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求职心得体会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21 00:06: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求职心得体会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求职心得体会

第1篇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打败自己。

走出校园,踏向社会,是每一个进入大学的学子必须面临的问题。七年来,我在美丽而博大的地质大学贪婪地汲取着养分,不断地丰满我的羽翼,目的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展翅翱翔在广阔的蓝天。本科四年和硕士三年的学习,地质大学所赋予我的,绝不只是最终的一个工作单位,我的人生,已然深深烙上了“made in cugb”的烙印。

言归正传,自从XX年9月底开始找工作,XX年5月17日签协议,八个多月的求职经历,让我刻骨铭心。客观来说,我并不是“面霸”,我最后所签的单位也绝不是最好的,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找工作的时间很长,面试的单位很多,有所心得,为了让低年级的师弟师妹们吸取哪怕一点经验或教训,也可以让他们少走许多弯路。下面,我就将自己的心得简单的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定位

在决定找工作之前为自己定好位,我觉得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在研三开学之前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仔细分析一下自己的优劣势,明确自己的求职目标。以我自己为例,由于我的专业是xx地质,因此我在找工作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工作意向定在国有xx公司,简历只投在此类的企业之中。近一年的求职经历,让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当时在找工作过程中,定位的局限性以及狭窄性。因为在求职的过程中,大的外资企业我都没有考虑,这就无形当中让我丧失了许多潜在的好的就业机会。因此在正式着手找工作之前,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定位,之后瞄准你理想中的最佳雇主,做好应聘目标的定位,包括了解企业文化、企业投资对象以及所涉及的行业目前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产品等等,一定要力求做到知己知彼。

二、全面准备

1、简历

简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简历就是你的门面,一个好的简历是求职的敲门砖。我的简历分为两个版本:详细版和概括版。详细版本的简历有三页,包括自己的学习经历、语言水平、实习培训经历、获奖情况、科研经历等等,每一个方面都详细的说明。这种简历用在招聘现场,同时一定要抓住机会和公司前来招聘的负责人介绍自己,首先要让来的人对你感兴趣,这样才可能存在进一步面试的机会。概括版本的简历只有一页,做成表格式,字体不要太大,五号就可以,把自己的情况尽量完全体现出来,并且一定要保证简历的美观性和清晰性。这种简历推荐在面对面的面试中使用,可以准备好在面试现场为公司的各位领导或老师每人发一份。

2、能力

个人能力的高低也是求职过程中成败的关键所在。面临就业的毕业生中,大多数都是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全职学生,对于我们这样没有工作经验的“纯学生”来说,本科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就是学习能力的体现;学生工作经历就是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四、六级成绩单则是语言能力的体现;而硕士和博士除了以上这些能力,最重要的就是科研能力,要让自己拥有夯实的专业基础和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对于硕士来说,还有一点很关键,就是要让用人企业发现你的培养潜能及继续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全面培养自己的能力,不要只是单纯会学习,做个书呆子,或是只是会搞学生工作,参加社团,而耽误了学习,一定要齐头并进,全面发展。

3、资料收集

包括企业的招聘信息、面试的经验等。我的建议是在自己的电脑中建个文件夹,专门存放有关求职的各种资料,包括自己的简历、有意向的公司的相关资料,以及感兴趣的公司的职位介绍等等,以备查找。xx地质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获取招聘信息主要可以参考相关高校的就业信息网,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xx大学(北京)和xx大学(华东);另外,还有xx英才网,关于各大xx企业的招聘信息也是非常全面的。除此之外,我认为比较好的网站有应届生(yxxx.com)、xx英才网、5xxjob、智联招聘等网站。如果有些同学想要积累面经,可以提前在网上关注一些相关专业的规模小一点的私企,因为这些私企长年都在网上招聘信息,可以投个简历,然后去面面,这样也可以发现自己的缺点及劣势,以备有时间改正。两至三次就可以了,多了就是浪费自己的时间了。

三、迎接面试

求职的过程中,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心态和细节决定成败。

最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可能会因为没有过面试经历而忐忑不安、紧张,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没关系,关键就是自我调节,只要不是正式面试,就有时间准备。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包括中、英文自我介绍(一定要熟练),预测科研项目所涉及的问题,兴趣爱好等等。如果面试失败了,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再接再厉,不要放弃,也不要失去信心乱投一气,失去步调。我在求职的过程中就犯了一个大错,经历了一次比较大的失败后,就自乱阵脚,颓废了两个月,现在想想真是浪费了好多的机会。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打败自己。在每次面试之后都要总结一下得失,同时要多和同学沟通交流,获取鼓励和信心。

第2篇

1.半场“五人制”篮球教学竞赛双方各为10人,上场队员为5人,上下半时赛采用五上五下换人制比赛。即上半时结束后休息2分钟,全队换上5人进行下半时的比赛。篮球场全场比赛时间为16分钟,分上下半时8分钟。双方都不得暂停,遇有球员受伤,裁判员有权暂停比赛1分钟。

2.比赛中,每个队员允许3次犯规,第4次犯规罚出场。任何队员被判夺权犯规,则取消该队该场的比赛资格。这条规则的目的是为培养道德文明的好队员而设。

3.每个队在半场竞赛中累计犯规达5次后,出现第6次以后的侵人犯规由对方执行两次罚球。前5次犯规中,凡对正在做投篮动作的队员犯规:如投中、记录得分、记对方个人及全队犯规次数,不追加罚球;如投不中则罚球一次,罚中得1分,并由攻方继续在发球区内发球,如罚不中,仍由攻方继续发球。

4.每次投篮命中后,由对方发球。所有犯规、违例及界外球均在发球区内发球,发球队员必须将球传给队友,不能直接投篮或运球,否则,处以违例。守方队员断球或抢到篮板球后,必须迅速将球运(传)出3分线外,方可组织反攻,否则判违例。

5.比赛时间终了,以得分多者为胜方。如出现平局,预赛阶段执行一对一的依次罚球,只要出现某队领先1分时即为胜方。如果在决赛阶段,比赛时间终了,比分打成平局,则加赛3分钟,发球权仍以掷硬币的形式决定。如果加时赛仍打成平局,则以一对一的依次罚球形式决胜,某队领先1分即为胜方。

二、开展半场“五人制”篮球教学竞赛后对我校的影响

1.农村初中学校普遍存在体育活动场地小,体育运动器材少的现状,通过半场五人制篮球活动竞赛推行,采用五上五下换人制,可以在一块篮球场地上同时进行20人次的篮球活动,一节课中同班同学轮换练习。基本缓解了一节体育课45分钟,人数多、时间少,不能满足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难题,尽可能地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多练习、多锻炼。

2.篮球运动是中学生最喜欢的项目之一,能够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能有效提高抗挫能力和情绪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同时,篮球运动对培养青少年的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具有显著的作用。再加上,篮球活动有严格的比赛规则,在规则的约束下,青少年会进行文明的篮球活动,这能够培养运动者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良好的组织能力。

3.半场五人制篮球教学活动,抓住了篮球教学活动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频繁的开展组织“教”与“学”双边活动,学生在老师的训练和指导下,知识水平与技能水平提高很快,一些进攻与防守战术的基础配合,如:传、切配合,突、分配合,掩护配合、交换防守配合、联防配合、关门配合等,都能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和运用,在此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篮球爱好者。

第3篇

【关键词】租赁;金融工具;保险合同;公允价值;合同收入

虽然会计概念框架只将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列为会计程序,但会计判断早已存在于会计实务中,从会计准则建立之日起,会计判断就成为会计准则的重要内容,其融入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各个环节中。Paton在《会计理论》(1922)中写道:“会计经常面临着判断的要求,充满估计和假定。”从会计的整体程序看,判断是对不确定性经济交易和事项性质的认定,确认是决定经济交易和事项以什么要素进入会计系统,计量是确定进入会计系统的会计要素以什么金额记载,记录是规定会计要素及其金额如何归类、加工和登记什么账户,报告是规范由会计记录生成的会计信息如何披露。原则导向会计准则的特点决定了准则的运用需要高水平的会计判断,只有重视判断程序,才能透视会计主体的交易设计和事项创新。国际会计准则始终遵循着原则导向,内含着大量的会计判断要求。文章针对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IAS)和新增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涉及到的主要交易与事项的会计判断进行论述,从中可以看出,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对会计判断提出了新要求。

