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机械教案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31 03:42: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机械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机械教案

第1篇

1.本节课首先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在此基础上理解机械效率,并通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加深机械效率的认识。

2。通过对机械效率的学习,让学生对效率问题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有个初步的概念,使学生把物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具有于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过程与方法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

教具和媒体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棉、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实录】

一、引入新课

师: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一单元二楼。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二楼。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最好?

生:小组讨论后自由回答

(把沙子装入桶中,用动滑轮把沙子拉到楼上;在地面与楼面之间搭上木板,将沙子装入袋子沿着木板推到楼上……)

二、进行新课

师: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

师: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生:对沙子做的功。

师:(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生:提桶所做的功,克服动滑轮的重力所做的功。

师:(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师:(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用斜面推沙子(媒体显示),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各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媒体显示),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生: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师: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

生:

师: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观察计算结果,对“机械效率”,你能发现什么?

生:讨论回答。(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

师: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师: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生:做出猜想。

(在斜面高一定时,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在斜面的长、高一定时,斜面越光滑,机械效率越大。)

师:请同学们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每一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选择桌面上的器材进行实验。

生: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师: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小组回答。

师:回想实验的过程,影响实验的误差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三、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思考回答。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四、动动脑

师:根据生活中你使用的机械,想想:怎样提高机械效率?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生:讨论回答。

五、布置作业

设计实验,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板书设计】

四.机械效率

1.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额外功: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

2.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公式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提出问题

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

第2篇

(二)教学要求

学习组装滑轮组和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三)教具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

(四)教学过程

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

(2)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

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

(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

(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注意“匀速拉动”。测课本图14—10(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

(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

(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5)在测完课本图14—10甲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后,只要将钩码取下,把整个滑轮组颠倒过来重新固定就是图乙的装置。没有必要重新拆下组装挂线。这样可节省一些时间。

(6)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

(7)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

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

第3篇

1.本节课首先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在此基础上理解机械效率,并通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加深机械效率的认识。

2。通过对机械效率的学习,让学生对效率问题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有个初步的概念,使学生把物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具有于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过程与方法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

教具和媒体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棉、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实录】

一、引入新课

师: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一单元二楼。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二楼。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最好?

生:小组讨论后自由回答

(把沙子装入桶中,用动滑轮把沙子拉到楼上;在地面与楼面之间搭上木板,将沙子装入袋子沿着木板推到楼上……)

二、进行新课

师: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

师: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生:对沙子做的功。

师:(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生:提桶所做的功,克服动滑轮的重力所做的功。

师:(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师:(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用斜面推沙子(媒体显示),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各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媒体显示),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生: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师: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

生:

师: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观察计算结果,对“机械效率”,你能发现什么?

生:讨论回答。(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

师: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师: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生:做出猜想。

(在斜面高一定时,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在斜面的长、高一定时,斜面越光滑,机械效率越大。)

师:请同学们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每一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选择桌面上的器材进行实验。

生: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师: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小组回答。

师:回想实验的过程,影响实验的误差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三、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思考回答。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四、动动脑

师:根据生活中你使用的机械,想想:怎样提高机械效率?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生:讨论回答。

五、布置作业

设计实验,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板书设计】

四.机械效率

1.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额外功: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

2.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公式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提出问题

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

第4篇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定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定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定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熟悉,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重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重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定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定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天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重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熟悉,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参考题材】

1.列车发展的历史,包括我国的发展史和世界的发展史.

2.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

3.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

4.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发展的贡献.

【评价方案】

1.网上查阅的资料,列出历史记录.

