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贸易统计工作计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29 02:24: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贸易统计工作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贸易统计工作计划

第1篇

学模式改革。当前我校围绕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各类探讨和实践已全面展开,本文立足国际贸易专业进行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及课程单元设计的开发实践,取得了一些实效成果。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开发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一)国际贸易专业就业岗位群及岗位工作分析。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我校毕业生的反馈以及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的岗位方向主要有:制单结汇、订单维护、业务开发三类,具体涉及岗位有:单证员、跟单员、业务助理、采购员及外销员。结合这些具体的工作岗位,从而应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包括:

(1)单证员;了解客人定单、定仓、单据的内容和要求;对客人汇款定金和余款做好登记,登记好与货款相对应的核销单号;确定发货时间,及时与货代联系,及时拿到进仓通知并督促跟单员按时将货物进仓;制作报关所需单据、备案核销单、确认提单并协助货代报关;给客户寄单,并备案单据副本;及时索取核销单、报关单、场站收据等单据,以便于退税;及时向财务部提供退税所需单据。(2)跟单员、业务助理、采购员:能利用互联网、展会、政府推介、平面媒体等渠道选择供应商;能根据客户的要求转化成样品制作要求,协调供应商或生产部制作样品,寄送样品,并对样品进行科学管理;能根据生产要求及时跟进原材料、零部件或辅料等的采购情况;能及时与供应商或生产部沟通,跟进产品的生产进度、质检、包装事宜;能与跟进货物的运输、报检和报关事宜;落实外贸合同履行的各个环节。(3)外销员:利用网络平台开拓海外市场,寻求跟踪海外客户,整理并回复询盘并做好后期跟进工作;及时了解市场信息,维护公司网站、网络平台后台数据并做好新产品的;保持与客户良好的沟通,维护好老客户关系,负责产品的国外市场的推广与销售;掌握客户需求,主动开拓,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收集业务信息,掌握市场动态,及时向领导汇报行情;积极与生产部门沟通协调,保证货物按时出口。

(二)确立国际贸易专业一体化课程的课程目标。通过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就业岗位群和岗位工作分析,明确了岗位所需能力要求,从而来确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所要达到的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及社会能力目标,即技能、知识和态度。

(1)专业能力。①能够完成审证改证、租船订舱、制单结汇等工作;②能够完成产品采购、订单维护、处理问题等工作;③能够完成寻找新客户、维护老客户、业务磋商、订单维护、结汇等工作。④取得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2)方法能力。 ①业务开发能力;②订单维护能力;③制单结汇能力; ④计算机应用能力;⑤独立完成岗位工作的能力;⑥通过自学获取新知识和新业务的能力;⑦不断总结,提升质量以满足岗位需求的能力;⑧信息获取、加工与处理利用能力;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3)社会能力。①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素养;②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③具有良好的商业意识和就业、创业能力;④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具有自主学习和适应职业变换的能力;

(三)国际贸易专业职业岗位与学习领域课程构建

表1 国际贸易专业职业岗位与学习领域课程构建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单元设

计――以市场营销学习领域为例

依据当地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我校烹饪系、旅酒系及商贸系的优势资源,将类型(项目)作为载体,将市场营销归纳成三种模式:单品品牌模式、自营门店模式、集团公司模式。 学习情境设计就围绕这三种销售模式展开, 各选择一种典型的产品作为载体,让学生在教、学、做一体的情境实施的过程中掌握不同的营销技能,见表2。

表2 市场营销课程学习领域设计表

载体:类型(项目)

每一个情境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让学生根据情境任务的行动顺序来学习相应的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 三个产品载体都选自当地比较知名的、校企合作紧密的企业,而且由企业的销售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来指导学生的任务实施过程。

参考文献:

[1] 戚冬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市场营销专业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6):67-68

第2篇

一、 总体要求

20__年全市统计稽查工作以加强统计基础、服务基层统计为目的,继续改进稽查方式,规范稽查程序,注重事前预防、事中稽查和事后整改,通过统计稽查,做好法制宣传、业务指导、处罚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 统计稽查的对象和数量

稽查对象主要是20__年以来未被检查过或者涉嫌统计违法问题的镇、街道、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重点稽查:

(一)第二次经济普查各关键阶段的普查单位;

(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企业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建筑业房地产企业统计单位;

(三)旅游、教育、电力、金融系统统计单位报送的单位从业人员和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服务业统计调查对象;

(四)抽样调查样本单位(不含住户调查样本)。

在全市范围内稽查单位40家以上,其中:工业 40%、劳动工资10%、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企业20%、房地产企业10%、贸易餐饮业和三产服务业20%。

三、 统计稽查的内容和组织方式

认真贯彻执行统计法律法规,确保统计稽查的顺利进行,明确稽查内容、稽查方式和稽查对象。

(一)稽查内容。统计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组织管理统计工作和学习《统计法》情况。重点稽查统计基础工作(统计单位登记(来源:文秘站 )、统计从业资格、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统计资料报送及时性、统计数据准确性三方面情况。

(二)稽查方式。经常性统计稽查,以我局各专业科、室、队组织为主,局法制科给予业务指导和配合,检查时间为全年度。局各科室队、各专业可以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安排对稽查对象的具体稽查时间。对日常统计工作中存在严重问题的单位可以随时组织稽查。

专项的、重点的、领导交办的、部门移交的和群众举报有线索的统计稽查,由法制科牵头,各科、室、队配合;如遇全国、全省统计执法大检查,则与相应检查相结合。

(三)稽查对象由各科、室、队经过排摸和随机抽样,统计局将抽调业务骨干组成若干稽查组,对有关单位进行统计稽查。在开展统计稽查前报局法制科备案,具体稽查对象由各稽查组确定。

四、 统计稽查的要求

统计稽查是一项严肃而细致的工作,因此要认真组织,加强领导,一丝不苟。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继续深入开展统计稽查,是市统计局推行依法统计和促进依法统计制度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对维护统计工作秩序、树立统计信誉、打造诚信统计具有重大意义。各镇、街道、各部门,局各科、室、队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把统计稽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稽查工作顺利进行。

第3篇

一、统计监审的组织实施

统计监审工作根据《市统计监审工作规程》要求,由县统计局法制科会同相关业务科室统一计划、统筹安排、有序实施。

二、统计监审的时间

从2012年5月份开始,至8月底结束,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三、统计监审的对象

