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11 09:44: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考试学习经验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材料力学;测评体系;实验教学;理论教学;能力测试

材料力学作为工科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有其理论严密、逻辑性强、完善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有将力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为了培养应用型创业人才,本校力学教研室对《材料力学》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作为验证学生能力的考试测评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必将与时俱进成为《材料力学》教学改革的重头戏。如何把能力培养、能力考核融入考试测评这一教学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力素质、巩固教学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是教学工作者对考试测评体系进行改革创新的目的和动力所在。

1 革新考试方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需要

1.1 期末一次性终结测评方法的弊端。长期以来,很多高校教师根据一份期末考试答卷、一份实验报告来确定学生的《材料力学》学业成绩。这种传统考试方式有利于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却无法针对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准确考核。对于平时认真学习、探讨问题较深的学生来说期末考试试题太容易,感觉到在考试中还没有展示出自己的才华;而那些平时学习不努力、基本功不扎实的学生,临时抱佛脚顺利过关的人也不少;对于平时不学习的学生,考前押题针对性地学习、考试时左顾右盼也有侥幸过关的。显然,这种一锤定音的传统考试模式,难免存在着不合理、不科学、不公平等因素。

1.2 轻视实验考核测评的弊端。每学期都会出现轻视实验的现象:理论成绩考九十多分的学生,实验成绩才得六、七十分;甚至有的同学根本就不参加材料力学实验操作、不写实验报告。显然,这种现象背离了开设实验课的初衷,并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开拓创新的能力的作用。

2 材料力学实验成绩测评体系研究

目前本校开设了“材料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测定”、“组合梁弯曲正应力实验”、“弯曲和扭转组合变形实验”等十个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材料力学实验验。学生可以根据本专业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做实验,每个试验在试验总成绩中具有相同的权重,试验前预习、试验操作、试验报告、创新实验是实验成绩的评定依据。

2.1 加大实验考核权重或独立开设实验课。过去,材料力学实验成绩在学业成绩里占的比例较少,引不起学生的重视和关注。为此,本教研室加大了材料力学实验成绩的权重,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了材料力学理论成绩、实验成绩的关系。

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大纲中实验课时不少于八学时的土木工程、土木工程管理、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等偏土木专业,材料力学实验独立设课,在教学计划中有独立的教学地位,其成绩和学分直接计入学生学籍档案。

而实验课少于八个学时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工业工程、材料成型、冶金工程、材料工程等偏机械专业,材料力学部分只有六个或四个学时的实验课,实验教学不独立设课而隶属于理论课程。为了加大实验成绩的权重,先将实验学时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再计算实验成绩在学业成绩中所占的比例。

2.2 材料力学实验主要对实验能力形成过程进行考核。

2.2.1 试验前预习(10%)。实验前要求学生要搞清试验目的、原理、步骤,熟悉试验用仪器设备,准确处理理论数据,并能正确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2.2.2 试验操作(30%) 。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应该遵守实验室学生守则、试验设备操作规程;要求学生做到试验操作正确、规范、试验数据准确无误,或合理采用创新手段。

2.2.3 完整、简练、准确完成试验报告(50%)。实验报告是材料力学实验成绩的主要评定依据,要求学生“完整、简练、准确”完成实验报告,做到完整地描述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以及言简意赅地回答思考题、准确完成作图及数据处理。

2.2.4 独立完成创新实验(10%)。鼓励学生设计创新实验,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实验设计、理论计算、误差分析,并撰写总结或科研创新小论文,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3 理论教学成绩考试测评体系研究

学生能力形成有一个过程,灵活采用多种可行的定量或定性测评方法,结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他评方式,将学生的学业测评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评的同时,利用期末终结性理论考试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升华,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实施创新的导向性。

3.1 跟踪教学过程的形成性测评考核模式(20%)。跟踪材料力学教学全过程对学生进行考核,一方面,教师可以及时研究在备课、讲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和测验等各个教学环节上成功的经验和值得吸取的教训;另一方面,学生及时收到考核、测评的反馈信息,从而使学生认真总结得失、差错,吸取经验教训,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3.1.1 作业5% ,每次课后即时布置作业,对本堂课及以前的知识进行练习,夯实所学内容。以完成课后习题质量优劣,定性给出A+、A、A-、B+、B、B-等级,期末再量化为分数。

3.1.2 口试5%:口头回答或在黑板上解答,解答完后再请另一位同学为其讲评,最后根据答题和讲评情况定量给出成绩。通过学生课堂发言,考核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点是否熟练掌握。

3.1.3 阶段性平时测验10%:在四种基本变形、应力状态、组合变形教学内容完成后及时进行三次平时测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深化。

3.2 能力水平测试模式(20%)。针对工科材料力学具有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与工程实际密切联系的特点,能力水平测试侧重于材料力学研究方法手段、知识的灵活运用应用。

3.2.1 大作业或力学竞赛:侧重于将工程实际问题转换成力学模型、建立数学方程的能力考查,以及具有考研水平难度的理论推导题,着眼于考核学生掌握对知识的积累、理解、深化、逻辑思维、学科手段、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10%)

3.2.2 撰写学习经验总结或力学研究小论文,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求实的工作学习作风,考核学生自我评估能力、学习能力、科研能力。(10%)

3.3 期末终结性理论考试(60%)。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技巧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的基础,也是各种考证定级、注册师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内容。因此,期末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对材料力学进行测评是十分必要的。