第5篇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练习组装滑轮组和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通过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进一步了解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找出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方法,认识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增强合理改进机械、提高效率的意识,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这个实验从组装滑轮组到测出各个物理量,要进行的活动和记录的数据都较多,它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并在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加深对机械效率和滑轮组的认识

2.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了解与机械效率有关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认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2.通过参与用实验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4.培养学生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探究课是中学物理教学中较难的一节课,所以学生在做实验时大部分不懂得怎样做,应该做什么。所以教师可以先将实验的过程大概地描述一遍。有些同学在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纠正,同学们要分工合作。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策略:由浅入深,步步引导。整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验为主线,多媒体与黑板的应用,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学设计:1.通过例题复习上一节的内容;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教师提供一些辅助器材)。2.学生思考与讨论课文中的三个思考问题并针对问题制定本组的实验计划;然后组装滑轮组并选择实验器材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3.实验完毕,提问学生三个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解说,最后使学生掌握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方法。4.让同学提出在实验过程中的疑问并全班讨论解答,同时让同学们做二个实验:A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的重物至同一高度,其机械效率是否一样?B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到同一高度,其机械效率是否一样?5.从实验中分析怎样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和总结;最后布置作业。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教室与多媒体。

第6篇

关键词: 《机械制图》教学 教学案 应用

在机械专业中《机械制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基础课,它主要培养学生看图、画图、空间想象能力和应用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但是,纵观当前中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加之中职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仍存在“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教学状况。更多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实际的操作和实习,学生缺乏对事物的感官认识和对知识的认知度,只能“背”图,不能“作”图、“读”图。在这种教学局面下,学生不可能主动去思考、质疑、探索,更谈不上去创新了。这种传统的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当前教育的新形势。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在《机械制图》教学中运用教学案能更好地为学校教学服务,让师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教学案的基本理念

教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与教学方案,也就是将教案与学案的内容融为一体。学生依据教学案先自行课前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堂上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交流合作、动手操作、虚心好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作用,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对重点、难点进行点拨、诱导、启发,并利用课堂检测掌握学生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评讲。教学案实质上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教学案不仅起着沟通教与学的作用,而且起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

二、教学案的编写方法

1.教学案的结构

(1)教学案中内容结构选择要体现一体化的要求。例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自主梳理(课前导学)、课堂探究(课堂例题)、随堂闯关(课堂检测)、自我评价(课后作业)、衔接高考(对口高考班拟此项,让历年对口高考题再现)等均是教学案中重要的内容。教学案中的内容要呈现思维梯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填空、习题的堆积。

(2)教学案中要包含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要做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教学案中的教学过程要精心设计,要有创新性,要具有时代感,要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

2.教学案的编写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案编写是一项艰辛而系统的工程,为了提高编写质量,机械教研组应人人参与、集体讨论、分工共同合作。一份优质的教学案一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教学案编写要经过如下程序,一是根据教材内容学纲、考纲确定教学目标;二是按章节分配主备教师,建议机械制图学科一次课(2课时)一份教学案;三是集体讨论,确定格式、内容和习题;四是由主备执笔,完成教学案编写;五是使用完后,集体反馈意见,完成修改。

以中职机械制图第三章第六节中圆球三视图为例,简要说明教学案的生成及编写内容和过程,供大家参考。

(1)教学目标:①明确圆球的形成及投影特性;②掌握圆球三视图画法及求其表面上点的投影;③灵活运用辅助平面法求圆球体表面上点的投影。

(2)自主梳理:①圆球面的形成(学生完成填空题,填空题略);②圆球的投影及分析(学生看直观图完成填空题,直观图与填空题略);③圆球的三视图的作图步骤(学生完成填空题,填空题略);④求圆球表面上点的投影(学生完成填空题,填空题略)。

(3)课堂探究:例1:补画圆球的左视图并求作其表面上特殊点的投影(两视图图形略);例2:补画俯视图求作圆球表面上一般位置点的投影(两视图图形略)。

(4)随堂闯关:例3:求作圆球面上线的投影(三视图图形略)。

(5)自我评价:练习1:补画左视图并求作圆球面上点的投影(两视图图形略);练习2:补画俯视图并求作四分之一圆球面上点的投影(两视图图形略);练习3:补画主视图并求作二分之一圆球面上线的投影(两视图图形略)。

