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3 13:02: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校财务工作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根据我学区的具体情况,严格执行财务法律、法规,加强财务管理,进行实度调控,勤俭节约,科学合理使用资金,以最大限度的争取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使之达到新的办学标准,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二、认真抓好常规工作:
财务管理力求科学化,核算规范化,费用控制合理化,强化监督度,细化工作,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切实体现财务管理的作用。使得财务运作趋于更合理化、健康化,更能符合公司发展的步伐。
1、准确做好学校年度预算和收支计划,并严格执行。全面做好年终的决算工作,为学校教育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
2、加强过程管理,及时统计教育经费使用情况,做到底码清楚,信息准确,每月向学区校长汇报,为领导合理使用资金提供依据。年底向职工汇报资金使用情况,加强财务监督。
3、积极参加财会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提高业务水平,做好财务年审、换证工作。
4、做好寄宿生生活补助的发放和减免教科书费的工作。
5、建立健全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做好固定资产的登记和检查工作。新购物及时上帐,做到帐帐相符,帐实相符,年终认真完成清产核资工作。
6、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五年发展规划,使学校的发展有章可循。避免重复投资。
7、围绕规划,集中使用资金,打造造亮点学校,使其达到普九标准。
三、抓住重点力求创新:
1、抓好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保障。
2、结合新的办学标准,提高各学校后勤管理水平。
3、虚心听取建议,提高各校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4、组织后勤人员学习文化知识,丰富头脑;创造机会,走入课堂,了解现代教育教学,更快地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技能。
四、其他工作:
1、配合学校搞好人防、技防、物防工作。
2、配合学校搞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3、完成各项临时性和计划外工作。
五、主要活动安排
二月
1、 检查开学情况
2、 制定财务工作计划。
3、 完成XX年经费预算编制
三月
1、 配合物价局做好收费检查
2、 春季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统计上报
3、 建立学校财会人员档案
4、 固定资产检查
四月
1、 寄宿生生活补助发放
2、 学习财务管理办法
五月
1、 校舍安全检查
2、 积极参加报账员培训
六月
1、 建立健全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2、 账外欠款清查统计
七月
1、 积极参加报账员培训
八月
1、 听取各校校长报账员对财务工作意见、建议
九月
1、 寄宿生生活补助发放
2、 秋季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统计上报
十月
1、 分配取暖费
2、 配合教育局做好义务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的检查
十一月
1、 积极参加报账员培训
2、 固定资产检查
十二月
1、 编制财务决算年报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高校;财务会计工作;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现今,我国大部分高校财务会计工作依然延续传统的手工方式,效率低下。在当前形势下,受到高校自身发展的影响,其财务会计工作日渐繁琐与多样,传统工作方式难以胜任。故而,加强财务会计工作信息化建设,对于高校而言势在必行。为此,高校财务会计管理部门应当充分挖掘阻碍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其加以创新与完善,从而实现信息化环境下财务会计工作的优化。
一、阻碍高校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1.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
高校财务会计工作管理体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在当前大多数的高校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尚没有实行信息化管理制度,难以保障相关数据、信息的及时性与有效性,不能有效避免财务会计管理方面的风险。(2)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相比,信息化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在方式上存在区别。但是,相关工作人员缺乏信息化意识,不能创新方式来提升工作效率与降低财务风险。(3)就大多数的高校而言,其在信息化建设上的软件投入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软件建设不足,相关人才缺乏等。
2.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在高校发展建设中,财务会计工作起着关键性影响。相对地对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就高。其不但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当熟悉信息技术以及相关职业道德知识。尤其在当前的信息化环境下,高校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更应该拥有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但是,就现今的大多数高校而言,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往往不具备时代与工作所需的综合素质。例如,不能熟练掌握软件操作技术、相关法律意识淡薄、职业道德水平较低等。
3.信息系统较为封闭与落后
就当前现状而言,高校一般具备独立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在通常情况下,其只负责处理高效内部系统的相关财务会计信息,这就导致信息系统闭塞问题的发生,使得不能实现财务方面的信息共享,给部门配合与协作造成一定的限制与约束。此外,受到高校财务信息系统落后的影响,其在安全性难以得到充分保障。例如缺乏必要的信息化软件监管机制,导致财务风险的加大。
二、优化高校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1.构建科学的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
对于高校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而言,管理体制的合理化与科学化起着关键作用。在制定相关的管理体制时,不但要充分参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要从各个工作项目出发制定详细的、专业的管理制度。例如,在高校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构建上,需要做好组织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网络运行管理制度、软件与资料的管理制度、保密管理制度等各个细节上的工作。在构建财务会计信息化制度环节,应当基于内部控制制度,结合信息化技术来进行制度的建立与健全。高校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应当充分借鉴国内外现代化的管理技术与理念,积极完善自身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2.全面提高高校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
