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林业专业技术工作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13 10:40: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林业专业技术工作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林业专业技术工作

第1篇

1、夏季移植全冠树木应急处理技术的应用

夏季移植全冠树木是园林施工中的难点问题之一。很多工程由于营造景观效果需全冠移植树木,而全冠移植树木的应急处理技术做不好,将影响移植树木的冠形、景观效果及成活率。本人在工程实践中摸索出应用全光喷雾技术为主的应急处理技术,有效地保留了树木的叶片,保持了树木的原有冠形和景观效果,明显提高了移植树木的成活率。

2、呼市大青山南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绿化工程

呼市大青山南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绿化工程是呼市政府的重点工程,时间紧任务重,我在该工程14标段中担任技术员。本人从该工程的土地整理;定点放线;施工组织设计;树木选择与配置;小班划分与布置;施工技术规程的制定;施工技术要点的掌握;施工重点难点的控制;春秋季施工的技术措施;栽植技术及质量的控制;施工人员和机械的现场配置和管理;苗木进场的检验检疫;提高苗木成活率的措施;林木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后期的养护管理;冬春季森林防火措施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等全程进行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受到了监理和甲方的好评。

3、进行道路绿化和小区景观设计工作

第2篇

关键词:园林工程技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

1引言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强调要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双证制度、订单式培养等各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定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世界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是“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尤其是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表现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或者是政府提供财政投入来推动职业院校适应企业的需求。而我国由于历史原因,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校企合作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还在进行适合本国国情的摸索。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意义

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同时也是企业生产的平台,将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紧密结合起,实现互利共赢。

2.1助推高校在产学研大步前进,充分发挥科教兴国的作用

中国高校发展到今天,已经拥有门类齐全的学科,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当今知识或技术在提高生产率、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方面的地位日益突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高校的广大科研人员的创造、发明等往往不能很快进入市场,产生效益。而有了企业这个平台,所有的成果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校企合作为高校的产学研的良性循环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2.2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科技竞争力

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科技总量、经济实力以及科技水平与潜力的综合体现,我国要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势必要努力提高科技竞争力。而提高科技竞争力的关键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企业对核心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掌握、创新也需要人才。因此,深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与企业的有效合作,是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条件。

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

本文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省省级示范专业――园林工程技术为例进行研究。

3.1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2008年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及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学院省级示范性高职专业(2011年立项)建设的要求,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备从事园林工程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植物生产经营管理的高技能应用型、创新型技术人才。

3.2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2002年,在全省率先依托园林技术、园艺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立了园林工程技术高职专业,在四川省建设厅岗位培训中心及四川省风景园林协会的指导下,实施“双证”式教学。目前,有专任教师23名,兼职教师29名,校内实训基地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31个。

3.2.1校企全程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项目驱动,四段育人”,其中“项目驱动”指对接并归纳整合七个职业岗位(四个主岗位,三个拓展岗位)能力,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对接生产过程,以工程项目为载体,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开发课程体系;对接真实工作任务和国家职业标准,遵循认知规律,开发课程;对接工作过程,创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接企业用人标准,企业文化,建构专业和课程的评价体系。

“四段育人”是根据学生认知及职业素养形成规律,在设计与实施中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4学期):学生在校内和师徒工作室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学习,搭建专业基础平台,培养学生岗位认知、基本专业素养及单一问题的解决能力;第二阶段(第4学期暑期岗位见习):在合作企业和师徒工作室结合生产项目进行定岗实践,让学生对各岗位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流程、质量标准有进一步认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第三阶段(5学期):根据定岗实践中对各岗位工作的体验与认识,结合学生个性特点,以企业提供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在学校或合作企业进行综合能力模块和拓展能力模块课程学习,提升专业岗位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综合问题的解决能力;第四阶段(6学期):到园林企事业单位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结合工程项目进行综合顶岗实习,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过渡。