一、租赁准则的修改强调了租赁行为的判断,并对租赁业务会计处理方法判断和租赁资产使用权减值的判断提出了新要求

根据2010年8月IASB的《租赁》(ED),对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要解决三个方面的会计判断问题,分别是:什么是实质性租赁行为,在什么情况下采取履约义务法或终止确认法,如何认定租赁资产使用权发生了减值。即租赁行为的判断、租赁会计处理方法的判断和租赁资产使用权减值的判断。

第一,租赁行为的判断。《租赁》(ED)要求严格区分租赁业务和非租赁业务,如何判断租赁行为是正确进行租赁业务会计处理的首要前提。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管理模式的创新,经济交易与事项的形式与实质越来越脱离,租赁、购销、售后回购、服务业务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需要突破交易形式透视交易本质,解决四个层面上的会计判断问题。首先关于租赁与购销行为的判断。《租赁》(ED)规定,如果出租人将标的资产控制权和与标的资产相关的风险收益转移给另一主体,或者承租人已经行使购买选择权,则为购销行为,而原准则从所有权转移、购买选择权、使用寿命、最低租赁付款额、资产专用性五个方面规定了融资租赁的判断标准。其次,关于租赁与售后回购的判断。《租赁》(ED)规定,如果一项资产转让再租回,且合同是同时或者几乎同时签订的,且为单一商业目标协商达成的一揽子交易,或是同时或者连续执行的,则该行为不属于租赁业务,转让方要将其判断为销售活动或者融入资金活动,受让方要将其判断为购买行为或者融出资金行为。总体而言,银行系的融资租赁实质上是贷款业务,只能按照贷款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厂商租赁实质上是销售业务,应按照信用销售业务进行会计处理;独立第三方租赁实质上是咨询服务业务,须按咨询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再次,关于合同中租赁成分与服务成分的判断。对于包含租赁成分与服务成分的合同,如果合同中的服务成分是单独的而且承(出)租人能够明确区分,则该合同中的服务成分不属于租赁业务,将其判定为与客户的合同所产生的收入,适用于《与客户的合同所产生的收入》准则。最后,关于一般租赁与短期租赁的判断。《租赁》ED将短期租赁的判断标准确定为最大可能租赁期(包括续租或延长选择权)不超过12个月的租赁。

第二,租赁会计处理方法的判断。《租赁》(ED)要求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对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区分为履约义务法和终止确认法,其依据是出租人在预期租赁期内是否保留了与租赁资产相关的重大风险与收益。所以,租赁业务会计处理方法的确定实质上是判断风险与收益是否发生转移。大量的连锁经营公司租赁众多的门店、柜台等资产,虽然租期很长,但在租期内只负有租金支付义务,不享有所租赁资产价值变动的收益,也不承担相关的风险。这些资产在原准则中归属于经营租赁资产,被放在表外处理,而新准则将其列入租赁准则的适用范围,在租赁开始日就按照履约义务法进行会计处理。

第三,租赁资产使用权减值的判断。原IAS关于资产减值的规定主要是针对拥有所有权的资产,而资产租赁只享有使用权,所以,《租赁》准则的修改涉及到资产使用权评估和减值判断的问题。在解决了所有权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如何判断租赁资产的减值尚未有专门的技术规范。

二、金融工具准则的修订不仅要求对金融工具分类进行判断,更要求对金融资产损失的判断由已发生损失模型转向预期损失模型

IASB对金融工具准则的修订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取代《IAS39——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的项目,包括补充金融负债确认和计量要求以完善IFRS9,制定金融工具减值相关准则,以及套期会计相关准则;第二阶段制定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准则;第三阶段制定具有权益特征的金融工具准则。目前三个阶段已完成了大部分工作,修订后的会计准则涉及到金融工具分类的判断,金融资产预期损失的判断和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判断。

第一,金融工具分类的判断。2009年7月14日,IASB了《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ED),在此基础上,2009年11月12日,IASB又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将金融资产按商业模式和现金流量特征分作两类,分别以公允价值和摊余成本计量。当金融工具的商业模式是为了取得合同现金流量,且合同现金流量的特征是本金和利息时,按摊余成本计量,否则按公允价值计量。由此可以看出,如何判断一项金融资产的商业模式和现金流量特征是金融工具分类和会计处理的基础和前提。金融资产的商业模式分为持有至到期和中途转让两种,金融资产的现金流特征也分两类,一种是持有至到期现金流,即本息之和;另一种是中途转让现金流,即价值变动收入。一般而言,为获得买卖差价的股票债券基金、可供出售的限售股票、应收款项,既不具有取得合同现金流的商业模式,也不具有收取本息的现金流特征;贷款、贷款类工具(如信用卡)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则具有合同现金流的商业模式和收取本息的现金流特征。

第二,金融资产预期损失的判断。2009年11月5日,IASB《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ED),提出了新的减值模式——预计损失法,要求在金融资产初始计量时就对其存续期间所有预计信用损失进行估计。以单项或一组金融资产为基础,根据现有的各种来源的信息综合判断金融工具是否发生减值。判断的依据可以来自内部历史数据,也可以来自同行业的相同或类似数据。其中存在着两个难题:难题之一是判断整个寿命周期内金融资产是否会发生减值,并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并在初始确认后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按照初始确认的利率对预计现金流量的估计进行修正。在整个寿命周期内,金融资产自身因素的变动、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改变是判断将来是否发生减值的主要考虑因素,而这些因素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由会计主体判断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相关因素和不可观察输入值,技术难度大,会计成本高,且易于被管理层操纵。难题之二是判断预期内发生减值的类型,即判断金融资产的减值是暂时性减值还是永久性减值。IASB未对此提出明确的规范。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2009年3月17日的《非暂时性减值的确认和列报》职员立场公告(ED)中提出了“非暂时性减值”的判断标准:如果计量日债务证券的公允价值低于摊余成本,且主体很可能在价值恢复前不会将其出售,也无法按照合同条款收回所有金额,则判断其为非暂时性减值,但其中“很可能”如何判断,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第三,信用损失恰当性的判断。2010年5月,FASB了包括减值的金融工具更新建议。2011年1月,IASB和FASB联合了《金融工具:减值》补充文件,以解决开放式资产组合的减值问题,其中涉及到预计信用损失恰当性的判断。补充文件将金融资产可收回性的不确定程度作为判断预计信用损失是否恰当的标准。如果金融资产(或金融资产组)的可收回性变得非常不确定以至于主体对资产(或资产组)的信用风险管理目标发生变化,并因此由从债务人处收到定期还款变为收回金融资产的全部或部分,则判定在一定期间内确认预计信用损失将不再恰当。关于信用损失恰当性的判断还涉及到“好账”和“坏账”两个组别的条件判断。

第四,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判断。2009年3月,IASB了《终止确认》(ED),提出了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判断标准和判断流程。判断标准是:企业为其自身利益目前不再能够获得该金融资产所有现金流量或其他经济利益。具体而言,一是“为其自身利益”的判断。由于企业具有收取金融资产所有未来现金流量或经济利益的事实,并不能说明企业能够控制这些现金流量或经济利益,如作为商的商业银行出售贷款组合资产,虽然具有收取本息的权利,但要将收取的现金流支付给贷款的购买方,实质上是一种过手协议贷款。所以,判断是否为了自身利益,不是以收款权为标准而是以控制权为标准。判断“控制”的标准是:自身获得并限制他人获得未来经济利益,且对未来经济利益的控制和未来经济利益同时存在。如果企业不再控制未来经济利益但未来经济利益仍存在,该未来经济利益不属于企业的资产。同样,如果仍存在控制但未来经济利益不再存在,该未来经济利益也不属于企业的资产。二是“获得未来经济利益”的判断。如果企业既能获得金融资产内含的经济利益,也能够阻止或限制他人获得金融资产内含的经济利益,则判断企业获得了该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判断流程是:首先在报告主体层面评估终止确认,并确认是单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资产组合)一部分还是整体。第一步判断获得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权力是否已到期(如果到期,就终止确认,否则进入下一步);第二步判断企业是否已转移资产(如果未转移,就不终止确认,并将收到的款项应确认为一项负债,否则进入下一步);第三步判断企业是否继续涉入资产(如果不继续涉及,就终止确认,否则进入下一步);第四步判断转入方是否有为其自身利益转移资产的实际能力(如果是,就终止确认资产,且确认转移产生的新资产或负债,否则就不终止确认资产,将收到的款项应确认为一项负债)。2009年10月,IASB基于资产的条件对此进行了修订,简化了判断流程。

