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课堂学习计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2-11-25 04:59: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课堂学习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课堂学习计划

第1篇

通过信息技术导入教材内容,搭配生动有趣的画面,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语文知识。学生的兴趣直接影响学习效果。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教学会使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有所下降,从而使学生更加爱学、善学,使小学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西沙群岛的相关资料片,使学生可以了解群岛的实际情况。通过优美的画面与音乐背景,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海底的美丽景象,不仅帮助学生了解到课文内的知识,也可以了解到课文外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通过信息技术营造出课文情境,实现高效化的新课导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明显提升,并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2激发兴趣

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内容、对象,配合自身的教学方法与风格,将教材中以文字描述的情境,转变为更加通俗易懂的内容,激发出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黄河颂》课程时,教师备课过程中需要准备教材,还需要为学生制定出正确的学习计划。由于学习诗歌时,学生无法直接了解文章的内涵,所以把握诗歌意境的难度较大,而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学生在音乐课学习的《保卫黄河》歌曲,并且配合一些黄河的视频与图片资料,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黄河的具体情况。通过壮美秀丽的壶口瀑布、黄土高坡、九曲连环等景观资料,为学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朗读文章,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时代背景,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增强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逐步接受诗歌的意境,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拓展思维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还需帮助学生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则是其中效果最佳的方法,重点加强学生的创造与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小兔运南瓜》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软件模拟出小兔子与南瓜的图片,当小兔子将南瓜运到家门口后,教师需要向学生提问:“南瓜究竟是如何从田地运送到家门口的?”学生不了解运送的过程,所以就需要开动自己的大脑,在思考的过程中会出现非常多的答案。一些学生说小兔子是将南瓜竖着滚回家的,也有人说是朋友帮忙的,还有人说是让大风吹回去的,更有甚者说是用气球让南瓜飘回家的。在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与想象能力被完全激发出来,激发了学生更多的学习热情,使自身思维得到有效利用,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4突破难点

一些教材上的知识并不常见,学生无法通过联想了解到知识具体的情况。而信息技术将抽象事物转变为具体事物,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逻辑、抽象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教育水平的快速提升。例如在学生学习《》课文时,其中有一句“大渡桥上铁索寒”,单纯分析“寒”的意义,就无法表达出这句话的具体含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搭配的视频或图片,将以前战斗的画面重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飞夺泸定桥时战斗的激烈程度,使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全部的感觉了解课文内容。

5结语

第2篇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知识为特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因此,目前的教学改革要突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和思维发展,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把课堂教学变成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关键词:课堂练习;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161-02

1.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做到具有针对性

这里所讲的针对性有两个含义,一是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因为素质教育一个很重要的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因材施教,即要让后进生能够接受基础知识,又要对优等生进行拔高训练,这样才能使好、中、后进生的智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二是要针对教材中的关键部分设计基本训练题,以突出重点,突出难点为目的,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因此,教材中的难点关键处以及易混易错的知识点要采取各种形式,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下面就谈变自己的具体做法。

1.1 针对难点设计改错练习。如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对位是个难点,学生在计算时常常发生差错。我就设计一些对位错误的题目,让学生去改正,这样使难点得以突破,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1.2 针对教材中的关键处设计专项练习,如分数除法,把被除数除以除数,转变为被除数乘以除数的倒数,是掌握法则的关键,我就设计转变为被除数乘以除数的倒数的专项练习,集中精力过好转变的这一关,使学生能够顺利地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1.3针对容易混淆的题目设计对比练习,把两种或两种以上易混的题目并列出现以区分细节的本质差别。如:

(1)一根绳子长5米,用去米,还剩几米?

(2)一根绳子长5米,用去,还剩几米?

学生通过对比,区分这类题目差异,既巩固了旧知识,又提高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1.4 针对易错题目设计选材练习。我常把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几种情况和正确答案列出来,让学生加以选择。如:

(1)李明有15元钱,比王飞的2倍多1元,王飞有多少钱?

