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0 14:09: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语文课堂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本文主要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结课方法。阐明成功的结课,对教学内容起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因此,富有艺术的结课,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结课艺术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听过评书的人都知道,评书者在说书之后,1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总能令听者回味无穷,并产生无尽的遐想,同时又激起了对后文内容强烈的欲知。这与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有异曲同工处。常言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又云:“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1半。”我认为“美妙的结尾使成功更完美”。说书者要给听者设下悬念正如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回味1样,都要把握好这个结束部分、最后环节,使之成为“精彩之笔”。
结课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1个环节。在这个环节里,教师不但要对所授知识或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定型、概括、深化,又要对整个课堂教学情况作出科学的总结和评价,有时还要对后面的教学建立某种联系,进行适当的沟通。此外,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课堂教学进入结尾阶段,正是学生精力最感到疲倦、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效率最为低下的时候。这时,最需要介入有效的刺激来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连续性。因此结课与课首应能做到相呼应,有始有终,使整堂课浑然1体,要对教学效果起到1定的促进作用。下面我就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结课做了1点肤浅的探索,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批评与指正。
1、“山穷水尽”、“柳暗花明”——诱发想象:
根据小学生喜欢幻想、想象、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结课时,先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然后话锋突转,制造悬念,让学生有1种“山穷水尽”的感觉,进而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课外阅读。通过阅读让学生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又达到“柳暗花明”的目的。
如教完《少年闰土》1文最后1节,师:“同学们,‘我’和闰土少年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离别时难舍难分。在经历310年后,我们又相见了。这时我们又怎样呢?”让学生大胆猜测,积极发言后,师总结:“大家说得很好,想象也很丰富,可惜都想错了。310年后,闰土见了‘我’就喊‘老爷’,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想知道吗?请同学们课后到图书馆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就明白了。”
这样的结课,既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将学生入到课外阅读领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如教《琥珀》1课的结束教学时,教师适时出示1幅琥珀的精美挂图,其用意是让学生回忆文章有关的句子和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既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又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因势利导,概括总结——培养能力:
当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决后,教师可结合课文,用归纳结尾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所学内容作概括、总结。可以归纳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1方面可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另1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明晰的了解,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授《桂林山水》的结尾时,师问:“这篇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桂林山、水的特点。)作者写桂林山、水的目的是什么?(热爱桂林山、水的感情。)”然后教师让学生归纳总结,生:“作者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美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样言简意赅地抓住课文的精髓进行归纳式的结尾,虽只几句,但思想内容和和艺术特色的归纳、总结都完成了。又如教学《1夜的工作》,可在总结课文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感受,教师:作者看了总理1夜的工作后,他是怎么想,怎么说的?而你又想对总理说些什么呢?学生满怀深情地说:“总理,您辛苦了,可要保重身体呀!”“总理,您为人民日夜操劳,我们怎能不感动呢?我们1定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再如教《威尼斯的小艇》时,这样结课:师:“夜深了,威尼斯就要沉睡了,我们的旅行也该结束了,这次的旅行你们有哪些收获?”生:“(各抒己见)通过学习,欣赏到威尼斯独特的水城风光;了解了威尼斯小艇的样子和作用;学到了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写作的方法等等。”
这种结课,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较好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同时也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受到了学有所得的愉悦和乐趣,语文综合能力也得到提高。
3、巧妙设问,训练思维——开拓思路:
在课文教学的结尾处设问,可把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从而达到拓宽思路、语言训练的目的。如在《凡卡》的结课时,引导学生讨论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去后,命运将会如何。学生积极思考时,教师进1步设问:“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凡卡能跑回去吗?为什么?假如爷爷把他接到乡下,就能摆脱苦难的命运吗?为什么?”这些设问,使学生思维形成“发散——集中——发散——集中”。此过程,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使思维向独特性和创造性方面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而且这样的结尾,让学生动脑、动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促进智能的发展。