三、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规范不仅要解决什么是公允价值的判断问题,也要解决什么是活跃市场的判断问题

公允价值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最受诟病的会计问题,无论是FAS157号,还是分散在IAS各具体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规定,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为此,IASB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列为急需研究的项目,FASB也对公允价值准则进行了调整。2009年5月28日,IASB了《公允价值计量》(ED),明确了公允价值定义,确定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三个层级,并规定在市场不活跃情况下允许主体采用第三层次输入值作为公允价值。这一征求意见稿涉及到公允价值内涵和市场活跃性两个重大问题的判断。

第一,公允价值内涵的判断。《公允价值计量》(ED)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并且要求主体基于最有利市场,并考虑“最大程度和最好使用”的理念计量资产的公允价值。由此可见,公允价值内涵包括有序交易、市场参与者、最有利市场、最大程度和最好使用等要素,对这些问题的判断是判定一项价值是不是公允价值的前提。什么是有序交易?有序交易存在于有序市场,以交易价格来体现。有序市场是与急剧动荡的无序市场相对应的概念,如果市场上交易工具的价格不发生骤升骤降,市场交易者不存在贱价急售,则该市场为有序市场。什么是市场参与者?《公允价值计量》(ED)规定的判断标准是:相互独立、熟悉情况、有能力并且自愿交易资产或负债的卖方和卖方。什么是最有利市场?《公允价值计量》(ED)认为,如果出售资产可以取得最多收入或转移负债支付最少支出的市场上的价格,且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最低,这个市场就是“最有利市场”。什么是最大程度和最好利用?《公允价值计量》(ED)规定,最大程度和最好利用是指主体出售资产能使资产最大程度地发挥最好的用途。

第二,市场的活跃性判断。IASB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中并未对活跃市场和非活跃市场提供指南。2009年3月17日,FASB了《决定市场是否非活跃和交易是否非贱价急售》职员立场公告(ED),建议通过“二步式”判断市场是否不活跃和交易是否属于贱价急售。第一步,评估市场交易频率、报价来源等外部因素以决定市场是否不活跃,一旦得出市场不活跃的结论则进入第二步,即判断计量日前是否为正常交易留出足够时间,且资产是否存在多个竞价商,如果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则相关报价与贱价急售无关,应当在估计公允价值时作为可观察参数加以考虑,否则,应采用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

四、保险合同准则的修订要求解决保险合同是否可以分拆和风险合同中是否存在重大风险两个判断问题

IASB2004年3月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4号——保险合同》(IFRS4),随后启动了有关保险合同第二阶段的工作。2010年7月,IASB了《保险合同》(ED),规范了保险收入确认和保险负债计量等重要问题。根据新保险合同准则思想,要正确地计量保险收入,必须将保险合同分拆为风险成分和非风险成分,且以“相互依赖”为分拆标准;要正确计量保险负债,就必须判断保险风险的大小。所以,全面执行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必须判断保险合同中风险成分与非风险成分是否相互依赖,风险成分是否存在重大保险风险两个问题。

第一,相互依赖的判断。IASB和FASB将“相互依赖”定义为一个成分的价值取决于其他成分的价值。即:如果某一成分的现金流量影响其他成分的现金流量,则保险混合合同的各成分之间相互依赖,否则认为保险混合合同的各成分之间不相互依赖。例如,对于含有退保选择权的保险混合合同,如果投保人取消存款成分,同时表明投保人也取消了保险成分。再如,对于含有最低担保死亡给付和退保选择权的保险混合合同,如果被保险人在合同到期前死亡,保险受益人通常会收到最低的担保给付,此时如果账户价值较高,则保险受益人会收到等同于账户价值的金额。对于这样的保险混合合同,IASB和FASB认为保险成分和投资成分的现金流量相互依赖,不进行分拆,而进行重大保险风险测试。

第二,重大保险风险判断。对于具有商业实质的保险业务,保险合同准则将重大保险风险的判断标准确定为:保险事项在任何情况下都可能导致保险人支付重大附加利益。如果在具有商业实质的情况下应支付重大附加利益,即使保险事项极不可能发生,或者或有现金流量的预期现值占所有剩余合同现金流量预期现值的比例极小,则判断保险风险属于重大风险。而判断是否支付重大附加利益,既要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估计,又要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估计和预测是保险合同中重大风险判断的基础。

五、合同收入准则提出了履约义务是否履行、客户是否取得控制权以及合同中是否包含融资成分三个事项的判断问题

2010年6月24日,IASB了《与客户之间的合同产生的收入》(ED),建立了合同收入确认的新模型,要求主体在履行了履约义务时,即在客户取得对商品或劳务控制权的时点上确认收入。正确确认、计量和报告合同性收入,应当明确三个问题:主体是否履行了履约义务,客户是否取得了商品或劳务的控制权,合同中是否包含着融资成分。所以,合同收入准则涉及到履约义务、控制权和融资成分三个问题的判断。

第一,客户履行履约义务的判断。履约义务是指合同中向客户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承诺,是对合同中履约义务进行识别和分解的判断依据。在这里,合同义务的履行与合同的准备工作无关,收入反映企业向客户转让商品或劳务的程度,而非企业生产商品或准备劳务的程度。

第4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职业判断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5-0169-02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一个突出特定就是强化职业判断。基于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性,很多准则都是高度抽象、概括的。会计人员在具体业务处理的时候面临多种选择,也就会面临不同的风险。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有很强的职业判断能力,既要规避财务风险。又要保障企业的收益。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为加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奠定了基础

会计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交易或事项)或特别的报表项目为对象,考虑该业务或项目的特点,确定有关概念的含义,对该业务或项目有可能发生的各种确认和计量以及披露问题做出处理的规范。会计准则规定了某一项经济业务或报表项目的会计处理的全过程。会计准则作为反映经济活动、确认产权关系、规范收益分配的专业技术标准,是市场经济“游戏规则”和国家经济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会计准则体系最大的变化就是给了会计人员更多的专业判断空间。也把会计人员对过去交易的计量引入到了对未来事项的判断中来。

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面临不确定会计事项的情况下,在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蔼围内,依据企业的特点和目标,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料,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逻辑分析能力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新会计准则体系中需要会计职业判断的内容包括语意判断和应用判断。新会计准则体系中会计职业判断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的:(1)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提供了多种处理方案。会计人员必须在几种方案中进行选择、判断。(2)新会计准则中只作出了规范性的要求。而非具体的规定。(3)新会计准则本身不够严密。只提供了必要条件,没有充分条件。(4)新会计准则没有也不可能囊括所有经济事项。特别是对以前并没有遇到过的经济事项。更是只提供一些会计方法供会计人员选择。这种情况下,必然要求会计人员提高会计职业判断的能力和水平。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中需要职业判断的具体内容

新会计准则在许多重要的会计确认和计量上与现行的会计制度有较大的差别。新的会计准则日益简约化。以期具有更高的适应性,同时也为会计职业判断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大量的会计业务的处理按照以前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很难在新会计准则中找出现成的答案。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根据变化的具体情况。依靠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的处理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采用的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定和选择,即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突出表现在会计核算原则、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政策选择与运用上。

(一)会计核算原则。市场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在会计实务中对某一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需要多个会计原则之间作出选择,而各个会计原则之间也存在差别。

1.可靠性与相关性原则之间;正确处理会计核算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实现不同原则之间的最佳组合等,必须依赖会计人员的判断来进行相应的选择与协调。

2.重要性原则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对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以上只是一个原则说明,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并没有明确定义,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应从会计事项金额大小,会计事项性质方面以及是否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判断来综合考虑,这些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的事项,判断其重要性的标准也会随着时间、地点、经济环境、业务性质等等而不同。因此,对于一项经济事项是否重要?是否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构成影响。应否单独揭示,应视其自身性质及相关情况而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3.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在实际中,有些事项的法律形式并不能完全真实的反映其经济实质,如果企业会计人员仅以其法律形式进行会计核算。将会造成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因此,会计人员必须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核算原则进行判断选择。

(二)会计核算方法。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和各个企业的特殊性,企业可在允许的范围内对同一经济事项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在这多种会计处理方法之间本无绝对的孰优孰劣,新会计准则也缺乏对多种方法选用标准的具体规定,会计人员只有在工作中运用自身的职业判断,在多可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中,选择适合本企业具体情况的会计处理方法,以便会计信息能望其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新会计准则体系中需要会计职业判断的具体内容:

