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6 08:10: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护理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几个世纪以来,医学领域一直在使用模拟模型培养医学专业人员。早在17世纪,亚洲地区便已使用针灸模型;18世纪伊始,欧洲地区也开始使用助产模型培训助产士。现代医学教育中首次使用模拟模型是在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复苏安妮”(ResusciAnne,一个复苏训练模型)和“哈维”(Harvey,一个用来培训心脏学专家的真人大小的人体模型)的使用。20世纪80年代,麻醉学教育者借鉴航空和军事训练领域使用模拟技术训练个人和团体处理危机事件的经验,布置模拟训练环境以实施麻醉实践。随着互联网及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20世纪的最后10年成为模拟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模拟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如太空探索、核技术、汽车工业的安全保护系统研发等。每个行业在进行耗费巨大或过于危险的系统测试之前,均会首先实施模拟以节约成本和降低风险。近年来,更为经济、轻便的多功能模拟设备的应用,尤其是高仿真模拟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医学教育的变革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医学教育机构运用简易心肺复苏模型在公众中普及急救技术;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频发,促使政府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用电脑装置进行灾难应对的模拟演练。此外,医学教育机构建设了越来越多的模拟实验中心,希望给学生提供一个逼真但无风险的模拟临床实践环境,为学生将来真正的临床实践做好充分准备。与此同时,多个与模拟相关的区域性组织和国际组织相继成立,如1993年成立的欧洲医学模拟应用协会(TheSocietyinEuropeforSimulationAppliedtoMedi-cine,SESAM)和2004年成立的国际医疗保健模拟协会(TheSocietyforSimulationinHealthcare,SSH)。这些学术机构通过设立专业期刊和组织学术会议全面推动了模拟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和发展。
2模拟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2.1模拟的概念
模拟是一种真实情境的展示。新牛津美语字典解释道:“当在进行直接实践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风险时,可以应用模拟;或者可以将模拟作为一种学习或人员培训的手段”。在医学领域,模拟被描述为试图“复制部分或全部必要的临床状况,以便这种状况在临床再现时可以被更快地认识和处理”。Nickerson等给出了护理领域中模拟的定义。其中理论定义为模拟是一种结合了多种学习策略的以现实为基础的学习过程,包括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引导性反馈和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活动,以搭建理论知识或个人经历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操作性定义为模拟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过程,模拟出真实场景并允许学习过程在一个无偏见的,合乎伦理及安全的氛围中进行。
2.2护理教育中模拟的特征及理论框架
Nickerson等归纳出了模拟的三大特征,分别为知识习得、仿真性和成效。其中知识习得这一特征体现在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引导性反馈中的讨论、分析和反思,所获得的知识保留率更高。仿真性是指模拟教学对现实的模拟程度,分为高度仿真、中度仿真、低度仿真3个层次,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对应的仿真设置。成效包含技能发展、知识整合、评判性思维、独立、自信心和学习者满意度等6大要素。Jefferies等综合了护理、医学及其他学科的模拟教学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性文献中的观点发展出了护理教育中模拟的理论框架。含有教师因素、学生因素、需融入到指导中的教学实践、模拟教学设计特征和预期的学习成效5个概念成分,每一个概念成分都可以通过细化的变量进行操作。笔者综合模拟的各项特征及要素,整理出了“护理教育中的模拟设计要素”。主要包括4方面。①教师职责:细化课程目标,密切联系临床,提供真实案例,设计清晰流程,再现仿真情境,多重角色互换。②学生职责:提前充分预习,明晰模拟目标,回顾背景知识,熟悉模拟流程,团队密切合作,角色分配明确。③设计要点:目标适切,匹配学习者知识及能力;复杂程度适度,模拟情境由简单至复杂,不确定性由低到高;充分告知,包括情境内容、流程、所需时间、角色要求、预期目标;直观仿真,包括环境、设备、模拟人等设置接近临床环境;决策触发点明确,提示恰当;模拟后讨论注重引导式反思、鼓励分享。④实施模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即时反馈,团队共商,师生互动,形式多样,角色轮换(病人及其家属、护士、观察者),教师高期待,学生高自我实现。
2.3护理教育中的模拟类型
模拟可以分为现场模拟和虚拟模拟。现场模拟是指将模拟与真实的临床环境结合,提升真实感和安全,在限定时间内反复练习。虚拟模拟是指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模拟如虚拟医院等。按仿真程度,模拟经历了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在低度仿真阶段,多是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病人的临床状况或用角色扮演使学生融入特定的临床情境中。随后是使用简单或复杂的局部训练模型,如静脉手臂、导尿模型、简易心肺复苏模型等,用于帮助学生训练特定技能。使用计算机的模拟科技含量更高,参与者在临床情境中可以通过人-机对话的形式来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实施技能和做出临床决策。与真人相似,可以眨眼、流泪,有呼吸、心搏等生命体征,能与学生对话,并对学生的操作产生相应反应的逼真精致的高仿真模拟人,则可以为学习者提供高度仿真的临床情景以及高水平的人机互动。此外,由经过训练的人,依照剧本来扮演病人角色,能准确、逼真、恒定地表现病人病情的模拟形式,即标准化病人模拟人也被广泛应用于学生互动性较高的技能练习。
2.4护理教育中的模拟教学流程
可以将模拟教学的开展视为一个项目计划,需要在正确的时间、地点,用正确的成本和方法,给正确的人教导正确的信息。模拟教学可以分成不同的阶段。首先需要制定并改进模拟方案;其次需要对教师尤其是刚接触模拟的教师提供培训;最后便是实施模拟方案并进行评价。以高仿真模拟为例的具体实施阶段的具体流程:设计模拟案例—模拟案例编程—运行模拟案例—进行引导性反馈—效果评价。如此不断循环。
2.5模拟运用于护理实践初学者的教育中
日益复杂的临床环境、病人住院时间缩短及维权意识的增强和严峻的护理人员短缺,使护生在临床实习或新手在实施操作时承受巨大压力。模拟可以为初学者提供反复练习的机会,还可以为初入临床的新人提供一些应对罕见或高风险情境的临床实践机会。在模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并纠正错误;而这种错误并不会危及病人,也不需要理论课堂教师和临床带教老师的介入、纠正和控制。学生可以重复训练同一个临床情景,用模拟学习来调整目标,这些都为学生进入临床实践做了充分准备。因而模拟教学已被整合入各个层次的护理课程体系以及临床的新职工培训计划;在过去几十年间,教育或医疗卫生机构开设模拟项目以增强病人安全,提升护理管理能力。同时,这些模拟项目涵盖护理的各个领域,除基础护理、健康评估和内外科护理外,还涵盖急、危重症护理,妇产科、儿科护理,灾难管理,姑息护理,社区护理和精神科护理等。诸多研究表明,运用模拟教学可以缓解绪学生的焦虑,增强同理心,提升自信和自我效能,提高学习满意度,增强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临床决策能力和多学科合作能力。
2.6模拟作为评估或评价工具
模拟在麻醉学领域被用于麻醉者的工作评估,纽约州麻醉协会用智能的人类模拟装置去评价和纠正麻醉师技术失误。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也已被运用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然而,在护理中模拟通常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而非评估或评价方法。尽管用模拟的方法来评估或评价能力的有效性、可靠性没有得到严格的论证,但在护理领域中,模拟将越来越多地用于测评形成性评价和执照考试以及资格认证
