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2 06:52: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护理就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1护生在就业相关方面的态度毕业后准备从事护理工作者占68.75%,打算尽快改行的占21.09%,想继续深造的占7.81%;对自己就业前景的态度很有自信的占37.50%,比较焦虑的占13.28;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中个人能力占68.75%;就业单位条件中选地理位置的占39.06%,选收入高的占29.69%;医院等级的选择中三甲级占67.19%;54.69%护生选择期望的月薪值2500~3000元。
1.2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选择护理专业主要原因是个人兴趣者占45.31%,选择好就业者占28.13%,选择父母意愿者占17.97%;对护理专业的满意度中现在比较满意的占52.34%,不满意的占25.50%;认为护理工作中比较难实现自己的价值者占39.06%;认为护士的工作压力是担心出现错误者占60.15%;若允许重新选择专业,选择护理专业者占35.16%,坚决不选者占20.31%;认为不愿意从事护理工作的原因是辛苦者占45.31%,是医护地位不等者占27.34%,是不受人尊重者占18.75%;对就业态度教育的看法中认为有必要者占46.88%,很有必要者39.84%,没必要者占7.81%,见表2。
1.3护生今后对待工作的态度在医院你对病人有无一种温柔友善的感觉中完全可以者占51.56%;护生与医生及其他工作人员合作是否愉快中一般者占52.34%,很愉快者占37.50%;有79.69%的护士在出现工作差错时可完善自己,迎难而上。
2讨论
2.1护生对就业方面的态度本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毕业生都能理性地面对就业,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占大多数(68.75%),反映她们对当前的形势有较清醒的认识,就业心态逐渐成熟。但仍有21.09%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而导致选择了改行,一方面反映了学生追求的多元化、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就业模式,另一方面因与自己的预期选择专业不符,护生难以产生专业认同有关。因此护理教育者应该清楚护生选择护理学专业意愿的差别,在后续的专业学习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思想教育,不断引导和干预,培养专业兴趣。同时护理教育者应注意职业信息的传递,尤其是专业发展的传递信息,从而提高专业兴趣[1]。本调查结果显示,37.50%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保持乐观的态度,但仍有13.28%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前景不甚了解,导致对前景的担心和焦虑。护理教育者应进一步了解护生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她们必要的指导和心理支持。本调查还显示,大部分护生认为就业的重要性在于培养自己的个人能力,选择个人能力的远远超过选择单纯学习成绩和选择社会关系的护生,这说明大多数护生认为综合能力是必备的,她们认识到强化自己个人能力的重要性,这有利于她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努力提高综合能力而完善自己。在护生今后工作的医院等级选择上,绝大多数选择了三级医院(67.19%),经济收入与就业单位的地理位置也成为影响择业的重要因素。护生就业时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发展的空间和单位发展前景,一方面反映出护生较为注重自身发展,同时也表现出就业选择非理性的一面。提示学校和护理教育者在护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中应将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就业的优惠政策及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及时传达给学生。
2.2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生选择护理专业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遵从父母意愿而选择护理专业者,多是考虑到护理专业就业机会多,工资相对较高,这对护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与自愿者相比,她们的职业态度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摇动,部分护生还存在对护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本调查显示,学校对护生就业态度教育方面认为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护生分别占39.84%、46.88%,对护理专业非常满意的护生占25.78%,比较满意的护生占52.34%,不满意的护生占25.50%,说明护生的专业思想不牢固,对专业不够了解,需要持续地进行专业指导和教育,学校和护理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护生对护理专业重视的程度对培养护生积极的专业态度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本研究显示45.31%的护生是因为辛苦而不愿意从事护理工作,而且20.31%的护生坚决不会再重新选择护理专业,原因是认为护理工作中比较难实现自己的价值的护生占39.06%。65.63%的护生认为就业的主要途径还是继续进行学习,增加知识提高综合素质,这比其他因素都高得多,因此应重点加强护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心理因素、专业知识技能、沟通能力和自信心等。
2.3护生今后对待工作的态度本研究结果显示,37.50%的护生认为有信心处理好今后工作中与患者及其他医护人员的关系,有52.34%的护生认为与其他医护人员的关系处理一般。有调查显示人际关系处理不良可影响护士的工作态度。因此,护理教育者在学校教育期间应注重护生人际沟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帮助护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培养其良好的职业态度奠定基础。本调查中,79.69%的护生在发生工作差错时能够完善自己,迎难而上,在工作中不断地努力学习,积累经验,但12.50%的护生在工作中害怕进行护理操作,说明护生对自己的自信心低,各项护理操作不够熟练。
【关键词】护理学;本科;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必要准备,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检验。通过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可以有效地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综合发展。而且,毕业论文设计整体水平也直接反映了高校的教学质量,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加强学生毕业论文的规范化管理,提高论文质量,对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亦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各高校院系结合本专业特色,在毕业设计选题、指导教师培养、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已经有大量的文献,报道了它们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宝贵经验。但相关报道多以理工科及文科院系为主,而关于医学院系特别是护理学院系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方面所做的报道却较为鲜见。近年来,我们结合护理学专业特点,对2001级、2002级、2003级毕业论文工作加强管理,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能力为目的,通过施行举措,在督促毕业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论文写作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本文将对这些举措进行介绍,以期为今后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适当的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化,专业课程学时相对压缩,使学生在横向知识体系加宽的同时减少了专业知识的深度,加上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使毕业论文工作面临着很多困难。其突出的问题有3个:
1.思想重视不够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的不断发展,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使得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方面的工作量随之增加,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资源趋于紧张。大多数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在指导时间和精力上投入也非常有限。