4、创设情境,产生共鸣——渗透德育:
在课终处,创设1些与课文相称的生动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抓住学生的心潮起伏、情感相通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懂得并接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狼牙山5壮士》1课的结尾时,师问:“学到这里,5壮士的英勇豪壮表现在哪里?课文是怎样写详细的?大家明白了吗?”(生:“明白了。”)接着师述:“课文抓住了5壮士的动作、语言、神态来详写‘顶峰杀敌’和‘英勇跳崖’,以此表现5壮士的英勇豪迈,也证明了他们的确可称为——狼牙山5壮士。”师把课题的“壮”字圈起来,然后让全体学生起立,带着对5壮士的无比怀念和崇敬,再有感情地1起读课文后几段,最后教师总结:“历史不会忘记英雄,人民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1幕,做1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这堂课的结课,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心潮起伏,与英雄心灵相通,对英雄充满敬佩之情时,有机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让全体学生起立,激发学生带着对5壮士的怀念和敬佩有感情地读课文相关内容,教育学生记住这悲壮的1幕,做1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使学生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陶冶情感、发展语言的作用,给人1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5、尽显教师语言艺术,让结课更有魅力:
教师在结课时,用警示语触动学生心灵深处,使其情思之弦震颤不已,心潮的波澜难以平静,收到发人深省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小结时说:“小女孩走了,带着那些美好的梦幻,离开了那充满寒冷、饥饿、寂寞、冷酷的世界,永远地离开了那令人憎恨的穷人地狱!她那黑瘦的脸、蹒跚的步伐、蜷缩的身影,为什么不能引起当时人们的同情?她对光明的向往、对温暖的企盼、对幸福的渴求,难道就不能引起我们的警醒吗?今天,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里,过着没有寒冷、饥饿,充满幸福、关爱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不好好学习呢?”
这样的结课,要求教师尽量发挥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让结课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论文关键词: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激趣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是教法之关键。许多语文学科的前辈都做了详细的研究与探讨,也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近几年来我在实践新课程的教学实际中,也探索和总结几点教学体会。
一、 活动激趣
叶圣陶曾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教学步入广阔的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习惯,在练就终身受用的语文本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作为现代人的社会交际素质,从而促进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编课本剧、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新闻会、办墙报、手抄报、搞社会调查、书法比赛、参观学习、歌咏比赛、作文大赛等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初一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我在所教班级开展了古诗背诵比赛、成语收集比赛、小楷展览比赛、优秀作文展览、周记评比等活动,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我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优点与缺陷,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依据学生现状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 幽默激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有些概念较晦涩,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觉得难学就开始厌学,面对此种情况,教师要因势利导,深入浅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深奥难懂的知识。语文,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常常是铃声一响,同学们便唠叨开了,“又是老一套……”语文教师对此常常无可奈何地慨叹:“学错了学科,进错了门”。那么如何让学生由厌学到好学,想学语文呢?我认为幽默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或者课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及故事等,可以使学生在笑声中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我认为,适当而不低俗的调侃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在课前,我常和学生一起谈谈时事,侃侃足球,聊聊网络,说说追星,论论电视。无论是《实话实说》,还是《焦点访谈》,抑或赵本山的幽默小品都能在笑声中给学生一丝启迪,大家在笑过以后会有很多的感悟。我常在课前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有名人轶事中学英语教学论文,有幽默故事,有哲理小品等等。
记得我曾给学生讲过一则《猫和老鼠》的故事,题目和学生爱看的动画片相似,因此大家十分感兴趣。故事的内容是关于猫和老鼠为什么会成为敌人的,很有趣味,并且不乏幽默,学生听得很入神。课后一名平时基础很差的男生却很完整的将它写在周记里,内容与原文相差无几,与他平时写周记时的只言片语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此,我在班级对他大加赞扬,他的学习兴趣也有很大提高,以后他的周记也大有长进。虽然这是教学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但它却使我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幽默是最佳的剂。
