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绿色会计毕业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6-13 12:00: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绿色会计毕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绿色会计毕业论文

第1篇

1、小微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小微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研究

3、小微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市场实力、产品差异化与公司盈余管理

5、市场实力、产品差异化与企业社会责任

6、文化差异、财务背景与公司盈余管理

7、会计人员终身学习能力研究

8、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识别和披露问题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6题

9、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会计的研究

10、我国增值税会计问题研究

11、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12、碳排放权及其交易会计问题研究

13、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建立我国绿色会计体系的研究

14、资产减值准备对会计谨慎性影响的研究

15、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会计问题研究

16、智力资本会计的研究与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6题

17、××行业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比较分析

18、XXX(存货、应收账款等)审计程序研究

19、公允价值计量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20、关于其他综合收益列报与披露的探讨

21、环境会计的XXXX问题研究

22、基于新修订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变化对企业的财务影响

23、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解读与准则经济后果分析

24、职工薪酬会计准则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6题

25、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及建议

26、内部控制审计——基于XX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27、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28、新三板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29、浅析新三板的现状及发展

30、关于我国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思考

31、关于我国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研究

32、试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5题

33、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34、北京市高校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35、企业首次执行《会计准则》的调整事项以及工作流程研究;

36、新闻出版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工作流程研究;

37、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状况调查分析;

38、企业会计制度体系构成以及应用分析研究;

39、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后企业所得税调整事项以及筹划对策研究;

40、北京市进出口行业外资企业税收构成以及筹划对策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6题

41、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探讨

4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探讨

43、企业内部审计的增值性的探讨

44、不同企业主要财务指标的分析探讨

45、财务共享服务的探讨

46、创业板上市前后盈利能力差异探讨

47、上市公司**行业盈余管理的分析

48、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的探讨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4题

49、工业企业资金收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50、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51、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52、工业企业作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53、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6题

54、上市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55、我国券商类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研究

56、企业竞争力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57、我国输变电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研究

58、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研究

59、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问题研究

60、关于或有事项相关问题的研究

61、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问题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6题

62、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分析

63、小微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其防范

64、企业现金流与利润协调增长的方式探析

65、关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66、我国银行业上市公司财务能力的分析

67、我国乳业上市公司财务能力的分析

68、浅谈企业产品成本计算法中的思想方法

69、企业产品的全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比较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6题

70、企业并购重组的财务分析

71、新版COSO报告的解析与启示

72、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研究

73、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路径选择研究

74、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

75、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研究

76、上市公司年报评比与评级的思考与建议

77、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现状与启示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6题

78、中小企业筹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79、 企业资产管理效率分析

80、中小企业财务杠杆应用状况分析

81、 财务管理目标与资本结构优化实证研究

82、EVA最大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83、民间非营利企业的财务管理对策研究

第2篇

     写会计审计毕业论文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会计审计相关的基本训练,小编为大家推荐介绍会计审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会计越发展 政治越文明——论会计审计的政治环境及其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2.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之我见

3.当前企业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研究

4.论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6.关于加强企业会计审计的思考

7.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的诚信问题之我见

8.世界银行充分肯定我国会计审计准则改革成就——解读世界银行《中国会计审计评估报告》

9.浅析会计审计中的会计核算方法

10.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11.政府购买会计审计服务的绩效评价研究

12.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研究动态:国际视野与无形资产视角

13.当前我国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4.会计审计独立性的影响要素及措施分析

15.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6.分析会计审计对财务管理的促进作用

17.公允价值计量:中国引入绿色GDP理念和环境会计审计的重要前提

18.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研究

19.探析会计电算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策略

20.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对策探究

21.关于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的思考

22.云计算的发展及其对会计、审计的挑战

23.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核算的研究

24.中国企业境外上市、会计准则趋同与会计审计跨境监管——由中概股风波谈起

25.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研究

26.关于现代会计审计技术的思考

27.国际会计公司成员所的审计质量——基于中国审计市场的初步研究

28.基于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价值的研究

29.基于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价值的研究  

30.浅谈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31.电算化条件下会计审计监督和风险防范

32.对会计审计实验教学评价标准与环节设计探讨

33.谈提高会计审计质量与会计监督的措施

34.我国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5.提高会计审计质量和会计监督的策略探讨

36.会计审计以及会计财务核算浅析

37.探究企业会计审计诚信问题

38.试论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

39.会计审计在企业经济效益探讨

40.分析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1.试论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

42.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

43.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的现状与未来

44.会计审计制度改革中审计稳健性的概念体系构建

45.对企业会计审计存在问题的分析

46.提高企业会计审计质量和会计监督的策略探讨

47.面向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研究

48.论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49.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0.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分析  

51.会计审计对工程财务管理的促进意义研究

52.会计审计的风险影响原因分析和信息化审计对策探微

53.基于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的诚信价值的研究

54.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中的诚信价值分析

55.对于会计审计独立性的影响要素及措施分析

56.解析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核算

57.探析提高会计审计质量和会计监督的对策的分析

58.浅谈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59.论企业内部会计审计

60.会计审计的诚信价值与信任机制重构

61.探讨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

62.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策略

63.中国会计审计准则建设的历史丰碑——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会上的发言摘要

64.简析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的诚信问题及建议

65.探讨会计审计中的诚信价值的重要性

66.新会计准则下公路管理单位会计审计相关思考

67.对企业会计审计存在问题的分析

68.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核算的若干研究论述

69.会计审计对财务管理的促进意义研究

70.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71.浅析在国营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当中的经验

72.海峡两岸会计审计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以福建省先行先试为平台

73.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74.会计审计中的诚信价值考量

75.我国会计审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76.会计审计质量与会计监督的提高途径分析

77.企业会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8.美国会计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及其启示

79.国际会计审计及其监管的最新发展与中国对策——欧盟国际会计审计发展大会综述

80.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基于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81.对新会计准则下公路管理单位会计审计的若干思考

82.解析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核算

83.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探讨

84.探究关于加强企业会计审计的思考

85.现代经营理念下企业的会计审计问题及对策

86.提高会计审计质量和会计监督的策略探讨

87.浅谈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88.会计审计准则体系:中国会计审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89.会计审计中的诚信价值与博弈分析

90.探析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91.探讨企业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

92.新会计审计准则对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作用

93.对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94.新会计准则下的衍生金融工具及其审计风险

95.加强企业会计审计的有效策略分析

96.会计审计工作对优化企业财务管理的路径构建

97.会计独董、治理环境与审计委员会勤勉度

98.会计信息化审计方法初探

第3篇

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内,不仅要完成开题、中期等阶段报告,撰写毕业论文,完成毕业答辩,有的还需要编写计算机程序或软件开发,毕业设计任务重、环节多、时间紧。而且,由于应用数学专业的特点,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既要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了解当前理论知识发展的新动态,又要学习应用领域的背景知识,将数学理论与应用领域有机融合,因此要求学生必须能够静下心来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和设计。然而,当前面临着毕业设计质量普遍不是很高,学生“等、靠、拖”的消极思想比较严重。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学生角度出发,毕业设计与就业脱节,做好毕业设计不能推动顺利就业,学生本着就业为重的想法,把时间精力主要放在找工作上,而降低了对毕业设计的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几乎都面临着许多情况,有着不同的心态,而不是单纯地进行毕业设计,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目前本科毕业生数量急剧扩张,就业形势严峻,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是学生在本学期的首要任务,学生在严峻的形势下不得不忙于到处找工作,参加各种形式的就业培训,参加招聘会或面试。二是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忙于参加研究生复试,重新调整心态,学习新知识,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学生花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另一方面,从指导教师角度,近几年,为顺利晋升职称和完成年度考核任务,教师的教学、科研压力加大,不仅要忙于备课、上课、课后辅导等教学任务,还要完成课题申报、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交流等科研任务,使得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无暇顾及,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尤其是一些大的院系,教师指导的学生多,工作重,而指导毕业设计对自己的科研工作毫无促进作用,科研工作和指导毕业设计不能有机统一,使得二者相互脱节,成了矛盾的对立面。这些现象都亟待解决,因此,为推动毕业设计、就业、教师科研之间有机统一,提供一些实际的方法和策略是必要且紧迫的。由于以上几方面的因素,使得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上不好把握。若严格要求,学生不可避免地要将大量时间用在努力完成毕业设计上,从而担心影响学生的就业和深造,也怕影响教师的科研工作;若要求太宽松,又怕学生不认真对待,使得毕业设计环节流于形式。

二、实现毕业设计与就业、教师科研一体化的方法

(一)毕业设计与就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毕业设计要考虑社会需求。只会学习,不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终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毕业设计要着重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着重知识综合应用与实际经验相结合的内涵培养,使得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确实充分积累了以前不具备的各种能力,譬如查阅文献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问题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以及与他人进行团队合作的能力等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能够自信从容地应付严峻的就业形势,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2.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更关注毕业设计课题与毕业后工作的相关程度,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就业范围比较广泛,但大多数集中在考研深造、教育行业和进入公司企业工作三个方面。对考研深造的学生,毕业设计应进一步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拓宽知识面,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从事教育行业的学生,应侧重基础数学理论知识以及教育教法的研究;对计划进企业工作的学生应设法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课题,从中提炼毕业设计题目。对于后两种毕业生,学校可以借鉴目前大专高职院校的做法,与用人单位建立共同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学生到一些用人单位进行实习,根据承担工作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适合的毕业设计题目,由用人单位与学校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在参与用人单位实际课题进行的毕业设计,往往会对其就业提供良好的绿色通道。[6]此外,通过将毕业设计作品展示与人才招聘会相结合,会对学生就业起到良好的作用。学生毕业设计答辩通过后,可以举办专场毕业设计作品展示会,届时广泛邀请相关企事业用人单位参加,将作品展示会与人才招聘会同时举行,为学生创建充分展示自我、推荐自我的机会,也为用人单位了解、选择人才提供窗口。实现学生毕业设计和就业一体化之后,毕业设计就是从象牙塔式的学校生活通往社会的一架桥梁,踏着这座桥,学生能够很好地融入今后的工作中,真正成为高素质、高能力的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毕业设计与教师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应用数学是一个交叉学科,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生物、工程、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应用数学专业教师经常同时承担多个科研项目。大学生找工作难的问题之一就是缺少实际的工作经验,让学生当自己指导教师的助手,可以接触到实际的项目,这是积累工作经验的有效途径。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他的科研项目,既可以增加人手,促进项目进度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学院应公布各指导教师所做的项目、所研究的课题情况。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让学生选择他感兴趣的课题,教师从自己的科研课题中凝练出相对容易的符合学生能力的部分交给学生完成。选题之后,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题背景,学习相关知识,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然后在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之后,学生根据指定要求利用前期积累的知识完成毕业设计,包括程序编写、软件开发或理论研究,最后将自己的工作进行整理,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所有这些内容均由学生独立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承担课题指导的教师应该熟悉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前沿情况,为学生指明解决问题的思路或途径,在学生毕业设计遇到困难或瓶颈时,协助其制订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防止其走弯路而造成时间的浪费,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实现学生毕业设计和教师科研一体化之后,由于学生和指导教师在目标上的一致性,双方都有动机将毕业设计做得更好,从而实现双方共赢。通过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除了能够完成课题研究、项目的预研,还可以通过对学生开发的系统进行修改、完善和整合,向国家申请软件著作权。此外,指导教师还可以根据所指导学生完成的毕业设计内容,撰写科技论文,从而实现指导教师对科研工作的期望。