(一)市统计监督检查对象

(1)重点监审

(2)对统计数据质量查询:为提高源头统计数据质量,对统计数据异常及相关经济指标不匹配的乡镇和单位进行统计数据质量查询,被查询单位必须按照规定期限,书面据实答复有关查询事项。

(二)县统计局监审单位(专业科室负责实施)

(1)工业:

(2)投资专业:

(2)综合统计专业

四、监审内容

1、宣传和贯彻落实《统计法》、《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及省政府关于加强统计工作文件精神,依法开展统计工作情况;

2、贯彻执行统计方法制度情况;

3、农业、工业、投资、贸易、服务业、劳资等主要统计指标数据质量;

4、加强统计基础建设情况。包括统计机构设置、统计人员配备和持证上岗、统计普法教育、统计业务培训、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完善统计制度建设等统计基础工作情况。

五、其他有关事项

(1)被监审单位领导应高度重视统计监审工作,主动配合县监审组的工作、加强统计工作、规范统计行为,以保证统计监审工作的顺利实施。

第4篇

关键词:网络时代;统计工作;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C8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网络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统计工作也在信息化时代中实现了改革,传统的统计工作模式已无法再适应社会发展,面对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改变统计工作格局,及时融入现代化信息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是一种无形的沟通工具,它能跨越时间限制、空间限制进行双向沟通,在统计工作中推进网络技术,不仅是对现代社会形势的正确认识,也是为了在发展中谋求更大的进步。

一、关于“三上企业”的一套表制度

“三上企业”是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和资质以上的建筑、房地产企业。“企业一套表”顾名思义,就是企业在向国家统计机构提供调查数据时,将需要调查的全部内容集中部署并统一收集,以企业网上直报为主的新的统计调查制度。采取一套表制度,能准确获得企业经营初始数据,减少统计环节中出现的变数,提高了统计信息的处理效率,并实现统计工作质量的提高,便于企业提供完整、有效的统计数据。

一套表工作制度的实施要注意五个问题:一是组建机构,加强领导。抓紧时间在单位内部成立企业一套表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根据地区实际情况统一安排,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二是加强协调,督查督办。监督本地区企业单位实行一套表制度的情况,促进各阶段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强化培训,提升能力。单位内部统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对开展一套表数据采集处理及一套表制度的执行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加强统计人员培训,提高统计工作者整体素质技能是关键。四是加快进度,更新名录库。建立单位统计数据库,收集到的数据都要进入数据库保存,并实时更新维护好基本单位名录库。五是实战演练,试填试报。为了更好地做好一套表工作,单位还要定期进行实战演练,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一套表制度的执行性。

二、网络时代统计工作出现的新特征

网络是新时代的衍生物,前人也没有实践经验,为此,我们不得不根据单位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找出解决统计工作疑难问题、提高统计质量的办法。

1.统计内容更加全面

信息网络技术依靠计算机而存在,现如今,统计内容逐渐复杂,工作难度逐渐加大,这就需要有点有面完善的统计系统,将应有的统计信息纳入到统计范围内,才能更好地完成统计工作,只不过,我们有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前那些复杂繁琐的工作依靠计算机可以轻松完成,如电视收视率统计可以由数字网络直接统计得到等。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国际之间的沟通也日益频繁,而国家之间的经济来往是最为密切的,这让统计内容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的每个角落,有效完成与他国的沟通。

2.统计速度更加快捷

网络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各行各业、各个角落都充斥着网络,人们也习惯了将网络用于自己的生活。同样,网络时代的统计工作也发生着很大的改变,统计工作变得更加快速和准确。现代统计分析工作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一次性完成系统工作,提高效率与准确性。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还能对统计工作进行实时跟踪、实时监督,及时观察统计信息的变动,保证统计信息的及时性。除此之外,计算机还能对统计信息进行预测和分析,以便人们及时调整统计工作计划,提高统计信息的准确性。

三、网络技术与统计工作的关系

1.统计工作与网络资源密不可分

网络所带来的影响力是多方面的,它为社会各界的信息统计工作提供了最先进、最现实的技术,由于网络是互通的,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统计信息供给者与信息需求者之间不再是单方面的联系,而是双向的,并始终保持这种沟通与交流,这一现象的出现有效改善了统计工作的环境,相互的沟通让统计信息的收集变得更加科学,同时也有效减少了由于沟通不善而造成的数据误差。

2.用互联网统计信息

据统计,我国目前的互联网用户已超过4.77亿,且每年都在不断增长,互联网成为人们收集信息、获取资源的主要渠道,而我们从长远发展来看,互联网将有可能取代电视和报纸,成为人们获得知识与信息的第一媒体。为了深化企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管理,基本上所有的企事业单位都相继开展了网络信息技术的利用,通过网络的信息获取各种资源。互联网信息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是统计部门掌握大量数据资源的方式之一,由于在网络上的很多信息是经过审核以及认真分析处理过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在符合保密要求的情况下,可将有价值的公众信息到网上,为更多人提供服务,使统计信息真正成为一种资源,发挥更有效的价值。另外,统计部门可以根据信息的重要程度以及利用价值提供有偿服务,在保证数据安全的条件下,还能增加经济效益。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网络存在很多不安全性,例如计算机病毒、电脑黑客等,这些不法行为有可能篡改统计资源,为了保护信息的安全可靠,有必要加强计算机安全管理,如实行主机安全技术、身份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密码技术、黑客跟踪技术、防火墙技术等,以提高网络的抗冲击能力。

四、如何促进统计工作的发展

1.加强和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探索统计思路,注意安全性

人是完成所有统计工作的核心,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有利于加强统计网络平台的建设保障,同时,应实现对基层统计管理者的技术技能培训,让更多的人接触、熟悉网络信息技术,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水平。只有建立一支强大的统计工作队伍,才能做好在网络环境下的统计管理工作,必须要提高全社会统计人员的统计修养,使统计信息真正能为公众服务,才能发挥统计信息的信息、咨询、监督功能。

网络平台十分复杂,日益增加的信息数量会让网络环境变得难以控制,安全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保障信息安全就尤为重要。首先,我们要从技术、制度方面入手,确保统计信息的安全,主要包括网络安全、各大工作平台安全、数据备份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以及加强各类文件的保密性。统计工作者要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规范去完成统计信息的安全管理,按照要求实行调查对象单项资料、商业秘密等的保密工作。我们还要对网络本身的安全进行研究,为不同保密级别的用户提供不同等级的授权服务,做好权限管理,完善网络系统中统计工作的安全性。

