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5 05:11: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机电类专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对于理解计算机硬件和通信原理方面的知识显得十分重要,为强化基础,培养合格的应用性人才,我们必须给予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应有的重视。
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所涉及的理论、设计及分析方法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性和实用性,在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后续课程的学习都十分重要。计算机类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学时少,内容多
为了突出专业课程的学习,很多学校的做法是压缩电路分析课程的学时数,甚至取消了电路分析课程。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知识多且比较分散,它集高等数学、电磁学、物质结构理论和电路分析等知识于一体,该课程的学时数(含实验)一般在80学时以下,在如此紧张的时间内要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不仅老师感到困难,学生也有很吃力。
2.2学生认识不到位
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应该是电子、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他们在专业学习中一般都有重视软件而轻视硬件的倾向,而且,学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成就感往往不及其他课程来得快和强烈,因此,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刚刚从中学过度到大学的学生,很多还没有找到适合本课程的学习方法,模拟电子技术主要以原理分析为主,而学生更多地相信精确的数值计算,他们往往认为只有经过严格的数学推算得出的结果才是可信的,当实际结果与严格的理论演算结果有出入时,他们难免会感到困惑。学生的认识不到位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了计算机类专业中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太理想。
2.3课程教学本身存在问题
计算机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全套用电子、机械类专业的那一套,有些学校甚至完全由机电类专业的老师来教授该门课程。这些教学内容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与计算机类专业存在脱钩的现象,没有突出本专业的特色。近些年来,很多高校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同仁们对本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探索,并总结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是,对于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学生,这些教学改革举措应该不尽相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切忌“拿来主义”和生搬硬套。我们也对贺州学院的计算机类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做了一些研究和探索工作,实践表明这些工作有益于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措施
为了使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更切合计算机类专业的实际,我们做了一定的探索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3.1教学内容的甄别与整合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涉及的内容多且知识面广,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根据计算机类专业的特点,依据“必用、够用”的原则甄别和整合课程内容。受学时数的限制,计算机类专业一般无法系统开设电路分析等先导课程,但电路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贯穿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我们把电路分析课程的主干内容整合到模拟电子课程之中。在正式讲解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之前,我们花4至6个学时重点讲解电路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主要有KCL、KVL、叠加原理、戴维宁定理、诺顿定理及密勒定理。经过对多部国家级模拟电子技术教材的比较,我们选定康华光教授主编的《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五版)作为我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教材。该教材加强了基础理论,如加强了半导体的物理基础和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同时也注意吸取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如加强了线性集成电路和数字集成电路(包括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原理和应用,新增了电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等内容。该教材历经多次改版以紧跟当代电子技术的发展步伐,但我们不是全部讲解教材内容,依据“必用、够用”的原则甄选讲解内容,其他内容留作学生课外阅读,以开阔视野。经过讨论,我们将教材内容整合成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基础、信号产生与处理三大部分,将直流稳压电源的内容作为任务驱动式教学内容。
(1)半导体器件部分简要介绍常用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及场效应管的基本结构等基本知识,重点讲解它们的应用及经典电路的分析方法。
(2)放大电路基础部分重点分析三极管单管共射放大电路,包括静态工作点的设计及稳定措施、输入输出特性、电压增益计算、输入输出电阻等特性,然后介绍集成运算放大器的“虚短”和“虚断”等基本概念及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等知识。
(3)信号产生与处理部分重点介绍有源滤波电路和正弦波振荡电路,信号产生与处理部分知识是今后学习接口技术、理解芯片外围电路设计原理的基础,所以,不能简单地将这部分知识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中删掉。
3.2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我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的第一个学期,由于课程内容多、难度大,而且相当多学生的前导课程知识掌握不牢,所以,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畏惧感,鉴于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做了一定的探索。
3.2.1理论教学灵活多变
课堂教学方法很多,常见的有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发、启发式教学法等,要生动有趣讲解好本课程的内容,往往要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本文重点介绍启发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启发式教学法。
课堂教学最忌讳的是老师一言堂,教师必须想办法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式教学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铺展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不断引出问题,启迪学生去思考、分析问题,直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比如,在讲解KCL时有学生对定律无法理解,教师就可以用水管中水流的特性做类比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然后借用中学电学中关于电流、电荷的知识来引出电荷在导线上不能积聚,从而得出任意时刻流进节点的电流之和必然等于流出节点的电流之和的结论。为了进一步巩固KCL相关知识,教师应该提出节点的相对概念,即电路中的节点既可以是一个电路分支的交叉点,也可以是任何一部分电路。这样扩大了节点的概念,学生自然就掌握了KCL的更广泛的应用。比如在讲到NPN和PNP型三极管时,发射极上的箭头标识的方向不同于集电极和基极上的电流方向,如果将三极管看作是一个节点,那么从宏观上就很容易得出放大电路中三极管三个极上的电流分配关系:Ie=Ib+Ic。有了宏观认识以后,再讲解三极管电流分配关系的微观解释就显得较为轻松。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工程实践性比较强,因此,当学生具备一定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以后,教师就可以在课程的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比如,当学生学完二极管电路的分析方法以后,学生具备了二极管半波整流的知识,然后给他们布置新的任务:查阅资料,掌握常用全波整流电路的相关知识。很多学生通过网络和图书馆的资料掌握了桥式整流电路的结构特点和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我给他们演示一台卡式录音机的故障现象:单独用干电池供电时,录音机工作正常;单独用220伏交流电供电时,录音机不工作。然后拆开录音机,让学生观察电源部分电路的结构特点,最后给他们布置任务:画出录音机电源部分原理图,分析各部分电路的功能。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可以将教材中直流稳压电源部分知识的教学彻底转换为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2理论与实验教学交叉融合
