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5 11:46: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船舶专业专业技术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 XXX
本人1995年7月毕业于XXX专业,学制XXXX年。在XXX毕业后先后在XXXX等地方一直从事船舶检验工作。1996年获助理工程师职称。1997年1月于XXX被评为96年度先进工作者,1998年2月于XXXX被评为97年度先进工作者,1999年1月于XXXX被评为98年度先进工作者,1999年9月于XXXX被评为优秀学员,XX年1月于XXX被评为1999年度先进工作者,XX年12月于XXX被评为XX年度先进工作者,XX年1月于XXXX被评为XX年度优秀党员,XX年1月于XXX被评为XX年度优秀党员,XX年1月于XXX被评为XX年度优秀党员,XX年在抗洪救灾工作中被XXXXX党委评为先进个人。在多年的船检工作中,得到多位优秀验船师传授经验,加上自己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在检验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现将这些年来主要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船舶建造检验工作
船舶建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船舶的使用寿命和营运安全。船舶建造质量主要由图纸设计、建造工艺和检验监督三方面决定,而船舶在建造过程中是否按图施工、是否按认可或先进工艺施工,等等,这些都与验船师的责任心和业务水平有关,可见验船师的检验工作直接关系到船舶的建造质量。在1993年至1996年实习和工作初期,我分别在XXXX船厂、XXX船厂、XX船厂对船舶设计、放样、装配焊接等等船舶的工艺流程进行了实践。并跟随验船师对包括千吨级“XXX五运司8”等几十艘建造船舶进行了实践检验,掌握了辖区内船舶的建造检验技能。在任助理工程师几年来,独立检验建造船舶二十余艘,其中包括客船、货船、工作船等类型。在工作中,我充分认识到科学的工作程序和严格的 管理是保证船舶建造质量的重要,原来部分船厂管理较为混乱,检验发现问题,产生返工现象较多,影响了船舶建造速度和船厂的效益,在工作中我经过思考,与船厂协商,制定出“技术工人-----船厂质检员-------验船师”的三级报检制度,有针对性的把规范要求发放到技术工人手中,在船舶建造中的几个重要步骤按三级报
任现职以来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检制通过检验后,方能进行下步施工,实践证明,采用这个措施后, 返工现象大大降低,提高质量和效益,收到了船厂的欢迎。船舶检验过程其实是执行规范的过程,但执行规范决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充分理解规范条文的基础上对问题做出恰当的处理。在检验工作中,我常常在保证满足规范的情况下,尽量考虑到船厂和船东的利益。一次在船舶改建检验中,该船进行加长、加宽,原实肋板强度不能满足要求,设计图纸原设计采用增加实肋板腹板高度的做法来满足要求,但在实际施工中,该设计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大,质量无法保证。我经过研究,提出在原实肋板面板上增加一扁铁,达到增加实肋板面板尺寸,满足强度要求的变更设计,该变更设计得到上级检验部门的审核通过,施工上大大减少了强度,加快了施工进程,船东、厂方均很满意。
在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对发现问题进行研究,想方设法解决它。一次在“XXX181”倾斜试验中,把移动到船舶另一舷的压铁移回原处时,船舶没能完全回复到原先平衡位置,保持倾斜了一个很小角度。开始以为船上物体滑移所至,但检查后没有。虽然只是很小角度,我并没有放过,相信其中必定有原因。打开舱室仔细检查,发现该船在尾舱内有一隔离空仓,为了让船舶试航时能在空载情况螺旋桨不露出水面保持航行性能,船东对该舱进行灌水压载,使船尾部加大吃水。倾斜试验前船舶曾进行排出仓底水但没干净。倾斜试验时,该舱内积水移向了另一边,在将移动到船舶另一舷的压铁移回原处时,由于船底纵向骨架的阻拦,虽然在骨架间有流水孔,但回流速度缓慢,致使仓内一边积水使船舶没能回到原平衡位置,保持了一个很小的倾斜角度。问题缘由找到了,我即要求船舶清空该仓内积水后重做试验,结
果令人很满意。在检验隆安船厂建造的“隆安水运12”船时,进行操舵试验过程中,发现左右满舵时舵杆明显摆动,经反复试验观察,发现产生摆动的原因是由于尾封板结构布局不太合理,下舵承座安装位置处于扶强材之间,在满舵时舵杆牵拉尾封板产生较大弹性变形所致。考虑到内河船操舵频繁,经常大角度操舵,受力较大,故提出在下舵承位置的尾封板内侧加设舱壁水平桁的措施,厂方采纳了我的意见。后经重新试验,情况良好,该船营运多年来,舵系从未发生问题。
二、营运检验
营运船舶的检验是船检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船舶检验的实际工作中,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对营运船舶的检验,而且营运船舶的技术状况较之新建船舶更为复杂,在业务技术水平方面对验船人员的要求更高。因此,从事营运船舶检验的验船人员不但要掌握和运用有关新建及营运船舶检验的所有规范规则和规程,而且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现场处理问题的能力。任助理工程师以来,我共对船舶进行营运检验1000艘次,包括客船、普通货船、油船、工程船、拖轮、汽车渡船、砂石船、乡镇圩横渡船等船舶类型,在工作中,一如既往的认真细致,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及时加与解决,清除了大量事故隐患,保证了船舶的安全航行。九七年十一月,我在检验“XXX水运001”船时,发现货舱口纵桁有变形现象,仔细查看,发现舱口端横梁尺寸较小,强度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我提出在货舱区左右增设支柱的办法来进行解决,经过这些年的跟踪检验,没发现该船货舱区出现变形现象。XX年八月,我在检验“XXX水运188”船时,凭我对规范的熟悉和经验,敏锐的感觉到这条长度在30余米的船舶所核定的B级300mm 干舷值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翻阅该船的干舷计算书,果然发 共2页,当前第1页1
任现职以来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现计算错误,随即要求该船重新进行了干舷核算,消除了事故隐患。
在检验“田阳22”船时(该船为吸斗运砂船),船主为了节省投资提高经济效益,未经批准在机舱前壁处增设一较大敞口水箱,让货舱砂水流到水箱,在由主机带动水泵把砂水排除舷外。我认为该船在进行吸砂作业时,不可能一直开动主机排水,且该水箱为敞口水箱,万一有其他原因,不能及时将水排出舷外时,水将进入机舱,严重影响船舶安全,故提出拆出水箱保证舱壁水密,增设一套排水设备,避免了一起潜在可能发生的沉船事故。
九十年代前期,水运事业发展迅猛,大量违章建造船舶
流入市场进行营运,这些船舶由于天生不足,存在着大量结构技术缺陷,给营运检验工作带来沉重压力。我在营运检验中,抓住船舶进行特别检验上厂的机会,严格按检验规程进行检验,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对后天难于纠正的缺陷,在不违背规范的情况下,采用变通处理,签发大量《检验意见通知书》,纠正了船舶原建造存在的大量缺陷,基本清理掉了船舶历年的检验遗留问题,为船舶的安全航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公正检验
几年来共进行公证检验15艘次,作出的技术结论均作为理赔的依据之一,从没引起争议,同时,还从船检的角度协助海事部门分析事故原因,提出建设性意见,均被采纳作为结案的依据之一。如在对“XXX水运035”船的公证检验,该船发生触礁事故后上排,我到现场进行公证检验,通过细致检查,发现主甲板下约180mm处有一条长焊缝,怀疑船舶已经过改装,重新丈量主尺度后,发现该船型深确实比证书记载增加了180mm,在事实面前,船主也不得不承认该船确实经过私自改装,确认了该船吃水超过航道水深是导致触礁的原因之一,为理赔和海事结案提供了依据。
任现职以来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四、乡镇船舶整顿检验
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90年代初本航区有大量无证乡镇运输船舶违章航行,这些船舶技术状况都比较差,是水上交通安全的极大隐患。几年来我作为船检骨干,参加了对XXX江流域、水库乡镇船舶的9次整顿工作,检验船舶400艘次。乡镇船舶的检验发证是检验工作中的一个难点,这些船舶私自建造,无图纸资料,必须经过实船测量得出一些原始数据进行计算。我在对这些船舶进行检验时,既是进行技术把关,又进行帮助。通过限制航行时间,限制航线,增加干舷等方法对船舶提出一些限制条件,保证船舶的营运安全。在检验“XXX024”船时,在稳行核算不能满足要求,我经过分析,提出在该船舱底加设固定压载,降低船舶重心,经再次核算,满足了要求。在工作中我注意到辖区内乡镇圩渡船赶圩均携带有农产品等货物,提出将客舱区划出一定区域进行货物的放置,前部载客、后部载货,载货量根据实船统计资料选定,同时兼顾了载客和载货,又避免人货的混装,在稳性核算时设计加入货物进行核算,符合了实际情况,更有利于保证安全。在乡镇船舶检验中,由于大部分船主素质普遍较低,对船舶只有一些感性认识,对在乡镇船舶存在的缺陷,如舱壁的水密性、舵链的隐患、安全、信号设备的配备,我都能耐心、细致地进行说明,使船主真正在思想上认识,主动纠正船舶存在问题,现在辖区内乡镇船舶的技术状况得到了很大提高,几年来没因船舶技术状况出过事故。
五、船舶设计
