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语文课件优选九篇

时间:2022-09-06 22:24: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语文课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语文课件

第1篇

关键词:语文课件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高效 策略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更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认识到其便利性,并将其利用于日常教学工作当中。语文课件是小学语文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重要形式,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语文课件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而设计的教学辅工具。在一定意义上来讲,语文课件是一种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软件。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许多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较小。而语文课件的集成性,使得学生在更加生动与形象的情境下开展语文学习,受到了小学生的欢迎。因此,笔者选择语文课件的应用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研究意义的。

一、巧用课件,优化教学过程

加强语文课件的应用,并不等于使语文课件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而是要寻求良好的契机,使语文课件对于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得以发挥。一些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课堂具有新意,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教学方法改变的趣味性而使用了语文课件。但是,许多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少考虑到教学内容实际与教学目标要求,不管多媒体课件与教学内容是否适合,一味地进行使用。这样的课件使用虽然会一时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但却很难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长期的语文教学活动当中得到提高。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利用语文课件教学之时,教师要灵活运用。巧用课件,就是让课件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贴近,做到适度、适时使用。语文教师万万不能为了单纯地提高课堂的学习氛围,而将语文课件强行拉入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找到语文课件的使用契机,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之时,要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的了解,以防过分地使用课件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此外,教师还要格外注意课件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将声音与图片进行良好的结合。只有这样,语文课件的使用才能被称为巧用。也只有这样,课件的使用才能促进高效小学语文课堂的构建。

二、巧用课件,明确学生地位

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之时,过于看重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而没有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中主体。单一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使得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在利用课件时只是使用鼠标进行操作,使得学生只能在下面被动地观看与聆听,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另外,在利用课件的过程中,有些教师会将习题也呈现在课件之上,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参考答案的展示。这也使得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好像听懂了教师的讲解,也好像可以独立做出练习,但是,回归到纸质练习之时,学生还是无法独立完成。这就说明学生在课件当中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并不牢固。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之时,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应巧用课件引导学生发现与接受自己的主体地位。比如,在教学《花木兰》一课时,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教师要为学生设置粉色与黄色等较为鲜艳的课件背景,这样能赢得学生的欢心。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将教学内容尽可能简短地呈现在课件之上。这是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实践,也是引导学生肯定自我的重要方法。这样利用语文课件,可以使学生自主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三、巧用课件,明晰教师角色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而语文课件则是辅助教师更好完成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效工具。缺少语文课件,教学活动可以正常进行,而缺少教师,教学活动则无法展开。许多语文教师过于注重课件的作用,忽略了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当中的引导者身份,将课件作为日常教学的唯一寄托,会使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打击。

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之时,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理论的指导,确立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角色与主导者地位。教师要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投入到教育工作当中去,为学生作好进步的铺垫。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获取更多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利用课件之时,教师要将自己的讲解作为主体,将课件的内容作为配合物,使课件的呈现服务于自己讲解,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这样,教师的引导者角色就能得以体现,同时也使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感觉,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四、巧用课件,优化师生互动

语文课件,在一定意义上来讲,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重要桥梁。过分地使用语文课件,会使学生与机器的交流成为主流。而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才是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关键。一些教师忽视了师生的互动环节,没有能够与小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小学生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良好的控制。

因此,在利用语文课件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之时,教师要针对师生关系问题巧用课件,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就语文课件的应用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喜好以及学生对于课件上所呈现知识的接受能力。这样,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上更好地控制语文课件的播放速度,照顾到每一位小学生的感受,使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得到提高。教师以课件为基础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可以使学生在课件教学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反馈,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师生互动后的课件应用,可以改变小学生注意力不足与集中困难的问题,为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技术与教育教学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想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教师就要将教学活动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进行有机结合。作为当代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从自身的教学思想进行转变,学会利用课件进行教学,为小学生提供一节生动多彩的课堂。本文中笔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文课件的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以此使各位小学语文教学同仁认识到语文课件对于课堂实效的促进作用,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泽娥.浅谈如何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J].学周刊,2013(2):160.

[2]周学山.小学语文教学课件使用误区及解决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0):60―62.

第2篇

1 关于小学语文课件使用的几个误区

1.1 对齐文字,装点门面

课件内容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大屏幕展现出来的,学生接受课件信息主要是通过视觉感受,所以课件内容要符合小学生的视觉心理。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只是将语文教材中的大量文字搬到大屏幕上,做成“复制课本”的课件,看起来有很大的内容量,但是有价值的信息很少。学生面对大量的文字很容易感到疲劳,没有发挥课件的价值。

1.2 无的放矢使用课件,忽视效果

使用课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优化教学结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胡乱地使用课件,违背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1.3 采用满堂灌输,全程解说课件进行教学

新时期出现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资源,但是有部分教师便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件的播放能够代替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将上课的内容全部放在课件中,在课堂上通过图片、解说、录像等方式将教学内容展现出来,或者是教师对着课件进行教学,将课件中的内容复述出来。课件在教学中只是辅助工具,不是教学主题,使用课件进行教学时也要和学生实现互动。

1.4 照搬使用他人语文课件,盲目使用

有些教师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便在教学中搬用他人的课件进行教学。使用他人的课件总是在跟随他人的思路进行教学,无法施展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路。自己有些方面的思路和他人课件中的进程思路、表达方式、教学技巧相差较远,再加上教学对象存在差异性,课件中的弊端很容易暴露出来。所以教师照搬使用他人的课件效果往往不佳。

2 巧用语文课件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2.1 巧用语文课件,明确学生课堂地位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比较重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没有意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氛围显得十分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也不高。

