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7 04:39: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先进技术人员工作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为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2004年铁道部出台了《铁路中长期规划》,拉开了我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大幕,巨大的干线电力机车采购量给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但按照国家“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指导思想,要求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在更高起点上实现中国铁路的自主创新,与世界先进铁路装备技术水平接轨,由“中国制造”向 “中国创造”转变。为此,企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实现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真正具备系统自主创新能力,拥有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
自2004年起,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下称株机公司)抓住国家振兴重大装备制造业、铁路跨越式发展等历史机遇,瞄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技术,并以此项目为平台,通过高起点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社会需求和企业发展的、以提升自主研制高性能轨道交通装备能力为核心的创新之路。
在电力机车制造领域,国际知名企业主要集中在欧洲,其中西门子公司无论在技术实力还是市场份额上均处于领先地位。株机公司多年来虽然一直是我国电力机车制造的领头羊,但与西门子等国际巨头相比,无论在核心技术还是管理水平上较国际先进技术仍有着很大差距。
面对现实差距,株机公司提出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走完国际顶级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几十年历程的目标,着力以技术引进为契机,积极自主创新,在联合设计、联合生产中积极消化吸收核心技术、先进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理念,缩小与这些顶级企业的差距,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目标。
株机公司把目光瞄准西门子公司并锁定其所拥有的当今世界上最先进、最成熟的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技术,按照国家制定的“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在原铁道部的直接组织下,开始了我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程。
(一)明确消化吸收方向重点
株机公司在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过程中,虽认真拜师学习,但不盲从。注重广泛消化吸收的同时,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集成,提高自主研发综合能力。立足于这个基点,把“引进的国外技术必须是国际上领先、成熟的轨道交通装备技术”作为引进先进技术的策略。同时将消化吸收分为两大模块:一是核心技术模块,包括大功率交传机车技术总成、总体设计等。二是主要产品及关键零部件制造能力模块,包括轨道交通装备的工艺、工装制造,通过承接世界高端先进技术和制造技术,实现株机公司规模发展,为今后大功率交传机车平移异地打下坚实基础。
(二)整合资源流程
2004年,为便于全面展开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株机公司对研发组织结构和内部流程进行变革性调整。按项目管理需要,对各事业部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资源整合,调整到株机公司技术中心,下设机车、转向架、城轨、磁悬浮、动车组、电气、制动开发部和检测试验站,在管理层实现了由职能管理向项目管理的转变,建立了集研发、项目运营为一体的技术开发体系。从消化吸收阶段开始,通过多学科、多专业并行参与,实现全面掌握国外先进技术目标,进而成立按专业设置的项目组展开工作。各项目团队共同组成一个开放、动态和柔性的机构,各专业项目组可根据项目的需要灵活地调配成员进入或脱离项目团队。
(三)建立联合设计运行机制
大功率交传电力机车技术引进的技术难度大、安全性能高,涉及多个科技领域。为有效挖掘和运用社会资源为企业服务,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技术资源和开发体系,缩短全面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时间,株机公司与国内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签订专业领域内的长期合作协议,广泛开展产学研实体性的国内合作。先后与西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合作,完成了HXD1机车通风系统的DFD仿真计算和试验验证,成功地掌握了通风系统关键技术的国产化研究,实现了多个领域的重大突破;解决了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的通风散热系统、司机室、空调气候仿真、地铁车轮噪音研究、RAMS/LCC研究等方面的关键技术。
(四)加大引进消化技术资金投入
株机公司有过与国外先进企业技术合作的经历,对资金投入所带来的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效果认识比较深刻。面对此次重大契机,为确保消化吸收的效果,株机公司多渠道、多途径筹集资金。仅2006年至2008年,先后向国家、地方申报并获得国债、扶持资金、专项引导资金共计17416万元。企业自身也不断加大投入,引进费用和消化吸收的资金比例达到了1∶3.06,而我国工业企业的普遍标准为1∶0.06。大量资金的投入,带来了明显效果。
虽然我国在轨道交通装备业方面具有诸多条件优势,比如市场潜力大、制造体系完备、市场集中度较高、设备国产化率高等,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处于发展中的初级阶段,主观条件以及优势方面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重点表现为:技术水平方面,一些关键零部件还未形成独立的生产制造能力,核心技术还基本依赖国外;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少,比例低,人力资源结构单一;知识产权极为薄弱,国外竞争对手不断侵入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市场,并在技术上形成包围趋势等,都让国外的轨道交通装备巨头拥有长期垄断国际市场的机会。
在这种新形势下,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的共识。而作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的两大企业之一,为全面掌握世界先进的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和城轨车辆技术,打破核心技术长期靠国外引进的局面,株机公司在坚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核心技术的前提下,立足重大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自主创新,使自己拥有国际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体系,着力突破核心技术的国际垄断局面。
(一)组建攻关研发小组,攻克核心技术难关
大功率交传机车的总成、车体、转向架、牵引电机、变压器、网络控制系统、制动系统是引进项目的核心技术,掌握这项技术至关重要。株机公司将此作为重点级科技开发项目立项,成立了以总工程师挂帅的攻关小组,集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产品研发、工艺制造等技术精英展开工作。比如,攻关人员立足于现有技术基础,根据西门子公司转让的设计技术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在设计材料的选型、设计参数的确定、设计工艺及装备制作、设计产品试验验证上作了大量消化吸收基础上的二次创新。借鉴2004年开始引进的西门子先进技术,在不到五年时间里,株机公司先后研发了HXD1、HXD1B、HXD1C三种类型的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其中1633kW牵引电机国产化率达到92%以上,并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达到或部分超过西门子公司的水平;HXD1C六轴7200kW交传机车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二)创新设计方法和手段,缩短产品研发周期
株机公司在自主研发的平台上,一开始就站在高起点,自主设计广泛采用国际标准。在HXD1B型机车自主设计过程中,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标准(如IEC、UIC、EN标准等),构建了株机公司自主的六轴、八轴交传机车设计标准体系,做到了同一轴系机车设备布置的统一化和标准化,减少了不同设计项目的研发周期和研发成本,大幅度降低了工装模具及生产费用,全面实现了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
在此基础上,创新设计方法,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面对全面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时遇到的关键设计技术和设计方法瓶颈,株机公司建立集结构分析、干涉检查、流体分析、电磁分析、电气分析、轮轨分析于一体的电子样机仿真模型,实现了关键系统和主要部件产品的自主设计。采用仿真模型技术,使株机公司掌握国际一流的设计方法,产品研发周期、质量、效益等经济技术标准远远超过同行业水平。比如,交流传动六轴7200kW机车从研发到顺利下线只用了四个月。
