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6-28 04:20: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

第1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适应;U型模式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11-0042-03

作者简介:石卉(1987- ),女,江苏泰兴人,上海财经大学 (SUFE)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学。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接触比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频繁、更加广泛。无论是中国人在海外寻求深造、制造商机,还是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文化进行合作,跨文化交际都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跨文化交际活动实质上是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因此,本文尝试对文化适应特别是文化适应模式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加以实证分析。

一、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是指已完成某文化社会化过程的个体在不断暴露于另一全新而陌生的文化之中较长一段时间之后,其内部所发生的变化过程。换句话说,文化适应就是在一种与我们生长文化不同的文化中逐渐获得交流能力的过程,或者文化调整、适应的过程。

对于文化适应的组成成分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见。Mendenhall和Oddou认为文化适应有情感、行为和认知三个组成成分;Ward及其同事将文化适应划分为两个层面: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我国学者陈晓毅认为文化适应可以表述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个维度。

文化适应模式则可以更好地让我们了解文化适应的过程。本文将探讨五种主要的文化适应模式。

1.U型模式

U型模式是理解文化适应过程最初、也是最完善的一种方式。它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在其他文化生存时,他一定会经历一些困难时期才能重新达到他在原文化中所感受到的舒适感和平常感。在U型模式中,个人一般要经历四个基本阶段: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和适应期。

蜜月期:蜜月阶段指的是在旅途开始时感到的兴奋和愉悦。当一个人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环境中时最初可能会有些忧虑,但是变化带来的新鲜感和兴奋感将大大超过最初的担心。处于这一阶段的人急于了解所有的东西,对眼前的任何差别都大为惊叹。危机期:在最初的兴奋逐渐消失之后,将面临在陌生而困难的环境里生活的挑战,这时人们就进入了危机期。有一些开始让人觉得有趣有意思的奇怪行为开始慢慢让人生厌。在这一阶段,个人将体验所谓的“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文化冲击”这一名词是由人类学家奥伯格(Oberg)最早提出的,他为这种现象作出了详细的定义和解释:“文化冲击是由我们失去了所有熟悉的社会交流标志和符号所带来的焦虑所引起的。这些标志和符号包括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方式:怎样订购、怎样购物、什么时候回答、什么时候不回答。这些符号可能是言语、姿势、表情、风俗或准则,都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的,并且就像我们的语言和信仰一样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化的一部分,我们都依靠这上百种的符号来维持我们内心的平静和效率,尽管大部分的符号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在这一阶段,人们普遍感到疲惫不堪,甚至会对其他文化成员产生反感,同时,也会感到自己受人排斥。恢复期:当人们能够逐渐应付第二阶段的困难,并继续坚持努力,在新的文化中生活下去时,他们就进入了第三阶段――恢复期。在这一阶段,人们对周围有了新的认识,他们会重新发现周围环境和人的积极面。慢慢地,人们开始在感性和理性这两个方面都认识到人与人是不一样的,并且可以改变自己的预期去适应新的文化。适应期:最后,人们进入了适应期。在这一阶段,人们已经接受并适应了新文化环境的生活。

2.英雄旅程:奥斯兰(Osland)海外工作模式

以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ell)关于神话英雄的故事为基础,在进行大量访问和调查之后,乔伊斯•奥斯兰发现海外工作人员的文化适应过程同坎贝尔的神话英雄故事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从而形成了她自己关于文化适应的经验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奥斯兰把文化适应的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冒险的呼唤、鲸腹中求生、神奇的朋友、考验的道路、最终的胜利和回归。

冒险的呼唤:多数人憧憬出国发展的机会,却也有些忧虑,因此,到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经历全新的生活对大多数人来说就好像是冒险的呼唤。鲸腹中求生:指到一个未知的文化环境中生存,英雄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神奇的朋友:无论人们在新的土地上会犯下什么错误,或者面临什么样的艰难,他们似乎最终都会找到一个神奇的朋友,或者说文化导师。这个朋友可能是来自相同文化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也可能是新文化的一员。这些朋友在英雄最初的旅程中扮演先导的角色,负责帮助语言、居住、社会交往或者工作上的问题。考验的道路:即使有着神奇朋友的帮助,英雄仍需自己亲身面对挑战,走过考验的道路。在这一阶段,英雄会面对很多新旧文化的冲突,需要逐渐学会接受新的事物,培养“世界心态”。最后的胜利和回归:旅程的下一阶段就是最后的胜利,即自我转型。在经历了种种考验之后,英雄锻炼出了自信和内在潜能,可以更好地工作和交际。

3.惊奇和理性寻求模式

路易斯(Louis)建构理性寻求模式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从一种组织文化进入另一种组织文化时所发生的文化适应过程,但这一模式对于任何一种跨文化转换都同样有效。

在这个模式中,当人们进入一个新的文化环境时,他们将深刻地感受到新旧文化之间的变化和差异,并感到惊奇。这种惊奇将带领人们进行理性寻求。一般来说,这种理性的来源通常有三个方面:个人背景、其他有过类似惊奇感的人,以及本地人的解释。人们在理性寻求各种解释之后,最终会归结出一些原因,或者新文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人们将通过更新自我的期望和框架结构,或者选择新的行为方式来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4.金(Kim)的适应模式

金的模式和前几种有着相似之处。他同样假定人们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会面临挑战,这种挑战可以采取危机、考验或者惊奇的形式。这些挑战最终形成压力,压力带来改变的需要,于是,在这种压力和适应的过程中,众多因素(主要包括陌生人环境、东道国环境及交流实践)一起作用,从而促使人不断成长。因此,这个模式也可以叫做压力、适应、成长模式。

5.Davis的文化适应模式

Linell Davis将文化适应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兴奋期(excitement)、困惑期(confusion)、 挫败期(frustration)、有效期(effectiveness)和欣赏期(appreciation)。和U型模式类似,在这个模式中,人们进入新的文化环境首先感到的是兴奋和喜悦,然后逐渐地开始对遇到的差异和变化感到困惑。在得不到解释的情况下,困惑感降低了办事效率和沟通能力,人们慢慢感到了挫败感。然而,在一段时间(时间长短视个人情况而定)的磨合之后,人们开始客观认识新环境的不同并可以理性地处理它,从而进入有效期。在最后一个阶段,人们开始欣赏新文化环境的特别之处,享受并发掘在新环境中生活或工作的乐趣,并期待更长久地生活下去。

