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9 19:20: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计算机应用实训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改革,制定完善的教学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保证可以提升其发展效率。
一、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难以提升实训教学质量,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质量降低。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1.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较低
由于职业院校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较高,但是,一些学生却没有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导致出现整体学生基础能力降低。在职业院校学生新生入学期间,计算机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考量,难以全面了解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能力,无法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质量降低[1]。
2.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观念滞后
目前,部分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观念较为滞后,不能明确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教学目的,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的掌握不足,一味的重视应试教育,难以与新形势下教学要求与时俱进,过于强调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忽视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培养,导致计算机专业教学效率降低。
3.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对于学生而言较为重要,然而,目前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学效率较低,无法根据学生的根本需求设计教学方案,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质量降低[2]。
4.教学考核体系较为单一
目前,部分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中,教师还没有制定完善的考核体系,无法在实际考核的过程中,采取统一命题与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能力进行考核,不能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提升其发展效率[3]。
二、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方式的改革措施
在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全面改革教学方式,提升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教学质量。具体教学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教学改革思路分析
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实训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改革思路的实际情况,首先,计算机专业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提升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实训教学质量。其次,计算机专业教师需要设计完善的教学体系,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教学中心,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学效率。最后,计算机专业教师需要设计教学模块与方案,引进教学案例,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引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4]。
2.教学改革措施
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中,教学方法改革措施较为重要,直接影响着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效果。
首先,改革教学模式。计算机专业教师应该采取职业岗位培训方式改革教学模式,也就是在设计实训教学任务、实训教学项目与实训教学实践活动等,围绕着学生职业能力改造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顺序,提升其教学质量。其次,教师应该优化实践教学环节。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与技能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技能训练效率,转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简化实践教学体系。同时,计算机专业教师需要采取有效教学方式,利用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归纳总结教学经验,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与案例等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技能掌握能力。再次,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在实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网络平台,优化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在线学习与测试平台,使学生可以更好的讨论相关知识[5]。最后,考核体系的改革。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讲解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改革考核机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全过程的考核体系,突出计算机实践技能教学,逐渐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体系。
3.实践教学方式
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科学实训教学需要教师全面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优化其发展体系。
首先,要设计具体模块范例。例如:Windows操作教学中,要设计个性化的桌面设置与个人资料管理模块等。对于Word文档排版教学而言,教师需要设计制作电子小报与考试试卷制作模式。其次,课程案例示范。就是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引入案例为其演示,例如:课程表教学案例演示、个人简历教学案例演示等,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岗位实践能力,提升其发展效率。最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需要对其进行作业考核,全面分析学生的表格制作能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制作规则与不规则的制作方式,完成各类表格的制作。
4.岗位模拟实践教学
要为学生开展岗位模拟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模拟岗位实践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效率,增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学体系,提升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科学实训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应用
实训教学
考试考核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22(2010)03-0070-0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成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对计算机基本知识的掌握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具体到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其实训实践教学。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规范实训标准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实践教学标准的要求。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学生、不同专业特点,积极探讨上课内容和方式方法,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原则。虽然同一门基础课在不同专业中讲授内容也应有所侧重于区别。比如外语学院的学生强化:office办公软件和工具软件的使用,浏览Internet,网络知识等内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强化: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及其构成,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测览Internet;商学院学生强化: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浏览Internet,网络知识,网页制作等内容,针对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不同,每位教师要规划出每个学期实训内容,并制订同专业结合的实训标准和考核标准。比如初等教育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和电子商务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等。更加强调计算机知识与专业领域知识的密切结合,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2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概念及操作方法,学生只有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才能真正了解并掌握。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必须加大实训上机环节,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从而学得懂、用得上,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搞好实训教学至关重要,是检查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对实训教学作了改进:
