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2 19:10: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贫困小学生帮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作者简介]杨银平(1960- ),男,河北行唐人,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江苏淮安223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2年度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一般课题“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帮扶工作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LX2012Y091)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054-02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校大学生人数增加,再加之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在高校中出现了贫困生人数增加的现象。如何有效地解决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帮扶问题,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贫困大学生资助帮扶工作的政策法规,可以说,我国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帮扶工作正在不断得到改革与完善,但同时也还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因此,针对高职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对贫困生资助帮扶工作的改进与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认定标准难以统一。高校资助帮扶的对象是高校的贫困生。要使国家制定的各项高校资助帮扶政策和措施真正得到贯彻落实,使高校真正的贫困生得到资助帮扶,就要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但是,目前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政策和办法,对认定标准的规定比较笼统,缺乏详细的解释与指导。高校对贫困生通常是根据学生所持生源地开具的贫困证明进行认定,由于在开具证明的过程中,各地的贫困标准不统一,工作人员对贫困标准的理解不一致,即使高校拿到了学生递交的贫困证明,在进行辨识时也存在困难。
2.申请条件比较笼统。高校贫困生接受贫困资助,通常要递交申请,然而现行的资助类奖助学金管理办法、条例,对申请条件的描述比较笼统,缺乏清晰的概念和明确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确定评选条件和标准带来了困难。一线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在现实的评定过程中,有的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的只看重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有的甚至采用班级学生投票的方法来产生受助对象。申请条件的规定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极易产生不公平现象。
3.专业评定机构和专业评定人员缺乏。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以及高职院校内部,都建立起了有关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帮扶部门,但这些部门大都是一块牌子、多种职责,兼管贫困生的资助帮扶工作,职责较为笼统,并且缺少专业的评定机构和评定人员,工作质量难以保证。在高校内,具体的奖助学金评定工作主要靠辅导员或班主任来完成,而各高校的辅导员或班主任很多是由教师兼任的。面对如此繁杂的工作,专职人员尚要投入大量精力,苛求兼职人员把这项工作做实做细、保证质量,确实有一定的困难。
4.社会力量参与贫困资助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现在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帮扶,主要依靠国家和学校,助学金的数额有限,还满足不了贫困大学生资助帮扶工作的需要。社会对捐资助学的认识不够,企业除了在一些名牌高校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助学金外,对一般高校来说,并没有得到企业的什么奖助学金的捐献,在全社会还没有形成社会助学的良好风气,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助学帮扶制度机制。因此,有必要建立由社会力量参与的资助帮困的机制。
5.思想教育工作有待加强。高校长期存在奖助学金评定工作与思想教育相脱节的情况,对贫困生资助帮扶产生消极影响。有的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他们在得到资助后,并没有感恩国家、感恩社会,反而认为得到资助是理所当然的,当然也觉得心安理得;有的诚信意识不足,一些班级通过学生投票来确定受助贫困生,个别学生甚至拉选票,受助后请客会餐;有的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得到资助后不是勤俭生活,而是挥霍、浪费。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当前的贫困生资助帮扶工作多关注物质层面、经济层面的资助,而忽视思想层面、精神层面的帮扶,并且缺乏对受助贫困大学生的跟踪关注,不重视对受助贫困大学生进行后期的感恩、诚信、励志教育等,不重视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些院校虽然也进行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仅限于辅导员或者班主任通过一般谈话等方式进行,很难深入受助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当然产生的教育效果也比较有限。
6.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完善。贫困大学生往往不仅有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还有沉重的精神负担。贫困大学生有的对家庭经济困难感到自卑,不愿提及家庭状况,甚至放弃申请贫困资助;有的虽然能正视家庭经济状况并且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改变,但由于这种愿望过于迫切,接受贫困资助反而加大了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可见,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心理压力远远大于经济压力。但是,就目前而言,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还明显不足。
二、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帮扶工作的建议
1.科学确定资助对象,建立动态的贫困生档案。科学地确定资助对象,就是要从新生报到开始,多方收集信息,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家庭贫困情况。除了通过“家庭贫困证明”“家庭情况调查表”及“个人申请表”等材料了解学生的贫困情况外,班主任或辅导员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要广泛听取各科任课教师的看法,以便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真实家庭情况,必要时请求系部派人前往学生家乡调查。同时,可以通过召开由学生代表、班干部代表及任课教师代表等参加的民主评议会,了解情况。贫困生认定过程要做到科学、规范,要将最终确定受助的贫困生名单在班级、系部公示,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此外,还要建立动态的贫困生档案,实行动态管理。要对贫困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座谈访问、调查摸底,及时掌握贫困生的家庭经济变化状况,根据实际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和变更贫困生档案,确保档案信息真实有效。
2.完善各种资助帮扶方式。高校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资助帮扶方式。要注意区分奖学金和助学金的使用要求,奖学金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表现作为评定标准,其作用主要是激励;助学金主要以家庭贫困为评定条件,属于资质,但助学金对于学生形成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不利,容易使学生出现惰性,故应该适当减少。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和自立精神,学校应尽可能多地为贫困生联系或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在高校的后勤系统能由学生完成的工作,尽可能不使用临时工,而是把岗位提供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和取得劳动报酬的机会。学校可以利用国家的各项政策,为贫困生办理低息或无息贷款,减轻他们的经济困难;也可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完善学分管理制度,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提供有力的保障,贫困生通过顶岗实习获得劳动报酬,减轻自身的经济负担。