(三)深入研发相关技术,填补引进项目空缺
针对全面掌握大功率交流机车的核心技术受到外方限制的问题,株机公司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DK-1型机车电空制动机基础上,重点对分布式动力及电子制动系统的集成技术、关键电控部件及其技术进行了深度研发。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大秦线——重载组合列车机车制动系统与同步控制系统适应研究》,成功研制出具备完善的微机模拟控制和网络通讯功能的自动式电空制动机DK-2型机车电空制动机,2008年完成装车试验,实现了对机车制动机监控和故障检测、诊断、记录及单机自动测试与制动系统的远程控制,现已替代进口产品,大幅度提高机车国产化率。此外,在转向架方面,株机公司依托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建立了交流传动系统软件仿真平台,对关键技术部件进行了大量的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全面掌握了各种设计计算方法,同时对未转让的部件(例如车轴及其喷钼工艺等)进行了国产化研制,打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封锁。
(四)建立工艺技术平台,研发取得新突破
产品工艺技术的掌握是形成制造能力的关键因素,在实施引进项目的过程中,株机公司对HXD1型机车批量国产化制造工艺文件进行了细化与完善;开展了9600kW HXD1B型、7200kW HXD1C型机车,包括总成、车体、转向架、电机、变压器等工艺设计、关键、难点工艺改进与攻关、制造能力规划与提升等在内的工作;组织了HXD1B型、HXD1C型机车各类工装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研制工艺装备242项、改造工装14项;通过工艺优化和扩能改造,形成了月产60台六轴大功率机车的生产能力。同时大力开展自主化制造工艺攻关,通过创新工艺技术,形成了车体焊接补偿工艺、中央线槽及司机台预组装工艺、薄壁不锈钢管弯制及焊接工艺、调试工艺等交流机车制造标准工艺模块;构建了国内领先的交流机车车体制造、总成装配、调试制造工艺技术平台;开展了转向架构架焊接工艺补偿系统、构架不退火工艺等项目的研究,为形成批量制造能力打下了坚实牢固的基础。
截至2009年,株机公司已拥有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和铝合金车体A型城轨车辆等国际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研制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技术水平达到了同行业的领先地位,HXD1B机车、HXD1C机车以及深圳地铁1号线(续建)车辆等成为株机公司自主研制高性能轨道交通装备的代表产品。
株机公司在实施重大项目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使企业真正具备系统自主创新能力、拥有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而且以重大项目为依托,促进了相关机制和平台的建设,实现了企业创新文化软实力的飞跃。
(一)构建知识共享平台,完善激励机制
株机公司围绕“创新型企业”目标,抓好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技能操作三类人员的挖掘和培养。为了提高研发人员的整体水平,培育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使多年积累的专业技术知识得到有效传承,公司建立了知识共享平台,将专家知识、经验知识、行业及国外相关领域内的前沿知识进行分类管理,形成共享知识库。其中部门重点建立了设计失效案例库,安排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在企业网页、宣传栏和公告板等平台共享实际工作经验。
此外,株机公司有针对性地根据员工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实施人才团队职业化培训,激励员工自主创新;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员工境外学习考察和培训管理;编制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内部培训教材。与此同时,公司还完善了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绩效工资为激励、辅助薪酬为补充的多元化薪酬分配体系;构建和完善了工程技术人员职业生涯发展通道,按照职业通道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类。
(二)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株机公司的文化导向就是鼓励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对敢为人先、干事有成者,多加支持;对富有闯劲、偶有失误者,要多加包容;对不甘现状、遭到挫折者,多加保护。努力做到继承前人,又不因循守旧;借鉴别人,又有所独创。让创新成为企业的一种文化和品质,成为一种生产力和竞争力。
1.积极调研中西方文化和管理的冲突与融合,提炼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案例故事,汇编成册并进行培训。
2. 在实施全员绩效管理时,设立了“允许犯错,但不允许重复犯错”的绩效考核原则,健全各种评价、保障、激励机制,在物质和精神上鼓励暂时未能取得成功的研发人员,宽容对待他们由于知识局限和经验不足出现的设计失误。同时培养研发人员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意识,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
3. 以“培育具有现代工业文明特征的职业化员工团队”为载体,依托建设创新型企业的目标,引导员工树立“本职工作=日常工作+改善”的学习型组织新观念,提高员工职业素养。
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是随着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类特殊的人员群体。从企业信息化所涉及的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来看,企业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技术支持及操作层人员,这是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人员,是信息系统的直接使用者;二是信息管理控制层人员,包括信息管理人员与核心技术人员,这是企业信息化工作的中坚力量;三是信息化战略规划层人员,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一般来说,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是成就动机强。与其他员工相比,从事信息化的专业技术人员更有一种表现自己的强烈欲望。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拥有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效率的信息管理知识和管理技术,他们往往有着发挥自己专业特长、追求事业成就,实现自身价值的目的,并强烈期望得到企业的承认和尊重。二是所从事工作的挑战性。信息化技术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先进技术基础上产生的,具有虚拟性、全球性、交互性与开放性等特点。因此,与其他员工相比,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攻克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三是工作成果不易量化。信息化建设工作,技术含量高,实施难度大,对从事工作的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极大程度上依赖于专业技术人员自身的智力投入。信息化工作成果不易直接测量,而且对于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信息产品,往往是众多实施团队和技术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易分割,这也给衡量个人工作业绩带来了困难。
2国有企业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存
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远远低于行业市场劳动力价位,尤其是在以薪酬为核心的激励体系方面问题突出。由于激励不足,国有企业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人员流失问题又相当严重,科研部门流失的情况尤为突出。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近年来有不少科研开发和项目实施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外流。人才流失的原因有诸多因素,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认为工资薪酬待遇偏低,所付出的劳动与所获得的报酬不相符合,自身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二是个别单位对人才的使用不当,人才作用难以发挥,个人成长发展的空间受限;三是外部公司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提供了较好的福利待遇,更能满足人才的需求。
3构建有效的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企业目标的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激励方式多种多样,各有功能和针对性。企业只有找到适合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需求和自身特点的激励策略,才能够形成有效激励。
