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0 04:09: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信息技术课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课件;整合;积件;多媒体;好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3-10885-02
1 引言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课件是电化教学的主体,它以形象、直观、图文并茂、影音俱全而深受广大师生欢迎,课堂教学与课件应用若整合得当,则可以提高效率,相得益彰,从而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
2 问题的提出
2.1 时效性与个体差异性的矛盾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不同于文化基础课,也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理论课,教师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需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讲课时,实际操作演示占有很大的比例。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形成了接受能力快慢、接受容量大小不同的事实;课堂环境的变化也会使学生注意力会有所偏移;但实操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往往时过境迁,个体未掌握的知识点不可能再一一回顾,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层次化要求也不可能完美的满足。虽然富有经验的教师会注意把握而尽力避免这种现象,但教育学及心理学揭示,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如何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变被动型的学习为投入型的学习,在教学教法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理进行课件与教材内容的整合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2.2 整合的基础
课件与教材内容要想整合的好,达到预期目的,下面四个步骤是关键:①吃透教材,做好设计铺垫。充分的阅读理解教材是第一步,只有吃透教材,掌握各章节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才能够讲好所要讲的每节内容,前后联系,融会贯通,信息技术课也不例外;②搜集资料、积件,为课件的设计做准备。这一步的工作实际上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日常的资料收集、积累。我们之所以强调教师要熟悉教材,就是因为与之相关的大量的资料的收集,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而不可能用到了,再去找,这资料包括上网查找的图片、音乐、文本、软件,书面收集的照片、文本,光碟、影碟等,凡是与教学有关的、有用的,都需注意收集保存下来,并分门别类保存于“积件库”和“资料库”中。另一方面则是针对特定的一节课,围绕所学内容在积件库内查找有无合适的积件,并有针对性地去寻找、补充所需资料和材料。条件成熟时可联机共享,建立一套完善的可共享的库资源,提高效率;③课件制作软件的掌握。课件的制作首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要求教师对课件软件的功能、使用方法能熟练掌握,可用以制作课件的软件很多,应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前提是以能满足教学需求为标准,并尽力尽快掌握较先进的软件平台;④学生情况分析及设计思路、目标。
3 课件制作与整合
课件制作与整合是一件系统工程。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和角色可以是一种演示工具、也可以是一种交互工具,但如何最终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并带动教育教法的全面革新,促进学习形态由低投入(被动型)转向高投入(主动型),则是我们最终奋斗的目标。笔者在进行课件设计时,结合了演示和交互反馈功能,除去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思路,同时还考虑了练习和计算机辅助测验功能的设计,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这种个别辅导式教学和个别自由化学习方式,也是对学生自我尊重心态是个满足,虽然教学仍然以“知识”为中心,但因学生有丰富的和软件“亲密”接触的机会,能较大的提高对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此时的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在其遇到技术障碍或学习难题时,要及时给予辅导和帮助。此种设计形式,计算机软件还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替代,如:出题、评定学生成绩等等。
4 课堂教学的实施
我们引入课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课件是一个老师教学最好的补充,也是其教学思路的最好展现,课件的使用,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教师的板书时间,提高了讲课效率。同时课件可以集文字、表格、图像、声音于一体,在最短时间内给学生以最大的信息量和感官冲击,较之常规教学,它有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深受学生欢迎。目前我校信息技术课开设在多媒体教室,人手一PC机并实现了局域联网,通过一台教师主控机联机授课,实现了讲课、练习实时进行,并可外接互联网,为上好课提供了物质平台。但怎样才能上好课,最大限度地发挥课件的效力,在现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框架结构的限制下,应着重考虑下面两点:
4.1 树立正确的“好课”观念。