三、教学案的正确使用

教学案的使用,应体现出师生交流的有效性和及时性,通常有下面几个步骤。

1.发:课前要将编写好的教学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并对预习中有疑问的地方做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查:课堂检查,检查学生的自主梳理情况,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强化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3.导: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做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探索问题的能力。当学生讨论问题似懂非懂渴望启发时,教师要善于借此时机,给予适当的诱导和点拨,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4.讲:教师对课堂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疏漏的知识点,或不太科学的表达,或难点的处理等方面进行精讲,目的是使知识点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巩固重点,攻克难点,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归纳小结,形成一条鲜明的学习主线。

5.练:教学案中随堂闯关部分由学生在课堂完成,而自我评价部分则由学生在课外完成。

6.评:教学案经教师批改后,对错题或共同的错误分别进行个别辅导或集体评讲。也可将相关易错知识点融在后面的教学内容中并进行有针对性评讲。

四、教学案的应用效果

我在任教《机械制图》学科高三复习课和高一新授课时均采用了教学案,学生反应很好。由于“先做后学,先学后教”的教学案符合了实践性强的《机械制图》课堂教学,它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抓住教学的主线,能更好地把握好教学重难点,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同时在第二次备课时依据教学案的问题,可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提高了第二次备课的针对性,也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在《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中使用了教学案后,所任教班级学生该门学科成绩均有大幅度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容量、课堂效率均有所提高。

教学案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将会给机械专业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宽松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也会给学生提供复习巩固的依据。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课堂上的不同情形,不断地及时搜集学生学习信息,进行多元化备课,对教学案进行添加、修改使其进一步完善,要灵活地给教学案注入活化剂,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尽管在教学案的设计编写中会花费教师更多的精力和心血,同时会增加教师的工作强度,但只要有利于推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方式的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学生成绩和绘图实践能力,还是值得的。

总之,在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中使用教学案还需要我们不断地认真细致地研究,挖掘出教学案的巨大潜力,使教学案适应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从而更好地提高中职专业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幼龙主编.机械制图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幼龙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机械制图教学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7篇

“机械制图”是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这门课既有系统的理论性,也有较强的实践性,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识图能力以及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要通过教师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去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来达到。机械制图知识,尤其是对国标规定和机件表达方法等需要有实际案例才能理解的知识点,仅通过书本的介绍和系统性的练习,学生会产生不知在何时用、怎样用的困惑,不易真正掌握绘图和识图工作的技能。经过探索,根据课程能力目标,科学选择和设计案例,以案例带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实施,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对呈现的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目前,案例教学法在商业、法律、医学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普通学科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的探索方兴未艾。近两年来,我一直尝试着机械制图案例教学的探索。

三、案例教学法在“机械制图”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一)立项——将原机械制图的内容综合化,重构与整合各知识点

通过对绘图员和维修员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确定对一年级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是:绘制中等难度的零件图,能识读各种零件图和装配图。因此,“机械制图”课程关于制图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内容不变,但对原制图基本内容综合化,重构与整合各知识点。我们确定以一个绘图员1个工作内容为综合项目的载体,将该综合项目按照制图的基本工作程序分解为11项单个项目,再将单个项目分解为若干工作任务。如:“绘制图框和标题栏”单个项目可分解为图幅规定、字体规定、比例规定等工作任务。

(二)教案设计

绘制回转体截断体(接头)三视图并标注尺寸。

1.项目实现目标

(1)知识目标:①国标规定的内容;②圆柱基本体三视图的画法及特征;③圆柱被不同位置截切面截切后截交线的形状;④截断体尺寸标注的内容。

(2)能力目标:①能按国标规定绘制图框、标题栏;②能正确使用线型表达接头的结构;③正确绘制圆柱三视图;④正确绘制圆柱截交线;⑤合理标注截断体尺寸。

2.项目工作环境

①多媒体教室;②准备实物模型等供演示用;③教师准备塑料泡沫或橡皮泥等供学生实训使用。

3.项目任务(8项单个项目)

国标规定;三视图的形成;三视图表达的方位及尺寸;常见基本体的类型;圆柱三视图的画法及特征;圆柱定形尺寸的标注内容及标注方法;圆柱截断体类型及三视图的画法;圆柱截断体尺寸标注。