三、结论

文中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探索学生毕业设计与教师科研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期望通过研究能够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和教师各方利益的多赢。针对学生毕业设计与就业准备之间的矛盾,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着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指导教师根据学生需要确定毕业设计题目。课题组针对学生毕业设计与指导教师科研之间的矛盾,探索了有效的教学模式,将毕业设计融入教师的科研项目工作中,实现了学生毕业设计与教师科研的有机统一。

作者:张文娟 王艳红 安晓敏 单位:西安工业大学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余有贵.论地方院校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应用能力的培养[J].高教论坛,2010(7):10-12.

[2]杨风暴,刘兴来.毕业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1):40-42.

[3]莫亚武,谢方平,陈文凯.从科学选题着手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J].湖南农机,2010(4):162-163.

[4]张庆荣,王宪.对保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几点建议[J].今日科苑,2007(22):240.

第4篇

关键词:环境会计;环境会计计量;环境会计报告

目前,我国企业的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已处于萌芽阶段。在我国,无论是13益突出的环境问题,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会计职能,抑或繁荣我国的会计理论并使之同国际会计同步,都需要我们对环境会计进行研究。

1 环境会计的对象

环境会计的对象是全部自然资源环境。毕业论文企业不仅是环境资源的受托者,同时也是委托者。所以,无论谁的环境行为,只要对环境产生影响,企业的环境会计系统作为委托——受托关系的中介,就应对之记录并反映。所以,本文将环境会计的对象界定为:企业环境行为所涉及的自然环境空间、环境要素和环境因子,以及能够对企业自身生产经营产生影响的那部分环境空间、环境要素、环境因子及由此产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本文提及的环境行为是指:企业通过这种行为提高、降低或控制环境质量,或者通过该行为取得、扩大、缩小、变更企业使用的环境空间、环境要素、环境因子,或者取得扩大、缩小、变更对这些使用作出规定的权利。环境行为包括直接环境行为和间接环境行为。

2 环境会计的计量

2.1 环境会计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

环境会计是以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效益等会计要素为核算内容的一门专门会计。在核算各会计要素时,一般都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其折算为货币量来进行计量。但是,环境会计货币计量单位的货币含义不完全是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因为环境会计的对象大多是自然界千百万年长期演变的结晶,依劳动价值理论,环境资源只有使用价值,没有劳动创造的价值和交换中形成的、反映价值的价格,无法计量。从环境资源的效用性、稀缺性、替代性、非交易性等特点来看,效用性构成了环境资源的价值源泉,稀缺性决定了必须引进边际概念,替代性决定了环境资源的价格,非交易性决定了环境资源的价格必须借鉴数学方法。综上所述,环境会计的计量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理论与边际效用理论的综合。对于包含劳动的环境诸要素按劳动价值理论建立的计量方法来计量;对于不是劳动结晶的环境诸要素按边际价值理论建立的计量方法来计量。

2.2 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

环境经济学的丰富理论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和替代性市场法,此外,还有假想市场法。

1)直接市场法。度量被评价的环境质量到环境标准之间的变动,硕士论文然后直接运用市场价格对这一变动的条件或结果进行测算,具体包括:

(1)生产率法。这种方法把环境质量看作一个生产要素,其变化导致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变化,从而导致产品价格和产量的变化,而价格和产量的变化是可以观察到并可以测量的。如减少水土流失可以保持甚至增加山地农作物的产量。

(2)人力资本法或收入损失法。这种方法用收入的损失去估价由于污染引起的过早死亡的成本。根据米山的论文(Mishan1972),一个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活到t年,由于污染而于T年过早死亡的人所损失的劳动力的价值可描述为:

LT= ∞t= TLPtT(1+r)一(t—T)

式中:——为预期个人在第t年内扣除非人力资本收入的总收入;卜为个人在第71年活到第t年的概率;r——为预计到第t年有效的社会贴现率。

(3)机会成本法。在无市场价格的情况下,资源使用的成本可以用所牺牲的替代用途的收入来估算。例如,保护国家公园,禁止砍伐树木的价值,不是直接用保护资源的收益来测量,而是用为了保护资源而牺牲的最大的替代选择的价值去测量。该方法是指人们由于环境危害而用损坏的生产性物质资产的重新购置费用来估算消除这一环境危害所带来的效益。

(4)预防性支出法。该方法是指人们为了避免环境危害而作出的预防性支出作为环境危害的最小成本。如由于水环境被污染,医学论文人们不得已购买纯净水作为饮用水,那么购买纯净水的支出就可以用来估计人们对水源污染危害的主观评价。

(5)置换成本法。该方法是指人们由于环境危害而用损坏的生产性物质资产的重新购置费用来估算消除这一环境危害所带来的效益。

2)替代市场法。所谓替代市场法就是找到某种有市场价格的替代物来间接衡量没有市场价格的环境物品的价值,主要有后果阻止法和资产价值法。

(1)后果阻止法。在环境恶化程度较深且无法逆转时,可通过增加的投入或支出额来减轻或抵消因环境恶化而导致的后果。这种投入或支出的金额,是企业因环境污染所支付的社会成本。

(2)资产价值法。把环境质量看作是影响资产价值的一个因素,当影响资产价值的其他因素不变时,以环境质量恶化引起资产价值的变化额来估计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方法,称为资产价值法。

3)假想市场法。在环境状况的变化甚至连通过问接地观察市场行为都不能估价时,只好靠建立假想市场的方法来解决。意愿调查法就是这样一种方法。

1)投标博弈法。该方法是通过模仿商品的拍卖过程,对被调查者的受偿意愿进行调查,最后所有的被调查者愿意接受的金额汇总或平均,求出环境质量的货币价值。 2)比较博弈法。该方法是通过被调查者在不同的方案组合之间进行选择,调查被调查者的受偿意愿,最后确定环境质量的货币价值。

3)无费用选择法。该方法是通过询问被调查者在不同无费用的方案之间选择;调查被调查者的方案选择意愿,每一个方案都不用付钱,最后通过比较得出环境质量的货币价值。

4)专家调查法又称特尔菲法,它是将各专家对环境质量发表的意见加以汇总整理,然后再发给各个专家作为参考资料,重新考虑,提出新的论证。经过以匿名方式多次反复,专家意见渐趋一致,得出环境质量的货币价值估量。

3 环境会计的报告

3.1 环境会计报告的内容

环境会计的具体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合乎质量要求的全方面信息,环境会计不仅要提供价值量基础的报告,同时也要提供自然量的报告。根据环境报告使用者对信息的要求来看,环境会计报告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3.1.1 环境资产

环境资产是指符合资产确认的标准而被资本化的环境成本。工作总结其中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企业管理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企业因执行环境目标或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比如,开发更有利于环境的产品,进行环境审计等都属于环境成本的范畴。

3.1.2 环境负债

环境负债是指企业发生的,符合负债确认标准,并与环境成本相关的义务。其含义为确认环境负债并不一定要有法律上的强制性义务,可由企业管理部门作出有关环境成本的承诺,否则不能确认为环境负债。

3.1.3 环境收益

环境收益是指会计主体保护环境资源所得到的收益。因为企业积极参与治理污染极有可能会直接或间接产生某种收益。如利用三废生产产品会享受税收上的优惠政策,从而增加税后净收益。

3.1.4 环境成本

根据我国现行有关法律的精神,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损害需要以污染后的某种支出作为赔付或补偿,势必会产生某种支出。支出的形态多样,如:环境管理费用、环境监测支出、排污收费等。这些支出会影响到企业当期或多期的损益。

3.1.5 环境绩效

环境绩效是塑造企业环境形象的关键,其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环境法规执行情况,包括执行的成绩和未能执行的原因。

2)环境质量情况。如污染排放情况、主要质量环境指标达标情况等。

3)环境治理和污染物利用情况。如污染治理情况、从事环境治理监测人员及开支情况等。

3.2 环境信息的披露

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有多种方式,通常看来主要是两种,在现有的报表内披露或对现有报表稍加调整进行披露。

1)在现有的报表内披露。英语论文环境会计信息的有关财务影响可以直接列入现有报表的有关项目之中,不进行单独揭示。例如,向政府交纳的排污费视同一般的共同性费用计人管理费用,用于环境保护的设备列为一般的固定资产等。也可在现有的财务报表内增加项目,以某种合适的项目对环境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指标单独揭示。例如,在损益表增设专门的项目,以反映全部或部分的环境支出,揭示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导致的收益。或在现有的财务报表正式项目之外设置补充资料,比如,在资产负债表中加注“环保资产”、“环境负债”等表外补充资料等。

2)对现有的财务报告稍加调整进行披露。除上述的在财务报表内披露的方式外,也可以将范围略加扩大,但不调整现有的财务报表,凡与环境有关的财务问题在财务报表中依然采取传统的处理方式,

只是在财务报表之外的财务报告中的其它部分进行披露。如增加附表或补充报表单独反映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或在财务报表注释中说明。