(1)“好课”应该是有着良好教学效果的“效果课”。课堂是学生求知、进取、成长的主要阵地。学生的很多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所以,不论授课的方式怎样变,不论用计算机教学还是在教室上课,一节好课首先应该是让学生学到知识和取得效果的课,为此,计算机课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来扩展知识的空间,通过图片、视频展示等功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书本上不能概括的知识,要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和丰富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所构成的学习环境,实现师生交互,同学间合作,使学生的感觉逐渐从“被牵着鼻子走”变成“张开思维的翅膀”,逐渐从被动的思考转化为主动的思考,把原来的由教师满堂灌的学习方式,改为在计算机课件平台上实现交流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环境下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的条件下,去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需要学习的知识,总之,好的计算机教学首先应该是“有效教学”、 “高效教学”,所以一节好的计算机教学课首先就应该是“效果课”。
(2)“好课”应该是“科学课”。此处的“科学”指应该符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既然是“好课”,就要有触动师生心弦的精彩之处,就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带来学习效果。既然如此,“好课”一定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智发展特点,一定要符合学情、班情、校情甚至是国情。总之,“好课”的本质应该是“科学课”。那些课堂效果不太好的“课”,其教学行为的背后,一定有理念乃至理论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一定有悖于“情”、悖于“理”的地方。 这对我们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是一个检验。
(3)“好课”应该是“创新课”。在当前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好课”还应该是“创新课”。教师要不断求新、求进,不断进行自我扬弃,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实验和探索,不断提高计算机水平、教学质量。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师生应该伴随着课堂一起成长。
4.2 课堂教学
好的构思、好的课件是上好一节多媒体信息技术课的前提。多媒体教学有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教学中可实现声、光、影的播放,将一些我们无法目睹的实物和背景资料以影片、图像方式展现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课件又具体直观地展示了教学的内容和教师的思路;实物展台可使最后一排的学生也能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到实际物体,加上熟练的微机操作演示和控制,如果能够运用得法,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一节课将会上得十分精彩,但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仪器、设备、软件的正确使用和熟练切换。我们以一节“Word2000下的编缉操作”为例,为上好这节课,一位老师设计并录入了演示文本,制作好了精美的“电子教案”――课件,对整节课进行了精心的编排和构思,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准备,但他恰恰忽视了一点,对设备熟悉不够,在课件和演示操作切换时,出现了失误,导致演示操作无法实现,从而打乱了整节课的编排,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要想上好一节多媒体课,不但要做好上述三步,还要注意正确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熟悉所用软件,在课前对软件间的切换操作要熟悉在先,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2)调节课堂节奏,调动学习气氛。同其它课一样,多媒体计算机课也存在课堂节奏的控制,学习气氛的调动问题。一节课要想精彩,就应该有有低谷,有张有弛,避免平铺直叙。仍以“Word下的编辑操作”一节课为例,在讲“插入”操作时,首先我们给出了一个完整的文本,内有图片、动画、边框、底纹修饰、表格和艺术字处理,与原有的纯文本对比,学生自然而然产生好奇,这些图片、修饰是怎样被编辑入文本的?从而引起兴趣,激发起第一个点。这时教师即时设疑,以课件形式进行解惑,在告之答案的基础上用微机进行实际操作演示,随后安排学生练习,给学生一个理解和实践的机会,一张一弛。根据学生作题情况,即时发现问题,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以演示操作形式集中解答,总结强化,再引入下一个疑难点……。对同一问题,因为有不同的实现途径,在课件讲解、操作演示和练习时,可能会有循环往复,这其中就存在着分层次教学的设计,不同的学生,需要掌握不同的方法,有些特殊技巧一点而过,不再演示强调,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以满足尖子生“拔高”需求。这其中实例和练习的设计十分重要,是调动学习气氛的又一个切入点,好的实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好的练习则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点。
5 结束语
目前,国内很多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已经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探索,围绕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的转变而进行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改革,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目标。在此阶段中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学生能力将由信息获取和分析,上升为信息分析和加工,进而提高到具备协作、探索和创新能力。展望未来课堂教学,前途广阔,任重道远。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尽艰辛的过程,作为教师中的一员,特别是计算机教师,我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教育教学上开辟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M].北京师范大学,1997.
[2]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M].中央电化教育馆,2001.
[3]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M].论著选摘,2000.