1.新会计准则体现关于会计要素的概念界定引入了经济利益流入流出的概念,而且对于要素的确认条件采用了“很可能”的提法,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

2.新会计准则适度引用公允价值。新会计准则体系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均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从而成为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但是关于公允价值中的“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判断标准需要会计人员根据各种经济社会和其他情况进行职业判断。

3.新会计准则关于现值的概念是指预计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金额,其计算需要未来现金流量和一个合理的折现率,而这个折现率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也是企业在购置或投资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这里“资产特定风险”、“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就留给会计人员一定的职业判断空间。

4.新会计准则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而且定义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利。但是对于具体的控制类型准则采用了列举式,对于准则没有列举的控制类型需要进行会计职业判断。另外,新会计准则还规定企业合并,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各方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这里的“非暂时性”究竟以多长时间为准?准则没有给出具体的规定,需要进行会计职业判断。

第5篇

【摘要】随着自助旅游的兴起,结伴自助旅游亦日趋流行,旅游者在长期结伴自助旅游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角色,针对自助旅游者的信息搜寻行为相关的研究已大量展开。与此同时,智慧旅游相关的实践和理论逐渐发展成为前沿问题,相关研究重点倾向于宏观层面的智慧旅游架构和智慧旅游概念解析,未将自助旅游者信息需求与智慧旅游信息提供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基于此,笔者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使用案例研究方法,使用公开的局内人身份对研究对象进行长期观察和调研,发现在长期结伴自助旅游者中存在组织者与参与者两种角色,通过对两种角色分别进行访谈和调研,总结出二者在信息搜寻渠道与信息搜寻内容两方面存在的较大差异。为促进智慧旅游发展更好的为游客服务,笔者从智慧旅游视角提出针对自助旅游者的信息服务体系构建对策。

【关键词】结伴自助旅游;智慧旅游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智慧旅游”概念最早由江苏省镇江市于2010年提出,并已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得到应用。之后有厦门、南京、苏州、北京等18个城市入选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智慧旅游在我国旅游业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尤其是经历2014智慧旅游年之后,智慧旅游的概念深入人心,各地纷纷展开智慧旅游建设实践,为广大游客带来诸多实惠。另一方面,根据驴妈妈的2015春节旅游报告,2015年春节游客出行方式同往年相比,自由行人数占比越来越大,参团旅游呈缩水趋势,中国游客正趋于成熟,越来越多的传统跟团游客加入自助旅游者行列成为新时代的主流旅游群体,这一群体旅游体验卷入度高,信息搜寻努力程度高,在出游前和出游过程中伴有大量信息搜寻行为,给旅游信息服务提出新的要求。那么,自助旅游者这一旅游群体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吗?这一旅游群体会使用哪些信息搜寻渠道?主要关注哪类旅游信息?智慧旅游又该如何为自助旅游者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

二、文献综述

(一)智慧旅游研究

从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以来,“智慧城市”、“智慧国”相关概念逐渐被延伸出来,受其启发,“智慧旅游”应运而生。“智慧旅游”相关研究逐渐成为旅游学科研究的新热点。目前国外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较少,而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和实践[1]。我国前期研究主要集中于智慧旅游体系的构建及智慧旅游的实践价值方面[2][3];吴学安(2011)[4]、刘军林、范云峰(2011)[5]、黄超、李云鹏(2011)[6]分别指出智慧旅游能够满足旅游咨询、智慧的旅游预订和购买、智慧的旅游接待和智慧的旅游售后服务等综合旅游信息的需求,促使游客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并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后期研究逐渐转移到对智慧旅游概念的理解和理论体系构建方面,如:张凌云、黎崾、刘敏(2012)[7]指出智慧旅游应用对象为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部门、旅游者、旅游企业以及目的地居民;乔海燕(2012)[8]从智慧旅游角度探讨了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的构建;李云鹏等(2014)[9]指出智慧旅游是能够让旅游者随时、随地、随需获取到的无处不在的旅游信息服务是为旅游者个体提供的旅游信息服务;罗剑宏,杨茹(2014)[10]认为智慧旅游管理、服务、营销对旅游消费行为存在显著影响。

(二)信息搜寻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游客信息搜寻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信息搜寻影响因素、搜寻渠道、搜寻内容、搜寻过程等方面。在旅游信息搜寻影响因素方面,现有文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特征、旅游者特征两大方面[11-16],也关注了在团队中不同角色对旅游信息搜寻产生的影响[17-18]。在信息搜寻渠道与关注信息重点方面,S?rensen(2003)[19]指出网络可以帮助背包旅游者获得旅游信息;岑成德,梁婷(2007)[20]研究得出在国内高校学生获得旅游信息的途径中,互联网的使用位于第一,游客最重视价格信息、景点介绍、住宿情况、特色饮食和旅游线路。张学梅(2009)[21]总结了自驾车旅游最关注的信息为气象、交通、维修、食宿等。蒋晟(2008)[22]认为旅游网络论坛为背包客提供了驴友结伴、互动体验、电子商务三大咨询服务;文谨,宫辉力(2009)[23]认为自助旅游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等因素影响了他们对旅游目的地有关信息的需求。

综上所述,尽管理论界对智慧旅游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学术界对智慧旅游相关概念的认知角度不尽相同,但智慧旅游对游客信息搜寻以及旅游信息提供方面较大影响的观点却十分一致;而在旅游信息搜寻相关研究中发现,游客的信息搜寻渠道日趋网络化,游客会利用网络进行目的地相关信息的了解,并进行酒店、交通、餐饮安排。在自助旅游日趋成熟的趋势下,智慧旅游为自助旅游者提供更全面、更及时的个本应为智慧旅游发展的题中之义,而现有研究尚未对二者的对接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将从自助旅游者的信息搜寻特征入手,探讨智慧旅游信息服务提供策略。

三、研究方法

(一)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对一个个人、一件事件、一个社会集团,或一个社区所进行的深入全面的研究。它的特点是焦点特别集中,对现象的了解特别深入、详细[24]。尽管自助旅游形式越来越流行,智慧旅游也被上升到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战略中来,如何应用智慧旅游为越来越多的自助旅游者提供更便捷的信息搜寻,现有研究并未做进入探讨,因此本研究选择个案研究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本研究选择爱威海社区威海户外版块作为研究案例,因为该案例集中了大量的自助旅游者,群体行为突出体现了自助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并且作为区域性旅游社区,可进入性、研究可行性、调研访谈便利性较好,能够深入群体中去展开访谈与观察,而通过笔者观察分析,在长期的互联网社区自助旅游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组织者与参与者两种角色,本文对二者的区别分别进行分析,并基于此探讨智慧旅游信息提供的启示。

(二)研究信度

本文主要采用相关检验法(又称“三角检验法”)、反馈法、参与者检验法三种方法对研究效度进行检验。(1)相关检验法。笔者通过结伴自助旅游者的召集帖、回顾贴、社区评论、访谈记录、参与观察多方面的对照来提高研究的效度。(2)反馈法。笔者将总结出的观点与有经验的结伴自助旅游者、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进行交流,听取他们对研究观点的看法,以发现问题不断修正。(3)参与者检验法。笔者与个别自助旅游的参与者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并询问笔者的表述是否反映了他们的真实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对结论进行修改。

(三)资料收集

本研究主要使用了文献法、访谈法、参与式观察三种资料收集方法。(1)文献法,对现有的相关文献和互联网社区的网络志进行整理。(2)访谈法,笔者主要采用无结构访谈,并随研究深入对个别访谈对象进行多次访谈。(3)参与式观察,采用公开的“局内人”立场,参与结伴自助旅游活动,公开自己的研究目的,以“圈内人”的身份深入了解和挖掘这一群体的思维习惯和行为特征。为了便于研究,笔者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编码:FT―访谈材料;01―被访谈者序号;a\b\c―访谈次数,两者之间的大写字母表示被访谈者代号。如“FT01-YG-c”表示该资料来自第一位访谈者YG的第三次访谈记录。

四、自助旅游者信息搜寻行为特征

(一)信息搜寻渠道

1.网络。组织者在确定目的地之后,首先会通过网络来搜寻关于目的地的基础性资料,甚至通过网络地图来判断目的地的环境,对目的地的地理位置、大体空间走向进行详细了解;通过网友在社区的攻略来判断哪一条路线更安全,哪一条路线风景更优美;二者结合形成路线安排具体计划。而参与者使用的网络渠道主要为社区的帖子(本地社区与全国性的大型户外资料社区)。