教师要明确学生才是教学中的主体,并合理地使用课件去引导学生接受和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在课件的设计和选择上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忆江南》课件的设计上,要考虑自己教学对象是小学生,所以在背景的选择上尽量选择符合小孩子心理特点的亮色,每一章幻灯片不要出现过多的文字,课件内容量上也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正确的使用课件能够让学生更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提升教学有效性。

2.2 巧用语文课件,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用课件就是为了让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更加贴近,适度使用,适时使用,寻求到好的契机,才能发挥好的效果。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前,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了解,防止课件中形式内容过多,引发学生抵触心理。课件设计上要有适当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防止内容过度枯燥,但是趣味性和生动性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在学习中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比如,在课程《飞夺泸定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文中描写出来的奋不顾身的场景,教师在课件中可以加入关于夺桥这一部分的影视资料,让学生在枪炮声中感受的勇敢,然后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截取几位夺桥的动作,让学生对文章表现出的情感有更深的理解。

2.3 巧用语文课件,丰富学生想象力

想象力一般比知识更加重要,丰富的想象力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创造插上翅膀。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件,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发挥想象力。

教师首先需要丰富学生的表象,利用课件很快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积极投身到实践活动当中,从而在学生的脑海中积累相关表象;其次就是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具有创造性的内容,作为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材料。

我们依旧以《飞夺泸定桥》为例,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可能很难联想到泸定桥的险峻,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描写的画面,在课件中可以穿插与泸定桥相关的画面,再结合文中的相关词句,如“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像荡秋千似的”、“震耳欲聋”等词句,让学生边看图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情境,在想象中理解,在理解中加深体验。

2.4 巧用语文课件,促使教师和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互动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感受,巧妙应用课件,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知道学生的喜好和对知识了解的程度,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的学习,也使教师能和学生建立起朋友般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以课件作为基础,师生共同讨论,让学生积极反映在课件教学中出现的疑问,教师再从中获得经验总结。因此,师生互动后的课件应用,能更好更快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3 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制作;使用

一、活用多媒体,优化过程。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感知教材,让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完整的表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在事物的大小、远近、虚实、快慢、动静、繁简、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有利于再现语文教材中的有关形象,以提高感知成效,正确认识事物,激起多彩的情感。

1、化远为近,弥补不足。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些是学生熟知的,有些则不是。学生限于生活的经历,知识的肤浅,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

2、化难为易,突破重点。

电教媒体综合性决定了电化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恰当地选用电教媒体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简明,这样教材中的重点就能借助形声结合的电教手段迎刃而解。从而能缩短教学时间,增强教学密度,实现从形象的感知过渡到理性的顿悟。

3、化文为图,巧解难点。

课文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但有主次、难易之分。以往对于课文的重、难点,教师虽反复讲述、说明,学生听起来却是“如坐雾里”,目的很难达到。

4、化静为动,生动悟意。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悟意。

5、化少为多,获取信息。

电教媒体不仅对文字教材内涵的超越和扩展,而且突破了时空界限,还能在有限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拓宽了智力背景。

二、妙用多媒体,发展智能。

多媒体使语文课堂教学得到了延伸和发展。先进的视听手段的运用,不但有利于记忆的巩固,观察、思维、想象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新问题能力的培养,促进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1、视听结合,发展语言思维。

任何形象都需要用语言加以说明。语言和思维紧密联系,是一个整体。借助电教手段,在发展语言和思维的统一轨道上下功夫,能收到显著成效。

2、提供凭借,培养自主能力。

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电教手段中多媒体的综合使用就是帮助学生思维升华的有力凭借。

3、发展认识,把握事物联系。

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应当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去正确认识事物,反映事物,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教学中,电教煤体常常与其它教学媒体(如教师的语言、板书、图画、课本等)配合使用,能使学生的认识实现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三、巧用多媒体,陶冶情操。

多媒体教学具有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能够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和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取到知识的营养,获得了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赢得潜移墨化的教育效果。

1、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精心设计电教教案,从内容安排和媒体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就会体验到创造的乐观,这样就诱发了学习的主动性。

2、丰富情感,陶冶心灵。

课文教学中通过电教手段的模拟直观,更能激起丰富的想象,受到深刻的教育,产生强烈的共鸣,陶冶静化学生的心灵。大海是神秘而诱人的,大海怎么会唱起欢乐的歌呢?课文《大海的歌》描述了大海美丽的景色和海港繁荣的景象,赞颂了祖国建设的新貌。配合教材,给学生欣赏一段“浪涛声”。只听得喧哗的浪涛声中传来了几声海鸥的鸣叫,是那么逼真,那么使人神往!学生似乎一下子来到了烟波浩渺的大海,和大海一起欢歌,一起涌上无数朵感情的浪花……学生和课文中的“我”融成一体,正驾驶语言文字之舟犁开着一道道“爱我大海,爱我中华”的波澜。同时,在这特定的意境中,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河山壮阔,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深深地爱。

四、利用多媒体,体验美感。

1、赏析动画,感受美。

在审美阅读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课文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认知障碍。因此,教学时巧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学生目观其形、耳闻其声,形成相应的审美心理。

2、对比文本,鉴赏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语文教材语句丰富、生动形象、词义多变、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运用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文章为什么美,美在何处。

3、播放图片,创造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在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生活的构思、加工、提练、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自己的口或笔表达出来,这也是语文教学读写训练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应借助多媒体的播放功能,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进行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综上所述,灵活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杨挚鹰.在理论课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思考.中国教育导刊,2005.1.

卢国显.论多媒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公安教育,2005.1.