在当前的信息化环境下,为了进一步优化高校财务会计工作,必须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受到高校信息化建设步伐的推进,财务会计工作者一定要强化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平时的工作与学习中不断积累与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具体来说,财务会计人员应当积极转变自身思想观念,充分关注财务会计创新工作,不断创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与技术水平。此外,还应当熟知高校的各项会计制度,掌握高校财务会计核算模式,并加以灵活应用。同时要积极通过培训学习与自学的方式来不断丰富自身的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以及掌握法律知识以及职业道德规范等,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优化财务管理,提升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共享性与安全性
财务会计工作通常应具备保密性。在确保这一特点的基础上,高校财务会计工作还应该顺应时代与高校自身发展需求,借助信息技术,构建财务会计共享服务体系。通过这一平台,在高效集中处理各项账务工作、工资事务以及学生收费等诸多工作内容上,还能够促进高校各部分的相互沟通、交流与融合,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提升资源利用率。此外,在财务会计工作中,为了构建信息化平台,还应当夯实传统财务管理工作内容。基于高校自身状况,合理管控各个部门与岗位,积极处理各种网络安全问题与建立网络限制权。在软件限制性作用充分体现的基础上,做好相关资料的备份工作,从而大力提升财务会计工作的安全性。
三、结论
概而述之,在当前的信息化环境下,高校财务会计工作的优化势在必行。只有对制约高校财务会计工作不断发展与前进的主要因素加以深入挖掘,才能够瞄准目标,集中力量加以创新与优化。通过这项工作使得高校财务会计工作做到与时俱进,在新时代充分发挥与体现自身的价值,促进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佳.信息一体化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高校;集约化管理;工作标准
一、高校财务集约化管理的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财政部门相继推出一系列制度改革措施,作为高校综合管理的职能部门――财务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其财务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高低对于保障学校各项事业平稳有序的发展,维护学校形象、构建和谐校园至关重要,财务集约化管理模式是实现上述目的的先进手段。高校财务集约化是指在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下,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最新科学技术手段,合理编制预算,加强财务核算、控制与监督,多渠道筹集资金,提高资金、资源的利用效率,防止资产闲置与流失,正确处理学校的发展和资金供给的关系,如实反映学校的财务状况,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要更好地实现财务集约化管理的目标,必须系统地建立高校会计工作标准体系数据库,把繁琐的会计工作加以科学的量化和标准化,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融于具体实务工作之中,从根本上保证财务工作质量和财务集中管理的实施。
二、建立高校会计工作标准体系
1.高校会计工作标准的涵义。会计工作标准是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在本职工作岗位中,严格遵循会计技术标准的规定,在管理标准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将需要完成的财务会计工作,通过科学的归纳、整合、分解、排序和加工处理,形成最佳财务工作结果。工作标准化不是简单的大拼盘,各种制度的堆积,而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各学科、各要素之间的有机渗透、交叉和融合,紧紧抓住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紧紧抓住对各部分的制度要求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得出一个全新的整体性的认识,从而进行科学加工实现目标的过程。
2.会计工作标准在高校财务集约化管理中的作用。我国高等学校遍及全国各地,各个学校在历史发展、人文地域、学科类型、办学规模、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对财务工作技术要求和管理标准掌握水平也不尽相同,要实现高校财务集约化管理这一目标就必须制定较为通用的高校会计工作标准体系。第一,高校会计工作标准对新聘上岗人员熟悉岗位工作起到帮助作用。由于新聘上岗人员对新岗位很陌生,通过使用会计工作标准体系,可以帮助其了解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目标、处理流程、结果等。同时可以通过工作标准强化训练,快速胜任岗位工作要求。第二,高校会计工作标准对轮岗人员交接工作、较快熟悉新工作岗位起到积极作用。每个财务部门为促进工作人员全面发展,在人员管理上经常采用轮岗制度,但适应新岗位总需要时间,通过使用会计工作标准系统,可以互相交流、综合经验,不但能细化会计交接工作,还能加速胜任新岗位工作,提高财务工作效率。第三,高校会计工作标准对处理不经常发生的会计事项起到提示作用。不同工作岗位的某些工作,并不是经常发生,当其实际发生时,往往感到很多工作细节不够清晰,工作流程和核心环节不够明确,需要翻阅文件资料进行参考研究。通过使用会计工作标准系统,不管它何时发生,有了标准数据库即可迅速了解工作内容,找到解决这个工作项目的工作标准程序。第四,高校会计工作标准对主管领导准确处理会计业务起到咨询作用。在各级领导制定工作方案和核心工作目标时,对大多具体的工作流程并不是很清楚,往往需要下级向其汇报说明,建立会计工作标准体系后,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不管面对哪项具体财务工作,都能保持对所有岗位的熟悉度,妥善的考察和安排任务。
3.高校会计工作标准主要适用范围。(1)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成人高等学校;(3)普通中等专业学校;(4)技工学校;(5)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4.高校会计工作标准的分类。《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中第八条规定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根据高校财务会计工作的特点和实际需要,主要有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进一步将其分为管理类会计工作标准和专业技术类会计工作标准,后者根据会计工作的特点可细分为“综合类、资产类、负债类、净资产类、收入类、费用类”。
5.建立高校会计工作标准体系。为便于会计人员对工作岗位会计标准的理解,可将会计工作标准中资产类、负债类、净资产类、收入类、费用类岗位职责与相关会计科目核算内容比照设置,工作标准基本内容由工作标准名称定义、工作标准基本内容、工作标准所需资料、相关工作标准、工作分解流程图等构成。工作标准名称定义是对工作标准的准确解释。工作标准基本内容包括工作核心目标、开始工作时间、地点、单位、人员和结束时间。工作标准需要资料包括事前准备、事中产生、事后结果资料以及技术要求资料。相关工作标准主要反映工作分解排序过程中某一个或多个环节的独立处理工作标准。将某项会计工作进行分解,并按照先后顺序形成业务处理、控制流程就得出工作标准流程图。
为了更直观的理解工作标准,现举例简单说明:标准编号:250201学生学费工作标准;工作标准名称释义:学生学费工作标准是按照省物价局管理部门核定的标准生成学生学费收缴信息的工作规范;工作核心目标:完成学生学费收缴信息生成工作;工作开始时间:学费产生时;工作结束时间:生成学费收缴信息;相关工作单位:财务部门、学生工作处、研究生院、教务处;相关工作人员:学生经费核算和管理岗位、学生学籍管理人员;事前准备资料:学生名册(学号、姓名、所在学校等基本信息)、班级序号、学制年限、相关部门专用章;事后结果资料:生成学生学费收缴信息;技术要求资料:《收费许可证》和《学生手册》;相关工作标准:银行批扣学生费用工作标准、现场收费工作标准、学生通过银行电汇学杂费工作标准等;工作标准流程图:
三、高校财务集约化管理需要会计工作标准系统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特别是“十二五”的到来,高校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已与客观经济环境和会计科学规范化、国际创新化发展明显不相适应,为了谋求高校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必须优化财务管理模式,引进会计工作标准体系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该体系的建立和良好运用能够使得高校财务管理集约化更好的加以实现,从而促使高校各类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化、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上更趋成熟。
参 考 文 献
[1]汤颖跃,高校财务管理创新初探.中国商界.2010(9)