关键词:多媒体 课件制作 误区 对策
引言
一、课件制作的主要误区
误区一:课件制作知识贫乏、制作水平低
目前,我市多数学校的教师对课件制作的知识了解太少,课件很少能够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效率较低。笔者在对我市不同学校教师调查中发现,只有不到14%的教师能够自己制作课件。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使用率低的原因分析:(一)硬件条件和管理水平制约了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有些学校虽有计算机辅助教学所需的教学设备和设施,但是由于认识不足,学校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领导和管理不善,教师因为要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校却没有相应的鼓励措施,从而影响了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积极性。(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缺乏。一些学校的计算机或电教教师的基本素质不过硬,制作的课件水平低,质量差。其次是多数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知识贫乏。(三)现有的课件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因为课件具有特定性,别人的课件是基于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执教者和特定的受教者等特定因素的产物,具有执教者特定的思想、意图和思路,借鉴可以,但完全“照搬”就不太适合。(四)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重视不够。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用起来已经得心应手,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则需要重新学习,客观上使一部分老教师不愿意使用这种新的教学技术。
误区二:重“技术”轻“艺术”
部分学科教师自行设计的课件主要注重应用,对艺术性的问题考虑较少,课件的艺术性不高。只是满足于做出来,在背景、布局、媒体配合方面不协调。
误区三:信息超载,轻设计
(一)信息超载。信息量大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仅是用计算机来展示教学内容,而是要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充分的教学设计,以使计算机辅助教学符合教学的规律和要求。但现有的大多课件只是教学内容的翻版和各种多媒体素材的堆砌,虽有华丽的外表,但不能真正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课件中信息量过大也是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因素,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学生, 令人头昏目眩。实践证明,学生连续注视电脑屏幕20分钟后,思维活动受到抑制,理解与接受能力显著降低。加之教师在不停地变换课件的内容,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制约。更谈不上创造性学习和有效学习。
(二)轻设计。主要表现在:1.课件不能反映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的不同要求。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在追求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时,一会儿是别开生面的彩色图画、一会儿是动听的优美音乐、一会儿是动感十足的FLASH动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变成了“魔幻”天地。2.课件缺少交互性。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独一无二的最具特色的根本特征。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课件取决于它是否具有较强的交互。然而,目前相当比例的多媒体课件对此开发利用不够,或者说它是宽泛意义和简单意义上的交互性。我们必须跳出固定的套路,设计出开放型的课件,能互相交流,能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样的课件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空间。
二、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提高课件制作的技术水平
虽然,许多学校对教师进行了计算机培训,但都是以普及为目的,大部分教师甚至连最基本的电脑操作还没有真正掌握,更谈不上开发、制作课件。加强对教师课件制作的培训,尤其要加强计算机操作技能、课件制作、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等方面的培训,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及现代化手段,让每位教师都充分参与课件制作,并制作出有效课件,开展交流活动,要加强教师课件制作培训,挖掘广大教师的潜力,培养他们独立制作的能力。并积极开展课件制作评比活动,逐步提高教师的参与热情。
(二)加强艺术修养,提高课件的艺术性
一个优秀课件的展示不但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优质的课件应是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注重屏幕的背景颜色和布局,文字的字体、字型、位置,色彩、图像、动画和录像的艺术质量和制作质量。一个成功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应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强烈的感染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陶冶。
(三)重视课件制作的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学并未取得人们预想的效果,其主要原因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如何设计和合理使用课件。多媒体课件的实用性、艺术性、适应性、交互性成为设计中应注意的首要问题。1.实用性原则。实用性需要教师具备使用制作课件所必备的工具软件能力,正确选择软件类型,保证课件在调试和运行过程中不出现故障,操作简便、快捷。利于交流等。2.适应性原则。课件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要注意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结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知识表现形式,将教学理论、学习原理、学科教学方法应用于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之中,设计能够有力地促进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策略。3.艺术性原则。美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优质的课件应是精彩内容与美好形式的统一。4.交互性原则。在课件设计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体语言反馈的信息插入相关的话题或提出问题,尽可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活跃课堂,提高授课效果。它可以提供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应该从课件设计一开始即进行总体设计时就要高度重视交互设计,并加强测试和评价。
结束语
目前,多媒体教学还处于摸索和发展阶段,挑战与机遇并存。教师应多钻研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策略,走出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误区。恰当制作多媒体课件,结合传统教学实现两者优势整合,多媒体课件就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精彩和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多媒体 课件
