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4 20:50: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声乐考核方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高职院校;声乐教学;问题;策略
有关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改革这一课题,学术界已从多层面展开了论述,但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都存在普遍性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是以课堂讲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演唱能力、舞台表演能力等。他们仍习惯于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示范——学生学唱——老师挑毛病——学生再学唱。这种口传心授的单一教学模式造成了教学封闭、流于形式的问题。2.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也随之增加,根据个体差异设置的个别小组课也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而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小锅小灶”演变成了“大锅饭”,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3.师资缺乏在高职院校是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师生比严重失衡。为了满足教学,学校只能外聘教师。外聘教师多为地方兄弟院校或中学教师,上课来下课走,很难做到同步管理,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障。4.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评价方式,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大多是一首作品就完成了考核,与新时期的评价多元化要求不符,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制约了学生的综合发展。5.高职声乐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的演唱水平在艺术实践中得到发展,而实际上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严重不足,舞台表演机会太少,缺乏充分的实践锻炼,有些毕业生直到毕业也没登过几次舞台。6.声乐课程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不够灵活,缺少整体部署,缺少健全的课程管理制度,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脱节,过分偏重歌唱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改变现状,院校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课程的教学目标,调整和完善课程的实施方案并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型的结构,在遵循声乐教学的客观规律情况下,积极探索和创新声乐教学的新模式,摆脱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模式,适当采取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模式;对声乐基础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采用个别课、小组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积极开展声乐拓展课,把课堂充分延伸,多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解决有些学生课上吃不饱等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更新声乐教学方法,变换师生角色
尝试新教学理念,改革理论脱离实际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理论与实际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封闭式授课方式,开放课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评论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成为学生真正自主学习和实践的场所,引导学生增强自主学习和创新拓展能力;尝试让学生走进不同老师的课堂,观摩其他专业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主导,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变换师生角色,开设评论课、辩论课以及学生科研课题研究等,在师生合作互动形式上多做文章,只要是有利于学习的就大胆地进行尝试。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也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声乐课程也不例外。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萱先生说:“声乐教学是一门赋予创造性的思维劳动课,这种创造性要求体现在教和学的双方。”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障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条件。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敢于打破唱法禁锢,讲授多种唱法,不管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通俗唱法,只要能够很好地表达情感,都可纳入教学计划。另外,声乐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合唱,把合唱和独唱结合起来教学,可以让学生区分和感受共性和个性的唱法,为今后开展基础音乐教学提供很好的基础。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质量
声乐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声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师资缺乏是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成分具有复杂性,年轻教师偏少,一些高水平、高学历的音乐学院年轻高材生,因编制等问题短时间无法进入课堂。这就要求一线教师改变观念、提高认识,主动自我提高,寻找各种途径走出去,多学习多取经,多参与高规格的培训班,定期举办个人音乐会,并积极参加社会专业艺术实践活动,实时充电,增长技能,以满足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教学需求。对于外聘的教师,要完善聘任制度,积极引进专业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入课堂,要对所聘用的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等方面的评估和考核。同时,也要经常邀请部分兄弟院校的声乐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互动交流,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声乐教学的良性发展。
4.改革与完善考核制度
声乐课程的考核,要告别单一的一首歌考核模式,不能只依据声乐的发声技能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要从综合能力上多方面考核,根据综合技能技巧设置不同的考核内容:(1)演唱内容上,不同程度的作品,设置难易系数,比如演唱《花非花》和《我爱你中国》,根据不同的音域、不同风格以及完成的质量,要给出差异性评价;(2)考核中设置演唱伴奏环节,包括正规伴奏、即兴伴奏以及自弹自唱,要求与每个学生的声乐演唱捆绑完成,根据完成的质量给予适当的评价;(3)将平时成绩结合日常上课情况,包括完成的作品数量和质量,以及参与各种观摩、排练、演出和个人音乐会等方面进行声乐成绩的综合评定。
