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现代化思想优选九篇

时间:2022-11-04 13:33: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现代化思想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现代化思想

第1篇

关键词:新教育;人的现代化;持继现代化

一、引言

通过教育使“整个生活现代化”和“整个寿命现代化”的实质好似在纵向上全面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其中,使“整个寿命现代化”的意向是指在时间上保持现代化进程的“川流不息”。陶行知说:“整个寿命现代化,是一个人一辈子上进,是继续不断地向时代的最前线追求”。要通过教育“使众人养成一种继续不断的共同求进的决心”,“活到文秘杂烩网老,做到老,学到老”。因为“时代是继续不断前进,我们必须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才能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否则,再过几年又要成为落伍者了。因此,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才能继续不断地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夭,’而且,还必须通过普及教育把“活用的文字”和“求进的科学方法”这个钥匙“从少数人手里拿出来教给大众”,以实现全民族川流不息的现代化。

二、陶行知“人的现代化”与“持继现代化”思想分析

陶行知的上述思想含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己涉及到现代化并不是一个固定目标,而是一个动态过程的思想。当代学者认为,一个民族的现代化实质上是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向未来展开的连续的过程。文化传统的演进是一个流动与过去、现在,并不断向未来展开的可能世界。因此,一个民族的现代化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目标,而是不断开拓前行。陶行知不仅通过教育使每个人“继续不断地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而且要通过普及教育把全民族引沙锅不断“上进”之路,以保证中国的现代化成为“川流不息”的发展进程。

在当时的历史要件下,陶行知“川流不息的现代化”的意指主要在教人不断探寻科学技术等许多生产工具,不断增强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以取物质资料为主要指标的现代化程度,尚未涉及征服对象如何保证被征服,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的问题。但陶行知能在中华民族征服自然的主体能力尚十分单薄的历史时期提出保证现代化“川流不息”地向前发展的见解,对中国现代化无疑具有十分深远的启迪作用。一个民族如果一开始就以追求“川流不息的现代化”为目标,当其现代化进展到必须以保护征服对象而实现持续发展的时期,他要把现代化持续发展的主调转本文来源:文秘站 移到保护征服对象上来显然是顺理成章的。

使“整个生活现代化”指向的是人的现代化问题。当代现代化学者认为,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如果社会成员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规范和直接影响其行为选择的生活经验等仍然停留在前现代,一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再高也不能被称为现代化社会。陶行知所谓使“整个生活现代化”,就是要通过教育把全部社会成员从前现代人转变为现代人。他说,“怎样叫整个生活现代化?不但是要读现代书,而且要过上现代整个的生活”。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边是他大力提倡的“生活教育”。陶行知首创“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全新教育观,主要目的是要人在现实生活的一切方面接受现代范式。

他说,生活教育有五个目标,即“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这种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好似要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动态社会的全部。在社会历史现代转型时期,实行“生活教育”,意味着人将不断吸取新的生活经验,不断带来自身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又必将反过来推动社会现代化向更高层次发展。两者成为一种前进性的互动关系,推动社会整体的现代化进程。

陶行知一生大力推广“生活教育”,教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不断改造旧的“生活经验,吸取新的生活经验”。其逻辑结果必然是中华民族成员从物质存在形式上(物质生活条件与方式等)和精神存在形式上(思想、观念、心理习惯和经验形态等)全面从传统社会范式中走出来,并全身心地进入现代社会的精神样态,成为存在于现代社会中并与现代社会共生共荣的现代人。陶行知对教育“使整个社会生活现代化”问题作过许多带具体操作性的论述与说明,谈到的许多事例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实事,理论色彩并不浓厚,也未明确说过人的现代化问题,但他这些简单的讲论实际上已提出了人的现代化思想,总体上构建了当代学者关与人的现代化的基本框架。

三、小结

陶行知是一位以实践见长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并不是现代化理论专家。他的现代化思想贯穿在他对新教育的探讨和实践中,并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但是,他那些不是时闪现的思想火花表明他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认识已远远超越了一般性的以工业我们取代农业文明的现代化观念,己较明确地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必须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心理习惯和人的整体素质全面实现现代化转型的理论。而且在当时的条件下努力探索通过教育推进中国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形式途径。他的一生为中国现代化作出了十分独特的贡献。当然,也必须看到,中国的现代化无论是理论索求,还是实践进程都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非一个人之力可以胜任。陶行知既在理论上探寻,更是在实践上求索,力图通过倡导和力行一种新教育模式实现中国社会全方位的现代化,这一选择决定了他不可能有足够的力量支撑自己预设的任务。因而不但未能在现代化理论上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而且,他以新教育推进中国社会全面现代化的一生努力也远未达到他希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志俊. 陶行知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 安徽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04) .