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教学中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教学时间。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优化了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潜能,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
1.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系统组成
1.1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硬件
个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这是一种以个人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系统,通常一个系统供一名学生单独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计算机网络是由多台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经数据通讯网络连接而成的系统。
1.2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软件
(1)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像是计算机系统的指挥中心,它调度程序作业的运行,管理大量的程序文件和数据文件,控制所有外部设备的输入输出操作。包括课件在内的多媒体制作系统、各种应用程序,都是在操作系统控制下运行的。
(2)课件集成工具:多媒体制作工具是专门为开发多媒体课件和其它多媒体应用软件而设计的开发系统,它取消了课件编制中的编程过程,对于不懂编程技术的学科教师,非常适合用这种方法制作课件。多媒体制作工具有多种,通常按不同的呈现方式,选用不同的集成工具软件。
1.3 课件:课件是包含着教学信息和教学控制策略的计算机程序。在教学中人们通常用文字、声音和图形来表现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的交互,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1.4 实用程序:在课件开发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用一些工具性软件,如文本编辑程序、作图软件、声音制作程序、屏幕抓图、抓音轨等组织、编辑、管理各种多媒体素材软件。
2.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类型及课堂作用
2.1 课堂演示型:采用动态视频、动画、照片和声音来展示现实世界难以实现或表现不清楚的内容。将教学内容,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虚与实之间转换,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再现于课堂教学中,并按照教学要求逐步地呈现给学生。
2.2 个别化系统交互学习型:计算机扮演教师的角色,其目的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指导,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技能。
2.3 操练复习型:该类型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并不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和技能,只是用来巩固已学会的知识。它是以问题的形式来训练、强化学生某方面知识和能力,加深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
2.4 教学游戏型:以游戏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一个有目的的活动,通过熟练使用游戏规则达到某一特定的目标。把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融合为一体,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融于愉悦的情境中。
3.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与运用
3.1 课题选择:通常选择那些既适合于多媒体技术表现的、又是在教学活动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课题选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要求:明确多媒体课件是对哪个学科的课程进行辅助教学,决定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范围,明确多媒体课件所要实现的目的和达到的目标。
(2)教学对象:明确所制作的课件适合于哪类学习者使用,要着重考虑以下几点:学生的文化程度、年龄、学习能力、对计算机操作的能力和先置条件。
(3)课件运行环境:确定课件所需要的运行环境,包括计算机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课件播放环境。
(4)课件的组成部分:清楚所制作的课件属于哪种类型,了解课件的大体结构、主要模块以及各个主要模块之间的相互联系。
3.2 课件的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计算机程序,作为一种教学媒体,它能根据学生的交互,控制计算机所呈现的教学信息。课件的教学设计主要有教学单元的划分、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多媒体信息的选择、知识结构的建立和形成性练习的设计等。
3.3 软件的系统设计:多媒体课件具有存储信息量大和交互性友好的特征,软件的系统设计通常根据课件的教学设计要求和课件教学模式,确定制作课件所需的工具软件。
3.4 素材的准备:素材包括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素材的准备工作一般主要包括文本的录入,图形、图像的制作与后期处理,动画的编制和视频的截取等。素材要以理想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听得懂、看得清、记得牢的要求;不能选择那些不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素材。
3.5 课件的编辑:利用著作工具或程序语言对各种素材进行编辑,按照前面的教学设计所确定的课件结构和文本设计的具体内容将各种素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编辑成交互性强、操作灵活、视听效果好的多媒体课件。
4.制作多媒体课件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我们知道,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借助于教学媒体向学生传播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改善了教学媒体的表现力和交互性,使媒体所展示的教学内容更具体,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教师传播的知识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学生的反馈信息也能被教师及时获得。通过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才能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因此,CAI课件对教学过程的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4.1 丰富的表现力:多媒体课件具有呈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特征的能力。对一些在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用肉眼观测得到的现象,可以用多媒体生动直观地模拟出来,引导学生去探索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和运动形式,以内容生动、图像逼真、声音动听的教学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
