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创业创新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20 08:33: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创业创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生创业创新

第1篇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出:

创业是大部分大学生毕业潜在的就业路径。近七成的学生萌生过创业的想法,两成多尝试过创业。两成多当中失败的人数占68%。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将创业视为一种出路。大多数学生在资金的缺乏、学校教育的缺失、个人能力的不及等多因素的影响下未能付诸实际行动。而有过创业经历并坚持到最后的学生只有不到三成。造成终止创业行为主要原因有:资金断链、竞争压力大、思想准备不足、先前实践经验缺乏等。如果将创业作为一种就业方向,将会解决相当数量毕业生就业的问题。

创业方向与就读专业不相关。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与创业行为关系不大。近百分之五十的学生愿意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创业尝试。

学生大多对创业持开放态度,认为在读专业不会影响创业行为的产生。这也使部分学生忽视了创业准备的过程。而近一半的学生愿意在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尝试创业,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基于兴趣出发的事情总会较不感兴趣的事情坚持的长久,这更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行为。

学生活动经验有助于创业行为的展开。在已经创业的人群中,81%的人在校期间负责或参与过各种形式的大学社团活动。44%的人负责过学生工作,而进行社会兼职和与参与相关实践的人数占到了89%。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活动经验都有助于创业成功人群数目的增长。分析得出,社会经验及工作经验会有利于创业行为的发生,并会在创业行为的过程中起到十分积极的影响。

对创业的扶植政策不了解。超过八成的学生不知道这类政策的存在,极少数学生能够清晰的说出自己所知道的部分。

通过研究,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在宣传度力度上有所欠缺。这与学校教育有一定的联系,校方对创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宣传的不到位。

渴望资金的支持。84%的学生希望在创业的启动资金方面得到帮助。

可见创业者成功创业面临的首要问题还是资金的有无。部分学生有想法、有能力却得不到资金的支持,导致了想法的流产。资金问题的解决途径还需要以政府为主导,政府进行来大力的开展、大范围的宣传,才能起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效果。

课题组对34个创业成功案例进行了深度追访。发现在创业过程中,知识层面的成都可以左右创业行为发展的方向。

知识层面的需求。31个创业者谈论到知识层面的创业需求,有财务、管理、法律等方面。

在创业的过程中,创业者知识能力不济会对创业结果造成十分大的影响。部分学生对于创业的实体管理一直处于摸索与调试阶段,对于资金流的管理又像在摸着石头过河,对于合作协议与合同的签订也是漏洞百出,主要的根源在于在创业前期没有对这些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研究。

个人能力的要求。34个创业者普遍认为创业需要的能力主要有:领导能力、全面的思考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

创业的发起者往往会成为创业团队的领导者。创业者清晰的认识到创业对领导能力的要求十分高,要求创业者具有:思维、社交等各方面综合的能力。因此,创业者必须要全方面完善自己的能力。创业者可以不是团队内每个领域最有能力的人,但必须是最全面的把控者。

良好的沟通能力。20个创业者认为经营活动中与成员的沟通的有利因素有:全面的人格、公私分明、大局观等。

创业者的思想要贯彻在整个团队之中,因此,良好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他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的运作。

优良的礼仪。27个创业者重视开展外部事务时所需要的基本礼仪。

创业者谈及,很多情况下,礼仪的好坏决定着交流是否能往下发展。有的创业者甚至将礼仪培训作为了团队的必要的学习课程,要求每一个成员要以良好的精神面貌与规范的礼仪去应对一切活动。

创业者综合素质欠佳。创业者的综合素质是否全面,将会直接影响到创业的大局。

理论知识学习不够全面。成功的创业者需要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与较高的综合能力。创业者往往不只是依赖自身的某一项技术水平为生,而是要与社会全方位的接触。全面的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不亚于创业者的特殊能力的市场要求。

对创业的困难准备不足。创业者在创业之后往往由于对于创业前的准备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准备的不充分。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高校学生过于自信,过分相信自己。创业是艰苦的,更是困难重重的。因此,在开始创业之前一定要对情况进行评估与全面、细致的准备。

社会经验积不足。访谈者都谈到了工作经验的缺乏。凸显了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问题。有些学校组织了实习工作,将学生轰出校园,却不检验实践的效果。学生则是持应付的态度开始实习工作。双方都存在问题。

第2篇

大学生创业能力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它是指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群体在进行创业实践活动过程中,将自己或他人的创意或点子转化成产品所应具备的整体能力(关键技能、心理条件和隐性知识),主要包括机会识别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领导决策能力、管理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挫折承受能力。机会识别能力对于创业者选择是否创业非常重要。机会识别能力中的机会,在这里特指创新机会,包括发现机会、辨别机会、选择机会三个方面。大学生创业者是否具有良好的机会识别能力,关系到能否将创新机会转化为丰厚利润,这是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第一构成要素。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创业者创业能力的核心要素。创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创业实践能够达到的高度。无论创业前的准备还是企业管理与经营,都要求创业者具备良好的创业知识体系和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作支撑。领导决策能力有利于塑造并加强组织凝聚能力,把握企业发展方向,维持组织内部稳定和组织外部发展;良好的管理沟通能力则能够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有效地解决公众危机事件,也能与合作伙伴保持融洽的关系,能够最大程度地争取政府、媒体和其他组织的支持与合作。组织协调能力是支撑创业者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获得组织内外他人和社会的支持,对创业成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创业是存在风险的,创业风险有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政治风险、管理风险、生产风险和经济风险等。因此,挫折承受能力强弱直接影响创业者的创业状态。