2.营造信息化氛围

有了信息化的平台,还应加强在信息环境下的工作质量,只依靠信息统计系统是很难完成工作的,必须得到全社会的支持,才能促进统计工作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领导要全力支持,国家也要从项目、计划、资金等方面进行协调;加强全社会的统计意识培养,贯彻统计信息化的理念,配合信息化的建设与完善,为信息化统计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要提高,这是减少违法行为,优化统计环境的关键。政府应将统计工作纳入法制化的渠道,深化统计工作执法力度,保证信息化的统计工作具有安全性与权威性。

3.优化服务质量

统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不仅关系到领导做出决策的科学性,也关系到事业单位未来工作水平的提高。统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素养,主动参与统计服务,为社会各界提供有效的统计数据。同时,还应支持部门管理者的领导,及时发现问题,找出中心矛盾,化解矛盾,为促进事业单位的科学管理尽职尽责。

4.现代统计预测

现代计算机技术已发展成熟,统计人员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工作也得到了应有的技术保障,因此,统计人员要掌握现有的统计信息,以调查结果和统计数据为依据,对过去的工作进行总结,进而对事物发展的未来演变做出科学的预测,这就要求统计人员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统计工作的新思路。

事业单位在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上已比较全面,基本实现了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贮存和快速检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这种情况下,统计人员就应不断加强统计信息收集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分析的科学性,确保数据能反映真实情况,为领导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这就是网络环境下统计工作完善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李红宇.信息时代的统计发展趋势探讨[J].北方经济,2003(05).

[2]姜林康.网络时代下统计工作的新机遇[J].商场现代化,2007(04).

第5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基础规范建设

所谓基层统计工作是指县级及其以下乡镇、村从事统计业务的单位或个人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基层基础工作是统计调查立足之本,是统计系统根基所在,是统计事业兴旺之源。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不仅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打造“科学统计、依法统计、阳光统计”的关键所在。

一、 基层统计工作的现状

1、统计指标体系滞后,缺少应变对策,难以适应当地政府部门的需要

目前,统计指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开展全面调查的需要而设置的,下级实施业务以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领导为主,执行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相关指标。由于整体统计制度中全面指标相对滞后,而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案设计初衷就是为高层服务,因此,国家统计局在制定基本统计调查时主要考虑自身开发统计数据结果的需要,忽视了基层党委政府部门的需要,使得基层地方政府对部分统计数据难以进行开发利用,而地方政府需要掌握的指标,基础统计部门又难以准确去统计和反映。与之相对,基层统计部门为加强服务职能要制定本地区统计调查计划却又受到基层统计人员整体素质,办公设备条件,特别是经费不足的制约。

2、领导不重视,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比较严重

部分领导普遍认为:统计不是直接的经济管理部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也就是没有物质产出,所以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特别在基层部门,统计人员往往抽调到其它各部门,在完成各项中心工作之后,才来完成统计工作,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3、向主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与向政府统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重视不够程度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由于统计数字是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促进工作的同时,不得不看到对数字的负面效应。“数字出宫”,“宫出数字”的现象屡见不鲜,数字跟着计划走,年初计划有多大,年底完成就有多好。甚至个别地方出现领导直接干预,多报或瞒报,篡改统计数据,造成统计信息失真。

4、《统计法》的违法处罚不明确,依法治统力度不够

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地方,劳动者素质也相对较差。目前新《统计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不够具体,对迟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的处罚没有明确的限额,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又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案件查办难落实,影响了统计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这样,难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 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统计管理体制影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独立性

在现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下,统计业务领导与行政管理分离,地方统计机构直接受同级政府的领导,人事、财务等事项也由其管辖,这就给县、乡两级政府以“人、财、物”权影响统计人员“事权”留下了操作空间。因而这种体制对抵抗行政干预的能力较差,在逐级综合汇总统计数据过程中,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容易受到地方利益的某些不利影响。如一些地方领导一方面为得先进、争荣誉、个人升迁等,需要政绩作铺垫的时候,就虚报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外贸出口额、招商引资、财政收入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等;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政策的扶持而假报有关经济指标。如虚报贫困户、贫困人口、粮食生产面积及良种面积等,瞒报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一些地方领导为了完成名目繁多的责任状,更是把上级部门下达的指导性计划当成指令性计划指标来完成,造成这些指标的统计结果是计划部门将任务层层分解,乡、村统计又按计划数层层上报。统计工作的实践也已经证明,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源所在。

(二)部门协调不力加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负担

长期以来,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关系一直没有理顺,联系不密切,缺少强有力的协调:一是政府综合统计系统缺乏与政府部门统计系统的横向联系。当上级综合统计部门需要统计资料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向下级综合统计部门布置,而不管同级政府部门统计是否已取得此项统计资料;二是不同政府部门统计机构之间在职能上交叉、重叠,如主要农产品产量、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人口等指标均有多个政府部门统计机构在同时统计;三是部门统计自成体系的内向运行,阻隔了与综合统计部门的有效配合,部门统计的统计指标、计算口径、指标代码等都由部门自主决定,缺乏与综合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协调,多头向下、重复调查、报表多乱、数出多门的现象较为严重,不仅加重了基层统计负担,而且影响了基层统计数据质量。

(三)系统内部关系不顺降低了统计工作整体效益

从200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对所属城市、农村、企业三支调查队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三支调查队的机构和人员整合在一起,成立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由于对改革方案缺乏通盘考虑,宣传力度不够而且操之过急,目前已暴露出一些明显问题:一是局队相互完全独立,协调机制不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可操作性差,已造成了新的各自为政的局面,对统计部门的地位有一定影响;二是调查队内设机构设置不合理,与地方统计局机构重叠,职责不清,进一步割裂了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权威性;三是部分县(市、区)局队分设,进一步加大了基层统计工作成本,降低了统计工作整体效益。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统计基层基础建设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想走出当前面临的困境,从根本上扭转统计工作“弱在县级、冷在乡镇、空在村居”的局面,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转化为谋划统计事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统计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转化为领导统计事业发展的实际能力,理顺关系,扎实推进,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一)加快统计管理体制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改革现行统计管理体制,是统计工作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更好地为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服务、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的客观需要。目前实行的“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体制,事实上就是“统而不管,分而无责”。基层统计不能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在客观上造成了对“上”不负责。没有时间和精力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客观上也存在对“下”不负责。要改变这种局面,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统计工作实际,实行“业务上全国统一领导,机构、人员、经费省以下垂直管理”的体制,同时调整政府统计系统的内设机构和专业统计分工,理顺与部门统计的关系,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垂直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统计的抗干扰能力,从过去和现在来看,对统计数据的干扰主要来自地市、县区和乡镇,由省统计局对下垂直管理,操作上更可行,易被各级政府接受。同时也可使基层统计人员切实履行好统计管理和监督职能,形成对政府负责、对公众负责的强势统计。

