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读落花生有感优选九篇

时间:2022-06-07 00:14:3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读落花生有感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第1篇

夜晚,群星闪烁,月光皎洁。我仰望深兰色的天空,回味着刚刚读完的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感到滋味无穷。

在《落花生》,这篇散文中许地山爷爷描写了在收获节的夜晚,他和全家人一起吃花生,议花生的情景。通过父亲的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要做实实在在,不要做外表好看而别人没有好处、华而不实的人。

花生深深地埋在土地里,不象桃子、苹果、石榴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耀人耳目地挂在枝头上,让人一看就想吃掉它。等花生可以吃的季节时候,在表面看不出有没有熟,需要有大铲子把它铲出来才知道有没有成熟。它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的奉献给人们,而甘愿默默无闻地埋在土中。

我们也要学花生那样无私的奉献给祖国。我爱吃花生,我更爱花生的无私奉献精神。

第2篇

学习了《落花生》这篇课文,我知道作者借花生来表明自己要做个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人,也赞美了生活中那些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就像落花生一样,所从事的工作也许并不令人羡慕,劳动的成就也许并不引人注意,但他们是切切实实的为人民服务。

“父亲”先把花生与桃子、苹果和石榴相比,通过果实的颜色、样子以及果实生长的位置比较,说明花生没有苹果、桃子和石榴美观,但它却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不计较名利。“父亲”并不是说桃子、苹果、石榴没有用,而是指它们外表美与花生内在的美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更为重要的是内心美,实实在在的为人民做好事。一个外表无论怎样美的人,如果能默默奉献,毫无怨言地去努力,给别人带来好处,因该更了不起,也更让人佩服。“父亲”就希望“我们”能做这种人。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外表美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做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人。

绍兴县实验中学七年级 陈雨

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第3篇

这是美国《独立宣言》里的一部分。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由,拥有幸福。——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每个人都有尊严!

文坛大师老舍笔下的祥子是不幸的:他拥有一生幸福的各种条件,却生在了错误的时代。

祥子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吃苦耐劳,向往美好生活,对未来充满憧憬。他自尊好强,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以免手车厂老板的盘剥。但是,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

第一次,他风里来雨里去,从饭里茶里省,攒了三年,终于买了一辆车,但这车很快就被大兵抢走了。第二次,车还没买上,钱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第三次,是他和虎妞结婚后用虎妞的钱买的,虽然心里不踏实,但毕竟不用在去车厂赁车了。可是好景不长,虎妞难产而死,祥子又只好把车卖掉去安葬虎妞。

到故事的最后,祥子已经变成了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了。

正是通过祥子这个人物的变化,老舍无情地批判了这个社会——它不让好人有出路。

南宋《三字经》有“人之初,性本善”之说,说明人刚出生时是纯洁无暇的,但因接触了社会,性情便大变了。说得好听点,是与时俱进,说白了,就是与世同流合污。

人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他所生活的时代,迫使他屈服于世俗的之下。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人格,都有自由,没有人是不该存在的,也没有人是上天特别眷顾的。

第4篇

2022年中学生《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   既然还是人,也就不必再挣扎了,身落红尘,又回来的七情六欲也是当然。繁华与寂寞,生与死,快乐与悲伤,阳光和雨水,一切都是自然,那么便将自己也交给它吧!

  寂寞如影,寂寞如随,旧欢如梦,不必化解,已成共生,要割舍它倒是不自在也不必了。每当读到这些看破世俗,洒脱而又淡然的文字时,内心产生共鸣.那我们现在拥有的日子也可以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读雨禅台北时,看到父亲和孩子一起去踩雨,像逃学的孩子一样调皮.为她购买双截棍,还有白色的,上面最好是红色轮子的溜冰鞋,让她觉得那是生命中最开心的一天。

  荷西依旧是这本书的感情主调,但悲伤逆流成河。

  人都说有经历的人才可以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而这本书让人读着常感心酸与不忍。我总是在想荷西,总是又在心里自言自语:“感谢上天,今日活着的是我,痛着的也是我,如果叫荷西来忍受这一分又一分钟的长夜,那我是万万不肯的,幸好这些都没有轮到他,要是他像我这样地活一去,那么我拼了命也要跟上帝争了回来换他。”

