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医学毕业生个人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07-18 01:02: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医学毕业生个人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医学毕业生个人总结

第1篇

思想上。我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积极参加各项思想政治学习活动,我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勇于进取;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在临床实习期间,持着主动求学的学习态度,积极向临床上级医生学习,为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热爱医学事业,并立志献身于医学事业。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学习上。三年来,我不断地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圆满的完成了全部课程,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医学专业课程。同时,在不满足于学好理论课的同时也注重于对各种相关医学知识的学习。

第2篇

(南医学院临床学院海南海口571101)

摘要:对毕业生开展自我评价调查,为学校调整学生培养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156名毕业生进行自我评价调查。结果:医学毕业生自认管理能力、竞争意识不足,英语水平、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欠缺,学校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对个人职业存在影响。结论:通过完善课程设置体系、强化就业指导能力建设、增加人文医学培训等有助于全面提升医学生素质。

关键词 :医学毕业生;自我评价;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7.0034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发展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通过毕业生自我评价,探寻影响毕业生的关键因素,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良措施,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实践中的“着陆点”。

1调查目的、方法和对象

1.1调查目的

为了学院更好的发展,完成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创新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理念,始终与社会的需要保持一致。

1.2调查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内容包括毕业生的工作现状、自我评价、业务能力、英语水平、自我发展的影响因素、课程设计对实际工作的影响等内容。

1.3调查对象

海南医学院临床学院2011-2013的毕业生,本次调查采取网络调查,共邀请到156位毕业生参与,有效问卷156份,回收率为100%。

1.4统计方法

对回收的问卷,采用双人双机录入,通过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

2调查结果

2.1毕业生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有156人参与,其中男生占46.15%(72/156)、女生占53.85%(84/156),调查对象涉及到临床医学专业138人,占总调查对象的88.46%(138/156);医学影像学占8.97%(14/156);康复医学占2.56%(4/156)。学生收入在2 000以下的有54人,占34.62%(54/156);2 000-4 000元的有76人,占48.72%(76/156);4 000元以上的有26人,占16.67%(26/156)。

2.2毕业生自我能力评价

毕业生自我评价主要反映个人能力在工作中的表现。调查显示,在工作中能完全胜任的人有122人,占78.21%,不能完全胜任工作的有34人,占21.79%,完全不能胜任的为0人。因此,选取了思想表现、敬业精神等9个指标对毕业生进行了全方位评价,统计结果如表1。

统计结果表明,毕业生在思想表现、敬业精神、工作态度、组织纪律、责任意识、协作精神等方面自我评价较高,均在90%以上;84.62%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工作能力较强。学生自认为在竞争意识和管理能力方面稍显不足,均在70%以下。因此,毕业生要加强管理能力的学习、竞争意识的培养,学校各级部门应重视学生在这二方面能力建设。

2.3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人职匹配”的能力。毕业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延续。因此,毕业生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两个层次,它是大学生成功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能力,是一种与职业密切相关的综合能力(见表2)。

毕业生工作后,认为自己分析能力、专业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分别占调查对象的81.41%、80.64%、76.89%;而认为自己在英语水平欠缺的占54.49%,其次是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分别占到了45.51%、30.77%。

2.4影响毕业生发展的评价

毕业生走上工岗位后,突显自身能力不足,个人职业发展受限。通常来讲,影响学生职业发展的二大因素,一是在校期间能力的培养,二是工作环境的熏陶(见表3)。

通过调查,毕业生认为影响自我发展的因素中,个人继续学习的能力对自己职业影响最大,高达82.05%(128/156),其次是个人专业理论水平占所学专业对口情况,分别占80.77%(126/156)、75.64%(118/156)。毕业生认为学校的教学方法对自己工作后职业生涯的影响存在,但不是最重要的,仅占45.51%(71/156)。

2.5毕业生对在校期间课程设置的评价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受的教育,特别是专业知识、教育理念将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因此,大学课程设置(教育计划)对大学生毕业后影响深远(见图1)。

统计结果显示,大学期间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对自己工作影响最大,分别占到85.26%(133/156)、83.97%(131/156),英语和思想政治教育类对个人工作也有较大的影响,分别占61.54%(96/156)和44.23%(69/156)。计算机类课程和公选课对个人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3相应建议

3.1完善大学课程设置,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接轨

学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的需要应该成为大学专业设置的导向。而专业课程(教育计划)设置同样也需要根据社会需要来开设,学校应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理念,践行“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就要真正地围绕学生的需求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调整课程设计,以最大限度与社会接轨为目标,全方位提升学生能力。

3.2强化英语、计算机在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英语、统计学、计算机”被视为现代大学生的三项基本技能。英语不止作为一门语言和交流工具,而是被提升到了必备技能的范畴,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查阅专业文献、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撰写高水平科研论文等都离不开英语。因此,学校应加强学生英文专业文献检索、英文论文撰写、英语口语等内容教学,突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英文水平。此外,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由信息化向智能化迈进,要求医生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因此,对医学生教育要增加医院大数据处理、HIS等内容的讲授。

3.3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应包括大学生就业能力和毕业后就业能力。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就业指导要形成完整体系,有专门的师资队伍,培训不能流于形式。特别是对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大学生获得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构建就业指导“一次培训,终身受益”的就业指导观。学生在大学期间接受较为系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这不仅体现在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更应考虑着力提升学生毕业后职业规划理念的培养。

3.4夯实第二课堂,全面提升学生能力

专业课堂培养学生的“智商”,而第二课堂更多的则是提升学生的“情商”。针对学生“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欠缺问题,学校各级管理机构应鼓励学生加入各种社团,并有序引导社团开展工作,着重提升学生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此外,科研部门、教务部门为学生提供科研项目资助,鼓励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3.5加大医学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素养水平

医学人文是既重视科学研究方法,又看重人性的适应和发展。大多医学类专业学生拥有理工科底子,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类的学习“上心”不够。针对目前医院工作现状,结合学生管理能力不够、表达能力欠缺等问题,增加学生医患关系学、医院管理学、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等模块的培训与学习,增加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医学生医院环境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建利.面向行业和西部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J].中国高等教育,2007(6)

2卫魏.高校学生满意度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3)

3李学鸣,彭杰.论高等学校共青团工作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董占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09(10)

第3篇

关键词:毕业生调查;问卷设计;偏倚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049-03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同时社会对毕业生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理多次强调,关于高等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一所高校办学成功与否不是在于培养了多少学生,而是在于培养了多少为社会服务的高素质优秀人才。而如何能对毕业生群体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则需要通过毕业生调查来实现。纵观国内有关毕业生调查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

一、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视角阐述毕业生调查的应用模式

在与毕业生关系密切的群体中,一个重要的关系人是用人单位,这是毕业生的最终去向,因此很多人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视角来进行研究,认为毕业生应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和标准来调整自身的素质结构,高校教育的结构与内容也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调整。

吕部[1]的研究以ABC学院的2011、2012届高校毕业生雇主单位为研究样本,开展了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研究。在咨询了10位研究用人单位满意度专家与深度访谈了32位ABC学院毕业生雇主的基础上,确定了高校毕业生为社会服务的质量主要从思想精神、协调沟通、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来测量,然后根据以上三个维度设计了13道选择题的问卷进行辅助调查分析。调查采用大量发放问卷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最后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的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思想精神、协调沟通、专业能力三个维度能较好地测量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姜煜林[2]的研究以Y工学院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为调查对象,调查采用邀请、电话、邮寄等方式,与用人单位的领导、人力资源部门主管或毕业生所在部门主管进行交流和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多重二分法记录选择,列出9类当前人才招聘中用人单位最有可能考虑的录用因素,由被试者根据本单位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第二部分采用Likert五点记分法设计量表,用以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11类基本素质以及总体表现和发展前景的评价,让调查对象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分档。最后统计数据并分析了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人才使用与人才发展过程中所看重的因素及原因,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保证和促进这些因素的形成,以使高校教育更加契合劳动力市场需求。