由于地方船厂技术人员的缺乏,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我利用自身掌握技术,帮助进行过多艘船舶船体设计,包括800吨改建船、1800吨改建船、35米甲板横渡船等多种类型船舶。多年以来,我所设
任现职以来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计的图纸符合国家颁布的技术规范要求,并均通过了上级船检部门的审核。同时,按我所设计的图纸进行建造、改建的船舶,或按我所设计船舶图纸进行技术改造的船舶,其技术状况良好,没有发生技术质量事故。在船舶图纸设计工作中,我始终追求科学、合理的目标,使安全保障和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得到船方的肯定和欢迎。在参与船舶设计的过程中,我积累了船舶图纸的审核经验,具备了内河船舶图纸(船体部分)审核的能力。
六、学习和提高
船舶检验是一项技术很强的工作,同时又是一项管理工程,要做好船舶检验,必须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我从船舶检验专业毕业,在多年工作中一直抓紧空余时间进行学习,通读和熟悉各种规范及有关专业知识。并通过自学,利用所学知识,编写了“吨位丈量”等计算机程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正参加武汉理工大学船舶工程本科专业的学习。多次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并都通过了考试。在不断的培训学习和自己努力,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多年来一直在基层从事船检业务,在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加上长期的专业学习,业务培训,我具备了较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练掌握了辖区内船舶的建造检验技能,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技术业务水平、管理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各方面都已具备了担任工程师的能力和条件,现申报船舶工程师,恳请评委们审批。
关键词:船舶动力装置;能源动力;教材改革
一、课程情况简介
“船舶动力装置”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国内知名的理工院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均将其列为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在学生已学习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等课程的基A上,着重教授柴油机、燃气轮机、蒸汽动力、核动力和联合动力装置等典型动力形式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以及船舶发动机的总体布置需满足的各种条件;培养学生在船舶总体设计中各方面的初步协调能力,为今后从事热力发动机的工程设计和技术实践打下较为扎实的理论和专业技术基础。
二、教材使用情况
“船舶动力装置”课目前正在使用的教材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由张志华教授编著的《船舶动力装置概论》一书,这本书主要介绍船舶(军、民用)动力装置系统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性能及发展。其中包括船舶内燃机、燃气轮机、蒸汽锅炉及汽轮机、核动力、联合动力装置、轴系传动、特种动力装置等核心知识。该教材与我校的三海一核办学理念一致,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作用。但此书编著于1999年,至今已有15年的时间,书中对于动力装置的各种性能指标介绍较目前最先进的动力装置形式相差较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执教教师补充相关最新指标知识。此外,书中对于不同动力装置形式如何在船舶中布置,以及布置时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讲述较少。因此,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更新该教材的部分知识点。
三、更新教材的意义
“船舶动力装置”这门课程是一门专业导论课,该课程旨在为后续专业课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此外,内燃机、燃气轮机、热能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对船舶柴油机、燃气轮机、蒸汽动力装置、核动力装置、联合动力装置、特种动力装置有所了解,掌握各种船用发动机的特点、结构组成、工作原理、适用方向、主要相关附属设备的构成与作用及船舶发动机的总体布置需满足的各种条件等。
通过更新教材,可以培养学生在船舶总体设计中各方面的初步协调能力,使他们在日后工作中能够解决发动机的工程设计和技术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和专业技术基础。
通过更新教材,可以缩短课堂与工程实际的距离,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以满足工程应用需要,为工程实际培养可用、顶用的创新型人才。
四、如何更新教材
为满足现有教学需要,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有教材进行更新。
一是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中对于船舶柴油机、船舶燃气轮机、船舶蒸汽动力和船舶核动力的相最新研究报告,从中获取相应的指标参数。
二是整理相关专业的研究成果,总结不同船舶动力装置未来发展的趋势,以便在后续的教学环节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向该方向发展。
三是设置不同吨位与用途的船舶形式、指标参数、动力装置形式、布置方式等资料,在教材中引入设计环节,以实际船舶的动力布置使学生了解从动力装置至推进装置间的各种设备连接、使用情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是请相关专业课的授课教师帮助引入后续深入学习时的重点内容,在教材内以重点、难点的形式加以强调。
船舶动力装置这门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典型动力装置在实际中的应用,注重各类船舶动力装置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的介绍。通过对比现有教材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船舶动力装置》教材改革的若干建议,期望有助有优质教材的出版,进而为我国船舶动力行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孙自力,李忆辛,许宝森.船舶动力装置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1(4):76-78.
[2]任莉,李华彦,张文孝.船舶动力装置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2013(8):207-208.
关键词:实训质量 评价标准 重构
1 课题现状研究
要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需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方式、重新开发课程内容、变革实训基地构建格局与运行机制等,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对实训质量的考核评价是理论、分数两个维度。
2 课题研究目标
①按照职业岗位分析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通过企业调研、岗位群的分析,结合岗位需求,针对课题组多年来成员所执教的课程,对船舶电气专业《船机拖动控制系统安装与维修》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的课程进行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②通过实施进行调整完善。通过结合实际实习实训单位的相关反馈信息,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对不合理的指标进行矫正、完善、修改。③在船舶电气技术专业《船机拖动控制系统安装与维修》课程教学中应用。
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3.1 高职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1 适应社会需求
学校要进行充分企业调研,做好职业能力、岗位能力的分析,掌握可靠的信息资源,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性。
3.1.2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高职教育强调以应用性、实践性为中心,以高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使教学内容符合职业岗位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3.1.3 实习实训课程的动态优化
船舶工业的不断发展,必将带动相关技术的不断提升,因此,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注重行业、职业发展趋势,不断根据客观需要更新新知识、新技能。
