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5 08:44: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外向型经济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转型国际分工模式
自2008年以来,受资源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和美国次级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出口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出现了众多企业倒闭或者经营难以为继的现象,外向型经济风光不再,国内要求外向型经济转型的呼声日益高涨,那么外向型经济该转向何处呢?笔者以为应当立足全球视角,放在新型国际分工的格局下去考虑问题,否则得出的结论将失之偏颇。
国际分工格局的演变趋势及特点分析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国际分工的格局是动态演进的,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格局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大体上可以将国际分工的格局划分两个阶段。
(一)垂直型分工阶段
此阶段的国际分工是基于不同技术水平下的垂直型分工,即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该阶段大体上又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国际分工处于传统的工业国和农业国这样一个分工格局。其主要特点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工业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农矿产品,形成了工业制成品生产与初级品生产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个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80年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跨国公司实施全球化战略,不仅使发达国家间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而且还将发展中国家纳入跨国公司内部的生产过程。发达国家将技术发展相对成熟、成本相对较高的产业部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较低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新格局。
(二)产业链分工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分工逐步深化、细化,传统的垂直型分工的格局被打破,代之以产业链分工为主,即国际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具体而言,产业链条可以分为三大环节,即上游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工艺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培训、原材料采购等分环节;生产环节,包括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与库存管理等分环节;下游环节,包括分销物流、批发零售、广告品牌管理及售后服务等分环节。经过多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发达国家致力于研发和品牌营销、控制核心技术等上、下游环节,而将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生产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哑铃型”。
可见,此阶段的分工不再是单纯的产业间分工了,而是产业内分工,是同一产业内部不同环节之间的分工,在这一分工模式下,发达国家不再是单纯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或者是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发展中国家也不再是单纯的劳动或者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了,而变成了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中也包含着劳动密集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也包含着技术密集型产品,只不过两种类型的国家在产品的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发达国家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来说,发达国家并不承担产品的生产或者加工环节,而是致力于该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上、下游环节,同样对于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来讲,发展中国家也基本上不承担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环节,而是负责该产品的加工或制造环节。因此,此种分工模式下的产品实际上不一定是发达国家生产的,可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很大程度上是多个国家共同完成的,产品多是“万国牌”。因为,这不是单纯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垂直型分工模式了,而是基于产业链条上的产业内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工模式。
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的收益分配分析
作为开放型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最重要的目的是取得更大的收益。那么,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的收益是如何进行分配的呢?1992年,宏电脑的董事长施振荣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线,描述了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附加价值的形态。微笑曲线的两端分别是研发和品牌等,代表高附加值;中间最低点是加工、制造,意味着低附加值。很显然,在价值链两端(研发、设计、采购、品牌、营销、物流、金融等)的附加价值和盈利率高,而中断(加工、组装、制造)的附加价值和盈利率低。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升级时总是尽力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的意图了。经济学家郎咸平将之总结为“6+1”理论:发达国家把价值最低的制造业一端(即“1”)放在了发展中国家,因为价值最低的制造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而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在这样一种“6+1”产业链的定位下,发展中国家就沦落在了价值链的最低端。以“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是东莞的产品,出厂价是1美元,但是在美国沃尔玛市场的零售价是9.9美元,接近10美元。除制造成本1美元外,那剩下的9美元价值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创造出的,价格高,同时不浪费资源,不破坏环境,不剥削劳工。由此来看,中国制造业被定位在了“1”,即价值链的最低端,而发达国家掌握了“6”,在这样的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再怎么创新、升级都难逃“1”的命运,即始终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始终处在为别人打工的角色,始终在为别人“卖苦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当前我国外向型经济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太低,加之以发展制造业为主,而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制造业越发展,为别人创造的价值越多,但我国为此付出的代价却非常大,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环境严重污染,得到的价值却很少。因此,转变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认清当前国际分工新形势,以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为基础,以产业链的整合为轴心展开,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占据它的核心环节,在关键环节上构筑自己的核心能力,并使这个能力扩散到整个产业链,以实现核心能力的链式效应。唯有如此,外向型经济转型才能取得成功。
推动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转型策略
(一)转变经济政策
为了鼓励出口行业的发展,多年来,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政策采用以压低要素价格的办法来赢得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土地、矿藏、淡水、能源、劳动、外汇等价格长期偏低,市场化程度不高,扭曲严重。许多地方和企业在政策的支持下,从追求短期效益出发,更愿意依靠大量投入廉价的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等来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以数量扩张而取胜,而缺乏人力资本投资和自主技术开发的动力。因此,必须转变以扭曲要素价格,谋求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政策,建立起以鼓励创新,放弃短期利益而谋求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政策。为此,一是要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矫正要素价格长期扭曲的局面,实现按照市场来配置资源,引导资源流向效益高的行业和企业;二是要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以便加快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而言,最重要的是形成自治和自律的学术共同体,以便树立严格的学术规范,建立以科学发现首创权为核心的奖励体系。对于技术而言,最重要的是营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政府对研究开发项目提供资助或补贴的制度,弥补市场的不足,使技术创新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扶持相关产业内领先企业间制定技术标准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并力争使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成为全球标准的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本国的企业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二)加快服务业发展
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必须有发达的服务业作支撑,因此,要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发展。加快服务业发展首先要求改变长期以来的“重制造,轻服务”的产业政策趋向。其次,要放宽对服务业的管制,改善服务业的经营环境。除某些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领域外,要取消所有对社会投资不合理的规定和限制,以强化服务市场的竞争。再次,要加强政府在促进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政府应通过制定适当的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最后,加快制定和完善与服务业及其市场运作有关的法规,包括服务业的行业标准、服务范围、竞争秩序、价格收费、奖惩规则和纠纷仲裁等;同时,要加强执法,对违反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行为要依法管理,保护服务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
(三)实施产业整合战略
大脑型企业是指处于产业链高端,专注于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策划以及购销渠道等环节的功能性企业,它可以弥补我国企业专注于OEM产业链环节而缺乏头脑功能的现状。一般情况下,大脑型企业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实现:一是通过精致管理,建立产品生产和流程的标准系统和测试系统。通过精致管理建立这类标准,能有效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二是价值创新。在技术创新基础上,通过产品功能创新、造型创新、流程创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以增加消费者剩余,从而“在小改小革的基础上建立起经济大厦”。三是产品创新。新产品可以开拓一个全新产业和消费领域,如美国“宝洁”公司帮助人们改变清洗习惯,推出“SWIFFER”抹布,即可清除污垢,又不需用湿拖把。这个创新为其创造了10亿美元的品牌销售额。四是设计革命。在对消费者文化深刻了解的基础上,美国创造力经济的核心环节就是在设计这个产业研发和运作层面集中大量人才,从而在不断更新消费者文化和消费产品方面走在同行前列,因此创造了在同行中的优势竞争力。五是专利经营。三星通过“质量战胜战略”、“创新研发战略”、“品牌创意战略”和“专利经营战略”而一举成为世界品牌企业。
(四)实施通道建设
通过做强销售环节和通道,构筑需求导向型的产业链。在产业链实物形态运作过程中,接单环节获利润20%,品牌获利润30%,网络获利润40%,亦即大量利润(除研发、创新、设计外)被销售环节所汲取,所以,做强销售、做活通道是OEM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实际上,利润丰厚的根本点在消费者手中,所以,通过建立通道,直接控制产业链终端,强化服务功能,是产业链构筑的关键环节。
总之,国际分工的模式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传统的产业升级和国际分工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外向型经济转型的需要,我们必须站在新型国际分工模式的高度审视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以产业链的整合为轴心,重新构筑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即寻求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提高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实现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石康,齐援军.对构建我国外向型经济战略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6
