所高校培养的侨生是那些要求回国学习本领并参加祖国建设的学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境外生的成分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由华侨、华人,港澳、台湾地区等青年学生组成了一支庞大的境外生队伍。福建国立华侨大学分别在厦门和泉州设立两个校区,全校有境外生4 000余人,其中,设立在厦门的华文学院境外生占学生的主体,还有一些境外生分布在学校的20多个院系学习。目前,国内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境外生群体中人数比例最多的是侨生,由于广东和福建地理位置特殊,很多华人分布在东南亚国家,因此,侨生也多来自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尼、越南、缅甸等国家。和上个世纪回国求学的侨生不同,新世纪的侨生有着不同于他们父辈的特点,这些新特点让他们在国内华侨学府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文化双向传播的特殊性。

(一)回国求学的新一代侨生与父辈们的区别

上个世纪回到国内学习的侨生很多年龄偏大,他们大多是华侨的第一代或第二代,出于对祖国的热爱,他们希望归国学习,报效国家,很多人学成之后也确实留在了中国。即使那些回到居住国的侨生也对祖国有着很深厚的感情。新世纪以来回国学习的侨生,照比他们的前辈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这些华人的新生代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基本在居住地内完成高中课程学习,目前本科生占侨生的主体,年龄多集中在18至25岁之间,他们已经是华侨的第三代、第四代或更后一代。和他们的前辈不同,这些年轻的一代没有在中国出生和成长的经历,没有在中国生活的经验,祖籍对他们而言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相当多的侨生而言,中国不过是他们祖先的出生地,对祖国的情感可能还不及他们对居住国家的情感来得更感性。只有当某些时候被特别提起是华人或是因为他们的华人身份和别人有所不同时,他们才感受到中国和他们个人命运有着这么密切的关系。笔者曾采访了多个来自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侨生,他们虽然身在国内高校学习,而且祖籍地距离他们身处的大学可能只有十个小时车程,但是他们一直到毕业也没有回祖籍地看一看,反而是利用大学四年时间游遍了中国的名胜古迹,这与他们的父辈千方百计要回祖籍地认祖归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年轻一代的侨生来说,母体文化就是他们居住国家的文化,出生和成长的环境让他们从小就认知并认同所在国家的文化。虽然他们还是华人的后代,但他们接触更多的已经不是中国文化。他们所接受的中国文化不过是前辈的传承和来自当地华人学校的教育。

(二)新一代侨生具有传播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

这些华侨新生代大多数毕业后回到原居住地就业。他们长期接受的传统文化已经是居住地的文化,我们所谓的中国文化的基因在他们身上实际上已经完全被本土化了,形成了一种不同于我们国内的,融入了当地的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些境外侨生身上既被深深打上了当地母体文化的烙印,同时又有祖辈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了这种文化的双重身份,侨生们对所在国家文化和中国文化都有很好的认同。这些海外华侨新生代,在来中国求学之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除了得益于家庭和当地华人学校的言传身教,还有很多是依赖他们父辈时期所不具备的网络资源来获取对中国的认识。有了现代传播技术,他们获取信息更主动、更丰富,但他们缺少父辈那种在中国亲身践行的深切感受和独特体验。

二、侨生与国内生的相互碰撞――文化的双向传播

华侨高等学府被誉为是一个小小的联合国,学生来源多元化,因此,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的特点。这种校园文化的多元化表现在不同语言、传统、观念、视野、习俗方面,在复杂的学生群体之间相互交流、碰撞和影响。

(一)以汉语普通话为主的多种语言交流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作为华人后代的侨生,为了适应当地社会的需要或被主流社会接受,他们认同的母语就是他们所在国家的语言,例如很多来自马来西亚的侨生会多种语言,他们已经是地地道道的当地人,除了日常使用马来语、英语等语言,他们也会使用汉语普通话、粤语、闽南语等多种语言[1] 。 然而,他们的汉语基本来自家庭和当地华人学校的教育,由于条件限制等原因,侨生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中文,因此,他们的汉语水平并不高,和国内生一起学习难免有些吃力。这些侨生与国内生混杂在一起,互动和交流就使得语言变得多元化,汉语普通话就成为他们间的主要语言。交流和沟通首先就建立在语言的双向交流基础之上。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操着不同语言的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就形成一个特殊而有意思的现象,侨生们回国学习,他们本身既是中国文化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其居住国家文化的传播者,这种文化的传播不仅是双向的,而且是自觉的、主动的、相互的输出和接收。

(二)不同观念和视角的殊途同归

侨生们年纪轻轻就能够走出家门回到国内高校学习中国文化,其行动本身就令人钦佩。侨生群体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群体,他们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因为身份的特殊性,他们格外关心中国政策的变化、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尤其是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内发生的国际事件都可能触动他们敏感的神经。笔者曾经指导过华侨大学2010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制作纪录片,侨生们的选题多是关注民生和公益事业,如来自马来西亚、菲律宾的侨生的选题多是关注政治、环保以及华人的社会地位。也许是生活在远离中国政治与社会中心地带,侨生有更多文化相互比较的机会和意识,所以,他们的作品显示出一种国际化的大视野。毕竟有着同文、同宗、同血缘的根基,侨生和国内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相近,尽管有碰撞、有分歧,但是最终仍然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殊途同归。如果说来自海外的上一代侨生对中国文化是一种传承,那么到了这一代,对中国文化已经不只是传承,更是一种自觉和主动的融合。

(三)多元文化在碰撞中传播和创新

侨生和国内生初次接触,互相间好奇张望,感觉彼此既亲近又疏远、既熟悉又陌生。很多海外侨生,他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中国文化,大多数并不真正了解中国古老的历史,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国内生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耳熟能详,对来自异域的文化信息充满好奇和新鲜感,于是,侨生与国内生渴望分享彼此的信息和文化,这就为文化的双向传播提供了可能。十年前,著名的中国第一支二十四节令鼓队诞生在华侨大学,二十四节令鼓是由马来西亚华人创作的鼓乐表演形式,被马来西亚侨生传到中国,在中国华侨学府里落地、生根、传播和发扬。二十四节令鼓队成立十余年来,时间在变、鼓手在变、表演风格在变,不变的是鼓队的灵魂,共同的主题、共同的心声把中国文化和马来西亚文化共同传递出来,这可以说是文化双向传播的一个很好的写照。

三、发挥侨生优势,让他们传播他们眼中真实的中国

侨生积极主动回国学习,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让他们真正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感受中国的机会。学习中国文化是他们的主要目的,文化传播是双向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发挥侨生传播中国文化的优势。

(一)推广中国历史文化教育

侨生对中国历史知识的了解非常有限。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国的文学、哲学、艺术(包括音乐、绘画、影视、建筑等)、风土人情具有无穷的魅力,这些理应成为我们推广传播的理由。我们传授给侨生的是我们眼中的中国文化,但是,经过侨生传播的将是“非中国式”的中国文化,这其中既有传承、融合,又有创新。一个深谙文化的内涵又精通本土化传播方式的传播者才是最好的传播使者 [3]。

(二)开展认识中国文化的项目

要让侨生既了解一个古老的中国,同时还要认识一个现代的中国。我国近年开展的“中国寻根”之旅优秀境外生夏令营,资助优秀境外生参观故宫、奥运鸟巢、圆明园、丝绸之路等项目,就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式文化双向传播。通过这种亲密接触,可以让侨生们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有比较全面、客观、真实的认识和评价,而不是停留在表层的介绍、观光和旅游等形式上。

(三)尊重侨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他们的传播方式

侨生们有他们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思考,有他们自己的沟通技巧、传播途径、传播方式、话语权平台,因此,我们应该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来迎接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正因为他们的双重身份,用他们带有切身感受的、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思维进行传播可能是更有效、更实实在在的传播。侨生的文化传播方式与那些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带有自我认知的传播方式不同,他们也是华人,但他们却是用一种本土化的视角来传播、介绍、解读中国,这种传播可以渗透到他们点滴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且是一种自觉的传播,这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传播者做不到的。这比媒体传播、中国派出的文化传播使者的传播效果可能更自然、更直接、更有公信力。

侨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是一群特殊的传播使者,他们既是接受的一方,同时也是传播的一方。在这种双向文化传播中,最受益的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这一点无可质疑。侨生在对外宣传中国的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世界。也许一个人的力量是绵薄的,但是,我国目前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侨胞约有5 000万人,有着中国学习和生活体验的侨生们将会是一年年、一批批、一代代地延续,这种延续让我们看到中国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吴瑛.让物质文化先走出去――基于对海外孔子学院的调查[J].对外传播,2010(9):4243.