3.1.4 基于工学结合实施课程评价
按照专业设计与企业行业发展同行、人才培养与船舶行业企业要求同行、实训资源与船舶行业先进控制技术同行,融船舶电气建造规范入专业标准、融船舶电气施工过程、调试与检修、生产设计与管理岗位职业标准入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体系,教学做合一,以先进的实训环境、真实的电气设备和船舶电气设计项目为载体,以真实的船舶电气设备安装与检修为教学内容,构建“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下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2 高职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实习实训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实施
3.2.1 基于岗位分析重构实习实训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要完成实习实训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课题组相关成员与相关的行业专家、同类院校的专业带头人等共同研究,为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提供指导性意见。其次要召集相关同行与专业教师共同探讨,系统的设计课程目标,将课程进行有效的序化,按岗位需求将课程分成典型任务。最后要与本课题组的所有成员一起研究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具体教学实施过程的设计。
例如,针对《船机拖动控制系统安装与维修》这门课程,我们根据岗位需求,将该课程序化为十二个典型工作任务, 每一个工作任务都制定了学习任务单以任务一为例:
过程考评单
任务一:三相电动机手动正转控制线路的安装考评标准
■
3.2.2 考评总结
■
通过过程考评,评价考核采用连续性的过程评价考核方法,即每任务都有对专业技能和通用职业能力的评价, 各评价项目详细清晰,一目了然,单元成绩包括各任务技能评价和素质评价,总成绩是各单元成绩的加权平均,实现结果与过程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课程体系船舶电气工程技术工作过程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其技术专业的知识构成不像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那样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专业技术知识强调职业岗位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
在国家级和市级示范院校中,各重点建设专业都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重构了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了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这为我们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和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目标与思路
按照“准确定位、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培训到位”的理念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通过企业调研和职业岗位分析,对学生的就业岗位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岗位分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的专业核心课程和基础平台课程的实训课题;在专业基础知识适度、够用的前提下,保证课程体系的系统性,拓宽和增强专业发展后劲。
1.1职业岗位分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依据,通过分析,专业所面对的工种有4大类,岗位11种,通过分析,专业所面对的工种有4大类,岗位11种,其中船舶电气设备安装调试、船舶电气设备维护检修、船舶电气设备技术管理、船舶电气施工管理、船舶机电设备质量管理是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面向的主要工作岗位。
通过对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的分析研究,参考了劳动部《船舶电气职业标准》、《维修电工职业标准》以及中国船级社《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等,归纳出船舶电气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由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出学习领域。
以教师顶岗及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企业调研,通过企业调研,明确了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船舶电气设备安装调试、船舶电气设备维护检修、船舶电气施工管理、船舶机电设备质量管理等,及毕业生应该掌握的核心关键能力,确定了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1.2课程体系重构通过对船舶电气专业所需要的核心专业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并按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对其进行归纳整合,进行学习领域概括,学习情境设计,重构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的特点与创新
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取代了沿用多年的以专业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在指导思想上有别于学习内容分割的模块化而追求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该体系中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强调以行动为导向,在具体教学实施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基于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培养学生具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行为能力,即综合能力。:
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职学生往往形象思维较好,模仿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和记忆力不是很突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使其更适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结束语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行业形势,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合理构建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而适应船舶建造行业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符合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课程体系将不断完善,达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从而为船舶建造行业的发展和地区经济的建设与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摘要:本文在明确了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的基础上,探讨了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介绍了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对教学改革所取得的主要成效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高职;船舶内燃机;教学改革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动力系船舶内燃机专业是直接为船舶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该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已成为具有船舶和军工特色的、体现高职教育思想的大专层次的专业,目前是湖北省和教育部高职教学改革的试点专业。本专业在总结专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训基地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成为湖北省高职高专重点专业及国家高职高专教改示范专业,并由此带动了其他专业的改革和发展。
