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地理所有知识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12 12:40: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地理所有知识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地理所有知识点

第1篇

生活化教学没有得到切实实施。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多数学校纷纷开始投入教学改革。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虽有创新教学方式的举措,但成效不大,特别是生活化教学。许多初中地理教师在采用生活化教学时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没有切实实施其教学方式,导致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大大地降低了,随着国家对教育投资力度的加大,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基本配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这为多媒体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地理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课程在各级各类师范学校地理专业都有设置,初级中学分期分批对在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继续教育和远程培训,为中学地理教师具备过硬的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奠定了基础。

二、完善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措施

1.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初中地理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发挥自身的辅导性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独立思考与探究地理问题。教师应有效地运用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通过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海陆的变迁》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扮演国家讲解员,运用多媒体辅助播放海陆变迁的过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海陆变迁过程的认识,随后针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知识点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进一步探讨海陆轮廓的形成以及大地是如何运动等问题。

2.结合生活事物学习地理

初中地理教师应训练学生有意识通过观察生活中关系到地理知识的信息,强化自己提炼地理信息的能力,并积极寻找生活中有关地理方面的问题,展开探究。例如,通过看电视新闻了解世界各个地区的气候,结合世界气候分布图记忆典型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的典型代表,并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认识与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此外,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基本要素,没有地图的地理是不存在的,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强化学生对地图的认识与记忆。

3.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学习地理

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实例,通过与实际生活结合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思维能力。同时可以通过思考、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地理现象的生活实例,从中总结出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规律,有助于学生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此外,教师结合的实例应该具有时效性与代表性,如与地理某个知识点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教师应结合热点分析并让学生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将学到的地理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提高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效率。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可以提供2013年6月13日发生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成功对接的热点背景材料,让学生进行四个步骤分析解决问题:第一步,提取信息。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第二步,找到隐藏信息。把材料中和答题有关的隐藏信息找出来;第三步:知识反馈。思考所问问题与书本上哪些知识点有联系,这些知识点是什么;第四步,整合知识。把所给信息与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得出答案。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材料分析。

三、地理教学中多媒体应用存在的问题

1.课件容量大,“机灌”现象严重

有些地理教师,课前没有精心备课,不了解教学目标,没有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更不考虑学情,针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不做详略的处理就全搬到课件中,这是一种“教材搬家”似的多媒体教学。还有些地理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不作了解,也不相信学生有对基础知识进行自主建构的能力,在制作课件时,不分重难点地将所有知识都在课件中呈现出来,更有甚者把一些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学生难以听懂的课外拓展内容也罗列到课件中。诸如此类的种种做法都会导致课件容量大。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为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将课件内容一一呈现,学生思考、理解的时间很短,留给学生讨论、做笔记的时间很少,参与互动的机会更少。而教师只是机械地操作电脑,频繁地变换幻灯片,作为辅助手段的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成了多媒体的操作者,出现严重的“机灌”现象。调查数据显示:29.5%的学生反映信息量大,34.8%的学生提到教师操作太快,认为地理教师课上有40分钟以上的时间在操作电脑的学生有28%。这些数据有力的说明了这一问题。

2.对教学主体不清

教学设计的任务由教师来完成,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是教学的主导者;完成学习任务的主体是学生;多媒体只是一种手段。目前67%的地理教师在选择多媒体教学时考虑的关键因素是教学内容的需要,很少人考虑教学方法的需要,更无从考虑如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逐步地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有关调查显示,多媒体教学中有35%的学生反映师生互动少;只有一半稍多的学生认可在多媒体教学中交流、展示的机会较多。针对疑难问题的讨论,在农村中学由于班额小,分组讨论活动进行的较好;城镇中学每班人数基本达到六七十人,多者有八九十人,对疑难问题的讨论开展得较少。从某种角度来看,课堂教学变成教师操作多媒体,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体现,学生也失去了教学的主体地位。

3.唯媒体独尊,忽视传统教学优势

第2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教学 应用

一、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适时将思维导图融入教学中

为了有效利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老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适时将思维导图模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其中,利用思维导图具有以下几个有点:一是利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学习的脉络和思维;二是利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学习方法;三是利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系统的掌握教学知识点。尤其是在教学知识复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学习知识出现断层现象。

例如,在讲解“力”时,老师应该在绘制思维导图之前,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内容,然后再进行教学。