2.7模拟教学的优势
护理教育者如果仅仅因为模拟教学是一种热门的教学方法而将其引入课程教学的话是远远不够的。相反地,需要将模拟教学的优势同课程设计充分结合。由于模拟教学在安全的模拟中心进行,消除了对病人的威胁,学生可以不断练习,放心大胆地操作而不用担心风险,从而使学习成为最主要的任务。模拟也为学生提供大量机会去练习一些在临床中可能根本不会遇到的罕见、高风险的操作,以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为处理危机状况做准备。良好的模拟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整合评估资料,应对临床的实际状况,做出合理的临床决策,反思实践过程,评判性地分析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技能,评价他人的临床判断。护生和新职工可以根据对自己错误的分析、指导者提供的反馈信息或高精密电脑辅助模拟设备提供的即时反馈,通过重复训练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护理教育者可以通过模拟设计重塑教与学的过程,而不是陈述事实;成为促进者而非讲授者;指导学习者回顾并评判性评价其护理过程。同时,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不再通过单纯的记忆方式获取知识,在具体情境中思考并应用所学的东西,而不只是提供基于事实的测验答案。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时,获得的知识会更牢固,而模拟教学正是这样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正是基于这些优势,模拟教学得到了学习者和教育者的积极评价。
2.8运用模拟教学面临的挑战
任何针对教学策略和实践的研究都不易进行。习惯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的学习者需要改变学习习惯以适应模拟教学。与此同时,模拟教学要求学习者积极参与整个过程,强调沟通和团队合作,要求学习者投入到模拟情境,参与讨论并以不评判的姿态指出他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反思,这些都会给学习者带来压力。相较于学生面临的挑战,模拟教学在护理教育中的运用给护理管理者和教育者带来的挑战似乎更大。模拟教学所需的费用、场地、计算机知识以及技术性支持、人员、时间均会带来挑战。模拟教学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包括设备的固定成本(模拟病人或局部模型)和相关的操作、维护、故障检查和修理等费用等。同时,模拟中心所需的场地问题也不可忽视,模型及支持设备安置区域、仓库、情景模拟区域、观察者区域、远离模拟场所的讨论区域(引导性反馈)等都需考虑进来。此外,由于模拟教学被运用到越来越多的课程,具备相应资质的模拟中心的实验人员和技术性支持人员也须纳入考虑。教师的兴趣、能力和时间是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尤其是高仿真模拟教学,护理教育者是否能够理解高度复杂和精密设备的操作原理和程序设计尤为重要。此外,模拟设计及实施所耗费的时间远比课堂讲授要多。然而,由于模拟涉及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转变,故创作临床情景仅仅是个开头。教师还需要预设在模拟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的不同反应,并做好准备,由于在同一时间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者和观察者)可以参与到模拟实践中,教师必须反复提供模拟的机会。然而,模拟在护理和医学教育中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在于,护理教育者要验证它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在帮助学生提供护理服务方面是否具有优势。在评价模拟教学的成效方面,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工具。同时,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以证明模拟教学在经济和教育方面的可行性。当今的学生是在高度信息化和科技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理应享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吸收了最新科学技术的教学方法,以此进行更高效、更实际、更安全地学习,从而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因此,我们必须推进护理教育科学的发展,以便更好地面对这些挑战并促进教学实践。
3小结
老年护理工作不仅内容复杂繁琐,工作技能要求较高,而且服务对象为老年人,应用性和专业性要求也较高。因此,各级卫生职业院校在培养老年护理人才的时候,既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又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从而满足在实际老年护理工作中的需求。各级卫生职业院校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实习机会,让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卫生职业院校可以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开设电教课预实验课,并建立和完善实验技能测试的考核方案,在保证实验课教学质量的同时,调动学生参与实践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为卫生职业院校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学校建设现代化的实验室以及老年护理教学的实训中心,以满足学校实际的老年护理教学需求。
2建设老年护理实习基地
养老事业不仅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而且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其中,共同保障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例如各级卫生职业学校可以和社会养老机构联合起来,建立老年护理的实习基地,这样既有利于社会养老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又有利于卫生职业院校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在建立老年护理实习基地的时候,卫生职业院校需要和社会养老机构做好沟通交流工作,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以协商和协议等合作方式,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以及老年护理实习基地的职能,并建立完善的实习制度,这样不但可以保持双方合作长久,实现双方共赢,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真正掌握老年护理的方法和技能。
3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老年人群体不但身体的机能已经退化,在生活中多有不便,而且需要时刻面对死亡的威胁,心理压力较大。老年护理人员在照顾老年人的过程中,需要做到耐心细致,理解老年人的心理感受,尽可能在照顾老年人生活起居的同时,满足其心理需求。因此,卫生职业院校在培养老年护理人才的时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具有良好的奉献精神和高度责任心。一方面,卫生职业院校需要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加强对职业素养和道德教育的宣传,让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深入学生心中,落体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其真正养成尊重老人、爱护老年的服务观念。另一方面,老年护理专业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和生活中为学生树立典范,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让学生在护理服务中做到耐心细致。
4结束语
