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风险管理工作计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26 22:06: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风险管理工作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风险管理工作计划

第1篇

(一)时间:每季10日前稽核统计股对上季度本局业务经办情况进行抽查。

(二)2015年度日常监督重点:

1、养老保险费缴费基数的调整:受理缴费基数调整申请,是否严格执行政策法规;是否执行初审(录入)和复审(监督)、领导签字认可等程序;是否存在对已退休人员违规调整缴费基数的行为;提交审核申报的资料是否真实、齐全并完整归档。

2、数据信息管理:是否对数据的修改、维护等操作有明确的权限,坚持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业务、财务数据修改是否有业务、财务部门授权;数据修改记录和手续是否完整、合规,并定期存档备查;有关数据及相关资料是否及时备份,并建立数据远程备份机制。

3、单位增减人员的办理:办理人员增减时所收集的资料是否真实、齐全或有效;是否有初审(录入)和复审(监督)岗位,且复审不能对数据进行修改,只能回退;办理减少人员时,若参保单位或人员有欠费的,是否要求完成清欠。

4、养老保险费和个人账户记账:核查个人账户历年记账本金、利息计算是否符合逻辑关系,是否正确无误;核查系统中个人账户缴费记账数额是否与征缴部门发出的缴费计划、基金财务部门基金实际到账数值保持逻辑对应关系,有无擅自更改缴费基数、记账金额的现象;个人缴费基数变化或发生稽核补缴以往年度社会保险费,是否及时、准确更新个人账户缴费及记账信息;核查业务股室是否定期与参保单位或个人核对年度缴费信息,重点核查个人缴费人员缴费基数是否和省里规定的档次一致。

5、社会保险关系跨统筹地区转入、转出:核查转入转出材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转入转出条件;核查申请人的参保缴费凭证和《接续信息表》上记载的基本信息和账户信息是否一致;核查转移转出人员历年缴费工资基数、缴费年限、个人账户记账额是否准确、完整;核查业务经办环节是否按照规定程序办理转移转出手续。

6、退休人员待遇审核发放:核查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核定资料是否齐全、程序是否健全、执行是否到位;核查养老金发放计划是否符合经办、审核、领导签字的程序要求,对用人单位养老金发放情况进行环比、跨年同期对比、重点核查部分养老金异常增长情况是否真实、准确;核查养老金直发后业务部门与金融机构、与待遇领取个人之间的各项经办操作是否符合内控管理规定,是否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数据传输准确、安全。

7、基金财务管理:核查基金管理部门是否与开户银行签定社保基金存储优惠利率协议,是否按优惠利率计息,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是否建立业务、财务、银行自动对账制度,实现财务对账日清月结;基金支付业务是否匹配业务计划单据,支付结果是否与业务支付计划一致;二次以上支付业务是否与发放失败数据进行比对,确保二次支付信息为上次失败的支付信息后,财务才可办理二次支付处理。

(三)抽查方式: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实时查询、档案室纸质档案查阅、实地问询等。

(四)抽查程序:抽查相关记录;填写日常监督记录表;对发现的疑似问题经稽核统计股负责人和分管领导签字后交予相关股室确认,确认没有问题的应提交书面说明,有问题的提交整改意见并落实。

二、风险管理检查评估计划

本次检查评估按照统一部署、股室和单位自查、市处抽查的方式进行。具体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如下:

(一)自查阶段(8月30日前完成)

1、成立自查评估小组。6月底前完成。本局抽调专人组成自查评估小组。

2、股室自查阶段。7月底前完成。各股室对照本股室相关业务进行自查,填写相关表格,对内部控制制度和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自查,并将自查情况报自查评估小组。

3、自查评估小组抽查。8月底前完成。自查评估小组对各股室相关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执行情况进行抽查,作好相关记录,并经相关股室确认,在抽查中发现问题的要报相关领导,并提交整改意见,要求相关股室整改并落实,根据股室自查和自查评估小组的抽查情况形成自查报告。

第2篇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0-0108-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20.058

护理绩效考核是护理管理工作中关键的组成部分,是夯实基础护理、优化护理服务水平、提升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责任感的重要保证[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深入,人们对临床护理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传统护理绩效考核中着重于对护理人员工作量的考核,而忽视了对工作质量与护理风险管理的量化考核,从而造成考核结果有失公平,无法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热情,导致绩效考核方案实施效果有限[2]。因此,如何制定更加全面有效的护理绩效考核方案以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改善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成为当前临床关注的重点[3]。为此,笔者所在医院自2014年5月起实施全面的护理绩效考核方案,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4年5月起对笔者所在医院20名护理人员实施护理风险与工作质量量化绩效考核,其年龄22~46岁,平均(29.73±4.28)岁;工作年限2~26年,平均(10.38±1.24)年;其中大专学历3名,本科学历2名。1名副主任护师、7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8名护士。

1.2 方法

1.2.1 制定绩效考核方案 对笔者所在科室各病房进行整体护理分组,实施责任包干制度,将20名护理人员分为5个责任组,每组4名,设1名组长,3名责任护士,各责任小组均负责4个病房,12张床位,制定连续排班制度,护理期间实施全程无缝隙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医院简介、基础护理、病房管理等。由护士长管理整理护理工作流程,包括工作分配、人员配置等各方面工作的管理。各组长采取8 h上班制,但需保持24 h负责,对本组成员工作内容及作息时间进行合理安排,组织本组参与抢救危重患者、定期探查病房、解决疑难问题,同时对本组成员日常工作给予必要的监督与检查。另外,整体护理人员之间均可相互监督,即上下级相互监督,责任护士相互监督。月底对护理工作量、质量及风险进行量化绩效考核,优秀者给予相应的奖金作为鼓励;发生严重失误者,将当月绩效工资扣除,并提出适当批评。

