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4 20:25: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化学案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观念建构;定量观;中和反应;教学案例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0-006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0.023
本案例以初中化学沪教版第七章“中和反应”为例。
一、“中和反应”教学价值的再认识
通过查阅文献和下校调研中发现大家对“中和反应”的教学价值仅停留在以知识为本的层面上,具体的教学思路是:通过实验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过程中是否发生反应,从而引出中和反应的概念,分析其微观实质,并介绍有关应用等。没有对“中和反应”对建构定量观的价值进行深度的挖掘,甚至,某些教师本身也缺乏定量意识,如在一次龙岩市“中和反应”实验教学技能比赛时,有些教师对教材中的操作步骤“逐滴加入”按部就班,浪费时间,而有的教师能根据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质量关系,估算所需盐酸的量,灵活处理教材中的操作步骤,刚开始时采用快滴或倾倒的方式,等到所加盐酸的量接近反应完全时,再改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节约了比赛时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没有将中和反应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单独将它编为一个课题,原因是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的典型,而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又是最简单的中和反应,有利于建立复分解反应中离子交换与结合的模型,具有丰富的观念价值。因此,中和反应的成功教学,能帮助学生理解其他酸、碱、盐之间反应的微观实质,提高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的能力,认识复分解反应中离子交换的方式与数量关系,促进定量观等化学观念的建构。
盐酸溶液中含有H+、Cl-和H2O分子,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Na+、OH-和H2O分子,H+、OH-的浓度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成正比。盐酸、氢氧化钠溶液中离子的组成及它们量的关系是探究中和反应微观实质的基础。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是H+和OH-结合成H2O,可表示为:H++OH-H2O,H+和OH-结合的比例为1∶1,这个比例是书写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配平的依据。以上这些内容是学生建构酸、碱、盐溶液的组成及相互反应都是以一定量的形式存在和发生等观念的重要载体。在中和反应的实验过程中又体现“物质的量变会引起质变,物质的量变是有范围的”的规律,往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盐酸前OH-的浓度大,溶液呈碱性,酚酞试液变红色,随着滴加盐酸的量加大,OH-被消耗,c(OH-)愈来愈小,当氢氧化钠溶液中OH-恰好与H+结合成水时,溶液呈中性,酚酞试液变为无色,而当反滴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溶液时,c(OH-)又大于c(H+),溶液又呈碱性,颜色又变为红色。
二、教学设计
1. 目标设计
(1)围绕“酸和碱混合能否发生反应”展开探究与对话,理解验证没有明显化学现象的化学反应是否发生反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建立中和反应的概念,感受量变质变规律在化学反应中的体现。
(2)通过分析中和反应的微观动画,能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认识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并能根据H+和OH-结合的数量关系配平有关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应用中和反应的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体会中和反应与生产生活的密切性,建构化学价值观。
2. 教学过程
[知识再现]
(1)写出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式。
(2)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为什么能导电?
(3)盐酸、稀硫酸为什么具有共同的化学性质?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液为什么具有共同的化学性质?
(4)上述各物质的水溶液与酸碱指示剂作用有什么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再现,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为本节的学习扫清障碍。
[导入]酸具有共同化学性质的原因是酸的溶液中都含有H+,碱具有共同性质的原因是碱溶液中都含有共同的OH-,那么,将这两类不同的物质混合是否会发生反应呢?请同学们分组完成下列实验:
第1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第2组:石灰水和稀盐酸
第3组:氢氧化铜的悬浊液和稀硫酸
第4组:氢氧化铁的悬浊液和稀盐酸
[师生对话]
师:请分组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生:……
师:3组实验的氢氧化铜不见了,4组实验的氢氧化铁也不见了,说明3、4组的酸和碱确实发生了反应,而1、2组的实验无明显现象,那么能不能说它们就没有发生反应呢?
生:不能。
师: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证明1、2组两种物质确实发生了反应?
生:可以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然后逐滴加入稀盐酸,通过酚酞试液的变色来证明它们能发生反应。
师:对了!你是怎么想到的,能说说你的根据吗?
生: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可以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或反应物是否消失来判断,如刚才的3、4组实验,可以根据氢氧化铜悬浊液、氢氧化铁悬浊液的消失来证明它们发生了反应。而1、2组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是澄清的,在反应中看不到它们是否消失,但可以通过滴加酚酞试液,观察它的颜色变化间接证明它们是否消失来实现。
师:小结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有明显现象和无明显现象的常见酸和碱反应的实验,创设认识冲突。然后,围绕“如何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为话题展开对话,形成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探究中和反应的实验作铺垫。
[实验探究]课本[实验1]。
[问题]溶液温度升高、酚酞试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分别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溶液由碱性变成中性,盐酸与烧杯中的溶液发生了反应,并放出了热量。
[追问]红色的消失的原因是什么?是酚酞被盐酸消耗,还是盐酸消耗了氢氧化钠呢?你能用实验证明吗?
[实验探究]课本[实验2]。
[问题]向烧杯中反滴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由无色又变为红色,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溶液由中性又变成了碱性,溶液中还存在酚酞试液,说明[实验1]中是盐酸消耗了氢氧化钠。
[追问]以上实验说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反应的结果是酸性消失、碱性也消失,那么,决定溶液酸碱性的H+和OH-都去哪儿了?
[动画演示]反应的微观动画。
[师生对话]
师: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分别含有哪些离子?
生:……
师:在反应前后,减少的离子是什么,不变的离子是什么?
生:……
师:H+和OH-结合生成什么物质?它们结合的比例如何?
生:……
小结: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混合过程中,H+和OH-结合生成水,溶液的酸碱度随之发生改变,溶液的酸碱度取决于c(H+)、c(OH-)的大小,刚开始时氢氧化钠溶液中c(OH-)大,溶液呈碱性;当滴入稀盐酸时,H+和OH-结合成H2O,c(OH-)减少,pH减小;当溶液由红色刚好褪成无色时,氢氧化钠溶液中OH-恰好都与稀盐酸中H+结合成水,pH=7,溶液呈中性;当反滴1滴氢氧化钠溶液时,c(OH-)又大于c(H+),溶液又呈碱性,溶液又变成红色。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反映了哲学中“量变引起质变,质变是有范围”的规律。
[问题]在上述的过程中H+和OH-结合成H2O,那么Na+和Cl-呢?