(二)加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卸下沉重的包袱

目前基层统计报表数量越来越多,指标不断增加,报告期也越来越短,基本上是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基层负担越来越重。实际上有些报表和指标基本没用或已经过时。因此,必须把改革统计指标体系、减少基层报表工作量提到重要日程。一是精简报表。重点是剔除那些已经过时或不经常用的报表和指标,对有些变动不大,或不常用的报表、指标,扩大报告期,不要每月或每季都统计。二是实施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对现行的各项统计调查项目进行清理整合,消除重复矛盾的内容,实行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不管是统计部门还是行业主管部门,统一向下布置,做到“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三是扩大抽样调查领域,可以使用抽样调查方法取得数据的项目,尽可能进行抽样调查。要强化抽样调查的培训、设计和操作能力,使抽样调查在社会更大范围派上用场、树立信誉、发挥作用。

(三)完善统计规章制度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基层统计既担负着统计调查的使命,也担负着统计服务的使命,更担负着统计监督的使命。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是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内容,各级统计部门和基层统计机构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有关业务管理、纪律管理、学习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便于操作落实的规章制度及统计工作规范化流程,强化依法行使统计的监督权,并做到严格执行,落实到位,坚持用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行为,使统计业务工作高效、流畅地向前推进,彻底改变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计划,就统计而统计,就数字而数字的工作格局,使统计工作更好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科学开展统计调查,积极开展优质服务,依法行使监督职权。

(四)夯实统计法制建设基础,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树立坚强的后盾

实践证明,要抓好基层统计工作,法制是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各级统计部门要坚持一手抓统计基础工作,一手抓统计法制建设,充分依靠法制手段规范统计行为,维护统计秩序,改善统计工作环境。一方面,要加大统计普法宣传的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开展多种形式的统计法律法规宣传,不断增强基层领导干部、统计人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统计法律意识。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让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进一步提高对弄虚作假行为的严重危害性的认识,让县级统计人员明确自己的合法权利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各类统计违法行为。对虚报、瞒报、迟报、拒报及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等统计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对于基层代填代报统计报表的问题要进行重点执法检查。并且要把机构人员是否到位,统计台帐是否建立,登记是否及时,资料是否可靠,工作程序是否规范等基础性工作,列为统计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

(五)深化统计基础规范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构筑坚实的根基。

规范化建设是从微观上、从技术层面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必要手段。在改革完毕、体制顺畅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不能松懈。在尚不能对统计管理体制进行彻底变革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更是举足轻重。一要加强统计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基层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自动化水平。当前,要重点解决县乡之间的联网问题,做到县、乡两级统计机构网上互联,实现统计资料的网上传输,逐步实现统计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应用和管理的现代化。二要加强统计资料的档案化建设。基层统计机构应当统一管理统计资料,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报送、保密和档案管理等制度。统计工作中形成的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基层统计表、统计调查分析以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统计资料,都要及时整理归档,妥善保管。三要加强统计机构的网络化建设。要切实采取各种措施,督促各乡镇建立健全统计站,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切实把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开展起来。在此基础上,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最大限度地保证统计队伍的稳定性、统计工作的连续性、统计资料的完整性、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和统计标准的一致性。

(六)强化统计队伍素质提升,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搭建人才的平台

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事关统计事业的长远发展,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清正廉洁”的统计队伍是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前提。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统计人才的培养,下大力气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结构优的复合型统计人才。一是“筑巢引凤”,引进优秀基层统计人员。以感情凝聚人,以待遇留住人,以事业召唤人,确保优秀统计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活,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统计干部队伍的潜力;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县乡统计人员身处统计工作最基层,既是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又是统计业务的具体操作者,要求具备全面的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把统计、经济、法律、计算机等知识的培训列入统计工作的重要体系,通过开会、办班、讲座、函授等多种形式,组织统计人员学习,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建立合理的人才交流机制。一方面把有培养前途的人员输送出去锤炼锻造,使得统计人才能走出去拥有更多更广阔的空间,拓展视野、丰富经历、积累沉淀,通过挂职锻炼和基层体验,提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实行系统内部的轮岗交流,让干部到多个岗位接受锻炼和挑战,多方培养,全面成长。通过有步骤地轮岗交流,力争培养出一批熟悉几个专业以上的统计业务骨干。

参考文献

[1]刘春才,翁祥桂,王桑根.基层统计的特征及存在问题[J].中国统计,1999,(1).

第6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基础规范建设

所谓基层统计工作是指县级及其以下乡镇、村从事统计业务的单位或个人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基层基础工作是统计调查立足之本,是统计系统根基所在,是统计事业兴旺之源。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不仅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打造“科学统计、依法统计、阳光统计”的关键所在。

一、基层统计工作的现状

1、统计指标体系滞后,缺少应变对策,难以适应当地政府部门的需要

目前,统计指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开展全面调查的需要而设置的,下级实施业务以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领导为主,执行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相关指标。由于整体统计制度中全面指标相对滞后,而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案设计初衷就是为高层服务,因此,国家统计局在制定基本统计调查时主要考虑自身开发统计数据结果的需要,忽视了基层党委政府部门的需要,使得基层地方政府对部分统计数据难以进行开发利用,而地方政府需要掌握的指标,基础统计部门又难以准确去统计和反映。与之相对,基层统计部门为加强服务职能要制定本地区统计调查计划却又受到基层统计人员整体素质,办公设备条件,特别是经费不足的制约。

2、领导不重视,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比较严重

部分领导普遍认为:统计不是直接的经济管理部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也就是没有物质产出,所以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特别在基层部门,统计人员往往抽调到其它各部门,在完成各项中心工作之后,才来完成统计工作,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3、向主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与向政府统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重视不够程度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由于统计数字是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促进工作的同时,不得不看到对数字的负面效应。“数字出宫”,“宫出数字”的现象屡见不鲜,数字跟着计划走,年初计划有多大,年底完成就有多好。甚至个别地方出现领导直接干预,多报或瞒报,篡改统计数据,造成统计信息失真。