(1)改革实训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应用能力
必须改变旧的教学理念,取而代之的是与专业结合的思想方式来设计教学,树立“能力本位”思想。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教学案例。
首先,教师要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针对不同学生、不同专业特点,对教材中的部分章节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和修改。讲授内容相同,但教学侧重于区别、设计情景不同。比如初等教育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小学教师的一个师范类专业,定格在“专科”、定向在“小学”的一个专业。因此在选择课程内容前,首先,需分析此专业相关工作岗位与工作任务见表1,然后根据职业能力和岗位要求确定课程内容模块及其相关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景见表2,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将教学内容重新组织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模块,按模块组织教学。
其次,在校内教学实践中,除了讲授课本内容外采用了自己编写的电子课件、案例及自编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来进行教学。另外有效利用和技术开发的计算机基本技能试题库管理系统,来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
如实训和理论课程结束后,通过设置新任务,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检查并了解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个别指导,从而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2)明确考核办法,注重职业教育
教学考核与评价是教学课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对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反馈。对于进一步修订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考核方法可分成两个部分:理论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理论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及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实验作业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平时成绩占20%(考勤10%+作业10%),实训考核成绩考试占40%(平时实训作业成绩60%+实训综合大作业成绩40%),期终考试成绩40%(理论考试占30%+实训操作70%)。特别注意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认真评议学生实践实训作业和综合大作业。在点评过程中,学生可以不但学会合作,也可分享到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这样做不仅检查了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而且更重要的是明确了能力考核的目的是全面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如考核学生的作业完成的过程、程度、设计效果以及创造能力。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训
一、引言
实训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高职院校为了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关键,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岗位应用能力为重点。而这些目标的真正落实,都离不开实训这一环节的良好实施。本文以北京吉利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探讨实训模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二、原有实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北京吉利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已有十年时间,在这期间对本专业
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实训计划做过多次较大的调整和修改,但是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还没有形成自有的特色。我院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实训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校外实训基地不多且利用不足
我院现有6个校外实训基地,其中只有1个基地是超过3年的长期稳定基地,每年共可吸纳实习生约100人,这相比于我院年平均毕业400人的规模是远远不足以满足需求的。
另外,学校与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联系仅限于提供学生为企业服务,并在实习开始之前组织和支持企业对学生进行培训,学校主要充当一个沟通者的角色,对学生在企业实训期间的成长过程了解不够,而企业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设计参与不足,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缺乏足够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关注。
(二)校内实训教学与实际工作过程脱节
由于目前校外实训基地数量不足,大部分学生的实训阶段都要在学校完成,由专职教师负责指导。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很多还是主要满足验证性实验的需要,与能力培养、岗位需求、实际工作过程相脱节。这就使得实训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培养的仍然是“会此实验、不会彼工作”的学生。
(三)师资队伍的不足
校内教师大多缺乏设计和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实训课程的能力,而校外企业专家又无暇顾
及学校教育,这就使得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异常困难。校内教师一方面是受学科教育影响太多,很多教师仍然存在思路上的局限,对高职实训教学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在开展实训教学时会遇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难。
三、实训模式的改革目标
北京吉利大学的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核心,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根据学校“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定位,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学校经研究决定实施“就业导向教育模式”,其思想精髓是:就业导向、强化通能、注重应用、品格发展。高职教育是要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因此,要求在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注重对社会实践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要与产业单位紧密合作开展教学,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上岗就业所需技能完全接轨;要强化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要加强学生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成为守法、诚信、有社会责任感、有团队精神和勇于进取的公民和专业人才。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实训模式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部分,校内实训要引入企业元素,要设计和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面向工作岗位的实训课。校外实训要在原有学生顶岗实习模式的基础上,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四、具体的实现方法和思路
(一)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学校要积极挖掘企业对实习生的真正需求,考虑企业利益,争取在双赢的前提下,扩充基地数目。对已建立的实训基地,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校要定期收集和反馈学生培养情况,与企业商定共同为学生负责,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另外,学校专职教师要与企业专家建立联系,在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的过程中,积极与企业沟通,在企业的指导和帮助下自愿为学生提供企业所需培训,与此同时也提高自身实践工作能力,并逐步创造与企业无缝对接的机会,从而创造机会将自身培养成为双师型人才。
(二)校内实训课的改革
校内实训课由校内教师承担,教师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是首要的,这主要包括对高职实训的正确认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院要通过培训、论坛、竞赛和指标性任务管理等方式来建设师资队伍。
教师在设计实训课时,应结合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环节或活动进行教育,也应注意实训设计与其他教学环节的衔接。实训课可以破除传统的学科壁垒,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
在实训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在实训课上的心理特征,及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并适当调整实训课的实施方式。同时,也要保证任务目标的明确性,不要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而随意删减原本安排好的任务。
