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荆轲刺秦王教案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15 23:06: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荆轲刺秦王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荆轲刺秦王教案

第1篇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想利用45分钟时间,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收获。但是在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进行教学时,经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秦王扫六合”时,讲到荆轲刺秦王,学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秦王手拿宝剑为什么不反击?

众所周知,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又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联系现实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用处很大,就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在讲“秦王扫六合”这一节课时,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熟记于心,但是有一位学生却提出:“为什么刺客荆轲手拿匕首,绕柱奔逃的秦始皇企图拔剑还击,三次拔剑而剑竟然不出?”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众说纷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秦始皇太害怕了,有的学生说秦始皇的剑经常不用,生锈了。各种说法都不能说服对方。其实对这个问题我心里也没数,在备课时,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到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把这个问题作为课后探究题布置下去,准备在下一节课把这个问题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但是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尤其是对刚刚开始学历史的学生来说,我认为不能打击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我在课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史记》中记载,秦始皇的佩剑太长了,所以不能及时。1974年,考古人员在兵马俑坑中发现了一把长度达91厘米的青铜剑,可以推测秦始皇当时佩戴的很可能就是这种加长的青铜剑。在刺客紧逼奔跑中,要拔出将近一米的长剑,确实不容易。这同时又反映了当时秦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因为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太多,剑又硬,但容易折断。对秦剑的化学定量分析显示:它的铜锡配比让青铜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他们明白了,只要自己多动手,就能解决更多的问题。我把上课提出的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有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努力营造开放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为探究式学习创造条件。

通过这节课我得到启示,在教学中不能轻视学生的任何问题,要认真解答学生的每一个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总之,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乐教乐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作者单位 青海省西宁二十八中学)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方式方法

高中语文大致可以分为“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两个部分,而其中古典文学的具体表现即是对文言文的学习。文言文,不仅是我国文学灿烂历史的沉淀,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它还是现代文学的一个根基。从文言文中了解文学的初始形态,也从文言文中掌握国语发展的新生方向。可见文言文的学习是语文学习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核心环节。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的现状

文言文,是深具古典美的一种文学艺术,具有行字简约而含义无穷,寥寥数笔却语法精妙的特点。这既是文言文在文学上独领的美的体现,也是高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大的迷惑点。“太隐逸而难以知其真意”这是文言文学习者普遍的学习感受。这也就导致了如今文言文学习的两大现状:第一,受教者用功努力,依然难解文言文的真意。第二,教育者板书一大堆,学生依然稀里糊涂。

二、文言文学习有效性攻略

(一)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以兴趣带学习

我们教育者在准备教案的时候常常考虑的问题就是这样讲课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常常会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塑造学习原动力”这样烂透心头的话,这样的话虽然陈旧,然而却是实实在在的教育真理。因为兴趣,一直都是学习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1.让学生品味文言文中独特的美感,以“美”示人

例如,我们在讲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九课苏轼先生的《赤壁赋》时,我们可以在提及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句法结构时多多谈论文章内容描写的美丽场景,文中皓月当空,水阔心平,更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的精妙乐声在耳畔回响。再者可以在课间中配上相同意境的乐曲。

2.开设文言文相关的小比赛,增添教学活力

许多人谈及文言文,似乎总是会想到“老古董”,“严肃庄重”,“沉闷无趣”这些词汇,事实上这是对文言文的一种错误解读,教育者需切记不要受这种错误思维的影响而将文言文的教学方式变得刻板严峻。

比如,我们在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五课《荆轲刺秦王》这一《战国策》名篇时,我们可以在班级中举行一场小小的文言文话剧表演。由同学们分别来扮演荆轲,秦王,太子丹,秦武阳,樊於期,高渐离等重要角色。将文言故事以同学们感兴趣的故事表演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重现,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们深刻的理解力《荆轲刺秦王》的文章内容。

(二)转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教学方式,以方式改变效果

1.情景模式教学

人的发展来源于对外部事物的不断感知,因此的坏境是重要的影响成分。就像是家庭教育好的孩子表现得恭敬有礼,而没受教育或是受到偏激教育的孩子傲慢自私,一定的文化坏境会对人产生重要的感染性影响。同样,在我们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情景环境适宜的课堂总是比毫无情景可言的课堂学习氛围更好,学习兴致更高。因此,教师在进行文言文的讲解中一定要注意创设良好的情景模式,让学生们在无形之中就进入一种学习的状态。

比如,我们在讲解第三单元王羲之先生的《兰亭集序》时,我们就可以先对文章写作的背景,当时社会所普遍存在的文人风雅之事为同学们进行一个介绍,让同学们在进行课文学习之前融入《兰亭集序》的氛围之中。