3.1个人成长激励
重视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应充分了解员工个体成长和职业发展的意愿,依据专业技术人员的潜力对其职业生涯进行设计,动态调整,尽量使他们目前的工作与其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吻合。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开发。企业应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给予员工获得成长的机会。
3.2工作环境激励
积极营造一种激励专业技术人员的环境。努力形成一种强烈的舆论导向,激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自我潜能挖掘,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工作热情和创造性。在人员的使用上,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淘沙取金,存优去劣,应该加大竞争力度,把素质好、能力强的人才优先安排到重要岗位,为信息化工作和企业的总体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保证。
3.3绩效薪酬激励
关键词:煤矿;机电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TD6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作为煤矿事业发展最快的几个国家之一,对煤矿的技术要求一直是精益求精的,然而我国的煤矿事业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国的煤矿机电在设备上存在着设备老化、机电设备小型化、功率较小、不能充分利用、管理不规范等缺点和问题,对今后我国煤矿事业的健康发展存在着很大的隐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将越来越明显,我国煤矿事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将会越来越弱。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将是我们煤矿事业在发展上的重中之重。
1积极创新,努力发展煤矿机电技术
我国从建国开始就一直在提倡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增强我国企业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化。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是否强大,在于这个企业的效率有多高,成本有多低,市场有多大,只有这三方面都强大了,这个企业才能持续变强变大。因此,我们在自身发展的情况下,要积极引进外国先进的煤矿机电技术,如美国的煤矿机器人技术比较先进,澳大利亚的机电设备检测系统很强大等,这些我们都可以引进,以加快我们煤矿机电技术的发展。我们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要研发自己的煤矿机电技术,积极创新增强本身的技术,如我国的光纤技术发展很快,这样更加适合我们的井下作业。加强对机电技术的研发投入,早日拥有自己的先进技术,领先世界一步,我们的竞争力就会强上一分。同时我们要结合自己本身的情况,努力在工作当中做到积极进取,增强效率,小的创新也能改变企业面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积极进取,加强对煤矿机电技术的管理
2.1 我国煤矿事业在机电技术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2.1.1 设备老化,不能及时更新,维护不到位
随着我国煤矿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煤矿事业的当中,煤矿企业为了谋求更高的利益,往往将煤炭的生产任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因而忽略了对煤矿机电技术的管理工作,以致机电设备得不到有效的更新,并且机电设备一直处于“夜以继日”的工作状态当中,设备负荷过重,且设备得不到妥善的维护,导致各类矿难的发生。并且由于设备的老化,从而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不断下降。同时因为企业对煤矿机电技术的管理体系不完善,对机电机器即使有所维修也只是简单地进行检查,从而忽略了机电技术在应用当中存在的诸多隐患,最终导致企业事故的发生,并影响企业的规范发展。
2.1.2 员工素质不合格,技术人员供不应求
由于国际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企业为了达到利润的最大化,企业的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煤矿的开采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面对着企业的不断扩大,企业员工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而技术人员更是企业引进的重中之重。但是很多企业的扩展规模与煤矿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并不成比例,员工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很多企业为了扩大自己的利润,对这些问题熟视无睹,因而导致员工人数虽然达到了要求,但是员工业务素质的普遍下降却是中国煤矿事业的现状,很多员工都是无证上岗,由于对技术的不熟悉甚至是不懂,从而导致各种人间惨剧的发生。这也是机电机器不能得到有效维护和运用的原因,因此也没有所谓的创新,老机器不会用,新机器更无从谈起,最终导致企业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2.2 规范我国煤矿机电技术的管理
2.2.1 建立完善的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体系
古人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煤矿企业如果想做大做好,首先得完善自己的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体系。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是一个企业成功的一半。建立责任到人制度,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可以很快找到负责人,这样能够激励员工做到最好。同时分工明确,可以最大程度提高员工的利用率,减少冗余人员,容易激励员工精益求精,有利于机电技术的改进,做到创新,提高效率,有利于企业的良好发展。精简机电技术管理部门,提高管理效率,严格录用企业员工,同时加强管理机构的安全防范意识,防微杜渐,从根本上杜绝企业事故的发生,加强企业的监督管理系统,做好企业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工作,做好各方面的检验工作。建立完善的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体系,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应把企业的管理体系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来做。
2.2.2 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设备,完善机电机器维护
世界在发展,我们的煤矿机电技术也得发展,坚持与时俱进,更新我国煤矿机电机器,加强我国煤矿企业的竞争力,势在必行。加大煤矿机电设备的投入和对机器的改造,积极引进新的工艺、新的技术、新的设备,采用先进的工艺流程。引进大功率的机器,例如大型挖掘机等,采用先进的监控装置,增强我们的安全防范设备。在机电机器的维护方面,设立专门的机电维护体制,严格要求机电维护员工,使员工严格按照要求去完成对机器的检修与维护,按照责任到人的制度,加强对机电设备的维护,从而达到煤矿企业骨骼上的完善,提高我国煤矿企业在世界同行业中的竞争力。
2.2.3 加强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企业对员工要做到时刻要求他们去学习,努力创造机会让他们去学习,企业的本身不是机器,工作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企业本身就是以人为本,加强对员工的技术等级培训,从而达到使每个员工都能持照上岗,熟练的技术,有利于员工顺利作业,提高企业的开采效率。同时,企业要建立良好的互帮互助机制,使员工能形成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从而使技术能越来越好。其次,加强企业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经常对员工传授安全防范知识,设立安全赏罚体制,促使员工自觉加强防范意识,企业在危险地方贴上明显的安全提示标语,员工自觉加强自身安全意识。
结语
伴随着世界能源需求的居高不下,我国煤矿事业飞速发展,煤矿机电技术对于提高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安全水平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对机电技术的管理,成为煤矿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虽然在机电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仍然要不断加强对煤矿机电技术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的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同时也能保证企业在生产上的安全,最终使我国的煤矿企业在世界的上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陆宏新.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J].企业导报,2011(7).
[2]朱洋彬.浅谈煤矿机电技术管理[J].机电信息,2011(15).