一、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
每年将外贸进出口和利用外资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区(县),与外资项目履约率和项目资金到位率一并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各区(县)、各相关部门领导的年终述职、总结要与外向型经济工作业绩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挂钩,形成全社会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格局。
二、建立表彰奖励制度
市委、市政府每年选择20家左右先进外经贸企业和年度目标任务完成好的区(县)及相关部门予以表彰和奖励,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
三、建立外经贸网络平台
加大投入,在各区(县)、相关部门和外经贸企业建立**外经贸网络平台。不断完善各项服务功能,逐步实现外经贸网上审批和管理,并为外经贸企业提供系列电子信息服务,加强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合作,逐步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四、建立重点外经贸企业联系制度
按照扶优扶强和动态管理的原则,每年由市外经贸主管部门确定30户外经贸重点联系企业,市属各相关部门和企业所在区(县)提供重点服务和支持。重点外经贸企业包括自治区、中央单位、兵团等驻**地区各种所有制企业。
五、建立外经贸发展扶持资金
每年由市财政安排外经贸发展扶持专项资金1000万元。主要用于鼓励外经贸企业出口地产商品,特别是出口地产工业品、境外参展展位费补助、境外加工贸易项目贷款贴息、出口产品研发、人员培训等,提升外经贸发展水平。
各区(县)可配套建立相应外经贸发展扶持资金。
六、优先和简化办理外资项目建设手续
凡在**市设立《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类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合同章程审批、工商营业许可、土地征用、工程建设、水电供应、交通通讯等方面优先和简化办理项目建设手续,市外经贸主管部门负责跟踪服务,加快我市利用外资步伐。
七、涉外税收工作实行属地管理
市国税局涉外征收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各区(县)国税分局新增涉外征收管理职能;市地税局涉外征收管理局在各区(县)地税分局设立涉外征收管理所,由专人负责涉外税收工作。自本文件之日起,涉外税收新增部分由市财政对各区(县)全额返还,促进外经贸加速发展。
八、建设外经贸人才培训体系
制定外经贸人才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每年选派部分涉外部门和重点骨干企业的外经贸工作人员到区内外知名院校脱产培训或参加境外培训。市外经贸主管部门牵头定期或不定期免费对中小企业涉外专业人员进行各类外经贸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外经贸人员素质。
九、为企业外经贸人员出国提供便利
凡无行政主管部门的企业和民营企业因商务活动需办理出国手续,由企业党委(党组)出具政审材料,经市外经贸主管部门审核后,市外办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因公普通护照,鼓励和扶持企业“走出去”。
十、建立政府间对外经贸交流长效联系机制
市外经贸主管部门牵头,各涉外部门配合,通过高层互访、经贸合作项目开发、互办(参)展会(论坛)等方式,与周边国家友好城市政府、经贸主管部门、我使馆经商参处、经贸社团组织等建立定期对外经贸交流长效联系机制,加强政府间交流,推动双边经贸合作发展。
[关键词] 外向型经济;SWOT分析;徐州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经济的发展战略大体包括内向型发展战略和外向型发展战略两种形式,由于国内的市场有限,技术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以及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外向型经济成为很多地方增强企业活力、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不可或缺的经济发展方式。
一、外向型经济的内涵
所谓外向型经济就是一国或地区为推动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增长,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中心,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所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运行体系。与内向型经济相比较,外向型经济具有以下特征:生产企业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把重点放在发展出口产品的生产上;产品或劳务的提供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通过国际、国内的双向流动,达到优化组合,提高其使用效率;产品或劳务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大,风险也大。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国际市场疲软萧条,导致我国沿海城市出口型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因此,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要讲求内外平衡,从而降低对外资的依赖程度,积极扶持内资企业发展,保证国家和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徐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SWOT分析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交通发达,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改革开放的今天,徐州进入了经济国际化的提速期,外向型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在发展中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有特色鲜明的发展优势。
(一)徐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分析
1.徐州有广阔的市场优势。在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中,徐州城市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市场体系最为完备,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年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达30个、十亿元以上的有11个、百亿元以上的有3个,城市中心商圈集聚各类商业零售企业1800余家,市场消费半径超过150公里,覆盖淮海经济区1.2亿人口,成为江苏及安徽、山东、河南等邻近省份城市居民投资、居住、消费、休闲的首选之地。
2.徐州有雄厚的产业优势。徐州作为长三角北翼重要的产业经济中心,传统产业基础扎实,新兴产业态势强劲,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以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商贸物流旅游四大千亿元产业初具雏形,光伏光电、风力发电、节能环保、软件外包等高新产业异军突起。目前,共形成各类特色产业基地近20个,聚集了2000多家规模工业企业和50多万从业人员,具有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和产品配套链条,完全具备承接资本转移、放大投资效应的基础和条件。
3.徐州有较低的商务成本优势。徐州的商务成本不仅大大低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而且在许多方面低于周边地区。从土地成本看,徐州工业用地平均成本约为珠三角地区的1/4~1/6,为长三角地区的1/4~1/5,可有效满足项目建设需求。徐州地处四省交界,京沪、陇海铁路在此交汇,大运河南北贯通,交通发达便利,交通运输效率明显高于周边地区,物流成本明显低于周边省市。
(二)徐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劣势分析
1.规模较大的外资企业不多,外资企业结构不尽合理。从税收方面看,2010年,江苏中烟徐州卷烟厂、徐工集团、徐矿集团位列纳税规模排行榜三甲,三家内资企业共纳税115.5亿元,占纳税50强企业总额的61.7%。而诸如卡特彼勒(徐州)公司以及中能硅业、协鑫硅材料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港资企业2010年共纳税8.95亿元,占50强企业纳税总额的4.78%,可见,徐州税收来源主要靠内资企业提供。
2.外资项目单一,项目结构不合理,外资行业分布不均衡。外资进入领域单一,市区以制造业和商业服务业为主,在徐州的18家外资企业,其中15家为制造业,1家为商业零售业,1家为商业房产开发,1家为研发中心。卡特彼勒、圣戈班均在徐州投资设立了3家企业;利勃海尔在徐州投资了两家企业。县区则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行业几乎没有,结构和布局严重缺乏合理性。譬如睢宁县截至2004年底,开业的外商企业全部为制造业,主要集中在纺织制造业、皮革加工业和农产品初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徐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机遇分析
1.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带来的新机遇。2010年3月,国务院批准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至此,徐州已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矿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一类开放口岸观音机场等,这标志着徐州进入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为海内外广大客商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创造了更多的商机。
2.徐州进入高铁时代带来的新机遇。随着2011年京沪高速铁路的全面开通,以及徐兰、徐连客运专线的加快建设,徐州已经率先进入高铁时代,徐州到北京、上海仅需两个多小时,进入长三角、环渤海重要城市两小时经济圈,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将会加速向徐州集聚,一大批新兴产业将会伴随高铁时代而兴起,众多的发展商机将会在徐州出现。
(四)徐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挑战分析
1.需求严重不足制约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由于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导致出口企业欧洲订单下降,汇率波动还造成利润的损失。特别是欧洲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对我国出口冲击较大。许多出口企业因为订单不足,生产能力逐步削弱,企业生存举步维艰。从国内来看,受到持续通货膨胀的影响,消费者的收入与社会购买力水平下降,难以弥补出口不足留下的缺口,外向型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2.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外向型企业面临挑战。在全球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今天,我国也逐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徐州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电力、建材基地,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许多外向型企业产品的生产会带来大量资源的消耗,工业“三废”产量大。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需要外向型企业加快产品的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徐州发展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对策
1.采取切实措施,不断改善投资环境。近年来徐州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大力吸引外资来徐州投资兴业。在硬环境上,建立了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为一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大大节约了外资企业的物流成本,但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交通便利性仍有待提高,物流成本仍有进一步压缩空间。在软环境建设上,徐州市政府提出了弘扬新时期的徐州精神,引导市民争做有情有义的徐州人,为招商引资打造良好的软环境,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文支持。但当前机关行政工作作风仍需不断改善,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只有打造出良好完善的投资环境,才能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2.合理规划产业,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点。长期以来,徐州重工业在全国创出了一定知名度,也吸引了一些外资企业来徐州从事重工业生产和经营,同时也带来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大量消耗。我国当前大力提倡发展低碳经济,倡导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原有的以重工业为主的外向型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和提档增速,同时积极开展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大力引导外资投向太阳能、光伏产业等新能源产业,并着力使新能源产业成为外向型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提升徐州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
3.坚持制度创新,实现内外资管理的有效整合。利用外资的目的是要更好地服务国内的经济发展,消除内外资之间的政策待遇差别,使外资更好地服务国内经济发展,努力形成内外资公平竞争的环境。应在税收、财政等方面对外向型经济发展进行必要的扶持,以帮助企业渡过暂时的难关。同时创造条件,促进内外资企业在技术、人才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增进内外资企业的融合力度,实现内外资企业的良性发展,从而使得城市经济发展走上和谐发展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 赵玉强.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战略调整[J].当代经济,2007(2).