2.诵读式教学

事实上,诵读式教学在幼儿园小学等初级教育阶段是使用度最高的,在小学班级里我们时常可以听到老师说:“来,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将这篇课文读一遍”。或许这样的方法让部分高中教师觉得难脱幼稚,因此对采用这种方法产生一种抵抗情绪。而事实上诵读式教育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如,我们在讲解韩愈先生的《师说》这篇课文时,由于这是说理型的文章,不具备故事情节,有些学生可能就会开始脱离学习去讲小话,做小动作等等。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组织全班对《师说》中的重点段落进行全班诵读。这样既在顷刻之间集中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将学生迅速拉回了课堂,又使得学生们在诵读中对文章内容有了更好的了解。可谓是十分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三、总结

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既有难度又有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者“传道者”的角色,对高中学生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作为高中语文科目的教学老师,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发展。文言文教学要始终以受教育者,即学生为主,在符合学生当前阶段的学习认知规律的情况下不断调整自己所采取的教学方案。切实做到教学方法对教学实际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语文课堂;个性化;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216-01

调查表明,中学生最不喜欢的课是语文课。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课本上的知识高考时不直接考(学生还是以眼前利益为重的);二是语文成绩很难提高(功底不好,即使长时间的学习也很难有大的长进,导致丧失信心);三是不少教师利用配套的教参,有的甚至是把特级教师编写的教案,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结果效果不佳(可以说,那些教参教案是大众化的,四平八稳,基本上没有什么特色,更重要的是不贴近语文教学实际)。

怎样改变语文课堂的尴尬局面呢?俗话说得好,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个时代是崇尚个性的时代,有个性才有吸引力。教师也要创造个性化的课堂,这样才会吸引学生,语文教学更是如此。经过长期的一线教学,尝试出以下几点,与大家共勉。

要在教学中设计,创造笑声。

编写教案时,一定要在一节课内设计一个小。在古板的面孔下听课的学生思维不会

很活跃,学生在学习上往往会处于思维呆滞的被动状态,几节课下来,容易出现精神疲倦,甚而导致厌烦。因此,教师要对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精心设计——采用什么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运用什么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怎样的幽默语言获取学生的笑声。同时要善于激发疑问,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矛盾的焦点上,促使他们开动脑筋。

要不断变换方式,激发兴趣。

有一位新教徒在祈祷时很想抽烟,他就问牧师:“我祈祷的时候能抽烟吗?”牧师很是恼火。第二次祈祷时他又想抽烟,他这样问牧师:“我抽烟的时候能祈祷吗?”牧师大加赞赏。同样一句话,表达方式变了一下,带来了不同的结果。课堂教学也是这样,方式要不时进行改变,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比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第一课时梳理知识点,我采用了小组分组讨论,各列出重点互评;第二课时要加深对课文知识及人物的印象,我采取了分角色表演,大家兴趣盎然。

允许犯错,正确引导。

课堂教学是人与人的交流,是人就免不了犯错。我们应允许学生犯错,这样学生才会大胆说出他们的想法,才能对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但是有笑声的课堂容易出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因为有的学生觉得老师比较幽默,不“凶”,就会飘飘然起来。例如,我上《荷塘月色》时,我问朱自清先生在路上都想到了什么,有个学生竟然嘟哝一句——女人,虽然声音很小,但大家还是都听到了,于是便哄堂大笑起来。这种时候,教师绝不能焦躁,更不能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我引导说,确实有,想到了江南采莲的姑娘,说“女人”感觉不雅,在善意的批评中那个学生低下了头。

要用多种增强教学吸引力的手段。

对待学生要用心去对待。如讲课时要以眼睛注视学生,并留上一二秒的时间。无论提问、

第4篇

永远记得刚参加工作时领导听我第一堂课的情景,我选的课文是儿歌《让我们荡起双桨》。我拿着查找到的教案照本宣科,在台上声情并茂地范读,入情入境地领唱,后来满怀期待地提问:“‘红领巾迎着太阳’一句中,红领巾代表什么?太阳代表什么?”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台下孩子表情木然,领导频频摇头,我自己突然就头涔涔而汗津津了!铃声一响,领导连评课都没有进行扭头就走了!头一次讲课的惨痛经历,重重的给我一记当头棒喝,才得以让我知道自己的浅薄与无知。从此我潜下心来,虚心请教,认真阅读有关教学书籍,真正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后来尽管我真正努力了,但看到同样的教案为什么别人去上,就能取得那么好的课堂效果?许多的困惑和不解,后来从书中都找到了答案。那时我算是把“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领会到骨子里了。看来,只有胸中有丘壑,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啊!