[实验]课本[实验3]。
[追问]加热至蒸干,产生的白色晶体是什么物质?
[学生回答]产生的白色晶体是NaCl。
[归纳小结] 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实质是溶液中的H+和OH-结合成H2O,Na+和Cl-结合成NaCl,它们结合的比例1∶1,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 H2O。
[板书]中和反应的定义:酸+碱盐+水 实质:H++OH-H2O。
设计意图:以课本实验、Flas创设问题情境,生成“话题”,师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从宏观到微观,定性到定量,并以“符号”为纽带将中和反应的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信息融合其中,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中和反应,感悟复分解反应中离子交换与结合是按一定比例进行的,“量变引起质变,质变是有范围”的观念。
[练习]请写出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师生对话]围绕“你是如何配平这个化学方程式的”展开对话。
生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配平。
生2:根据中和反应的实质配平,1个H+和1个OH-结合成1个H2O分子。
教师:中和反应可以结合中和反应中H+和OH-结合的数量关系进行配平。
[练习]胃酸过多的病人常吃一种叫“复方氢氧化铝”的药物,其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Al(OH)3,请写出治疗胃酸过多的反应原理。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用中和反应概念和实质书写、配平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在练习的过程中再次从定性和定量角度领会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
[学以致用]
请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这些现象:施用熟石灰可以改良酸性土壤;被蚂蚁、蚊子咬了,皮肤会瘙痒、红肿,涂上稀氨水或肥皂水可以止痒、消肿。
[小结]
中和反应
1.定义:酸+碱盐+水
2.实质:H++OH-H2O(H+和OH-结合的比例为1∶1)
3.热效应:放热
4.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
5.应用:改良酸性土壤、治疗胃酸过多、处理工厂的废水等
设计意图:对中和反应的定义、实质、热效应、反应类型和应用方面进行板书,促进学生全方位认识中和反应。
三、案例评析
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指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因此,初中化学教学应从“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向“观念为本”的教学。定量观是初中化学基本观念,实施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有其自身策略,本节教学所采取的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对定量观的建构。
1. 用观念的“眼光”分析教材
化学基本观念是化学知识背后的思想、观点,定量观是用“量”角度看待物质及其转化的思想与方法,它内隐于具体的知识当中,因此,实施定量观建构的教学要与具体事实相结合为主要教学原则,在教材分析时要用我们的“慧眼”将知识中隐含的观念内涵挖掘出来。中和反应蕴含着丰富的微粒观、定量观内涵,能有效推动学生认识复分解反应中离子的交换及结合的数量关系。在本节的教学中,教师没有将中和反应停留在其知识的事实层面,而是将中和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所隐含“量变引起质变,质变是有规律”的思想揭示出来;不但揭示中和反应中离子的交换方式,而且将离子结合的数量关系昭示学生,并将此关系应用于书写化学方程式,深化学生对化学反应是以一定量的形式发生的认识。
2. 实施对话教学,促进观念建构
对话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独白”而言的,以参与者持续的话语投入为特征,并由反思和互动的整合来构成教学关系。促进定量观的教学要求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具体知识做出超越事实的思考,并在具体情景的迁移应用中,不断概括和升华。因此,实施对话教学能有效促进观念的建构。在本课中,教师以实验、动画视频等创设情景,设置①溶液温度升高、酚酞试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分别说明了什么?②红色消失的原因是什么?是酚酞被盐酸消耗,还是盐酸消耗了氢氧化钠呢?你能用实验证明吗?③向烧杯中反滴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由无色又变为红色,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④决定溶液酸碱性的H+和OH-都去哪儿了?⑤H+和OH-结合成H2O,那么Na+和Cl-呢?⑥加热至蒸干,产生的白色晶体是什么呢?等话题。学生围绕着有关“话题”展开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互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地建构中和反应的定义、实质、热效应、反应形式。
参考文献
一、引入化学
化学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我们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都和化学联系紧密,吃穿住行也和化学息息相关。只是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很少将其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这个时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将生活和我们的化学联系起来。如果单纯的讲解化学的定义,学生基本上都很难理解,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对化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下面是笔者总结的几个比较好的例子。
1 、家里做饭时燃烧天然气 这是我们每天都会看到的现象,也是和化学联系密切的例子。教师在列举这个例子的时候,可以讲解天然气可以燃烧的原因、燃烧的现象、以及燃烧所带来的效果。这个例子大家都非常熟悉,所以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2 、四大发明----火药 火药是让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都感到骄傲的发明,学生从小学幼儿园就开始接触,相信他们早已耳濡目染了。火药的制备以及其燃烧爆炸时的现象都涉及化学反应,同时也可以有机的和例子1中的天然气燃烧衔接起来。火药也和军事以及大家玩的烟花有关,而军事也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一门学科,教师可以结合大家的兴趣开支教学。
3 、大家穿的衣服 衣服的制备过程,同样涉及化学变化,教师可以介绍衣物的材料,不同材质的区别,可以从颜色、手感、质地等方面来展开阐述。
以上几个例子都是学生平常较为常见的,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尽量的引导学生来思考,比如让学生比较不同的同学穿的衣服的不同,这样更能够吸引大家的兴趣,切忌满堂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结合PPT给学生放一些视频短片或图片,这样会使课堂生动活泼。
二、教程讲解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的第一课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在学完这门课后,有能够判断出反应的类别。教师在对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进行讲解的时候,最好能够结合具体的实验来开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大家做不同的实验,来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两个概念。较为常见的例子有一些几个。
1、烧水至沸腾实验
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见图1-1)。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或一个盛水的小烧杯)移近试管口,观察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这是一个大家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同时学生在初二的物理中也接触过水沸腾,所以大家很容易了解这个实验,也很容易和物理变化结合起来。
2、研磨胆矾实验
取两三块胆矾(或称蓝矾)放在研钵内,用杵把胆矾研碎,观察现象。
这个实验实际上就是把一个大块的物品磨碎变成小块的,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一下,这样学生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更能够理解相关概念。
3、燃烧镁带实验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段镁带,点燃(图1-3),看到什么现象。
镁的燃烧涉及化学反应,这个实验就危险,应当由教师来操作。这个实验反应比较快,所以学生应当认真听讲、并记录好实验现象。
4、碱式碳酸铜分解实验
把少量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放在干燥的试管里,用配有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塞住试管口,使弯管的另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加热,注意观察铜绿颜色的变化和石灰水发生的变化。
这个实验有两个现象,学生可以很容易观察到。
前两个实验都是物理实验,后两个实验是化学实验,教师在他们之间可以形成很好的对比。教师在做完这几个实验后,可以引导学生来总结、对比相应的实验现象。最好能够列一个记录表格来让大家填写,这样大家可以很方便的把不同的现象放在一起比较。下面笔者自己列举了一种记录方式,以供读者参考借鉴。
课题3 制取氧气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基础层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2、理解分解反应,区别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3、知道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提高层目标: 1、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知道催化剂是否参加化学反应
高水平层目标:1、思考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总结选取发生装置的规律
2、初步建立“理论分析――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的科学思路
重点、难点: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2、 催化剂、分解反应的概念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如何检验两瓶无色气体:氧气、空气?