终结性理论考试学生答题时间一般为两个小时,是对学生掌握材料力学知识的全面考查。命题要强调材料力学的基本内容、分析方法的综合性、计算的准确性,注意“点”与“面”的结合、知识面的宽度和广度。考试内容在教学大纲范围内突出重点、适当涉及难点、尽量覆盖所学课程的内容,试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避免一些过于肤浅、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关注一些有关键性的、有重要实际意义的内容。题型要多样化,可采用填空、选择、作图、分析、计算等题型。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这三基类内容分值应该占卷面总分的65%左右、一般综合类占20%左右、综合类占15%左右。试卷应该具有较高的区分度、信度和效度,本届期末A、B考卷与前后四年该专业材料力学A、B考卷不应该有雷同的题,使考试更为公正、公平、合理。

4 应用讨论

在传统考试方式测评学生成绩的同时,结合学生能力水平测试模式,“多层次、全过程” 跟踪实验教学、理论教学的考试测评体系的应用,使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学习目的,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经过本校三年的实践,学生考核成绩呈正态分布,基本上客观、公正、全面地反应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动手能力。

该考试测评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完整性,适应范围广,可以推广应用到含有实验课程的理论力学、工程力学、建筑力学、大学物理、电子技术等学科。

参考文献

[1] 王国超,基础力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探讨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1(2), 315~316

[2] 张能武,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 [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44(10), 40~41

[3] 闫振林, 高校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12(3) , 32~33

[4] 周文峰,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成绩评定方法探讨[J],山西建筑,2007.33(12),215~216

第2篇

关键词:自学考试;自考生;研究

中图分类号:1372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091―04

在所有教育中,学生都是最核心的构成要素,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考生作为受教育者和学习者,同样也是其中最核心的要素。对自考生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对提高自学考试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三十年来,学术界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在1978―2010年,以“自考生”或“自学考试考生”为题目的期刊论文有309篇,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自考生”或“自学考试考生”为题目的论文有9篇。另外,在一些相关的学术著作和博士学位论文中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对于自学考试的理论与实践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因此,本文拟对三十年来自学考试考生的有关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系统的总结与反思。

一、三十年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研究的综述

(一)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一般情况的研究

1 人们对自考生的年龄、学历、职业、就业等外在特点进行了研究。人们共同认可的观点是考生的年龄低龄化、考前学历提高以及接受系统助学者增加等,而对在职人员是否已成为自考生的主体,学术界的观点并不完全统一。如有人认为自考生以在职人员为主,有人认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非在职应考者的比例显著增加。有人认为,自考生的构成经历了在职成人、在职人员明显减少、主体由高中和中专毕业生变为高等教育毕业生三个阶段。还有学者认为自考生有以下特点:应考对象几乎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不便或不需要进入普通高校的求学人员是应考主体;高等教育供需矛盾越突出、越尖锐,越会出现相对集中的应考群体;在高等教育有较充分发展的时候,弱势人群在应考对象中所占比例越突出。还有人认为,自考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单位状况都比普通高校毕业生好;自考所学专业对个人的职务与职称升迁的作用非常显著;50%的自考毕业生表示将来还会选择通过自考深造,50%的被调查者对自考毕业生的就业持乐观态度。

2 学术界对自考生的一般内在特点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特点主要有: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卑心理重;学习素质相对偏下;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主动性;缺少坚韧不拔的毅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心理不够成熟等特点。也有人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认为自考生的个体特征主要有:学习目的明确,求知欲强;有顽强的毅力,科学的方法;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原有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年龄大,记忆力减弱。之所以出现上述两种不同的观点,是对作为高考落榜生与在职人员两种不同的自考生群体考察的结果。

(二)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学习的研究

1 对自考生学习动机的研究。部分学者认为,自考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专业水平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取得文凭以改变个人的社会地位。有人通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自考生都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放在前两位。有人认为,文凭和水平是巨大驱动力。还有人对在校自考生与社会上自考生的学习动机作了比较,认为在前者对自考的理解还停留在取得文凭和有利于就业上,后者则出于终身学习需要的比例更大。

2 对自考生学习方式与方法的研究。有学者指出,自考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个人自学或组织学习小组、在自学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听一些辅导课、在民办高校或补习学校学习。有人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自考生未接受辅导;排在前三位的辅导材料是模拟练习题、学习方法指导材料、曾经使用过的试题。还有人认为,不论是在校生还是社会考生对自学考试的助学要求都是比较强烈的。有学者总结了自考生的学习方法:认真阅读考试大纲和教材,边理解边记忆地把握课程内容;知识学体分理解、保持和运用三个步骤;技能随着自学专业课程而逐步提高。另外,妥善处理工学矛盾。

3 对影响自考生学业因素的研究。有人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得出如下结论:自考学员共有七个因素对学习成败有较大影响,其中年龄、原有教育程度、居住地区、学习方法、学业自我效能对学业成就有直接的影响;低年龄段和高学历层次的学员较能顺利完成学业;自考学员实现学业成就的比例总体上存在下降的趋势。人们认为,影响自考生学业成功的积极因素有:学习积极主动;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辅导;毅力和积极的心理因素;正确的治学方法和良好的意志品质。认为影响自考生学业不良的因素主要有:对自学考试的基本常识和规律缺乏了解;学习动机不明确;平时学得不扎实;侥幸心理;在时间、精力和环境方面缺乏良好的学习条件;知识结构单一;不能得到教师的系统指导和同学间的相互帮助。还有人提出,影响考生学习适应的不良因素有基础不扎实、个性心理脆弱、学业的压力、教育环境的变迁、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师教学方面存在问题等。