××年,××校长迈进了××小学的大门,对全体师生提出了“学习并快乐着,工作并快乐着”的办学思想。中文系毕业的她知识渊博,当然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她率先垂范,带领大家一起读名著,写体会,设论坛,开讲座,还经常给大家推荐一些名家名篇,学校还开展了“读书演讲比赛”、“教师古诗文朗诵比赛”、“每周随笔诵读”等活动。老师们在这些活动中既提升了文化底蕴,又享受了生活,并让自己的思想合着时代的脉博一起跳动。

于是,我再次翻开尘封已久的《唐诗》、《宋词》,一股诗香扑鼻而来,少年时那种对诗词的热爱又奔涌而出。在课堂上我也尽可能多地引用古诗词,推荐名句给他们积累背诵,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是因有诗词素养而方显才华的人。记得那年辅导学生参加龙口市读写知识竞赛,我和孩子们诵经典,赏美文,孩子们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谁曾想我本人参加辅导老师跟考,竟拔得头筹,在所有跟考老师中名列榜首。

××年新

欢迎您来到阅读《语文教师读书演讲稿——给孩子一个可以仰望的身影》

一轮课改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校长以课改为契机,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实施绿色教育,提升孩子的生命质量”的教育理念。为了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徐校长首先进行的是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训练。她带领我们聆听陶继新老师的《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专题报告,在三个多小时的报告中,我的情绪始终处在激动与震撼之中。品读经典取法乎上,在纷繁中凝神静气的精神境界,的确给人以太多启迪。而众多读书成长的精彩纷呈的事例,更是让人感到了读书的力量。

正在我的语文教学小有成绩,想有所发展时,这年我的教学工作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为了扎实搞好课改工作,校长让我从原来的毕业班语文改科,任教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看到我有畏难情绪,她耐心细致地给我做工作。说我改教数学,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再加上教语文那么多好的经验用到数学教学上,课会上得非常丰厚,再说,提倡学科整合嘛,这正是我的优势!于是,我又埋头学习《新课程标准》,参加课程培训,用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因为这是我们实施课改的第一年,所以听评课,写反思,做总结活动特别多。凡有活动,我都冲在前面,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我的努力,我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在全市观摩课上广受好评,大获成功!在××的校园里,我一个大男人成了典型的孩子王,我带的两个班130多个孩子都特别喜欢我,上课一呼百应,下课滚在一起,其乐融融,成了××小学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

如今五年过去了,摸着石头过河,我也伴随着这批学生走过了一轮。回头审视五年走过的路,真的非常感激校长,是她的高瞻远瞩让我迅速成长为新课改大军的主力队员,是她的鼓励让我一路上收获了众多的掌声和收获。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我执着地追赶着潮头,如鱼得水。(……个人成年高级)。

××年学校承担了《小学国学启蒙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的省级重点课题,更为我校开展的绿色读书活动提供了新的契机。古典诗词和一些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因此,学校号召广大师生积极行动起来,“与好书为伴,与经典同行、与大师对话”。

我因此而有幸走进了一方古老而神圣的读书领域,聆听着学校特邀专家的精辟论述,沉醉于专为教师精选的经典读物,每天课前10分钟和学生一起学习,星期五下午第三节课和学生一起诵读,心灵变的如此安静祥和。夜深人静,我心怀景仰,徜徉书海,从《弟子规》到《千字文》再到《三字经》、《论语》、《大学》……与经典为伴,和大师对话,使我和我的同事们迅速成长起来。

假期里学校专门组织起来集中学习《论语》,每位老师人手一本于丹的《论语学习心得》,请来在研究《论语》方面非常有造诣的教研室陈曙光老师,逐章逐句地给我们讲解。校长还带领老师去听苏静老师的报告,近距离接触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她,领

欢迎您来到阅读《语文教师读书演讲稿——给孩子一个可以仰望的身影》

教了她的诗教,感受了她的博学多才,短短三年时间她由一名小学教师迅速成长为大学教师,简直就是个奇迹。

读书不仅丰厚了××教师的文化底蕴,也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教学中,我注重向名师学习,利用外出学习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华应龙、刘德武、吴正宪等特级教师的授课艺术,课余时间我经常观摩在全国课堂教学观摩会山成功的课堂实录,融会贯通,勤学常思,让我的课堂教学也充满魅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实践活动课上,我给学生找来《史记.荆轲刺秦王》原文,让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易水送别、荆轲刺秦王,孩子们都兴趣盎然,认真准备,刻画人物还真入木三分。国学课上,我们演绎《论语》里“揖让而升,下而饮”的大射之礼。奥运梦圆,我们畅谈开幕式中体现的文房四宝、四大发明、“和合”理念等中国元素!

我校开展的“建设书香校园”读书活动,不但丰厚了师生的文化底蕴,营造了勤奋读书、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而且也让我有了用武之地。主持节目、参加演讲比赛、送课下乡,执教优质课,设计制作国学看板,在众多的活动中都有我活跃的身影。

一个好学的老师,一个学科素养高的老师,他本身就是一本好书,让学生百读不厌。今年5月下旬的一天,我去××参加全国小学生主题班会观摩研讨会,同行的有位教研员老师,车上闲聊时,她不无感慨的对我说:你知道你的学生有多喜欢你吗?我追问此话缘由,她告诉我两件事,让我感动了好久好久!有次她坐公交车回家,无意与一对母子聊天,孩子告诉她在××上学,现在坐车回奶奶家。他妈妈告诉他分班近两个月了,可心情一直很郁闷。原因是从原来那个老师的班里分了出来,对数学的学习也没有往常那么大的积极性了,就爱听那个老师的课,经常念叨那个老师讲课是如何幽默,知识是如何渊博。从此刁老师记住了那个孩子叫小宇,知道了那个老师就是我。此前又有一次,刁老师带领学生到××的大礼堂参加文艺节汇演,碰巧那次我也带儿子去看节目,我班的小合唱队员们看我带儿子来了,老远就跟我打招呼,并把许多好吃的塞在儿子手里,谁知刁老师就坐在××小合唱团成员的旁边,她说,当时看到孩子对老师的那种热情和兴奋劲儿就知道孩子是多么喜欢这个老师了!