3.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社会力量助学帮困机制。目前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以政府投入为主,受众少,资助数额也有限,因此应从国家层面建立贫困大学生社会资助帮扶的有效机制。对给予贫困大学生资助的企业,政府可以给予税收减免和社会荣誉,可以表彰社会力量助学的先进典型。高校则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争取包括国内外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在内的社会力量参与助学活动,最终形成政府、学校和社会力量等参与的多元化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并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学校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助学帮困制度机制。
4.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当今社会的贫富差距,由于自身家庭经济困难,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很容易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和消极的人生观。如果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进行精神上的帮扶,他们很容易产生不阳光的心理状态,出现懒惰思想和功利思想,导致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的缺失。因此,必须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帮扶,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教育和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所处的贫困状态;要激励他们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要培养他们阳光、健康的心态,帮助他们实现自我调适,敢于直面贫困,奋发向上,勇于攀登。
5.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按照国际上的标准,一个人的健康应是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高校培养的人才,也必须既要身体好又要心理好。一般来说,贫困既可对人产生激励作用,也可对人产生消极作用,在我国既有“人穷志坚”的说法也有“人穷志短”的说法,在现实社会中,谁都不愿意贫困,但现实是贫富差距依然存在。凡事都有两面,贫困大学生如果能够直面贫困,就可以激发自己的斗志,通过不断的努力改变经济困难的局面;如果不能直面贫困,就会加大自身的心理负担,甚至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自卑等。因此,高校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通过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部门,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要实施心理健康援助,加强心理疏导与干预,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心理健康跟踪。
6.加强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作为高校,要对贫困生进行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要教育贫困大学生树立“诚实守信”和“知恩图报”的思想意识,引导他们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比如,在办理助学贷款时,要对国家的助学贷款政策进行深入宣传,教育贫困大学生诚实申请、合理使用、合理支配、按期还款。在学生勤工助学活动中,要按照现代企业的通行做法,进行岗前培训,实行岗位考核,按劳取酬,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劳动意识,教育他们自立、自强。此外,要加强感恩教育,让学生有一颗感恩之心,对国家和社会心存感激,知恩图报。
[参考文献]
[1]姜旭萍,肖迪明,程勋.勤工助学在大学生资助体系中的作用[J].当代经济,2009(5).
[2]黄荣晓,文辉.试论高校辅导员开展助学帮困工作的艺术[J].文教资料,2007(19).
[3]刘宗南.农村学生参与高等教育不公平现象归析[J].咸宁学院学报,2006(2).
关键词:心理贫困;心里帮扶;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051-02
“心理贫困”是指由经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精神风貌,而且极易造成人格的不健全和偏执心理,严重的还将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及社会的安定。因此,应特别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使精神资助和物质资助紧密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的扶助问题。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里贫困的成因探析
高校学生心理贫困表现在自卑与自尊相矛盾的心理、人际交往的向往与自我封闭相矛盾的心理和经济上的依赖心理与生活上自立的想法相矛盾的心理等诸多方面,它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应试教育导致心理教育体系的缺失
高校的贫困生经历了长期的应试教育,从中学开始就忽视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从中学到高校的心理教育体系的缺失,在贫困生身上体现为缺乏调节心理障碍的能力。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了怯懦和自卑。面对高校各种活动,表现出了恐惧、恐慌及不适应感。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更自卑、自闭、抑郁,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愈来愈严重。
(二)健康完整的家庭教育的缺失
贫困家庭不仅是经济贫困,往往还有文化贫困。许多贫困生家长的文化程度较低,使用的教育方法简单甚至粗暴,对子女超出他们生活准则的需求一般采取否认、拒绝的态度。生活的重负使他们很难拥有良好的心态,因此,其子女也很难养成具有良好意志的个性品格。健康的家庭成长环境的缺失,使贫困生面对自己无法摆脱的困境时经常处于焦虑、苦恼、矛盾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之中。
(三)经济困境导致心理落差和自卑感
“人穷志不穷”往往使得贫困生的自尊心比普通人强烈的多。经济上的窘处是他们最不愿意提及的隐痛。而高校中存在着超前消费和攀比等不良消费心理,也常常困扰着贫困生,他们对没钱的困窘体验较为强烈,常感觉到低人一等,容易出现认知偏差进而形成心理冲突。大学里的贫富差距,使贫困生一进校就有了一种“不平等竞争”的感觉,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落差和自卑感,很容易导致行为、动机和认知方面出现负面效应。一部分贫困生的内心十分敏感,他们总是处于多疑的状态,对他人具有过于强烈的戒备心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接受他人心理暗示的效果很强烈。贫困生表面缺的是学费和生活费,但内心深处更渴望得到的,是精神上的平等和人格上的尊重。
(四)现实环境的非绝对公平导致心理失衡和偏激心理
经济上的不富足,使得贫困生容易对很多事情产生成见,并以偏激的方式表现出来。往往喜欢用放大镜来看待社会中的消极面,对社会中的消极现象深恶痛绝。一些人贫困生的情感化做法使贫困生把自己的不幸和挫折过多归罪于社会的“不公平”,这对其健康人格的形成是极为有害的。诚如“在贫穷中长大的人,有一些,终究会从灵魂深处渗出一种穷苦的毒汁,对世界隐隐的痛恨,对人深藏的冷漠和敌意”所言,现实环境的非绝对公平能够导致贫困生的心理失衡和偏激心理。
(五)自尊与自卑的交织引发人际关系的不适应
一些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孤僻、自我封闭、不合群的特点。究其原因,还是他们内心过于敏感,太过于在意周围的环境,因而一部分贫困生无力合群,无心交友,与周围的同学保持着心理距离,一些贫困生以独来独往的方式对自己进行心理上的防御,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紧紧地把自己包裹起来。在行动上断绝与同学的交往。这种“闭门修行”的行为不仅限制了他们的活动空间和个性的发展,而且容易引起一连串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很容易出现物质贫困导致心理贫困的情况。