第4篇

1课件制作是一项基本功,需加强自身信息素养提升

现今,课件制作不再是计算机教师的专利,而是所有学科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基本功。随着“三通两平台”的创建开通,语文教师更有了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软硬件条件,这对语文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增强自身信息素养,提升课件制作技能,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语文教师应该努力的专业成长目标。从硬件信息素养方面,多媒体计算机操作能力是第一位的,另外,多媒体设备如电子白板、投影、触摸式电视等熟练操作技能也是必备的,这样才能面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信息化设备得心应手、操作灵活。从软件信息素养方面,信息技术整合理论是基础,尤其是课件制作理论基础知识是制作精美语文课件的前提,才能更有效地指导课件制作。对于课件制作软件的选用,PPT是首选,PPT课件足够满足日常教学需要;其次Flash,这是操作能力较强的语文教师的一个更新的追求目标。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需求,才能制作出满足语文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提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有效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善于应用网络课件资源,提高课件制作效率

对于课件来说,具有可重用性和伸缩性,因此可以采用“拿来主义”,尤其是网络平台上的海量语文课件,都可以作为参考课件下载修改应用。网络上语文课件资源很丰富,小到语文课件图片素材、声音素材、视频素材,大到一个完整的语文课件乃至系统课件,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可利用的现成课件资源。善于利用好这些资源,是提高课件制作效率的一个快捷通道。但是,笔者还是建议提高自身的课件制作能力,这样在面对良好的课件资源时才能应用好、整合好,不然也只能望洋兴叹!另外,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具有个性化的,体现语文教师风格和素养,因此,课件制作也需要体现特色,也要量体裁衣,才能符合自身的规格。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教师需要有自制课件的能力,制作课件的过程正是落实自己的教育思想,进行教学创新的过程。教学实践表明:如果给教师提供各类素材,教学时,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重新整合成符合自己教学意图的课件,这样的课件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高课件素材处理能力,强化整合技能

其实课件制作简单理解就像拼积木一样,把相应的语文课件素材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课件积木块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满足一定的语文教学需要,这就是一个课件作品。因此,需要语文教师具备课件素材处理、编辑能力,掌握常用课件素材编辑软件的操作技巧,这样才能灵活地制作出满足辅助教学的课件素材,并有效地整合成一个课件系统辅助教学,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其中,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和声音视频编辑技能是多媒体语文课件开发应用的基本功:图形图像可应用Photoshop专业软件编辑处理,或用一键傻瓜式美图秀秀软件加工,或用ACDSee等看图软件进行转变格式、调整大小等批量处理。另外,声音的录制、编辑、合成和视频的导摄录编都需要类似绘声绘影软件的应用,可以随心所欲地实现语文课件所需要的声音和视频素材。除此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课件辅助小软件的应用技巧,如:网络Flash下载、破解、修改技巧;FLV视频下载技巧;音视频格式转换技巧;屏幕录制大师操作技巧;等等。这种课件相关辅助小软件操作技巧学无止境。如果有时间和精力,建议语文教师学习一下Flash课件制作技术,以后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肯定是Flash课件制作技能将作为课件制作基本功。

4语文课件开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风格统一,协调一致语文课件讲究一个美感,这其中就要求风格统一、协调一致,特别注意的是图片与图片之间的整体性与协调性,背景音乐和图片的协调性,音乐、图片等素材的选择与课题的协调统计性,等等。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在设计课件时,笔者就注重课件动画环节的风格一致性,都用统一风格样式的动画、背景、音乐来展示小画家的不同作品,从而提升语文课件的教学辅。界面精美,画面简洁语文课件设计时不要把所有课件元素都散乱地放在一个画面上,要有针对性取舍,保持课件界面精美、画面简洁,为学生传递有效辅助教学信息,不要使课件显得非常花哨、凌乱。要使语文课件看起来主题突出,内容详略得当,大方自然,条理清楚,一定要把握好花哨和精美的度。交互性强,增强体验语文课件要注重增强学生体验,多设计交互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学习信息,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在设计交互时要考虑界面友好的因素,即良好的人机对话界面,使用者看到软件一目了然,很清楚地知道如何使用。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注意同一功能的按钮,使用同一种图形,并放在同一个位置。对于不具备指示性的图标最好有文字说明,以免引起异议。这样就能促进课件使用者快速掌握课件应用技巧,能更好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起到应有的辅助教学效果。注重拓展性和广泛性大部分语文教师还兼任班主任工作,课件制作周期要短,质量要精,因此需要提升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效率,课件开发应用时要注重拓展性和广泛性,也即可重用性。如制作语文《颐和园》PPT课件,由于很多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不可能笔者制作的《颐和园》PPT课件就适合同学年组授课的其他语文教师,但对于本节课的相关课件素材却可以分享,让其他语文教师再组织细加工完成个性化的授课课件需求。因此,在设计PPT课件时,笔者尽可能把课件素材模块化和积件化,使其具有重组拓展性和广泛应用性,大大提升语文课件制作效率,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5结束语

第5篇

一、利用图文导入,诱发兴趣

好的导入就代表着一个良好的开端,它不但能够开启想象的空间,而且还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更是沟通教学目标与实际的桥梁。利用图文导入,对学生或者老师都是一个新鲜的挑战,图片是一把万能的钥匙,它能够轻易地震撼人的心灵,直击心底。学生可以感受图文那种强大的震撼力,感受图片直观、形象、生动的体现以及文本中文字所蕴含的强大的、旺盛的生命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的出现,无疑使得图文导入更加的具体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也会使得课堂的气氛越来越活跃,效率越来越高。因此,利用图文导入的方式开始一堂新的语文课时,不但为老师的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方式,同时也借助于生动的导入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大自然的优雅、魅力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图文形式了解平时所看不到的大自然景象,另外对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进行着重地分析,配以特色的图片,可以将自然的端庄、灵活、俏皮等特点牢牢的刻在学生心中,从而也就促使学生想要迫切的了解自然,那么对课文的学习也会更加耐心专注,课堂的学习效率也会越来越高。