[2]刘奥.央视纪录频道要打国际牌[J].中国广播电视影视,2011(1):4547.

[3]李宇.从台湾东森美洲卫视看对美华裔第二代受众的传播策略[J].对外传播,2010(5):2930.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New Century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Bidirectional

Culture Dissemination in Overseas Chinese University

GUO Yanme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21, China)

第3篇

首先,整合分团委内部成员。前界分团委的创始给广播电视新闻学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由于管理人员方面和其他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上级与下级之间,各部与各部之间存在的沟通不恰,在一些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使整体的工作效果没有发挥出来。因此本学期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调整人员。组建一个新的团结、积极向上、快乐的工作团队,从而加强学生干部的品牌化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树立文明校风,带动学校学生的积极性,为壮大广播电视新闻学系打好基础。

其次,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本学期开展的活动安排如下:

1、社会实践沙龙活动。主要是将大学生在假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学到的东西或者是一些感人的故事、有意义的经历,以一种节目访谈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从中体会大学生就业的艰辛,也为以后我们自己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五四戏剧人生”。用舞台剧等形式来展现关于“五四青年节”这个主题。内容力求多元化,形式不局限于“五四”,将和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四个专业相结合,动员全系同学参与进来,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现自己对“五四”这个主题的理解。

3、团会。本学期团会共四期,每月一期,每期一个主题。团会形式可多种多样,目的在于加强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老师与学生的交流。通过团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一期的主题是“构建和谐校园,树立文明校风”。

4、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整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档案,而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作为学生考核的一项书面材料,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比较正规地记录下来。在毕业应聘时让招聘单位一目了然学生在校的状况。

5、关于《大学生行为规范宣传片》。以宣传片的形式存档。宣传大学生行为规范,树立广播电视新闻学系文明的风气,分团委会配合系里做好这个宣传片。

6、分团委将每次活动的文字与图片资料上传到院系博客上以及系学生会的剪报上。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媒介,将广播电视新闻学系新的整体形象宣传出去,将我系的品牌打出去。

最后,完成好院团委布置的各项工作。根据我们系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可以与系学生会联合举办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活动。分团委内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分团委成员参加野外训练,提高团队的协作意识。在丰富同学的业余生活的同时也锻炼自己。

综上所述,在新的一年里,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各部门的相互配合下,各位成员继续努力下,打好分团委的基础,为下一届分团委做个好榜样!为广播电视新闻学系美好的明天做出最大的努力!

第4篇

关键词:药学有机化合物光谱解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18-03

《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是一门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与其波谱性质相关性,并进而确定未知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学科。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应该熟练掌握常见结构类型的有机化合物光谱和波谱性质,并能够掌握解析未知化合物结构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可以解析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借助文献和资料可以确定复杂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本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高于对课本内容的简单记忆,而目前课堂理论教学的现状,不能完全满足以上教学需求。本文以学生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实践教学为突破手段,对教学方法、内容和考评制度等进行了系统的改革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完善与实践

(一)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科前沿相结合

目前,《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在课堂上主要以介绍紫外、红外、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的基本原理以及不同结构类型化合物的谱学特点为主。随着波谱学测试技术和新的测试方法的不断出现,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注重基础知识与前沿科学技术的衔接,及时将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方面的新方法、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教学当中。例如,将教学大纲中虽没做要求的,但在解决化合物绝对构型方面起非常重要作用的(circular dichroism,CD)谱、(optical rotatory dispersion,ORD)谱[1]以及Mosher法作为附加内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们了解立体化学的现代研究方法和手段[2]。

(二)注重教学内容与科研实际相结合

高校教师一般都是教学和科研双条腿走路、相辅相成,那么在课堂上讲授波谱学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例如,将自己在科研工作过程中获得的结构新颖、图谱特征鲜明、易于解析的化合物作为实例在课堂上进行结构分析讨论,加深学生对典型化合物结构特征的记忆,也有助于学生对于新型骨架化合物的了解。

此外,还可以筛选本学科优秀的硕士、博士论文,作为学生课外的学习材料,以补充现有教材内容上学科前沿介绍的不足,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强学生有机化合物结构解析的实践能力[3]。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及时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保持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完善

(一)加强学生对实际测试谱图的分析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是从四大波谱的测试数据推导结构,与实际工作从图谱―数据―结构有一定距离,因此,学生对实际测试谱图的解析能力较差。针对此问题,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具体化合物的实际测试谱图,如核磁共振图谱、红外图谱、质谱等,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们辨认谱图上的目标化合物信号、溶剂峰信号以及杂质信号,结合理论知识,仔细研究并推敲,增强实际谱图解析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也要改变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教学型”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大胆尝试解决问题式、课堂讨论式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图谱解析过程中学生可以积极发言、自由讨论,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加深入、灵活地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解析能力[4]。

(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融入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有机化合物的立体结构不仅影响其理化性质,而且也会影响化合物的生物学活性。因此,必须增强学生对三维空间分子结构和有机立体化学知识的理解。为了实现此目标,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应多采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和分子模型等辅助教学手段[5]。并且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应积极与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合作,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各种信息软件技术(如Chem office、Chem win、Flash等)相结合,有效提高传授给学生信息知识的质与量,增强学生对有机化合物平面和空间结构的理解[6]。

(三)设置学生自主设计的教学环节

为了与上述理论课教学内容相适应,理论课教学应设置4学时学生开放性和自主设计式的课堂教学环节。教师事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把优秀的硕士、博士论文中代表性的不同结构类型的化合物图谱复印给各组同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下对代表性化合物进行讨论和分析,自主设计解析过程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各组同学分别介绍自己化合物谱图的特点,不同谱图解析结构的优势以及结构解析具体分析过程。学生利用此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积极探索、各抒己见,结合教师对问题的归纳与点评,增强学生自我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数据归纳推理等能力[7,8]。

三、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针对《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实际结构解析能力的特点,该课程的考试制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完善,改变过去期末一张考卷定成绩的传统,实施“三个结合”的考试制度,即开卷闭卷相结合、期末平时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评定方式。这种评定方式更加突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三个结合”的评定方式中,要特别注重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评估和学生实践应用(未知化合物结构解析)能力的评估,使得对学生能力的评估,更加真实、合理[9,10]。

此外,作为平时成绩的考评内容,我们尝试了每位学生针对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的知识点拟一套考试题,并给出标准答案。通过此环节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考察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及其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拟试题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强化实践教学改革

《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的实验教学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学理论加深理解和消化的关键环节。实验课教师结合理论课内容,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及与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并不时的地针对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等内容,让学生思考回答,或让学生提出问题,与教师讨论解答,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11]。在实验课结束后,要求学生将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的原理及其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同时结合实际测试的四种谱图,对测试样品的结构进行解析,四种谱图相互佐证、融会贯通,增进了学生对抽象的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理解。此外,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积极配合波普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自主设计性试验,让他们能够了解影响图谱测试的主要因素及二维核磁共振谱测试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入掌握波谱学的原理,帮助他们进一步增强图谱解析的实践能力[12]。

五、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课程建设与完善的实施者,所以青年教师的不断补充与培养,形成一支学历层次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教学效果好、可持续发展势头良好的教学梯队显得尤为必要。