二、构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体系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里贫困成因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相应的心理帮扶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一)培养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经济贫困只是贫困生“心理贫困”产生的外在因素,而制约其主体心理素质水平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是最为根本的内在影响因素。培养辩证逻辑思维能力,指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一,指导贫困生自觉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导认识活动。要认识到大学生贫困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历史、自然、社会以及家庭收入等方面,个人原因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其二,指导贫困生自觉地运用辩证逻辑思维指导认识活动。要认识到贫困包括物质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贫困,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真正的贫困在于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贫困大学生是精力充沛,并且已步入知识殿堂的佼佼者,完全可以并且应该增强自信,消除自卑。其三,指导贫困生自觉地运用发展的思想指导认识活动。要认识到贫困是暂时的,通过劳动等途径是能够改变的。要充分挖掘自己的长处,从现实出发,规划自己的生活;要树立自信心,积极面对困境,自觉减轻心理压力;要把主要精力用到学习上,树立自强、自立、自尊、自重的精神,顺利完成学业。实践证明,当人有了自信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目标和信念时,就会自主地战胜心理障碍,从而自动排解自卑、焦虑等不良心理。
(二)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帮扶队伍的作用,帮助贫困生消除心理疾患
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要完与经济并举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单纯的“奖勤助贷”工作队伍和分散的院系操作是无法实现的。要整合力量,形成体系,就必须在领导层面,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负责,统筹整合包括学校学生工作部、校团委、院系、后勤等各方力量投入。学校需要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要对贫困生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适时关注和干预,制订切实可行的心理教育方案。能够开展全面调查,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采取开展挫折教育、成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自立自强教育、感恩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注重心理疏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传播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贫困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使学生不断提高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能力,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学校应通过各种教育措施使贫困生对贫困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引导他们正视现实,要自信,自强,自立,把因贫困导致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三)实施有效的干预,培养贫困生社会交往能力
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先生说过:“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贫困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使他们不愿与同学交流,也不参加集体活动,常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与外界保持着一定的隔阂,再加上由于交际能力的不足和缺陷,贫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网非常的狭窄,强化了贫困生自我封闭的自卑心理。贫困大学生应通过积极的社会活动与其他同学进行沟通和情感交流,从中得到启发和帮助。这不仅可以增进理解,开阔心胸,还可以使人感受到充足的社会安全感、信任感和激励感,从而增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感。可以在广泛的社会活动参与中体验真诚、热情、友好和成功的感受,从而逐渐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逐渐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方式和对他人的接纳模式。
(四)建设和谐的人文环境,帮助贫困生克服消极心理障碍
“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贫困生工作,必须改变以经济资助为主的贫困生工作模式,转而建立以培养贫困大学生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提升为目标。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给予贫困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与其他学生相比,贫困生更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被关爱,更渴望有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要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贫困生的活动,使贫困生切实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使其在活动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并且锻炼贫困生的个人能力,激励贫困生树立信心,积极、乐观、勇敢地面对生活,从而形成“尊重贫困生人格、维护贫困生权益、关爱贫困生成长”的舆论环境,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氛围。引导班级、宿舍的同学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增进友谊,最终使得集体能以开阔的心胸去包容贫困生。让贫困生不仅能得到经济和生活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得到心理上的支持,最终实现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
(五)培养自我调适能力,提高贫困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度
要从根本上改变命运,必须在思想修养上时时自省,在人格锻造上不断完善,不仅要摆脱实际上的贫困,更要从根本上实现自身的心理脱贫。为此,应引导贫困生进行自我教育,发挥贫困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贫困大学生承受困难和挫折能力的训练,要引导他们从困境中磨练自己,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肯定自己,振作自己。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对现实自我的认识评价过低。所以我们要引导贫困生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不要盲目的自卑或自大,不要把自己的弱点和缺点及在困难面前表现出的消极评价与对整体的评价等同起来,做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协调统一。从而保障贫困生处在有生活落差的环境中,能够保持良好心态,养成自我调试的能力,提高应对挫折的承受度。
参考文献
[1]陈立春.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与“心理援助”[J].教育与职业,2009(24):86-87.
[2]方可,罗贤,杨勋.工科院校贫困学生心理特点及资助工作模式探析[J].教育探索,2009(9):136.
