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物学机制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15 01:55: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物学机制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生物学机制论文

第1篇

1通过“饥饿教学”提高教学难度

“饥饿教学”的知识应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否则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完“伴性遗传”后,出示例题(2010年江苏省高考题第29题),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完成:遗传工作者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了一个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系谱如图所示,请回答:(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2)乙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是。(3)如果II4、II6不携带致病基因,按照甲、乙两种遗传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请计算:①双胞胎(IV1与IV2)同时患有甲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②双胞胎中男孩(IV1)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女孩(IV2)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慨率是。此题完全没有超出教材知识范围,掌握了课堂所学解遗传概率问题的方法,完全能够做出来;此题为高考题,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能引起学生征服此题的“饥饿”,学生都想通过做出此题来证明自己的解题水平;此题具有相当的综合性,将各种遗传概率问题集中到一起,能起到很好的训练作用。

2通过“饥饿教学”提高学生的灵活性

第2篇

让学生获得思维的动力,占有充足而必要的具体材料,这仅是为了开展思维活动的条件,而要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积极开展,还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依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思路去分析、判断和推理,且及时地回收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关键,立即反思,对症下药,改进教学。

如何才能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正确地运用问题材料,以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呢?这应考虑到设置问题的“四性”和“四度”。

设置问题的“四性”

下面以“鲫鱼”一节课为例谈谈设置问题的“四性”。

1.准确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用词准确,语言清楚,切忌颠三倒四,含糊不清,不合逻辑,使学生无法领会教师给出的学习信息,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不必要的障碍。例如,在讲述“鲫鱼”一节时,我先指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七门动物,然后提问: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在提问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这七门动物身体里都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因此都属于无脊椎动物。有些动物的身体里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这类动物就是脊椎动物。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等的动物,于是就顺理成章引入“鱼纲”这一课题。

2.具体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体,不可模棱两可,容纳的概念太多。例如,“鲫鱼的身体怎样?”这类的提问,使学生不知从何着手。应将问题具体化,可提问“鲫鱼的身体呈什么颜色?分为几部分?体表有什么覆盖着?”等。

3.启发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判断和推理才能回答的问题。通过对鲫鱼的外部形态的学习,可提出“鲫鱼在外部形态上有哪些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这样设问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不仅能使学生认识教材内容组成间的联系,并且通过分析和综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趣味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好有趣、有味。有趣,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致;有味,才能使学生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内容精湛,值得品味。如按照课文中〔小实验〕的方法步骤做实验,可提问学生“剪掉每一种鳍的鲫鱼,它们在游泳姿态和速度上有什么变化?”这样寓意深刻、富有情趣、耐人寻味的提问,最易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

设置问题的“四度”

1.难度

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即需要学生深思熟虑,而又是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发地产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难而偏”或“浅而易”的提问都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跨度

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集中,能抓住关键,扣准重点。问题之间应有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使之环环相扣,学生的思维才能通畅如流。如在讲述“呼吸作用”一节时,我先通过提问,复习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在提问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实质是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中。这些能量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那么这些能量是怎样释放出来而用于生命活动的呢?于是顺理成章引入“呼吸作用”这一课题。

3.梯度

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而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角色,去寻求知识真谛。如在讲述单子叶植物纲和双子叶植物纲的主要区别时,我先采用复习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对种子、根、茎、叶、花各章里已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回忆,这就是把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然后通过对这些知识的重新综合,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单子叶植物纲和双子叶植物纲的主要区别。这样层层设问,环环相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密度

第3篇

1.1材料来源经过严格筛选的人手掌肌腱45根,男35根,女10根,供者平均年龄为(55±3)岁,由中国人民第401医院提供.肌腱经过-80℃深低温冷冻7周后随机分成A、B、C组共3组。

1.2研究方法A组肌腱在干冰环境下行3.5kGy高能电子束照射10次,总辐射剂量为35kGy.B组在干冰环境下行3.5kGy的γ射线照射,共10次,总辐射剂量为35kGy.C组肌腱只在干冰环境下保存.

1.3组织学观察对各组肌腱分别行苏木精G伊红(HE)染色和胶原纤维经典VG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

1.4羟脯氨酸(Hyp)含量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检测各组肌腱Hyp的含量.

2结果

2.1组织学观察C组肌腱染色均匀,纤维排列规整紧密,肌腱细胞沿纤维走行排列.A组肌腱染色仍较均匀,纤维排列欠规整,纤维之间出现缝隙,肌腱细胞沿纤维走行排列.B组肌腱染色不均匀,纤维排列杂乱,大部分出现断裂,纤维之间缝隙更大更明显.