三、 媒体激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学改革的不断更新,过去语文教师那种“夹着课本进教室,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形象有所改变,电子设备将取代纸和粉笔成为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具,多媒体已经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以及网络更加直接更加快捷地去了解语文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而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提高。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我精心选择了几幅图片,《春花图》、《荷塘景色》、《夕阳无限好》、《好大一场雪》,要求学生在总结文章写景特色的基础上用一段话描述图片的景色,并且请其他同学评价。学生们激情难抑,纷纷举手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展示自己的描写才能。又如在做《说话训练》时,我选取了希望工程的宣传画《大眼睛》,春城的一场春雪的图片以及环境污染的录象片,使学生在图、声、景的感染中,有感而发,即兴发言,侃侃而谈。小记者采访的形式更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如此说来,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口才,并且节省了板书的时间,教学更为直观,可谓一箭三雕。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值得推而广之。
以上几种语文课堂激趣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入手,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回,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归 。
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章相关的内容、只是、文化等融合在一起,通过图片、声音、文字、音像等多媒体播放功能,更直观地、更有效的将知识展现给学生,有利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选择,更好的清理学习障碍。老师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了解老师的用意,学生自然就会喜欢老师,喜欢老师使用的各种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学习《沁园春•雪》,这是的名篇,如果只是让学生进行朗读而去领悟文中意境的话,会显得十分枯燥,学生会逐渐失去兴趣,如果学生没有见到过北国冬天的风光,对北国的美景就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了创设情景,提高兴趣,实现互动,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以图像的形式直观的展现在同学们前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学生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了,就会踊跃参与其中,再引导让他们通过北国的冬天的美景,走进的内心,感受他的伟大抱负。这样的课堂气氛,学生学的愉快,也更容易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也让学生肯定教师的价值。
二、创建思维环境,促进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敢于发言
教师担负着主导的责任,也是教学的活动主体,学生不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简单来说,当学生遇到学习阻碍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辅导,授之于渔,教会他们怎么去学;当学生思维受到阻碍时,教师要及时进行疏导;当学生在理解过程中过于钻死胡同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的进行引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自己受到尊重,自然会尊重老师,喜欢老师。在特定的环境下,可以使其他们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可以同教师同台交流,甚至指挥教学,教师要保持尊重真理和科学的态度,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从而使教学更有效、更有理。在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之中,可以更好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融入到课文的角色当中去。例如,学习《变色龙》时,为了让学生对文所描述的人物有个深刻的认识,根据文章的内容,让学生分别扮演奥楚蔑洛夫、巡警、赫留金、普洛诃尔、独眼鬼、叙述人、人群里的人的角色,让学生相互评价、自己评价,看谁扮演的最好。直观的表演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活动平台,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还一定程度的领悟人物的性格特征,感悟课文的最深层次涵义。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媒体纷纷“触电”,幻灯片、录音、录像、CAI课件等,以其科学性、先进性、生动直观性等特点,越来越多地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媒体的优先选择。这些媒体为学生传递的是视觉与听觉全方位的感官信息,能使学生进入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共同参与学习过程的多维动态,在一定程度上使语文教学由传统的平面化走向了立体化,能增加知识密度,扩大课堂容量,激发学生思维,拓展教学空间,从而提高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但在开始阶段,教师在使用这些媒体时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一味追求生动形象,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下,不顾作品的内涵意蕴,硬要以多媒体画面来“言传”,甚至以课件演示替代了学生思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的发挥。不少语文教师很快注意到这一误区,开始研究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思维的同时,力求保持语文教学美妙的韵味,力求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从而使课堂教学媒体的使用又上一台阶。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改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标志着语文科课程与教学将实现时代转型。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语文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新课程在课堂的定向上突出了四个方面:课堂不是教师表演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训练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只是传授知识而且是探究知识的天地,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平台。