明确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重点,突出能力培养。通过专业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教育为主线的教育教学体系,全面推进船舶内燃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特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挥学院现有优势,依托船舶行业,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
第二,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以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新模式。
第三,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制定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计划,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第四,建立高职特色的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
第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
确定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改革方向
从2002年起,我们先后多次到有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专业调研,并聘请船舶行业有名望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成立专业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和指导,就船舶内燃机专业所面临的市场现状、发展趋势、岗位要求等相关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思考,现归纳如下。
第一,学生的就业方向由原来单纯的制造与维修逐步转为以船舶内燃机制造、装配调试、维修为主,向船舶动力装置方向适当拓展,要求学生成为综合型、复合型的应用专业技术人才。
第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在造船行业的应用,导致教学内容部分滞后,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行业的岗位需要,要求教学必须使学生尽快掌握行业内的最新知识与技能。
第三,在掌握公共英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便于学生查阅专业资料和进行对外技术交流。
第四,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爱岗敬业思想,安心本职工作。
要根据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依托船舶行业,发挥我院现有的教学资源的优势,遵循高职教学改革既有相对的稳定,又有灵活性的客观规律,坚持“宽窄结合、以宽为主、突出特色”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专业教学的改革方向和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柴油机制造、使用、装配调试能力以及船舶机舱布置设计、动力装置安装与调试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主要从事柴油机制造与维修、船舶设备安装调试的工作。主要覆盖四大岗位群:船舶内燃机制造、船舶内燃机维修、船舶内燃机装配调试、船舶动力装置。
高职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
(一)逐步调整并完善专业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从开始制定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计划至今,经过历年的调整修订,已日趋完善,其课程体系设置特色鲜明,针对性强。主要调整如下:
第一,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指导思想,以应用为目的选择教学内容,从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出发,将有关的课程内容有机地综合起来,组成新的课程模块,如将《船舶内燃机原理》、《船舶内燃机结构》、《内燃机维修工艺学》重组为《船舶内燃机使用及维修》课程;将《船舶动力装置》、《船舶动力装置安装工艺学》重组为《船舶动装及装调工艺》课程;将《船舶管系》课程和《计算机放样》课程重组为《船舶管系放样》课程等。
第二,强化能力培养和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所占课时的比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约为1∶1。
第三,课程设置要突出综合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注重探索以能力为基础的知识体系。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要突破原来的工科课程以学科体系为线索的指导思想,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广度与深度的关系,并将专业知识覆盖面适当放宽,使之更加科学、合理。
第四,增加选修课程开设的力度,实行弹性化教学。在专业限选及专业任选中加开选修课程,在全校性任选课中加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第五,职业素质教育要在教学计划中得到充分体现,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坚持单项实训与综合训练、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认真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积极推行“双证制”、“多证制”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二)推进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课程是将教育理论、教育目标与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结合点,是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核心,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手段,是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的依据。因此,课程建设是关系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是专业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我院近几年重点进行了几门核心专业课程的建设,根据教学计划制定了完整的理论课程及实训教学大纲,对课程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和“主讲教师负责制”,按照合格课程、精品课程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和建设,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认真的研究,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并逐步在教学过程中实施。
第一,《船舶内燃机使用及维修》课程和《内燃机装配调试工艺》课程注意从应用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努力实现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结合。大胆删除陈旧过时的、偏多偏深而又不实用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船舶电控柴油机的新技术、新装备、电子控制新知识,编写了具有高职特色的适用教材。
第二,将原来的《船舶管系》课程和《计算机放样》课程重组为《船舶管系放样》课程,对理论知识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增加了计算机管系放样课程设计,并有针对性地就管系放样教学软件的教学内容编写了《船舶管系放样》教材。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高职教育的改革,除了在教材上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和结构上的变化外,在教学环境和条件上,应该作适当的改善。除了最必要的实验室之外,还要大力建设实训基地,改善教学环境,保障实验和实训内容的实施。利用仿真实训技术开发模拟职业岗位的校内实训基地,如内燃机模拟实训室、船舶仿真实训机舱。此外,我院还与上海沪东重机、河柴集团、宜昌船舶柴油机厂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习。