1.1分组及健康教育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老年患者以入院门诊编号进行随机抽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比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对照研究。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由医护人员及专家通过集合病患开展讲座和印发OP基础知识手册等方式使患者了解OP,及时回答患者问题,制定合理的健康计划。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模式的健康教育,首先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OP基础知识的讲解,然后根据每个患者的问题汇总整理,对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各大数据库进行检索,收集文献进行meta分析,找出合理的解决问题方案,指导实践;对每个患者的发病原因、经过、治疗习惯、生活饮食习惯等进行分析,制定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并为患者建立健康教育档案;定期在社区中开展OP的健康教育座谈,对患者OP相关知识掌握及问题及时了解和处理。
1.2观察指标:研究开始以及随访6个月后,分别通过知识评估量表(OKQ)、健康信念量表(OHBS)、自我效能量表(OSS)了解患者的OP知识情况,预防OP发展的健康动机以及患者对预防OP发展的相关措施如钙摄入、运动等的信心进行评估。以上量表以问卷形式发给入组患者,如实填写,及时回收并对数据进行整合处理。
1.3随访: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对患者OP相关问题及不合理的生活习惯进行及时指导。
1.4统计学方法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本次研究收集整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中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卡方(χ2)检验进行分析。当P<0.05时,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OP知识了解情况比较通过对收集到的OKQ问卷得分情况进行分析可见,两组患者经过健康教育后的OKQ得分均有显著提高(P<0.01);组间比较显示教育前两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后观察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2.2两组患者OP健康信念比较OHBS量表调查显示,两组患者教育前后组内比较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显示教育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教育后观察组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2.3两组患者OP自我效能比较OSS量表调查显示,两组患者教育前后组内比较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显示教育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教育后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3。
3.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患者骨代谢异常,以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疾病,好发于老年人,临床症状以疼痛、易骨折等为主要表现[3],且患者常出现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导致胸廓畸形,影响换气而导致胸闷、气短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老年人机体机能衰退,特别是老年女性绝经以后,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而一方面雌激素可以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促进骨折生长和修复,另一方面雌激素下降导致了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的大量释放,促进破骨细胞增殖。雄激素对骨骼代谢也有类似的作用。因此,对于老年患者来说,OP的发生一般不可能治愈,只能通过药物、运动以及合理的膳食等延缓OP进程。正是由于OP的以上特征,健康教育在OP老年患者中显得尤为重要,对老年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十分必要的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循证护理理念的健康教育,老年OP患者对疾病基础知识、健康信念、自我效能三方面相对于传统的健康教育均有了显著性提高(P<0.05),这对OP患者的预后,能够避免许多OP易发疾病及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1一般资料
1.1.1美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的描述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麻醉护理教育项目分为三类:硕士项目、临床型博士学位项目和联合项目。联合项目以硕士层次为主,但学生可选修博士课程。所有培训项目均为职后教育,即申请项目的学生必须为弗吉尼亚认证的注册护士,并具备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教育课程以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为主,辅以麻醉基础课程和科学研究,临床实践贯穿了整个培训周期。
1.1.2中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的描述
中国徐州医学院现有的麻醉护理相关教育以“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的形式出现,历经中专、大专和本科三个层次,为职前教育,即学生尚未获得中国法律认证的注册护士资格,也没有临床工作经验。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历时2.5年的普通护理学教育,第二阶段为历时1.5年的麻醉专业课程教学阶段,最后一年为临床实习阶段。
1.2方法
采用教育家贝雷迪提出的教育比较四步法对中美课程进行描述、解释、并置和比较。描述:包括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的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要求和培训课程;解释:归纳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在以上4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并置:对两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进行分析,形成比较概念,提取比较要素并以表格形式呈现;比较:对上述三步形成的所有内容进行全面比较,得出结论。
2结果
2.1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的比较
以麻醉护理的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要求和培训课程内容4个维度作为框架,对中美两国现有麻醉护理教育形式进行比较。
2.2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比较
美国的麻醉护理培训在1933年前由当地医疗机构承担,为非学位教育。随后,经国家出台相关学位文件,麻醉护理开始向学位教育变革,培训机构也由当地医疗机构向大学转移,直到1998年美国麻醉护理教育最终确定硕士学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标准。在美国发展麻醉护理教育的过程中,其教育类型一直都为职后教育,教育层次自1998年开始提升为硕士及以上层次。中国的相关教育主要以“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的形式出现在极少数医学院校,在1993年徐州医学院率先与南京六合卫校联合开办三年制中专层次的麻醉与急救护理专业;此后又与福建闽北卫校合作开办大专层次教育;直到2004年徐州医学院开设本科教育层次的“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除了学院派的麻醉护理教育形式外,各地医院也开始自发组织小规模的麻醉科护士的岗位培训,但形式各异,缺乏统一的系统,在此不做详细比较。由此可见,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发展史并不长,具有一定规模的麻醉护理教育均属于职前教育,教育层次经历了中专-大专-本科的提升过程。