张静[3]等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同济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二系2002届~2007届临床医学专业的200名毕业生的雇主单位作为调查对象,从以下四个方面设计问卷进行了调查:(1)用人单位看重的毕业生素质;(2)毕业生敬业精神及工作态度;(3)毕业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4)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问卷由毕业生所在科室的主任或负责人员填写,然后以邮寄的方式回收。最后得出如下结果:用人单位看重的毕业生素质的前3位依次是综合素质、敬业精神、专业技能;被调查的毕业生在科研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方面较为欠缺。

二、从毕业生自身角度进行研究,对其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关于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分析,有两方面主流的研究,一是就业能力,二是生存现状。自本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推行高校的扩大招生政策,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样势必会带来毕业生规模的大幅增加,继而造成持续的就业压力。因此,高等教育的社会效应就得到了质疑,高校的社会问责压力也日趋凸显。

朱熠[4]通过对新疆某医学高校预防医学专业2002―2007年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统计与分析,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研究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共发放毕业生调查问卷221份,有效问卷176份,问卷分为三部分进行综合调查与分析。其中包括:第一部分,了解毕业生的个人信息,性别、民族、生源地、现户口所在地、现工作单位情况。第二部分,自编调查问卷采用选择备选答案方式,问题涉及毕业后进修情况(三个月及以上、三个月以下);取得的成绩获得的奖励、参与课题和发表的文章两个方面,问题涉及是否参加过各种进修和培训、参加次数、进修和培训地点、进修和培训时间、进修和培训目的、培训是否对工作起到作用、是否受到奖励和参加课题、参加课题的级别、的数量和级别及编写专著情况等共十八个问题。第三部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采用选择备选答案方式,问题涉及专业是否对口、择业标准、择业方式、择业障碍、求职决定因素、影响求职的社会活动和教学活动、初就业工作单位、工作单位类别、工作满意度等十六个问题。通过对以上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本专业读研率高,毕业生去向以传统的医院、行政单位以及事业单位为主,基本上都是行业内的单位,专业对口率高,并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择业标准更倾向于个人发展及工作的稳定度。建议毕业生放宽对就业单位的选择,摈弃一次性就业的观念,同时建议学校加强对就业工作的指导与引导,使指导就业工作不局限于毕业生,使大学生尽早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设计。

贾红杰[5]采用问卷调查法及个案访谈法对上海某高校的部分毕业生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考察了其毕业十余年后的生存质量及在校期间表现,采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系统阐述了影响毕业生生存质量的在校经历影响因素。样本的选择对象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987―1990级的本科生,共计106人,正式问卷由当时毕业生的班主任、任课老师、辅导员填写,并赋予他们不同的权重。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学习成绩不是影响生存质量的最重要因素。(2)适应新事物能力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3)影响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还有踏实肯干精神、实践经验、善于学习能力及沟通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三、从用人单位需求与毕业生自身认知比较的视角进行调查研究

在对毕业生自身进行定位、评价方面,单方面的调查有失偏颇,应从不同的视角去研究,才能更全面地描述毕业生现状,了解毕业生需求。

徐凯[6]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探索了天津地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调查对象既有用人单位,又包括毕业生,调查内容为双方对就业能力的认知。他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各项能力的权数,得到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和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认知程度重要性排序。对比两组问卷相同能力的差异性,探究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能力缺口。继而,从学校角度,通过改变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加强校企合作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从政府角度,对用人单位进行引导,调整用人单位能力需求,让用人单位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岗位,给予大学毕业生更多的能力培养。

王欣[7]从顾客满意度视角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情况进行了研究,他将用人单位作为高等教育的最终顾客,将毕业生作为高校的内部过程顾客。通过以上类比,选取了河北省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及所在用人单位作为调查对象,从三个方面考查了河北省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顾客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河北省本科毕业生的满意度、毕业生对河北省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感知质量、毕业生在自我评价和各项素质重要性认知方面与用人单位的差异。最后总结出河北省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四、从高校教育评估及高等教育质量角度进行研究

教育评价的思想由来已久,自从系统实施教育的机构出现以后,就有了教育评价,现今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评价在发达国家已形成系统、完善的制度。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日趋完善。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赵宇[8]通过问卷调查对哈工大的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估进行了研究。采用随机分层等距整群相结合的抽样方法,共收集了253个班级的6047位毕业生的联系方式,毕业生问卷的主体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毕业生基本情况、毕业生在哈工大读本科时的情况、毕业生对母校本科教育的评价、毕业生个人现状、毕业生第一次工作时的状况。问卷发放采用问卷调查网站与纸质问卷邮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邮寄问卷1300份,仅回收有效问卷100份,网站回收问卷464份,应答率较低。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价是综合性很强的评价,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社会声誉的评价、高校对毕业生的评价、毕业生的自我评价、社会公众对毕业生的舆论评价。文章从毕业生的自我评价角度展开了深入研究,仅从理论层面论述了其他三方面对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价的影响。最后,文章展望了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估模式的构建:教育行政机构、高校及中介机构都是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估的主体,评估内容包括毕业生质量评价、毕业生就业评估、毕业生自我评估、社会大众评估。评估指标涵盖毕业生就业率、深造率、校友对学校贡献率及毕业生自我价值实现等。评估模式呈动态化,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定为21世纪第二个十年高等教育的发展议题之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赵琳[9]等采用了“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调查问卷(CCSS)2012版”,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和系数集束化的方法,考察了学生的先赋性因素与获致性因素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机制,即大学前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机制。2012年,清华大学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对59所院校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644份,共得到有效问卷71698份。根据调查前的分层随机抽样设计,59所院校中有55所是全国随机代表性样本。在对分层变量进行加权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分析代表性样本中的“985”院校、“211”院校和地方本科院校共计55所院校67182个样本的数据,具体包括10所“985”院校的11834个样本,15所“211”院校的18519个样本,以及30所地方本科院的36829个样本。通过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无论对高等教育的过程质量还是结果质量,学生获致性因素即高中教育经历的影响都要明显大于先赋性因素即社会阶层的影响。并提出设想――备受瞩目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CAP)试点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由中国教育学会联合国内多所知名大学、一流中学共同组织实施,旨在改变现有单一选拔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等方面进行重新,让学有余力的高中生及早接触大学课程内容,接受大学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的训练,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最符合其能力和兴趣水平的教育,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胜任力。

五、存在问题与研究方向

综观国内的相关研究资料,我们发现现有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进展,但同时仍有许多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现有的文献表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针对毕业生调查的研究已经比较多。研究视角具有广域性:从用人单位角度、从用人单位与毕业生自身比较角度、从毕业生自身角度、从高等教育评估及高等教育质量角度等方面。这种广泛的研究推动了该领域理论知识的不断积累,使毕业生研究方面的理论日趋完善。

但现有文献也有不足的地方:(1)在问卷设计方面,多数文献采用专家咨询法、预调查回馈等来设计问卷,问卷形式及内容的设计上还有待改进。(2)多数文献关注问卷内容的适切性多一些,在防止偏倚方面有待加强。(3)在问卷的发放及收集上,在调查对象样本的选择及抽样方法方面,受课题时间、经费及调查对象的依从性限制较大,样本量的选择及问卷的回收率方面还有待加强。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1)做好调查的前期工作,对待调查人群进行熟悉,提高调查对象的依从性。(2)在问卷的设计中,应结合调查人群及研究课题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在敏感问题的设置上,注意提问技巧,防止拒答,并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3)在调查毕业生方面,可综合考虑,从多角度立体定位毕业生的现状,如结合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自身评价、高校对毕业生的评价等多方面因素对毕业生现状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吕部,董兆武.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满意度实证研究[J].探索,2014,(02).

[2]姜煜林.用人单位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6).

[3]张静,梅竹,宋楠.同济大学医学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03).

[4]朱熠.新疆预防医学专业民、汉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09.

[5]贾红杰.关于大学生在校经历与毕业后生存质量的研究――以上海某高校部分毕业生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6]徐凯.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天津市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调查[D].南开大学硕士论文,2011.