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本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首先,应单独制定专业技能训练计划,在计划中明确具体内容和要求,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其次,实践课应单独开设,单独考核,在教学安排上实践课主要以模块式按单元组织教学,学习安排上相对集中,便于边讲边练。如柴油机拆装实训、船舶轴系装调实训等。再次,应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质量控制,认真抓好每次实验或实训的管理,及时对实验或实训成绩进行评定。最后,应实现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专业实验(训)室对学生全天候自由开放,学生可根据教学计划上的内容和要求,自行选择实验(训)的时间和方案,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四)创新教学模式
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采用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及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实行多元归一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1)在专业多功能学习室通过实物、模拟仿真系统进行理论教学。使学生如同置身于生产现场,增强感性认识,更好地使理论联系实际,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多最新的知识,得到较理想的技能培训;(2)改变过去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于生产技术发展,理论难与实践结合,教师教得吃力、学生难以理解的状况,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3)通过模拟仿真系统的开发和实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保证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4)开发《船舶内燃机使用及维修》课程网络教学资源,使该课程的教材、教案、CAI课件、公开课、柴油机拆装实训录像、学习指导、模拟试卷等教学资源网络化,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平台。
高职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成效与思考
高职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经过几年的努力,通过了湖北省教育厅的专业教学改革终期验收,2005年被评为湖北省高职高专重点专业。
第二,船舶内燃机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形势一直很好,连续五年一次性就业率均超过95%,社会声誉好。
第三,在湖北省教育厅投入资金和学院配套资金支持下,扩建了柴油机拆装实训室、船舶轴系装调实训室,建成了专业多功能学习室、内燃机模拟实训室和船舶仿真实训机舱。目前船舶内燃机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占地面积约2000m2,总投入已达600万元。
第四,《船舶内燃机使用及维修》课程2002年被评为湖北省优质课程,2004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内燃机装配调试工艺》课程2006年被评为湖北省优质课程。
摘要:简要论述了案例教学的本质,着重探讨了现代船舶控制课程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的原则,案例教学的实施和应用,及其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案例教学;现代船舶控制;工程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194-02
一、引言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因此,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是实践能力的提升。现代船舶控制专业课程与实践联系比较紧密,学生不仅要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而且要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现代船舶控制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W,可以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教学案例,指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把案例与有关理论相结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兴起于西方国家的法学和医学领域,后逐渐应用与商业和企业管理学。案例教学法于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首先应用在管理学学科领域特别是MBA教育方面,并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于案例教学法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但在工科特别是在船舶控制学科中,案例教学的应用不是很普遍,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现代船舶控制”课程中,探索案例教学的步骤和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的选择
现代船舶控制课程案例的选取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教学案例内容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了案例教学实施的效果。优秀的教学案例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启发性、复杂性、问题性。根据教学目标选取教学案例,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难易程度。真实性是指所选案例应在实际实践过程中发生的,而不是教师凭空杜撰出来的。典型性是指该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过程中。启发性是指教学案例应能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性是指所选案例应设置一些合理的问题,能提供给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案例还应有新意和趣味,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参与的热情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查阅文献,根据现代船舶控制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选取图1所示的MR-Ⅱ型电动冷却水温度控制系统作为教学案例。首先,此系统广泛应用于实船,具备真实性和典型性。其次,此系统相对独立,是典型的冷却水温度自动控制系统。最后,此系统内容丰富,既涉及到各类仪表和电子元器件,又有控制系统,通过本案例的学习,不仅可以掌握柴油机气缸冷却水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的有关内容,还可以通过本案例学习反馈控制系统。此外,控制系统和各种自动化仪表在船舶电子电工技术和轮机自动化基础等课程中均已学习过,因此学习本案例,学生不会觉得太困难。
三、案例的应用
案例选好后,教师应在课前对教学案例进行组织和设计,准备好基本素材和设置的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进而展开教学活动。首先,向学生传授船舶主机气缸冷却水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的理论知识,借助实船系统图讲述船舶主机冷却水系统,引入冷却水温度自动控制原理,带入问题:如何实现自动控制使得冷却水出口温度保持恒定?其次,引入案例――MR-Ⅱ型电动气缸冷却水温度自动控制系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如何实现冷却水温度的自动控制。让学生围绕该问题进行自由讨论,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次,采取理论结合实际的模式,带领学生到轮机模拟器实验室对船舶柴油机气缸冷却水系统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冷却水温度自动调节过程,使学生的认识更直观、更生动。最后,进行总结和点评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撰写一个学结报告,总结自己在解决案例问题的过程中的学习心得,并且根据教师的点评分析自己的解决方案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经过学生的反思和教师的讲评和总结,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四、案例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选择高质量的教学案例,现代船舶控制课程内容复杂,对于选择的案例来讲,既要体现出全面的知识点,又应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进行长时间的精心准备,紧跟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前沿,选取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案例。