需要指出的是,这几种披露方式并不是排它的,几种披露方式的共同使用将更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孟凡利.环境会计研究[M].辽宁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第5篇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学生 自主学习 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一.         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的交流。所以老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及研究者”,教师重在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积极探索新知的热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和技巧,使学生对这一学科始终充满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要求学生制作“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环保板报时,我事先制作好了一幅画面生动、颜色鲜艳的作品,让学生欣赏的同时,激发学生:“你们想不想做出这样美丽的板报?”学生自然是羡慕不已、急不可待。我进一步激发学生:“做这幅板报需要哪些知识和操作方法?”让学生明确需要排版,插入艺术字、图片、表格等,我趁势激励学生:你们学完这单元也能编出这样漂亮的板报来。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样既唤起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愿,又实现了整个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

二.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他就会深入地学习,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因此,教师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精选教学软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优化教学内容,精选教学软件。比如,指法练习内容单一、枯燥,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因而我精选了如CAI指法练习、金山打字通等教学软件,首先在CAI中进行基本练习,然后又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测试程序“吃苹果”、“打地鼠”等进行单个字母的练习,接着在“青蛙过河”中练习单词的输入,最后在“警察抓小偷”中进行综合测试,这样一步步,循序渐进,学生不仅练习了指法,也激发了好胜的心理,会计学毕业论文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2.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联系生活,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情感的前提。教学中,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抓住时代的脉搏,引导学生分析和收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扩大眼界,放眼未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得到提升。

如要求学生制作“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环保板报时,我是这样布置的: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的焦点话题。近二三十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水资源状况恶化、土壤资源退化、全球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毒害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等问题,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了让我们的家园充满绿色、充满希望,现在起你我都来做“绿色使者”,向大家宣传一些有关环保方面的知识,用绿色的行动,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任务布置下去以后,每个学生都怀着跃跃欲试的心理积极地搜集资料,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尽所能。

三.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改变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如采用比赛法让学生提高打字速度;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画《草原风光》《荷塘月色》;用比喻法讲解“文件”与“文件夹”;用任务驱动法和协作学习法让学生制作环保板报;用成功体验法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学习电脑中的高招、窍门、新发现等,以此使学生获得成功感、自豪感,树立自信心。

四.指导学生自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6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图书馆 网络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Readers' Service in the University Library

WANG Ying

(ZhiXing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00)

Abstract The paper, taking ZhiXing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describ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reader services in Independent College Library, and with an emphasis on innovative network services, analyzes several method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eader services.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library; network services

1 独立学院图书馆现状分析

1.1 服务形式和内容单一

由于独立学院的建立时间较短,教学和科研相对薄弱,没有较为深厚的资源和管理基础,所以大多数学校只开展了如流通借阅、文献检索、阅览服务、新书推介等基本服务项目,服务层次较低、内容和方式较为单一。而诸如参考咨询、读者培训、资源宣传推广、馆际互借及其他数字化服务还没有实现或深化,显然这种状态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各种需求。

1.2 队伍年轻化,缺乏专业知识

独立学院图书馆缺乏一批图书情报专业的研究人员,对相关理论知识缺乏深入的认识。同时,年轻化、专业多样化、拥有较高学历是独立学院图书馆的另一特点。例如: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图书馆在岗的32名工作人员中,拥有博士学位的1人,硕士学位的2人,学士学位的26人,其中35岁以下馆员占总人数比例为80%,涉及计算机、中文、英语、会计、艺术等数十个专业,拥有图书馆专业相关学历和工作经验的人员非常少。但是,大多数年轻馆员刚刚走出校门,了解在校大学生对图书和信息的需求特点及阅读心理,有较好的文化素养,熟练的网络操作技术,捕捉信息的能力强,适合现代图书馆更加注重读者需求的特点。

2 提高读者服务质量的措施

2.1 提供优良的硬件条件

我馆馆舍占地面积达21000平方米,阅览座位2200余个,空间格局通透、设施先进便捷、阅读环境安静、文化氛围浓厚。馆藏纸质文献达近90万册,并以生均5册以上的速度增长,馆藏资源丰富。其中,一层为自习区,环境宽敞明亮,整洁优雅。二楼设置考研室,一人一位。六层设立教师阅览室,全天开放,图书、网络一应俱全。流通书库坚持全开架借阅,各阅览室从周一到周日全开放服务,节假日也不例外。电子阅览室机器设备先进,电子资源丰富,管理指导到位,这些都显著增加了图书馆的吸引力。

2.2 提升馆员业务技能

独立学院因办学机制的特殊性,图书馆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现有人员紧张,难以开展高层次的服务,满足不了读者对多样化和个性化服务的需要。因此,图书馆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学习专业知识,了解业界发展的前沿动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我馆重视馆员的继续教育,致力于培养知识型馆员。每周三下午集中进行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鼓励馆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和意识,注重知识更新。同时,重视人才外出学习交流,使馆员能够开阔眼界、不断学习新知识,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2.3 创新网络服务

2.3.1 宣传辅导

依托丰富的网络资源,做好宣传辅导工作。我院共享湖北大学各类数据库32个(包括购买、共建和自建数据库),中外文电子全文期刊3万种,本地镜像电子图书135.1万册,远程访问电子图书103万册,构成了多类型、多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各种电子资源通过校园网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地为校园网用户提供文献信息检索等各种服务。为了充分发挥馆藏资源的作用,我馆积极开展相关宣传辅导工作,如文献检索课堂、新生天地、讲座课件等,内容包括:介绍书目查询系统、数据库检索系统的特点、使用方法等;了解、鉴别、利用各种载体、各种类型信息源;介绍各种浏览、下载、检索、传输等软件工具功能、安装、使用方法等;进行科研方法、撰写论文、建立个人知识库的方法指导等。这项工作紧密围绕着教师的教学科研、学生的毕业论文,帮助他们了解图书馆馆藏资源,掌握文献检索的利用的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2.3.2 参考咨询

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信息参考咨询”服务。我馆积极探索创新读者服务模式,实现从“一般借阅咨询服务”向“电子信息咨询服务”转移,重点推出信息咨询服务,并将其作为常规工作。咨询员熟悉馆藏,熟练使用各种检索工具,通过网络平台展开深入细致的服务,准确解答读者各种疑问。改变以往“坐等读者上门”的被动服务模式,倡导“以用户为核心”的主动服务,展开信息的深加工,利用现代化网络工具积极为教职员工提供更广泛、更快捷、更精准的文献资料,把图书馆信息资源直接送到老师手中,使他们能够有效掌握相关专业的最新动态,为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与支撑。

2.3.3 信息推送

大力宣传推广文献传递、科技查新、馆际互借和电子资源利用的信息服务。我馆注重特殊读者更为深度和广度的服务需求,积极为他们进行知识捕获、分析、重组、应用,从而提供主动的、高层次的、有针对性的服务。而对于我院没有设置的专业(如医学、农业等)的文献需求,可以尝试利用读秀学术搜索、湖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联盟的文献传递服务以及我馆丰富的电子图书资源等途径予以解决。这种信息知识服务的发展方向和运作机制提高了各类文献利用率,优化了馆藏资源,使得我馆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2.4 倡导多元化服务

每年定期制作一期宣传手册,根据图书馆的功能开展与读者教育相配套的宣传工作,将视野带出略显封闭的图书馆内部。到目前为止,已成功制作三期,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如图书馆功能结构、纸质资源分布、电子资源检索等;成立知行读书会,倡导知行合一,以个人研读、实践为主,以群体流为辅,为求知者搭建一个交流、分享、实践、反馈的平台,鼓励大家在校期间就把读书、应用、创业结合起来,把“读书在知行”转化为认知践行的综合素质;加强与系部图书联络员的沟通交流,敞开系部教师借阅图书的绿色通道,图书联络员可以在馆内不受时间、权限等的约束一次借阅多种需要的图书,为承担地方、企业科研开发项目的教师提供坚实后盾;成立并举办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听取图书馆馆长的工作报告以及教师、学生代表和部门负责人对图书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协调全校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实现文献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

3 结束语

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服务必将成为图书馆今后发展和赖以生存的重要举措。我馆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积极扩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内容,为读者提供专业性、有效性、便捷性的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 龙烨.浅谈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J].

[2] 杨伟.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学科专业化进程[J].

第7篇

关键词: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的特质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多途径和就业岗位的可变性都要求会计本科人才具有扎实的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是要有较强的适应性。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要,即所学专业与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应适应社会需要。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认真研究市场的现实需要和发展潜力,合理定位,找准学校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结合点,创造学校自身特色;培养目标是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二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应用型人才既要通晓会计理论又要善于会计实践,不仅能较好地利用理论指导实践,而且还能将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提升为理论,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有过硬的实践能力。会计的特点是实践性、操作性较强,但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直接接受理论的指导,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彼此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三是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使其工作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以适应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四是具有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在知识、能力培养上,要加厚基础、拓宽口径、增强可持续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在素质教育和人格塑造上,要贯穿人文和科学精神教育,“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有良好的以人文素质与科学技术素质为内核的综合素质。五是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会计人员是会计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维护者,会计的职业道德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会计工作的质量。会计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人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会计职业道德修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思想品德素质。培养学生热爱会计事业,实事求是、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法制意识。法制是道德规范中带有强制性的部分或最基本的部分,法制意识要求学生具有学习和执行有关法规政策的自觉性,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会计职业品德。六是树立不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据统计,一个人所需知识只有极少部分来自于学校,绝大部分是通过工作和继续教育获得。学习是一个人成长和进步的最佳途径,学习能力是综合能力中的重要能力。会计环境变化无常,会计制度经常随经济政策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要不断学习,具有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的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技巧;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其理论水平和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本科人才总体培养目标~“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会计本科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应具体体现为“厚基础”,即要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不仅掌握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基础知识,更应当能够熟练运用经济应用数学、财经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公共基础知识;“宽口径”是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相近学科专业打通培养,增强学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适应性;“高素质”,则是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提高其文化品位和素养,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和科学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强能力”,则是训练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发展创新能力,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及适应能力。因此,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面向市场经济中企业和组织需求的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相关的专业知识并掌握学习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这种会计人才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相关的知识,具备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掌握本专业继续学习的能力。