15×2+1 (15+1)÷2

(15-1)÷2 ④15÷2+1

(2)一条线长3米,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___,每份占全长的_____。

[①米 ② ③米 ④]

这样通过选择练习,有助于学生分清比较量与被比量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分清一个分数所表示的是具体数量还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为后面学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奠定了基础。

2.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做到具有层次性

我们知道学生的认识过程总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练习题的设计同样要遵循这个认识规律,形成阶梯状分层练习,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提高,下面就以工程应用题为例,谈谈自己具体的做法。

首先是模仿练习,这主要是参照例题形式来设计。如:

一件工作,由四队独做需4小时完成,由乙队独做需3小时完成,如果两队合做,几小时可以做完?

通过模仿练习,这里所说的变式就是在向学生提供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时不断变换其非本质属性而保持本质属性。关于工程问题,通过例题教学和模仿的练习,学生已形成了1÷( )的解题模式,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产生知识的负迁移,这就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变换题目的形式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性和深刻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下面就工程应用题变式设计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归纳到四个字:"换"、"改"、"增"、"破"。

(1)是换:就是通过变换问题的情境设计,把工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推广到运货、行程、购物、水管等问题上。如:

有一批货物,甲车独运5次可以运完,由乙车单独运10次可以运完。如果由甲、乙两车合运几次可以运完?

(2)是改:就是通过改数字来设计。工程应用题独做时间一般都是整数,学生解题时比较顺利,如果把独做时间改为分数或小数,学生就容易受到特殊数字的干扰而产生解题错误。

如一项工程,由甲独做要小时完成,由乙独做要小时完成,如果由甲、乙合做几小时可以完成?

学生往往把这题错列成:

1÷(+)

(3)是增:就是通过增加多余条件来设计。

(4)如开挖一条长600米的水渠,由甲队单独挖10天可以完成,由乙队独挖5天可以挖完,如果两队合挖多少天可以挖完?通常可以这样列式:600÷(600÷10+600÷15)

也可以用工程应用的解题方法,把600米水渠"看成一项工程",600米就成为多余条件,列式为1÷(+)。这样可以化繁为简,培养了学生的灵活解题的能力。

(5)是破:主是通过打破学生的定向思维,变为逆向思维来设计,把"1÷( )"的形式变为"1÷( )"的形式。

如一个水池有一个进水管和一个出水管,单开进水管4小时可以注满,单开出水管5小时可以将满池水放完。如果同时开进水管和出水管几小时可以把水池注满?

3.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做到具有综合性

综合性练习是高层次的练习,它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的各项视点中,综合提高解题能力。综合练习设计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新旧知识相互搭配,才能使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网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总之,精心设计针对性、层次性、综合性的课堂练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综合效益。从而使学生在纵横两个方面的数学思想得到扩展,满足各种学生的要求。通过练习,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书目

[1]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教学效果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一堂课的成功大多取决于教师提问的质量,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唤起学生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教学手段。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存在着“板”和“碎”的现象,学生不能准确把握学习重点。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供更好的师生交流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自信心。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呢?

一、要设计创新型提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烈的兴趣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度和求知欲。以往的课堂提问一般都是根据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提问没有新意、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设计提问,不能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机械地提问和固定的答案会使学生失去答题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注重创设符合学生兴趣点的问题,在问题设计与语言运用上要独具匠心、精心安排,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让答题思路宽起来。

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找到说明中心、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美在园林,那么同学们知道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会让人称赞它的美呢?”这样巧妙的设疑导入,既能创造优美的意境,也很好地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到“无论站在哪一点上,眼前总是一幅美好的图画”的特点。