5.增加艺术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艺术实践作为声乐教育教学的延续和拓展,是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艺术实践与声乐教学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将实践和声乐理论知识有效结合,构建“教、学、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效保证声乐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目前的声乐教学中,学生缺少艺术实践机会,偶尔参加个集体演出活动就算完成了艺术实践任务,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演唱能力与表演能力的发挥,停留在课堂上的艺术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艺术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参与各项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的时间和内容,其中包括专业观摩、专业考查、专业考试,各种排练、各种比赛,组织或参加大型或小型的各种教学汇报活动、社会演出、合唱比赛、专业辅导和排练、单项或专业全能比赛(包括声乐、钢琴、伴奏、弹唱、合唱指挥、作曲、中外乐器、舞蹈等)、声乐沙龙、个人音乐会,等等。
6.强化声乐教学中的思政理念
声乐课不仅仅是一门技能课,也是一门情感与技艺相结合的音乐文化类课程,它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提高人民音乐文化素质的责任。声乐课程的特殊性,对教师本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既要注重课程思政的艺术性,也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将思政内容融入声乐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讲解将爱国主义教育、情感教育、感恩教育等内容贯穿于声乐作品中,使其在学生群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以歌化人、以歌育人的作用。比如,《北京颂歌》《我爱你中国》等作品,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选取这类主旋律作品进行演绎和学习,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7.加强课程整体部署,改革声乐教学管理模式
目前,高职的声乐课程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不够灵活,教学改革缺乏整体部署,教学管理模式也跟不上形势,缺乏激励机制与有效协作,需重新定位课程的培养目标,调整和完善课程培养方案,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专业标准对接。近年的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中,声乐演唱除了考核演唱歌曲的技能外,还要考核钢琴伴奏能力和即兴弹唱能力,考核的重点已向综合能力考核转变,这就要求课程的建设要围绕课程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规划和部署。建立健全声乐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推动教学管理规范有序进行是提高声乐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这要求将声乐教学制度化,加强声乐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增强师生的责任和规范意识;对课程质量进行全覆盖评价,科学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完善课程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加强对专任教师的教学进度、教案、教学反思等的有效管理。高职院校的声乐教育教学改革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优化的过程,需要从教者及时更新观念,改变思维,与时俱进,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赋予声乐课程新的活力,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这也是时代赋予声乐教师的使命与责任。
参考文献:
[1]陈艳伟.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当代音乐,2018,(8):42-43.
[2]卫燕.浅谈高职院校声乐课程教学改革策略[J].黄河之声,2020,(14):2.
[3]吴极巧.新时代背景下边疆师范大学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研究[J].当代音乐,2020,(10):3.
[4]李敏.大学声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初探[J].北方音乐,2020,40(11):2.
[关键词]集体课 一对一 教学改革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138-02
在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课程作为主干课程之一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在声乐课程的设置和模式上基本一致。事实上,两类学校的声乐学生在音乐基本素质、声音的条件上有着极其显著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来看,两类不同院校的专业设置本身就有很大的不同,就声乐专业而言,专业音乐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突出声乐的专业性,而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师范性。声乐集体课既能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声乐的技能技巧。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培养目的就是要注重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两种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课程内容和教材的选用上虽有部分交叉,但主导思想截然不同。音乐专业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声乐集体课程的教学方面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论的知识和声乐演唱的技巧,使学生真正能够学习必要的声乐理论知识,进而达到专业技能与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有机融合。鉴于此,在音乐教育的培养方案中必须提高声乐集体课的学分,对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合理设置,从而加强音乐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课堂教学技能。因此,必须要更新思想观念,对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多维知识结构
单纯采用小课形式进行一对一教学,已不能满足音乐教学需要,亟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新的“声乐模块”课程,将传统声乐教学的个别课的教学模式(即一位声乐教师对一个学生)改变为大班课,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有计划的开设声乐基础理论课、声乐技巧课、声乐欣赏课、声乐教学实践课、声乐自弹自唱课、声乐理论研究课等系列课程,对其课堂教学、艺术实践提供保障,对教学环节实施监控,并按照一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多年以来,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从人才培养方案中很难体现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笔者呼吁,高等音乐教育的课程应该包括音乐基础理论课、专业技巧课、教学导论、教育实习和艺术实践等内容。在声乐集体课上和个别课上分别对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教学。使个别课和集体课按照一定的比例,有计划的按照方案逐一实施声乐教学。强化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
