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服装设计与工程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20 08:02: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服装设计与工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服装设计与工程

第1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工程;服装款式设计;务实;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234-01

众所周知,服装与人们生活、社会交往联系紧密,职业化的服装设计教育更与市场密不可分。其专业中的实践性和动手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但就目前对于工科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服装款式课程教学现状看来,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眼高手低,甚至一遇实践环节就心浮气躁最后敷衍了事。对于人体结构、服装比例、设计的形式美法则、色彩搭配等服装设计重要因素,由于缺乏美术基础练习而不能准确掌握。在课程结束时仍然拘泥于最基本的人体结构和比例,对于服装的表现也往往因为表现不好准确的结构和比例而影响最终设计效果,花了很大力气对于学习效果仍然不够满意。在企业到岗后,也不能马上完成企业工作要求,至少要再培养数月,才能勉强完成工作,无论学习和工作都事倍功半。

当然,作为服装设计者,离不开良好的理论水平、较高的审美素质、对时尚潮流的敏锐感觉。但这些必须要落实到动手实践上来,做出样稿只是服装设计的一个流程与环节,如果在这一环节问题频出,在服装的打样、配料等更为具体的工作上就更难胜任了。

如何能够把抽象的设计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紧密的结合起来,更适应行业要求与社会发展,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学和行业的配合以及教师的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教学上调整增加服装款式设计课程的务实性

(一)增加实践动手环节

企业的设计研发离不开一定的理论指导,但是对于拼杀在市场最前沿的服装企业来说,反而是时新的款式及对于工艺的设计、工艺的优化或简化、协调的材质搭配、准确精致的样衣对于服装企业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因此在服装款式设计中后期教学上增加实践动手环节,增强学生的设计作品的掌控能力,对当前理解设计理论,日后引导企业大货生产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从具体的教学实施反应出来可以是如下方式,学生设计的样稿,可以在教师指导修正后,让学生用1:1或1:5的比例做出实物来,而且可以是同一款式以不同的面料搭配、不同的色彩搭配做出来,这样就能把抽象化的设计构想转化为具象的设计稿,再转化为可见可触的实物。学生在动手制作过程中,掌握各种设计的实物化方式的同时,还能了解怎么样的实物化方式最节约成本并且效果最好,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提升自己对设计的理解。

(二)收集和创建服装设计用人体模板

从目前教学中看来,学生对于人体结构及比例的掌握相对较难,其实放眼企业对服装设计人才的工作任务来看,画好人体并不是最重要的要求,在这一环节耗费大量的时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反而削弱了对服装的关注和把握。而且工科生在一段时候后再重新提笔时,往往又淡忘了各人体细节,对于服装设计的表现相当不利。

对于人体基础知识较差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会使用和创建服装设计用人体模板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这样不但能够避免在人体的描画上耗费时间,还能借用各种人体模板最大限度的展现优美大方的服装款式。

在收集各种人体模板时,可以根据表现不同部位的款式设计重点,收集正面、侧面、半侧面、背面、站姿、坐姿、蹲姿等各种不同角度、不同姿态的模板。也可以根据服装的不同风格,收集活泼、冷酷、温柔、大方等各种表情和动态的模特。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部位的配饰,收集头部、手部、足部等各人体部位的模板。

除了收集还可以创建各种服装设计用人体模板,在人体模板上标明各种服饰的最佳比例位置以方便对于服装长度比例的把握,如在模特上标明衣裤的黄金分割位置,衣裙的黄金分割位置等。

这样就可以直接在各类人体模板上直接设计服装,把精力都花在设计,表现优美大方的服饰上。

(三)以小组协作方式作业

现在的服装企业,一季度的新款往往动辄上百款,上新速度快、产品数量多,这样的服装设计工作不能以单打独斗的形式完成,往往需要多位设计师相互协调、沟通、配合才能增强最终产品的整体感、系列感,从而体现服装品牌的统筹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一般凝聚力较强,因此在校期间就学会在专业上相互配合,小组成员间取长补短,无论是以后走上设计岗位,还是在社会中与人相处都有着积极作用。

小组可以模拟某品牌或自拟品牌,做一个全系列的设计。可以根据各种服式的特点,分工设计上装、下装、配件。也可以根据小组成员的性格特点,分工为款式策划、款式绘制、设计宣讲。

通过小组协作,学生能感受到每个成员对于一个品牌的作用,增强责任感,较好的完成款式设计练习,同学间也能相互带动积极性,优势互补,大大增强作业的完成效果。

二、紧贴市场增加服装款式设计务实性

(一)与企业课程共建,产学联合课中课

与学校周边服装企业增强联系,分清企业类型。在服装款式设计教学各环节中根据企业之优势及弱势项目分别设立课中课。企业的优势项目可在课中课里由企业服装技师授课,弱势项目可由学校专职教师分析研究后授课,或者可外派学习,回来后有针对性的授课。

学生合格作品可发往企业展窗或者参与展销。学生毕业时,企业可根据在学生在该企业的作品展销情况择优录取。这样,学生在校期间就与企业接轨,缩短中间环节,在校期间就能逐渐实现学习到就业的转变。

(二)积极参加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大赛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结构和工艺方面有较严谨的把控,在一些紧密贴合市场的大赛中,对结构和工艺也是格外的看重。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优势,联合擅长画面表现而结构工艺稍弱的艺术专业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适当的参加大赛,通过参加这样的大赛既考验了艺术性和设计水平,又潜移默化的锻炼了学生对其设计作品找准市场定位的能力。