二、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应用为导向”的教育观 这种教育观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教育教学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从专业结构、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到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过程实施与评价,都要密切结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以学生为本,首先体现为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其次体现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学服务于学生,主要通过引导而非灌输来实现教育过程与目标。“以学生为本”符合“平等教育”和“个性教育”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有选择有侧重创造性的接受知识,从而形成发散思维,敢于向传统挑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三是树立学生的差异观,即要认识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认识这些差异的基础上,实行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其人格个性,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相应发展。四是采用应用型教育教学实施模式,这是注重学生在应用中学习的、以“实践性”为特征的教学模式。

(二)构建以培养能力为重心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既相对独立又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以培养能力为重心的教学体系,体现多层次、个性化的培养特征。构建和完善以提高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为目标的理论教学体系,以提高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综合能力和拓展专业外延为目标的素质拓展体系,构成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1)理论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注意基础、专业平台的构架,在课程结构上逐步形成“基础+专业”的平台化架构、“专业主干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的模块化、纵向化的培养体系,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因此,应用型会计本科理论教学体系应包括:一是一般基础课。这类课程旨在传授一般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外语交流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比例应为35%~40%,主要包括公共基础、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二是专业基础课。这类课程旨在传授企业组织的经营和管理知识,比例应为25%~30%,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法学、财政学、金融学、税务学等课程,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环境

的适应性,增强其应变能力,并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较为深厚、扎实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基础;三是专业课。这类课程旨在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例应为30%~35%,主要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预算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会计审计电算化、会计实验等主干课程,辅以会计理论、税务会计等相关专业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四是专业选修课。这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比例应为5%~10%,主要包括中外会计史、绿色会计、法务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2)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完整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习、模拟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一样。要精心编制教学大纲。各种实习都要求学生写实习小结报告,记录实习内容和实习收获。教研室对实习单位进行回访,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课程设计要强调实用性、综合性,注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以毕业论文的形式进行,要抓好选题、指导和答辩三个环节,以求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的思想、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研工作训练。为了确保实践教学开展,应加强专业实验室、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应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的强化与创新,创建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构建“双轨制”的实践教学组织机制,将正式教学结构安排实践教学与学生日常学习活动有机结合,实现实践教学的规范化与经常化;构建“三强化”的实践教学实现机制,不但强化实践课程教学,还要强化课外实践与社会实践教学;构建“三结合”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通过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与物资保障来保证实践教学的效率与效果。(3)素质拓展体系。素质拓展体系的内涵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训练和专业外延的训练,既包括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的拓展,也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还应包括学生精神气质的陶冶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做人,因此,要从教育思想上将过去单纯地以培养学生“做事”为目标的模式调整为既培养学生“做事”,又培养学生“做人”的模式。就人才素质的整体而言,“做人”比“做事”处于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位置,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培养成为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的人才。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是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和谐发展的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升级调整的客观需要。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的任务。从目前高等教育培养方式的总体情况来看,迫切需要不同层次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培养规格与培养方式的多样化。

(三)更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确定以后,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来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率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是教学手段现代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网络为依托,以计算机为载体,通过制作和开发会计专业软件将会计理论在会计实务、案例分析中进行应用,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同时,构建由网络支撑的师生互动系统,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服务。二是教学方法多样化。要不断拓展会计教育的开放性、互动性、自主性,在教学方法上实现多样化。改革教学方法要体现以人为本,了解学生需求,把握学生认知特点,贴近学生、贴近专业。因此,在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务演示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推行师生双向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新的探索式、研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寻求知识,拓宽知识领域,培养其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创新教育的目标。三是处理好重点课程和一般课程的关系,尽可能避免重复讲解,特别是对于有相互关联的课程,任课教师之间应相互协调,彼此有所侧重。四是教师间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对主要课程实行集体备课制度。五是以教学过程中的“结合点”为主线,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提倡共同思考、共同探索。“结合点”是指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讨论的热点、焦点,共同感兴趣的知识点、共鸣点。六是改革考核评价方法。理论考试采取试题库方式,技能考核则将考场设计成“模拟现场”,规定学生完成适合本“角色”的业务。

(四)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了规范教学秩序和监控教学质量,应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全员性、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应是“全员性”的,即监控的主体要以学校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全校所有部门和全体成员参加的全员群体;质量监控体系应是“全方位”的,即监控的对象既包括教学过程,又包括生源、师资、设备等教学投入要素与考核、就业反馈等产出的质量;质量监控体系应是“全过程”的,即监控的运行是全过程的,不但在教学基本过程实施监控,而且从市场需求调研、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考核评价,学生就业、用人单位反馈,都要实施监控。这种全员性、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才能卓有成效保证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五)实行学分制教育 学分制是指在高等院校相对于学年制实行的教育制度。实行学分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而且与“大众化”教育的要求相适应。因为学分制有以下优点:可以较高程度地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异步教学,激发出学生最大潜能;可以最大程度地解决学习任务和学习能力之间的矛盾;可以最大限度地培育学生的特长、能力和创造力;有充分的空间让每个学生深入细致地掌握、领会知识,将知识理解透彻。值得注意的是,实行学分制,首先应严把教学质量关和考试关,否则会背离实施学分制的初衷;其次必须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选课指导。

第8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008年底,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5616亿美元,连续5年保持15%以上的高速增长。在我国外贸总量从改革开放之初1979年的全球排名第32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3位,出口加工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本文以宁波出口加工企业为研究对象,了解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现状及发展水平,结合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找出解决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阐明技术创新的基本知识,分析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技术创新障碍,找出解决问题的发展对策,得出相应的结论。

关键词: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对策

ABSTRACT

 Ever since the economic reform of our country in 1979, our foreign trade has grown by leaps and bounds which is exemplified by the fact that by the end of 2008, our imports and exports totaled US$25616 billion, registering an annual growth rate of over 15% for 5 consecutive years. During the period in which China has evolved from the 32rd place in 1979 to the 3rd place in 2008, the Export Processing Area has plac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Ningbo Export processing enterprises are studied in this article ,which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enterprises.At the same time.I will combine some Domestic and foreign-related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find out some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s which the Ningbo Export processing enterprises face to.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barriers to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SMEs, we will reach conclusion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will be made.

KEYWORDS:Ningbo、Export processing、countermeasures

 正文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

第二节 本文主要思路及基本框架 1

第二章 文献综述 3

第一节 加工贸易理论与研究 3

第二节 中小企业的发展理论与研究 4

第三章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现况 7

第一节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基本特点 7

第二节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基本问题 7

第四章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面临的障碍 9

第一节 外部环境障碍 9

第二节 内部障碍 9

第五章 实例分析 11

第一节 “宏发”发展战略 11

第二节 “宏发”技术创新战略 12

第三节 总结 13

第六章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发展的对策 15

第一节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 15

第二节 完善国际贸易技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16

总结 18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出口加工企业作为是宁波经济的柱石。改革开放近30年来,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尽管这些出口加工企业在宁波经济发展中功不可没,但是,近年来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融资难、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缺乏、企业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一些不容忽视和回避且亟待解决的老问题,同时又面临不断产生的新问题的压力。正确认识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发展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对于促进宁波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964.1亿元,增长10.1%,而规模以上出口加工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左右。截至2008年底,集装箱吞吐量1084.6万标箱,增长16%,进入世界港口前十强,这跟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 同时宁波出口企业也给宁波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不仅安置了大量的城市下岗职工,还吸收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正成为宁波市新兴的主力军。目前,宁波出口加工企业从早期的加工、贸易等领域,向高新技术出口等领域拓展,并在不少地方已形成产业群,是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化协作的基础,成为国内和国外大企业配套的供应商。

基于此,本文通过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现状与发展的研究,从根本上找出这些企业在国内乃至国际出口加工企业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使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

第二节 本文主要思路及基本框架

本文以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现状为基础,通过现状了解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面临

的本质问题,并结合相应的文献综述,系统地研究宁波出口加工企业深层次影响因素。对此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第二章是本文的文献综述,本章通过对加工贸易和中小企业两方面理论知识的解释和研究为脉络,重点系统地阐述国内外各个学派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为下文关于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面临的问题及找出相应对策提供理论支持。 

第三章,根据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宁波政府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对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现状做一个具体的描述。

第四章,根据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现状深入分析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面临的问题。

第五章,对“宏发”模具汽配厂进行案例分析

第六章,结合第三章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现状、第四章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面临的障碍和第五章案例分析,提出本文的主要对策建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据调查,宁波出口加工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另一方面对加工贸易理论研究有助我们更系统的了解出口加工企业的含义。基于此,本章以对加工贸易和中小企业两方面理论知识的解释和研究为脉络,重点系统地阐述国内外各个学派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为下文关于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面临的问题及找出相应对策提供理论支持。

第一节 加工贸易理论与研究

加工贸易(improvement trade)这个专业术语是我们在对外开放中逐渐形成于确立起来的。加工贸易的实质是国外所提供的差别商品的产业内贸易的一种形式。因此,国际上相关研究集中于产业内贸易研究。

近年来,关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领域:(1)产业内贸易的实证性验证研究;(2)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及性质研究;(3)产业内贸易模式研究;(4)产 业内贸易的效应分析;(5)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下面分述如下:

(1)产业内贸易的实证性验证研究

Daniel M.Bernhofen对Brander.J.A在1981年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他以美国与德国在1988-1992年间的石油化工工业的产业内贸易数据系列为依据,对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同种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研究,发现两国双向的同种产品产业内贸易很好地解释了Brander提出的理论模型。

大多数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侧重于产业内贸易的相关性研究,而不是决定性研究。因而,产业内贸易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不明确。Helpman(1987)的研究改变了这一状况。Helpman研究垄断市场结构中的产业内贸易的起因,Hummels  and Levinsohn(1995)以实证数据支持了Helpman的结论。