2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是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供电企业而言,由于长期以来的封闭格局,过于强调自力更生,习惯于故步自封,限制了企业前进的步伐,供电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企业管理水平、经营理念、员工综合素质等方面都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大型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要求。而通过开展对外交流,不仅能使我们尽早地了解、熟悉、掌握引进设备如开关、变压器、电缆等的性能,特点和工艺,还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如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质量管理方法、财务管理方法等,以提高企业实力与人员素质。采取对外交流的形式之一如请外国专家到现场指导,可使更多的技术工人掌握先进工艺,施工技术;派遣技术骨干、后备干部参加对外技术交流(如中长期有针对性地到国外学习、培训),也可培养出一批思路开阔、反应灵敏、了解世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易于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于工作实践的供电企业所需人才。
企业要发展,离开科技不行;科技要进步,离开人才不行。开展对外交流,既能利用国际先进技术资源,又能借助外力培养我们自己的人才,这是一种花钱少、收效大、事半功倍的好形式,对加速企业的发展是有利的和必要的。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使我们的管理和科技人员及时获得新的信息,更新知识,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供电事业的发展。
武汉供电公司是隶属于湖北省电力公司的特大型供电企业,承担着武汉市800多万人口、8467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供电任务,输变电设备数量和供电能力在华中地区处于前列。鉴于武汉供电公司所处的重要地位,企业除需要搞好内部管理外,还必须放眼世界,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学习国际社会一切先进的东西,为我所用。要真正成为与国际接轨的一流供电企业,必须通过学习、吸收世界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管理水平。通过引进国外智力,使广大科技和管理人员的观念得到更新,职工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和科技咨询活动,推动本企业的科技进步,为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引进工作提供可靠有效的信息,拓宽在电网建设规划、城、农网改造、经营管理工作方面的思路;通过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装备水平,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供电技术与管理水平的差距。
二、开展对外交流必须坚持不懈,加强管理
武汉的供电事业是十九世纪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产物,早在1892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纱麻四局就有电灯1140盏。武汉供电公司的前身—1906年成立的既济水电公司大王庙电厂的发电设备就是购买的英国产品并由英国工程师指导安装。解放后我们与国际间的联系也从未间断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建设的青山电厂就是由苏联提供的设备及技术;1956年在敷设青谌线35千伏过江电缆时请的是日本专家指导;七十年代我公司技术人员就被派往非洲援建埃塞俄比亚电力工程;七十年代中期我公司专技人员出访罗马尼亚、日本、德国等国,参加国际会议、研修、考察、招投标,设备验收、培训等交流活动;八十年代初投运的500千伏凤凰山变电站引进了两台日本生产的变压器及瑞典生产的静补装置和监控设备;尤其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交流达到了,我们坚持不懈地开展这项活动,认真进行管理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积极开展技术交流活动
请外国公司前来举办技术介绍会或研讨会,这对我公司的发展和规划,对更新人们的思维和观念、提高文明程度,以及对具体的管理模式的制定、确定设计思路、设备选型等都大有裨益。十多年来,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多次与外国知名厂商的技术交流,交流内容涵盖中高压电缆及其附件技术、输配电设备,配电自动化系统及设备、功率电能精密检测技术等诸多方面,仅**年10~12月间,我们就组织了4次40人以上的技术交流会。这些对外技术交流活动,既有利于我公司专技人员及时了解国外的新技术发展动向,又有利于我们的设备选型和技术引进工作。在这些卓有成效的技术交流基础上,武汉供电公司陆续使用了一些进口的电气设备,在10个变电站投运了引进的变压器、电容器、GIS组合电器及开关装置,在17条输、供电线路上使用了XLPE电缆、中间接头、终端设备及架空导线等,这些设备在电气参数、环境保护、节能降损等方面都比较先进,为提高供电可靠性及公司的整体运行水平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此外,我们还尽可能地组织技术人员参观国内举办的大型国际电力设备和技术展览会,在这些展览会上也可直观地看到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产品,这是一种投入最少的“国际考察”。
2、聘请外国专家进行技术咨询
1996年5月,我公司通过武汉市政府外办和国家外专局,从德国退休专家局请来了经验丰富的电气工程师,就输配电技术进行了为期三周的专题技术咨询讲座。德国专家向我公司专技人员介绍了德国城市电网规划、电网调度通讯及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并在参观、考察、座谈之后,就我公司当时的状况提出了十五条书面咨询建议。我公司和各方专家一致认为,这些建议提得很好,对武汉电网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公用照明采用三相系统供电”,“供电企业要有一支能够进行各种技术测试的机动测量队伍”等建议,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有些已进行了改进,有些还在继续完善之中。
3、有计划地组织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出国交流
从1985年起我公司就开始有计划地派出专技人员赴国外进行对口研修、培训,其特点是时间短,收效大,引进智力的层次高,出国培训人员回国后都能对所学的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例如,1999年,为加快城网配电自动化的改造进程,我公司派出了8位中青年专技人员赴日本东京电力公司进行为期三周的培训,回国后都各自撰写了1~2篇技术报告,并很好地完成了公司的配电自动化规划制定工作。在引进设备的同时,我们也注重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仅电缆技术一项,公司就先后派出38位工程技术人员赴瑞典、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培训,如今,公司已拥有一支了解国外先进施工工艺、技术娴熟并具备一定资质的电缆施工队伍,他们不仅担负着公司高压电缆的施工任务,还多次协助其他省、市兄弟单位出色地完成了进口高压电缆接头和终端的安装工作。2002年,公司派出2名年轻的生产技术骨干参加湖北省电力公司组织的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赴加拿大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学习,回国后,他们不仅撰写了有一定价值的学习论文,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成绩,如今,这2人都担负着重要的领导工作,其中1人还走上了公司领导的岗位。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我公司先后派遣人员出访了法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其中,仅参加各类技术培训的人员就达152人,这些培训活动在更新知识、开阔眼界、提高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4、重视对交流成果的管理、跟踪与推广工作
对于每批出国人员,都要求他们在回国后认真进行总结,写出出访报告,以扩大出访成果,我们阶段性地汇编《出国考察报告》,共收集考察报告110多篇,对部分有价值的报告我们还推荐刊登到公司刊物《武汉供用电技术》和《武汉供电》上,起到了良好的交流和借鉴作用。另外,对于学用结合较好的作法,我们进行跟踪调查与总结,加以宣传与推广,例如在XLPE电缆的施工中,电力工程处的出国培训人员灵活应用国际新技术,闯过了一道道技术难关,保证了电缆施工质量,我们及时总结和推广了他们的先进经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5、重视外语人才的培养、储备