二、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

医疗卫生改革使得各大医院、医疗单位的自增加,这些机构或单位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明显提高,而中医类毕业生对就业普遍存在较高的期望值,这使得中医院校毕业生承受着高于其他综合类高校的就业压力。针对这一现状,近年来,我国各大医学院校纷纷启动创业教育。然而,由于中医类专业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有调查显示,医学生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学习任务较重、学业周期长、创业意向普遍较低。因此,中医药院校的创业教育普遍存在培养目标较狭窄、内容较专一、创业教育缺乏体系性等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创业教育的主体而言,中医药院校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热情不高。一方面,大多数医学生课业负担重,且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医药院校医学生创新思维较为薄弱,这对创业意识的形成是不利的。多数医学生及其家长都秉持着传统的就业观念,认为“医生”是“铁饭碗”,希望毕业后能到医院工作,追求工作和收入的稳定,甚至认为放弃医生的职业是“不务正业”。小部分人只是在就业无法实现时,被动地考虑选择创业。另一方面,中医药院校较强的专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相比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医学生甘愿放弃五年、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医学教育转向不熟悉领域创业的学生很少,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了医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风险较大。在经历了漫长而又艰难的求学过程后,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医疗事业单位里相对稳定的体制保障,同时也渴望在救死扶伤中体现医生的价值感和使命感。二是创业教育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虽然有些中医药院校现在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创业,开设了大学生创业的课程,但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创业意识教育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

医学院校的创业教育主要有组织讲课、讲座、相关活动、创业实践等,采取的形式大多是开设创业课程和讲座、沙龙,举办创业设计大赛等,创业教育开展得不够深入,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式及考核标准等还没有统一的要求,缺乏系统科学的创业理念教育和知识体系;大部分创业课程为选修课,且医学生选择创业的人数极少,开展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大学生创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和形成规范化的教育体制。授课教师大多来源于非专业创业老师,缺乏创业教育的资质,系统培训机制尚未建立,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创业教育得到真正落实到位的情况并不多。在“创业热”的背景下,许多中医药院校仅限于开设创业课程,没有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后续的指导,导致有些医学生的创业计划“虎头蛇尾”,甚至“胎死腹中”,这显然不利于创业的持续性发展。三是中医药院校的创业教育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虽然大学生“创业热”“创业教育热”等活动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然而,中医药院校的创业教育还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首先,从政策层面看,虽然国家明确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为医学生创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政府引导中医类医学生创业教育力度仍然不够。受传统医学教育观念的影响,社会各界普遍对医学生的创业教育认识有限,现阶段仍未形成全社会重视创业教育的环境。其次,通过调研发现,当今大学生创业心理普遍较为理想化,缺乏创业知识及风险认识,大部分创业大学生迫切希望得到社会各界关于创业资金、经验以及政策上的扶持,然而医疗服务行业的特殊性和执业资格的限制使得医学生的创业更加艰难。虽然医学院校一般都有丰富的附属医院资源用于学生的见实习任务,但很少有创业方面的实践基地。医学生的创业教育仅局限在学校内,与医疗部门、药企联系不够,缺少创业成功典型经验的实践指导,使得创业教育缺乏真实性和实践性,这些只能让缺乏社会经验和风险应对能力的大学生们望而却步。

三、相关对策及建议

加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提升医学生创业能力,既是缓解医学生就业压力的需要,又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国医学院校的综合实力,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后劲。因此,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要根据专业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创业教育,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1.以提高中医类学生的创业能力为核心,完善创业教育培养目标。

上文提到的创业能力包括机会识别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领导决策能力、管理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六个方面。为了转变大部分医学生的“被动型”就业观念,提高中医类医学生创业能力,应该注重以下两点:一是在注重培养医学生适应性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其主动性能力的培养,即开展以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二是以培养医学生创业意识为契机,转变医学生的就业观念。纵观全球医学的发展趋势和疾病谱的变化,医源性、药源性、心身疾病以及老龄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主要课题,人们对于预防保健需求日益增长,随着医学模式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传统的中医药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中医药院校要营造一个开放宽松、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育人环境和创业环境,如举办各类创业计划和设计大赛,激励学生进行创业训练,或是邀请创业成功的医学生来学校进行讲座,引导各个专业的医学生利用不同专业优势,熟悉相关政策,拓展创业思路,加强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三是进行分层次、差异化培养模式。针对全校学生,可通过讲座、论坛、创业设计大赛等形式,鼓励医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创业设计有机结合,开展基础性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发掘学生的潜能。对有创业意识但创业能力水平较低的学生要注重创业能力和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学生要注重专业性创业方面的培训,配备创业导师对其进行跟踪指导。

2.通识性与专业性有机结合,完善中医药院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

创业教育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而创业教育课程则是落实创业教育目标的主要路径。教师要认识到现代社会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才培养目标应从医学专门人才向有医学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方向转变,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设计要涉及到创业意识培养、经济学、机会识别、银行贷款、企业管理、工商、风险控制等内容,指导学生了解与创业有关的国家政策法。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还应了解卫生主管部门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以此来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市场敏感度。同时,医学院校创业教育一定要立足专业优势,积极整合资源,建设具有医学特色的创业教育。比如,中医药院校有知识丰富的专家教授,大学生可以依托此技术团队进行创业,来提升创业项目的技术含量;中医美容康复专业的学生可以依托所学专业开办诸如中医美容与保健养生所,或是开展相关专业资质培训业务等。

3.发挥医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作用,促进创新成果向产品转化。

创业活动是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活动,能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和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医学院校由于其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相比于其他专业学生的创业,中医类医学生创业应加强校企合作,并发挥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等医疗机构资源优势,积极为创业的学生提供资金、厂房和设施支持,确保学生创业实践场所。通过创业主题实践、建立企业实习岗等针对性举措,使广大医学生在学习交流和实践中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另外,中医药院校医学生创业不能仅仅局限于中医药类相关行业,也可与其他专业合作,建立大学生科研合作训练基地,创建合作团队,提高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提高团队合作的能力。

四、结语

第3篇

关键词:韩国;群山大学;创业教育中心;创业教育模式;政策支持;产学研合作

一、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资助产学合作与学生创业

《世界教育信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潮流,请问韩国政府对学生创业有哪些支持?