2.3学生准入要求比较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硕士学位麻醉护理教育项目每年仅招收24~36位学生,解读项目的培养目标发现,其以培养能在临床为患者提供专业麻醉护理服务、制订完善的麻醉护理计划的实践型护理专家为目标,因此,对学生的准入要求比较严格,从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多方面对申请参加培训项目的学生做了相关规定。可见,美国的麻醉护理教育属于精英教育,要求学生具备高水平的综合能力。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以学院派的职前教育为主,是在通科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加入麻醉护理特色,对于学生的准入没有设定特殊要求。申请参加麻醉护理教育的学生只需要具备相应教育学历,并通过国家组织的适用于所有专业学生的统一招生考试即可。
2.4培训课程内容比较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硕士学位麻醉护理教育项目的课程可分为三类:麻醉护理的高级医学课程、麻醉护理的专业课程和麻醉护理的研究课程。其中,麻醉护理专业课程占据了重要地位。从麻醉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美国采用的是模块式教学模式,即根据学生的能力及水平,将一门课程分为多个层次分段教学,如麻醉护理的原则和实践分为了五个层次,即Ⅰ~Ⅵ。这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培养个体,使其具备优秀的职业素质。其次,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麻醉护理教育为硕士以上层次的学位教育,因此,对于学生的科研能力具有一定要求,在课程中专门开设了研究方法的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此外,由于麻醉护理教育的专业实践性强,临床实习也为麻醉护理专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划分了6个阶段进行(即临床实习Ⅰ~Ⅵ),时间占据整个培训周期的50%,约12~18个月。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以通科护理教育课程为主要部分,即基础医学课程和护理专业课程,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仅占据全部课程比重的15%左右。研究方法类课程没有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另行开设。徐州医学院的“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分为三个阶段,第三阶段为历时1年的临床实习,其中半年为内外科实习,半年为麻醉科实习,临床实习时间在整个教学周期中仅占据10%。
3讨论
3.1形成系统的课程是培养麻醉护理人才的前提
美国麻醉护理学会已有全国统一的指南对麻醉护理教育应该涉及的课程领域、培训周期、理论/实践课时的比例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保证了麻醉护理教育的统一化和系统化。我国职后麻醉护理培训仅在各地医院内部小规模开展,缺乏统一标准,在培训周期、课程领域等方面存在百家争鸣的现象。因此,我国的护理界学者应尽快开展麻醉护理职后教育的相关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形成系统的麻醉护理课程,推动我国麻醉护理职后教育规范化,以促进我国麻醉护理教育的发展,同时为我国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提供依据。
3.2职后教育是中国麻醉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首先,麻醉护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技术性,以及麻醉患者围麻期意识状态的特殊性(非清醒或半清醒状态),都对麻醉护士的素质、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接受没有任何临床工作经验的学生参加麻醉护理教育并不合适,可能导致他们进入麻醉科工作上手慢,无法快速胜任高强度和高难度的麻醉护理工作,这将对围麻期患者护理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其次,中国目前的麻醉护理教育形式,即“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是在普通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部分麻醉护理相关课程,使得学生早期、初步地接触麻醉护理的概念。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处于核心地位的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仅占据课程比重的小部分,培养的学生在实际进入临床麻醉科后,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岗位的继续教育,才能完全胜任麻醉护理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导致教育成本效率不高。最后,麻醉护理教育走职后教育路线是国际发展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大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国应紧跟国际麻醉护理发展潮流,向职后教育转型。职后教育的发展将从两方面进行。
3.2.1以核心能力模型为指导培养麻醉护理人才
“以能力为本位”是近些年国内外职业教育所提倡的方式,这种以职业能力为培训立足点的教育能够针对性的培养具有专业工作能力的护理人员。麻醉护理作为一门临床专科性强、能力要求高的专业,采用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对于麻醉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蒋莉莉、胡嘉乐等对麻醉护士的工作范畴和核心能力做了系统研究,这对开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麻醉护理课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未来接受此类职后专业教育的学生将被授予相关证书,并能从事临床麻醉护理工作。
3.2.2麻醉护理教育走专业学位道路是未来展望
美国的麻醉护理教育经由非学位职后教育向学位教育发展,截至1998年全部转型为学位教育,并以硕士学位为最低教育标准。它的发展轨迹可为我国所借鉴,我们应以能力为本位的职后教育为起点培养麻醉护理人才,首先发展非学位教育,随着麻醉护理教育发展逐渐成熟,可在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课程基础上增加科研类课程,使之逐渐达到研究生教育水平,发展麻醉护理的学位教育。这一方面可为临床优秀护理人才提供深造机会,开拓护理人才发展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背景下稳中求速,既保证了临床麻醉护理质量,又加快了麻醉护理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可推动护理学科下属二级学科的发展,为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发展借鉴和依据。
4小结
中美两所学校麻醉护理教育在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标准和培训课程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美国麻醉护理为职后教育,硕士学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标准,参加培训项目的准入学生均具备一定的教育背景,并且是在临床相关科室工作过一定年限的注册护士,教育内容以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为主。我国以“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的形式开展职前教育,教育层次历经中专-大专-本科的过程,学校对于接受麻醉护理教育的学生没有特殊的准入标准;教育内容以普通护理教育课程为主。经过中美比较,我们对中国麻醉护理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1)形成系统的麻醉护理教育课程;
(2)职后教育是未来发展趋势: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利用医院、社区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创新“三贴近,三合一”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校、医院、社区深度融合,把学校的课堂延伸到医院和社区。贴近基层,医院社区合一:护理人才培养面向基层卫生服务需求,基于临床和社区两个护理工作岗位,同时满足医院和社区两个护理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贴近岗位,课堂病房合一:按岗位设置课程,在岗位实施教学,做到教学内容、教学地点与岗位实际相一致。贴近能力,学习服务合一:边学边做,边学边用,以综合素质和岗位能力为核心,把专业学习和专业服务有机结合,做到专科护理在病房,健康服务进社区。