而对于学生方面,有的学生平时课程学得不扎实,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容易造成对论文写作的无从下手。有的学生对指导老师的依赖性太强,不能正确、灵活地利用论文检索工具。有的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在要上交时随便从网上东拼西凑地抄袭,敷衍了事。这些学生都是从思想上没有能认清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浪费了毕业前的一次综合训练机会。
2.时间安排不当
毕业论文设计的安排,往往是在最后一个学期开始,若时间安排的太晚,会给论文的开展带来困难。一方面,学生进入论文的设计时间较晚,不能深刻地理解题意,更不能进行充分的资料收集、准备,从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另一方面,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接触较晚,容易给师生交流和论文写作过程管理带来不便。
3.格式欠规范
学生的论文格式不规范,排版样式多样,错别字众多。而且许多学生习惯性地从网上下载一些文字,然后进行简单的拷贝,一方面容易造成知识产权的问题,另一方面会造成文章的写作风格不一,使文章缺少连贯性。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举措
针对以上几点问题,护理学系结合本院系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规范要求,严格把关,以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和水平。
1.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好组织动员总结工作
系部广泛动员全系教师、应届毕业生和临床教学医院,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保证学生论文的质量。护理学系成立了学术分委员会,召开专业教研室会议,布置年度毕业生论文工作安排,制订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格式、确定严格的时间节点,最后形成详细的论文指导计划。在学生下点实习前进行专题毕业论文动员,组织有关教师讲解、宣传毕业论文重要性及写作规范。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论文在掌握所学知识、培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获取学位和顺利毕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召开毕业论文工作总结大会暨优秀论文颁奖典礼,评选出优秀毕业论文及临床优秀指导教师,邀请优秀论文作者上台介绍论文写作经验,由专家现场提问点评,并安排低年级学生共同参加,以使其对毕业论文工作有所了解。
2.严格制定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和程序,确保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根据护理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我系特制定了《福建中医学院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规定》,以规范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同时,又详细安排了毕业论文工作的具体程序,将毕业论文工作划分为准备阶段、选题与审题、开题报告、论文撰写、检查与指导、论文评定、工作总结和归档与保管阶段,明确列出各个阶段的工作程序与要求、要求完成的时间以及完成人,并结合本科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一年的实习期划分为上、下两个阶段:上半阶段要求学生完成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下半阶段主要集中精力撰写论文,并集中选择一个科室继续完成实习。然后再将两个阶段的时间进一步细化,列出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的各具体的时间段,保证了临床医院与实习生对实习与论文工作能够心中有数,确保了毕业论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我系制作了毕业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登记表、开题报告、评审表、成绩登记表等一系列表格材料,发给临床医院使用,并制作了论文“书写体例”,以统一学生论文的格式。还由郑国华博士制定了《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评分细则》,使论文的评审有据可依,从而也保证了论文成绩的公正性。
3.加强系部与临床教学医院联系,监控毕业论文工作全过程
为进一步完善论文管理工作,在2005年福建中医学院护理学专业临床教学工作会议上,我系与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地区各临床教学医院的护理部主任、临床教学负责人一起,讨论了此次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改革的情况,听取各方意见。2006年5月,我系在2001级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完成以后,也专门召开了毕业论文工作总结会议,与福州地区部分医院的护理部主任一起评选优秀论文、探讨改进工作的方法。2007年1月,举办2006年临床护理学师资培训班,对全省十五所医院护理人员代表进行为期三天的培训,介绍“护理临床教学与毕业论文工作”、“护理科研基本程序”等知识。此外,考虑到我系的毕业论文工作尚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又专门安排了系部老师参加指导,负责与各临床医院护理部联络协调及为学生答疑释惑。并自2006年起,系部安排教师作为联络员,下到福州各临床教学医院,参加论文开题、论文答辩,并加强中期检查。
4.临床教学医院密切配合,保证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完成
临床医院重视毕业论文工作,组织成立毕业论文评审委员会,严格选聘指导教师,开展指导人员培训,交流论文指导经验,明确工作任务、职责,清晰论文指导流程。护理部针对学生论文的选题、设计、资料收集、统计、分析、文献查阅等进行了专题讲座,讲座后,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确定论文的研究方向,论文评审委员会认真审定学生上报的课题,安排指导老师与学生见面,并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协助学生论文拟题,为学生写作答疑,避免学生在论文创作过程中走弯路。护理部组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会”,针对学生论文题目、论文设计、方法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学生撰写论文过程中,护理部负责宏观调控,指导老师则耐心细致引导学生搜集论文相关资料撰写论文,并针对论文相关内容定期进行督促和检查,及时与学生交流并对论文进行修改,使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一定质量的论文。最后学生论文完成后由护理部组织论文评审委员会对学生论文进行评审,选出优秀论文上报系部。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护理部及时进行工作小结,综合分析学生毕业论文水平,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取得的成效
1.学生表现了较高的悟性和科研能力,个人潜能得到发挥。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运用相结合,培养了严谨勤奋的工作态度和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
2.大多数同学能够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所选课题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统计和分析,掌握了文献检索、课题设计、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阅读专业资料等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与方法,具备了撰写论文的能力。
3.临床教学医院反馈,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锻炼了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为更好地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带教老师也加强自我充电,使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53(1):46-49.
[2]杨立军,何志鹃.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建筑,2007,33(4):214-215.
[3]谷倩,彭少民,钟立汉等.高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毕业设计实施[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1):75-77.