第2篇

Abstract: The article and faces the world from the foothold native place, inherits with innovates,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 explores three aspects, has analyzed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thought development path and the rule dialectically, causes it to become educates practices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the instruction.

关键词:教育管理 思想 现代化

Key words: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Thought; Modernized

作者简介:王光辉,男,商丘市人,1973年出生,管理学讲师,主要研究行政管理学

一、关于继承与创新

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既割不断历史,又不能拒绝未来,“割不断历史”意味着一种继承,“不能拒绝未来”意味着一种创新和对现实的超越。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过程中的继承和创新的思维形式体现着的辩证否定观,它把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统一于一体,把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统一于一身。教育管理思想是在“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的运动中不断地向现代化逼近的。

二、关于立足本土和面向世界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社会制度不一,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差异,民族特点和历史文化传统各异,教育的发展道路和教育管理实践的方式不同,因而作为对客观存在的教育管理实践的反映形式,也就有自己的特质。这就决定了教育管理思想的发展必然是“本土化”的东西。因而,我们努力探索的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

“面向世界”是说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管理思想在向现代化的发展和演变中,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或多或少的受其他国家、地区乃至民族的教育管理思想的影响。这是客观的普遍的现象。其次,“面向世界”是指要密切关注世界各国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新规律和新成果,总结别国在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从中概括出一般的普遍性的规律,以给本国的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提供借鉴和指导,加速本国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的进程。

三、关于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教育管理思想作为对客观存在的教育管理实践本质的认识,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规律。首先,如何加强这方面思想理论的研究,我们认为应具备几个意识:第一,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管理实践中的核心问题是思想理论得以发展的突破口,看不到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教育管理思想的发展就没有希望。比如,我国的高校教育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了40多年,与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实现了最紧密的结合,高校也相应建立了自己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然而改革开放20余年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扎下了根,它给原有的高校管理体制带来了冲击和困惑,诸如封闭办学的教育模式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原则之间的不协调;高校之间竞争的不平等与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性原则之间的不协调;高校没有相应的办学自与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原则之间的不协调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研究探索乃至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不竭的创造意识。教育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表现,需要我们具备置疑的意识和精神,敢于突破旧有的管理框架,超越旧有的管理思想,善于把的管理哲学同我国具体的教育管理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吸收古今中外一切先进的管理思想成果,开创我国教育管理思想变革的新时代。

第三,审慎的科学意识。科学的思才能产生科学的思想。教育管理思想如果要真正成为科学,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出经验主义的泥潭和摆脱直觉思维的束缚,把理性科学的思维建立在唯实、唯真、充分尊重和利用客观规律,尤其是教育管理实践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系统地抽象概括和超前的研究探索。

一.如果我们只顾教育管理思想理论的探索和研究而不使之下嫁教育管理实践,则不可能验证教育管理思想的正确与否,也不可能找到教育管理思想得以修正、补充、完善、革新的根据。二.教育管理实践发展所遇到和产生的新问题,不仅提出了发展教育管理理论的要求,而且还同时提供了发展教育管理理论的条件。教育管理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新方法,为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材料和经验。教育管理实践还为教育管理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确定了方向和新的内容。三.教育管理实践是检验教育管理理论正确性的标准。教育管理理论是在教育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对现实教育管理实践的反映,但是,教育管理又是包含着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性、系统性活动,所以在教育管理理论指导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就会发现其不足,甚至错误之处,于是推动人们去不断修正和发展教育管理理论。

综上所述,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不仅仅是理论层次上的探索和研究,而更重要的是要把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某一管理思想再运用到教育管理实践当中去指导这个实践,验证其正确与否,并使之得到发展。只有某一种教育管理思想成为指导某一教育管理实践的普遍性的原则,才能说这种教育管理思想是科学的,是得到发展了的。正如唯物辩证的认识论一样,教育管理思想必须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地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