2.重构课程体系
原有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基于面向综合性医院专科护士的岗位需要而设置的,其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护理课程等模块,其课程特点是突出临床专科护理教育,这样的课程模块显然不能满足基层“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于一体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要求。因此,对原有的课程模块进行整合、重组,增设了社区护理课程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社区护理、康复护理、社区急救护理、社区卫生保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课程。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兼顾了专科护士和社区护士培养的需要,体现了“双岗互通、双线并进”的特点。双岗互通:即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面向医院和社区两个护理岗位,使护生同时具备医院护理和社区护理两个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适应社会多岗位和学生多层次就业需求。双线并进:即素质教育全程渗透、岗位能力三阶递进,“双线并进”课程体系的建设体现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与岗位专业能力并重的思想,将素质培养、职业精神和人文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渗透到学生学习、实践、实习的各个环节。
3.优化教学内容
在重新构架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优化和选择教学内容,这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以往的护理专业课程其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基于培养综合性医院专科护士要求安排的,而现在必须兼顾培养专科护士和社区护士的需要。我们知道,3级、2级综合医院的专科护士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护士,其护理工作任务重心是各有侧重的,如: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护理,3级、2级综合医院的专科护士的护理工作重点是对高血压患者(个体)住院期间进行血压的监测、饮食护理、运动调节、药物治疗等。而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护士的护理工作重点是对社区(或乡镇)中的高血压人群(群体)进行血压的监测、群体性的健康教育(包括:用药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心理护理等)。社区护理的主要工作方式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针对高血压的慢性病管理档案)、家庭访视、居家护理等。因此,在讲授高血压时,必须对教学内容教进行优化和拓展,在简要讲解高血压诊断、分级、危险因素、治疗等知识的同时,还要增加高血压的预防保健、健康教育、高血压人群的社区管理等知识,为护生未来在专科护士和社区护士等多岗位就业奠定基础。
4.加强社区实践
实践教学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环节。以往护理教育实践教学是基于培养专科护士而设计安排的,其实践教学缺乏社区护理实践相关内容,实践教学场所主要在3级、2级综合医院。在培养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这一背景的要求下,必须改变过去的状况,加强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我们根据社区护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增加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的内容,同时,在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中,增设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见习和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社区护理岗位技能的训练,增加护生接触社区、了解社区的机会,这样不仅能培养和提高护生社区护理实践动手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认知,培养学生社区护理工作的情感。我校先后与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共建社区护理实训基地,以满足护生在基层医疗机构见习和实习的需要。
二、引导护生面向基层就业
长期以来,高职高专护理教育的就业定位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不管是学校的指导思想,还是学生及家长的愿望,都希望学生未来能在大城市就业。然而,从我国护理教育的整体状况来看,高职高专护理教育,其正确的就业定位应当是面向基层。况且,基层医疗机构护理岗位更需要这样的人才。因此,高职高专护理教育工作者应当转变观念,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引导护生面向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业。
1.改变学校宣传口径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在招生宣传、对外交流、媒体报道等宣传口径方面,偏向宣传护生在城市3级医院的就业情况,不愿或回避在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现状。这样势必会对学生的就业起到一定的错误导向作用,不利于学生未来在基层医疗机构就业。学校通过讨论,统一思想,改变过去一味追求学生在大城市就业的观念,进一步确立“立足苏北、面向基层”的办学定位。因此,学校在招生宣传、对外交流、媒体报道等宣传方面,改变过去的宣传口径,积极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
2.加强职业理想教育
学校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加强学生职业理想的教育,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首先,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就让学生知道学校的办学定位是“面向基层”,使学生正视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现实,从而使其从入学的第一天就有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心理准备。其次,在护生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通过一系列活动,不断强化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思想。如邀请在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优秀校友来母校作报告,介绍校友们的成长过程、优秀事迹,使学生认识到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同样大有作为。再如通过开展“立志基层就业,献身护理事业”的主题班会、社区社会实践及“三下乡”等活动,进行职业理想教育,着力培养护生爱岗敬业、奉献慎独的职业精神,激励学生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
三、改革创新招生就业制度
为了保证培养的学生能够长期扎根基层护理事业,必须进一步深化护理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真正实现培养的护生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1.开展定向委托培养