  有时总在想,这份感情可以让天地动容,但却不能阻止生与死的分别。也许是上天忌妒这份感情,竟也让其有了缺撼,更为刻骨。

  总觉是一场梦,总是迷失在梦里,而这梦终究要醒来。

2022年中学生《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   每年翻开《梦里花落知多少》,看着那泛黄的页面,手里粗糙的感觉,有一种沧桑感。我的心都疼了。

  似是一本记录着青春的小说,然而每一句华都说在诉说着悲凉。梦中是朦朦胧胧的,偶尔看到不知从何方泄出来的几点星光,晾晾的风拂过,扬起一阵花瓣语,一幅又一幅明亮而伤感的画面不往地出现,这样的梦境一直延续,永不停止。

  郭敬明优美纤细的文笔,勾勒出一幕幕细腻且扣人心弦的画面,我本以为该是一种淡淡的气息,就像烟草。然而一名唤作火柴的女子却为恬静的生活涂上了一抹鲜红。这抹鲜红,是血溅出来的。

  初见火柴,从林岚的眼中,那是一位雷厉风行,带泼辣气味的青春美女。她一头酒红色的离子直头发,一副冰蓝色的太阳镜,一件一看就是精品的吊带刺绣。她不再是青葱岁月的小丫头了,儿女情长在她眼里估计都是云烟、不真实,缥缈,虚幻。她有着让人心酸的过去,妈妈难产而死,爸爸恨她,经常打她。火柴打死也不哭,只是用一种如剑如刃的目光瞪着她爸爸。十五岁就离家出走。她的本名是唐淑娴。如此端庄的名字与她的性格完全不符,只是平添了一种无奈的笑语,也许很多读者会认为那只是为添加内容的幽默而设的一个配角,可我认为那是作者一种寓意深长的记叙。

  火柴是现实社会中某些人的原型,在市区了亲情后,走上了自己迫不得已选择的道路,那条路崎岖不平,满布荆棘。也许会跌倒,也许会平步青云,也许会一瞥不振,也许会人生也会随着清风,烟消云散。这得需要多大的坚强!?

  火柴的言语也值得深究:“我跋山涉水来到上海,我兢兢业业,我永垂不朽。”听了如此文艺的豪言壮语,直觉她是多伟大的一个人;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直直地扎进自己的心里。失去了爱,失去了校园生活,能不痛苦?尽管她的成语误用了,听起来直叫人缺氧。

  在风尘中一路打滚过来,自己也不再纯洁了。当她看见林岚和闻婧,都觉得看到的是两个糊涂地降落在人间的天使。“我一直以为山是水的故事,云是风的故事,你是我的故事,可是却不知道,我是不是你的故事。”可见,她的人生不知该通向哪了。”

  她的眼泪总是被自己折磨,总是倔强得不肯痛快流下来,只是凝结在如扇的睫毛上。她的眼泪让人觉得凝重,如同外面乌云密布的阴露的天空。后来,她被她的好友微微出卖,进了监狱。

  火柴的一生很短暂,划着之际可以看到骤然迸出的耀眼红光,暖烘烘的,照得人心理软绵绵的,似乎能在那点星光中看到朦胧、模糊、虚幻的景象,那朵光一下子蔓延到了木制的柄上,嘶,手都被烧疼了,直跺脚,忙丢下那朵快燃尽的火柴,看到地上冷却以久的火柴,心理总是酸涩的难受,火柴仍是那个样子,小巧的脑袋,纤细的手柄。然而细看,却发现,它的光彩消失了。它再也没有发光的力量,或许这才使悲哀的吧,昔日美丽的去壳仍在,却失去了它活在的意义。

  火柴:监狱的窗户很高,可是仍然可以看见天空,天空很蓝,因为监狱在郊区,天空没有污染。有时候我看到浮云无声地流淌过去,内心就充满忧伤。觉得日子就这样流淌过去,而那些以前说着永不分离的人,早已散落在天涯了。