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大多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因此,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引入了SPICE仿真软件。有了此类仿真软件,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在理论教学中可以先用仿真软件演示有关理论或电路的宏观外在表现,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生在用物理器件做实验前也可以先用仿真软件做一遍,这样可以提高实验效率,降低实验损耗。有了仿真软件,课堂上无法及时完成的实验,学生还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完成。所以,利用仿真软件可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相互交融,当然,为了强化理论知识,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实践中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必须是同一位老师的做法,这样,有利于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3.3多角化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好的考核机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践中,我们以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为主,兼顾学生德育和出勤率考查。课程考核项目包括出勤情况(占总分10%)、课堂表现(占总分20%)、平时作业(占总分20%)、期末测评(含理论笔试和技能测试,占总分50%)。按时出勤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遵守纪律的习惯,也是课程教学得以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笔者的做法是全勤记10分,缺席一次扣2分,缺席三次者给予警告,缺席五次取消该门课程考核资格。为巩固理论知识,适当加重对平时作业的考核是否必要的。笔者的做法是整个学期共布置、批改作业五次,每次4分,根据作业的质量分D、C、B、A四个档次,每个档次分别给为1分、2分、3分和4分。另外,为防止相互抄袭,限制作业必须按时完成,不得补交,一旦发现存在抄袭作业的情况,抄袭与被抄袭者双方本次作业都做零分处理。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表现考核显得十分重要。笔者的做法是主动回答问题者,正确的一次记2分,错误的不扣分;被点名回答问题,正确的计1分,错误的不扣分。期末测评包括试卷笔试和技能测试。笔试是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集中体现,占课程考核40%的比重,专业技能测试是考查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占课程考核10%的比重。通过多角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学期课程的平均出勤率达到98%以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明显提高,课堂教学秩序良好,气氛活跃,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评价
收稿日期:2013-06-20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编号:[2012]-JKGHAB-0028)
作者简介:吴艳芳(1970- ),女,河南工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评价、农村金融与产业投融资。
经济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经济学类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经济学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步骤。毕业论文写作旨在检验学生对所学经济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水平,提高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素养。
一、评价方法与原则
在量化评价过程中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评价结果宜粗不宜细。作为一门课程的成绩,经济学类专业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可以实行百分制,也可以实行等级制,但百分制的评价划分等级过多,评价结果过细,反倒是等级制更合适些。可以将毕业论文评为若干个等级,如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也可以评价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或ABCDEF等六个等级。成绩只能作为评价学生之间论文写作水平、层次、质量有差别的一个方式,所以评价宜粗不宜细。
(二)科学性。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构建要能够评价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特别是能够评价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毕业论文的写作态度、经济相关问题的研究能力、对经济学专业论文的写作能力等。影响经济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果作为一个课程作业的话,它没有标准答案,甚至连标准格式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要有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既要将重要的影响因素和评估指标都找出来,在评价体系中体现,也要将非重要的因素剔除,避免因注重细枝末节而使评价有失偏颇。评价指标体系和结果要能反映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差异。
(三)可操作性。毕业论文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要有可操作性,也就是教师根据学院的评价体系能够对学生的论文进行客观评价,而不能简单给出一些指标,却无实际可操作性。如有的学校给出的评价指标里有论文撰写水平,事实上毕业论文的撰写水平要体现在很多方面,这要有多个指标才能体现;有些学校评价指标里有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在论文的一些环节,需要通过对论文的评价来体现学生的能力,而不能直接用能力来评价学生的论文质量。
(四)专业特色性。毕业论文的评价要因专业而有所差异。有些综合类高校往往对学校所有专业的毕业论文设定相同的评价指标和标准,沿用相同的评价方法和原则,忽视了专业特点和专业差异。事实上,经济学类专业的毕业论文与其他理工类专业、文史类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如它与实际生活结合更加紧密,具有显著的应用性特色。
二、论文选题质量
选题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但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应将选题作为毕业论文评价指标。毕业论文评价是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打分,是学生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是对教师分配题目进行研究,选题的质量是由指导教师的水平和责任心所决定的,跟学生无关,当然不能将选题质量的高低作为一个评价指标。但如果选题是由学生确定的,或主要由学生确定,那选题必然成为毕业论文评价的一个指标。
笔者认为,经济学类毕业论文的选题至少应有以下四个标准:一是要有研究价值,即论文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或能够指导经济生活的实践,这是选题的前提条件。二是选题要有实实在在的研究内容,避免空的问题。在经济社会中,虽然有许多有研究价值的选题,但受阅历、能力、见识、知识面等影响,学生往往找不到真实的选题,导致选题过空。三是大小适宜。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常见的是选题过大。过大的选题将导致没有研究重点,受学生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和论文篇幅所限,很难有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四是与专业的相关度。在论文写作之前的选题辅导中由指导教师把握,对于不合要求的选题不予开题,不允许学生写作。
三、论文结构
作为本科毕业论文,一定要结构清楚、连贯,各部分之间要有逻辑上的联系,必须是标准的学术写作规范。但是否一定要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所以我认为作为本科学生,如果能够提出问题,并将问题论述清楚就可以了,并不一定要解决问题,或者并不一定要解决发现的所有问题。经济学类专业毕业论文常出现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三段式论述,看起来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不能作为毕业论文评价的标准,更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准,应该允许学生写发现问题式的论文。