二、声乐课程模块
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中等学校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面对当前社会对音乐人才需求,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构建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声乐课程模块应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进行声乐教学,从而丰富声乐教学的内容。声乐课程将以往的声乐一对一课程重组为《声乐基础理论》、《中外歌唱家演唱法分析》、《声乐方法研讨课》、《声乐自弹自唱课》、《声乐艺术指导课》、《声乐演唱观摩课》、《声乐教学法》等新内容。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和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广阔舞台,使学生在初步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1.《声乐基础理论》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课程注重声乐理论,突出理论性的教学目标,重点讲授呼吸、发声、共鸣,咬字等歌唱要素。介绍人体发声器官、呼吸器官的构造和原理,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歌唱的方法。
2.《中外歌唱家演唱法分析》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主要介绍歌唱家的声乐教学观念及声乐大师的观点学说。向学生介绍不同时期以及各种流派的演唱方法,通过对声乐方法的分析和声乐作品的鉴赏,加速学生对声乐方法的认识和正确声音概念的形成。
3.《声乐方法研讨课》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其主要研讨的问题有:(1)元音U。歌者在唱歌时,一般避开闭口元音U,而以想象中的音色来代替。但这样做并不能提高其音量和音色。在声乐训练的过程中应重视闭口元音U,使这些闭口元音至少与开口元音的音色和支点相等,甚至超过它们。另外,闭口元音本身具有比开口元音更能防止气息大量排出的特点。用U母音作为稳定喉头的练习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发“U”时喉头处于歌唱时最佳位置,此时喉咙充分地打开,喉部肌肉自然放松。(2)哼鸣练习。首先,闭口哼鸣练习是在横膈膜正确呼吸支持下进行的练习,可获得头腔共鸣,这是练习丰富声音共鸣色彩的有效方法。其次是稳定喉咙、打开喉咙,使喉结放在最低位置上,微笑肌肉要提起,自然面带微笑,这样有助于正确地理解和获得声音位置及共鸣位置的第一感觉。练习时要注意全身运动,呼吸通畅,肩部、胸部要放松、立直,不要用劲,要向下吸着哼唱练习,要有意识地使声音贴在后咽壁。(3)五个元音发音练习。这些练声是在前面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巩固练习,要求气息均匀,起音准确,母音要在腔体里运行,要求声音必须保持在共鸣位置上,在统一的前提下连贯流畅地进行。
4.《声乐自弹自唱课》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中用钢琴为自己的演唱伴奏,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声乐教学离不开键盘,键盘是声乐教学的重要手段。钢琴即兴伴奏是声乐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声乐课上让学生互相伴奏,是提高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一个有利的学习措施,让学生在学习中锻炼,在锻炼中学习,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声乐艺术指导课》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三年级第一期开设。此课程包括:(1)歌唱前,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熟悉歌曲的旋律,其中包括音准、节奏、各种表情记号等,然后再把旋律记熟。(2)分析歌词的大意。外国古典艺术歌曲主要以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歌德和海涅等的抒情诗为歌词。这些抒情诗的内容抒情优美,寓意深刻,有着极强的浪漫风格和抒情情调。(3)歌曲与伴奏具有互相支撑、相互依存、交相呼应的关系。钢琴是声乐作品最优美、和谐的伴奏乐器。歌声与琴音相伴,共同创造着艺术作品的鲜活形象。伴奏为艺术作品的表现增添了更加丰富的艺术色彩。
6.《声乐演唱观摩课》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
学生的声乐学习在舞台上的表现非常重要。学生在舞台上不仅要歌唱,而且要有“形神兼备”的表演,使歌唱更加生动,表演更加形象,这样才能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歌唱者的表演既是无声的语言也具丰富的情感,能直接提升歌曲的渲染力。如果一个学生具备很好的歌唱技巧,却不能够用表情和身体的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那么再好的艺术作品和歌唱技巧都可能黯然失色。因为歌唱表演艺术既是听觉艺术,也是视觉艺术,更是舞台表演艺术。
三、声乐成绩评定
目前声乐考试标准基本上是演唱一两首中外歌曲作为期末的考试成绩。这种考试标准显然与当前的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步。为此,应该改革有关的考核评定标准,将原有的平时成绩占30%、歌唱考试成绩占70%,最后所得成绩即期末考试成绩的制度,改为由平时成绩占30%、理论笔试占30%、歌唱考试占40%,相加所得成绩为学生最后考核评定成绩的制度。这样做有力地加强了学生对声乐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同时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综上所述,坚持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构建高师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模式。应转变以往追求歌唱的“专业化”,在专业教学上过多地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的观念。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要以学生为本,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前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突出“师范性”为宗旨,必须遵循师范性的原则。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始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的能力为主旨,以改变传统的声乐教学过于关注技能技巧的教学,而偏离高等音乐教育对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因此,我们将传统的声乐课程融入声乐基础理论、声乐技能技巧、声乐自弹自唱、声乐艺术实践、声乐教学实践等内容构成声乐课程模块,力图使声乐的技能技巧、声乐的基础理论、声乐的教学实践以及与此相关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学生运用综合理论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
关键词:因材施教 声乐教学 教学原则 教学策略
因材施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教育观念,这一观念是教育家孔子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综合素质以及学习能力的不同,使用符合学生特征的教学方法,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有针对的教学,使学生的长处都可以发挥出来,弥补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就高校声乐教学来讲,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既能够掌握声乐知识,又能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的人才,而要想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就必须将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方法作为基本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针对性的提高和进步,培养出更多声乐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一、因材施教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必要性