[2]李华生.我国沿边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比较[J].当代经理人,2009(6).
*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值62.18亿美元,同比增长41.7%,其中进口27.83亿美元,增长42.7%;出口34.35亿美元,增长40.8%,分别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12.5个和15.1个百分点。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29个,合同外资额103667.2万美元,同比增长57.5%;实际使用外资56070.5万美元,同比增长39%。新签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合同559份;新签合同额19.53亿美元,同比增长136.8%;完成营业额8.47亿美元,同比增长80%;外派劳务9676人,同比增长30.2%;新设境外企业19家,其中中方投资额2839.27万美元。
二、外向型经济运行特点
(一)外贸出口高速增长,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1、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外贸出口连续8个月增速在40%左右。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仍占主导地位。*年,一般贸易出口26.13亿美元,增长37.2%,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6.1%;加工贸易出口5.38亿美元,增长39.6%;其它贸易出口2.84亿美元。从企业性质看,内资企业出口占绝对优势。*年,内资企业出口26.8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8.1%,增长43.6%。外资企业出口7.51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1.9%。
2、开拓国际市场效果明显,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年,出口亚洲18.03亿美元,增长47.6%,占全市的52.5%;出口欧洲7.6亿美元,增长66.1%;出口非洲2.31亿美元,增长31.2%;出口南美洲2.4亿美元,增长34.5%;出口北美洲3.18亿美元,增长0.8%;出口大洋洲8273万美元,下降8.9%。
3、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年,我市机电产品出口18.55亿美元,增长62.8%,占全市出口的5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03亿美元,增长18.5%。纺织服装出口1.9亿美元,增长3.5%。农产品出口7213万美元,增长27.5%。传统大宗出口商品中,钢材出口7.65亿美元,增长42.5%;机械设备出口4.26亿美元,增长38.4%;牵引车出口2.75亿美元。
4、骨干企业出口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重汽集团、省电建集团、中电山东公司和济钢集团等4家大企业全年出口15.24亿美元,增加出口4.95亿美元,拉动全市出口增长20.3个百分点。
(二)外资结构有所优化,发展后劲不容乐观
1、独资企业依然占主导。129个合同外资项目中,独资企业82个,金额84129万美元,占81.2%,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5.7个百分点,合资企业44个,金额13299万美元,占12.8%。实际外资中,独资企业44819.5万美元,占79.9%,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23.2个百分点,合资企业10151万美元,占18.2%。
2、第二产业利用外资比重有所上升。129个新批项目中,第二产业项目62个,合同金额52796万美元,占合同外资的50.9%,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1个百分点,属第三产业的项目62个,合同金额45613万美元,占合同外资的44%。实际外资中,第二产业项目利用外资37397万美元,占实际外资的66.7%,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2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18673.5万美元,占实际外资的33.3%,其中房地产业9817万美元。
3、吸收外资仍以亚洲地区投资尤其是香港资金为主。合同外资中,香港79829万美元,占77%;欧盟3730万美元,占4%;美国2332万美元,占2.2%。实际外资中,港澳39437万美元,占70.3%,其中香港38623万美元;欧盟2675万美元,占4.8%;台湾2313万美元,占4.1%;英属维尔京群岛2200万美元,占3.9%;美国1836万美元,占3.3%;东盟1558万美元,占2.8%。
4、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使用外资自10月份开始扭转持续下滑局面。前三季度,我市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分别下降23.6%和8.2%。最后一个季度,在山水集团增资19557.09万美元和重汽集团山东进出口有限公司增资6625万美元项目的带动下,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由持续下滑转为分别增长57.5%和39%。
(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拓展
1、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合同额和营业额大幅增长。*年,新签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合同额19.53亿美元。随着阿尔及利亚高速公路项目、印度贾苏古达电站项目、巴西电站项目等大项目进入正常施工,营业额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年完成营业额8.47亿美元,同比增长80%。
2、境外投资增长势头较好。*年,我市新设境外投资企业19家,中方投资额2839.27万美元。在境外设立服务企业、网上购物营销公司、离岸公司等新兴投资方式相继出现,境外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
3、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带动作用突出。山东电建总公司全年新签合同额12亿美元,其中印度巴考项目新签合同额7亿美元,是我市有史以来最大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苏丹阿富拉燃油电站项目合同额5亿美元,是我市在非洲最大的的承包工程项目。
三、外向型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外资政策趋紧,对利用外资工作形成很大的制约。利用外资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国家目前严格限制外商投资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产业,严格限制外商投资房地产。我市近期在谈的外资大项目不少都涉及房地产投资,像天桥区同香港世贸谈的两个项目,投资额度大且都有房地产开发的内容,项目核准超出我市权限,办理审批手续的难度较大。*年我市房地产领域利用外资9817万美元,同比下降44.8%,只占全市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17.5%,所占比重与去年相比下降26.6个百分点。房地产利用外资下降直接导致我市服务业领域利用外资比重的下降。虽然最后一个季度我市外资在个别大项目的带动下呈现正增长的局面,但利用外资的后劲依然不足。
2、土地资源约束越来越明显,劳动力资源结构性短缺,成为我市利用外资的重要制约因素。目前,我市建设用地增量空间较小,用地矛盾日趋紧张,尤其是实行招拍挂方式后,土地成本大大提高,对利用外资形成较大制约,加上我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不同步等,致使项目难以落地,资金到位受阻。劳动力技术性、结构性短缺矛盾开始显现,随着我市服务业外包业务的不断拓展,IT等高级人才严重不足。
3、国家出口政策调整将影响我市出口。7月1日起国家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将被取消,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进一步降低。7月23日,国家又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项目,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1853个税号的商品,并对列入限制类的商品实行银行保证金台帐实转管理,加重了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服装鞋帽等退税率由13%下调至11%,使得本来就利润微薄的服装加工业雪上加霜;钢铁制品退税率由13%下调至5%,对我市的济钢集团、玫德铸造有限公司、鲁阳锻造等出口大户影响很大。根据企业的初步测算,退税政策调整后,加上加征的出口关税,济钢年度可减少利润3.48亿元,玫德公司仅下半年就会减少公司3600万元的利润,大大增加了企业出口成本。国家政策的调整,对我市未来出口将造成较大影响。
4、投资环境仍然是制约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利用外资的主要载体—开发区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承接项目能力不强;包括国际学校、涉外医院、适应跨国公司和高科技企业等高水平外资企业发展的生活办公设施等还不够完善;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社会的信用环境和开放氛围等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四、2008年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
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经济预计仍将继续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8年世界经济可增长4.8%,世界经济的基本面仍然看好。以中国、印度、俄罗斯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增长势头强劲,*年仅这三个国家就占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半以上,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世界三大经济体中,美国房市不景气引发的次贷危机所导致的美国经济滑坡是造成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但美国其他投资支出仍然强劲,整体经济不会出现太大的衰退,预计08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在1.9%左右。欧盟经济继续保持稳定,但受07年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08年欧盟经济有适当放缓的可能,预计2008年增长率在2.5%左右。日本经济复苏明显加快,出口大幅增加,预计08年经济增长率在1.9%左右。2008年,国际贸易仍将继续保持良好势头,预计全球贸易总量将增长约6.7%左右。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增长将为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发动机,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率预计8%,国家将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继续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国内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为对外贸易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同时外商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均不断完善,为进一步吸引国外资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随着国内企业的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开始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投资与收购,进一步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
但也应当看到,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各国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尤其是07年由美国发起的波及欧洲的针对“中国制造”质量与产品安全问题的发难,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很大影响,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动荡,人民币有可能进一步升值,国内经济存在着过热的危险,国家还将进一步调控“高污染、高耗能、资源型”产品的出口,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将于08年起实施,土地政策的调整等都将影响我市进一步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
五、2008年外向型经济指标安排
全市进出口总值在*年62.18亿美元的基础上,2008年安排15%的增长速度,达到71.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在*年34.35亿美元的基础上,2008年安排14%的增长速度,达到39.2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FDI)在*年5.61亿美元的基础上,2008年安排15%的增长速度,达到6.5亿美元。
六、2008年外向型经济工作重点
2008年外向型经济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要在保持对外贸易适度增长的基础上,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弥补资源不足、提高附加价值的要求,加快调整进出口结构,提高我市产品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促进对外贸易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并把以质取胜放在首位。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品的出口,加大高科技产品、机电产品、农产品等的出口,积极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业务。抓住国家加工贸易政策调整机遇,积极引导加工贸易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方向发展,增强配套能力,提升加工贸易水平。大力实施国际市场多元化战略,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的专业博览会、展销会,开展网上贸易。充分利用国家鼓励进口的各项政策,引导企业进口急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要资源和原材料,扩大技术进口比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进出口协调发展。完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加强反倾销应诉的宣传力度,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参与贸易摩擦应对,提高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和摩擦的能力。