4 提高自考生学习效果的研究。从教育者方面看,人们认为,应加强自考生学习适应的教育对策:深化自考生的学习动机;开展学习心理辅导;帮助自考生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自考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培养考生的创新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自学方法。从考生方面看,有人提出了自学考试中要坚持自我强化与社会需求相统一、循序渐进与不断飞跃相结合、知识巩固与能力发展相联系的个人自学原则。有人认为,考生应端正自考动机、制订自学计划、注重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学时间、及时复习、自觉自学、相互切磋。有人强调考生必须要做到有抱负、广涉猎、勤思考、重视提高自学能力等方面。还有一些人则更具体地阐述了自考生的学习步骤:了解专业考试计划、领会课程自学考试大纲、理解自学考试教材。还有人提出了“合作学习”的模式,即考生为共同的学习目标,组成小组和团队而开展学习活动。

(三)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考生心理的研究

1 对自考生心理的一般研究。这些研究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1)认为自考生与统招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相比,具有自信心不足、心理素质较好、就业思

想负担相对较轻、社会化程度相对较高、道德评价能力较低等特点。(2)认为自考毕业生择业的良性心理有“就业优先”、“公平竞争”、自主创业、继续学习。不良心理有焦虑、自卑、自负、安逸、求高、依赖、从众。(3)对自考生的家庭环境、自我接纳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的研究,认为自考生家庭氛围不太和谐;自我接纳状况处于中等水平;领悟社会支持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家庭环境、自我接纳与领悟社会支持相关极其显著;自我接纳是家庭环境和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变量;家庭环境和自我接纳共同影响领悟社会支持。(4)对自考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求助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自考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平均数总体上低于全国常模;学业求助存在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求助、学业成绩间存在显著性相关。

2 对自考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有人把自考生、技校生、高考生三种生源测验结果比较,发现自考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低。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对自考生自卑心理的研究。有人认为,自考生自卑心理表现为自暴自弃、自我封闭与逃避、盲目自傲、敏感和掩饰等方面。有人认为自考生自卑心理的成因有:成才欲望和社会认同感强,但自我调控能力较弱;主办单位在自考助学过程中的工作缺陷;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作者还提出了通过市场机制和规模效益调节供需矛盾,以改变自考生自卑心理的对策。(2)对自考生焦虑、抑郁的研究。有人通过调查发现:自考生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均高于文献;女生在焦虑和抑郁得分中高于男生;农村学生抑郁状况平均得分高于城市学生平均得分;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自考生获得的社会支持及对支持利用度越少,其抑郁状况程度越重;青少年的负性事件与自考生的焦虑和抑郁存在广泛的正相关。并对上述自考生焦虑、抑郁心理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

3 对自考生能力的研究。(1)对自考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有人把自考生的创新界定为四个层次:引用新的或引进新的知识、将已有的知识按逻辑关系进行重组加工或综合建构从而产生新事物、重新发现或再次发现、发明创造与首次发现。有人认为,制约自学考试考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有命题、学历文凭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助学辅导等方面。(2)对自考生综合能力的研究。有人强调了自考生的以下几种能力:理解记忆和有计划地学习、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合理的自我评价和恰当的目标、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关系处理能力、适者生存、特长与爱好等。认为大部分自考生没有严格的学习计划和考试计划,缺乏对教材的理解记忆;大部分自考生在就业选择上存在较大的误区;掌握外语情况较为理想,但是具有其他特长的学生比例较低;在创业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较强。

二、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研究的反思

(一)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

1 对自考生的研究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在自学考试制度建立后的十来年问,对自考生的研究非常少,其后。相关研究逐渐增多,而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最近几年。这就说明对白考生的研究正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关注,人们正把研究的目光从长期以来对自学考试外在制度层面的关注转向对内在的考生的关注。这一转变,既是以学生为本理念在自学考试研究领域的具体体现,又为对自考生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2 对自考生的不少方面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1)对自考生的一般外在和内在特点进行了研究,有利于人们对自考生的情况有大致的、总体的了解。对自考生与普通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比较研究,有益于对自考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2)对自考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方法、影响自考生学业的因素、如何提高自考生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对考生的学习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一直存在着通过率低的问题,弄清影响自考生学业成败的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有利于让考生端正学习动机、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质量和通过率,(3)对自学考试考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一些比较专业化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如对自考生的家庭环境、自我接纳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自考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求助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人们比较深入地认识自考生本身心理与其外部环境及其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帮助人们开阔视野,比较全面而深入地研究自考生的学业及发展问题,丰富和充实了对自学考试考生的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又有助于指导自学考试考生的实际,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再如,学术界着重对自考生的焦虑、抑郁、自卑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而这些方面确实是自考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这些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自考生的不良心理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对自考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选择正确的心理疏导方式。

3 广泛地运用了调查研究的方法。研究者们比较多地运用量表或自编问卷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获取了比较多的第一手资料。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自学考试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思辨的方式,而只有深入到自学考试考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要,发现存在的问题,也才能真正对促进自考生的教育和服务工作、促进自考生提高学业成绩和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基础和指导作用。在研究过程中,一些人还从心理学的角度,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了一些研究,使这部分研究更具学术性和科学性。

(二)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研究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