四、研究方法
经济学类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很多,而现在数学化、实证化的趋势非常明显,现在高水平的期刊征稿时非常看重论文中数学方法、计量模型的运用。毕业论文指导和评价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实际问题,学会用事实反映问题,包括典型案例剖析、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实地调查结果等,而不必将是否用数学模型作为评判论文质量优劣的一个指标。当然,如确有能够用数学模型进行研究和毕业论文撰写的学生,可以给高分,因为这表明该学生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五、创新性
创新是所有研究都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创新也就没有了研究价值,本科毕业论文也是如此。所以,在经济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中,创新性是不可或缺的。提出理论问题并解决往往会带来方法论上的创新并导致一个新的分支学科的诞生,这是创新;发现实际问题并解决也是经济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式,因为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应用科学,运用经济学理论来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具体问题是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同时,在解释或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原有的理论框架无法适用,就可能导致理论的创新。但在找创新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要求的尺度,因为研究的创新可以体现在研究视角的创新、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领域的突破、研究对象的差异。对于普通高校的本科学生来说,有哪怕一点的创新就足够,不能用研究生论文甚至经济学专家的标准来要求。
六、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效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所有的研究都是在前人成果上的延伸,都是对前人研究领域、研究方法或研究视角的扩展或修正。对于进行经济学问题研究的本科毕业生来说,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形成文献综述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是可以检验学生对相关研究领域的了解程度,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二是可以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学习到课堂所未能涉猎的专题研究;三是评价学生论文创新程度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文献综述应该成为毕业论文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七、答辩环节的成绩评定
【关键词】纪录片;人文关怀;人本理念
一、纪录片中人文关怀的意义
纪录片是以最真实质朴的事情为创作对象,创作灵感源于普通的生活,通过艺术手法进行包装加工,以真实创作为原则,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对于纪录片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基于其长期的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为其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和理解。《电影术语汇编》(美国)中是这样界定纪录片的:“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个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取材于人的现实生活,并且运用编辑和音响来增进其观念的发展。”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纪录片理念不论在中方还是西方都有着悠久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著名的论断:“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人本理念在我国的萌芽是在春秋时期,当时的齐国名相管仲在《管子》“霸言”篇中就曾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可见中西方关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见识在本质相差无几。其实,人文关怀恰恰是人本理念在现实中的一种具体体现和表现方式。人是纪录片最亘古不变的主题,电视纪录片的迅速崛起并受到广大电视人的广泛关注,进而成长为社会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正是缘于纪录片对普通人的尊重和关注,对人类生存坏境的忧思。
二、人文关怀在纪录片中的体现
1、纪录片题材选择中的人文关怀
假若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确定纪录片的选材方向,那么可供选择的内容范围非常广泛。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俗人情,人物传记,社会问题等等,都可以作为制作纪录片的选材依据。但是,不论纪录片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宽窄、选题方向,人文关怀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精神[1]。只有这样,纪录片作品才能产生其特有的艺术价值,才会更加深切的引起观众的共鸣。传播心理学认为,观众都爱接受同自己具有情感共鸣的信息。因此,平民化的视角成为纪录片选题的重要标准。尽管题材的选择并不代表主题的确立,但从电视纪录片中如此多的平民化的题材和视角中,从一声声“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到纪录片创作者对生活的尊重和对人们的真诚。
2、确立主题中的人文关怀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主题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因此主题的确立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我们很容易产生一个误区,那就是选定了题材也就确立了主题。其实不然,主题和题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之间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题材选择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筛选主题的过程。因此,在选题确定前就已经存在的人文关怀意识,接下来就会自然延续到主题的提炼和框架的构思中,并继续潜移默化的发挥其引导作用。陈氓曾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由《生活空间》的纪实手法想到的》中谈到:“在节目的前期拍摄中,选择关注某一个方面,并不等于有了结论,结论的产生往往源于我们在关注过程中的发现,在这个关注过程中,创作者应该始终做到不要在生活中寻找你要的东西,而是努力判断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也就是说,一部具有人文关怀的纪录片不会主题先行,纪录片的核心就是“真实”,人文关怀最提倡的是原生态纪录。用事实说话,在真实的事件中发掘有意义的主题,而不是为了迎合主题而去影响事件原本的形态,这是对被采访者和受众的最大尊重,也是人文关怀的基本理念之所在[2]。
3、纪录片细节中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也不是一个口号,想要仅通过单薄的解说词来表现是远远不够的,真正能够打动人的是具体而又生动的细节。“所谓细节,就是指在电视屏幕上构成人物性格、语言、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变化的展示。语言细节上要做到与被访谈对象平等交流,语言和缓,让被访谈对象和观众都能感觉舒服,以使节目更加深人人心[3]。人们或许已经不再记得当时的画面情节,但是那些细节索表现出的柔和的、美好的、真挚的情感却长久地留在了人们的心灵之中,即使是回想起来,仍旧能够温暖心房。这就对纪录片的创作者和摄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表现细节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有临场发现细节的敏感和及时捕捉细节的能力。此外,对于那些表现效果差、毫无价值的细节,应当果断的进行舍弃。《舌尖上的中国》可以说是成功运用细节的典范。在电视纪录片中,细节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情节细节、场景细节、物象细节、语言细节、动作细节、音响细节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慢慢的剖析主体形象,用细节突出情感,最后烘托主题。
三、总结
纪录片的社会影响源自于其所蕴涵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理念的思想高度。它把重心更多的转移到了对人的关注和尊重,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和忧虑上来。对于社会现实市场经济生活的关注不能等同于对市场经济行为的全面肯定。真理是朴素的,将市场经济行为下记录片拍摄经费与纪录片内容的人文关怀精神有机的结合才是返璞归真的路径。
【参考文献】
[1]何苏六.纪录片的责任与影响力[J].现代传播,2005(1).