二、实证分析

广田是一个在上海的日本人,她来上海约有一年。由于经常走访各种国家,广田具有一定的对不同文化适应的能力。刚刚来到中国的时候,她对很多事情都充满着好奇。虽然在日本国内经常听到关于中国的负面新闻,广田对这里的生活还是充满了新鲜感和激情。她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了工作之中,并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个阶段就是U型模式中的蜜月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只身一人在上海没有什么朋友,加上广田不会中文所造成的语言障碍,她开始经历危机期。她无法理解为什么在中国车辆可以横冲直撞不顾交通规则,也对上海的空气质量抱怨不已。同时,由于担心食品安全,并且本身讨厌油腻食物,广田无法适应这里的饮食习惯。她渐渐感到疲倦不堪,并觉得自己身体条件在不断下降,工作效率也开始降低,得到的回馈越来越消极,这些都使得她感到自己更加寂寞。于是,她拒绝再在上海逗留,计划一阶段工作结束就立刻回日本。当被问到是否还会回中国的时候,广田表示,虽然她自己对未来也不确定,但以她现在的心境,将不会回到上海。虽然很可惜,但是她却错过了U型模式中的恢复期和适应期。

与她相反,我有一个高中同学,现在在日本东京读书。据他说,在刚到日本的时候,也有过很多焦虑,比如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等等。然而,出国和刚刚摆脱高考的兴奋感远远超过了他的焦虑,每天他都沉浸在新的环境、新的城市、新的食物带给的新鲜感中,这就是所谓的蜜月期。慢慢地,在对周围事物失去原有的兴趣之后,他开始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似乎以前的办法在新的地方都不再有用了。以前在家有父母养着、管着、惯着,而在这里什么都得靠自己。与此同时,电视上、报纸上经常出现的对中国不利的新闻报道也让他很愤怒。这些都使得他对这个国家,甚至这里的人民充满了排斥,进入了危机期。然而,他并没有像广田一样选择离开,而是试图调整自己的心态,理性对待周围的现象,对一些与国内不一样的文化开始见怪不怪,并主动结交一些当地的朋友,迅速开始了自己的学业和打工,进入恢复期。现如今,他已经去日本四年,并逐渐适应了那里的生活,虽然偶尔有小小的抱怨,比如东京人的压力很大、节奏很快,但他显然能应付自如了,开始了适应期。

随着时展的需要,跨文化适应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来中国的外国人和赴海外的中国人不断增加,文化适应成了在海外学习或工作都必须了解的一个关键词。只有正确了解文化适应的含义和过程,才能清楚认识到自己可能要经历的挫折和困难,从而提前做好准备。比如,在出国前,提前了解所去国家的文化习俗、基本礼仪、生活习惯和社会特点,同时,明白一时的不适应或沮丧都是正常的,这些都必将帮助缩短文化适应中的危机期,从而提高学习工作效率,使得海外行更加顺利和有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第2篇

1)推动文化教学与英语教育的整合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当前跨地区、跨国以及跨民族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通用语言成为了国际交流中重要的工具之一。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不仅涉及到英语语言本身的知识与理论,同时也涉及到了英语文化,因此,重视推动文化教学与英语教育的整合,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英语教育中来合理的选取英语文化内容并融入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让英语教学本身具有更加丰富的素材,同时能够在促进学生英语素养提高的基础上为英语教育创设良好的分为。在此方面,教师应当注意,英语文化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当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认知水平为出发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认知水平来在不同的阶段开展具有不同侧重的教育教学活动。如在高校大一阶段,教师应当侧重于语言教学,从而确保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而在大二以及之后的阶段,教师则应当有意识的融入英语文化教学内容,从而较好的实现文化教学与英语教育的整合。

2)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在高校英语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参与主体,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设计,都应当以学生的英语基础和知识接收能力为出发点。在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为重要教学任务的英语教育中,虽然教学的内容得到了扩展,但是高校英语的教学课时却没有响应的增加,在此背景下,教师只能够在传授给学生合理科学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技巧的基础上来让学生自主的完成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因此,为了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有效提高,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有必要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风格等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英语文化作出体验、对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做出认识,同时推动学生英语知识的自主构建并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英语学习观念。

3)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渠道来挖掘学生潜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价值以及优势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而在高校英语教育中,通过实现英语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仅能够让英语教学具有更加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更加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同时能够为学生学习英语文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如通过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索一些英语电影和英语歌曲对英语文化进行展现,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对英语文化进行亲身体验,并提升学生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兴趣,从而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潜能进行有效的挖掘。

4)体验式教学与说教式教学并重

在英语教育过程中,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在英语专业知识以及英语文化知识方面的素养优势更加明显,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将自身对跨文化交际的体会讲授给学生,虽然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出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方面所产生的成效是不容忽视的。另外,体验式教学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有效路径,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类参观活动或者在课堂中进行角色扮演来促使学生对英语文化进行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从而让学生对英语知识以及英语文化作出更加深刻的认知。

5)引导教师对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进行对比

在汉语环境中,学生本身无论是在语言知识方面还是文化认知方面都具有着一定的思维定式,并且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很少对这种思维定式做出反思,并且也经常出现将汉语语言知识和汉语文化套用到对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文化的理解中。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作出比对,并使学生在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深化对英语文化的认知并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进行比较,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氛围,并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以及文化知识作出更加牢固的记忆。同时通过这种比较,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文化是多元化的,并且文化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在承认每一种文化的合理性基础上,才能够与更好的开展跨文化交际,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开放且包容的文化观。

6)在认识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包括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内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当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对学生差异性做出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人才视角。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学习历程的不同,所以无论是在文化体验、思维方式还是价值观方面,每个学生都会存在差异,而这些内容恰恰又是文化教学的基础,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过程中,教师有必要从学生的文化体验、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出发来对母语与英语文化作出比较,从而促进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强化。