2022年中学生《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   昨天看了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本来还很喜欢他的,但是现在非常恨他,因为我哭的枕头都能挤出水来,就像书里陆叙说林岚的创意层出不穷像黄河泛滥似的,我的眼泪也和黄河泛滥似的。

  我们,似乎也像书里写的,我们活在梦里。它勾起了我不少回忆。

  原来我和董麻,舒文,还有胡胡,那时叫个风光,在学校走南闯北,用暴力解决一切,那时的我们,笑的多欢,笑的多纯真,什么事情都大家一起扛。那时,我们觉得天,永远是蓝的,干净的,所以我们四个都喜欢天蓝色。

  胡胡那时被很多男生追,我挺羡慕她的;董麻成绩不是很好,但eq高的不的了,而且是日本来的,我们就一直问她日本那儿好玩吗,还约定以后大家一定去日本看看;舒文多星座很有研究,而且懂也多;我那时和她们在一起,别人都很奇怪,因为我就是一绿叶,衬托她们的红花,我也是一个丑小鸭,现在也是。

  原来那么快乐,因为我们活在梦里……如今,梦,早已破碎……以前说着永不分离的人,现在早已散落天涯。

  五年级毕业了,猛然间,梦醒了……董麻回日本了,舒文住在嘉定,就到那儿去读书了,我和胡胡虽然在一个学校,可是她在总校,我在分校,因为我们不是一个班的。疏远了,忘记了,就这样,让我们彻底清醒了。突然我发现,这个世界变的陌生了,曾经的我们,曾经的学校,曾经的世界,不知躲到哪里去了……抬头看看天,被白云遮着了,都是白色的了。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少张脸?

  董麻这次回来了,变了,一切都变了,我变的成熟了……可是她临走时,我问她,你什么时候再来,她说,不知道。我一听,鼻子酸酸的,眼泪就吧嗒吧嗒流下来了。如果,一转身,就是一世,怎么办?和舒文打电话,她为了忙学习,连打电话的时间都没有,变了,下次见面,我们都变成什么样了?我们,回不到从前了……

  别人活在我的故事里,我却没有活在别人的故事里。她们带走了曾经的我,所以我的生活,我的一切,都变了……我们走出了这个梦,又走进了另一个梦,不知道哪一天我们才可以真正的活在现实中……

2022年中学生《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   小郭(郭敬明),我就不明白了,你怎么老是那样的风格啊!你是不是不把故事结局弄的悲惨,不让读者伤心,你就不甘心啊!

  我天寒地冻的蹲在电脑前看你的作品,你却让我愁绪满怀,难道真是我太女人了,《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作文700字。今年暑假读了《夏至·未至》,文中遇见遭遇程七七的黑手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歌手。卑鄙的她又因为怀了傅小司的孩子而占有了小司,女主人公立夏也被迫放弃了自己的爱情,陆子昂为了小司而身陷牢狱,立夏最终也嫁人了,也不只是因为爱或是无奈,浅川那个充满幻想又使人安静的地方,或许在没有他们几个欢声笑语了,或许这即是成长,让人憧憬,有令人彷徨。

  最近看了《梦里花落知多少》,看这个主要是因为它的书名吸引了我,书中林岚。闻婧她们和我们一样尽情的张扬他们的青春,玩命的疯狂,尽情的玩,尽情的挥霍,无忧无虑,率真坦诚,他们不大的脑袋里充满了幻想转满了五彩斑斓的梦,她们大声骂说脏话……肆无忌惮的张扬他们的个性,释放他们的青春活力……可这本书的结局却也不完美,令人叹惋、令人无语、无奈。顾小北因为姚姗姗的欺骗而负?a精神债,顾小北爱林岚,却因为姚姗姗而什么也不能做,真是那句:“相爱不能爱才最寂寞”,读后感《《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作文700字》。 林岚也一直活在顾小北的梦里,知道陆叙的死。卖女孩的小火柴可能永远也无法理解林岚和微微,,也不知林岚会不会去解释。微微踏入社会上层,可是他真的快乐吗?白松因为软弱被李茉莉欺骗了感情,骗了钱自己也染上了毒瘾,欲死不能,欲生无望,闻婧和长城也离开了那个让他们爱过伤过的地方,林岚继续着自己的事业,陆叙在天堂祝福着大家。故事至此结束。