(二)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一是抓好外商投资产业方向引导。在制造业方面,要拓展外资产业链条,促进外商投资由简单加工装配为主向采购、研发、制造、营销等环节延伸,并加强与我市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增强外资对我市经济的拉动作用。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着力优化服务业利用外资结构。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措施,遏制房地产市场外资的过快增长;要鼓励外资更多地投向软件、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业,促进我市生产业整体水平提高,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二是创新利用外资方式。要抓住离岸服务外包迅速增长和我市获得的“国家信息通讯国际创新园”、“软件出口创新基地”、“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三块金字招牌的机遇,以优势企业为核心,打造“*外包”品牌。突破以“绿地投资”为主的利用外资模式,促进外资跨国并购。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引入战略投资者。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扩大港台、拓展日韩、突破欧美”的工作思路,有重点地组织开展招商活动,扩大在城市基础设施、房地产和以服务外包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并不断寻求新的合作领域。四是大力推进利用外资到位工作。重点做好*年日本、韩国和香港招商活动中所确定的重点项目的推进工作。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快推进项目进程,力促外资尽快到位。积极争取国外优惠贷款,抓好在建的二职专、“120”急救网络建设项目、济阳县人民医院利用国外贷款引进医疗设备项目,同时根据国家政策导向,提报我市在可再生能源、公用事业等领域的项目,改善我市的国外贷款结构。五是加快建设各类园区,培植利用外资的主要载体。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人才支撑和配套服务,努力创造一流的园区发展环境。按照“差异化、特色化”的思路,加快园区建设,进一步强化园区利用外资的载体和主渠道作用。
一、认清形势,把握大局,切实增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综观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经济全球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是必然选择。特别是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可以说,现在不用走出国门,就自觉不自觉参与了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就是要主动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协作,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竞争中不断增强实力,把握发展主动权。从全国、全省情况看,现在已经到了要求外向型经济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阶段,但从我市的实际看,外向型经济还刚刚起步。刚才正彩副市长在报告中讲了,我市自1985年在全省率先引进首家外资企业——山兴公司以来的23年发展历程中,总共审批外资企业119家,现幸存的仅38家。利用外资的规模,2007年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长足进步,实际利用外资达644万美金,但仅占全省的0.06%。外贸方面,去年我市的进出口总额达9354万美金,外贸依存度仅6.7%,而全国外贸依存度为67%,浙江省72%,*17.36%。外经方面,企业主动“走出去”寻求合作的也很少,主要有:华顿公司、美伊公司分别在美国和加拿大设立产品设计中心和办事处;欧派门业在意大利、德国和罗马尼亚设立产品直销公司;健康蜂业利用技术和设备在巴西设立产品加工厂。这与*经济发展实力和所处阶段是很不相称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究其原因,除了客观因素外,主要还是主观因素,我们的有些领导干部对发展外向型经济认识不足,存在“无能为力、无所作为、无从下手”的消极畏难情绪,短视、近视行为严重;一些企业开放意识淡薄,有的不愿与外商合作,有的不敢与外商合作,有的不懂如何与外商合作。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加以解决。首先要提高对发展外向型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外向型经济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当前国内工业经济增长远远快于GDP的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又快于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因此,工业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产品增加、产能增加,仅靠内需一时难以吸收,只能靠出口,通过出口国内相对过剩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可以缓解国内供求矛盾,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工业发展需要原材料等各种资源和先进设备,必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确保进出口的良性运作,加快工业化进程。外向型经济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途径。欠发达地区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发展外向型经济,依靠和借助外力来激发内力,加快发展速度。只有依靠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管理经营理念,提升我市的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外向型经济是调优经济结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扩大出口,利用获得的资金,引进工业生产所必需的原材料、技术等,通过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能有效改变传统产业格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本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很不乐观,特别是外贸压力很大。一是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很多企业生产增加,利润下降,使得企业不愿意出口。二是自去年7月1日开始,国家对2851种出口商品进行调整,尤其是对资源类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从13%下降到5%,对我市来讲,出口形势非常严峻。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
二、明晰思路,突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
大力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切实做到外资、外贸、外经“三外”并举,即要大力做强外贸,着力做大外资,努力做实外经。首先要发挥优势千方百计引进来。要充分发挥*的政策、投资环境、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优势千方百计引进外资和国外的先进装备、技术。其次要积极引导千方百计走出去。要做到政府主导、政策引导,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积极推动产品和劳务输出。其三要优化服务千方百计促发展。要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进一步优化*的投资发展环境和服务质量,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共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践证明,发展外向型经济,利用外资是根本、是关键。外资既是项目、资本、就业,也是广阔的市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对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可起到杠杆撬动作用,可以说今天的外资就是明天的外贸、后天的外经,抓住了利用外资就等于抓住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牛鼻子”,我们要在继续强化“市外就是外”的同时,牢固确立“内外并举”、“重点突破外资”的理念,坚持以外资突破带动外向型经济发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主动的工作、更加有力的措施,力争在引进外资总量、引进优质项目、引进国内乃至世界级大企业上取得新突破。
1、要构建大平台,着力夯实招商基础。一方面是加快平台建设。开发区、工业基地是引进外资的主战场、大平台。今年要加快推进山海协作示范园区建设,要求年内确保推出土地1000亩;同时启动莲华山区块开发建设,要求6月份必须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要坚持集聚、集约、集群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深化规划、整合、扩容、提升工作,把“二区四基地”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另一方面是夯实招商基础。重点要抓好招商项目储备库、重要客商资源库和在谈项目信息库“三库”建设,着力夯实招商引资基础。储备项目要广泛调动全市上下谋划项目的积极性,对接省“三个千亿”工程,挖掘谋划“基础网络、惠民安康、产业提升”三个百亿工程项目,不断充实市级重大项目储备库,并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凸显亮点,找准卖点,确保有项目可招商。对重要客商要保持经常性联系,有针对性地制定招商策略,着力提高招商的成功率。对在谈项目要紧盯不放,明确责任,各相关部门要形成合力,切实提高项目签约率、履约率、到位率。
2、要实施大接轨,突出招商重点区域。当前,以上海、苏州、东莞为龙头的“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等普遍紧缺,正在大规模实施“腾笼换鸟”、产业调整升级,如上海等地已明确要求全出口、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限期搬出,我们要牢牢抓住机遇,主动接轨融入“长三角”、“珠三角”,根据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增加就业等要求,有重点、有选择地接受辐射。今明两年利用外资的重点区域要突出台资和港资,在上海、厦门、东莞、无锡等外商、台商集聚地区,组织精干力量,开展定向招商,力求在引进台资、港资上取得新进展。
3、要推进大转变,努力创新招商方式。引进外资的难度相对较高,要在继续抓好常规招商的同时,进一步转变招商理念,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实效。一是要大力实施产业招商。围绕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的要求,把利用外资与推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拉长产业链结合起来,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农产品深加工和创汇型农业、机械制造、电子器械及生产业等产业,逐步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二是要强力推进专业招商。在全社会营造招商引资氛围的基础上,继续采用自荐报名、部门推荐、组织选派等方法,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外资专业招商队伍,分区域、有重点地开展小分队专业、定点招商,把对外资专业招商小分队的考核与对部门的考核相结合,把专业招商作为年轻干部展示才华的平台。三是要广泛开展企业招商。进一步加强与台商、侨商和台湾、香港同乡联谊会以及与发达地区外资企业的联络,通过“以外引外”引进外资,并选择一批有实力的国内外中介机构,招聘一批专业招商经纪人,包装一批操作性强的外资招商项目,大力推行网上招商、以贸引资、以民引外、增资扩股等行之有效的外资招商方式,务实推进外资招商工作。
4、要组织大活动,全面宣传推介*。实践证明,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参与一些重大外贸活动,是引进外资的重要途径。对今年的外贸活动,有关部门要早作安排,特别是对参加港澳经贸洽谈会、浙洽会、义博会、厦洽会、广交会等重大经贸洽谈活动,更要精心筹划,周密部署,舍得拿出最好的资源、包装最好的项目去吸引外资。要在致力抓好企业主体利用外资、抓好工业项目利用外资的同时,把发展外向型农业项目、生产业项目,特别是基础设施等政府性投资项目利用外资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强有力的措施推进政府性项目的利用外资。要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发起对外宣传新攻势,不仅要宣传生态*、平安*,更要宣传开放*、活力*,展示*对外开放的新形象、新成果,进一步提高*的知名度、美誉度,让更多的客商、外商了解*,看到投资*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
三、切实加强领导,努力形成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合力
经济外向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各级各部门要积极深化对外经贸合作,站在全局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审视外经贸工作,克服“一叶障目”的短视行为,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合力推动外向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着力拉长我市经济外向度这条“短腿”。