(2)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及性质研究

 Kai A. Konrad, Kjell Drik Lommerud(2001)从跨国公司机会成本的角

度,分析产业内贸易的成因及影响。他认为,相对于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设置国外分部,可以减少许多引致问题,如机会成本问题。而企业网络的全球化,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企业内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一种形式。传统上认为,企业内贸易产生于企业的垂直一体化。Thomas Andersson, Torbjorn Fredriksson(2000)从企业结构的角度,研究发达国家产业内贸易的性质。Thomas Andersson, Torbjorn Fredriksson研究了发达国家企业的横向集中与企业内贸易的状况。他们运用Tobit(托宾)模型,根据1974-1990年间的数据,解释瑞士企业通过其国际机构,进口中间产品,出口产成品的变化情况。过对中间产品和产成品进行技术上的识别,Thomas Andersson, Torbjorn Fredriksson等得出的结论是,相对于企业纵向一体化,发达国家企业内贸易更多来源于企业的横向集中。

(3)产业内贸易模式研究

 Mary Amiti (1998)研究了国家规模与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的关系。运用一个一般均衡模型,以两国国家规模差异为前提,假设在要素密集程度不同、贸易成本与需求弹性也不同的两个不完全竞争的产业内贸易,Mary Amiti认为,“市场路径效果”吸引企业去规模较大的国家以节约运输成本,而“生产成本效应”吸引企业去较小的国家,以利用廉价劳动力。这两种效应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产业内贸易的模式。

 (4)产业内贸易的效应分析

 Raphael Kaplinsky (1993)对多米尼克出口加工区的加工贸易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他发现,随着多米尼克致力于发展非熟练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贸易,多米尼克在中美洲国家中的贸易竞争力逐渐下降,但是其劳动力就业率却有了极大的增长。

 (5)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Justus Haucap, Christian Wey, Jens Banmbold(2000)研究产品质量信息传递对于产业内贸易的作用。在此之前,少有文章分析信息对称问题对于贸易流的影响,即把产品质量作为外生变量考虑。Justus Haucap, Christian Wey, Jens Banmbold建立模型,将产品质量作为内生变量,认为在确定条件下,当地成本能反映产品质量,从而决定产业内贸易流。

    第二节 中小企业的发展基本理论与研究

 近年来我国对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涉及面广泛,包括对中小企业的理论研究(如中小企业存在形式和存在领域研究、中小企业的发展与支持系统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等)和较为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做的《中国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专题调查》报告,张炳申的《广东中小企业问卷调查与分析》,陈雪梅《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欧江波、张赛飞对珠江三角洲中小企业调查等。通过研究,大部分学者基本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小企业在我国发展速度迅猛,经济效益明显,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超过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发展为解决社会就业、方便人民生活、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市场竞争主体。越是经济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得越快;反之,中小企业发展迅速的地区,往往也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突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对企业本身发展和出口贸易贡献大,是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成功模式。

关于中小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领域:(1)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定义;(2)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基本经济学理论;(3)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分类。

下面分述如下:

(1)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定义

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特定空间地理位置上集中,就构成了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关于产业集群,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定义。马歇尔把产业集群定义为产业区。他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作“产业区”(industry district);工业区位经济学家韦伯在他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高级集聚阶段的企业集群就是我们所讨论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有几个共有特征,如地缘上的邻近;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与联系;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各种机构,组织之间的互动;良好的公用的基础环境设施;知识的快速扩散;价值链上的相互需求;外向型的投入产出以及资源的共享等等。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力量而广泛存在。如美国“硅谷”的微电子、生物技术和风险资本;底特律的汽车设备及零部件业;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花卉业等。在我国部分地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也初见雏形,如温州的皮鞋;东莞的电子;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等。产业集群表现出来强劲的竞争力引起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关注。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制订工业政策的一种新思路。

(2)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基本经济学理论

 韦伯(Weber)在1820年就提出考虑运输、劳动力成本的区位选择时强调集聚经济的作用。企业通过分享公共基础设施、专业化劳动力资源、销售市场等获得集聚经济效益。企业通过集聚获得具有分散状态下难以取得的经济效率。系统功能大于分散状态下各企业所实现的功能之和。

马歇尔(Marshall)认为产业集聚可以带来外部经济,包括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通过集聚效应使边际收益递增,生产成本降低。同时通过集聚效应可以加强营销优势,形成“区位品牌效应”。如法国香水、意大利时装等。

(3)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分类

    从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产生原因来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内生形成

和外生形成两种。内生形成是指中小企业 产业集群是由于区域的地理位置、资

源票赋和历史文化原因形成的;外生形成指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是由于外在的原

因如大企业改造、分拆而形成或者是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形成的包括制造业中小

企业产业集群或服务业产业集群等。在这两大形成原因中,内生原因占比重更

大。

    按共生模式的不同,我们分两种典型的企业集群模型,即卫星式企业集群

和网状式企业集群模型。卫星式企业集群模型指在某一地域空间存在一个发展

到较大规模的主导企业。网状式企业集群是指相互之间没有什么联系的小厂零星地散落在某一区域,由于地缘优势或产品的技术、价格优势,一些新企业乘机加入,希望抓住该产业链上的市场机会,逐渐形成企业集群态势。

根据不同标准,产业集群分类还有很多。如按企业性质分制造业集群、销售业集群和混合业集群;还有由产业纵向关联而形成的集群和由横向关联而形成的集群以及由区位优势指向而形成的产业集群等等。

第三章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现况

2008年下半年,宁波新设企业672户,其中私营加工出口企业93户,企业法人56户。企业注销192户,其中私营企业156户,内资企业法人36户。基于在一个市有如此快速的企业新设,本章将分别从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基本特点和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基本问题两方面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基本特点

宁波作为沿海港口城市,且其中的出口加工行业发展较早,并加上副省级城市的地位,因而其出口加工企业出了其独特的企业特点。具体表现为:

(1)新设出口加工企业发展数相对稳定,传统出口加工产业发展依旧。上半年新增各类加工企业93户,新增注册资本13668万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72%,46.37%。新设加出口工企业中传统出口加工行业仍然占据大半壁江山。

(2)行业分布广。据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8年宁波市出口加工企业的行业分布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7个行业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占总数的64.4%,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为17.7%,其次是塑料制品业为11.9%,第三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10.0%。

(3)出口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融资渠道多样化。随着宁波投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吸引了大量投资资金的流入,2008年上半年宁波新设1000万元以上的内资大项目11户,较去年同期增长80%。

(4)临港产业发展强劲,服务业企业成新宠。2008年上半年,宁波市登记的大项目中与港口配套的服务业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其中,物流企业占主导地位,新设物流企业27家。宁波大亚国际物流、宁波天骄国际物流等一大批物流企业加快进驻。到目前为止宁波市内资物流项目累计已达250家。

第二节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基本问题

由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特点而来,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1)盈利能力呈下降趋势。由于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宁波市规模以上出

口加工企业单体平均实现利润230万元,利税401万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7.2%和25.2%;亏损企业626家。

(2)市场的稳定性较差。大部分出口加工企业未能与国外大企业建立发展的协作配套关系,没有稳定的市场。

(3)家族企业现象严重。主要存在于中小型出口加工企业中,其对于企业的决策执行有很大阻碍。

(4)管理水平低下。它是宁波出口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障碍。

(5)外部环境有待改善。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生存条件较差,存在部分歧视和不公平待遇。而支持企业发展的管理体系、产业政策和金融、技术、社会服务等,还有待于逐步建立和完善。

第四章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面临的障碍

第一节 外部环境障碍

所谓外部环境就是指出口加工企业发展环境或经营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市场环境、资金环境、信用环境等。据宁波政府网的调查,绝大数中小企业对各项经营环境评价只为“一般”,占到50%以上,还有一些企业对目前经营环境不甚满意;49%的企业认为市场秩序较差,32.6%的认为经济和技术纠纷不能及时解决,27.5%的认为企业之间缺乏公平交易,21%的企业对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不满意。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外部环境不是十分理想,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在政策乃至社会层面上予以改进和完善。

(1)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在以往多年来,宁波政府在政策上不仅对出口加工企业没有足够的扶持和帮助,忽视了出口加工企业的发展,而且还存在着政策歧视现象。我国各级政府一直强调发展大企业,对大企业在税收、资金筹集、土地使用等方面都有诸多优惠。在“抓大放小”的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仅仅对组建大型企业,大型集团有兴趣,所有的资源,不论是政策,法规还是服务体系等都向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倾斜,而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这就使得出口加工企业与其他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处于不公平的状态。

(2)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在人才引进和培训、信息的获取、销售渠道、管理措施等方面会遇到诸多困难,而且单靠企业自己的力量往往无法克服,因此迫切需要政府与社会服务系统给予支持和帮助。同时,服务于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刚刚启蒙,很不完善,更不规范。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中介机构,其价格往往使宁波出口加工企业无法承受。

第二节 内部障碍

内部障碍具体表现为:

(1)品牌的知名度、参与度较低

缺乏自主品牌,阻碍产品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宁波目前有自己品牌的加工经营企业不多,从事直接出口加工的企业更少,严重阻碍产品直接参与国际竟争。缺乏独立的销售网络,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大多是通过国外中间商进入国际消费市场,大大降低了利润空间,出口的零件包装基本都是依照外商指定品牌包装,国际市场上尚无宁波的知名加工企业品牌。

由于缺乏独立的销售网络,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大多是通过国外中间商进入国际消费市场,出口的零件包装基本都是依照外商指定品牌包装。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间接出口创汇的多,自营出口创汇的少,不少产品出口受制于商,自我开拓市场的能力弱。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尚无宁波的知名加工企业品牌。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参与度较低,阻碍产品直接参与国际竞争,还没有独立的销售渠道,大多只能通过中介渠道进入 消费市场,由于缺乏独立。

(2)出口秩序混乱,企业低价竞争

由于出口加工商品的差异性小,产品单一,造成行业内竞争激烈。并且大多企业缺乏对国际市场的深入了解和整体把握,对国外市场适应能力差,价格是它们竞争最主要的武器。这种价格的竞争有时几乎到了恶性竞争的地步,企业出口时互相压价,不惜以降价的方式来获取定单。甚至有的企业在参加国外项目投标时,目标不是对准国外企业,而是自己的同行,自己不中标,别人也别想中标。有的企业开拓了新的国际市场,另一些企业看到丰厚的利润眼红,也拼命想挤入,在这种情况下,专门挖国内同行的墙角,使价格降到了双方都无利可图的地步。也拼命在这种不仅让采购商和其它国家的竞争者有利可趁,也严重损害了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整体利益。