2.科学设计案例教学方案,案例教学方案的设计要围绕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来进行,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进行。在案例教学设计中需根据不同层次的授课对象明确教学目的。拟定好操作步骤和相应的要求,并坚持按照拟定的计划执行。
3.创造良好的讨论氛围,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进行讨论案例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深入案例,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案例。教师要确定讨论的组织形式,明确讨论的内容,要针对学生在讨论中的不同表现,采取合理的方式予以引导。在意见不能立即达成一致时,教师要冷静处理,并做出合理的决策。同时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陈述,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创造出和谐的讨论氛围。
4.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意识,从现代船舶控制课程的特性看,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是教学中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案例教学具有实践性,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弥补纯理论教学的不足,但在实施过程中要采取丰富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图例、视频、实物等,使学生能全方位的参与案例教学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实践知识。
5.做好评价和总结工作,在案例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评价和总结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案例教学总结应包括单次案例教学总结和对整门课程结束时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案例选取的合理性评价和案例教学效果评估等进行总结。
五、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在现代船舶控制课程教学中创造了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独立的解决案例设置的问题,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借助模拟器实现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船舶结构与制图》课程的定位及培养目标
本课程是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课程任务:了解船体结构的基本知识,船体制图有关标准,掌握船体图样及其表达内容和表达方法,船体图样的识读和绘制方法等,获得识读船舶图样,绘制船舶图纸的技能。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下列要求:(1)了解船舶的类型与特点;熟悉几种常见船舶结构特点,熟悉船体各部分结构形式、构件组成、构件名称、作用和受力情况以及对结构的要求;(2)熟悉船体制图有关标准并能正确使用;(3)了解船体图样的组成、表达特点,掌握船体图样的识读和绘制方法;(4)能联系结构、工艺知识读懂一般船舶图样;能熟练地使用船体制图工具,并按所给资料正确地绘制船体图样;(5)能根据船体结构图样制作船体结构模型。使学生具备高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船体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职业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将来从事造船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船舶结构与制图》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授课模式枯燥乏味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想让学生顺利接受理论知识非常困难,必然会导致学生上课情绪低落,对课堂毫无兴趣,既影响教学效果,又违背教学规律。
2.2 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
目前课程的教学仍以理论知识为主,实习、课程设计为辅,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环节相对较少,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学以致用,容易导致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达不到教学目的。
3 《船舶结构与制图》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3.1 教学手段多样化
课堂教学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课程教学的改革,更应该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高效地学习,教师就要综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动画和一定数量的船体模型,利用多媒体动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大信息量,是很好的教学辅助工具;学生初涉专业课,对专业名词和船体结构非常陌生,配有一定数量的船体模型,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船舶的外部形状及内部结构;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准备船舶结构的视频和图片,这些直观的东西更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习效果。当然,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虽有它的优势,但课件的运用仍要适度、适量,不能用多媒体替代板书。只有教师在黑板上逐步绘制图形,学生的印象才能更深刻,才能真正的掌握图形的绘制方法。
3.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门专业课分教学和实践两个环节,其中教学任务又包含两大板块:船体结构和船舶制图。船体结构部分主要为了使学生掌握船舶的受力和强度、了解船体各部分的结构形式与特点,而船舶制图部分是让学生了解船舶制图的标准和规定,并且能够熟练的识读和绘制船体图样。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学生的认识实习和模型制作,教师在讲授船舶结构时可以组织学生去船厂的生产车间和大坞,使学生近距离观察船体的各个部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船体分段模型,检验学生对结构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在讲授船体图样时,可以注重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一份船体图样。还可以把课堂还给学生,由学生组成团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和实践两个环节相互配合又相互依托,使学生对这门课更加熟悉也更感兴趣。
3.3 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由于生产任务及安全因素等方面的原因,学生去船厂参观实习能接触到的实践技能较少,仍然以听工人师傅讲解为主。因此筹建或完善高职院校自己的船舶专业实验室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筹备形成船体装配、焊接或测绘基地等实训基地,加重实践环节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由学生亲自动手,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完善的实训设备及设施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对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引导学生朝着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前进,严格要求自己,充分突出了高职教育的特点。