4.2 交互性强:多媒体课件可以根据学生输入的信息,理解学生的意图,并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利用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保证学生获得知识的可靠性与完整性;给学生以自,学生通过反馈信息进行自我调整。
4.3 共享性好:随着高速信息网的不断延伸,课件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联接在网络上的计算机进行相互传递,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可以实现共享。以网络、光盘为载体的多媒体课件,使知识的传播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单位、家庭及社会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学校”,学习的时间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加以选择。
参考文献:
1. 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应该注意学生个性特征 主动学习能力培养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良好个性不断提高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各方面比别人做得更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案,提出不同的问题,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让他们掌握入门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当这些同学在一节课中完成了一个任务后心情的喜悦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此时,作为教师要加以表扬和肯定,学生则会欣然接受,进行努力,久而久之,其个性潜能被开发出来,也就不再是差生了,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2. 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自我学习意识是指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能够应用己学知识去解决和学习其它相关知识。信息技术课程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且它的软件更新换代速度也是相当之快的,只学会了一两门软件的操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会学习的方法,将来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信息技术课程中有些软件功能不同,但在操作中的一些方法是有联系的。如:画图软件的学习是小学已经熟悉的内容,因此在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学习中,便省略了文件的打开、保存、退出、复制、粘贴等相关操作,而只是在新课程开始前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操作完成,进行巩固复习。
软件如此,硬件也一样,如教室内每人一台电脑,电脑硬件的卫生、桌椅的摆放等,开学第一课时我便对他们做了要求,要求同学们自己动手维护,在碰到一些关于硬件的小问题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放手去做,这样,通过一个学期的接触,同学们对学校的电脑产生了感情,渐渐地消失了对计算机的恐惧感,像对待自己家的东西一样爱惜,当碰到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给他们提出提示或要求他们上网查询相关的知识点,这样往往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让同学们记忆深刻,便于知识的掌握。
3.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很多知识点都需要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和掌握。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尽量用最通俗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里把知识点讲清楚,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再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信息技术课程应当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多下功夫。在实践中以训练创造性思维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局限于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让学生探讨多条渠道,拓宽学生思路,开创其多向思维。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
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基础性的特点
现代社会中小到买衣服大到买房子这些都需要上网搜查资料,所以现在会使用计算机已经成了最基本的技能,在学习上,现在小学生更应该具备能够上手操作计算机,查阅学习使用的资料等能力,就现在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程度而言,其他任何的科目都不能与其相比,信息技术将会成为未来社会掌握知识的主导,所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备基础性的特点。
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趣味性的特点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就等于计算机课程,它由原本其他科目的教室讲课,变为多媒体计算机讲课,占有绝对的优势,把原来单一的方式以多种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在学习“拼音”时传统的方式老师是进行理论和口诀的讲解,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下来,那么用信息技术课就可以用“金山打拼音”这样有趣的游戏来掌握住拼音,通过这种有趣的游戏不仅活跃了信息课的教学氛围,更让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
3.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多样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科目,是小学科目中唯一一个具有网络搜素功能的科目,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使搜集资料不再单一而是具有多样性,比如,再搜一个课件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词语和图片等形式搜素网站去查询,只要把关键词语和图片放到搜索的框里面,用鼠标点击右边的搜索即可。这样不仅凸显了信息课的多样性,也让学生能够很灵活地去学习小学信息技术课。
二、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建议
1.运用基础性特点,培养基础技能
基础性就是老师教学必须重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教育,通过多种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比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这一课时,基础知识是要对计算机有初步的认识,像按照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分类,可以分为超级、大型、小型和微型计算机几类;常见的计算机又分为台式、笔记本和掌上计算机;计算机的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外观组成由显示屏、键盘、鼠标、音响和主机组成;还有其他的cpu和显卡和内存条等这些基本的技能小学生掌握后,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这对信息技术课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也能够有足够的思维去创新,所以培养基础性能便是为以后学习高科技技术奠定基础。