3、如何鉴别三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
4、如何鉴别四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课内探究】
(导入)上一节学习氧气性质时,我们已经知道氧气可以用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接触制取,具体的反应原理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板书)一、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
(师)请同学们按照学案中的表格,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做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填好实验现象,并认真思考表格最后一栏中的问题。
(设问)二氧化锰在这个反应中到底起什么作用?
(实验2-5)与补充加热实验:
说明:1、补充加热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过氧化氢在没有二氧化锰的情况下自己能分解放出氧气,从而更清晰的认识到二氧化锰在该实验中的作用。
(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回指导)纠正同学们不正确的实验操作,参加个别小组的讨论,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师)好,大部分小组已经做完实验了,现在找几个小组起来说说他们组的实验现象和结论(最少三个小组),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说明。
(生)叙述实验现象和结论,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补充。
(同学们一般都会得出二氧化锰不是反应物,并且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
(师)二氧化锰不是反应物,那它是干啥的?请同学们用2分钟阅读课本38页,回答下列问题。
(生)自主学习: 1.化学反应里,能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 和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2.催化作用:。
3.二氧化锰能做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过氧化氢溶液分解还可加入;由此可知一个反应的催化剂不止一种。
4.过氧化氢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师)好,现在找个同学说说他的答案
(生)说自主学习题答案
(师)纠正不正确的答案
(板书)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师精讲)在常温下,没有加入二氧化锰时,过氧化氢溶液分解放出氧气的速度很慢,加热时才较快速放出氧气,而在常温下加入二氧化锰后,过氧化氢溶液就能迅速产生氧气,可见二氧化锰起了一个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化学上就把二氧化锰这样的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自己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以下4个问题
(生)小组讨论
讨论交流: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只能是“加快”化学反应速度吗?
2.催化剂的特点:
3.为什么催化剂定义中只强调催化剂的“化学性质” 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为什么不包括物理性质?
4.在写文字表达式时,催化剂写在反应条件上,你认为催化剂参加化学反应吗?(做出自己的猜想,可以课后去查资料,也可以去问老师)
(找几个同学起来说说讨论的结果,第四题留待课后)
(师精讲)催化剂概念中的
“一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包括加快和减慢,像钢铁生锈、橡胶老化、食物的变质我们都愿意它们发生得越慢越好,如在使用油脂里加入一些催化剂防止酸败,这就是催化剂减慢化学反应速度的例子)
“两不变”:质量和化学性质(催化剂的物理性质可能发生变化,因为有很多化学反应是放出热量的,可能使催化剂在反应后改变状态,因此只是质量和化学性质一定不变)
(过渡)除了过氧化氢,实验室还可以用氯酸钾、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怎么制呢?
(板书)二、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展示样品)观察氯酸钾、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的颜色、状态并填在下面:
氯酸钾 二氧化锰高锰酸钾
(师演示)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后放入小试管中加热,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
(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完成下列题目。
二氧化锰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板书)氯酸钾 二氧化锰
氯化钾+氧气
(师)高锰酸钾放入小试管中加热,用带火星小木条检验。
(讲述)高锰酸钾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医院里常用作消毒剂,俗称“PP”粉,实验证明高锰酸钾受热可产生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板书)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讨论)分析上述三个制取氧气的反应,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讲述)化学上把这种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板书)三、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的反应,表示为:
AB A+B,特点是“一变多”
(师总结)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都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课堂小结)学完本节课,你的收获?
(生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通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和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的方法。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催化剂,了解催化剂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对比化合反应又认识了分解反应。
巩固检测: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
A.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使生成物质量增加
C.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D.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2.实验室可用于制取氧气的药品( )
A.空气 B.过氧化氢或二氧化锰 C.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 D.二氧化锰
3.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催化剂可以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B.在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没有改变
C.在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D.催化剂就是二氧化锰
4.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5. 根据实验现象,补充结论
试管内药品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情况 结论(是否有氧气放出)
5mL5%的过氧化氢 木条不复燃
5mL5%的过氧化氢+少量
水泥块 木条复燃
(1)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2)根据本实验能否确定水泥块是本实验的催化剂?说出你的理由。根据你对催化剂的理解,应该增加哪些实验?