1.2.2 实施方法

1.2.2.1 工作量考核 工作量考核评分占总体绩效考核评分的1/5,依据工作岗位的具体特性,赋予不同分值,如给予A班(7∶30-16∶00)、P班(16∶00-0∶00)5分,给予N班(0∶00-8∶00)6分,组长可赋予6分。另外对各护理人员具体护理内容赋予相应的分值,如静脉输液、口腔护理、健康教育、康复训练、预防压疮等分值具有一定差异。月底汇总评分。

1.2.2.2 工作质量考核 护士长根据护理工作质量考核标准,对护理人员护理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主要内容包括基础护理、病房管理、健康宣讲、护理技能、护理文书,各项工作质量合格者可得满分100分,扣除不合格处相应分值。每月对责任组长及责任护士进行基础理论及技术操作进行检测,得分≥90分者,绩效考核评分加1分,80~89分者绩效考核评分无加减,

1.2.2.3 护理风险考核 成立风险控制小组,共同商讨不同护理工作相应的风险系数。如进行深静脉置管、留置静脉穿刺、输血等具有护理风险的操作时,护理风险系数增加10%,绩效评分加8分,对围术期患者与急危重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者,护理风险系数加15%,绩效评分加10分,在对抢救器械、药物等方面管理工作完成较好者,护理风险系数加5%~20%,绩效评分加5~15分;未能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导致并发症者护理风险系数减15%,绩效评分扣10分。

1.3 观察指标

(1)随机抽取护理风险与工作质量量化绩效考核实施前后的80例患者为调查对象,对参与考核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病房管理、健康宣讲、护理技能、护理文书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采用百分制,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高、护理风险越低[4]。(2)应用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包括护理人员技能、态度、治疗环境等方面满意情况。调查表满分100分,90分以上者为非常满意、75~90分者为满意、60~74分者为一般,60分以下者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一般。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字2 检验,P

2 结果

2.1 绩效考核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比较

实施工作质量与护理风险量化绩效考核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绩效考核实施前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施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331,P

3 讨论

量化绩效考核是指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有效性、连续性、积极性等内容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优化后给予量化评估,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护理人员素质、工作能力、岗位特征评价依据,从而有助于制定合理的薪资标准,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责任感[5]。在确保护理质量的情况下,合理控制护理风险对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具有关键性意义[6]。本研究即深入探讨护理风险与工作质量量化绩效考核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第3篇

1规范流程

对于这一方面,应当重点将所有特殊时段、小型、分散作业纳入作业计划管理,加强临时性生产计划风险管控。注意结合当前的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控制手段,诸如操作票等,来切实消除生产计划管理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效规避临时性现场作业和电网运行的安全风险,提高检修计划的执行率。

2注重计划的落实

对于变电设备检修计划管理工作而言,不仅仅应当切实针对变电环境选择合理的检修计划展开模式,积极推进状态检修的成熟与发展,还应当制定更为宏观和详实的工作计划,并且着眼于落实。充分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将三种计划模式加以合理安排,面向不同的计划工作方式展开具有一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工作,并且做好相应的记录。在面向变电设备检修工作体系的时候,需要注重编制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包括月度以及年度等多个层次,并且注意落实责任制。

3加强风险管理

加强风险管理是变电检修体系中必须注意的一个方面。按照不同的工作计划周期,来实现不同层面和程度的风险管理控制。季度计划重点分析季节性气候因素及重大检修项目引起的风险,提前部署相应措施;月度计划重点分析作业可能造成的电网事故等级,进行作业风险评估,制定并优化施工停电方案,对于大型或复杂的停电施工项目,组织现场勘察会审,严格控制停电时间;周计划重点安排风险管控具体措施的落实,周步下达生产计划与风险控制措施;每日生产早会重点控制已布置措施的执行。

4加强控制和信息反馈

管理工作最为核心和重要的环节就在于控制,而只有建立起良好和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才是实现控制和纠偏的有力保障。对于不同环境中产生的信息加以整理,并且找到对应的接收端口实现信息的反馈,构建起完整闭环,是当前变电设备检修计划管理工作的核心重点问题之一。唯有如此才是切实实现面向检修计划的管理工作的价值所在。

5结论

第4篇

为有效贯彻国资委“管理提升”要求,南方电网公司在2013年的工作会议上,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列为2013~2015年工作重点,并明确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同年,广东电网公司在深化创先工作总体方案中提出了2013~2015年全面风险管理总体创先关键举措。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已经成为了供电企业提升管理水平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在供电企业中仍然缺乏成熟有效的建设方案。针对目前的情况,江门局认真学习《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结合南方电网关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研究与探索了江门局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方案。江门局通过建立风险数据库、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健全风险管控机制和风险管理评价机制等措施,建立起一套运转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获取了丰富的风险管理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

2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现状诊断

随着创先工作的有序开展,江门供电局在安全生产风险、财务与经营风险、法律风险和廉洁风险四个领域开展了专项风险管理工作,但是对比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2.1风险体系覆盖的全面性有待提高

江门局虽然在安全生产风险、财务与经营风险、法律风险和廉洁风险四个领域开展了专项风险管理工作,但并未建立覆盖全部领域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如战略、市场和公共关系等方面的风险仍缺乏有效的管控措施。