听她讲完这两件事,内心漾起无限幸福的同时充满了对孩子们的感激。 接下来许多天,我都在无边的幸福中浸润着,感激着,回忆着,思考着。幸福于孩子们的深深依恋,感激于孩子和家长们的真诚评价,回忆着与这群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思考着今后该用怎样的行动来诠释“师爱”二字。

教学工作固然少不了与书相伴,赋闲在家也常常是“一床明月半床书”。在我和妻子的耳濡目染下,儿子也酷爱看书,家里有装订起来的好多大本《幼儿画报》,他常常缠着我和妻子给他“讲书”。儿子虽然只有4岁,但能有模有样地背诵《弟子规》,还学以致用,知道父母呼,应勿缓;冠必正,纽必结。他还能大篇大篇的给你讲“东倒西歪小老鼠和嘟嘟熊”的故事。

欢迎您来到阅读《语文教师读书演讲稿——给孩子一个可以仰望的身影》

国庆节,我带儿子和侄女去游乐园“童话谷”玩,8岁的侄女走马观花,而儿子却对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和场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灰姑娘的南瓜车里,在老巫婆的糖果小屋旁,骑在给汉赛尔和格莱特带路的小鸟身上,儿子迟迟不肯移步。我想,正是因为对这些故事的耳熟能详才让他流连忘返吧,可见童话对孩子的魅力!

书读多了,自然而然地,就有了表达的欲望。于是,两年前我在网上注册了博客,闲暇时,记录下学生在校的点点滴滴,写写自己对平淡生活的热爱,抒写自己对教育的理想。与书相伴的日子,与文字相随的岁月,平淡无奇的生活日益丰盈起来。课上,我注视学生的目光柔和了,课堂语言精致生动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表达的渴望也如春天的竹笋,由萌生渐呈拔节的趋势。

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成性 方法探索 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生成性的课堂,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是在师生、生生多重组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及时捕捉教学生成资源,并充分加以利用,努力建构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下面就如何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认真备课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前提条件

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但备教参,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还要对教材深入挖掘,有教师自己的理解。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个优秀的教师对教材、教参的熟悉,可以说倒背如流,教学设计详尽无比,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都已经预设好,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课堂就是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并且教师很容易在备课中忽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忽视学生的整体感受与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忽视了学生意义生成。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考虑到学生,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生成性资源来对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这也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学生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理解就会大不一样。例如在教授《边城》一文,如何让城市的孩子理解文中所谈到的自然美、风俗美、人性美,就是一个难点,如果教师只按照教参的理解,不考虑他们的体验,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从城市生活的环境入手,从身边人际关系入手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这样就可以化解时代相隔而造成的难题了。只有在备课中考虑到了我们的学生,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课堂才能有生成性。

二、设计问题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基础

要想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课堂就要成为一个问题连连的课堂,成为一个研究性的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我们的课堂要有变化,要活跃,教师们都努力向着这个方向发展,要把一言堂改为多言堂,努力从演员向导演转变,变成导演也就盘活了课堂,在课堂尽量安排很多学生发言,但有时也容易落入自己的老套。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设计好的,只不过有了明确的分工,或是变换了各种方式让学生活跃了起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骨子里还是死板的,没有为课堂的意外预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不单要有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还应有生成性的问题。随着同学讨论而生发的新问题,在课堂上,有时更有意义,能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我们要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不只是老师的探究,更是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在讨论中、研究中来深化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讲《荆轲刺秦王》一课时,很多学生会质疑既然秦武阳那么胆小,荆轲为什么不向太子丹说明情况,把自己的朋友等来呢?这样刺杀不就更有把握了吗?可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学生会从多个方面去讨论,有各种看法,在讨论中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学生会对秦武阳、荆轲、太子丹有一个更深层的认识,对人物把握得更为准确。这样课堂也活跃了,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热情,通过参与探讨、研究解决了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参与的乐趣、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样也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这样的生成性资源是很有意义的,把握得好,能使学生变换视角理解文章,教师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三、民主平等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保证

第6篇

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也是一种教学理想,其意义是为现实教学起到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我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等,都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当前的高中语文急切需要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如何才能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高效?这里我以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为基础进行探索,谈谈关于如何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想法。