2.人际关系。经验丰富的组织者会参考周边资深驴友的意见来进行目的地选择,确定目的地之后又会参考当地向导或者经验丰富的驴友意见来衡量活动的可行性,以此为依据对旅游计划进行更周密的安排或者取消活动。而参与者参与活动前期的信息主要来自于组织者,对组织者的信息存在严重依赖,随着参与结伴自助旅游活动的次数增加,参与者的经验也不断丰富,独立性与判断能力不断提高,也开始尝试从网络渠道获取信息,对组织者的依赖程度逐渐下降。如下文是代表性人物访谈记录。

森林人:网络的信息来源更重要,信息量更大,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目的地有所认识,网络上不同的人写的攻略所反映的侧重点不同。预订饭店是通过联系当地向导或者通过网上驴友推荐,一般不会利用携程网一类的旅游搜寻引擎,也不会通过饭店的官方网站预订。(FT05-SLR-b)

小攀:组织活动信息搜寻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网络……(FT04-XP-b)

寓公:从网上先查一下地理环境怎么样,它在哪儿,然后对应着再找当地附近我熟悉的那些人来了解,听取他们的意见作为参考,接下来我就会用心的从网上搜集相关的资料……。(FT01-YG-c)

红粉丫头:起初参加活动的时候是依赖组织者,基本是完全依赖。(FT08-HFYT-b)

睿童:活动信息一般组织者都会公布出来,周边的活动对他们老驴来说都是小菜,看他们公布的信息一般就够了,其他的可以从网上稍微看一看。(FT07-RT-a)

悠果:从网上搜集信息时主要是看社区或别而论坛上的帖子,也是为了学习别人的经验,所以自己搜集学习很重要。(FT06-YG-a)

NG:一般都是看召集帖,再根据召集帖从网上搜些信息,有时间就多了解一些,因为出去了,主要靠自己。(FT10-NG-b)

约翰兰博:上网看帖子是必须的,很多信息都是从网上得到的,但有时候也从电视媒体上获得一些。(FT14-YHLB-a)

(二)信息搜寻内容

组织者在出行前需要大量信息搜寻工作,对各方面信息进行了解,以做出周密而有弹性的安排,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并根据可能发生的意外状况做出紧急预案。根据笔者调研,发现组织者在出行前的信息搜寻中,路线及时间计划是需要进行搜寻的重点内容,同时对目的地环境、气候、可进入性等信息进行了解,保证活动的高体验性、安全性和可行性;需要对队员的经验、体力进行了解,以免意外情况发生。而参与者在信息搜寻内容方面与组织者有较大差异,出于安全考虑,他们对装备购买方面的信息比较关注,同时关心自己是否对目的地风景感兴趣,路线长短及难度是否适合自己的体力,活动组织者是否可靠等方面信息。这些因素往往能够决定参与者是否出行。

寓公:你发帖了就说明已经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需要确认的信息都已经得到确认,认为活动非常可行,才会发帖召集活动。(FT01-YG-d)

森林人:对路线、时间计划、天气、目的地可进入性、是否重装、队友体力相关的信息详细掌握并做出有弹性的安排。(FT05-SLR-c)

江南:主要会看看时间安排、路线、天气、然后上论坛发公告。(FT03-JN-b)

寓公:对队友的要求,根据不同的路线,环境情况对结伴的队员的要求是不同的……因为环境太恶劣在召集队友的时候刻意招了一个懂医护的……这部分人在去玩儿的时候去农家乐比较多一些,这些信息一般是通过当地驴友了解到,有他们或者某宾馆的老板推荐。(FT01-YG-d)

默菲:要针对出行地点、地势的具体情况准备装备,装备的购买首选是在组织者处。(FT12-MF-a)

约翰兰博:会上网去查一查目的地的情况,找一下合适的路线,不过这些准备工作做多了也没什么用,因为路线随时都可能根据当时的情况变化。(FT14-YHLB-b)

悟情:会去百度一下,关注目的地的风土人情,景点什么的。(FT13-WQ-b)

睿童:一般都是会选择一些自己比较熟悉的老驴组织的户外活动,目的地相关、路线、装备等内容发起人会告知的。(FT07-RT-a)

悠果:不了解的领队组织的活动肯定不会参加,领队的责任心很重要。(FT06-YG-b)

红粉丫头:对目的地危险状况,路程时间,活动时间长短等方面信息比较关注,怕活动的难度自己会承受不了。(FT08-HFYT-b)

(三)自助旅游者信息搜寻行为特征总结

综上所述,自助旅游者的不同角色在信息搜寻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大差异,且与之前的研究结论有所不同,集中在信息搜寻渠道的选择和信息搜寻内容的侧重两方面。

(1)信息搜寻渠道方面,组织者对互联网信息应用更多,而经验欠缺的参与者对组织者的信息依赖程度较高,经验丰富的参与者对互联网信息应用亦逐渐增多。值得注意的是,在食宿信息的搜寻渠道选择方面,组织者并未使用常用的旅游搜索引擎,而是选择了更了解旅游目的地情况的驴友,与研究者的主流认知有较大差异,这与结伴自助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紧密相关――低成本高体验,他们在旅行过程中对食宿的消费要求并不高,而当前旅游搜索平台门槛较高,低端餐饮酒店难以入驻。

(2)信息搜寻内容方面,之前的研究并未对自助旅游者的角色进行区分,而是对自助旅游者这一群体的信息搜寻行为进行笼统概括,经笔者访谈得知,在长期的结伴自助旅游中,存在组织者和参与者两种角色,二者在信息搜寻内容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组织者对信息内容考虑的更加全面,除去对旅游信息本身的信息关注之外,组织者还关注参与者身体条件、知识结构等内容,而参与者除了更多关注旅行前的装备购买、旅游资源吸引力等方面之外,同样也对组织者的可靠性关注度也很高。

由结论可得出,在结伴自助旅游中,组织者才是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搜寻的主力,参与者的信息搜寻对网络信息的依赖程度远低于被组织者;通过研究,笔者还发现在长期的互联网结伴自助旅游过程中形成的组织和被组织关系,不仅仅是因为双方对相同目的地有共同的兴趣,同时也是二者进行相互考察而达成“契约”关系的结果,现有研究并未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五、自助旅游者信息搜寻行为特征对智慧旅游信息服务的启示

根据现有研究的主要观点,智慧旅游的根本属性是信息服务,而自助旅游者是智慧旅游的四大服务对象之一,有必要对自助旅游者这一市场群体进行进一步细分――组织者和参与者,并针对其信息搜寻行为提供更加适应自助旅游者需求的信息服务,同时为二者契约关系建立互信机制。

(一)智慧旅游信息服务应发挥互联网信息搜寻渠道作用

根据朱珠,张欣(2011)的研究,智慧旅游管理平台架构应从全面感知层,云平台构建层,应用服务层三个层面展开,其中,在应用服务层面应包含酒店服务、商旅服务、景区服务、位置服务、交通服务等方面。由于自助旅游者中的组织者才是网络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智慧旅游的信息提供应重视组织者的网络信息依赖,注重搭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使组织者在出游前和出游中都能够随时随地接收到景区信息,及时调整旅游计划,以便于更好的组织自助旅游活动。尤其是针对食宿安排较多使用人际关系渠道的现状,除应搭建本地组织者和外来组织者的互动交流平台之外,还应建立本地食宿信息数据库,将各层次的食宿信息于网络平台供自助旅游者参考。针对自助旅游者中的参与者,除提供旅游目的地基本信息之外,更应注重建立目的地旅游论坛,为参与者互动交流提供平台。

(二)智慧旅游信息提供应重视组织者与参与者需求差异

从上述研究结论中可以看出,组织者和参与者共同关注的信息有:旅游目的地资源、旅游线路等与目的地吸引力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因为在结伴自助旅游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二者所关注信息亦有所区别。组织者更关注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参与者的体力和知识结构等问题,而参与者出于对组织者的信任,所关注信息更少,并且集中在装备购买和组织者的可靠性相关信息上。因此,在景区进行智慧旅游体系构建时,应注重提供景区可进入性、景区周边食宿、景区游览对游客体力的要求、旅游所需装备、景区资源情况等信息,为组织者组织自助旅游做信息参考。