在制定实训课的评价和考核体系时,绝不“一张卷子走天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评价方式,不仅要考查学生的某项实践技能,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职业素质。
五、总结
实训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如前所述,在加强实训建设方面,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校外实训要加强教师与企业的联系,提高对学生培养过程的关注;校内实训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实训文化的营造,改善实训课的实施方式。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通过落实这两方面的工作,能够极大地促进达成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一体化;实践教学;计算机应用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是愈加趋于综合高端化的发展。对于只会学习和考试的人才,只有学校和教师喜欢和欢迎,而社会更喜欢既会学习又会实践又有头脑的综合型人才。在这个背景下,像计算机这类实践性强的应用技术专业更加应该开始实施“一体化”教学,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应当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够强化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有效的推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健康发展。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的设计原则
第一,,时刻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中心。“一体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转变以往完全接受形的学习,要刺激他们对待学习主动出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真正需求,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制定的教学计划、设定的目标都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第二,坚持有效的学习理论为指导。对于一个新型的教学方法,一定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学习和坚持正确有效的学习理论。积极为学生创设学习氛围,增加他们动手锻炼的机会,带动学生去思考和反思,不断的重复练习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第三,设定三维目标作为教学向导。“一体化”教学的目标不只是教给计算机知识,更是要让他们能够运用计算机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进而能够提升自身的学习认识,创造出新的计算机技能。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实践策略
第一,加强学校“一体化”教学的硬件投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对教学设备硬件的要求特别严格,必须具备满足这种教学方式的空间和场地,以及配套的基础设备。此外,还应当打造一个独立于学校之外的模拟实训基地,让学生可以实践操作。一方面,说到这个学校的硬件设施,主要还是在教材和课件方面的不充足。教师要加速改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材和课件,给学生提供一堂有价值的教学。平时,多借助多媒体设施来进行辅助教学,增添学生学习的乐趣,弥补教材中知识的不全面。学校还应当组织本校教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材进行整合编写,根据本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编写一本有针对性的教科书。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实训基地,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快速建设起来。学生的技能不能只通过看书、看板书等习得,还要在具有工作环境的情况下去不断练习。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只有在实训教室里边学边做,用大量的实践操作的练习才能增长学生的计算机技能,验证学习的理论知识。实训基地对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有很大的帮助,在实际问题中用计算机知识去突破它,会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问题,帮助他们去深入思考,从而能够总结出更多知识。第二,组建一支“一体化”教学的教师队伍。保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还需要有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作为教学的引导人,带领学生去验证知识,得到技能。打造一支这样的队伍,首先要转变思维意识,让教师们从内心去认同这个教学方式。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教师,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文化知识,还要有一个先进的教学理念,这样才可以带出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学校要给教师提供深造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去接触新鲜的思想,同其他优秀教师去交流学习,从而打开自己的眼界,充实自己的教育认知,并且用这种创新思维影响学生。此外,教师对待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要有足够的兴趣,不要认为这种教学会有难度,开展起来会不顺利,在心里打了退堂鼓。要充分理解“一体化”教学的真正内涵,发挥出这种教学方式的积极作用,提升整个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学校可以为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设置一些物质奖励,对在“一体化”教学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肯定和鼓励。第三,制定符合“一体化”教学的计划安排。为了能够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开展的有教学价值,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班授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各有不同,这种高低不平的能力状况会使“一体化”教学实施的不顺畅,影响它的效率。所以,将他们进行分班授课不是对他们的不公平待遇,而是为了让他们都能够适应这种教学方式。分班教学让能力稍差的学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更加快速的适应“一体化”教学,而能力强的学生也会因为体验到教学的乐趣而更加努力学习。学校还应当多多给学生们提供一些技能竞技比赛的机会,技能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不足,像更优秀的同学学习,增长自己的能力。技能比赛还能提醒学生注意操作中的细节,不要犯这种低级错误,到了真正的工作中更是不得马虎,对待工作要有责任心。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一体化”教学培养出来的综合型人才正是社会中急需的人才,这对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个专业本身就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进行模拟实验操作,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一体化”教学模式非常适合这类专业的教学。“一体化”教学开启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新篇章,让教学的内容不再单调,让教学的方式更加有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丰富了他们的实践经验,提升了个人的综合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黎永碧,杨战旗.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讨[J].科技风,2011(05).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成阳 712000)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通过租赁的方式使用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基础设施、运算能力等的使用权,在虚拟的环境里开发教育资源、实施信息化的教育应用,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率。
关键词 云平台 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50625-7040
本文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现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以云计算辅助教学理念为指导,把云计算里的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引入到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中来,运用其协作式、混合式的教学方法,低碳、高效的教学特点,研究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效果;并以在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上开展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对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实践环境、教学反思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搭建基于百会云平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方案,优化整个教学过程,以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云平台
顾名思义,该平台允许开发者们可以将写好的程序放在“云”里运行,或者可以使用“云”里提供的服务,或二者皆是。至于这种平台的名称,现在我们可以听到不止一种称呼,比如按需平台(on-dernand platform)、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等等,如图1所示。但无论称呼它什么,这种新的支持应用的方式有着巨大的潜力。