[4]欧丽,胡浩.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与答辩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189-190.
[5]欧孝夺.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与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0:16-19.
[论文摘要]本文从老年护理的社会需求出发,多方面全面分析当前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前景广阔。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为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上将会出现大量的老年服务机构,需要培养大量的从事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是社会所需,将大有发展前景。
1老龄化社会到来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12月12日发表了《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白皮书说:“20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比例达11%,并正在以年均高于3%的速度增长,2051年将达到4.37亿最大值。”此外,老龄人口的增长存在着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上海在1979年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1]。
2养老工程因社会需求建立和壮大
随着城市家庭结构模式呈现的“四、二、一”倒金字塔形,即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赡养两对老人,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削弱[1]。老年人的赡养逐渐由家庭转到养老机构。为满足养老的需要,民政部研究制定老年服务的标准:如《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设置的基本标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服务标准》、《老年人护理分级标准》等。据2004年底民政部门的统计,我国已有38593家养老机构,其中:国办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3454家,集体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33736家,民办养老机构1403家。
目前的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各种养老服务机构急需进一步增加。2006年12月15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李本公做客强国论坛,以“老龄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为题与网友在线交流,此次访谈由强国论坛、中国政府新闻、民政部网站联合举办。交流中李本公说,根据全国较大规模调查的数据表明,我国在目前1.44亿老年人口中,大约有3250万有不同程度的养老需求,有5%明确提出要进养老机构,而且这种需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按照我国老年人口5%入住养老机构,需要700多万张床位。目前各种养老机构中,拥有的养老床位仅是149万张,所以缺口非常大。现在我们已经有的养老服务机构,还存在着护理专业人员数量缺乏,护理人员总体素质偏低,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多种养老服务的需求,使得供求矛盾非常突出。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养老工程将伴随社会需求迅速建立起来,同时产生十万计的老年护理岗位群。根据预测,随着老年服务机构的增多,老年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将有较大的就业市场。
3老年护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目前我国医院中护理人员配置就很缺乏[3],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和养老模式的变化,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迅速增加,老年服务人才的需求随之增加,从事老年事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随之突显出来,其中包括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护士。目前的养老机构内,老年护理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数量少,工作量大;二是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没有经过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其知识和技能满足不了老年护理的需要。
上海是我国目前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老年护理事业发展较早,对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具有先导意义。为此,笔者到上海进行调查,上海总人口180万左右,其中老年人口占20%左右,这些老年人分布在福利性养老机构、老年护理院、医院老年病房和家庭内,需要住院治疗的老年人达十几万人。
上海目前养老机构主要两类,一类是民政系统开办的福利性养老机构,称为福利院。在上海2005年就有474家,床位数49529张。福利院对老人实行医、护、养全方位服务,按照老人生活能力和需求实行等级护理。根据有关调查,79.1%的老年人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慢性病[2],需要接受医疗护理。此类养老机构内均设有医务室,配备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但护士配备数量少,且没有接受老年护理的专门教育,按照护理人员床位比,显示出护理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另一类是卫生系统开办的为老年人服务的医疗机构,称为护理院,这是上海卫生系统近年开办的一种医疗功能很强的养老机构,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这类养老机构的数量和养老床位迅速的增长。仅奉贤区老年护理床位达到2800张,且床位爆满,供不应求。医院内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是由原有的护士转型而来,没有经过专门的老年护理教育,且护士数量少。有的医院120张老年护理床位仅配有8名护士,24h轮流值班,护理工作极为繁忙。老年护士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4国内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尚属空白
目前我国从本科到中职各层次护理专业教育中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属空白。虽然从90年代以来卫生部对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增加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只是使学生粗浅地了解老年护理知识,不能使学生完整地掌握老年护理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老年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以及老年患者护理的复杂性呼唤越来越多的受过专业训练的护士。
5国家重视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
我国政府对老龄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已经提到议事日程。2006年2月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
6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前景广阔
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421”家庭结构形成和“空巢家庭”的增多,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冲击。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各种养老机构,如福利院及老年护理院等应运而生,赡养老人由家庭模式向机构养老模式的转化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需求的迫切程度在日益加重。从上海的老年事业发展,推测我国的老龄化社会到来,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将是我国未来很庞大的社会工程体系,从事老年护理的专业人员将是一支很庞大的社会岗位群体。任何一项专业教育如果没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就没有前途。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根据社会需要而诞生,并拥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将大有发展前途。培养合格的老年护理人才,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满足老龄社会的护理人才需求,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化前珍,郭明贤.老年护理与康复[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