2.2专业风险管理的协调性有待加强

目前,江门局安全、财务与经营、法律、廉洁四个领域已经开展专项风险管理工作,但是各领域之间的管理工作尚未有效的统筹协调。专项风险管理工作由各专业部门牵头开展,各专业领域之间交叉和重合的风险管控工作尚未得到有效统筹。随着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不断开展,战略风险、市场风险、公共关系风险也纳入风险管理的范围,自此风险管控涉及专业面更广泛,如果各领域之间缺乏系统运作和协调性,这七大类风险管控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无法全面管控。

2.3风险数据库的实用性有待提升

各专业领域的风险数据库只是对风险信息进行了简单的罗列,具有大而全的特征,不适用于日常工作。目前各专业领域都识别出大量的风险点信息,但是对于一些真正影响企业决策、安全生产、经营策略的重大风险,没能制定切实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导致风险数据库只是风险点的累加而实用性不强。

2.险文化建设的有效性有待加强

风险文化和风险意识的建设水平不高。目前,江门局风险管理文化氛围亟需提升,部分人员对风险管理不够积极主动,对于风险的危害性、易发性不够重视。各领域风险文化建设举措执行力不强,存在走过场的现象。此外,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也有待加强。

3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针对现状诊断中发现的问题,江门局以公司战略为导向,在公司董事会领导下,按照“统筹规划、探索创新,专业归口、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规范运作”的原则,参照公司一体化管理的规范要求,坚持“整体部署、分专业分步实施、逐层推进、持续改进”的思路,建立了一套既符合一般风险管理要求,又符合电网行业特征,既符合国资委风险管理要求,又具有南网特色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

3.1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由风险管理组织机制、风险管理规范化机制、风险管理运作机制、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文化五部分组成。

3.1.1风险管理组织机制。指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参与主体以及各自的职责权限划分。公司风险管理组织应包括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办公室、风险管理专业小组、审计部、下属分子公司等各主要参与主体。

3.1.2风险管理规范化机制。指运用一体化工作方法,对风险管理相关工作进行结构化设计后形成的规范化管理机制。该机制包含了风险管理工作的业务分类、流程设计、管控策略、统一规范策略和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3.1.3风险管理运作机制。指各级单位在组织职责要求和规范化要求的指引下,于业务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并产生成果的过程。风险管理运作机制要求公司各级单位在清晰的职责划分和协同下,在业务管理PDCA循环中,开展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监督等工作,并形成风险库、风险评估结果、风险应对方案、监督评价结论等成果。

3.1.险管理信息系统。指公司用于支持风险管理工作的信息系统。公司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与业务应用系统结合,具备风险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分析、传递、报告等功能,支持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监督等风险管理流程。

3.1.5风险管理文化。指公司各级员工对待风险的价值观、理念、态度和行为方式。公司风险管理文化应承接公司整体文化体系,覆盖上下各级员工,将风险管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

3.2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机制

江门局按照风险管理要求,结合工作实际,设置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为风险管理工作提供组织支持。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包括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风险管理办公室、风险管理归口部门、业务部门和监督部门。

3.2.1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成立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由局领导担任主任,成员由部门主任及县(区)分子公司主要负责人组成。各县(区)分子公司需按照市局要求成立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1)统筹领导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与评价工作;(2)审批风险管理方面制度和流程;(3)审批并签发风险环境分析报告、风险管理工作年度计划、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全面风险管理监督报告;(4)审批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以及重大决策的风险评估报告;(5)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推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6)审批、决定全面风险管理中的其他重要事项。

3.2.2全面风险管理办公室。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全面风险管理办公室,挂靠在企业管理部,全面风险管理办公室主任由企管部负责人担任。各县(区)分子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办公室设在办公室或综合部,全面风险管理办公室主任由部门负责人担任。主要职责:(1)组织风险管理归口部门开展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与评价工作;(2)组织风险管理归口部门制定、完善风险管理相关制度与流程;(3)组织风险管理归口部门开展风险环境分析、制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计划、编制全面风险管理报告;(4)组织风险管理归口部门制定跨领域重大风险应对策略及方案;(5)指导、监督风险管理归口部门开展风险管理工作;(6)组织开展风险管理绩效考核工作。

3.2.3风险管理归口部门。按照“专业归口”管理原则,市局风险管理由七个风险管理归口部门负责,各风险管理归口部门分工详见表2,县(区)分子公司风险管理归口部门详见表3。主要职责:(1)按照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要求,落实专业领域风险管理工作;(2)指导、组织业务部门进行风险环境分析;(3)负责专业领域风险管理工作计划和方案的制定、组织实施、监督评价工作;(4)组织制定专业领域重大风险管理策略和应对方案;(5)指导、组织业务部门进行风险自我控制,执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6)负责开展专业领域风险评价工作,撰写专业领域风险管理报告。

3.2.4业务部门。业务部门在风险管理归口部门的指导下开展风险管理工作,业务部门应指派一名风险管理联络员作为风险管理归口部门在业务部门的联络窗口。主要职责:(1)配合风险管理归口部门制定风险管理工作计划;(2)落实风险自我控制,执行风险环境分析、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等活动;(3)配合制定重大风险管理策略和应对方案;(4)配合开展风险管理评价工作,配合编写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3.2.5监督部门。监察审计部作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部门,主要职责:(1)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监督机制,制定风险监督相关制度;(2)制定全面风险管理监督方案,并组织实施;(3)按照风险管理委员会统一部署,对业务部门风险管理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4)根据监督情况,编写风险管理监督报告。