【课后提升】
基 础 篇
1、 写出用过氧化氢溶液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二氧化硫 点燃 硫+氧气 B、石蜡+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C、氧化汞加热 氧气+汞 D、铁+氧气 点燃 四氧化三铁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反应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
B、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在常温下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细铁丝在氧气里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用排水法可以收集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4、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不需要使用的一组仪器是( )
A、烧杯、玻璃棒 B、大使管、集气瓶
C、酒精灯、铁架台 D、导管、单孔塞
5、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减小 B、在化学反应后其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C、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增加 D、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提 高 篇
1.某同学取用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与一定量的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下列有关氧气的体积(V)、二氧化锰的质量(m)与时间(t)关系的图示中正确的是( )
2. 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 溶液或加热 的方法制取氧气,两个反应均属于 反应。在两个反应中,都接触到一种物质,它的名称叫做 。在前一个反应中,它是该反应的 ,在后一个反应中,它是该反应的 。
能 力 篇
1.将一种无味的液体A装入试管,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无现象,而向其中加入少量黑色粉末B后,迅速产生气泡,生成了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C,使金属E红热并伸入盛有气体C、瓶底有少量液体D的集气瓶中,金属E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
①写出它们的名称
②黑色粉末B在A的分解反应中起 作用,是这个反应的 剂。
2、为了保证长时间潜航,在潜水艇里要装备氧气再生装置,有以下几种制氧的方法:①加热高锰酸钾;②常温下过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
关键词:融合式教学;初中化学教学;案例探讨
融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化学课堂,是由融合式教学模式的先进性和化学教学的特殊性决定的,可以说,融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化学课堂的成效十分显著,对于促进初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性提升、更好地实现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产生了相当大的助益。本文将针对融合式教学的定位、初中化学融合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以及初中化学的融合式教学案例进行简要探讨,力求对初中化学融合式教学尝试有益的理论借鉴。
一、融合式教学的概述
融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首先融合了多种先进的教学理论,比如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融合式教学优势也在于它集重家所长,吸收了不同教育理念的精髓。第二,融合式教学因为融合了多个平台的教学资源,拥有多种渠道的学习资源的来源而实现了学习资源的融合,网络是学习资源最丰富的现代化平台,因此融合式教学具有传统教学难以企及的优势。第三,由于融合式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课堂模式,超出了传统教学的校园环境限制,从而加入了更多虚拟环境氛围,也就是网络教学氛围,所以融合式教学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实现了学习环境的融合[1]。第四,融合式教学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突破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从而可以在融合式教学模式下开展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教学方法中获得多层次的能力提升,这就是融合式教学的教学方法融合。最后,融合式教学真正实现了师生之间的融合,传统教学模式只能使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存在各种差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的主要角色,教学的主动灌输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融合式教学彻底改变了师生之间的角色差异,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处于同一个平台之上,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讲述――聆听的教学关系,而是合作互动、交流探索的友谊式合作伙伴关系。
二、融合式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课前准备,布置任务。在这一阶段,初中化学教师应该首先建立一个网络化虚拟教室,使学生和教师共处在这个教室中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其次,教师应在这个虚拟的网络教室向学生布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下达学习任务,在布置学习任务的环节务必要保证详细无遗漏。
(二)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这一阶段相当于传统模式的课堂教学阶段,但不同的是学生在融合式教学环境中会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自主完成学习环节。融合式教学模式会弱化教师的课堂中心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探究空间,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教师查看并分析学生学习报告。一个阶段得学习结束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学习报告分析。教师可以启用系统设置的学习报告分析模块,通过数据搜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等环节最终做出综合分析图表,根据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形形成教学评价[2]。
(四)教师调整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辅导。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主要困惑给予集中辅导,尤其是在多数学生都出现问题的重点和难点环节应该给予特别的重视。教师可以将更优质的学习资源推荐给学生,帮助学生对已学会的知识深化理解,充实提高。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将教学的进度和难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根据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应该给予专门指导,保证融合式教学的有效性。
三、融合式教学应用于初中化学课堂的具体案例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跟学生明确学习的主要课题是“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探究”,然后给学生分配任务,学生接到任务后开展在线讨论自主学习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后的反馈结果生成评价。其中参与此次案例教学的两名学生在第三次尝试后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一名同学在两次尝试后完成,还有三名同学三次尝试都没有成功,教师于是针对这个反馈结果对六名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开始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有一名同学说答不出来,另外几名同学分别给出自己的答案,教师展开进一步提问,相继有学生不再回答。最后教师确定只有两名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思路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生成最终评价,并对此次案例教学的六名学生重新分配了不同的学习任务[3]。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与融合式教学的应用可以完美结合,通过融合式教学,教师可以对不同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具体辅导、因材施教,对于促进学生的良性学习心理,发展学生自主求知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具有巨大促进作用。完美体现出初中化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思维性的有机结合,更符合化学教学中始终强调的探索精神和实践精神。
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采用融合式教学模式的案例证明,融合式教学对于促进初中化学教学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初中化学教师应该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宋梅.初中化学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案例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基础化学 教学法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096-02
一、引 言
当前大学课程改革减少了许多课的学时,很多教师觉得学时太少而教学内容讲不完。他们注重的是“教会”学生多少知识。事实上,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是无法把学生未来所需要的知识全“教会”给学生的。高校的教学理念应该是“教”学生“会学”,而不仅是“学会”,应以有限知识的讲解促使学生掌握“会学”新知识的方法。我们认为,采用案例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再现科学的发展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使学生有机会独立探索、获得科学发现的智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习惯。这样,学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而不只是对一些事实知识的简单记忆。