以这种课堂定向来审视现有语文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我们就会发现原本以为先进的课件演示只是“换汤不换药”,只不过是改变了传递信息的手段、形式而已:原来用“人语”和“人书”传递信息,后来加入“机语”;原来只传递“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后来传递“文本、图像、声音、影像”等信息。手段和形式虽有进步,却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理念。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课堂仍属于“教师传递信息,学生接受信息”的模式,教师的“导演”角色仍然没有改变,学生仍然根据教师设计好的程序来进行学习,缺乏自主性。2、媒体传递的大多是陈述性的知识,很少涉及程序性知识。多媒体的满堂灌和知识的满堂灌一样,都是让学生“克隆”知识,缺乏探究性。
新的形势促使语文教师作出新的探索。现在,一些教师在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时,不仅注意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特点的整合,更注意到了与学习过程、学习资源的整合。他们将网络引进语文课堂,促进语文课堂跨越式发展,这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尝试。
还记得在自己上学时,我们总认为语文的学习就是学好课本,说好汉语,能认识字,再会写一些豆腐块大的段子,那就更是不得了的事情了。这种观念是极其有害的。时代在进步,人们的认识在不断提升,以往的以本为本的教学和考查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更多的应该关注学生的经验取得、能力培养和知识积累,而经验的取得、能力的培养、知识的积累是不可能仅靠十几本书就能完成的。因此,改变观念,拓宽教学内容势在必行。首先,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必须要面对的就是就业,而当前学生在就业时遇到的问题也很多,尤其是口语表达。他们不善于表达自己,推销自己,从而也错过了很多好的机遇,与成功擦肩而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首先是由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自农村,他们所在乡村中学对口语训练方面的教学比较欠缺;其次则是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能力的训练;第三则是当今的很多学生不善于表达,性格内向木讷。那么针对这些情况,如何进行口语训练呢?首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要有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课堂上要善于思考、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其实要有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朗读开始,让学生敢于发声,并借助介演讲、诗歌朗诵竞赛、模拟应聘求职等活动,逼着学生说普通话,并能够随机应变,在短时间内迅速的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而要和鲜活的生活、丰富的文化联系起来,要和不同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多读名著,和国内外名家对话;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阅读各种报刊杂志,收看各类新闻节目,获取各类信息资源,把生活中的事物与语文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感觉到生活无处不语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
二、“活”教学形式
丰富的内容是需要多样的形式表现的。单一的教学形式只会使学生昏昏欲睡,使课堂死气沉沉,索然无味;而灵活多样的形式则会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他们会充分利用课堂这个舞台来表现自己。我们应结合不同内容设计多变的教学形式,以活跃课堂。如在戏剧单元的教学中,可以提前安排学生预习文本,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排练,在课堂分组表演,各组之间形成竞争。学生兴趣大增,这样一来,既有助于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又加深了印象,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在诗歌教学中,将音乐与其相结合,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如在《水调歌头》教学时,借助王菲的口把这首歌唱进每个学生的心中,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背诵压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但记得快,而且还记得牢;还有借助多媒体网络,获取最新的信息,发掘学生喜欢的事物,学生更想学,更能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感受课堂的新鲜感,提高课堂效率。
三、“活”评价形式
学生最怕考试,每次考试之前的日子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煎熬。如何能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不再有那种让他们胆战心惊的日子,笔者认为,在今天的教育形式之下,传统的试卷评测,以分数高低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再是金标准。根据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在进行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时应该突出语文职业能力的应用,简化书本和理论知识的考查,强调形成职业综合能力的评价,淡化分数在评价中的地位。制定评价方式时,要考虑以下五个要点:1、要教学内容相结合,但不能照搬;2、要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与素质;3、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度;4、要有变化,形式多样;5、要提高效率,不给教师造成负担。在遵循“尊重个性,突出专业特色,注重人文素养”的教育理念下,评价方式应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以便于全方位的、动态的评价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其不仅能够较为准确和科学的衡量学生的语文水平,而且能够不断的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具体的手段和方法,各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知道如果要取得好成绩,必须把功夫用在平时,在倡导快乐学习的同时,还要改变学生那种平时懈怠散慢、考前突击复习的不良习惯。
(一)以学生为本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语文教师就必须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自觉地学习。例如,在讲散文题材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主要的线索、中心句以及文眼等。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能够养成良好习惯,还能培养分析能力和赏析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