(3)国际贸易安全性低,企业在贸易中风险大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在从事国际贸易时,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通,而企业在出口贸易中,由于竞争激烈,对定单的追逐有时会让它们放松警惕,而忽略安全交易的问题。有些企业处于创业初期或者刚刚开始参与国际贸易,对国际市场上存在的风险不够了解,交易经验不足,而导致贸易风险增大。

(4)经营管理水平低下,人力资源问题突出

宁波很多的出口加工企业都是凭着企业家的胆识,借着宁波沿海城市的有利创业起家的,不少企业还是家族企业,想干就干。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对企业初期的稳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不适合国际化经营。这些出口加工企业普遍在组织,人事,财务会计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缺乏严格规范,管理模式比较落后。面对陌生的国际市场和经济环境,企业缺乏市场研究,经营方式粗放。整个营销战略和管理方面都仍处在较低级的经营阶段。

第五章 实例分析

   本章通过对宏发模具汽配厂的案例分析,了解一个出口加工企业要成功所必须拥有的战略条件,把握出口加工企业问题所在。希望给政府宏观调控层面制定相应的出口加工企业发展和疏导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提供思路,在企业战略管理层面给出口加工企业提供模板。同时也为后文对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发展的对策提供实例支持。

第一节 “宏发”发展战略

    宏发模具汽配厂创立于1992年,现有员工125人。主要从事锌、铝合金压铸产品和塑料注塑产品及模具的制作和加工。产品涉及汽车配件,仪器、医疗、锁具等行业,重点销往:德国、美国、日本。企业决策层由管理专家、技术专家、精通资本营运的经济专家组成。在这样一批懂管理、懂技术、懂市场的专家高效率领导下,经过17年的努力,企业资本由创业阶段的20余万元,发展到现在的固定资产560万,08年完成销售额5300万元,企业规模以裂变式速度递增。厂长陈建宏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的成功得益于对企业现状的整体把握,对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善,而技术创新是“宏发”持续快速发展的推进器。

    每年年初,为使企业走上制度化、程序化,企业首先总结前年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并对今年企业的发展做个总体展望,同时通过制定《专业技术创新管理办法》和《项目承包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制度。企业每年都要召开两次技术创新大会,对有突出贡献的科人员予以重奖。企业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3人,其中工程师11人,拥有中级职称人员5人。在研究室内部全面推行新产品研发项目经理负责制,对研发人员的工作进行量化和绩效考核,提升了研发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缩短了新产品的研发周期,提高了新产品的研发质量;另一方面企业每年月和八月都邀企业全体员工对上半年企业的发展现状做个专题讨论,企业员工人手做份《在职岗位面临的问题》的报告,对有提出重要问题的员工进行金钱和精神双重奖励,同时对相关问题进行及时的探讨和纠正。

    “宏发”企业自创立之初就把发展的技术目标定位于“工艺技术与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目的是依靠企业自身的技术特长来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当时“宏发”企业发现宁波模具工艺领域的技术与产品市场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各工艺现场所用控制系统均为国外产品,国内还没有专业公司进行相关工艺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宏发”企业意识到研制中国自己的模具工艺技术与产品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市场前景将非常广阔。于是,一方面立足于自主研发;另一方面吸纳多方面的合作,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首先,从完善研发体系入手,建立企业自己的科研室,与宁波大学机械工程系合作建立了模具工艺研发中心;并在企业设立了模具工艺研究室;从而形成了企业技术与产品研究的强劲平台,依靠这一平台,企业研制出了多品种、系列化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其次,企业积极与浙江省内知名院所和大公司开展技术引进项目的合作,在引进技术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使企业站在了行业领域发展的前沿,促进了企业业务的成长。实践证明,当初的定位是准确的,企业开发研制的万能模型等产品,在企业现有的五大类几十个系列的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已达80%以上,而且多数产品己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宏发”的目标是打造一个世界级的模具制造企业。而企业持续地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是实现这些梦想的必由之路。

回首“宏发”的成功,我们会发现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人力资源充足

“宏发”公司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3人,其支撑技术创新的研发力量是足够充分的,且该公司每年都从各高等院校吸纳相关的专业人才,投入极其大。

(2)宁波市场分析调查机制

每年“宏发”企业在宁波市内对出口加工企业的现状都有个具体而有章程的调查机制,同时成立一个专门的调研小组,投入10万的资金用于日常运行。大大加大了对宁波出口加工市场的总体把握,为企业的发展策略提供支持。

 (3)完善的管理制度

“宏发”企业为了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制订了《“宏发”管理规定》,建立了符合企业特点的管理模式;成立了企业管理办公室,目的是为了让企业管理规范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占领国内外市场。

(4)良好的激励机制

企业为了建立独具特色的技术创新体制,一方面建立了完善的人事任用选拔制度,鼓励先进,激励落后,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技术创新管理和激励办法》。该办法主要是对效益显著 的技术创新项目进行奖励,通过“公平竞争,按贡献分配”的机制来激励员工。2008年度,企业共发放技术创新奖金30余万元,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创新积极性。

第二节 “宏发”技术创新战略

截止2008年“宏发”仍在销售和使用其成果的技术创新有25项,其中产品创新6项,模具工艺创新19项。模具工艺创新中9项是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研制的,有4项是全部委托高校和科研机构研制的,6项是聘用兼职人员进行研制的。近五年的销售收入中,创新产品销售收入占72.3%,创新利润总额占全部产品利润总额的59. 2%,创新产品出口创汇占出口产品创汇总额的78. 9%,技术创新己经成为该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为了鼓励研发人员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勇于创新,“宏发”企业制定了《项目承包管理办法》。研发项目须通过创新审查方能验收。而一旦验收成功,研发人员则能一次性的从企业得到近30万元的物质嘉奖。

与此同时,企业还选择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和模式,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对技术创新提出了三项明确要求:一是速度和品牌,即每年开发并投放市场的品种占同行前列;二是技术创新的市场要求,即每个产品都是宁波同行业的排头兵。这二项要求是“宏发”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指南。勿庸赘言,高创汇和高附加值的产品说到底,都是靠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不断创新的产品来保证的。由于该厂坚持“以人才和机制”为重要依托,始终将人才视为技术创新战略持续发展的资本,一方面利用主观能动性从战略角度出发来站高望远,主动寻找市场、开发市场。另一方面,联合外在科研力量自主创新,高薪聘请科技人才参与设计产品,并始终把技术创新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才最终成就今日的成功。进入新世纪,企业为“宏发”技术创新提出了新要求,确立了“争做宁波模具产业第一”的发展战略目标,从而将企业建设成为知名的企业。

第三节 总结

企业要持续发展,离不开战略的指导,同样离不开技术创新。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创业伊始,他都非常重视市场把握和技术创新工作。而同行出口加工企业无一例外地从技术创新开始,而且它们的稳定发展也都与其后各自所开展的既扎扎实实又各具特色的市场调研。其次,技术创新获得成功的企业大多数为多领域的综合性中小型出口加工企业,是真正的技术创新主体,具有创新的能力和内在动力;且这些出口加工企业领导富有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市场把握机制,积极与员工探讨当下企业面临的问题,调动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最后,技术创新普遍投入大,占年销售收入的6%以上,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且遵循市场导向,注重产业化和市场化,科研课题100%经过市场调研,100%实现产业化,科研成果转化贡献率高。 

对宁波市出口加工企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展望,是企业能够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优势的根本出路,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力量源泉。这个道理似乎十分浅显,但恰恰是这一看似浅显的道理,事实上并没有为多数出口加工企业真正理解和认识。虽然在口头上,人们也都承认企业发展要依靠市场,但实际上,却远未把市场通体把握提到应有的位置,仍然热衷于外延性扩大生产规模的“铺摊子”或者把并无具体市场目标的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当作是技术创新。因此,出口加工企业不仅要重视技术创新,还需要有所谋划。

第六章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节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

(1)加强出口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

  这里所说的技术创新是广义上的技术创新,既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的创新,也包括社会科学技术的创新。对于出口加工企业来说,前者包括生产设备更新,革新工艺,改进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等;后者则主要指经营管理方面的观念、制度、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创新。

  创新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也是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根据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大多具有经营灵活的优势,但能不能做到灵活,关键就在于创新。创新是灵活的灵魂。加入WTO后,宁波出口加工企业临着一个崭新的竞争环境,因而不能墨守成规,要摒弃旧观念,尽快地接受新事物,使企业在管理和技术方面尽快适应新变化。勇于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灵活多变。就企业而言,所有创新都可以归结到管理和技术两方面,管理的核心是规范人的行为,改变雇员的价值观,使得企业中能形成鼓舞雇员积极上进的文化氛围,真正把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转移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上来,实现人本管理。同时,要大力推进技术进步,鼓励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改进产品设计、材料节约代用、加强工艺革新等,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强开发原创性技术的能力,使企业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

(2)增强出口加工企业自主品牌建设,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上一章提到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缺乏自主品牌,并主要以OEM等形式为国外公司加工生产,虽然出口量很大,但利润极薄,而使自己处于产业链底端。企业要生存,要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需要向市场提供具有竞争的产品。培育适应国际市场的核心产品,利用核心产品创立企业品牌形象,最终提高企业整体形象,历来是国际跨国公司用来取得竞争优势和扩大市场份额的一种手段。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企业必须将自己的产品与其它厂商生产的产品区别开来,树立自己的品牌,树立企业的核心优势。

出口加工企业为国外大公司贴牌生产产品,虽然对企业的成长初期有一定的好处,但对管理、技术和销售网络等方面的促进并不大,企业发展到一定度后,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企业在利用OEM做大规模的同时,一定要重视积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经验,并为自主品牌的树立和培育做好准备。

从长远来看,OEM只能作为手段,而不是最终目标。比如:宁波新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发展的前期也以贴牌生产为主,但随着实力的增强,公司树立了“争创国际名牌”的理念,目前大部分产品以自主品牌“新海”和“”出口。因此出口加工企业不能满足于仅仅赚取微薄的加工利润,而要逐步自主开发、自创品牌。拥有自己的品牌,一个企业才拥有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随着国际竞争日见激烈,出口加工企业必须坚持品 牌战略,在提高科技含量、树立自主品牌上狠下功夫,开发和培育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的产品,提高出口产品的利润。