三、高校与教师应倡导务实

由于服装设计专业就业面广,开设门槛低,招生热门,现在的高校广开服装设计专业,高校紧缺教师,就直接启用应届生。老师刚脱离校园就直接走上讲台。与企业的接触几乎为零。老师与市场脱节就直接造成服装款式设计课程纸上谈兵。

虽然教育现状无法立刻得到改变,但高校和教师应配合起来,让教师从学校走出去实训,或者让企业中的优秀技师走上讲台,以鲜活的案例结合理论知识,让教学首先务实起来。

有实力的教师可以创办个人工作室,产学研结合,将自己的设计实例带上讲台,将学生的作品通过工作室推向市场。将课程的成果实物化,市场化。

以上是笔者结合多年工科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学经验提出的一些设想,也许实施起来仍然有一定难度,但希望能抛砖引玉,使该专业的服装款式设计课程更加务实,解决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瓶颈的同时培养出更吻合行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海鸥.浅谈服装设计的务实性[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2]沈晶照.我国服装设计现状对高校服装教学的影响[J].艺术教育,2006.

第2篇

教育和培训背景不必有小学、中学。应能证明你知识水准、所拥有技能和能力的一切相关信息。这包括正规、非正规的成人教育和专业培训。

外企人事经理是先以貌取人,即你简历写得如何;再看基本条件如学历、经历;最后是能力、潜能和性格。前两者是基本,最后是决定性的因素。脱颖而出的关键是展现你的丰采。

工作经历包括雇佣型的工作,也包括实习、义务性和社团、社区性的工作。

技术和技能电脑技能、语言技能、性格和能力、性格特点、勾通能力、人际能力、团队精神、兴趣爱好。

以下是由小编为您整理推荐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员个人简历模版范文,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

基本信息

姓 名:xxx 性 别:男

婚姻状况:未婚 民 族:汉

户 籍:汕头 年 龄:28

现所在地:揭阳 身 高:178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求职意向

希望岗位:服装打样/制版

工作年限:7年 职称:高级

求职类型:全职 可到职日期:随时

月薪要求:面议

工作经历

xx年3月至今 xx有限公司,担任纸样师。主要工作是:根据设计师意图或图纸完成纸样,制定尺寸表并引导车版师完成样衣的制作,并同时对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纠正或修改!待下单后完成大货放码,用料核算,并负责板房的日常管理等工作。

xx年3月xx年7月 xx有限公司,担任纸样师。主要工作是:负责纸样的头样开发,试身修改及大货放码。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xx大学

最高学历:中专

毕业日期:2006-07

专 业:服装设计与工程

专业描述:学习服装纸样制作的基础知识

语言能力

英语水平:较差

国语水平:优秀

粤语水平:一般

第3篇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应具备以下专业知识:1.熟练掌握服装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2.了解服装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3.熟练掌握服装工程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4.熟练掌握服装设计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实践知识;5.熟悉服装及其加工材料的性能测试和试验;6.掌握现代服装制造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微机控制和程序设计、网络工程、图像处理等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7.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的原理、应用和开发流程;8.熟悉现代服装制造装备的基本原理、工艺条件、工程应用以及技术经济评价指标;9.掌握服装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方法和系统的应用;10.掌握纺织品服装的进出口贸易知识、方法和技能。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能力

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应着重对以下能力进行培养:1.熟悉服装产品的生产流程,具有较强的在服装产品生产一线从事工艺设计、产品检验和解决服装产品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2.熟悉服装面料的开发技术,具有较强的新型服装面料的设计、分析和开发的能力;3.熟悉服装产品的技术法规,具有较强的服装产品及其加工材料开发实验的能力;4.熟悉服装设计与加工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过程,具备综合运用经济、工程管理等知识和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的能力。这四种能力均需要通过在服装企业第一线的感性认识和真正融入其中亲身体会才能得到有效培养,从而具备这些能力,因此实践环节的设置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企业实践环节设置

根据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要求,将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分为两大模块,分别为服装结构与工艺系列课程和服装艺术与设计系列课程。这两大模块的课程根据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第一学期一直覆盖到第七学期,每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均配置了相应的企业实践环节,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服装结构与工艺系列课程中,首先通过到服装企业四周的服装工程认知实习使学生对服装企业的实际运作流程有一个全面和感性的认识。接着分别有对应于服装结构与工艺(一)(二)(三)配套的服装工艺实习(一)(二)(三),让学生掌握裙装、裤装、衬衫的制作工艺,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然后通过四周的服装工程岗位实习,使学生定岗在企业的岗位上对服装工序和具体操作进行深入实习。随后进入与职业装专项设计与制作的职业装课程设计,深入职业装生产企业和邀请企业资深制版师给学生讲解职业装实际制作中要注意的问题。接着进行四周的服装工程见习实习,就某个具体的项目深入实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企业实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后开始与创意成衣专项设计与制作配套的创意成衣课程设计和与服装工业样板设计与管理配套的工业样板企业实践,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在服装企业深入地实习。如此形成服装结构与工艺系列课程的企业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在服装艺术与设计系列课程中,职业装专项设计与制作和创意成衣专项设计与制作两门课程由于跨越设计与结构工艺两大领域,所以为两大模块所共有课程,也解决了以往设计与结构工艺课程脱节的“顽疾”。礼服课程设计作为礼服专项设计与制作的企业实践环节,旨在让学生去礼服生产企业了解礼服生产第一线的实际操作流程,实战性和技术性很强。