目前有许多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使得教师能够方便地开展课堂教学,如Google云、新浪云、百会云、好看簿等。有技术功底的开发人员则可利用开源项目如lOgen、Euca一lyptus、Enomalism创建私有云,帮助学校实现成本与效率的最佳结合。
2、百会云平台
百会是全球领先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了很多款非常实用的云计算应用,可以满足用户日常工作、学习乃至生活所需,其中包括百会在线办公(写写、格格、秀秀)、云邮箱、论坛、笔记本、文档存储与协作、即时通讯、日历、联系人、便签及为创造者准备的云开发平台等。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析
笔者通过阅读有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文献,分析总结该课程的特征如下:
1、课程内容多
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并没有过多的时间供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训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2、实训内容多
该门课程没有捷径,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练操作,练得多自然体会就深刻,这就又面临一个问题,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问题,一直是一种单一的学习模式,一个接一个的实训练习,学生难免进入倦怠期,学习效果依然不明显。
3、应用软件安装局限
学生目前使用计算机的首选依然是网吧,而通常网吧不提供安装OFFICE软件,这又使得学生的课后练习没有办法保证。
所以笔者认为该课程的学习很有必要注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摆脱课程本身局限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三、教学方案设计
1、学生分析
由于笔者在陕西省某高职院校担任代课教师,所带课程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因此实践对象选择了该校会计系会计与审计二班的学生,共有53人。选择的教材是中国铁道出版社,王津编著,《计算机应用基础——新编教程》(第2版)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程》。在具体实践开始之前,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始能力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从问卷的统计数据来看,有10%的学习者有过混和协作学习的经历,70%的学习者认为混和协作学习比自主学习好,95%的学习者对混和协作学习感兴趣并愿意参加。
2、教学设计方案
为了使教学设计方案在实践应用中更便于操作,笔者结合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下混和协作教学设计的思路和特点,具体设计了教学设计方案表,教师可以参照设计方案引导学习者进行协作学习,
3、设计原则
(1)-种全新的教学模式;(2)学生自主学习空间;(3)分组学习,团体协作;(4)学生有“被需要感”;(5)将被动授课变为主动求知。教学方案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
教学方案如表1所示:
四、总结
【关键词】计算机 应用技术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22-01
近年来,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都离不开计算机,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高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招生情况在逐年递减,这不能不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生源在减少;其二,培养出的学生无竞争力,就业率偏低,是大多数家长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望而却步的关键原因。这种尴尬的现状不能否认的是由于生源质量降低的原因。前几年高职的录取线在300分左右,而这两年有些高职院校把录取线定到180分都招不到学生,学生底子差、不爱学习;但是关键原因是某些高职院校仍然按照原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陈旧的教学模式、过时的教学方法去教这些学生。改变现状必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特点,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面进行改革,根据教高【2006】16号和教高【2008】5号文的要求,探讨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提出显示本学院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修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修订应来源于IT产业的市场需求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工作岗位(群)需求,确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适应计算机应用行业生产、服务与管理岗位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以IT行业工作任务为导向,确定岗位群(计算机营销与维修、网络组建、软件应用与开发、硬件开发等)的各种工作岗位对应的专业课程和相应的实训内容,做到必须够用、强化实训教学,重在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大胆改革将理论性强但不适用的课程从教学计划中删除,如:《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对理论性强但又不得不开设的课程减少课时,如:《操作系统》;将一些比较实用的课程加入到教学计划中,如《Photoshop》。修订后的教学计划要既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又符合本地区用人需求。
其次,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和“替代性教学模式”不适合高职高专学生,他们抽象思维较差,但是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特点,可采用“示范—模仿”、“探索—发现”等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既掌握理论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讲到装机这一章时,老师可以先将学生带到实训室演示装机过程,再让学生自己练习,最后回归课堂讲述相关的理论知识;讲到故障排除时,可采用“探索—发现”模式,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检查和排除故障的技巧。
最后,引入新型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情景教学、项目案例等多种工学结合的新型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倡导学生“学中练,练中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分成三个大的任务,第一,如何装机?第二,如何装系统?第三,如何使计算机更好地工作?以问题的形式展开教学。对于每个任务又可以进行细化分成若干个小的任务。比如第一个任务是如何装机就可以设置两个情景:(1)在装机的柜台前有顾客询问什么样的配置好,你作为销售员应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这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各种硬件性能的目的,使其感到这些内容确实是需要掌握的知识。这种方法即克服教材陈旧的问题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2)各种硬件(机箱、主板、硬盘、内存条、CPU、电源、散热器等)摆在面前如何组装在一起?这要利用实训室完成。在实训室学生先讨论如何组装,老师再对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总结出正确的步骤,进行演示,最后让学生自己操作。达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实战中得到理论升华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根据以上对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讨,为凸显自身的办学优势,结合本院校情况,提出“1123”人才培养模式。“1123”培养模式即“一个目标”、“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三个方向”,该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个目标”: 根据市场综合调研情况,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适应计算机应用行业生产、服务与管理岗位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术型人才。“一条主线”:以IT行业所需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技能和素质为主线,将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典型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两个重点”: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际教学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为一体。理论教学内容来源于工作过程,将IT企业中的真实项目作为载体重构序化构成课堂教学的重点;按IT企业的工作环境配备实训室,按IT企业规范评价学生,使培养学生的学习情境与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一致,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项目教学和实际工作的一体化、教师操作示范和学生模仿实践的一体化。“三个方向”:计算机营销与维修、网络组建、软件应用与开发。
本文分析了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市场需求,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存在的问题,根据教高【2006】16号和教高【2008】5号文要求,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特点,探讨了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最后提出凸显本院校优势的“1123”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院提供的校内校外实训资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郑航芝.黄炎培“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教学原则的文化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83-85.
