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4 08:23: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韩国饮食文化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这是14日华南理工大学校方对外通报的情况。据称,该泰国留学生题为《赴泰汉语志愿者跨文化适应研究》的论文获得“2011年度广东省优秀学位论文”,此为该校历史上首次有留学生获该项荣誉,这种获奖情况在广东优秀学位论文的评选史上亦不多见。
中国内地学术界一般观点认为,汉语志愿者到国外若出现不适应,该情况会随其在异国时间的延长而减弱;但林德成研究表明,情况并非如此。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安然为林德成导师。她说,该论文以两个“优秀”的结果顺利通过盲审,并参评广东省优秀学位论文。在此基础上整理出的论文报告已得到中国国家汉办重视,双方联合深入研究,为汉办志愿者工作提供依据和帮助。
林德成来华留学前曾在泰国普吉岛一所高校任职,其工作常与中国赴泰汉语志愿者打交道。
林德成说:“此前与汉语志愿者的交往中留意到,他们或多或少存在文化上的不适应,于是产生对该问题深入探究的想法。”
据他介绍,其在2008年到中国攻读硕士学位后,把想法告诉安然教授,得到很大支持,并将该课题作为硕士论文选题,设计专门针对赴泰汉语志愿者的调查问卷。
关键词:中原地区;食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
自春秋战国到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地域概念基本形成,不同朝代涵盖的区域范围略有不同,但大体上都是指以河南省为核心区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现代的中原地区更多使用的是广义的概念,是指以河南省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周边的山西省东南部、山东省西部、河北省南部和安徽省北部等地域。2011年,我国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指出,中原经济区主要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区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1]。中原经济区所涵盖的区域,与广义的中原地区涵盖的区域范围基本相同。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由于其特有的地理位置,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相互碰撞、吸收、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形成的核心[2]。“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为了生存所必须进行的基本生活行为,因此,饮食文化在中原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有关中原地区饮食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论文、论著、研究报告及一些门户信息网站上[3],但围绕饮食文化这一主题进行的特色数据资源库建设较少。因此,笔者对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原则、主题构成和类型构成进行了探讨,以期推动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意义
1.1保护中原地区食文化资源
中原地区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演变、融合与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原地区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冲击,其文化资源生存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例如,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对方便食品的需求越来越高,洋快餐普遍受到年轻一代的欢迎,这些都对我国的传统饮食习惯有一些影响,对中原地区食文化有一定冲击。同时,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饮食文化也对中原地区食文化有一定冲击,法国美食、地中海美食、墨西哥传统饮食、日本和食及韩国泡菜文化等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美食也在中原地区得到传播,中原地区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4]。中原地区食文化本身就是在交汇融合多个民族饮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在吸取其他国家饮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饮食的优点,对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已刻不容缓。近期,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在编制《河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食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建设中原食文化数据库能为政府机构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推动中原地区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持续开展。
1.2促进传统食文化资源产业现代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原地区许多传统食品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华老字号企业,已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出现了经营状况不佳甚至亏损的局面,依托其上的一些传统中原美食也濒临消失。因此,如何推动传统食品企业实现现代化转型,推动中原地区食文化的良好传承和健康发展,是政府、食文化研究人员、传统美食生产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原地区的食品企业都在努力创新,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白象食品作为河南省的重要食品企业,是全国方便食品企业的领头羊。为了发扬传承中原地区食文化,白象食品将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现代营养学理念融入传统食品中,开发了大骨汤面、河南烩面等食品,吸收了中原传统饮食文化的精髓,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能从一碗香喷喷的面中找到“家乡的味道”。因此,建设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能为传统食文化资源产业实现现代化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支撑。
2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原则
2.1特色突出原则
特色突出是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中原地区食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突出中原地区食文化的特色,充分发挥特色数据库的资源优势,增强中原地区食文化的实力,推动中原地区传统食品产业的升级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2.2共建共享原则
为了避免信息资源建设的重复、浪费,相关部门应在建设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过程中遵循分散建立、馆际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统一数据库的建设标准和评估体系,充分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互通,为中原地区读者提供特色鲜明、资源全面、检索便利的信息资源库,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效能。
2.3实用性原则
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相关部门要依据实用性原则建设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在尽可能节约建设成本的前提下收录重要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实现投入效益的最大化。此外,相关部门还要加大对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宣传、推广力度,引导更多的读者了解数据库、使用数据库。
2.4先进性原则
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作为数字化大背景下的产物,需要先进信息技术与成熟管理方式的支撑。因此,相关部门可采用“区块链”技术建设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将其建设成容量大、兼容性高、安全性强、搜索便捷、速度快、准确度高和扩充性强的新型数据库,保障数据库的先进性。
3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主题构成
3.1食文化风俗
食文化风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受环境的影响,在食品原料选用、加工生产、食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普遍、独特的传统习惯。中原地区食文化古老、活跃,特色鲜明,主要体现在原料选择、加工方式、饮食礼仪等方面。原料选择主要体现在平原地区对小麦、大米等大宗粮油的选择,偏远地区对玉米、小米等杂粮的选择,中原西部地区对牛羊肉等原料的选择等;加工方式主要体现焦作地区的土炒面馍、武陟的炒制油茶等;饮食礼仪主要体现在中原地区民众根据《礼记》对进食的规律、礼数、章法和禁忌等进行了规定。这些习俗都有明晰的总结和具体的守则,现代人在就餐时仍然能够遵守这些习俗,如主客座位的安排、敬酒时的端杯方式等。食文化风俗是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一个重要主题,因此相关部门应对记载食文化风俗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