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中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实际效果

第4篇

(一)师生思想认识不够

首先,部分服装专业教师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组织实践教学还不明确,在实践实习过程中出现放任自流的情形。其次,学生对实践教学也普遍存在片面认识和消极情绪,仍然只关注服装设计的造型与美感,追求艺术设计的创新,认为工程技术是服装技师的工作。他们都忽略了设计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现代服装行业的需求。本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产品开发、商品企划、生产管理及销售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及知识,精通服装结构和工艺的基本原理与技能,通晓服装纸样设计、成衣工艺设计、工业推板、服装CAD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基本具备鉴别、选用、初步开发制衣材料的能力;具备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版、产品开发、服装营销、服装展示、服装工业化成产和管理等岗位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就业压力影响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建设

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服装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成倍增长,就业压力很大。许多服装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忙于四处求职、考研,实习实训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不可能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第七、八学期设置的专业实习、专业考察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中,多数学生以求职、应聘等为借口,简单应付实践课程,而学校和教师也不得不放宽要求。以我院服装专业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但因为就业或在外地实习等缘故,许多学生不得不简化程序或降低毕业作品的质量,更有甚者花钱雇人做毕业作品。虽然学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但仍有学生报有侥幸心理。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对策

(一)建立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坚持以国家需要为前提、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于21年重新制订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培养“注重实践,能够在服装行业从事设计、企划、制版、工艺技术、管理营销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技术性专门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了专业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四年学习的特点,从专业考察、服装工艺实践、服装设计实践、生产实习、服装专题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七个环节来设置实践课程。重要环节又划分为不同难易内容,循序渐进地安排在不同学期。例如,服装工艺实践划分为基础实践、课程实践和针织工艺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设计方向设置为:第二、三学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艺基础实践;第五学期安排二周的工艺课程实践;第六学期安排一周的针织工艺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方向设置为:第一学期安排一周的工艺基础实践;第三、五学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艺课程实践;第六学期安排一周的针织工艺实践。这样的实践环节合理地分布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优化了专业实践课程的结构。

(二)更新观念,改革实践课程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越来重要,实践工作量不断加大,难度也在逐渐增加。因此,要大力宣传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深入细致地做好教师、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明确目标,变被动为主动。实践课与理论课是同样重要的,但我校现在实行的实践课程课时的计算方法还很原始,与理论课的工作量差距甚远,而且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践课程的工作量不能充分体现出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工作量的不平衡不能体现出重视能力教育,不能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去。所以,建议学校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并且为教师提供企业实习和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科研与教学的水平。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化管理

每一门实践课程都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好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其次,制定实践项目指导书或实践手册以及考核标准,这些材料既为实训提出了详细的目的、要求和任务,也规定了考核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从理论的理解到实践操作有一个整体实训规划,同时也有助于督促教师和学生认真完成实践任务。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例如,把一些有代表性的服装款式或工艺复杂的零部件的制作过程录制成光碟,在实训室中播放,让学生反复观摩,更清晰地了解服装制作的工艺过程,使实践操作的步骤更程序化。利用摄影机、数码相机等设备将现代化服装工厂里的科技化含量较高的流水线设备以及生产工艺流程摄录下来,配以详细的讲解和说明,播放给学生观看,既缓解了学校资金短缺、设备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又可以将现代数字化的服装生产线展示给学生。通过这些教学形式,教师的教学

劳动更具知识化,还可以节省出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解决学生在实操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课程效率。 (四)完善实践课程的考核机制

第5篇

关键词: 产教一体化; 服装专业; 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6-0073-01

1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存在的问题

自从加入WTO以后,中国服装行业面临巨大国际竞争和贸易摩擦的压力。为了应对这种压力,正像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所说:“以科技和品牌为突破点,靠研发和技术创新获取高附加值,是我国服装纺织企业突破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我国的服装产业正从世界的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迈进,整个产业都在进行技术创新和品质提高,这必然需求数量庞大的高素质、技术创新、应用能力强的综合人才。我院开设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应用型专业,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紧贴服装市场,根据国际、国内服装市场的需求培养学生。而目前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与服装市场联系不够紧密,与实际市场严重脱节,使得服装企业找不到好的人才,而毕业生又找不到用人单位。

2 建立“产教一体化”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意义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应创设真实的职业活动情境,开发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课程。“产教一体化”就是将服装产业运作情景与服装教学联系起来,通过组建服装产业部,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体会服装企业的市场运作规律,解决专业与市场脱节的问题。

“产教一体化”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处于真实的服装产业运作情景中。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组织与实施工作任务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运用学习与工作方法的能力;独立性与责任意识;调换岗位的适应能力;对外界压力的承受能力等。如前所述,“产教一体化”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是基于一种模拟实训理论,按照服装产业运作机制组织教学,在服装产业运作的氛围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与能力,练就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养成职业理念和综合素质。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出现,进行全面的“真刀真枪”的磨合锻炼,市场意识的确立、职业道德的养成、责任心的树立融汇整个教学环节,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强化了职业岗位能力的训练。