一、声情并茂,锤炼语言,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亲切的语言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沟通师生的感情,融洽师生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是交流的主线,教师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文学作品中,动之以情,则易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如果说课堂上只有冷冰冰的面孔,没有任何温度的语言谈何有效?心理学认为:严谨的语言使人可信,幽默的语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形象的语言使人清晰。可是作为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主阵地――语文课堂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在讲台上激情满怀,滔滔不绝,而台下学生也在忙于自己的交流,一片嘈杂。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由于高考命题的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只有背诵题是课内的,一些学生质疑:学了也不考,学了有什么用?因此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不高,整体的语文素养也是参差不齐的。课堂上为了追赶所谓的进度,往往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少有自己的思考。即使有提问,也是只能关注到少部分同学,不能关注全体。在这样的状态下语文不再是充满灵性的美文,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而是变成了面目可憎的说教,无边无际的试题。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锤炼语言艺术,用精湛的语言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插一些与教材有关的故事、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那么,学生即使在上述思想的支配下,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投入学习中来。这些“碎语”不仅可以调节教学节奏,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而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课堂高效。

二、创设情境,精心导入,让兴趣点燃智慧的火花

每堂课都需要一个很好的开始,这一开始就看新课的导入是否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恰当的导入手段和精彩的导语往往能够在课堂中“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肯学、想学、会学”,使课堂真正达到高效。例如我在讲李煜的词《虞美人》时,播放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让学生在委婉凄凉的旋律中理解一个末世皇帝的无奈;讲选修《项羽之死》时,导入由屠洪刚演唱的《霸王别姬》,创设情景,让他们在音乐氛围中理解英雄的形象。这样很快便把学生在课间十分的娱乐躁动稳定下来,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使课内外紧密结合。其实导入的方式很多,比如讲故事、朗诵诗歌、理解成语典故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很快投入学习之中。

三、目标明确,把握重点,让学生畅游在知识的海洋

当下的课堂总是目标太多而且模糊,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一堂语文课的灵魂,它既是教师教的指南,又是学生学的指标,也是语文课堂评价的依据。语文教学目标首先要明确,一堂课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上课前就要“瞄准最后的结果”,这个目标要根据教师选取的教材内容而定,这就要求教师吃透大纲精神,用好教材,研究学生,写好教案,做到脑中有纲,腹中有书,目中有人,胸中有案。其次,目标越明确,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就越紧凑,教学效果就越明显,教学的目标要重点突出。一堂语文课不能面面俱到,目标确定了,讲什么,练什么,既要全面又要保证重点。所谓全面,是指在课堂40分钟内能够解决的最大范围;所谓重点,是指从面面俱到的任务中找出占主导地位的任务。例如,讲《荆轲刺秦王》重点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古文《庖丁解牛》教学目标为: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上理解养生之道。做到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优化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又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语文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对知识、情感、学法、实践技能提出相应目标。通过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在不同的学习领域都有所提高,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完美整合。

四、凸显特色,巧设提问,拨动学生思考的心弦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喜开始的”,不问一个为什么,什么东西也学不到。法国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指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斯腾博格在《思维教学》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会思考的人,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如何思考”,帮助他们思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正是促进学生学会思考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的问题呢?北大钱志亮教授给了我们一个参考答案:“能够触及学生思维神经的问题,于艺术知识十字路口的问题,树立着思维导向目标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能扩展学生思维时空的问题,能迸发出思维火花的问题。”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每一位同学都能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和探究,通过阅读、思考、实践和体验,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与语文共舞,让生命鲜活!”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整个课堂就会迸发出生机和活力。师生关系就会呈现出和谐之美,教师不再是权威者、控制者,而是与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探讨的对话者,课堂因而变得高效。

第7篇

关键词: 《古代汉语》教学方式 创新实践 教学效果

一、引言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文秘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工具课。该课程通过对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音韵和训诂等方面基础知识的讲授,结合古代文献的讲读,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代汉语语言的基本特点,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言文的讲解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文化修养,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由于古今语言的历史差异,多数学生对古文字和古代语音相对陌生,相当部分课程内容的讲授和理解都有一定的难度,例如文字部分要讲授汉字的发展演变、汉字的结构规律,音韵部分要讲授汉语历史语音的发展,等等。为此,需要在教学方式方面进行创新,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努力做到深入浅出,将古奥化为平易,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1]。

二、《古代汉语》教学方式创新实践

根据定义,教学方式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和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用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具体教学实践包括谈话式、讲授式和实践活动式等。古代汉语的学科特点使得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对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我们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