[7]王欣.高校人才培养的顾客满意度研究――以河北省本科院校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8]赵宇.高校本科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估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9]赵琳,王文,等.大学前教育经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兼议教育领域综合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6).

[10]李秀一,孔寅平,文.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人类工效学,2010,(02).

第4篇

一、实施范围

年我市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实施范围共10个县区(以下简称实施县区)。

二、目标任务

(一)大力实施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工程。按照年度招录计划,从高校毕业生中为全市7个县区的乡镇共招录43名公务员。

(二)大力实施基层教师、医疗卫生、农技队伍建设工程。为实施县区每所高中招录师范专业本科生2名,每所农村初中招录师范专业本科生1名;每个乡镇卫生院招录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1名、医护专业专科毕业生1名,为每个实施县区的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招聘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以上毕业生6名;为每个实施县区的乡镇招聘专科以上农、林、水、牧、机或城镇规划建设等专业毕业生5名。全市共计划招聘农村基层从医从教、从事计划生育和农技服务人员500名。

按照省上安排,做好我市大学生到农村从医从教助学金项目选拔工作。在省内高校师范、医学专业设立110个助学金名额(其中师范类60名,医学类50名),为实施县区选拔有志到农村从医从教的在校本科生进行资助。

开展高中贫困生跟踪资助工作,每个实施县区确定资助对象50名。

(三)大力实施支农、支教、支医(以下简称“三支”)工程。从市级选派90名(其中农技人员30人,医生30人,教师30人)、各县区选派20名(其中农技人员5人,医生5人,教师10人)中级以上职称的农技人员、教师和医生,到实施县区及所属乡镇开展“三支”工作。

(四)大力实施学历教育工程。在“振兴计划”实施县区的乡镇、街道办事处选拔200名35岁以下、未取得国民教育大专以上学历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进行学历教育。

(五)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培养、选拔农村实用人才1万人。

三、实施步骤和方法

(一)准备阶段

本实施方案下发后,各实施县区和市级有关部门要按照要求,及时制定本县区、本部门的具体实施意见,部署安排工作,明确工作责任。具体实施意见于6月底前报市人事局人才引进开发办公室。

(二)实施阶段

1、调查摸底,确定需求。

基层公务员招录确定需求工作按照既定程序进行。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医从教、从事计划生育和农技服务工作,由各实施县区在5月以前按目标任务,对拟招聘人员及接收由助学金资助大学生的专业、岗位、数量进行调查摸底;“三支”工作由市、县相关部门负责对本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情况和基层需求情况进行调查;资助有志到农村基层工作在校大学生工作按照省人事厅和教育厅安排,由市、县人事部门协助高校对符合专业要求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资助贫困高中生工作由各实施县区人劳局牵头,教育部门组织进行调查摸底;学历教育工作由各实施县区人劳局按照省、市要求进行调查摸底。

各实施县区和市级有关部门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各相关单位编制空缺情况和省、市振兴计划年度目标任务,提出具体工作方案和人才需求计划,商县区编办审核确定后上报市人事局、市编办,市人事局、市编办共同审定后报省人事厅、省编办及其他有关部门。

2、分项实施,完成目标任务。

(1)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医从教、从事计划生育和农技服务工作。5月底前,省、市人事部门按需求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招聘信息。各县区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确保广大高校毕业生及家长及时了解相关信息。6月底前,按照省上规定的招聘条件、范围等,由市人事局统一组织,按县区进行公开招聘。招聘工作结束后,市人事局将招聘人员名单报省人事厅,由省人事厅通过媒体予以公示。8月底前被招聘毕业生持就业协议、报到证、资格证书到有关县区人劳局报到。

(2)选派人员开展“三支”工作。市、县农业、教育、卫生部门要根据实际需求情况,及时抽调相关专业技术人员。6月底以前支医、支农人员进驻各乡镇开展工作,秋季开学时支教人员进驻支教点开展工作。“三支”人员的考核由各实施县区负责,并将结果反馈给派遣单位记入本人档案。

(3)开展资助有志到农村从医从教的在校本科生工作。各实施县区要按照省、市要求,积极做好大学生到农村从医从教助学金项目实施工作。在省内高校师范、医学专业为全市选拔确定110名有志到农村从医从教的在校本科生进行资助。

(4)开展高中贫困生跟踪资助工作。由教育部门牵头组织实施,人事部门配合。每个实施县区在其所属高中选择50名困难家庭、学业优秀的农村贫困高中生进行资助,费用从市、县振兴资金中列支。贫困高中生个人先行申请,经所在学校和县区教育局确认后报县区人劳局,县区人劳局审核同意后报市人事局审核确定受助生。

(5)开展学历教育工作。各实施县区人劳局进行调查摸底后,将确定的学历教育人员名单报市人事局,经市人事局汇总初审后上报省人事厅。省上将由教育厅负责落实实施学历教育院校,8月份组织考试,9月份考试合格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分脱产学习和业余学习两种形式,由参加学习人员根据情况自主选择。脱产学习人员学习期间保留本人职位,其工资来源、发放渠道不变。对列入学历教育计划、按照学历教育程序进行,并获取国民教育学历的人员发放资助金。

(6)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各县区和市级人事、农业、水利、林业、扶贫、劳动等部门要依据调查摸底情况,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的,依托农校、农函大、农广校、农职校、林广校,采取短期技术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函授教育与脱产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田间地头实际操作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三)检查验收阶段

年底前,各实施县区人劳局要会同相关部门对本县区年振兴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自查,重点检查招录人员的到岗、奖励费发放等情况,“三支”人员工作情况,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养等方面工作的完成情况,并将自查报告报送市人事局。市人事局要与相关部门组成检查组对各有关县区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四、保障措施

(一)确保选派毕业生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对振兴计划选派到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工资和福利待遇由相关县区政府按照国家标准,按时足额予以发放。为了鼓励各县区为基层招聘高校毕业生,从年起对列入振兴计划为基层招聘的高校毕业生,由市财政在转移支付资金中按每人1万元的标准拨付工资补助资金,由县、区财政弥补振兴计划招聘人员的工资支出。

(二)加大振兴资金的支持力度。对选派到基层从教和从事农技服务的本科毕业生基层工作奖励费,由省、市各负担50%;到乡镇卫生院和计划生育服务站工作的医学专业本科生基层工作奖励费,省级负担2/3(每年3335元)、市级负担1/3(每年1665元)。

(三)增加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资金支持。在省、市振兴资金中列出专项经费,用于农村急需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工作。

(四)确保招录高校毕业生的编制和岗位。招录的基层公务员,部分使用本单位行政编制,部分使用周转编制或专项编制。切实落实振兴计划招聘的从医从教、从事计划生育和农技服务的高校毕业生编制。各县区事业单位新增人员,必须控制在市上下达的增人计划以内。振兴计划实施县区为农村中小学、基层站所等招聘工作人员,全部纳入振兴计划,并享受振兴计划相关政策。各县区自然减员后的空缺编制,优先用于振兴计划招聘的人员。

五、工作要求

第5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合作;医学检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223-02

一、引言

自从18世纪雷文霍克用自制显微镜看到细菌,使微生物病原学得以成立,医学检验(微生物检验方面)这门新兴学科就开始萌芽。但我国医学检验起步晚,解放前虽有北京协和、湖南湘雅、山东齐鲁、广州中山等医学院校开展相关专业建设,但组织形式松散,多附设在院校的各个教研室内,全国仅有两三所医学院校能培养出少数检验医学技术人员。近年来随着医疗行业的飞速发展,医技型人才缺口进一步扩大,职院校担负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但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结构、规模、质量、效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发展方式、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等关键环节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基于从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医学检验技术院校合作模式入手,分析当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的难点,并通过院校合作模式的成果找出发展的新途径。

二、中职医学检验专业发展的困境

1.校内实训场室和经费有限。学生技能训练离不开与教学相配套的实验实训操作室。但学校的实验实训室只能提供基础性的实践训练,跟行业的实际情况往往脱节。其次,实践操作需要标本,某些稀有标本(如脑脊液、骨髓等)学校无法获得,多数试验仪器设备昂贵,但使用率不高,有的甚至一年只用一次(医学类仪器专业性强,有些仪器只专用于特定检查项目,因此只有在讲解特定章节的时候才会使用)。