2.2各组Hyp含量比较A、B、C组肌腱Hyp含量分别为2.809±0.353、3.20±0.376及2.52±0.331.B组Hyp含量明显高于C、A组(F=16.32,q=4.60、8.05,P<0.05),A组Hyp含量与C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3讨论

随着同种异体移植物在骨关节修复重建中使用的逐渐增多,对移植物不同消毒灭菌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同时对于各种消毒灭菌方法的灭菌效果和安全性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采用γ射线照射对异体移植物进行消毒灭菌被认为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消毒方法.但有充分证据表明,超过20kGy的大剂量γ射线照射则会造成肌腱结构特性的改变.生物材料对γ射线照射存在剂量依赖性,由于对组织结构的破坏,生物材料的力学性能随照射剂量的改变而改变.BALSLY等研究显示,照射剂量≥25kGy时,移植物的生物力学强度随着照射剂量增大明显降低.RAPPE等[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6个月的病人进行随访显示,使用照射肌腱的病人手术失败率明显增高.FIDELER等分别以人和山羊髌腱G骨为研究对象,用γ射线照射,发现照射组肌腱生物力学性能显著下降.

HOBURG等研究显示,大剂量电子束分次照射与不照射比较,不会降低异体移植物生物力学特性,而单次大剂量电子束照射或者单次大剂量γ射线照射会显著降低其生物力学特性.电子束除了具有γ射线照射优点外,其达到相同灭菌效果时在经济上更加节约.与γ射线照射比较,其穿透性仅在照射高密度或厚度超过50mm的组织时才降低.因此,在应用于软组织移植物特别是ACL重建时,这一缺点可忽略.虽然与γ射线相比较,电子束照射肌腱可维持更好的生物力学特性,但其大剂量(>30kGy)照射与非照射组织生物力学特性比较仍显著降低.KAMINSKY等对25~100kGy电子束照射BPTB移植物灭菌进行评估,且与非照射组进行了比较,发现其结构性能降低20%左右.总之,大剂量电子束对异体移植物分次照射不会降低其生物力学特性已经被国内外认可,但是其具体的机制仍然不明.肌腱主要由Ⅰ型和Ⅱ型胶原组成.胶原纤维表面镶嵌着胶原蛋白分子,胶原蛋白分子将纤维之间以及纤维与胞外基质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分子结构,该结构为肌腱提供强大机械力学性能.Hyp是胶原蛋白的特异性氨基酸,大部分Hyp都存在于胶原中,其含量约占胶原氨基酸含量的13%.因此,通过检测肌腱组织中Hyp的含量,就能反映肌腱中胶原蛋白含量,间接反映肌腱结构的变化.

第4篇

1.1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要想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首先就需要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探索、去思考、去钻研。这就对高职院校生物学科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授生物学科时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教师要在课下广泛的搜集与课堂内容有关的资料素材,精心备课,对生物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设计;另一方面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生物现象展开教学内容,透过现象看本质,给学生讲述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1.2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高职院校中与生物学科相关的众多专业里,比如生物技术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制药工程专业、园林专业等,生物学都是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这些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要求其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就是要掌握必要的生物学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能。对于一些非重点的理论知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不做过多的要求,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自主学习。在课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相关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一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便得到了培养。

1.3对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

生物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很多实验任务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来完成。因此,在高职生物实验教学中,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小组成员的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这种小组作业方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并且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在我国高职院校,生物实验教学首先会对学生进行基础实验能力的训练,安排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通过采取教师考核的方式来规范每位学生的基础操作,比如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合理配制药液与培养基、掌握无菌操作要点等基本实验技能。其次,通过发现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实验,比如人工培育食用菌、对生活饮用水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并且对微生物菌落进行分析等。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其引导的作用,给学生提出实验要求、帮助学生理清实验思路,指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将实验任务和内容具体落实到每位小组成员身上,分工协作。在实验期间,学校会一直开放实验室,这也为小组成员随时讨论实验问题提供了便利。

2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要想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因为只有学会观察、学会思维、学会动手,学生才能正确的分析评价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

2.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进行任何科学研究或者发明创造的第一步,它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认知活动,只有通过观察,才能认识事物进而了解其本质。因此,在高职生物教学,培养学生客观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观察目的的不同以及被观察对象间的差异性就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进行观测,对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鸟类的形态结构与它们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时候,就可以对家鸭、家鸡的喙足进行细致的观察,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就是家鸡步行、刨食,而家鸭通常是游泳,这两种不同的生活习性都是由它们的形态结构决定的,因为家鸡喙坚硬,足趾分离、爪锐而坚硬,而家鸭喙扁阔,趾间有蹼。或者通过剪掉鲫鱼鱼尾来观察鳍对鲫鱼游泳速度以及姿势的影响。这样一来,通过具体观察,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具体形象的分析还巩固了学生的知识,使学生智力也得以发展。