(三)分阶段的具体实施

第一阶段:师生共同以任务为驱动,按照“观察—讨论—实训—点评”开展各单项工作项目的教学。内容如下:

(1)完成项目任务所需知识。

(2)完成项目任务指导(步骤、方法等):①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实训目的和要求,明确实训任务;②观察要维修零件的结构和加工过程;③学习所需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对照应用;④分组讨论本案例图形的画法和尺寸标注的内容;⑤在教师巡回检查或提示下,绘制草图;⑥教师评讲各组图形中的正确与错误之处;⑦根据实训任务,让每位学生在图板上进行实际绘图操作。

(3)完成项目的测评标准。①图框标题尺寸符合国标规定;②线型的使用及画法符合国标规定;③图形布局合理,主视图的投影方向合理;④各图形正确并符合三等规律;⑤尺寸齐全并符合国标规定。

第二阶段:综合项目实训。

(1)学生根据实训任务完成情况做好实训记录、小结,最后提交实训报告。

(2)教师根据学生在实训中的表现和书面实训结果等进行实训成绩评定。

第三阶段:总结和反思。

当学生完成了一个或多个项目后,教师还应带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最后,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看书,让学生学习教材上如何以最少的图形来表达零件结构,进一步加深其印象。

第8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要求

1.导语:今天的口语交际课学习与人交谈的本领。与人交谈一般要围绕着一个话题展开,今天交谈的话题是什么呢?

2.读要求,理出:一个是感谢,一个是安慰。

【设计意图】简要的开场,除却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不必要的手段和悬念,提纲挈领,目标明确。

二、模拟对话谈感谢

1.确定感谢对象。⑴同学们长这么大,帮助过你的人多不多?都有谁呀?⑵在这么多人当中,谁给你的帮助让你最受感动,心怀感激,一辈子都忘不了呢?今天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感谢的话呢?

2.师生模拟对话。⑴请问你想要感谢的人是谁?现在我就是××,来,你想对××说些什么感谢的话吗?⑵教师与2~3位学生进行模拟对话。(根据学生的发言灵活应对。当他们的语言缺乏真诚时,教师加以点拨和示范,引导学生用发自内心的话语来表达感激之情。如:虽然你只对我说了简单的“谢谢”二字,但是我真的挺感动。不过,当时发生的事情我还真的有些忘了,你可以简单地说说吗?)

3.生生模拟对话。⑴学生离开座位自由寻找合作伙伴,采用模拟对话的方式向帮助过自己的人真诚地表示感谢。⑵请两位同学展示模拟对话,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与生活相似的交际情境,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 “跳出”课堂,走进生活;生动、逼真的情境展现,极富感染力,调动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发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激发口语交际的热情,促使他们进入“交际情境”。在口语实践活动中,当交际流于表面而无法深入时,教师充分发挥了示范和点拨的作用,巧妙地“诱其深入”,使交际活动向既定方向前进。这里的引导不是一种指令式的指导,更不是一种抽象的指导,而是在真实的交际之中巧妙地予以暗示,使学生感悟、纠正、模仿,逐步习得交际的本领,从而提高语言修养。

三、真情聊天话安慰

1.提出要求。在生活中,同学们有没有遇到过让你感到特别烦恼、头疼的事情?现在,就向你的好朋友倾诉你心中的烦恼,注意要说清楚三个意思:第一,让你感到特别烦恼的事是什么;第二,你究竟为什么会为此而烦恼;第三,你烦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真诚地替你的好朋友排除烦恼。

2.生生对话。自由组合, 寻找好朋友互诉烦恼。

3.模拟谈话。走进真情聊天室,向大家倾诉烦恼。教师担任主持人,两位同学担任嘉宾,其余同学为观众,展开真诚对话。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真情聊天室,我是节目主持人,来到我们节目现场的是××小学××班的同学们,欢迎你们的到来。今天我们节目的话题是《最近比较烦》。首先我们来听听两位嘉宾最近在烦些什么。(嘉宾诉说烦恼,观众用安慰的话语为嘉宾排除烦恼。在交流当中,教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语言的规范性、完整性和连贯性,并请嘉宾对观众的发言进行评价,从而引导学生领会如何做到说话得体)