在确定三个主题中心之后,再阐述三种力的概念、性质和作用效果。同时,根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设计分支,一层一层的向下延伸,逐渐形成一张系统关于力的网络图。通过利用思维导图,能够让所有知识点都融入到整个系统结构图中,从而让学生头脑中能够有更加清晰的系统,让大脑得到开发、分析和记忆力得到有效培养。

二、以实验为载体,理清知识脉络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实验占据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便需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前后相连的物理知识有效连接起来,从而构成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良好的物理结构。其中,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模式,有利于让学生从整体看待物理问题,将核心内容更好地表达出来,准确体现出各个知识点的层次关系。因此,思维导图模式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合理地将所有知识点连接起来,有效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对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具有较大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物体的质量和密度”时,老师便可以合理利用不同的物体,设计可行的实验,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了解到质量与密度之间的关系。同时,老师再绘制出相应的思维导图,组织学生共同对思维导图进行全面评价和完善,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知识结构,加强记忆(如图1)。

三、考前复结,提高学习效率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复习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同时,还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的缺陷,全面理解物理知识,从而最大限度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尤其是在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主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为了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便可以在初中物理复习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思维导图,将复杂的学习知识点统一纳入到思维导图中,让学生能够根据关键词进行知识拓展,从而帮助学生能够从浅层物理知识逐渐掌握物理知识的本质,快速理解各个知识点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例如,在学习压强和浮力时,老师便可以先给出核心词语,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讨论,绘制出一张能够概括这一主题的知识思维导图(如图2)。

四、应用实践案例进行分析――以光现象教学为例

在初中物理课程光现象教学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模式,应坚持从整体教学入手,开展相关教学功能拓展,合理把握教学结构体系,全面做好整个教学环节的细节工作,促进各章节知识点紧密衔接在一起,从而保证知识结构的逻辑性。首先,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常识,全面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光现象,再以此作为正确引导。其中光现象主要包括人造光源和可见光源、不见光源等,光反射现象和光折射现象、光色散现象。

通过利用思维导图模式,能够让学生意义分解问题知识,然后再将分解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在指出各种光现象之后,再对学生全面分析光传播路径,要求学生深入探究光直线的传播现象。其中,光直线传播主要涉及到直线传播和不同界面曲线传播,便于学生能够快速区分光速和光应用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应用思维导图将小孔成像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再让学生根据老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全面掌握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知识点,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水平。

五、结论

综上所述,将思维导图模式应用到初中物理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始终扮演辅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核心建造,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意识得到有效解放,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总体上稳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绩效,促进阶段性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益.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13):450-451.

第3篇

一、本课的学案设计及课堂描述

本课学案分为“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西北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和“达标检测”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均设置了相应问题,主要以读图填图、材料分析、区域比较等形式呈现。执教教师提前将学案分发给了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预习,并完成学案中的探究任务。

本课的主要教学过程如下:

在讲授“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环节,教师出示西北地区地图,要求学生读图说出西北地区的邻国和山脉、盆地、高原等主要地形区,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概况。在完成上述任务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学习体验,归纳出“根据需要选择地图类型”“多幅地图叠加”“地图信息提取”“图文转换”“地图的形象记忆”“读图时要先读图例”等阅读地图、使用地图的一般方法。

在讲授“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环节,教师出示两则材料,其一是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从草原到荒漠”,其二是西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探究学案中的问题。在完成上述任务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做材料分析题的方法。根据学生讨论的内容,教师将解题步骤浓缩为“读、找、思、答”四字要诀。

在讲授“西北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环节,教师出示三则材料,其一是西北地区、南方地区景观图,其二是介绍这两个地区农业灌溉方式的文字材料,其三是来自这两个地区的小朋友介绍自己家乡的文字材料,以及沙漠绿洲、南方水乡景观图,引导学生探究学案中的问题。在完成上述任务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区域比较的方法。根据学生讨论的内容,教师将区域比较的方法整理为“了解对比的内容”“逐项进行对比”“根据要求进行对比”“在对比时适度进行发散”四个方面。

在“达标检测”环节,教师出示了一道西北地区的材料分析题,该题源于本地区近年的初中毕业会考试题。待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结合本课所归纳的方法,对这道题的解题过程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二、评课中不同观点的激烈碰撞