相比于其他专业来说,声乐专业是一门具有特殊性的专业学科,声乐教学不仅能够让师生之间增进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同时还能够更好的传播艺术文化,声乐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递声乐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还会受到心理学、审美学等的影响,这直接决定了声乐不仅具有艺术性,同时还具有理论性、技术性,声乐教师要想更好的提升声乐教学的质量,就必须考虑到学生在兴趣、基础以及自身性格上的差异,因材施教,找到符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必须要注重对于教学细节的处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提升对于声乐的学习兴趣。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高校一般都会采用小班制的教学模式展开声乐教学,这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针对性的教学,而由于近些年来专业扩招、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的影响,声乐教师还无法实现一对一的教学模式的建立,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正努力朝着这一教学方向发展。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一)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性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必须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给予充分的尊重,注重使用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学手段,就艺术学科来讲,有个性的学生更具潜力和培养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发掘学生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具备独特性,充分展现出个人的风采。
(二)应面向所有学生
有一部分声乐教师将因材施教四个字中的“材”字片面的认为是具有初中能力与才华的人,认为只有某个方面特别出众的学生才具有可塑性,认为只有这一类学生才能够学好知识,而对于那些不够出众的学生则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这种教育思想不仅不符合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同时也不能够让不同类型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难以调动全体学生对于声乐学习的兴趣,无法建立起学生学习声乐的自信心,课堂教学质量自然无法得到提升。所以说,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方式应该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声乐教师不应该片面解释因材施教的内涵,只重视才华较为出众的学生培养,而忽视普通学生。因材施教中的“材”指的是不同学生的特点个性以及音乐感觉,只要学生能够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设置培养计划,让学生的潜力充分被挖掘出来。
(三)改革考核方式
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声乐专业主要的考核方式是由学生进行独唱,声乐教师进行评价,以此来决定学生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往往会让学生将教师考核的曲目变为自身学习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只针对考核曲目进行反复练习,直接导致“万人一腔”“万人一调”现象的出现。如果教师只重视运用因材施教的理念,忽略了应用方式,就会出现这种问题。所以,在使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的时候,应该注重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出这种教学方式的有效性,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教学理念的更新
就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教师一般都是课堂的主体,学生需要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这种灌输式的方法并不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题,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应该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性格特点等充分的了解,再制定出符合每一个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唱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建立自信心,激发对于声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的培养对于声乐的学习兴趣。
(二)创新授课模式和授课方法
声乐教学一般需要教师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法,发现每个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根据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指导,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声乐教学,但是,在解决一些学生遇到的相同的问题的时候,教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在应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时候也应该灵活变通,对于学生的集中问题可以集中的解决。比如,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分组解决问题,创新授课模式,提升课堂效率。
(三)对学生特点准确分析
要想更加合理的应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首先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发声、嗓音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和了解,制定出更加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首先,要确定学生发声的特点,进行声部鉴定。其次,把握适合学生的风格和路线,进行定向指导。最后,要关注学生心理,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克服困难,建立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因材施教的效果和优势性。
四、结语
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因材施教是一种非常适合的教学方法,声乐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遵循因材施教教学法的原则,并根据教学实际不断完善因材施教教学法,才能够培养出更出色的声乐专业学生,使我国的声乐教学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宏健.论因材施教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煤炭高等教育,2014,(03).