2.严重缺乏专业课老师。该学校的医学检验专业从间断招生到现在每年级4个班,学生人数猛增。但中职学校学生基础较差,办学条件差,缺乏跟得上时展步伐的先进设备。大部分老师没有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新理念少,天天忙于备课改作业,办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僵化,培养的学生大多缺乏创造创新意识。

3.解决思路。通过到国内先进的示范校学习、听取专家建议、学生调查问卷等方法集思广益,尝试新的教师引进模式――聘请行业专家、临床一线高技能工作人员为学生讲授专业课,同时将部分实验实训与临床结合,直接将实验室放入临床检验科相应科室。

三、中职医学检验专业院校合作方法

该校结合实际,通过征求专家、学生的意见,设置2个实验班,共计80名学生,并将专业建设与能力提升联系起来,通过聘请行业专家采用“会课”、“串讲”的方式,开展最能符合临床要求的理论教学;将一些实验项目放在医院专业实验室进行。参与教学的行业专家共计12人,累计授课600学时;开展的校外实验项目65个,每个学生至少参与380个学时的实验教学,整个院校模式历时1年。

1.行业专家授课模式。针对现有中等医药卫生职业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标准还在进一步规划和改革中,为了更好地做出探索性的尝试,该学校聘请了当地三甲医院临床检验一线专家开展授课,其中授课内容按照与临床一线实践实际联系紧密的理论讲解,并且将内外科等其他专业知识穿插起来,用整体、系统的观点深入讲授。值得一提的是,《免疫学检验》与《微生物检验》使用的是串讲模式,将两种教材、两门学科中的知识点贯穿起来,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累计授课1992学时。

2.实验项目临床化。实验实训的项目同样是按照《临床检验》、《生物化学检验》等4门核心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包括了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粪便形态检查、尿沉渣检查\半自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使用、血清葡萄糖测定\免疫比浊测定法(C3定量测定)、间接凝集试验(类风湿因子检测、甲胎蛋白检测)、葡萄球菌属和微球菌属的检验、链球菌属的检验、肠球菌属的检验等。实验实训的方法采用“一对一”、“一点多面”的方式进行。“一对一”是针对难点、重点,尤其是需要高度重视的实验项目,导师统筹安排学生单独指导,在时间上实现了轮换调度,既保证了教学的质量,同时节省实验时间。“一点多面”指的是实验导师通过示范操作讲解实验的基本点和重难点,要求学生自行按照学过的理论和操作说明展开练习,主要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在比较简单、容易掌握的训练课程上,一方面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

四、中职医学检验专业院校合作模式的成效

这种“一引进”、“一走出”方式,充分挖掘有效教学资源,实现通过院校深入合作提高师资水平、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这一建设目标。首先解决该校医学检验专业专业课老师缺乏的燃眉之急,保障了应有的教学质量,且在这种行业专家授课的模式下,总结了宝贵的经验财富,进一步为改革中等职业类专业建设提供了完善的理论、技术资料。其次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院校合作实验班的毕业生本年度就业率达到了95%,且均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通过后期的追踪回访,90%以上的医院表示这种院校合作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基本达到了现阶段临床实践的要求,病患家属以及社会反映均为良好。从学生个人的角度阐述院校合作模式的优缺点,第一巩固了已有的理论知识,第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带来学习的成就感,第三保障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各方面的需求。

五、前景与不足

纵观本次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院校合作模式开展的前前后后,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专业老师缺乏且培养慢、教学设备滞后且更新快的障碍,通过校院之间的深度合作,让学生技能在做中学,学中做。它可以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和前瞻性,可以尝试将这种模式运用到更为广泛的医学教育中,如现阶段的护理专业、药剂专业、助产专业等,都需要用行业需求的角度去挖掘更好的教育教学模式。当然,这种院校合作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局限性,如对环境的要求高,对学生的基本素质有一定的要求,更有专业方面的限制,如护理专业在实践过程中,如何避免可能发生的医患矛盾就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深思。

值得肯定的是,该学校现已在国家第二批中职示范校建设的项目中,将院校模式扩大到护理、药剂等专业的建设中,并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有理由相信,一个完善、系统、工教结合的卫生职业教育将向我们徐徐走来。

参考文献:

[1]黄达人.关于职业教育的几个观点[J].职业技术教育,2013,(18):22-22.

[2]翟悦.东西部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办学的需求与基础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3,(30):9-11.

[3]黄达人.关于职业教育的几个观点[J].职业技术教育,2013,(18):22-22.

[4]常冰梅.校院合作培养技能型医学检验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3):28-29.

[5]徐克前,李登清.多模式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促进医学检验复合型人才培养[J].检验医学教育,2011,18(4):3-4.

第6篇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2004年5月至2006年5月分别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实习的2000级和2001级广西医科大学口腔本科临床实习生共66人;同期实习带教老师36人,总计102人。

1.2 调查方法:对上述调查对象在完成口腔临床毕业实习后进行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内容包括:考研、找工作、学习兴趣、实习态度、老师素质、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医院管理、其他因素。调查问卷统一印制、统一发放、统一回收,不记名。共发出调查问卷102份,收回有效问卷102份。

2 调查结果

在收回的102份有效问卷中,按所占比例的高低,分别是:找工作31.4%(32/102)、考研27.5%(28/102)、实习态度18.6%(19/102)、老师素质8.8%(9/102)、学习兴趣6.9%(7/102)、教学方法2.9%(3/102)、教学条件2.0%(2/102)、医院管理1.0%(1/102)、其他因素1.0%(1/102)。

3 讨 论

3.1 影响口腔医学生毕业实习的因素分析

根据收回的102份问卷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占前5位的影响因素分别是:找工作、考研、实习态度、老师素质、学习兴趣,占调查总数的93.1%(95/102);而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医院管理、其他因素等则只占6.9%(7/102)。这说明找工作、考研、实习态度、老师素质、学习兴趣等是影响口腔医学生毕业实习的主要因素。

3.1.1 找工作: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大医学院校相继设立了口腔医学专业,而且招生人数也日益扩大,这样口腔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就越来越大了。为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实习生在临床毕业实习的过程中,也就开始着手准备各种面试资料以及参加各种招聘会活动,这样放在临床实习上的精力也就分散了。特别是实习的最后半年,因忙着联系工作单位,实习学生难免请假外出联系工作单位。在这种关键时候,实习单位同样意识到联系工作单位对学生来说事关重大, 甚至影响终生。实习单位只好允许学生请假,这样就占用了实习学生不少的实习时间,耽误了宝贵的实习机会。

3.1.2 考研: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对高层次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知识的重要性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实现个人远大抱负,越来越多的口腔本科毕业生趋向考研;同时,由于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分配去向主要面向基层,就当前来讲,大多数口腔本科毕业生渴望留在大、中城市工作而不愿到基层。部分毕业实习生,因暂时还找不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不得不把精力放在考研准备上,把考研作为一种谋取理想职业的出路。这就导致近年来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报考研究生的比例逐年上升。但是,毕业实习是一个医学生学习临床实践技能的最佳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临床医学专业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招收的研究生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而实习医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复习考研,势必对临床技能的学习造成较大影响,导致实习质量的下降。准备报考研究生的实习生,把毕业实习当作考研准备的非常时期,这部分学生几乎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复习考研的各门功课上,无法安心实习工作。特别是考研准备时间基本在实习的中途阶段,这样大大影响了实习的质量。本次调查显示,有27.5%以上的实习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忙于考研准备,甚至以各种借口请假不上班,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复习考研上。