3.2特色饮食
中原地区不同区域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饮食,如:河南省的代表性特色饮食有马豫兴桶子鸡、真不同水席、逍遥镇胡辣汤、黄河大鲤鱼等,河北省的代表性特色饮食有碗、永年驴肉等,山西省的代表性特色饮食有上党腊驴肉、晋城过油肉、石子饼,安徽省的代表性特色饮食有丁里羊肉汤、濉溪双堆面鱼、太和板面、利辛撒汤和公山豆腐宴,山东省的代表性特色饮食有高唐驴肉、定陶焖子和泰安煎饼等。地方特色饮食是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一个重要主题,因此,相关部门应对记载这些地区特色饮食来源、制作方法、食用方法、民间传说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
3.3食文化遗产
中原地区食文化遗产是指中原地区具有鲜明地域风格的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历史文物、建筑、人类文化遗址,如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新密李家沟遗址、淮南八公山淮南王炼丹遗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被广泛认可的能够体现中原地区食文化特点的文化活动、文化表演、知识、技能等,以及承载食文化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如淇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原农耕文化”中收藏的三千多件中原地区的农耕老物件,仰韶文化遗址中保存的酒器、酒具,《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酒楼、饭馆、食店、茶肆等。食文化遗产是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一个重要主题,因此相关部门应对记载食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3.4食文化名人
在中原地区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孕育出一些食文化名人,他们提升了各个时期的食文化水平,在传承、发扬食文化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食文化名人是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一个重要主题,因此相关部门应对记载食文化名人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
4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资源类型
4.1出版文献
目前,中原地区食文化相关的出版文献主要包括图书、期刊、会议文献、标准文献、学位论文和政府出版物等。图书主要包括食文化相关的教科书、科普读物和生产技术图书,如《食珍录》《饮膳正要》《中国馔食文化》《饮食文化》等;期刊主要有《中原文化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等与食文化相关的期刊;会议文献主要包括在国际或国内食文化学术或专业性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如《中原食品文化研究论文集》收录的相关论文;标准主要是指传统食品现代化加工涉及的相关标准,如河南省地方标准《油茶》;学位论文主要包括相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硕士、博士论文,如《仰韶文化时期陶质食器造型设计研究》;政府出版物主要包括中原地区各省、市、县政府部门及其设立的专门机构出版的与食文化相关的文献。
4.2网络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资源包括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资源,以及商业数据平台、专题数据库收录的相关信息资源等。门户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主要包括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等政府门户网站,以及河南省食文化研究会、山东省食文化研究会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这些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具有信息更新及时、信息量大等特点。商业数据平台主要包括“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CNKI中国知网”等,用户在这些数据平台以“文化+食”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以得到大量中原地区食文化的相关文献。专题数据库主要包括一些公共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开发的相关数据库,如郑州轻工业大学的图书馆“民俗文化专题数字图书数据库”、河南工业大学图书馆“粮油食品专题特色数据库”等。
李里特教授在2005年撰写多篇论文阐述“食育”理论。作为国内首先提出这一概念的专家,李教授从事食品研究工作二十多年,深谙食育对于传统文化、农业经济、国民健康的重大意义,为此本刊专访了李里特教授,为我们更深入解读“食育”。
食育由来已久
也许,有人没有听说过“食育”。也许,有人纳闷吃了这么多年饭,现在反倒要学如何吃饭了。实际上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饮食偏好,而这些偏好大多数都受环境的影响,尤其与家庭、父母的影响有关。
其实,食育一直以各种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从我们在母腹中就受到来自母亲的饮食教育,在源自母亲、家庭、地域的饮食习惯中,我们从小就接受着朴素自觉的饮食教育。各个民族、各个省份、南方北方不同的人对食品的喜好,一生都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严格地说这都是食育的过程。比如有人从小爱吃辣椒,有人从小就闻不惯大蒜味,山东人口味比较重,江浙人饮食偏甜。所以,那么多带有家乡味、母亲味的食物,让人一生怀念。但是,一代代传承的饮食习惯和口味,经历时代变迁时却遇到了问题。
专家们希望通过食育让人们在无数的选择和诱惑面前,科学合理地选择自己的生命基础――日常膳食,而并非单纯的沿袭多年的口味偏好。
食物越丰富越需食育
食品短缺的年代,人们对饮食营养的认识局限于“吃饱肚子”,为了能够将粗杂的食物吃下去,很多地方烹调时油盐较重,形成了偏咸喜油的口味。
近二十年来,随着农业技术、食品工业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饱食时代。人处于不受节制的食物世界中,饮食结构更多地受欲望和习惯所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过去的不良饮食习惯和不正确的饮食知识对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许多国家做营养调查时,发现了此类问题。
率先提出食育概念的日本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在国民饮食生活中存在偏食、饮食不规律、肥胖、生活习惯病增加、过度减肥等问题。此外,还有新出现的食品安全、食品依赖海外进口和食品信息泛滥成灾的问题。”
“从改善饮食、确保饮食安全方面人们需要知道‘食’应有的状态。先人在绿色和水的恩惠
的自然中哺育出的带有地域多样性、丰富的味觉、充满文化气息的日本食文化有逐渐失去的危机。”于是,我们看到日本的食育教育从婴幼儿就开始抓,走在了世界前沿。在幼儿园中,通过颜色丰富的搭配,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选择食物的全面性,也把膳食搭配的概念通过日常饮食灌输给孩子们,让他们养成终生的健康饮食好习惯。
弘扬中华食文化
李教授在国内首先提出食育概念也正是忧心于“国民吃什么、怎么吃、吃哪国的食品,不仅关系到国民健康,更关系到本国农业兴衰”。
食育的问题也是饮食习惯的培养,着重于人的健康,还关系一国的农业,维系本国农产品的市场,和食品战略安全。当今很多发达国家利用他们的食品工业化、营销的优势努力改造世界食品消费最大的中国人的食物构成,借此打开自身农产品的销路,对我国传统食品产生很大影响。比如如果中国人都愿意吃面包,而中国的小麦恰好比较适合做馒头、面条,那么中国的小麦、大米生产就会受到影响。现在很多孩子口味改变更喜欢吃面包,这实际上对农业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而和馒头、面条相比面包并无营养上的优势。
所以印度、韩国、法国都引导国民欣赏并喜爱吃本国传统食品。韩国提出的“身土不二”、我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营养和基因组学上找到了证据。“水土不服”主要是吃的东西改变后,不适合于肠胃的消化,引起肠胃的疾病。
而李教授也从多年的研究和食育倡导中受益,逐渐改变了口味。“过去食物短缺,吃不上肉,生活水平提高后曾一度喜欢吃肉,现在发现肉、奶酪吃多了对身体并不好,豆浆和豆腐更适合中国人吃”。现在李教授的早餐里必有豆浆,传统的面食馒头也是他的最爱。
李教授强调,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包括继承发扬传统中科学合理的东西,也包括学习吸收世界一切有益的食文化,克服传统中的愚昧和陋习。
食育误区纠正
1.食育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营养知识普及,而是许多吃的实践。通过实践使每个人形成对健康饮食的牢固印象,使人们把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健康有益的食谱和摄食方式,变成自己的嗜好习惯,自觉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2.食育不是枯燥的知识学习,而是满足身心需要的愉快实践。食育必须吸收现代预防医学的一系列成果,通过对人们日常饮食生活营养的分析、改进,让人们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食育当然还要体现人类和自然和谐的原则。
第一乐章:教与学的交响
谢美宝刚来中国那阵一句普通话也不会说。这位英籍的香港女孩,好长一段时间在课堂上简直像个哑巴。老师讲课、提问时,她能作出的反应只是微笑、点头或摇头。这一下可急坏了付瑶老师,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正是口语呀!