4、《统计法》的违法处罚不明确,依法治统力度不够

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地方,劳动者素质也相对较差。目前新《统计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不够具体,对迟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的处罚没有明确的限额,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又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案件查办难落实,影响了统计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这样,难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统计管理体制影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独立性

在现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下,统计业务领导与行政管理分离,地方统计机构直接受同级政府的领导,人事、财务等事项也由其管辖,这就给县、乡两级政府以“人、财、物”权影响统计人员“事权”留下了操作空间。因而这种体制对抵抗行政干预的能力较差,在逐级综合汇总统计数据过程中,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容易受到地方利益的某些不利影响。如一些地方领导一方面为得先进、争荣誉、个人升迁等,需要政绩作铺垫的时候,就虚报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外贸出口额、招商引资、财政收入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等;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政策的扶持而假报有关经济指标。如虚报贫困户、贫困人口、粮食生产面积及良种面积等,瞒报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一些地方领导为了完成名目繁多的责任状,更是把上级部门下达的指导性计划当成指令性计划指标来完成,造成这些指标的统计结果是计划部门将任务层层分解,乡、村统计又按计划数层层上报。统计工作的实践也已经证明,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源所在。

(二)部门协调不力加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负担

长期以来,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关系一直没有理顺,联系不密切,缺少强有力的协调:一是政府综合统计系统缺乏与政府部门统计系统的横向联系。当上级综合统计部门需要统计资料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向下级综合统计部门布置,而不管同级政府部门统计是否已取得此项统计资料;二是不同政府部门统计机构之间在职能上交叉、重叠,如主要农产品产量、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人口等指标均有多个政府部门统计机构在同时统计;三是部门统计自成体系的内向运行,阻隔了与综合统计部门的有效配合,部门统计的统计指标、计算口径、指标代码等都由部门自主决定,缺乏与综合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协调,多头向下、重复调查、报表多乱、数出多门的现象较为严重,不仅加重了基层统计负担,而且影响了基层统计数据质量。

(三)系统内部关系不顺降低了统计工作整体效益

从200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对所属城市、农村、企业三支调查队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三支调查队的机构和人员整合在一起,成立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由于对改革方案缺乏通盘考虑,宣传力度不够而且操之过急,目前已暴露出一些明显问题:一是局队相互完全独立,协调机制不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可操作性差,已造成了新的各自为政的局面,对统计部门的地位有一定影响;二是调查队内设机构设置不合理,与地方统计局机构重叠,职责不清,进一步割裂了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权威性;三是部分县(市、区)局队分设,进一步加大了基层统计工作成本,降低了统计工作整体效益。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统计基层基础建设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想走出当前面临的困境,从根本上扭转统计工作“弱在县级、冷在乡镇、空在村居”的局面,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转化为谋划统计事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统计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转化为领导统计事业发展的实际能力,理顺关系,扎实推进,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一)加快统计管理体制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改革现行统计管理体制,是统计工作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更好地为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服务、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的客观需要。目前实行的“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体制,事实上就是“统而不管,分而无责”。基层统计不能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在客观上造成了对“上”不负责。没有时间和精力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客观上也存在对“下”不负责。要改变这种局面,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统计工作实际,实行“业务上全国统一领导,机构、人员、经费省以下垂直管理”的体制,同时调整政府统计系统的内设机构和专业统计分工,理顺与部门统计的关系,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垂直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统计的抗干扰能力,从过去和现在来看,对统计数据的干扰主要来自地市、县区和乡镇,由省统计局对下垂直管理,操作上更可行,易被各级政府接受。同时也可使基层统计人员切实履行好统计管理和监督职能,形成对政府负责、对公众负责的强势统计。

(二)加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卸下沉重的包袱

目前基层统计报表数量越来越多,指标不断增加,报告期也越来越短,基本上是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基层负担越来越重。实际上有些报表和指标基本没用或已经过时。因此,必须把改革统计指标体系、减少基层报表工作量提到重要日程。一是精简报表。重点是剔除那些已经过时或不经常用的报表和指标,对有些变动不大,或不常用的报表、指标,扩大报告期,不要每月或每季都统计。二是实施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对现行的各项统计调查项目进行清理整合,消除重复矛盾的内容,实行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不管是统计部门还是行业主管部门,统一向下布置,做到“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三是扩大抽样调查领域,可以使用抽样调查方法取得数据的项目,尽可能进行抽样调查。要强化抽样调查的培训、设计和操作能力,使抽样调查在社会更大范围派上用场、树立信誉、发挥作用。

(三)完善统计规章制度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基层统计既担负着统计调查的使命,也担负着统计服务的使命,更担负着统计监督的使命。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是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内容,各级统计部门和基层统计机构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有关业务管理、纪律管理、学习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便于操作落实的规章制度及统计工作规范化流程,强化依法行使统计的监督权,并做到严格执行,落实到位,坚持用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行为,使统计业务工作高效、流畅地向前推进,彻底改变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计划,就统计而统计,就数字而数字的工作格局,使统计工作更好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科学开展统计调查,积极开展优质服务,依法行使监督职权。

(四)夯实统计法制建设基础,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树立坚强的后盾

实践证明,要抓好基层统计工作,法制是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各级统计部门要坚持一手抓统计基础工作,一手抓统计法制建设,充分依靠法制手段规范统计行为,维护统计秩序,改善统计工作环境。一方面,要加大统计普法宣传的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开展多种形式的统计法律法规宣传,不断增强基层领导干部、统计人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统计法律意识。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让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进一步提高对弄虚作假行为的严重危害性的认识,让县级统计人员明确自己的合法权利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各类统计违法行为。对虚报、瞒报、迟报、拒报及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等统计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对于基层代填代报统计报表的问题要进行重点执法检查。并且要把机构人员是否到位,统计台帐是否建立,登记是否及时,资料是否可靠,工作程序是否规范等基础性工作,列为统计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