开展对外交流,少不了外语这个重要工具。我公司十分重视外语人才的培养、储备,一方面,对于专业工作者,让他们多参加各种外语强化培训班和随团出访翻译工作,不断提高他们驾驭笔头或口头外语的能力;另一方面,做好外语的推广普及工作,从员工中培养筛选外语人才,为公司的长久发展打牢基础。公司多次组织外语培训和外语知识竞赛,举办了二期BFT考试英语培训班,有36人取得BFT高、中级合格证,合格率达88%,从而储备了一批外语水平较高的人才,也为公司开展对外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还积极鼓励员工参加各类外语竞赛活动,如在湖北省电力公司组织的历届英语知识竞赛中,公司多名同志进入了省公司外语人才储备库,并有1人获得了省公司兼职英语翻译资格。**年,我们组织了一次全公司性的科技论文翻译活动,并将部分好译文通过《供用电技术》专刊予以发表,为广大英语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应用外语知识、交流和提高外语水平的园地,激发了他们学英语、用英语的热情。我们还计划在公司内部成立一个英语沙龙,将对英语有兴趣并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员工组织起来,不定期地开展学习、研究与口语练习活动,创造一个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良好氛围,让英语爱好者在交流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三、关于对外交流工作的思考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是加快供电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供电企业的对外交流今后必须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1、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供电企业要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拓展思路,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一切先进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服务管理、人才管理、财务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经验、经营方式,不断创新提高。开放、交流的途径十分广泛,既包括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又包括引进国外的智力。与资金、技术相比,智力是活的知识力量,它的作用是远非设备、书本、资料、图纸所能代替的。在引进设备的同时,可通过合作设计、合作制造、合作开发等形式,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取长补短,提高我们的自主开发、应用能力,走出一条适合供电企业快速、持续发展之路。
2、加强计划性,做好预安排。要针对城网、配网、农网建设、企业管理、多经企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开展对外技术交流。结合供电企业的发展需要,配合一定时期内企业的中心工作,做好对外交流项目的计划,并充分保证其实施。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公司对外交流的侧重点已有所调整,除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技术外,还要积极为多经企业牵线搭桥,及时传递有价值的信息,努力为多经企业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为其开发适应市场的产品乃至“走出去”提供有效的建议和帮助。
3、着力培养中青年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要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派出人员的选拔必须遵循德才兼备、按需派遣、学用一致、确保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按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年龄层次、身体状况、外语能力等方面的条件,多派出中青年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通过举办多种类型外语培训班及对外交流系列形式培养出一批精通外语、熟悉国际惯例、善于运用“游戏规则”进行商贸、谈判等活动的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同时,还要考虑交流项目的系统性,使派出人员通过对外交流活动成为精本专业、通相关专业、懂其它专业的一专多能型人才。
1煤炭行业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
煤炭行业本身就是一个产能过剩的行业,很多设备都过老过旧,但煤炭企业仍沿用以往老旧设备,并不对其进行更新和修理,就使得这些陈旧设备仍在继续运行。这些陈旧设备往往都得不到全面妥善管理与维修,与煤炭设备安全保护的相关规定相差甚远,例如:大多数的井筒生锈严重,而企业为了维持其继续生产,并不会对其进行停产检修;在部分煤矿企业中绞车超载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安全阀和压力阀已不能发挥其效用,但还是没有对其进行更换;为了应付检查,对部分设备所做的记录大多数都不详细。以上便是为省钱而忽视安全生产的典型案例。实际上,这不仅不能为企业节约开支,还会增加企业负担,一旦企业出现煤矿安全事故,往往找不到相应设备记录。还有部分煤炭生产企业以铁丝或劣质保险丝来代替一些保险丝,这极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2现代的学校教育难以满足
企业现实需要现代的学校教育不能满足现代煤炭企业的需要。专业人才往往只知道书本上的内容,而不知道现实煤矿企业的需要。这就使得许多企业无法找到合适的专业人才,一些先进技术和设备也无法得到养护。因为现代机电运输系统是一个技术密集性行业,所以专业人员要坚持学习,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在工作过程中注意方法的积累,高效地应对和处理问题,而且在工作中,要保持工作热情和良好的工作态度,注重对问题的研究,探索最新最有效的解决对策。煤炭行业属于高危行业,且工作环境较为艰苦,所以与其它行业相比,其对人才的吸引力比较有限,人才流失量非常严重。虽然近几年来煤炭企业技术人员在专业知识与素质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技术人员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将所用技能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实践经验不够丰富,这就造成了技术人员断层,从而直接导致了某些新技术和新设备在短时间内不能应用,即使得到应用仍无法保证设备正常运行,一旦设备发生故障,技术人员无法判断设备故障原因及维修方案,便需要进行返厂处理,这就大大延长了维修时间,降低了生产效率。随着机器设备应用越来越广泛,技术越来越复杂化,煤炭企业更应注重建设一支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队伍。
3在岗人员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
大多数机电管理人员仅通过简单培训就上岗了,此类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且普遍都是农民出身,并没有接受专业化的训练和学习,对于机电管理的能力不够。而企业只注重生产,忽略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所以并不会对这些机电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对其薪资待遇方面也不重视。这就从总体上导致煤矿行业小事故频繁发生,对于企业来说,不仅影响了生产效率,更不符合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
二如何进行合理的煤矿机电管理
1煤矿机电管理中需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始终坚持安全生产第一的理念,这需要各个阶层的领导必须达成一致意见。但是,在严格开展安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保持经济利益及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实现煤矿机电管理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说,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使得生产效率达到最大、经济效益最大化。在实际煤矿机电管理过程中,需将安全作为生产的基础,不断强化安全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需要各层领导与各个生产部门达成一致意见,把安全生产当成企业的一项重大任务去认真执行,这需要将安全生产理念深入每个人的心中,而且需要将安全生产落到实处。在实际生产中,不断加强安全生产监督力度,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2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的积极引进
随着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矿实际生产中也在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例如:绞车的变频调速装置、变电所的监控监测装置、轨道运输的监测监控装置及胶带运输监测监控装置等。目前采用的先进综合机械化采煤设备相对于过去的设备,人员投入上大量减少,因此有效提高了采煤效率。采用新技术和新管理手段,对于作业面及作业点的控制更加合理,这样也可有效控制事故发生的几率,使得井下生产更加高效、安全及高产。
3引进具有高水平煤矿机电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引进具有高水平煤矿机电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对于煤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水平煤矿机电专业的人才引进可以发挥两方面的作用:a)通过高素质人才可以进行新工艺及新技术的推广;b)可以给基层员工提供技术指导,这样也能增加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在煤矿工作中,煤矿工人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煤矿生产的推动者和执行者,因此,煤矿企业需要重视对煤矿工人的教育和培训,而企业对工人进行培训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a)需要培训煤矿工人的安全意识,并使其学会如何处理安全事故;b)不断提高煤矿工人的技术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身技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c)保证以规范行为进行安全生产,需做到不断加强煤矿工人的责任理念。建立一个机电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定期对煤矿机电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对于煤矿机电专业从业人员的薪金待遇也需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给予相应调整。日常工作中,要完善赏罚机制,对勇于创新的专业人员要给与一定的奖励,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薪酬,提高其积极性,设立一定的基金来推广新的工艺和技术,定期组织活动,提高员工凝聚力。