在评课环节,教师发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观点认为,这堂课存在多处不足,比如课堂推进速度太快,凭以往的教学经验来判断,学生不可能跟上这么快的教学节奏;教学没有覆盖到所有知识点,留有知识盲区;学生没有那么多时间进行课前预习和探究,肯定是为了配合公开课不得已而为之;与常态课堂严重不符,涉嫌公开课造假现象等。这些观点听起来铿锵有力,也着实吓人,因为仅凭上面提到的任何一条理由,就足以将这堂课彻底否定,一棍子打倒在地上。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堂课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虽然存在瑕疵,仍不失为一堂具有探索意义的好课。就学习方式来看,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探究为主,学生在课前、课中自发地动起来了;就教学流程来看,对传统的教学流程作出了调整,从课堂讲授、课后练习转变为课前学习、课堂展示,实现了课前、课中的有效联动。本课践行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先进理念,为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为解决学生的素质提升与成绩提升的矛盾,做出了有价值的尝试。

在这场“头脑风暴”中,不同观点的交锋,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我们的思维。我们认为,首先这堂课与常态课堂确实不一样,因为这是一堂具有探索性质的教学研究课,如果与常态课堂一模一样,那么它作为教学研究样本的价值就大大削弱了。持否定态度的教师肯定忽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学生在课前作了预习和探究,如果将学生在课前投入的时间算进来,这堂课至少有2个学时,他们也许就不会认为这堂课的推进速度太快,再说课堂推进速度的快慢,不能仅仅凭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来判断,应该主要看学生的课堂反应,从课堂观察来看,学生完全适应教师的教学节奏。其次,教学肯定要覆盖到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知识点都必须由教师来讲授,有的知识点完全可以由学生通过自学来了解。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倡导教师讲学生还不知道的,不必讲学生已经知道的;应该倡导教师讲学生自己学不会的,不必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最后,这堂课对常规教学流程作了调整,教师没有布置课后练习,而是将课后练习变为课前学习,将学生课后投入的时间挪到了课前,所投入的时间总量没有太大的出入。

除了评课中的肯定观点外,这堂课还具有两个显著的亮点。第一,这堂课凸显了地理教学的核心。地理教学的核心是什么?我们认为,地理教学的核心是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以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并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这是设计一堂地理课和评价一堂地理课首先应考虑的关键问题。本堂课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引导,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互动和主动参与,在探究问题和归纳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参与程度高,这些方法是经过学生讨论并归纳出来的,是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二,这堂课注重方法的归纳,关注能力的培养。这堂课的特点可用16个字概括:以课引例、以例得法、以法导练、以练转能,即根据本课内容引入恰当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获得相应的方法,运用所获得的方法来指导解决相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这些方法转化为自我的能力。本堂课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上述特点,每个教学环节设置了相应的例子和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之后进行方法归纳,并运用这些方法去解答“达标检测”中的练习题,在练习的过程中实现地理技能的提升。

三、本课给教师带来的重要启示

这个听课评课案例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密切相关,可以触发教师的深入思考,给教师带来多方面的启示。基于当前的教学情况,我们提出以下三个问题供教师参考。

(1)要提高教学技能,教师应该学会评课。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好的教学方法以及应当改进的方面,这种评课的学习有助于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长处和不足。评价一堂课的关键是应当从积极的、批评的角度,来分析课堂的各个方面,发现哪些方面有效地达到了课程目标,是怎么样达到课程目标的,还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怎么样来克服这些不足。在评课中,必须摒弃“一俊遮百丑”“一丑掩百俊”的极端态度,应该多追问“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动力,动力在哪里?动力来自于问题,而问题就是自己与优秀教师之间的差距,更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2)要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教师应注重积累PCK。这个概念由美国舒尔曼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率先提出。PCK是关于教师如何将自己所知道的学科内容,以学生易理解的方式加工、转化、表达与教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教师的个人教学经验、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教师区别于生物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和教育研究者,不在于他们掌握专业知识的质量和数量,而在于他们如何组织和使用知识。有经验的教师的知识是按照教学的视角组织的,作为帮助学生理解特定概念的基础。在交往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的学科知识还算扎实,但他讲授的内容有时学生理解不了,或者学生不愿意学,更不喜欢学,这其实就是PCK欠缺的典型表现。在听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吸收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思考执教教师为什么要这样来处理知识,它背后的道理是什么,这样才会不断丰富自己的PCK。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

0092-01

阅读是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有重要的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与分析是分不开的。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索教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指导学生分析历史知识点间的“逻辑结构”

历史学科包含的知识点非常多,各知识点从表面上看似乎缺乏连贯性。但实际上,这些历史知识点间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分析和把握历史知识点间的“逻辑结构”,在此基础上阅读历史教材。