(五)深化统计基础规范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构筑坚实的根基。

规范化建设是从微观上、从技术层面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必要手段。在改革完毕、体制顺畅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不能松懈。在尚不能对统计管理体制进行彻底变革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更是举足轻重。一要加强统计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基层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自动化水平。当前,要重点解决县乡之间的联网问题,做到县、乡两级统计机构网上互联,实现统计资料的网上传输,逐步实现统计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应用和管理的现代化。二要加强统计资料的档案化建设。基层统计机构应当统一管理统计资料,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报送、保密和档案管理等制度。统计工作中形成的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基层统计表、统计调查分析以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统计资料,都要及时整理归档,妥善保管。三要加强统计机构的网络化建设。要切实采取各种措施,督促各乡镇建立健全统计站,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切实把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开展起来。在此基础上,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最大限度地保证统计队伍的稳定性、统计工作的连续性、统计资料的完整性、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和统计标准的一致性。

(六)强化统计队伍素质提升,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搭建人才的平台

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事关统计事业的长远发展,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清正廉洁”的统计队伍是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前提。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统计人才的培养,下大力气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结构优的复合型统计人才。一是“筑巢引凤”,引进优秀基层统计人员。以感情凝聚人,以待遇留住人,以事业召唤人,确保优秀统计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活,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统计干部队伍的潜力;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县乡统计人员身处统计工作最基层,既是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又是统计业务的具体操作者,要求具备全面的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把统计、经济、法律、计算机等知识的培训列入统计工作的重要体系,通过开会、办班、讲座、函授等多种形式,组织统计人员学习,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建立合理的人才交流机制。一方面把有培养前途的人员输送出去锤炼锻造,使得统计人才能走出去拥有更多更广阔的空间,拓展视野、丰富经历、积累沉淀,通过挂职锻炼和基层体验,提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实行系统内部的轮岗交流,让干部到多个岗位接受锻炼和挑战,多方培养,全面成长。通过有步骤地轮岗交流,力争培养出一批熟悉几个专业以上的统计业务骨干。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刘春才,翁祥桂,王桑根.基层统计的特征及存在问题[J].中国统计,1999,(1).

第7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基础规范建设

所谓基层统计工作是指县级及其以下乡镇、村从事统计业务的单位或个人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基层基础工作是统计调查立足之本,是统计系统根基所在,是统计事业兴旺之源。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不仅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打造“科学统计、依法统计、阳光统计”的关键所在。

一、基层统计工作的现状

1、统计指标体系滞后,缺少应变对策,难以适应当地政府部门的需要

目前,统计指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开展全面调查的需要而设置的,下级实施业务以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领导为主,执行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相关指标。由于整体统计制度中全面指标相对滞后,而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案设计初衷就是为高层服务,因此,国家统计局在制定基本统计调查时主要考虑自身开发统计数据结果的需要,忽视了基层党委政府部门的需要,使得基层地方政府对部分统计数据难以进行开发利用,而地方政府需要掌握的指标,基础统计部门又难以准确去统计和反映。与之相对,基层统计部门为加强服务职能要制定本地区统计调查计划却又受到基层统计人员整体素质,办公设备条件,特别是经费不足的制约。

2、领导不重视,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比较严重

部分领导普遍认为:统计不是直接的经济管理部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也就是没有物质产出,所以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特别在基层部门,统计人员往往抽调到其它各部门,在完成各项中心工作之后,才来完成统计工作,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3、向主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与向政府统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重视不够程度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由于统计数字是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促进工作的同时,不得不看到对数字的负面效应。“数字出宫”,“宫出数字”的现象屡见不鲜,数字跟着计划走,年初计划有多大,年底完成就有多好。甚至个别地方出现领导直接干预,多报或瞒报,篡改统计数据,造成统计信息失真。

4、《统计法》的违法处罚不明确,依法治统力度不够

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地方,劳动者素质也相对较差。目前新《统计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不够具体,对迟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的处罚没有明确的限额,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又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案件查办难落实,影响了统计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这样,难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统计管理体制影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独立性

在现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下,统计业务领导与行政管理分离,地方统计机构直接受同级政府的领导,人事、财务等事项也由其管辖,这就给县、乡两级政府以“人、财、物”权影响统计人员“事权”留下了操作空间。因而这种体制对抵抗行政干预的能力较差,在逐级综合汇总统计数据过程中,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容易受到地方利益的某些不利影响。如一些地方领导一方面为得先进、争荣誉、个人升迁等,需要政绩作铺垫的时候,就虚报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外贸出口额、招商引资、财政收入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等;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政策的扶持而假报有关经济指标。如虚报贫困户、贫困人口、粮食生产面积及良种面积等,瞒报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一些地方领导为了完成名目繁多的责任状,更是把上级部门下达的指导性计划当成指令性计划指标来完成,造成这些指标的统计结果是计划部门将任务层层分解,乡、村统计又按计划数层层上报。统计工作的实践也已经证明,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源所在。

(二)部门协调不力加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负担

长期以来,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关系一直没有理顺,联系不密切,缺少强有力的协调:一是政府综合统计系统缺乏与政府部门统计系统的横向联系。当上级综合统计部门需要统计资料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向下级综合统计部门布置,而不管同级政府部门统计是否已取得此项统计资料;二是不同政府部门统计机构之间在职能上交叉、重叠,如主要农产品产量、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人口等指标均有多个政府部门统计机构在同时统计;三是部门统计自成体系的内向运行,阻隔了与综合统计部门的有效配合,部门统计的统计指标、计算口径、指标代码等都由部门自主决定,缺乏与综合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协调,多头向下、重复调查、报表多乱、数出多门的现象较为严重,不仅加重了基层统计负担,而且影响了基层统计数据质量。

(三)系统内部关系不顺降低了统计工作整体效益

从200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对所属城市、农村、企业三支调查队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三支调查队的机构和人员整合在一起,成立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由于对改革方案缺乏通盘考虑,宣传力度不够而且操之过急,目前已暴露出一些明显问题:一是局队相互完全独立,协调机制不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可操作性差,已造成了新的各自为政的局面,对统计部门的地位有一定影响;二是调查队内设机构设置不合理,与地方统计局机构重叠,职责不清,进一步割裂了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权威性;三是部分县(市、区)局队分设,进一步加大了基层统计工作成本,降低了统计工作整体效益。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统计基层基础建设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想走出当前面临的困境,从根本上扭转统计工作“弱在县级、冷在乡镇、空在村居”的局面,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转化为谋划统计事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统计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转化为领导统计事业发展的实际能力,理顺关系,扎实推进,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一)加快统计管理体制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改革现行统计管理体制,是统计工作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更好地为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服务、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的客观需要。目前实行的“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体制,事实上就是“统而不管,分而无责”。基层统计不能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在客观上造成了对“上”不负责。没有时间和精力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客观上也存在对“下”不负责。要改变这种局面,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统计工作实际,实行“业务上全国统一领导,机构、人员、经费省以下垂直管理”的体制,同时调整政府统计系统的内设机构和专业统计分工,理顺与部门统计的关系,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垂直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统计的抗干扰能力,从过去和现在来看,对统计数据的干扰主要来自地市、县区和乡镇,由省统计局对下垂直管理,操作上更可行,易被各级政府接受。同时也可使基层统计人员切实履行好统计管理和监督职能,形成对政府负责、对公众负责的强势统计。