论文摘要:高职机电类专业其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应体现职业性、高等性、一线性和技术应用性等特征,高职院校机电教学在结构上要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分离的状况,提出了机电类专业教学要求
一、机电类专业培养规格和要求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纪守法。
(2)具有良好的基本文化素质。
(3)掌握满足本专业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拓宽专业知识的能力。
(4)掌握机械技术的基本理论,其有较强的机械制图、识图能力,具有机械制造中的工艺、工装设计方面及—般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的能力。
(5)掌握机床的结构、原理,具备数控机床的编程及操作能力。
(6)掌握以电工电子技术、设备控制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为主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使用、调节、维护、技术改造、数控设备的维护等工作的能力。
(7)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有阅读和应用本专业一般性英语技术资料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获得中等技术等级证书。
(8)能通过有关部门考试取得下列证书: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或b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以及专业职业技能证书。
二、机电类专业教学要求
1.开展机电类专业社会调研和国内外比较研究。
2.按机电类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并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3.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
4.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5.提出师资、实验、实训基地、教材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建设规划。
6.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方案。
三、机电类专业教学设计
1.归纳和总结适合实践教学的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将一项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
小组教学法:是根据教学任务、目的,结合学生特点,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讨论、实训,体现各小组特点的一种方法。
实例教学法:又称为产品教学法,是以制作实际产品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工艺操作能力,分析思考、讨论和设计各环节,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的加工方案。
模拟教学法:是旨在营造人为环境或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学习职业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据此还可获得重复训练机会,以及随时进行评价的可能性。
2.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手段。改进考评方式
高职机电专业教育是把具备高中文化水平的学生。培养成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不仅获得的毕业证书应达到这一标准,而且获得的“双证书”或“多证书”也应达到与此相应的标准。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通过认证的学生的成绩可以当作本专业相应课程的学习成绩,或者把某项国家认证引入正常教学程序而取代相应的学科教学。
在对学生学习课程的成绩进行评定时,应避免以往一卷评终身的评分方式。分别从动手能力、知识目标、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四个方面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以重视个性为指导原则,从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动手能力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工作计划制定、元件的安装与调试工具的使用等方面的能力;
(2)对于知识目标,着重考核学生对元件工作原理、控制电路工作原理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方法能力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4)社会能力,则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责任心以及与他人的交流沟通能力。
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能力的考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以及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后递交的报告作综合评分,知识目标方面则主要通过考试或通过回答教师给出的与项目相关的问题进行考核。
3.注重机电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机电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重视专业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加强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表彰一批在高职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高机电专业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作者单位:湖北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中职物理;机电专业;课程优化
我校是机电类中职学校,开设有数控、机制、电子、模具、机械等专业,在各专业中开设中职物理这门基础课,目的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运动学、力学、几何光学、热学、电磁学及原子能等相关知识,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使之有效地服务于机电各专业成为课程改革的的关键,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立足岗位,面向专业,优化课程结构
物理是机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必须立足于机电类岗位,服务于机电类专业课程。机电类中职培养机电技术及应用方面的操作维护使用及管理技能型人才,面向制造业各岗位。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国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先进的手段和装配,其技术装备是数控机床(CNC)、柔性制造单元(FMC)和柔性生产线,这些装备的操作使用、维护管理要求高,需求复合型人才,并且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机电产品生产工艺及装备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对机电设备操作使用维护要求也提高,制造类各岗位如机械制造、数控加工编程、汽车维修、模具加工与修理、电子产品装配、机电维修、机电产品质量检验、机电设备营销等等都需要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强调基础及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和以后的扩展能力。中职生在短短三年间掌握机电类某一岗位群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掌握该岗位群所需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只有夯实基础,拓宽基础,才能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岗位服务的,而物理课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机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打基础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物理是机电类专业基础的基础,其内容与结构必须满足专业与岗位的需求。
考虑到机电类各专业后继课的特点,将物理分为I、II两类:I类包括知识模块有: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冲量与动量,功与能,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定律,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分子运动论、理想气体,热量与功,静电场,恒定电流,磁场,电磁感应,电磁振荡和电磁波,几何光学,光的本性,原子和原子核。II类是将I类中的静电场,恒定电流,磁场,电磁感应,电磁振荡和电磁波内容合并到电工基础中。II类是面向电子、计算机等专业,对物理、电工、电子等课程的要求相对较高。在第一学期开设《物理》,而第二学期起就依次开设《电工基础》、《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三门课程。I类是面向机械、机械制造、模具等专业。另外,增加选修模块,如自制物理实验、创新制作内容。各个不同专业学时数亦不相同。
二、做学合一,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课教学中的学主要是指理论知识学习;做是做实验、做习题和课外活动,主要是实践过程,无论是学还是做,都是为了理解基本概念与定律,分析物理现象与自然规律,掌握物理科学方法与知识。由于各种原因,中职生入学的实际情况是基础差、底子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但其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并不低。按照职业教育观点[1],他们只是智力类型的不同,而非智力水平的高低。中职生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注重实际应用与操作。鉴于上述情况,中职物理教学首先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挥其主体能动作用,发掘其能力与潜力;其次加强技能培养。为此采取如下措施:(1)在学的方面,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强调实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淡化理论推导,突出物理概念的理解,注重计算能力的培养,并将部分概念与定律内容实验化,转化为可以做的内容,加大课堂演示内容及份量;同时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投影、幻灯、录象、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CAI)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注重形的视觉作用,加深对物理概念与定律的理解。对于每个章节,明确目标任务,以任务为驱动,教师指导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带着思考的头脑进入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联系专业实际,联系学生实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2)做的方面,充分利用习题、实验与课外活动。