[2]孙国亮.高校财务管理服务水平探析.财会通讯.2010(11)
[3]邹瑞山.完善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财会研究.2010
[摘 要]本文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强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入手,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措施,希望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强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9-0098-02
1 强化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所有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院的教学、科研、学生等工作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要想实现高质量的高校管理,就必须以高质量的财务管理作保证。当前高校对财务管理的意义及核心作用仍认识不到位,财务管理部门处于边缘化位置,基本仍处于被动理财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原本就不甚明朗的高校财务管理的困境,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首先相关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形成有助于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良好环境。其次,高校自身要意识到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在具体的实践开展过程中,领导和财务人员等要提高认识和财务管理的主动性,摒弃财务管理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错误观念。
2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财经法规宣传力度不够
(1)由于财经法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教职工对财经法规定理解不深。广大高校教职工并不具备系统的财经法规专业知识,因为承担教学、科研等工作,无法系统掌握财经法规方面的知识,不利于国家财经法规和学校财经制度的贯彻执行,增加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
(2)教职工对学校财务办事流程不够熟悉。为了加强学校内部控制,保证财务业务规范有序的进行,财务部门根据国家财经法规和学校财务规章制度制定了各项业务办理流程等。有些教职工对流程不够熟悉,出现报销手续、审批手续不合格,票据不合法等情况,往往为了办理一笔业务来回奔波,降低了办事效率。
2.2 学校各部门负责人对自身的财务职责不明确
(1)学校各部门负责人对财务规章制度不够重视,对自身的财务职责不够明确。根据相关规定,学校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的经济决策和各项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合法性负领导责任,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本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编报本部门的收支计划,向单位财务管理部门提交预算资金使用计划,严格执行单位预算,负责管理和合理安排使用本部门掌握的预算经费,对本部门预算支出项目进行审批。但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各部门负责人没有充分认真理解和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和学校有关财务规章制度,所以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完成的质量。
(2)各系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学生活动经费、教学活动经费等包干经费在使用时控制不严格。高校为了适应教学工作的要求,根据相关规定和预算安排给各系部门一些包干经费。但是各部门负责人在审批时审核不严格,对各项业务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未认真审核就签字批销,从而导致教育经费不一定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
2.3 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及财务管理、分析水平不高(1)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为了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高校应当根据财政部门相关规定制定内部管理制度。但是许多高校的内部制度范围不够全面、内容不够合理,造成经济责任不清、执行不严格,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或资产流失的现象。现有的内部管理制度也是流于形式,影响教学、科研、培训等各项工作的开展。
(2)高校财务人员的缺乏、人员素质直接影响了财务管理水平、财务分析水平。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不高导致决策者无法准确掌握学校财务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现有在财务分析只是反映一定期间的收支状况、资金结存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等。缺乏对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绩效分析,无法科学地考核学校的整体与各部门资金的使用效益。
2.4 财务预算管理不够精细
(1)学校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对财务预算的意识不够。高校的预算编制仍然存在不实不细、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脱节现象。有些高校对编制财务预算不够重视,未意识到财务预算的编制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务预算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以为财务预算目标的确定、编制、评价都应由财务部门独自完成,领导的关注及有关部门的参与都不够。
(2)现阶段部门预算编制安排时间紧张,导致预算编制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精确、细致的要求。财务部门由于没有根据各部门实际需求编制预算,往往脱离了实际,成为“天书预算”,也为预算执行中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埋下了隐患。
(3)由于编制预算时不够精细,导致预算执行不到位,预算变更频繁,很多资金没有具体落实,不按预算安排使用资金,经常突破预算使学校经费严重超支或未及时执行。缺乏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机制,对学校各部门预算经费的使用效益难以作出正确、完整的评价。
2.5 高校办学资金紧张
政府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及学校学生欠费现象严重导致学校办学经费不足,难以满足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近些年来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现有的教学条件、教学环境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对资金的需求加大,有些高校不得不挤占教学、科研经费支付一些零星工程款。高校经费供需不平衡,这不仅是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还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3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1)财务部门应加大财经法规的宣传力度,积极与各部门沟通,引导院系及各部门负责人、教职工对财经法规的学习。采取举办培训班、开展座谈会等方式将最新国家财经法规和学校财务规章制度以及学校在财务管理上的最新思路等有针对性地向院系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教职工进行宣传和讲解,并发放相关资料或将相关资料挂学院办公网,增强他们的业务知识、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使得他们充分理解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特别是建立和完善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分级负责相结合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及健全高校财务管理评价体系,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并与一定奖惩机制挂钩,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增加收入,控制支出,节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3)细化高校财务预算,强化预算执行力。高校强化预算管理必须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让各部门积极参与,变被动流于形式的任务为主动的管理需要。完善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程度。