参考文献

第3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21世纪我国的语文教育将发生巨大的变革。“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内容,是实现从传统的旧的教育思想到新的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教育思想的转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要求我们探索合乎时代需要的、现代化的语言教学之路。没有面向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思想,就不可能有适应现代化要求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

 

一、要强化对语文学科实践性、社会性的认识

语文观即对语文学科性质、任务的看法。语文课的性质到底是什么?语文教学的任务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至今也没有完全弄清楚但又必须弄清楚的问题。现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已被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理解、接受,成为大家的共识,但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实践性却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因而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现有的语文观是不全面的,进而也是不科学的。

 

语文是思维与交流思想的工具。作为工具的一种,它具有工具的共同特点:只有在使用中才能掌握,这就是它的实践性、应用性。掌握工具,使用工具是一种能力,而能力只有在反复练习、反复实践中才能培养起来,然而语文教学中这样一个重要特点,却常常被忽视。把讲知识当目的,阅读课上重讲轻练,用过多的分析代替学生自己的读书,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大痼疾。

 

要想从根本上医治这一痼疾,就必须强化对语文学科实践性的认识,不应当只满足于语言的认知,语言的理解,语言的积累,尤其要注重语言的运用,要强化语文训练,以训练为中介,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

 

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有一个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广阔背景,这是语文教学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常常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即是以为学生的全部语文知识和能力,都是由教科书提供的,都是由教师教学生学的。于是编教科书就要面面俱到,讲起课来,也就滔滔不绝。过低的估计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切从头讲起,在课堂上大量重复学生已经理解的内容,或是越俎代庖,不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攻克新知,使得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脱离。把学生关在狭小的教室里,枯竭了学生的思想情感,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重视语文学科的社会性,要求语文老师摆正课内学习语文与课外学习语文的关系:课内学习应当成为课外学习的向导和示范,课堂教学应当成为课外学习的酵母,课外学习则应成为课内学习的应用与发挥。

 

知识经济社会在对人的实践应用能力方面要求很高。在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同时,强化对语文学科实践性、社会性的认识,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使语文教改沿着正确的方向,科学的轨道向纵深发展。

 

二、要着力于提高人才的语言素质

关于教育思想的争论,实际上都是围绕人才观进行的。人才观是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人才观方面也应从传统的知识型、专才型、工具型向现代化的能力型、通才型、智能型、创造型和国际型转变。人才问题的实质是人的素质问题。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有机结合。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提高人的语言素质是提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必不可少的条件。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具有相当的语言素质,包括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较强的理解、表达、观察、思维能力,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心理。基于以上论述,适应现代化要求的语文教学人才观应当建立在提高学生语言素质的基础上。为此,语文学科在人才的培养上,必须实现以下两个转变:

 

1.在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上,要实现由近及远的转变 现在在校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力军,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要有前瞻意识,不能有近视行为。不能只顾眼前,甚至急功近利地瞄准中考、高考的升学率。要做到重视实践,立足未来,切实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创造的能力。要努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自学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迁移能力和利用图书馆、利用语料库的能力。不仅要发展学生的一般能力,而且要发展学生内在的创造能力;不仅着眼于学生的现阶段发展,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终身发展。

 

2.在语文学科的教学形式上,要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要重视基础,注重应用,突出实践,切实解决语文“双基”的应用性、技能性、实践性等现实问题,即切实解决语文基础知识如何获得、语文基本技能如何培养、语文应用实践习惯如何形成的问题。为此,必须实行民主、开放的教学,走出课堂,走出书斋,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让学生少一些约束,多一些学习的自主权和自由度。使学生树立市场观念、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彻底解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实践;重解题训练,轻生活磨练这一“老、大、难”问题。

 

三、实现语文教学思想的现代化,必须强化效率观念

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高速、高质、高效的社会,不讲速度、不讲效率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反映。语文教学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为此,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1.摆正教与学的关系,优化教学结构,提高单位时效

教与学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两个方面。要切实使教学主体由教师转为学生,并在此基础上改革课型、创新教法、优化教学结构,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最佳结合,认知因素和情意发展的最佳结合,实现各种教学方法的最佳整合。

 

2.摆正讲与练的关系,抓好双基训练,增强训练实效

讲与练是课堂教学的两种基本形式,必须做到精讲多练,切实加强字、词、句、章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训练。这是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训练要有目的、有重点、多层次、多形式的展开,要讲求实在,符合实际,注重实效。