这样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做学合一,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在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在理论课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提问,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引入课题;指导学生发现,启发学生思考、交流、探究;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启发学生大胆质疑;注重挖掘物理教材中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在习题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一题多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3)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在规定学生完成一定的实验计划和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鼓励、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做法,进行一些创新改进,或自己另外设计不同的方案或者自己提出实验研究课题,设计开放性实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或与同学合作进行实验。(4)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举办“异想天开”发明创造“金点子”方案竞赛;举办发明创造讲座、科普知识讲座、发明创造作品展览;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科学小论文”等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造能力。
三、对教师的要求
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情景设计、学生情况分析、创新能力培养都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与娴熟的实践技能,而且要具有灵活的教(下转第149页)(上接第145页)学方法、较强教学情景设计能力和现场调控能力和创新教学能力。为此,教师必须经常收集资料、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最新科技动态,及时掌握科技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岗位所需技能;钻研教学艺术,深入学生调查研究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如教学过程设计中每个章节找出恰当的切入点,“万有引力定律”以“人造卫星、黑洞例子”切入;“机械波”以“地震、超声波和次声波”切入;“能量守恒”以“长江三峡”切入;“电场中的导体”以“静电的防止和利用”切入;“电阻定律”以“超导”切入;“磁场”以“磁悬浮列车”切入;“原子核”以“核武器”切入等。引入这些例子,不仅可以引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崇尚。
总之,机电类中职物理教学面对新的形势,必须坚持知识与技能并重原则,面向专业,立足岗位,打好基础。
关键词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产学研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153-02
一些发达国家的产学研运行机制相对而言是很成熟的,他们很早就对此进行了探索,也创建了一些非常有特点的创新体系。但这些是他们按照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对于我国的情况可能并不适用。对我国而言,产学研结合教育还没有达到一个比较深入的环节,在这个方面开展得比较晚。虽然如此,推进速度还是算比较快的。现阶段有很多产学研的合作还只是局限于表面,一般情况下,企业只是给了一个实习的场所给学生。对于不同的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是不一样的,这跟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办学的思路以及经济方面的条件都有很大关系,这样也就意味着不同的经验模式只能加以参考借鉴。
1 国内外产学研研究的现状
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合作教育”的。1991年,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在上海正式成立;1997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至此,在全国范围内有28所高校陆续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工作,当然当时还只是在试行阶段。对我国而言,产学研结合教育还没有达到一个比较深入的环节,在这个方面开展得比较晚,但推进速度比较快。特别是最近几年,它的发展尤为迅速,在很多高职院校里面也得到了全面的推广。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它们是一种职业教育,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企业输送各种各样合格的人才,一旦与生产实践联系不上,就会导致教育达不到它真正的目的。所以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跟各大企业之间要广泛地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这也是一条必须要选择的道路。在不同的院校,它的产学研教育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在最开始的时候,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开创,他于1906年在辛辛那提大学推行了第一个合作教育计划。1983年成立的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标志着合作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潮流[1]。麻省理工学院实施本科生科学研究计划,明确规定大学生的学习内容除了课程学习之外,还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学习和任务;德国所谓的大学教育的第,就是指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过程;英国大学则实行工读交替制,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到与本专业有关的企业部门工作一年或两年,这已经成了制度[2]。实践证明,它是国际公认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途径。另外,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产学研结合也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时制定各类政策加以鼓励和保障。
2 研究内容
机电类专业产学研运行机制的研究 对于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而言,它所要培养的就是能够适应社会的实用型的人才,所以必须要依照的就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里面的教育要跟企业实现很好的对接,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它的目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跟企业合作,进行产学研教育。产学研的运行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就是单元型合作机制,这个指的就是学校跟企业之间主要是以单个的项目以及单项的任务所开展的工作,按照这种方式,每一方只要负责自己的任务就可以;
第二就是股份型的合作机制,这是学校跟企业为了完成特定的目标所开展的一种合作方式,需要把学校跟企业两方所参与人员提供的资产作价入股;
第三就是跨越型合作机制,这也是为了一个特定的目标而开展的,学校或者企业其中一方依照市场机制进入到另外一方去,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实体。
产学研合作教育促进机电类专业师生培养的研究 高职院校跟企业在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过程中,要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内部去进行科学研究,并且进行一些科技创新类的活动。同时还要多多鼓励学生到企业当中去参加技术提炼,并且自发地进行科学研究。挑选一些在机电类专业特别优秀的青年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让这些教师到一些比较大型的企业以及高等学府进行研修。对于高职学校而言,可以采用一些激励措施,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内部去进行科学研究,并且进行一些科技创新类的活动。这样对于确保较高质量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也可以使得科研的水平上一个台阶。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把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告诉给学生,这样的话就可以占领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尽量培养出一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对开展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
同时,学校还要采取一定的政策,以此来激励学生参加到具体的研发队伍当中去,特别是那些在专业方面特别强的优秀学生更要如此,让他们通过这样的合作与探究去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使他们综合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3]。
企业里面一般不定期地会有一些技术开发的项目,或者是一些推广类的活动。针对这些,高职院校要组织一些有能力的学生参与到其中去,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锻炼,同时也会对产学研的工作产生更大的兴趣,对于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对于现在的企业而言,他们缺少的就是现代的创新型人才,所以学校要依照市场的需要,对这些人才予以培养[4]。
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机电类专业建设的研究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必须要做好机电类专业的建设工作。学校跟企业合作的前提条件就是对所在的学科以及专业进行建设,它是一种基础。对于学校机电类的专业而言,要充分发挥它的优势。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当中所设置的专业以及所提供的实习条件,根本赶不上技能的培养,并且满足不了企业对人才的需要,这就使得学校面临一种“招生难,就业难”的尴尬局面。这样一来就要求学校对所设置的专业进行调整,办学的目的要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对机电类专业进行建设的时候,要把专业基础放在第一位,在这个基础之上去提高专业理论水平[5]。在教学的模式上面也要进行相对应的调整,要依照产学研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真正促进机电类专业建设。
3 总结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跟各大企业之间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深化机电类专业的建设,缩小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跟高职院校学校教育两者之间的差距,从而实现高职院校跟企业的双赢。其他国家对于产学研的研究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可以对其加以借鉴,探索出属于自己的一套模式。■
参考文献
[1]肖仁政,王作兴.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0(4).