(3)规范出口加工企业管理制度

据调查,目前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很大一部分是当地个人创办的私人企业,并且大多采用的是家族管理模式,有些重要决策和重要制度会因为亲情的缘故无法有力的实施,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和决策执行能力和经营成本,降低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因此面对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出口加工企业必须改变传统家族管理的理念,为企业设定发展目标,规范企业管理。在企业文化管理、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上下工夫,通过对四个重要因素的设定和管理来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节 完善国际贸易技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1)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新工具,开拓国际市场空间

    在宁波,大部分出口加工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主要障碍在于信息获取和知识创造的成本较高,而现代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帮助出口加工企业克服这些障碍。

    以前出口加工企业由于资金和规模的限制,不能像一些大的跨国公司那样通过再世界各地设立分公司、办事处以及派出大量的市场信息收集员来构建自己的信息网络,也没有财力委托专业咨询公司提供信息,从而导致网络比较少,渠道比较窄,对于国际市场的需求状况知道的也很少,难以搜寻到很好的经营机会。而电子商务可以让出口加工企业得到全面快速的信息,大大地降低了搜索的成本,提高了搜索的效率。

(2)重视规避贸易壁垒,积极应对反倾销诉讼

    正当出口加工企业向海外寻找商机的时候,却遭受到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反倾销诉讼和知识产权诉讼等多方面的打击。每年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都会遭受到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因此出口加工企业应该提高对贸易壁垒的认识,重视贸易壁垒所造成的危害,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避开贸易壁垒,减轻贸易壁垒带来的损害。

所谓贸易壁垒就是出于保护国内市场或其他考虑,由政府实施或维持的、对国产品或服务施以不合理限制从而阻碍其进入本国市场或削弱其在本国市场竞争力的关税或非关税贸易政策、法律或做法。出口加工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其中,形式最为多样,最为隐蔽的是非关税壁垒,如技术壁垒,环保壁垒,绿色壁垒等等。企业针对不同的贸易壁垒,应该想好相应的对策,使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推广中,避免遭受贸易壁垒的限制和冲击。近年来,在贸易壁垒中,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遭受到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宁波出口加工企业有必要重视规避贸易壁垒,积极应对反倾销诉讼。

               总  结

出口加工企业参与国际贸易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单单仅靠某个出口加工企业自身所能解决的,必须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只有包括出口加工企业自身、宁波政府政策支持以及社会在内的其他企业国际贸易相关各方协调配合,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出口宁波加工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深度和水平。

 从宁波出口加工企业自身来说,要客观认识自身在参与国际贸易方面的现状。针对自身的不足,要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增强自主品牌建设,完善经营管理等。要充分发挥宁波沿海港口的优势,利用新的网络手段,开展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空间。宁波出口加工企业之间要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宁波市政府要积极扶持和帮助出口加工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完善出口加工企业国际贸易支持体系,为出口加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总之,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是宁波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源泉,也同时为宁波人民提供就业岗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的宁波出口加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并且发展壮大。同时,对出口加工企业国际贸易的研究也将进一步的加深。

【参考文献】

[1] 王立军.加工贸易与贸易融资.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

[2] 黄国华.199s年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综述[f].中国海关,1999(4).

[3] 尹翔硕.贸易与发展一一东业经验探索.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

[4] 土绍熙等.中国对外贸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5陈嘉,出口加工企业的分类与识别[J}.科学研究,2006,  (2).

[6} 王华,产业集群的对策研究,《经济师》2002. 10.

[7] 李志平.浙江私营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对策[J].商业研究.总第238期, 2002/01下半月版.

[8] 张荐华.施本植.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

[9] 漆世雄.浙江中小企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第15卷第5期,2001年10月).

[10] 张海梅.加工贸易的非均衡结构及其负效应[J].国际经济合作,2002(8).

[11] 王子先.对外经贸政策研究.江小娟,杨圣明,冯雷主编.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

沿II, 177-2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2] 俞力黎.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现状、竞争力及问题分析[A].行业探讨,2007,(9).

[13] 朱春奎.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3,(6).

[14] 赵贤,刘建春,李晓军.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探究[J].科技信息,2008,(18).

[15] 赵彦云等著.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2003)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

[16] 王成容,周建波.企业文化学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7]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

[18] 马春龙.企业发展战略—群落学的思考 [Z].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1993.

[19] 林思达.浙江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主流模式研究 [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6).

[20] 仇保兴.中小企业集群研究 [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1] E.Helpman: "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Evidence from fourteen industrial countries”.journal of the japaneses ang international Economiocs March 1987 Evidence from  fourteen industrial  countries,pp62-81.

[22] S.Globerman: "north American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intra-industry trade”,Welwirtschaftliches Archiv,No3.2001 pp. 487-497.

[23] Tim Padmore, Hans Schutze(Modeling systems of Innovation),An Enterprise-centered view Research Policy;1998.

[24] Robert  A. Burgelmanetal,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 n,second Edition,Mcgraw-Hill,1996.

[25] Debra M Amado .Knowledge Innovation-The Common Language. Journal of Technology Studies,  Fall 2005.(3),23-27.

致  谢

六个月来的忙碌和工作终于到了这次毕业论文快接近结束的时刻,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包万根老师。包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从选择毕业论文题目到查阅资料,设计草案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后期详细设计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

    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的老师,为我们打下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基础;同时还要感谢所有的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论文才会顺利完成。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由于经验的缺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学们的相互交流,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

第9篇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医院;农民;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4-0067-04

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其间也曾一度处在衰退瓦解的边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关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的出台无疑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潮流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截至2007年9月30日,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到2448个,占全国总县(市、区)的85.53%,参加新农合的人口达到7.26亿,参合率是85.96%(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网站.省略/gzdt/2007-11/12/content_802487.htm。)。而在这几年的发展中,新农合为构建和谐新农村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引发笔者的深入思考。

一、制约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的“三方”因素

(一)医疗服务的监管方――政府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于新农合的目标定位不符合大多数农民的实际需要。国家推行的新农合主要是以“大病医疗保险(保大病)”为目的,而作为新农合的受益者――农民却希望新型农合不仅能解决大病导致的大额医疗费用,更能解决日常的小病所花费的门诊费用。国家希望通过保大病来解决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的初衷是好的,但却高估了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实际上,小额的门诊费用对于许多农民来说也是沉重的负担。据调查,面对新农合的保障项目选择,已经参加、曾经参加以及尚未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所表示的态度是明朗的,“仅保大病”占9.5%,“保大病+乡村门诊”占38.4%,“保大病+健康体检”占27.2%,“保大病+预防保健”占21.8%,其他想法的占3.1%。[1]显而易见,选择“仅保大病”的人数低于其他人群,选择“保大病+乡村门诊”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2.在推行新农合过程中,基层政府缺乏责任心,不能做到以农为本。当前,中央财政对新农合试点县发放的补助资金是以该县新农合的参合率不低于60%,并且地方财政补助资金到位为前提的。这就导致了不少县为了得到国家的财政补助,有的弄虚作假,谎报参合率,有的强迫农民参保,甚至以村委会的名义为全村农民垫付资金。这种做法从表面上看是在帮助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实际上,地方干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很有可能违背农民的意愿,强迫农民参加新农合。与这种“热情过度”的工作方式相反,有的基层干部在办理新农合时责任心不强、宣传不够,在农忙的时候去收费,导致不少农民因家中无人错过缴费机会而未能参加新农合。以上两种极端的方式都体现出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不能真正做到从农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2]

3.新农合资金管理不善,缺乏相应的监管机构。目前,新农合基金财务管理相当混乱。一方面,合作基金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基金账目和管理费用账目没有分开,导致管理费用挤占合作基金。根据新农合有关规定,合作医疗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但有些乡或村干部却认为干别的也是为农民谋福利,擅自挪用合作医疗资金,并且有借无还。另一方面,一些地区许诺农民定期公布账目,实行民主监督,但往往不能照章办事,农民只有出钱的“义务”,却没有知情权和参与管理权。不少试点地区都建立了由政府各部门和农民代表参加的基金管理监督委员会,但是大多数地方只是开过一次成立会议后就没有了下文,并没有切实发挥监督作用。此外,合作医疗基金的管理还缺乏专业会计人员和先进的管理手段,绝大部分地区还是手工操作,信息收集和数据处理比较困难。[3]

(二)医疗服务供给方――医院存在的问题

1.由于缺乏竞争,定点医院逐渐形成垄断地位,导致医疗费用不断攀升,医疗服务质量不断下降。新农合试点一般都有相应的定点医院,农民只有在定点医院就医并取得正式的票据才能报销,这无疑就形成了定点医院的垄断地位。而医患双方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医疗服务极强的专业性,使患者完全处于劣势,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败德行为无法避免。且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筹资渠道单一,政府对卫生机构经费投入的比例逐步下降,对于村级诊所,上级部门几乎没有资金支持,村委会也很少有资金支持。许多医疗单位要靠从自己的业务收入中抽取的部分维持职工的收入水平,这样就造成很多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注重利润,在接诊农民患者时,大范围使用制度报销目录之外的药,而且这类药品价格高昂且无法报销,使农民享受不到应有的优惠。据卫生部2004年年底公布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中国医疗服务费用的增长速度已经快于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尽管医疗费用不断攀升,但医疗服务却并不能令广大农民满意。从对江苏、江西、云南、内蒙古四个省的调查发现,有36.6%的农户曾遭医生故意把病情说得严重,开大处方的情况;38.63%的农户认为医疗收费不合理,认为医疗技术水平低、服务态度差的农户分别占24.39%和20.04%(见表1)。[4]