金显矗汉国政府为推动大学支持学生创业所实施的关键政策之一是由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 of Korea,NRF)建立的评估与支持系统。NRF邀请大学加入LINC(Leaders in Industry-universit),Cooperation)项目,并对申请该项目的大学进行评估,被选中的大学可以得到一定的资金。评估每年进行一次,如果一所大学的表现在当年评估中被认可,那么第二年将能够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这项政策推动很多大学开展创业教育。

二、韩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与容错体系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韩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模式,在您看来,其有何特点和优势?

金显矗涸诖笱У拇匆到逃,我们通常有三个阶段。第一,我们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开设关于创业的公开讲座。第二,我们鼓励学生组建团队,共同创业。学生们在团队中讨论、发展他们的商业项目。项目既可以是一个新的产品,也可以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第三,学生在毕业前开始创业,教授和专家参与整个创业过程的管理,从而为学生提供帮助。

韩国教育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一旦目标确立,就将所有资源投入进去。多年来,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此外,韩国的每所大学都会建立一个基于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教育体系。韩国创业教育的优势之一在于其是一个容错的体系,该体系得到政府的资助。很多企业家都遭遇过创业失败,这使其及其家庭在很长一段时间难以摆脱困境。我们给学生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因此即使他们失败了,也不至于破产。这便是韩国创业教育的容错体系。

《世界教育信息》:韩国群山大学建有创业教育中心,请问其是如何帮助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加强创业人才培养的?

金显矗何颐悄壳爸铝τ谂嘌创业人才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习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我们将于2017年创建创业学部,其将为学生开设技术领域的讲座,如信息通信技术、食品工程、基础化学技术等,希望他们发现自己的才能所在。此举旨在将学生培养为企业家的同时,使其具有某一专业领域的宏观知识体系。

三、政产学合作促进制造业创新人才培养

《世界教育信息》:大学生创业离不开产业界的扶持,您担任韩国生产力协会的会长。同时是现代汽车集团的顾问,可否介绍下韩国产政学合作,特别是产业界是如何促进大学生创业的?

金显矗汉国大学习惯于给予学生理论导向型的指导,因为毕竟教授们是理论专家。但是,创造性来自于理论和技术的结合。为促进产业、学校与政府之间的互动,我们必须将教授的角色转变为实用知识的专家。

中央与地方政府已经将补贴给企业的研发资金发给与其合作的大学,行业协会和综合性大企业也将其研发资金投给大学。希望获得研究资金的教授需要将其研究领域拓宽到基于实践的项目,这可以促进教授的转型。他们将资金应用于研究和学生的培养。我们还有一个项目叫做“顶点设计”(Capstone Design),学生必须完成一个综合项目才能顺利毕业。学生的毕业资格由原先的毕业论文变为“顶点设计”项目,其中一些是企业的项目。在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得到培养。他们将会成为使企业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世界教育信息》:中国正在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在您看来,未来的制造业人才培养有哪些关键点?

金显矗赫府应该优先考虑推行那些能使制造业繁荣发展的政策。创新常伴随着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已经走过了大规模生产的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适时地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口号。在当下的阶段,中国制造业需要训练有素的人力资源,也需要在世界领先企业中学习管理技能的人才。为了培养这类人才,工程学院应该教授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六西格玛(6-Sigma),工商管理学院的学生也应该学习标杆分析法(Benchmarking)。

质量提升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第三方质量认证机构。例如,我们的群山先进技术创新中心(Kunsan Advance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就是一个专业认证机构。当汽车/机器零部件公司希望为原始设备制造商提供零部件,就需要获得质量认证,包括其产品的耐久性、可靠性等。他们需要通过这个中心得到认证,因为原始设备制造商需要第三方的证书。这也表明,大学需要培养测试评估方面的人才。

四、合作精神和创造力是大学生创业的关键

《世界教育信息》:贵校跟中国高校有哪些互动与交流,特别是在创业教育方面?

金显矗褐谒周知,很多企业家没能取得成功。我们应该问学生为什么想成为一名企业家,因为创业意味着需要冒很大的风险。在我看来,创业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结交更多的朋友。如果一些人认为他们的经商目的是结识更多的朋友,那么即便有一天他遭遇了失败,只要想到在这个过程中交到了朋友,那么至少还是快乐的。在大学里,学生最应该学到的是结交可以共同合作的朋友。对于高校,合作与交流也同样重要。

我们与温州大学共同创建了一个全球创业营,分别在温州大学和群山大学举办为期一周的夏令营和冬令营。在活动期间,学生可以结交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大约有30名来自两所大学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再被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共同设计他们的商业模型。我知道他们并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成功创办一家公司,活动的重点在于让他们在这段时间里先成为好朋友。这种尝试确实奏效了,因为其中一个组在今年秋天就要启动他们的商业活动。

《世界教育信息》:关于未来高校的创业教育,您有些什么建议?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072-02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走过了近五个年头,形成了一套适合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即“五位一体”的创业创新教育架构,真正构建起了一个基地――创业实训基地、两个课堂――第一课堂和创业实训第二课堂、三类活动――以创业竞赛、社会实践和党团活动为特色的“123”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存在的问题

担负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高校对责任认知不足 创业教育在多数高校流于形式,甚至是空白。此外,大学生创业的政府责任认知亦明显不足,忽视了政府在创业激励与引领、创业政策与服务、创业环境支持、创业教育等方面的社会责任。

大学生创业教育手段落后 各高校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运作,大学生创业运行机制(如创业激励机制、公共政策与法规机制、创业流程机制、行政管理机制)明显匮乏,创业宏观政策、创业服务引领体系明显不足,存在政策空白、政策冲突、政策模糊、政策误读等。