有一天上课,付老师特意走到她的跟前,对她提出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要求:回答问题时,只需要用中文回答“是”或“不是”。
面对付老师和其他同学那充满善意与期待的目光,谢美宝终于说出了“是”和“不是”,一时间,教室里报以热烈的掌声。
自此以后,谢美宝的语言天赋一如打开的山泉,淙淙地流淌开来。她喜欢中国的紫砂壶,她的毕业论文写的也是关于紫砂壶的研究成果,而且答辩时普通话对答如流。她博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交口称赞。
谢美宝深知这一切首先应该归功于中文的启蒙老师付瑶。她准备了一个精美的发夹,一心要送给付老师。可付老师早已不任她的课了,她又不知道付老师现在在哪个班上课,只好利用课前及课后在校园里到处寻找付老师。一个月之后,她才意外地在校园里见到付老师并将那个精美的发夹送给了她……
来语言学院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无论什么肤色和国籍,都受到中国老师的真诚爱护和精心培育并茁壮成长着。
河野文明来自日本的冈本株式完社。想当韧,他决意放下手头的工作到语言学院的中文速成班来学习汉语时,就有同事提出过异议:“这么短时间,能学好吗?”然而,河野文明到中国来仅3周时间,就用中文给公司的中国员工写了一封长信,令他的中国同事惊诧不已。公司员工禁不住给语言学院的张老师和郑老师写来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
北京语言学院是国家教委直属的唯一一所培养外国学生学习中文的学院,每年在校的外籍学生达3500人,中国学生也有1500位。来这里学习的外籍学生共同的目的是学习汉语、了解中国。
1995年6月30日,86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留学生,通过4年的学习,用汉语完成了他们的毕业论文答辩。他们的普通话表达能力之强,论文涉及内容之广、学术水平之高,使前来采访的记者们连呼“想不到”。
这次论文答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关于中国经济及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的研究明显增多,并且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例如:马来西亚卡马如令的《谈中国物价与人民的生活》、韩国李相锡的《我对中国知识产权问题的一些思考》、古巴阿尔费雷多的《中国乡镇企业的生命力》及沙特阿拉伯哈利德的《沙特阿拉伯王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贸易前景》等,都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而有关中国的语言及文化方面的题目也占了很大的比重。俄罗斯姑娘卡佳早在国内学习汉语时就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在语言学院毕业时她论文的题目是《论秦可卿》,导师是红学专家周思源教授。卡佳在完成论文答辩之后说:“语言学院的老师好,教学水平高,又有良好的语言环境,所以我的学习进步很快。”和卡佳来自同一国家的安东是一个孔子迷,非常崇拜孔子的“中庸之道”,他的毕业论文是《孔子的“中庸”和阎锡山》,论述得还颇有道理,他和卡佳都以优异的学
习成绩取得了免试在语言学院继续读研究生的资格。
第二乐章:快乐多重奏
一场有12个“国家”介入的关于广告的“战争”爆发了,这是北京语言学院1993年4月举办的一场由各国留学生参加的汉语热门话题辩论会,本次主题:广告评说。
来自孟加拉的赛福尔担任主持人,他迷恋主张兼爱与非攻的墨子,看到双方都已虎视眈眈,便提醒大家:“君子动口,别动手。”
辩论开始,正方的朝鲜学主许正男首先亮出自己的见解:“厂告是现代社会的标志,没有广告,商品社会和信息社会就无法运转。”
反方的奥地利学生林峰针锋相对:“真正的好东西用不着广告,不好的东西才大声吆喝。”
于是正反双方开始了热烈的目枪舌剑……
语言学院的老顺们深知,学习语言,重要在于语言实践,而辩论往往最能锻炼语言表这能力。所以自1987年以来,学院差不多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大型辩论会,如“世界和平——人类的理想与现实”、“男女平等和妇女的出路”、“代际冲突的‘得’与‘失’”、“洋货进入的‘利’与‘弊’”、“电视是良师益友还是危险的伙伴”、“话说广告”、“好酒不怕巷子深”和“‘女士优先’的实质是歧视妇女”等等。出场的人员从起初的老外对老外发展到后来的中国学生对老外。有趣的是在“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辩论赛中,思维别致的老外竟然还战胜了中国学主!
除了辩论赛,老师们还组织了汉语节目表演、作文评比、演讲比赛、外出参观等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从而使外国学生无论是汉语水平还是对中国的了解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汉语学院汉语系组织的“外国人看北京”的演讲比赛中,日本学生佐藤女士以舒缓的语气把北京的自由市场着实盛赞了一番,她说“自由市场的菜新鲜,人也新鲜,很有人情味”,她在这里也学会了讨价还价,练习了汉语,增长了见识。韩国学生李景贤小姐则比较了中国家庭和韩国家庭的不同,幽默地认为韩国文化中的男权中心思想虽源于中国,现在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无独有偶,日本的大山小姐也流露了对北京妇女的羡慕之情。而韩国小伙子吕远元的一番高论更是令众人开怀大笑:“北京姑娘加上韩国姑娘的温柔是我的理想!”北京的胡同、北京的马路、北京的人、变化中的北京,还有那丰富有趣的饮食文化,都成了留学生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第三乐章 碰撞与交融
引言