[2]白水泉.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2008(6):16-17.
[3]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开放教育实训;实训教学;协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1-2680-02
The Opening Educates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Discussion of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WANG Xiao-hong
(Hunan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4, China)
Abstract: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course of Practical Basis of Computer in open educat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using practical training to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dividing the practical training into several ‘problems’ so as to make students study independently or cooperatively for solving these ‘problems’, which hav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make full use of teaching platform. Using a variety of ways of practical training, such as asking questions in class, online study independently and practical training collaborating with study, there will form the model of three-dimensional interactive teaching on the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tween students and student,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ing resource.
Key words: practical training in open education; practical training teach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1 电大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现状
电大开放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各种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开放教育的学生怎样合理熟练的应用这些资源,这对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有较高要求,因此电大开放教育应重视对学员计算机基础及网络基本操作技能的教学。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员学以致用,能利用计算机基础操作灵活地选取开放教育中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培养运用计算机解决学习、科研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大系统的远程开放教育是一种与传统的学校面授教育不同的教育形式,其本质特征是有一定规模的学生进行一定次数的集中面授和根据网络中提供的教学资料进行自主学习。近些年来,各试点电大都积极进行了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电大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每天都在探索教学手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等等问题,“面向应用需要、采用多种模式、启发自主学习、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团队精神”成为一种新型电大教学理念。
2 实训教学的构思与创新
我们时常听到学生有这样的议论,“我们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从初中时接触起一直学到大学,但现在要我组装一台电脑我都还不敢弄”。看来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存在着不少弊病,《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是概念抽象、知识点多、操作性强。如果仅是对每个功能及操作做讲解,学生只能停留在简单的想象中,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难以掌握,从而对计算机学习失去信心。所以我们必须从传统的解说转移到动手操作上来,引入面向应用的实训模块代替传统的理论面授。根据教材的特点,我们把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分五大部分:XP操作系统的操作知识,Word的操作知识,Excel的操作知识,Powerpoint的操作知识与网络操作知识。这五个部分看似独立,其实相互关联,前面是后者学习的基础。为了立足应用层次,我们把五部分内容分成五个模块,树立“学以致用”的学习观念和教学理念。把基础知识具体化,把抽象事物形象化是打破传统授课方法的具体形式,以解决“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应用软件,在实训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体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而言,大部分老师在讲解操作系统这章节知识时就按书上内容,从CPU到主板,从存储器到外设,一堂课讲下来,学生处于似懂非懂之间,往往在老师离开教室时学生就把学的东西还给了老师,怎样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呢?我们可以利用天然的实验室――“电脑城”,我们可以组织一次实训课程安排,要求学生自己到电脑城组装配置一台电脑,要求学生先在网上了解相关内容,比较不同机器的性能,这样一次课下来,学生对CPU、主板芯片等具体形象的事物就一一记了下来。
3 实训教学的实施策略
3.1 编写实训模块说明书
编写模块说明书是本课程实施实训模块教学的重要前提,说明书一般分为验证性基础实验和综合应用性项目实训两部分。验证性基础实验训练学生使用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从实际应用中提炼项目实训的实例,充分重视项目实训实例的典型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综合应用性项目实训可以结合学生工作行业特点,比如:根据市场营销专业,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做个产品说明,要求具有影、音、像、动画于一休,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与实际应用的密切关系。
3.2 教师组织实训导学
教师在组织导学时要求提供给学生一份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使学生明确每一次课程学习的目标、任务及学习方法。
首先,教师应把每一次实训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经过对新知识的学习和上机实践,最后成功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在实训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完成实训的情况提出新的“问题”,学员通过完成一个具体的“问题”,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掌握好。学生解决好每个“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提出新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学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之进行启发、引导和交流,将老师提出的10万个为什么一一弄清楚。比如:我们学生在工作中需要与单位联系业务,那么怎样在Word中设计一张漂亮的请柬呢?一张请柬不是简单的输入几个文字,还要艺术字的制作、自选图形的插入、颜色的填充等等若干个小问题。当大家把请柬做成模板后肯定会有疑问,怎样在模板中把业务单位名称自动批量打印出来呢?这样我们就把邮件合并的问题提出来并加以解决!