2.运用趣味性特点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小学生无论学习哪个科目都必须有趣,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也不例外,所以老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制订属于这个阶段小学生学习的方式。比如,在学习《认识键盘》一课时,你用文绉绉的词语给学生讲小学生是听不进去的,必须要结合有趣的游戏,才能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来教小学生认识键盘,老师在大屏幕中调到金山打字母的游戏中,让学生在计算机键盘上和大屏幕上掉落下来的英文字母保持一致,这样练习下来,小学生不仅在游戏中获得了快乐,更掌握了键盘上每个字母的位置,达到运用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和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3.围绕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凸显重点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范围比较广泛这样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便是知识面广每个科目多多少少都会涉及一些,缺点便是讲课范围太广容易脱离主题。所以老师要注意讲一个课件是抓住课件的主题便可以,不要过多地往外延伸。比如,在学习word表格的学习和制作,word涉及的面非常多,这时老师只要抓住一个重点核心,便是制作,表格的作用便是记录东西和一些其他的功能,老师只需要一笔带过即可,不用过多描述。这样便可以围绕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既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避免涉及太广学生理解不透彻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 生态 生机盎然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105
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中是一门基础课,但从上到下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度都不够,又由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抽象性强,操作的难度大,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想而知。因而构建生机盎然的生态信息技术课堂,值得我们探讨。
一、转变教学理念与思路
长期以小科、副科给信息技术学科定位,让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转变学生心目中小科、副科的观念,首先教师应注重这门学科的教学,不是可上可不上,课堂上对学生不能放任,应该和语数英课一样,高度重视,严格要求。课前的准备、教学的组织、教材的把握、知识的迁移等,教师都要表现出认真、负责、重视的态度,这会促使学生改变对信息课的认识,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与生活同行。学习PPT时,一个学生告诉我他为他当小学教师的妈妈制作了一个课件,于是,我的一个想法油然而生,何不让这个学生说说他是怎样帮妈妈制作课件的。课堂上,这个学生“现身说法”,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这个学生的精彩表现对大家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班级学生兴趣浓厚、气氛高涨,课堂效果好。
二、注重多样化的导入
1.以旧带新
在教学“循环嵌套结构”时,让学生设计程序、输入乘法口诀表。任务一给出,尤其是口诀表图片一出来,熟悉的口诀、熟悉的画面,将学生带回了儿童时代。此时,教师的任务进一步提出,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看到学生很惊讶,我提出:今天不是背诵乘法口诀表,而是想让你们设计程序输出这张表格内容。
2. 以“游戏”引难点
玩游戏是学生所热衷的。根据学生对游戏热爱的特点,利用游戏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进行“二分法查找”的教学时,先呈现李咏主持的《幸运52》“猜商品价格”的视频,再呈现一部iPhone手机的图片和参考价格:5000―6000元,然后视频的播放暂停,让学生猜出这部手机的价格。教师也可以提前拿出准备好的物品,让学生猜价格,猜对了,就当成礼物送给学生作为奖励。这种方法,在教学中我多次使用,效果都很好,学生的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并且巧妙地落实了所要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二分法查找。
三、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1.增加活动环节,促使学生动起来
生机盎然课堂的构建,核心是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主要表现为会学、想学、学会。高中信息技术以实践操作为主要特点,而实践操作的教学仅仅靠教师对理论的讲解、单一方法的讲授作用不大,也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增加一些演示性的操作环节,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增加“看点”。再设计一定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操作中提高方法和技能。
如教学《Photoshop的图片的合成》时,教师呈现两个电影明星,黄晓明和杨颖的单人照片,然后再呈现两人放大后的合影照片,不用多说学生也明白教师采用了“移花接木”的方法。紧接着,让学生自己试着操作:将两幅图片进行合成,并引导学生注意图片的旋转和缩放。再启发他们自己主动获取两个图片素材而进行图片的简单合成。让学生通过操作,体会魔棒与套索的不同,在实践操作中掌握Photoshop图片的合成方法,将其发展为自身的技能。
2.开展合作学习,促使课堂活起来
信息技术操作比较多,学生层次具有差异性,部分学生在教师演示操作后自己再操作,他们有时捉襟见肘,不无犯难之色。信息技术课又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教师只能针对具体的问题而普遍强调和说明,操作上不可能一个个给予指导,此时,合作学习的开展有必要且意义重大。
3.借助于网络平台,拓宽教学方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 实践教学 多媒体技术 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验
我省从2000年开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到现在,信息技术教材已有数种不同的版本,每推出一个新版本就是理念的一种更新,一种质的飞跃,而最新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更充分反应了信息技术的创新性、信息性、实践性,也更有利于同其它课程的渗透与融合,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一、新课程新理念下的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的提出