[3]朱韶晖.新时期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3):58
[4]左小彩.增权理论对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解读[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19-121.
一、学校基本概况
xxxxxx为全县教育文化大乡,全乡现有人口约 万人,下属行政村 个。xxxxx学校下设九年一贯制学校 所,完全小学 所,幼儿园 所,教学点 所。2018年9月统计,现有教师 名,学生, 名(幼儿园 名,小学生 名,中学生 名)。其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为 人。无辍学学生,适龄幼儿均进入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
二、深入落实教育扶贫资助政策
1.学校紧紧围绕“决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做到政策宣传全覆盖,资助对象无遗漏。”的工作目标,全力做好辖区内学校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确保应助尽助、应补尽补,一个不少,一项不漏,实现不漏一人不错一人。
2、扎实做好教育扶贫政策宣传工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及时发放资助政策明白卡、大学生信用助学贷款宣传单、中职学校学生资助、“雨露计划”资助资金告知单、资助资金告知书等,确保了学生及家长对政策、资助资金发放知晓率达100%。
3、扎实做好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工作。认真摸底,准确提供校内住宿生信息;规范审批流程,确保在册贫困户子女寄宿学生100%享受;复核、公示、上报后严格按规定发放,确保了知晓率达100%。
4、扎实做好学前儿童资助工作。认真摸底,规范流程,确保在册贫困户子女100%享受资助政策;经复核、公示、上报后严格发放。,确保知晓率达100%。
5、扎实做好生源地助学信用贷款政策宣传工作,动员在册贫困户家庭积极办理相关贷款(力争贷款比例达80%以上,最少不得低于80%),协助做好贷款申请工作。
6、切实做好本乡户籍在县外就读的贫困户子女资助摸底工作,发放资助资金告知书,确保知晓率100%。
7、根据县教育局安排,配合各普高、中职及县外学校及时送达学生资助告知书到贫困户,确保享受资助政策知晓率100%。
8、广泛开展辖区内教育帮扶工作。中心学校组织九年一贯制学校辅导各小学、幼儿园、教学点广泛开展结对帮扶,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实现辖区内均衡发展。
9、及时与乡扶贫办及各村对接,做好贫困户子女在校生的动态调整和已享受教育扶贫政策的信息登记、记入扶贫手册工作。
三、控辍保学讲实效
学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做好了适龄流动人口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年按时入学工作,及时了解掌握了本校流动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去向,督促家长及时办理学生异动相关手续,全面加强学生学籍管理,确保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年全部按时返校。同
四、扎扎实实开展贫困户结对帮扶工作。
1、改善生活条件。深入贫困户,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帮助贫困户制定脱贫规划,结合扶贫开发和民政救助政策,切实解决贫困户出行、吃饭、穿衣、住房、子女上学、就医等“两不愁三保障”方面问题,帮助改善贫困群众基本生存条件。
2、发展增收产业。帮助贫困群众出点子、想法子,共同谋划发展新思路和新举措,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户发展特色增收致富产业,努力探索构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3、提高幸福指数。坚持物的扶贫与人的扶贫有机结合,把改善贫困户人居环境与提振精气神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业兴、家富、气神”,不断提高贫困群众幸福指数。
五、组织保障
1、中心学校校长是学校精准扶贫工作第一责任人,负责全乡教育扶贫工作的部署、落实、监督、问责等工作;分管教育扶贫工作的中心学校专职副书记、各校校长、各教学点负责人、幼儿园园长是教育扶贫工作的直接责任人,负责相应范围教育扶贫工作的组织实施与监管;其他人员为教育扶贫工作的具体责任人,负责对应工作的组织实施。
杨征宇在帮扶的2年内,先后出资3万余元,资助7名贫困生,建设“星空图书馆”1座。募集社会扶贫资金数十万元,援建教学楼1座,建设爱心图书室2个,促成社会人士与 100多名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同时,开展产业扶贫,使7713个贫困群众甩掉“贫困帽”。
这其中,杨征宇采取了多种方式。第一,结亲助学,探索社会扶贫新路。从2011年1月份开始,杨征宇从众多贫困学生中选定7名特困中小学生作为资助对象,以每人每月150元标准进行长期资助。除此之外,他积极与社会公益团体、慈善组织等取得联系,推出“社会互动、结亲帮扶”活动。两年来,在杨征宇的大力宣传和积极组织下,北京狮子联会的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累计捐款20余万元。
第二,建立爱心书屋,拓展智力助学新形式。杨征宇专门拿出3万元积蓄,买了上万册图书,成立爱心书屋。为了提高书籍利用率,他将全部图书捐给团县委,把爱心书屋搬到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为更多青少年学生学习提供了方便。
第三,建立机制,搭建公益助学新平台。在杨征宇的倡议下,宁陵县成立了团县委等相关部门参与的“资助贫困学生工作组”,负责与公益组织的联系及各方面协调工作,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在爱心人士与贫困人口之间搭起了爱心平台。
【关键词】高校 资助 贫困 模式
【中图分类号】G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020-03
【Abstract】Mechanical and engineering school,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en to yuchen elementary school for voluntary aids for 13 years, during this time, we have investigated a lot about the effective ways to help them and accumulated a great deal of abundant experience, of course, we also have deficiency I in a certain extent. The thesis just have a study about this point, and have a research on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to subsidize impoverished area, so that we can do it better.