二、借助音乐导入,渲染气氛

音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可以帮助人类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缓解压力,一些舒缓的歌曲还可以使人身心放松、心情愉悦,一些劲爆的舞曲可以帮助人环节压力、振奋精神。所以将音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导入中,必定会带来不同凡响的效果。

将与课文相配的音乐制作于语文的多媒体课件中,这样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就会为本堂课所要讲的内容奠定一定的基础、渲染出文章中所要蕴含的氛围,使得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无论是现在的流行乐、乡村音乐亦或是其他的音乐种类,都需要老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耐心,去寻找与所讲课文相匹配的音乐。例如在讲解《林冲棒大洪教头》时,我们都知道这是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主要讲108条好汉锄奸惩恶的故事,所以就诞生了《好汉歌》,若将《好汉歌》加入到课件中,进行这节课的导入工作,首先听到这首歌孩子们就知道这是讲的《水浒传》中的故事,其次这首歌也给要讲的内容渲染一种正义的气氛,这绝对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三、视频导入,引人入胜

视频显然是结合了图文与音节而制成的,使得课堂不仅做到真正的有声有色,而且更加有情有意,视频元素的加入,使得语文课件不再直白空洞而是变得欲语还休、引人入胜。那么,很显然,将与课文相适配的视频文件加入到语文课件中,可以很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也会使得文章更加引人入胜,让学生究根寻底。

然而在寻找与课文相适应的视频文件时,老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视频的安全性,不能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困扰或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等等。另外,由于小学生所掌握的生字量并不是很丰富,所以利用视频导入课堂的形式也会缓解学生这方面的压力,将枯燥无味的课文转换为生动有力的音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犹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本,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踏上求知的旅途。如老师讲解《嫦娥奔月》这堂课时,其实小学生对于嫦娥已经是非常熟悉了,都知道那只是一个神话传说,并不知一个真实存在的故事,老师可以将嫦娥奔月的动画片插入课件中,用于导入这堂课,将画面直接、形象的出现于学生眼中,在嫦娥真正开始奔月的那一刻,学生就会犹如身临其境,仿佛真正地看到嫦娥在奔向月球一样,这对学生带来的视觉与心灵上的冲击都是巨大的,会让他们产生继续了解下去的兴趣与信心。

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生动形象;优化策略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尤其明确明白创设情景优化教学是提高语文教育最重要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目前这一问题还存在着很多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分析创设情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存在误区

在进行创设情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目前很多教师教学观念存在误区。例如,只关注传统教学方法,忽视“生动形象”教学。

2.缺乏对教材内容的研究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缺少注重教学内容的全面讲解,对于教材的研究不彻底,不深刻,以至于在搜集课外资料时也存在了阻碍。

3.缺少多媒体等先进技术的使用

目前,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忽视在教育过程中先进技术的使用。

二、创设情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解决方案

1.结合实际,重视课堂设计研究

结合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注重课堂设计研究,纠正教师教学观念是最基础的因素。首先,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如何,对于语文的爱好等等。在语文课堂上,突出语文新教程,新概念以及新要求,提高学生的兴趣。其次,突出课堂教学特点,注重对语文课堂各个环节的设计。例如,问答环节、辩论环节、抢红花环节等等,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和注意力。另外,也要注重研究语文课堂的设计思路。

2.提高对教材底蕴的研究

首先,教师要全面了解教材底蕴,搜集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创设情景课堂。其次,注重不同个性和不同兴趣的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情况,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其创新精神。同时,采用图文交叉界面和窗互操作,进行网络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注重学习进度和范围要随着教学的过程进行调整。

3.加大多媒体等先进技术的使用

加大多媒体等先进技术的使用是提高创设情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最关键的因素。利用现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地展现教材中的图片以及相关资料的视频。在上课之前,教师应该提前把语文课件准备完善,制成PPT课件,生动形象地还原语文教材内容。另外,关注世界科技的研发,及时引进先进技术来提高创设情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本人以如何创设情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为核心,分别展开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借助此文引起广大读者对此问题的重视。

第7篇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的不明确

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都是以课本为主,然后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对书本上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

2.教学方法守旧

目前,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也就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讲的一种方法。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有自己思考的空间。渐渐地,学生丧失了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于身边的事物也变得冷淡起来。教师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培养自身的素养与提高思维能力。

3.学生学习缺乏兴趣

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理解能力都是不相同的,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掌握教师所讲述的所有知识,再加上小学阶段的一些学生有爱玩的天性,在下课之后很少有学生花时间复习课上的知识,这样就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困难,不懂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他们会觉得学习语文是非常艰难的,课堂更是枯燥无味的,从而对语文缺乏学习兴趣。

4.学习缺乏主动性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讲述,课后布置的作业也比较死板,而且每一个学生的作业都是相同的,这样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导致学生渐渐习惯了这样的一种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定式,最后导致学生完全没有主动学习的想法。

5.课堂气氛沉闷

在教师的眼中,小学生永远都只是一个孩子,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而是以一种严厉的态度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中的主体,那些被呵斥之后的学生,胆子变得更小了,自己心里有想法也不敢说出来,课堂上更加不愿意回答问题或者提出自己的疑问,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述的内容。

二、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

1.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基础上。所以,要想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必须了解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情况以及对于事物的接受能力。了解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或者是对于语文学习的态度,再根据学生的需要建立气氛融洽的课堂,这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一个前提。