例如,在历史教材中,很多历史知识其实是被“三要素”或“三部曲”串联起来的。“三要素”是指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发生,都是由具体人物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所引发的。“三部曲”是指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发生是由原因、经过和结果三部分所组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三要素”或“三部曲”去阅读历史教材。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发觉历史知识点不再凌乱,而是可以串联起来的。学生在分析知识点间的“逻辑结构”的基础上去阅读历史教材,自然会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层次阅读。所谓层次阅读,就是根据历史发展的规律,区分历史事件发展的层次,并从中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和支线。例如,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变革虽然复杂,但都是按“王朝兴起―鼎盛繁荣―走向衰落―王朝覆灭―频繁战争―新王朝产生”这条主线发展的,这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现象,背后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规律作用。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条历史主线去阅读教材,把握封建王朝变迁的过程,学习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这样,学生记忆历史知识时就有了线索可寻。

二、指导学生细读历史教材

目录、标题、大事年表都是初中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应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标题”,从标题中把握全文的主要意思。这里强调的“阅读标题”,不是简单看一遍标题,而是在阅读过程中领会标题的内在涵义,从标题中了解每一章或者每一节所讲述的大概内容。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分析教材章与节之间的关系。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其中,第一课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第二课是《原始的农耕生活》,第三课是《华夏之祖》……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第一单元的标题中理解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中华民族的来源问题。该单元先从介绍我国最早的居民开始,从原始人的生活一直讲述到黄帝与炎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学生阅读教材后,教师应进行总结:“这一单元的所有知识,都是围绕中华民族的起源来展开的。”通过阅读标题,学生从整体逻辑结构上,把握了历史知识的联系,学会了抓住重点知识,掌握了“从总到分、从分到总”的阅读分析方法。

现行历史教材(人教版)中增加了许多插图,有图文并茂的优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先观察插图,然后再看文字的内容。例如,学习“春秋战国”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观察地图,引导其弄清当时各个诸侯国的地理位置,然后再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的文字部分。这样,学生会发觉诸侯国的战争与地理位置是有密切关系的,且地理位置对诸侯国争霸有重要的影响。

三、培养学生阅读历史书籍的习惯

教师应培养学生在课后阅读历史书籍的良好习惯,以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5篇

【关键词】牛津初中英语;学习模式;探究式模式;开放式教学;转化式教学

牛津英语教材符合教育改革要求,需要教师改变教学理念,提出一些新颖的教学和学习模式,本文基于牛津初中英语的学习模式研究构建高效课堂研究,从三方面探讨如何选用初中英语学习新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并秉着实践原则,提出探究式学习模式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开放式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转化式学习模式提升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一、探究式学习模式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或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或过程[1]。学生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牛津英语教材,充分提供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质疑、自由交流、探索精神的机会,并获得知识、智能及情感等方面的提升。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基于牛津初中英语教材,教师采用探究式学习模式,在课堂中通过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掌握初中英语所有知识点,并运用到实际交流学习中。如讲解7B第四单元中“Amazing things”时,教师给出一个表格,激发学生兴趣去思考表格中呈现的问题,这样诱导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并成功构建高效课堂。如Look at the table, try to talk about your thoughts.

老师可以给出两个句型的例子,然后让学生讨论并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给出例子如“ I think climbing is as exciting as diving. Diving is more dangerous than climbing.”学生可以表达出“Diving is the most difficult of all.”

二、开放式学习模式

开放式学习模式教师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环境,采用多种现代方式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在初中英语学习过程更加活泼并富有个性,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开放式学习模式,要求教师对知识结构等方面做出调整,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情感,才能帮助学生完成开放式学习。如教授7A第五单元“Going shopping”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开放式环境,模拟真实的购物场景。在熟悉本文课程知识后,学生可以灵活运用“What can I help you?”,“I am looking for milk or pencil.”,“How much is it?等句型。课堂后,教师布置简单开放、灵活的课后作业,学生可以与父母购物时记住几样物品,并用英文列出3-10样商品名称。再如,8A第一单元中“Friends”中,教师可以挑选有特点的同学,让学生组成小组各自介绍同学的特征,这种开放式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并更加深刻地理解课程知识。如教师可以引出提问“now you’ll see three persons in a group. I’ll describe one of them, listen carefully, then try to choose the right one.”