大学生创业教育孤立运行 重理论,轻实践,少教育,缺服务,高校、政府、企业三联动的大学生创业运行机制没有落实,对创业教育如何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接轨的问题缺乏实证研究,缺乏高校创业教育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设计等,致使大学生创业脱离实际、缺乏政府和企业界的支持,可操作性差。

创业理论本土化研究与实践明显不足 创业教育研究带有明显的外来文化基因,在整体上尚处于起步和评述西方研究成果的阶段,以介绍借鉴研究为主,理论本土化及实证应用研究未有明显突破,以致理论研究对创业教育实践缺乏实际指导价值,立足于本土的创业教育新模式尚未形成。

创业创新教育实施过程

建构创业教育课程新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新体系由创业类公共选修课(如增设《创业管理》课程)及创业类限选课(含定期举办的就业与创业讲座)构成。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使其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创业类限选课是指以我国高等学校专业目录的学科划分为基础,为学生开设在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开展创新创业的针对性教育的课程,目的是启发学生将创新创业与所学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挖掘本专业应有的创新性、创造性教育内容的同时,融入或渗透有关创业教育的理念。我院将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技能提升”、“实践强化”三大模块并贯穿教学全过程,同时,推行“三三三”制教学,即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实践教学各占1/3课时。理论教学由就业与创业教育导师承担,侧重就业与创业理论教学,培养就业与创业意识;现场教学以企业家为主、就业与创业教育导师为辅,进行就业与创业实务的示范性教学,体现真实性和感染性;实践教学以学生及技术专业导师为主,企业家、就业与创业教育导师为辅,强调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自主设计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建构“四互动”的创业课堂教育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种互动创业教育中:一是第一课堂内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少讲、精讲,节省出大量时间进行多种多样的实训和案例分析研讨,让学生大量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和思考,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的互动。二是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互动。考虑到第一课堂教学受时数和场地及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空间的限制,我院尝试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联系起来,第一课堂指导第二课堂,第二课堂补充和强化第一课堂,通过分层次、分类别的创业指导,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通过举办“名派创业大赛”、指导学生参加“佛山市青年创业大赛”等活动,强化课堂教学效果,通过举办多场次、多方面的课外讲座,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点面结合,开展个别辅导,完善课堂教学的细节,实现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三是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互动。学生创业指导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良性互动。为此,应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实现学生创业教育的全方位、多渠道,提升创业教育指导的效果。四是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民间组织)的互动。由学校学生处(办)、团委、学生会、党支部等构成的学生工作机构是学生创业指导的正式机构,负有义不容辞的指导职责。此外,积极吸纳校内的各种学生社团作为非正式组织(又称为民间组织),利用它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与这些非正式组织积极互动,采取社团合作、工作指导、总结评比等方式,引导它们为学生的创业指导服务。

建构创业教育实践服务体系 我院在深入研究创业教育的实践服务体系方面,提出了在地方高校建立创业实训平台,在企业建立创业体验基地、设立创业基金,引入风险投资,与企业界倾力打造校园“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领航基地”的构想。同时,由名派办公家具有限公司每年出资10万元设立“名派创业”大赛,将创业教育实践服务体系与内容体系及课程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创业实训、行业实训、专业实践、资格证书实训等一套完整的创业教育实训机制,深化创业教育和服务体系,以提升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几年来,学生的创业实践证明,在创业教育实践服务体系的支持下,我院的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果实。

形成广东地方高校“五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架构 创业教育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主体、企业(企业协会)为支撑、全社会关注、家庭支持的“五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新格局。一方面,主动联合政府、企业,全面拓展校外就业与创业实习基地;另一方面,把政府和企业请进来指导校内就业与创业基地建设。同时,倾力打造校园“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领航基地”,在校园内开辟固定基地供大学生开展就业与创业实践,突出就业与创业培训、政策帮扶和技术指导,真正落实我们所倡导的“123”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123”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实施效果

本项目研究明确提出了建构广东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与服务体系这一新的创业指导工作发展观,为新时期地方高校创业工作提供了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是科学人才观在高校领域的具体实践。

课程体系初步形成,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创业管理》等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体系初步形成,互动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我院将创业教育课程分为通识教育阶段、技能提升阶段和模拟创业阶段三个阶段并形成体系,建构了“三三三”创业教学模式,使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本土化。跟踪调查的结果表明,90%以上的学生认为该模式具有特色,通过学习能拟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从事与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工作实践,获得职业岗位感性认识及实际工作经验,职业规划的能力可得到培养和提高。

创业大赛等活动孕育校园创业文化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创业创新大赛,营造了我院学生浓厚的创业意识和氛围,孕育了校园创业文化。在2008年“金钥匙”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团体赛)上,我院共有三个项目获奖;“消费地图导购引擎”项目获2009年第一届广东大学生“U势界”创业项目大赛创意奖;“Z客4+1”等两个团队获2010年“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入围奖;在2011年佛山市青年创业大赛中,我院一名学生的“准妈妈舒心家园”获得一等奖,同时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囊括了“最具创意奖”、“最具市场前景奖”、“最佳团队奖”三个单项殊荣。“名派创业”大赛吸引了336支团队参赛,近1000人参与。我院与顺德名派办公家具有限公司等160多家企业(组织)合作共建创业实习基地,组织了4000多人次进行创业实践。

毕业生创业素质和能力显著提升,社会效益明显 通过与政府和合作企业举办创业培训、行业精英与专业精英实训等工作,毕业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了质的提高。如在2010年获得名派创业大赛一等奖的我院某毕业生,在佛山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优评网”,并担任了总经理职位;获二等奖的某学生在广州一家科技公司任主管职位,实现了在岗位创业。据统计,近年来,我校学生自主创业企业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有3家,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有3家,年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有近20家,毕业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社会效益明显。

“123”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通过高校、政府、企业三方联动构建的创业教育模式和创业运行机制,该模式强调创业教育是高校、政府和企业的共同责任,提出创业教育要形成合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主体、企业(企业协会)为支撑、全社会关注、家庭支持的“五位一体”创业创新教育新格局。以“五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架构为核心,建构创业教育课程新体系,建构“四互动”创业课堂教育模式,建构创业教育实践服务体系,改革课程体系和创新实践模式,可以使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地方高校实际,从而更具本土化色彩,该模式的创立既升华了创业理论,又丰富了社会实践,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佘敏.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优劣势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2]纪玉超,沈文青.以融合的理念建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

[3]毕馨爻.传媒视野下的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研究[J].中国报业,2011(14).