2.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不仅是将语文书上的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自行进行探究式学习,在探究实践中获取成功带来的快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人文关怀,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构建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师只有拥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才能使学生深入地开展学习。教师将教学思路用语言文字简单明了地表现出来,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轻松许多。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要认真备课,抓住要讲解的课堂内容的重点,从重点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使学生在环环相扣的学习思路中理清思绪,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

4.采取多种方式教学

在大数据时代,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融入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多媒体教学通过图像、声音、文字将课文内容以短片的形式表现出来,对于充满着无限好奇的小学生来说,能够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参与体验各种学习活动,可以自己扮演课本中的人物,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在自主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教师从旁进行点拨;探究式教学,适合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需要学生利用较多的时间去探索研究,了解发现新事物,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再到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学习所得,这种探究式教学对于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师友教学,一名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带一名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当小老师,负责帮助学习能力弱的朋友,往往学习效果比老师的讲解要更好。

第8篇

“负担”一词在词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一是承受的责任。比如,家庭负担、精神负担;二是所难以承受的东西;三是用以形容人的累赘感,不和谐感。无疑,过重的课业让学生难以承受,于是学习成了负担,学生越厌学,课业负担越重,形成了这样的恶性循环。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屡次减负下,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呢?

一、课程改革的副作用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设置了三级课程管理,在一线教师不很科学的解读下,名目繁多的课程让人眼花缭乱。师生忙得团团转,却不明确到底在干什么,为了什么。教师、家长心中所谓的“主科”学习得不到时间保证,只好大量布置家庭作业。如此,学生不堪重负。

二、家庭教育的急迫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考好成绩,找好工作。于是,家长们对送孩子上辅导班、特长班,买复习题的行为趋之若鹜。忙了一天的孩子回家做复习题,累了一周的学生,周末上特长班。这样的家庭教育急迫之下,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岂能不重?

三、教师的考核机制不配合

素质教育满校园,不再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要看学生的成长发展。现在的期末测评试卷上不准出现成绩,不准向学生公布成绩,但教师期末的考核中仍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以成绩论“英雄”。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教师考核,又怎能不让师生埋首于过重的课业中呢?

四、课堂效率的低下

减轻学生负担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其根本原因之一是课堂教学的无趣和低效。只有教师认真备课、上课,认真钻研教材,课堂学习效果好,学生的问题就少,作业就少。相应地,师生的负担就轻。反之,教师忽略了课堂教学,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和应付考试上,学生的课业负担苦不堪言。

1.学校语文教学要大胆改革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是学好教材中的课文就能行的,语文课堂的学习无非是以课文为例教会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正确的语文思维习惯,为学生的终身阅读能力奠基。所以,我想学校的语文教学要大胆改革。教材内容要选择性、创造性地使用。再者,语文作业的大胆革新,教师都反映语文作业类型多,不仅学生写得累,老师批阅得也累。在教学中,我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主题式、活动式日记提供了学生写的素材,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孩子们乐写,也就不觉得苦了。每学期规定的八篇习作,我不再让学生抄到作文本上,而是注重习作的体验过程,最后编辑整理成主题作文集。每次学生都要求我读他们的日记、习作,他们望着我的时候,不仅是他们,对于我也是一种教学的享受。

2.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转变教师教学思想是“减负”的根本。有的教师一听说要“减负增效”认为这是矛盾之想,其实不然,教师的职责不是把课本上的知识重复讲出来,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确立自己正确的教育思想,减负增效是可以实现的。

教师在课堂上要彻底摒弃对好学生褒奖有加、对后进生横眉竖眼的做法,而应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营造一个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体会到尊重、信任、理解和关爱,受到激励、鼓舞,点燃智慧的火花,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不可否认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也就是我们要“因材施教”,给学生不同的学习目标,以不同的学习标准评价学生。

在阅读积累的评价中,组长不但要背得流利,还要背得有感情。需要帮助的学生能背过便可以通过,如果背得好,那就可以得到奖励了。

4.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

家长要客观地认识孩子,承认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因为每个孩子所拥有的智力背景是不同的。相同的知识,不同的孩子理解接受能力也不同。只要孩子尽了最大努力,不必要对其加重过量的作业负担,只要他达到所能达到的水平就可以了。支持与鼓励是孩子最需要的。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语文教师;教学改革

Abstract: “The Primary Chinese Curriculum and Its Teaching Theory”is the key course of primary education specialty in higher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course should not only take into accoun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the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demands for teachers, but also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combination and the connection of pre-service education and in-service teacher development. As for the discipline aims, we should not only lay a solid foundation of teaching ,but also cultivate the developmental potential of students. As for the discipline contents, a complete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cluding main courses, selective courses ,practical activities, research topics and academic activities so as to meet the demands for students’ development. As for teaching method, it should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primary Chinese, and coustrust a teaching mode with reflective practice as the core;as for teaching assessment, it should serve the in-servic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primary Chinese teachers.