三结语
【关键词】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科技管理;运行机制
一、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指导思想
一般煤矿科技创新管理所采用的指导思想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用的条件下,探索并发现新一套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思路,同时尽最大的限度使用,改进配置企业中物资资源的不足,发掘新人力,实行科技创新管理的新战略,以此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这些指导思想下,还要坚持科技兴矿为宗旨,以市场上对煤矿的需求为引导者,激励人才为主要核心,加强对科技创新的开发和管理、研发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创建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体系。一个煤矿企业是以科技兴矿为主要方针,同时引进发达的的科学技术,培育创新管理新文化,从而创建新型矿井。也正因为如此才大大提高了矿井的经济效益和提高矿井之间的竞争力。要想使科技能更好的为煤矿企业服务,首先要保证人才的利用和资金的投入,还要为技术人员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以便培养专业的工程技术人才。另外引进先技术设备能有效的保证生产安全,能使技术创新的速度加快,使煤矿的生产能力提高,为矿井的发展奠定好的基础。
二、煤矿科技创新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2.1 依靠自己的科技知识研究发现和引进先进技术结合
一些煤矿企业为了解决在矿井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了彼此之间的竞争力,和高新技术一同发展,引进了先进的理论技术,使科技创新管理水平能够得以发展。此外,煤矿企业还结合了自身研发的科技成果,因此,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将科技创新转化成为了生产力,使得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问题。
2.2 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任用
根据科学统计,煤矿的技术人员占全职工总数的比例是少之又少,仅仅不到10%,远远低于工业企业的平均值,所以导致科技人员缺乏,出现“机关学校普遍增多,生产线人缺少”的现象。此外,由于许多科技人员技术不达标,缺少好技术和素质佳的技术人才,导致企业在劳动上的分布不合理,结构失衡,学的用不上,用的不能掌握得现象。近几年,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煤矿企业之间的竞争力越来越强,有很多煤矿企业中对科技人员的管理还只是局限于人事管理,而人事管理只是维护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并不能带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人才的开发和企业的发展方面。因此,煤矿企业对科技人员的培养也迫在眉睫。
2.3 对科技资料和档案的管理
一般在科技创新资料和档案里所指的都是煤矿企业科学技术的资源,它是科技成果的载体,在企业生产和建设活动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生产和建设的前提。而当前煤矿企业对科技资料和档案的重视不够,导致了管理人员没有积极性,从而影响工作进程。
与其他企业相比,煤矿企业的科技资料和档案周期长,在时间上不固定,涉及的范围也比其他企业广,但是收集时的难度却比较大。煤矿企业的科技资料和档案首先要求管理人员要对工艺流程和技术状况有了解,此外为了避免产生遗漏和错误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很高的。由于煤矿企业在生产中有特殊性,生产中的科技资料和档案也是处在一个变化的动态中,导致在管理资料和档案的时候工作量大且繁琐,如果不能及时归档,会导致资料档案不完全不准确。煤矿信息化在近几年虽然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科技资料档案的信息化却跟不上进度,也阻碍了资料档案高效的利用。
三、煤矿科技创新的走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技术、全球化、人才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强,在此情况下,要想保持煤矿自身的优势,必须发展科技,增强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力。
1、煤矿的科技创新管理要体现规范化、现代化和高效化。说的是要发展机制创新来加强科技创新。还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的工作制度,优化资源,以便提高自助研发的创新能力。
2、依靠自己的科技知识研究发现和引进先进技术结合,加快生产力转化速度。
3、对多种经营实行结构的调整,使得能够促进多种经营技术水平的提高
。根据煤矿企业经营的部署,要积极开展与煤矿有关的新技术和相关材料,还要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大力支持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同时,开发新产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4、加大对科技的投入,规范对项目的管理,完善竞争中的激励机制,提高煤矿企业的竞争力和开发创新力。要做好这些,首先要有足够的开发基金,同时规划好资金的分配和资金管理,以便能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证。在开发资金的同时还要改进质量,不断增加新品种,加强对项目管理一确保质量和水平。三要对科技成果公平、公正、公开地评估,以此形成新的激励机制。四要强化用人机制,使工作人员使用新机制,保证能更好的发挥创新技术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要对科技人员按劳分配,在住房、工作调动方面给予优惠,形成尊重爱护人才的好气氛。
四、对科技管理发展动向的探析
4.1 对科技创新建立长远的规划
什么事都是事先要有准备,才能得到成功,不然只能是失败,对于煤矿企业,也是如此,要想更好的使科技创新为矿井生产,就必须要建立一个长远规划。煤矿企业首先要根据自身的生产工艺,生产状况和装备情况,为矿井提出长期规划,为煤矿企业的科技发展提供发展方向。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有效地将煤矿企业打造成为全国一流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百战不殆。
4.2 建立专项的科技资金,改善激励机制
煤矿的科技创新管理离不开激励机制,它虽然不全是对资金的奖励,但却是以资金奖励为主要方向。煤矿企业应该建立一个科技资金,研究合理完善的一种奖励制度,同时发现有效益、有价值的科技资金并加以奖励。煤矿企业不仅要对技术人员有科技资金奖励,还要鼓舞全体工作人员举办科技创新活动,以便能够创建好的科技创新气氛,并提高煤矿争产中的科技含量,另外以奖励资金维护科技创新管理,能对生产经营的局面有改善,而当生产经营有好的效益资金奖励也会随之增加。
4.3 通过培养专业的人才来提高员工素质
煤矿企业的科技创新应该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进程,加强引进现代煤矿企业的技术、管理方法、创建培训体系还要提高员工的技术。在培养员工科学技术的时候,还要能够掌握国内外煤矿行业的整体发展方向,以便能在竞争中获胜,还能为煤矿企业未来的发展做贡献。实际行动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科技创新的成果归功于实际行动。煤矿企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要着重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只有员工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把科技和生产力紧密结合,发现问题并排除问题,才能让科技创新能更好的为煤矿企业生产服务,为煤矿企业提高效益。
4.4 规定资料档案的管理
煤矿企业在科技创新的同时要提高对资料档案管理的重视,提高员工对资料档案管理的认识,将资料档单规划到煤矿企业工作中。加强对档案资料资金方面的投资,也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使工作效益加快。将传统的管理方式转变为现代化,也可以加快信息化的进程。
结语
煤矿的科技创新需要以先进技术作为基础保障,此外,科技创新管理还涉及煤矿企业中的各个方面,它是一项复杂的管理工程。另外,科技创新管理工作还要本着高效安全的方针,不断完善创新技术,加强激励机制,强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完善资料档案的管理,提高煤矿生产中的技术,加强煤矿的竞争力,使科技创新能为煤矿企业的生产提供便利条件,实现科技兴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阎平义.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实践与基本走向[j].煤,2003,02:68-70.
[2]闫平义.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实践与基本走向[j].山西科技,2003,01:19-20.
[3]何丽.煤矿企业科技人员比重过低状况亟待改善[a].中国科普研究所、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中国科普研究所、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2009:5.