3.2.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1)抓阵地,建协会,强师资,设基地,举行技能大赛、多种方式凸现素质教育为中心。按照“抓住一个阵地、建立三个协会、培养一只队伍、建设一个基地、举行技能大赛等多种活动”的工作思路,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政企行校”四方联动,提供项目支撑,立体推进。与成都市温江区花卉园林管理局,温江区劳动就业局等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合作,政府出台政策,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提供保障;与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四川省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成都华西生态集团等31家省内外企业合作,确立了设计员、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四个主要就业岗位,监理员、招投标员、苗圃管理员三个拓展岗位,确立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四川省风景园林协会、成都市风景园林学会、成都市园林绿化协会、温江区花卉园林协会的指导下,与合作企业一道,根据生产过程,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制定了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与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完成了工学结合的23门项目化、情境化课程建设工作;对接工作过程,实现校内仿真实训、校外定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相融合,教室教学、实训区教学和工地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在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指导下,与企业和行业协会合作,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和企业文化,完成了专业教学标准和集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为一体的课程评价体系。

(3)三方互动,理实一体,深度合作,拓宽人才培养平台。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依托名企(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等)、师徒工作室(成都三邑园艺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与专业建设共同分析岗位群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共同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及学生岗位见习(定岗)、顶岗实习指导工作等;使深度合作企业增加到31家,学生顶岗实习半年以上的比例达到100%。

(4)“四段育人”分段推进,工学交替,四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四段育人”,充分体现了工学交替,分段推进的培养模式。在建设过程中,实现了四个融合,即学生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相融合,校内仿真实训、校外定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相融合,教室教学、实训区教学和工地教学相融合,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相融合,从而极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4校企合作的模式及组织形式

4.1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合作模式

在温江区花卉园林局指导下,将区园林绿化协会、成都欣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引入学院,共同组建项目管理工作室。学院提供场地,协会和企业提供设备、项目、技术支撑,学院师生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建团队,完成南部县行政中心附属工程车道及人行道绿化工程、温江区涌泉花和道路行道树栽植工程、创维成都物流园二、三期园林绿化工程等10个项目、面积438000m2、合同额为4800余万元项目的施工投标、工程施工及现场管理等方面工作

4.2企业+学校合作模式

学院与省内外31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业合作关系,建立了稳定的学生校外实习与就业基地。

4.3师徒工作室模式

在企业、学校成立师徒工作室,实施拜师制式的实习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积极为学生选派具有极佳社会声誉的专业人士为导师,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建设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热爱专业、学习专业的热情。

4.4组织形式

行业协会、企业、学院、专业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团队,负责校企指导与评价校企合作的具体工作(包括拟定校企合作项目、项目实施流程、各环节管理办法及质量评价体系),并定期研讨总结。

5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施成效

通过近三年的建设实践,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取得了以下可喜成绩:2013年毕业生“双证书”取证率达100%、就业率在达到98%,专业对口率为91%,本专业学生半年就业起薪为2836元;毕业生爱岗敬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5.1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5.1.1校内实训室、场建设

紧紧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分院采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方式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分院新建园林工程材料展中心、园林工程景观设计工作室等17个学习训练区,其中与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园林工程施工实训中心、与四川远景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共建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室、园林工程设计及项目管理实训中心,与成都惠美花境园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建园林植物栽培与管理实训场;与温江区园 林绿化协会合作,将成都欣绿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引入学校,学校提供场,企业提供设备及相应工程项目,共建景观设计工作室。企业按照实际工作流程,提供项目操作规程、管理制度、指导教师、实训项目,使各实训项目在真实工作场景下完成;满足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满足园林类职业技能的鉴定与培训需要。

5.1.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选择四川远景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院、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成都华西生态集团、成都三邑园艺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有代表性、基础条件较好的园林设计、工程施工、花卉苗木生产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成了31个校外实习基地。各基地已接纳顶岗实习学生共计300余名,从而有效地利用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各种资源,为学生岗位见习(定岗实习)、顶岗实习、专业课程教学、学生就业等方面提供了充分保障,确保了学生在校期间半年顶岗实习比例达100%。

5.1.3师徒工作室建设

充分利用温江区是全国西部最大的花卉苗木生产地及川派盆景的发源地,知名园林花卉苗木生产企业、园林工程设计兼施工企业多,知名行业专家和技术专家云集的优势,在成都市风景园林协会、成都市风景园林学会、温江区花卉园林协会、温江区园林绿化协会、温江区花卉园林协会等行业协会及温江区花卉园林局、温江区就业局等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指导下,与温江区20余家企业达成协议,在企业成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师徒工作室。