游学活动始于中国春秋时期,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游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教育体验,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延伸和扩展。游学丰富多样,其中语言类游学是指通过参观、游览等活动,将“游”与“学”结合,在实践中提升某种语言能力的一种学习。学习者在放松的学习环境中,享受学习语言的乐趣,这种学习模式受到语言学习者的欢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中国人选择学习一到两门外语,外语学习热潮的兴起,促进了外语游学项目的发展。然而,与外语游学项目的热潮相比,更多的是游学项目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大部分语言游学项目注重“游”,而忽视了“学”,没有兼顾,游学归来后外语水平没有得到提高。
随着韩流在中国的盛行,学习韩语的大学生随之增多,以韩国文化翻译实践研究的大学生游学活动不断登场。本文以张家界景点体验为例,对大学生韩语游学项目进行设计,参考汉语或英语游学项目的成果,扬长避短,开发出适合大学生们的韩语游学活动,让大学生们通过游学活动,开展翻译实践,体验韩国观光文化。
一、张家界韩语游学项目设计
本文以张家界景点体验为例,在设计游学项目时,兼顾“游”和“学”,将项目分为“游学前”、“游学中”、“游学后”三大模块。开发“游”和“学”兼顾的韩语游学项目,提升大学生的韩国文化翻译实践能力。
(一)游学前
游学前的重点是撰写游学项目企划书,首先是教师指定撰写对象,学习韩语的大三学生自主能力高,参与性强,可以让他们积极参与。全班同学进行分工,寻找素材,收集创意。教师只需对学生的企划书提出指导意见,完善企划书,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完成一份韩语游学项目企划书。企划书主要内容如下
游学对象:游学对象仅限于各本科高校朝鲜语专业大三学生,大三学生韩语已积累到一定水平,可以顺利地用韩语进行沟通。大一大二学生学习韩语的时间不长,水平有限,无法确保游学质量。大四学生忙于毕业论文和找工作,无法集中精力参加游学活动。
游学地点:张家界风景秀丽,深受韩国中年游客的喜爱。本文的游学地点是韩国游客较多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黄龙洞两大景区。
游学时间:学生平时学业压力大,教师忙于教学和科研,周末两天时间太短,小长假黄金周的游客太多,游学效果有限,时间定在暑假期间,三到五天左右。
游学目的:欣赏张家界的自然风光,在韩语环境中锻炼韩语翻译实践能力和韩语会话能力,在团队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游学形式:分组活动,指定组长,分工合作完成任务。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安排职务,增强每个人的参与感,例如:有的学生擅长摄影,负责拍摄韩语误译素材;有的学生擅长沟通和交流,负责与韩国游客进行对话,对韩语标识牌的满意度展开调研,也可在导游中展开调研;有的学生擅长纠错改错,负责对韩语标识牌误译现象进行归类,撰写报告书;有的同学擅长PPT,负责制作PPT,回校后在本专业全体师生前进行成果展示。在分配任务时,根据人数,按照官方标牌和民间标牌、中韩双语标牌和中英韩三语标牌、或标识语的具体内容(餐饮、交通、景区介绍等),把学生进行分组。
(二)游学中
教师带学生坐火车前往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黄龙洞,进行分组活动,教师全程观察和指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现场讲授,引导学生熟练运用已学知识,对误译现象进行归类和纠错改错。当学生在调研过程中,与韩国游客交流出现障碍时,教师给予帮助,化解尴尬,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调研。另外,每晚举办师生座谈会,时间控制在一小时内,师生互相分享当天的感受和经验,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给予指正并提出建议,学生吸取经验,避免在今后几天的游学活动中出现同样的失误。
游学过程中,在吃住行方面,学生经费有限,尽量选择物美价廉的旅行套餐,考虑“半跟团半自由”的旅行方式,将食宿包给旅行社,节约经费。在餐饮方面,学生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较正宗的韩国料理,旅行社给学生们安排张家界当地物美价廉的韩国料理餐厅,让学生感受韩国饮食文化。学生在韩国料理餐厅,遇到韩国游客的可能性大,有助于锻炼学生们的听说能力。
(三)游学后
游学归来后是游学成果汇报阶段,学生撰写总结报告,制作ppt,在全体师生前面进行成果展示,教师提出反馈意见,学生进行修改,最终完成一份汇报书,作为本专业成果向学院领导汇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朝鲜语专业在2016年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加了集中教学环节,每学年有一周的集中实践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游学项目中的表现进行评分,并体现在该学年的集中教学成绩中。
二、结语
李俊玲的父亲是老北京天桥有名的拳师,她自幼受家庭熏陶,热爱武术,20多岁时,就开始在公园免费传授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等。李俊玲退休前做了多年医护工作,目睹了患者的疾苦,深知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重要。退休后,她全身心做健身教练,义务传授中国传统功法技能,不仅在天坛公园给中外学生传授太极拳、太极剑,还到老外家里送课上门当家教。
退休后成为职业教练
退休后,李俊玲通过功法演练、论文答辩等考核一路过关斩将,成为真正的国家级太极拳健身教练。北京体协请她做天坛气功辅导站站长,她开始了退休后的专业教练生活,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早上八点准时到天坛南门,她给自己定的原则是:学生们谁都可以迟到或不来,我不能。
在音乐声中,李老师带着大家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以意带力,悉心感受太极拳的精妙神韵。起初,李老师练习太极拳时,常常有老外们伸出手脚跟着比划模仿,总有老外插班生加入,她也没想到有朝一日去给他们上门当太极家教。1992年,一次太极表演刚结束,就有位金发女子来邀请她上门授课。自此,李老师在天坛传授太极拳之余,又开始了“中国太极大妈”给老外当家教的经历,让她的退休生活更加充满乐趣。