其次,教师除了要求学生能够解决“问题”外,还应该让学员了解到操作要点。学员为了能够解决好问题,一方面会认真自学教材上的内容,另一方面,当学员发现有些问题不能解决时,就会尝试寻求其它方法来解决问题,如利用网上资源,通过E-mail,BBS,小组讨论等方法,这也就要求教师除了面对面的指导外,还应提供尽可能多的教学辅导资源,提供各种实训的操作要点,提供一些项目实训辅导IP课件、项目实训教程、项目实训范例和学生优秀作品观摩等。
再次,教师在指导完成解决“问题”时就“趁热打铁”,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解决一系列“问题”,一步步引导学员完成,调动学员主动参与,从而提高操作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缩短了教学周期,提高了学员的创新能力,适应了开放教育的需要。
3.3 学生实训协作学习
教师在组织导学过程中要依据电大的办学生源的特点,电大学生入学前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连计算机都没有摸过,而有的则因为工作和个人兴趣早已对计算机非常熟悉。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对所有学员实行学,教学组织难以兼顾所有的学员,会导致有些学员跟不上,有些学员吃不饱。所以事先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熟练程度尤为重要。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对学生采取分组形式,主要采用强弱搭配小组法,做到互帮互助。对实训模块过程中把学生混合分组,让层次好的与层次差的学员相邻。基础好的学生一般已经掌握了上机要领,无需教师过多指导,他们一般完成上机任务比较快,可安排他们协助教师辅导邻近基础差些的学员,这样既有利于激发优秀生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帮助基础差的学员,增强了同学们间的互助协作精神,也解决了教师辅导不过来的问题。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会受到激励,能够激发学生的信心和毅力。学习小组可以成为远程教育活动的最小单位,在其中不仅可以互相交流与促进学习活动,而且可以实现学员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自我完善。
3.4 分析实验结论
在实训模块中,即要解决建立起面向实际问题的学习模式,防止死记硬背操作过程,又要培养学员对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好奇心和乐趣,在掌握某一实训模块的内容之后,就可以超前学习下一实训模块的内容。所以在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独立或协作完成具体任务的设计和制作,最后达到我们实训的目的,分析得出我们的实验结论。
完成每一个实训模块任务后,学生需要撰写上机实训报告。实训报告的撰写有利于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知识,提升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在学生撰写实训报告的过程也是回顾做实验的过程,便于学生加深对实训的印象,做到温故而知新。
4 实训模块教学效果的评价
模块化实训教学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价,通过学生对实训的完成情况来反映,只有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采取课堂教学、网上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资源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四维互动教学环境,才能使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精华,做到在工作过程中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 张玉环.论计算机信息课程的开放式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教学;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当今高职教育中各专业学习的基础,也是信息化网络教学环节的关键性节点。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是在网络化教学改革成果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教育方法及理念的体现。是在学科学习中,将网络平台搭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和渗透的过程。是实现教学成果,丰富教学经验的体现,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大有裨益。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社会实践的基础课程,是高职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网络平台应用,就是将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辅助计算机网络传达给学生的过程,需综合考虑其应用环境和实践高职教育全面发展内涵的体现。网络平台建设中,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具体课程传播内容和形式,真正传达到具体的网络和人才培养之中,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突出实用性、技术性和通用性三大特色。
2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构体系建设
将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课程的核心体系主抓,是课程结构体系的核心部分。加强对该课程应用的通识教育,将专业的基础道路进一步拓宽。该体系将原有的课程教学资源,统一到国家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渴求上,以改革创新和实践发展,实践了课程的根本改革。鉴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设想,按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板块教学模式,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结构体系建设实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该课程体系建设着眼于课程内教学、课外实践和多媒体教学三个基础结构。该体系将课程的教学开展统一到教学的理论研究之中,在建设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目的”的教学。尤其是在教学理论体系的最初构建,上升到实践发展的高度。该体系主要包括在教学中,以多媒体工具为主要教学工具和手段,以网络平台中丰富化和富有实战意味的计算机实训案例为特色和环境,见证该课程的独特魅力。整个网络信息平台教学结构的搭建,围绕机房展开,并就实训项目和实训报告册全方位开展,确保网络实训平台和互动教学的完美契合。
3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理念
为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的,凸显现代环境下《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平台教学的课程魅力,就需变革教学实践理念。在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大环境下,以学以致用的理念指导教学课程设计,明确课程设计目标和考核方式,更新课程设计理念,不断将教学实践和改革深入到全面课程内容创新、教学实践方式创新和教学手段多样化创新。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直面网络平台,以所学理论知识,解决课程教学问题。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平台教学课程实践下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基础结构体系。将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作为多元化的课程考核结果进行。在实践教学中,着重强调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常规技能,要突出体现以学生为基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