  如果时间可以重来,我想结局肯定不会如此,但它不会,它就是那样绝情,不会因为任何人的挽留而停滞。人生每天都是现场直播。平淡的日子里,生命就是一种认识、一种感悟、一种追寻,无论日子过得愉快还是悲痛,我们对生活都有切身的体会独特的感受。

2022年中学生《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   今天看三毛的书《梦里花落知多少》,这书节里,虽说荷西死了,因他的去世,三毛始终活在寂寞的回忆里,但我认为在她和荷西六年相爱的日子里,始终是幸福的。六年的张大与等待,六年的婚姻,在三毛的文字下,荷西就像活生生站在我面前。

  三毛很勇敢,甚至是幸运的,在写回忆荷西和她共同生活的日子里,她的语言深远而宽广,有时预知的忧郁,但丝毫不影响她对幸福的感受。偶尔,我觉得她不属于这个时代,哪怕更久远的年代,或者说不能用常理去理解这个人物,一英国爱慕者去探访,她的提问方式“来散步吗”?好象无意中的习惯,()也好象随意着不惊异,平淡的语气却又亲切的不宜察觉,我能想象她清澈的眼底藏着怎样的内容。

第5篇

一、重朗读。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崔峦先生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二、重合作。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如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

三、重想象。选入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了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奇石的具体描写,突出了“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则一笔带过,形成空白。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力,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奇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四、重自悟。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这句话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进行符号批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使思想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如教学《鸬鹚》一文:“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竿往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我让学生对该句中,为什么用“一抹”作专题批注。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的说:一抹很轻,显得宁静;有的说:可以看到渔人对鸬鹚的关爱,渔人和鸬鹚配合默契。学生在多元解读中丰富了“一抹”的内涵,领悟了“一抹”包含的情和意。

五、重质疑。“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有学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这不是一举多得吗?总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观赏要好得多。虽然学生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意图有失偏颇,但能向教材挑战,就很难能可贵了。

六、重体验。新课标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注重情感体验”。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追寻“体验”,让体验全方位地进入开放的语文课堂,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

第6篇

1. 侧重朗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句:天/灰蒙蒙,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第二句: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中。如此引导,学生品出了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有陶冶了情操。

2. 侧重合作

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孔雀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妒忌别人,骄傲得连自己都不认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3. 侧重想象

选入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一笔带过,形成空白。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力,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4. 侧重自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这句话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进行符号批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使思想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

5. 侧重质疑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落花生》一文,有学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这不是一举几得吗?总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观赏要好得多。虽然学生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意图有失偏颇,但能向教材挑战,就很难能可贵了。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进入“愤悱”的状态,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6. 侧重体验

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追寻“体验”,让体验全方位地进入开放的语文课堂,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小稻秧历险记》,一位学生朗读到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时,声音很大,力气很足,情感不到位。于老师幽默地启发:“要么你这株杂草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喷洒的动作。在于老师创设喷洒情境的激发下,这位学生如历其境,有了真切体验,再读时,他耷拉着脑袋,真得有气无力了。

7. 侧重辩论

将“辩论”这一形式纳入课堂,一是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二是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照亮心灵的沉睡区,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三是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创新,敢于表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不迎合别人,活现出一个实实在在的自我。更重要的是通过争辩能够明白是非,从而培养学生能言善辩和口语表达能力。如在教完《落花生》一文,向学生提出“你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成两组,各自代表“苹果”、“花生”,然后根据各自的观点展开辩论。辩论分为三次,第一次说自己的好处,第二次讲自己的不足,第三次谈当前社会为什么需要“苹果”和“花生”这样的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个个小脸涨得通红,答辩精彩,气氛热烈。最终大家统一认识:人要注重外表,更要注重对社会有用。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人才。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激活童真、回归自我、学做真人”的目的。

8. 侧重读写

第7篇

一、重朗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句:天/灰蒙蒙,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第二句: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中。如此引导,学生品出了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有陶冶了情操。

二、重合作。

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孔雀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妒忌别人,骄傲得连自己都不认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重想象。