3.1.3 实习态度:本课题所调查的口腔专临床毕业实习医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精神,对繁杂的临床实习兴趣不大,学习态度不积极,不愿接触病人等现象较为普遍。众所周知,学习的关键是内因,如果实习态度不端正,势必造成实习生对临床所实习科目缺乏主动性,只能被动的灌输。可想而知,这样的实习态度是不会有很大收获。因此,实习态度是否端正是影响实习质量的又一主要因素。另外,由于临床实习成绩仅占毕业总成绩的比例较小,实习成绩的好坏与毕业分配关系不大。这样的比例不合理,起不到有效的激励作用,这样也会造成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动力。如此下去,势必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导致临床实习质量的下降。

3.1.4 教师素质:一般来说,带教老师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常常会直接影响到临床实习生的实习质量。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层次越来越多,临床带教老师在完成正常的医疗工作后,还要承担各种层次的教学工作以及科研工作,这就造成带教老师编制严重不足,往往是教师在医院下了夜班就要赶往教室上课,不能保证固定的实习带教。其次,经济因素的制约。与教学相比,显然,临床工作的经济利益更直观、社会地位更突出,劳动成果更被尊重。因此,部分老师对带教实习的教学工作积极性不高,用于带教实习的精力投入不足,教学意识淡薄,从而出现重临床工作轻实习教学的不良现象,直接影响到实习教学质量。还有部分带教老师缺乏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带教不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无法保证实习质量。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人们法制意识和思想观念、经济状况的改变,导致社会对医疗保健的要求大幅度提高,这样对培养的医学生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而我们的教学条件、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都相对陈旧,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要求。

3.1.5 学习兴趣:医学生对临床实习的浓厚兴趣是维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的和基本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实习的内在动力,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实习任务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经济意识等都在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同样,受到社会大气候、医院环境、毕业分配前景等的影响,口腔临床实习生也受到了冲击,心理状态发生了复杂的变化。有的学生为了毕业后有更好的工作单位,顺利地晋职、晋级,而一心一意想报考研究生,实习采取应付态度,不愿接触病人,不愿承担临床实际工作,以免“浪费时间”。有的学生为了今后有好的分配,一下实习点便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拉关系、找门路,整日为分配同题忧心忡忡,从而大大影响了对临床实习的积极性。还有个别学生受社会大“气候”和医院环境的影响逐渐滋生了较重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利用临床接触人员广、层次多的机会广泛进行社会话动,追名逐利,无心向学。在这些心态影响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大大减弱,从而影响实习质量。

3.2 采取的相应对策

综合分析上述影响因素表明,口腔实习生的个人行为对实习质量的影响是占主导作用,外部原因如带教老师的素质等也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为了提高口腔医学生的实习质量,笔者认为,首先应针对实习生个人因素着手,采取相应的对策。

第一,应加强口腔医学生的临床前教育。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从强化理论知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爱岗敬业精神,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学生临床前的教育。努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临床思维及操作能力强,医德高尚的新时期口腔医学人才[1]。在我们所调查的口腔实习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他们一直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成长,对“吃苦”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感性认识。因此,加强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思想教育,帮助实习生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责任感,增强他们为医学事业的献身精神和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高尚医德尤为重要。教学主管部门在进行岗前培训时,对学生要进行充分的吃苦耐劳精神的教育,端正实习态度。为学生制定成为合格医生的目标,让学生自订近期和远期目标,促使他们为实现实习目标勤奋学习,努力进取。这对提高临床实习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二,加大实习成绩占毕业总成绩的比例,促进临床实习质量的提高。临床实习是口腔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医生的重要阶段。实践技能知识学习和掌握得好与差,对他们今后独立从事临床医疗工作起着关键性作用。就目前而言,衡量一个口腔医学实习生的最重要标准是考试成绩而不是实习考核成绩,这无疑对实习生的实习起消极作用。为了提高学生对实习的重视程度,提高临床实习成绩在毕业总成绩中的比例已势在必行,并将其作为毕业生分配的重要依据,促使实习生重视临床实践的学习。如果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就无所谓质量,实习教学也同样需要各种考核制度来监控[2]。医院教学管理部门要制定一套系统的、统一的出科考试及评分办法,考核组由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专家督导组共同负责担任,注重加强对实习生进行临床技能的考核,特别是实践技术操作、临床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病例及辅助诊断资料分析等综合能力的考评,对不合格者限期补考或延长实习时间,缓期毕业,真正做到学校、医院、学生三方面共同努力,切实提高临床实习质量,避免重理论轻实践、动手能力下降等高分低能现象。

第三,合理解决临床实习与找工作、考研等矛盾冲突。找工作、考研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占用了不少临床实习时间。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问题,如何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是每一个大学生不得不面临的实际问题,正确的处理这些问题,将对口腔实习生提高实习质量有很大帮助。我们认为,学校相关部门应将用人单位请进来,组织用人单位来院校开展招聘活动,进行双向选择,这样实习生就不用到处奔波,可减少宝贵实习时间的不必要浪费。

对于口腔实习生报考硕士研究生,学校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因为,报考研究生是时展的需要,医学领域更需要高层次人才去发展和提高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对有志报考研究生的学生给予正确引导,利用业余时间办考研辅导班,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励实习学生用业务时间比如晚上、或周末去准备,而尽量不占用实习时间。口腔医学实习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门诊轮转,在口外病房实习时间仅为一个半月。如果考研的学生准备时间和病房实习时间发生冲突,可选择暂缓到病房实习。对报考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使其认识到考研虽是继续深造、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但绝不是唯一途径,更不是唯一机会。学习是一个终身过程,参加工作后照样有机会学习和深造。同时,加强临床实习的管理力度,把毕业实习成绩作为录取临床研究生的条件之一,对实习出科考试不合格或表现差的学生不予报考等,使实习与考研相互促进,确保临床实习质量。近年来,部分医学院校对招收的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要求有2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政策很值得借鉴,这可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加快临床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对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也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3]。

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形象对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带教老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对学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该做到,这样学生才能学有榜样,学有目标。实习单位的管理层应加强对实习教学的重视,把教学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调动带教老师的积极性,同时,制定相应教改方案及配套政策,并给予切实地落实、执行[3]。

总之,影响临床实习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级教学管理人员都应积极思考,勤于观察,认真总结,探索出更加完善的医学教学改革的办法与措施,不断改善临床实习现状,提高临床实习质量,为培养符合时代和人民要求的高素质口腔医学人才而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临床生产实习质量,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侯 锐,赵晋龙,依 芳,等.在口腔颌面外科教学中强化临床前教育的做法与体会.西北医学教育,2005,13(2):210-211.

第7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舞蹈 毕业生 就业现状

自2003年至2008年,我国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已从212万人激增到532万人,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和择业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舞蹈专业毕业生跻身这庞大的就业阵容中,其就业状况愈来愈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关注。舞蹈类学生就业状况与我国舞蹈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关系密切,直接体现了舞蹈高等教育的成果。笔者以问卷的形式,针对全国范围内的部分舞蹈院校进行了有关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以期对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作出分析和总结。

一、舞蹈类高校学生所期望的就业选择

根据调查,并将普通高校(含师范类)和舞蹈类专业院校(图1)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普通高校中的舞蹈专业学生与专业院校的学生在所选择的职业方向上存在一些差别,针对不同类型院校的学生,各校会根据自己的办学标准来实施具体方案,不论是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都会有其针对性,而这种针对性也是不同学生最初选择该校的原因之一,并导致其毕业后的择业方向与院校的培养目标之间存在差异。据图1数据显示,普通高校舞蹈学生(简称“普通高校学生”)和舞蹈专业院校学生(简称“专业院校学生”)在“专业院校老师”“中小学老师”“专业演员”3个选项上差异最明显,对于专业院校的学生来说,选择“专业舞蹈院校老师”“专业演员”是继“高校老师”之后第二选择方向,对比普通高校的学生超出15%的人选择“中小学老师”(遵循普通高校〈含师范类〉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类院校的舞蹈教育主要是培养基础教学人才),专业院校的学生在历经至少8-10年系统的专业培养后,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很难从已形成的高精尖意识形态中脱离出来,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放弃选择同自己长期以来已适应的培养模式相关的工作。