一是组织领导更强化。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特别是外经贸、招商引资等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做到定人、定责、定目标,加强对外向型经济的领导,增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各企业也要高度重视外向型经济工作,做到外向型经济有人懂、有人管、有人抓。今年,市政府将对外向型经济目标任务实行争先考核,刚才已与“二区四基地”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专门签订责任书。对外向型经济工作实行专项考核,表明了市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力度。
二是激励政策更有力。今年我市已对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政策作了调整和完善,在外贸扶持政策上,加大了对外贸易结构调整的力度,鼓励企业开展进口业务,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和生产原料以及到境外注册商标、创出口品牌、培养引进外贸人才,提高企业参与竞争的层次;在利用外资扶持政策上,突出鼓励企业利用外资和扩大利用外资规模,鼓励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和生产业等项目的利用外资;在外经扶持政策上,突出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参加境外展销会,到国(境)外开辟原料基地、投资办厂,直接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参与国内国际竞争,全面提升竞争力。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转型;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8-0051-02
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为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极大的活力和动力。可以说这种以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出口贸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的影响是广泛而又深刻的,在近三十年间,它在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的发展新增了大量的优质的劳动力,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为企业科学化的管理提供了可以参考的经验。总体上而言,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状也表现出一些特点,即是对外贸易的逐步提升,贸易盈余逐渐减少;外商投资逐渐下降,港台成为了主要的投资地区;我国对外影响程度逐渐增强,外资投资力度加大,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全球化配置进一步强化。尽管如此,我们也发现,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深刻的变化,国际国内各种不同的影响因素的重新的排列组合,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给我国经济发展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某些方面甚至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的阻力,为此国内外不少学者和实务界的同人都呼吁改良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模式,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深入的转变,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智力支持。
2 我国外向型经济转型的背景及其不足
与大多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国家相同,在经济转型的前夕,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所具备的特点就是顺差的持续不断的扩大,外汇储备不断地增加,经济高速的增长。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的速度仍然称得上世界经济发展上的奇迹,始终保持着近百分之十的增长速度;与上述高储备率相比,我国投资率也是居高不下,但是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消费率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尽管国家在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刺激消费,为消费创造更加便利条件和可能。另外一点就是汇率管理和汇率的低谷,此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国家的另外一个显著的特征。
首先,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不足之处也是十分的明显的,同时这些也促成了外向型经济转型的关键因素。首先是外资的投资报酬率在递减。所谓的投资报酬率递减就是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条件下,我们假定其他的生产要素不变,即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变,和已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发生减损的状态下,连续不断地增加资本要素的投入量,在达到某一定点以后,其产出的增量就会降低,简单的理解就是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资增加的比例。外向型经济的总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结构性矛盾的问题有待解决。出口商业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出口商品的结构不合理。出口加工的缺失也成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外向型经济的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资源以及产品的国际化问题,所以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出口推动,但是在实际经济运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发展的动力有着很大程度的降低,发展的后劲缺乏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最大的问题之所在。所以就会出现一些比较重要的加工贸易的企业外迁的现象,或者干脆就落户于其他的地区,所以也就应该着力打造中心的吸引力,增强吸附能力,成为特色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
其次,目前我国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居民收入却跟不上,贫富差距也很大。我们分析可能的原因就在于,工资性收入的比重过低,在企业运营成本中不到一成,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非常巨大的差距。而进一步深入的分析,我们认为这与我国长期的坚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有着很大的关系,理由在于我国是一个劳动力的大国,但是不是劳动力强国,很多的出口企业都处于生产链和价值链的最低端,所承担的风险和责任重大,但是与之相反的是所获取的利益和报酬却十分的低微,而且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局势的影响,强烈的国际经济竞争环境,给企业所带来的是竞争压力的增大,而企业为了尽可能的赚取其中的利润,往往采取的最为直接的措施就是降低工人的工资,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靠简单劳动力赚取工资收入的人群工资水平始终上不去,工作环境也是十分的恶劣。不仅如此,作为监管主体的政府部门,有时候为了政绩效益,不顾后果的进行招商引资,因此而带来的劳动群众的利益的损害,又进一步的加剧了劳动者的生存环境,所以广大的人民群众,尤其是靠最为简单的劳动力为生的劳动力所产生的收益是极其微小的。
最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速度迟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科学化。但是我们发现由于受到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模式的影响过于深刻,我国的经济的转型所受到的阻力是难以想象的。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整体状况是劳动力的成本低廉,门槛低,缺乏技术含量,容易出现的结果就是投资的过剩,从而引起产能的过剩,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国家市场上的恶性竞争,但是我们发现在大多数的时候由于法制不完善等相关方面的问题,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摩擦上,我国总是处于劣势的地位,不仅源于我们低劣的产品生产,同时也是由于知识产权的侵犯等方方面面,使得很多的外企不愿与我国的企业合作,限制在生产链的发展和壮大,最终影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同时还由于一点就是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中,我国对于外贸的依存度过高,导致投资风险的增加,经济波动的危险系数加大,很容易引起贸易争端的出现,但是由于竞争对手的强劲,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很难占到有利的地位。
3 我国外向型经济转型的基本路径选择
3.1 发挥政策的主导作用,做好配套的实施工作
外向型经济是以国家或者是地区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方式,所以其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政策的影响,因而,要改革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首先应该发挥政策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做好相关的配套工作,例如短期和长期结构性政策的配合。有学者研究日韩等国家的经济转型上就是采取了诸如此类的政策,这些国家或多或少的实施了汇率、宏观和微观的经济政策等相关的改革,而一个国家为了从更大的层面上维护国家经济和安全,对有关于经济命脉的方面都会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所以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改革上,政策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3.2 搞活民营经济,发掘民间力量
民营经济在我国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它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主要力量。有研究资料表明,如果没有民营经济的大规模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稳定程度是难以想象的。不仅如此,就连政府的投资也将会打很大的折扣,同时民营经济也是我国进行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所必须、必要考虑的一支力量。与第一点相适应,民营经济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启动因素之一,在这一点上,民营经济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民间资本的优势在于它有利于打破行业的垄断,打破经济的固有的格局,民营经济有着国有企业难以比拟的灵活性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它能极大的促进民间资本的流动,搞活民间资本,促进民间消费,同时发展民营经济也是解决政府过分投资的一种方式,使得投资的主体多样化加强。
3.3 适时的采取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
此是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的应对之策,应对转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波动状态。在以往有些国家的改革的过程中,都伴随着或大或小的经济的波动,都在不同程度上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压力和阻力,出口也随之受到相应的影响。所以说在采取短期的微观的经济政策的同时也应该从整体从大局出发,加强宏观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缓解经济的波动的水平。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就是要深入的观察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可持续的发展,不能只看重经济总量的增加,在保持稳健的经济发展上要实施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要做出相应的适当的调整和改善,做到灵活应对。
3.4 继续推行经济体制改革
外向型经济的特征之一就是充分的利用国际国内的两个市场,我们不能只关注国内的市场,也不能忽视国际市场,要做到二者的并重,正如外向型经济方式的改革一样,我们依然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发展完善国内的经济制度,让外向型经济有着更为合适的经济发展土壤。所以它对我们的要求就是要不断的推进多个层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如资源管理体制上的完善,经济模式的调整,配套的措施也要随之而健全和完善,如科技教育体制,微观经济体制,自主创新机制等,只有将方方面面的改革结合起来,才是推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整体的联动力量。
4 结 论
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源于其中众多的影响因素存在,只有将其中的重要的几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推动经济体制多层面,多角度的改革,才能推行外向型经济模式的整体改善。同时缺乏改革的勇气也最终会成为影响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阻力所在,因而,改革势在必行,容不得迟缓和延滞。
参考文献:
[1]陈睿洁.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分析[J].中国商界,2010(8).