(三)基于智慧旅游建立组织者与参与者的信息互动机制

从研究结果可知,决定参与者是否参与自助旅游活动的因素除了景区吸引力、线路难度之外,组织者是否可靠也是参与者考虑的重要问题。而对于很多经验匮乏的参与者来说,对组织者的情况并不了解;而组织者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即在组织活动时要考虑线路难度是否适合参与者参与,要对参与者的体力和队员知识结构进行全局考虑,面对越来越多的参与者,组织者无法对参与者的能力做出准确判断。因此需要互联网社区建立注册机制,并在注册时选择自身角色,组织者提供组织活动历史记录、经验值、知识结构、年龄、旅游目的地倾向等信息;参与者也应提供参与活动历史记录、经验值、知识结构、年龄、体力、旅游目的地倾向等信息,使二者达成智能匹配。在结伴自助旅游活动结束后建立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信息公布,供组织者和参与者参考。

六、结论与研究展望

伴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慧旅游必将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方向,并对中国旅游业发展产生极为显著的影响。在智慧旅游建设过程中,应注重互联网渠道信息服务体系设计,重视组织者和参与者的不同信息需求,对自助旅游者进行更深层次的细分,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在此基础上,未来研究应对智慧旅游如何为自助旅游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如何建立组织者与参与者的互信机制进行探讨,以及智慧旅游信息服务对景区生命周期的影响等方面。

参考文献:

[1]王宏星.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2]邵振峰,章小平,马军等.基于物联网的九寨沟智慧景区管理.地理信息世界,2010(5):12-16.

[3]朱珠,张欣.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97-100.

[4]吴学安.“智慧旅游”让旅游进入“触摸时代”[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6 -09(08).

[5]刘军林,范云峰. 智慧旅游的构成、价值与发展趋势[J]. 重庆社会科学,2011,(10): 121-124.

[6]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C].2011 旅游学刊年会会议论文集,2011.55-68.

[7]张凌云,黎崾,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旅游学刊,2012(5):66-73.

[8]乔海燕. 关于构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的思考――基于智慧旅游视角.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4):27-29.

[9]李云鹏,胡中州,黄超,段莉琼. 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的智慧旅游概念探讨.旅游学刊,2014(5):104-115.

[10]罗剑,杨茹.智慧旅游对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2014(5):75-80.

[11]Antoine Zalatan. Wives' involvement in tourism decision process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 25(4): 890-903.

[12]John L. Crompton, Paul K. Ankomah. Choice set propositions in destination decisio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3,20:461-476.

[13]白晓娟. 旅游信息搜索行为的模型建构及其检验研究.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12(2):61-65.

[14]Deborah Kerstetter and Mi-Hea Cho. Prior Knowledge, Credibility And Information Search[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31(4): 961-985.

[15]陈德科. 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信息搜寻行为研究[J]. 社会科学家. 2005,5:428-433.

[16]杨静. 旅游者信息搜寻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 2008.

[17]Andrew Lepp & Heather Gibson. Sensation seeking and tourism: Tourist role, perception of risk and destination choice[J]. Tourism Management. 2008,29:740-750.

[18]Phillip Kotler, John Bowen, James C. Makens. Marketing for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 London: Prentic e-Hall. 1999.

[19]Anders S?rensen. Backpacker ethnograph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 30(4):847C867.

[20]岑成德,梁婷. 我国年轻旅游者的网络信息搜索行为研究――以广州高校学生为例[J]. 旅游科学. 2007,2(1):56―62.

[21]张学梅. 自驾车旅游对旅游信息服务的要求及措施[J]. 商场现代化. 2009,2:240.

[22]蒋晟. 中国背包旅游网络论坛资讯服务研究[D]. 2008.

第6篇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和谐苏州面临的突出矛盾,可以概括为新“三大差别”。这新“三大差别”,主要表现为贫富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区域发展之间的差别。从苏州的情况看,在贫富差别方面,虽然差距较小,但明显存在中等收入者群体比重偏小现象;在经济与社会发展差别方面,虽然苏州去年完成了省定小康社会指标,但在“达标率”和“全面性”上还存在不足,反映出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的问题;在区域发展差别方面,矛盾主要表现在中心城市的集中度不高,城市现代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体发展的格局和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尚未根本建立。我们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努力缩小新“三大差别”,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消除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促进和谐苏州建设。

第一,创新发展思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是系统的、全面的、整体的,是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公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我们必须按照“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创新发展思路,从过去侧重于GDP的增长,转向注重增加社会财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健康有效的均衡协调发展。要更加注重富民,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放到优先性的战略地位;更加注重社会发展,把社会建设放到关键性的战略地位;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可持续发展放到基础性的战略地位。要确立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城市现代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思路,从而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增创苏州新的发展优势。

第二,积极推进改革,努力构建促进和谐的协调、引导机制。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既加快改革步伐,又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很好地统一起来,坚持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通过改革促进发展与社会和谐。要通过建立健全各种机制,妥善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比如,苏州要构筑人才和资本集聚的高地,使各类人才在苏州留得住、创大业,就要建立健全顺畅的社会人才流动机制;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形成最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社会氛围,就要建立健全确保人的创造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保护和激励机制;要最大限度地反映和协调不同方面的利益,努力实现各方利益同步增长,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要进一步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教育群众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矛盾纠纷,努力形成协调利益关系的强大组织网络,就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矛盾疏导调处机制;要通过道德建设、法律约束,健全并严格执行失信惩戒制度,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就要建立健全良好的社会诚信机制;要充分运用调解、仲裁等法律手段解决各类民商事纠纷,优化社会法治环境,就要建立健全司法公正的监督机制;要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在全社会倡导良好的道德风尚、融洽的人际关系,把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到实处,就要建立健全舆论宣传引导机制;要加强社会建设,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教育、卫生、文化、就业服务、生态环境、公共设施等领域,就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完善各类预警系统和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就要建立健全高效的风险预防和应急机制。

第三,坚持统筹协调,加快建设协调有序的经济社会格局。一是加快建立抗波动能力强的经济结构。作为开放度很高的苏州,必须尽快改变以重化工为主、以外资为主的经济结构,加快建设与国际高端产业链相衔接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要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整淘汰劣势产业,加快形成现代工业结构;推动对外开放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强化内外资企业配套协作,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推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民营企业和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的自主规模企业;努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大力发展与IT产业基地相适应的软件外包服务业,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业,加快推进以太仓港区为重点的苏州港建设和江苏花桥国际商务城建设。

二是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致富群众、调整利益关系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把增收难度较大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和“4050”人员等群体作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重中之重,通过政策扶持、技能培训等各种措施,努力减少低收入者比重;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放手、放宽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投资创业。

三是积极形成“大苏州”一体化的城镇体系。以城乡一体化的科学规划引导城市发展,努力形成中心城市为核心、5个县级市城区为枢纽、10多个重点中心镇为基础的现代化区域城市框架,建立“大苏州”一体化发展的城镇格局,在长三角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把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放在重要位置,按照“东进、北拓、南优、西育”战略,加快做强做大做优做美步伐。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长效机制,实现“三农”与“三化”互动并进,建设具有苏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是大力建设具有苏州特色的和谐文化。要从构建和谐苏州的战略高度来谋划文化发展,建设和谐文化,以和谐文化促进和谐苏州建设。通过和谐文化建设,进一步树立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构建和谐苏州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通过和谐文化建设,培育苏州的城市精神,为构建和谐苏州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通过和谐文化建设,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构建和谐苏州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第四,提高执政能力,为构建和谐苏州提供重要保障。在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地方党委和政府承担着实践者、组织者、推动者的历史责任。为此,必须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不断提高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

一是要加快培养一支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艰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具有战略眼光,能够根据世情、国情、市情,找准结合点,掌握发展的制高点,着力提升科技、制度创新的能力,促进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的能力,各类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能力,社会有序发展的调控能力,各种风险的预警和防范能力,切实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创造性和协调性,在和谐苏州建设的实践中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第7篇