二、要设计层次型提问

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善于创设合乎逻辑、条理清晰的层次型提问,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以往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难度往往适合大多数学生,没有做到培优补差。问题设计缺乏针对性,优等生轻而易举就说出答案,差生又会感到有难度,限制了不同水平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注重设计层次型提问,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让优等生“吃得饱”,让后进生“吃得好”,帮助学生找回学习自信心、体验思考和答题的乐趣。

如教学《猫》一课时,设计A、B、C三个层次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A类型的问题:在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到“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到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说出这两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让中等生回答B类型的问题:“作者是怎样评价文中提到的第三只猫的行为?”让后进生回答C类型的问题:“分别总结出这三只猫的来历、外形、在家中的地位、情景和结局。”通过设计层次型问题由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学生就会乐于接受、乐于回答,还有助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找回自信。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做出调整,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要设计启发性的问题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重视启发性问题的设计,联系生活实际,开启学生心扉,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课文最后一句中的“闲人“是文章的主旨,如何让学生真正了解这二字的真正含义成为教学的难点。笔者这样设计问题:“苏轼自比闲人,从中我们能读出什么?”学生就可以通过自由讨论,参考注释资料了解到苏轼被一贬再贬,郁郁不得志,此处“闲”解释为清闲的人,说明了苏轼具有乐观旷达的情怀,又意在指“闲人”只是被贬后的心理与感伤情怀。通过这样的启发性提问,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还有利于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达到更加轻松愉悦的学习状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要设计开放型提问

开放型提问是指一种打破常规,激发学生想象力,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新型提问方式。因此,教师应重视开放型问题的设计,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4篇

关键词: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基于微信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翻转课堂

G633.67

一、“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最早在 2002年被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正式提出,如今已成为教育教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在专家学者的定义下,“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指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拥有一部可联网的数字化设备,在数字化资源的支持下进行的个性化的学与教的活印!耙欢砸皇字化学习”的内涵,可以体现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特征:(1)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首先体现为人与设备的关系,教师和学生每人拥有数字化学习设备是教学开展的前提条件;(2)“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数字化学习设备可以是电脑室里的台式/笔记本电脑设备,也可以是移动终端设备(3)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必须有网络(无线/有线)的支持;(4)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一种学习理念的反映,即个性化教育、差异性教学的体现,具体表现为教师应针对性指导每位学生,学生要拥有各自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步调;(5)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必须是支持教与学活动,是有效的,是教学最优化的选择。因此,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最基本、最核心的特征有两个:个性化与可移动性,其他特征都由此衍生而来。

二、“翻转课堂”的内涵及特征

翻转课堂是一种极具影响力的教学模式,由J.W.Baker在2000年第11届大学教学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外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6]。

三、我校信息技术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单一

教学资源仅局限于书本和配套光盘,没有利用网络的优势去自主开发资源,导致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教学资源单一并且缺乏,未发挥出信息技术学科的优势。

(二)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

由于学生个体认识水平的差异,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参差不齐。因此,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学、鼓励协同合作、扩展信息交流平台对实施信息技术教学非常重要。

(三)教师未能转换新角色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和辅助者。但实际上,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仍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此现象的根源是教师未能转换成新角色且未开展多元化教学,影响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四、“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为了提高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效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能力的培养,我校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论证,把目光聚焦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和“翻转课堂”上,独立设计开发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基于微信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信息技术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

(一)“基于微信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

1.设计理念

目前,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种类繁多,但缺乏一线教师的支持与参与,这些学习平台与中小学教学脱节,无法满足中小学教师、学生的教学需求;大部分学习平台无法实现真正的跨平台应用,有一定的移动终端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我校利用“微信”这个家喻户晓的跨平台软件,结合自身与教学紧密结合的优势,开发设计了“基于微信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让师生能够随时随地、利用各种移动终端,便利高效的登录平台,自定学习路线,进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

2.教学资源库的设计

我们针对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缺乏这一问题,设计开发了一系列的教学资源包。这些教学资源包分为三类:知识点教学资源包、微视频课堂资源包及其他资源包,资源包内容主要包含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资源、在线测评等。