二、案例教学在基础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运用精选出来的案例材料,使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事件情境之中,通过组织学生对事件的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智慧,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种教学方法。
1.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明确的学习目的;二是浓厚的学习兴趣。由于社会的变迁、生活条件的改善,学生的毅志力逐渐变的脆弱,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搞好教学的关键。利用青少年强烈的好胜心理,让他们参与案例讨论,认真钻研教学案例去获取知识,通过努力去解决问题。当他们通过自己的钻研求得知识后,这种胜利者的心理就得到了满足,因而增添了学习兴趣,强化了学习动力。如新教材中有很多教学设计案例研究讨论问题,其中《化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一章中,案例1“盐”的教学情境设计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案例2“食盐和纯碱”教学情境设计从学科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渗透人文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些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密切结合中学化学教材,对师范生今后从事中学化学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师范生通过分组讨论学习这些教学设计案例,从中总结出一些简单的教学规律和方法,就容易产生愉悦的“成就感”。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应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及学习方法学习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的过程,学生可以直接领悟到化学知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只要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有用,学习兴趣就会倍增。
2.有利于培养学员的发散思维能力
实验案例教学模式要经历“问题情境――方案设计――比较完善――解释与应用”的基本模式。通过这种模式使学生体验化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对化学实验整体性的认识;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化学的自信心。而模式的构建或是超越,贯穿始终的应该是探究教学的理念。案例教学模式关注的焦点不应停留在教材中和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课题、积极地思考所面临的问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更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又带着更多、更新的问题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当然教师要把握好案例学习的要求,不能把案例内容当作纯粹的知识点来教学,也要兼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化学知识水平,不宜要求每个学生都有探究设计方案,而是要学习别人好的方面,补充自己的不足。
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对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式提出了挑战。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和用多种方法通过不同途径探求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诱导学生去“发散”思维,关键在于设计“发散点”,而“案例讨论”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挖掘出来的,具有优选性、广联性、密集性和科学性。如关于教学情境的设置方法、教学案例,“盐”、“食盐和纯碱”、“溶解度”、“原电池”的教学情境设计,放手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就能联系到诸多化学知识,也可得到很多应用环境背景或活动背景,这样学员所学的知识不但存在于其中,而且学会如何应用。通过对这些教学案例的学习和讨论,教师再引导学员广联知识,深入讨论,优化结果,这样的讨论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因此,合理使用这些案例,不仅可使师范生加深理解中学化学教学内容,而且对培养学员的发散思维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有利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通过对案例的学习,使师范生意识到教师和师范学生既是教者,也是受者。通过互相切磋,学生可以从多方面接受信息,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如化学探究式教学案例1中关于“氧气教学的两个教学场景”的比较,这是一个开放型的问题。两个教学场景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对2个教学场景的对比得出结论:场景1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方法,教学方法陈旧,没有体现新的教学理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场景2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既重视学习结果,也重视学习过程,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这一案例学习,让师范生充分理解化学探究教学是什么,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教学。案例2“我们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设计模板: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提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分组进行实验分析信息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在案例2教学活动中,穿插了较为完整的课题性探究活动,可以保持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日常学习中所获得的零碎的探究经历、亲身体验及学习方法得到整理和总结,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中像这样的案例还很多,只要师生共同讨论、相互补缺、相互激励,有利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就能共同提高中学化学教学水平。
三、结束语
案例教学不仅缩小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距离,而且丰富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认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创新能力、总结能力也得到提高。但我们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年龄特点,每一节课案例不宜过多,而且也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穿插使用。不能用它代替学生实验等学生动手的实验探索。由于案例教学需大量收集资料,分析处理,教学上相对难度较大,所需时间较多,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需同行共同努力,使之不断完善、发展。相信这些带有方法性、应用性、发展性的案例教学,一定对提高学生素质起到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陆真.化学教学论课程的应变与对策――关于案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化学教育,2004(8):22
关键词:创设情境;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5-0042-03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设计思路
1.1探索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教学理念
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化学,对21世纪公民来说,必须具备基本化学素质,初三学生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应知道在哪里能找到化学,化学能回答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化学能为我们当前生活提供什么,本节复习课正是探索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教学理念。
1.2探索应用情境引导、问题探究式学习模式
问题探究式学习的展开,关键在于“探索未知”的情景引导设计。合适的情景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潜能,只有被调动了的潜能才有可能发展成为学生的能力。在本节初中复习课中,围绕日常生活中牙膏磨擦剂来创设学习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提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2设计探究活动
2.1 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放映] 商场、超市中各种牙膏的种类和某品牌牙膏的广告片。
[教师] 从广告语和生活中我们知道使用牙膏刷牙不仅能去除去日常饮食带来的牙渍,恢复牙齿的健康洁白,还可以帮助防止牙渍再生,持久洁白牙齿。牙膏为什么有这些作用呢?
[学生] 应该与牙膏中所含物质的成分有关,与所含物质的性质有关等(渗透学科学习方法教育)。
[教师] 牙膏中到底含有哪些主要成分,我也不清楚,我也很想知道牙膏的主要成分,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些有用资料。
[投影] 网上下载的有关牙膏的资料(渗透了另一种学习方法,利用网络资料)。
牙膏的成分与作用
牙膏是由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的,它包括摩擦剂、洗涤泡沫剂、粘合剂、保湿剂、甜味剂、芳香剂和水分。近几年来,在牙膏中还加入了各种药物,制成多种药物牙膏。摩擦剂是牙膏的主体,常用的摩擦剂有碳酸钙、氢氧化铝、二氧化硅,用量在30%-55%之间。为了增加去污效果,还需加入2%洗涤泡沫剂,牙膏能洁白牙齿主要靠这两种成份的作用。摩擦剂具有一定的摩擦力,洗涤泡沫剂具有洗涤和产生泡沫的作用,二者结合起来加上牙刷的作用,就能把牙齿表面的污垢刷去,使牙齿洁白如玉。
[教师] 从资料介绍来看,牙膏虽然种类很多,但都含有摩擦剂,今天同学们都从家里带来了你所使用的牙膏,通过资料介绍你想对牙膏进行哪些方面的探究?
[学生] “我想探究中华牙膏中的摩擦剂是什么?”、“我想探究佳洁士牙膏中摩擦剂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牙膏中的摩擦剂会伤害牙齿吗?”、“我想知道碳酸钙摩擦剂的制取方法。”、“我想知道洗涤泡沫剂的化学式。”,“我想知道含氟牙膏中氟的作用。”……。(学生非常兴奋地说出许多想知道和想探究的问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能解决上述问题吗?