教师要努力实现教学的民主化,优化语文的教学组织。语文课上,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语文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与时俱进,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活力。
二、讲究教学方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有效性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要恰当地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地取得实效。
(一)组织小组进行合理的讨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一些有启发性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组内的探讨交流过程中,学生自我评判,自我讲解,相互交流,有时候也争得不可开交,但是他们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针对性的启发讲解,一部分学生在教师讲解完后会为自己的正确思维而自豪,一部分学生则会顿感恍然大悟。这时,教师再引导他们总结错误原因,及时地帮助学生巩固新学习到的知识。
(二)让生活指导教学
脱离生活实践的教学只能让学生学到死板的知识,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学以致用。教师要想让学生能够对知识活学活用,就应该将语文教学融入生活中,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这样能够让知识变得灵动起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细节相联系,使学习过程充满真实情感。例如,我们在学习《徐霞客游记》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或者对本地的文化进行调查,促使学生去关注自己的生活世界,这样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会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并且在思考中去解决课堂中的一些问题,将课堂内外连接在一起,促使语文与生活的融合。
三、结语
通过笔者多年来执教的观察,笔者发现很多高中生都没有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这导致了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而且因为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时也常常陷入各种误区,让学生不能够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对学生来说预习与不预习,学习效果相同,长久下去就失去了主动预习的想法。
(一)预习方式单调
因为高考的压力,很多高中生都是“时刻为考试而准备”,进而影响到他们没有更多的心思去思考如何才能够使得自己的预习更有效,在预习语文时通常只是采取纯读的方式,而且很多学生读课文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进行过思考。这样的预习方式如何可能提高预习效率,而且也对学生的学习没有作用。同时教师也很少对学生的的预习方式进行指导,让学生无意中就认为预习语文只有纯读这一种方式,而让学生走上了预习的误区。
(二)预习没有针对性
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对学生的预习定下一个目标,但是这个目标是以“一刀切”的方式来制定的,并没有能够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差异。有部分教师甚至是认为教材如果没有变,那么就可以完全采用以前的教学思路来为学生定下预习目标。而大多数的学生都缺乏足够的学习自主性,只是在惯性的去完成教师所布置的预习任务,并且认为教师会在课堂上详细细讲,不用认真预习,因此没有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也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存在薄弱的,最后在课堂上听课时就会十分吃力,而且还不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去弥补自己的缺陷,进而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逐渐降低,使得课堂教学质量下降。
(三)对预习没有有效的检查监督手段
由于高考的巨大压力,所有的高中学习与教学几乎都是为了高考服务,预习也不能够例外。因此,很多教师喜欢布置预习任务,但是却很少进行检查,他们将预习与课堂教学完全分割开来。这就让学生没有预习的压力,预习是不能够深入,而只是解决一些较为肤浅的简单问题。同时,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具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是却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诱惑,进而影响到他们的预习效果。教师又不能够给出一个有效的检查手段来进行监督,最终就造成了学生预习时的无所适从。
二、提高高中学生语文预习效果的策略
《礼记•中庸》中有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良好的预习环境能够让学生产生出足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的学习更加的主动。没有良好的预习作为基础,通过其他的方法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将会显得更加的困难。如果能够处理好预习环节,那么就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如鱼得水,学习效果有效提高。
(一)对学生的预习反馈进行重视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有兴趣的人会主动的去进行预习。预习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预习缺乏兴趣。预习能够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刻的理解,通过预习学生能够对整篇课文初知概貌。我们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个性特点进行仔细的研究,并从这两方面入手,培养出他们对语文学科的热情,让他们能够看到预习所能够带来的作用,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黑板报、早读课等方式来预习的作用进行宣传。同时,还必须要在每节课上花专门的时间,或者采取特殊的方式来对预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检查,并要能够善于发现正面的典型事例,通过对这些正面典型的表扬,来激发出学生们的预习兴趣,保护好学生们的预习兴趣。同时,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给出一些有关预习内容方面的简单问题让学生来进行解决,对于正确的答案要及时给予大力表扬,以此来提高他们的预习兴趣。利用竞争机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抽查评价,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可以开展几分钟的“知识竞赛”,为学生们交流自己的预习经验提供机会,使得他们的预习更加的灵动和充满活力。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做好预习笔记,让他们以笔记为几点来交流预习的问题和收获,并定期的对他们的预习笔记进行检查,从而能够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发现他们学不会与不会学的地方,并且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有的放矢。