4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体系
高职教育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方式主要为机试,课程学习主要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主要研究内容,将学生能力检测作为学生考核的重点和关键,缺乏对平时学习考核能力的资格认定,就学生学习理论和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体现不了教师教学的完整能力。所以学生平时实训案例完成情况需纳入课程考核,并赋予较重的份额。
5基于网络平台建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5.1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社会性
在网络化的环境下,教与学的过程应是双向的并行的活动,除了自身汲取知识营养和参与课程实际教学环境外,还要在教师指导下,应用计算机设备进行事实的互动交流和学习,从而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以办公室性质的网络平台为教学设计的关键,有学生个体通过借助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以活化课程教学氛围,获得满意的课程学习和实训效果。
5.2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新颖性
多媒体教学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辅助工具,是图文图像技术的实际应用,凸显了教学的发展力和合作力。无论是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7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0及其应用、电子表格制作软件Excel2010及其应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2010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与Inter应用等,落实到实践教学之中[7]。教师依实验方式对基础知识中的精华进行剪辑,在教学实践总结上进行完善加工,不失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
5.3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自主性
自主学习是网络平台构建成功的第一步和关键一部,也是脱离松散式教学,而形成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在个性化的教学之中,将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学习中去,以确保计算机应用技能通过计算机设备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在课程设计之初,就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和基本教学特点,进行共性和个性的指导教学,巡视学生,让他们自主掌握学习技巧和学习应变能力,并最终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学习的乐趣。充分利用机房和公共图书馆的工作,彻底实现对课程知识的巩固。
5.4《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专业性学习
实践教学专业性主要通过现阶段学习,将课程教学设计的本源和网络教学课内外的教学意见反馈和建议,充分挖掘出来。专业性的针对计算机应用段的教学活动,尤其是就某个知识点和项目的专业测评和考核,把握好网络平台教学的转型期和关键期注意事项,全面凸显教学功效和价值。《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兴趣培养——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理念掌握——应用网络平台和资源,实现标准化学习进程。通过阶梯,递进式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并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广泛性特色。
5.5教学管理和形态的创新
教学管理从人工到机械到智能的发展路径中,通过对教学设备管控,来最大限度地节约教学资源,应用数据分析和监控,对学校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习知识到主动的汲取教学营养,不仅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也是将常态的学习引入生活的过程,通过带电脑学习,不仅成为一种潮流,也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助力。学校教学形态创新,是学校依据学生特点和知识需求,更灵活的安排课程的过程。在常规的网络知识的安全护卫下,在学校机房,学生通过教师讲授和基本的操作尝试,更多的体现了教与学融合的过程,尤其是整个环节透漏出浓厚的兴趣。现代高科技和智能手机的应用,渗透到常规的教学之中。针对理论和实践学习中的不足,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确保教学形态的多样化(远程控制和实时指导),实现科学化的课程设置和安排。
6结束语
一、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状况及问题
课题研究组通过对周边几所中职学校和湘西职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调研,对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以下状况及问题。
(一)中高职教学内容存在重复性
根据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互联网的应用、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电子表格的应用、演示文稿软件的应用。根据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概述、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的应用、Word软件的应用、excel软件的应用、powerpoint软件的应用。我们在表1将中职与高职教学内容作出对比。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理论课、上机实训课,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理论课、上机实训课,有的院校对计算机专业还安排了实训周。通过表1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从文字上看,课程描述虽然不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相同的内容,高职只是在深度与广度上作了点加深和拓展,说明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在较大的重复性,针对以中专和高中学校为主要生源通过自主招生的高职生和通过高考录取的三年制高职生来说,进入高职院校后所接受的内容感觉基本上都学过,存在重复教学,使之放松学习,进一步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中高职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出差异性
在学生的类型中有初中起点的三年制中专生,有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大专生,这两类学生起点低,文化素质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与中专和高中学校为主要生源通过自主招生的高职生和通过高考录取的三年制高职生相比无论是文化素质,还是学习主动性都存在很大的差距,通过调研发现很多中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试卷,在教学方法中采用理论授课与上机实训相结合的传统方法,有的学生一提就会,有的学生多次教也教不会,差距太大,难以实施真正的因材施教,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一些学生上机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游戏.