高校的后勤财务工作错综复杂,没有一套完整的定量分析系统,并且这项工作的体制是一种缺乏管理的评价体制,对于业绩的评价也仅仅只是停留于表面,并没有深刻的考核制度,像一些工作纪律以及业务数量和财务工作的考核等等并没有建立科学有效完整的评价体系。因此,本文将探究ERP思想如何提高高校后勤财务一体化,以此提高高校后勤财务业务的服务效率。
二、ERP思想对高校后勤财务业务的思路探析
(1)高校实施ERP对后勤财务的管理有深刻的影响。ERP的开展,使得后勤财务管理部门的思想有一个质的提升。他们深刻地认识到ERP工程的重要性,ERP不仅是一项变革的项目工程,更是一项信息技术的项目。规范集成是ERP最大的特点,各个部门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做好自身的工作,然后才有资格去配合其他的部门工作,与其他部门之间和谐共处,互帮互助,把相互配合的工作做到极致。只有使这些后勤财务部门的流转环节顺利进展,并且各自做好各自部门的相关工作,用最为规范的方式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够使得ERP得到真正的应用。因此,各个部门的财务人员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整个流程的各个环节。高校后勤经营范围主要有餐饮、住宿、物业管理、园林绿化等,其经营方式是模拟企业化运作,进行全成本核算,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经济实体。高校后勤财务会计核算经费收支项目明确,业务和数量相对稳定,有利于会计考评时更加精确清晰地进行测评,并且还可以提升员工对于这些体制的信任度,让他们对这些体制更加赞同。
(2)ERP财务评估正在走向一条体系持续更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ERP帮助高校随时获取相关的更新信息,把所有的财务信息和数据集合到一起,将它们一同更新,一同记录,统一到同一个平台一起操控,这样有利于做出实时的判断和控制。我们ERP系统等高校财务后勤一体化的实施办法中,应对高校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制定一些财务依据和中介评估以及自行评估的体系,把这些理论的东西制定成相关的图表和书面的文字,使其最大程度地适应高校经营管理的变化。根据设计指标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改进,帮助高校后勤财务进行预测和一些前瞻性的分析。
(3)ERP评估标准更健康全面。执行层面和设计层面的同时有效是一套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必不可少的内容。制度的健全性体现了设计层面的有效性,制度的因循性和管理制度的现实状况相适性是执行层面的有效性的体现。ERP制度的评估是否有效,需要对ERP在高校后勤财务业务工作中的管理流程和自我完善制度是否有效执行进行测试。与此同时,需要通过动态变化的评估来反映管理效果。动态的财务绩效测评和静态的测试,有助于高校后勤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
三、ERP在高校后勤财务业务一体化中的应用
在高校财务业务一体化中,与企业的损益表和财产负债表有着类似的制作,但一般不从ERP的角度或不制作现金流量表。传统的高校后勤财务业务与ERP思想下的后勤财务业务相比,不需要任何人工分析是一个绝对的优势――它可以自动生成整个项目或是单个项目的现金流量表。
数据接收系统是ERP高校后勤财务业务管理的主要模版。通过对高校后勤财务会计中的科目分层,帮助高校后勤财务业务中的财务处理自动变成资金管理的语言,在此过程中转换不需要额外的数据输入。这保证了资金管理和财务会计两个领域的信息一致,同时也减少了日常财务工作。ERP的实施过程中,会计科目表会由财务会计模块自动定义,可以将客户进行一个全面准确的分层,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流程对现金流量表进行编制。ERP规范整合了资金的信息流转以及院校内部的相关流程工作,使得各个部门能够持续高效地运作。学校的新生录取、多校区间学生搬迁、大型师生活动等都可以在ERP里运行,根据ERP分析生成新生增加人数计划、校区学生搬迁计划、公寓住宿安排计划、餐饮保障计划等,再由后勤和校内部门根据计划实施。根据ERP分析学生人数变化而产生的对后勤公寓、餐饮等硬件方面的需求,相关的部门借鉴ERP的总体安排,可以不断修正自己的缺点,不断调整自身的工作计划,在相同的成本情况下,使我们的效益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以实现稳定长期的发展。
相关的人事、学生、教学后勤等部门,借鉴ERP总体安排,修正自己和适时地调整工作计划,以实现教育成本相同下的效益长期化、稳定化、最大化。只有高校后勤财务部门流转环节连接顺畅,各类业务处理规范,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才能最大化发挥ERP的效用。
ERP的运行过程中相关的住宿信息、餐饮信息等将会以会计语言的方式记录下来,如餐饮花式、品种的在学生中的欢迎程度,各类硬件的改扩建支出,住宿公寓的受欢迎程度等信息。ERP的系统更新正需要这种信息的记录和收集来作为相关的保障工作。
通过对高校后勤的资金管理、会计核算、教学保障项目等信息的流传,各个高校的各方面信息将被ERP的资金管理吸收,保障了高校资金管理功能的正确运用与实施。ERP的一些功能性的特点,如集成性和即时性等,被广泛地运用于高校财务后勤管理中,有助于高效的成本和资金的控制,并且可以有效评价教师的教学效率。把证券的成本意识的思想慢慢地灌输给教职员,并且给予高校的投资决策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和意见,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
本文所提到的只是ERP对高校应用的畅想,或许短时间内还不能形成成熟的高校ERP系统,但这并不影响热衷于高校科学的管理者对此的学术畅想。
四、总结
关键词:高校;财务;现状;对策
一、高校财务工作存在的现状
1.规章制度不健全、不系统
在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各部门之间缺少交流机制,结果是哪个部门制定的制度就哪个部门清楚,而财务部门往往无法解释到位,财务部门监督功能自然下降,也就更谈不上全员监督与管理了。
2.资金的使用缺乏计划性
一些学校对于各项事业经费,在使用上往往事先无计划,缺乏统筹安排,对全年业务开支项目不作计划安排,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因而不能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或有一个全年的支出预算,但预算的编制内容不够具体,在预算的实际执行上缺乏可操作性,使得预算只是一种摆设;学校的整体预算与各系部门预算之间不够统一,同样造成预算难以执行。因此,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无控制,不管事业发展是否需要,只要领导批字就全部报销。领导者对一年工作计划完成多少,用了多少资金,所剩资金还能办多少事,心中都无数,因而导致资金使用超支,容易办了一些次要的事,而使一些主要工作因缺乏资金却不能按期完成,影响了事业的发展。
3.对财务工作缺少监督机制
高校财务发展规划的制定、学校年度预算的安排及执行、重大建设项目安排、项目资金贷款等重大财经活动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程序,缺少必要的集体讨论,高校财经工作的透明度不高。重要开支没有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而是通过主要领导研究所做出的决定,更没有充分征求教职工的意见。
4.预算管理不完善,预算执行不严格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高校各项费用的收支部应按部门预算来执行,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校对于教育事业经费预算重视不够,高校在编制预算时,应从学校的全局出发,既要考虑学校事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又要考虑学校财力的可能;既要保证重点,注重效益,又要向教学、科研倾斜,进行综合平衡,统筹安排学校的各项资金,全面反映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和总体规模,确保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5.高校贷款加大了财务风险