教学资源包设计好后,可以到平台形成共享资源,教师可以自行下载教学资源包,直接整合形成教学课程。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资源包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新的教学资源包。

3.学习空间及可视化学习评价系统的设计。

根据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分析,教师向学生推送符合本人学情的个性化学习资源,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学生也可自主选取符合自身学情的学习资源,自定学习路径,为自己打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

平台的数字化评价系统是通过平台收集学生习题、作业、主题活动的学习数据,来对学生进行学年、学期、月、周的评价。最后,以图形化的报表的形式来呈现学生的评价结果。

(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我校针对学生认识水平差异及教师角色的转变,提出了基于“基于微信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环境下,采用“翻转式”教学组织形式,将知识学习过程的“传授”和“内化”两个环节翻转过来,让学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登录平台进行学习。

五、结语

信息技术在给教学带来新希望和无限潜力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和“翻转课堂”以其突出特点,为信息技术教学指引了新方向,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问题,对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教育创新和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启示。

我校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翻转课堂教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后续还有更多的内容需要我们进行研究,比如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翻转课堂教学的教师培训、实施的评价指标、课堂组织等都值得我们深入和延续。

参考文献:

[1] Jeremy R Strayer(2012). How Learning in an Inverted classroom influences cooperation,innovation and task orientation [J] .Learning Environ Res,(15):171-193.

第5篇

关键词:激发 兴趣

大量的心理学资料表明,学生在心情不愉快的时候,学习效果很差,久而久之会产生厌学情绪,反之在心情愉快时进行学习的效果就很好,并且“愿意学、乐意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把握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科学的环境中来。在教学实践中要挖掘科学教学中的“趣闻乐事”,引导学生“愿意学”、“乐意学”、“会自己学”,使科学课堂能真正良性循环地“乐”起来,达到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

在科学的课堂上,学生学习科学兴趣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师生有和谐、融洽的关系以外,还有比较重要的是如何选择恰当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做为科学老师就要作到如何使学生爱上科学,怎样才能对学习科学产生兴趣,只有学生产生了学习科学的兴趣性,才能更有效地学好科学。因为兴趣是成功学习的宝典,是获取科学知识的秘诀,是求知欲的产生的源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说过:“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我在对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上,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习兴趣产生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强调:“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恰恰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科学知识又恰恰是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环境,因而在科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重要,所以在科学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首先以一个魔术引题即:让学生观察由两种无色的溶液混合变成红色,让学生猜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并作出大胆的猜想和假设,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讲光的折射时,可以拿出一杯装有水的烧杯,烧杯中有一个硬币,然后把玻璃管斜固定在铁架台上,铁丝穿过玻璃管。任务就是用这根铁丝去射中水中的硬币,学生很活跃上来几个,但都没成功(朝学生所看到的方向去射),那稍微偏上点或偏下点,会怎么样呢?终于在偏下点射中,此时抓住时机展示光的折射,在一个比较粗饮料瓶中一半是盛有未澄清的石灰水,一半是烟雾,从侧面向石灰水面照射时,会清晰地观察到光发生了折射。至此,学生的兴趣就被完全调动了起来,从而能顺利地进入新课教学。再如讲到指示剂在酸碱中显示不同的颜色时,做了一个“喷雾显花”魔术:先用玻璃棒蘸取稀盐酸溶液在白纸上画花,棒蘸取稀氢氧化钠溶液画叶,待干后,用装有紫色石蕊试液的喷雾器向纸上喷雾,在“白纸”上显示这“红花绿叶”。从而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强烈好奇心。这样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应用中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二、加强实验演示,动摇并学生错误的前概念从而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单方面地从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性的表达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很好的解决科学知识的抽象性与思维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要充分利用科学的实验教学等各种教学手段,“直观”它具有看的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够直接对问题的说明,有时也能够帮助对问题的理解,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得乐趣。例如,提问学生40W和60W灯泡串联在220伏的照明电路中,哪一盏更亮?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60W的比40W的灯泡更亮。上述两灯泡例子中只有通过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产生冲突,在通过计算并进行分析,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消除错误的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又如,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这一生活经验已影响着他们。教师可拿两张同样的白纸,把其中一张揉成团,然后让它们从同一高度下落。问学生谁先落地?生答:同时落地。这时老师撒手,学生观察结果,与学生的前概念发生冲突,老师进一步讲解,由于纸团受到的空气阻力小,所以纸团比另一张纸下落快。进而再做一个演示实验,在抽成真空的长玻璃管中装有羽毛和铁块,观察是否同时下落。最后解释生活中出现轻物比重物落得慢是因为有空气阻力的缘故,这样学生就确信无疑了。有了新的概念后,再应用到其他事例上去,就可以进一步验证它的正确性与普遍性。这样就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高兴趣