患者,男,84岁。因“行为怪异,兴奋话多,吵闹8月,加重5d”入院。入院诊断:血管性痴呆,2012-12-12起开始出现明显的怪异行为,如兴奋话多、吵闹、有时高声喊叫、外出时不知道回家的路、骂人、抓垃圾、衣服到处走等,于2012-12-17由居委会工作人员送入我院住院治疗。体检:体温36.3℃,心率79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14/67mmHg(1mmHg=0.133kPa)。辅助检查:既往史:Ⅰ型糖尿病;彩超:颈动脉粥样硬化;CT: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脑萎缩。于2013-7-3011:20进食时突然出现呛咳、面色苍白、随即出现呼吸心跳停止,意识丧失,经采取海氏法、心肺复苏术、面罩给氧、静脉推注肾上腺素及心电监护等一系列抢救措施,患者意识逐渐恢复,生命体征恢复,遵医嘱行内科一级护理,对症支持治疗,目前病情稳定。
2护理措施
2.1病情监测①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持续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的数值变化,检测患者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灵敏度;②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及皮肤黏膜颜色,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③严密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吞咽功能;④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床上擦浴、协助大小便等生活护理。
2.2吸氧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双鼻导管持续高流量吸氧,4~6L/min,增加血氧浓度,预防脑缺氧损伤。
2.3饮食护理①遵医嘱给予患者糖尿病饮食、半流质饮食,避免患者进食带骨、刺的食物;②对该患者,专人守护进食或喂食,必要时给与鼻饲流质饮食。
2.4用药护理遵医嘱给予患者口服石杉碱甲0.1g,每日3次;佐匹克隆片7.5mg,每晚1次;利培酮1mg,每晚1次;氢氯噻嗪片25mg,每日2次,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2.5心理护理对患者给予安慰、鼓励及疏导,做患者坚强的后盾,减少或缓解其紧张、恐惧的情绪。
2.6健康宣教①安慰患者,耐心倾听患者及家属诉求,并向家属讲解防噎食注意事项;②做好饮食卫生宣教,督促患者逐步改进不良饮食习惯,帮助患者建立细嚼慢咽、适量进餐的健康饮食行为。
3讨论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损伤与防护状况,为制定精神科护理人员因职业暴露导致职业损伤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人员职业防护调查表,对360名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损伤及职业防护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职业意外损伤以针刺伤及患者攻击致伤最常见,发生率分别为85.8%与80.6%,针刺伤是传播疾病的主要途径。结论加强护士安全教育与管理,有效采取职业损伤的预防措施,规范处理流程,减少职业损伤。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损伤;职业防护
Investigationsandanalysesofoccupationalinjuryandprotectioninpsychiatricnurses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occupationalinjuryandprotectionstatusinpsychiatricnursesinordertoprovidebasesformakingprotectivemeasurestoavoidoccupationalinjuryproducedbyoccupationalexposure.MethodsInvestigationsofoccupationalinjuryandprotectionstatuswereconductedwithaselfmadequestionnairein360psychiatricnurses.ResultsNeedlelesionandpatient''''saggressiveinjurywerethecommonestoccupationalinjuries,incidencesofthemwere85.8%and80.6%respectively.Needlelesionwasmainpathophorousroute,andnurseswerelackofknowledgeofoccupationalprotection.ConclusionInordertoreduceoccupationalinjury,weshouldstrengthennurse''''ssafetyeducationandmanagement,takeeffectiveprotectivemeasuresandtostandardizeworkingtechnologicalprocess.
【Keywords】Psychiatricdepartment;nursingstaffs;occupationalinjury;protection
医护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是近年来越来越被关注的重要话题。精神科护理的对象是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不仅要面对普通护理人员所面临的各种职业风险,同时还要面对随时可能遭受精神病患者冲动攻击行为而造成伤害的危险。为探讨目前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损伤与防护的情况,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损伤,作者对360名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损伤及防护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抽取2005年11月广州市精神病医院从事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的360名护士为调查对象。其中男46名,女314名;年龄21~51a,平均28.15±8.46a;护龄1~35a,平均9.58±6.84年;职称: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18名,护师80名,护士260名。
1.2调查方法根据相关文献资料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基本情况,职业损伤的生物学、物理、化学、心理因素,职业防护相关内容。共发出问卷360份,收回360份,回收率100%。对收回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
2.1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
2.1.1意外损伤调查对象认为在工作中威胁最大的意外损伤:患者直接攻击致伤198名(55.0%),针刺伤86名(23.9%),安瓿割划伤68名(18.9%),工作中摔伤6名(1.7%),其它2名(0.56%)。曾遭受损伤的人数:遭受过患者不同程度的攻击290名(80.6%),其中患者抓伤或咬伤最为常见,占70%;发生过针刺伤309名(85.8%),发生针刺伤的主要环节45.2%是在操作完毕回套针帽时,41.5%认为是在注射操作时;安瓿割划伤230名(63.9%),主要原因是认为玻璃易碎(59.6%),其次是不易折断(22.4%)与手未保护好(12.2%);工作中摔伤46名(12.8%),其他40名(11.1%)。
2.1.2生物因素在患者的血液、排泄物、呕吐物、病原体对护士造成影响的调查中,52.2%的护理人员认为接触患者血液产生职业风险最大;216名(60.0%)认为传播疾病风险最大的途径主要是针刺伤,其次分别是通过呼吸道(22.8%)、皮肤粘膜破损(13.1%)与安瓿瓶割划伤(4.1%)。认为针刺伤对护理人员健康存在威胁,其中:传染乙型病毒性肝炎占47.8%(172名),艾滋病占43.3%,普通细菌感染占7.8%,其他传染病占1.1%。
2.1.3物理化学因素护理人员认为,在工作中理化因素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化学消毒剂、辐射、地面滑、化学药品、噪音等。认为辐射主要来源于紫外线,噪音主要来源于患者。
2.1.4心理因素46.7%的护士认为在工作中存在很大心理压力,37.2%认为有较大压力,只有8.9%认为偶尔感到有心理压力。压力主要来自于病房环境(28.3%)、工作强度(26.7%)、管理要求严格(22.2%)、专业技术要求高(11.7%)、患者或家属(11.1%)。
表1影响因素与防护情况调查(略)
2.2职业防护情况职业损伤的处理流程的知晓情况,只有18.2%的护士表示很清楚,有23.9%认为完全不知道。认为接受过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专业防卫训练的占88.6%,注射时要戴手套的占60.2%。认为发生针刺伤后应采取预防血源性感染疾病的措施为:挤压并消毒伤口、查血和免疫注射者149名(41.4%);对伤口进行挤压、冲洗后消毒处理者175名(48.6%);只需消毒伤口者36名(10.0%)。
2.3职业损伤的影响因素与防护情况调查结果,见表1。
3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55%的调查对象认为对精神科护理人员威胁最大的意外损伤是患者攻击致伤,其次是针刺伤、安瓿割划伤。其中290名曾经遭受过患者攻击,发生率达80.6%,针刺伤与安瓿割划伤发生率分别是85.8%与63.9%。提示在精神科护理职业中导致意外损伤很常见,与国内外关于综合医院护理人员职业损伤的报道有所不同。美国有报道[1,2],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占职业意外损伤的2/3,国内许多报道[3~5]亦以针刺伤占大多数,发生率均在80%以上。由此可见,精神科护理人员除易发生针刺伤等意外损伤外,遭受患者攻击的情况也非常多见。患者攻击致伤的方式以抓咬伤为主,这与精神障碍患者在病态思维的支配下随时可能出现攻击行为或对治疗护理不合作的情况相吻合。因此,应针对精神科护理人员意外损伤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强护士安全教育,定期进行专业防卫技能训练,灵活运用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从而提高护士的防护技能。