高校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高等学校在利用银行贷款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防范贷款的财务风险已成为高校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面对的现实。高校债务规模与日俱增,少则几千万,多则数亿甚至十多亿元。且其投资回收期相对较长,造成每个财务周期的利息支出巨大。这样不仅对学校本身造成了极大的财务风险,同时这种风险的存在,也会给银行造成很大的金融风险,高校大规模的贷款对银行贷款的按期收回、呆滞贷款的数量都有重大的影响。
二、研究对策
1.建立完善的财务规章制度
通过几年的实践,高校比较集中的“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过渡到相对集中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当前,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教育投资体制多元化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2.认真做好财务规划
财务规划是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各高校应根据事业发展规划和新校区建设计划,结合现有的资金投入政策和来源渠道,编制中长期财务资金收支计划。对银行的贷款,要认真制定还本付息计划,落实各项经费保障措施,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
3.实行民主监督
各校财务发展规划的制定、学校年度预算的安排及执行、重大建设项目安排、项目资金贷款等重大财经活动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程序,经过集体讨论,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确定,增加高校财经工作的透明度。重要开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须经校财经工作领导小组或校长办公会议审定。校内各项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要充分征求教职工的意见,重大经济活动结果在年底或项目结束后向教职工公布。通过审计及时发现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发现和完善财务制度建设中的缺陷,发现改正不健全的财务监督约束机制,尽最大可能的发挥财务管理制度的作用。
4.强化预算管理
预算编制应坚持“统收统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经常性预算不编赤字预算。各高校要按照有关规定将各项收入全部列入预算,不得将二级单位(包括民办二级学院)的收入脱离学校财务监管。支出预算要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原则,在核定校内二级单位人员、工作任务、收入支出的基础上,逐步推行“零基预算”。
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它不仅能够合理地分配企业的流动资金,提高使用效率,更能够维护好整个企业的收支平衡,而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高等学校的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了高等学校财务工作的正常进行。
1 高等学校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其预算管理的目标和控制重点是不同的。财务预算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决策和目标控制的管理方式,一般经营企业的预算管理当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以资金管理为重点,全面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
高等学校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是高校整体财务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和依据,也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关注和重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学校已经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渐发展成为集各种经济成分于一体的事业法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也不再是过去的经验式管理,逐步形成了科学合理化的管理模式,为提高高校的经济效益,对高校资金流向进行全面地分析,核算,把控和监督。满足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符合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2 高等学校财务预算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财务预算管理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各部门对于本部门的预算工作认识不够,认为财务预算做得再好,也赶不上变化快,还不如学校给分配多少就花多少,对第二年的财政支出没有明确的打算。再有就是认为,财务预算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跟自己部门没有关系,要不就是夸大财务预算,能多要就多要,钱到手了再说。这些错误观念和认识都影响了高等学校财务工作的正常进行,严重妨碍了高等学校财务预算的管理。
2.2 财务预算体制不健全。高等学校的财务预算编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多高校的财务预算都是由财务部门制定出来的,而制定预算的依据往往也只是历年的经验和习惯,学校的各个部门也是看钱办事,给多少钱办多少事,盲目地接受学校的预算指标。没有相关机制进行约束,督促各部门积极地参与到高校财务年度预算的管理工作中。
2.3 财务预算不及时,缺乏时效性。很多高等学校的财务预算工作都要等到每年的第一季度结束以后才能制定出来,这样一来,学校在当年第一季度的支出就是盲目的,没有计划的。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的收益不仅是靠国家财政拨款,更多的来源于其他的经营收益。高等学校在发展教育的同时,经济效益的增长也成为了其重要的目标。而高等学校的财务预算仍然采用基数增长法来计算,以上一年的财务支出为基数,加上本年度预计的增加数。没有把学校长远的发展目标作为制定年度预算的依据,更没有监督上一年的部门预算的合理性,各个部门在申报年度预算是能要多少就要多少。学校的财务预算与长期发展目标不同步,学校的资金也没能得到有效地分配和利用。
2.4 财务预算执行不严格。由于年度财务预算在制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各个部门的项目预算没能落到实处,在具体实施时,变动计划和追加预算的情况频繁出现,财务预算丧失了其应有的严肃性。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赤字预算被进一步加大,由此也极大地加重了财务负担。使有限的教育经费没能得到合理的使用,资金利用率不高,供给矛盾凸显。
3 高等学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对策
3.1 加强对财务预算管理的宣传与认识。高等学校要加大对财务预算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工作,从高层领导到基层员工,都要积极地参与到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充分调动各部门的主动性,提高各部门对财务预算的认识,主动参与到年度财务预算的制定和审核中,从实际情况出发,有利于高校资金的整体分配和利用,并严格执行既定的年度预算,明确年度财务预算的严肃性,非经高校最高管理层批准不得变更。以此保证高校财务预算的权威性与合理性。
3.2 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机构,为预算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在财务预算实施过程中,学校要严格把控,对积极按照预算执行的部门要给予鼓励,对不积极参与预算制定和大面积变动财务预算的部门作出严厉批评,并且直接与教职员工的绩效挂钩。