(三)中高职教学过程单一呆板
课题组调研发现,很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材的顺序、项目从头到尾地进行教学,先理论授课,再上机实训。没有研究当代学生的特点,特别是初中起点的中专生和五年制高职生,如果教学过程单一,缺乏新意,没有走进学生的生活,很多学生就提不起兴趣而不想学。
二、“2+3+4”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接改革研究
“2+3+4”中的“2”是指对初中起点的三年制中专生(在校学习两年,校外实习一年),在在校期间的两年中采取的教学模式。“3”是指对以中专和高中学校为主要生源通过自主招生的高职生和通过高考录取的三年制高职生采取的教学模式。“4”是指对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大专生(在校学习四年,校外实习一年)采取的教学模式。湘西职院通过对这三种教学模式进行整合,确立各自的培养目标,按各种类型的学生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实施分阶段教学的模式。
(一)针对中专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三年制中专生,学生文化素质低,学习主动性不强,但并不代表他们对电脑一点都不懂,随着电脑的普及,很多学生从小就开始玩电脑并很喜欢玩电脑。针对这种类型的学生,教师就要更多地分析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领他们快乐而学,而不是任务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按传统的常规教学模式来教学,可适当打乱教材顺序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首先,针对喜欢上网,但对互联网应用只懂皮毛,又有着学习愿望的学生。就先完成互联网知识的教授与实训,使其学会搜索资料、在网上寻找教学资源、交流与下载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查看别人的相册、动画等,使学生萌生自己创作的念头。其次,给学生传授演示文稿的内容,在幻灯片制作的讲授之后,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实训的题材不限,由学生自己选择,让学生创作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很快乐地学到知识点。提醒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自己的空间展示,或者拍成照片发到朋友圈中,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再次,在给学生统计平时成绩或评价时有意向学生展示电子表格的方便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很自然地进入到了电子表格的内容。在完成了演示文稿的作品和电子表格的应用后,要求他们用Word写出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总结。在这过程中相当于与授课老师有了书面交流,不仅了解到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还应用到了文字处理软件,讲授与指导学生对文字进行设置、图文混排、表格的制作等。最后,通过上面几个项目的学习,学生会感觉到文字输入速度变慢,电脑存放了很多有无用文件,从而引入到操作系统的知识与文字输入的内容。只有用过电脑或电脑出现过毛病才能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视,激发起对硬件知识的学习愿望。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让学生在兴趣与好奇的驱动下完成了一个个的作品,使他们感觉到学到了本领,增添了成就感。这不是传统的按部就班、填鸭式教学。
(二)针对高职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针对以中专和高中学校为主要生源通过自主招生的高职生和通过高考录取的三年制高职生,教学模式要在中专生教学的基础上有所改动,深度和广度都要加强,突出专业化,以培养高级型应用人才。这种类型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但知识没有系统化与专业化。在教学过程中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项目教学,但不能仅限于软件的简单应用,要突出内容的严谨、专业化和系统化。把中高职教学模式对接工作做好可以促使中职学生从兴趣向专业化转变,最终成为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针对大专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针对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大专学生,这类学生处于夹心层,起点低,又要达到与三年制高职生一样的专业文化层次,所以更要做好中职与高职之间的对接转变。因为起点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如果按中专生模式教学,教学完成后肯定达不到三年制要求的专业文化层次。因为没有计算机操作基础,如果按三年制模式教学,最后造成“学与没学一个样”的结果。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学时的安排上不能采用中专的模式,不仅要体现出中专生在兴趣与好奇的驱动下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之上完成三年制高职要求的知识专业化和系统化学习。由此,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周期安排为一个学年,从而促使学生从兴趣向专业化转变,成为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2+3+4”中高职课程对接改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