前几年,为了有效缓解基层医疗机构护理人员缺乏的状况,我省开展了定向免费培养护理人才的工作,我校承担并较好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定向委托培养的学生,进校后其专业思想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学习成绩和实际工作能力等都明显优于其他学生。如:2010级定向护理班的陈方同学,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并且在2013年全国护理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中荣获一等奖第一名的骄人成绩,毕业时数家三级医院到学校招录她,但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在新沂市双塘卫生院从事护理工作。像陈方同学一样,绝大多数定向培养的护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基层的乡镇卫生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因此,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应加强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用人单位沟通联系,积极探索“订单培养”“、委托培养”等形式,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大量“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护理人才,以满足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此外,政府主管部门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如在人员编制、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和促进护生面向基层就业;用人单位也应积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通过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
2.增加招生面试环节
护理实践中,沟通方式要根据患者的性格和情绪而定。在高职教育中,应培养护理学生如下沟通技巧:第一,护理人员要使用亲切称呼与患者进行交流,切忌使用床号沟通,尤其是在一对一交流过程中。这一良好起点可使护理人员在患者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第二,护理人员要时刻了解患者情绪的变化,善于察言观色,认真倾听患者的心理需求,在与其沟通时迅速找出话题切入点。倾听是一项重要的沟通技能,这也是高职护理教育的主要教学任务。护士在进行沟通时,注意微笑,采用自然的体态,使患者能够具有温馨的感觉,从而忘记身体上的痛苦,有助于其恢复。第三,在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还应学会换位思考,从而正确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和情绪变化,尤其是对于复杂或者严重疾病患者,患者情绪的稳定是促进其康复的重要因素,而医护人员的专业性和沟通技能则是其接受治疗获得稳定情绪的关键。只有站在患者的角度上,才能感受其痛苦,理解其心理变化过程,加之根据患者年龄、性格等对其进行的心理疏导,促进其康复。
2致力于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护理人员的基本工作理念。在高职教学中,应致力于培养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除了教授护理专业知识外,还应教会护理专业学生如何对人的思想变化进行识别,教会他们了解一些地区的风俗习惯。基于此,高职教育应增设培训环节,为学生提供多场的专家讲座,激发护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关心他人,了解他人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其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向患者介绍医院的基本环境、治疗过程等,促进治疗效率的提高。在高职教学中,还应使护理学生认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意义,尤其是文化层面,使其能够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当然,人文素质的培养还包括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解释正确事实的能力。
3总结
采用教育家贝雷迪提出的教育比较四步法对中美课程进行描述、解释、并置和比较。描述:包括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的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要求和培训课程;解释:归纳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在以上4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并置:对两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进行分析,形成比较概念,提取比较要素并以表格形式呈现;比较:对上述三步形成的所有内容进行全面比较,得出结论。
2结果
2.1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的比较
以麻醉护理的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要求和培训课程内容4个维度作为框架,对中美两国现有麻醉护理教育形式进行比较。
2.2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比较
美国的麻醉护理培训在1933年前由当地医疗机构承担,为非学位教育。随后,经国家出台相关学位文件,麻醉护理开始向学位教育变革,培训机构也由当地医疗机构向大学转移,直到1998年美国麻醉护理教育最终确定硕士学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标准。在美国发展麻醉护理教育的过程中,其教育类型一直都为职后教育,教育层次自1998年开始提升为硕士及以上层次。中国的相关教育主要以“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的形式出现在极少数医学院校,在1993年徐州医学院率先与南京六合卫校联合开办三年制中专层次的麻醉与急救护理专业;此后又与福建闽北卫校合作开办大专层次教育;直到2004年徐州医学院开设本科教育层次的“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除了学院派的麻醉护理教育形式外,各地医院也开始自发组织小规模的麻醉科护士的岗位培训,但形式各异,缺乏统一的系统,在此不做详细比较。由此可见,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发展史并不长,具有一定规模的麻醉护理教育均属于职前教育,教育层次经历了中专-大专-本科的提升过程。
2.3学生准入要求比较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硕士学位麻醉护理教育项目每年仅招收24~36位学生,解读项目的培养目标发现,其以培养能在临床为患者提供专业麻醉护理服务、制订完善的麻醉护理计划的实践型护理专家为目标,因此,对学生的准入要求比较严格,从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多方面对申请参加培训项目的学生做了相关规定。可见,美国的麻醉护理教育属于精英教育,要求学生具备高水平的综合能力。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以学院派的职前教育为主,是在通科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加入麻醉护理特色,对于学生的准入没有设定特殊要求。申请参加麻醉期护理教育的学生只需要具备相应教育学历,并通过国家组织的适用于所有专业学生的统一招生考试即可。