[4]夏春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4(6).

[5]胡建英.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9(2).

[6]胡明山,钟建华,陶知翔.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27).

第5篇

一、解读大学生创业之创新思维

什么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作为青春代表的大学生创业群体具有强烈的改变现状的的意愿萌发,表现出潜在的创业动机,对其在创业实践活动起着指引推动作用,支配着创业者的态度及行为,是创业活动中重要组成部分。而创新思维推动大学生对未知事物产生的强烈好奇心,摆脱现有的固有思维定势或思维框架,产生独立性,创造性思维,并积极转化为探索创业的原动力。

二、周边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当下,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多项相规定鼓励大学生创业,高校也设立了各类大学生创业支撑项目和专项资金,大学生群体的创业热情高涨。本人目前创业近一年,通过与大学生创业群体的交流学习,针对本校及周边高校调查得出一份数据:在被调查的大学生创业者86人,涉及多个行业领域,但不难发现,大学生获得项目立项和专项资金支撑只占数据14%。半年后对之前被调查的86人进行交流调研,当中不到30人坚持创业,大多是由社会经验不足,竞争压力大,人脉圈小,承担较大的成本而放弃创业。但也不乏成功的案例,例如:调查数据中有12人开设创意陶瓷工作室,目前均已打开销路,极大的鼓舞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

三、培养大学生创业之创新思维的建议

第6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创新

随着研究与实践的深入推进,创业教育在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得到确认和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国家、各省市以及高校等多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已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客观说来,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依然存在教育内容与学生专业特长脱节、教育形式与学生主体需求割裂、教育过程与学生生活时空分离等问题。创业教育如何利用好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创业的理念与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好地助力大学生的成才发展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建构主义关注教育对象认知结构的生成机理,探讨教育过程个体与时空环境之间的互动逻辑,成为教育改革中优化教育内容以及调整教育过程的重要借鉴理论。借鉴建构主义的理念与方法,提升创业教育进路的针对性、规律性与科学性,成为创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思考向度。

一、建构主义的学理释义

建构主义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构主义发展成为教育领域影响最深远、应用最广泛的心理学理论之一。建构主义通过对个体原有知识经验、学习环境、文化情境等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提出教育对象知识与技能的建构生成过程,为教育的科学展开提供了相当有益的借鉴。学者们或者着眼不同研究需要,或者采用不同研究方法,或者基于不同研究范式,不断丰富建构主义的理论内涵以及拓展其研究视域。建构主义核心理论观点如下:

1.学习的过程以学习者内在需要为动力源泉。建构主义认为,教育过程实质就是信息的转移与吸收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从来都不可能是被动、机械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有选择性地选择信息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信息是否能够有效实现从教育者向学习者的转移,并不取决于教育者或者教育内容本身,而更多地在于学习者。教育者不断向学习者输出信息,很多信息被中断、遗失、拒绝,原因就在于这些信息无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那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如何生成呢?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根据需要不断对教育信息进行筛选,与学习者需要相对接的信息就能使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并转变为学习动力,与学习者需要不贴切的信息便自然成为无效教学内容。换言之,教育过程的有效推进的动力源泉并不是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或者教学内容的数量,而是学习者对信息的需求程度。

2.学习的过程以学习者知识经验为重要基础。建构主义通过对不同学习范式的学习效果进行比对发现,学习效果直接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即心理学所说的前认知结构联系越紧密,学习材料就越能为学习者所认可接受;反之,则更为学习者所排斥。面对新的学习任务,学习者不是以眼前学习材料作为学习原点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而是紧密地依靠前认知结构,将前认知结构作为学习的重要基础。当学生要学习新的知识或者技能时候,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新的学习材料与前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线索,依据这些线索认知当前学习材料的意义,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换言之,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不是独立地建构全新认知结构的过程,而是前认知结构不断深化、拓展、提升的连续过程。因此,建构主义教育观尤其强调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建立当前学习材料与学生前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创设更多的条件与机会。

3.学习过程以学习情境的建构为关键环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的过程并不如表象所呈现的,只是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互过程,而应该是教育者、学习者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的信息对流过程。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缺失学习情境的支持,就难以形成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难以生成关于学习材料的意义体系,学习过程只能是表面、肤浅的。学习情境不仅只是简单包括学习过程中的外界环境,更重要的是学习者的社会文化环境。建构主义通过研究发现,个人的学习与社会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的学习过程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习与发展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文化和社会情境在认知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1]。教育既要依据学习者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又要有意识地为教育过程创设社会文化环境支持。

二、建构主义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偏失

在国家政策以及就业形势的双重推动下,创业教育已经逐步发展为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依托创业教育,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校在深化改革浪潮中的适应力逐渐上升为教育领域的共识。在此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日渐完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创业教育中低效教育以及无效教育等现象依然存在。运用建构主义的科学理念与方法,观照创业教育的当前偏失,对于明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改进思路必然是大有助益的。