 

3.摆正知与能的关系,减轻学生负担,追求发展长效

根据现代化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知识、能力、素质是构成现代化教育目标的三个基本要素。知识和能力是人才成长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转化,密不可分。未来人才的素质不仅反映在对知识的占有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对知识的运用和创造能力上。语文素质教育要求的语文知识指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本语文知识,还包括与生活、生产、经济、科技等发展的实际广泛联系的语文应用知识;语文能力指的是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实践、适应创新的语文应用能力;语文素质指的是通过语文学习,语文的知识、能力、智能结构不断完善,促进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切实把语文教学重点放在语言能力的提高上,为学生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4篇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如何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唯一的途径在于其自身的创新。创新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根本出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创新?笔者认为,做好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从企业实际出发,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

一是新领域的扩张

当前,在企业重组改制的新形势下,积极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基础上,思想政治工作要积极主动地向新出现的新领域扩张和延伸。2001年,大庆油田电力集团电力营销公司成立,做好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一个新领域,做好这个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真抓实干,搞好说与做的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者一般是企业的领导者或领导机关,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企业的员工不但注意你所宣传和提倡的原则与精神,而且特别注意实施者的行动,只有言行一致,才能产生良好的工作效果。如果讲的头头是道,慷慨激昂,但并不能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或说一套,做一套,这就使受教育者不但对你所宣传的原则和精神产生疑惑,而且对实施者的威信产生负面影响,有时候会出现非常严重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实践证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与领导实施者讲的在一定次数内成反比,与做的总是成正比。即实际行动胜过千言万语。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凡是成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无一不是言行一致或多干少讲的实干家,凡是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好的企业和部门,领导实施者也一定是率先垂范的领头雁。

二是新载体的运用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就是要为企业员工营造一种尊重、信任、心情舒畅的人际环境,特别在企业重组改制这样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形势下,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使员工感到企业各项工作与自己息息相关,使每名员工都会感到他的存在,他的价值,他受尊重和信任,并被人关心,他的努力在受到企业的承认,等等。从而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宿感、向心力,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作用于员工队伍建设,真正发挥其激励、引导的作用,收到预期效果。随着油田改革的逐步深化,企业科技含量不断加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同样也需要适用形势发展需要,不断加大硬件投入的科技含量;大胆吸收和借鉴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的文明成果和先进经验及科学的管理方法。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也要不断向物质的、文化的、管理的、活动的多载体扩展,吸收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宣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深入开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教育,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科技意识和文化素质,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力。

三是新职能的扩充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进一步加大参与力度,要把企业经济工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为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摆花架子,搞空对空,假大空,也不能搞形势主义,自欺欺人。当前,企业员工下岗分流、减员、住房改革、子女就业和医疗保险都是难点、热点问题,都涉及员工的切身利益,这些都给员工的思想上带来一定的想法,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对于这些问题,要采取实际的步骤加以解决。因而,企业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系统工程时,必须目标明确,考虑最终效果,有目标,有措施,有步骤,有考核地进行。同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本企业人员的思想基础、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工作特点等。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善于根据新情况、新矛盾、新形势及时作必要的调整,但决不能无明确目标,被动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把握员工思想脉搏,充分发挥团结鼓励,化解矛盾,调整心态,理顺情绪的作用,推动企业的各项工作。

四是新方法的采用

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

当前,现代化的大背景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究竟该如何进行现代化改革?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是历史的需要

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制度和文化转型的过程。①目前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程度表现为:经济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现代转型,但是社会价值观、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理念、人格特质的形成和文化的转型依然没有完成,或者说是正在进行中。近期,中央政府相继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其中都明确提出: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对中国教育改革来说,只有启蒙思想深入人心并成为社会共识后,加之以有效的集体行动和制度保障,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现代化。②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外来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不断输入,以及我国社会自身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诸如道德失范、社会不公、贫富差距等等,使得整个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个复杂的环境。受中国传统的影响,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功利主义的影响,社会公众对一切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人本主义思想尚没有达成共识。现在,很多制度设计都无视教育对象的差异和客观条件的变化,未能紧跟形势的发展。虽然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目标等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但还未实现广泛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还存在学校关注度不够,重理论、轻实践,现代化手段不足等问题。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使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高等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同时,高校还应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的使命感,积极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塑造人的积极作用,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围绕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在教育的内容、方法、载体上进行现代化的改革。科学发展观,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导和思想保证,并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科学内涵。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举措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教育和受教育的实践活动,受思想观念的影响和支配更加突出。③思想政治教育要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则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进行现代化的变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包括施教者和受教者),客体是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载体等,因此,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就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入手,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进行现代化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现代化建设。