2.4培训课程内容比较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硕士学位麻醉护理教育项目的课程可分为三类:麻醉护理的高级医学课程、麻醉护理的专业课程和麻醉护理的研究课程。其中,麻醉护理专业课程占据了重要地位。从麻醉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美国采用的是模块式教学模式,即根据学生的能力及水平,将一门课程分为多个层次分段教学,如麻醉护理的原则和实践分为了五个层次,即Ⅰ~Ⅵ。这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培养个体,使其具备优秀的职业素质。其次,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麻醉护理教育为硕士以上层次的学位教育,因此,对于学生的科研能力具有一定要求,在课程中专门开设了研究方法的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此外,由于麻醉护理教育的专业实践性强,临床实习也为麻醉护理专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划分了6个阶段进行(即临床实习Ⅰ~Ⅵ),时间占据整个培训周期的50%,约12~18个月。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以通科护理教育课程为主要部分,即基础医学课程和护理专业课程,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仅占据全部课程比重的15%左右。研究方法类课程没有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另行开设。徐州医学院的“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分为三个阶段,第三阶段为历时1年的临床实习,其中半年为内外科实习,半年为麻醉科实习,临床实习时间在整个教学周期中仅占据10%。
3讨论
3.1形成系统的课程是培养麻醉护理人才的前提
美国麻醉护理学会已有全国统一的指南对麻醉护理教育应该涉及的课程领域、培训周期、理论/实践课时的比例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保证了麻醉护理教育的统一化和系统化。我国职后麻醉护理培训仅在各地医院内部小规模开展,缺乏统一标准,在培训周期、课程领域等方面存在百家争鸣的现象。因此,我国的护理界学者应尽快开展麻醉护理职后教育的相关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形成系统的麻醉护理课程,推动我国麻醉护理职后教育规范化,以促进我国麻醉护理教育的发展,同时为我国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提供依据。
3.2职后教育是中国麻醉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首先,麻醉护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技术性,以及麻醉患者围麻期意识状态的特殊性(非清醒或半清醒状态),都对麻醉护士的素质、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接受没有任何临床工作经验的学生参加麻醉护理教育并不合适,可能导致他们进入麻醉科工作上手慢,无法快速胜任高强度和高难度的麻醉护理工作,这将对围麻期患者护理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其次,中国目前的麻醉护理教育形式,即“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是在普通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部分麻醉护理相关课程,使得学生早期、初步地接触麻醉护理的概念。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处于核心地位的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仅占据课程比重的小部分,培养的学生在实际进入临床麻醉科后,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岗位的继续教育,才能完全胜任麻醉护理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导致教育成本效率不高。最后,麻醉护理教育走职后教育路线是国际发展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大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国应紧跟国际麻醉护理发展潮流,向职后教育转型。职后教育的发展将从两方面进行。
3.2.1以核心能力模型为指导培养麻醉护理人才“以能力为本位”是近些年国内外职业教育所提倡的方式,这种以职业能力为培训立足点的教育能够针对性的培养具有专业工作能力的护理人员。麻醉护理作为一门临床专科性强、能力要求高的专业,采用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对于麻醉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蒋莉莉、胡嘉乐等对麻醉护士的工作范畴和核心能力做了系统研究,这对开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麻醉护理课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未来接受此类职后专业教育的学生将被授予相关证书,并能从事临床麻醉护理工作。
3.2.2麻醉护理教育走专业学位道路是未来展望美国的麻醉护理教育经由非学位职后教育向学位教育发展,截至1998年全部转型为学位教育,并以硕士学位为最低教育标准。它的发展轨迹可为我国所借鉴,我们应以能力为本位的职后教育为起点培养麻醉护理人才,首先发展非学位教育,随着麻醉护理教育发展逐渐成熟,可在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课程基础上增加科研类课程,使之逐渐达到研究生教育水平,发展麻醉护理的学位教育。这一方面可为临床优秀护理人才提供深造机会,开拓护理人才发展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背景下稳中求速,既保证了临床麻醉护理质量,又加快了麻醉护理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可推动护理学科下属二级学科的发展,为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发展借鉴和依据。
4小结
中美两所学校麻醉护理教育在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标准和培训课程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美国麻醉护理为职后教育,硕士学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标准,参加培训项目的准入学生均具备一定的教育背景,并且是在临床相关科室工作过一定年限的注册护士,教育内容以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为主。我国以“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的形式开展职前教育,教育层次历经中专-大专-本科的过程,学校对于接受麻醉护理教育的学生没有特殊的准入标准;教育内容以普通护理教育课程为主。经过中美比较,我们对中国麻醉护理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1)形成系统的麻醉护理教育课程;
(2)职后教育是未来发展趋势:
1.1恐惧心理
肢体突然受到意外创伤,缺乏思想准备,超出了常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产生极端恐惧心理,表现为烦躁、紧张,痛苦,易暴易怒,哭闹喊叫,难以自控等,而且疾病本身对患者也是巨大的心理压力,如血气胸患者可产生极度的胸闷窒息感、呼吸困难,休克患者胸闷、气短、创伤性疼痛等都会产生恐惧心理。患者外伤出血,紧张不安,多见于年老者;害怕缝针带来的疼痛,以女性居多;患儿看到家长紧张,容易造成恐惧心理。
1.2焦虑心理
疾病是躯体与精神的双重负担,突如其来的打击,患者不了解病情与预后会产生期待性焦虑,使患者产生极大的精神压力,产生焦虑心理。(1)患病性焦虑:急诊患者对疾病的一种心理应激的反应。所有的急诊患者都担心清创后的后果而表现为精神不振,卧床不起、徽言、食欲差甚至拒食、失眠、暗中落泪。(2)分离性焦虑:急诊患者清创后离开与其所熟悉或所依赖的人和物。受伤后给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可能因此中断工作和学习。有的担心容貌变丑难以面人;还有的担心失去配偶或恋人。老年人则担心生活不能自理拖累儿女,因此这些急诊患者大多数拒绝清创治疗,情绪烦燥。(3)适应困难性焦虑:主要表现为急诊患者清创前后不适应病人角色和不适应新的生活规律和方式。
1.3抑郁心理
伤情已诊断明确,已脱离危险期,肢体及头、面部伤残已为患者了解。心理由恐惧转为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沉默寡言,对周围事无兴趣,对手术效果持怀疑态度,顾虑重重等。
1.4失望心理
失望是个体处于主观认为可取的方案或个人的选择很有限或没有,以致不能为自己发挥力量的状态。此时肢体及面部伤残已成定局,即使医生妙手亦难恢复患者昔日风采,必然为以后的择业或婚恋等造成困难,使患者心灵再次受到打击,产生严重的失望感,表现为悲观绝望、孤独、冷漠、不配合治疗,自暴自弃,甚至萌发轻生念头等。常常表现为目光逼人,呐喊不止,拒绝与医护人员合作。
1.5过分紧张心理
这类创伤患者受的伤势并不重,但由于患者及其家属对事故发生的估计发生偏差及对疾病知识了解甚少而产生过度紧张心理,强烈要求医生作一些不必要的检查,有的还可产生激化,情绪异常激烈,不能很好配合治疗,使抢救工作很被动。
2根据清创的不同时期进行心理护
2.1术前心理护理