学习科学知识,需要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从现象到本质.教师可利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到、经历过的身边事物来创设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如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北京时间与北京的时间”这一节教学的案例:

老师:(课堂可以这样引入)假如我们参加旅游团在早上7时从北京出发,飞行10个小时到达美国纽约,应该是北京时间的下午5时,我们该去干什么事呢?是去吃晚餐、找宾馆住宿吗?

学生:不是傍晚,因为从地球仪上看,美国在我们的对面。

第6篇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内涵是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并把这一工具运用到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相互融合,达到优化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践行能力的目标。

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整合的原则和优势

(一)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整合的原则

1、以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为原则。

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科学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为原则。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

3、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科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

(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整合的优势

1、教学整合提高了实验效度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由于教学条件的诸多限制,学生难以认知的微观粒子,宏观天体等抽象知识及部分危险实验无法在课堂上直接完成,而借助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从视觉、听觉方面营造出全新的学科教学氛围,用声音、图像乃至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牛传递信息,有利于多角度让学生认知对象、启发思维。这样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认知特征,又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和升华。

2、教学整合扩大了教学时空

学校和课堂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惟一场所,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得很大的灵活性。如在学习探索宇宙中的太阳系的时候我留给了学生网址,这样就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仅能顺利地完成学习目标,还掌握了更多的课外知识。

三、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教学案例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分析

《我们的地球》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有五篇课文组成,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内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而教学本单元,光靠课文中提供的文字资料和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地球资源的部分知识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靠阅读的方法来认识地球,了解地球,是无法对地球形成深刻认识的。

(二)教育媒体应用分析

1、主要教育媒体

联网计算机45台、教师电脑、大屏幕、实物投影仪、关于地球的网页。

2、地球网页介绍

关于“地球―――共同的家园”的网页,采用FrontPage软件系统,利用框架结构,分以下内容:地球总体介绍、地球的表面及内部构造及常见地表变化的过程,还有交互功能的BBS留言板、测试区和拓展学习的网址。

3、单元概念关系

本单元内容主要是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表面及地球的内部。地球的形状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主要集中在第一课教学中,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类对地球的探索过程,由古代的有关天圆地方、浑天说、盖天说的猜想发展到近代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再到现代科技发展苏联的加加林、我国的杨利伟从太空看到地球的真正面貌。地球的表面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二及第五课的教学中,通过这两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平原、山谷等地貌特征,并在了解这些地貌的基础上制作地表模型,了解地图的形成原理,并认识到现代科技发展使人们对地球表面形态有了更深的认识,最后能过第五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的形态并不是永久不变的,会由于地壳运动、风化、侵蚀、搬运等而发生变迁。地球的内部这一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三课及第四课的教学中,通过这两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地壳的运动会发生地震,地幔的温度极高,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的岩浆会通过裂痕上升,向外迸发成为一座火山,当内压大大超过外部压力时岩浆就会喷发出来。