这些年,李老师不知不觉已经向近万人传授了太极功法,来自韩国、西班牙、美国、英国、以色列、俄罗斯等国家的洋徒弟也有100多位,洋粉丝无数。走在马路上经常有人和她打招呼,她都记不住是谁了。有一次在超市,一位洋小伙亲切地喊“李老师”,她想起来了,这位英国小伙曾和她学了一段时间太极拳,从体弱抑郁的孩子练成健壮开朗的男子汉。在公交车上,一位白发洋老太给她让座,看着李老师惊讶的眼神,洋老太客气地说:“亲爱的李,我是您的学生呀!”李俊玲想起来了,这位美国老太希博丽是个太极迷。曾经常到天坛公园跟着她学太极拳、太极剑,忽然有一天,伤感地说:“我以后不能来了,我先生瘫痪了,我必须守护着他。”李俊玲非常同情她,当即决定送课上门,这令希博丽非常感动。李俊玲每天早晨在天坛授课,下午就去她家做家教。希博丽说:“我的女儿和儿子以后来中国,我要鼓励他们也来学打太极拳。”
退休做教练,给老外当家教,李老师收获了多少这样的幸福?她说,太多了,钵盈盆满。
给老外当老师,首先要克服的就是语言障碍,李俊玲教外国学生特别需要耐心,一个步位,一个手势,她会反反复复连续示范十几遍,直到洋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套动作为止。洋学生们开心地说:“有些动作虽无法从语言上理解,但是我会用心跟老师学,慢慢领悟。”
非洲小伙达米尼克学习太极拳已有半年时间了,他笑着说:“太极拳很漂亮、很舒服、很养生。练习太极,让我更加冷静、谦和,还能舒缓压力、放松身体,使我精神饱满!”他的女友芬尼亚也成了李老师的粉丝。
武侠神仙高手+中国派高手
有一个清晨,在天坛南门,一位散步老人突发心梗倒地,人们围上去紧张无比。曾做过多年医生的李俊玲当即阻止人们搬动老人,观察了一下,她拿出随身携带的“速效救心丸”给老人服下,120救护车赶来后,老人得以救治,急救中心的医生说:“幸亏李老师冷静处理,否则再迟两分钟,老人就没救了。”
在李俊玲看来,这是一件简单小事,却在天坛健身群中传为佳话,老外们更为崇拜这位中国太极老太:绝对是来自中国武侠故事中的神仙高手啊!目睹了紧急救人现场的洋粉丝塔米莉,特邀李老师上门做家教,传授中国太极。
塔米莉随她先生在中国生活,平时要带两个孩子,不能每天来天坛学习,就邀请李老师每周两个下午上门传授。一个气温骤降的秋日,李俊玲冒雨去上课,穿着雨衣站在塔米莉家门口时身上还在滴着水,脸也冻紫了。塔米莉和先生看着有些不忍,学习结束后,塔米莉专门给她30美元,李老师笑着告诉她,在中国,这是友情赠送,不需要付小费,入乡随俗吧。这让塔米莉非常感动。她真诚地下厨为李老师制作丰盛漂亮的英式点心款待她。
礼尚往来,下次上课,李老师带着食材上门,下课后,她亲自动手,在塔米莉家的厨房做了一锅菜团子,老外一家吃得喷喷香,塔米莉竖起大拇指:“亲爱的李老师,你做的‘中国派’太棒了!”李老师还教塔米莉夫妇喝交杯酒,他俩乐得像两个顽皮的孩子。
一年后,塔米莉夫妇要回国了,在告别晚宴上,他们把电子邮箱地址写给李老师,塔米莉说:“亲爱的中国李大妈,我们会非常想你的,也会想念你的‘中国派’,一定要保持联系啊。”
李俊玲先后给6位老外当家教,她给老外包饺子、菜团子、馅儿饼,洋徒弟赞她是“中国派高手”。传授中国太极拳的同时,让洋徒弟们近距离接触中国饮食文化,把一份中国心意裹进了馅料里,李俊玲觉得幸福极了。
天语SX4酷锐款上市
长安铃木天语SX4酷锐款于6月13日强势登陆跨界车市场,其8.58万元的起售价吸引了很多消费者的注意。长安铃木天语SX4酷锐款在外观造型上较2011款车型变化较大,整体造型更加时尚、动感,同时也将跨界风格诠释得更加到位。酷锐款的内饰设计洋溢着浓郁的运动风格,采用了黑色与褐色搭配的主色调,在保留了2011款车型内饰整体性的同时,细节方面的处理更加细腻、精致。面对消费者越来越追求特立独行的消费理念,天语SX4酷锐款凭借独具个性的外观、品质出众的做工、丰富实用的功能以及强劲省油的动力系统,将会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
现代汽车带天津车友体验韩国美食
6月16日,现代汽车在位于天津的进口现代天津森龙店举办韩式料理体验活动,该活动不仅介绍了富有特色的韩国礼仪和饮食文化,还特别邀请专业的韩国料理大师,亲身传授美食制作方法。包括媒体人士和热心车主在内的60多人参加了活动,亲身感受了韩国美食和礼仪文化的魅力。现代汽车是中国加入WTO之后第一个在中国设立合资工厂的企业,经多年发展,现代汽车集团在华CSR体系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而逐渐完善。迄今为止,现代汽车已经开展了“内蒙古治沙”、“起亚家园”、“梦想之屋”、“雅科仕基金”等多个中长期公益项目。此外,还将陆续开展“青年创业就业培训”、“透明雨伞”等一系列企业CSR活动。与此同时,还将持续举办韩国文化体验活动,让更多的中国消费者感受韩国传统文化。
剑指冠军 长安铃木车队出征CRC郴州站
2013年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首战于6月14—16日在湖南省郴州市举行,本次赛事高手云集,目前已有33支车队、112辆赛车报名参赛,长安铃木永驰拉力车队派出了强大阵容出征——2012年S3组年度总冠军天语SX4、拥有41项CRC冠军头衔的王者雨燕,将悉数出战。雨燕作为CRC赛场的常胜将军,拥有“极具驾驶乐趣两厢车”的美誉。从首次参加CRC中国汽车拉力赛至今,凭借其极佳的操控和卓越的产品品质,已获得41项冠军,彰显了CRC赛场霸主地位。天语SX4于2012年首次出征CRC,就用年度总冠军的殊荣,充分展现了自己与生俱来的卓越操控和动力性能。新赛季长安铃木车队战况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DPR龙途拉力2013中国城市接力体验
抵达天津
DPR(Dragon Path Rally)龙途拉力2013中国城市接力体验于5月18日下午正式抵达天津市。在交接仪式过程中,整齐划一的顶级超跑与DPR车模华丽登场。此次历时一周的草根车手超级跑车体验活动还穿越了济南、青岛、南京、上海4个城市,最终抵达杭州,实现完美收官。活动现场,车队车辆集体穿过代表本市界碑的拱门。紧接着,来自北京的车手张默頔和张勇将象征着本次城市接力“火炬”的DPR标识勋章正式交接给天津市出发的车手黄伟波和彭东翔,并相互鼓励。
DPR龙途拉力2013中国城市接力体验活动由DPR龙途拉力创始人兼北京恒翔永瑞贸易有限公司(FFF Automoible)董事长付嵩洋先生创办。活动以新浪微博作为主选拔渠道,经历了为时两个月的微博互动、报名、面试、培训、试驾考核等环节,从几百位报名的草根车手中甄选出了13位车手参加本年度龙途拉力中国行各站的体验。
DPR龙途拉力2013中国城市接力是目前中国惟一为草根超跑车迷准备的超跑驾驶圆梦平台。该活动旨在为每一名普通的超跑爱好者提供实现人生梦想的舞台,让热爱跑车、拥有梦想的人们通过参与活动实现驾驶超跑的梦想。
我是车手!