1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不断为学生创建适宜的认知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良好情绪而选择性趋向认识某一事物的心理倾向,它往往对学生基于其学习需求而集中精力涉猎新知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任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求知兴趣激发与否则势必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显然,只要抓好这一前提环节,使学生兴趣陡增,求知心切,就常常会达到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正是根据这种认识,我在病理教学时,始终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求知兴趣,具体做到了:①果断改革教法,及时运用置疑导学和目标教学等新教学方法,营造竞争性设疑答题和主动性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情境,引导帮助学生摆脱了“满堂灌”式传统教法的束缚,进而置身于既感趣味,又觉压力的求知氛围中,迅速激发了对病理学的求知兴趣,为提高病理学习效率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②针对教材内容以病理解剖学为主的特点,尽可能利用医学视听教育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即借助幻灯、录像、投影机等形式,通过经常观察、识别和比较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来反复刺激学生的第一信号系统,激发他们对人体病理形态的学习兴趣,克服厌烦、畏难情绪,逐步切实掌握本专业所需的病理学知识;③利用病理学紧密联系基础、临床的桥梁课特点,广泛收集典型实用的临床病例资料,经适当地归类整理后,有计划地充实更新病理教学内容,即用所授内容的新颖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并结合生动、丰富的病案讨论,努力维持、稳定这种有利于学习的情绪反应,使学生的临床思维和问题处理能力得以逐步增强,概括地说,通过上述做法,在我所授的中专社区医学、妇幼卫生、护理、药剂、检验、电大临床医学等及普通专科药学、临床医学等不同层次专业的1 500余名学生中,的确较好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病理学的兴趣,相应取得了病理成绩考核总及格率95.4%,总优秀率(>90分者)28.4%的良好学习效果,尝到了遵循医药学生求知心理规律,应用心理学知识促进病理教学的甜头。

2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努力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以旺盛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获取新知

即客观根据病理学沟通基础、临床,内涵辐射面广的特点,针对这门学科因需从人类异常形态、功能角度来研究、阐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则易形成内容格调相似、疑点难点颇多、学习理解困难等实际问题,应从多个环节、不同层面调动学生求知积极性,以致不使他们滋生枯燥乏味、不思求知的厌学情绪,并支持、帮助他们利用激发的学习自信心和进取心,借助教师的关怀和鼓励,走出困境。因此,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自觉成为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求知的动力源。在课内透彻剖析难点,适时设疑提问,激励学生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思考,大胆答疑,并及时用表扬、肯定的态度评价答疑者,努力保护他们求知的自觉性,使之尽量在自愿的心境下获取病理学知识。在课外坚持下班辅导,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后反映和学习效果,借助巡回释疑、个别指教、矫正反馈、同学互帮等渠道,一方面尽快促使学生消除疑虑,强化记忆,巩固所学新知识和已树立的学习自信心。另一方面建立师生双向沟通网络,缩小师生人际距离,铲除因教师的冷漠歧视而造成学生产生自卑自弃、甘愿落后等变态心理的根源。总的来说,正是依靠以上措施,我所授课的班级中逐步形成了有利病理教学的心理环境,明确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动机纯、信心足,在力争获取最佳的病理学习效益中真正发挥了主体作用。

3联系实际,掌握学生求知心态,按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病理学习需求因材施教

事实上,不同专业学生不仅因各自的专业培养目标有异,而且对同一学科的求知需求也各不相同。然而,目前大、中专病理学教材往往多专业共用,难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各自的病理学习需求。因此,重视依专业调整教学内容,防止一律照本宣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基于这种观点,我在病理教学时,一直注意掌握所教专业学生的特点,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及时取舍、调整病理教学内容,使施教内容基本上能与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水平相吻合。如同样讲授“组织损伤与修复”章节,我对药学专业学生除讲清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和修复等基本知识外,还特意列举如何应用ATP、细胞色素C等药物保护细胞的实例,有机地将病理知识传授与该专业的临床用药内容联系起来,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而对临床医学、社区医学等专业学生,则在详尽讲解组织损伤发生机理、病变特征和结局的基础上,着重结合典型病例分析,讲透病理临床联系,紧紧围绕该专业学生今后诊治疾病的实际需求,来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和工作能力。结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病理教学成效。许多学生深有感触地表示:切合专业培养目标学习病理知识,不仅胸中有数,学中有劲,而且能真正体验到这门知识对我们今后从事临床工作的用处。

第8篇

关于精选面试心得体会范文   我经历过很多面试,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我在这里写下这篇博文并不是要向别人传授什么面试经验或技巧,我只是去记下自己面试的体会和感想。

  1、面试要准备一份自我介绍,其实只是简单的介绍一下自己的基本情况,比如姓名,年龄,毕业学校,有哪些技能,工作经历等等。不要想得太严肃,其实很多面试官都是趁着那个时候看简历。

  2、之前面试了几家企业,发现很多企业的HR和部门主管基本不沟通,HR在查看简历后就直接打电话让人来面试,并没有把简历发给部门主管看一下,看是不是符合自己的需求。这样导致面试时产生很多尴尬,真心希望未来少遇到那些只会关键字搜索和只会打电话的HR,我觉得这是对面试者的基本尊重吧。

  3、招聘信息超过3、4个月的,请慎重考虑。因为3到4个月还招不到人的岗位只有两种情况:一、要求很高二、不着急着招聘,只是挂着,能招就招,不能招就算了。比如我以前的公司,他们一年四季都挂着招聘信息,只是挂着玩,三四个月才来一个面试者。根本没想招。因为根本就不急。

  4、假如一个公司告诉你该岗位的薪资范围在5000—10000之间,那么当你被录用时基本都是5000,有些时候只是为了吸引眼球,让更多人投递简历罢了。还有一种是“薪资根据个人能力决定”,这个是最扯淡的了,一场面试中面试官要是能看出你30%的能力就很厉害了,而且像我们这种做技术的,很多时候单纯聊天式的面试又能看出多少呢?

  5、面试和考试一样,时而状态好时而状态不好,每个面试官很多时候也是想到什么就问什么,所以有时候会感觉还不错,有时感觉很糟糕。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不要因为一两场面试就对自己失去信心。找工作要有耐心,找一两个月都是很正常的事。

  关于精选面试心得体会范文

  说起来,我的求职经历比较简单。今年11月份,我才准备好了自己的简历,接下来参加了校内外的几次招聘会,我现在的单位就是参加专场招聘会上获得到的机会。

  首先,我不知怎么去了解就业信息,所知道的只有学校就业网站上的信息。刚进入大四,我对企业招聘的认识是很有限的,根本不知道有那么多令人心驰神往但也看得令人眼花缭乱的公司,也不知道怎么去了解公司的招聘信息,直到看了学校的就业信息网,以及广西人才网等,我发现网站信息十分全面,于是尝试着在百度中搜索“求职”、“找工作”、“毕业生”等字样,查到了“中华英才网”、“应届生求职”以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毕业生就业网,拓宽了就业信息,知道了企业的需求等,并随时准备着投递简历或填写网申(online apply)等。

  其次,我也曾好高骛远,梦想着找世界500强的宝洁(p&g)、普华永道(pwc)或其他外资及大型国有企业等。我一直都很少考虑自身的弱点,因此对自身的定位较高,但直到在一些大公司面试,我无论是进入最后一轮,还是第一次出击都惨败而归,才知道自己定位过高,或者即使定位不高,但一次次好机会的流失,也使我的好机会越来越少,与其做着等待机会的逝去,不如站起来去争取最后的好机会。

  最后,我经常没有目的的去投简历,只要是自己看见的关于本专业的都单位,觉得还行就去。这样使自己浪费了很多的精力,面试次数大大的增多了,但是质量和收获都不大,还让人感觉很累。

  经过很多次的面试后,也让我总结出自己的体会来。

  首先,摆正就业心态,不要心存侥幸,更不要心存胆怯。我们是不能回避就业压力的一代人,正因为有压力,在求职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产生落差感,以一种正常的心态来面对就显得尤为必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一个待遇好、压力少、空余时间多的工作,但是,我们很少有那样的机会,因此在步入社会前夕的就业问题上,我们会有些落差感,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毕竟这山望着那山高嘛,因此,我们往往要“退而求其次”,即“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先就业再择业”:找一个适合自己的、自己也适合的企业,这个企业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它却可以提供很多发展和成材的机会,让我们更好地得到锻炼和提高,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

  其次,求职准备阶段应搞好自身定位,结合自身优势和劣势,找准工作的种类、进而找出行业以及业内有竞争力的企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大学毕业时,可以供我们选择的行业、职位和企业(单位)是很多的,到底适合哪一行,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做到有的放矢,绝不能像无头苍蝇,没有个目标。记得准备求职时,我由于学的是财务会计知识的原因,选择:会计、出纳和审计,之后一直没有偏离这几个方向。