[2]张弛.因材施教理念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运用和实施[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2).
[3]井艳红.新型教学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艺术教育,2015,(03).
[4]王琛媛.论因材施教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音乐时空,2015,(22).
[5]曾皓.因材施教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戏剧之家,2015,(24).
关键词:高职、声乐、教学模式、个别课、集体课
高职声乐教学是培养未来音乐教育战线具有唱(教学演唱)、讲(声乐理论)、教(懂声乐教法)等综合歌唱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然而,目前高职声乐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需要。如何改变这一现象,是我们高职声乐教学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我们传统的高职声乐教学中,用声音技术来衡量学生的能力,把强调声音作为培养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只追求声音技巧,只会唱不会教、缺乏综合性歌唱能力、显得单一乏味。那么如何探究高职声乐教学的模式,使之在高职声乐教学中合理定位呢?文章从以下几点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模式的现状与分析
由于高职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专业音乐院校,高职声乐教学对学生的入学条件要求不高,学生之间的声音差异比较明显,存在个别学生突击入学没有学过音乐,甚至有五音不全的现象,这也形成了高职声乐教学的一大特点,针对高职声乐教学目前现状,可分为以下情况:
1、特长型:这些学生以声乐演唱技能为主,声音条件比较好。他们入学后以声乐演唱学习为主项,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和发展。教师在声乐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要掌握精湛的声乐演唱技巧和声乐演唱的理论方法,使他们的声乐演唱技能不仅具备演唱能力,而且还具有传授声乐理论知识的能力,并给他们搭建更多的演出和实践的平台,加强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专业水平,为在声乐上的进一步深造学习做好铺垫。
2、综合型:这些学生的器乐、钢琴、舞蹈以某一项技能为主,在声乐上没有条件,甚至有的为了入学考试只会唱一首歌、弹一首曲目、跳一个舞蹈组合。他们入学后,并不希望在声乐上能有什么发展,不必给予过高的要求,可以把个人的特长作为主项,同时能从理论上让学生掌握声乐演唱的基本方法即可,使多数学生朝着综合专业型方向发展。
3、无特长型:这些学生基本上没有音乐条件,没有特长,音乐的基本技能与知识掌握的较少。但是他们喜欢音乐,对音乐的灵感具有自己的特点。针对学生教师要耐心细致,从基础知识抓起,以培养某一项特长为重点。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加强声乐理论知识的培养,使他们对声乐演唱技能具有分析和判断能力,掌握声乐演唱的基本方法。
目前高职声乐教学情况说明,学生入学的个人基本条件基础存在着较大差异的,如果只按统一的标准要求来实施声乐技能训练,学生不可能完全接受,给教师教学也增加了难度,这样既不符合高职声乐教学的基本现状,也不能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和提高教学质量。所以,高职声乐教学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方法,根据学生个人自身条件,实行“因材施教”的策略,走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高职声乐教学模式,使学生专业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二、高职声乐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定位
高职声乐教学模式必须依据高职特点制定教学大纲,遵循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完成声乐教学任务。目前高职声乐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与定位,应该走以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因此,以个别技能训练、集体歌唱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成为高职声乐教学的重要模式。
1、声乐个别课:这种教学方法是以“一对一”形式来进行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由于高职声乐教学,培养目标方向不一样,它不同于普通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和特点分别进行训练,已成为高职声乐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声乐个别课,可以培养许多音乐专业的人才。因此,高职的声乐个别课教学模式,对于具有一定个人条件和潜力的学生来说是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对于其它不具备声乐演唱条件的学生,则是一种辅助形式,可以把专业的主项改为综合能力培养。所以,高职声乐教学模式中的声乐个别课教学,应该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行之有效的进行训练。
2、声乐集体课:集体课最大的特点就是集体练声,虽然学生的声部各不相同,只要将男女分开,就可以了。集体练声要采用一套目的明确、由浅入深的发声方法。同时帮助学生逐步克服发声中存在的问题,改变不正确的发声方法。当然学生的悟性能力是有差别的,对于悟性较差的学生除了集体课练声时给予关注外,在公开指导时也可多给与辅导,提高这些学生的自信心。练声之后进入唱歌阶段,唱歌要根据学生的声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及需要选唱不同的歌曲,当教师给一个学生的声乐演唱进行指导时,其他学生也要跟着默唱,按着教师的提示和要求做,这样不仅提高了训练效果,也避免了一个学生唱、其他学生没事干的现象,充分体现声乐集体课训练的优越性。