比亚迪速锐挑战营天津站精彩举行
2013年6月1日,比亚迪汽车主办的“我是车手!活出范儿”速锐挑战营天津站在梅江会展中心成功举行,天津广大的比亚迪车主和客户相聚在一起,零距离火热体验速锐与飞机竞速的激情,挑战专业规则的速锐试驾竞赛,真切感受速锐因创新的科技配置和先进的动力带来的非凡驾驭体验。
在“我是车手!活出范儿”的车手竞赛之前,一辆改装之后的比亚迪F0首先进行了漂移表演,驾驶员精彩的表演使在场车友激情澎湃,赢得阵阵喝彩。继而,速锐试驾活动的重头戏正式开始,活动分为场地试驾和遥控驾驶两个项目。速锐搭载TID黄金动力1.5TI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发动机和6挡手/自一体DCT双离合自动变速器,最大功率达到113kW,最大转矩达到240N·m,0~100km/h加速时间仅8.9s。此外能够遥控车辆的钥匙也在业界达到了高端水准。
比亚迪速锐搭载了博世第九代ESP(车辆稳态控制系统)、TCS(牵引力控制系统)、HAC(上坡辅助控制系统)、HBA(液压制动辅助系统)、BOS(制动优先系统)、TPMS(胎压监测系统)、EPB(电子驻车系统)、EPS(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等高科技电子配置和主动安全配置,使驾驶者从容地过足“车手”瘾。在经过专业赛车导师现场培训后,参加竞赛的速锐新老车主进行了激烈的车技比拼,诠释自己的“车手范儿”。
长城汽车第3届科技节
近百万元奖励科研人才
6月15日,在长城汽车举办的第3届科技节成果表彰大会上,长城汽车对2012年度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颁发了“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奖”、“优秀科技人才奖”、“优秀科技论文奖”、“标准十大推动标兵”等九大奖项,总奖金数额近百万元。截至目前,长城汽车公司的专利申请总量已达到2800余项,成为全国首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单位。在“十二五”期间长城汽车计划投资50亿元人民币,用于科技研发。
凯迪拉克在华工厂开建 年销量或倍增至25万辆
6月19日,上海通用汽车在浦东金桥举行了凯迪拉克专属工厂及泛亚汽车技术中心(金桥)奠基仪式,宣告凯迪拉克品牌将加速在华扩张。位于上海浦东金桥的凯迪拉克专属工厂及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是上海通用汽车金桥生产基地的延伸,规划总面积约75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80亿元人民币。
凯迪拉克新工厂包括车身车间、油漆车间、总装车间、配套辅助设施、高速试车道以及品牌体验中心等,按照规划年产能最终将达到16万辆,高于目前凯迪拉克在美国的年产销量(目前不到15万辆)。该厂将采用国际最先进的高自动化率生产系统以及多种形式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第十一届“梅赛德斯杯”高尔夫球中国总决赛
开杆
6月13日,第十一届“梅赛德斯杯”高尔夫球赛中国总决赛在海口观澜湖球会正式拉开战幕,近300名奔驰车主及嘉宾选手齐聚一堂,共同开启梅赛德斯-奔驰高尔夫年度盛宴。选手们在比赛中将有机会获得全新梅赛德斯-奔驰CLS 350猎装车作为 “一杆进洞”的奖励, 还可以参加 “最近中线”奖的角逐,最后获胜者将赴英国畅享2013英国公开赛“大满贯之旅”。
观致汽车与中国联通
当前,在对李绿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研究不充分、缺乏相应的物质载体和品牌化、市场化程度较低三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期引起更多学人和管理部门的关注,以推动中原文化产业经济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
李绿园文化;问题;对策
李绿园(1707-1790)生活在清初,祖籍新安,河南宝丰人。他是乾隆丙辰年间的举人,曾在贵州印江做过知县,为人清正、廉明,“兴利除弊,爱民如子,疾盗若仇”[1],深受百姓喜爱。他的著作见于著录的共有5种,分别是《拾捃录》(12卷,已佚)《绿园诗钞》(4卷,今有残卷)《绿园文集》(不分卷,已佚)《家训谆言》(1卷)和《歧路灯》(108回,栾星校订本),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小说《歧路灯》。而且,李绿园的后世子孙也有文学作品流传于世,对河南本土的家族文学有一定的开拓意义。李绿园本人的作品内容丰富,涉及了民俗文化、教育思想、戏曲文化、饮食文化等方方面面,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和打磨流传到了今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存在的问题
对李绿园文化资源的研究,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在20世纪60-80年代,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除大陆学者外,韩国、新加坡及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也开始有学者关注。李绿园作为河南的文化名人之一,本省的众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其中,关注最多的是平顶山地区,自2010年至今,已经有三届《歧路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在平顶山学院召开,每届会议都会有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与会学者从文献研究、文化价值、语言学价值等方面对《歧路灯》进行研究。《歧路灯》研究作为平顶山学院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的重点研究领域,组建了《歧路灯》与李绿园研究所、《歧路灯》研究资料中心等,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尽管文化理论研究丰富,但是对李绿园文化资源的开发还不完善,而且将其应用于旅游经济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1.作品研究有限李绿园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刘青芝在《李孔堂制义序》中,曾评价他是“仪观甚伟,风气非常”[2]。虽然李绿园是一个道学家,但在社会生活中他绝非是一个古板的人,他既有“学问淹博,尤洞达人情物理”[3]的个性,还有“忧世之怀,壮行之志”[4]。在他的作品中,无不投射着他的人格魅力和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但目前公众对李绿园作品的研究并不充分,与同时期的曹雪芹、吴敬梓的作品研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在其作品中,《歧路灯》因为保存相对完整,就成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重心。但即便如此,当前对《歧路灯》作品的研究中仍很有限。首先,《歧路灯》的研究者有限。因其作品中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情结和地域文化特色,导致研究者多为河南人,或与河南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最早关注《歧路灯》研究的姚雪垠,或是20世纪20-30年代对《歧路灯》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出版的冯友兰,亦或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中对《歧路灯》的校对整理作出重要贡献的栾星,甚至是台湾最早出版《李绿园与其〈歧路灯〉研究》的吴秀玉(吴秀玉及其丈夫祖籍河南)。研究者地域上的相同,可能使得他们在研究动机上、资料的收集整理上以及研究深入上,具备了其他无地域机缘研究者的情感介入优势,但也不利于对《歧路灯》进行较为客观地理性观照。其次,当前的研究范围涉及很广,诸如版本流传研究、文献考证、艺术特征、创作特征、民俗礼仪、宗教文化、科举制度、戏曲活动等,但仍有些领域尚未涉及,如女性文化、戏曲表演、茶文化、酒文化等,而且已有的研究仍不充分,也不够深入。李绿园的其他著作大多已佚,诗文方面仅存《绿园诗钞》残卷,诗文约有百篇,诗多文少。目前研究者关注的多是他描写贵州山水风情的诗歌,而对其他诗歌并未关注。而且对于这些仅存的散文和诗歌,缺少比较权威的校订本和研究论文或著作。《家训谆言》因附在《歧路灯》卷首,也随着《歧路灯》的流传而保存下来,但介于李绿园思想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研究者对这两部作品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就学术界总体而言,其评价态度主要有两点,“一认为李绿园及其《歧路灯》的思想陈腐,道学气浓厚,长于说教,短于反封建意识;二否定的同时亦肯定其在反映生活的广度方面以及《歧路灯》在艺术方面如人物塑造、语言运用、情节结构等独具特色。”[5]在这两种看法中,尤其是前者一度使人们对李绿园文化的研究反映相当冷淡。