3.4 教师的自我提升
课程的改革离不开教师的自我提高,好的课堂必需要有好的教师来带领。教师是知识的传输者也是精神的熏陶者,专业教师更要积极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投身教学实践,提高综合素质。知识永远不断在更新,而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更加不能固步自封,必须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日常工作中认真对待备课环节,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课堂上要多与学生进行互动,观察学生反映,注重课堂效果;课后要认真回顾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根据调查,喜欢和大学生交流、分享经验的老师更加受欢迎,平时注意多与学生交流,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听取学生意见,做起教学工作来也就更加得心应手。专业教师更应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积极参加培训、继续教育等,多听讲座,努力掌握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及高校发展的需要;还应时刻注意本专业最新动态,相关行业新的形势政策,做到既能在课堂上理论联系实际,又能帮学生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
为了有效提高“船舶静力学”的教学效果,很多教学工作者已经做了不少探索。文献[1]结合教学实践讨论了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完成双语教学的模式;文献[2]针对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对教学改革创新及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探索,为提高船舶教学水平提供了思路;基于WEB环境为“船舶静力学”网络课程的建设与构成提出了一个有效模式;文献[3]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而从该校近几年的该课程教学的全面调查总结中发现,很多学生的考核成绩偏低,课程考核的不及格率均在30%~50%之间,经过补考环节后课程重修比例也较高,往往要在下一学期开设重修班。本文就“船舶静力学”重修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总结。
1 重修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内容过分侧重造船方面的知识,理论性过
强 该校“船舶静力学”课程教材选用《船舶原理》(上册),教材侧重讲授船舶性能的基本理论,追求理论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公式的推导繁杂,涉及到的数学、工程力学和流体力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很多,对船舶设计中的航海性能的分析较少,这些都很不适合航海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这点问题无论在初修班还是重修班均存在。
1.2 课堂到课率、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较低 重修班的学生均为第二次参加“船舶静力学”的课堂学习,对于课程内容和重难点已有一定的了解,再次学习课程内容感觉到很乏味,缺少新鲜感,造成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不高,甚至出现很严重的缺课现象。
1.3 作业自主思考较少,抄袭现象严重 对于重修班同学来说,由于缺课造成对知识点掌握不到位,无法做到真正的理解,在完成课后作业时就感觉到吃力,进而只能通过抄袭来完成课后作业。
怎样使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掌握“船舶静力学”的课程内容,更好地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作者通过这几年的授课,提出一些对于重修班教学方法的几点想法。
2 “船舶静力学”重修班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为适应船舶工业发展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该校“船舶静力学”的教学方法可分别采用讲授、案例、复习以及模块专题相结合,配套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案,交互性、启发性的教学案例,体现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
2.1 复习型和模块专题型教学方法 鉴于重修班学生对课程内容已有一定的了解,采用复习型和模块专题型教学方法,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各性能模块进行归纳总结,进而提炼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采用讨论加归纳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复习。
2.2 问题实例教学法 采用问题实例教学实践环节,采用参与性的教学,目的是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帮助学生巩固,加深理解和掌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计算及其技能。案例教学的运作阶段主要包括4个环节:给出实例描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初步解决方案;课堂讨论予以解决;点评总结解决方法。如“装卸液体载荷”的问题,通过问题实例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求学生能总结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并能从中牢记计算公式,使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有深层次的理解。
2.3 分组讨论式教学 考虑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缺乏,可结合上述提到的实例教学法,将学生进行分组,对上述实例举一反三,衍生出多个问题,在各个小组内执行讨论式教学,将讨论结果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交流。通过这种方法激励学生的团队协助和合作能力,鼓励刺激更多学生参与讨论参与学习。
一、国内外船舶工业发展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造船业格局持续发生了变化,产业重心由传统的船舶工业发达地区西欧向亚洲地区转移,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日本、韩国、欧盟和中国等四级格局。去年这四个国家和地区新船完工量占世界船舶市场份额已达到96.7%,其中东北亚地区韩、日、中三国所占世界市场份额已超过80%,世界船市中心转移至东北亚地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我国已明确提出建设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目标。近几年来,地方船厂迅速崛起,已占全国造船产量的三分之一,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CSSC)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CSIC)形成了“三分天下”的竞争格局。地域分布上逐步形成了渤海湾、长江口以及珠江口等三大船舶工业基地,上海、江苏的南通和泰州(含江阴和扬州)、广州、大连、舟山、山东的胶东半岛和福建的厦门等中型船舶产业集群。
*省已提出了把船舶工业作为全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点发展产业。于*年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船舶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把浙东沿海的舟山与宁波、浙南沿海的台州与温州、杭嘉湖地区的内河流域作为我省船舶修造业发展的主要地区。舟山以*、*、*为主要区域,重点发展大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修理和大中型船舶制造;宁波以象山港与北仑港、台州以温岭和三门、温州以乐清为主要区域,重点发展特种船舶与出口船舶制造;杭嘉湖内河流域重点发展内河船舶和游艇制造。
市委市政府对船舶工业更是倍加关注和重视,把发展船舶工业列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工业主导产业。于*年出台了《舟山市加快船舶工业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修造船业以舟山本岛为中心,以*、*、*为主要发展区域,重点布局在六横、虾峙、小干、马峙、盘峙、册子、秀山、长涂、岱西、衢山等区域,逐步形成四大集聚区块:六横—虾峙集聚区块、小干—马峙集聚区块、盘峙及周边岛屿集聚区块、秀山—岱西—长涂集聚区块。船舶配件业逐步向*北部、*外岛、*、嵊泗等地扩散。
二、我县船舶工业现状及发展形势:
截止20*年底,全县拥有船舶修造企业43家,占全市船舶企业的25%。其中在建企业7家,规模以上企业7家,相对固定从业人员2100人,占全市的16%。20*年船舶工业共实现产值12.8亿元,同比增长123.3%,占全县工业产值的21.2%,占全市船舶工业产值的22%。其中,造船业实现产值2.74亿元,修船业产值1.39亿元,中间产品和配套件实现产值8.7亿元。全县拥有6万吨兼修8万吨级、2万吨级、3000吨级船坞各1座,1000吨级船坞5座,船排24只,船台57只,1座1万吨级船坞、一批30万吨、15万吨、10万吨大型船坞项目正在建设中。有船舶配套企业近20家(不包括常石大型船体公司和常石船业有限公司),其中外商投资企业6家,从业人员500余人,*年产值82*万元,主要产品为铸件、船用配件、船用家具、卸扣、大锚、电瓶等。
目前,*船舶修造业呈现迅猛的发展势头,日本常石集团、韩国韩进海运、上海舟基集团、香港恒利投资有限公司等国内外大企业纷纷落户我县,一大批船舶工业项目正在启动,主要有上海舟基集团在长涂岛、*东邦公司在衢山岛的修造船项目,日本常石集团在秀山岛的三期项目,海舟公司的二期扩建项目等等。初步形成了全县船舶修造业“一心三区”的布局,即岱西船舶修造交易中心,秀山大中型船舶修造区,衢山大中型船舶修造区和长涂中小型船舶修造区。
我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为*发展大型船舶修造业、开发建设大吨位泊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世界船舶修造业“东移”的理想选择。我们相信,随着修造船产业的不断“东移”,将会有更多的国内外大企业来我县投资船舶项目,为*发展船舶工业提供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三、我县船舶工业人才特点及问题:
目前我县船舶工业从业人员主要有两部分构成。一是企业固定从业人员约为2100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1.2%。其中包括具有一定学历、职称的管理人员、技术型人才和普通施工人员等。二是外包工队伍人员约为2000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8.8%,这部分人员组成随意性强,流动性大。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船舶工业人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总量不足。根据预测,到2007年我县船舶工业需要设计、策划、经营、安检、质管等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200—300名,焊、技、电、安装、管道、油漆等高素质技工5000余人。据统计,目前全县船舶修造企业固定从业人员2100人中这方面人才只有800左右,不到全县人才总量的5%,加上外包工队伍从业人员2000人中的焊工、技工、电工专业技术等熟练人员也只有1300多人,持有CCS证书或劳动部门核发的专业资格证书人员和中高级技术、管理人才更是缺少,与预测数相差甚远。一旦我县在建大型项目陆续投产,各种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如果船舶人才跟不上需求,就会在现有船舶企业之间造成人才恶性竞争,不利于*船舶工业的做大做强。
2、结构不合理。在800人船舶修造业人才中,具有技术等级及职业准入资格的约450人,占56.3%,初级工及职业准入资格的人才约350人,占43.7%,高级工及以上的不到4%,其中拥有高级技师等级的只有2个,技师9个,高级工15个。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约140人,占17.5%,其中研究生1个,大学本科65人。一半人员只有初中或小学学历,有的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人才发展可塑性相对来说比较小。反映出我县船舶工业人才结构极不合理,高技能人才更是缺乏,这对提升企业档次和提高船舶产品质量均带来不利影响。
3、培养力度不够。我县大部分船舶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战略眼光、人才观念、学习意识等都比较欠缺。一部分企业以降低成本为由,对企业人员的培训不重视、经费投入很少;部分企业只重视对设备、厂房、土地等有形资产的增值,以及项目、资金的引进,不重视人才智力开发和素质提高等无形资产的投入;有的企业对培养自己的工人心存顾虑,担心自己培养的人才被别的企业挖走,积极性不是很高。从而导致工人素质提不高,一些技术人员知识老化、技能退化,研发创新能力人才缺乏,直接制约了企业规模的发展、层次的提升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适应不了船舶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4、导向问题。一是在舆论宣传导向上,忽视了对技术工人应有地位和作用的宣传,重文凭、轻技能的观念根深蒂固,多数人仍然以学历和职称作为判定人才的标准。每年我县在外引进人才,基本上引进的还是大中专毕业生,技工人才引进很少。二是在收入分配导向上,往往把学历相对不高,但长期在一线积累技能和经验的技术工人划在了人才之外,工资、福利、住房等方面的待遇也不如职位最低的管理干部。同时许多考生、考生家长、用人单位等对职业技术教育有片面认识,甚至有人认为职业技术教育是“次等教育”,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表现在招生困难,报到率不高,就业渠道不够畅通等。我县的船舶企业技术工人后续力量出现了严重断档。
四、建议与对策:
船舶工业作为我县经济支柱的重要产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大力开发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必须要加快我县的船舶工业人才队伍建设。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船舶工业人才工作
要进一步树立凡有一技之长者都是人才、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船舶工业的发展,不仅需要高层次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还需要大量一线技术工人,他们都是推动我县船舶工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县船舶工业人才现状已经成为制约我县打造省级先进船舶修造业基地的瓶颈之一,各级党委、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企业要把加强船舶工业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充分认识培养船舶工业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我县海洋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2、积极探索,建立完善船舶人才培养机制
各有关单位要千方百计加快船舶管理、设计、技术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着力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三支队伍建设。一是充分发挥*海洋学院、*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技校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优势,扩充船舶修造相关专业,为我县船舶工业提供专业人才。二是加强校企联合,充分发挥县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资源,鼓励和引导企业与职业技校之间通过联合、协作等方式,创建技工培养和培训的综合基地,努力把县职业技术学校建成全市船舶修造技工培训中心,为我县船舶修造业基地建设提供充足的技术工人保障。三是加强交流与合作,通过引进与输出相结合,引进国内外专家实地指导,同时派员到国外与国内先进企业学习先进修造船技术,为我县船舶工业及时输送高级骨干人才和紧缺人才。四是广泛开展船舶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创新与攻关等活动,提高职工的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在全社会形成学技术、比技能,鼓励岗位成才的良好氛围。
3、强化意识,努力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劳动部门要会同有关的培训机构,积极开展船舶职业技能技术鉴定,强化持证上岗,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船舶职业培训鉴定质量认证制度。对无证上岗人员开设职业资格培训,对持证上岗人员开展CCS证书培训,确保企业员工素质的整体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要努力开展技师培训考评工作,加强船舶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同时船舶企业也应采取优惠措施积极鼓励职工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提高工人的积极性和技能水平。要进一步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使职业资格证书真正成为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的真实凭证。
4、优化环境,进一步创造良好外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