2重视提高教师的跨文化素养

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高校英语教师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过程中的主要引导者,同时是连接学生与英语文化之间的桥梁,教师本身所具有的跨文化综合素质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产生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作为高校英语教师,要具备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并重视对自身的英语文化知识结构进行完善,在充分了解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推动自身跨文化修养的提高。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教师与学生不能充分了解英语文化准则与英语文化模式,则将难以对英语语言专业知识作出真正的掌握。虽然当前大部分教师都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由于自身欠缺跨文化素养或者欠缺跨文化教育经验,针对学生开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也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所以,在高校英语开展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两点内容:一是教师有必要对自身的文化修养进行提高。作为高校英语教师,在不断丰富自身英语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有必要通过阅读英语文学作品、鉴赏优秀的英语原声电影、欣赏高雅的英语歌曲以及结交外国朋友来对英语文化作出全面深刻的了解。另外,教师要在掌握英语文化知识和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具备较好的汉语文化认知与教学能力,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汉语言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差异来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从而促使学生的文化洞察力以及文化敏感性得到提高,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在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质提升过程中,高校有必要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作出改革,从而让教师提高自身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在教师培训以及继续教学方面,培训内容以及继续教育内容有必要涉及到民俗学、历史、文学以及地理等多种知识,从而让教师深刻的理解英语文化产生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对英语文化作出理解与认知。另外,在教师的培训以及继续教学方面,有必要增加多远文化教育以及跨文化教育内容。从而在使教师树立开放且包容的文化馆基础上,对英语文化进行接纳与吸收。

3解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阻碍

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大部分教师的认可与支持,并且教师也愿意尝试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文化教学,从而推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然而当前高校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仍旧面临着众多阻碍,这些阻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前的高校英语教材中缺乏跨文化教学内容。虽然我国当前的高校英语教材已经在以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核心的教材基础上做出了一些改革,但是其中所具有的跨文化教学内容依旧缺乏,这种问题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所设计的文化内容层面较窄,并且文化信息也欠缺系统性,虽然这些内容中涉及到了较多的英美文化,但是却没有突出其他英语国家的文化,另外,语言教学内容和文化文化教学内容难以实现紧密结合也是主要的表现之一;二是高校英语教学时间限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高校英语课时中,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要确保学生掌握较高的英语理论知识素养和英语应用素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理论知识以及应用技能的巩固成为了主要的教学内容,而用剩下的时间来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显然是十分紧张的;三是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虽然高校英语教育已经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当做了重要的教学目标,但是由于当前高校英语教学考核评价中依然围绕考试的方法来开展,所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体系并不完善。因此,即便是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投入了较大的精力,但是却无法了解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到了何种层次,这让教师在下一阶段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中出现了依据确实的情况,从而导致教师无法有针对性的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活动。针对高校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阻碍,高校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进行解决:针对高校英语教材中缺乏跨文化教学内容问题,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来进行高校英语教材的编撰,在此过程中,高校有必要组织具有较高英语专业水平和跨文化素养的教师来开展这一工作。

第3篇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英语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这就促使众多高校不断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并有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从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当作主要的英语教学目标,导致英语教学始终难以达到预期理想的目的,也无法让学生利用英语进行顺利的交流,无法迎合市场发展的趋势。基于此,本文在此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谈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促进高校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达到推动高校英语教学发展的目的。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

教师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做的是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对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组成要素。从本质上说,学生必须要掌握相应的语言能力,包括语法知识、句型结构等等才能够组织语言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够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语言环境

在此基础上,语言环境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之一。具体地说,语言环境可以归结为语言发生的情景、各地的风俗文化等等。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导致其语言的思维不同,其所表达的意思也并不一样。在正常的跨文化交际中,因为语言环境不同所导致的问题并不少见。

(三)文化底蕴

另一方面,交流者的文化底蕴也是跨文化交际的组成要素之一。从根本上说,语言是某个地区或某个聚落在文明和文化不断发展与进步中逐步形成的,当地的文化与历史造就了各地语言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交流者需要寻找相应的话题,需要进入相应的语境,需要根据交流的文化背景来说出得体的话。换言之,如果学生没有相应的文化底蕴,这就容易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理解他人的语言思维,也无法寻找相应的话题并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良好有效的交流。总的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质就是跨越文化、文明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它要求学生拥有基本的语言能力,能够进入相应的语言环境,并且可以在一定文化底蕴的支撑下寻找相应的话题,利用得体的语言保持有效的交流,这就为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探析

(一)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从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长期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导致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较低,无法掌握基本的语言能力。具体地说,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下,部分教师以帮助学生应付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机械反复的练习,并针对学生的应试能力进行教学。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很难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自身的英语阅读、写作、听说能力,也无法切实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无法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师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集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多个方面,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语法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正确的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也就是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简单地说,教师不能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也不能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应该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使学生主动的建构语法体系并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能力。以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中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在传统的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阅读,而后根据材料后的问题进行解答,这种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在不断反复的练习中提高应试能力,却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在自主探究模式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制定相应的阅读教学任务,例如找到每一个段落的中心句,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将课堂教学时间的25%留给学生阅读,35%留给学生自主探究,20%留给学生讨论与交流,最后的时间对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完全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就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和资源进行探究,其获得的认知更加深刻,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高校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高校英语语法教学中,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中,教师就能够避免大量的讲解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能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建构系统的语法知识,达到提高语法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目的,这就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二)实践教学模式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应该让学生进入到相应的语言环境中,要让学生逐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要熟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思维,避免学生误解他人表达的真实含义。因此,教师应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模式,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真实的交流,要通过真实的跨文化交际逐步领悟不同文化语言思维,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他人的真实含义。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大学生进入社会进行跨文化交际,可以进入外资企业进行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利用英语与他人进行真实的语言交流。这就能够将高校英语教学上升到实践教学的层次,让学生在与他人的跨文化交际中对特定的语言环境有所领悟,能够逐步了解不同文化的语言思维,达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与设备,教师就能够组织学生利用MSN、FACEBOOK等国外流行的交友软件与国外学生进行真实的交流,这就为高校英语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渠道与平台。在多媒体的有力支撑下,学生就可以摆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更简单方便的与国外学生进行真实的交流,并且在交流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情景教学模式

此外,情景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情景教学模式,教师就能够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情景中,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分析和研究,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不同文化与语言思维的差异,能够站在新的角度理解与分析,最终能够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教师需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相应的语言环境。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开展英语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给学生播放相应的英语视频或电影片段,并要求学生按照剧情进行角色扮演。在此过程中,学生就能够进入到相应的情节和情景中,能够在特定的情景中开展更有效的英语听说能力训练,帮助学生领悟相应的语言环境和语言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教师首先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使用英语教学授课,并要求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利用英语进行交流;另外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英语学习小组,要求小组中的学生要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日常的学习与交流。这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课中与课后不断的进行英语练习。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处于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这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领悟英语,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四)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