2.物质载体不够现有的物质载体,仅是李绿园故居。李绿园故居位于今天平顶山市湛河区的宋寨村,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李绿园被认定为“鹰城十大历史文化名人”后,其故居自然成为平顶山旅游文化景点之一。为了保护好这一文化古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平顶山市政府在2010年对其故居进行修缮。修整后的李绿园故居总用地面积7200平方米,是清代民居建筑样式,级别上低于官衙但又高于一般的民房。故居内全部按照古代装修的样式来布置,尽量复原其生活的场景,以起到纪念的作用。李绿园故居的修缮,实现了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的结合,在平顶山旅游文化产业方面,提升了湛河区的旅游文化品味。但是,在李绿园故居中,只有今有轩书屋具备较多的文化内涵,其他展品的文化内涵并不明显。而实际上,李绿园是一个集道学家、师者和循吏身份为一身的人物,不论是贵州还是河南,在他的游历生活中,必然会有一些诸如交友、读书、宴乐、为官、论证等方面的活动,而这些具有文化内涵的历史痕迹,也值得研究者给予充分关注。毕竟历史名人如果没有具体的物质载体,就会显得空洞,无法形成强大的旅游吸引力,更不能充分发挥其文化产业作用。因此,文化研究者和相关管理部门必须立即对与李绿园相关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3.品牌市场化低近几年,大量的名人文化旅游品牌在全国各地出现,如绍兴推出的“鲁迅牌”,利用鲁迅的文章设计“跟着课本游绍兴”;诸暨则打出“西施牌”,利用西施的知名度来推销商品,如西施牌珍珠粉等。对于“品牌”的概念,广告专家约翰•菲利普•琼斯曾有准确的概括,认为它是“能为顾客提供其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及附加价值的产品。”[6]一个地区拥有名人就像一个人身上穿了名牌一样,它拥有着难以用货币去计算的财富,意味着这个地区知名度的提升。基于这些名人而形成的文化旅游品牌,则无疑会推动该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截至目前,李绿园文化的品牌化程度显得太低,除了少数专职研究李绿园及其《歧路灯》的专家学者外,绝大多数人仅仅停留在对“李绿园”这一文化名人的认知阶段,而对于他的个人生平、家世经历、作品、文化内涵及精神知之甚少。尤其是在当前大众文化传播的背景下,高雅文化让道于庸俗甚至低俗文化,使得李绿园文化品牌化的发展上更难。因为李绿园文化在本质上是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范畴,其理学气息和教化功能比较明显,加上《歧路灯》本身的思想局限性等要素,使得其普及起来难度很大。而且,不论是李绿园的诗文残卷,亦或是家训、小说的阅读,都需要较为浓厚的文学修养和知识储备。另外,李绿园文化研究的市场化程度也低,目前河南省的历史名人资源主要是以政府管理经营为主,管理人员和经营者也多是学术研究者或相关人员,他们主动参与市场经济的意识比较低。李绿园文化资源的研究缺少具体的受益单位,整体上资金投入不高,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就李绿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言,几乎都停留在作品研究、理论研究阶段,缺乏将已研究的成果进行品牌化、市场化整体包装的意识,也缺乏相关的旅游产品的开发,营销意识不足。
二、采取的措施
1.提高认知度针对学界对李绿园及其作品研究不足的现状,政府应该采取相关的措施,鼓励学者积极探索和研究,争取多出专著和研究论文。平顶山当地的研究机构也应确立李绿园文化研究的中心地位,开展相关的学术研讨活动,以利于对李绿园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利用,让公众意识到李绿园文化的博大和生动。可以由政府出面,通过出版李绿园文化研究相关的学术刊物,成立“李绿园文化研究会”等手段,营造学术氛围,努力将平顶山市打造成为李绿园文化研究的权威地点、传播中心和推广基地。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对李绿园文化的宣传力度。以政府为主导,以平顶山市的高校为依托,打造一批以李绿园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包括文艺演出、大型节庆活动和特色文化活动等,以鲜明的文化性、参与性和娱乐性吸引受众。
2.完善物质载体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还要大力开发李绿园文化的物质载体,要有选择性地实施一两处精品景区的建设。在建设中,应当严格地按照精品景区建设的要求,美化其周边的旅游环境,从交通路线、旅游安全、食品卫生、购物、环境保护、文化内涵的挖掘等方面入手,着力把李绿园故居打造成平顶山市乃至河南省一流的文化旅游景区。在其中的精品景区内,将李绿园文化中的文化元素,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茶酒文化、节庆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搬进人造的活动空间,尽力使各种展品有故事、有品位、有特色,能够引人入胜,睹物思人。平顶山市湛河区还应适当兴建一些和李绿园相关的人文景观,扩大李绿园故居这一景点的旅游功能和游客容量。可以通过开发建设李绿园纪念馆以及和其相关的文化旅游商品等具体的形式,以完善李绿园文化旅游的物质载体。在建立的李绿园纪念馆中,其整体氛围应与清初康乾时期的历史文化氛围相匹配,展览其身世、交游等留下的历史痕迹,陈列相关的作品,同时将这些陈列内容尽量与传统文化接轨。在李绿园纪念馆中,还可以开发相关的文化旅游纪念品(诸如折扇、书签、人物剪纸、作品集、李绿园纪念章等等),这些旅游纪念物要兼具清初历史文化、河南民俗文化、河南民间手工艺制作的内涵,让游客感觉这不仅是一个观光型场所,还是一个操作型、体验型场所。
3.提升市场竞争力在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要积极提升李绿园文化的市场竞争力,不仅要创建李绿园文化旅游品牌,还要积极采取各种市场营销策略。创建李绿园文化旅游品牌一定要和平顶山地区的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在文化产业资源的配置中显出李绿园文化的优势。政府应积极鼓励相关部门、企业、个人开发李绿园文化产业,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助,这样理论才能较为顺利地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其品牌效益也会随之扩大。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开发各种市场营销策略。首先,可以采用话题营销的模式。针对当前研究者对李绿园及其作品褒贬不一的态度,可以抛出一些争议性的话题,如用科学发展观看待李绿园的一生,用与时俱进的视角研究李绿园的作品等。因为从旅游营销角度来看,旅游经济需要的就是关注度。其次,可以采用竞赛营销模式。把李绿园及其《歧路灯》研究范围扩大,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以李绿园故居、李绿园作品、李绿园文化为主题的研讨会、论坛,充分利用竞赛营销手段。借弘扬李绿园文化之机会,行发展地方旅游文化之事,采取多样的比赛形式,如赛诗、赛文、赛古玩收藏、赛民间工艺、赛摄影等,并借助主流媒体进行宣传,优秀的作品可以留存下来展览。再次,可以采用影视营销策略,具体着力于两点:一是以李绿园家世、求学、为官、交游等为题材编系列剧,将其《歧路灯》改编成影视作品;二是以李绿园的故乡为背景,提供给其他电影或电视剧为背景,或制作一套明信片、开发相关音频或视频等扩大其知名度。四是采取体验营销模式。可以学习已获成功的开封清明上河园经验,在开发的李绿园文化景区中,可以让游客着清朝服饰,将康乾时期的古钱币摆上去,游客可以用人民币去兑换,将河南的特色饮食、民间工艺、民间艺术表演等呈现出来,给游客展示出清初的民俗场景,让潜在的文化资源成为可供消费的公共文化产品。
三、结语
总之,在当前重视文化产业的开发和研究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应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另外,还要加强区域间的联动与协作,将李绿园文化、河洛文化及伏牛山文化中的其他名人文化相结合,加强区域内的合作,以旅游为媒介和桥梁,建立以“诚信、互利、共赢”为宗旨的旅游协作网络,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建设和发展旅游的黄金线路。
[参考文献]
[1]郑士范.印江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28.
[2][4]刘青芝.江村山人续稿(卷一)[M].乾隆刻本.