【Key words】University Fund Impoverished Pattern
一、乡村教育整体现状实地考察――以安徽省定远县三合村小学为例
十多年来,当城市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三合村小学除了人数外没有任何变化。学校课程的设置,完全要看老师能教什么,而不是学生需要学什么。因为没有电脑设备和英语教师,学校发下来的计算机和英语课本也全部处于闲置状态。虽然全国小学统一都要开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但多数村小因为缺乏师资或者设备,使得这些课程基本都是形同虚设,即使开设了这些课程,也只是走走形式,应付检查。此外,教师严重缺编,条件的艰苦实在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到此来无私奉献,一所小学里仅有两三名教师,负责六个年级的全部教学,而且都是一直在村小学工作的老教师,他们的知识体系已经完全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又怎么能对学生授业解惑呢?
2008年6月,三合村小学与其临近的余陈小学合并,成为新的余陈小学,合并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资源的过度缺乏和学生人数的急剧减少,由于近几年来农民工进城的势头有增无减,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加上国家近年对进城务工子女教育的进一步开放,很多小学生跟随父母一起进城读书,也有的部分学生因为家庭不健全,既没有跟随他人外出接受良好教育,也没有经济实力继续在农村读书,便辍学在家。合并以后,两个村子的学生人数相当于以前一个学校的人数,但是,硬件设施并没有随着这种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办学条件依然与以往相同,形式上的合并并没有带来实质上的更新。
二、贫困地区教育受助需求分析
贫困地区学生的性格都相对内向,尤其是不能与陌生人快速建立联系,表现出胆小、自卑和内向的心理特征。因此,对于高校而言,更应该发挥其文化优势,关注到贫困地区学生的精神需求。作为高等院校来进行资助,还需要把关心体现在行动中,把教育寓于活动中,从物质上、心理上全方位帮助贫困学生,引导他们正视“物质贫困”,把家庭贫困视作是一种对自己的挑战,认识到暂时的物质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困难面前产生的自卑、畏难、消极心态等种种“精神贫困”。开展励志活动,激励他们的斗志,让他们有所追求。
精神资助除了励志上的教育,还要帮助贫困生克服人际困难。在安徽支教家访中,我们发现,有极个别学生不愿意参与到我们的谈话中来,神态上对我们有一种抵触情绪,随着活动的深入,情况才稍有改善。这是因为他们过度的自卑导致的强烈自尊的表现,不愿甚至不屑与我们交谈。特别是在对李领同学的家访中,她表现出不愿回答我们和他亲人的问话,出现一定自我封闭的倾向。因此,这部分学生的真正需求除了物质以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我们需要对贫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测试,对于个别有严重人际交往困难的贫困生,进行单独辅导,以平等的姿态与其交流,渐渐消除其羞怯紧张心理。
三、高校资助农村教育有效模式探讨
1.高校资助贫困地区模式的建立原则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在自身发展历史中先后承担的使命。其中,服务社会又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紧密相关,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对贫困地区的资助作为高校服务社会的方式之一,近年来得到众多高校的实践和探索。如何从实效性和可持续性出发,构造高校资助贫困地区的一般模式,使高校对贫困地区的资助更切实有效、更有章可循,使有限的资源投入发挥出更大的效能,是摆在不少大学社会实践组织者、指导者面前的新课题。
大学要较好地完成服务社会的职能,就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引导。具体到对贫困地区的资助,应当体现以下原则:
(1)高校资助贫困地区要与高校自身优势资源相结合
对贫困地区的帮扶资助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政府、社会各界都对此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和投入。在这一工程里,高校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是高校作为资助者必须首先明确定位的问题。无论在资助领域还是在资助方式的选择上,都应该充分体现和发挥大学的资源优势,从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向贫困地区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
(2)高校资助贫困地区要与贫困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
除了结合高校自身优势之外,对贫困地区的资助也应充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这就要求资助活动的策划组织者和执行者必须走到基层去,通过实地考察、走访的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受资助地区的真实状况,明确贫困地区最实际、最紧迫的需求,这样才能使高校对这些地区的资助落到实处,使投入的资源得到合理应用。
(3)在资助方式上,硬件资助要与软件扶持相结合。
高校在资助贫困地区的过程中,应当采取硬件投入(资金、物资、器材等)与软件扶持(技术、文化等)相结合的策略。物质的资助归根结底是“输血”、“授人以鱼”的做法,而软件培育才可能实现“造血”和“授之以渔”。高校作为非营利的教育机构,从物质上对贫困地区进行帮扶并不能很好地体现优势,一味追求资金付出的做法其实质意义并不大。
(4)高校对贫困地区的资助要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相结合
高校资助贫困地区是高校实现服务社会功能的体现,但也可以与学校的育人功能和科研功能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带动贫困地区发展与促进学校自身建设的双赢局面。已有不少个人和集体在这一方向上进行了探索,做出了成就,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在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下,在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下,这将是未来高校资助贫困地区的主流趋势。
2.继续加强对农村教育的物质帮扶