与此同时,教师要在进一步提高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也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拥有一定的文化,能够在交流中寻找合适的话题,并进行得体的对话。这就需要教师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进行拓展教学,要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要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的教学。例如,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能够组织学生阅读西方的历史书籍,逐步了解与掌握西方的文明起源,能够逐步理解西方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习俗。这就能够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寻找共同的语言,同时避免学生因为文化习俗的差异导致交流的失败。又如,教师可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法给学生播放英语电影,让学生在观看电影或音像中逐步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达到提高学生文化底蕴的目的。

四、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谈起英语教学,人们认为英语教学只和读写译等几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有关。无可置疑,这样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因此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应该适当的融入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在任何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社会、宗教等背景的不同,因而各自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交际的双方不能融入同一个文化背景中,交际双方就容易产生误解。

一、为什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跨文化交际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文化又制约语言,所以语言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与文化学习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会导致语言各个方面,例如:语法、词汇、习语等差异。把跨文化交际意识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意义非浅。

(1)把文化意识融入英语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英语的运用与理解。按照H•Ned Seelye的观点,他认为文化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C文化,即文学、艺术、、哲学及科技,另一个层次指的是“人们的生活”,即风俗习惯、传统和社会组织。 文化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是语言教学的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相依存。因此,把文化意识地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有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

(2)在交际中,杜绝语言使用上的错误。语言使用错误有两种:一是语法错误,一是文化错误。在英语学习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正确地语法,更要向学生讲解语言的文化背景。这样,当学生和外国人交流时,才不会因不懂得语言的文化背景用错了词而闹出笑话。沃尔夫森阳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了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的相对性。” 所以在英语学习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

二、如何把跨文化交际应用到英语教学中

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时时刻刻都要注意文化的渗入与融入,了解语言与语言之间的文化的异同,只有这样才能把英语学好。英语学习注重词汇,习语,语法等方面的学习,所以就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把文化融入到英语教学中。

1.从词汇方面。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学生们在学习和使用英语单词时,经常由于不懂得某个单词的文化意思而使用错误,造成笑话。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把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介绍给学生。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总结有文化背景的单词然后讲解给学生。例如:总结关于动物的词汇。在中国,dragon“龙”被认为是神圣的,是帝王的象征,但在西方,人们则认为龙是邪恶的象征。在中国,dog“狗”多被用在一些贬义词中,例如:“狗腿子”“走狗”等。但在西方,人们把狗看成是朋友,所以狗经常被用在褒义词组中,例如:“love me love my dog”“lucky dog”等等。

2.从习语、俚语方面。习语和俚语是人们在经过长期的社会活动和生活经历,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被总结掌握的词语。习语和俚语充分地体现了语言的文化环境,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在讲解英语习语和俚语时,要格外地注意他们的文化内涵,要把跨文化交际融入到对习语和俚语的讲解中。如:当教师讲解“From that day on, we were always together, Lucy and me was like peas and carrots.”这句话时,如果只从字面意思理解,意思为“从那天开始,我们就在一起,露西和我就像豌豆和胡萝卜。”这么翻译是错误的,如果学生知道西方饮食文化就不会只知道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了。在西方烹饪中,胡萝卜经常被切成丁和豌豆搭配在一起,有圆有方,有红用绿。颜色鲜美,这样就可以作为配菜来装点主菜,使主菜显得更加鲜美。这两种蔬菜,有营养但味道一般所以不会抢了主菜的“风头”所以这里的豌豆和胡萝卜被引申为“形影不离”。如果不把跨文化交际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学生如何才能学到地道的英语呢?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3.从语法方面。教师应把跨文化交际应用到语法教授中,只有教师生动形象地讲解英语语法的文化背景,学生对语法的使用才能挥洒自如。例如:“It is important to talk with my teacher how to review the book.”这个句子的结构是it作形式主语,不定式作真正主语并后置。为什么由it来充当主语呢?如果学生们了解说英语国家人们使用语言的特点,就不会问这样的问题。在英语中,人们习惯把冗长的内容放在句子的后面,用间接的词语代替冗长的内容,就能使语言生动形象,朗朗上口。由此可见,在英语的语法教授过程中,教师应把说英语国家人们使用语言的特点,及文化背景介绍给学生们是非常有必要的。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息息相关,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把英语学好,才能真正地做到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杨平泽.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1995,(1).

[2]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调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

第5篇

对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具备的交际能力,它与语用能力以及语言策略能力共同构成了外国学者所认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英语老师应该适时适当的向学生指导语用的学习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策略能力指的是人们对语言的运用应变能力,现在很多学生学习英语,掌握英语的含义和用法已经非常的熟练,但是如果运用到生活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和他国的人交流就经常会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要求老师针对这一问题,在对学生进行英语训练的时候让学生意识到应该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去学习,讲究语言应用的策略,这样的练习方法可以弥补学生词汇和语法知识缺乏的不足。这样训练学生学习英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去处理交流中遇见的问题,准确的传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整体交际能力。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以往的教学教法中,人们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就是熟悉掌握词汇和语法,并没有考虑怎样的运用,所以培养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应该联系他国文化,学习他国语言特色以及思维方式,加以训练,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以后同他国人民进行交流时的实际应用,避免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沟通内容上的误解,正确的思维能力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是良好沟通的必要保障。

三、行为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者就是行为能力,所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就不容忽视对行为能力的培养。外国人对行为能力的定义就是行为规范的理解和对行为冲突的对策的能力,培养行为能力,首先就应该了解他国的行为规范,例如:基本礼仪和文化禁忌等等,从而避免因为不了解他国文化而在交流的过程中触犯了他国的禁忌,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行为冲突能力就是在已经因为某些因素在交流的过程中与他人发生了争执,这个时候应该灵活的分析导致问题发生的关键因素,采用巧妙的解决方式化解尴尬的冲突局面。行为能力的培养是跨文化交流的体现者,因此,在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体系中应该在行为能力培养这一方面加强力度,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社会性发展能力的培养