(一)搞好传帮带,使新增师资尽快成长

青年教师一般均为相关专业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一定的理论课讲授经验。针对这一问题,青年教师必须经过一轮的试讲过程,并针对自己在讲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去听取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课程1~2轮,注意老教师在难点知识讲解的方式与技巧,吸取经验不断完善自己。此外,为了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每位青年教师可以选择本专业经验丰富的教授作为指导教师,定期交流与规范授课内容,教授可以亲临教学课堂听课,指导青年教师授课内容与方法,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随时指正,促进青年教师成长进步[13]。

(二)建立集体备课制度

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教学团队一直实行集体备课、学科会制度,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探讨学科前沿知识的发展与教学内容的相应性调整。通过集体备课制度,有计划地组织中青年教师讲授分别讲授紫外、红外、核磁共振谱和质谱的相关章节,通过集体讨论,进一步明确重点掌握知识点和一般了解性知识点的范围[14]。特别是在集体备课中邀请有经验的教授以及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来讲授示范课,引导青年教师熟悉、掌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要求和标准以及授课的技巧和方法。

(三)鼓励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并重

鼓励青年教师重视科学研究,一方面要鼓励青年教师开阔眼界,在不影响本课程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到国外知名高校进一步进修和深造;另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申报和研究工作,发表研究论文,在科研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15]。可以通过青年教师加入教授课题组的方式,引导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通过在课题组中参与一些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科研工作,不断地总结经验,完善自己科研思路并建立自己的科研方向。此外,还要鼓励青年教师多参加国内外药物化学或谱学技术领域相关的学术研讨会,通过在学术会议上的交流,及时掌握学科发展前沿和发展方向,促进青年教师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快速成长。反过来,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增长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经验,会丰富课堂教学实例,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即科研反哺教学[16]。

六、讨论

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从人的个性出发,充分调动人的创造力和潜能,这样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坚持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相结合,坚持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坚持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17]。

目前《药学有机波谱解析》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计划,更多于倾向于四大光谱(紫外、红外、核磁共振谱和质谱)的原理和有机化合物结构类型的谱学介绍,而综合谱学的运用以及谱学在实际科研工作中的应用介绍较少[18]。课堂谱学理论基础知识介绍多,试验教学和课外教学内容较少。因此,对于该课程来讲,难免存在学生死记硬背,难以掌握未知化合物结构解析思路的现象。甚至在后期的《天然药物化学》和《药物化学》的学习过程中,以至于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实践中,对于稍复杂化合物的结构解析仍存在困难,实践应用能力较差。

本文针对本科生教学总结的经验和《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课程的特点,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评制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以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相结合,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培养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教会学生有机化合物解析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学生对药学和中药学事业的热爱,树立为我国药学事业奋斗的志向和自主创业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吴立军.旋光谱和圆二色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J].沈阳药学院学报,1989,6(2):148-151.

[2]王国凯,刘劲松,王举涛,许凤清,李云志,王刚.中药学专业波谱解析教学改革探讨[J].广州化工,2014,42(1):132-135.

[3]潘为高,罗彭,李兵,霍丽妮,卢汝梅,任赛赛,李勇.高校药学专业波谱学应用型教学模式[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3):107-109.

[4]谢彩侠,催永霞,胡亚楠.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教学模式的改革[J].教育论坛,2009,6(22):157-159.

[5]汪洪武,韦寿莲,刘艳清,刘玲,严子军,赵建芬,张素斌.《波谱解析》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广州化工,2010,38(6):273-275.

[6]左华,袁吕江,张保顺.《波谱解析》教学新思路[J].中国西部科技,2009,8(2):71-73.

[7]郭丽冰,陶曙红.《波谱解析》课程教学改革及教学效果调查分析报告[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4):480-482.

[8]刘劲松,王刚,林,王举涛,李云志,王路明.《波谱解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医药,2013,17(1):178-180.

[9]冷炎,蒋平平.《波谱解析》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广州化工,2012,40(8):202-204.

[10]周峰岩,刘丽娟,闫鹏,张文志,赵玉亮,周利.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有机波谱解析》教学实践[J].广州化工,2014,42(24):178-180.

[11]许招会,王`,熊斌,林春花.波谱解析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光谱实验室,2013,30(3):1271-1274.

[12]周含笑,许招会,王`,熊斌,廖维林.《波谱解析》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1,38(11):149-151.

[13]洪银兴.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学术领军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4:1-4.

[14]杨光明,潘扬.关于中医院校《有机波谱解析》教学的思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22):43-45.

[15]赵兴秀,何义国,吴华昌,邓静,周健.科研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州化工,2012,40(3):131-133.

[16]徐清萍,尧俊英,何培新.科研教学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西轻工业,2011,27(1):155-158.

第5篇

本文对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比赛进行了详细介绍,利用6讯道高清箱载EFP现场节目制作系统完成比赛全程录制任务,通过对比分析多种方案来探讨转播雪上技巧项目时各机位如何布置。

【关键词】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 高清箱载EFP现场节目录制系统 机位

自由式滑雪始于20世纪初,雪上技巧是在陡坡上设置一系列雪包并在其上完成回旋动作、空中动作以及滑降速度的比赛,在这些雪包中间有2个跳台。

高清箱载EFP现场节目制作系统具有操作方便、灵活,调整简单、直观,可以化整为零、方便快捷分散运输的特点,因此该项目采用此套系统录制。

节目现场通过运用多机位同时拍摄,现场即时编辑、声音合成及传送等多种电视技术手段和设备来完成录制。现场的录制形式、工作组人员分工、各种设备连接配置、摄像机位设置、镜头间切换、声音合成等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宗旨展开。本文重点介绍利用箱载EFP设备现场录制雪上技巧比赛的方案。

1 场地介绍及摄像机调整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主要是运动员借助陡坡向下滑行的惯性,在设置好的跳台上进行两次不同技巧跳跃的比赛。

录制体育赛事,如同直播一样,必须一次完成无法重复,因此各机位的设置和镜头的使用对于录制方案尤为重要。机位与被摄运动员的关系是否合理,是决定画面构图、视角转换等流畅程度的关键。摄像机与人眼的视角存在较大差异,人眼视角较宽,而广角镜相对窄很多。现场录制是在多台摄像机的视频输出信号间进行切换,连续的电视图像由不同机位摄像机输出信号集合而成。因此要求所有摄像机的工作状态及性能尽可能保持一致,否则会产生环境或者人物一致性的差异。

在使用摄像机前必须仔细调整,不仅是调白、黑平衡、主黑电平,伽马校正更为重要,主要原则是以人的肤色为准。在日常节目制作中,可能更多地注重设备的自动调整功能,而忽略了手动细调。其实应该更多地运用自动调整和手动细调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拍摄的画面更加通透、清晰、更有层次感。

2 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比赛的机位布置

体育赛事的录制方案与比赛场地密切相关,而机位的设置对方案选择起决定作用。下面介绍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比赛场地的机位设置和镜头选用情况。

2.1 机位设置

如图1所示。除3号机外的其他机器均架设在由积雪堆积而成的2米×2米的高台上。1号机位于运动员出发点附近,2号机和4号机分别位于滑行区域的上半程和下半程附近,3号机设置在与跳台平行的位置,5号机在着陆滑行区,6号机位于3米平台上。

2.2 镜头选用

1号机、2号机、4号机和5号机选用富士HA23×7.6BERD-SE;3号机和 6号机选用14倍富士广角镜头HA14×4.5BERD-SEB。

2.3 各机位分工职能

1号机只要拍摄滑行前做准备的选手,运动员开始滑行后由2号机、3号机、4号机进行跟拍选手腾空及滑行,5号机摄录选手回旋动作完成后着陆滑行过程,并负责选手跟踪采访,位于高台上的6号机负责大全景拍摄。由于赛道较长,3号机位置设定是比赛的关键,只有衔接好坡上机位和坡下机位,才能保证赛事的连贯性。同时,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项目使用分段评分法,选手的技术性转动、速度和空中技术动作难度程度是这场比赛的重点。因此重放慢动作要选择运动员滑行出台口、腾空到落地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慢动作应该由3号机、4号机和6号机拍摄的画面组成。