生物因素直接危害护士的健康。近年来艾滋病的蔓延、乙肝、丙肝等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分泌物的临床护士被感染的危险性增加[6]。通过针刺伤传播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远远大于其他途径,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其中最危险、危害性最大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等[6,7]。本调查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接触患者的血液与通过针刺伤传播乙肝、艾滋病对健康的威胁最明显。规范注射操作程序,禁止针头用过后双手回套针帽,及时放入防刺穿的容器;在为不合作的患者注射时要有人协助;改善工作条件,如增加防护用具、改善配置药物工具和环境,减少玻璃空针的使用,以降低危险因素。
护士在工作中,常常要受到各种化学消毒剂、化学药品、X光放射线、紫外线、噪音等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如频频接触各种消毒、化学药品,可以通过呼吸道或皮肤对人体肝肾等器官造成损害,产生致敏、致畸、致癌作用。紫外线的照射易造成人体皮肤产生红斑甚至皮肤脱落,严重的亦可造成皮肤癌变,剌激眼睛易造成不同程度的眼炎[6]。本调查显示,虽然多数护士对上述各种因素对人体危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要积极采取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各种药品与消毒剂的管理,改善病房地面防滑条件,是非常必要的。
面对日趋严重的社会心理压力及工作压力,护理人员要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气质和广泛的兴趣,正确对待各种心里困扰因素,采取适当方法进行心理调整[6,7]。工作细致认真,严防差错事故,减少护患纠纷,营造良好心境。护理管理者要关心体贴护士,让护士体验到被理解、被尊重,降低因心理压力对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
职业防护的调查显示,精神科护理人员对职业损伤的处理流程多不清楚,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欠缺。因此职业防护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加强职业防护的管理,制定一系列的职业损伤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流程、培训计划,完善管理制度与方法,从而有效维护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
参与文献
[1]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
[2]周晓荣.临床护士自身防护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2,16(8):445
[3]戴青梅.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
[4]任小英,喻姣花,熊宇.护理人员在操作环节中被针刺伤的调查[J].中国康复,2003,18(2):103
[5]王丽凤,温米琴.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的现状及防护措施[J].宁夏医学杂志,2005,27(9):643
论文摘要: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培养护理专业大学生创新素质,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同时,利用学科特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推动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21世纪健康需求的变化,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护理教育改革提出了挑战。护理教育要面向未来,就必须适应社会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特别是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内涵
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所获得的稳定的在创新活动中必备的基本心理品质与特征,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创新意识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树立科学的创新观念和意识。它是创新活动的动力系统,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并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有五个明显的特征: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力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人格是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气质、性格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具体指具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挫折面前不气馁、不动摇,决不因困难和挫折而放弃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勇于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有相对较强的独立性品格。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可以统称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心理创新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行为创新能力。
二、培养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措施
1.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护理学专业是直接维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专业,护理职业的性质决定了护理专业大学生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护理教育过程中,必须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在传授和学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在适度衡量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度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从创新能力和提高素质上衡量教育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认识学科的本质、掌握学习方法;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要重视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为适应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必须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三个转变:⑴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习和创新为主;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⑶教师自身要强化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
2.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只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实现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本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和心理学知识和实践教学中面临突发事件时所应该具备的解决方法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在这三面不断地开拓自己。要广泛地涉取,如: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哲学、艺术等多领域的知识,真正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知识的教学专家。其次,要提高专业课程的讲授水平,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得到创新意识启迪,最为关键的是授课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教学能力。在讲课过程中,能够从新的视角,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使问题得以解决,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还可以调动他们进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教师的创新能力还体现为具有较强的研究水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可以更充分地接受学术前沿知识,在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同时,可以在教学中将学科的最新动态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获得最新知识。[3.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传统的护理教学方法,如:“填鸭式”“、灌注式”的教学,课堂上教师灌输,学生疲于记笔记,缺少独立思考和消化的机会。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因此,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要运用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以问题为中心、内容不完全教学法等。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以知识的传授者自居,应当把自己的教学行为看成是与学生一起共同来重新发现科学真理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意见,进行自由争辩。使“权威教学”转变为“共同探索”,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核心目标的行为指南,真正实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地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