第6篇

>> 英文原声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优越性 英美电影在培养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应用 论英语语言的艺术特征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论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研究 论英语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有效运用 论肢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论握手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英语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跨文化交际教学在英语中的应用 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电影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英语电影对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探究 电影与英语视听说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中西电影对比及其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运用 电影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渗透作用 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电影《刮痧》中的跨文化交际差异解读 论在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交际的特殊手段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拉里•A•萨默瓦(Larry A.Samovar),查理德•E•波特(Richard E.Porter).跨文化传播(第4版)[M].闵惠泉,王纬,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 陈晓云.电影理论基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4] [美]罗伯特•C•艾伦(Robert C.Allen),[美]道格拉斯•戈梅里(Douglas Gomery).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第7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策略

在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不断密切的背景之下,不同文化相互的交流与碰撞也更加频繁。语言作为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载体,必须在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对教学手段与方法做出适当的改进及调整。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必须结合学生专业的特点,创设各种有利的条件,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当中尽量多的接触不同的文化,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有效的展开。

1、跨文化交际论的内涵

大学英语教学区别于其他阶段英语教学最显著的一项特点就是英语教学从词汇、语法等角度上来说都具有非常突出的专业性特征,与学生的专业方向相契合。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必须以学生作为教学(也就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作为课堂的组织者,重点调动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积极性与潜能,通过对交际活动以及交际情景进行设计的方式,将学生融入实际的交际活动当中,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语言进行社会交际沟通的能力,从而达到大学阶段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有关交际能力内涵的阐释虽然有非常多的类型,但归纳起来仍然有一些共同之处。具体来说,语言的交际能力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语言形式是否符合语法要求;其次是语言形式是否能够被交际双方所接受;再次是语言形式的使用是否得体妥当;最后是语言形式在交际运用中是否存在现实性问题。从现代语言功能学的角度上来说,认为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交际、交流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语言的构成包括了词汇系统、语义系统、语法系统、以及音位系统这几个方面。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引入跨文化交际论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进行培养的重点就在于:以扎实的语法基础为前提,全面提高学生语言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并且在特殊语言环境下,能够根据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身份角色的得体的进行跨文化交流。

2、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论的关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需要将所掌握的丰富的语言材料知识正确应用于语言交际环节当中。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教学侧重于语言形式,无法提高学生在真正交际环境下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在语言运用的过程当中,学生常常会忽略交际双方所处的社会文化以及语言交际环境的特殊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言应用不得体的问题。而以交际为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论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其通过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以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交流。在语言交际的学习与训练过程当中,必然会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文化形式。大学英语教学中除了需要向学生传授英语用语国家在民族文化方面的特点,掌握其在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风俗、宗教、以及礼仪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将本民族的文化内涵通过交际的方式传输出去。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使得英语教学自然而然地涉及到的跨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除了需要吸收西方文化中优越的素质因素(如创造性思维,明确的目标,突出的个性,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等),还应当尽全力摆脱只重视语言结构形式,学习目标空洞,语言交际能力差的问题,从而促进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升。

3、大学英语中跨文化交际论的教学策略

1)课堂融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融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五至十分钟的时间进行练习,练习的主要内容是与英美国家相关的文化知识,特别是注意对文化差异知识的传授,然后引导学生们通过讨论的方式来比较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2)专门讲解:教师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对涉及到文化知识的部分进行专门注释,在语言知识的教授过程当中同步进行文化知识的分析与引导,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跨文化交际更加的灵活与有效。例如,在涉及到与英美国家历史知识相关的内容时,教师除了需要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语法语句外,还可以利用一定的时间介绍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背景,使学生能够加深认识。以新闻专业的学生英语教学为例,不同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因此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常常会出现冉的专业词汇。政治报道方面,西方国家常见单词有“Parliament(议会)”,“Congress(国会)”、“senator(议员)”等。而在对中国国内事务的报道中,常见的词汇与短语则有:“invigorate China through science end education(科教兴国)”,“place equal emphasis on materie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s(两个文明一起抓)”等等。学生在学习中必须了解这些专用词汇所代表的含义,更需要通过教师专门的讲解,了解其所对应的机构构成以及作用,以便在脑海中形成联系,加强对上下文的理解。

3)系统介绍: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往往会根据专业领域的不同,开设一些与西方国家文化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使语言学习的中心自传统意义上的语言结构方向向语言功能方向转变,避免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掌握过于孤立,而能够在社会环境中掌握语言形式的具体使用方法。

4)对比讲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为了能够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思想,还可以对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比较的方式引入文化特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同时了解本民族与其他国家在风俗习惯或其他方面的差异。例如,在《冰河世纪》中,有原文为“Burn,Double burn”,如果采取直译的方式,则译为“燃烧,加倍燃烧”。但结合英语用语习惯,该俚语可以解释为“糗,太糗了”,所表达的是对某人的不尊重。这种翻译上的差异是学生必须通过跨文化交际学习而掌握的。再以新闻专业英语教学为例,英文中在表达数字概念时可以采取的表达方式非常多,而中文则以直接的方式进行表述。即中文中所表达的数字概念“75%”在英文中可以表达为“three quarters”,也可以表达为)“seventy-five percent”。除此以外,英文在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某些特殊句型也是影响英文语音转换为汉语语义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是在所用词语在两种文化中有对应物时,也会由于思维局限性使意义的传达产生偏差。例如: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在该句中,“straw”一词与汉语中的“稻草”一词相对应,而在英文中所指的则是”会使人超出承受能力的最后的事情或事物“。两者之间的联系“稻草”能联想至“最后的希望”,如“救命稻草”。

4、结束语

在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进一步突出了交际作为语言本质功能,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认为学生需要通过对所学语言知识的综合应用来表达自身思想,同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为了能够增加学生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就需要积极改进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有步骤,有重点,有计划的对本国以及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综合学习,促进自身知识面的扩展,使跨文化交际能够更好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并开展。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黎土旺.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12):276-277.

[3]高晓平.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关系研究[J].时代文学,2012,(15):190-191.