3.3全面风险管理规范化机制

为规范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江门局制定了各类工作指引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评价标准。

3.3.1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为推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升风险管理防范和控制能力,江门局根据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相关规定,按照网省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部署,结合风险管理实际情况,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指引遵守以下原则:(1)全面控制原则。将风险管理与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实现全员参与、全领域覆盖、全过程监控;(2)突出重点原则。以重大风险、重大事件(指重大风险发生后的事实)和重要流程的管理为重点,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3)有效落地原则。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开展应与其他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力求把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嵌入日常业务流程及管理规范,确保实效落地;(4)成本效益原则。风险管理工作开展与风险应对措施制定应兼顾成本与效益,实现成本与效益的平衡。

3.3.2制定风险管理各项工作指引。编制《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工作指引》《绩效考核工作指引》《基于风险管理的岗位职责表梳理工作指引》《基于风险管理的制度流程修编工作指引》《全面风险管理信息沟通机制工作指引》。各项工作指引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落地提供指导和规范。3.3.3制定管理体系评价标准。江门局按照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要求,运用风险管理评价理论、成熟度理论,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评价标准。

4结语

第5篇

【关键词】合规风险 商业银行

据巴塞尔银监会2005年04月29日的《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高级文件,合规风险指因未遵循适用于银行活动的法律、法规、条例、相关的自律组织标准和行为准则而导致银行受到法律和监管条例制裁、重大财务或声誉损失的风险。合规的“规”内涵丰富,分四个层面:(1)合大规,国家和外部监管机构颁布的基本法律、条例和标准;(2)合中规,市场管理和行业协会倡导的执业规则;(3)合小规,银行内部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行为规范;(4)合社会道德规范。

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建立规范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但推行合规风险管理的内外环境非常复杂,银行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环境的苛责性和推进合规管理工作的严峻形势,认识到合规风险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处于初级阶段的必然选择。

一、合规管理环境分析

第一,宏观环境。我国将在十一五期间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化经营试点,银行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将对合规风险管理形成极大挑战;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尚未建立起协调一致的监管机制,监管标准不一,监管法规缺位。第二,中观环境。法律法规环境不断变化;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商业银行上市使公众提高了对银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充分性的要求,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日甚。第三,微观环境。银行的组织模式仍然是部门银行;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原有的合规管理不能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监控、测试、计量,跟不上风险管理的新形势;银行综合化经营后可能还面临部门间业务交叉重叠、责任不清的情况,阻滞合规管理的有效性。总之,商业银行须认识到,引入合规管理并不能立竿见影地改变长期以来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建立起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极大地降低风险;但建立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为银行实施流程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变革契机,故商业银行应持积极的态度稳健推进合规管理工作。

二、合规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除合规管理环境制约因素外,银行内部对合规管理的认知歧误、合规管理建立基础错位、合规部职责定位的不准确等诸多问题也阻滞了合规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合规管理的有效性。

第一,对合规风险和合规管理存在认识误区。将合规风险简单等同于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与合规风险在内容上有交集但并不等同,且事实证明,把合规风险等同于操作风险,在操作环节和人员上设卡,效果也微茫,合规风险仍然在银行内部大量存在并不断变换手法;合规风险具有全局性特征,是三大风险尤其是操作风险的主要诱因。认为合规管理仅仅是合规部的职责――事实上,银行声誉来源于全体员工在工作中具备正确的判断力、恪守最高的职业操守和严格遵从法律规定,任何员工不合规的行为都可能给银行带来巨大灾难;分身乏术的合规官不可能没有监控盲点;因此,合规管理是上至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下至每位普通员工的职责,银行上下均必须主动合规。

第二,合规管理工作的建立基础错位。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对客户需求的服务响应质量不高,不严格执行内部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甚至有章不循的现象大量存在,出了纰漏时部门间相互推诿,难以追究责任。其原因在于合规管理仍然建立在“部门银行”的基础上,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着合规风险控制的缺陷。银行必须通过完善公司治理,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风险管理,实现合规风险管理与银行政策程序的评估与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第三,合规部门职责定位不准确。我国银行的合规管理工作更多地局限于合规教育和培训、实施监督检查、管理反洗钱工作、组织责任认定等职能,与巴塞尔银监会高级文件中提出的“合规风险的识别、监测、测试、量化、评估和报告”等职责相比,尚存较大差距。原因在于合规管理起步较晚,合规官大多是由内控、监察、稽核和法律等部门平移而来,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合规风险管理培训,对合规管理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合规管理经验欠缺。

第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等纷繁芜杂缺乏系统化梳理,风险管理经验的传承机制缺失。由于对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缺乏及时修订和系统化的梳理,制度体系不够系统化和清晰简洁,制度上存在真空地带,制度可执行性较差。在具体风险管理经验的积累和延续上,仍主要依靠言传身教而非依托于具体的政策和程序,风险管理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风险管理经验的传承机制缺失。

第五,缺少先进的合规管理工具。国际先进银行均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合规管理工具,主要包括授权控制、受关注者名单、吸收新客户操作程序、可疑交易监控等。但我国银行业对合规风险管理技术的认识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专门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没有整合银行内部的历史数据和经营信息。