1.过分聚焦创业学的理论教授,忽视大学生主体性需要。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许多高校迅速成立创业教育学院,统筹协调全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经过近几年的积极探索,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渐成体系,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坚实的理论武装,但与此同时也衍生出另外的问题。建构主义认为,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关注到学习者的内在需要以及推动学习者的主体性实践,那么学习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的。而当前创业教育恰恰陷入如此窘境。“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管理学、经济学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为主,一方面,他们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创业经历,在创新创业知识传授中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等直观感受”[2]。创业教育过分注重“理论填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主体性实践等维度在无形中被遗失。大学生创业教育在课程设计时候过分强调知识内容的系统性以及连贯性,向大学生全面地讲授创业学知识。但事实上,创业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是纯粹学理层面的研讨学习,而必须是创业理论与实践相互映照的联结桥梁,在实践锻炼中培育涵养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创业教育未能“有意识地关注大学生的学习需要,有针对性地推动大学生实践锻炼,积极在此过程中催生主体的主动积极性”,与建构主义关于学习者内在需要重要性的理论观点是背道而驰的,弱化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效。

2.过分关注创业教育中的理论系统性,忽视大学生前认知结构。建构主义相当重视学习者的前认知结构,认为只有当前学习材料与前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联系线索,才能更好地助推学习者对当前学习材料的意义建构,但是当前创业教育的普适性取向却忽略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前认知结构。如前所述,大学生创业教育更多地由创业教育学院牵头,整体规划全校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校学生,不分文理、不论年级、不问兴趣,都采用“千人一面”的授课内容与教学方式。这种做法在提升便捷性的同时也催生了创业教育同质化现象。大学生来自不同院系,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认知模式以及优势特长,这些都是大学生前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元素,对于他们的学习认知以及创业实践都产生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创业教育忽视了大学生前认知结构的建构规律性,缺乏有针对性地开展就很可能导致“盲人骑瞎马”的被动局面。因此,高校在落实创业教育战略任务过程中,如何将大学生的专业思维以及兴趣特长等前认知结构结合起来,构建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整体联动的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3.过分强调大学生创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忽视教育情境的创设。建构主义将教育情境作为学习者重要支持力量,认为学习者缺失学习情境尤其是其中的社会文化的支持,学习就很难高效有序进行下去。为此,高校应该联动家庭以及社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设坚强有力的文化支持,这是鼓励大学生将创业知识落实于创业实践的重要助推力。但是,当前还是有不少大学将自主创业作为求职不顺的后备选项,认为自主创业只是无奈之举,而类似思想在学生家长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许多家长不理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时代价值以及战略意义,将自主创业与不学无术、不务正业画上等号。对于这些负向的观念阻力以及文化障碍,高校还未能深刻意识到其巨大的消极作用,采取迅速有效的消解策略。高校在落实创业教育过程中更多地着眼于创业学知识,而没有很好地通过建设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构筑家校支持系统、宣传创新创业现实意义等手段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文化观念方面的支撑。换言之,创业教育如何借鉴建构主义学习情境的理论观点,强化夯实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情感动力与文化基础,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革新发展的有效着力点。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新理路:建构主义的视角

建构主义为高校革新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崭新的实施思路,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创新的有益思考向度。针对当前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借鉴建构主义教育观的理论、方法与技巧,更具规律性、有针对性地推进深化,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高效、良性、稳定发展。

1.紧扣学习需要,推动大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学习材料进行筛选,不能满足需要的学习材料在无形中便会被学习者抛弃。大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在长期实践中觉察自我认知不足或者在意识到当前学习材料重要性时候产生的。因此,创业教育要善于、勤于、乐于搭建当前学习材料与大学生需要之间桥梁,而很重要的方法手段就是推动大学生进行主体性实践。要增强大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就要让他们主动体悟这些知识在创业实践中的价值。一方面,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为大学生深化认知理解提供实践基地。大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与管理的一线,在观摩学习中切身感受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创业知识的重要性以及觉察自身创业知识体系的局限,这是催生他们返校更加认真投入创业知识学习的有效推动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加促科技成果向经济效益的转变。创业教育最终是服务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以及自主创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深远有效的服务,能够提升他们对创业教育的信任感,而这些都是他们激发大学生学习需要的影响力量。

2.关注前认知结构,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创新。建构主义坚持学习的过程是前认知结构与当前学习材料的联结过程,教育必须为学习者进行“前后联系”提供线索。进一步说,创业教育不能只是单纯关注创业学的本体论知识,而应该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专业特长以及兴趣爱好等作为创业教育整体设计的考量因素。为此,高校必须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融共生的实施思路。一是转变学校层面独立承担创业教育任务做法,实现创业教育的校院共建。除了学校层面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必选课程与选修课程,院系还应该建立与学院专业特色相适应的创业教育课程。多样化、针对性、贴专业学习的创业教育课程不但提升创业教育课程与学生思维模式的契合程度,真正活化大学生的前认知结构,而且扩大了创业教育的覆盖面与影响力。二是重构专业教育课程理念,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专业学习全过程。“专业教育是创业技能培养的根基”[3]。专业教师要准确认识创业教育的教育意蕴,明确其在创新精神培育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融合不是要鼓励所有人都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而是要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在大学生认知结构中根植创新创业的基因,实现“少部分学生为主的培养自主创业为主转向面向全体在校学生的岗位创业者”[4]。

3.创设有益教育情境,构建大学生社会文化支持系统。建构主义倡导有效的学习过程必须是在强有力社会文化支持系统中进行的。为此,创业教育不仅要在大学生创业技能方面下功夫,还应该为大学生搭建观念支持系统。首先,依托校园文化载体,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高校可以设立“创客周”,每学期固定在某个时间节点集中开展创业政策宣传以及创业文化普及;可以成立创业俱乐部,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创业服务;可以尝试为大学生配备创业导师,建设“有温度”的创业教育;可以设计校友企业家创业支持基金,鼓励校友以实际行动帮助引导大学生有序顺利走上自主创业道路。如此等等,都能在大学生群体中营造认可创业、支持创业的校园文化。其次,构建家校联动机制,夯实大学生文化观念基础。高校可以利用新生开学家长见面会、寒暑假“给家长的一封信”、日常的家校沟通等途径向家长宣传创业教育的时代必要性。家长的支持是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道路的强大推动力。一言以蔽之,建构主义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兼具有学理与实践的耦合性。借力建构主义的理念、方法与技巧,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优化调整,成为高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建构主义与大学生创业教育之间的协同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范围、长时间、多举措渐进有序地推进。

作者:陈小花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对建构主义的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5(4):56-59.