2.4 切换方案

3号机作为主打机位,根据现场机位设置制定如下切换方案。

1号机抓拍运动员出发,2、3号机跟拍运动员滑行出跳台1、腾空直至落地全过程,5号机跟拍着陆滑行画面,然后接6号机大全景镜头。慢动作重放,3号机从选手跃出跳台口1到落地的整个过程。6号机稍小全景从选手出跳台口2到落地。6号机位要在大全景和稍小全景之间推拉。此方案的优势在于选手完成的一系列动作都由3号机完成,视觉上非常连贯。

3 机位切换流程

现将具体流程介绍如下:

(1)从1号机位置运动员开始出发,如图2所示。

(2)当运动员滑行至跳台1时,切换2号机,2号机跟随运动员滑行腾空跃出2号跳台口,如图3所示。

(3)切换4号机,4号机跟随运动员拍摄从跃出台口完成腾空动作至着陆过程,如图4所示。

(4)切换5号机,拍摄运动员着陆动作和在滑行区滑行至结束。

(5)慢动作回放主要取3号机和6号机两组镜头完成,分别是3号机拍摄的出台口至着陆画面,以及6号机小全景拍摄运动员从出台口到着陆整个过程的动作完成情况。

(6)5号机拍摄现场记者对比赛选手的采访画面。

4 结束语

通过全体转播人员的共同努力,2011-2012国际雪联自由式滑雪世界杯比赛的雪上技巧比赛顺利录制完成。无论是信号质量、画面构图、镜头的衔接、慢动作回放等转播质量都达到和接近世界水平,受到了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第6篇

模式。

关键词 大学生;成果转化;科技传播;协同创业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221-02

科技作为拉动国家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政府关注的重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也被国家日益重视。在国家的倡导下,各部委部门、各级职能部门,制定出台了多种多样的政策和措施,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旨在培养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能力,并鼓励其进行技术转化,大学生通过专利成果转化、技术创业的案例屡见不鲜,相应地高校中开展和从事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的大学生数量和规模稳步增加、参与形式也变得丰富多样。通过专利成果转化与科技传播协同创业成为一种新趋势。

1 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与科技传播协同创业优势

科学技术始终是国家科技综合实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一直是国家科技领域工作的重点。国家对于公民或科研机构开发科学技术一直秉持支持态度,出台了多种形式的鼓励措施。专利成果转化与科技传播协同的协同创业模式符合国家支持的导向,是国家支持和倡导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国家的倡导下各级职能部门也出台了有效的扶持措施,国家通过加大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财政投入、政策支持和有效引导,倡导高校重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并鼓励大学生通过专利成果转化获取技术。来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科技创业。例如国务院明确工商注册资本登记取消资金限制,降低创办企业准入门槛,同时更加大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提供创新创业便利条件。

传统行业领域的自主创业主要通过市场化的商业经营模式开展,除了需要充裕的时间、资金及人脉支持,还需要专业化的工商税务、市场竞争、风险规避等诸多知识、经验和能力,需全身心的投入。高校大学生虽然具有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接触新事物快,理论水平高的优势,但是由于处于高等教育阶段,在学校以课业为主,无法做到全脱产创业,同时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在企业管理和经营知识储备上均有所欠缺,从事传统行业领域显然是不具备优势的。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和科技传播,承接企业项目研发、合作或者技术入股转让合营,具有更加长期和稳定的优势。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技能和科学技术的自身独占特性优势,科技创新与技术协同创业模式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学生创业的市场稳定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创业者的亲睐。

2 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及科技传播制约因素研究

分析

2.1大学生群体自身研发能力和转化意识不足

据调查结果显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兴趣、觉得没有用、成了大学生对科技创新以及科学技术转化主要认知。鉴于我国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模式,以及现有的大学教育整体态势,在步入高等教育前接受中等教育的大学生们,在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素养,是亟需提高的。大学生交叉创新意识薄弱,也成了制约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主要需要交叉学科的能力培养,不仅涉及到自然科学方面,同时更加涉及到社会科学方面,往往需要结合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大学生群体在校内的交际面和科技创新人脉的储备,也决定了其是否能够在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上有所突破。在对数据的整理和研究中发现,从源头而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科学技术能够成型的源头,大学生科技创新需要引导,科学技术的转化需要进一步系统的规划,扩大科学知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知晓度,只有首先抓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技术,才能进一步的有相应的科学技术方法,从而实现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可能。

目前而言,由于知识和视野受到限制,大学生在从事大学生科技创新研发成果转化选题的时候,存在盲目的现象,导致研发出来的科技成果没有市场应用转化的前景,从而加大了科技研发成果的市场转化难度,致使大批量的科学成果,无法被有效转化。还有就是大学生科技研发产品、研发成果虽然具有较强的市场应用价值,由于信息资源、以及财力物力缺乏有效的支持,现有的科学技术有时候无法实现转化,欠缺必要的技术和资源指导。对科学技术申请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过程的概念并不清楚,较多的同学因为不了解觉得很神秘,这些因素导致了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能力的信息闭塞。从而未能使其顺利的进行市场的转化和有效

引导。

2.2 大学生自身资源、人脉有限,缺乏必要的有效引导

各高校先后设置了相应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例如《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申请。通常情况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分为自然科学类,科技制作类、人文社科类研究。大学生通过自主选题以及教师选题的方式进行项目申报书的撰写。然而高校大学生提交申请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在自身的研究条件下无法完成的更好。

就目前而言,一是要加强对大学生选题的引导,通过练习对接教师的科研项目中的子课题以及相关的课题的延伸和综合,提升大学生研究项目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围绕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的实际需要,进行非均匀的基金项目划分工作,改变传统的不论大小,统一一刀切的形式,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资金实际使用到位。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从事科技创新研发的时候,需要技术以及相关硬件条件支持。现有高校运行机制应充分合理使用高校的科研设备以及教师指导资源,协助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研发,促使其专利成果转化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向科学申请技术方面转化的支持力度,促使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更好更加平稳地的向科学技术

过渡。

2.3 在校大学生于社会市场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

技术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市场的反应滞后,要加快对技术市场环境的预测监管机制,形成一个有需求有研究,有研究有科学,有科学有转化的一套尽力而为的推动推手,就要建立起一套高校自身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引导机制。科学技术的开发不同于一般的科技创新,需要满足技术的“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等相应的硬性要求,同时对于科学案件的申请也是需要专门的业务知识,常常有科学机构来完成对科学的文件撰写、提交,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申请相对复杂,科学机构需要收缴一部分费用,因此造成了科学申请成本的增加,打消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研发向科学技术转化的积极性。

例如现有的科学案件的申请,已经由传统的纸质文件申请,转变为现在的电子科学申请,网络时代的来临,加快了科学申请的速度同时也提高了对科学申请人综合素质的要求。有鉴于此,大学生进行科学技术研发的过程中,在完善自我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需要熟悉科学的申请流程,加强对科学法和知识产权法的学习,需要进行有重点的突出学习,从而才能够更好地保证研发出来的科技创新产品能够及时申请成为科学技术,充分稳定保障科技创新成果,为后续的科学转化奠定相应的

基础。

3 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和技术协同创业模式

大学生科技创新产品需要引入外力进行推波助澜效益,协同创业模式一方面充分使用校内的教师资源,要引入高校专家、学者、例如教授、高级工程师,通过加大教师教学实践补贴,让教师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路上的技术引导者,借助教师科研的经验和思维模式,通过教师的引导,更进一步地激发和提升大学生从事专利成果转化的能力,对大学生原始的科技创新研发作品的性能做进一步的优化和验证,进行二次开发设计,符合工业或者市场的使用,其具有更加科学、合理、经济的特点,使作品形成产品,以便于同市场进行更好地接轨,获得企业孵化的亲睐。