4.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不仅需要智力因素,也需要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可以激发创新意识,促使创新思维更好地发挥和运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己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营造勇于创新、勇于发现问题,探索未知的氛围,使学生将学习中所引发的思考提出来与教师共同探讨,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
5.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践教学课时较多,护理操作技能是学科的特色。因此,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重要手段。以往的操作技能教学,注重强调操作程序的准确性、操作动作的规范性、评价标准的统一性,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要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改革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拟练习——教师指导”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实践反思讨论法、角色转换法、情境模拟教学法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强化护理操作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在不违反操作规程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创新尝试和行为予以认同并鼓励。在操作技能的考核中,将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列入考核标准中,使学生认识到只是完整流畅、机械性的完成操作是不会取得最佳成绩的,也不是学习最终的目的。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护生;健康发展;相关因素;对策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04年对全校22岁以下护理专业学生共546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三年制大专246名,五年制大专300名,年龄16岁~22岁,平均年龄19岁。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从价值观取向、职业态度、生活经济状况与需求、对护理专业学习的兴趣与意识四个方面设计问卷,共有问题21题。发出问卷551张,回收545张,回收率99%,有效率100%。
2结果
2.1价值观方面结果显示:当问及“希望得到大专文凭的目的”时,有81%的护生选择掌握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有76%的护生选择不损害集体利益情况下,同时兼顾个人利益,分别有48%及49%的护生选择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多奉献、少索取及多奉献、多索取;当问及“人生幸福最重要的因素”时,依次选择是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工作、温暖的家、有文化、有知识、收入可观、生活富有、事业成功、受人尊敬。
2.2职业态度方面职业态度结果显示:护生同时有职业自豪感和学习紧迫感,三年制大专护生有学习紧迫感。
2.3生活、经济状况及需求生活、经济状况及需求结果显示:当问及“最欣赏的生活方式”有48%护生选择追求合乎自己兴趣的生活,有79%护生不满足本地医院现有的经济收入,有69%的护生希望老师及学校在生活与政治上多关心。
2.4对护理专业学习的兴趣与意识对护理专业学习的兴趣与意识,结果显示:77%护生认为在校学习期间应把专业知识努力学到最好,以便选择最理想的医院。当问及“你选择医院还是医院选择你,你对未来可否有信心”时,有66%护生表示乐观。
3讨论
3.1护生将传统价值观念和现代价值意识充分融合当今时代的发展使的现代护生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念正在逐渐淡化,但她们并未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形成了集时代特点和职业特质的新世纪青年女性的价值观念。问卷表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追求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奉献与索取的统一,并且认为个人价值与知识层次有关,将掌握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作为获得学历的目的,同时不同年龄的青年将人生幸福最重要的因素依次选择是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工作、温暖的家、有文化、有知识、事业成功、受人尊敬,特别是三年制大专的护生,年龄18岁~22岁,面临婚恋阶段,如何帮助她们正确处理学习、工作、婚姻恋爱、三者的关系是此阶段护生健康发展的主要任务。
3.2护生同时有职业自豪感和就业紧迫感[1]护理学科的发展,护士社会地位的提高,使护生不再为自己所选择的专业自卑,但学科的发展对护士的要求相应提高,学历要求的提高、人事制度的改革、大批毕业的护生得不到及时的就业,使在校的护生明显的感到就业的危机。如何将危机感转化为护生健康发展道路上的积极因素成为教育者、管理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3.3追求个性化精神生活,渴望得到关心理解问卷结果表明:追求合乎自己兴趣的生活是大多数青年人欣赏的生活方式,虽然不满足紧迫的学习环境,平时她们性格活泼,喜欢时尚,渴望学校、老师多给予关心理解。由此说明,教育者、管理者必须注重在校护生的精神世界,营造适合她们健康发展的心理氛围。
4对策
4.1培养护生责任意识强烈的责任感是学业、事业成功的关键,通过组织护生参观医院,面对面了解患者的痛苦,诱发她们的责任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举办“畅谈梦想”晚会,使护生在从学校走上社会、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中,在思想上加强责任意识,为护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者要在护生中创导温暖的学习、生活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人生态度,使她们从沉湎于传统女性思想中走出来,担负起对学业、对患者、对医院、对护理事业的责任。鼓励护生积极参与医院实习,面对面护理患者,培养其职业道德感。将责任意识贯穿在护生成长的全过程,是从护生—护士成功转换,实现岗位奉献,岗位成材的关键。
4.2激发护生学习的竞争意识[1]在竞争中求发展,满足青年渴望成材的愿望。在人才的培养上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采取激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2]、换位式教学[3]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励护生自主学习,从而使学习兴趣与竞争意识和谐发展。
4.3引导护生的创新意识,提供自由驰骋的空间知识、兴趣多样化会成为共同学习、相互倾诉的交流空间,引导护生的创新意识,及时了解护理前沿动态,增强向新护理领域探索的自觉性,为将来成为合格的护士打下成功的基础,迎接新的挑战,创造美好未来。
4.4强化教育者内部服务意识[4]护生—护士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教育者的培养、支持、帮助和正确引导。定期与护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重视合理需求。护生常常会因贪玩、上网等原因,养成不良的生活方式,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教育者应及时给予正确引导,使她们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被信任、被尊重、被关心、被理解。护生—护士的成长过程是连续的过程,也是教育者、管理者对其进行培养塑造的关键时期。教育者、管理者必须注重培养她们的发展性和连续性,进行分阶段、有计划、定目标系统培养,为护生—护士健康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具有知识、技能、爱心的21世纪的新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肖爱军,徐虹.根据护士的年龄段特点分层进行教育培训的实践[N].护理学报,2006,13(4):8081.