5.2实践教学项目建设及实施

与合作企业合作,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下,按照实际工作流程,设计并完成了主要专业课程实训项目、专业综合实训项目、专业认知项目、岗位见习项目、顶岗实习实践教学项目的建设,在项目实施中,实行企业人员与校内教师双指导。

5.3课程建设

与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四川省远景建筑园林设计研究院、成都三邑园艺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成都惠美花境园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聘请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指导,按工作过程和“五个对接”改革教学内容,完成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导论》等23门课程标准;完成了《园林植物景观营造与维护》等8门课程资源库建设,完成了17门校本教材编写,并陆续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制定了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编制了“拜师制”实训、暑期岗位见习、顶岗实习指导书,初步建成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共享型课程资源库和开放式网络学习平台。

5.4师资队伍建设

5.4.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近三年,选派4名老师到合作企业全职锻炼;选派12名老师带着课程建设任务,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合作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安排12名老师参与了成都农林科学院承担的学院彭州葛仙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规划、项目论证;四川省远景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学院大门及景观项目设计等生产性项目。

目前,20名教师分别取得了全国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全国注册一级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景观设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

5.4.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含学会)、企业合作,有针对地在“政、企、行”中选聘兼职教师,现已建立了29人的专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参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审定等工作。

5.5技术服务

近三年来,积极开展对合作企业园林植物生产与养护、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先后参与完成了四川雅安芦山县第三小学园林绿化工程、成都市新都区柏茗现代科技农业园、成都市温江区永生镇石河鱼永生大路、成都市温江区涌泉花和道路行道树栽植工程、成都市创维成都物流园二、三期园林绿化工程等26个项目的设计、施工任务;承担成都市温江区、郫县花卉苗木生产企业在栽培养护管理方面的技术咨询100余次,解决生产技术问题20余项。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挽回了损失,受到企业好评。

2014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6校企合作反思

校企合作,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合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后续整改阶段应强化以下方面工作:政企行校中政、企、行的作用应得到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需进一步明晰与深化;校企合作中,应创新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建新,陈茂,汤书福.校企深度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以园林工程技术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11):36~38.

[2] 常会宁.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44~46.

[3] 杨群.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2(1):174.

[4] 张永玉,徐巧萍.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运作模式探讨[J].才智,2011(2):271.

第3篇

关键词: 基于工作过程 人才培养方案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C4文献标识码: A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既是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又是高职教育在相当长时期内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倡导和推行的一项重大理念变革。当代的高职教育着重培养有别于本科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在职业岗位中学习、在学习环境中工作。近年来,高职教育不断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虽以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上来看,仍有很多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究。本文对就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探索,意在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1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企业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技能型人才质量和素质方面的要求,以企业工作任务为引领,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实际需要来设计,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本专业具体的园林施工、设计、植物栽培与养护三大就业面向的工作岗位的不同需划分专业方向,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同时充分强调对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培训,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融入培养目标,课程考核应与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2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西部地区,服务园林行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园林工程技术与组织管理、测绘与设计、植物栽培、养护及应用等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三年系统专业学习,具备园林工程的施工能力,如完成地形营造、园路修建、园林小品建造与布置、堆山置石、小型园林建筑、绿化植物种植等能力;具有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如编制小型园林工程或大中型园林工程中单项工程的劳动力计划、材料计划、工程预决算和招投标标书等能力;具有园林测绘与设计能力,如住宅环境、单位附属绿地、屋顶花园、小型广场等中小型绿地的测绘与设计能力;具有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及应用能力,如常见植物的识别、栽培、移植、养护、造型与修剪等方面能力。

3定位人才培养规格

3.1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

(2)具有较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

(3)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4)具有良好的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3.2 应具备的知识

(1)掌握园林工程技术相关规范和基础知识,具备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能力。

(2) 掌握AutoCAD、Photoshop、Sketchup等应用软件技能,具有较强软件绘图的运用能力。

(3)掌握园林制图的基本技能和规范;