[2]王雨华.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其机制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2(5).
[3]王艳辉,伍建国,王文红,等.机电类专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
2007(1).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双导师;自主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148-02
一、引言
武h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每年免推和考取的硕士研究生达200多人,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主要服务于汽车、建材行业,行业背景针对性强、对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要求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类似于本科培养中的卓越工程师,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0年开始设立的,专业覆盖范围逐步从法律、MBA、临床医学等扩展到工程、教育、建筑等学科,其目标是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为今后在相关工作岗位从事科研、技术管理等工作奠定重要的基础。
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入职前获得专业学位已成为从事某项职业的必备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覆盖了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我国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最初以培养理论创新性人才为主,在工程实践技能、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较为薄弱,且在行业应用背景方面强调不够,难以满足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工科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置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工科专业硕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以实践技能强、理论知识丰富的优势,广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武汉理工大学机电类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起点高、平台宽、应用广、特色强为特点,不仅吸引了众多应届生报考,还面向企业在职技术人员进行定向培养。由于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且其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首先必须明确其培养模式的内涵,明确培养目标;然后需要构建一支能够紧密协作的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队伍;最后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实验室管理措施,使得工科专业硕士在此框架下能够实现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
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涵
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学术性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模式方面,前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强调基础理论的学习,并设法在新理论提出、理论创新应用与实践探索方面进行突破,是属于“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后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因而在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强调基础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强调将理论用于工程实践,实现实践创新,并掌握必需的职业技能。
武汉理工大学机电类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目前已全部推行了全日制教育,避免了以往利用节假日进行集中学习、走马观花的弊端,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将研究生教育融入职业教育体系、实现终身教育的理念,充分发挥了校企联合培养的优势。目前采用“0.5+0.5+0.5”或“0.5+0.5+1”的培养模式,即利用半个学年的时间在校学习理论课程,然后在企业从事约半个学年的工程实践,最后依据工程实践情况,提出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利用半个学年或1个学年完成毕业论文。
在导师队伍建设方面,由于涉及企业实践环节,一般由校内导师牵头,通过学院聘任企业研发部门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企业导师,双方协作,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分别在校内理论学习期间与企业实践学习期间充当主要角色,在实践学习阶段结束后,结合企业的实际工程需求,签订技术合作协议或合同,同时签订人才联合培养协议,由专业硕士研究生承担项目研发的主要工作,并以此提出毕业论文的方向。
三、机电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专业学位硕士需具备实践能力,不仅要有完善的知识体系,也要能灵活应用最新科技。专业型硕士理论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一学期,第二学期主要授予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实践课程主要围绕着各个实验室的科研队伍、设备以及自己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每个实验室应加强日常管理。细节决定成败,只有从平时做起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提前走入工作岗位做准备,打下牢固的基础。规范实验室的正常学习、工作秩序,确保实验室成员正常的工作时间和良好的工作状态,严肃实验室工作作风。例如,实验室采取严格的考勤方法――每天用指纹打卡机分别在四个考勤时间节点的前半小时内进行打卡签到,错过打卡时间不得补签,特殊情况因故迟到的需经负责教师同意并备案后方可补签。实验室每个人应从自我做起,“随手关闭一盏灯,随手拧紧水龙头,随手拾起垃圾,随时提醒他人”,真正做到全员“顺把手”。实验室桌面应摆放与实验室相关的物品,其余不必要的物品不放置在桌面上;摆放物品应整齐有序;不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清洁优美的工作场所和空间环境,并且养成遵章守纪的习惯,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素养的人,真正做到“人造环境、环境育人”,保障实验室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效率。
实验室成员应遵守实验管理规定,对严格遵守者予以表扬、优先安排项目工作、优先推荐参评各级奖励、年度表彰、特别奖励等。对违反实验室各项管理规定者,按累计扣分,照以下规定处理:凡在一学期内累计违规扣分达5分者提出告诫,应向实验室例会提出书面说明与检讨,进入为期2周的考察期,若态度端正,表现良好,效果明显,经实验室例会讨论,可撤销该次惩罚,并消除5分;被告诫3次者按记10分处理;累计达10分者由实验室例会提出批评并在实验室例会做检讨,同时进入为期4周的考察期,若态度端正,表现良好,效果明显,经实验室例会讨论,可撤销该次惩罚,并消除10分。考察期内表现不佳并仍然犯错者,按相应扣分的双倍进行处罚,当扣分累计达15分者直接由实验室例会讨论,停止其所有实验室学习和研究工作,勒令离开实验室并报学院研工办备案。
【关键词】机电检测;实验教学;开放性实验;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E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26-02
引言
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实验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员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围绕提高课程实验教学质量的问题,结合“机电检测与控制”课程实验教学的开展,以强化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原来较为单一的“理论教学+验证实验”的课程教学模式,转变为“理论讲授+综合实验+开放性实验”的新模式,形成了以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