第一,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先,教育者的意识、观念要实现现代化。教育者要结合实际和社会需求培养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只有具有了科学的教育思想,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育方针、目标、主题、任务,并得以顺利实施;其次,受教育者的意识、观念要实现现代化。社会的急剧发展,促使人的知识结构、交往范围逐渐扩大,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观念等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日益增强,这就同时需要意识、观念的现代化。作为未来的建设者,他们需要具有科学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法律意识、自我意识以及人文精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学精神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人类精神中最重要的内容。而竞争意识也是提高效率,追求效益的首要表现。但这还不够,要想走向世界,就应该用开放的、发展的眼光去审视自己,要具备开放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同时,还应具有法律意识。只有具备这些意识,才能打开社会的大门,才能拓宽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的空间。有了现代的意识,还应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世界观,其关键就是要学会做人,同时要陶冶情操,增加发展动力。

第二,能力的现代化。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世纪,教育也必将是高度信息化的教育。信息化的高度发展以网络技术、数字技术、虚拟技术作为其主要载体,并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来源。我们应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他们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他们主动适应社会,具有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开创美好未来。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现代化建设。主体现代化为客体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客体的现代化必将进一步推动主体的现代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因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现代化,其客体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同步进行。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化。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网络信息化对当前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巨大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我们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丰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之实现现代化。我们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时刻把握机遇,坚持与时俱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第二,教育方式的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不仅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同时也使许多工作方式、方法都发生了改变。在课程教学中,应结合信息现代化的实际,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努力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探索网络教学新模式。同时,要开发网络课程教学系统,搭建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课程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平台、辅助教学网络平台,实现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辅导答疑、作业提交批阅、考试考核等全部教学内容的网络化,探索边讲边练、网上讨论、在线答疑、网上考试等的教学新形式,最大限度的发挥主渠道教育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拓展其他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如建立现代化的党员引领性机制;现代化的学风建设机制;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改善民生;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健康成长;强队伍建设,建立保障机制;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等。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有效途径的过程中,特别要注重把单一转变成复合,避免空口说教和形式主义,把简单转变为复杂,运用多学科知识,不断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同时要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网站建设、门户网站建设、博客、手机报等专题网站建设。及时了解、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并回答和解决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消除交流障碍,使一味地说教为互动交流所代替,由此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在思想上、内容上、模式上等方面,不断推进现代化的改革和探索,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服务于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为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持。(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注释

①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7页。

第6篇

企业发展现代化管理思想

一、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关系

企业管理模式即企业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为了顺利实现经营目标形成的经营框架,该种框架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企业来说,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管理模式之外,还包含很多的内容,如企业自身技术路线、资源应用方式、组织结构优化模式等等,这些内容都与企业架构调整与组织调整相关。在现代社会,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与世界环境是非常复杂多变的,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并非实现盈利最大化,企业管理模式开始从传统盈利为中心转化为知识型与学习型发展模式。企业管理模式现代化本质就是让企业管理模式跟上现代化发展脚步,企业要想得到深入的发展,就必须要努力突破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管理瓶颈,综合而言,企业管理现代化包括三种内容:第一是,企业管理现代化这一概念是不断的发展的,需要在社会生产力角度上进行调整,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一种适应时间与空间的新型管理模式,该种管理模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变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第二,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一种世界范畴,不同国家整体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都要无时无刻的面对世界格局的变化,这些变化会致使企业出现质变,为此,企业必须要掌握发展时机,积极改革自身的管理模式。第三,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变革需要满足系统性特征,企业管理模式的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依靠某个环节的完善就能够实现,这种变革是循序渐进的,不能随心所欲的更改。