选入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一笔带过,形成空白。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里,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四、重自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这句话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进行符号批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使思想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如在教《鸬鹚》一文,我让学生对“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竿往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一句中,为什么用"一抹"作专题批注。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的说:一抹很轻,显得宁静;有的说:可以看到渔人对鸬鹚的关爱,渔人和鸬鹚配合默契;有的说:只要轻轻一抹,鸬鹚就那么听话,为渔人效劳,可见这是些训练有素的鸬鹚;还有的说:用一挥或一檫等词,动作粗鲁,没有一抹温柔,说不定还会伤害到鸬鹚。学生在多元解读中丰富了“一抹”的内涵,领悟了“一抹”包含的情和意。

五、重质疑。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落花生》一文,有学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这不是一举几得吗?总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观赏要好得多。虽然学生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意图有失偏颇,但能向教材挑战,就很难能可贵了。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进入“愤悱”的状态,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朗读 背诵 训练

朗读和默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一种训练。朗读是默读的基础,默读能力的培养往往要先从朗读入手。朗读有助于记忆,能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引起想象,激感,是一种扎扎实实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我国古代著名的学者李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朗读是语文学习的综合训练,学生对课文懂与不懂,理解得深与不深,有没有受到文章内容的感染等,往往都可以从朗读中反映出来。朗读的要求,一是能正确地朗读,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晰,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二是能流利地朗读,就是在读的正确的基础上要求读的通顺、流畅,朗读的速度要接时说话的速度。三是能有感情地朗读,即能读出抑扬顿挫的不同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但是,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很难一下子做到通顺、流畅。在这个问题上,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指导:

1、我首先估计到那些地方难读,学生在朗读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事先扫清障碍。

2、对一些长句或含义较深的句子,采用提问、慢读、领读或者帮学生断句等方法使学生达到理解并通顺地读出。

3、多采用轮读的方法(包括个人轮读和小组轮读),以便给朗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多创造一些朗读机会,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4、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调。成功的朗读必须首先理解文意。因此,我在讲授课文时,注意把讲解和朗读、指名读和集体读、教师范读和学生比赛读有机结合。让学生做到“眼先到、脑思考、口读好”。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认识之后,再要求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5、在感情朗读中,指导学生读好逻辑重音。逻辑重音所在的词语是正确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因素。如《赤壁之战》一课第一段,“曹操带领八十万人马,想夺江南东吴的地方。东吴周瑜带着三万人抵抗他。双方屯军在赤壁,隔江相对,曹操在北岸,周瑜在南岸。”这一段的意思是双方兵力悬殊,并说明对峙局势。显然,逻辑重音应该“八十万”、“三万”、“北岸”、“南岸”如果重音落在别的词语上,这段思想感情就会表达不清。

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人情入境,使学生的朗读真正做到流畅自如,感情丰富。因此,在朗读训练中绝对不可急于求成,而要引导学生由易至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默读是创新的源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各种媒体的不断涌现,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但是文字仍然是包含信息量最大的载体。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和知识,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就必须提高阅读的速度,而默读就是提高阅读速度的最佳途径。可以说,默读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默读训练