(4)掌握园林施工规范,具有可以按照园林施工图准确施工的能力。

(5)了解园林工程预算,具有一定工程施工预算能力。

(6) 掌握常规园林植物的性状、栽培条件,并能够合理的配置植物。

3.3应培养的能力

(1)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2)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3)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能力(具有握园林制图、识图能力;具有园林工程施工、测量、 设计、预算能力;具有较强的树木花卉识别和栽培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软件绘图能力)

4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设置

构建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特色是突出园林工程技术职业性教育。以园林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养护管理、园林施工管理工作岗位为出发点,在基础知识储备、职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突出职业性教育的特点,其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以专业群和职业群为本源,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课程体系的建构主要探索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专业领域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专业领域必修课程主要以园林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设计及施工图绘制这三大职业岗位进行设置。其中重点针对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这一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开设园林工程测量、园林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施工与组织管理、园林建筑技术、园林建筑材料与构造、园林工程招投标与概预算等核心课程,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就业时从事园林设计、施工图绘制,开设园林工程制图与识图、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计算机绘图(三大软件)课程。针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植物栽培与养护的学习也是比不可少的,根据工作岗位需求开始园林植物基础、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园林植物应用技术、园林植物配置课程。通过三大职业岗位及面向三大职业岗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使得课程设置上更加合理,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重点突出园林施工能力。

5实训条件建设

我校目前十分重视实训条件的建设,在新校区新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区域,总平面占地面积约为1600,包含四个实训区:假山与水景工程施工实训区、园林单体建筑施工实训区、园林小品施工实训区和园路铺装实训区。学校还建设有专门园林美术实训室、的园林专修室、绘图教室及计算机教室。在校外实训方面我校已与多家企业进行合作,努力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6重视学生职业技能考核

在人才培养中充分强调对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培训,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考核应与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本专业学生毕业前必须获得施工员职业资格证书。

7结束语

高校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探索和不断改进,只有在改革中不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不断解决,在改革中不断尝试才能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企业需求的实用型职业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丁金昌等.基于“工学结合”教学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08,(8).

[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edoas/

website18/ lev- el3.jsp?tablename=1183&infoid=910.

第4篇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林业;病虫害;预防;运用

近年来,病虫害对林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侵害,林业部门的管理人员虽然使用大量的农药进行林业病虫害的治理,但是效果却不是十分理想,不仅没有很好的防治病虫害,并且还影响到了林业的健康发展。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农药的使用不是很合理,滞留很多的高污染和高残留物在林木上,对林木和植被的生长造成了危害。为了能够在不影响林木生长的情况下有效防治病虫害,转基因技术逐渐被用于林业的病虫害防治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促进了我国林业的进一步发展。

1 常见的林业病虫害

对于林业生产来说,较为常见的病虫害主要是指影响林木生长的病害和虫害,一旦林木爆发病虫害就会严重阻碍林木生长,致使林木枯萎、死亡,不仅如此,还会影响林业经济效益增长,影响生态发展。由于受到全球变暖影响,不少害虫已经能够通过越冬存活下来,如松毛虫、青杨天牛以及天幕毛虫等,严重威胁到林木生长。

以我国种植面积较大的杨树树种为例,常见的病虫害主要有食叶害虫与蛀干害虫,对于食叶害虫来说,杨小舟蛾、杨扇舟蛾这两种害虫的繁殖能力特别强,杨小舟蛾一年可以繁殖四代,而杨扇舟蛾则可以一年繁殖六代,刚孵化出来的虫害就喜欢啃食树叶,最后留下叶柄。这种虫害多发生在七八月份。而常见的蛀干害虫主要有光肩星天牛,它主要啃食杨树树干,这样就会导致杨树生长质量下降,严重的还会出现死亡情况。

2 转基因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预防工作中的运用

2.1 抗虫基因

2.1.1 微生物防治

在林业虫害的预防工作中,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中的微生物技术来实现防治目标。一种名为苏云杆菌的芽孢杆菌广泛的分布在土壤中,其在形成生长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具有杀虫作用的晶体蛋白,该种物质在进入到害虫体内后,会与消化酶产生作用,从而释放出一种毒蛋白分子,该种分子在进入到害虫的肠道中后会与肠道中的特异受体进行有机的结合,会使害虫的肠道出现细胞膜穿孔现象,从而对害虫的中肠壁造成严重的损害,再加上一系列的作用,最终可以导致害虫死亡,从而减少虫害对林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关专家学者曾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植物表达不利的A、T碱基替换成方便植物表达的G、C碱基,这样就使Bt基因的表达量比原来高出了一百倍左右,对于防治鳞翅害虫十分有效。有些学者将含有cry3A启动子的vip83基因应用到了Bt高毒力野生菌株中,并从中获得了高效广谱工程菌,可以有效防治夜蛾等害虫。