[学生甲]我想合格牙膏中的摩擦剂可使牙菌斑,软垢和食物残渣去除,又不会对牙面及牙龈产生伤害。不合格牙膏中的摩擦剂粗糙,刷牙时有象沙子一样的颗粒滞留在嘴里,容易伤害牙齿。
[学生乙]我认为牙膏中的摩擦剂(如碳酸钙)要颗粒细、纯度高和均匀才能做摩擦剂。所以不能用石灰石直接做摩擦剂,石灰石中含杂质太多,需要对含碳酸钙的物质(如石灰石)进行提纯。
[学生丙] 含氟牙膏能增加牙齿的抗龋力。
[教师]针对提出的问题,分小组来解决以下
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探究性价值的问题):
探究课题
1.如果牙膏中摩擦剂量只含有一种,如
何探究你使用的牙膏中摩擦剂是什么?
2.如何由石灰石制取颗粒细而纯的碳酸
钙摩擦剂?
3.如何测定并计算牙膏中的摩擦剂(只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下节课我们再探究)
2.2 提出假设,设计方案
[教师]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投影] 讨论要求:
讨论要求
1.第一课题,要求提出假设,并设计出
具体的实验方案。
2.第二课题,要求设计原理和具体步骤,
并完成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第三课题,要求回家完成,设计实验步骤和装置。
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一名学生汇报你们组的方案,其他同学补充,各小组在讨论和设计方案时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交全班解决。
[学生] 学生讨论非常激烈,代表发言积极,主要设计如下:
课题1:[提出假设]
假设1:摩擦剂是氢氧化铝;假设2:摩擦剂是碳酸钙;假设3:摩擦剂是二氧化硅。
[实验方案]取少量某牙膏于烧杯中,并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则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与对应结论如下表:
[问题] 对二氧化硅和氢氧化铝的性质不清楚,它们是否溶于水,是否能与酸反应。
课题2:方案1
2.3讨论方案,解决问题
[教师] 对上述设计的方案师生共同讨论,尽可能解决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对实验方案设计的评价能力)。
对于课题1:
同学们都同意此方案的设计。对提出的问题,有同学举手说可以帮助解决。
[学生] 我猜想二氧化硅不能和酸反应,因为它属于非金属氧化物,氢氧化铝能与酸反应,因为它属于碱,是否溶于水可通过查溶解性表和实验进行解决。
[教师] 说的很好。细砂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我这里就有一包灰白色的细砂,只是牙膏里的二氧化硅比这更纯,颗粒更细,更均匀,下面我们请一名同学做细砂与盐酸的反应(引导学生用化学实验的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想)。
[学生] 向装有少量细砂的烧杯中倒入盐酸,砂与盐酸没反应。
对于课题2:
[学生甲] 我认为方案1不可行,因为石灰石中含许多除碳酸钙以外的其它不溶性的杂质,在溶解和过滤中不能除去,这样制得的碳酸钙含杂质太多,不能用来做牙膏中的摩擦剂。
[学生乙] 我认为方案2也不可行,反应中的二氧化碳不能充分利用,反应中所需的盐酸和碳酸钠成本较高,不适合用此方案来制取摩擦剂。
[学生丙] 我认为方案3可行,但不如方案4好,方案4能充分利用石灰石反应后的产物全部转化为碳酸钙,使生产过程成本降低,且符合生产绿色化。
[教师] 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说明你们已经意识到工业上制取某种物质的基本原则。
[投影]
工业制取物质的一般原则
1.原理正确;原料易得,价廉;
2.产物无污染;所得产品纯度要高。
2.4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教师] 请同学们用自己带来的牙膏,按照课题1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同学们用自己带来的牙膏进行实验情绪高涨,但倒入盐酸看到大量气泡产生,“肯定含碳酸钙”学生们兴奋地大叫起来)。
看到同学们仔细的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再看到上交的一份份活动探究报告,我认为此次活动探究复习课是成功的(引导学生用化学实验的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想)。
3教学反思
一、恰当运用环境暗示,替学生营造一片快乐沃土
环境暗示主要是利用具体环境来实现对学生的暗示,它包括物化环境暗示、艺术环境暗示和心理环境暗示。无论是优美惬意的物化环境的陶冶,还是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的感化,都能使学生在无对抗的状态下,乐意、自觉地接受环境暗示信息。
1.物化环境暗示:此时无声胜有声
物化环境暗示是指通过一些实物营造某种场景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意识的作用下自觉地投入学习,主动地参与活动。许多活动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人们无意识地对外界环境各种暗示所做出的反应,因此,暗示是个人和环境之间一个不可或缺的交流因素,若能引发人与环境之间的“共振”,则人与环境间的不断交流就能达到最为和谐的境界。例如:挂图在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学校购置与教师自制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在学生迈入化学门槛之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设计绘制仪器装置平面图,学生完成以后,组织评比,并将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用来布置实验室,与温馨整洁的地面、有序摆放的仪器、琳琅满目的化学手抄报、积极奋进的化学家画像交相辉映,给学生营造一个具有良好暗示作用的化学学习心理场,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浓浓氛围。
2.艺术环境暗示:山色空朦雨亦奇
艺术环境暗示是指用艺术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含蓄地、间接地对学生心理和行动产生一定影响。洛扎诺夫认为艺术是最有力的暗示。当学生在享受艺术美时,身心处于松弛状态,而大脑仍处于机敏状态,这种状态特别适宜于人的潜能开发。教师应着力发挥化学潜在的审美功效,创设美的课堂意境。例如:化学反应过程的现象美、实验装置的流畅美、化学家们的追求美、化学史上的发现美都是可以让学生领略的科学之美,能够引导学生对化学美产生新奇、愉快、向往的审美感受。再如:刘禹锡的《浪淘沙》“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道出了金的获取方法。谜语“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到,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无他活不久。”道出了空气的性质。这些艺术手段的运用都能促进学生愉快学习。
3.心理环境暗示:蓬门今始为君开