第六,员工风险管理意识滞后,合规文化缺失。银行比较重视风险和经营理念的教育培训,但重发展速度而忽视风险防范、重市场拓展而轻内部管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风险意识和经营观念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合规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1)员工诚信正直的道德观念和合规意识不强;(2)薪酬激励机制扭曲;(3)银行内部相互博弈,制约了政策和程序的制定与执行效力;(4)“以信任代替管理、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纪律”的不良文化仍然是银行内的鬼魅幽灵。

三、有效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合规管理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为了建立规范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完成以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为基础的包括合规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合规绩效考核制度和问责制度等基本制度在内的可持续改进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必须针对前述问题构建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有效推进合规管理工作的进行。

第一,转“部门银行”为“流程银行”。以核心业务流程为基础,将产品创新与业务流程再造、岗位管理、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等进行映射衔接,建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统一封闭流程,推广流程管理理念,实现业务条线的垂直化管理,提高对合规风险的监控能力。通过完善公司治理,将合规管理从“以任务为中心”转变为“以流程为中心”,将合规建立在持续测试和验证的基础上,实现对合规管理与业务流程的评估与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第二,准确定位合规部职责,制定并落实合规工作计划。合规部要积极主动地调查识别合规风险,及时提供合规支持和咨询服务;监测辖内机构合规事项,分析报告合规风险的变化情况及成因,提出评估意见和整改措施,并确保薄弱环节得到及时整改。合规工作计划内容主要包括:强化合规培训以提升员工合规意识;将绩效考核、薪酬奖惩与合规职责的履行情况挂钩;用文件记录各运营单位的合规表现并定期向利益相关者出具报告,确保公司合规管理目标的实现并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运营环境。

第三,加快“规”及风险点的梳理工作。对现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准则等进行统一梳理,避免制度产生相干性或真空地带,将规章制度转换为具有执行力的政策和程序;清理合规风险点并构建动态的合规风险数据库,其内容涵盖监管部门的合规风险提示、合规风险案例、合规风险隐患;充分发挥合规部在对接外部监管中的枢纽地位,由合规部门对监管部门的监管规则、风险提示和监管意见进行消化吸收后,分解给各业务部门或其它后台部门,并从合规角度提出执行外部监管要求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确保合规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理顺合规部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关系。为保证合规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1)将合规部门的预算管理与其工作目标保持一致,而不取决于业务部门的盈利状况;增添合规风险管理履职情况对业务部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摒弃以业务量或利润为单一考核指标的做法;(2)避免合规部与业务部存在利益冲突,避免合规官兼任的非合规任务与其合规职责存在利益冲突;确保合规官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而不用顾虑受到报复或冷遇;(3)以制度化形式明确合规风险报告路线中每位人员的职责,规范报告方式、要素、格式和报告频率等,以及被报告人临机处理的规范要求。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和协作机制,标准化评价标准和工作方法,理顺合规部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关系,实现合规管理的有效互动;充分协调工作计划,确保检查范围充分,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劳动,并共享检查成果和信息。

第五,实现合规管理工作的电子化。尽快将IT技术应用于合规管理,建立电子化管理系统和完整的工作程序,设计合规风险的监测指标和评价指标,对合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并根据法律环境和业务需求的变化及时维护更新系统,实现信息采集、信息共享、风险控制和合规管理的全面优化。

第六,严格实施问责制,完善诚信举报制度,建立合规官再监督制度。

第七,引进3K型(3K――Know your authority,Know your business,Know your customer )复合人才,全面普及合规教育和培训,培育良好的合规文化。

作者单位:张开春,江南大学;吴园一,江南大学金融研究所;周伟荣,中国银行无锡分行

参考文献:

【1】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compliance and the compliance function in banks,省略, Apr 2005.

第6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审核;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波音787客机是全球首款可执飞远程航线的中型客机,每架售价约2.07亿美元,该机型曾被誉为“世界最先进客机”、“航空史上最畅销飞机”。为降低投资以及支出的成本,对787部分的设计以及制造工作进行了相对的工程外包,主要的外包对象为意大利和美国等专业公司,而模块承包商对于该承包任务又再次节能型外包。据可靠数据统计,波音787的零件承包供应厂家多大50多家,分别涉及了135个国家以及地区。这些都是波音的优秀合作伙伴。但这种外包的生产方式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弊病,一旦出现事故,那么该种方式便会受到质疑,如此长的供应链是不是质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不是由于风险管理实施不到位。

现在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已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一系认和管理风险的过程,有许多企业已开始或正在考虑建立自己管理风险的过程。虽然管理者已掌握大量的企业风险管理信息,但却不太熟悉统一的风险管理术语,而且也未完全掌握实务操作原则。企业风险管理就是提供最重要的风险信息,进而与企业管理相联系。

近年来,中国新时代质量认证中心和TUV认证中心对我公司进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审核中多次对航空发动机生产阶段的风险分析和评估以及转包订单、项目的风险分析和评估提出了改进建议。下面谈谈对风险管理的实施以及审核要点。

1 风险量化方法

风险评估方法比较复杂,如使用概率分布数值进行估计,建议使用风险优先数RPN方法来说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从而量化风险。首先确定三个因素:严重性SEV、可能性OCC、可检测性DET;接下来请多个专家对多个风险打分评价,每个因素满分10分,通过风险优先数RPN计算公式(RPN= SEV ×OCC ×DET)得出每个风险优先数RPN的值,它们在0~1000分范围内,分值大的风险就大。当RPN>120时,应采取一定的风险降低措施,来减少风险等级。