2.1.2 凝集素防治与蛋白酶抑制剂防治

凝集素在植物和微生物中都有广泛的分布,其能够与特异单糖和寡糖蛋白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可以在害虫侵害植物的过程中进入到害虫体内,在害虫的体内,这种物质能够与消化道中的糖蛋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发生相应的毒害反应,最终致使害虫死亡。目前,已有相关学者在克隆了凝集素的基因后,使序列分析和表达得以构建,之后把这种技术广泛的应用林业生产过程中,对林业翅目害虫的防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在预防林业虫害的过程中,蛋白酶抑制剂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主要的作用是对昆虫体内的消化酶造成影响,从而使害虫的耐受性得到降低,该种物质具有很强的抗虫性,还具有较好的抗虫谱广作用,特别是在防治翅目害虫中有显著效果。

2.1.3 应用动物抗虫基因

在昆虫的体内含有大量的几丁质酶,该种物质具有良好的抗虫性能,因此将其应用在林业生产过程中,具有很好的杀虫效果。目前有学者做过一组实验,即从转基因林木中提取出天峨昆虫的几丁质酶,并将其添加到锯谷盗的食物中,使用量是2%,结果发现可以毒害很多的锯谷盗。通过这种研究表明,动物体中的抗虫基因是具有良好杀虫作用的,因此可以被广泛的应用到林业的虫害防治工作中。

以杨树常见虫害杨小舟蛾为例,经过转基因的杨树,在每年的六月份具有较强的抗虫性,在七八月份抗虫性逐渐下降,在九月份左右又会回升,通过这样的数据可以看出,转基因后杨树在抗虫时间上具有动态性。对转基因杨树的杨小舟蛾幼虫控制可以得知,其对低龄幼虫的影响与抗性明显高于大龄幼虫,很多幼虫在化蛹期间就会杀死。不仅如此,转基因杨树还对天幕毛虫等虫害有很好的抗性。可见,转基因杨树具有良好的抗病能力,即便不施用农药也可以将部分虫害杀死,有效减少了高残留、高污染的存在。

2.2 抗病菌病害基因

通过基因工程的方式将真核生物编码抗菌肽基因应用到林木体内表达,能够实现抗菌目的,并成为现代转基因技术在林业病害防治重点问题。现阶段,国外已经将抗菌肽基因应用到林木病害防治中。有学者将天蚕素B基因应用到林木体内,进而培育出来具有抗枯萎作用的新型植株,有效减少了林木在生产期间应受病害侵蚀出现枯死情况。还有学者根据抗病品种的不同将抗白叶枯病基因应用到感病品种中,以便获得具有高效抗白叶枯病菌转基因的林木。部分学者将克隆在芽孢杆菌中的AHLs水解酶基因应用到林木中,形成转基因林木,这种转基因林木也对各种病菌有了一定的抗性作用,这样一来就显著提升了林木的抗病抗菌能力,成为现阶段最有效抗病害的方式。此外,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很多林木也从中受益,形成了新型转基因幼苗,如杨树、路叶松等。由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林木具有了良好的抗病害能力,因此一定要适当扩大转基因植株种植,构建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人工林,并合理布置林木结构,减少病害的发生,以便控制林业病害大面积爆发。

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会极大的影响到林业经济的发展水平,而病虫害会对林业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致使林业植被大量的枯死。因此需要做好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在传统防治工作中,多采用农药喷洒方式,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同时还造成了较大的环境污染。因此积极发展无污染的转基因技术,将其应用在林业病虫害的预防工作中就较为重要,不其仅能够起到很好的病虫害防治作用,还使林业植被的抗旱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有利于林业生产的高产和优产。

参考文献

[1]田旭.林业病虫害防治相关要点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3.