3 “产教一体化”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方式及实施方案

以产业需求为依据确立培养目标,围绕从事服装行业各岗位工作所需求的技术项目及能力标准,构建以较广泛的基础培训为起点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组建服装产业部。以服装的服种单元为主题,教师(产业部管理者)布置实践课程内容。学生(产业部员工)接受“产品开发——结构制图(样板设计)——工艺技术开发——技术文件编制——组织工业化生产一产品质量检测——产品营销"等完整的实践训练。实践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产品设计开发型,即生产实习要独立或合作完成从产品设计企划——设计效果图——款式图——生产技术文件——样板制作——成衣制作——营销等服装生产经营的完整环节。这种实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得到较全面的专业实践锻炼,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组织实施。另一种是服装批量生产加工实习,通过与外界联系或自主设计开发,组织学生进行批量化的服装生产加工。这种实习方式主要是让学生适应服装工业化批量生产的组织方式和要求,主要面向低年级学生组织实施。学生从产品开发、结构样板设计、工艺技术开发、技术文件编制、组织工业化生产及将产品推向市场的完整实践训练的实践教学公司模式,可以构成专业知识的横向连接和纵向贯穿,使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很好地接受岗位能力训练和接受关键能力的培养。

建立“产教一体化”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将服装产业运作情景融入到服装专业教学中来。具体表现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任务为载体。方案重点突出“产教一体化”的实现方式,服装产业部设置部门与服装企业的相应部门一一对应,设置商品企划部、技术部、生产管理部、营销部、财务部、人事部等,每一个部门对应一个专业教室,教学任务就是产业实际运作中的全部工作项目、工作任务,以完成企业实际生产任务,达到全真性实践教学的目的。最终使学生掌握所需的综合能力。这样,组建的服装产业部既具有生产性又具有教学性,构建起“产教一体化”的服装专业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服装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其人才培养必须要经过实践技能的锻炼,服装教育不拘于其形式和表象,产与教是有机的统一体;教学要来源于实践,更要应用于实践。因此服装专业教学实践包含两层含义: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服装专业的高等教育必须与行业发展相适应,行业的需求就是服装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使服装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服装行业的需求,为使服装专业毕业生走出校门就能直接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我们提出了开展“产教一体化”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这个模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校理论与行业需求之间的距离。

当然,在整个“产教一体化”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中首先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服装产业部的组建;二是产教如何一体化。在第一个问题上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早在07年开始就组建了服装工作室,以学生为主体创立了外联组、设计组、结构组和工艺组,以产业部形式进行运作,借助服装专业实验室的各类缝纫机及配套设施,定制了一些服装及服饰品,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范围比较小,只局限于组内的学生,也没有专业老师进行专门的指导。现在一方面需要加入专门负责组建模拟服装产业部的专业老师,另一方面可以以此为依托进行大面积试点,扩大学生范围。对与第二个问题,由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真正与工作过程相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首先可以不断的深入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如在美国,1994年公布的《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主张学校邀请雇主参与学校课程的开发,派遣教师到企业实习,聘请企业师傅为学校导师等方式促进这一整合。法案包括三部分:学校本位学习(school—based learning)、工作本位学习(work—based learning)和联系活动(connecting activities)。实际上,赋予了工作场所的学生员工角色。而在德国,采用“双元制”方式,每个学生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企业内接受培训的学徒,又是学校的学生。其次还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配合,能够制定相关促进“产教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鼓励政策和保障措施。当然最主要还需要相关专业老师进一步研究与探索、勇于实践,开发出适合我们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产教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综上所述,建立“产教一体化”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是以服装产业模式开展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能培养学生的组织与实施工作任务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运用学习与工作方法的能力;独立性与责任意识;调换岗位的适应能力;对外界压力的承受能力等。能很好解决服装专业教学与市场脱节的问题,使服装专业毕业生很好的融入社会成为服装企业用人单位亟需的人才。

第6篇

关键词 工科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多样性创意思维 创新意识

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出现转变,从国际艺术设计教学趋势来看,向多元化全方位方面发展,即从过去单一技法和造型训练转向掌握对创意思维的培养。国外对艺术设计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较成熟,伦敦艺术大学服装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创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对前沿学科有着独到精辟的分析与见解;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提倡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程体现工程与艺术结合;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在教学体制上实行双轨制,一方面对艺术理念培养,训练学生艺术表现的审美感悟,另一方面是作仿工艺,制作产品被厂商订购,直接投入工业化生产。

我国服装设计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还处于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艺术设计专业与同类国外院校相比,学生基础理论较扎实,但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单一缺少创造力与想象力,创意思维显得苍白许多。

一、工科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特点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科学与艺术、人文与理工相融合、实用和审美相统一交叉性的学科,具有文理互补式的教学特点。

为适应国际与国内办学趋势和社会需求,国内一些工科院校纷纷开设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虽然办学历史不及一些专业艺术院校悠久,但工科院校创办服装设计学科有其自身特点与优势,教学特色体现艺术与科学、人文与理工结合。作者对长春市内工科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近千名学生进行调研,结合教学与调研数据结果表明:由于工科院校在艺术类招生中重视学生文化课成绩,虽然是文理兼招,但理科学生比例数较大,工科学生富有研究与探索精神,理性逻辑思维与理解能力较强。但相对来看在创意思维方面明显不足,形象思维较弱,缺乏多样性创意思维,设计思路与表现手法单一。

二、多样性创意性思维特征与形式

(一)创意性思维概述。

创意是新奇独特的一种创造性意识。《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成绩。创意是一种意识,一种意念,一种前所未有的、超束缚性的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二)多样性创意思维形式。

服装创意是一个复杂过程,创意性思维是一种高水平复杂的思维形式,具有独创性、敏捷性与综合性等特征,是多种思维形式复合运动,多样性创意对服装设计来说是如此重要,它包括:发散与辐合、正向与逆向、横向与纵向等思维形式。