1 在研究中没有真正树立以考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白考生的研究重视不够。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研究的成果不够多,许多研究领域都只有一两篇论文,只提出了基本的观点,没有人去进行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还有一些研究领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对自考生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反映了人们的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社会本位论或者说是工具性的倾向,即人们对自学考试制度本身研究较多,对于自考生这一核心要素研究较少。事实上,自学考试和其他教育一样,都要以学生为本,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而且自学考试制度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我们只有对这些考生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才能把我们的教育和服务工作做得更好。因此,自学考试考生应该成为自学考试研究的中心问题。(2)大多数研究都只是就事论事,没有站到以考生为本、促进考生全面发展、提高考生生命质量的高度来进行研究。

2 研究的内容不全面、不深入。(1)学术界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历教育部分的自考生上,对非学历教育部分的自考生则关注较少,而后者正越来越成为白考生的主体。(2)人们对自考生的一般情况及

学习、心理情况进行了研究,但对考生的其他方面,如思想道德、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极少,特别是没有把培养自考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联系起来进行研究。(3)个人自学是自学考试制度中的关键,社会助学只是外因,必须通过考生的自主学习才能把社会提供的助学落到实处,国家考试也只是检验的手段,归根结底还是为考生的学习服务的。因此,对白考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就特别重要,对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如考生是如何进行自学的,其自主学习的机制如何,自主学习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关系怎样,有些什么样的自主学习策略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现有研究大多只是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缺乏学术深度和学术高度。(4)对考生心理研究范围比较狭窄。除了目前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我们还应对自考生的情绪情感、意志、自我意识、需要、兴趣、理想、信念等方面进行研究。此外,应深入研究自考生与普通高校全日制大学生、高等职业学院学生、其他高等成人教育学生心理的异同,以进一步探讨高自考学生心理的特殊性。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极少。(5)只对自考生的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研究,而对自考生的其他心理健康方面问题没有进行研究。同时,也没有对如何更好地维护白考生的心理健康作比较深入的研究。(6)对于自考生的学习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业的能力等方面都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甚至几乎没有研究。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把对自考生的研究放到一-个应有的重要地位。在研究中,不但要研究自学考试中的学历教育部分考生,而且还要研究自学考试中的非学历教育考生;不但要研究自考生的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而且还要研究自考生的思想品德、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不但要研究如何促进自考生当前适应性发展的问题,而且还应更注重研究促进自考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不但要对自考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和总结,还要从教育学、心理学、学习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相关理;-2出发,对自考生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上述种种,都应是今后我们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康乃美,自学考试制度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30,

[2]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课题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001:53,

[3]于信凤,马 强,自学考试发展的三个阶段:应考对象和职能的变化[J],中国考试,2006,(8):23―25,

[4]李荣希。于信凤,自学考试一一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创新[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杜,2009:83―84,

[5]陈明庆,福建省自学考试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考试,2007,(2):]6―17。

[6]芦庆梅,刘 红,罗遂洪,全日制自考学生的基本特征及管理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02,(8):29,

[7][26]吕淑珍,从自学考试学生群体特点看教学方法的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4,(10):56-57,57,

[8][9][16][19]中国成人教育理论专著编纂委员会,中国自学考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67―68,5,76―80,80―85,

[10][14][18]李全柱,怎样才能获得自学考试的成功一一“自学成功之路”调查问卷总报告[j],河北自学考试,1997(10):26,26-27,27-28,

[¨]王新民,马 强,刘 铸,于信凤,自学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研究[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4,

[12][15]陈 慧,张焕镇,终身学习时代高教自学考试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6下):59。

[13][29]关世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浅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989:55。57-61,

[1’]李金波,自学考试学员学业成就的因素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3,(3):54,

[2。]陈 斌,于信凤,任福昌。自学考试管理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杜,1994:272,

[21]薄士华,邓 诚。成人自考学生的素质教育与管理[j],重庆大学学报:杜科版,2001,(2):127―128。

[2,]金一鸣,关于自学考试中考生的自学问题[C]//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办公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规律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996:223

[23][24]韦耀阳,杨应华,朱晓平。影响自考助学学生学习适应的因素及其对策[门,继续教育研究,2008,(]2):121―122,122―123,

[25]张英敏,知识经济下自学考试的学习方法[J],中国考试,2004,(11上):36,

[27]黄惠智,李金柱,雍成汉,试论自学考试制度中的个人自学原则[C]//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办公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规律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杜,Ⅱ996:216-221,

[28]邵爱杰,石新龙,刍议提高自学考试合格率[j],职教论坛,2005,(6):26,

[30]任福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十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杜,1990:201-203,

[31]陈会芳,自学考试中“合作学习”的模式及意义[J],河北自学考试,2004,(9):34,

[32]冀伯祥,万朝晖,自考大学生与统招大学生思想状况比较初探[C,中国成人教育,2007,(5):72,

[33]来慧艳,自考毕业生择业心理分析[j],河北自学考试,2007,(5):4-5,-

[34]刘婷婷,自考生家庭环境、自我接纳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2 33,

[35]杨 逵,湖南省自考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求助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5。

[36]赵 欣,彭 友。高自考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调查研究[J]。现代技能开发,2000,(11):8, -

[37]搡光亮,卢安宁,自考全日制助学班学生自卑心理浅析[j],湖北招生考试,2003,(4下):38 40,

[38]施章清,张安娜,普通高校自考助学学生自卑心理研究[J],心理科学,2007,(3):636-639,

[39]鲁 劲,申南大学全日制自考生焦虑、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23―27,

[40]黄光扬,王小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突出考查创新能力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杜版,2005,(]):133―134,

[41]罗志坚,新时期自学考试若干问题的探索与实践[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8:147一148,-