心理学家泊恩海姆发现:凡是来自环境的刺激,是对整个人的活动发生作用的要素,因为它作用于人的心理,会从多个侧面、多种渠道影响着人们心理,这种立体式信息途径决定了环境暗示的多维性和情境性,而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环境的胁迫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教师运用心理环境暗示的时候,既要当好一名导演,又要让每个学生做好演员,在活而不乱、分而不散的和谐环境中“演”好每一台戏。例如:在做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之前,笔者提醒学生保持安静,强调要用眼睛仔细观察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这就暗示着该实验的现象比较鲜明。这样,学生就会有意识地把本来很容易忽视掉的“一屡白烟”这一现象记住。在学习燃烧条件时,笔者提问:如果有人拔打电话“119”,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再问:通常用什么物质来灭火?待学生回答水后,笔者将氧气通到水中,水中白磷立即燃烧,学生非常惊讶,因为在刚才教师的暗示之下,水是用来灭火的,现在竟然水中生火,让学生在无意识之中产生了学习的欲望。
二、巧妙运用他人暗示,给学生找寻一方灿烂天空
他人暗示是指被暗示者从别人那里接受了某种观念,使这种观念在其有意识和无意识里发生作用,并使它实现于行为之中。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语言、体态、活动等暗示手段给学生一些积极的暗示。
1.语言暗示:弦外之音荡涟漪
叶圣陶教诲我们:教师的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天才,但也可以摧毁一个天才。毋庸置疑,教师的语言是给予学生心理暗示的重要途径,若用的巧妙,则效果颇佳。例如:在讲评作业时,教师应尽量避免采用点名批评的方式。点名批评容易让学生联想到“老师不太喜欢我。”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结果与教师的初衷背道而驰。除了口头语言暗示外,教师也可以采取书面语言暗示,如在平时批改作业和试卷时,对进步的学生写:“你进步真大”、“哈!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对于退步的学生,可以写:“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比这次更好”。通过书面语言暗示,常常产生“蝴蝶效应”。比如学生的作业整洁了,学生愿意与老师沟通了,学生更加尊敬老师了,学习成绩进步了。因而,教师在书面语言暗示方面,不要怕耽误时间和精力,说不定教师手中的笔还真是一支神奇的魔力棒。
2.体态暗示:于无声处现真情
体态暗示就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时,用体态语言把自己的愿望表露出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教育或顿悟教师的教育意图。心理学家马若琳指出:信息传播的总体效果等于7%用词,加38%口头表达,加55%形体语言。就是说,教师除运用语言暗示外,还可运用神态、体态等行为暗示,这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特殊信息传递渠道,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愠一嗔都能引起学生的生活情感和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更能体现暗示的委婉特点。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更易相信所见到的而非听到的事实,教师的行为是对学生最有力的暗示。笔者发现学生存在问题时,努力通过行动做出表率,暗示学生纠正。例如:有学生做完实验不整理就走了,如果简单地当众责罚,往往起不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实验习惯的作用,所以笔者总是亲自整理,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以此暗示学生作出判断,选择行为,次数多了,学生也就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啦。
3.活动暗示: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最大“敌人”不是自己能力不够,也不是学习内容深奥,而是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动机障碍。如能依托学生喜爱的活动平台,则可激发学生内在动机,激活学生内在潜力,实现活动暗示的终极目的。当我们安闲地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时,我们的精力全集中在电影上,并没有有意识地去记忆某一个情节,然而,往往就在这种放松的精神状态中,对电影的情节却产生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心理学家毕希名教授认为,这种创造力的假消极状态,对于开发人的生理潜力却具有特殊的功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情境,这种情境的设计与我们通常所采用的直观教学不同,直观教学提供给学生的是实在的观摩物,增强学生感性认识,而暗示法设计的情境,是让学生处于放松的假消极状态,以利于激发学生的感知和记忆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定期组织开展化学魔术晚会、化学新年晚会、科技节、小论文竞赛、家庭小实验等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心情放松,他们关心的是在活动中如何施展自己的才华,也就在无意之中巩固和学习了化学知识。
三、积极发挥自我暗示,为学生打开一扇自信窗户
自我暗示是指自己用某种观念影响自己,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并促成它转化使它实现为动作或行为。心理学家威廉姆斯指出:无论什么见解、计划、目的,只要以强烈的信念和期待进行多次反复地思考,那它必然会置于潜意识中,成为积极行动的源泉。比如美国拳王阿里每次回答记者的提问后,总忘不了说一句“I’m the best!”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例如:学生书写方程式缺这漏那是一个通病,这是由于学生书写时,常常缺乏检查意识造成的,一般在教师的提醒下能够改正过来。但考试的时候,没有了教师的提醒,只能依靠自己。几乎每个学生书写时都会忘记标上箭号而被老师打上“血淋淋”的叉,此时学生不妨把这种痛苦扩大化,想象这种疼痛是被利箭所射带来的。因为要记忆的东西经过强烈情感的过滤之后,就会使人记得更深刻、持久。以后,每次书写时,学生就想象成被利箭所伤,这样就会大大降低错误几率。
尽管心理暗示对初中化学教学具有不容低估的作用,但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有当它和具体的教学行为结合的时候,教师“无心”的心理暗示,能在学生不设防时悄悄地潜入学生的心灵,才有可能使教师的暗示真正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另外,心理暗示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故教师要坚持积极、正面引导学生,避免负面暗示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总之,只要我们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心理暗示会对建构初中化学高效课堂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4.
[2] 张景浩.积极心理暗示效应应用个案.教育科学研究,2003(4).