(一)鼓励学生自学实践,提高学习积极性。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理论艰深难懂,而在于学生感性认识太少,对古汉语字词句的认识,对古代语言环境的认识不足。课时少,任务重,怎样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强课外自学阅读是需认真研究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明确教学对象,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即在阐述问题与讲授的过程中,注重采用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对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一般不在课堂上讲解;对那些学生似懂非懂的内容,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答疑。对于教学内容的重点、学生自学的难点,在课堂上重点讲,但也不一讲到底,而是留有余地,让学生课后深入学习和独立思考。《古代汉语》虽然不含实践环节,但鉴于它的基础课、工具课性质,其训练一环对整个教学工作的完成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设计补充了一些自学训练材料分发给学生自学练习。例如文选部分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以白文形式让学生自行标点、翻译,训练他们的古文感性能力,文字部分则复印了一些甲骨文、金文、楚竹书等原文拓片,让学生整体了解古文字的大致特点,同时准备了一些古文字初文让学生去临摹,感受汉字的发展变化、汉字的结构规律。扩充性教学资料与教材、教学密切相关,灵活多样,不求划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为原则[3]。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好《古代汉语》动机的重要途径。在教授许慎的“六书”时,我从网络上找到了一些殷墟的甲骨文残片,通过投影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在学习篆书的时候,搜集了几张李斯篆书的琅琊石刻,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何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都是每个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信息对新的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的过程。《古代汉语》课程也不例外,课程教学的重点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引导他们能够独立自主地参与《古代汉语》的研究活动。在对《古代汉语》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自学实践活动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对于《古代汉语》课程而言,存在学术疑惑和争议的地方比比皆是,利用这些学术争议,我们可以激发他们提出问题,引导他们产生联想,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古代汉语》知识系统[3]。此外,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和学院定期举办“名师讲坛”及相关学术讲座,开展学术交流,使学生了解古代汉语及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和学术动态。针对本课程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及学生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邀请校外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发挥多媒体示范作用,丰富课堂教学艺术。

多媒体教学给古代汉语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古代汉语教学,特别是古文字教学,涉及众多的古代器物和铭文,还有许多表谱,用语言难以描述,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上费时费力。在涉及文字学、音韵学等方面的内容时采用多媒体,不仅使得那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文字、音标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而且节省了传统教学板书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应该尽量利用借鉴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扩大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古文字,尽量采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对古文字的结构、汉字形体变化有直观的认识,既增加了教学容量,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文选,也尽量利用多媒体网络、电子数据库的材料资源,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古代文献的整体把握理解能力。

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声光影像,可以使繁难的古文字、抽象的音标等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有效节约了传统教学板书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古代汉语》课件的广泛应用,通过画面和声音的加入,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艺术和手段。克服了语法教学中的枯燥性和乏味性。譬如在教授《荆轲刺秦王》一文时,我利用影视片段来揭示荆轲刺杀秦王的悲壮经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此外,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使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更为方便快捷。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院精品课程建设,我们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讲义、习题练习、参考书目等上网。学生登录网站后,便可以查询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极大地便利了学生的学习。多媒体教学以其立体的形象、多彩的色调满足了青年学子们的感官需求,降低了视听难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古代汉语教法单一、课堂枯燥的状况,重塑了课程形象,保证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以考试为手段,提高教学关注度。

考试作为有效考核学生某方面的知识或技能状况的手段,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考试为杠杆和诱饵,可以有效利用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想法来提高教学内容的关注度。现在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存在对考试特别敏感的通病。如果我对学生说:今天的课是我们考试的重点。学生马上就会聚精会神地听,并且在课本上做好重点标记。考试是要求受考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指定的方式解答精心选定的题目,或按主测单位的要求完成一定的实际操作的任务,并由主考者评定其结果的考核方式。考不考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在教学中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机制强化学生对某一部分内容的重视,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在教授《古代汉语》音节的声韵调部分时,我反复强调先秦古韵三十韵部和古代三十六字母是考试必考内容,过两天要进行课堂测验并计入平时成绩,结果抽查时发现学生对此部分全部都背得滚瓜烂熟。另外,在考试方面,我们改变以往单一地以期末考试分数评价学生能力的考核方法,除了学校按照正常制度必须组织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外,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改变以往单一地以期末考试分数评价学生能力的考核方法,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学生课堂发言、参加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到课率等因素都考虑在内,综合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此外,我们还根据课程教学计划严格按照一单元一小测、三单元一大测对学生进行考核,对于自己教学可能存在的疏漏及时发现和弥补,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达到综合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最终目的[4]。

三、结语

作为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古代汉语》的课程设置历史悠久,在中文系学生培养计划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如今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感性材料与理论知识相互促进,促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显著提高了学生阅读欣赏和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宗经.古代汉语教学问题探讨[J].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

[2]刘保今.古代汉语教学的十大记忆法[J].德州师专学报,1996,(1).