近几年来,我国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制订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起来了。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的综合,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然而,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由于种种的原因,使中学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或者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计算机课时安排与传统教学发生冲突,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无奈而致。一些省份已经把计算机作为一门会考和高考科目,这本来是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但由此也造成有些教师挤掉上机时间,减少上机课时,甚至拼命地做练习题,以期能在考试中取得可人成绩。这种方式实际是一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违背了开设计算机课的初衷,与素质教育的宗旨是相悖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有独特的特征,它能充分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教具、学生用机、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资源等,加上学生本身又热衷于这门课程,为学好信息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充分利用计算机优势,对提高中学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行之有效的。
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作用
计算机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和学生兴趣的特征,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操作技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如下几方面实践教学的作用:
(一)、深入其中使计算机不再神秘。计算机是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尖端技术,电脑设备相对较昂贵,起初,大多中学生对于计算机很少了解甚至于一直没有机会接触,以至于对计算机产生了种种神秘感觉,认为学习电脑很难。而采用实践教学法,可以使他们明白,电脑只不过是受人“摆布”的机器而已,电脑的操作也是如此简单可行。
(二)、实现教学过程的具体化、直观化。新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摒弃了先前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的现场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及教师的倡导作用。如在计算机系统组成中,假若不面对实物,哪怕你说的天花乱缀收效也不会很大;若让学生面对计算机,解剖整台计算机硬件、软件那效果定会事半功倍了。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结合,计算机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效果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利用的媒体也多是粉笔、黑板和幻灯,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抽象乏味;而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灵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验
不同学校计算机资源的配置是不一样的。笔者以为,教无定法,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
(一)、边讲边练
这种模式就是教学过程在机房进行,学生可以随时练习。具体做法就是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制作一些适合于本课的演示教学课件,适时进行讲授或上机,这种模式具有实效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模式需要配置多媒体电子网络的教室,如易思多媒体教室或鲁源电子教室等软件,可用于控制台(教师机)控制工作站的使用情况,统一锁住或开放工作站;而且机器的放置也以按照教室里课桌的位置横放为佳,学生既可面对"黑板",又可随时面对机器。
(二)一堂讲,一堂练。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知识模块整合;教材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335-01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实际上就是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的技术,也是人类处理信息的技术。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结合,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伴随“校校通”工程的逐步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作为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主力军,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面对知识经济的强大冲击,掌握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贮、再生和施用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笔者在长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就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和开发进行了创新和探究。。
一、打破常规知识系统,六大模块互相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本质上应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不宜学科化太强,从某种角度讲,它甚至也是一门培训性课程。根据教育部2000年11月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将信息技术课程学科化了,使学生产生一种“爬台阶”式的感觉,增加了实际教学中的操作难度。新时代的学生认知规律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广泛性大大增强,感性认识依然在学生的第一认知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感性——兴趣——具体”的转化过程逐渐加快。在信息技术教材中,应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模块为基础,以学生认知规律为主线,在学生认知中已有所接触了解的知识在教材中不必太重,同时提供教材中所需教学软件及作品范例,增加信息技术教材的可行性。
二、实现教材多样化,提倡电子教材、自编教材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太快,而各校的师资设备条件参差不齐,这样,信息的更新速度、学校条件的差异等因素决定了各个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水平不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课程,它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课程建设均未定型,有待进一步探索。2000年11月,教育部在颁发的《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鼓励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多样化”。
当前,“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教材可分为以下几类:
1、优秀书面教材,现行的《信息技术》新教材就是一套优秀的信息技术教材;