创伤多是由意外事故造成的,所以起病急,病情重,患者面临着生与死,伤与残,多有恐惧感,不知所措,反应比较迟钝,甚至产生过激心态。应加强患者的心理观察及护理:(1)首先,向患者解释治疗效果,疾病预后等有效积极明确的信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其能主动配合治疗。(2)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理解、同情其感受,与其一起分析焦虑和恐惧产生的原因及不适,尽可能消除引起焦虑、恐惧的因素。向患者婉言说明焦虑对身心健康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3)争取其家属对患者的理解和支持,使其解除因受伤后对社会地位、生活能力及经济状态等发生影响的后顾之忧。指导家属不要在病房谈及经济困难等类似问题。(4)帮助并指导患者及家属应用松驰疗法如按摩、听音乐等。允许患者哭泣,以帮助其祛除肌肉紧张。(5)为患者创造安静、无刺激的环境,限制其与具有焦虑情绪的患者及亲友接触。指导家属对患者做一些理解、安慰开导及积极的心理安抚帮助患者总结以往对付挫折的经验,鼓励其积极、健康的处事方式及行为。对患者的合作与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6)正确引导患者正视伤残现实,与其共同探讨人生目标,使之身残志坚,稳定患者情绪,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2.2术中心理护理
病人一旦进人清创室,便感到孤立无援,患者往往表现很敏感,容易猜疑,对生、死、伤、残猜想的很多。特别是在手术当中对医务人员的动作、表情甚至走路速度也特别注意。所以护士不能离开其身旁。(1)协助病人处在一个既舒适又利于手术的,同时给病人保暖,避免不必要的暴露;(2)告诉病人手术中不会感到疼痛,使其放松。(3)手术进行中,要密切观察病人,重视其心态,关心其感受。如病人感到孤独和紧张时,要嘱其放松,并教其深呼吸;病人感到口唇干燥时,用湿棉球湿润其口唇以缓解不适之感;心理暗示止痛和采用抚摸、与病人交谈、欣赏音乐等转移注意力,降低痛感。如果非必要,则不要先给病人打上输液针,以免增加其心理负担。让病人体会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体贴,使他们有温暖、亲切的感觉,产生安全感,从而缓解紧张、孤独的情绪。(4)手术中所有人员要表情如常,集中精力配合手术,动作要轻、稳、准,尽量减少金属器械的碰撞声,也不要说使患者产生误解的话,以缓和紧张、恐惧的气氛,保证手术顺利的进行。
2.3术后心理护理
清创手术后,要进行适当的术后心理护理:(1)患者关心较多的是手术成功与失败,是否影响今后工作、生活、家庭和事业等。忧虑重重,思想压力很大,尤其是多处外伤、骨折的患者,很关心创伤处功能的恢复。特别是术后疗效进展缓慢者,值班护士应多巡回病房。根据不同年龄,家庭环境,经济状况和所受教育不同的心理微环境,了解病情及时综合分析,做出准确判断,主动协助患者排忧解难。(2)由于术后部分患者伤口疼痛难忍,表现烦躁不安,精神紧张,此时护理人员给患者讲解此手术正常反应的表现,消除患者的顾虑,并给予关心照顾,使其有充分的休息,促进伤口的早日愈合。(3)术后康复指导,适当的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伤口愈合,向患者讲解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有目的、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锻炼,适当活动关节,动作要轻柔,以不使切口疼痛加重为原则。分类指导,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对在校学生,伤口未愈合前勿剧烈运动;对老人要强调术后可能出现的意外,随时有人陪护,特别要注意直接涉及切口位置的运动。(4)护理人员要转变思想观念,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赖的护患关系,并取得家属配合,共同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因素,从而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及康复。
1.1选择高年资优秀的带教老师进行带教
应选择品德、业务、优秀的人员。既要熟悉掌握新生儿临床护理经验和一般护理技能,还应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操作和急救护理,熟悉临床监护指标,综合观察病情变化,不机械执行医嘱,有超前的抢救意识。同时要求带教老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1.2带教中的分层管理
在对NICU新上岗护士的培训与管理中,应注意分层管理的应用。新上岗护士因为学历、动手能力、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突况的应急能力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所以这就要求在带教中进行分层管理。如对学历高、动手能力强的护士应该根据情况缩短培训时间,并提高其培训目标和要求,而对学历低或动手能力弱的护士应该针对其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2综合培训
对NICU新上岗护士进行集中教育培训、专题讲座、现场示范、模拟操作、教学查房相结合的综合培训。
2.1NICU基础培训
对新生儿病房上班工作环境及制度、NICU消毒隔离、护理工作流程等基础培训。如NICU消毒隔离培训:①入室前更衣、戴工作帽、穿专用鞋,认真洗手。操作、护理患儿前后均要求流动水洗手或用速效手消毒剂。②空气消毒:常规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或紫外线照射,每周用乳酸熏蒸1-2次。③仪器设备每日用清水擦拭后用消毒水擦拭,呼吸机、吸痰器管道,湿化瓶等每次使用后均消毒。④感染性患儿与非感染性疾病患儿分区放置,分类隔离。
2.2加强专科理论知识培训
对NICU新上岗护士加强儿科疾病的病理生理、诊断、疾病特点、并发症等学习,并进行专科护理理论知识,各种常见疾病的护理常规及观察技巧学习。
2.3专科操作培训
因为新生儿自身的生理病理特点和NICU的要求,新上岗护士必须熟悉掌握专科的护理操作。如新生儿静脉穿刺、动静脉血标本的采集、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呼吸机的使用等,在培训中注意操作的注意事项和方法,对在操作中出现的意外能进行积极有效的处理。护理操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采取集中讲授、讨论、模拟、角色扮演的方法,让新上岗护士在“做中教”中去观摩和体会;在“做中学”中去实践和不断提高。
2.4观察能力的培训
2.4.1观察意识的培养
护理观察是护士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护理专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合格的NICU护士,观察能力是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新生儿护理不同于儿童及成人护理,新生儿是用肢体动作(信号)告诉我们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通过语言。要识别新生儿是用肢体动作(信号)一项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临床护理技能,是新生儿护理的专科特色。所以要重视新生儿是用肢体动作(信号),加强对NICU新上岗护士观察意识的培养。
2.4.2观察方法的培养
引导NICU新上岗护士学会将观察贯穿于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教导其在巡回中、执行医嘱时、给药时和基础护理时进行观察,并注意不同观察时候的观察要点,如给药时重点观察患儿的用药情况及用药反应,而巡回中主要观察仪器的状态、各管道通畅情况、患儿的皮肤颜色等。要求做到时时留心,处处观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5提高NICU新上岗护士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的重要保证。患儿都是独生子,患病后烦躁、哭闹机会增多,再加上家长情绪激动、出言不逊,护士会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尤其对于新上岗的护士,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和厌烦心理。所以应该提高NICU新上岗护士心理素质。提高NICU新上岗护士心理素质首先要引导新上岗护士能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有一定的调节控制能力,遇事冷静,学会自我疏导;其次面对家属的质疑和不理解要善于学会交流与沟通;最后提高业务水平和应对能力。
3科室鉴定与考核
NICU新上岗护士培训结束后,由护士长进行基础护理操作和专科护理操作及理论知识的考试。护士长、带教老师根据考试成绩和平时工作表现,进行客观评价,保证新护士的质量。对确实不能适应NICU护理工作的由护士长递出报告上交护理部,严格把好留用签约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