2.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果说观察是认识的初级阶段,那么思维就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反映了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以及规律的认识。在高职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学会思维,认清事物本质,掌握事物规律,才能在实际操作中有章可循,从而尽量避免错误的发生。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该通过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情境,来激发学生思维。具体来讲就是在学习新内容时,教师可以关联之前学过的内容向同学发问,启发学生对新内容的初步认识,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发散思维、考虑知识间的联系,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最终得出满意答案。

2.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相对前两种能力而言,动手能力的综合性更强,也更接近知识运用能力。一般来讲,动手能力主要包括种植、采集、饲养能力以及实验能力。其中实验能力最能够体现动手能力,它与生物教学的基本技能不同,它能够把抽象的问题转变成具体的事物,能够把事物从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高职生物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实验课程的条件,最大程度的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对学生操作的基本技能进行严格的规范训练。而种植、采集以及饲养能力也是体现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说教学讲授作为第一课堂的主要内容,那么种植、采集、饲养就可以作为第二课堂的重点内容,而且这种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对植物进行采集种植,可以观察植物的基本结构以及发育过程,通过饲养小动物如昆虫或者青蛙,可以深入认识动物个体发育的历程。因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能够扩宽学生的视野,同时,使他们的观察力也进一步得以提高。

3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的能力

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当今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仅仅需要熟练地掌握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还更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那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造能力,在平时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引入科研意识,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研究的科研课题。具体的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与生物学专业相关的各类比赛项目,比如科技创新大赛、大学生技能竞赛等。为了收获成功,学生们通常会努力的学习理论知识并熟练的掌握专业实训技能,通过这种比赛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专业知识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挖掘了学生科研创新的能力,同时,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也将组织开展各类比赛项目作为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主要是针对一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而言的,可以在实训基地或者校企合作企业开展课堂教学。具体来讲,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能够参与生物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让学生通过现地现物来了解企业的运行,用所学知识来阐述企业运行过程中的一些现象,从而发现新问题,引领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实现校外基地的教学化,产学结合,以实际生产促进教学发展,以实际生产促进科研创新。这种教学模式结合了教学与科研,通过引导学生在科研领域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现了“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

4结语

第5篇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全部学习成果的总结,是学生为完成学业必修的科目之一。其写作涉及一个学生的专业、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是研究能力、信息采集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的体现。所以对毕业设计进行总结、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加强教学管理、搞好课程评估都具有重大意义。 

1 学校机务类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历来都很重视,为了加强毕业设计工作,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学院于2007年特制定机务专业的毕业设计管理细则。但是,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仍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缺乏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创新性不高 

该校的毕业设计管理规定指出: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范围和深度应符合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实际情况;鼓励在实习单位符合条件的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研究、解决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现在的即将毕业的学生忙于找工作、进行毕业实习、考研究生等,往往不能把精力集中于写作方面。学生在选题上的考虑时间就不足,没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没有好的开始,就会造成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论文选题视野不开阔,学生做相同题目的太多,原创性不够,以至于很多文章都是东拼西凑,资料陈旧,缺乏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创新性不够。 

1.2 毕业设计(论文)抄袭问题严重 

由于部分的学生选题相同或相近,导致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能力不够,相互影响,给学生参照别人成果的机会,有些同学还会抄袭已经毕业的学生论文,只需要改动里面的一些数据即可。而且学生很多选偏理论性题目,不愿意去做调查性的课题,由于缺乏数据支撑,没有定量分析,没有体现用数据来说话的科学精神,所以往往只有定性分析。 

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理论功底不足,无法正确理解理论要点,更不用说创新了。长此以往,学生就很容易陷入全盘照抄各种文献资料、胡乱拼凑了。 

1.3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把关不严 

该校的毕业设计管理规定指出:指导教师一般应选择有丰富教学经验、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不具备以上条件但在相关岗位上连续工作时间超过三年,经学院教学委员会审查批准后也可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当指导教师为院外人员时,实行双导师管理,分别负责在院外和院内时的指导工作。 

然而,现在由于毕业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教师人数不足,平均每人指导学生人数不低于6人,教师的精力有限,导致了对学生管理放松,对毕业论文的质量把关不严格,大大降低了毕业论文质量。 

2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 

2.1 增加激励机制,提升学生创新积极性 

该校对指导具有创新意义的毕业设计的教师应给予奖励,以让更多的指导教师都参与到毕业论文创新的指导中来。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增加,让项目带动论文,达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 