第8篇

关键词:高校;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教学研究

问题之一:放弃板书,不方便学生课堂记忆

当前高校中,有相当多的古代文学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授课时,只是一味地播放课件,极少或者根本不在黑板上写字。教室的黑板对这些教师来说如同虚设,即使偶尔兴之所至,他们也只是信手胡乱涂鸦一番,毫无书写条理。规整的板书传统被遗忘得一干二净。从提高教学效果的最终目标来看,这种做法是极不恰当的。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多媒体并不能完全代替板书。首先,板书可以写出课堂内容的梗概,且能长时间展示。这对于学生听课过程中的重复记忆是十分必要的。而多媒体手段仅能在开头和结束的某个时间点对内容梗概进行短时展示,这是不利于学生记忆的。据研究,人对知识的记忆主要有三个阶段,即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作用时间短,容量有限,除非转入短时记忆,否则感觉痕迹很容易衰退。瞬时记忆中经过编码的信息方可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容量也十分有限,且容易受到干扰,必须在不断复述的条件下才能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信息来源主要是短时记忆阶段加以复述的内容,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形成的。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L.索尔索(RobertL.Solso)认为:“某种记忆系统(短时记忆)能够储存信息,但如果信息未得到复述,它就从记忆中失掉。”[1]板书能使教师所讲授的核心内容在上课过程中长时间留存,有助于学生认知感觉的强化与信息的编码,并促进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其次,板书机动性强,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也更便于记忆。相对于预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板书应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有更大的优势。比如讲课过程中突然发现的疑难字词、学生的随机提问、需要增加的图示、适时划出重点难点等。第三,板书更便于学生记录与思考。一般来说,教师板书速度与学生记笔记速度是一致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2]古代文学犹为如此。要真正学好古代文学,学生需要在课堂之外下苦功夫。这已成为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圈子中不争的事实。然而,因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不当而导致过快的课堂节奏,往往使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时间做课堂记录,也几乎没有时间进行适度思考与提问。课堂记忆效果自然也不好。好的古代文学课堂,应是多媒体教学技术与板书传统的有机结合。以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为例。在教学计划及进度中,该章所分配课时一般为二至三个,要讲解的问题有五个,即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史记》的叙事艺术、《史记》的人物刻画、《史记》的风格特征、《史记》的地位和影响等。不管是司马迁还是《史记》,其背后都有大量的历史故事及研究材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五个问题之中的任意一个问题都可以讲授两个课时。在这种情况下,若此章全用板书讲授,显然时间捉襟见肘;若全用多媒体讲授,则往往因为信息量太大或者材料的取舍不当而导致学生不得要领,含混而过。这就要求讲授者把板书与多媒体结合起来,把五个问题及每个问题的讲授要领书写在黑板上,而将讲解与论证过程辅以多媒体展示。可以通过播放鸿门宴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以及荆轲刺秦王险象环生、惊心动魄的影视片段,来说明司马迁对材料的驾驭能力与《史记》高超的叙事艺术。总之,板书与多媒体结合,课堂方能张驰有度,学生才有记录与思辨的空间,也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之二:不写教案,教学设计不当

许多教师上课完全不看教案,或者根本没有教案,而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搬到了多媒体课件上。理由是在授课过程中一边放映多媒体课件,一边看教案会导致顾此失彼,不好取舍,不知道该以哪一边为主,所以就只好不看教案或者索性不要教案了。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对于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来说,教案是教学实施过程中最基本的教学文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绝不能被忽略。准备教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学设计过程,也可以说是对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的预演过程。所以,一般情况下,教案准备得充分与否决定了课程讲授的成功与否。首先,教案能使上课过程紧扣教学大纲,突出重点、难点,防止讲授内容的枝蔓。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讲授内容的取舍都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高校新教师大多具有研究生学历,因为刚从较高的学习层次出来,心理状态还没有真正改变,对教师角色的认识不深,身份感不强,往往不按教材讲,自我发挥较多。他们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知识的学习者而不是传授者,认为教材内容太俗套,没有发挥空间,没有新东西,所以在授课时往往不自觉地把自己知道的相关知识一股脑儿全讲出来,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由于所讲内容较深,又偏离教材,故收效甚微。接受新知识如同爬坡走路,毕竟是要付出辛苦努力的。学生在学习中趋轻避重、趋易避难,乃人性使然,教师就更应该严格要求,恰当选择授课内容。然而一些老教师往往喜欢投学生所好,花大量的时间讲段子、讲故事、讲经历、讲笑话、讲时事,就是不讲教材。学生虽然听得津津有味,而于要掌握的知识则愈发遥远。其次,教案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以及教学时间的分配等,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效果。既非私塾教学,没有太明确的时间限制,又非通贤大儒,可以不用准备就出口成章,现代教学是多位教师面对更多位学生的过程,每位教师的授课时间及内容都有明确规定。这就要求教师授课一定要有计划性,预先要有精准的设计。本堂课要讲什么,怎么讲,时间分配如何等,都应该有预先设定。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才能自由发挥,突出自己的个性与能动性。所以,教师上课无异于戴着枷索跳舞,要讲好一门课,站好一节讲台,绝非易事,必须认真对待,不能掉以轻心。第三,准备教案的过程能使讲授者对有关教学材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并详细罗列出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也避免出现因停电、故障等原因无法操作多媒体而耽误上课的情况。知识的传播与接受存在一个因材施教的问题。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3]同是孔子学生,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孔子鼓励他临事果断;子路争强好胜,办事不周全,孔子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三思而后行。在大纲一定的情况下,教师授课仍然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与接受程度选择合适的内容。所以,教师在授课前通过准备教案使授课内容条理化、精准化,十分必要。在完整教案的基础上再根据需要制作多媒体。授课是以教案为依赖,而不是以多媒体为依赖,所以即使停电,也不影响授课。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并不能代替教案。一些教师不写教案,直接带课件上课的做法,实际上是对教学活动准备不充分,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且不说准备教案的过程对课堂实践多么有帮助,单从教学内容来看,教案书写与课件文字并不相同,自然也无法互相替代。教案是教师授课的底本,并不直接面对学生,就像舞台演出的脚本并不直接面对观众一样,它可以将提示性的话语写入。而多媒体课件要直接播放给学生,它对文本的要求就比较严格、拘谨,远没有教案书写随便、具体、细致。相对于多媒体课件,教案内容更全面,且具有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教师在授课前应花费适当的时间与精力准备好教案。若决定使用多媒体授课,教师则应在已完成教案的基础上再行努力,化繁为简,由隐蔽到直观,制作出适合课堂播放的多媒体课件,切不可直接以课件授课而忽视对教案的认真准备。古代文学的课程性质决定其课堂讲授内容极为丰富。多媒体课件并不能反映其全部内容。我们应该分清准备教案与制作课件的先后次序及主辅地位。多媒体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远不是教学活动的全部。在使用多媒体授课时,我们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问题之三:过度依赖课件,口头讲解太少