2、电子教材,如多媒体教学光盘、教学软件等;
3、自编教材,包括自编(组合)教材和自制教学课件。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本校实际,选择优秀书面教材与电子教材。同时笔者倡导:
1、在深入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现有教材进行知识结构的重组、增删,以适应儿童的认识规律,同时添加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知识的“刷新率”。
2、根据需要制作信息技术教学课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增强课堂的交互性与生动性。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
“示范——模仿”式教学模式是当前主要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初期,它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弊端:
1、拘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挥。
2、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不能得到培养。
“任务驱动”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有目的地选择和应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进行各门学科的学习,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尝试,总结出以下操作过程:
1、基础知识学习阶段:
A、简单技能的学习:任务——尝试——讨论交流——启发指导——新任务
B、复杂技能的学习:任务——启发指导——尝试——讨论交流——新任务
其中的启发指导过程可适当用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来进行,教师加以点拔。复杂技能在关键、难点处要作较为详尽的指导。
2、巩固提高学习阶段:
A、操作质疑——分析解决——尝试——新任务
其中的操作质疑是由学生在演示者(教师或学生)的操作中发现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形成新知——知识迁移的过程。
B、小任务a——小任务b——小任务c——组合任务
这是由完成多个小任务向多元化、集成化任务的转变。如在学生学会各种绘图工具的使用及图片的保存、复制、粘贴后,要求学生完成将几个图形绘制好,使用复制、粘贴将几幅图片组合成一幅图片。
在这四个操作过程中都有一个从“尝试”到“新任务”的递增过程,新任务适当增加了难度,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提高,同时有
C、主题——自主尝试——讨论交流——修改完成
这是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阶段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个自主、合作、创新的过程。主题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自定,并要有一定的可扩展性,以留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如“制作一个以环保为主题的小队报”,使学生通过使用学会的操作技能,及与同学的讨论、交流、借鉴,创作出有个人风格的作品。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348-01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所以,有效课堂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让多媒体很自然地走进了课堂。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异事物总是充满兴趣的,因此,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趣味的简短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我设置童话故事情境引如学习内容:在美丽的青青草原上的羊村里,村长慢羊羊在给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分发苹果。喜羊羊得到了8个苹果,美羊羊得到了7个苹果,懒羊羊得到了6个苹果。可是,当看到手中的苹果时,懒羊羊不高兴了多媒体,它向村长发话了…。故事讲到这里,我让画面暂停了,把问题抛给学生:“请同学们猜一猜,懒羊羊会对村长慢羊羊说些什么呢?”学生争先恐后的举起了小手,几乎异口同声的说:“懒羊羊一定会说村长慢羊羊不公平,给喜羊羊分的苹果最多,自己分的苹果太少。”故事继续了,懒羊羊说的话真得和同学们说的一样。村长慢羊羊故意又考了一次笨笨的懒羊羊,你说该咋分,现在又该怎么办?懒羊羊嘟着嘴低下了头,聪明的喜羊羊忙说“懒羊羊别着急,我有办法了。”画面又暂停了,对着学生我说:“你们能帮懒羊羊想一个办法吗?”有的同学说:“把喜羊羊的苹果给懒羊羊一个,它们的苹果个数都一样了。”也有的同学说:“把它们三个的苹果加起来,再除以3,得数就是它们所得到的苹果个数”。当看到故事的结局喜羊羊的办法和他们一样时,教室响起高兴的欢呼声。就这样,随着画面的出示,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
二、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学有所获,激发兴趣
学习的真正乐趣在于经过艰苦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体会。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这种体会,以致把学习看作是件苦差事,进而产生厌学情绪。作为数学教师,应尽可能利用多媒体传递信息形象生动、密度大、节奏快、感染力强,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感知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通过眼观、手动、脑想,分析思考得出结论,使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化静为动,在动态演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从中悟出:在底不变的情况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随着高的长短变化而变化,高越短时形状越扁,面积也越小,当高为零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为零。演示的过程渗透了函数思想、运动变化观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高之间的关系。当演示画面中高最大时变成长方形,从中使学生得出结论: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三、运用信息技术,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数学概念是多次抽象的结果,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任何思维,不论是多么抽象的或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决定了教师采用多种多样、实用和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是十分必要的。
如可通过一些动画,再编一些口诀、儿歌,让学生掌握和记忆有关知识。例如:“周长团团转,实际是线段;面积一大片,指的是表面。”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还有:“进位1多媒体,放脚低;退位点,头上取,相同数位要对齐。”几句朗朗上口的儿歌,一幅形象的动画,让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很快记住了进位“1”和退位“・”的区别。学生掌握了知识。成功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充分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四、运用信息技术,使反馈练习趣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