[2]谢启标.外向型经济转型与民营经济发展研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5).
[3]曾铮.外向型经济转型的逻辑、政策和启示——基于国际经验比较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1(10).
关键词: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
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
经过20年的努力,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统计:1999年全国乡镇企业出口企业13.46万家,比上年增加1.1万家,增长8.81%。从事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人数1082万人,比上年增加128万人,增长13.42%。出口产品交货值77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9%。与此同时,我国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总体已呈现出与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相一致、相吻合的良好趋势:
市场多元化
近几年来,乡镇企业通过积极改变出口策略,努力开创新的外贸出口渠道。外贸出口呈现出新的景象,出口市场趋向多元化。以往传统主销东南亚、日本和韩国市场的制衣、纺织、轻工等产品已转为销往欧美等市场。新开辟的国外市场出货值占新增出货值的40%以上。市场多元化大大地扩大了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空间,也大大地降低了乡镇企业向国际发展的风险。提高了乡镇企业国际竞争力。
出口产品结构高科技化
随着科技水平和市场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乡镇企业产品结构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出口增加,传统的土特产、低值原材料产品逐渐减少。出口产品结构的高科技化,大大地增强了乡镇企业的竞争力,带动了当地工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使工业产品结构趋向合理。亦为乡镇企业带来高额利润,为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资本积累。
企业规模集团化
经过20余年的发展,乡镇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乡镇企业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趋势初见端倪,已涌现出一批像广东的“美的”、“科龙”,江苏的“阳光”等在国际上有名的集团性出口创汇大户。到1999年末,全国大中型乡镇企业有1万多个,企业集团有2千多个,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企业集团化、集约化的形成,增强了其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管理现代化
当前乡镇企业正面临二次创业的严峻课题,很多乡镇企业正在不断改革和寻求创新。据对4523个乡镇企业进行调查发现,有70%的企业开展了管理创新活动,据对1000多家大型乡镇企业分析,这些企业的研究开发资金占总销售收入的4%。目前,乡镇企业管理呈现出以下趋势:从无管理的经营转向现代化管理的经营;从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管理转向规范的制度化管理;从传统管理转向现代化管理。
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存在的问题
当前,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必须注意和解决以下问题:
企业规模小
虽然乡镇企业已向规模集团化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具有生产出口产品能力的乡镇企业规模还是普遍较小,“三来一补”密集型和小规模、零星产品出口的企业比较多。造成乡镇企业规模小的原因有历史和经济等因素。历史方面,乡镇企业主要来自小企业、手工作坊等,规模小,起点低。同时,一些企业老板存在小农意识,缺少把企业“做大”的勇气。但最重要的是企业资金短缺。乡镇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自有资金(农业剩余)、群众集资、银行(信用社)贷款三方面。目前,很多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下降,自有资金减少,自我积累能力降低,致使企业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同时,农民收入增长不快,致使群众集资变得越来越困难。上市乡镇企业数目更少(只占全国上市企业的5%),另外,金融体制改革,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加强了对信贷的管理,使得银行对乡镇企业的贷款减少,有的地方甚至停止了对乡镇企业的贷款。企业规模小,在激烈的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资金渠道较少,信用等级低,银行不愿贷款,公众不敢投资;技术吸收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较弱,因而创新能力受到限制;采购和产出的规模小,对市场的影响有限,在交易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这些都不利于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出口产品竞争力弱
从总体上说,乡镇企业产品档次不高,质量普遍低下,形式单一、老化,缺乏适销对路的产品,出口产品中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名牌,特别是高附加值及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十分缺乏。传统、低值的出口产品在我国乡镇企业的出口中仍占较大的比例。1999年全国乡镇企业出口中轻工、食品、土畜产、纺织、丝织、服装、工艺品等低值的产品占出口产品总值的67.87%。高新技术产品或机电整机、成套设备出口极少。这些主要是乡镇企业技术落后所引用起的。同时,乡镇企业出口过分集中于东南亚、日本和韩国等地方,一旦市场上出现饱和,乡镇企业的产品销售马上就陷入困境。这些都会影响到乡镇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管理水平低
乡镇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在经营管理项目上存在盲目性,造成区域和产业结构趋同,使得乡镇企业生产的产品趋向单一化、同一化;在管理体制上政企不分,企业生产受政府行政干预大,不能独立经营;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少企业在产品质量、资金使用效益、劳动生产率、原料能源消耗以及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在管理创新上推行力度还不够,很多企业在人才资源、组织结构、技术等制度创新方面仍处于初试阶段,甚至有的企业只是说说而已,没有深入开展。
人才和市场信息缺
目前,我国乡镇企业人才素质普遍不高,外贸人才尤为缺乏。据统计:1999年,我国乡镇企业职工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有103万人,占总职工人数的2.3%,高中的有3827万人,占87.6%,中专的有43.9万人,占10.1%。既懂英语,又懂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少。很多人才选择外企、机关事业单位,不愿留在乡镇企业,这就给乡镇企业的外贸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
乡镇企业外向型发展对策
优化市场结构
一是要巩固和加强已有的传统出口市场,千方百计地保住在东南亚、日本和韩国已建立的出口阵地;二是要加快开拓欧美、东欧、中东、非洲、拉美等市场,努力开创更多新的外贸出口渠道。对此,乡镇企业可以利用国内外贸公司作为商,加强与外贸公司的携手合作,既可充分利用外贸公司的销售渠道和国际市场信息、减少风险,形成“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又可发挥乡镇企业规模小、投产快的优势,形成出口产品替代系列。其次,以创办海外企业为主攻方向,拓展外销。通过企业人员和经贸人员到实地推销适销对路的产品,带动了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在产品外销上有新的突破。
扩大乡镇企业规模,走规模化经营道路
具体措施有:一是把重点放在现有企业的挖潜、改造、充实和提高上,把当前规模应有的效益充分发挥出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品种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努力提高人员素质和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二是重点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引导他们向大规模、高科技和外向型发展。同时,推行横向经济技术联合,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名牌产品为依托,以资金为纽带,组建和创办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集生产经营、科技开发、内外贸为一体的各类型企业集团;三是在项目选定和资金投向上要有一定规模的项目倾向,特别是对高科技、高附加值、外向型经济项目倾斜,要集中主要资金用于规模大、起点高、带动性强的重点骨干项目建设,改变过去乡镇企业上项目老模式;四是适当招商引资,与国内外客商合作,借助外力加快规模扩张。
加快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乡镇企业必须注重建立和完善科技进步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密切注意世界先进技术的动态,及时引进和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在这一过程中,乡镇企业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立足于已熟悉的传统行业和产品,密切与科研院所的联系,瞄准其最新动态、最新技术,敢于为开发高技术提供资金支持,抢占科技制高点;二是立足自身实际,准确定位,循序渐进。首先集中突破某一领域的某一关键环节,以“以一招领先”争得“招招领先”进而由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向高科技企业迈进,推动企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最后,以高科技企业为基础,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历史性跨越。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要以努力适应市场经济为目标,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质优价廉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内部管理,努力提高管理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第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对“大而盈”的企业实行公司制,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对“大而亏”的企业通过改制和资产重组,扭亏为盈。同时,要规范改制企业的运作,大力推进各项配套改革;第二,加强资金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快资金流通,减少非生产性、非生产人员开支。推行目标成本管理,落实成本核算制度,降低物质成本消耗;第三,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大力推行2S0900质量认证体系,提高产品质量。第四,进一步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行奖惩与员工业绩挂钩的方法,对绩优者给予奖励。同时,企业内部实行“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营造公平的工作环境;第五,做好营销管理工作。要确立科学的营销观念,运用科学的方法,做好市场调查、预测,准确生产适销产品。同时,要抓好营销队伍建设,扩大营销网点,提高市场占有率。最后,提高企业经营决策水平,加强企业对决策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推进企业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要注重人才培育、引进和使用