协同创业同时探索“双导”牵引制。通过社会邀约、特聘的方式,开放理念,着力聘请社会上具有突出科技创新产品研发推广和营销能力、手段、资源的社会专家,同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转化产品进行对接,促进产学研用同步协调接轨,实现在专利成果转化的源头有作用,在科技创新产品研发的过程中有指导,在研发之后又转化,转化之后能够形成创业企业的配套推动模式,在大学生创业扎根生存、市场开拓,销售营销及后续的创业过程中予以全程指导、并可通过其引入一定规模的风险投资,将科技创新产品的科技创业做到资源最大化利用的程度;另一方面需要对科技创新产品进一步进行市场推广研究,根据科技创新产品类别特点,设置大学生科技研发和科学技术转化协同创业营,对其自身的科学技术申请进行培训,同时进行开设相应的科学技术向企业创办转化过渡的培训学习班,以提升广大大学生群体科技创业的意识和知识储备,为大学生群体开展科技创业提供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4 结论

在现有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下,基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科技创业即将成为大学生科技创业的主要潮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科学技术研发,符合大学生创业的实际需要,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低成本、高收益的创业渠道,而且能够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但目前而言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过程还缺乏有效的必要的沟通互动协调机制。

通过大学生自身的科技研发能力基础,结合高校和政府的有效引导,建立起一套沟通协同机制,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并把控研发源头和方向,加快加深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进程和转化程度,并探索高校与政府职能部门的专业对接,引导相应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科学技术进行协同创业,在创业过程中反促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无法创新或者不具备创新能力,都必将成为制约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瓶颈,要结合大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进行引导。然而克服这个困难,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高校间、政府职能部门、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协同工作,探索大学生科技创业、低风险创业的工作机制和机理,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研发和科学技术转化协同创业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柴径.以点带面推进创业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38-39.

[2]范贤超.教育创新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194-197.

[3]国家教委工程教育考察团.回归工程多样化宏观管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1).

[4]朱高峰.谈工程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

[5]刘连新.对本科工程教育人才素质及其培养模式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6]李士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5(3):55-56.

第7篇

关键词 石墨烯;室温离子液体;尿酸;电化学传感器

1 引 言

2004年,英国Manchester大学Geim等发现了石墨烯(Graphene),它具有完美的两维周期平面结构, 兼有石墨和碳纳米管等材料的一些优良性质, 例如高热导性和高机械强度, 更为奇特之处是它具有独特的电子结构和电学性质[1-3]。未修饰的石墨烯在水和其它常见有机溶液中的溶解能力非常差。大量的探索性的工作发现,经过功能化的石墨烯,不仅其溶解性显著改善,而且通过继承被修饰物的特性,还赋予了石墨烯新的物理化学性质[4,5]。近年来,很多文章报道了将生物活性分子共价键合到石墨烯表面,用于生物分析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石墨烯 生物分子复合纳米结构在生物化学领域有望成为具有重要应用潜能的分析材料[6,7]。

室温离子液体(IL)具有保持和促进蛋白质活性的能力,近年来已在生物和生物电化学领域中引起越来多的关注[8,9]。IL 是一种环境友好试剂,在室温时完全由离子组成,具有一定的粘度和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例如高的热稳定性、较小的蒸汽压和相对较高的离子导电性。尤为重要的是,其具有较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和保持甚至提高酶的生物活性的能力,使IL 在生物及生物电化学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采用石墨烯与离子液体,通过简单的研磨可非常容易地将石墨烯分散均匀。IL GNs复合物可作为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电子媒介体和固定酶的新型生物平台,尿酸酶 室温离子液体/石墨烯对尿酸表现出良好的安培响应,为临床尿酸检测提供了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检测方法。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和试剂

尿酸氧化酶 (Uox, Sigma 公司)。石墨粉、肼、KMnO4、H2SO4、氨水、尿酸(北京化学试剂公司)。 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0.1 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BS,pH 7.4)作为支持电解液。实验用水均为Millipore Milli Q纯化过的超纯水。

2.2 修饰电极的制备

以石墨粉为原材料.通过Hummers法液相氧化合成氧化石墨[10]。将23 mL H2SO4冷却到0 ℃后加入1 g石墨粉,搅拌均匀得到溶液A。将适量KMnO4在搅拌下缓慢加入A溶液中。在35 ℃下水浴中反应2 h。然后缓慢加入适量去离子水稀释,过程中保持溶液不沸腾。再用30% H2O2处理, 然后趁热过滤。将得到的滤饼烘箱中100 ℃干燥,备用。将5 mL氧化石墨(1 g/L) 加入3.5 μL 肼和40.0 μL氨水,搅拌数分钟后在95 ℃油浴中1 h。冷却到室温后, 过滤后得到石墨烯。将20 mg 石墨烯和0.2 mL IL 的混合物在研钵中研磨约20 min, 得到黑色粘性的IL GNs 复合物。在光学显微镜下小心地将适量的IL GNs复合物刮涂于工作电极表面, 得到IL GNs/GC电极。Uox/IL GNs/GC电极的制备基本相同, 只是将Uox溶于IL中之后再与石墨烯混合。

2.3 实验方法

原子力显微镜(AFM)测试在SPA 400 仪器上进行,控制软件为SPI 3800(Seiko Instruments Industry Co., Tokyo, Japan)。循环伏安实验和计时安培测量用CHI660B型电化学工作站(美国)测定,采用常规的三电极体系,未修饰的和修饰的玻碳电极(GC)为工作电极,旋状铂丝为对电极,Ag/AgCl 电极(饱和KCl 溶液)为参比电极。在实验前,通入高纯氮气至少30 min, 得到氮气饱和的溶液。所有实验均在室温下进行。

3 结果与讨论

3.1 离子液体 石墨烯复合膜的表征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表征了离子液体 石墨烯复合膜的表面形貌(图1)。从图1可见,单层离子液体 石墨烯复合膜高度为1.8 nm,比未功能化的石墨烯厚度(0.5 nm)明显增大,说明IL成功修饰到了石墨烯表面。

3.2 IL GNs/GC修饰电极对H2O2的电化学还原性能

为考察室温IL GN/GC电极对H2O2的电化学还原性能, 明确实验是单一组分起作用, 还是室温离子液体和石墨烯的协同作用,将室温离子液体修饰的电极IL/GC、石墨烯修饰的电极GN/GC 和室温离子液体与石墨烯复合胶修饰的电极IL GN/GC 置于0.1 mol/L氮气饱和的PBS缓冲溶液(pH 7.4)中,分别在加入H2O2和不加入H2O2的情况下,以50 mV/s 的扫速进行循环伏安扫描。从图2可知,电极IL/GC(A),GN/GC(B),IL GN/GC(C)均出现明显的还原峰,峰电位分别起始于

, 0.08 V。说明3种电极都能催化H2O2的还原。同时测定了IL GNs膜自身的抗干扰性能。相比IL/GC,GN/GC的还原峰电位有了轻微的正移,但是还原电流比IL/GC大很多,这主要是因为石墨烯较大的比表面积。与此同时,复合溶胶修饰的电极IL GN/GC表现出更好的电催化活性,还原电位起始于

0.08 V,比IL/GC电极正移了40 mV,且峰型最好, 峰电流最大。图2表明,复合胶修饰的电极IL GN/GC表现出了对H2O2最好的电化学还原性能。复合溶胶电极中还原峰电流的改变不是因为室温离子液体或石墨烯单一组分作用,而是因为二者的协同作用,iIL GN >iGN+iIL。最近已有关于碳纳米管和氧化还原媒介体直接的综合体系的协同作用的报道[11,12], 认为氧化还原媒介体的引入能够提高碳纳米管的电子和离子传输能力,同时增加了复合膜之间的电子交换。在这里,可以借用这种机理解释IL GN纳米复合胶的协同作用。另外, 通过不断加入干扰物质AA,DA,NE等,证明IL/GNs具有很好的抗干扰性能。同时,从图3可见,随着H2O2浓度增加,催化电流也逐渐增大。这些结果都表明IL GN复合溶胶能够作为一种媒介质应用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具有导电性和生物相容性好、成本低和毒性低等优点。