三、转化式学习模式

转化式学习模式是学生根据教师启发,通过转化思路把复杂问题或知识点简单化,使之容易理解并掌握该知识点。转化式学习模式是转化思想渗透到初中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合理运用所学英语知识点。转化式学习不仅是知识转化的桥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英语的思想。如教授8B第四单元“Wild Animals”和第五单元“Bird-watchers”时,学生通过老师展示的图片了解到动物濒临灭绝的现状,并引出其原因如“Greenhouse effect, ozone depletion, water pollution”等,这样可以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图片引入获得更好地理解。再如,教授7A第六单元的服饰词汇后,可利用Integrated skills Part A的图片进行巩固练习,这样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巩固之前所学内容。

四、结语

牛津初中英语在新课改要求下,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崭新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学生和教师采用合适的学习模式,就能达到前所未有的合作默契,并把课堂效率最大化,达到最佳教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探究式学习一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9.

第6篇

利用思维导图辅助日常教学过程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知识、思维导图.

第一、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在运用思维导图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辅以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方法,使课堂内容充实又生动活跃,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第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路人.不论何种教学形式,教师都应该引领学生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从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中可以分析出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教师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寻找知识缺失,发现知识间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各个阶段的思维导图的变化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目标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第三、知识是教与学的目标.初中数学知识的载体是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的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思维导图都围绕一个核心知识展开,而且每个知识都应该融合到一个大的知识体系中去.通过这样不断的学习,学生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四、思维导图是教与学的工具.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中,思维导图是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最重要的教学要素.所以教师和学生都要具备使用思维导图的能力,能否有效使用思维导图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笔者认为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中,学生、教师、知识、思维导图是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教师要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把四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的一套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1)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备课.有效备课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不竭源泉.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能更好地理清知识脉络,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能让教师更好地确定“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等问题,避免教学的随意性.接着,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制定好教学的目标.最后,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作出有针对性的改变.这样教师的备课会更有效,更系统.

(2)学生运用思维导图预习.课前预习是学生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环节.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的过程中,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出新的知识是关键.在预习时,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圈选出有关知识点的关键词,填到思维导图主要分支的线上.当该主要分支上还有更细小的分支时,则继续重复上述操作.完成所有关键词填写后,接着在思维导图上做好预习情况的标记.例如,在各分支上用不同颜色笔标注上 “明白”、“有疑问”、“不明白”等等.

(3)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记好课堂笔记.记好课堂笔记是课堂学习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效的课堂笔记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对知识的记忆.思维导图的放射状结构,让学生能方便快捷地填充遗漏的知识点.同时在课后复习和期末总复习时,学生也可以在这张思维导图笔记中添加有关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包括重点、难点以及出现过错误的地方等等.

(4)把课堂所学知识点归类到章节的思维导图中.每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可以看做一个点,而当我们把一个章节的知识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就成了线.这个过程对于学生学习和理解这一章节的内容至关重要.在课堂小结的时候,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点直接在本章节的思维导图中找出相应的位置补充进去,相比传统零碎的知识归纳,会更有整体感,更方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5)把章节所学知识点归类到初中数学的大思维导图中.刚才第四点把一个章节的知识比喻为线,那么把整个初中数学的所有章节科学地汇总在一个思维导图中,就成了一个网.这样的思维导图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理清知识间的关联,能用数学的思维与数学的方法解决复习中的数学问题,方便学生进行比较.

第7篇

考前地理复习方法总结

1..深入思考

纵横联系

要学好地理,深入思考不可缺少,随着学习的进阶,你要加大深入思考时间在所有地理学习时间中的比例。

与“热点”问题联系:经常用课本中知识与社会现实“热点”相联系,通过深入思考,用地理原理和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热点”问题。

与历史联系:把地理和历史相联系。如把地理中的人口迁移与历史上近代西方殖民活动联系起来。

用政治原理分析地理现象:例如,用哲学原理分析环境和人类的对立统一关系。

地理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联系:你要经常浏览一些报刊和网络上的文章,找出地理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深层联系。例如,把地理中的工业布局与国家政策相联系。

运用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知识:例如,用数学图表示某些地理现象,用数学公式分析某些地理原理。再例如,把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的原因与化学方程式相联系。

不同角度、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深入思考:例如修建一项水利工程可以从水文特征、地质条件、气候、植被土壤、环境保护、居民交通等地理角度去论证,还可以从历史条件、工程技术、时代背景、经济效益,以及对文化遗址、生态影响等多角度考虑。

围绕核心知识点进行思考

地理和物理,都有一个“理”字,因此,你可以尝试着把一些物理的学习方法用于地理。例如,深入思考。如果说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深入思考,那么,对于地理来说,至少要在学习某些知识时,要深入思考,例如围绕某些核心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