1.发散与辐合思维。

发散思维指在构思时由某一出发点向外扩展,由点到面达到广阔无垠的境界,从而找出更多更新的设想和创意方法,在服装设计构思阶段常常采用,构思是具体实施设计方案的开始,是设计师运用发散思维,对服装整体造型全方位的思考与酝酿过程,在服装设计构思方面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它强调放开思路形成一个发散网络,是一种求异思维对问题寻求不同独特地解决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与多层次进行发散思维,将头脑中记忆表象加以拆分、解构、重组、取舍形成新的思维焦点,产生服装设计思路。而辐合思维是探求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形式,按照“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设计方式,对发散思维提出的各种设想进行筛选、评判与确认,发散思维是提出问题而辐合思维是解决问题。

2.正向与逆向思维。

正向思维从思维方式来看,人们依据各自的、习以为常的分析事物方法来对待外界事物,按照一定常规去设计的习惯性思维活动;逆向思维是违背常规的思维方式,把平时思维方式逆转过来思考问题,在人们正常创意范畴之外反其道而行之,起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服装流行趋势和流行周期变化就是一种逆向流行过程,当人们崇尚装饰华丽、造型繁琐的服装,当这一服装风格达到顶盛时期,人们开始反思从简约朴实中体验一种清新艺术境界,形成简约的设计趋势。从锥子裤到喇叭裤,是由一个极端流向另一个极端,服装里外置换;衣服前后更换;把纽扣设计到背后,它打开服装设计师灵感宝库的钥匙,帮助设计师另辟蹊径,以错位和倒置的创意性思维营造出一种视觉上异乎寻常的新奇,使服装设计者有了更多更大的想象空间。

3.横向与纵向思维。

横向思维从事物发展中的某一横断面进行比较分析,利用横向思维对中西方服装发展史同一时期的服装现状与不同风格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吸取精华应用到设计之中。如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大师高田贤三,将西方嬉皮风格与日本传统服饰相融合,他在法国开设的小店,成衣以对比明快色彩为主,传统日本图案与西方舒适自由的穿着效果有机结合,令西方人大开眼界,他提出超大尺寸和多层次穿着以立体裁剪为基础的西装设计方法,打破西装严谨与呆板式样。纵向思维是侧重事物发展中的某一历史阶段的比较,了解其发展的规律来分析现状预测未来,从广阔的宏观世界到神秘的微观世界,从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到传统理念与现代意识的融合,如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他具有艺术家独特气质凭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丰富想象力,将服装个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设计出富有变化的服装样式,在服装结构上任意挥洒,释放出无拘无束的创作激情,借助于材料质感、色彩与图案设计,使服装设计扩展到一个前人从未涉足的未知世界。

三、结语

以上多种创意思维开拓了现代时装设计思维模式,服装创作中运用多样性设计思维起到出奇制胜地艺术效果,为现代服装设计开辟新的源泉和无限发展的空间。增强学生创意设计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目的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小平.现代服装设计创意与表现[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第7篇

关键词:高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对口生;普高招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4-0043-02

近年来,由于服装行业市场的蓬勃发展和我国服装行业加工国地位的迅速提高等因素的影响,服装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满足行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将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招生分为两部分,即对口招生与普高招生(以下简称对口生、普招生)生源分别来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专和普通高级中学。这两种生源学生的学习经历不同,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也有所区别,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进行分析,有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高职服装设计与工程

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其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将设计、规划、决策转化为现实产品等物质形态,或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此培养目标直接决定着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进行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学课程设计,首先要掌握服装行业发展的趋势,了解企业生产结构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人们对服装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对服装实用性需求的单纯认识转变为对服装个性化的时尚追求,这也是现代服装设计审美的主流方向。德国现代设计之父包豪斯曾经宣言:“设计是为人而不是为产品”。法国时装设计大师库雷热曾说过:出色的设计师应该是一个社会学家,他应当了解并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因此,服装的款式造型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外在穿着需求,更是文化、艺术和工业完美结合的典范。为了满足服装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能满足服装企业的服装设计、工厂生产管理和技术文件管理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教学要突出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要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即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针对学生个性因素的培养等都是我们在教学上要充分考虑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并挖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师生沟通与互动环节。

高职对口生与

普招生的学习态度比较

我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首先开设《服装史》、《服装材料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从笔者所担任的《服装材料学》这一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同班的普招生和对口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存在较大差异。普招生对该课程有很浓厚的兴趣,对理论知识的重点、难点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作业独立完成的情况较好,没有拷贝作业的现象,遇到专业性较强的问题能够与教师一起探讨,对该课程的实践知识也很感兴趣。而对口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则要弱一些,对一些理论知识点不愿意深入了解,在作业的完成情况中复制现象比较明显,课前对教学内容基本上不预习,对一些较难的知识不懂也不愿意与教师沟通交流。

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态度,对口生和普高生都比较积极,笔者通过对几届学生上课情况的比较发现,对所学专业持正面态度的学生占大多数。一是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都比较明确,入读高职院校就是要掌握一项实用技能,为今后更好地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对口生和普招生对所学专业的态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口生从中职学校考入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对他们而言已是相对熟悉的课程,在入学前已经接触过专业基础课,只是内容的难度和系统性有所差别,所以在学习兴趣上要弱于普招生。教师在讲一些新理论、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使用时,学生的兴趣比较大,想更进一步地了解,甚至想在实践中能够运用。而对一般的理论知识的重视不是很高,复制作业的现象比较普遍。专业基础课对普招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们的学习兴趣很浓,作业完成情况也非常好,无复制现象。