3.3 改变财务预算编制方法。选择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是高等学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开始,高等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财务预算,进而更好地进行财务预算管理。零基预算法是比较科学合理的预算法,这种方法不是从以往的年度支出出发,高等学校要以本年度的工作计划为基础,并重新审定计划中支出的必要性,根据各部门的实际需求和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所产生的额外支出来制定财务预算。
3.4 强化财务预算的执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有力执行,是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有效使用的重要保障。学校在年初就应该下达制定年度财务预算的工作任务,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计划执行预算,部门计划要按季度拨款,控制款项的具体使用情况,部门实行每季度上报情况的制度,避免计划前期就用尽全部资金,同时保证计划后期能够有资金可用。预算一经制定不得随意变动。为保证这一点的有效实施,高校要将校内各项工作作出具体分工,合理划分职权,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监督。强化财务预算的约束力。
3.5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财务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深入地理解高等学校整体的发展战略,以高校的发展为指导,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管理与监督,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全局进行实时监控,随时掌握各部门计划的实施情况,资金动向等,及时地发现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告知各部门,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为各部门提供相应的财务方面的服务,确保年度财务预算执行的顺利。
关键词:高校;预算管理;联合国;经验
随着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政策改革的推动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投入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社会资源的组成,高等学校资源的配置效率已不可避免地成为高校发展的核心内容。在公共财政改革框架下,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高校预算管理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在不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2014年9月26日,国务院以国发〔2014〕45号印发《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了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作为财政拨款单位的公办普通高校(以下简称高校),围绕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要求,积极努力改进预算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预算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实践中仍有不少问题。本文拟从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在与联合国预算管理情况对比基础上,探讨高校预算管理模式的改进建议,以实现适应高校发展新阶段的资金需求、协同高校事业发展的目标。
一、我国高校预算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现状
高校的预算管理虽然一直就有,但在当今高校逐步走向自主管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教育竞争的大环境下,我国高校始终是依附型预算管理,即依附于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相关要求而编制执行的预算管理,没有形成适应高校自身发展和现实管理所需的自主型预算管理。
李东旭等[1](2009)指出,我国高校应健全预算管理机构,实行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分离又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推行全面预算,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建立专家论证制度、公示制度、“三上三下”制度、滚动预算制度、奖惩制度、预算绩效评价制度等。
李现宗等[2](2012)指出,高校依附性预算管理模式存在预算管理理念缺乏自主性和管理上的独创性;编制原则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规律;预算管理程序混乱,导致预算管理功能大大降低;没有相应的预算执行机构,预算执行控制乏力等弊端。
冯文轶[3](2016)指出,传统模式下的高校预算管理手工收集数据、层层传递的方式导致预算编制的时间过长,预算编制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降低,单一的预算编制模式很难适应各组织的不同需要。利用云会计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可以打破各组织信息孤立的局面,从而实现部门与总体战略、预算与绩效的统一,加强各组织间的交流与融合,使高校的预算模式更加合理。
杨臻黛[4](2016)描述了联合国秘书处(以下简称联合国)预算管理情况。作为全球最大的国际组织、非营利性机构,联合国所管理的预算,包括常规预算、维和预算、国际刑事法庭预算和基建总规划等,此外还有预算外资金。预算年度方面,维和预算为一年,其他类的预算为两年。预算资金来源方面,除预算外资金来源于成员国及其他组织的捐款外以外,其他预算资金均源自成员国的会费摊缴,这些自愿性捐款形成信托基金。预算规模方面,每年管理的总预算盘子约为150亿美元,管好用好如此盘大资金并支持联合国内部组织机构规范高效运行,在于其拥有一套严密的预算管理体制与机制以及多年的预算管理经验。这为高校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和提升管理水平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值得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
1.预决算管理的议事决策机构专业性不强
当前,规模较大的高校都建立了由预算管理议事决策机构、日常工作机构和预算执行单位组成的A算管理组织架构。其中:预算管理议事决策机构为经济事项专业审议机构(以下统称财经委员会)、校长办公会和党委常委会,三个议事决策机构根据预算管理职责权限的不同负责对预算事项进行审议决策;预算日常工作机构设在财务部门,负责拟定预决算政策,审议年度预算及具体分解方案,协调解决预算编制、调整与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开展预算绩效考核和预决算结果分析评价等工作;预算执行单位负责编制本部门的业务计划及相应的预算草案,执行经批准下达的预算。可以看出,随着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层次分明、权责明确的预算管理组织架构已在高校逐步搭建起来。但是,从预算管理议事决策机构的成员构成情况来看,财经委员会作为高校预算管理的专业议事机构,其成员主要为行政管理部门的单位负责人,校长办公会和党委常委会成员由校领导班子组成,这些成员大多数为学校教学科研能力极为突出的院士或者教授,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或许是行政专家,但不一定都是财务方面的专家,难以体现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公用经费的预算编制与基本预算单位的年度工作计划不匹配
高校内部制定的预算管理办法基本都明确了预算是围绕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预算与业务相匹配的预算编制理念已在制度上得以体现。然而,在预算编制实务中这一理念并未贯彻执行。我们知道,我国高校编制两套预算:一套是按照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部门预算编制要求编制的涵盖学校全部收入和支出的部门预算;一套是按照高校事业发展规划和业务部门工作计划将学校可统筹使用的资金进行分解编制的由人员经费预算和公用经费预算组成的校内预算,其中公用经费预算是以院/处等业务部门为基本预算单位安排的预算。理论上,公用经费预算应根据校内基本预算单位的工作计划和业务需求编制安排。事实上,高校启动校内预算编制时间为每年的7月,业务部门工作计划的编制为每年的12月,工作计划和预算两者的编制时间前后错位,使得高校公用经费的预算资金安排往往难以与业务部门的工作计划紧密联系,有的甚至相互脱节,从而造成高校内部财务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紧缺与浪费并存现象依然普遍。