使用风险优先数RPN判定项目是否需要制订附加的质量计划或降低风险的计划,这种失效模式相对风险的数字计算方法为实施FMEA分析提供了采取行动点。

2 应对风险的主要策略

评估分析项目风险之后,对产品和系统的风险应对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并将其进行落实,形成风险的处理方法,以防止风险的发生。例如,在某航空公司的零件加工订单中,评估其风险需要对订单的相关信息进行确定,并分析识别风险的级别。当发现风险过高时应当采取相关的降低措施。

3 监控日常的风险

风险监控在企业中应当是持续的,并根据管理要求,对风险的监控方式以及频率进行调整,各部门对职责范围内的风险进行监控记录并对其变化予以持续关注。并且对下述风险信息应当在监控过程中予以特别重视:风险指标中的关键指标变化状况;原有风险出现较大的变换或者出现新风险。

各部门风险监控工作应当紧密结合平衡记分卡指标或重要业务指标,并对上述风险信息及时启动风险辨识评估流程,充分分析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因素。

4 监督与改进

企业应当对风险管理的效果和效率进行持续监督并改进,包括对风险管理工作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对风险管理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根据结果,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改进与提升。企业风险管理监督与改进可采用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各部门对本部门风险管理工作情况开展的自查;二是风险管理部门对各部门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各部门根据风险管理应对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定期检查风险应对措施的执行情况,对风险的变化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记录,必要时重新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并组织实施。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定期对各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5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结合公司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和工作安排,逐步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上,满足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的各项要求。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当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功能,结合需求,从总体上提高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效率。各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负责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输入相关信息。风险管理部门负责输入数据的最终审核并整理归档,各部门对输入的数据,未经批准不得更改。信息化管理部门确保信息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根据需要不断进行系统的改进和更新。

6 风险管理审核方法

风险管理审核可根据企业及产品的实际而定。结合7.1条款产品实现的策划的审核,企业是否制定了风险评估文件;在产品质量计划中是否包括风险评估工作的安排。结合7.2条款与顾客有关的过程的审核,企业是否在确定产品要求和产品评审过程中与顾客沟通并理解顾客要求。结合7.4条款采购的审核,企业是否识别了采购过程中所有的风险。结合7.5条款生产和服务提供的审核,企业是否对生产和服务过程、关键过程等及时开展了风险评估活动,最终形成风险分析和评估报告,并提供给顾客。将风险分为三个等级,同时按风险分析的结果,各责任部门组织制定风险应对计划,填写风险管理计划表。在风险应对计划实施后,组织对剩余风险进行分析评估,记录应对措施的效果。如果剩余风险超出预期,纳入风险管理档案并继续分析应对。

结语

企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应当采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横向沟通的信息沟通方式,保持企业内部各级组织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的有效传递,以保证公司风险管理决策能够被正确理解并得到良好的实施。企业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员工培训、召开研讨会等形式传达企业风险管理理念、目标和政策,培育全员风险管理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GJB9001B-2009,质量管理体系要求[S].

第7篇

为配合风险管理工作计划的执行更好地发挥计算机在公司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办公自动化的整体应用水平,加强对计算机软硬件、网络及公司信息的安全管理,特制定了计算机及网络管理办法。

二、2010年度风险管理工作计划

根据计算机及网络管理办法加强对信息安全和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一)信息安全风险管理:

计算机数据和信息包括公司计算机和移动存储设备里内存储的销售数据、活动方案、财务报表、员工资料、客户资料、生产技术、各种合同和档案资料等。

一、各种数据及信息严格控制在公司内部,任何人不得泄露公司的数据及信息;

二、涉及机密的资料处理按公司的保密规定执行。严禁将存有涉及公司经营管理、销售合同等信息的移动存储设备带离公司,

三、公司计算机里的保密资料文件夹不提供共享。

四、对个人使用的公司计算机中的重要数据文件,员工定期备份到移动存储设备;电脑管理员负责将服务器上的oa数据库及其他数据库每月底备份一次,每半年一次将备份数据刻录成光盘,并做好记录。

五、加强对系统服务器的安全管理,及时升级更新各系统。

(二)信息系统风险管理:

从信息处理的过程来看,一个信息系统模型大致包括几个要素:信息数据、输入、数据处理/信息处理、输出、过程控制和结果反馈。管理信息系统是特定的信息系统,是信息系统在管理中的应用。管理信息系统中包括管理数据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it在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策略与解决方案主要表现在软、硬件两个方面。

一、计算机在使用中发生故障或困难,使用者作简易处理仍不能解决的,由电脑管理员负责维护、维修;

二、  计算机维修维护过程中,首先确保对公司资料和个人资料进行拷贝并且妥善保管,防止丢失或者失效。

三、计算机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或具有一定操作经验,未经培训或无操作经验者一律不准使用公司计算机。

四、计算机的使用要严格按照有关操作要求进行,要做到人走停机断电.

五、严禁在计算机旁存放易燃品、易爆品、腐蚀品和强磁性物品,严禁在计算机键盘附近放置水杯、食物.