[2]杨汝华,管慧.PBL教育法在中专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5):7172.
KeywordsMalignantpleuraleffusionsVideo-assistedthoracoscopesurgery(VATS)PleurodesisNursing
恶性胸腔积液是恶性肿瘤侵及胸膜的常见晚期表现。传统的诊治方法是反复胸腔穿剌抽液、胸腔内注药等,但疗效差,不良反应大(胸痛、发热),消除胸水的成功率低。我科自1997年2月至1998年12月,应用胸腔镜术(VATS)对18例恶性胸水患者进行滑石粉胸膜固定术,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男6例,女12例。肺癌胸膜转移8例,乳腺癌胸膜转移6例,恶性间皮瘤2例,卵巢癌和胃癌胸膜转移各1例。年龄45~74岁,平均62.8岁。大量胸腔积液(1000ml以上)15例;中等量积液(500~1000ml)2例;少量积液(500ml以下)1例。血性积液16例;渗出性积液2例。单侧积液17例;双侧积液1例。本组有16例伴有不同程度呼吸困难。
2治疗效果
18例手术均在全麻双腔气管插管下进行,健侧肺通气,术中吸尽胸液并作活检,然后喷入滑石粉,使脏、壁层胸膜粘连固定,从而消除胸水。术后胸腔引流24h胸液量少于100ml后拔管。引流时间为48~120h,平均76h。手术成功16例;2例未成功原因为术中见肺不能膨胀,虽喷入滑石粉,但术后胸腔引流液不减少,胸部X片见病肺不张而于术后第5天拔引流管。
本组无死亡,其中5例发热在38.5℃左右,均于一周内消退。随访2~16个月,16例固定成功者随访无胸腔积液复发。
3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
恶性胸腔积液是恶性肿瘤侵及胸膜的晚期表现。病程长,经反复胸腔穿刺抽液等处理后胸水仍不能得到控制,并且影响呼吸功能,伴有不同程度呼吸困难,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而患者大多悲观绝望,失去了治疗信心,虽然愿意接受VATS手术治疗,但顾虑较多,担心手术治疗效果不佳。针对其心理特点,我们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在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的基础上,给予患者诚挚的安慰鼓励。向患者讲清胸腔镜手术的机理、优点以及本科近来开展VATS的情况、效果。同时介绍同类手术病人与其认识,谈体会,消除顾虑,坚定信心,使其愉快接受手术治疗。在术前向病人和家属做好宣教,将胸膜固定术基本原理、术前术后注意事项,向患者及家属细致讲解,认真解释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消除不安情绪,以取得最佳配合。并做好家属工作,共同配合给予心理支持。
3.1.2呼吸困难护理
本组有16例患者术前因中、大量胸腔积液影响呼吸功能,伴有不同程度呼吸困难,给予取半卧位,呼吸困难严重者,予氧气吸入,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必要时协助医师行胸腔穿刺抽液(本组有12例),以改善呼吸困难。穿刺前根据穿刺部位协助患者取一合适、舒服的,胸腔穿刺应严格无菌技术操作,穿刺过程中密切注意面色、脉搏、呼吸情况,如有异常立即停止操作。每次抽液不超过1000ml。穿刺后注意有无复张性肺水肿的出现。本组12例无1例发生这种并发症。
3.1.3改善营养状况
因患者属晚期恶性肿瘤,病程长,经反复胸穿,大量蛋白质丢失,消瘦,全身情况差。术前进行三大常规和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检查;常规血气分析;肺功能测定;评估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指导病人尽可能多进高蛋白、高热量、富有维生素易消化食物。改善营养状况,提高对手术耐受性。对消瘦明显、低蛋白血症、血红蛋白<90g/L的患者给予静脉补充脂肪乳剂、氨基酸、白蛋白等营养物质或输入红细胞。本组有12例经过静脉营养支持治疗。
3.1.4术前指导及准备
为使患者术后能顺利恢复,预防肺部并发症发生。术前我们向患者讲解术后有效咳嗽及深呼吸的重要性,教会他们掌握有效咳嗽,深呼吸的方法。对有呼吸道感染者,给予雾化吸入,选用合理抗生素治疗,积极控制感染。并在术前教会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的方法。术前其它准备工作方法同全麻开胸术,如常规备皮、皮试、配血、床上排便练习等。
3.2术后护理
3.2.1生命体征观察
VATS手术采用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中健则肺通气,因术中持续健肺通气,非通气肺的持续灌流,使肺内分流增加,导致术后低氧血症。[1]所以术后给予吸氧,持续血氧饱和度监测,定期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了解患者氧合状态,有助于及时发现低氧血症倾向。如出现低氧血症,立即进行处理。术后心电监护和血压监测,特别是对高龄和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应视为重点监护对象,并做好预防性护理。本组有3例患者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缺氧性改变,经及时处理后转危为安。
3.2.2胸腔引流管护理
全麻清醒后血压、脉搏、呼吸平稳6h后取半卧位,有利于呼吸和引流,保持胸腔引流管通畅,定时挤压引流管,观察和记录引流量、色。恶性胸腔积液行胸膜固定术后引流量通常较多,引流液多者,经胸引管注入顺铂100mg夹管12~24h,必要时重复。待胸水消退,每天少于100ml后拔除引流管。[1]崔英杰等对用滑石粉作胸膜固定术后胸腔引流管的处理是:术后第1天夹管,第2天开始引流。[2]我科初期有5例只行水封瓶引流,但引流时间在72~120h(平均86h)。以后采用负压(-0.78~-0.98kPa)持续吸引,引流时间为48~96h(平均76h),引流时间明显缩短。我们认为,术后负压胸腔引流,能更完全将胸腔积液引流干净,尽快使肺膨胀,使脏层和壁层胸膜紧密相贴,有利于粘连形成,缩短引流时间。
3.2.3呼吸道管理