第5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园林技术;课程体系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52-02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方案才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呢?以此为契机,本文就笔者的体会及实践,谈谈高职园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

一、工学结合与典型工作任务

所谓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其主体是学生、企业、学校。我们认为,工学结合是利用学校和企业(或课堂和实践场所),两种既不相同却又紧密联系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工作与学习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它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在职业岗位中学习,在学习环境中工作,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培养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开发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是:首先从市场中调研实际工作任务,然后从中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最后从典型工作任务中选取学习性工作任务,从而完成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在此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的获取在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起到一个衔接的作用,是将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性工作任务的桥梁,是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园林技术专业是一门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根据最近对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分析,我们发现园林专业的就业形势相对显得较“软”。并不是需求总量少,人才需求总量很多,但单个企业需求的数量比较有限。

随着现代园林的发展,园林就业市场对求职者的要求显得比较苛刻。不仅要求在专业上有明显的一技之长,更关注求职者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协调与沟通能力,它要求园林人才的人品和人格的完整性,即以“诚信、敬业”为目标。在业务能力素质中更为注重与岗位相关的技能素质的要求,例如:从事园林设计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懂植物的生长特性、懂美学、懂平面及立体构图、色彩构成、工程技术等,同时要有很好的个人修养和气质,要有很强的交流及沟通能力。从事园林施工的人员,首先要掌握园林工程施工等基本的专业知识,其次必须要有很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必须具备的。

那么现在市场上园林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岗位到底有哪些特点?

三、园林技术类人才岗位调研分析

对园林技术类人才岗位要求的调研主要是通过企业的问卷调查和网络来完成。问卷调查的主要对象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管(或者办公室负责人及企业负责人),网络的调研主要是通过登录一些招聘网站来搜集园林公司对园林人才的需求及岗位的要求。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园林单位多为私企,规模普遍较小,这是园林技术专业高职类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园林自身的特点是:“比建筑多了自然,比林业多了艺术”,它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这就要求从业者不仅要懂艺术还要懂植物,了解一定的建筑施工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作为私企,他们看重的是实际的操作能力,也就是应届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能力。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园林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比较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现阶段园林行业中懂技术、会管理的一线技术管理人员短缺,这些岗位工作条件相对恶劣,工作比较辛苦,又要求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其中包括:运用园林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园林规划设计能力;园林工程施工管理能力;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能力;其它从事园林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CAD制图技术、电脑效果图制作技术、机动车驾驶技术、体能、吃苦耐劳等,还要具有很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比较适合高职毕业生。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到底怎样来适合当今市场的需求?这就需要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因为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是以市场为基础的。

四、“工学结合”模式下园林类课程体系开发

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其本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进行园林类课程体系开发时,我们要紧扣园林技术类人才岗位的特点,注重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开发和合理分配。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与现阶段园林岗位工作技术技能必须一致。在教学内容上必须以园林工程的施工过程及职业要求为基础,以市场调研得到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参考,以分析得到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最终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任务,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工作情境进行教学和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是核心课程的基础,对岗位技术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必须具有支撑效用,要根据学习和掌握工作岗位技术技能的实际需要进行取舍精选。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基本教学规律,注意与学生既有的知识能力结构紧密衔接,平稳过渡,注意兼顾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智能技能开发和继续学习提高,社会进步培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专业思想,具备课程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和较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知识运用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庆华,袁雪峰,王学东.试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开发[J].教育与职业,2010,(29).

[2]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二)[J].职教论坛,2008,(4).

[3]李松青.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4).

[4]李高锋.高职园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构想及课程设置[J].中国林业教育,2007,(1).

第6篇

【关键词】林业;基层林业站;技术推广;问题;对策

1 林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1 解决好技术项目试验示范过程的管理问题

一些好的技术项目都是通过试验示范后才进行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因此,在新技术新成果试验示范过程中必须做好管理工作。在林业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的示范过程中,管理水平低会给这些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阻碍作用。

1.2 林农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林区农民所在的地方处于比较偏远的山区,由于交通不便利、经济不发达等原因,林区农民不能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也不能很好地接受林业技术,因此,林区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这阻碍了林业技术的推广。