通过对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普招生和对口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目的上有很大的差别,主要是由这两种生源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通过问卷调查,对口生升入高职院校目的明确,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职业素质、学习能力、学历,多学习一些专业实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掌握新设备、新材料,为将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小部分普招生则是将高职院校作为一个跳板,准备在毕业前参加专升本考试,希望能考入本科院校,这部分学生对文化课、专业课理论知识学习都很认真,而对实验技能课的要求是马虎通过就可以。还有部分普招生与对口生同样,想在高职院校里掌握一项技能,充实自己,为将来参加工作做好准备。剩下的小部分高考分数较低的学生,他们别无选择,目的就是取得一个大专文凭。

高职对口生与普

招生的专业课程教学比较

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比较 由于对口生和普招生在入校前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环境不同,导致其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具有差异性。笔者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上采取了相应的教学模式,如在《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缝制工艺》、《服装立体裁剪》等课程的教学上采取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两种生源学生的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教学指导。相同的课程,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有不同的侧重和要求,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有不同的深度。对专业基础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课程时,有的放矢地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如《服装缝制工艺》课程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自开设以来,在理论知识教学、实验实践技能教学方面,都进行了与现代企业生产相结合的改革探索。该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即工艺制作和工艺文件管理,在遵守教学大纲统一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对口生基础扎实、工艺技术优越的特点,在教学中采取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充分思考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可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又可使其及时理解、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鼓励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形成明显的工艺创新特色。针对普招生的特点,在教学中采取讲解与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要领,以实用性训练和工艺分析替代较难的工艺训练。对于对口生侧重讲授各种不同面料的工艺制作方法和技巧、不同创意服饰造型的工艺风格和制作方法;而对于普招生则侧重讲授快速掌握缝制工艺的方法、服装成衣工艺的分析和工序安排。《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则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技能,对口班在中职阶段的学习比较注重专业技能训练,而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相对薄弱一些,所以,在教学中应稍微偏向理论知识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相对可减少一点。对口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做好相应的课堂练习和作业,往往局限于书本知识和教师上课的教案,缺乏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普招班学生的学习能力优于对口班,学习的灵活性较强,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示范与多种训练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调控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在专业教学上主要抓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边讲授边示范动作要领,讲解技术要求,学生边练习,教师边指导。普招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思维比较活跃,敢于创新,能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作品设计中。

针对服装企业产品开发项目的学生团队精神培养 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完成后,可在同一产品开发项目教学任务中采取混编班上课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让两种生源的学生相互补充完成项目学习任务。这样既能使学生在艺术审美与技术制作的沟通交流中加深对知识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增强学生的技术文件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应变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在课堂上采用交流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一个小的创作灵感上,教师和学生都能进行非常热烈的讨论,同时一起对构想的设计图进行修改,使之更加完善,从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推动学生的设计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全面发展,可有意识地引导对口生与普招生相互交替地进行分组讨论,使对口生的优势与普招生的优势相结合,使掌握专业知识程度不同的学生相结合并编成合作小组,让他们互相借鉴学习,达到互助、互补的目的,增强他们协同工作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不怕困难与挫折的顽强毅力,培养他们具备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和素质。这将有助于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融入工作中去。

以参赛为依托提升对口生和

普招生的理论水平与操作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应鼓励学生以参赛为依托,拓宽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能更好地增强其团队合作精神。近6年以来,我校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了全国性高职高专服装技能设计大赛及省级服装技能设计大赛,入围16人次,获二等奖2人次,获三等奖8人次,获优秀奖8人次,获最佳服饰搭配奖1人次,获最佳效果图奖10人次。在每次参赛过程中,都使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些都有力地保证和促进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专业的发展和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学文.高职教育中“顶岗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9(4):226-227.

[2]梁惠娥,崔荣荣,潘春宇.服装专业设计与工程方向的特色分析与研究[J].纺织教育,2006(5):42-44.

[3]田芳.“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0(4):82-83.

[4]曹沛森.高职院校普高生与对口生学习动机比较及教学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25.

[5]史洪伟,张莉,徐基贵,王红艳,卓馨,王聪,陈志兵,周丹红.探究式教学的再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2):122-123.

[6]谢小辉.调控教学环境 激发学习兴趣[J].宿州学院学报,2010,

25(9):115-117.

[7]张建写.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探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第8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与工程;工程认证;人才培养;教学质量;行业需求

1国内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其传统培养模式

1984年我国高等教育建立了第一个本科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现在已发展到一百余所院校设有该相关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有些院校已开始取消办学。无论事态如何,这一专业的建设促使着我国的服装产业不断发展,充实了企业的技术力量,另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开设为服装企业管理水平带来很大的提升,提高了我国服装产业的竞争力。另外,服装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及提高经济效益,企业也不断向新技术、高水平、深加工领域探索,换而言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企业及行业的需求目前国内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能力、素质及技能方面仍存在很大的不足[2,3]。目前,我国传统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多是以理论学习为重点,考核也是主要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工作和审核评估为依据。评估是行业内部的自我评价,这一体系也是基于高等教育部门的评价体系,这很容易导致目前高校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呈现出学生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较弱、对自己未来工作岗位了解不足,进而导致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不能迅速适应岗位的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另外,虽然从当前各高校构建的课程体系来看,其主要包括两大类课程:一个是以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理论为导向的理论课程,一个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类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比例呈现出明显的种理论轻实践的态势。而由服装专业的学科定位可知,服装工程专业应以培养学生技能实践为中心,所以这种过度重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的课程体系是与其学科定位严重不符的。更别说,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工程认证的定位要求了[4]。此外,目前各高校的服装专业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尽管他们均是硕士博士毕业,但是他们都是从校门到校门,均未有一线服装生产企业进行长期工作的经历,所以对服装企业的很多生产设备、生产流程、工序要求、岗位职责、运营模式等并不了解,这也是服装工程专业的授课内容偏向理论的原因。因此,进一步提高教师实践经验显得十分必要。