第3篇

基于现实条件制约和我们的实际需要,本文以湖南省常德市和张家界市12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为对象,通过调查,分析研究本地区中职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现状及问题。本调查属于湖南省职教改革项目“中职政治课导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内容之一。课题组采用问卷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我们在多次讨论后,精心设计了15个问题。问题涉及中职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态度、目的、方法、动因、障碍、期望等因素。按照随机抽样的办法,我们在12所中等职业学校每校平均投放问卷200份,回收率100%,去除不认真填写的问卷400份,有两千份问卷可以作为数据分析研究,有效回收率为83.3%。

一、中职生思想政治课学习现状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和我们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我们认为目前中职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现状有四个主要特点。

1、多数学生明白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目的和作用,但不少学生表现为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思想政治课没有兴趣

表一显示,有48%的学生知道学习思想政治课可以帮助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4%的学生喜欢学习思想政治课,因为这部分学生平时很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时事政治,喜欢探究政治问题,他们学习时很用心,思考问题积极。有35.5%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课是为了应付考试取得好成绩,这其中是因为有不少学生要参加对口升学的高考,还有少数学生是为了评优评先的需要。有12.5%的学生是为了能拿到毕业证,为此,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课没有兴趣。由此可见,多数中职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目的是明确的,但也有48%的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和目的。究其原因我们觉得,一方面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成功的,多数学生能够明白学好思想政治课对自己的人生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升学考试的指挥棒和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思想对青年人影响也是巨大的,他们迷失了人生方向和学习目的,这更需要我们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表二显示,高达72%的中职生对学习思想政治课作用的认识是正确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始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会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适应社会的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让所有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意义所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引导作用。

2、多数学生能跟随教师的思路学习,但学习主动性差

课堂听课与课外学习是了解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本途径。调查显示,中职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主动性是很差的。

表三显示,只有7%的学生上课“专心听课,认真思考,认真记笔记”; 64.9%的学生虽然能够跟随老师的上课思路走,但主动学习的热情不高;有10.6%的学生因担心被老师批评勉强在听课,眼睛看着讲台心却在别处;更有17.5%的学生人虽然在教室,却做一些与学习毫不相关的事情,玩手机、讲白话等等,这部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干扰很大,教师要花不少时间和精力来组织教学和教育引导,他们一副心不在焉、无所畏惧的样子,在学习中所起的负作用不小,其负能量很容易传递给原本就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那些同学。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查发现,中职生课堂外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主动性更差,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在课处阅读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书,对时事政治也不太关心。

3、部分学生能很好完成学习任务,多数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分析研究学生课堂上回答教师提问及参与课堂讨论情况,是了解学生学习动力状况的重要依据之一。

表五:在课堂中,面对老师的提问,你的感觉和行为是什么?

表五显示:多数学生面对老师课堂提问时能够思考问题寻求答案,但真正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并参与讨论的学生只有18.4%,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并且不主动参与讨论发言,更有13.9%的学生根本就不去思考问题。学生的学习动力明显不足。

分析研究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完成课外作业情况,也是评价学生学习动力情况的重要依据。从表六的统计情况看,26%的学生课后能复习教材内容,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69.4%的学生课后不会看书,只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写完,根据我们平时观察,这部分学生写作业基本上拿别人作业抄写的,没有独立思考的成分;5.1%的学生连抄写作业也不做。学生的学习动力明显不足。

4、少数学生能学以致用,多数学生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效果怎样,我们常用的检测方法是考试,题目类型有判断分析、填空、选择、简答、论述、案例分析等,一般来说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后及格不成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会发现,对于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能拿高分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如表七所示)。

我们认为,中职生学习思想政治课不是为了升学考试,而是通过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运用思想政治知识指导自己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为此,检验中职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效果,应该更多地侧重于检测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二、中职生思想政治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中职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不少学生表现为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思想政治课没有兴趣;学习主动性差;多数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多数学生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学生自身、教师行为、教材内容等三个方面。

1、从中职生自身来看,个人的学习生活阅历,就业导向的偏差,造成了学习自信心严重受损

中职生群体在初中阶段有一个共同特点:考试成绩差。每考试一次,这些孩子都会承受来自老师、家长批评教育的压力。这些孩子努力过、挣扎过,因为主客观条件的共同作用,总是收效甚微,慢慢失去了成为“好学生”信心,初中毕业不得不选择进入不看学业成绩的中等职业学校。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也调整为低期望,“去职校,学技能,混几年,长大点,去打工”是家长对中职生的指望。自信心受损造成了中职生学习动力严重不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自信心受到损伤后,一方面会导致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目标分散和不稳定,学习动力缺失,另一方面会造成个人心智力变弱,自我控制能力、吃苦耐劳精神都会向消极面发展。进入中职后,重技能轻知识的就业导向偏差,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动力缺失。

2、从教师行为来看,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形式单一,损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际中,多数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观念更新跟不上学生实际:在教育观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认为“老师讲,学生学”天经地义,调查显示,62.4%的教师仍然以讲授为主,师生双边活动有限,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在教材观上还是在教教材不是用教材去教,缺少积极思考学生认识水平、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以教学任务为驱动,满足于把教材教完。不少思想政治课教师缺乏课堂教学改革精神,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发现,学生喜欢的思想政治课授课方式依次是:走出课堂在实践中学学习(占39%);互动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发言,探究问题答案(占24%);先学生自学,后分小组讨论,教师对讨论结果作分析点评(占19.4%);教师运用材料和实际案例来说明书本理论知识(占18.6%)。实际上能运用这几种方式开展教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很少,调查显示:62.4%的教师以讲授灌输知识为主要教学方式,12.5%的教师以学生自学为主,14.5%的教师以师生相互讨论学习为主,10.6%的教师能根据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开展教学。我们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形式单一,损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从教材内容来看,理论知识多而杂,偏离学生实际,造成多数学生学习困难,损伤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现行中职思想政治课教材四本:《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内容涵盖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在教材编写上本意是讲简单点,中职生不需要掌握很深。为此很多重要理论观点都只有一两句话呈现,知识点多而且杂,教师迫于教学任务压力不敢展开讲解分析,只能把抽象的理论作抽象介绍,而学生来自于初中的“成绩差”群体,知识基础本来就比较弱,抽象思维能力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对教材内容理解不了,从而导致多数学生学习困难,损伤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改变中职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现状的对策