1、在学生准备回答老师口头或书面提问时要求进行默读。

2、学生准备做详细或扼要复述时要求进行默读。

3、学生准备分段、编写段意、编写小标题或提纲时要求进行默读。

4、准备进行表情朗读的时候进行默读。

5、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因着重培养聚精会神默读的习惯。训练时,为学生提供的阅读材料尽可能要做到生动有趣,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6、进行默读训练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对文字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要让学生想象出优美的语言文字呈现给我们的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这样图文并茂的阅读,给人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默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效的,这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训练。从课堂内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总结中心到课外的阅读一整本书,然后写出故事梗概等,逐步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和默读能力。默读要从朗读逐渐过渡,开始时可以与朗读同时进行,渐渐引向全默读,直至养成习惯。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主体;阅读教学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进行教学,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实践以学生为主体。下面,我就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浅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转变观念,创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所思、所想,尊重学生心理,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总以一种高高在上,令学生敬畏三分的“尊容”出现在学生面前。而要把自己摆在学生平等的地位,以朋友谈心式的语气带领学生解决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少的教师以各种方式来与学生沟通。如,一位教师在教《挑山工》一课时,以她自然而亲切的教态,对学生流露出真诚的喜爱和尊重,他想方设法创设良好课堂氛围,使学生没有焦虑感,没有恐惧感。他在教学生读书时,不是单纯的让学生齐读,默读,而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范读课文时,按一般的范读方法是听教师范读。可这位老师是问学生愿意听谁读。还有不少老师克服了以前教师一直站在讲台上讲的方式,而是有意识地走到学生跟前和学生讲话。学生发言可以举手也可以不举手;学生可以站起来发言,也可以坐在位子上发言;可以按教师指名发言,也可以抢答;学生可以同意教师的说法,也可以不同意;学生还可以轻声和同桌交换意见……。他们这样自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得到了发挥。

二、创建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摇篮”,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诱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首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兴趣因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巧妙地设计新课导入,一开始就让学生在认识上,情感上予以高度专注,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更加敏锐,想象更加丰富,思维更加活跃。如:有一位教师在教《猴子下山》一课时,用纸板做了一只猴子。说:今天老师给大家请了一个好朋友,这位老师一边讲一边用耍木偶的方法把小猴子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一下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又如一位教师在讲《春雨》一课时,上课伊始,让学生唱《小雨》这首歌,由歌词导入:“小雨、小雨,沙沙沙……种子、种子,在说话……”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电教手段,进行直观教学,给学生以形、声、色的直感,增强艺术感染力。

有位老师在教《海底世界》一课教学中,出示课题后,老师问:“看见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说:“海底到底是怎样的?”老师说:“我们一起来领略海底的风光。”然后播放《海底世界》的多媒体课件。学生们聚精会神地看着、听着。时而瞪着眼睛露出惊异的目光、时而会心地笑笑,时而学着动物发出嗡嗡、叽叽、喳喳等各种声音,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志从趣生”。教学中抓准时机,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样,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转化过程,教师是不能代替也无法代替的。阅读教学要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1、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成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在“勤”字下功夫:(1)勤于读。教学实践中,我们一方面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勤于读、乐于读,并提供机会,在认真读懂课本的同时,大量加强阅读训练。另一方面要注重指导,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检查,帮助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读得正确、亮丽就、有感情。(2)勤于动笔,“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能运用一些特定的特点,勤于动手圈圈点点,优美词句摘记下来,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或者提出自己的意见等,这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3)勤于查阅工具书,教学现状中,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很大程度上被学生忽视。有些学生几乎把它们给遗忘了。学习中遇到了困难,要么机械地抄现成答案,或干脆不去探究放弃了事,其实,工具书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新华字典容易被小学生接受和掌握,因此,我们精心设计各种练习,经常开展一些查阅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查阅的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养成勤于阅工具书的好习惯。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有助于调动学生思维能力,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要大力提倡,积极鼓励,加强指导,使学生由“不敢问”到“敢于问、”“乐于问”逐步到“善于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一定的质疑的方法,如从课题发问,从中心句发问,从课文内容发问,从写作上发问等,学生一旦掌握了质疑的方法,能力就能迅速提高。

四、开展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俗话说:“儿童好胜,老人好静。”这句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初生牛犊不畏虎”正是这种好胜心里,作“不畏”的支柱。在世界单项性的球、棋赛史上,许多新手能击败名将的一个原因,就是新手的好胜心强。因此,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进行教学,将是一个莫大的资源开发,如:再讲《落花生》一课中,课堂最后几分钟精心设计了让学生模拟崔永元,搞一个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学生想做像桃子、石榴那样的人分一组,想做像花生一样人分为一组。两组进行辩论竞赛。第一轮讲自己为什么愿意做那样的人。第二轮讲对方的不足。第三轮讲当代需要什么样的人。要以礼服人,以情动人。教师讲完要求,先分组讨论,后辩论,辩论时只见一个个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的,脸争得红红的,真是激烈非常,还有一个学生问教师想做什么样的人。叮铃铃……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围着教师久久不愿离开课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