二、管理模式视角下企业管理创新的现代化发展方向

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获取到发展,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升自身的劳动生产力,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让自身的发展迈入科学化脚步,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解放生产力。在日常管理工作之中,管理人员需要从自身的管理框架着手,对深层次结构问题开展调整工作,提升企业管理模式的现代化水平。对于企业而言,应该重视知识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趋向,因为企业的发展以及可存续性,已经成为企业经营一个重要的问题。企业的盈利实际上应该建立在企业自身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当中,只有企业在日常的管理过程当中能够更多地重视企业的发展整体系统优化,才能够更好地让企业的管理功能发挥到更好的水准当中。因此,企业应该追求精细管理,为科学管理奠定重要的制度基础,从而为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提供一个重要的管理平台。另外,在企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企业要避免盲目追求利益,看到自己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看自己应该如何在社会中塑造出良好的品牌形象,不断提升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同时,企业还要积极利用先进的科技水平,提升自己的发展空间,对相关信息进行集中性处理,避免信息过于分散影响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根据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所阐述的“创新”的含义,管理创新,就是把新管理要素或要素组合列入企业管理系统,使之具有新的功能和创新活动并创新效益,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较为稳妥的表述,对企业而言,无论是进行具有全局性还是局部性的管理创新,其目的都在于变革和改良企业各类资源的配置方式,提高企业利用各类资源的效率,提升企业的效益水平,更好地适应当前及未来各种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实现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知识、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方面的创新。按照管理职能的不同,创新可分为目标、计划、实施、控制、领导、组织、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的创新。按照组织的分类,管理创新可分为管理模式创新、竞争战略创新、业务流程创新、标准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按照职能部门的不同,企业管理创新可以分为研发管理创新、生产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创新、供应链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财务管理创新、信息管理创新等等。

三、结语

企业要想获取到发展,就需要不断审视自身管理系统中存在的缺陷,让自身可以突破发展瓶颈。从这一层面而言,企业管理现代化属于典型的系统工程,会涉及到人力、物力、财力等大量的因素,必须要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够完善。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 现代化教学 路径探究

思想品德课程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与品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但实际教学常常遭遇尴尬――教师辛苦讲解,学生却昏昏欲睡。为克服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开展现代化教学,做到与时俱进,使教学兼容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时代性,让学生乐于接受,得到思想启迪与心灵陶冶。

一、转变教学观念与思想,满足教育要求

在当前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鲜明时代气息、独特个性、自主思维与主张的学生,倘若仍以传统思想与观念来看待教学,以过去经验来组织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侧重“满堂灌”,偏重知识记忆与学习结果,忽略学习过程,则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缺乏学习活力,容易养成“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思想与观念,坚持“以生为本”,关注过程与情感体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引导者、参与者”,学生由“灌输容器”转变成“知识探索者、发现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

如教学苏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相逢在花季》时,依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将课堂结构设计成“邂逅花季、体会花季与花季祝福”等环节,设置相应的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构建参与探究性课堂,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参与角色体验、情境分析、问题讨论、合作探究、质疑与评价等过程,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教师则予以引导与启发,帮助学生认识并解决青春期与异往时的困惑,正确对待异性之间的友谊,进行恰当交往。

二、优化教学内容与案例,理论联系实际

初中思想品德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旨在引导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思想观念与道德品质的综合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为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教师需要与时俱进的选取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避免脱离实际的德育灌输。

首先,教学内容生活化,理论沟通实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沟通生活,才能更好的产生教育作用。所以,在选取教学资源时,教师需要合理改造教材内容,补充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引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丰富多样的实例或案例,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与做事。如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穿插近年来的“奶粉事件”等案例,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分析购物中遭遇的问题,讨论:这些现象侵犯了消费者哪些权利?消费者会有哪些做法?假设你遇到上述情况,会如何维权?等等。这样,沟通课堂内外,增强学生在消费过程中的法制观念与自我保护意识。

其次,教学内容时代化,关注社会与生活。以往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适机渗透时事教育。如分析法律知识或者原理性知识时,教师可适当穿插相关的社会新闻、时政热点等材料。这样,拓宽了教学内容,让思想教育内容富有时代气息、更有趣生动,打破索然寡味的纯粹说教式教学,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参与,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开阔了学生视野,让学生也不再是“只打洞的鼹鼠”,不再惟书惟参,而是钻出地面,接触真实而多彩的社会与生活,有一双关注生活的眼睛、一双倾听世界的耳朵。