另一方面,由于近年高校的扩招政策同就业岗位的缩减所造成的就业紧张问题,造成在普通高校和专业院校不同背景下培养的人才却竞争同一岗位的局面,明显表现在两者对于高校教师岗位的竞争。国家专业团体和专业院校教师岗位的减少,使得大批从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走向了普通高校,他们将多年专业院校的教学方式、意识常不假思索地传授或重述给即将走上舞蹈普及教育岗位的群体,而面向广大普通高校舞蹈学生的岗位同样有限,加上四年来被培养的专业院校教育意识却又无法真正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这种情况造成了择业错位。简言之,人才培养的趋同化始终是高等舞蹈教育事业的硬伤,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舞蹈高校学生首选的就业地点和所期望的薪值

针对择选率较高的区域,毕业生首选的原因有:50%认为“有较大的发展机会”;20%认为“生活条件好”;20%认为“薪水高”;10%认为“有良好的人才政策”。

根据“就业地点分布”(图2)显示,“北京、上海”“中部地区”“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是即将毕业的舞蹈专业学生最期望能够工作的地区(各专业学生普遍认为),不仅是因为上述3个区域对舞蹈教育事业的开发及重视,同样也因为这3个区域经济发展较快,大中商业城市几乎聚集在此,生活环境较好,物质条件更加优越。尽管也会出现另一种情况:毕业于西、北部地区的学生大部分选择就近择业,这样的选择比其去大城市闯荡也许更加有利。但根据调研了解,凡从上述3个地区毕业的学生却无一例愿意去外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这种现象可以说是由传统的就业观念与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不相适应所造成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在这种大众意识的支配下就业定位较高(图3),在就业目的地的选择上多选择首都、省会和东南部沿海城市等大中城市,而在对择业的认识上, 存在“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观念,认为发达的城市就会“有较大的发展机会”和“良好的人才政策”,不仅如此,生活条件好、薪水高也是其选择上述选项的重要原因。此外,根据对某师范类院校2005级舞蹈学方向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调查显示:该班级毕业人数29人,正式就业率为48%,毕业去向地点多集中于北京或籍贯所在地,东部地区及珠三角人数其次,仅有一人支援内蒙古。广大的西部等不发达地区不仅需要经济实力的提升,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也应该吸纳更多的人才。对此,政府和社会应对有意愿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加大引导力度、提供优惠政策,以平衡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和部分地区特需人才缺乏的局面。

三、影响目前舞蹈类学生就业形势的首要原因

调查显示,影响舞蹈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的原因大体分为4种(图4)。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中还存在着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一些问题,对于高校舞蹈教育体制来说同样如此。学校的教育模式、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与学生的就业需求不相适应,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等不利因素都是造成毕业生被工作单位拒之门外的原因。在这种状况下,舞蹈专业学生对求职形势的看法同样不算乐观,调查显示,10%认为“乐观”,40%认为“一般”,41%认为“不乐观”,8%认为“非常困难”。

在被问到“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的态度是什么”时,不少学生表示既要“符合自己的兴趣,有发展空间”,又要具备“待遇好、稳定”这两项条件。毕业生对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的态度首先遵循自己的意志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面临就业单位减少、就业岗位逐年饱和的情况下,上述两项条件也成为了学生顺利就业的绊脚石,导致尚未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忽略社会整体的现实形势,因为期望值过高、择业挑剔而错失了许多合适的机会。

四、学生认为培养和获得社会适应能力与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兼职”“专业实习”(图5)都被选择,其中参与“社会兼职”“专业实习”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能够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更是有效途径。由此可见,学生非常重视学校提供的各类就业前的实习形式,舞蹈类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校期间应该得到足够的锻炼。

五、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的原因

前些年扩招政策实行之后,考研和出国成了高校本科毕业生求职之外的两大热门选择,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城市和教育大省,学生选择考研或出国的几率高达80%—90%。对于考研热和出国热的骤然升温,相关人士分析其中原因认为,由于近年来本科生就业形势逐渐严峻,考研或出国于是成为了众多对择业前景感到悲观的学生的“缓冲地带”。大部分学生认为,找工作难度很大,不如考研或出国继续深造,在拥有高学历的同时还能避开严峻的就业形势,那么找份好工作自然就不是个奢望。对于高校舞蹈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每年为该专业所设立的相对对口的岗位更是少之又少,致使许多学生毕业后除了选择考研、出国深造外,要不就干脆转行或是投奔到考公务员的大潮中。从图6可以看出,“能够有一个好出路”是莘莘学子在现实的生存环境中梦寐以求的事,认为研究生毕业后基本上都能留在条件较好的大城市里,而这成为了很多有“地域情结”的大学生继续深造的主要动机之一,然而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很多学生发现在继续深造之后依然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同时,激增的生源又刺激了我国舞蹈高校层次的盲目攀升,导致舞蹈专业学生更高学历层次的新一轮就业竞争。

在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的形势下,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处境更为艰难。一方面是大量的舞蹈专业学生及家长为找到一份工作而四处奔波,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需求趋于饱和。经过多年专业训练,家庭、社会、学校均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财力培养的舞蹈人才成为了闲置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且长此以往,势必对我国舞蹈艺术的长足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尽管当前国家、社会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些政策性措施也开始实施,然而舞蹈专业毕业生似乎难以看到冰雪消融的景象。结合上述调查分析,笔者以为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同舞蹈院校培养目标、人才定位之间存在着矛盾。

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激增,各地区涌现出大量的招收舞蹈类专业学生的院校。这些院校办学实力参差不齐,对本校培养的舞蹈专业学生定位不清,造成盲目办学的局面。培养的学生因为在校期间不能接受有针对性、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而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已成为普遍现象。师范类院校的舞蹈专业学生除了要学习舞蹈专业课程外,音乐、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实习等与教师素质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应该被纳入师范类舞蹈专业学生的教学体系中;而以培养演员为主的专业类舞蹈院校在当今社会对文化艺术需求多样化的形势下,应该适当拓宽办学思路,设置艺术管理等与文化产业、市场接轨的课程,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以使其更好地就业。

(二)毕业生个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

除上述原因外,笔者认为舞蹈类毕业生个人的就业观念与用人单位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舞蹈类学生就业最需要具备的素质”图表中(图7),在专业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差异悬殊。一方面是舞蹈专业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对专业水平与就业力的正比关系产生怀疑;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依旧期望通过引进具有优秀专业素质和充足实践经验的人才,造成了学生学无所用、用人单位对舞蹈类院校教育质量质疑的局面。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下,“人才”在21世纪已不只被定义为专家型人,而是更注重“全面发展”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即综合素质。毕业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才可能向多元化方向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对于这一点,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已从过去只埋头练功、攀比技术而走在象牙塔的时代中解放出来,现在的学生已熟知在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综合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此外,对综合素质的重视,从侧面却造成了学生与用人单位在薪值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学生希望自身能力在单位中有所体现和提升,强调的是个人的“领导力”,而用人单位则更在乎毕业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踏实勤劳的精神品质。二者之间似乎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社会单位、院校和毕业生三方面的积极合作。

(三)舞蹈类院校应该建立健全学生就业指导机制。

就业指导是帮助择业期的学生依据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适应的职业的一项工作,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要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和职业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的发展,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它依据心理学、医学生理学、职业社会学、教育学的原理,对个人的个性特征加以分析、判断、咨询,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从笔者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针对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处于不完善阶段,而对于面对严峻就业形势而无所适从的舞蹈类学生而言,校方的就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某师范大学舞蹈专业的就业情况调查中,当被提及“您首选的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的问题时,有超过63%的学生选择网络,其次是亲朋好友介绍、社会招聘、电视报刊媒体,而首选学校的就业信息的只占不到30%。这说明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在学生择业时所能提供的信息还不构成目前舞蹈类学生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择业的盲目性。