中职生学习思想政治课时产生的问题是主观、客观原因共同作用造成的。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无法左右客观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但可以从教师自身职责和能力出发,积极作为,和学生一起努力克服学习中的问题。我们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着力:更新教育观念、引导学生实践、整合教材内容开发教学资源。

1、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重塑学生自信心

教育观念是教师行为的决定性因素。研究表明,基于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新教育观念已经成为当今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指南。作为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师,思想观念的创新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独特的,蕴藏着无限发展潜能的个体”;二是建立开放的教材观,要十分明确“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三是确立新型学习观,要切实践行“学习不是被动授受,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四是构建平等的师生观,要时刻牢记“师生关系首先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结合中职生的思想实际,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建立自信心:鼓励学生成功,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多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学生平等相待,和学生交朋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支持者;要让学生先喜欢你这个人然后再喜欢你上的课。重塑学生自信心,才能很好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2、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际,让思想政治课不再抽象和空洞

教授思想政治课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运用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材料分析说明抽象的理论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思想政治理论问题并不难,它来自于人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学习好思想政治理论有助于指导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兴趣是中职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来源,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努力把兴趣根置于学生头脑中。为此教师要做好三件事:一是让课堂活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自主探寻问题答案;二是精心安排课外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通过实践洗涤思想、深化理论认识;三是彻底改革思想政治课考试方式,不要再考试学生是否记住了原理、概念,而是通过灵活多样的检测方式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4篇

【关键词】诚信 考试 作弊 控制体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96-03

考试作弊反映出考生诚信的缺失。因此,根治考试作弊顽症需对症下药,即从诚信入手。根本方法在于以诚信思想为核心,将诚信理念融入考试制度中,加强考试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诚信考试控制体系,形成诚信考试文化,使诚信考试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本文从考前、考中、考后三方面探讨构建诚信考试控制体系,进而提出诚信考试保障机制。

一、考前控制——诚信教育

(一)诚信教育内容。校园文化是一种软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发展,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风气和环境,尤其是对良好考试风气和考试环境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诚信教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具有践行性、认同性、高难度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因此,校园诚信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贯穿人生轨迹的全面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无数璀璨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所认同的诚信思想观念、诚信价值取向和诚信道德规范。宣传传统文化的诚信思想,贯彻诚信文化,使诚信教育建立在中华民族浑厚的灿烂文化基础上,可以使学生充分汲取中华民族传统诚信文化的丰富营养,培养诚信品质。二是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体现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影响到学生的行为活动。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就是要以诚信为重点,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人、育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世界观,使诚信上升到道德层面,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想,指导行为。三是遵纪守法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讲,诚信与遵纪守法意识是一致的,法纪教育培养了学生法律意识和纪律意识,使学生明白权力、责任和义务的关系,增强诚信素养,养成诚信品质。四是时代精神教育。诚信是人类社会的特有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有相应的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竞争意识、诚信被赋予新的内涵。因此,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应把握时代脉搏,突出诚信的时代特征,用时代精神来诠释诚信,发展诚信精神。五是职业道德教育。步入工作岗位,走向职业生涯是学生毕业后人生的必由之路,职业对人的思想道德产生广泛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诚信观。从职业中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等道德教育入手,站在人生发展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是诚信教育的攻坚点。六是人际关系教育。人具有社会属性,社会越发展、人类文明越进步,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越重要。在人际交往中,坦诚相见、相互信任是诚信品质的体现,也是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教育是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诚信教育模式。诚信既是人的思想认识和感情体验过程,又是人的行为习惯和个性特征的养成过程,受到个人内在因素以及外在环境的共同影响。因此,诚信教育既要注重学生内在修养和觉悟的培养,还要强调学校整体诚信环境的营造,建立多种模式结合的立体化的诚信教育宣传模式。一是建立人本化教育模式,改变以往诚信教育空洞的说教模式,将诚信教育注入学生的未来发展、全面发展过程中。二是建立制度化模式,使诚信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三是建立隐形教育模式,将诚信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生活中,以隐形的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诚信教育,培养诚信品质。四是建立网络宣传模式,以校园网作为宣传阵地,通过微博、论坛等途径开展诚信教育宣传。五是建立情感模式,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加大情感投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六是建立情景教育模式,通过设计虚拟情景,使学生融入诚信场景,体验诚信实际,感受诚信价值。

(三)诚信教育渠道。诚信教育的宣传是学校教书育人、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的重要内容,应结合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发挥优势,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诚信思想、弘扬诚信文化。一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加大思想政治课、形势政策课和人文社科类课程中诚信教育的比例,同时将诚信教育渗透到专业课中,扩宽教育渠道和宣传面。二是以各类学生活动为载体,开展诚信教育活动,通过活动渗透诚信理念,实现诚信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结合。三是以重大事件、重大活动为契机,开展诚信教育,例如结合社会上一些重大考试作弊事件,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树立诚信观念。四是与社会接轨,开展交互式诚信教育,接受社会诚信因素,如邀请相关专家、知名学者进校园宣讲诚信思想、弘扬诚信文化。