要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把培养一大批既懂业务又懂外贸、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采取多样式、多渠道培养乡镇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人才。学习和应用网络知识,获取政策和业务信息,并在网上自己的产品和技术信息,查询贸易机会和信息。加强乡镇企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通过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企业职工和文化技术素质。积极引进人才,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乡镇企业发挥才干。大中型乡镇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尽可能在国内外聘请本行业一流人才,以形成企业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重视人才资源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效益,造就一批开放型的外向型企业家。
从1997年由福建省主办的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升格为国家级的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以来,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已举办了九届,今年将迎来十周年华诞。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投资促进为主线,以“引进来”和“走出去”为主题,努力打造国际投资促进平台,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投资促进盛会,也是全球唯一经UFI认证的投资促进类展览会。在历年的“9・8”投洽会上,福建举全省之力,不断开拓思路、创新举措,努力提高办会水平和参展实效,使投洽会成为福建展示风貌、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成为福建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有力的助推器。
一、投洽会是福建展示风貌、投资促进的重要窗口,加快了福建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进程。
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办会水平的不断提高,参加投洽会的境外客商人数逐年增加,层次不断提高,投资促进效果更加明显。据统计,迄今有超过400家跨国公司参加了投洽会,其中名列世界500强之内的就有100多家。福建省充分利用投洽会的越来越大的世界影响力,广泛邀请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客商团组参加,同时,最大限度地用好投洽会的客商资源,积极与一批国外政界要员、工商巨贾,以及一大批投资促进机构、商会和企业联合体进行广泛的接触,不仅充分展示了福建的对外开放成果,也扩大了福建的对外联系渠道,促进了投资促进平台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近年来,通过投洽会福建打造形成了三个投资促进平台:一是客商联络平台。通过投洽会广泛接触境内外客商,建立了多达五、六千人的客商资料库,并采取各种有效手段与重点客商建立长期的联系,为进一步开展招商引资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现场招商平台。充分利用大会资源,组织开展各种富有实效的招商活动,组织懂政策、会谈判的招商小组或联络小分队,在投洽会期间主动联络跨国公司和境外投资促进机构,巩固老客商,结识新客商。三是宣传推介平台。通过在投洽会上分发《福建省外商投资指南》、《福建省重点招商项目》宣传册和光盘,向客商介绍福建省情概况、产业情况、投资环境、重点招商项目等,使客商更深入了解福建、了解“海西”建设战略,增强投资福建的信心。
二、投洽会是国际资本对接福建项目的重要渠道,推动了福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投洽会作为福建投资促进的重要平台,在福建吸收外资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历届投洽会上,福建签订的外资项目都占整个投洽会的80%以上。据统计,仅“十五”期间,福建省团就在“9・8”投洽会上签约项目5049项,总投资391.43亿美元,利用外资323.22亿美元。到目前为止,这些签约项目已落实报批3610项,总投资213.3亿美元,合同外资170.7亿美元,落实率分别达71.5%、54.5%和52.8%。已落实报批的合同外资达170.7亿美元,约占近五年全省合同外资总额的48.5%,对全省利用外资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特别在“9・8”上签约的泉州船舶工业公司(总投资3700万美元)、福建华东船厂(总投资6041万美元)、飞毛腿(福建)彩晶科技(总投资9800万美元)、柯达(中国)图文影像(总投资9600万美元)、福建汇大化工(总投资5000万美元)、厦门长庚医院(总投资1.44亿美元)、厦门马士基码头(总投资3.7亿美元)等一大批资金、技术密集型大项目的落地,有力促进了机械、电子、石化三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提升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对福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投洽会是福建凸显对台优势的重要载体,促进了闽台经贸交流与合作的深化。
近年来,福建依托“9・8”投洽会充分发挥对台的“五缘”优势,积极拓展“六求”作为,有效促进了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利用台资的发展。如第九届“9・8”投洽会凸显对台特色,积极邀请台商参会,努力拓展吸收台资,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投资福建”对口洽谈活动中, 台湾客商参加了涉及生物科技、IT、机械制造和食品等9个行业的项目的洽谈,有111名台商表明了投资意向;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项目洽谈会”上,有46家台湾企业的62名台商与福建省108名企业代表进行了洽谈;在“首届海峡旅游项目洽谈对接会”上,共签约合同台资项目201项,总投资11.14亿美元,利用台资11.04亿美元,分别占当年全省合同项目的26.59%、14.56%和14.69%。
四、投洽会是汇聚国际投资信息的重要平台,为福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搭建桥梁。
投洽会在突出利用外资主题的基础上,积极引入了“双向投资”新内容,吸引了众多国家在投洽会上举办投资项目对接会、投资项目推介会、投资政策会、投资环境介绍会等,并举办各类“走出去”研讨会和投资论坛。这类活动提供了大量有益信息,使福建企业提高了对实施“走出去”战略重要性的认识,充分了解了投资国的投资环境、投资政策、投资项目以及有关注意事项,为企业拓展境外投资搭建了便捷渠道和平台。在第九届投洽会上,福建省团共组织近百家省内企业、130多人参加了40多个国家举办的“走出去”投资项目对接会,发动180多家企业250多人参加各类研讨会和推介会,促成了阿福建力菲克药业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与意大利、新西兰、越南、泰国等国家签订了6个境外投资协议,投资金额达1100多万美元。
增强外向型经济支撑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对外开放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突出优势,是福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对外经贸是这条生命线的支撑和脊梁。今后若干年,是福建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加快外经贸促进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外经贸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与脊梁作用,努力适应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需要,以创新促开放、以开放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推动外向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把福建省对外开放推向新的水平,为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一、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增强海西产业竞争力。
产业发展是建设海西的重要依托,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建设海西的重要举措。招商引资战略要以促进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为着力点,着眼于提升海西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把招商引资政策与产业集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以加强投资环境建设为支撑,以开发区为载体,以重大经贸活动为平台,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加强政策引导,积极引进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做长做强产业链,加快实现海西产业集聚与优化调整,增强海西产业竞争力。
――加强外资投向引导,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鼓励外资投向福建省电子信息、石化工业、机械工业等主导产业,在积极推进现有外资骨干企业增资扩股的同时,充分利用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大力引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对福建省经济带动性强的大型产业项目落地。围绕龙头项目,大力发展协作配套企业,延伸产业链,夯实产业基础。鼓励外资改造提升建材、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培育发展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扩大服务领域利用外资,提高服务业开放水平。抓住入世后过渡期服务贸易扩大对外开放的机遇,加快商贸、物流、金融、旅游等领域利用外资步伐,引进外资设立会计、审计、经纪、鉴证、评估等中介机构;推动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领域的对外开放,引进和兴建一批有较大规模、较高层次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领域利用外资项目,推动服务业利用外资的全面快速发展。
――鼓励基础设施利用外资,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推进交通、水电、环保、能源等公共事业领域利用外资,支持外资以独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进入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以及城镇供水、燃气、公共交通、环境保护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和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基础设施领域。推出一批社会发展需要、对外商有吸引力的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项目以及特许经营权对外招商。鼓励政府投资的市政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项目,依法向外商转让产权或经营权。
――主动承接国际产业高端转移,增强福建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转变利用外资理念,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和高素质人才,以国际制造业高端转移为契机,着力引进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制造业工序。鼓励外商在福建省投资设立研发中心,投资高新技术领域,鼓励外商投资的研发中心承担、参与福建省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促进福建省企业增强对外资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投资促进的区域针对性,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对台招商,要突出“以台引台”,从服务好现有台资企业入手,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促其增资扩产,吸引更多的台资企业参与配套;要拓宽与台商联络渠道,加强与台资企业协会和台资大企业的沟通联络,办好各项涉台活动,吸引更多的台资大项目到福建省投资落户。对东南亚招商,要突出“高层推动”,针对东南亚客商特点,以高层推动形式开展投资促进,鼓励华侨华人来闽投资兴业。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招商,要突出国外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与欧美日发达国家和地区企业联合体、商协会、中介机构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双向经贸交流活动,完善对发达国家的招商引资平台。