【关键词】 融合式教学;初中化学教学;案例研究
一、融合式教学的认识
融合式教学指的就是教学资源、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师生关系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教学方式。而融合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将网络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化学的学习,比如图片、文字、视频等,可以说,这种融合式教W方式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化学学习的环境,并且可以吸引学生进行化学的学习。通过融合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可以有效地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教育不发达的地区,融合式教学的优势更加的显著。
二、融合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描述
以下对融合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的案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在学习沪教版初中化学《奇妙的二氧化碳》这一章节内容时,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教学,首先学氧化碳的形成、物质组成和性质,然后是展开二氧化碳形成的实验教学。在学氧化碳的形成、物质组成这一阶段中,教师首先挑选出五位学生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教师则在线下一一进行辅导,需要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就是,学生必须在学习完之后能够独立地完成教师所布置下去的任务,在独立完成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更深入的内容,即进行到第二阶段的学习,实验教学。将碳酸钠放置到充满二氧化碳的容器当中,再往这个容器中缓缓注水,那么此时这个容器中的气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写出该反应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其实这个实验过程主要考察的就是学生对于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知识的掌握,以及对于气压的变化做出的分析。
最后,这五位学生都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但是通过对学生的分析过程观察,可以发现有两位学生在分析过程中的思维逻辑不是十分的清晰,那么教师就有必要针对这个问题对这两位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教师通过融合式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教学引导和学习的辅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之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三、融合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具体分析
在学习初中化学时,主要的学习内容就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规律,可以说,初中化学的学习可以作为学生的化学启蒙阶段,那么在这一阶段之中,注重的不仅是学生对于化学的初步知识的了解,更是培养学生的一种化学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以上的融合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描述可以得出,首先,在融合式教学当中,着重强调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对于学生的而言是十分有益的。其次就是在这种融合式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会将教学内容、教学媒介进行重新组合,使他们产生了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以上的案例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和交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和交流这两种关系就是融合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融合,因此在教师对两位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过程之中,学生便会解决自我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困惑。还有就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探讨的过程中,可以相互之间交流化学学习的方法和心得,共同进步。
在学习初中化学中的《奇妙的金属》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拿一些比较常见的金属如铁、铜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比如铜是黄色的而铁是褐色的,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现实生活中不常见纯铁,因此教师就需要通过图片的方式展现纯铁,使学生意识到纯铁其实是白色的,质地是比较柔软的这个性质。教师可以在网上搜寻这方面的视频,通过视频展现的方式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些金属的性质,这样可以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或者是通过结合创设情境的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并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教师的引导来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融合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之中究竟产生了什么效果呢?在笔者看来,融合式教学的案例描述中所应用的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在线学习化学知识的平台)清楚的记录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是需要反复学习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的方法。因此通过这个平台所记录的信息可以发现以下内容:学习水平最差的学生是学习方法出现了一定的错误,并没有一个系统的记忆,对于化学的相关化学方程式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而在教师的指导和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之后学习水平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由此可以看出融合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化学知识的学习是十分有帮助的,因此应该在化学教学之中充分地应用融合式教学。
小结:总而言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通过融合式教学的方法进行化学的教学,能够利用更多的教学资源,以及提供一个更好的教学环境和背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师也应该重视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使其充分融入化学的教学当中。可以说,融合式教学对于初中化学教学的意义重大,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充分地推广融合式教学。
【参考文献】
[1]杜亚非. 融合式语文教学初探[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4).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情境;教学观念;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到底有哪些优势,又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更好地应用,以下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与生活结合,创建教学情境
课本上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让学生能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才是目前化学教学达到的最良好效果。例如,在讲述硫、二氧化硫、硫酸、硝酸等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引入酸雨这个案例。通过一个关于酸雨的新闻报道向学生提问酸雨是怎么形成的呢?然后给学生播放关于工厂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视频,让学生们思考这些排放的污染物进入空气和云中会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呢?再给学生展示酸雨过后对农作物、建筑、人体的危害。最后引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学生便能掌握相关的硫和氧气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二氧化硫遇水反应生成了硫酸等。从酸雨造成的危害中还能引申出建筑被腐蚀的原理,建筑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那么硫酸是如何腐蚀到这些建筑的呢,通过一些提示和引导,试着让学生自己推导出这个化学方程式,增加他们的印象。通过酸雨一系列的危害倡导学生要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由此提出如何减少酸雨危害的措施,采用原煤脱硫技术,降低燃煤的含硫量,发展洁净煤技术,开展煤的综合利用,如:煤的气化和液化等,采取一问多答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对化学的兴趣,通过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参与思考,并根据一些已有的概念来认识到所应掌握知识点的内容。
二、通过科学实验,创建教学情境
书本上一些抽象的实验原理很难通过语言来讲活,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感情、充满心理活动的学生,因此,枯燥抽象的实验原理和图片很难让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设计一些更为直观的实验教学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易接受的平台。例如,在讲述金属钠的性质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这样一个实验。取一盆清水、镊子、几小块存放在煤油中的金属钠。将金属钠置于水中,金属钠浮在水面,熔成闪亮的小球,向各个方向迅速游动,同时发出嘶嘶的响声,结束后往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变为红色。其次向学生提出为什么钠会在水面上游动,产生了什么气体,最后溶液为什么会呈碱性,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并汇报成果,最后说明实验原理,钠的密度小,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反应有气体生成,生成的产物呈碱性,生成的气体是氢气,碱性物质是氢氧化钠。得出钠与水反应这一性质、现象、化学方程式,并可以引申到如何验证氢气、氢氧化钠的性质等。又如,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之后溶液的体积小于100毫升,这时学生就很难理解,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准备50毫升的黑豆和50毫升的小米,让他们混合之后,学生们就可以观察到小米进入黑豆之间缝隙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了,通过宏观的观察将微观的反应解释出来,学生便能理解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水分子和酒精分子融合后体积就变小了。
三、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富有艺术性的课堂可以形成一个更为良好、和谐的氛围。在设置案例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在具体实施上应该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理念。这点就需要教师本身具有比较丰富的知识内涵,在讲课过程中幽默诙谐,同时又具备知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深入浅出,对于这些初中的学生来说是具有诱惑性的,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的同时也使他们学到了化学知识。比如,我们在课本中学习到的硫酸钡、硫酸盐酸、三氧化硫和碳酸钙的特性,这些中哪些是电解质,我们不用死记硬背,要根据这些物质的特性去分析硫酸钡溶于水时不导电,但熔化时能导电,是电解质,硫酸熔化无水硫酸时不导电,但溶于水时能导电,是电解质,盐酸不是化合物,不存在无水盐酸,不是电解质,三氧化硫熔化时不导电溶于水时起导电作用的离子不是三氧化硫本身电离,不是电解质,碳酸钙溶于水时不导电,熔化时已分解,但碳酸钙是离子化合物是电解质,因此,这些概念的记忆需要理解着去记忆,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