例如,你可以把“经度、纬度”作为一个核心知识点,围绕“经度、纬度”这个核心,把课本上所有重点地区的海陆位置、气候特征、气压、风带、地形、植被、农业等进行归类。这样,当你在做题时,涉及到某个地区的经度、纬度时,你就能想到对应的海陆位置、气候特征、气压等等了;反之,当你做题时得知某个地区的海陆位置、气候特征、气压等等信息时,就有可能猜测出这个地区的经度、纬度时了。

总之,在深入思考时,你可以把地球看成一个小球,你可以放在手中、随意玩弄。

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

从书籍、报纸、电视、网络上看到与地理相关的信息时,你要深入思考一下,看看自己是否能解决一些问题。例如:“海啸或者海平面发生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有那些重大影响?”在深入思考的同时,你还要翻阅课本和参考书。

养成时刻深入思考的习惯

例如,随时思考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热点”问题。

2.把握要点

把握基本知识点的要点

地理的基本知识点是指地理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点、结论等。它们分布在课本中的各个部分,从大的方面,有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环境与发展等;从小的方面,有晨昏线、太阳高度、气候类型等等。

一般的,能够体现地理学核心思想、充分体现地理的实用性的知识点,与其他课程如历史、政治等联系紧密的知识点,与现实紧密联系的知识点,多为高考的重点。

把握地理基本知识点的要点的两种方法:一、自己总结出知识点的要点。你在听课、记笔记、做练习、精读课本、看参考书时,把基本知识点的最关键、最核心的东西,用一、两句话总结出来,并记忆准确,还要记在笔记本上。这种方法花费的时间多一些,但能不断提高你的把握要点能力。二、记忆老师和参考书总结出的要点。有些老师和参考书能够把课本上的知识点的要点总结的很好:非常清晰、完整、简明,你只要记住它们就可以了。这种方法见效快,但灵活运用性差。

你可以把上面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自己总结出的基本知识点的要点,并与老师和参考书总结出的进行比较,看看谁总结的更好。

总结出典型题目的要点并归类

平时学习时练习做的不错,但考试时却有很多题目做不出来,其原因之一就是做题时不能把握要点。地理不像数学,没有那么多解题技巧,对于很多题目,只要你能分析出题目对应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的要点,往往就能解决了。例如“太阳高度角”类题目,只要你把数学上的三角函数等运用到这道题目对应的地理知识点,往往就能解决了。

老师和参考书:对于学习处于初级、中级阶段者,如果自己总结不出来典型题目的要点,你可以把老师和参考书上总结的要点记忆下来,练习和考试时,直接一一对应就可以了。

归类:把典型题目的要点按照课本上的知识点或者按照解题技巧进行归类,并“串”起来,就能形成解题技巧体系。

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适用于地理处于高级阶段者)

所谓“热点”题目,就是把运用地理知识点解决当前“热点”问题。你可以从参考书、科普读物、报刊、计算机网络等的信息中总结出要点,并把这些要点和课本上的地理原理联系起来。

琢磨命题人的思路和意图:通过仔细分析历年考题中的“热点”题目,琢磨命题人的思路和意图,你就能总结出一些解题技巧,你还能知道自己从参考书、科普读物、报刊、计算机网络中的收集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把握要点:在浏览参考书、科普读物、报刊、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时,你只吸收那些与课本和高考大纲范围内的地理知识密切联系的信息,对于其他的信息,你不必理会。在这个过程中,你要不断提高把握要点能力,从大量信息中找到最核心、最本质的有用信息,鉴别错误信息,剔除无用信息。另外,你不必从“学者”的角度分析,分析的过于深入。

总结、回忆、笔记本

题型和解题套路:对于地理,有很多题型,每个题型往往都有固定的解题套路,你要把总结出的题型和解题套路记在笔记本上,随着题目的积累,不断完善和修正这些解题套路。

由于地理的解题技巧和知识点较多,不同解题技巧和知识点进行组合,会出现多个题型,所以,你还要不断简化题型。

这些东西,你要记在笔记本上。

回忆再现:当你一个人静静的坐在那里时,脑中可以不断的回忆再现,回忆再现地理原理、知识点、一幅幅地图、解题技巧、解题套路、知识体系,等等。

知识体系:你的知识体系要同时放在两个地方,一个是笔记本,一个是你的大脑。你要经常拿出专门的时间来整理笔记本、梳理和回忆知识,使笔记本中的知识体系越来越清晰,大脑中的知识体系越来越明晰。