近两年来,该校大力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指导,这种模式指导毕业设计不仅使学生得到了针对性的实践教育,这样的毕业设计贴近公司的生产实习和需要。同时这种模式由单一的校内导师制转变为校企双师制,既提升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又增强了企业人才的竞争优势,实现校企双赢。同时论文答辩是否通过与学生自己的工作签约挂钩,也让学生更加认真的对待毕业设计,增强了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动力。 

2.2 加强教育,构建良好的毕业论文撰写的校园环境 

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要树立诚信的思想,提醒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学术道德和科研道德,并让学生了解毕业论文抄袭后果的严重性。并且在论文格式(在毕业设计管理规定中)、字数要求、参考文献不低于15篇中文、5篇英文等表层检查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和质量监控。 

学校每年将以毕业学生人数的10%评选出优秀的毕业设计(论文),得到相应的证书与奖励,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构建良好的毕业论文撰写的校园环境。 

2.3 精心组织,对毕业设计质量严格把关 

为了避免指导教师工作过于集中和毕业生就业的冲击,弥补学生时间的不充足,学校进行开放式选题,学生可与老师自行商量拟定题目,并将开题的时间提前到四年级的上半学期,并且规定学生与指导老师见面指导次数不少于12次,这样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撰写论文,指导老师也不会因为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而放松对学生的管理以及论文质量的把控。学校将部分到各分院机务岗位实习的学生,毕业设计就分配給机务骨干人员指导,不仅提高了毕业论文的效率,而且学生还可带着问题参加生产实习,并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行调查研究,或者结合实践立题,增强立题的现实意义。 

3 总 结 

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提升对本专业领域问题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创新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指导方法上应该注重采取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养成勇于探索、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自行查找资料,找出问题的答案,为学生今后从事机务专业领域的相关工作和撰写学术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指导办公室.高等学校教风学风建设指导手册[M].北京:华夏教育出版社,2007. 

[2]曾小彬.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探索[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南华松叶蜂,生物学习性,防治

 

南华松叶蜂 Diprion nanhuaensisxiao 从1989年发现以来,在平坝华山松种子园发生局部性为害。为确保1800余亩种子园的华山松健壮生长,对该虫进行了观察及防治试验,现将1989年至2006年近20年观察结果初报如下:

一、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8.5-10.8毫米,翅展20-22毫米,体粗壮黑色,头部黑色具刻点,触角22节,鞭节由2.0个小节组成,呈锯齿状,渐向端部尖细,单眼黑色有光泽,中胸盾片具刻点,有一对犁板黑色斑,小盾片黑色亦具刻点。中胸盾片前两侧下方,底部前自后头,后至前翅肩角下,前足基本处为黄白色,腹部1-2节背,腹板及节3腹节腹板黄白色,前足基节、胫节、中足胫节端部及后足转节色淡,其它部分均黑色。

雄虫:体长5.8-6.2毫米,翅展15-16毫米生物论文,体狭小黑色,触角22节,鞭节由20个小节组成,端部第3节至基部第二节呈双栉齿状,内栉齿短,外栉齿长。

卵:长园筒形,长1.5毫米,宽0.5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待孵化前色深。

幼虫:初孵幼虫头黄褐色,胴部灰白色,头大于体宽,二龄幼虫头褐色,胴部灰白色,头与体等宽至体宽大于头宽,三龄幼虫头黑色,胸足第一、二节基半部及三、四节褐色,其余部分灰白色,背线、气门上线褐色明显,体表有褐色刺毛,四至五龄幼虫,第二、三胸节由4个小环节组成,且第一小环节均为黑色,肛节背板前半部黑色,背线及气门上线黑色。(见表1)

表1 各龄幼虫体长及头宽

 

虫龄

体长(mm)

头宽(mm)

幅度

平均

幅度

平均

1

2.1-4.2

3.1

0.5-0.6

0.55

2

4.0-12.0

8.0

0.7-0.8

0.75

3

10.0-16.0

13.0

1.2-1.4

1.30

4

14.0-24.0

19.0

1.5-1.7

1.60

5

23.0-26.0

24.5

第7篇

一、职业技术类院校现状及学生构成

中等职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程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主要招收初、高中毕业生,学制一般三年,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和中等技术人员为主,目标是培养中高级技术工人。

二、教材设置与职业技术的普遍适应性

职业技术院校的教材选择一般较为基础,概念及定理的引用和教学设置通俗易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难以让学生学以致用。例如,在电工电子的教材中,有关电路短路的介绍如下:电路中,电流直接连接电源正负两极。根据欧姆定律I=U/R知道,由于导线的电阻很小,电源短路时电路上的电流会非常大。这样大的电流,电池或者其他电源都不能承受,会造成电源损坏。更为严重的是,因为电流太大,会使导线的温度升高,严重时可能造成火灾。这样会给学生一个既定的意识,电路是不可以短路的。但在学生们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常常会短接一段电路以分段查找电路故障,在使用多用电表欧姆挡时也需要短接调零。这就会给学生们造成一种概念与应用的困惑,因此需要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起到链接抽象概念和实际操作知识的作用。