2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下的改革

2.1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化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工程认证提出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其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具体来说,重点培养毕业后在知识、能力和专业素养[5]。同时,在优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方面,毕业生、教师、以及用人单位应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服装行业目前的发展方向和未来人才需求的方向,根据公司的需求,制定和优化内外部要求的培养目标。工程认证标准明确规定了高等教育是一个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自身素质、能力培养的机构[6]。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认证需要在本系院或学校明确办学定位,充分了解企业所需、学生想学,合理制定培养目标,根据毕业要求安排课程体系,配备专业的教师队伍发挥本专业在地方乃至全国的办学优势。在培养目标确定的同时,广泛征集意见,集所长于一身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成目标的达成,形成持续改进理念。

2.2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下改革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更新专业教学模式

传统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通常是根据教师能上什么课进行安排或者固定的教学大纲,而并不是根据毕业生需要达到的能力和毕业要求进行课程或者教学内容的安排。虽然这种方式,可以保证教师能够熟练的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很难保证其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很好的适应服装企业或行业的需求[7]。另外,根据工程认证的要求,进行高等教育的高校其实质就是一个在为企业服务、为企业输送人才的地方,故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培养人才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必须改革对现有不合理的课程,建设适合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一方面专业要突出实践技能课程安排的重要性,又要加强教育平台的建设。课程要有效的支撑培养目标,不能因为老师的问题而随意打乱整个培养体系。另一方面,根据培养目标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毕业要求实现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将目标细分为对每个课程的要求,最后的毕业要求是对课程模块的一个汇总,最终实现培养目标及毕业生达到企业所需[8]。

2.3改善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师水平

为适应当下专业认证的发展趋势,教师作为学校重要的知识传播者,对其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其能力进行提高,具体内容如下:

2.3.1教师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一个集服装设计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应用型专业,其涉及的课程既包括服装材料、服装商品企划、管理学、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理论课程,也包括服装结构制版、服装工艺、服装工效学、服装舒适性评价、服装IE工程等实践动手课程[9]。然而,尽管目前服装专业的很多教师都是教授或博士学位者,甚至海外留学归国,但他们均属于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企业一线实战经验,没有真实的实践能力。也可以说是对服装公司或行业工艺设计和加工流程并不真正了解,欠缺工程实践经验。同时,教师经常在特定的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科学研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并不一定真正意义上适合本科生的教学,尤其是刚毕业的博士,上课过程中会出现理论性过深,具体操作能力很弱。如果说专职教师曾具有企业相关实践经历,会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因此,学校应当为教师安排下企业的机会,让教师深入学习一年或两年,短时间的一两个月对于企业来说你只是个过客,对于教师本身来说也没有实际意义。另外,为鼓励教师去企业一线锻炼学习,在工厂实习期间,学校应给与工作量减免或减少等鼓励措施。除了企业实践外,还应鼓励青年教师担任企业博士后候选人,以增加对一线生产的接触,与企业的横向合作可学习企业先进技术。这样可以提高工程方面的实践能力,为教学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3.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现在高校青年教师一般都是直接从校园走上讲台,未接受过系统专业的教学培训及学习,教学方面的能力相对欠缺,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激不起学生兴趣,不懂得怎如何引导学生,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学校应建立“一帮一”教师教学效果提升团队,让老教师带新教师,给他们一对一指导,让新教师能够迅速的转变角色,快速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学校也可针对此类情况应对新引进教师实行导师制,新教师进校后一年内不允许上课,但要听满指导老师帮助规划教学课程,其中有一门课程必须是自己指导教师的课程,第一年听课量算作工作量,新教师在听课工程中巩固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准确的语言表达,成功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新教师也发挥教师的监督作用;学校每学年举办一次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通过资深教师们的指导点评,让青年教师反思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也让老教师(指导教师得到反思)[10,11]。同时,优秀指导教师为青年教师提供帮助,取得良好成果,并可在工作量和评估中提供补贴或奖励。另外,也有部分老教师也出现上课懈怠,讲义老套,课件案例不新颖,学校应加强管理,绝不“宽容”。

2.3.3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分量

由于科研是当前国内评价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高校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方法与途径之一,故导致很多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场。具体表现是教师不但要主持科研项目,完成高质量的论文和专利,还要完成繁重的教学工作量。而我们知道,作为一个教师精力有限,难以兼顾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这也是很多高校出现本科生教育质量下滑现象的原因。为解决上述问题,学校必须采取应对政策,加强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使教师认识到提升教学水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另外,教学和研究相辅相成,但考虑到个体的精力有限,教学与研究的权重比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因此,在岗位设置上可以设立专职教学岗,科研岗位,以及教学科研岗,根据所处岗位分别进行考核,进而实现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特长,协调教学和科研共同提升,保证他们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第9篇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与成衣工艺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考核方法