二、考中控制——划分“三种考场”

(一)三种考场划分的依据——学生对待作弊的心理态度。从多年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考务工作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待考试作弊有不同的心理态度,可总结为三类,称之为“三不”:不想、不敢和不能。第一类是不想作弊,这类学生具有诚信的品质,自控力和毅力较强,且对考试有正确的认识,不齿于考试作弊,无论有无监考员,都不会有作弊的念头和作弊行为。第二类是不敢作弊,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都曾有过作弊的想法,考试知识点没有掌握、担心挂科、惧怕家长责骂、害怕得不到奖学金等,都会勾起他们作弊的念头。事实上,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实施作弊,四种原因使他们放弃了这种行为:一是道德的谴责。许多学生具备一定的诚信品质,起作弊念头后,诚信思想与作弊想法相互博弈,使其内心不安,遭受道德谴责,最终诚信思想占据上风,从而放弃考试作弊。二是考试氛围的约束。由于考试氛围良好,考场中无人作弊,有作弊想法的考生受环境的影响,作弊苗头逐渐消失。三是担心受惩罚。一部分考生担心作弊被发现,受到严厉的惩罚,从而不敢作弊。四是受监考员影响。部分考生心理素质较差,忌惮于监考员而打消作弊念头。第三类是不能作弊。个别学生缺失诚信,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考试中想尽办法,用尽手段,利用一切可能寻求作弊机会。然而,由于防作弊制度到位、技术手段先进、监考员尽职尽责,使得此类考生没有作弊的机会,从而不能作弊。

(二)三种考场的划分。根据诚信教育的情况以及学生的诚信素养和对待考试作弊的心理态度,对考场分类,设置三种考场,即诚信考场、一般考场、关爱考场。诚信考场由学生自愿申请,学校批准,无监考员,学生完全自律,是讲诚信的考场,适合“不想”作弊的考生。一般考场是按常规管理的考场,对应“不敢”作弊的考生;关爱考场由两名责任心强、监考经验丰富的监考员监考在考试中有作弊苗头和违纪意向或被警告两次以上或被发现在考试中有作弊行为的一名考生,体现的是对考生的特殊关爱,让考生在关爱中受到严格的诚信教育,是针对“不能”作弊的考生而设置的。

(三)三种考场的创新点。传统的考试管理一般只注重考试的过程,通过严密的程序和技术手段的监控,防止和及时发现作弊,而三种考场在注重考试过程管理的同时,更加关注对考生作弊的心理需要和动机消除的研究,从源头入手,用诚信考场激励诚信品行良好的考生,进一步巩固其良好品行,并对其他考生起到榜样和引导作用。同时,在普通考场中,则强调严格纪律、严密程序,使大部分考生的作弊动机消弭。此外,对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学生,则安排在关爱考场,用他律协助自律,帮助其顺利完成考试。

(四)三种考场划分的意义。一是净化考试环境,根除考试作弊行为。根据考生对待考试的不同心理制定不同措施,设置三种不同的考场。三种考场的设置抓住了考生作弊的心理,并细化区分,深入分析,针对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实施相应考试管理措施,进一步明确考场性质,使考试制度更具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净化考试环境,营造诚信的考试氛围,从而根除作弊行为。二是肯定诚信品质,鼓励诚信考试。设置三种考场,尤其是诚信考场,是将诚信理念融入考试管理制度的集中体现。诚信考场的考生都是经过层层推荐和严格审查的。选拔的多程序性和复杂性体现了诚信考场的高要求、高标准,同时也反映出诚信考场考生的高素质。进入诚信考场且顺利完成考试后,学校会以不同的形式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三是关爱特殊考生,激发诚信品质。关爱考场是对诚信欠缺、律己不严的考生的一种特殊关爱。关爱考场表现优秀的考生,经由班主任推荐可直接进入诚信考场,借此来调动这部分考生的积极性。因此,对于没有进入诚信考场的考生,诚信考场是一种鼓励,是他们追求诚信和努力进步的方向。

总之,通过三种考场,学校对学生进行了诚信教育,培养了学生的诚信品质,帮助学生明确前进方向,有助于学生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服务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关键时刻自控能力,最终营造诚信考试氛围,从根本上解决作弊难题。

三、考后控制——巩固成果

(一)信息反馈。完善考试控制体系还要依靠信息的反馈。可建立信息反馈的专门机构,利用多种渠道,如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调查、网络调查等形式来收集教师、学生及家长对三种考场设置和实践的看法。将存在的不足、奖惩制度是否合理、诚信考场准入制度是否完善等信息综合起来,对其进行分析、归纳,为总结经验、改善做法提供数据服务和信息支持。

(二)经验总结。在每次考试结束后,将收集到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召开专门的总结大会或研讨会,通报反馈信息的情况,同时听取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形成总结性文字,将总结情况在全校范围内公开通报,以便在总结中发现不足,争取进步。

(三)文化传承。在考试过程中形成的诚信考试文化,应将之与道德教育、规则意识、创新意识相结合,以一系列诚信教育、诚信主题活动为载体,使之不断延续下去。应将诚信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培养学生讲诚信的品质,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四、建立诚信考试保障机制