3.3 基于Uox IL GNs/GC修饰电极的电化学传感器对尿酸的检测在IL GN复合物中混合尿酸酶Uox,用于尿酸的催化,从而制备出检测尿酸的酶生物传感器。尿酸酶在氧气的存在下,尿酸氧化成尿囊素,同时产生H2O2。 通过检测产生的H2O2电化学还原电流就可以测定尿酸的浓度。电位在0~

0.3 mV,电流响应值持续增加,而这之后增加速度减慢,而且更加低的电位会导致噪声的增强,所以在实验中操作电压选择

mV。在电位

0.30 V的条件下,在电解质中不断加入不同浓度的尿酸,产生的稳定的电流 时间曲线见图4。实验中,传感器对尿酸的加入响应相当迅速,响应时间10 s以内。反应迅速的原因主要是在不断搅拌的电解质中,电极上Uox IL GN复合物对H2O2还原的协同作用。从i t曲线得出本方法检测尿酸的线性范围为0.002~4.5 mmol/L,检出限为0.85 μmol/L。 正常人体血清中尿酸浓度为0.3~0.5 mmol/L, 尿液中尿酸浓度为1.4~4.4 mmol/L,因此本传感器可用于实际血液和尿液样品中尿酸的检查。上述结果表明,石墨烯 室温离子液体复合胶能为基于尿酸酶的尿酸传感器提供一个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平台。

3.4 基于IL GN/GC修饰电极的尿酸电化学传感器的抗干扰性能

在实际样品中,有一些与尿酸共存的电活性物质,如葡萄糖、AA、NE、DA等, 可能影响生物传感器的响应。图5显示了此传感器的抗干扰性能。在图5中, Glucose (5 mmol/L), AA (0.1 mmol/L), NE (0.1 mmol/L), DA (0.1 mmol/L)几乎不引起电信号,而尿酸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响应。结果表明,生理浓度范围内,葡萄糖、AA、NE、DA等不影响尿酸的测定。这种理想的选择性归功于检测过程中采用了比较低的操作电压,因此,本方法未使用选择性渗透膜或酶的预处理,对尿酸具有特异性的的响应。这一点相较于以前报道的传感器有

明显的优势[13],同时这一结果也预示了这种传感器在实际样品的检测中的适用性。

3.5 实际样品中尿酸浓度的测定

采用本传感器对5份血清和尿样进行分析, 并与湖南省长沙市第四医院分光光度法的结果相符合(见表1),表明此传感器可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

3.6 传感器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考察了Uox GN IL修饰电极的重现性,相同条件下制备的6 支电极, 对20 mmol/L UA进行检测,电化学信号的相对标准偏差为4.1%;同一只电极对同一样品重复3次测定的RSD为2.6%,还考察了该多层膜修饰电极的长期稳定性。将修饰电极贮存于4 ℃冰箱内,每天取出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在2 个月后,电化学信号降低5.2%。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 将离子液体和石墨烯复合物溶胶(IL GNs)修饰在玻碳电极表面, 由于石墨烯和离子液体的协同作用, 可大大改善电极的导电性和生物相容性,成为良好的生物电化学平台。 IL GNs复合物具有良好的催化能力和容易制备等特点, 有望在生物传感器和其它生物电化学相关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References

1 Geim A K, Novoselov K S.Nat. Mater,2007, 6(3): 183-191

2 Neto A C, Guinea F, Peres N M R, Novoselov K S, Geim A K.Rev. Mod. Phys., 2009, 81(1): 109-162

3 Stankovich S, Dikin D A, Dommett G H, Kohlhaas K M, Zimney E J, Stach E A, Ruoff R S.Nature, 2006, 442(7100): 282-286

4 Schniepp H C, Li J L, McAllister M J, Sai H, Herrera Alonso, Adamson D H, Aksay I A.J.Phys.Chem.B, 2006, 110(17): 8535-8539

5 Park S, An J, Piner R D, Jung I, Yang D, Velamakanni A, Ruoff R S.Chem. Mat., 2008, 20(21): 6592-6594

6 Liu Y, Dong X, Chen P.Chem. Soc. Rev., 2012, 41(6): 2283-2307

7 Stankovich S, Dikin D A, Dommett G H, Kohlhaas K M, Zimney E J, Stach E A, Ruoff R S.Nature, 2006, 442(7100): 282-286

8 GU Yan Long, SHI Feng, DENG You Quan.J. Chin. Sci. Bull., 2004, 49(6): 515-521

顾彦龙, 石 峰, 邓有权. 科学通报, 2004, 49(6): 515-521

9 SUN Wei, GAO Rui Fang, BI Rui Feng, JIAO Kui.Chinese J. Anal. Chem., 2007, 35(4): 567-570

孙 伟, 高瑞芳, 毕瑞峰, 焦 奎. 分析化学, 2007, 35(4): 567-570

10 Hummers Jr W S, Offeman R E.J. Am. Chem. Soc., 1958, 80 (6): 1339-1339

11 Zhang M, Gorski W.J. Am. Chem. Soc., 2005, 127(7): 2058-2059

第8篇

——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信息化教育改革访谈

文/本刊记者 鲁玉婷

一只手机、一台电脑就能玩转校园?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的答案是肯定的。

随着时代信息化潮流,高科技设备渐渐走进师生的学习生活。在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师生置身于全网络覆盖的校园,上课不再局限于单调的黑板,阅读不再受限于纸质书,应聘信息无需层层传递……一场数字化教育改革,让学校变成更为智能、人性的智慧化校园。

智慧课堂,多屏互动灵活教学

“今天,我们讲白居易的《琵琶行》。先请同学们来谈谈这三首音乐分别对应《琵琶行》里的哪三段内容?”走进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的智慧教室,记者亲临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公开课。课堂上,教师的平板电脑、学生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及讲台上方的双屏投影各显其能。学生手中的电子白板能实现资源共享、当堂在线互评、在线考试,多屏互动的课堂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这堂公开课通过智慧教室的录播功能,可以把整堂课记录下来,也能将课堂现场直播到该校任意一间教室。

智慧课堂是该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重点,除了资源共享、在线互评等功能外,还将学校课堂与企业车间融为一体。学生能在课堂上通过电子屏幕与企业工程师远程互动对话,请教专业难题。工程师只要在企业车间装上一个摄像头,就能把现场操作视频传到课堂上,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智慧课堂除了实现数字化设备的更新换代,还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师资力量。张国方校长道:“我们一向主张培训先行。在建设智慧课堂前,教师都要经过系统的学习与考核,每位参与培训的教师必须做出符合要求的课件才算过关。”两年来,该校的教师培训都围绕着数字化建设——计算机高级工培训、交互式电子白板培训、“微课”制作培训……一系列培训提升了教师在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

在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大部分教师的办公电脑没有主机,只有一台显示屏,教师的相关资料均放在“桌面云系统”里。每位教师都有一个账号,无论在哪里,只要用计算机登录自己的“桌面云系统”账号,就能与学校内网建立安全链接,实现远程备课与办公。在校长对数字化教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理念的引领下,每位教师都放开手脚大胆实践,让智慧课堂发挥出最大的教学效果。

陈凌燕是数媒班的学生,现已走上了实习岗位。陈凌燕说:“学校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和超前的智慧化教学,为我实习上岗打下了基础。其他学校的同届毕业生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企业的先进设备,而我在校时就已经基本熟悉了企业的大多数设备,学习与实践实现了无缝对接。”

创新结硕果,在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该校学生还获得了三块金牌、两块银牌的好成绩。

便捷服务,远程遥控智慧生活

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的智慧校园体现了三大智慧:一是“物”要智慧,二是“管理”要智慧,三是“教学”要智慧。其中“物”要智慧体现在便捷服务上,比如该校会议室实行物联网管理,会议室的窗帘、空调等都能远程遥控。“按‘会议模式’键,会议室的窗帘、电灯、空调等都能遥控开关,即使人在外地,也能通过手机远程遥控。”副校长傅卫东说。在学生宿舍,智慧服务亦无所不在:宿舍智能控制系统可以自动开关空调,当学生下课后回到宿舍,如果室内温度超过28℃或者低于5℃,空调就会自动开启,人离开宿舍,则自动关闭。