Key words:Primary Chines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Chinese teachers; teaching reform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重要的、并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承担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效果,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他们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进程。

一、课程建设的基本依据

在构建与实施“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一学科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以如下理论与现实两方面的因素为思考基点。

(一)理论依据

1.深入研究基础教育阶段小学语文学科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变与发展,洞察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状况与走向,以便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上贴近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并体现出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

2.深入思考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所发生的变化,针对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所提出的新的要求与挑战,构建合理的学科课程体系,以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具有能够胜任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任务并能适应语文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教师基本素质。

3.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长期性的角度上,兼顾职前教育与职后专业发展,将职前教育置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中进行整体考虑,在职前奠基阶段的本科教育过程中,准确把握应使学生获得怎样的知识和技能、奠定怎样的专业发展基础,以便打破原有的终结式培养模式与思路,体现出课程的基础性与发展性,使师范生既能应对现实挑战,又具有发展潜力。

(二)现实依据

1.从课程取向上看,现有的小学语文教法课,仍未能走出终结式培养的基本模式。表现为:往往以理想状态下完美型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尤其是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素质)为终结性的培养标准,而很显然,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四年的奠基阶段是不可能达成的。这一课程取向源自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认识上和理解上的不足,其后果是:在不断的技术性模仿与训练中、在严格的理论识记和行为规范的要求中,师范生虽然暂时成为了合格的知识传递者甚或教学能手,但从长远来看,后劲往往不足。其原因是,这种急于求成的终结性培养模式导致了那些对于教师发展而言更为重要的东西在过程中的失落,诸如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决策能力、研究能力等。

2.从课程内容上看,现有教学法课,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逻辑性、理论知识的学术性,过于注重规律与原则的教学,从而使课程封闭于固有的理论体系中,走进了枯燥、陈旧、繁琐的、理想层面的象牙之塔,远离了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和丰富的教学实践本身。如此去武装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等同于以整齐划一的方式训练教师的思维与教学行为标准,其结果自然是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实践性知识、创造性、决策力的极其缺乏。尽管他们也许能够遵照相关的原则与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但他们所具有的是遵照执行的教学观,是教育教学的执行者而不大可能成为创造者,所进行的语文教学也往往会走上固定僵化之路,鲜有活力。

3.从课程实施上看,现有的教法课,过于强调对学生进行外在的灌输与塑造,漠视了对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唤醒与发展,淡化了学习者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感悟和实践环节,而在评价上又过于关注固有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这里隐含着一个错误的认识,即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娴熟掌握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教育实践,但事实上,教育教学的理论却恰恰产生并发展于教育教学实践本身。这种认识上的不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表现为重传递轻研究,重理论轻实践,重统一要求忽视个性发展;表现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差,教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动力未能得到真正唤醒。

基于如上思考,我们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从目标到内容上进行了重新定位与调整,从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上进行了改革与思考,力图充分体现出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研究性与发展性,以期能更贴近当前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现状,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师的需求。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目标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以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形态与教学形态为其主要研究内容。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师范生对小学语文科课程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能力,奠定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基础并使其具有较为深厚的发展潜能。具体表述如下。

1.培植师范生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兴趣,会做经师,更为人师;

2.了解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熟悉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能根据具体的社会环境、学生情况、教育条件等选择、利用、开发相应的课程内容与资源;

3.深刻理解小学语文课程对儿童发展的多元意义,掌握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并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4.充分认识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话与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以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特点,了解并能够辩证分析针对如上教学内容常见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了解小学生学习如上内容时的心理过程并能据此进行合理的学习指导,能够对如上五种教学内容进行独立的教学设计;

5.了解小学语文教学常规,具有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如独立分析教材的能力、备课编写教案的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与课后反思能力等,具有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扎实基本功,如语言表达、三笔字、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

6.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意义、内容及方式,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评价内容、选择恰当方式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评价,能够从不同角度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讨论与评价;

7.明确小学语文教育科研的意义,培养师范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使其具有日后在实践中发展的潜能;

8.了解本地区小学语文教育状况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内教改的新经验、新观点、新趋势,激发师范生参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愿望。

在上述目标的达成过程中,一方面要培养师范生未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学科理论与技能;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教育理论的熏陶、实践与反思能力的养成以及语文教育研究的尝试等,使其具有运用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探寻和剖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诸多问题的能力和专业发展潜能。

(二)课程内容体系

为达成如上课程目标,我们所构建的学科课程体系由以下内容构成:学科主干课、学科选修课、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与学术活动。这四块内容作为整体的课程体系,贯穿于大学阶段的二至四年级。见下表。

1.学科主干课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旨在使学生全面整体地了解和认识小学语文课程,并具备基本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和教师角色意识。主要内容为:(1)小学语文课程沿革与发展;(2)小学语文课程目标;(3)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与语文教材;(4)识字与写字教学;(5)阅读教学;(6)作文教学;(7)口语交际教学;(8)语文综合性学习;(9)小学语文课程评价;(10)小学语文教师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在学习“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能根据相关理论,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自身特点等进行独立、有创意的教学设计能力,并通过微格训练的形式,强化学生相关的教学实践技能。主要内容:(1)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案例的比较分析;(2)指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并编写出教案;(3)分组进行微格授课,师生点评,并进行比较与反思。

通过如上两门主干课的学习,可以奠定学生初步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技能,为后续课程和真实情景下的教学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2.学科选修课

“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和解释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内部心理机制及其与课程、教材、教法、学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的改进、学法指导等提供心理学依据。

“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方法”:为培养“研究型”小学语文教师进行理论上和方法上的导引。

“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专题研究,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对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比较分析,旨在引领学生能更好地识别、理解、把握、处理好小学语文教材,并具有初步的编制语文教材的能力。

“小学语文案例分析”:对具有代表性的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进行讨论与分析,整合并加深学生头脑中相关的理论认识,建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

“识字与写字教学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小学作文教学研究”“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指导”“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等:均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基础,对不同内容的教学进行深入的、拓展性的专题研究,既关注教育教学的现实本身,又关注当下课程改革及前沿理论的发展,以使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对相关内容的教学进行独立思考和准确把握。

通过如上课程的选修,学生至少能在有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多个方面获得进一步的拓展,并具有较为深入的思考与研究能力。