3.查漏补缺

尽快弥补知识漏洞

初中地理知识的相关基础知识: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相关知识,都要尽快掌握好,不能有知识上的明显漏洞。要形成初中、高中地理知识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你可以把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放在一起学习;你还可以把初中地理知识融入到高中地理中,例如学习高中“地球运动”时把初中的“时区和日界线”融入其中,学习高中“地壳运动”时应复习初中地理“地形和地形的变化”等部分,等等。

以前没有学好的基础知识:对于以前没有学好的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无论是初中课本上的还高中的,你都要尽快掌握好。

历史、政治、语文、物理、数学等相关知识

地理会涉及到一些历史、政治知识,如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环境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等等;如果你的语文文言文没有学好,基本物理知识掌握的不好,数学工具如立体几何没学好,也会影响地理的学习。你可以根据历年高考题,体味如何将其他课程的知识运用到地理中。

高考地理中地震震级和烈度巧区别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程度的两个含义不同却又有联系的概念。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即一次地震震源释放多少能量。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发生,不论在哪里观测,震级只能有一个,而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样的。

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有:

(1)震级: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2)震中距:其他条件相同时,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中烈度最大。

(3)震源深浅: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4)地质构造:地面有断层处,烈度比震中距相同的其他地区烈度大。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特点;设计

一、当前地理教学的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当前的地理教学出现新的内容和方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老师地理教学低下,导致学生地理成绩下降的情况。

新教材的使用,删去了很多旧教材中繁琐的知识点,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点。例如:增加了很多阅读和活动,这样对学生的创新和思考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舞台,同时也给教师和学生带去了很多不适应。新内容改变了以往的旧知识模式,很多教师和学生适应不了这种改变。

我们都知道,初中的地理知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试问基础知识都掌握不好,怎么能学好高中地理呢?

面对高考,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大,各个学科都要全面复习,有的学生不能有效分配学习时间。另外,高考试题的日趋灵活性,有的学生很难适应这种改变。

很多学校认为学好语,数,理,化才是最重要的,在管理上就忽视了地理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看地图并运用到做题中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二、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

1、更新教学设计观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教学设计往往一味地强调教师的主体能力,在设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不是从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去加以考虑。高中升学任务繁重,围绕这一目标而开展的教学基本上采用的都是教师讲授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满堂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少,学生对所授知识接收理解的速度也比较慢。如此一来,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学效果也很难从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而学生也常常由于对学习重点和难点的错误把握,导致他们学习出现被动,对所学知识无法形成系统清晰的认识。

所以,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更新自身教学观念,设立的教学目标要从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始,紧紧围绕着学生的生活,有利于他们从周围的世界中获得有关的地理知识,激发他们在地理学习中的想象力,切实提高对地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设计的实效

现代教育观念下,学生需要通过自身的体验、生活实践、自主性学习活动来达到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实现学校教书育人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为教师对地理知识点的框架式讲授,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地把学生引入到对地理学习中去,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思考问题,进行实践活动,形成课堂内的有效阅读。然而实践教学中许多情况下恰恰相反,有的教师只是从教学任务的角度考虑,往往忽略了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无法正确处理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从而形成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学习相脱节的现象,根本达不到学习的实际效果。

所以,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学习的关系,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在讲授内容的选择上、在讲授方法的筛选上力求达到较高的水平,切实体现教学设计的实效性。要不断把讲授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质量,真正做到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因此,要真正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教师首先对有关地理知识要有深刻的把握,要从地理学习的总目标出发,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三、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关键

1、拟定全面、合适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及教学目标内容的容量多少两个方面。教学目标难易程度的定位,要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最佳。目标太高,学生难以达到,就会产生挫败心理,丧失学习信心;目标太低,学习毫无压力,起不到激励的作用。而合理的教学目标制定要符合“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思想”,就是让学生明白要通过努力才可以达到目标。所谓教学目标内容的容量多少,是指是否包括了“三维目标”教学模式所要求每一个部分,特别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部分的设计是否全面合理,是否真正的可以陶冶他们情操,对思想进行教育。

2、协调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老师都会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即有了预设也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生产,所以,这种预设是不是需要还是个未知数。其次,预设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并不是所有的预设都是教学必须进行的内容,它建立在所以可能发生的基础上的,是保证教学过程始终处在预设的范围内,确保教学内容顺利完成的前提;最后,预设是确定学习方式的重要保证,预设的内容不仅要从老师的角度出发,更要预设学生的学,学习的内容,及学习方法的选择等进行预设,以达到最好的教学预设,考虑综合可能发生的一些特殊情况,以便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重视对学生的差异性的了解

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体现在兴趣、能力、情绪、学习态度以及智力等方面。所以,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分析学生的这种差异性,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学习中的思想情绪,尤其是现有知识水平,还要能预测到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计划,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设置多个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