[2]王长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2):124-126.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只有不断实现创新,一个民族才能得到不断地发展,一个国家才能兴旺发达。而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等原因在创新方面有着非常大的潜力,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手段和教育方法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决定性作用。当前,中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问题,如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业不能取得成功等。因此,要求高校和教师要积极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一、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在当前国内众多高校中,都已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同时在校内也组织了不同形式的创业协会和创新创业比赛等活动,以求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以较大提高。社会上的一些培训机构也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多年的实践中,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大量缺点,如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有重视加强学生的操作训练与提高学生的技能方面,在实践教学体系当中还没有引入学生职业能力、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相适应,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也不能体现创新创业能力。

最近几年,我国高校虽然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当中,但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很多都是利用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增加学生实践内容、训练学生的动物能力来形成的。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还是较多应用实验、实训和实习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高校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存在于大学四年教育当中,只有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全面谋划教育过程,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总之,高校只有具备完善的教育理论体系和制度框架,才能自理论上解决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有利于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才能使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对策

1、加强课程建设

高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创新创业课程,可以利用选修或必修的形式,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只存在于人的思想当中,而应该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才有利于创建针对性强、科学性强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学生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创新创业培养课程讲座,可以聘请校外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有一定成就的专家或学者前来学校讲座,讲座内容要做到循序渐进,以此保证此类讲座具有品牌效应,使学生自觉把听到的内容与自己当前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2、加强课外活动,构建项目体系

一是借助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而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学校教务、学工部门、团委应该结合在一起共同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举办创新创业专题讲座、讨论沙龙、交流研讨和学科竞赛等,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可以在校内建立“创新创业培训班”,定期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制订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计划,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开展培训,在校内创建创新创业环境,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形成系统。

二是利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人文素养和思想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创办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第二课堂。同时学校宣传部门还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还可举办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能力比赛、挑战比赛、职业能力规划比赛、数学建模比赛等,依靠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创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环境;借助立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训练项目应该具有学术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创业项目重点开发科技型创业,在设计方案时要具有操作性。学生的教师的帮助下设计项目、实施项目,学生可以借此完成论文申请专利。因此学校必须具备完善的科研立项式实践训练体系,全面管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学校在经费方面要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利用在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形式下开展的创新创业项目研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有着极大的帮助,可以加快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造较好的学术气氛。

3、加强管理,构建保障体系

很多高校的教学管理机构、学生管理机构、招生就业机构都是各自为政,相互间缺少联系与沟通,课上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不能实现衔接。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系统性不强,要想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就需教务、学工等部门实现联合,组建一致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要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与专业水平,同时还应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学校来说,可以聘请校企联合的单位企业领导做学生的辅导工作。严格管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建立创新创业能力档案,自大一入学时的职业生涯规划到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再到结束时的能力测试,要求在学生的档案中都要有详细的记录,才有利于进行系统的管理,可以应用学分制,利用分数表现大学生在校内校处参加的各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有利于观察学生在不同时期的成长,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4、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实践平台。

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过程中,搭建实践平台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利用实践平台可以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在此可以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和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促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存在各种不同的形式,如创新实验室、仿真实验室、大学生科技园、大学生实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基地等。不同的模式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不同,如创新实验室和大学生科技园的主要作用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事科学研究;仿真实验室和实训中心以提供实习和实训为主,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创业基地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捕捉商机的能力,在实践中应用创新创业理论,提高创业能力。建设实践平台与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为了让实践基地更好地发挥作用,要求建立完善的实验基地规章制度,要求高等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积累更加丰富的经验。

总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当中,高校培养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依靠专业教育与实践教学,高校只有及时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会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创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完善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高质量人才。(作者单位:1.安徽省凤阳县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2.安徽省凤阳县安徽科技学院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 沈镇波.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能力教学模式研究[J].成功(教育).2011(05)

第8篇

机械工程学院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为促进大学生创业,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更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党的十报告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提出,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中提出,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国家大力鼓励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扶持和大量的资金。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来讲,要切实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大学生创业。

一、培养创新能力、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创业指导

1、深挖内涵,凝练创业教育理念

学院结合学科、专业及学生特点,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基本目标,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创新教育融入专业建设中。创新意识与专业知识融合渗透,专业知识与创新实践双向互补,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2、培训充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鼓励青年教师下企业,通过现场工作,掌握专业前沿技术,了解一线需求、生产岗位的实际问题以及企业管理知识,对学生的“职业性”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又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后劲;同时通过培训、交流等多种形式,努力提升师资创新水平。

学院组织相关教师参加了职业生涯规划TTT课程培训和省职业指导师培训,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经常性地进行指导,能够保证学生在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问题随时得到解决。另外,学院每学年还组织学生参加学校GYB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创新意识。

3、多元递进,优化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造学》、《就业指导》课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协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新的准备,实现政治素质和创新素质双提高。

举办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讲座,邀请一些创业成功的人士、校友和专家做报告,让学生熟悉创业的基本情况和流程,调动学生的创业激情。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动手能力