三、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做到与时俱进

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单纯讲授、机械模仿很难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因为学生接触信息与知识的渠道更广,追求新颖、生动、多变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内容本身略显枯燥,理论性较强,单一滞后的传统模式,容易让学生出现疲惫心理、反感情绪。所以,在现代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需要与时俱进的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将现代前沿信息技术搬入课堂,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绪感染、思想熏陶。

首先,更新教学手段。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立足教材,并考虑学生实际需求,灵活选用课本插图、漫画、教学VCD、多媒体课件、游戏、活动等,使各教学环节更别具匠心,引生入课堂;以图文、声色合一的动态方式呈现静态知识,使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趣味化、形象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品德知识世界中愉悦的遨游,更乐于探索、主动汲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苏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17课《成长不烦恼》时,播放歌曲《不想长大》,渲染氛围,引导学生自由交流:想不想快点长大?处于青春期的你们又有哪些烦恼呢?这样,给后续探究做好情感铺垫。

其次,更新教学形式与方式。如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时政内容的积极性,教师可引导学生课前自主收集相关时政材料,课堂上采用时事专题讲座、时事点评、时事知识竞赛、即时新闻会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学生“手”动、脑动,心情愉悦地接受时政知识,也培养学生主动意识,养成独立思索、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

第8篇

关键词:中药学 现代化 学科交叉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03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在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中,课程多通过中药基本理论结合中药物的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进行编排,课本则来源于古代中药学理论知识的系统整理。作为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经验积累的成果,中药学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然而,在工业现代化和标准国际化的冲击下,中药学已经逐渐走向与世界接轨、与现代科技接轨的发展道路。因此,随着中药研究领域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新成果的出现,中药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承古纳今,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探索,把现代科技成果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有效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具备现代研究思路,通过中药学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重点培养其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备、质量控制评价等基本能力,从而顺应当代中药学应用和研发相关工作的要求。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改善中药学的教学模式:

1 根据传统概念寻找现代科学术语进行关联,形成连贯的思维习惯

中药学的理论知识系统与古代中医学相辅相成,在中国本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对于病理状态、病症分型及相应的药物运用都有自己的称谓和体系。大家所熟知的传统概念有“五脏六腑”等,可以通过生活常识较易理解其表意,而如“缓急”、“御瘴”等中医药术语词汇则与当代医药称谓相去甚远,甚至有些词汇或理论很难找到现代医学支持。因此,需要教师尽量使用现代医药术语进行变通解释。通过这种方法,既能够使学生正确理解中药学知识点,又能够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养成现代医药学习思路。

2 根据理解需要寻找学科交叉整合知识网络,形成理解性记忆习惯

随着中药研究手段的丰富和完善,中药现代化使中药学科与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分支形成了紧密相连的知识网络,他们为中药学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科学解释与技术支持。如: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为中药学阐明了有效成分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药理学、毒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则阐明了中药的作用机制并为中药学提供进一步研发的筛选手段,分析化学则为中药学的鉴定与质量标准的制定奠定其理论依据并提供实验手段。因此,借助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性学习中药学,同时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网络,使传统认识与现代认识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比如,讲到药用草乌的作用,其既具有镇痛活性又具有抗心律失常活性,我们可以通过阐明其不同药效成分的药理学作用进行解释:草乌所含的高乌甲素草乌甲素成分有无成瘾性镇痛作用,而其抗心律失常和抗纤颤功效则来源于关附甲素成分[1]。由此,可以通过天然药物化学了解某味中药的化合物构成,再运用药物化学的构效关系理解性记忆各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甚至可以进一步结合药理学模型和活性筛选体系对有效成分进一步探讨,最终对此类中药形成系统的认识,久而久之养成现代化的中药研究思路。通过这种方法,既能够深化理解记忆,又能够增加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养成整体思维的方式,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 引入新成果拓宽学术视野增加兴趣,提高实验效率诠释科学内涵

除了教授基础的理论知识之外,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在研究生教学当中显得更加重要。中药学发展至今,其科学研究一方面以通过现代科学阐述其古意成果为目标,另一方面则拟通过新兴科技手段探索未知领域,从而推进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常规教学中加入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对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加学习兴趣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同时,引入新的实验方法和学科技术则将为提高实验效率奠定基础。例如,利用能够与靶蛋白质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化学小分子来筛选中药有效成分、发现靶蛋白质的化学蛋白质组学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2],将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深刻揭示中药的科学内涵,指导中药新药研发;而提高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检测效率的实验手段有: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等,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中药物质基础(化学成分)分离分析与质量控制,解决了中药研究中的许多实际问题[3]。