3.预算执行报告编制主体单一,仍停留在数据的计算分析上,报告信息质量不高
按照我国高校预算管理惯例,财务部门既是预算编制的主体,又是报告主体。历年来,预算执行报告编制工作都由财务部门完成,编制主体单一。并且,由于单位内部组织缺乏沟通和校内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财务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只能停留在收入预算完成率和支出预算完成率等数据指标的计算上,无法提供预算资金的使用与业务预期成果融合的财务信息,不利于内部控制管理。
4.预算绩效管理重执行进度,忽略资金使用效益
为了加强预算绩效管理,高校纷纷构建了包含收入预算完成率、支出预算完成率和预算结余占预算收入的比率等指标在内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单位内部的预算执行单位实施绩效考核,将预算执行率与绩效评价挂钩、与预算执行绩效奖励挂钩,忽视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5.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信息技术为进一步提高高校预算管理水平提供了新动力、新手段。目前高校的财务工作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构建了预算管理、账务管理、报表管理等多个模块,形成了财务管理系统平台,但是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系统中应用不充分不灵活,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一是财务管理系统平台中的各模块相互独立,预算管理统计报表不能按照管理需要自动生成,很多指标仍要靠人工查账录入数据计算制表,影响工作效能。二是财务系统与教学、科研、资产、采购、人事等部门管理系统平台不能对接,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无法整合利用,不能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导致财务信息传递不及时,有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低和管理决策失误的风险。
二、基于联合国经验的改进建议
(一)预算管理组织架构管理方面,重组经济事项专业审议机构,增强预算议事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联合国预算管理架构由执行层(业务部门)、管理层(预算部门)和三级审议决策层(行咨委、五委和联大)组成。业务部们编制的预算草案要经预算部门一级审核,行咨委、五委和联大等机构的三级审议,并由联大终极审定。在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审议程序上,我国高校与联合国有相似之处,只是联合国设置的行咨委是辅助五委审议的一个联大附属机构,它的委员是由联大选举产生的独立专家,任期三年,以个人身份而非来源国政府代表身份行使职权,强调其独立性和专业性。
前面提到,我国高校预算管理议事决策机构为财经委员会、校长办公会和党委常委会。为了体现财经委员会作为高校经济事项审议机构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增强预算议事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笔者建议,重组财经委员会,委员由财务专家和行政专家共同组成。同时建立相关专家库,由教代会从专家库中选举产生审议委员,委员以个人身份而非校内部门代表身份行使职权,并且按照学校的管理机制设定审议委员的人数、专家占比和任期年限。
(二)预算编制管理方面,改进和完善校内公用经费预算编制
联合国编制的预算年度为两年,预算编制的启动时间早,提前两年启动,有长达24个月的编制时间,比如2017年-2018年的预算编制在2015年年初就开始启动,其中:7个月为战略规划编制期,17个月为预算编制期。另外,联合国的整个预算编制程序亦非常的严谨,首先,业务部门所提交的战略规划和预算草案都要与预算部门的深入沟通、反复修改形成初稿;其次,联合国的预算审议要经过一级审核三级审议程序。值得一提的是,在审议的阶段,业务部门和预算部门的代表需对申报的预算进行现场答辩,接受审议委员的质询,回答他们提出的任何问题,并根据审议机构的专业建议对提交的预算进行反复测算和修改。由此可见,联合国预算有编制时间充足、编制内容涵盖战略规划和审议程序严格的特点,这为我国高校改进和完善校内公用经费预算编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我国高校校内预算编制受限于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部门预算编制,一般于每年的7月启动。为了合理配置校内财务资源,使公用经费预算紧贴业务需求,高校应从制度上改进和完善校内预算的编制范围及程序,一是将业务部门工作计划纳入校内公用经费的预算编制范围,每年的1月启动工作计划的编制;二是加强预算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深入沟通,确保业务部门所提交的工作计划和预算草案相匹配,提供完整的预算草案信息供审议机构决策。
(三)预算执行管理方面,建立“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预算执行报告编制机制
联合国预算属于责任预算,业务部门既是预算编制的主体,也是预算执行和报告的主体,有申报预算的权力,又必须按规定履行作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的义务并承担责任。在预算周期内,业务部门要作两次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报告内容详实,包含目标实现和战略执行情况以及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执行情况需详细解释预算执行进程、支出内容、与历史预算的差异、分析各科目预算使用与预算拨付的差异等。此外,管理层亦非常关注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编制审议程序一样,联合国业务部门汇报的执行报告同样要经过预算司、行咨委、五委和联大的层层审议,严格的审议程序无形之中提升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针对前面提到的我国高校预算执行管理问题,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对校内公用经费预算执行监督管理缺位,解决之道是通过建立“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预算执行报告编制机制和完善预算绩效考核体系加强预算控制。具体而言,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1.制度上规定预算执行遵循“谁申请、谁负责”的原则,强化预算执行主体的责任意识。2.设计与自身管理相适应的预算执行报告审议程序,充分发挥预算主体在预算管理过程中的自主性和预算执行的积极性,现预算的全过程、互动管理。3.以预算要真实反映业务部门的实际需要为导向规范报告内容。4.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指标设计上侧重产出效率和效果的考核。
(四)进一步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支撑的财务管理新模式,提高预算管理效能
联合国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了业务管理系统与预算管理系统的有效对接,这为联合国管好用好上百亿美元资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教育经费的快速增长,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支撑的财务管理新模式,已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刻不容缓需完成的首要任务。高校应把信息化作为内部管理系统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密切关注大数据、“互联网+”对内部管理工作的影响,站在全局的角度,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实现财务平台信息与各部门业务管理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提高预算管理效能。
参考文献:
[1]李东旭.高校预算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借鉴与启示[J].财务与金融,2009(3):47-51.
[2]李现宗等.高校预算管理转型研究[J].会计研究,2012(12):68-95.