(二)加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卸下沉重的包袱

目前基层统计报表数量越来越多,指标不断增加,报告期也越来越短,基本上是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基层负担越来越重。实际上有些报表和指标基本没用或已经过时。因此,必须把改革统计指标体系、减少基层报表工作量提到重要日程。一是精简报表。重点是剔除那些已经过时或不经常用的报表和指标,对有些变动不大,或不常用的报表、指标,扩大报告期,不要每月或每季都统计。二是实施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对现行的各项统计调查项目进行清理整合,消除重复矛盾的内容,实行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不管是统计部门还是行业主管部门,统一向下布置,做到“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三是扩大抽样调查领域,可以使用抽样调查方法取得数据的项目,尽可能进行抽样调查。要强化抽样调查的培训、设计和操作能力,使抽样调查在社会更大范围派上用场、树立信誉、发挥作用。

(三)完善统计规章制度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基层统计既担负着统计调查的使命,也担负着统计服务的使命,更担负着统计监督的使命。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是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内容,各级统计部门和基层统计机构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有关业务管理、纪律管理、学习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便于操作落实的规章制度及统计工作规范化流程,强化依法行使统计的监督权,并做到严格执行,落实到位,坚持用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行为,使统计业务工作高效、流畅地向前推进,彻底改变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计划,就统计而统计,就数字而数字的工作格局,使统计工作更好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科学开展统计调查,积极开展优质服务,依法行使监督职权。

(四)夯实统计法制建设基础,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树立坚强的后盾

实践证明,要抓好基层统计工作,法制是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各级统计部门要坚持一手抓统计基础工作,一手抓统计法制建设,充分依靠法制手段规范统计行为,维护统计秩序,改善统计工作环境。一方面,要加大统计普法宣传的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开展多种形式的统计法律法规宣传,不断增强基层领导干部、统计人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统计法律意识。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让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进一步提高对弄虚作假行为的严重危害性的认识,让县级统计人员明确自己的合法权利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各类统计违法行为。对虚报、瞒报、迟报、拒报及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等统计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对于基层代填代报统计报表的问题要进行重点执法检查。并且要把机构人员是否到位,统计台帐是否建立,登记是否及时,资料是否可靠,工作程序是否规范等基础性工作,列为统计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新晨

(五)深化统计基础规范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构筑坚实的根基。

规范化建设是从微观上、从技术层面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必要手段。在改革完毕、体制顺畅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不能松懈。在尚不能对统计管理体制进行彻底变革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更是举足轻重。一要加强统计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基层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自动化水平。当前,要重点解决县乡之间的联网问题,做到县、乡两级统计机构网上互联,实现统计资料的网上传输,逐步实现统计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应用和管理的现代化。二要加强统计资料的档案化建设。基层统计机构应当统一管理统计资料,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报送、保密和档案管理等制度。统计工作中形成的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基层统计表、统计调查分析以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统计资料,都要及时整理归档,妥善保管。三要加强统计机构的网络化建设。要切实采取各种措施,督促各乡镇建立健全统计站,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切实把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开展起来。在此基础上,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最大限度地保证统计队伍的稳定性、统计工作的连续性、统计资料的完整性、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和统计标准的一致性。

(六)强化统计队伍素质提升,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搭建人才的平台

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事关统计事业的长远发展,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清正廉洁”的统计队伍是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前提。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统计人才的培养,下大力气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结构优的复合型统计人才。一是“筑巢引凤”,引进优秀基层统计人员。以感情凝聚人,以待遇留住人,以事业召唤人,确保优秀统计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活,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统计干部队伍的潜力;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县乡统计人员身处统计工作最基层,既是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又是统计业务的具体操作者,要求具备全面的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把统计、经济、法律、计算机等知识的培训列入统计工作的重要体系,通过开会、办班、讲座、函授等多种形式,组织统计人员学习,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建立合理的人才交流机制。一方面把有培养前途的人员输送出去锤炼锻造,使得统计人才能走出去拥有更多更广阔的空间,拓展视野、丰富经历、积累沉淀,通过挂职锻炼和基层体验,提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实行系统内部的轮岗交流,让干部到多个岗位接受锻炼和挑战,多方培养,全面成长。通过有步骤地轮岗交流,力争培养出一批熟悉几个专业以上的统计业务骨干。

【参考文献】

[1]刘春才,翁祥桂,王桑根.基层统计的特征及存在问题[J].中国统计,1999,(1).

第8篇

公路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公路事业的发展,对于调整国家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开拓市场,加强城乡地域交流,开发城乡经济资源,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改变偏远地区的落后状况,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等方面起着巨大作用。公路统计工作可以帮助政府职能部门及社会各相关部门了解当前工作情况、调整工作计划、改变投资方向、制定年度生产计划及长远规划、杜绝不安全因素、保证安全生产。所以做好公路统计工作,提高公路统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的形势下,做好公路统计工作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对公路统计信息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公路统计人员应提高对统计数据信息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统计新观念,改变旧的套路模式,大力推进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和社会的发展趋式。

二、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资料

公路工程投资巨大,每一项改建、新建工程都以万元为单位计算,即使中修工程投资规模较小,也是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资金投入,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对投资者的影响极大。因此,公路统计人员不仅要做好统计的基础工作,还应具有勇于吃苦的精神,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资料,配合计划及工程、养护部门,仔细关注每项工程从调研、测量、设计、招投标、施工的每一环节,快速、适时为领导送上“及时雨”,防止虚报、瞒报现象的发生。随着城乡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地交通流量增大,加之超期服役公路增多,进而养护投资成本也在逐年增加。统计人员在收集、汇总基础资料的基础上,要充分了解公路现状,分析好路率上升或下降的原因,分析人工、机械等使用率,利用丰富的统计信息和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优势,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分析报告的撰写,迅速及时地向领导发送各种新鲜动态信息和经济运行状况的监测预警分析报告,以便领导及时掌握情况,指挥全局。