二、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增强外贸出口对海西建设的带动作用。
发挥福建省对外开放优势,着眼于增强外贸出口对海西建设的带动作用,大力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发展战略,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努力提高福建省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和外贸综合效益,促进福建省由贸易大省向贸易强省转变。
――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制定国际品牌发展规划,形成完善的品牌促进、保护、推介、出口的政策体系。推动国知名产品参加境外商标注册及各类质量、环保与社会责任认证,提高国际市场的认同度。支持出口企业提高机电产品和传统出口商品的国际品牌含量,鼓励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推动政府加大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加快技术升级与转化。大力扶持具有国际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的出口,提高机电产品的自主品牌持有率与高新技术产品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率。
――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大支持高新技术产品,以及大宗机电产品的出口,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充分发挥农产品出口对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从信息、资金、管理等方面,给予农产品出口更加积极有效的支持,重点支持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蔬菜、水果、水海产品、鳗鱼、茶叶等农产品以及农产品加工基地的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出口重点企业。
――积极拓展外贸出口市场。深度开拓美、日、欧、香港与东盟等主要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有发展潜力的中东、非洲、拉美、东欧、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争取在全球形成合理的、有层次的多元化市场格局。
――有效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建立进出口公平贸易的早期预警工作机制,以及政府、中介与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联动机制,提高政府与中介的服务水平。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争端,增强企业应对“两反一保”与各种贸易壁垒的能力,做好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工作,为全省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三、落实“五缘”优势,拓展“六求”作为,推动闽台经贸合作取得新突破。
加强闽台经贸合作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所在。要把握中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和两岸关系出现积极变化的有利机遇,充分发挥“五缘”优势,积极拓展“六求”作为,积极探索和创造更多合作形式,努力实现闽台经贸合作新突破。
――加强闽台产业对接。加大宣传和落实《“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和《实施意见》的力度,积极推进信息产业、机械产业、石化产业、纺织制鞋产业、食品产业、冶金产业、建材产业、新兴产业、物流业、金融业等10个重点领域和主要行业的项目对接;鼓励吸纳台资研发机构和高附加值生产环节,进一步延伸福建省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产业的产业链。
――加强对台投资促进。以制造业为重点,加强与台湾相关行业协会、台湾百大企业的联系,广泛开展信息沟通、企业互访、项目对接,积极承接台资企业转移。强化跟踪服务,帮助现有台资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优化对台资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的服务,鼓励引导企业增资扩股,吸引关联企业增强配套,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加快产业集聚。办好和扩大台商投资区,优化投资环境,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政策支持。
――努力拓展闽台贸易。继续做好福建省沿海地区与台湾金门、马祖地区的直接经贸往来工作,积极推动商务部、海关总署尽快修改完善对台小额贸易管理办法,促进小额贸易向正常的大规模贸易、由间接通航向直接通航发展。抓住澎湖方面与福建省交流交往意愿明显增强的有利契机,借助“9・8”投洽会等重大经贸活动平台,推动与澎湖地区的直接经贸往来。继续推动赴台办展,逐步实现赴台办展的常态化,为闽台贸易拓宽渠道,逐步实现闽台经贸“直接、双向”交流。
――进一步提升闽台农业合作水平。充分发挥闽台农业合作的互补优势和海峡两岸农业实验区扩大至全省的政策优势,大力吸收台湾农业资金,引进台湾农业先进技术、设备、优良品种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保鲜、加工和绿色食品生产水平。抓住两岸经贸发展的有利时机,推进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使福建省成为台湾农产品输入大陆的重要集散地。
四、大力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推动福建省企业加快迈向国际市场。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大力发展境外贸易网点和境外加工贸易为重点的对外直接投资,积极发展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全面提高“走出去”对商品、技术和劳务出口的带动能力,促进福建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步伐。充分发挥福建省在优势产业和产品上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具有所有权优势、技术优势、地缘优势的对外投资,大力发展境外营销网点和境外生产加工,带动商品、技术和劳务等要素的输出。鼓励企业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有利条件,以境外资源开发、境外技术研发、建设境外工业小区等多元化的投资形式,采取参股、并购、租赁、股权置换、境外上市等多样化的投资方式开展对外投资。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国际经济合作。培育壮大经营主体,促进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实现恢复性增长。加快赋予大型企业、企业集团以及民营企业外经经营权,壮大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经营队伍。加大对已有经营资质企业的扶持力度,创造条件承揽海外项目。进一步规范对外劳务合作经营秩序,积极推动福建省对外劳务合作进入法制轨道。加强劳务基地建设,努力实现劳务输出由低级向高级、由量的扩充到质的提高转变。
五、强化利用外资载体功能,争创开发区新优势。
开发区是利用外资的重要载体,要积极推进开发区的改革与发展,优化其载体功能,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促进产业集聚。
――创新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探索建立由一个管委会统筹管理多个园区的新体制,实行统一规划、建设、管理和招商引资。支持开发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开发区跨区域建立产业配套基地,实现互惠互利、联动发展。鼓励沿海开发区与山区开发区结对子,促进项目对接、经济技术合作、信息沟通和人才交流。创新开发区的运作机制,逐步放开区内服务配套领域,走市场化经营的路子。
摘要:本文选取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人均出口总额、人均实际利用外资、出口依存度、资本依存度等6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35个中心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值的大小,将城市划分为4种类型:外向型经济发达城市、外向型经济较发达城市、外向型经济不发达城市、外向型经济最不发达城市。从地域差异来看,中国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很不均衡,东部中心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大大高于中部和西部中心城市。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中心城市;区域差异
一、外向型经济及其测度
外向型经济是指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来引导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开放性经济,其核心内容是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还包括发展国际旅游业、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技术出口和对外投资等(路林书,1988)。1970年代末以后,中国开始走向外向型发展的道路,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对中国经济开放度的测定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学者们提出了各自的测度指标,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贸易开放度――反映一国或地区的投入品与产出品的实现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采用对外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2)资本开放度――反映一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水平,一般采用国际投资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国际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国际投资额与全社会投资额之比来表示;(3)金融开放度――可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对外资产和对外债务占总资产(或GDP)的比重作为衡量标准等。城市作为地方性行政区域,由于缺乏充分的决策权,许多方面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制约(如金融领域的开放等),其对外开放更多地表现在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数量与水平上。本文从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选取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人均出口总额、人均实际利用外资、出口依存度(出口额占GDP的百分比)、资本依存度(实际利用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百分比)等6个指标进行综合测度,其中第1、2两个指标反映外向型经济的总量规模,第3、4两个指标反映外向型经济的人均水平,第5、第6两个指标则集中反映本地产品和投资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我们之所以选择出口依存度是因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最终取决于本地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能力,与外贸依存度相比,它更能反映一个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参与国际经济的程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