3.教学实践活动

教育见习:2周,安排在2年级第二学期。主要内容:(1)了解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并写出书面报告;(2)至少听4节语文课并与授课教师交流听课感受;(3)将自己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感受、疑问与思考形成书面报告提交。见习活动要达到如下目的:对语文教育教学形成直接的体验与感受,并产生初步的思考,以为相关理论课程的开设奠定必要的感性基础。

教学模拟实践:集中安排在“语文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学科主干课上,以微格训练的形式为主,旨在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强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常规,要确保每位同学都能经历一次以上较为成功的模拟实践。这种模拟实践也可根据教学情况在其他课程中进行。

教育实习:8周,安排在4年级第一学期。主要内容:(1)深入了解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整体把握语文教学对小学生产生的影响;(2)与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与交流,建立起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意识和专业发展意识;(3)至少听12节语文课,讲8节语文课,并能相互评课和独立进行课后反思;(4)能通过不同方式发现小学生语文学习及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和宝贵经验,也能发现其中的不足或困惑,并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或毕业论深入思考和解释。教育实习活动要达到如下目的:为师范生从大学到小学、从受教育者到教育者、从“准教师”到“教师”搭好桥梁、做好衔接,如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整合、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获得、教师角色的转化与确立、真实教育环境中自身内部冲突的发现与解决等。这一过程不仅是理论向实践的回归,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与跨越过程。

“理论知识是从业资格的基础,而专业实践本身是所有知识指向的终极目的。”[1]增加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实践质量,直接影响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效果,更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和走向。

转贴于 4.语文教学研究与学术活动

小课题研究:主要分布在3—4年级。一方面,鼓励并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课题的申报与研究;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或将自己所研究的课题提供给学生。我们的宗旨是: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并经历一次研究过程,着眼点不在结果而在于过程的指导和研究意识的激发。

毕业论文撰写:相当部分学生在理论的学习、实践后的反思或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会选择有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方面的题目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学科教师将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全程指导。

学术讲座:贯穿于1—4年级。邀请一线教师或相关教学法专家进行学术讲座,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现实关注,强化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信念,拓展学术视野,培植学习与研究意识。

语文教学研究与学术活动将使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具有充足的发展潜能和发展动力。

以上学科课程体系的四块内容是彼此衔接、相互渗透的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它所追求的是:培养以整体形式而存在的、不断生成与发展的未来小学语文教师,他们应当具有良好的语文教学观念、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一定的实践性知识以及教学反思与教学研究的良好意识与潜能。就此,我们一方面要强基固本、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引领导航、提供持续发展之动力。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前已述及,以往的教法课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并已严重影响了职前教师教育的有效性和职后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此,我们以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研究性与发展性为基本准则,将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微格训练、实践与研究活动等结合起来,进行了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革。

(一)密切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课程从封闭走向开放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的内容来源于、并最终指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本身,因此它不能仅存于大学课堂和书本之中,而应建立起与现实的联系。也就是说,它不应仅以固有的、封闭的理论形态而存在,而应在丰富的、动态的语文教学世界中获得解放。

这就要求:第一,从事本门课程教学的教师要对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有较为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并掌握足够量的教学案例,以实践为基础进行教学与研究;第二,参与本学科课程教学的不仅要有大学教师,还应有工作在一线、具有丰富的感受与实践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第三,要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了解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现实情况,并对有代表性的现实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就此,我院师生定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走访“基地校”,深入到课堂和教师备课小组,了解小学生语文学习状态和教师教学情况,我们也常常邀请小学语文教师到我院进行说课、讲课,并进行课后交流。在这些交流中,建立起了一种互动互助的共同发展关系。这样做一方面使我院师生对小学语文教育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教与学更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也培植了师范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情意,而更为重要的是,它使本门课程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理论的象牙之塔中获得了现实的解放,教与学开始变得更加鲜活生动。我们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本身正是小学教育专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摇篮。

(二)强化发展主体的参与性,构建以反思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相应环境下的主体自我发展,职前教育阶段理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发展意识,培养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能力。为此,必须重新认识过去那种“理论必然决定实践”的理想假设,改变以“理论灌输”和“教学技能的机械模仿”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师范生由“被规范、被加工者”发展成为自主性凸显的“主动发展者”。

1.语文教育观念──从灌输、传递走向建构与生成

毋庸置疑,有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基础性知识、理论与观念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是重要的,它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问题是,如果这些知识、理论与观念不是“被传递”和“被灌输”的,我们该怎样促成学生的内发性需要,“使其内化成为师范生所认同的教育理念,为其专业行为提供一个理性支点”[2]?我们认识到,教育理论只有真正唤起教育实践主体内心的参与、价值的认同和精神的再生,真正引起其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的深层思考,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而那些直接的告知和给予往往是徒劳的。因此,本学科课程不应是一套原则规律、操作规范的照搬,我们所应关注的是师范生主体内部教育教学观念的建构与生成状况和他们对知识价值的发现过程,而不是知识本身。

我们认为较为合理的做法是:以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直接观察与体验为学习基础,以知识理论的讲授和探究为主线,以案例分析与教学实践(含模拟实践与真实情境中的实践)为主要形式,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促成学生主体语文教育观念的建构与生成。具体说来,就是要打破纯理论、单方面灌输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将演绎法与归纳法相结合,将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辨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行动中的实践反思相结合,广泛采取除自学和必要的教师讲解之外的更加丰富的教学形式,如现场观察、案例讨论、教育调查、合作研究、教学实践等,以便创建一种以教育主体的自我建构为中心、多种教育形式交叉互动的教学情境和教育过程,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师范生内隐的语文教学观念的确立,在不断地感悟、学习、实践、反思、修正过程中,促成他们头脑中有关理论知识的整合、认同与建构,实现个体教育知识与观念的统整与提升。