1.3 农村劳动力缺乏且思想陈旧

受社会经济的影响,许多农村的青壮年务农人员纷纷出去打工,农村严重缺乏劳动力,参与林业推广的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这又会形成新的问题。一是由于老年人的综合文化素质水平不高,使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在宣传的过程中遇到一定的阻力,再加上老年人的思想相对比较陈旧,其自身对新型技术很难接受,因而阻碍了林业工作的开展;二是由于老人的体力有限,导致基层林业新技术难以落实。

1.4 解决好应用单位对新技术、新成果的掌握问题

林业新技术新成果本身的科技含量都很高,对技术性能和技术指标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应用单位不掌握好这些技术要求就很难在应用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科技威力。

1.5 林业推广方面的资金还不够充足

总体来说,林业技术推广是没有任何创收的公益项目,林业技术推广需要的资金往往难以到位,而在推广过程中,技术指导、推广、办公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才能启动。

1.6 林业技术推广的工作队伍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普遍存在基层林业技术推广技术人员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以及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一些乡镇农技人员经常被抽调从事非技术工作,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时间不能保证,专业技术得不到充分发挥;人员流出严重。全国乡站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60%左右,其中专业对口人员只有一半左右;有些推广工作者只是被动地接受任务、被动地完成任务,缺乏主动性。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

1.7 林业技术推广方式的问题

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方式仍是以国家的政策为主,然后再采取一定的实地解决方法,以此推动我国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迅速发展。对于广大的农民来说,经济利益是他们更加关注的,林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合理的资金到位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参与性,但是,诸多环节忽视了农民需求,导致了农民对上级推广指令产生了抵触情绪,给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2 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对策

2.1 要不断加强农民的培训工作

该项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水平,进而做到从本质上彻底改变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现状。另外,该政策还能不断地增强农村居民的思想意识,使农民可以学到更加先进的技术知识,让其可以更好地接受外来思想与知识。

2.2 要构建完善的林业体系

对于该对策而言,其主要的作用就是不断改变现今国家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的规则制度,让地方政府可以保障我国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另外,一个完善的管理控制体系的构建不仅可以使基层林业推广工作顺利进行,还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工作质量与可靠性。

2.3 各级地方政府在基层林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要结合实际

对于任何一个政策的实施者而言,其不能只按国家的思想盲目执行,因此,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最为恰当的管理方法,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2.4 完善林业技术推广的工作队伍建设

基于目前基层林业技术推广队伍年龄偏大、综合素质较差的现状,只有完善林业技术推广工作队伍才能保证该项工作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首先,要注意吸收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人才,着眼于从相关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中选拔工作人员来充实工作队伍,为工作队伍注入活力;其次,要抓好培训工作,不论是工作队伍中的老员工还是新员工,都要通过有效的培训和自己的刻苦学习提升林业推广的业务水平、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林业技术推广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2.5 支持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方式的创新

在不破坏公益性的前提条件下,放宽相关政策,让社会加入进来,从而与市场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市场经济与社会进步是同步的,与市场紧密结合既有利于实现技术的先进化又有利于获得额外的资金投入,同时还可以将先进的技术无偿教授给农民,这有利于改善基层林业站与农民的关系,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真正的共赢。

2.6 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

为了提高林区技术推广工作,必须要加强对林区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工作,提高他们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水平。另外,也可以对林业建设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到林业技术工作当中,在最大程度上推广林业技术工作。

2.7 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鼓励研究开发林业实用技术

对于林业使用技术的研发要多给予鼓励并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倡导乡镇地区使用现代化技术和科技成果,强化基层林业推广站实施技术推广的能力。其次,要列出林业科技发展专项经费,以用于科技推广、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技奖励等。

2.8 加强科技人员的培训工作

林业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推进,因此,相关的技术推广单位应加强对林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工作,广泛地吸收优秀专业的年轻林业技术人员,保证林业技术工作的年轻活力和专业知识化。同时,要提高科技人员的技术推广水平,提高他们的工作责任意识和综合素质,从而为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更好地服务。

2.9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和林业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产业重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提高市场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促进该地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1、具有国家认定的相应留学经历的,申报副高级职称时职称外语考试成绩达到要求,申报正高级职称需再次参加同一级别考试的;

2、出版过外文专著、译著或以其他方式证明具备较高外语水平,并经一定程序确认;