三、如何解决学生理论与操作的差异问题

如果学生不能够完全理解概念与应用的差别,就会造成“知识矛盾”,毕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个体差异较大,所以我们应当通过以下四个教学步骤来解决这个问题。

1.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与实际问题汇总

以万用表的使用为例。

万用表,以其能够测量的项目比较多而得名。万用表能够测量交流电压、直流电压、直流电流、电阻,有的万用表还能够测量更多项目,比如三极管放大倍数、电容量、电感量等。在教学前,可以增加一节准备课,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并测量简单电路的各项物理值,并进行数据整理。学生对未知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正是要灵活利用他们这种心理,不但让学生对万用表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专注力,使教学效果更理想。

2.w类分析问题

以汽车维修为例。

我们可以把汽车的维修进行分类,以检测分析设备进行划分。主要包括试验台、检测线、定位仪、检测仪、检漏仪、检测台、制动台、分析仪、内窥镜、传感器、示波器及其他检测设备。在我们进行维修时,我们可以依据这些设备进行检测以便锁定问题及故障原因,即便车辆多个问题同时出现,也可以一一对应解决。有时在进行车辆维修时会出现一些综合性的故障,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实际过程中维修问题,并积累维修相关故障的经验。

3.做好理论知识及概念的讲解

在电流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因为电流看不见、摸不到,所以为了能够通俗易懂,我们广泛地以水流进行对比讲解。使学生能够很快地理解电流、电路这种较抽象的物理概念。

4.应用理论知识解决普遍问题及现象

在维修简单电路的教学中,可以把电路的组成转化为检测维修的依据,如电源的检测、导线的检测和用电器的检测。依次排查,再把问题原件进行更换和维修,这就理清了一般性电路维修的基本方法。

四、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学生学习概念的目的还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实际问题千变万化,万法归一原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怎样透过实际问题,剥离现象还原问题本质,在定理概念中找到问题点,然后再寻找解决办法,才是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精髓。

第8篇

关键词 分子肿瘤学;研究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81-02

近年来,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新发癌症患者约1000多万,死亡700多万。我国每年新发病例也逐步提升,如何有效防治恶性肿瘤已成为医学界面临的时代难题[1]。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大力投入,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使肿瘤学研究得到飞速发展。

分子肿瘤学是生物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是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肿瘤相关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研究中,进而阐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其本质,为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措施。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以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为学科发展方向,但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原有的一些肿瘤学基础知识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科研的发展需求。为适应生物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有力地推动生物技术向多专业渗透,促进边缘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学院首次为研究生开设分子肿瘤学这门课程,主要从分子水平上深入阐述肿瘤学研究的新进展,并结合学院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的要求,对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尝试与探索。这一举措必将促进学院在生物领域和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

1 以肿瘤基础研究为背景确立课程教学内容

随着我国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全球性卫生重点的转移,肿瘤的防治研究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还是临床肿瘤诊断治疗,都取得长足进步[1]。

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以探究肿瘤发生发展机制、抗肿瘤药物开发以及基因治疗等为主要研究方向,与医学肿瘤专业相比,在定位和针对性方面都有较为鲜明的特色。学院研究生大多数具有生物学等工科背景,掌握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及病毒学等丰富的理论知识,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优势,但缺少一定的临床肿瘤学知识。因此,分子肿瘤学这门课程的开设不同于医学院传统的临床肿瘤学课程,而是着重以肿瘤基础研究为背景,拓宽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层次。授课内容涉及肿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及其基因治疗、分子药靶、肿瘤表观遗传学等相关领域,以及肿瘤干细胞、miRNA、RNA干扰、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前沿领域,从基因层面探讨肿瘤发生机制和有效的治疗措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的肿瘤标志物,用于肿瘤的早期预测与防治。

2 以研究型教学为主导确立课程教学方法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处于从本科时期的知识学习型阶段向课题研究型阶段过渡的重要时期,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因此,这就决定了研究生课程教学不应仅仅只是本科式的知识传授的延续,而应是知识传授与科研能力培养并重。但当前高校教学中仍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师生交流与互动少,只适于简单的传授知识,不利于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和科研创新能力。