2.农村医疗市场资源配置不合理,医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实行财政分级管理体制后,不仅对卫生院投入减少,也使卫生行政部门对农村卫生机构缺乏有效的调控和监督,原有的医疗卫生保健网功能减弱了,依照农村行政设置的医疗卫生网点中,有不少网点业务量不足。同时,县乡医疗卫生体系机构重叠、人员臃肿的现象比较突出,造成农村卫生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的现象。乡镇除了卫生院外,还有计划生育站等机构,这些机构大多自成体系,自己进行小而全的建设,不仅造成医疗卫生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浪费,而且增加了不少非专业人员,提高了机构运行成本。

农村医务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制约着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从农村医生的来源看,有的是原来的赤脚医生,后来通过进修取得了乡村行医资格,有的是卫生学校或医学院毕业后的学生在农村行医。在农村医生中,大约有80%具有乡村医疗资格证书,仍约有20%没有取得行医资格。从调查情况看,村级医生的受教育程度以中专为主,有76.6%是中专学历,8.3%是大专及以上学历,还有14.3%的村医生没有专业学历。村医培训的主要渠道是县级和乡镇部门的培训,乡村医生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医疗技术也比较差,只能治疗一些小病和常见病,难以满足农民更为广泛的医疗需求。[5]

(三)医疗服务的需求方――农民存在的问题

1.认识的局限影响了农民的参合积极性。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新农合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长期以来,农民依靠的是家庭内部的自我保障,对社会化医疗保障的要求往往不迫切,对新农合的心理认同度不高。加之乡(镇)政府本身对政策的理解与宣传方式的限制,农民对新农合的筹资方式、报销比例、报销程序和参加新农合的好处等都缺乏了解。农民看不到既得利益,其积极性自然调动不起来。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认为新农合保障的水平太低,不愿意参加;一些年轻人所占比例较大、成员身体较好的家庭,认为交了钱也不会花到自己的头上,只是白做贡献,也不愿意参加新农合;只有那些家庭成员年龄结构比较大、健康状况较差、经济收入比较低的家庭才是新农合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农民对地方政府缺乏信任,他们担心上级政府下拨的对农民的医疗补助以及农民上交的合作医疗基金能否真正用到农民身上。而且参加的合作医院大多是本乡镇卫生院,由于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施不完善,医疗条件差,技术又不过硬,如果有大病,农民都是去医疗条件好的大医院治疗。

2.事后交易费用过高。事后交易费用可以分为绝对交易费用和相对交易费用。绝对交易费用是指为获取收益而支付的绝对成本,主要包括农民为了报销医疗费所花费的成本和时间;相对交易费用是所支付的成本与报销所得金额的对比。对于农民来说,当两者都比较小的时候,即说明其花费较少的时间和费用就可报销。但如果事后交易费用过高,必将降低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目前合作医疗的报销手续是相当繁琐的,如河北省某县报销程序如下:第一步,农民要带上身份证、合作医疗证、实施年度内定点医疗机构的合法有效票据、住院费用结算清单、病历复印件、诊断证明、转院证明等,到所在地的乡镇合作医疗办事处申报,办理各项手续(随时或年度末一次性),填写住院费用报销申请表;第二步,经办人员将对申请表及所附票据进行审核,无误后在10个工作日内提交市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审批,审批后5个工作日内将补偿金拨付至当地农行营业所;第三步,由乡镇办事处在3个工作日内通知申报人到当地营业所领取补偿金。可想而知,如此繁杂的手续为农民平添了另一种负担。离各种办事处近的农民只会增加一些精神负担,而离办事处远的农民就不仅是精神负担,还有经济负担,得不偿失。[5]

3.农村流动人口处境尴尬。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人的医疗保障却成了大问题。“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规定:外出人员参加合作医疗必须在投保地就诊,在外就诊不予报销。也就是说,这些人从农村来到城市便处于一个医疗保险的真空地带,由于没有城市户口,他们没有城市医疗保险;而他们在外地患病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又要求他们返回家乡就医才能给予报销。这就使得新农合报销的钱也许根本抵不上来回的时间、路费、误工费等开支,导致这部分流动人口流失于新农合之外。[6]

二、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努力做好管理、协调和监督工作

1.对新农合的目标重新定位。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应该定位于提高农民整体健康水平,而不仅仅是解决因病致贫问题。在农村,真正需要优先关注的是与广大农民基本健康关系更为密切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农村的一些偶发性疾病成为普遍的常见病,比如肺癌、肝癌、食道癌等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死亡率高,但这些疾病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就可以控制,而且这些疾病的早期症状都是易发现易检查的,往往农民都把它当作小毛病忽视而没有及时处理,致使病情恶化。所以,如果能有效的降低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必然可以降低农民患大病的概率。因此,有必要扩大合作医疗的保障范围,将“保小病”和农村预防保健业纳入保障范围,切实、彻底的解决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

2.建立高效负责的协调、管理机构,提高基层干部的责任心和工作能力。合作医疗由农民自己组建,理应由农民自己管理。但目前由于合作医疗的基金来源中有一部分是来自于政府的资助,所以完全由农民来管理也是不切合实际的,更何况由政府出面组织,跨越村社在较大行政区域内统筹是个别村社所不能实现的。所以,合作医疗统筹应由地方的人民政府参与管理,成立由劳动与社会保障、卫生、财政、农业、民政、扶贫、审计等部门组成的新型合作医疗协调委员会来负责协调、制定合作医疗制度的相关政策与措施。同时成立由主管部门和参加新农合的农民代表组成的新农合管理委员会,下设专职的新农合经办机构,负责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新农合实施细则和聘用、监督、罢免专职的经办机构人员,并与基层乡村干部协调开展工作,做好宣传和服务。

3.建立和完善新农合基金管理制度。基于过去合作医疗的经验,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还应对合作医疗基金实行专户管理和专款专用,从根本上杜绝对合作医疗基金的挤占或挪用的现象。同时,基层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成立由相关政府部门和参加新农合的农民代表共同组成的新农合监督委员会,负责定期检查、监督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此外,还应加强对合作医疗服务的规制和监管。一是对医疗服务本身进行监管,二是对药品的采购和销售进行监管。对医疗服务的规制和监管重点在于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防止其违反医疗服务竞争规则的行为,防止其违反合作医疗制度及相关法规制度的行为,切实有效地提供医疗服务。[7][8]

(二)加强医疗服务的规范化运作

1.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医疗垄断,抑制医疗费用飙升。合理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合作医疗机构提供价格合理、质量可靠的医疗服务。一方面,在新农合机构内部形成竞争局面,即合理配置新农合机构,打破合作医疗机构之间的地域限制,保证农民可以在任何合作医疗定点机构就医,实现合作医疗机构内部的竞争与优化;另一方面,在新农合外部形成竞争压力,即建立和培育非合作医疗机构,比如发展私人医疗机构和药品零售企业,使之能够提供部分医疗服务,打破合作医疗机构提供医药服务的垄断性。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应对那些医疗技术差,又不认真执行合作医疗制度的卫生院,果断取缔其定点医院资格;而对于那些医疗技术过硬,认真遵守医疗相关法规制度的民办医疗机构,可以赋予定点医院资格。[9]

2.鼓励医学专业学生和城市大医院医生支援农村,提高农村整体医疗水平。可以通过奖学金的设置和录取、就业等方面给愿意到农村工作的医学专业的学生以政策优惠。作为城市对农村的支援,城市的各大医院应组织医疗小组下乡,以村级合作医疗保健站为基地,以行政村为单位,为农民提供定期、经常化的服务。这样既可使农民不出村就能让高水平医生看病,及时发现病情,及早治疗,又能为保健站医生提供向城市医生学习技术的机会。对城市医院来说,在其为农民治病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扩大了病人的来源,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全面提高农民的参合积极性

1.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农民参合积极性。正确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参加新农合是推行新农合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发动基层组织,进行大规模宣传,积极引导农民转变意识,提高对新农合的心理认同。抓住农民渴望一份保障和注重实际收益的思想,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典型案例引导等方式,大力宣传新农合的重大意义,使新农合深入人心,激发农民自觉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大力做好宣传工作,又要辅之以必要的行政动员,积极引导群众,增加健康投入,转变单纯“受益”的观念,认识到参加新农合不应一味地追求眼前利益,而应以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为重。

2.简化手续,方便农民就诊报销,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对目前的三级政府审核报销制度进行改革,通过完善各项管理规定,简化相关手续,缩短报销时间,真正把好事办好,让广大农民满意。一是打造费用报销的“绿色”通道,实施定点医疗机构直报制度。县、乡级定点医疗机构在农民住院时可直接报销参合农民住院医药费,然后由定点医疗机构将报销情况上报县合管办和财政部门,经共同审核后再划转报销基金,这样既极大方便了参合农民,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为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规范服务行为,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全部实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和限时审批制,农民可以随时办理相关手续,对符合规定的病人医药费予以报销,限当天审核办结。[10]

3.积极改革,打破地域限制,将农村流动人口纳入新农合。农村的流动人口数量较大,如果新农合不能覆盖这个群体,将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而且相对于农村的其他群体,流动人口无疑是优质客户。首先,农村流动人口一般来说身体比较健康。他们一般处于青壮年时期,生病的机率较低,可以说是属于疾病风险较低者。其次,农村流动人口的保险意识较强。他们经常在外打工,见多识广,接受新事物多,他们的保险意识比起农村的老弱妇孺要强得多,因此这部分人的工作要好做得多,成本也要低得多。最后,农村流动人口的参加可以带动其家庭成员参加。由此可见,允许流动人口异地就医,使他们可在外地符合定点医疗机构条件的医院先就医,然后凭相关证明、发票给予报销,或者实行农民工在务工所在地自愿参加新农合,将他们纳入新农合体系将会利大于弊。[11]

参考文献:

[1] 叶宜德,汪时东等.不同农户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意愿的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3,(9).

[2] 张智勇.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现状与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07,(3).

[3] 石文伟.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模式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6月.

[4]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7年第47号――农村卫生服务现状与问题调研分析.

[5] 韩俊.中国农村医疗卫生现状与政策走向[J].理论动态,2007,(4).

[6] 杨卫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该降低交易费用――以陕西H县为例[J].调研世界,2007,(1).

[7] 李国志.论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责任[J].卫生经济研究,2007,(3).

[8] 王延中.试论国家在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中的作用[J].战略与管理,2001,(3).

[9] 邬旭东.我国农村传统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保险研究,2007,(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