3、经审核确认,能力业绩突出、在本行业该地区作出重要贡献的,在乡镇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4、在地市以下单位,长期在野外从事农业、林业、水利、采矿、测绘、勘探、铁路施工、公路施工等专业技术工作;

第8篇

——××*

本人一九××年参加工作,一九三月开始从事××技术专业工作,先后任职××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到目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已二十余年。一九九八年三月至二oo一年一月就读于××省委党校函授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成人教育,于二oo八年二月至七月在××大学××专业,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完成教学计划规定课程,成绩合格,获得申报本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一九八*年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以来,在老一辈专业技术人员的带领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去钻研业务技术,努力学习××技术理论知识,先后本文自学了××、××、××技术、××*等各项专业书籍,初步掌握了林业部分理论知识,并理论与实际想结合,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多年的实践,不但丰富了理论知识,还积累大量的实际经验,成为一名××技术骨干力量,得到××、××*的认可。于二oo二年九月申报××助理工程师并获得通过。自任现职以来,我个人的专业基础理论、业务技术水平及工作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基础理论从不专业到专业化,业务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从参与编制××××方案调查设计到独立完成××××方案调查设计。并且,理论联系实际,把工作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经过理论分析、统计形成了专业技术资料,并在省部级专业刊物上发表。先后于二0__年二月和二0__年七月在南北桥杂志上发表《完善××××基础数据的采集及相关问题》,在科技信息杂志上发表《浅谈掌握电脑在××调查中的应用》为××调查、保护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工作方法和基础。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并且先后多次获得市××局通报表扬和××市政府记功奖励。

第9篇

    在我国很大一部分农民的自身劳动意识和劳动力结构没有办法满足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的要求。随着城镇建设速度的不断增减,现在很多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不在农村务农而到城市中工作,这样就导致我国农村留守的人员大部分都是儿童和老年人,这些人的劳动能力很差,这样会严重影响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老年人的体力很有限,有些老人甚至不能进行劳动,这样就很难落实基层林业的新技术。第二个是大部分老年人的思想观念都比较陈旧落后,对于新技术他们很难接受,即使有的接受了速度也很慢,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

    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中存在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在推广我国基层林业技术时,存在很多问题。除了在农村工作的劳动力日益老龄化之外,还存在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林业技术的推广。在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研发过程中就要运用大量的研究经费,但是我国却没有投入大量资金在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上,造成研究经费短缺,这样一些基层林业技术的研发工作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就存在惰性,不认真完成推广工作,认为下基层是很大的负担,很少有人愿意将技术的推广工作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来完成,只把推广工作看成是一种不得不完成的工作,这样就不会把自己过多的精力用在推广工作上。这对我国林业技术的推广是十分不利的。

    我国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队伍建设不完善。现在在我国普遍存在基层林业技术推广技术人员的作用没有更好发挥,队伍不稳定的问题。一些乡镇农技人员经常被抽调从事非技术工作,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时间不能保证,专业技术得不到充分发挥;人员流出严重。全国乡站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60%左右,其中专业对口人员只有一半左右。此外,自我补偿能动性差工作能动性差。推广人员一般被动地听从领导安排,一些人不能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主动在生产中学习完善自己。科学研究能动性差,知识在不断的更新、技术在不断的进步,这就要求推广人员的知识也要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生产。目前有些推广工作者只是被动地接受任务、被动地完成任务,缺乏主动性。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在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相关的政府部门和各个有关的事业单位必须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合理的改变和调整,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使其真正应用到我国基层林业建设中。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些适当的解决办法。

    (1)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要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农民是基层林业建设的主要劳动者,他们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林业建设的质量。所以要想推广基层林业技术就要从农民入手。这样在林业建设过程中真正运用全新的技术。对于这个政策来说,主要是为了提高农村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通过转变农民的观念,真正解决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此外,通过增加对农民的培训还可以不断地增强农村居民的思想意识,这样农民就可以学习到更多更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也能更好的接受外来的思想和知识。

    (2)要构建完善的林业体系。对于该对策而言,其主要的作用就是不断地改变现今国家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的规则制度,让地方政府可以保障我国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另外,一个完善的管理控制体系的构建,不仅可以使基层林业推广工作顺利的进行,还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工作质量与可靠性。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