1采煤工作面的安全管理
1.1 加强采煤工作面工程质量管理
采煤工作面的任何一项工作都要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提高工程质量。在作业中,要保证支护器件的支撑能力,落实支护管理是执行下一步工作的前提。采煤前,首先应对矿山压力进行测试,如果发现有支护设备出现损坏、遗漏等应及时维修,保证采煤工作面的支护设施可以顺利展开使用,让采煤工作人员能在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内作业。采煤所需要的机械、电气设备的完整性、安全性都需要严格检查,并按照相关规定定期对这些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机械设备都能全面投入使用。实践证明,技术人员在发现机械问题时应及时作出处理决定,禁止使用有问题的机械设备,要全面贯彻安全生产的理念。除此之外,工程质量的提高还包含回采巷道支护安全管理。采煤工作面两个出口的管理对采煤工作都有重要影响,管理人员又必要保证这两个出口的高质量生产;积极加强两巷超前支护工作,安排专业人员对两巷支护进行管理,保证回采通道的通畅,为安全采煤提供条件。
1.2 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采煤工作程序,根据现有法律的规定以及采煤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安全管理制度作为采煤安全生产的基础,落实各项工作的安全管理,以及严格规范工作程序,监督技术人员作业方法,以预防安全事故为主。
1.3 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设备
现代采煤技术日益先进,各种先进技术、先进设备被使用到采煤工作中,这给安全生产提供了有效动力。无链牵引采煤机让采煤工作的安全生产进入全新时代;采煤工作面压力监测系统,对所有支护设备以及顶板的的实际情况进行监控,实时向监控人员提供数据,控制设备运行;安全监测系统可以有效预防采煤工作面瓦斯、火灾等事故的发生;先进的降尘设备与系统,可有效减少采煤尘灰给工作人员带来的危害。作为现代煤炭企业,要投入必要资金,采用最新的采煤技术和设备系统,全面提高煤矿的生产水平。
1.4 设备多的地点要保持良好的支护条件
采煤地点的运输状况优劣,会直接决定采煤的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巷道是采煤运输的主要场所,它的畅通直接影响煤炭生产效率,因为所有的设备、人员都要经过巷道进行作业,即使安装好所有设备,还是需要人员参与维护和使用,而企业在加强巷道管理工作时,还要对施工技术等进行加强。现阶段很多矿井都在使用刮板输送机运煤,采面巷道通常有2、3台甚至7、8台串联使用,如果出现故障,会导致设备全面停工。一些煤炭企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是设备故障,这不仅会对采煤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还会增加工作危险系数,因此,在布置巷道时,应将设备安全考虑到现实环境中,促进安全生产。如刮板输送机与下1台运输设备搭接之间要维持一定的高度,不然运输机就会带回头货,机头的煤炭就会越堆越多,有时会占据巷道的2/3,接下来的所有工作都会受影响,生产效率严重降低。一般的巷道都会服务5~6个月,有的甚至1年,长时间的使用会导致巷道变形,其它工作会变得难以开展,最后就会出现拼设备的现象。据统计,由于环境原因引发的设备问题会导致企业每月停产都60h~70h。因此,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巷道布置,重视搭接点应有的环境条件。煤炭生产环节多,每个环节都相互联系,巷道的布置一定要突出科学理念,跳出框框,全面优化环境与设备之间的和谐关系。例如,可在搭接点及过渡范围加宽、加高巷道,积极维护环境,便于解决各种设备故障问题,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2对煤矿内部人员的管理
2.1 学以致用、努力提高职工队伍建设
马兰矿二采区作为马兰矿重点采区之一,一直以来都得到领导的支持和关怀,对我们的工作也给予了厚望,希望二采区可以成为本矿区的中间力量。为了提高本区的人才力量,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我们必须认真落实民主管理理念,在严格监督生产人员工作纪律的同时,广泛吸取职工们的建立,听听大家对提高本区采矿工作质量的看法,奠定职工队伍建设基础,让所有人都能积极参与到安全管理中来。在实践中,相关技术人员必须亲自到工作现场视察,不管是开口贯通还是设备故障,都要亲临现场,即使遇到复杂的地质构造时,也要亲自去现场工作,这样不仅能鼓励其他人积极参与工作,还能做好职工代表榜样,提高上级领导者的自觉性。另外,要严格考察领导者的工作行为,严格要求每个采煤工作人员按照操作技术、作业规范进行工作,同时执行岗位职责,提高职业素养,认真检测每一项工作程序,保证每一道工序都是合格的,不出现任何一项不合格的工序进入工作面,落实采煤作业的准确度,提高生产效率。
2.2 改变盘区面貌,构建职工满意度
上级领导与技术人员要落实技术革新和新技术的引进,在我区全锚支护率占98%的巷道管理中,工作人员及时对摸索顶板破碎处进行锚索补强,控制了顶板质量,确保巷道断面的完整性,技术人员也经常与职工师傅一起,共同研发、改革、创新,管理者也将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随时随地的进行安全教育,促进安全生产,并以安全生产为前提,投入力量提高工作质量。
2.3 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是关键
煤矿企业的管理干部必须是全能的,需对采区内的所有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工作进行监督,管理者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全面、科学的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而为了更好的提高职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领导者要身先士卒,亲自跟随作业,付诸实践,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做到以人为本的管理,重视人在工作重的作业,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采区采煤工作的高速、高效、无故障正常运转,为提高煤炭产量和质量提供条件。
3结语
要实现采煤高产的途径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促进采煤工作的安全生产,提高其生产质量。所有采煤工作人员要从实际出发,重视采煤技术的更新和先进设备的引用,并严格控制操作技术,促进高校的煤炭生产,让采煤工作面的产量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周喜龙,韩建书.推进质量管理标准化增强 企业竞争实力[J].大众标准化,2001(1).
[2] 张晓明,赖慧敏.自主管理型团队的员工激励[J].法制与社会,2007(2).
关键词 矿产资源;机械;故障分析
中图分类号TD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1-0088-02
矿山设备工作在不同的恶劣工作环境中,工况差距很大,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造成设备的效率降低甚至损坏。因为采矿设备巨大,设备的故障和损坏不仅造成生产效率降低,还会大大增加生产成本。所以分析矿山设备常见故障的本质因素,并指定相应的维修措施,一定能够大大降低成本。如果能够及时的发现存在的隐患,避免故障的产生,不仅会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还降低了设备的维护成本。
1 矿山机械故障因素
矿山机械设备工作环境恶劣,突发条件很多,受工作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造成矿山机械故障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造成矿山机械故障的因素:
第一、 管理机制的原因。计划预期检修模式是目前矿山机械设备维修的主要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既不符合经济性要求,也不能保障机械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因此,改进管理模式成了矿山机械设备维修重要问题之一。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来解决故障产生的原因;
第二、 管理手段、相关设施与先进技术相脱节。目前,很多企业基础设施、管理技术比较落后,管理技术与相关的设施都严重的脱节,矿山机械所采用的先进技术、检测技术都未能发挥出优势所在。正所谓物要尽其所能,发挥其最大价值和本质,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有好的设备没用好,就导致了工作过程中构造复杂、精密、需要智能控制的机械设备不能及时发现隐患,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第三、 技术维修人员因素。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的差异也决定了技术维修人员的综合水平能力的叁差不齐。目前很多企业又实行分流与转岗等管理手段,就容易造成技术维修人员流动性大,责任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有些技术维修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轻视对设备的检测及保养,只注重维修工作,无法知道发生故障的原因,从而无法找到隐患故障,防患于未然。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低也导致了合格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非常少。这种由于检修人员自身方面的原因,对机械设备缺少全面的了解,导致的故障问题也是矿山机械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四、 检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规范的操作,如皮带轮和轴承装卸过程中,一般都用锤子硬敲上去,使相关零部件由于压力过大产生变形,为机械故障埋下了隐患。同时,一些重要的零部件在安装时需要考虑安装方向,操作不当导致的安装方向错误将会对零件产生不必要的损坏,造成机械设备不能正常工作。机械设备中的螺栓至关重要,正确的操作方法会达到安装要求,但是通常螺栓安装过程中,很少有人注重操作顺序、力矩大小等细节问题。由于螺栓的材料不同,加之制造工艺不同,从而导致不同大小、批次的螺栓安装工艺不同,安装起来比较困难,通常会使用扳手等操作工具进行安装,这很容易造成拧紧力矩过大。这都会导致螺栓的使用寿命降低,机械出现故障的因素增多,维修量增大,影响正常的作业。
2如何处理矿山机械故障问题
根据上述的分析,结合目前采矿机械设备故障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处理矿山故障问题:
第一, 加强对机械设备的故障维修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机械设备维修人员自身素质和技术是关键,企业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提高员工的热情,增强员工的主动性。定期举办员工培训计划,加大对员工的专注,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增强员工的主人责任感意识;加强矿山机械设备保养、检测等方面的知识培训,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促进员工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判断和处理机械故障能力,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使每个维修工作人员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完成机械设备维修工作;
第二,将机械维修工作落到实处。企业应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维修方案,维修方案应综合考虑施工计划与发展要求、矿山机械工程建设以及机械设备的应用情况。培训的过程中要求每个员工掌握设备的具体维修周期等相关信息。维修方案的可执行性要强,企业要加强执行力度,调动员工工作的热情,根据维修计划切实落实维修方案。同时,企业各个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相互协调,从而充分利用资源来提高矿山机械设备生产效率;
第三,改进和创新矿山机械设备故障维修模式和方法。针对矿山作业设备常见故障,通常采用专业维修与综合作业维修相结合的方式。实际操作中最常用的两种机械维修方式为互换修理与单机修理方式。比较两者,单机修理方式相对耗时长,这里不建议用这种修理方式,其效果没有互换修理效果好。互换修理在矿山设备的作业维修中应用十分广泛,其操作简便,是将相应零件整个拆下进行维修。将需要替换或者修复的零部件加以整修,这种操作方式便于机械整体的系统检查,还可以节约费用,充分利用设备资源。在保证修理时间和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
3 结论
在采矿作业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矿山机械的维修保养,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与未然。大部分故障的问题都是很简单的因素,如果能早点发现,及时排除,就会降低甚至避免故障的发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矿山机械设备的维修与包养的成本,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故障是由一个量变产生质变引起的,在对矿山机械的基本故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故障的易发生点和规律,及时排查,并采取合理的措施。这样就能减少或者避免故障的发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利润。
参考文献
[1]邹忠文.浅谈矿山机械设备液压故障原因及处理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9).