2.语文教学基本技能──强化与更新

语文教学技能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学科教育学的有关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也是“高师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3]职前教师教育阶段要切实加强师范生未来工作所必备的教育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为他们步入职业生涯提供必备的专业支持,同时我们也要根据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情况,对这些基本技能进行适当调整与更新。

我们的基本做法是:第一,明确语文教学基本技能的内容。包括: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如朗读、演讲、沟通、文字(含网络)信息的搜集与处理、三笔字等;基本的教学能力,如教材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编写教案能力和教学实施(导入、发问、强化、组织调控、作业编排与辅导)能力等;另外,还要求学生能具有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媒体的能力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第二,制定基本技能训练的质量标准。语文教学基本技能是在四年的职前教育阶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入学阶段我们就把相应训练内容所应达到的最低标准提供给学生,使其能合理安排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根据自身情况择期参加学院组织的达标测试,四年内要完成所有基本技能的达标。第三,建立科学的技能培训机制。教学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学生主体在一定的理论引导下通过自主训练与切身实践而达成的。因此我们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给学生以必要的理论指导并安排相对集中的微格训练。同时,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指导也体现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总之,“专业化的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4]而在职前教育阶段,我们应给予必要的加强,以培养出具有扎实的语文教育教学技能的小学语文教师。

3.实践、反思与研究能力──持续发展的动力

教育理论促进教育主体的建构和提升不是直接实现的,而以实践为中介。“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5]而“对教育的理解,只有在丰富的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才能真正获得。”[6]因此,小学教育专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要加强实践课程的开发,并通过实践中的反思、建构与生成,促进职前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并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

我们认为:一要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直观体验和认识;二要尽可能多地采取案例教学形式;三要增加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强调反思环节;四要组织各种针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现实状况的研究研讨活动。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直观体验和认识,是学习本学科课程的感性基础。因此在学习本学科课程之前,我们安排2—3周的时间组织学生到小学,深入课堂,接触小学生和语文教师。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对当前小学语文教与学的基本状态有一个全方位的直观了解,另一方面也会促成他们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一些初步思考,从而唤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自觉并培植起初步的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情意。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的分析与讨论,缩短了理论教学和教学实践之间的距离,而且,伴随着一个个鲜活案例中所隐含理论与基本原理的被揭示,学生头脑中有关小学语文教学的观念也进行着不断地重构与生成。不仅如此,它还能增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反思意识和创新精神,增进解决小学语文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品质。

以微格训练为主要形式的模拟教学实践,要求师范生能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独立分析,并根据相应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在模拟实践过程中还要体现出相应的教学理念,并接受师生的质询与评价。这是对理论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过程,也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

真实情境中的教学实践是学生语文教育观念的全面展现过程,同时也是教育教学观念的进一步整合与修正过程。至关重要的是,要切实加强指导过程,强调时效性,以使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能基本建构起职前阶段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理性认识并进一步丰富实践性知识。

以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现状为大背景的各种研究与讨论,贯穿于职前教育阶段始终,但集中安排在三、四年级。这种反思与研究是基于实践基础上进行的,一般以小组形式在学科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的则与学生自己的毕业论文结合起来进行。这个环节能较好地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研究经验。

以上几个环节构成了本学科课程的“实践—反思—研究”系统,这一系统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拓展、改造、提炼和唤醒着师范生原有的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实践性知识和新的教育思维方式,实现着教育主体的建构与提升。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所关注的是:第一,实践性知识的建构。“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开发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也许比灌输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以及模仿教学技艺更重要。”[7]而实践性知识只有通过实践这一环节才能得以建构,诸如对小学语文教育的信念、教育教学中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教学过程中的情景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等。第二,反思与研究能力的加强。我们认识到,教师发展的动力不在于学会怎样去运用新的理论知识,而在于从经验中学习和对自己的实践加以思考的能力。这是由小学语文教育的复杂性、审美性和创造性所决定的。而只有对教学实践本身的行动研究才是创造与发展的源泉,它也就成了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动力基础和成为一名创造性教师的必要条件。

4.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封闭、独立走向自主、开放、合作

我们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能仅仅靠“外塑”的形式去达成,而“要从一种外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的‘灌输’或‘训练’转变为一种内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的‘发展’。”[8]这就要求本学科方向课程必须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要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采取多种形式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环境,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学习内容由封闭变开放,学习形式由独自状态转变为更多的合作形式。这种自主、开放、合作的学习形式其益处在于: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意识;可以养成基于不同背景的思考与研究能力;可以培植学生的怀疑精神与创新能力。而这正是教师职后进一步发展所应必备的基础。

(三)建立健全评价体系,使评价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教学评价是学科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往本学科的课程评价在内容上重在考查学生对小学语文课程知识和教学理论的掌握情况,在评价的方法上以书面闭卷考试为主,而评价主体又较为单一。这种关注了终结性而忽视了过程性、关注了现实性而忽视了发展性、关注了内容的固定性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情意与创造性的评价方法,很显然不利于职前和职后教师的专业发展。

对此,我们认为:第一,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评价学生对有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的掌握情况,更要加强对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同时,要把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态度、兴趣和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以及完成各种学习、实践任务的质量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第二,评价形式与评价主体多样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期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书面考试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查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从而对学生作出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使评价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李·S·舒尔曼.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王幼真,刘捷,编译.比较教育研究,1999,(3):36—40.

[2]阮成武.小学教师养成方式变革与初等教育学课程使命[J].课程·教材·教法,2002,(2):65—68.

[3]罗雅萍.关于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5):49—53.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8.

[5]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2001,(11):45—48.

[6]宁虹.重新理解教育──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1,(11):49—5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