第8篇

论文摘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给学生适时适量介绍英美国家文化、英语众多变体文化及合理处置本土与异域文化的关系,引起非英语专业工科学生对跨文化意识的注意,帮助学生在以英语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正确使用语言,从容应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即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以前,这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所关心、研究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更随网络的诞生,人类生活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小,中国的崛起吸引了全球的眼光,这一切使得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跨文化交际也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广义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是文化的一个载体,承载着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传承文化和传播文化最重要工具,语言也是一个社会群体标记,体现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特性。是语言创造了文化,而文化也影响语言和语言的使用,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

文化具有鲜明的的民族特征,不同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这些差异有宗教、哲学、道德方面的表现,更有世界观和价值观上的表现。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这就是语言的文化特性。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内敛,追求中庸,受到称赞和表彰,必有一番自谦之词或归功于集体,而西方文化中,人们推崇个人至上,追求自由主义,受到赞美和称赞,总是用“Thank you”坦然承受。在中文词汇中,凡涉及“猪”和“狗”的,多数用于贬义,因而有“狗仗人势”、“猪狗不如”的贬义词,而西方文化中,猪是聪明、文雅的象征,狗有忠诚、勇敢的特性,“dog”极少用于贬义,也不会有“stupid pig”的词汇。在英语中,常用狗来比喻普通人的生活和行为,习语“a 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重要的人)、“my old dog”(我的老朋友)、“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时候)等等。这里举的例证并不证明不同文化的孰优孰劣,只是说明语言的文化特性。在当今时代,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不同文化会相互渗透与融合,形成了大量的外来语词汇和局部族群的语言变体,如黑人英语(Black English)、墨西哥英语(Chicago English)和亚洲美国英语(Asian-American dialects)等,这些也都说明语言的文化特性。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使用一定要遵循文化的特性,否则对方可能不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甚至会因误解而产生误会。

二、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英语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可以将英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虽然现在跨文化教育得到重视,跨文化意识加强,但十几年应试教育下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英语学习的全部。实际上,语法和词汇只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不是语言的全部。二是学习方法陈旧。学习中只注意词、句的理解,不注重章节。三是语用能力强,文化素养低。只注重口语的训练,忽略语言的文化内涵。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制约了英语学习的效率,也会影响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从前述我们知道,语言承载着文化的丰富内涵,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因而学习一种语言,必须掌握这种语言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也同样需要掌握英美文化的内涵,在英语教学中,单纯的语言学习是枯燥的,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诱人的。

1·在教学中注重英美文化的导入

桂林工学院已经将《当代英国概况》、《当代美国概况》和《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作为选修课提供给非英语专业的工科学生,这虽然对学生理解英美文化有积极促进作用,也能帮助学生更有效的使用语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英美民族的发展历史、宗教道德、风俗习俗、人文地理等方面知识,慢慢去了解熟悉英美的文化,用所学语言传承文化和表达文化,让文化融解于语言之中,但教师在英语课教学中积极的导入英美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课文内容涉及到Different Ideas aboutFood and Drinks时,可引导学生自己来对比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差异。学生了解有关中国人和西方人饮食习惯的信息是:中国人喜食鸡肉、鱼和海鲜,美国人爱吃牛排;茶在中国和英国都是the na-tional drink (举国饮用的饮料),但英国人喜欢在茶里加糖、牛奶或柠檬。如果提问学生:“‘红茶’英语怎么说?”学生都不假思索地答道:“red tea”。其实“black tea”才是正确的,学生会感到不可思议。那是因为中国人和英国人着眼点不同,同是茶,我们中国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颜色,故称“红茶”;而英国人注意到茶叶本身的颜色是黑的,故称“black tea”。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不能完全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

当课文出现music话题时,可以给学生介绍音乐的大致发展历程,介绍音乐的派别和风格。可以着重介绍美国音乐的发展:如何从blues经历country music, jazz, rock music,rap, hip hop发展到现代音乐,特别介绍美国乡村音乐发源地——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并播放几首经典的乡村歌曲,如:约翰·丹佛的《CountryRoad》《TakingMeHome》,卡彭特的《YesterdayOnceMore》和“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的《LoveMe Tender》等,在课文背景中出现的有关美国内战知识,可以给学生讲解有关美国内战的起因、背景以及林肯的一些生平轶事,让学生知道美国的历史以及林肯在历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再如,在学习Romance这一主题时,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的故事情节,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的修辞艺术和表现手法,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学水平。

教材里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如:西方节日习俗、中西方对待老人的不同态度、西方人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等等,在学习有关课文时,除了运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以外,还可以采取让学生讨论或上网查找资料等方法,逐一让学生了解。同时,通过这些方法也培养了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文化背景知识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就越强,学习英语的信心也就越足。 转贴于

2·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许多方面与汉语词汇存在着不对应现象,除了词汇的本义,还在词汇中蕴涵了丰富的内涵。如你知道“Friday”,而如果你不了解英美民族的宗教背景,不清楚耶稣蒙难的日子,你不会了解“Black Friday”的内涵,更无从理解“Friday face”的意指(意指“愁眉苦脸”),与此相似的还有“Sunday”,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也会理解为什么“Sunday”是每周的第一天?为什么“Sunday”要做礼拜?因为没有这样文化背景的汉语词汇“星期五”“星期天”是没有这样内涵的。还有如“Chairman”为什么是“主席”?“Chairman”和“主席”又有何不同?这能从中英两民族的演化进程中得到答案,使学生领悟不同民族在演化进程中所衍生的语言构造的不同。类似的词汇比比皆是,信手拈来都可引出一些典故,教师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

3·语法中的文化内涵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体系,且差异颇大。我们不但要探究其逻辑形式与结构的不同,而且要探究其形成的内在因素,才会发现其中所包涵丰富的文化因子。如汉语说“一块面包”,而英语说“a piece ofbread”,尽管汉语中没有名词单复数的变化,但在概念上“面包”是一个可数名词。在西方,人们把面包当成主食之一,吃的时候把一块面包切成数片,有时还会在面包片上抹上奶油,再佐以煎鸡蛋或一杯牛奶。因而在英语中“bread”是一个不可数名词。再如这样一句:“My knife and fork ismade of silver.”这里的谓语动词怎么用单数形式呢?原来西方人用餐时的礼仪是左手拿刀,右手拿叉,双手齐下。在西方文化中,刀和叉是不可分的用餐工具,是一个整体。因而,句中的谓语动词要用单数形式。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不是空泛的,实施跨文化教育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社会发展也必将使跨越不同文化的人类交流愈加频繁,外语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高素质、有着较深厚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在教学阶段,注重跨文化教育,能增强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和包容性,从而更好地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1] 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 8(6)·

[2] 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J]·外国语, 2007, 22(4)·

[3] 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6)·

第9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民族;差异;语用迁移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1-003-03

作者:陈建生,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李杨源,长沙理工大学0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语言非任意性研究。湖南省教育厅(2007)