4.归纳小结。通过刚才的谈话,我们懂得了在与人交谈的时候,要学会倾听,态度要真诚,说话要得体,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我们心中的感谢和安慰。让我们常怀一颗感恩之心,仁爱之心,真诚而得体地向他人表达你心中的感谢和安慰。

5.向学生赠自创诗歌《感谢》和《安慰》。

第9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案例教学;创新能力;教学互动

一、引言

作为教师更注重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对问题的分析和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它包括教法和学法两个方面。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重视教与学的统一。笔者近几年在机械设计教学中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培养其创新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机械设计》课程的地位与特点

《机械设计》是构架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桥梁[1],是多门先修课的综合应用,学习它的过程应是一个探索创新的过程,即按照预定的目标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决策、实施的过程。《机械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工程性和实践性,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机械设计》内容是传统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特点是门类多、关系多、要求多等,内容零碎、不系统性。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设计的本领,成为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必须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取。采用案例教学,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如身临其境,自己是设计者、决策者,产生了学习的内动力,由被动地听、转为主动地参与、探究,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2.教学互动效果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2]。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营造了开放性的学习空间。3.融合零碎的《机械设计》内容[3]。例如,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设计,涵盖了机械设计大部分内容,且以后的大部分章节中都有相关内容,一直到最后的课程设计。先分析前后内容,然后再从装配关系、设计计算角度分析:传动零件受力—轴受力—轴承载荷计算—轴承的寿命计算,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一目了然。4.引导思考,培养创新能力。分析案例时,从多方位、多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促进其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方案选择、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大胆创新,鼓励用新的思维模式去创新设计。5.扩大知识面,拓展知识领域。一个设计任务的完成是多门知识综合应用的结果,通过分析案例使学生对先修课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对后继课程的学习有一个展望,对交叉学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四、案例教学的运作

案例教学模式:以案例为诱饵,在课程开始或每部分内容开始之前,则抛出与内容相关的案例,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引出相关的知识点,在授课的过程中对涉及的问题逐个解决。要很好地运用案例教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案例教学的运作是关键。常用的实施程序如下:1.课前布置案例,提出任务要求;2.课上先对任务进行简单讨论、分析,引出知识点;3.老师讲解课程内容;4.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5.老师最后总结点评。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处理好案例教学与传统授课教学的关系。案例教学法虽具有它独特的优势,但它只能弥补传统授课教学的不足,二者应当互补,协调配合。《机械设计》是专业基础课应以讲授为主,案例教学为辅,案例分析课时约为15%至20%,但是在每一部分结束之后,应拿出一定时间对这一部分进行小结、讨论、点评;2.处理好案例教学与其他授课手段的关系。案例教学经常受授课内容多、时间紧的困扰而难以顺利实施。施案例教学还必须有其他手段相配合,如:VR演示及多媒体教学,将情景、图表等呈现于屏幕,既清楚明了,又生动直观,保障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案例必须是为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量身定做、精心打造”。选择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考虑学生的基础。在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规律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的最近、最佳发展区域,精心选择案例,设计教学活动。否则案例太难或太易,都会降低学生参与的兴趣,达不到案例教学的预期目的。2.案例的知识覆盖面。在课程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案例。在绪论中,所选案例的知识覆盖面应广,最好能涉及课程的大部分内容,这样即可以使学生对以后所学内容有个总体认识,同时又能体现各部分内容间的联系。其他章节所用的案例涉及的问题应少而精。问题过多,学生就难以掌握重点和难点。3.案例的先进性。随着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现代设计理论及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案例应不断更新,尽量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以保证所学知识的先进性、适应性。4.案例的交叉性。案例的交叉性指案例所涉及的知识是多学科的。案例涉及到交叉学科的知识,激励学生去博览群书,拓展知识面。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