只有先进的教学设施,配套的教学设备,优厚的师资力量悉数到位,农村的教育才能有新的突破,如果硬件短缺,则会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阻碍,从而影响小学生们受教育的状况,因此,高校在考虑对口资助贫困地区学生的教育资源时,物质帮扶仍然不可或缺。但是,问题是某种程度上,高校在这方面的帮扶力度也是有限的,单靠学校的资金来帮扶,明显不够,因此还需要高校本身拓宽渠道,争取更多的资金和软硬件设施,来更好地资助农村。
3.努力开展全范围的文化帮困
如果说物质上的贫穷可以通过争取更多的资源来实现,或者说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克服,文化上的贫困则会造成真正的落后,因此,无论学校的硬件设施如何,高校作为文化的集中地一定要对贫困地区展开更广范围的文化帮助,学生的最大渴望是学习,高校的最大优势也在于它集中了大师、大楼和大家,因此,每次的资助都不可或缺的要将与学生的心灵交流放在重要位置,围绕小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形式各样的心理访谈。
4.加强对贫困地区学生的心理辅导与社交训练
(1)在物质资助的同时,派遣有相关知识的人员对贫困地学生开展励志教育的相关活动。
高校资助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让贫困生亦能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并成才、成功。高校应该要把关心体现在行动中,把教育寓于活动中,从物质上、心理上全方位帮助贫困地区学生,引导小学生们从小正视“物质贫困”,把家庭贫困视作是一种对自己的挑战,认识到暂时的物质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困难面前产生的自卑、畏难、消极心态等种种“精神贫困”。激励他们的斗志,让他们有所追求有所梦想,能坚持不懈为理想而努力,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2)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压力疏导。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多数贫困区学生可能存在过度的自卑和强烈的自尊心理,也会伴随一定的焦虑和紧张,可以随着诱境的消失或经过他人的帮助或心理辅导老师而恢复正常,因此,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种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让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如果通过心理测试发现存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就应考虑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尽早加以矫正。
(3)帮助贫困生克服人际困难
首先,要在保护隐私、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测试,对于个别有严重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以平等的姿态与其交流,渐渐去除贫困生的羞怯、紧张心理。对于普通人际交往能力偏弱的贫困区学生可以组织起来,与非贫困生一起参与小游戏等,以轻松的形式,带动双方的相互了解,打破紧张和不安感。
(4)帮助学生树立自强、自信的观念和意识
认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的最终实现,不仅要依靠教育者的教育,还必须依靠贫困学生的自我教育。他们存在的思想政治心理素质问题还需自己去不断努力提高和完善。贫困地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自强教育、自立教育、自尊教育,注重锻炼和培养自立、自强、自信精神,努力克服依赖思想和自卑心理,提高社会适应和生存能力。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去正视眼前的困境和挫折,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
四、高校资助贫困地区的成效评估初探
对高校资助贫困地区的成效加以评估,在指标设置和操作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原则:
1.综合评价优于单项评价
评价指标不能只考虑某一个或几个单项因素,必须采取系统设计、系统评价的原则,才能全面、客观地对其做出合理评价。当然,所设计的指标含义应该清晰,尽量避免产生误解和歧义,同时又要避免指标间的相互重叠,造成错误的评价结果,对不同目标的问题,要力求找其共性,抓其特点,使指标能综合体现项目效益的评价结果,关注未来发展能力。
2.定量评价优于定性评价
判断资助项目的成效应以定量指标为主,考虑到有些指标无法定量描述,因此,还应采用一些定性指标,由专家、管理方、受益方集体加以判断评分。考虑到定量指标比较客观、公正,故应以定量指标为主。
3.社会效益优于经济效益
从本质上说,高校投入贫困地区资助的行为是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的一种举措,更近似于社会公益行为而非谋取经济利益的行为。在对资助效益的评价中,应把社会效益摆在经济效益的前面,在指标权重分配上予以适当的倾斜。
经过研究论证,我们也尝试着表1所列的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13个三级指标,形成高校资助贫困地区成效评估机制的综合指标体系。
由于各指标对评价的实际重要程度不同,因此,需要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值。指标的权重值是评价指标重要程度的表达形式。权重值的确定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主观定权法、因素成对比较法等。这项工作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深入落实。
参考文献
1 朱霞梅.贫困与反贫困理论视角下高校帮困工作的思考[M].思想理论教育,2009.17
2 刘雪梅.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研究[M].法制与社会,2009.6:231~232