(一)建立诚信考场准入机制。设置三种考场,出发点是突出诚信品质,宣传诚信思想,落脚点是培养考生诚信品质,拒绝考试作弊,因而诚信考场是三种考场的核心,是诚信考试的特色和亮点。诚信考场考诚信,同时也考查学生的思想品质、自控力和为人,是对考生的高要求、高标准。为保证诚信考场的质量,确保诚信考试的顺利进行,需严格控制诚信考场的人数和比例,建立诚信考场准入机制。所谓准入机制,就是在考试前对考生严格筛选,择选出其中诚信素养较高的学生,准予其进入诚信考场,具体人数和比例依据考生整体诚信水平呈动态波动,力争每一名诚信考生都有展示自己的平台。对考生遴选可分为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学校动员,积极宣传诚信考场设置的目的、性质、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热情,鼓励主动参与,引导诚信考试。其次是学生自愿申请,在参照诚信考场的规定和要求的基础上,学生自我判断、自我评价,根据个人情况,自愿决定是否申请进入诚信考场,参加诚信考试。再次是班主任推荐,班主任针对学生的心理,对自愿申请的学生的平时表现、学习情况、之前考试状况等多方面综合进行评价,并参考其他学生的意见,决定是否向上一级推荐。然后是教学系部或学生大队根据班主任的推荐,考虑本系或大队对诚信教育的现状和水平,在保证考生质量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进行筛选推荐。之后是学校考试委员会批准,委员会对申请最后把关,确定最终参加诚信考试的学生人选。最后是考生写承诺书,承诺诚信考试。

(二)建立诚信考试奖惩机制。奖与惩共同构成对考生的双向激励。当前,为杜绝考试作弊,许多高校大都强调负面激励,忽视正激励;重视制度建设,忽略人文关怀,整治作弊现象效果不太明显。根除作弊行为,需合理激励考生,应奖惩结合。“奖”即正激励,注重人文关怀,从精神层面对诚信考试学生进行表彰:奖励诚信考试的学生,一是上光荣榜,二是颁发荣誉证书,三是给父母发喜报。“惩”即负激励,强调严格的惩罚制度:严肃处理作弊学生。被认定为考试作弊的学生,该门课程以零分计,同时思想品德课的操行部分按零分计,还需参加期末的考纪培训班学习,培训合格后方可重修该门课程。影响大、情节严重的作弊者,学校视情况依规给予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处理。毕业班学生作弊的,不能按时毕业。如果诚信考场中的学生作弊的,从光荣榜上撤下来,换给父母的喜报为处分通报,并对班主任给予批评,作检讨,同时取消所在系部或大队的诚信考场试点。在激励的基础上,以诚信档案为载体,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制度,记录考生的诚信考试与作弊违纪行为,作为评先、就业的参考。

(三)建立监考员管理机制。一是监考员选拔机制。监考员是履行监考职责,保证考试顺利进行和完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三种考场中的关爱考场和一般考场,监考员不仅担任监考任务,还肩负诚信品德的示范和诚信品质的教育责任。为保证诚信考试中监考员诚信履行职责,必须严格规定监考员的选拔机制,明确选拔程序和条件,选拔政治素质高、责任意识强、有能力、有爱心的教师担任监考员。二是监考员培训机制。考前对监考员进行相关培训,有助于其提高认识,增强责任心,提高其搞好监考工作的能力。做好监考员的培训工作,要在考试前组织专家对监考员进行考试管理制度培训、诚信理念讲授,使每位监考员都能明确考场规则和程序,带着责任之心、诚信之心和关爱之心,更好地履行职责。三是监考员激励机制。对监考员的激励也从正激励和负激励两个方面开展。一方面,对于监考工作认真负责,成绩突出的监考人员给予奖励,定期评出优秀监考员,予以通报表彰。另一方面,对于监考懒散、工作失职的监考员要及时进行严肃处理,必要时取消其监考员资格,按教学事故处理,并予以通报批评。

(四)建立考试过程管理机制。好的考试管理制度不仅要突出诚信理念,也需要通过严格程序和规范操作来发挥其作用。一是试卷管理。严格的试卷管理机制是保证考试全过程中试卷不出问题,考试顺利完成的基础保障,考务工作组必须严格考卷的保管、领取、拆封、分发、装订和回收程序,并由专人负责,同时规定相关考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试卷管理规定,按规范进行操作,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二是考场管理。严格考场设置程序,按照三种考场的总体部署,实施考试负责制,改进考试管理办法。组成以校领导为组长,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此外,还应建立巡考督查制度,选择责任心强、考务工作经验丰富、诚信意识强、爱心意识浓厚的中层领导和正副教授担任巡视员,确保考试过程“零违规,零违纪”。三是建立良好的考纪考风。建立良好的考绩考风要从规范考场纪律做起。考试前,禁止学生将与考试有关的教材、复习资料和手机、其他通信工具等物品带入考场,从源头上杜绝作弊的可能。同时,要规范监考人员的监考守则,做到考前进行培训,考中注意言行举止,严格遵守处理违纪行为权限和具体操作过程。四是广泛监督。良好的监督机制对考试作弊具有一定的威慑力。在考试期间,设立考试举报电话、电子邮箱和信箱,保护举报人信息,及时曝光作弊现象,通报违纪处理情况。

【参考文献】

[1]胡章记.设置“三种考场” 培养优良考风[J].思想教育研究,2009(3)

[2]胡章记.创设“三种考场” 根治作弊顽疾[N].法治快报,2006-10-20

[3]胡章记.高校诚信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

[4]彭顺克.人文精神视角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J].桂海论丛,2008(1)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2010C19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