引言

在跨文化交际中,汉英两个民族之差异会表现在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社会规约等方面。一旦交际中的两个不同民族的人们忽略了它们,或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或把一己之文化准则与社会规约强加于对方的同一领域,并视其为评价与解释对方行为之标准,语用迁移就产生了,它的产生表明双方的交际以失败而终。

语用失败的问题由来已久,目前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各路专家对此已有言在先。社会语言学家恩.沃尔逊(N.Wolson)于1989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语用失败最终所显示出来的是因语用迁移所致的言语行为之施为力已荡然无存,即不能在既定领域产生任何影响,尤其是社会影响。因此,人们谓之社会语用失败。托马斯(Thomas)曾经在谈及社会语用规约时也持此观点,他同时指出了语用失误的严重性,认为“语法错误可能使人不愉快,或影响交际,但至少在规则上,它们是一清二楚的,听话人会立即感受到它的存在;而且一旦意识到说话人的语法能力较弱,对其是容忍的。然而,语用失败则不然,如果一个非本族语者说话流利,对方不会把其明显的不礼貌或不友好的行为归因为语言缺陷,而会认为是粗鲁和恶意的自然流露。语法错误可能显示出说话人还没有获得一定的语言能力,语用错误可能反映出说话人的人格有毛病”(Maletzke,1996)。

诚然,各国各地区多样的文化才使得整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文化的多元性也使得因语用迁移所致的理解失误时有发生。在此情况下,交际难以成功,或交际者不能遵循交际规约,也不能使施为之力产生作用,更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

汉英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迁移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一、与人打招呼

见面打招呼是一种社会模式,而且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常人在乎它,他们将见面不打招呼视为一种无礼的行为: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也在乎它,他们认为“打招呼”能够揭示见面时双方的关系,并表现为言语行为的一种固定模式。见面打招呼或交谈等是任何一个民族文化中都少不了的。汉英两个民族均有自己的招呼语,而且其招呼语有各自不同的民族特点与文化特质。从形式上看,“招呼语”有两种:命题式与非命题式。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就有明知故问式、拉家常式等。且看,一天早上路过一处时,一国人发现一熟人在修汽车,他如此地向熟人打招呼:“你在修汽车?”国人打的这种招呼是一种命题式的招呼;而英国人则会如此打招呼:“Hello,Good morning!”英国人打的这种招呼则是一种非命题式的。国人打招呼的口头禅可谓多了,听人说得最多的是“你去上班吗?”“你吃饭了吗?”有时某人士从WC出来,这时有人会冲他/她招呼道:“你从哪里来?吃饭了吗?”真是既煞风景又伤雅气。那么英国人会如此作为吗?按其打招呼的模式,他们是不会这般作为的。因此,千万不可视中国人的口头禅为英国人的打招呼的用语。英国人认为,

“Have you hadyour meal?”是要对方作出回答的一种正式提问。由此可推断,如果无心邀请对方外出美餐一顿,是不可以发此问的,说了非但不能融洽彼此的关系,反而产生消极影响,同时英国人会感到对方在有意作弄他/她或拿其开心,因而感到尴尬或不开心。由于中国人很在意或重视吃,所以中国的饮食文化特别发达,当然这也必然会要反映到日常生活中来。

二、交谈话题

因文化差异所致的不同社会言语行为规约,使得汉英民族所谈及的话题内容的侧重点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差异也悬殊。上面已经说了中国的饮食文化特别发达,同时自古以来中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古时起人们就讲究吃,信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之道,生活节奏相比之下慢于工商业较发达的西方国家,谈吃与拉家常的机会明显多于西方人;此外,周围环境的差异使得中国人和英国人见面之后的问候之余,感兴趣的话题各有不同。英国人喜欢谈“天”、谈旅游,而中国人喜欢谈“吃”、“拉家常”式地天涯海角式地聊个没完没了、无所不谈。但应该注意这种闲聊是内外有别的,和英国人或其他西方人闲聊应避免谈及如下话题:

How old are you?(您多大年纪了?)

Are you married?(你结婚了吗?)

Do you have any children?(您有孩子吗?)

How much d0 you earn per month?(您每个月挣多少钱?)

Do you haye a happy home life?(你的家庭生活幸福吗?)

上述问题均是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寒暄时要问及的,而且使用频率极高,在中国文化的范围内使用它们,自然是无可指责的。但在跨文化交际中,这些用作寒暄的问题是应该避免的,因为英国等西方人视其一种打听对方隐私的行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不妥、不可取的;这只有在法庭或警察那里才有可能发生。因此,在一般和谐的交际中,不可随意地向英国人问及婚姻、家庭、子女情况、年龄、工资收入、夫妻生活等,特别是被问及者在相关方面有难言之隐或遭不幸:年老了;离婚了;孩子夭折了;遭人抢劫了;夫妻生活不和谐或吵吵闹闹;甚至身体发胖了、考试未过、挨了别人的打,即凡是触及他人痛处的方面都要尽量避免谈及。

笔者曾耳闻目睹一位学生在与一英国老太太交谈时,提了这个问题:How old are you?老太太刹那间脸上现出苦苦的样子,说“Ah,it is a secret!”一方面,从文化上讲,如上所述英国文化主张交谈时(尤其是与关系一般的人或陌生人或老年人交谈时),双方应尽量避免谈及年龄,否则被视为侵犯他人隐私或对他人不尊重,另一方面,现在人人尽享因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所带来的美好生活,从心理上说谁都想青春永驻,长生不老,也不想让年龄给自己带来精神压力。据笔者调查,如今不论是中国人还是英国人或其他西方人,在涉及年龄的问题上,彼此都很谨慎,特别是过上了好日子的人,都尽可能地避谈它,因此可以说经济的发展促使文化发生变化,而调查发现过苦日子的人根本就不在乎问年龄,甚至他们中有不少的人还抱怨 自己为何不早点死,活着受苦有啥意思,认为自己不配做人,给他人给社会添麻烦,是社会的累赘。