由于恶性胸腔积液,使患侧肺膨胀不全,VATS手术中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中健肺通气,使术侧肺萎陷,因此为使术后患侧肺尽快膨胀,全麻清醒后即开始鼓励患者自行深呼吸、咳嗽排痰,待生命体征稳定6h后取半卧位,并在止痛的基础上,每2h协助患者坐起,拍背,并雾化吸入每日3次,利于气道湿化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保证胸引管充分引流,及时排出胸腔内积液。每日检查两肺呼吸音,判断肺膨胀、观察患者呼吸困难改善情况。根据本组观察,胸腔镜手术由于对组织损伤少,切口小,术后疼痛较轻,多数患者可采用口服药止痛,不需要肌注止痛药。患者积极配合深呼吸,有效咳嗽,使肺膨胀良好,术后3天内呼吸困难得到明显改善。2例术中肺不能膨胀者术后呼吸情况没有改善。
3.2.4关于滑石粉反应的观察和护理
用滑石粉喷洒作胸膜固定术后,本组5例(27%)发热38.5℃左右,伴轻度胸痛,均于1周内消退和缓解。这种发热是否由于机体对滑石粉反应,由于病例少,尚需进一步观察。若体温在38.5℃以上,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降温期间做好保暖,防止感冒,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据报道术后偶有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发生,[1]本组未发现。
4小结
VATS滑石粉胸膜固定术,固定成功率高,术后反应轻,呼吸困难很快缓解,全身性情况改善,能尽早接受介入治疗、化疗或放疗。精心、细致、有效的护理降低了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患者1,女65岁,诊断为阻塞性黄疸收入院,因前一日做完胆囊引流术,自诉切口疼痛,遵医嘱给予以盐酸哌替啶注射液100mg肌内注射,给药后5min患者出现表情淡漠、呼之不应,眼睑微张,大汗淋漓,体温36.1度,呼吸浅慢12次/分,心率112次/min,细速而弱,血压95/62mmHg(1mmHg=0.1333kPa),血氧95%,皮肤湿冷。以临床表现诊断为盐酸哌替啶注射液所致严重不良反应。患者2,男38岁,诊断为肛周脓肿急诊入院,即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入科室ICU,有止痛泵一枚,术后疼痛明显,遵医嘱给予盐酸哌替啶注射液50mg肌内注射,给药10min后患者意识清楚,自述胸闷,心区不适,紧张烦躁。观察患者大汗淋漓,体温36.9度,呼吸加快,24次/min,心率为122次/min,血压85/50mmHg,血氧97%,以临床表现诊断为盐酸哌替啶注射液所至严重不良反应。
2急救护理
2.1立即给予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吸氧(4L/min),多功能心电监护,以随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动态变化,建立静脉通道,给予生理盐水1000ml静脉滴注,迅速补充晶体,快速补充血容量,其他长期医嘱以患者心脏承受力快速静脉滴注,限制滴速的药品除外,因女性患者其有高血压病史,平素血压为150~160/90~100mmHg,男性患者平素血压为130~150/80~90mmHg,应激性血压下降,密切观察血压变化,有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备好急救药品。
2.2严密观察病情:15min,女性患者心率降至90次/min,血压升到113/82/mmHg,意识仍不清,呼之眼睑微颤,出汗停止,男性患者心率105次/min,血压95/55mmHg,意识清楚,但出汗未停,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表情,皮肤及温度,注意做好基础护理。30min后女性患者呼之能应,但不语,生命体征平稳,男性患者出汗停止,自述症状减轻。40min后男性患者再次大汗淋漓,心率112次/min,其他无不适,生命体征平稳。60min后女性患者意识清楚对答如流,能清楚表达意愿,生命体征平稳,可自行饮水,无其他主征。男性患者因刚刚术后不久,自行安睡,出汗停止,无其他主征,生命体征恢复平素水平。24h患者如常。
2.3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患者为老年女性,用药后突然出现意识不清,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家属自然有很明显的质疑,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地向患者家属解释药物的反应及效果,排除患者及家属的不信任心理,积极配合治疗,青年男性在科室ICU,因刚刚做完手术,精神压力大,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减轻心理负担,予以正面信息。
3讨论
3.1药物剂量与年龄,脏器功能状态有关并存在个体差异:药物剂量为药物的常用量,但因年龄偏大,脏器功能减退,当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用药后,致使药物蓄积,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老年人用药要严格执行老年人用药原则,掌握老年人的药动学,药效学及不良反应相关知识,根据病情准确用药,一般为成人的1/2~3/4,青年男性出现此类不良反应为典型的严重不良反应。
3.2用药后严密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盐酸哌替啶注射液所致严重不良反应,虽然少见但发作迅速,如不及时对症处理患者会因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准确,及时,有效,才能使患者转危为安。要养成用药后常规巡视病房的好习惯,出现药物相关反应才能第一时间发现,才能做到及时有效,快速处理,保护患者安全,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3.3护理人员要掌握药物的相关知识:护理人员要掌握药物的作用,特别是药物的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在治疗前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药物的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并告知如有不适立即报告医护人员,而我们护理人员要多巡视病房,以及时发现病情,为医疗提供第一手资料,以保证抢救有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