2.1 转变观念意识,优化课程设置

为了更好地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开设分子肿瘤学课程之初就积极转换教学观念,以研究型教学为主导,结合课程的基础性与前沿性,优化课程设置,确立新的教学模式[2]。根据学校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制定出一套适应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大纲,既满足研究生的知识需求,又能反应出学科水平和发展趋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根据课程具体内容、学生知识背景及理解能力等因素,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在课程设置中,没有采用固定的教材形式,而是根据学生背景知识的差异,结合当前生物前沿技术在肿瘤学领域的研究趋势,采用启发式、讲座研讨式的教学方式,有目的性地开展授课。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一些肿瘤学相关基本知识,包括细胞生物学如细胞结构与功能、分子生物学如肿瘤的分子标志物等基础知识,既照顾了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同时给基础好的学生进行了复习;

第二部分重点从细胞周期与凋亡、细胞信号转导、血管生成、侵袭转移、耐药性等方面阐述肿瘤的癌变机制和肿瘤恶性演进机制;

第三部分介绍肿瘤的分子诊断、预防与治疗等内容与研究进展。

在授课中,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目的出发,鼓励研究生参与课堂讨论,并结合学院一些学术前沿讲座,通过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使学生更广泛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综合科研水平。

2.2 研究型教学在课堂中的实践

研究型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内容、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或学科前沿问题为研究内容,通过学生查阅资料、独立钻研和认真思考展开课堂讨论和交流,使不同的学术观点相互碰撞、交流与补充[3]。

分子肿瘤学属于肿瘤学领域的前沿学科,知识更新快,教材不能涵盖最新的研究内容,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以单一的教材作为参考资料。在教学之前提前做好研究性学习,从同行认可度高的期刊中查阅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文献,不断更新知识,在课堂上根据授课内容适时引入这些新技术新方法,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科研兴趣。

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是肿瘤研究的基础,教学内容涵盖的知识点多、涉及面广,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出现日新月异。如在给学生介绍细胞信号转导这章内容时,课前根据学生研究兴趣与方向设定一些知识点与问题,让学生课后分组查阅相关文献,准备PPT在课堂交流学习。如选择一个信号通路,查阅该通路包括的知识点,如蛋白种类、特点及调控功能,思考该通路在肿瘤生成中发挥怎样的机制?是否有其他小分子如miRNA的参与等?学生课后准备充分,结合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积极探索与发现问题,在课堂交流中活跃,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促进了对新知识的学习。

此外,还注重将本学院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过程中,如在介绍病毒与肿瘤这章内容时,为学生介绍学院科研小组对艾滋病、宫颈癌、食管癌等肿瘤病的研究进展与研究成果;在讲细胞生物学时,结合本实验室在干细胞领域的研究思路与研究进展,为学生介绍干细胞包括肿瘤干细胞、IPS细胞的特征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这样让学生更全面了解本学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为今后进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3 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课程质量的重要内容,以多种形式考核指标来完善考核方式。在分子肿瘤学的课堂教学中,主要从课堂出勤、论文撰写、专题讨论三方面加以评估。其中专题讨论和论文撰写分别占总成绩的70%。在研究生的培养中,文献查阅是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可以在查阅、积累、梳理资料中消化、理解知识,并与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撰写某一个感兴趣领域的研究进展论文是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论文统一按照期刊发表的格式来撰写,考评内容包括论文格式的规范性、选题的新颖性、文献的代表性等。

专题讨论部分的考评主要通过学生对文献的理解程度,包括能否把握文献的核心内容,能否提出自己对文献研究内容的完善建议。同时,学生学术交流水平也纳入成绩考核部分,包括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学术表述的流畅性和学术交流过程的应对能力。这样既可以考核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同时可以锻炼撰写论文的能力。

4 结束语

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热点,尤其是癌基因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芯片、RNA技术、表观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等分析方法逐渐成为肿瘤研究的一种高效手段,使研究者更深入地了解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掌握癌基因特异性的分布规律,揭示基因信号内在的生物学意义,有力地促进肿瘤学的发展,为肿瘤的临床治疗奠定基础。

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专门为生物技术专业研究生开设分子肿瘤学这门课程,旨在为工科院校培养侧重于肿瘤学基础研究的复合专业型人才。在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引入研究型教学模式,把研究的意识、思维、观点与方法融入教学中,强调对知识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注重学习过程中研究生的实践与体验[4]。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有利于全面培养研究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正堂,等.肿瘤学专业现状与发展设想[J].医学杂志,2011,36(4):315-318.

[2]王文静.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学为导向”综合型课堂教学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18-24.