文化也随一个民族的社会观念的变化而变化,旧社会,侵略者就不把中国人或说中华民族当人看,侵略者肆无忌惮地侮辱中国人,而那时的中国人看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就只得咬紧牙关无声地气。现在时代不同了,中国人也不是好欺负的了,我们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的学者、外语培训师们也应该教教外国人:他们在来中国之前,也应该好好学习并了解中国文化,以便消除过去的霸道作风,知道随时随地在与中国人交谈时应谈什么、什么应该避谈;笔者发现西方学者、教师在著述、施教时常常教导外国人怎样尊重他们的文化,怎样避免冒犯他们。可我们国内的学者们在谈跨文化交际时,总是片面地强调交际双方应该避免和英国人或西方人发生因文化差异产生的碰撞或矛盾冲突,但从来没有教导过外国人怎样注意尊重中国文化、尊重中国人,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使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误以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生来就很“贱”的民族,无尊严可言,任何人都可以在中国人面前犯忌、胡说八道,任何西方人都可以冒犯、都可以诋毁这个民族中的任何人。

现在的中国人也有与西方文化相同的禁忌,如人发胖了,过去人们认为中国人不忌讳它。现引包惠南老师在《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的一段话为证:

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鲁迅《祝福》)

When we met,after exchanging a few pol iteremarks he said I was fatter,and after sayingthat immediately sarted a violent attack on therevolutionaries,(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72)

译文将“胖了”直译为“fatter”这容易引起西方读者的误解。中国人对于“说我胖了”,容易理解,这是中国人重逢时常用的寒暄语之一,“胖了”的意思是“发福了”;然而英美人不仅无此礼仪习惯,更忌讳肥胖,很容易把“说我胖了”误解成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提醒或告诫,因此译文中宜增译解释性词语,以准确传达原句语义:

After exchanging a few polite remarks whenwe met,he observed that I looked“fat”,and having made that complimentary remark he started aviolent attack on the revolutionaries,(包惠南,2001:21)

从包老师所言来看,说“胖了”是中国人重逢时常用的寒暄语之一,意思是说它是中国人能接受的寒暄语、是一种礼仪,只有英美人无此礼仪习惯,更忌讳之。笔者认为说“胖了”如今并非是中国人见面时常用的寒喧语,也不是什么礼仪习惯,相反越来越多的人忌讳他人说自己“胖了”。因此,也要开始教导西方人在中国同样不可随便对一个中国人说“你胖了”。

还有其他一些源自传统文化的禁忌,在这些方面西方人是不可以冒犯的。比如说,中国传统文化视“无后”即所谓的“断子绝孙”为最大的不幸与耻辱,这与西方文化差异很大,在此方面告诫西方人是十分必要的。以下引包惠南老师在《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的一段话为证: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到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鲁迅《阿Q正传》)

“Ah Q,may you die sonless!”sounded the lit-tle nun’s voice tearfully in the distance,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中国的封建传统道德观念,一个家庭没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幸,不生儿育女是对祖宗的最大不孝,时至今日这种传统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这是数千年来形成的一种民族心理;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骂人“断子绝孙”是最刻薄的咒语。而在西方社会,这种观念要淡薄得多,尤其在追求享乐的现代年轻人中,独身主义蔚然成风,断子绝孙对个人和家庭而言无足轻重,因此英美读者不可能译文中“sonless”文化含义,因而译文中必须加上一条注释:――a curseintolerable to ear in China,才能使译语读者确切理解全句的语用含义。

以上例证表明,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交际双方在话题的选择上是不一致或不尽一致的,不可用热情或寒暄来替代各自文化的规约性,不要以为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是相通的。

三、观念与风格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最大的一国,也是古文化丰富多彩、文物最多、民族传统与风俗习惯受国家保护的如今人人享有人权的大国。中华民族具有独特人文传统,她与欧美人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在对待某些事务方面观念常有差异,欧美人对与他人见面,提倡提前预约,否则会遭遇拒绝。中国人多数情况下则认为提前预约实在没有必要,只要你想来你就来吧,讲那么规矩干什么。但是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工作的日益繁忙及各种压力对人的影响,部分城里的中国人也开始有了点西方式的预约色彩,但不是主流。预约对坚持中华文化传统的人则会产生负迁移。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沉默是金”即当有人向你发问时,在沉默与作答之间你可以选择沉默,但对方在心理上可能会有些不快,不过很快就会得到谅解。这与实际交往中的芬兰文化有相似之处,即芬兰文化允许交际双方相对而坐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沉默不语:可西方人对所提问题的要求是必须作答,即使是文不对题或答非所问也无妨,你就是必须说。旧的中国习俗把家里来了客人看得很重,和客人一起用餐时,女性与小孩皆回避,即他们都不得和客人在同一餐桌上吃饭,而多半是呆在厨房里吃饭,而且被要求席间笑莫露齿话莫高声。有的家长如果只有一个小孩――宝贝儿子,家长有时会把他叫来和客人一起进餐。但这只是极个别现象(据笔者考察有相当一部分距城镇较远的农村地区仍保留着这种被称为不合时宜的文化)。比较而言,俄罗斯文化却不但允许小孩说话,而且鼓励他们这样做;而在美国文化中恰恰不同。言谈贯穿于整个交往之中。中国人对有人在问及某某何时能回家或何时能办成某事时,往往会如此回答说“三两天”,“三两天”是什么呢?起码,这不是一个确切的时间。我们知道国内译界多将它译为“a couple of days”这种译法是精确的还是模糊的,笔者想把它交给大家去讨论。“Money is every-thing”所传递的西方人的观念,就是“金钱万能”,“有钱就有一切”。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传达的“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有钱不等于拥有一切”、“有钱不等于拥有幸福”可以说格格不入。因此,学习英语的人就得知道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怎样消除这些负面的影响因素。

在经贸洽谈方面,中西文化的相互撞击在此最能得到体现,语用负迁移的影响尤为突出,因为西方人和中国人完全具有不同的表现风格,西方人说话喜欢直来直去,而中国人说话则往往不直说,好象生怕伤及对方感情,体现一个“和”字,即“和为贵”、“和气生财”,有时即使谈不成,也要用诸如此类的“现在还不能回答你”、“我们还得想想办法,好好研究研究”、“我们得从长远着想,不可草率行事”,等等。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文化中所具有的思维模式,在谈判中感情因素把感情因素置于法律之上。由于重感情或重友谊,往往使得谈判不能很好地依法进行,要么就是因一方不表态而僵持不下,要么就是西方的谈判人不耐烦而不欢而散,要么就是感情替代原则,在合同签后方知上当不小,或凭私人友谊以口头协议了之,结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语用负迁移常常会造成理解失误、交际失败。只有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培养交际能力交际者才能避免这些失败或失误。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