目前我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服装结构设计与成衣工艺课程分为四个教学阶段:原型及基础理论、裤子结构设计、女装结构设计、男装结构设计。这四部分教学分别被安排在大二至大三进行。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学好服装结构设计与成衣工艺课程,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融艺术、技术和市场为一体的设计思路,使设计更贴近于生产实际,既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以及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使学生掌握结构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和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锻炼学生能够把美学与理性科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改革

在传统教学中,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不讲授工艺制作,学生在学会了结构设计后没有实践的机会来检验和巩固;而服装工艺制作课程不讲授服装结构设计。例如服装工艺制作课程主要讲解各个零部件的缝制工艺、各类服装中裁片的组合缝制工艺,不注重与服装款式设计和结构设计的结合,所以学生在学习工艺制作时只学会了一些传统服装的缝制过程和方法,自己设计的服装款式和相应的结构设计得不到实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最终导致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内容得不到实践的检验,而服装工艺制作课程的作用得不到体现。

为了改变教学中存在的这一缺陷,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师和服装工艺制作课程教师要进行沟通。例如,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师在讲授衬衫类、连衣裙类、裤装类、套装类、大衣类、礼服类的结构设计要点后,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各类服装款式进行结构设计,再通过服装工艺制作课程相对应的学习完成自己设计的作品,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款式设计得到实现,结构设计知识得到巩固,而且还能使学生学会如何缝制各类服装。增加部分关键的基础结构工艺处理方式的示范与演示,使学生深刻理解版型与工艺的紧密联系。把工艺的手针内容调整到结构课上,一方面使学生能够边学边做,尽早进行验证式版型练习提供基础的训练;另一方面在目前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同时把创新思想通过结构课教师(同时担任设计课程)传达给学生。

二、教学方法改革

服装结构课程相对枯燥,如何能长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在课堂教学手段上应该实现直观、创新和多样化。

(一)平面结构与立体构成相结合

平面结构和立体构成有机结合是服装结构类课程教学的根本。立体构成适应形象思维的施展,服装的立体展示亦作为验证结构正确性的唯一客观标准。平面结构需将三维的服装形态转换成二维的平面结构,保证服装与人体的适合度,从中形成结构设计理论。抽象的结构设计理论、复杂的造型形态和人体动静形态三者间的相互配合关系是学生学习结构设计类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师通过对人台曲面结构的分析,运用立体裁剪的手段,使二维的平面结构与三维人体之间进行有效的转换,让学生从形象思维上客观感性地理解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多媒体教学与常规教学相结合

为了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和掌握造型结构设计理论,应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复杂的三维造型结构到二维平面结构的转化过程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在结构理论的讲解过程中,可结合样衣在人台上进行示范检验。这样“虚拟+真实”的教学通俗易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立体形象思维。

(三)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课堂参与度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课堂参与度,主要体现在课堂设计安排的细节上。如课前抽出五分钟时间,请一位学生上来讲服装行业新闻或剖析流行服装款式结构等,让学生每次课前都能了解到时下的服装新闻、业内行情等资讯,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对服装结构的兴趣;再如随机在课间安排课堂内容小测试,或请学生上台制图示范等,将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效率;又如教师在讲到服装某些款式和部位结构时,可扫描学生的穿着,结合学生穿着的服饰、课堂实物即兴分析等等。

三、课程考核方法改革

(一)合理的考核方法是建立和谐教学环境的重要保障,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形式需要创新的考核方法相匹配。给不同分流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任务,兴趣组学生的作业任务相对多,但并不代表对基本组学生放任自流。首先要布置一项基本作业,这是每位学生都必须完成的。此外,要求兴趣组额外完成更多的1∶1结构样板,并结合时下流行款式特点设计、打样、制作若干款服装。由于平时工作量多,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60%。为了体现评分标准的公平合理,无论是基本组还是兴趣组,作业评分标准一致,仅对兴趣组的附加作业给予一定的附加分。考核标准以公平合理为基本原则,成绩能够衡量学生的实际技能和水平,整个评分和附加分标准细则都在课前与学生共同调研、修改、确认,并且在评分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成绩评定。对于大作业,邀请企业样板设计师或专家以专业的眼光对学生作业中的不足予以指点等。这种立体的、多方位的成绩评定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增强教师教学的责任心。

(二)围绕课程目标和课程特点改革考核方式。目前各个服装院校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主要有两种考核方式: 一种是传统的卷面考核方式,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卷面答题;一种是课下完成作业量较大的综合作业。在结构设计课程的初期,主要是以使学生理解人体和服装的空间关系,以及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目的。用传统的试卷考核形式可以达到检验学生所学的目的,但在结构设计课程的后期,用这种考核方式就显得太机械。后阶段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仅凭理论试卷很难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通过灵活的、考查面较全的综合作业或者实做的形式考核才能达到目的。当然,为了避免部分学生利用综合作业不用全部在课堂上完成的漏洞而请人代做的现象发生,各院校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患于未然,如重修等规定。

四、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结构设计与成衣工艺的教学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围绕服装结构设计与成衣工艺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探讨,有助于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能够满足行业需要、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级服装专门人才。当今是注重创新的时代,时代需要的是拔尖创新型人才,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以教授知识为主,而是以教授方法和能力为中心,促进学生思考,开拓思维,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时,除了讲授大纲所要求的授课内容之外,也要与学生分享自己对专业的理解,这种间接的经验与认识可以更加生动和直接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去理解授课内容。

【参考文献】

[1]曹叶青.浅谈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与学[J].山东纺织经济,2010(08):80-8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