第9篇

摘要:以我国1999~2009年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为研究样本,从论文选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论文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结果显示: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用基础性研究较多,纯基础研究和开发性研究相对较少,选题创新性不够,出现选题重复和与运动实践脱节的现象;论文的研究对象,大多以动物为主,而以人体的相对较少;论文研究方法以实验法和定量分析法为主;论文研究成果应用于竞技体育领域相对较多,应用于大众运动健身及学校体育的相对较少。

关键词:体育文献计量;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1-0111-04

Analysis of these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between 1999 and 2009 in China

LIN Hua,XIA Xu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 By basing their research specimens on these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between 1999 and 2009 in China,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se theses in terms of thesis topic selection, thesis research subjects, thesis research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s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ing trend of these these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recruit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studying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selection of thesis topic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there were more fundamental application researches than pure fundamental researches and developing researches, and there were signs of inadequate novelty of topic selection, repeated topic selection, and deviation of topic selection from sports practice; the thesis research subjects are mainly animals, seldom the human body; the thesis research methods were mainly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more thes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were applied to the competitive sport area than to mass sports fitness and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ports bibliometrics;human movement science;thesi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China

学位论文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集中反映某个领域的热点问题和研究现状,是衡量研究生学习、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数据源,检索项为学科专业名称,检索词为运动人体科学,检索范围从1999~2010年,匹配条件为精确,截止2010年5月12日,由此获得963个检索结果,其中通过筛选剔除与本研究不相关的学位论文35篇,最后将928篇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全日制硕士毕业学位论文作为本文研究对象。

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科学研究内容的一部分,是研究人体从事体育活动过程中人体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等,基本属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1]。根据体育科研成果的性质可将体育科学研究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3类[2]。其中基础性研究又可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类,而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又常被归为一类,以“应用研究”统称[3]。

1硕士学位论文选题

选题是科学研究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4]曾指出:“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技术要求,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因此,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2年以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大多是以生物学传统的动物实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技术动作分析等微观实验研究为主,而近些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逐渐采用一些新技术手段,如蛋白质组技术、基因芯片技术、激光共聚焦技术等,在运动性心脏、骨骼肌以及运动性疲劳方面的研究也有所突破,从传统的生物学研究向多层次、全方位开展跨学科研究,以系统整体观点来综合宏观和微观研究,依托基础性研究突出应用研究。

由表1可以看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用基础性研究论文有509篇,占54.85%,应用性研究论文次之,有327篇,占总数的35.24%,而开发性研究和纯基础性研究论文数仅占8.19%和1.72%。

结果显示,纯基础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选题较少,虽说运动人体科学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应用基础性研究课题的属性,但其本身还是存在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内在结构,只有各研究类型均衡发展,才能够有效促进整个学科研究的进步。因此,在研究生学位论文这个特殊科研群体中,应特别注重科学研究的均衡发展。

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分析来看,研究内容丰富,选题方向多样,能够体现当前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新问题。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等传统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的同时,一些新型的研究方向也逐渐呈现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如低氧训练的生物学基础、高原训练和运动员机能监控、人体功效学、生物力学研究及运动器材研发、体育工程学等。

2002年以前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集中,在骨骼肌生理、心血管机能、疲劳与恢复、营养、激素及内分泌、机能评定、免疫等方面,研究高原训练、代谢方面的论文分别有7篇和6篇[5],而现在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高原训练和代谢的增加到37篇和96篇。如今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在传统研究领域更加深入,同时还有些新的研究内容不断增加,如基因多态性与运动能力的关联性研究、纳米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中医保健以及运动人体科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等。不过,近年一些研究如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自由基生物学等生物工程技术已应用于运动人体中,但硕士学位论文中还甚少涉及。

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基础[6]。交叉和综合选题成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的普遍现象,不仅涉及到同级学科不同方向之间的交叉选题,还涉及到同级学科之间和跨学科之间的交叉选题,使研究课题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因此,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时要拓宽研究视野,突破思维局限,敢于创新呈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科研论文根据研究目的所选择和组成的客体,本文通过对928篇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梳理,发现以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的有409篇,占44.07%;以运动员为研究对象208篇,占22.41%;以军人、老年人、患病者等为研究对象的有104篇,占总数11.21%;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有93篇,占10.02%;以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有67篇,仅占总数的7.22%。

由此可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以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最多,而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选择的群体相对广泛,选择研究对象最多的是运动员,其次是大学生,少年儿童相对较少。

3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

一门科学的发展依赖于研究方法手段,而研究方法的发展有利于该科学的发展,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体育科学研究的进程,作为体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发展同研究方法手段发展也是分不开的[7]。从本文分析的硕士学位论文看,大部分论文能够从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范围研究问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访谈法、测量法等,采用最多的是实验法,这也符合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研究特点。而与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学位论文多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8]不同的是运动人体科学论文的研究习惯以实验为基础,以客观量化的数理统计为依据,以观察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为辅助研究手段进行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研究。