中药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在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知识体系上凝聚了千百年来医药科学知识的实践成果。学习这个复杂体系不仅需要教师对中药传统理论深入掌握,又需要融会贯通、借助现代化的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传授知识。通过多种技术辅助、多角度切入、多学科交叉渗透,才能够全面、系统、正确地使学生较好的掌握中药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王锋鹏.从草乌化学研究开发的新药思考中药现代化的方法[J].化学进展,2009.

[2]岳荣彩,单磊,严诗楷等.化学蛋白质组学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2010.

[3]张立煌,李杰.中药现代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

第9篇

【关键词】互联网;政治教育;代化

一、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互联网实现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时空的局限,充分共享教育资源,极大的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促进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更好的增强教育效果。此外,互联网条件下,信息的获取与交流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学生发挥主动性,这样能够不断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个性化发展,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现代化新观念。然而,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实现资源共享、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

(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挑战

在千百年来传统文化影响之下,教师一直是人们心目中最崇高的职业,备受世人尊崇,教师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引导作用。互联网的发展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发生转化,高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选择,主动性日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面对面传授交流,作为第四代大众传媒的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迅速上升,相对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地位和作用相比传统教育模式下大大下降。因此,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培训,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要求。

(二)对高校大学生的挑战

1. 网络信息的复杂化,加大了高校大学生信息选择的难度,极易造成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的混乱

传统教育方式下,受教育者主要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等传媒以及教育者的灌输过去信息,层层把关过滤之后,不正确、不恰当的信息已被删除。而互联网的出现极大的拓宽了信息获取渠道,互联网上汹涌而来的信息中,充斥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以及种族歧视、宗教仇恨、法西斯主义、暴力凶杀等思潮。长期接触网络,一方面占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对高校大学生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价值取向逐渐发生偏移。

2.虚拟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道德观念淡化和道德行为失范现象严重

互联网是虚拟的数字化世界,网上行为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使得高校大学生道德法律观念淡化。互联网全球性、开放式的信息交流,为人们提供了自由表达的广阔平台,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化、自由程度高,大学生开拓了另一个生存空间。然而,在这个虚拟空间中,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并不健全,很大程度上依赖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其道德规范。在没有法律条例,舆论监督的情况下,网上行为便不受约束,为所欲为的不道德行为比比皆是。

3.现实生活中与人的交流减少,引发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长时间依赖虚拟空间进行交际,缺少人与人之间真实的、面对面的交流,可能会造成人际关系淡漠、人际交往能力下降。长期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学习生活中往往产生懈怠,精神萎靡,缺乏学习动力和奋斗精神,严重损害心理健康。

(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手段的挑战

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以社会实践活动、报告演讲、校园文化宣传等方式,这些方式至今仍发挥着重大作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意识到,在互联网迅速兴起与发展的今天,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成效的开展,必须积极应对互联网的所带来的挑战,实现教育方式、手段的现代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应对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抓住网络提供的新契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加强网络监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现代化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在网络开放条件下相互碰撞、交融,高校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受到深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主导性的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坚定高校大学生坚持以为指导,增强大学生辨别网络真伪的能力。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突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创建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互联网拓宽了获取信息的渠道,极大丰富了高校学生的精神生活,但是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仍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与引导,其重大作用是互联网无法替代的。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创新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借助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这一载体,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三)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控与管理

面对互联网不断涌现的各类信息,各高校必须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完备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通过建立网络管理的常设机构,加强校园网管理,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清理网上不良信息内容。加强网络监控,对于存在思想问题的高校学生及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缪娜.创新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1):100- 101.

[2]贺宝月.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J].中国青年政治学学报,2000(4):18- 21.

[3]张尚字.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浅谈[J].党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5(10):56- 57.

[4]马伊笑.网络环境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与探索[J].新西部:下旬・理论,2013(5):127- 128.

[5]王彩霞.网络环境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7):95- 96.

[6]玄成贵.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3(4):62- 62.

作者简介: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