一些教师上课时以播放多媒体课件为主,很少或者根本不做口头讲解。这是当前高校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另一误区。其主要表现有二:一是过度依赖视频、音频,动辄播放,自己则很少讲解,更有甚者整堂课以放映纪录片、影视片、名家讲授实况相始终。二是把全部讲授内容几乎一字不落地放到多媒体课件上,然后按顺序读下来,直至课堂结束。殊不知教师口头讲解才是古代文学授课的主流常态。正是教师充满个性化的口头讲解,才使艰深晦涩的古代文学课堂更为生动有趣,才能引起学生共鸣,给学生以启示,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对讲授内容的接受。首先,口头讲授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古代文学主要讲授中国古代的作家作品、文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基本的文学理论问题等。其文字、词汇及语法系统基本上是属于古代的,与今天的语言环境有很大的差别。愈是历时悠久的经典文学作品,如《诗经》、《左传》、《论语》、《庄子》、《楚辞》等,其书写语言与今天的通行语言差别愈大,加上其古奥难懂的内容,如果不进行详细的口头讲解,单凭播放音频、视频、PPT等,是很难让学生理解并记住的,教学效果自然也不会太理想。教师充满文采的口头讲授能给学生营造一种短暂的古代语言环境,无形中拉近了古今距离,淡化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陌生感,比播放程式化的课件效果更好。而且,教师的口头讲授更便于学生记忆。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L.索尔索说:“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是取决于我们(在抽象感觉中)所知道的和我们(在特殊感觉中)所感觉到的综合结果。”[4]强调了在认识过程中,人受到的感官刺激(感觉)的重要性。教师口头讲解一般会辅以生动的动作姿势,加之讲解时的具体情景,都能给学生以多角度的感官刺激。同时,这些姿势与情景都可能成为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的凭借与提示物。其次,不能对多媒体课件过度依赖。多媒体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固然有它的好处,但应该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确有必要时再用,绝不可对其过度依赖,否则就难以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讲授古代诗文作品时,教师可以把诗词或者文章的文本逐段、逐节地展示在多媒体课件上,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而朗读及解释这些文字则不宜用多媒体。学生更愿意听到自己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及妙趣横生、深入浅出的讲解,而不是机器放出的陌生声音。另外,作为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也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朗读或积极参与互动。专家指出,学习古典诗词的第一步就是朗读与背诵。学生于讽诵之间就很容易地掌握了诗词的内容与韵律,教学效果不知比被动听别人朗诵与默不作声地观看画面要好多少倍。古人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5]说的就是多朗读而后自有体会的道理。再如某些画面感或者故事性很强的课程内容,为了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往往需要实物展现或者教师本人的模仿与表演,就更不能依赖多媒体课件了。第三,口头讲解有利于与学生形成互动。教师在讲授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与学生的实际反应对某些讲授内容进行评价。这种评价非常具有随机性,但却是最便于学生理解的方式之一。换句话说,能让学生“秒懂”,必须依赖于教师的口头随机讲解,或绘声绘色的描述。另外,与学生的互动可以解决他们的大量疑问,使其思维能正常行进,比之把问题记下课后再问,教学效果更好。因为学生有这样的习惯,一个问题弄不懂,往往没有心情听后面的内容了。相反,如果教师帮学生把问题及时弄懂了,会激发学生更用心地听后面的内容。可见,教师的言行举止与治学态度能对学生做人与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受益终生。如果教师上课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无疑会限制这种师生间的信任与互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