[关键词]高校;滚动预算;财务预算
[DOI]10.13939/ki.zgsc.2015.46.141
1 高校预算研究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预算编制采用的是部门预算,从预算编制程序上来看,各高校每年按照财政部和教育部下达的预算编制要求,结合学校本年已实际发生业务情况和下年预计的工作计划,单位内部初步编制出各部门下年度收支情况的预算,然后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审核的结果逐条落实。一般情况下年度内不予以调整预算,在必须调整的情况下,学校按照规定的程序先上报教育部,教育部审核通过后,以文件形式下达预算调整项目及金额,再相应的调整经济活动。学校在执行预算过程中基本按照基本支出预算按月或季度下达,项目支出预算按照财政拨款一次性下达。
2 现行部门预算的成效分析
2.1 预决算编制的随意性,导致预算使用的不合理
一是从预算管理来看,高校预算编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一般按照上一年实际支出情况大约匡算预计而得,财政预算的批复缺乏严谨的论证;二是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预算和实际发生数存在很大差异,造成预算无法严格执行,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高校资金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格局,不利于高校的发展;三是高校预算不完整,制定的预算内容中并不包括全部资金项目,导致高校制定的收支预算缺乏完整性;四是部分通过自筹资金建设的,未经国家批准的基建项目,在部门决算中没有体现,形成体外循环资金;五是项目预算编制缺乏科学合理性。
2.2 预算无法严格执行,导致资金使用混乱
一是高校更注重日常经费的开支,在资金出现不足或无法衔接时,因为项目资金往往会存在预算拨付超前和超量的情况,导致某些高校挪用现存的项目经费去弥补日常经费不足的缺口;二是项目经费缺乏统一的筹划与控制,为了完成预算进度考核指标,一些高校违规操作,虚列项目支出、甚至挪用项目经费;三是决算报表编制的不完整,进而影响了后期预算编制的有效使用价值;四是项目预算下达后,无法严谨的按照计划安排执行,或者进度缓慢,导致大量资金滞留结余在账户上。
2.3 高校项目支出预算不能结合实际,与实际教学相脱节
由于财务预算与教学计划的编制时间不一致,使二者存在不一致性。一般在前一年度初就开始计划编制项目支出预算,而高校下一年度的教学工作计划往往要在下半年才会开始制订,并且教学计划的计划年度与教学年度一致,造成预算与发展相脱节,可能会出现项目难以正常实施甚至造成浪费,而现在执行的预算调整程序又比较严格,相应的报批追加时间也较长,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为了不影响教学,这些高校常常违规调整项目预算,造成挪用、滥用项目资金的情况或者垫付周转后夸大资金的情况。
2.4 高校预算执行的结果没有有效的分析评价体系
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引进和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完善的预算执行考核机制,只是制定预算,没有考虑预算执行效果考核的问题,或者考核的指标不明确,预算制定后,执行结果的如何不与经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挂钩,不建立预算对应的职工激励机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高校管理者没有高度重视预算的执行,只走形式削弱了预算的激励作用,从而架空了预算控制的职能。
3 高校试行编制滚动财政预算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编制要科学、规范和精细化。高校在财政滚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要分情况将各项目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优先考虑急需可行的项目,大力实行滚动预算政策,当年预计执行不了的项目自动滚到下一年去,按照项目进度情况,合理安排资金,调整项目进度,严格各项经费的核定标准,人员经费实行定员计量核算,公用经费定额统筹计划,项目经费按项目立项审核计算,建立起一套合理科学的预算管理办法。
第二,项目滚动预算执行要严格。学校内部每一个职能部门都要制定出与本部门业务相关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配合学校的整体发展计划,结合未来3年及3年以上的事业收入预测情况,通过广泛的论证,合理的制定出滚动预算规划体系,已经审定的财务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本着原定规划目标,合理调节进度,实行动态强化管理。
第三,量入而出,合理安排。高校应把一切收支都纳入预算,根据学校实际的收入状况和可利用的资源,可通过实行预算限额的控制管理办法,合理安排预算,全面反映学校的各项收支状况,使其更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充分发挥出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第四,建立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是真正实现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该体系强调的是责任和绩效,而滚动预算更需要健全的评价机制。高校使用滚动预算时,预算的滚动调整依据就是预算评价体系的评价结论,在不改变预算目标的前提下,依据绩效评价结论,适时地完善调整预算的执行进度和过程。因此,建立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考核与工作绩效挂钩,采取真正有效的节约有奖励、超支有惩罚的奖惩机制,在保证完成项目的基础上,避免资金使用的不合理,杜绝不同部门盲目攀比争夺资金,导致资金严重不足,形成浪费,以最大可能的有效使用资金,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校事业的发展。
第五,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控制机制。为确保高校资金的安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在编制滚动预算时,要充分体现出责权对等的原则,形成相互制衡、相互衔接的内在控制形式,使预算编制在周期上与政府五年规划、各项事业发展规划同步衔接,实现政策目标与预算编制、财力安排的协调一致;重点解决好部门条块分割,在资金分配上各自以部门利益为重的问题,加强政府对财力的统筹调节,协调好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使预算编制真正体现客观需要和全局利益,从宏观上保证教育资金的合理安全使用。
4 滚动预算和财务管理对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促进作用
4.1 切实落实教育事业长期规划,推动了教育发展的转型
面对高等学校发展的新形势,通过执行滚动预算,实时的调整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进度,即使筹措资金合理满足教育发展的长期目标,建立长足规划,包括教学设备、教师队伍、教学改革专项经费、学生实践性教学和社会科研活动等项目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杠杆作用,切实体现出高校财务管理的组织性。
4.2 统筹安排和计划长期资金,突出重点,提高效率
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是保证高校正常运转的中枢神经,而一套合理有效的预算是保证财务工作有效的前提条件。高校作为国家财政部和教育部的重点管理单位,其预算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密切相关。高校滚动预算的实施,加强了财务管理的力度、硬化了预算约束、优化了支出结构、促进了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更能体现出高校财务工作的有效性。
4.3 “阳光”财务,提升了工作水平,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实行滚动预算一方面更加健全了财务制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使广大职工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工作计划中,结合工作实际,切实提出与长期教学有关的财务规划,更有利于保证重点项目的实施,更好地处理与财政、审计、物价和银行的关系,特别是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等的经济关系,和谐了校生关系,有力推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秀芳.关于实施滚动预算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4(9).
[2]刘凤伟,陈蓓.滚动预算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5).
[3]石松,马威.推进滚动预算管理的设想与建议[J].中国财政,2013(18).
[4]李全.中期财政规划与滚动预算是财政改革的战略布局[N].中国财经报网,2015-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