1 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其目标
1.1 依托实验室建设,构建综合性实验平台。 按照学校“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教改思路,依托军队“2110工程”建设,先后投资200多万元,构建了包括“NI数据采集与分析实验系统”、“Festo模块化气动控制实验系统”、“Festo电液控制实验台”、“紧凑型过程控制实验系统”等综合性实验平台,大大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为实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1]。
1.2 借助先进技术,培养学员创新能力。 在实验平台建设中,整个教学组通过调研、论证,引入世界一流的产品和技术,采用模块化和开放式结构,使学员借助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能够自主设计、快速构建系统。通过实验开发,开展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培养了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3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探索了课内演示性实验为先导、课外综合性实验为基础、开放性实验为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分别解决理论教学的实验验证、理论知识的升华、动手能力锻炼、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培养等问题。课内与课外实验结合的方式,解决了设备台套数少与教学班次和学员人数多的矛盾;开放性实验的开展,使得实验教学向后延伸,支持了机电基础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并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作用,大大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益,提升了实验教学质量。
2 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方法和理念
机电控制技术是武器系统发射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发射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技术。按照学校教改思路,依托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教研组对机电类专业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2.1 吸收国际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引进一流设备,提高教学实验系统水平。 在机电控制教学实验系统的建设中,针对机电控制技术的发展特点,选用国际知名品牌的德国Festo机电一体化教学实验系统,采用开放式、模块化结构,使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和快速构建系统进行实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为本学科开展机电控制技术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
2.2 构建课程基础实验平台。 围绕教学内容,依托发射系统总体与设备实验室,按照开设原理性实验、结构性实验、开发研究性实验的思路,构建课程基础实验平台。建成的机电设备状态检测实验系统,可以进行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方面的演示性、设计性实验。建成的控制器与接口技术实验系统,可以进行集中式或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演示性、设计性实验。开发的PLC控制系统虚拟实验软件,通过虚拟实验的方法,解决了硬件设备少、难以多组同时进行的问题。
2.3 开展机电类专业实行开放性实验的实验教学探索。 为解决传统实验教学内容、方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需要的矛盾,通过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以及管理办法,对机电类专业实行开放性实验进行了探索。在该模式下,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和实验仪器设备都对学员开放,在教员的引导下,学员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结果,以自我训练为主,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大有裨益[2]。
3 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成果与应用效果
3.1 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成果
3.1.1 对于专业基础性教学实验系统的建设,提出了重视吸收国际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的思想,引进一流设备,提高了教学实验系统水平。
3.1.2 在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中,围绕教学内容,按照开设原理性实验、结构性实验、开发研究性实验的思路,构建了课程核心实验平台。
3.1.3 在传统实验教学基础上,将开放性实验引入实践教学,提高了学员独立工作的能力,增强了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培养了学员的初步科研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指导教员的自我学习与提高。另外,为了提高设备开放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益,对设备技术资料进行了整理汇编,新编了“实验室实验设备及可开设实验项目指南”和“Festo机电控制实验系统使用教程”。
3.1.4 在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提出了边建设边发挥效益的思想,以最快速度投入使用,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为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1.5 所构建实验课程体系具有鲜明的机电液一体化特色,涵盖了发射工程专业涉及到的机械、液压、电子等领域,增强了对武器发射系统总体与发射设备性能等进行综合实验研究的能力。
3.2 实验教学体系的应用效果。 经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套以演示性实验为先导、以课程综合性实验为基础、以开放性实验为特色的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体系,解决了机电检测与控制课程实验教学的开设问题。
2009年以来,完成了2006-2008级武器系统与发射工程专业本科共532名学员的课程实验任务,为5期工程师逐级晋升培训班学员开设了专题教学与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开展了开放性实验,教员在“实践中教”,学员在“实践中学”,对教、学双方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对我校专业实验室开设开放性实验的一个很好的尝试。
由于实验教学开展的成效明显,武器发射系统总体与设备实验室在学校组织的军队“2110工程”二期第一批建设项目验收中被评为优秀,并被推荐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交流观摩活动。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资源;课程建设;网络平台建设
当今的社会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社会。它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善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这一切给现代教育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课题。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必然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校承担了省级重点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效率》。我们针对机电专业多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进行了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的教学工作,同时也积累了最初的教学共享资源。