在校园里,学生每天都会用到一卡通,该校改良升级的一卡通——“智慧校园卡”给学生带来了不少便利。该校是宁波市“智慧校园卡”的试点单位,如果试点成功将在全市推广。“智慧校园卡”除拥有电子钱包、图书借阅等常规功能外,还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远程感应,学生携带“智慧校园卡”进出校门,无需刷卡,系统能自动感应;二是走班考勤功能,学生上课的课堂不固定,流动性较大,学生携带该卡进入指定教室后,系统能自动显示多少学生已经到达教室,哪些学生迟到、旷课,并能准确定位学生,将名单自动发送到班主任的手机上;三是与宁波市公共自行车、公交车、地铁服务相联,集宁波市民卡功能于一体,实现校内校外服务一体化。“智慧校园卡”的推行为学校管理提供了便捷服务,亦提升了师生的生活品质。今年5月22日,该校的“智慧校园卡”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信息化应用展览中展出,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等领导参观了该校的智慧校园展位,并详细了解了“智慧校园卡”建设情况。

在该校立体式图书馆,不仅能借阅纸质书,还可以通过手机扫描移动图书馆里报刊、书籍的二维码,将电子书下载到手机里。傅卫东说:“现在很多学生及年轻教师都喜欢拿手机看书,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还省去了借阅的麻烦。”移动图书馆是一台立式显示屏,内含杂志、书籍和报纸,内容丰富且实时更新,为师生阅读提供了极大方便。在图书馆一侧的阅览室里,每张桌子上都放有一台iPad,学生可以拿着iPad在图书馆任何地方看书、游戏。馆长孙薇薇说:“学生刚进校时,总喜欢来图书馆上网、游戏。随着来馆次数增多,那些喜欢玩游戏的学生看到周边同学都在看书,也慢慢放下游戏开始看书了。我们图书馆温馨、舒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兴趣爱好。”

搭建平台,互通共享智慧管理

数字化校园只是对校内各类数据进行收集,提供一个数据集成平台,而智慧化校园则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提供更为人性化的管理。傅卫东说:“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是智慧化校园建设的集大成者。以往学校每个处室都有自己的数据平台,但互不相融,各部门的业务系统仅从满足本部门需求出发,客观上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系统中存在大量重复数据、垃圾数据。智慧校园建设初期,考虑到外面买来的成品软件与学校实际不相符,无法真正契合我们的需求,因此,学校招标了一家软件设计公司。”往年,学校教师都是以各自工作为需求进行行政课题研究,而2013年年底,学校统一以“如何用信息化手段更好地完善工作”作为年度行政课题。以课题为契机推动改革,学校教务处、政教处、招生就业处、团委等各个处室均作了详细的课题报告。收集到学校各处室的数字化需求后,学校利用软件公司的技术力量,量身定制开发了“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

“任何高科技的产品只有符合实际需求才会有永恒的生命力,信息化是一种辅助手段,它可以优化我们的工作模式。”傅卫东道。在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上,教师、学生、家长、企业等各方均能实现信息互通共享,提升了学校有效管理的含金量。

首先,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以往每到期中、期末,班主任及教务处都要忙着汇总分数、计算平均分、统计各分数段人数等等,放假前还要将成绩报告单一张张填好,稍有大意,就会出错。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则可以将任课教师输入的每次考试成绩进行系统智能分析,将各科成绩汇总后自动生成统计表格,传送给班主任、教务处等。此外,系统还会对每门学科、每个班级和每位学生的成绩定期进行动态分析,促进教学评价方式改革。“有了这套软件,老师不再需要一遍遍地统计分数,可以将更多时间用于教学研究;同时系统自动生成的数据准确性更高,毕业生学籍卡上的成绩也由该系统自动生成。”傅卫东道。

其次,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增强了家校互联。在该平台,除老师有账号可以登录外,学生、家长也有账号。学生登录账号能看到自己的课表、学习成绩,可以实现网上选课,家长登录账号可以看到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除成绩外,还有在学校参加的各类活动等。

第9篇

关键词:芬兰;研究生院制;博士生培养模式;创新能力

一、建立研究生院制

在国家创新体系的要求和促进下,芬兰于1995年建立了研究生院制,成为产-学-研体系下的核心产物。研究生院由教育部、大学和芬兰科学院资助,教育部每年给研究生院拨款3600万欧元,芬兰科学院每年拨款400万欧元。芬兰研究生院虽然是借鉴美国研究生院模式发展起来的,但其实质不同于美国的研究生院,更接近联合式的博士项目,通常的运作形式有以下特点:大部分研究生院是多所大学联合开设的,其余的则是由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开设或者与其他国家大学联合运作的国际项目。[1]

(一)研究生院的作用

一方面,研究生院承担了将政府、产业、高校和研究机构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作用。传统的博士生教育是高度依赖独立研究的,研究生院的建立就是为了打破完全依靠独立研究的模式。研究生院主要是基于网络的模式,所有大学都被包含其中,对于一所学校的博士项目来说,它拥有另外一所或几所合作学校,来自其他学校的学生可以在本校完成该项目的学习。除了大学外,研究机构和企业也参与到博士项目中。此外,研究生院还与卓越中心在高质量研究项目方面有着广泛的紧密合作[2]。另一方面,研究生院承担了高校博士生教育知识转换平台的角色。对于博士生和研究人员来说,积极融入学术圈(Scholarly Community)是获得有意义学习体验的关键[3],研究生院通过使学生融入更广泛的学术圈,促进知识的生产、转化和创新。

(二)研究生院的类型

为了充分发挥研究生院的作用,芬兰研究生院形成了两种主要的类型,即“跨大学或跨主题型”和“大学内跨学科型”。前一种模式是将来自全国各地从事一个学科不同方面研究的学生和学术人员聚集在一起,专注于在已经建立的“卓越研究领域”进行研究,主要关注点是跟研究主题相关的,如人文艺术领域的国家语言研究生院和芬兰历史研究生院,社会科学领域的人权研究研究生院,自然科学领域的化学工程研究生院(该研究生院连接了四所大学的27个实验室)。这种模型的延伸(特别是生物科学领域)能使群集多样化并且在区域内相互作用。“大学内跨学科型”是将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召集到一个单独的研究生院。该模型的主要关注点是对学生转换技能的培养。[4]

二、博士生培养过程

(一)培养目标

为了解决芬兰博士生教育中的问题,芬兰在国家资格框架中明确提出了对博士生培养的要求。芬兰国家资格框架有八个层级,副博士和博士学位处于资格框架的第八级[5](见表1)。

(二)学位申请

在之前的学习中,申请人的主科目成绩必须达到优秀。在申请过程中,申请人首先要与导师一起完成个人学习计划,并与申请书一同提交。这个计划要包括指导计划,导师和学生的责任和义务;研究、教学和资金计划;工作计划以及时间表,包括参加博士资格考试的时间以及公开答辩的计划。在选取博士申请者时,学校通常要考虑以下情况:申请动机、学术经历、研究计划及可行性分析、优势分析、硕士论文的等级以及学生背景的多样性。获得录取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至少有一名符合导师资格的教师愿意作为该申请者的导师。此外,申请者的研究领域应该与申请院系的专业领域相匹配。

(三)课程与教学

丰富的课程内容和合理的课程结构能够给学生构筑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在芬兰博士生教育阶段,学生可以自主制定一套自己的学习计划。芬兰博士生教育的重心是论文写作,课程学习和研讨会是论文写作的辅助工具。学校会为学生提供推荐的学习计划内容(见表2),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计划建构自己的课程体系,因此,博士生教育阶段的课程通常具备高度的个性化,但这些课程中通常都会包括方法课及参加国际会议。[7]