4、主要教学过程

环节一:教师创设情景

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客人―地球(呈现地球网页):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璀璨的行星,被称为我们人类的母亲。对于地球你了解哪些呢?(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对呈现的地球情景和自己对地球的了解,能提出许多问题,教师可适时用word文档归纳本节课能解决的问题。)过渡:今天就让我们通过遨游地球网络,走进地球母亲,来解决同学们的问题。

环节二:上网探究收集资料

各组在上述归纳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上网查找研究。

在上网学习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前,要注意哪些事项才能高效率完成问题呢?学生分组讨论。

全班同学交流,教师组织其他小组同学补充意见,最后归纳上网学习的注意事项:如根据问题有目的的浏览网页阅读资料;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及时下载分析处理;对本组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形成小组作品等。

环节三:交流互动整理资料

学生小组内交流,把自己的作品传到BBS留言版上。利用传到BBS版上的资料,每组派一名代表和其他组交流探究的结果,当一个学生在介绍自己小组作品时,其他学生通过浏览留言版,可以看到该小组的作品。在此期间,教师做好组织工作。

环节四:自我测试巩固问题

通过网络学习,学生们到底对地球了解多少?请他们做自我测试。

引导学生打开网页中自我测试区选择题,了解测试区功能。

学生自我测试,交流体会。

环节五:拓展延伸不断探究

第7篇

关键词:激活;化学;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认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注重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的姿态接收教学信息,这样,教和学都能得到和谐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

一、激活教材是前提,引导学生走进多彩的化学世界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实验科学,科学家为之奋斗的故事不胜枚举。根据教材实际巧妙设计实验质疑、实验应用质疑、科普故事质疑等提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善于抓住教学中的每一个亮点,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究、感悟,使学生在心中引起共鸣,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使学生的兴趣得到诱导和培养。

要达到对教材的灵活应用,教师应:一要对教材进行选择,使之具有典型性。二要充分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三要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拓展,举一反三。

二、激活学生是核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施教之法,重在启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指导,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导”的关键。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一个积极、创造的状态,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促进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得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1.巧用实验,激发兴趣

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变化现象,可以引起学生对化学直接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观察实验,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使化学变化重现出来,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兴趣,进而对化学实验现象产生原因的探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稳定性兴趣和概括性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利用实验设计的开放性,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能确立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观念。我们应倡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学会学习,学会应用。

2.以新颖的教法刺激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化学课教学不能局限于某一种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材内容,采取形式多样化的教学,使课堂情境不断推陈出新,使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创新带来的学习乐趣。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必须因时间、内容和学生、教师的实际而异,不能生搬硬套。

3.语言生动、形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化学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还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幽默的语言,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刺激学生大脑保持兴奋的状态,调动其积极思考、能动求知的自觉行为,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

4.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利用身边的物品完成某一个化学小实验;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或结合校情、乡情,让学生考察周围环境在近几年来所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指导学生通过上网、看电视、查资料等方法查找与生产、生活相关信息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学习力。

三、激活教师是关键,促进师生双赢局面

1.师生关系融洽

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蕴含着来自师生双方的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感因素。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学生便会以积极的情感回报,当这种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

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要有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浓厚的兴趣、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品格,在教学活动中,要有独特性、创造性的见解和行为发挥,这样才能更好地再现教材内容,更好地表情达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的气氛。自身才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化学教师应该博览群书,掌握广博的知识,只有具备了过硬的知识积累,教师才能在课堂上纵贯古今、横贯中外,才会游刃有余、活力四射。

第8篇

关键词: 中职化学教学 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教学 生活实际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该怎样激发中职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呢?