六、定期对使用中的软件进行软件更新检查,及时升级,保持其可用性;

七、定期对系统垃圾、磁盘碎片等进行清理、整理和维护工作。

八、严禁随意复制他人软件及使用来历不明的光盘、闪存和其他移动存储设备,以防感染病毒;。

九、严禁安装各种盗版软件,防止盗版软件留下软件后门造成的信息泄露。

十、严禁擅自修改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设置(如ip地址、浏览器的相关配置、oa的参数设置、杀毒软件的设置、操作系统的参数设置等)。

十一、如工作需要,需对计算机的软件设置进行改动的,应按程序申请同意后,由计算机管理员实施加强以上管理不断完善和改进。

第8篇

关键词:机场 安全管理体系 管理程序

机场安全管理体系是以预防为主为理念,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安全数据管理为基础,对影响机场安全的危险源进行系统分析,消除安全隐患,最终使机场的安全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

一、机场安全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

机场安全管理体系的要素涉及机场安全理念与文化,机场设备设施的硬件保障,机场运行效率与服务质量的软件保障,机场内部、外部运行环境等诸多方面。机场安全管理体系的要素构成分为计划、实施、检查、系统完善4个方面。

1.管理承诺与策划

管理承诺与策划主要确定安全管理的政策、方针,建立量化可查的安全目标体系,同时对局方(政府管理当局)做出承诺。安全策划是根据安全政策和目标,制订安全工作计划,为了计划的实施,要建立完善的安全责任制,明确机场决策层、机场安全监管部门、各运行保障部门及其关键岗位的安全职责。

2.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主要工作是:“找、评、改”,即对危险源的查找、评价并确定相应的改进措施、程序。机场的风险管理工作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机场对已经发生的不安全事件、工作差错进行处理、分析评价,查找造成事件和差错的危险源,提出改进措施并实施。

二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查找、评价及其危险源识别,它是体现“预防为主”,消除隐患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此类风险识别往往借鉴其他机场已经发生的事件,或根据经验推测可能发生的不安全事件。对可能发生的事件或差错,也要进行评价分析、查找危险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为了风险管理的实施,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及程序。风险管理的程序一般有:日常的监督检查程序、不安全事件处置程序、定期的风险评价程序、危险源查找程序等对于现代管理型机场,其安全保障工作及其安全责任有可能转移到相应的地面服务商,为此,还要制订合约方安全管理程序。

3.实施保障与监控

风险管理工作实施,需要安全资源的合理配置,安全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有效沟通,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文件系统的管控等一系列保障措施及其相应的管理程序。对于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还要有应急救援措施和程序,即应急响应。

4.系统完善

任何系统运行都处于不断变化调整之中,当运行的环境以及体系内各要素发生变化时,就必须对系统本身做出调整,使之不断完善。通常在体系运行一段时间后,通过对机场安全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以及绩效考核指标的实现情况,确定是否要对体系的政策、目标、管理程序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以求持续改进。

二、机场安全管理体系管理程序及其编写规范

1.机场安全管理体系管理程序

按照机场安全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索,需要制订的管理程序主要有:安全责任追溯、安全策划、变革管理、安全监控、不安全事件调查、风险管理、危险源辨识、安全测评、整改措施控制、合约方管理、信息管理、应急响应、设备管理、文件记录、人力资源培训程序、系统完善等10多个管理程序。其中,安全策划、安全监控、不安全事件调查、风险管理、安全侧评、危险源辨识、信息管理等程序必不可少,对于管理型机场还必须制订合约方管理程序。

2.管理程序的编写规范

机场安全管理体系管理程序的编写,可利用IS09000质重体系中对程序编写的要求,从目的、范围、职责、措施及程序等方面描述。

三、机场安全管理的职责

(1)主管安全的副总经理负责策划、组织机场全面的安全监督检查与管理控制,审批安全监督检查和管理控制工作计划,并授权安全质量部门实施;

(2)安全质量部门制订并实施对安全运行保障部门的安全监督检查和管理控制工作计划;

(3)各运行保障部门值班领导和专兼职的安全监察员负责对本部门生产运行的安全监督检查和管理控制。

四、机场安全管理的工作程序

1.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是查找、发现安全问题和隐患必要手段,是机场安全管理工作的起点。检查安全管理体系是否有效执行,是否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并进行有效监控;检查机场安全运行所需资源是否配备,包括人员、设备的数量及其符合性。监督检查的形式主要有日常监控、定期检查、专项检查和综合检查等,可由各级各部门自查和职能部门按级检查的方式组织实施。

2.安全测评

安全测评主要评价机场及其运行保障部门是否完成了既定的安全目标。安全质量部门根据量化可查的安全目标制订机场及各部门的安全绩效指标,用安全绩效指标进行测评。各运行保障部门进行自我测评。各运行保障部门根据已经发生的不安全事件或差错,进行自我安全测评。

3.整改建议与措施

安全运行保障部门接到整改通知后,根据整改要求,制订整改计划。对发生的不安全事件以及存在的安全隐患,分别启动不安全事件调查处理程序和风险管理程序,明确相应的整改措施以及选择的风险缓解方案。整改计划经安全质量部门审批后组织实施。

五、结语

机场安全监察部根据安全运行保障部门的整改计划,监督检查整改措施的落实。采取整改措施及风险缓解方案后,再进行安全测评和风险评估,如不能达到安全目标要求,还要修正补充整改措施及风险缓解方案,使机场安全最终达到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李龙海.民用航空引入安全管理系统(SMS)的原因透析[J].中国民用航空.2006(08)