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不断推广,如果搭建一个机电类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型网络平台,将开发资源与运用资源有效的结合,就可以促进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的深入,创设研究型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一、辨析概念,更新教育理念
我们首先辨析了课题概念。所谓“网络资源”是指基于计算机所建构的网络提供的一切资源。所谓“网络环境”指课堂教学中为教师或教学和学生提供网络资源。所谓“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体。
在研究中,我们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开展研究工作。“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必须主动投入学习。死记硬背的知识是“无用的知识”,学生必须在情境脉络下与问题互动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必须积极建构意义,通过内在对话与思考过程,与他人互动,来理解脉络与解决问题。创新教育理论人包围,“问题”是教与学的中介,一个好问题,就是好的学习内容和好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
二、明确目标,开展课题建设
课题研究的目标确定为:建设机电类专业主干课程习题库、素材库、课件库和案例库;设立机电类专业主干课程网络课程库;建设机电类专业主干课程资源管理系统。
课题研究的内容确定为:研究资源库分类与管理;研究网络课程库及课程资源管理系统建设与管理;研究机电类专业主干课程通用教学系统支持平台建设与管理;机电类专业主干课程教育资源应用研究。
同时确立了课题研究的原则,即,研究确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符合国家的标准与规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重视教师、教材、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坚持系统化原则、人性化原则、开放性原则、共享性原则、安全性原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坚持开发与利用并重,以教学资源的利用促进开发,进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研究中,我们本着“确定重点,由点及面,层层推进,普及推广”的原则,以行动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南,辅之其它可行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实验研究、行动研究、评价法、成果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结合关键技术,开展课题研究。如,综合多学科的网络课程库结构模型;综合多学科的网络课程资源管理系统结构模型;教学系统学习结构模型;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动态网页集成技术等。
课题组于立项申请书递交之日起就已经开始了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制定课题计划,落实人员分工,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进行论证,组织人员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课程改革与教育资源建设之间的关系、学习理论、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方面展开研究。初步建设网络信息技术的文化氛围,对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进行实验研究,积累经验,通过研讨课、讨论座谈、质量分析等形式的开展研究活动,及时发现研究中的问题,调整和改进研究的方案,计划,及时做阶段性总结,在前阶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在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如何实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最佳学习环境,探究新型教学模式;教学素材资源库的建设;网络资源的搜索、分类、获取;分学科推出教学研究课;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研究、评估与改进,撰写研究论文。并重视教学案例研究,综合分析课题成果,进一步深入对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性和可操作性进行研究。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
三、扎实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年多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已基本达到研究目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初步建设了机械基础知识学习性互动平台
机械基础知识学习性互动平台建设是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进行资源网建设和交互式学习网站设计的探索,机电专业各门专业基础课程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技术应用》、《PLC技术》、《传感器技术》等既是相对独立却又是紧密联系的,只有处理好它们之间知识的关联,才能使学习者更好地领会本专业的特点,有效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所以,在对本专业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之前应该先对本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知识点进行整合,例如,讲到螺纹连接,几门专业基础课中均有所涉及,都介绍了螺纹种类、参数和常见的几种联接方式,在教学资源的利用方面都有共同点,如联接动画、图例和一些文字资源都可以共享;同时,我们也就是要考虑到各门原分列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的知识点、重点、难点提炼出来,进行筛选后整合,将课程综合化,其掌握知识的侧重点又都有所不同,比如《机械制图》侧重于画法,《机械基础》侧重于联接与传动关系,《机制工艺学》则侧重于其加工与制造工艺,这些侧重点又是环环相扣的,体现同一专业学科之间的关联:《制图》是基础,《工艺》知识用于生产加工,《机械基础》则是零件在实践中的应用,它们都是融合于专业体系中的,整合课程时,将这些知识点串联,有利于专业知识的系统化。在整合资源时,要处理好各门课程主要知识点的关联,先将知识整合,再将资源整合。
2.全面构建了教学资源网系统
教学资源网相当于网上的教学资源库,它的建设依赖于大量的教学与学习素材资源,同时又要实现资源的有效、规范管理。在具体的建设中,媒体素材库是基础的,它包含:文本类素材(text)、图形(图像)类素材(picture)、音频类素材(audio)、视频类素材(video)、动画类素材(animation);它的上层是课件与网络课件、题库、案例库、文献资料库等素材集成单元库;最上层则体现为以课程为体系的网络课程库,这个库应囊括机电专业相当数量的各级各类优秀及精品网络课程。
资源库的资源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有:
(1)各种资料可进行查、录、删、改等。
(2)资料录入应确保单个资料的随机录入和大量资料的批量录入。
(3)多媒体素材应集成多媒体音频影像查询技术。
(4)具备良好的导航及检索预览功能。
(5)远程提交素材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络进行,具备素材的远程提交功能。
(6)相关素材显示可按学科类型、作者或关键词等显示,每一个素材都具备相关素材的显示功能。
(7)能查看他人所撰写的评论内容,对于每一个素材内容使用者都可以对其发表评论。
(8)当用户选择多个资源下载时,支持多文件压缩下载。
(9)支持多媒体上传和下载,保证多媒体传输的安全性、稳定性和保密性。
3.运用和JQquery设计了网络框架并进行了测量调试
系统采用和JQuery相结合,将高职校各门课程的课件讲义、电子教案、参考资料、试卷习题等十六种分类自动分类,并存放在服务器中,同时将每个上传的课件的相关信息记录到数据库服务上,包括课件名称、运行环境、资料类别、添加时间、更新时间、文件大小、课件格式、上传会员、审核状态、审核评语、推荐等级、下载地址、适用专业、适用年级、下载次数、点击次数等。
系统前台(首页):用户登录、站内统计、课件搜索、友情链接、精品课程、分类。
二级网页:热门课件讲义下载、课件讲义中心。
三级网页:课件的详细信息,包括课件名称、运行环境、资料类别、添加时间、更新时间、文件大小、课件格式、上传会员、审核状态、审核评语、推荐等级、下载地址、适用专业、适用年级、下载次数、点击次数。
系统后台:后台登录、系统配置、修改密码、系统维护等。
在数据库结构中,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00,建立名称为“CourseWareDownLoadSystem”的数据库,包括课件信息表、用户信息表、课程信息表、类型信息表、等级信息表、专业信息表、年级信息表、公告信息表、投票信息表。
主要特点显示为:
①登录后才能下载和统计下载次数。
②TreeView动态目录树的创建。
③Gridview分页查询。
④在页面装载或查询时,将strsqllh动态绑定到SqlDataSource1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