3 邹海贵.社会正义视域中的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探析[M].高教探索,2009:26~31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市关于救助贫困家庭学生就学的有关规定,保障我区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教育和正常完成学业,保证中小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进一步完善助学金制度,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省、市关于救助弱势群体的有关规定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及省、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平等性和发展性原则,巩固“双高”普九成果,围绕一个目标(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强化两个管理(贫困生档案、救助资金)、拓宽三个渠道(政府专款、社会救助、个人资助),依托四种形式(现金救助、物品救助、两免一补、结对帮扶),确保我区在校生年巩固率保持在以上,促进基础教育积极、均衡、持续发展。
二、救助对象
⒈兰山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城市低保)、特困家庭和农村特困户的在校学生。
⒉家庭经济困难的革命烈士子女、残疾儿童、少数民族儿童。
⒊因天灾人祸造成家庭重大经济损失的贫困学生。
⒋父母因重大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学生。
⒌父母离异或丧父、丧母等原因造成经济困难的贫困学生。
⒍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在校子女。
⒎其它特殊原因造成经济特别困难的在校学生。
三、评定原则
⒈学校依照民主、公平、公开的原则,每学期评定一次。
⒉助学金的评定只根据学生家庭贫困程度,不与学习成绩挂钩。
⒊确保对残疾儿童、特困家庭子女实行“两免一补”(免杂费、书本费,补助住校生食宿费)。
四、申请程序
⒈申请。每学期开学时,由学生或家长持户口本、低保证等贫困证明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同意后,填写《兰山区贫困学生申请表》,家庭所在社区或村居填写意见并盖章后,连同贫困证明一并交给学校。
⒉核查。学校根据学生提供的贫困情况,通过询问学生本人及同学、走访学生家庭和村居(社区)等办法对学生贫困情况进行核实。
⒊初定。学校把核实后符合条件学生情况提供给全校教师,经过全校教师民意测评后,由学校领导班子讨论确定申报名单。
⒋公示。对确定救助的学生在学校和村居(社区)张榜公示。学校对公示无异议者的登记表盖章。
⒌上报。学校将贫困学生登记表和相关贫困证明向区教育局逐级上报,村居(社区)向镇、街道、区政府逐级上报,由主管部门审批。
⒍审批。区教育局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救助金总额和资助标准,确定资助总人数,认真审查核实,依据资助对象分配原则,确定各单位资助对象。并通过新闻媒体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保证救助工作的高度透明。
五、救助方式
⒈政府专款。区里设立“救助基金”启动基金不少于万元,并且逐年增加。区民政局每年在救济款中拨出一部分,用于救助贫困学生,各镇街道均要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助学金”专项帐户,每年拨付一定经费救助贫困学生,确保助学金专款专用。
⒉社会资助。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个人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捐助。
⒊学校减免。各中小学可从杂费、借读费等预算外收入中提取部分经费用于资助贫困学生。
⒋结对帮扶。区里安排一个单位帮扶一所学校,区直机关帮扶一批贫困学生,科级干部、县级干部帮扶个贫困生,确保每一名贫困家庭学生正常完成义务教育。
六、管理使用
助学金由区教育局统一管理,专项使用,在每学期初根据贫困生分布情况,拨发至区直学校和镇、街道中学、中心小学。资金一律由学校统一管理,不直接发放给学生本人,专项用于受资助学生的书本费、作业本费、学习用具费、寄宿生活费及杂费减免。区教育局会同相关部门对助学金的发放,使用情况和减免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对审计结果进行通报。
七、工作措施
⒈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实施“中小学贫困家庭学生救助”,是巩固“双高”普九,提高国民素质,确保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为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区里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 组长,区政府办、教育局、财政局、民政局、团区委、妇联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救助贫困学生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具体负责专职接受社会捐款,确认扶助对象,落实国家安排的助学金,整合区内各类助学行为,助学金发放的统筹安排和组织协调工作。各镇街道、学校也应成立相应机构,抓好这项工作。要强化监督检查,切实管好、用好救助物资,充分发挥其效益。同时,各单位要重视精神鼓励,定期跟踪了解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使之切实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温暖,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养成不畏艰苦、勇于进取的良好品质,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一、对口支援的基本情况
20*年6月20日-23日,*市*区教育局陆荣林局长一行8人,赴我县进行调研考察,与我局局领导班子了解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对合作项目作了承诺,安排我局一名局领导彭桂华副局长到*市*区教育局挂职锻炼、捐给县教育局购车补助款10万元,*一中教师住房建设补助20万元,帮扶困难学生资金10万元,帮扶学生200名,派出支教教师5人到*一中支教,*市保山区淞谊中学捐给拖枝中学救助贫困生0.3万元,资助贫困学生20人。
二、基本经验
1、领导重视是搞好对口支援工作的前提条件。
我县教育局领导对“*”对口帮扶工作高度重视,局领导班子在认真分析我县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的基础上,局长亲自挂帅,多次到*与对口支援单位及学校洽谈帮扶的有关事宜,争取帮扶资金、项目。在落实对口帮扶资金、项目的过程中,局领导亲自过问、亲自落实,使帮扶的每项资金,每个项目都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益。保证了“*”对口帮扶工作的有效开展。*方教育局领导也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局长、副局长曾亲临我县调研指导,为增强该项工作的实效性提供了必备保证。