第9篇

**年,风险管理部将继续发挥保障、服务、风险管控职能,打好“组合拳”,努力推进全行**业务健康有序发展,为**管理工作全面提升继续努力。

现将**年的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年工作总结

一、人员合理配置,确保营业机构业务正常运行

**主管是营业机构业务**的现场组织者,是重要业务的授权和审批者,是**风险的事中控制者,种种职责都说明**主管在营业机构的重要性,所以做好**主管理的尤为重要。**年风险管理部制定了**主管轮岗位方案,保障**队伍的优化、廉洁、高效,保证业务**人员全面掌握核算和管理要求;二是建立**主管轮休制,避免休假高峰期轧堆休假,保障营业机构业务的正常开展,保证**主管的正常休假,同时透过机动**主管的轮替,作为**主管的履职检阅,发现和整改**主管好的方法和错误的做法,达到全行统一标准;三是做好营业机构**主管的补充和配备工作,协助**主管做好支行的各项**业务正常开展。

二、  业务培训到位,确保各项业务操作合规

新业务产生后,业务发展的好坏,其中首要的就是培训到不到位,所以培训工作很重要,风险管理部认真梳理以往的培训方式,总结培训的效果,年初重新制定“**业务培训方案”,采取集中培训(每周**主管和专职人员培训),分层次转培训(由**主管转培训受派机构的**人员),集中考核(由风险管理部组织考试)的方式,以期达到各层级**人员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确保具备履行本岗位职责的能力,以促进全体**人员服务水平持续提高。

三、业务集中上收,确保业务顺畅高效便捷,促进网点转型

从3月份开始,总行和分行陆续上收了跨行支付业务、行内结算业务、个人开户及签约业务、支票影像提出、提入业务、自助设备加清钞业务、贷款发放业务、票据审验业务、账户录入业务、加密工资等9大项25种业务。为支行减负、为**人员减压,把风险集中化,把业务流程化,把管理扁平化,让柜面员工有机会、有时间充分的发挥其“一句话”的职能。

截止目前已初步形成“网点全面受理、后台集中处理”的业务**格局,逐步实现业务集约运行、风险集中控制和**效率提升。从而提高我行业务**效率,加强操作风险事中防控,促进网点由交易处理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变。

业务集中上收,为支行减员13人,为对公人员减压50%,为对公人员转移风险50%。

四、创新风险管控方式,提升营业机构风险防范水平

为全面提升分行**管理工作水平,有效控制基层行操作风险,围绕**工作服务基层、提升员工专业素质,风险管理部努力创新,通过编制“**业务风险月刊”、“**业务风险季刊”,通过下发“风险警示书”,通过与风险薄弱机构和人员约见谈话、通过委派**业务监督人员到风险薄弱网点监督指导、通过召开全行**业务操作风险案防大会等方式,给营业机构负责人和**主管提供参考,更加方便、直观、有针对性的使支行**工作有的放矢,使**人员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保护自己,保护他人,保护全行不受风险损失。为全行风险管控文化。

四、科技与业务结合,构建快捷模式,努力实现业务

业务的开办结合科技的力量可以使办理业务的速度和准确率倍增,风险管理部与信息科技部密切合作开发了“分行业务集中处理综合填单系统”,“知识库”,“问题库”、“数据报表系统”,小小的系统程序给支行和员工提供了数据参考和业务查询,管理人员通过数据分析,填台即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提高了业务核算质量,还减少了**人员的工作量,体现了科技与业务的完美结合。

**年工作计划

风险管理部**的工作,要更多的体现服务职能(为客户做了什么、为前台部门做了什么,为全行做了什么),体现培训职能(创新培训方式),体现监督指导职能(加大联动模式)。

以精细管理提升制度执行力,以创新模式提升风险管控力、以沟通交流提升工作战斗力,以文化引领提升团队凝聚力。

一、整合资源 优化配置

按照总行风险管理部的指导意见,结合**的实际,对内设团队的相关职能进一步细分,将原有五大中心重新设置为集中作业中心(清算中心和出纳中心)、**风险控制中心和**质量管理中心,并分别指定相应的团队负责人员履行相关管理职责。建立一套精干的**管理体系及科学的**管理模式,达到“流程顺畅、风险可控”的工作目标,提高分行**管理能力,有效发挥**管理的支持保障作用。

二、建章立制,提升业务执行力和团队凝聚力

编制分行风险管理部管理手册,通过阐述风险管理部部门文化和警训,明确风险管理部部门定位和职责,建立风险管理部部门架构、轮岗机制和考核机制等八方面的要求,科学规范的建立一支高效的**团队,提高组织机构整体运作和执行能力,更好的为前台经营部门和客户服务。

根据学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各部门及各岗位要将涉及本中心和本岗位的制度办法专夹保管,并严格执行。

三、打好组合拳 优化创新模式 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一)培训+考核,提高员工业务知识水平,规范员工操作行为。一是改变对管理人员(中心主管和**主管)的培训模式,加入管理元素,提升主管管理水平;二是改变内容,用图片代替文字,用图表代替数字,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直观易懂,提高员工的业务认知度。

(二)监督检查+跟踪规范,促使营业机构各项业务统一,员工操作驱于规范。

改变检查模式,加大后续问题整改和跟踪检查的力度,做到现场告知、原因分析、持续跟踪、落实整改一条龙的检查方式。

改善监督方式,事后监督岗做好账务监督的同时,开展每周一个业务种类,讨论业务操作、凭证摆放等,逐步将全行业务统一、规范。

(三)风险刊物+数据分析,努力提高营业机构和**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为机构的业务发展、组织规划、人员调配、机具配置以及其他管理行为起到参考并在**业务等方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五) 科技+业务,省时省力,改善客户及员工业务办理时效。加大与科技部门的合作,深入网点一线,用风险管理部和科技部融合的视角,挖掘潜在的业务优化和便捷方式的开发,旨在进一步提高客户服务能力和业务风险环节的防范。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