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基层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而后加以汇总;二是要收集审核本单位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三是要搜集分析本单位以外但对单位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统计人员应该仔细检查各种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虚假、繁冗并含有水分的数据删除,按真实有用的数据分门别类加以汇总,形成各种有效统计报表,并对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剖析生产进度情况,进行市场行情及发展前景预测,向本单位领导及各相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真实可靠的统计信息材料。

四、突出重点,一事一议

公路统计人员不仅应该保障统计数据真实性和提高统计分析质量,也要在保证数据准确的基础上,以科学求实的精神对当前工程经济运行状况及路况现状提出恰当的分析,突出重点问题。对于公路工程改扩建项目,由于投资庞大,涉及到拆迁、季节、资金等较多问题,不能简单地按汇总后的合计数值去分析、反映问题,而是要随时掌握每一项工程的施工状况、每条路线的进展,发现问题并了解阻碍工程进展的症结所在。“突出重点、一事一议”,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和理论依据,及时针对某一事项的弊端解决问题。

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公路统计工作面向政府、社会、公众服务,社会各相关部门对公路统计信息的需求也愈来愈多,公路统计数字覆盖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公路统计资料不能只是简单的数字填列,必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设计并制定本行业的统计信息报送要求,要充分考虑公路行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公路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单位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管理与决策的需要,对集中起来的诸多数据进行排列组合,生成新的有用的统计信息,从而为单位的发展与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发挥其他任何工作都难以发挥的参谋作用,促进单位管理与决策水平的提高。

六、把握经济发展脉搏,关注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与国际经济贸易的接轨,我国已逐渐迈进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公路统计人员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把握经济发展脉搏,关注热点问题”,时刻把握新的“增长点”和“变化点”,增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宽和延伸统计信息服务方向,并针对当前公路经济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

七、体现信息的价值性和时效性

公路统计部门应确保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信息,要及时、准确地向各施工、监理、养护等相关单位提供外部市场信息和内部管理信息,为各相关单位制定正确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杜绝在统计数据信息中拼凑篇数、字数、业绩,随意加大、篡改统计数据信息指标,充分保障统计数据信息的使用价值。

第9篇

一、统计业务工作

上半年,我局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中心,采取形式多样的年报审核评估方式,加强专业年报、部门年报的协调性和互补性,提高了年报的报表质量和效率,保证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准确、及时地完成了20*年年报和*年上半年定报任务。

1、工业与固定资产投资。一是做好全区2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余家建筑与房地产业统计报表的源头起报工作;二是根据市企调队文件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了我区规模以下抽样调查工作;三是加强和改进了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理顺了项目投资统计体系。并联合发改委、招商办对外地投资项目进度和投资额进行核实;四是进一步加强了企业的统计业务培训和基础建设工作;五是组织开展了新增规模工业的资料上报、检查审核和企业景气调查等各项调查工作,完成了市、区领导交办的各项临时任务。

2、综合。做好指标监测工作,根据国民经济运行态势及时撰写统计信息与统计分析供领导参考决策;贯彻落实省市国民经济核算会议精神,认真做好非普查年度与普查年度GDP核算数据的衔接以及年度历史数据的调整工作;开展私营企业劳动统计调查,将规模以上工业、资质以上建筑业等私营企业的劳动情况纳入统计范畴;专门下发文件,大力开展了限额以下和个体批发与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月度抽样调查工作和民营经济定报统计工作;着重做好20*年《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统计年鉴》的整理编印工作;开展了基本单位名录库维护更新工作;认真做好非公有制企业凋查工作。

二、扎实搞好开发区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

农业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认真搞好农业普查工作,是为各级党委和政府了解“三农”情况,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决策依据,普查目的明确,意义十分重大。我区的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严格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在开发区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区各级普查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阶段工作任务,现已进入普查数据录入、编审和资料开发应用阶段。普查资料显示,全区共涉及普查登记对象2191户,居住人口8056人,年末从业人员5488人,实际经营耕地面积5313.1亩,年末畜牧业存栏数:猪2347头,牛119头,羊225头,家禽31964只。填报普查的涉农单位3个,其中法人单位2个,产业活动单位1个。

三、组织开展非公有制调查工作

为贯彻落实阜阳市委、市政府阜发[*]7号文件精神,扎实做好我市非公有制经济抽样调查各项工作,为全市非公制经济考评提供可靠依据,我局开展非公有制经济调查工作按照〈〈阜阳市非公有制经济调查方案〉〉的要求,在积极认真有效的开展。

四、项目建设服务及招商引资工作

我局*年上半年服务项目单位四家,在服务过程中,我们坚持每天与项目单位联系,主动上门解决问题,真正做到急项目单位之所急,想项目单位之所想,受到项目单位和管委会领导的一致好评。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我们利用一切关系,多方联系,向外宣传阜阳,宣传开发区。

五、开展常规统计基础工作检查,做好“四五”统计普法验收准备工作

为促进统计法制建设进程,今年上半年,我局先后制定了《*年统计法制工作计划》和《*年统计执法检查工作方案》,采取常规统计基础工作检查与统计执法相结合方式,把统计执法检查贯穿于全局工作之中。于5月中旬配合市统计局统计数据质量检查组先后到区内企业检查了统计基础工作和数据质量情况,对在检查中发现有问题的企业按规定责令限期整改,规范统计基础工作,确保数出有据。同时,做好统计“四五”普法检查验收的相关准备工作,以迎接上级统计部门的检查验收。

六、加强信息报送和分析研究,切实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为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在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职能作用,使大量的统计信息资料服务于社会各界。我局立足统计信息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开发区管委会的中心工作,着力抓好决策咨询服务和统计资料的开发应用,坚持按月编制《开发区月度经济运行监测》,有利于管委会及社会各界及时了解开发区经济运行情况。针对全区经济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局干部职工利用统计工作的整体优势,不断深入基层统计单位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决策、咨询和服务功能,写出了有一定份量的统计分析文章,积极为促进开发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进言献策。半年来,全局共撰写《统计信息与分析》9篇。1-6月份,我局还完成了《*年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手册》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印刷出版工作,为管委会领导全面了解20*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较为详实的统计数据资料。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