1.课程类型

博士生课程的核心课程,即基础学习,包括所学领域的专业课程、方法课,以及相关领域的跨学科课程。研究生院在开设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还开设了博士生联合学习项目,为期一年,课程层次既有初级课程也有高级课程,一般分为三类(见图1)。此外,职业规划、管理课、教学培训课也是必修课程。由于教学技能也是博士生要学习的技能之一,学校会为博士生提供机会参加教学培训,以获得教学经验。如果博士生的工作计划中不包括教学,那么参与教学培训的时间不能超过博士生年工作量的5%。这些课程结构要保证可实施性以及系统性,并且随时应对新的需求。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背景和需要从这些课程中选择一部分加入他们已有的课程中。为了更好地完成本专业的学习,学生可以选择支撑性课程。例如,主专业是通信工程的学生,支撑性课程可以是数学、软件工程、电子学、科学写作以及科学的历史等。

2.课程特色

研究生院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开设由国内和国外大学及相关机构和企业联合组织的强化课,通过这种强化的研究训练降低博士生毕业时的年龄,促进他们在私企部门的就业,增进大学和研究所、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有利于创新的教育。[8]

(1)不同大学联合开设课程

电子通信与自动化研究生院(GETA)是芬兰最大的研究生院,由五所大学联合开设,目的是培养在芬兰“研究与开发”及经济发展中最重要领域(电子、通信及自动化)的研究人员。该研究生院的课程对全国博士生开放,课程主要由该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开设,课程开设计划由五所大学联合商讨(见表3)[9]。

生物制品科技博士生项目(PAPSAT)是由七所大学联合开设的一个博士生项目,由芬兰教育部和芬兰科学院资助,主要对林产品进行研究和开发。PAPSAT和国内其他的研究生院、森林产品工业研究学院以及其他国际组织形成网络,增加可选课程总量,其最重要合作伙伴包括阿尔托大学的电子通信与自动化研究生院,生物炼制研究生院,芬兰技术研究中心研究生院[10]。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任何成员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不同课程,各成员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还会形成高效的实验室网络。[11]

(2)大学和企业联合开设课程

传统的研究员教育高度依赖独立研究,研究生院的建立打破了完全依靠独立研究的模式。除了大学外,企业也参与到博士生项目中。研究生院会与企业合作商讨课程设置,企业为学生提供实际的知识和技能转换的场所,并邀请客座讲师为学生进行讲座[12]。例如,GETA与诺基亚公司形成了有效的合作,PAPSAT与斯道拉・恩索集团等相关企业有着紧密的合作。

(3)丰富的跨学科课程及可迁移技能课程

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跨学科研究,芬兰博士阶段增开了跨学科课程,并为学生提供可迁移技能课程,促进不同学科知识的碰撞,从而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创新,如芬兰图尔库大学与都柏林大学联合开设的生物信息学课程,图尔库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博士生项目开设技术科学与经济学课程。芬兰研究生院明确规定要对博士生进行可迁移技能的培训,因此,可迁移技能课程是博士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面向不同专业的所有博士生开设,包括各个方面的综合技能的培训,如论文写作与展示技巧、人际交往沟通技巧、商业管理与创新技能等。

3.教学模式

芬兰博士生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是小组会议、研讨会以及国际会议。在国际会议中,学生有机会讨论各自的研究兴趣,还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推广到更广泛的研究群体中。在这些教学形式中,学生可以得到资深学者以及同辈学者有建设性的反馈,并且可以获得新的合作机会和网络,这些经历还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挑战,如对研究职业的困惑、研究过程中的瓶颈,使学生变得更自信。

(四)导师指导方式

导师和学生的合作模式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芬兰博士生导师的作用主要是协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融入学术圈;确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对学生选课提出建议(如方法课);定期与学生见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反馈,与学生一起更新学习计划,引荐学生进入合适的研究小组,以帮助学生与其他研究人员及成果使用者之间建立合作网络;每年对学生的研究进展进行汇报,帮助学生申请资助金。

博士生教育阶段的导师制通常是隐含式的学徒制,一种是“学生-导师”组合,一种是研究团队的形式。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学生通常会积极参加导师的项目研究或者与其他资深研究员的讨论。他们的论文写作通常也是基于导师的研究项目、实验室工作或者田野研究。通过研究项目的研究方法以及设备,学生可以接触到共享的知识、资源以及研究团队的技能。在芬兰,每名博士生至少有一位导师,如果一名学生有几位导师,那么每位导师的职责要在监管计划中明确规定。由于芬兰博士阶段课程和教学的跨学科性特点,一些项目的学生会由两个不同学科的导师联合监管;与企业有紧密联系的博士生项目通常还会被分配企业导师。导师每年要对博士生的个人计划进行检查评估。学生每年要递交最新的研究计划以及进展报告,然后与导师组进行讨论。博士生项目委员会负责组织每年的评审,该报告内容(不评分数)将会记录在学生注册材料中,以保证该学生学籍处于正常状态。如果导师监管或者论文出了问题,首先应该联系的是协调人员以及博士生项目委员会。除了每年的评审报告,博士论文的进展也会接受论文顾问委员会的检查。该委员会由外部专家组成,并会定期开展检查工作,每个院系可能还会有自己的监管机制。

学校对导师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设置了详细的解决程序。为了对导师进行监督,学校通常会成立监管小组,监管小组成员通常是导师团队以外的教师,如来自其他学校、企业以及研究机构的相关人员,而且研究生院会对导师进行培训。

(五)考核评价

博士阶段的考核包括博士资格考试(Prelims)、每年召开一次的委员会会议(Committee Meeting)评审以及论文的公开答辩(Public Defense of Dissertation)。每年召开的委员会会议是对学生的科研和毕业论文进度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审核,每次会议必须提交一份审核报告(见表4)。[13]

芬兰博士生培养的质量保证是导师和相关教职员工的主要责任,而这个过程主要的关注点是学术论文的评审。论文写作是培养和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严格、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过程才能促使高质量论文的形成。芬兰国务委员会(Council of State)的法令对博士论文形式提出了总的要求。在正式答辩前首先要进行预审核,预审核前监管小组或者研究生院内部(博士生教育委员会或者本专业教授小组)要保证预审核所需的论文稿件已经准备好。预审核员必须是讲师级别以上的独立专家,本校本专业的研究员不能担任预审核员,监管小组成员中具有答辩论文监管任务的或者其他具有利益冲突的人员都不能担任预审核员。在公开答辩期间,参加答辩的人员包括院(系)邀请的其他大学相关领域的教师和博士生。在公开答辩时,参会者可以对任何问题提出质疑,表达自己的观点。[14]

三、结语

芬兰博士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建立了基于网络模式的研究生院制。研究生院与科技园、研究型小型公司、芬兰支柱产业及其相关研究中心、国家技术中心、芬兰科学院、芬兰技术研究中心、国内外高校等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为培养模式环节中知识的转换和创造搭建了桥梁。在该制度的作用下,培养模式体现了“跨学校”“跨学科”“产-学-研相结合”的特点,为博士生整合了学科最优秀的师资和先进的实验设备,设置了以培养“独立科研能力”和“可迁移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从而促进博士生创新能力的生成。

参考文献:

[1]芬兰研究[EB/OL].http:// research. fi/en/resources/researcher_Training, 2013-05-12.

[2]European anisa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Finland 2009/2010[R].Brussel:European Commission,2009:116.

[3]Vekkaila J, Pyh?]lt?i K, Hakkarainen K, et al. Doctoral Students’ Key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the Natural Scienc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Researcher Development, 2012 (2): 28.

[4][11][12][13][14]Finnish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Council. PhD Training and the Knowledge-Based Society[R].Tampere: Finnish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Council ,2006:48,49,48,37, 38.

[5][6]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The National Framework for Qualifications and Other Learning[R].Helsinki: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2009:63-64,53.

[7]Kirsi Pyh?]lt?i, Jenna Vekkaila, and JenniKeskinen. Exploring the Fit Between Doctoral Students’ and Supervisors’ Perceptions of Resources and Challeng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octoral Studies,2012(7):398-399.

[8]anisa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nFinland2009/2010[R].Brussel: European Commission,2009:11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