从质与量的角度可将研究方法分为比较、归纳、分类等的定性分析法,数理统计的定量分析法及运用数理统计而仍以定性方法研究的半定量分析法。在本研究中发现,运用定量分析法研究的学位论文占总数的63.79%,定性分析法研究占13.69%,半定量分析法研究占22.52%。其中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法的分别占82.27%、80.53%、70.15%。结果充分体现研究论文多以定量数据分析为主。

4硕士学位论文的应用价值

动物实验在生命科学、医学等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也成为生物学、医学的一门主要研究方法,是探讨生命奥秘、人类疾病机制及治疗等不可缺少的手段。运动人体科学与生物学、医学一样,同属于自然科学的分支学科。单从研究对象选择可以看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多以动物实验为主,大多数运动机制是在动物实验中实现的。近年来,随着基因技术的日益发展,各种基因表达形式也逐渐成为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热点。

研究动物的优点在于动物具有广泛的遗传基础,个体差异较大,在模拟人体运动的某些研究中是比较有用的,其实验结果也带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尤其在选择一些诱发性动物模型时,能够在短期内复制出大量模型,并能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使复制出的模型运用于不同研究目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能正确的掌握和运用动物实验方法,可使实验者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同时还能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减少研究的盲目性。但动物实验同时存在着很多缺陷。运动人体科学毕竟是要研究人运动的一些机能机制,动物的发生发展过程、运动特征及环境与所效仿的人类运动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体育领域中,从实用价值角度看,人体实验的研究更能直接说明问题。

纵观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发展,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任务和需要,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应多从研究人类运动的角度出发,将基础理论研究合理运用到运动实践中。

除了以动物模型为实验对象外的519篇论文中,研究成果与竞技体育有关的论文230篇,其中基础性研究63篇,应用性研究119篇,开发性研究48篇,主要研究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与训练监控,运动员身体恢复的手段和方法、新技术、特殊仪器应用于运动员训练等。如低氧训练是当前运动训练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有40篇论文与低氧训练的机制及应用有关。

从多维角度思考,研究成果的“社会化”既是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也是衡量体育科学研究社会价值的最好尺度[9],在运动人体科学领域,除服务于竞技体育研究范围外,在全民健身范围内,人类健康与健身运动领域也应得到重视,大众体育的发展,必将接受运动人体科学理论的指导,并将体育纳入“一级预防”的“预防医学”框架之中。在我国推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10]。在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中与群众体育有关的研究有115篇,占总数的22.16%,主要研究包括不同运动方式对人体身体形态、机能及身体素质的研究,各种力学负荷对人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慢性病患者的运动健身指导方案,“现代文明病”的根治及抗衰老与体育运动保健的研究,人体体质健康状况及因素分析,不同人群运动健身的特点与方法,运动与营养膳食处方的指导等。

近年来我国的肥胖症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肥胖少年的增长比例更大,成为儿童时期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儿童单纯性肥胖可作为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诱发因素之一。学校体育也成为现在体育科学研究的领域之一。学位论文的研究涉及到学校体育的有174篇,其中包括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状况、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不同运动对学生生理机能评定、体育院校学生专项教学训练素质等。

5小结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分析,发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多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纯基础研究及开发性研究比例相对较少,选题方向不均衡,但随着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研究内容日益发展,创新性研究课题也将成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的必然趋势。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大多以动物模型为主导,继承自然科学研究传统的研究模式,但为了能更好在体育运动领域发挥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作用,直接采用人体实验将是运动人体科学应用于运动实践的突破点。在设计实验,采取合适的研究对象是科研论文成败的关键,在硕士论文研究中应重点考虑如何将人体实验与动物实验的优势相结合。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还是以传统的实验研究与定量分析法为主流验证结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多元综合方法应用将在今后运动人体领域科学研究稳步发展,移植更新更有效的研究方法必将成为体育领域科学研究的重点。

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整体分析来看,其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应用价值更多的还是局限在竞技体育范围内,应用于大众运动健身以及学校体育领域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1]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2006-2007体育科学学科发展报告[R].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黄汉升.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王瑞元,周越. 体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现状与展望[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1441-1445.

[4] 贝尔纳J D. 科学研究的战略[G]//科学学译文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5] 张瑞华,朱晗,张哲,等. 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的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232-1234.

[6] 张雪霞. 从学位论文选题的跨学科现象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J]. 体育学刊,2006,13(1):88-91.

[7] 黄翠,藏威,李国金,等.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方法的现状及展望[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7):1367-1370.

[8] 方千华,黄汉升.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调查与分析[J]. 体育学刊,2007,14(2):127-13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