(二)让学生学会预习时多方质疑,减少盲点
阅读有多种多样的方法,而预习也是如此,而且这两者的方法应该是相互结合,多种方法同步使用,而并非是绝对分开。古语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教师正是应该通过正确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初读中进行感知,抓住全文重点。在预习的初读过程中应该根据所学课文的的不同体裁、知识的不同类型,抓住其中的重点,进而能够开展有针对性的预习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在布置预习初读时,布置这样的几个问题来让学生探讨解决:
(1)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题目《故都的秋》都点明了什么内容?(可从文章写作时的背景思考)
(3)这篇散文体现出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作者为笔下的秋体现出了哪些情感?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进行预习,将有助于他们掌握这篇散文的重点。细读中进行深究,理解全文大意。通过深读学生能够对文章梗概有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们通过圈划批注的方法领悟课文的深刻含义。例如在《蜀相》这首诗中“寻”、“泪”这两个字表达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情?通过对这首诗的细读、理解,学生们很容易就能够知道:整首诗词的情感都浓缩在“寻”、“泪”,这两个字表现出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对诸葛亮和像作者本人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三)预习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很多人对老师说的话及书本的内容不敢提出异议,即使有的学生有提出,也被老师以错误的方式给扼杀了。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打破这种惯有的教学“权威”,建立交感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轻松的学习,有话敢说,有问题敢问。允许学生对教材产生质疑,容忍学生犯错误,对学生的质疑精神应当给予赞扬和鼓励。对学生的奇思妙想不要冷嘲热讽。比如,在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先在备课时设置了问题的契机,并设想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目标,采取了讨论课的方式让学生对愚公移山的举动作出探讨。很多同学都认同了老愚公的持之以恒的精神,但有一部分同学却对此有相反的看法,有的人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认为愚公不需要费那么多的劲把山给移除了,可以换个思维把家搬走,这时间加体力都可以盖一座新房了。对该学生的质疑,我当时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并且讨论后,进行了开放性的总结,充分表扬各抒己见的学生。从而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并且充分提升了学生的自信。
要强化学生的质疑,教师也应该为学生营造课堂活动氛围,让学生玩起来、动起来,在活动中学会质疑,培养质疑精神。例如,在读《堂吉诃德》一课时,就可以设计一个课本剧表演环节,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在课堂中以演戏剧的形式进行情节的表演。教师给他们提供所需的道具、材料,放手让他们去演,他们在娱乐过后,便开始提出了各种问题,堂吉诃德为什么会做出这样荒唐的举动?桑丘是怎样的人?在这一系列的问题和探讨中可以看出学生在活动中问题意识不断得到强化。
首先凭借疑点,创设问题情境。课文的题目、含义深刻的句子、与众不同的用词及标点、文中人物的特殊行为、奇特的自然现象、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等,都可以成为设境的凭据。设疑创境,把握问题时机,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课文《家》,课前审题引导质疑:同学们你们是怎么定义家的?作者又为什么以《家》为题呢?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读文探究。其次课中设疑,引导学生深入品析文本: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比喻呢?这些比喻间又存在什么联系呢?让学生们通过这些问题,细读课文,给出自己的观点。
互动式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够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最多的知识点,容易加强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与此同时,也十分有利于教师开展教育工作。在教育工作之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但教师在教育工作之中永远处于主导地位,即教师是知识的输出者,而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二者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够达到十分良好的教学目的。与此同时,互动式教学十分有利于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氛围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起到极大的影响。如果课堂氛围严肃古板,那么学生就会昏昏欲睡,如果课堂氛围和谐融洽,那么学生就会充满兴趣的学习。
二、针对高中语文课堂互动式教学的几点建议
1.以学生为本,把握互动的限度
我国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全体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育工作之时,都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即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工作行为,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着想的。在高中语文课堂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且对待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在高中,学生成绩有优劣之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面对不同成绩的学生,要平等的对待,不可带有色眼镜对待学生。通过互动式教学,教师应该合理把握问题的难度,不应该以过难的问题为难学生,应该积极鼓励学生的回答积极性,进而以兴趣来引导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此外,教师应该在课堂之中把握好互动的限度,课堂的时间是较为短暂的,如果耗费过多的时间用于互动提问,那么就会导致教师没有时间教授书本知识,这是不利于教师进一步开展教育工作的。因此,教师把握好互动的尺度,通常在上课25分钟之后,进行互动问答,能够起到最好的效果。
2.情境创设法与互动式教学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