一、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使教学富有魅力,它能生动、直观、形象地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化学概念,还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以妙趣横生的实验为突破口,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极好契机。

中职学生在初三已学了一年化学。他们在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好多学生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学生对化学学习有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非常重要,这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能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中职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对化学学科已失去了兴趣,但他们对化学的奥秘、变化莫测的实验现象仍有极大的兴趣,并充满极强的好奇心。从这一学生实际出发,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精心为作为主体的学生准备一些新颖、有趣的知识,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为一体,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们不妨打破教材,先为学生送上一道道美餐,诸如“空杯生牛奶”、“魔棍点灯”,再加上一杯“酸酸的果汁”,可谓是色香味俱全。当然,这只是一粒粒的糖衣炮弹,其中的缘由还得用物质的运动形式: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予以解释,同时这二者的关系也得到充分展示,学生也容易理解。

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增强学生兴趣。

化学课的教学不能够照本宣科,一味让学生观察实物,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做实验归纳物质的化学性质。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的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都非常热爱、关心生活,关心自己生存的环境,都想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衣服上的墨水团、汗迹该如何清洗;水壶上的水垢是如何形成的,又该如何除去;长期吃方便面、喝饮料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都可以向学生介绍,从而将化学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体现“处处有化学”的真情实感,消除学习上的畏难情绪,以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对于人们日益关注的环境问题,如“白色污染”、“赤潮”、“蓝藻”、“水华现象”等究竟是指的什么?为什么会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尤其是在干旱少雨的季节最为突出?这些现象因何而引起,又该如何防治,我们也可以告诉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直接上网去查询,搜索资料,以体验独立获取知识的成功感受,体会研究性学习的实际效用。

四、巧设悬念诱发兴趣。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绪言》一节时可向学生展示化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宏伟蓝图,介绍化学与人类生存和社会文明的重大关系,使学生体验“处处有化学”的真情实感,与此同时巧妙地配合演示实验设置问题,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感受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向往学习化学,产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另外,在每节课的导入时,也可以联系实际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学生通过学习,一些疑问已经解决,但同时又会产生或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学生在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都会反馈出来,甚至争论不休。此时,教师只要给予恰当的诱导、点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开展热烈的讨论、认真思考、质疑解难,使探究更深入,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其科学的学习态度逐渐形成。

总之,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 更新教学观念,合作探究进课堂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很大,要求我们不仅能使用教材还要能驾驭教材、补充教材,开发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并且新教材内容减少了好多,如阿伏加德罗的推论,老版的是重点,可新版教材提都没提,虽也要给学生讲,但难度大大降低,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学生负担。老师也有更多时间给学生做实验,尽可能多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参与设计。打破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学生能积极回答问题。学生由原来的被迫接受,到现在的主动参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程的实施中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进步,在互动合作中获取知识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教会把学生置于集体之中,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

二、加强实验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在化学课堂上老师做演示实验时要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另外,对于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有的现象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现象鲜明生动。在学校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观察性较差而方法较简单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讲边实验。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设计成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新课改第一章的第一节,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容的两个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给提取出来。这是萃取的概念,可很多学生读了许多遍都不明白。可当我把萃取碘水中的碘这一实验做完。学生竟然能把萃取剂选取条件给总结出来。我在做这个实验过程中发现:学生学生亲自观察到这个反应的发生,记忆起来就容易,就深刻。做题时很难出错。

三、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边讲边实验法、对抗赛法、听题判断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通常每一章结束时,我常采用男女生对抗赛。这个方法听起来很传统,可近几年来,学生在家长老师逼迫下学习,往往感到他们是为别人学习,所以现在这种填鸭式教学,尤其是做化学实验你在讲台上哇哇啦啦的讲,他们在下面只是好奇的看着实验的东西,你讲什么他们不知道。再讲原电池时,我把男女生分为两组,让他们自己组合成原电池。我先让他们自己预习新课,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设计实验。这样一来,学生非常兴奋。连电极材料为什么不能选相同的金属,电解质为什么不能选酒精等等,他们都分析的头头是道。最后我一总结。学生觉得这节课即好学,又有趣。所以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消极、被动地学习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