  再次,充分的准备。俗话说:“有备无患。”求职之初,我已经准备好了近10份简历。另外,我还认真分析了往年的就业情况和即将面临的就业形势,做到心中有数。对于面临就业的毕业生来讲,信息还是第一位的,我当然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得益于四年来的知识积累和社会工作锻炼。对于这一点,我由衷地感谢学校给与我的一切:优越的学习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以及许许多多的社会工作锻炼机会。在完成本系的功课以外,我选修了一些外系的课程,虽然学的不是很精,但毕竟开阔了视野。课余时间,我还参加了多项社会工作,扮演过多种社会角色,体验过多种生活滋味,这些不但提高了我的能力,也给了我很多自信。

  最后,面试是最重要的。你的简历写的再好,人再漂亮,成绩再优秀,如果你过不了面试官那一道槛,那单位也是和你无缘。正式的面试一定要衣着整洁,精神抖擞,把你最完美的一面表现出来。自己的自我介绍一定要吸引人,简历应该言之有物,对上面的内容要时刻记住。面试过程中细节很重要,既要突出自己的个人特点,也不失端庄谨慎。

  特别想到的是我校会计专业工作是很好找的,但一定要把握好机会,更不能高不成,低不就。当然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要求,有的甚至大相径庭,选好自己的做到“知己知彼”,并做好充分的准备,我想成功一定会属于你的。

关于精选面试心得体会范文   无论你在学校的成绩怎么样好,还是你在学校当了一系列的班干部多么的威风也好,还是你平时都是默默无闻的平凡的过着你自己有情调的生活也好,在面试的时候,你们都是同一起点。不过,经过不同经历的人,说话和思维方式都不一定相同。在我看来,面试最重要是自己当时对自己的自信。当然你有你独特的才华,你才会自信!不过,还有一点就是选择一个合适自己的岗位也是比较重要的。

  今天如果我要去面试的话,那么我会先洗个澡,穿着自己感觉非常良好的衣服,带着我的简历及证书去面试。面试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准备。面试前的准备,简历,面试的地点,面试时间,着装和自己仪表。

  在面试的时候,我列出了一下的几点的注意点:

  第一,面试的时候,简历该注意点:除了基本信息是应该填的,在自我评价这一栏中写得真实点,对自己以后的规划和未来策划都相应的写上。简历填岗位的时候,一定要写明你的意向工作性质和工作部门。不要写2个一点都关联没有的工作岗位,比如:我填了销售部门,又填了人力资源的行政工作。这样就不太好,销售一般需要外向,善于言辞的人,而行政则是偏向细心型。

  第二,面试的时候,说话一定要注意:第一点,不要答非所问。一些问题你可以稍稍做个转弯去回答。比如:你有男朋友吗?你对失恋是怎么看的?如果这个问题,你并不是很想回答,直接可以这样说,我在工作的时候不会带上自己情绪去做事情。其实,这样也不好,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不会觉得你不正直。

  面试的时候,面试官提出“你有什么业余爱好?”

  1、业余爱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应聘者的性格、观念、心态,这是招聘单位问该问题的主要原因。

  2、不要说自己没有业余爱好。

  3、不要说自己有那些庸俗的、令人感觉不好的爱好。

  4、不要说自己仅限于读书、听音乐、上网,否则可能令面试官怀疑应聘者性格孤僻。

  5、能有一些户外的业余爱好来“点缀”你的形象。

  第三,面试的时候,一定要准时到达你们所约的地点。一旦和用人单位约好面试时间后,一定要提前5-10分钟到达面试地点,以表示求职者的诚意,给对方以信任感,同时也可调整自己的心态,作一些简单的仪表准备,以免仓促上阵,手忙脚乱。为了做到这一点,一定要牢记面试的时间地点,有条件的同学能提前去一趟,以免因一时找不到地方或途中延误而迟到。如果迟到了,肯定会给招聘者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会丧失面试的机会。还有一点,如果遇到意外的话,立即电话告诉相应单位。这样不会耽误他人工作时间。

第9篇

——参加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作者:金融学院 韩璐璐

2015年11月27日—29日,我校招生就业处组织全体学工人员进行了三天的就业指导培训课,此次培训由北森生涯培训机构的李枢老师为我们讲解。三天时间虽短,受益却多,现将培训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希望能和大家交流心得,也请大家多批评指正。

一、现如今的就业形势和经济形势

12015年全国毕业生总数达到749万,较2014年的727万相比,人数再创新高。就在11月28日,由东北师范大学承办的2016届毕业生教育人才招聘会在会展中心举行,全国3万多名毕业生在零下15度的严寒中等待入场的画面,更是让腾讯新闻等媒体争相播报。这样的求职场面让我们不禁担心,连续几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今年是否会继续加剧?人们盼望的转机能否出现?新的动向又在哪里?

22015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6.9%,经济下行压力仍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何时能发力?政策调控措施在稳增长、降杠杆和去产能之间如何协调平衡?

3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孩子们,我们这些学生工作者能做的到底是什么?难道只是告诉他们招聘会门口如龙的长队?或者是告诉他们社会竞争的残酷?还是仅凭年复一年的工作经历传授着所谓的"经验之谈" 我们究竟怎样才能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

二、培训的心得体会

这次的培训正是在这种大形势下,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就业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应运而生的,并且得到了广大学生工作者的积极响应。通过三天的培训,真心觉得受益匪浅。

1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早做比晚做好,越早做越好,不同年级可以有不同做法。我们的就业指导课程是在大四才开课的,其实这个时候再培训学生如何制作简历,如何从容的应对面试,已经为时已晚了,因为这个时候的很多学生已经凭借并不敏锐的就业直觉开始找工作了,可能有的已经参加过一些面试了。不仅如此,就业指导不仅是具体方法的指导,更是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这就需要我们在学生大一一入学的时候就唤醒他们的求职意识,让他们可以有一个初步的目标。

2增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让我明确了就业指导不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门学科,有科学的方法可以依据,有很多工具可以利用。比如说职业定位这一概念,很多学生对于自己以后能做什么根本不清楚,这就是职业定位失焦,这样我们在指导学生做职业定位的时候,就可以先帮助他聚焦,即确定一个内在的标准,然后帮助他梳理个人能力,这个时候就可以借助"职业锚"这个工具来帮助他梳理内在的求职标准;又比如学生在做职业生涯决策的时候,可以使用CIP决策理论模型来帮助学生做决策,做好决策以后再去执行;而具体的决策工具可以使用决策平衡单、SWOT分析等工具帮助学生初步的有倾向性的做出一个选择;再比如我们可以运用USP建构四法则指导学生制作个人简历,即可以通过描述个人技能关键词、多使用实意动词、用数字说话、用具体业绩证明能力等四法则制作简历,这样制作出的个人简历很容易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

3掌握了一些就业指导方面的很实用的技巧,这些技巧很快就可以运用在现实工作中,并且能很快让学生受益。比如说,如何指导学生解决考研、考公务员、就业三者之间选择的困扰;如何根据不用的用人单位以及不同的岗位,有针对性的制作一份标准的求职简历,而不是一份简历"打天下",制作简历的时候有什么技巧和注意事项,面试官在看简历的时候会注意哪些细节;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面试,在面试提问中面试官会愿意采取哪种方式来考察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应该运用那些技巧更能打动面试官等等。

4解决了很多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比如,学生投了那么多的简历为何总是石沉大海;我们的就业分析应侧重分析哪些因素;我们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如何才能更有效等等。

5让我再次深刻地体会到了育人工作无处不在的道理。这次虽然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培训,但李枢老师的讲解却处处渗透着育人的理念。育人工作是个润物细无声的工作,人格魅力的感化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育人工作又是个轰轰烈烈的事业,没有全员参与形成合力就会发生事倍功半的事情。育人工作应该贯穿于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的每一环每一扣,贯穿于学生的起居行走,贯穿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那个种树的故事,那个船票的故事,还有那个求职达人李彦君,难道不值得我们教育者深思吗?

此次培训中有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件,在指导面试这个环节,培训老师找来了一些在校学生,让我们一起进行模拟面试。在后来的信息反馈中得知,我们组面试的一个男同学,原本没有任何职业规划,他的任务就是读完大学回家继承祖业。但是在最后的发表感想的环节中,这个男孩无限感慨的说,这次模拟面试让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只能回家继承家业,我也可以走向社会去求职,我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份很好的职业,而不仅仅是依赖家里。这番话在我心中激起了千层浪,我们面试中的一些指导和一些鼓励,竟然可以改变一个孩子根深蒂固的想法,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择业观和人生观,让我的内心无比震撼。身上的责任更是重了几分,才明白"立德树人"不是说说而已,人生导师真的可以发挥作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