而在回答“您需要学校就业指导机构提供哪方面指导”(图8)的问题时,66%的学生选择了职业供求信息,这也进一步说明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急切需要。同时,还有42%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机构应该提供就业心理辅导服务,13%的学生需要了解就业政策法规相关内容,可见目前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是多元化的。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针对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在以下方面尽快尽力健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1.提供多元就业指导服务。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应该把就业能力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职业供求信息。就业指导机构应该在学生和社会之间搭建起有效沟通的桥梁。由于舞蹈专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学习舞蹈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就业面窄、综合素质相对薄弱,这就需要针对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服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科学实施。通过系统的就业指导讲座、及时更新岗位信息、开展就业心理指导、宣讲就业政策法规等多样化的指导内容,为舞蹈专业学生有针对性地就业乃至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助力。2.就业指导工作在时间上要有延续性。本次调查的回收问卷结果显示(图9),大部分学生希望在大三(研二)时开始接受就业指导,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大一、大二。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并非只在毕业时开始,而是要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展,贯穿大学教育过程的始终,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甚至在学生毕业后形成反馈机制,更好地为在校生服务。相信有科学的就业指导,舞蹈专业学生在就业时能够多些自信,少些盲目;舞蹈专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能够得到凸显;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也能朝着利好的方向发展。

第8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就业指导平台 就业品牌建设

21世纪是信息化管理的时代,信息畅通、快捷,已成为时代的象征。如何充分发挥网络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如何在就业信息网络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是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心与用人单位之间不懈的努力和有序联合。

目前,各类高职院校均成立自己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借此推动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求职环境,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在就业服务方面的科学化的管理。但网站主要的内容多为以下方面:(1)多年来的与高校毕业生有关联国家就业政策;(2)就业求职方面的理论指导和技巧;(3)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以上内容使得高职院校信息网络平台存在内容单一、过于空洞、缺乏实用性等特点,没有自身的个性和特色,网站的建设和定位上缺乏新意和创意、缺乏互动性,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快捷、丰富的层次、强大的功能等特点有效地为企业、学生服务。

一、影响高职院校就业网站高效运行的因素

1.缺乏科学的管理人才

高职院校多数均在中国市场经济大发展急需技能型人才这一背景下,应市场的需求由中专、技校或职工大学升格而成;由于变迁的历史短暂,它的办学思想、定位、思路及管理的模式明显带有中等(成人)教育的横迹;升格后的高职院校忙于应对日常事务管理、尚未摸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自身的、有特色的管理模式,而管理人员多数都是升格前学校的员工,这些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难以突破已有的、陈旧的工作模式、思维方式,加上自身综合素质等的约束,在学校已经发生质的飞跃情况下,管理人员的工作思路、思维、理念、意识仍停留在原技校、中专或职工大学的情景下,这也使得高职院校的工作成效、工作创新、工作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较本科院校而言存在较大的差距。

2.缺乏充足的资金

前已述及,高职院校均是在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应变而生,在它们匆匆步入市场过程中;但机制方面尚未理清,它们仍隶属于升格前的不同的地方厅、局管理,在获取教学资金渠道来源方面不如本科院校的充余,加上近几年中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趋势,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较大,为满足市场需求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征地以满足扩招带来的人数的急速扩张,同时为了打造高职院校自身的内涵建设、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在正常扩张情况下各高职院校纷纷将有限资金投放到各专业校内实验室建设上,力求为学生打造从理论教学知识过渡到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衔接平台,在少的可怜的资金运作上,高职院校的资金分配主要是投放到学校硬件设置上而忽略了软实力的打造,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内部的均衡发展。

3.缺乏宣传的主意识

当今互联网功能已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取代了我们曾经习惯的、使用的许多生活习惯、生活模式;“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论已成为过去式,纵观世界500强企业,除有坚实的产品、完善的售后服务,还与其在广告宣传的独树一帜分不开;高职院校要突破陈旧的工作观,顺应市场的需求、与时俱进、踏着市场的步伐用时下年轻人都能接受方式:鼠标一点、信息进千家万户的方式来宣传学校。

4.在校学生关注度不够

高职院校的录取批次处于第四批次,位于民办本科录取之后,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高考的生源质量明显下滑,导致高职院校面对的学生基本是高考分数在三百分的群体。而这类学生由于在义务教育期间没有较强的学习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自我的约束力,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意识较弱,由于自身存在的因素使得他们对于自身职业发展起点定位低、缺乏超意识的理念,致使很大部分对学校的就业网站关注力度不大,也是导致高职高专院校网络建设、网络创新力度不够的因素之一。

二、借助网络特点构建多功能的信息化平台

按照“高校搭台、学生参与、校企互利”模式建立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应成为涵盖企业和毕业生在内的就业交流咨询、就业指导服务等内容,它不是一个就业信息平台,还应成为交流平台和业务平台。是一个能够形成全方位的供需信息收集、现代化的信息处理、立体化的信息、多渠道的、信息共享的、综合的信息化网络平台,以此推动毕业生求职由传统模式向数字化应聘发展。

1.构建以学生信息为主的网络平台,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就业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业,它是一个须全体成员高度重视、关注的问题,是一个需要学生从踏入学校大门之日就非常清晰知道它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应构建一个以学生个人信息为主的,辅导员、班主任、课任老师为辅的一条线的信息网络平台;学生从专设窗口用学号、密码登录后出现以下几块内容:个人基本信息、学业感悟、社团活动、个人风采等模块;学生负责录入自己的基本信息、每学期学业总结、学业的感悟、参加社团的体会及在校三年期间所有与他个人相关的感悟内容,辅导员、班主任、课任老师从系(部)窗口注册登录,可通过上课和平时的接触对所教学生的直观感觉叙述在此,负责任地书写每个学生的学期总评,同时也包含对学生客观的个性点评。教学部门通过各自的窗口注册登录,进行对学生成绩录入、成绩修改、奖罚记录等事宜。窗口设置目的是通过学生、班主任、课任老师及辅导员从不同的视线有效记录学生德育、智育全面发展,及涉及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项目,记录学生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项目实习与理论创新、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多方面内容。窗口模块的设置动态地记录了每个学生在校三年的成长轨迹,在他书写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也时时提醒要学会珍惜眼下第一分钟时光,健康快乐享受生命、学习。

2.构建以企业信息为副的网络平台,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互联网互动、自主、平等及多媒体等特点,可为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提供多形式、多途径、多样式、功能强大并与企业、学生直接相联的沟通交流平台。介于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性、介于行业内各企业的不同分布地区、介于企业在选择学生时的快捷性、便利性、时效性,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充分利用好互联网交流平台,开发网络宣传企业、网络求职投档、网络求职交流、网络视频面视、网络就业签约等一系列与企业招聘有关联的窗口项目,如设置企业登录的窗口,企业从该窗口进入后可浏览本院应届毕业生的所有详细资料,包括三年来在校的学生成绩、三年来在校班主任以及课任老师、辅导员所给的评语,以及学生在校的各种奖罚情况和学生在校学习中所涉及的学习、生活的感悟,可让企业在第一时间详细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减少因路途遥远不能及时了解所要学生的情况、减少因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辅导员、班主任等层层了解所当误的时间差,可让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段掌握企业与学生对彼此之间是否有进步了解的要求,对后续工作有个度的把握。

3.构建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为桥梁的网络平台,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通过查看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网站,多数网站均是以宣传本校和提供相关信息为主,网站内容基本上是缺少互动功能、网上沟通业务、在线就业政策咨询、在线就业心理咨询、在线就业求职等基本功能没有实现,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广泛性和及时性、低成本性的特性,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的信息功能,启动和创新互联网的互动交流功能,把握互联网的快捷、低成本特点将其运用在日常就业工作中。

(1)开辟网上在线咨询业务,网上心理测评,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涉及职业生涯发展而困惑的问题、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涉及学业、职业之间关联的困惑。

(2)开辟企业通道窗口,将已联系地过、未联系过企业分别设置,将本校毕业生的详情第一时间通过企业通道窗口传递给企业,对于有实际需求的企业可进行下步的联系,按照企业用人的实际要求在数据库进行匹配。