2、内部管理规范是做好*合作项目的基本保证。
我县教育局自得到*市*区人民政府、*区教育局以及*区各校的对口支援项目以来,我局就对贵方给予援助的资金、设备、衣物等进行了分工管理,并把项目款真正用到急需的学校,对口支援学校捐赠的衣物,贫困学生救助资金由专人负责分发到各校,并让各校根据收到情况如实反馈。真正做到规范管理,跟踪调查,使各项合作项目得以落实,使我县大部分学校、学生受益。
三、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一)进一步加强沟通、联系与合作
在新的一年里,要进一步加强与*市*区人民政府、*区教育局、对口支援学校的联系,把我县各校目前的情况及变化及时给予反馈,努力做好各项目的实施,不断与区人民政府、教育局、对口支援学校汇报情况,让彼此得到更进一步的了解,进一步加强合作,促进我县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需进一步争取扶持的项目
1、教研师训工程。目前,我县教师素质普遍偏低,教师学历和水平的提高显得刻不容缓,而我县又难以承担教研和师训的各种经费开支,为此,急需解决此方面的资金问题,积极争取援助,创造机会和条件,多形式、多渠道为我们排忧解难。
2、贫困救助工程。目前,我县中小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入学率偏低、辍学率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贫困。许多家长甚至连维持基本的生活都成问题,根本无力供子女上学,国家的许多优惠政策实在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大面积贫困生的实际困难,目前我县尚有贫困生12000多人,急需给予援助。
3、信息技术和设备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基于我县财政困难,难以提供经费保障,且国家投入毕竟数量有限,不能满足我县的实际需要,急需解决这一问题,请求在此方面也给予大力支持,为我县基础教育的发展、进步创造条件。
一、总体要求
全面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统一部署,在突出精准、稳定脱贫、真抓实干上聚焦发力,扎实推进扶贫领域的作风建设,明确帮扶对象,完善帮扶措施,推动村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根据乡政府、村、教育局关于脱贫工作联席会议安排,确保在巩固2019年脱贫成果的基础上,2020年教育局帮扶贫困户20户36人,实行全覆盖帮扶,确保完成年度脱贫工作任务。
三、帮扶计划
(一)明确任务,落实帮扶责任人。根据乡、村有关会议安排,现已确定村贫困户20户36人为教育局帮扶对象。区教育局结合“万名党员干部帮万户”行动,对20户贫困户确定具体帮扶责任人。
(二)制定措施,确保完成帮扶任务。根据帮扶对象家庭实际情况,积极与乡、村联系对接,制定既能实现脱贫,又符合贫困户实际的脱贫措施。对一般脱贫户,重点以产业扶贫为主,在种植、养殖业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对五保、低保脱贫户,重点以落实政府各项兜底保障政策为主,为贫困户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三)定期走访,规范填写扶贫手册。帮扶责任人落实每月不少于一次的定期走访制度,规范填写扶贫手册。做好“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工作的同时,加强与乡、村、贫困户的联系沟通,用真心扶贫,以实举脱贫,确保完成年度脱贫工作任务。
(四)牵头做好“多企帮多村”社会帮扶工作。
(五)牵头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促脱贫攻坚”工作。
四、组织保障
“情暖童心”行动走进江西
“我想要一张车票,妈妈在福建打工,一年就回来一次,马上放暑假了,我想去看她……”“我想要一件大雨衣,这样放学回家遇到下雨的话,我和我的书包就不会被淋湿了……”这是江西省遂川县两名农村留守儿童今年“六一”的心愿。
6月1日上午,“情暖童心”青联委员圆梦微心愿示范行动江西示范活动在遂川举行,全国及江西省市青联委员代表和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代表共200余人参加。活动现场60个“微心愿”被点亮,青联委员与农村留守儿童一一对接,孩子们的微心愿个个有了着落。
“我终于有一辆自行车了。因为离学校很远,每天,我都要提前一个小时从家里出发去学校。如果有一辆自行车,我就能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枚江中心小学的罗鑫婷兴奋得跳了起来。青年委员肖柳南说,“鑫婷是我过最懂事、最坚强的孩子,她值得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未来我都会与她一路同行”。
现场6个微心愿故事分享后,在场的青联委员深受感动,纷纷表示要继续帮助此次结对的孩子。除提前确定认领的60个微心愿外,还设有3棵心愿树,挂有460个微心愿,由现场爱心人士摘取并认领。
“情暖童心”青联委员圆梦微心愿示范行动是全国青联秘书处、全国少工委办公室在“红领巾微心愿圆梦行动”的基础上开展的一项帮扶活动,是共青团开展的“情暖童心”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活动以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省份为重点区域,以青联委员带头认领红领巾微心愿为主要形式,旨在发挥青联委员在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成长。据悉,全国13个留守儿童集中地区率先在“六一”期间启动“情暖童心”青联委员圆梦微心愿示范行动,其他地区将相继开展,第一批微心愿在今年9月底前完成。
科技小屋捐赠示范活动在宝鸡市麟游县开展
6月13日,共青团陕西省委以“城乡手拉手・脱贫奔小康”为主题,在宝鸡市麟游县举办共青团助力脱贫攻坚“情暖童心”科技小屋捐赠示范活动。共青团陕西省委副书记、省青联主席徐永胜,宝鸡团市委书记魏莉及西交大学生科技社团、科普志愿者、省青联委员、爱心企业,西安高新三小师生代表及麟游县相关部门、西街小学全体师生等1000余人参加。
徐永胜指出,开展“城乡手拉手・脱贫奔小康”活动,捐赠科技小屋并带动贫困地区学生科学教育,是共青团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他强调,要研究做好科技小屋的长效运用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好科学启蒙的平台作用,为全省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提供麟游方案。他希望,两个学校的学生们积极做好朋友,从小练就创新创造本领,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将来在脱贫攻坚和陕西经济社会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