[3]李时灿.中州先哲传•文苑传[M].民国刻本.
[5]徐云知.李绿园的创作观念及其《歧路灯》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饮食 健康 科技 食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人们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食物的要求已经不再是停留着每餐大鱼大肉,而是对营养健康的渴求。寓医于食,浙江省畲族食疗这种集美食与良药于一身的药膳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若再结合现代先进的科技及科学养生理念,这定是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需求成为继温饱之后的又一市场的主流和时展的热点。
一、简述畲族食疗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人,是一个人口不多的少数民族,他们长期生活居住在山区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畲民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低下的生产条件下,为了谋求生存和繁衍,大胆的利用平时生活里的实践经验,学会了防治疾病的技艺,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充分的利用山区里丰富的草药资源与各种食物配伍使用,创造了畲族独具特色的富有民族气息的当地饮食文化--浙江畲族食疗。浙江畲族食疗完美的将药材与食材结合起来,满足了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据了解,在当地的畲民中还有“医食同源之说”,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拿食物配草药食用,其具有食疗作用的食物大概有214多种。畲族食疗的特点是大多以野生植物草药为主,现采现用、用药剂量大、并有炮制技艺,注重药引和辅料等用药习惯,这样就可以保证药物的天然性能以及疗效效果。其讲究的是以食借药威,以药助食性,两者相配合。
二、特色食疗药膳
畲族民间医药秉承了“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基本原则,强调未病先防,尤其注重季节性预防疾病。例如,三月三初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是畲族同胞过节的传统食品,据调查,乌稔饭的重要原料是来自大自然乌稔树(也叫乌饭树)的绿色树叶泡制而成的,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夏天不会生痧、疖子及其他肿毒,也可防蚊虫叮咬.中医本草则认为乌饭“日进一合不饥 ,坚筋骨 ,益肠胃 ,补骨髓 ,久服变白去老 ,除睡 ,益气力 ,轻身延年 ,固精雅颜。”可见 ,乌稔饭的保健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的色香味和开脾健胃驱湿膳疗作用,是男女老幼四季皆宜的绿色食品。以及在立夏的季节畲族居民会常吃绿豆腐,是种常见传统小吃,俗称“豆腐柴”。制作原材料是一种野生灌木,这种灌木在景宁一带的树林中算是常见的植物。有关研究人员对豆腐柴枝叶进行营养学研究,发现其中蛋白质含量为13.39%,果胶含量17~19%,乙醇可溶物(包括色素、糖等)为22.36%,纯纤维素为25.71%,灰分为8.25%,另外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氨基酸,有清热解毒功能,是盛夏防暑降温的佳料,是纯真的自然绿色食品,是提取果胶的好资源。豆腐为补益清热养生食品,常食之,可补中益气、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清洁肠胃。更适于热性体质、口臭口渴、肠胃不清、热病后调养者食用。对齿、骨骼的生长发育也颇为有益,在造血功能中可增加血液中铁的含量;绿豆腐不含胆固醇,为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症及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的药膳佳肴,也是儿童、病弱者及老年人补充营养的食疗佳品。绿豆腐和乌稔饭有这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算是山中之宝了,但是“养在深闺人未识”,长期以来只是山里普通人家偶尔食用的一种小吃,并没有走到正规的餐桌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畲族食疗发展状况
畲族的食疗药膳研究工作长期地处于滞后状态,在食疗药膳产业开发和临床应用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食疗药膳的研究人员没有实施基本的准入制度;食疗药膳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上存在很多漏洞;原材料以及产品加工方面没有具体而客观的规范标准;食疗药膳药效的药理作用和物质基础等方面的研究也不深入。在本次研究调查中,我们通过走访一些餐饮机构发现了一些问题,饭店推出食疗药膳,滋补效果到底如何,很难确定,很多调配食疗药膳的厨师根本不懂药理,他们更注重的是味道和卖相,对于食疗药膳内各种中草药的成分、药性是否冲突、顾客适合怎么样的食疗等方面,没有科学考量。餐饮店推出的食疗,仅仅是抓住了追求健康饮食的现代都市人的心理,用于招揽顾客的噱头,其实很难达到养生的目的。
四、新型的畲族食疗开发
传统的食疗在烹调过程中较为复杂,这在今天我们这个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大多人不可能花大把的时间和精力亲自去做食疗药膳,这也就是食疗药膳不能真正起到保健作用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充分借鉴现代食品工艺技术及科学烹饪、养生学的新方法、新技术开发方便制作、食用及携带,保健效果明显的新型的食疗药膳产品,针对现代消费者对方便、实惠、疗效可靠的食疗的需求情况针对性强的进行开发。例如像绿豆腐,在保证采摘药物新鲜的前提下利用现代工艺技术、创新科学配方、精致的加工技艺对它加工处理,能够在制作过程中,降低营养的损失,营养成分保存完好,满足消费者的各类营养需求,如方便型的食疗药膳产品或者是半成品。据统计资料表明,在我国,食疗药膳养生的需求已经非常的强烈,这是一个14亿人的市场需求,有着年逾5000亿的巨大市场容量。在近年来,食疗的传统疗效得到了国外的很大重视这也恰恰可以让畲族走向世界的良好机遇。国外的食疗主要集中在日本和韩国,在日本方面,其食疗的有效药方、工艺经各国访问交流的学者,对食疗基础研究深入,在东京开设了药膳餐厅,并由此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在中国传统的五千历史文化中,畲族食疗的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食疗文化理念,虽然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生产,而且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加工形式,这种落后的加工方式,缺乏规模性、重现性,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数量也十分有限,同时还存在保质期短、稳定性差等问题,受到很大的限制。但这正也是我们所需要做的,让畲族食疗文化理念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形成的健康养生理念,做大做强畲族食疗产业,使其产业化,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节约原料、降低成本、增加品种、扩大规模,使我国畲族食疗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对我国的食疗养生市场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五、结论
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世界都在对食疗对这天然成分的药物药膳有很大的期待。在未来畲族传统食疗开发的工作中,应借鉴古建筑保护中遵循的“整旧如旧”的原则,既要保持它的民族乡土特色和独特的民间口感风味,又要适合当今人们最求的科学养生的健康保健的时尚理念。总结所做的工作,提出存在的问题,展望发展的前提,明确努力的方向,对发挥浙江畲族食疗在养生保健方面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丽水地区畲族志》[J].电子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
[2]《中国民族文化大观・畲族编》[M].民族出版社出版.1999年
[3]王浩.《食物健康营养与食疗大全》[A].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
[4]《景宁自治县畲族志》[S].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5]施联朱.《畲族研究论文集》[M].民族出版社.1987年
[6]倪世美 金国梁.《中医医疗学》[A].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
作者简介:
陈庆徐(1995.11-),女,汉族,浙江温州人,学生,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