(3)通过信息平台的整合,将高职院校内部涉及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部门关于学生的基本信息实现联网共享,实现无纸化办公、实现快捷信息查询。平台整合的功能是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网络信息化系统可对每个毕业生的信息进行即时查询,随时随地掌握毕业生生源分布情况、各专业人数、各专业实习分布情况、就业签约状况等详情,通过信息平台可及时向用人单位推荐适合的学生,缩短就业工作时效性、确保就业工作有效性和就业工作准确性。通过此平台的构建,目的是建立一个完整大学生基本信用档案、消除大学生实习、预就业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就业延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的高速发展的特点第一时间赢取就业的机会,尽量减少因时间差而造成的延误学生顺利走入社会的环节,把握时间,提高就业签约的准确率。

笔者认为,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就业工作人员应充分发挥好手中的指挥棒――网络信息化系统管理,有意识地将品学兼优学生利用网络快捷方式首推给企业,主动出击、搭桥牵线,第一时间让企业、学生寻找到适合彼此的人员,从而也有意识地把握学院的就业大局分布、通过将优秀的学生引入到各类大型国企、有发展前景民营企业以及正在形成一定规模、有市场前景的小型私营企业,让优秀的学生做为“药引子”在这些企业生根开花结果,从而形成高职院校自己独特的就业品牌,以此在行业内各企业布局有属于自己“药引子”领域的就业品牌。本着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构建数据库网络化建设,紧紧跟上信息化主流这一趋势,让网上“购人”成为推动就业工作大发展、提高在其它高职院校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实力的重要竞争手段,同时在学生学业进取上也做好危机意识,让学生在进校之时、不浪费光阴,让青春在学习及社会实践中升华。将日常就业工作与学院品牌就业融合考虑,打造高职院校就业品牌。

参考文献:

[1]张东升.医学院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探索.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05).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场经济纵深化以及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和家庭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关乎国家发展稳定的大事。笔者在梳理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发现这些论文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就业概念的界定、就业现状调查、就业难原因分析和就业对策建议等方面,具体综述如下。

一、概念界定

“就业”是本研究需要界定的一个重要概念。关于“就业”,学者们有多种解释。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进行的活动。戚新总结就业主要概念为:就业指的是“处于受雇用或自我雇用(自己从事有收入的工作)”的状态。就业是一个过程,它包括就业前的身体和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准备阶段、劳动力的实际使用的直接就业阶段、就业者就业能力的恢复和增强及企业雇用能力的再生及发展过程的就业后阶段。

二、现状调查

关于就业现状研究主要是专业部门研究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从不同层次、学科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情况。

根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9-2010)》统计报告,2009~2010年大学毕业生总体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1.0%、85.4%。2010年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8.2%、83.9%、86.4%和84.8%;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为70.8%、85.7%、76.4%、78.4%、82.6%、74.2%、80.5%、88.9%、79.8%、77.9%、86.1%、86.8%。

根据麦可思公司的《2012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全国 2011 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90.2%)比2010届(89.6%)略有上升,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92.5%),最低的是法学(86.8%),2011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1.6%,比2010届(1.5%)略高0.1个百分点。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彭拥军从多学科视角总结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教育学视角来看,大学生就业与高等教育质量本身存在内在关联,切实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从历史学视角来看,大学生就业在精英高等教育、大众高等教育等阶段具有不可避免性,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从政治学视角来看,大学生就业状态反映了社会中权力与权利的实现程度,以及政策的颁布实施情况;从社会学视角来看,个人的教育水平与其经济社会地位等互为因果关系,大学生就业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对教育机会和社会机会的竞争;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会产生渗漏效应或选择性失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变成了投入与产出的回报性问题。

高等教育质量从多方面影响或者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率。邢志杰等认为,高校扩招的速度大大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以及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结果导致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肖文海等指出,高校专业调整力度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升级,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张育广强调,高校在大学生实习见习方面力度不够,例如,就业实习机会较少、质量不高,创业见习少、指导性不强,“传、帮、带”的培训指导环节比较薄弱。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政策法规的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王丽娟等强调,大学生就业权特殊保护严重不足,这一保护主要依政策而非法律,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大学生本应当享受的利益落空,同时还缺乏相应的失业保障机制。孟芳兵的研究表明,西部志愿者计划有利于大学生就业,但优惠政策保障不足、跨省落实困难、配套设施不健全、优惠政策可操作性欠缺、普遍收入偏低、劳保制度不健全,导致多数人不远继续留在农村。

通常状况下,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的观念环境和制度环境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郑功成认为,在中国的就业市场上,90%以上的招聘均含有歧视性,包括性别、学历、户籍、经验歧视等。宋真指出,高校、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这三个就业市场主体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同时也使供给的结构性失调和毕业生盲目择业。

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导致大学生很难就业。李星云指出,目前大部分学生及其家长思想观念还停留在精英化教育时代,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期望值过高,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工作地点、工作岗位、工作薪资等。柳小玲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意识不强,同时也没有认识到个人理想及价值的实现必须与社会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1.社会方面的对策建议

王丽娟指出,需强化大学生就业权的特殊保护,多方面多视角予以帮助,例如,建立大学生失业救助和失业保险制度、面向市场改革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权特殊保护的救济机制、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和扶持的立法工作。王庆华提出东部沿海地区需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将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业转入内地,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耿相魁认为,政府要负担责任,完善大学生就业管理体制,出台相应的就业政策,调整户籍及人事管理等,通过宏观调控来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龙必尧和陈峰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提出利用竞争情报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2.高校方面的对策建议

李海萍等提出大学应积极作为,区分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学术本位,促进工学结合,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田一认为,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要着重提高学生在策划、组织、领导、管理、沟通等方面的技巧,且就业创业指导应从三个阶段进行,分别是专业理想与职业理想教育阶段、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就业与创业政策及技巧指导阶段。

3.劳动力需求方面的对策建议

李雄等认为,要不断扩大用工需求,规范招工行为,改革供给体制,提升就业能力,完善就业供求匹配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宋真提出,对于信息不对称,用人单位在高校吸纳人才时,可选用订单式培养,全程参与。

4.大学生个人方面的对策建议

边文霞提出大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五层递进方案,即大学生的学习行动力、思维能力、表现力、“读写算”基础学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淡华珍等认为,大学生应当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要既能当干部又能当工人,既可在国有企业就业又可在集体所有制企业、乡镇企业及民营企业就业,在就业地区上,既可城市,也可乡村,既可内地,也可边疆。

五、结论与建议

学者们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见仁见智地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和剖析,提出了许多新颖、有建设性的建议,对深化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有巨大的贡献,但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

第一,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索研究文献很多,但多停留在表层研究,且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很少,今后应加大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力度和立项。

第二,从研究的成果形式来看,文献较多,专著较少;从内容来看,大多集中在大学生就业的某一方面来谈,系统性不强。

第三,实践结合得不够,大多数文献只是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剖析,未进行实证调查,也就不能抽象、概括地“深加工”,提升出能够说明现实现象、解释现实问题的可操作的方法、手段、程序等。

参考文献

[1]张抗私.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戚新.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5)

[3]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等.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9-201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麦可思研究院.2012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彭拥军.多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招生与就业,2009(5)

[6]邢志杰等.我国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供需分析.理工高教研究,2004(1)

[7]肖文海等.千方百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经济管理,2004(5)

[8]张育广.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服务.中国青年研究,2010(8)

[9]王丽娟等.论大学生就业权的特殊法律保护.江苏高教,2012(2)

[10]孟芳兵.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期满志愿者就业对策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0

[11]郑功成.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的政策取向.中国劳动,2006(4)

[12]宋真.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11(1)

[13]李星云.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9)

[14]柳小玲.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高质量人才.中国林业教育,2000(11)

[15]王庆华.基于“刘易斯拐点”的“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改革与战略,2012

[16]耿相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探索与争鸣,2007(12)

[17]龙必尧等.利用竞争情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若干思考.图书情报工作,2007(11)

[18]李海萍等.大学生就业困境中大学应如何积极作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2011(6)

[19]田一.求知、求实:创新就业与创业指导模式.辽宁教育研究,2008(4)

[20]李雄等.我国大学毕业生平等就业保障研究.政治与社会,2010(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