4、合理选择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和性格爱好,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学习方式包括:探究性学习、实验性学习和合作式学习等教学形式。如在学气的热力环流一节内容时可以使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怎么样流动,根据已知的知识冷空气重,热空气轻来判断气流运动,进而扩展到城市风、海陆风的学习。

四、结语

教育呼唤创新。创新以人为本,教师要勇于尝试,积极地吸取新思想、新理念、新信息,探索实施创新教育的,才能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培养出一批适应时展的,具有创新能力并充满智慧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创新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使初中数学教学的理念、方法以及模式等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奋斗在一线的数学老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在进行着创新教学的研究。有些教师在课堂设计上进行着创新研究,有些教师在课堂互动教学中进行着创新研究。笔者在本文从教学反思方面进行教学创新研究,浅谈如何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有效地提高教学创新研究。

一、教学反思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我国教育著作《学记》中曾说过:“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一段话从教与学的角度阐述了反思在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教师在反思后,才能使自己传授知识的过程具有创新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完善自己的教学创新研究。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进行适当的反思,能使自己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在反思中巩固所学的知识,获得一些基本的数学技能、思想方法,提高数学实践能力,从而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二、初中数学教学反思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近几年来,笔者和本校的几位老师对初中数学反思性的教学进行了研究,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以及研究实际,发现在初中数学教学反思中存在着如下问题:

1、在教学反思中,从教师教学角度反思的情况比较多,而从学生学习角度反思情况比较少;2、教师在反思时,只是招集一些教师召开教学反思的座谈会,这样的座谈会只是“纸上谈兵”,而没有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没有实质性的效果;3、研究通用型反思性教学多,研究具体教学情境下反思性教学少;4、理论与实践研究“两张皮”现象严重。

三、加强教学反思,有效提高教学创新研究

为了有效提高创新教学,加强教学反思应该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去研究。

1、加强教师教学的反思,促进数学创新研究。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反思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反思教学观。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观是否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能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反思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动态的,所以在反思教学设计时主要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反思,反思它们能否教学的创新研究服务。

3)、反思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包括三个因素:教师、学生、教材。反思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要反思围绕着教学活动的所有因素能否使课堂教学创新,能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反思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从教学成果的角度入手,在进行评价时,评价的方法及细则不能简单地围绕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进行,而应该关注学生潜能的挖掘等。

2、指导学生进行反思,促进教学创新研究。教师在指导学生反思时,应该从几下方面反思,才能有效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有效地促进教学创新。

1)、对概念的反思。数学概念是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学生如果对概念不能准确地理解,就像高楼大厦没有坚固的基石一样。只有对概念掌握了,学生才能反思自己解题思路,增强迁移能力,实现自我创新。

2)、对旧有知识的反思。学生在复习旧有知识时,不能简单地复习知识点,而是要提炼知识,概括知识点,并能把知识点进行迁移,在思维策略上进行创新,唯有如此,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提炼出新颖的数学思想及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难题。

3)、对解题方法的反思。有很多学生在解题时,只要把问题解答出来了,就认为“万事大吉”了,其实这是个错误的想法,这种想法不得课堂教学的创新,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方法进行反思,仔细反思自己的思路方法是否太过于狭窄、陈旧、逻辑混乱、不灵活等。当把问题找出来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优化解题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以体现。

4)、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有些学生虽然能找出最佳解题思路,但是他们在解题过程中,并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提炼,导致题解过程没有条理、不精确、不清晰,思维过程非常混乱。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进行此方面的训练。系统化的训练之后,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体现出来。

5)、对解题结果的反思。绝大部分学生在解题之后,过了一段时间就会把它忘得一干二净,这是因为只满足于一知半解。有些学生在计算时往往会出现和实际不相符的数据,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更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没有对解题结果进行反思。所以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在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时,要求学生每次完成下列两个任务:

1)、撰写反思日记。每天对自己的学习反思后,要把反思的内容(不理解的内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精彩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全部记录下来,不懂的地方去教师或同学,同时也可以为今后的复习准备一些材料。

2)、撰写析题反思。对一些比较难于解答的数学题,当自己弄懂之后,要对它进行析题反思:此题的命题意图是什么?考查了哪些方面的知识点?自己在分析题目时为什么不能正确分析出来?能否有多解?哪一种解法最佳等等。

结语:以上是本人的一些陋见,如有不当之处,请指出。

参考文献:

[1]吕慧芳.《中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1)21―2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