[2]杨现利.我国矿山机械行业标准化工作现状与发展[J].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09(5).
[3]张荣宽,张振.我国矿山机械行业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的思考[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09(5).
关键词:国有企业;员工培训;改进
一、国有企业员工培训的现状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对人的竞争,培育和储备人才,人力资源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力资源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企业决策者的重视。在此情况下,如何正确认识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以及采取何种措施来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以增强企业与时俱进的市场竞争能力,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思考。
论及国有企业培训,不少人便会自然而然甚至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怎样引进院校“外来”人才或把企业职工培养成具有什么什么学历的高端人才上。把学历与能力划等号、视文凭高低定取舍,似乎已成为“择优选用”的标准量尺。
诚然,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有企业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引进和新工艺的广泛推广,一个企业拥有更多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两眼向内,通过不同渠道培养“本土”人才,对现有职工进行不断的再教育、再复训,提高企业职工的理论素质,也不失为确保科学技术在企业得以推广应用,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从近些年一些国有企业培训工作开展的情况和实际效果看,虽然不同企业都在大显身手,以不同方式从满足本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需要着眼,以提高职工自身素质和企业整体素质为目标,大力开展培训活动,多数职工也得到了学习理论知识、先进技术、科学管理知识的机会,企业职工培训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但是应该看到,目前国有企业职工培训还不可否认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明确国有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意义
在我国国有企业中。相当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较差。从总量上看,一方面是员工的绝对量大大超员,另一方面则是各种关键人才短缺,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操作员工普遍文化水平偏低,学习能力不强再从人员流动方面看,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因身怀绝技而流失,大部分低技能员工滞留,不利于纳新。
现代企业管理已经到了文化管理的阶段,培训是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环节。在培训过程中宣传、讲解企业目标、企业精神、制度等,强化企业文化,促进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规范作用,也促进员工对企业的感知和认同。随着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员工的个体发展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培训是满足员工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培训是满足企业发展人才需求、保证企业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员工个人发展必不可少的、最为有效的途径。
三、国有企业员工培训中的问题
从目前国有企业的招录及用人机制的现状看,职工培训至少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或者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
1.员工培训的超前性不够强。主要表现在企业将职工招录回来后,一般情况下只是通过短期的岗前应知应会培训,即分配到一线岗位工作。而对带有储备性质和中长期规划的超前型培训普遍缺乏,管理岗位人员也不例外。就国有企业人才选拔的现行模式而言,企业管理岗位的人员大多数人是从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或生产骨干中选拔,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管理人员,经过管理专业知识系统培训者为数不多。因此,一旦走马上任,到新的工作岗位必然有一个或长或短、由生疏到熟悉的过度期和磨合过程。
2.培训考核机制不够健全。虽然不少国有企业在从不间断地开展着职工培训,但由于有效的考核机制尚待健全,在对参加培训者的考核并不十分严格。有的甚至把培训当作一项临时工作任务进行敷衍,对培训对象缺乏严格的考核、考评、复审管理制度,加之后期管理跟进不力或存在缺陷,致使培训质量大打折扣。
3.培训的专业性、广泛性不强。不容置疑,在少数企业有的人一年可以参加和接受几次不同专业的培训,有的人则几年甚至根本没有机会参加培训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培训讲究综合性、系统性本无可厚非,但注重企业职工培训的针对性、专业性以及培训对象的广泛性,是值得引起重视的。因为培训只有在具有专业性,且接受培训者所从事的工作又属于该培训专业范畴的情况下,培训的效果才能得到真正体现;接受培训的人越多,培训的专业和参与面越广泛,职工整体素质的提升才会越快,越有成效。
四、国有企业员工培训改进重点
简单而言,一个企业是由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一般操作人员三大部分组成的。因此,培训必须按照有的放矢、各有侧重的原则进行改进。具体的讲,可按不同层级,分为对管理人员的管理专业知识培训,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知识继续教育,使之更好的掌握和运用新的先进技术;对操作人员的岗位操作技能培训,使其作业更加标准化、规范化。
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以管理理论为主。通过培训使管理人员熟悉现代管理理论、方法、手段和上级政策、法规;掌握正确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为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有效进行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分析、预测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要以新的应用技术为主。使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得到不断更新、思路得到进一步拓宽,提高对新技术、新工艺的适应能力,丰富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而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又要根据不同层次,合理规划。一是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以学习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为主,提高独立解决业务技术问题的能力。二是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是补充和更新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和全面处理业务技术问题的能力。三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最新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理论,进行知识更新,丰富专业理论,掌握更为广博、更为深奥的学术理论和专业知识,提高创造发明和较高层次的科学理论水平。
而对一般操作人员的培训则要以岗位操作技能培训为主,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普及轮训。一般操作人员因其岗位业务有着相对的固定性,因此,培训的重点应放在使其不断提高实际业务操作技能,熟悉所操作机械设备的性能、使用操作技巧、基本原理以及各自岗位的工艺流程,常见问题处理解决的方法等方面。
五、建立培训管理考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