在实习环节中,配备了强有力的指导实习的教师队伍,每次实习都由富有经验的老师带队,现场有专业技术人员给予指导。建设了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保证了实习的顺利进行和实习质量的提高。由此,变“依赖教材”为“依靠生产实践”教学,将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融合,为学生自主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5、丰富载体,拓展创新创新教育实践平台

采取措施,拓展渠道,学院积极构建创新和职业指导体系,利用和依托产学研基地、重点实验室等现有条件,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帮助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形成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新教育体系,提升创新教育层次。每学年假期积极组建“大学生就业创新实践团”深入“大学生就业创新实践基地”开展就业创新实习实训。在此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 加强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1、组建团队,积极营造创新创新教育氛围

学院牵头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其中2014年指导教师共60人(占学院教师总人数47%),学生共477人(占学院学生总数19%),以项目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的团队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和技能,为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改变就业思路、激发创新热情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创新实践活动,学生本人在今后的就业中能够技高一人,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能够推动学生专利等科研成果的转化,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技能,为有志创新的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前期条件与环境,形成良性的循环,有利于造就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逐步走出自主创业之路。

2、参加大赛,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

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设计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加强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学院积极组织学生

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申报,

大学生金工技能实践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新计划大赛,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为进一步扩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覆盖面,保证参赛作品的质量与创新性,学院还下发了关于组织申报“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团队”的通知,制定了“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团队管理考核办法”, 明确提出对立项团队平均3000元/年的资助,每个团队需由2~3名指导教师和15名以上学生组成。指导教师负责团队中学生的遴选、团队的活动指导、日常管理和经费使用。学生自行组队参加比赛,每个团队有专业教师全程指导。近年来,学生作品通过选拔代表学校参加省赛、国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约60项,省部级学科竞赛奖励200余项,学院获全国优秀组织奖5次,省级优秀组织奖6次,为学校、学院争得了荣誉,让学生得到了充分锻炼,培养了一定的创新精神。

3、打造创业典型,发挥示范辐射效应

学院一贯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适应性和能力,通过系列化、全方位创新教育,逐步打造出创业典型,将部分适应性强的创新成果,通过改进、提高、推广,带动创新教育向实际的创业层面推进。安徽省十佳大学生评选提名奖(是获提名的唯一一位本科生)、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我院焦忠同学创办芜湖思科知识产权咨询有限公司;我院学生丁文飞创办淮南市魔度动漫设计有限公司在第二期华图教育大学生创业基金全国终审决赛获得华图教育2013年大学生创业基金资助,资助额度为10万元,我校为安徽省唯一入围获得资助的高校;获得首批“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的校机器人协会会长我院学生储德江创办芜湖懒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这些创业典型的打造,带动了学院创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态势。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实践”,高校要采取多种有效途径来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从而有效促进大学生创业,为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创新培养与创业实践互促共建新模式的构建》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3期.

第9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创业;创业课程体系

一、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迟,高校的创业教育有很多薄弱环节,缺少可行的创业教育对策。以广东高校为例,如嘉应学院虽开设了“创新创业实践”课,但开设时间不固定,缺乏科学系统的安排,没能引起学校的重视和学生的注意。创新创业教育是长期性、系统性的大工程,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合理有效又科学的构建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

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有很多,比如高校辅导员、优秀的校友、成功的企业家、成功的创业人士等,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还是缺乏,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也有待提升。嘉应学院的创业指导教师是由学院辅导员、团委领导老师、就业中心老师等担任的,这些教师缺少创业的经历,能教授给学生的只是创业政策、形势等知识层面的内容。而对于创业有经验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优秀校友来说,虽然他们有丰富的创业经历,但是缺乏系统理论知识体系,不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创业教育,零散的经验分享、创业大赛的点评等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所起的作用不大。高校老师虽然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但又缺乏创业方面的实践经历,他们所讲的内容对学生来说缺乏说服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创新创I背景下,我国的创业文化还处于初级阶段,从校领导、主管部门到教师的思想观念都存在不少的误区,由于对创业教育认识存在诸多误区,很多高校尚未将创业教育纳入育人体系中,目前,高校基本上进行的就业教育也仅仅限于具体的应聘技巧、就业信息的提供、政策法规的解释等。

四、对策

1.大学一年级: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

大学一年级进行创业意识启蒙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大学一年级是学生创业意识的萌芽期,需要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领。应让学生了解,通过四年的学习,可以就业、考研、出国深造、创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大学一年级,更要充分培养自己的兴趣,拓展自己的视野,并针对自己的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2.大学二年级: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

大学二年级,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比赛,积累创业经验。应鼓励广大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根据学生获奖情况给予指导教师和学生一定的奖励,评选“创新创业之星”“优秀创新创业团队”,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确保大部分学生都能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业活动。依托学生社会实践社团,开展“创业大讲堂”活动,加强创业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开阔视野。

3.大学三年级:进行创业知识系统化培养

大学三年级时,学校要把培养的学生创业素质放在重要位置。这阶段应开设较为全面、系统的进阶课程,各高校要协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专家专门为大学生设计远程培训课程,集中开发创业项目库,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帮助。大学三年级时,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比如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来校开讲座,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学校还应创建创业教研室,这样便于学校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创新创业教研室师资要不断完善,学校创业教研室还应针对学生创业方面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及时解答。

4.大学四年级:培养大学生创业风险意识

大学四年级时,学校应培养大学生创业风险意识,并系统巩固之前的学习成果。以广东省的高校为例,大学生创业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四上学期,此时,就要让大四学生充分了解创业课程的结构、内容、组织,学校在安排创业课程时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科的学生开展不同类型的创业实践课。高校应做好这一阶段的培养计划并设置好创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在课程组织设置方面要下足“功夫”,各高校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运用创新创业思维去发现、思考、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促使大四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对以后的工作有莫大的帮助,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赵玉琳,马锦.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招生培养就业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3(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