3、声乐理论课:是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的基本理论知识,不受条件的影响,所有学生必须掌握。因为声乐理论课是在歌唱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它主要讲述了歌唱发声的感觉、体会、经验和方法,它可以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存在的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和掌握学习声乐过程中的名词、术语。通过声乐理论课的学习,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经过理论与实践不断结合,运用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声乐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生具有唱、讲、教等综合歌唱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高职声乐教学教师起到指导引领的作用。但他只是外因条件,要想通过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必须采用个别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声乐个别课具有针对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效果明显。声乐集体课不仅解决了集体练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训练效率,同时还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此高职声乐教学以个别课、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则成为我们探讨高职声乐教学模式的核心问题。
三、高职声乐教学模式的制定与实施
高职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的实施方案,要根据学生实际声音条件与能力进行小组划分,这种小组的分类只是相对而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进度及表现情况进行调整,从而使学生有不断发展的空间,达到学习的目的。
1、新生入学后,把具有声音条件的学生,作为声乐培养的主要对象,可以进行个别课训练。
2、综合型的学生作为声乐集体课的教学对象,作为声乐副项的培养对象,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授课表现与能力,对学生进行调整。
3、根据个别课和集体课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个别课重点培养,技能的传授,集体课重视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个别课和集体课考试内容上应该有所区别,考试实行过程化考核,大致分为出勤率、过程作业、阶段性考试和期末考试。过程作业以巩固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情况。阶段性考试内容为章节的模拟考试。期末考试通过舞台演唱方法,检验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4、声乐理论课,声乐理论课授课要学生掌握声乐理论知识,领悟教师讲授的技术理论,可以学到教师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声乐理论课教学,系统讲述声乐基础理论知识,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
5、高职声乐教学模式,要制定相应的课程提纲内容:课程性质、能力素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学时分配、教学进度、辅导答疑、作业、习题安排、实践教学、技能培训等。教学方案内容:授课内容目的及要求、重点、难点、方法、授课过程和计划等。考核方案内容:课程考核重点、内容方式、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标准、总成绩考核标准等。
四、高职声乐教学模式的基本保障与要求
高职声乐教学,实行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具有综合歌唱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基本需求。作为高职声乐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潜心研究和探索个别课与集体课的教学方法,提高个别课与集体课的教学能力,是高职声乐教学的根本保障。
1、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高职声乐教学模式,是根据高职学生技能条件的实际情况,而形成的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比较完善的教学模式。声乐个别课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的主要途径;而声乐集体课是声乐个别课的延续,以补充声乐个别教学中集体歌唱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所学不到的内容;声乐理论的教学,是丰富学生声乐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声乐教学基本理论为目的的必修课程。个别课与集体课的教学设置和安排,依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使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手段,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这种教学结合模式,是高职声乐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障和要求。
2、个别课与集体课的相互关系: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教学即统一又独立。虽然我们按学生的声音条件,进行分组授课,教学中既没有放过任何一个有声音条件的学生,也没有放弃对没有条件学生的声乐技能训练,也就是说,高职声乐教学个别课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而集体课也可以进行个别与集体相结合进行指导,当一个学生演唱时其他学生可以参与讨论,体会教师提出的要求,这时教师可以给予个别指导。这样做为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了互相了解、互相观摩的机会,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进取意识[1]。根据教学的需要,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可以交替进行,给有条件的学生创造机会。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专业技能得到发展与提高,同时了解独唱、重唱、小组唱、表演唱的各种形式,掌握声乐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的歌唱能力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3、个别课与集体课的有效实施:由于高职学生声音条件存在差异性,声乐教学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形式,高职声乐教学不同于培养专业演员为目标的声乐教学,个别课不能完全运用在高职声乐教学之中,相对于没有声音条件的学生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集体课。对于那些有声音条件的学生,我们教师可以去培养、去体现我们的专业能力;通过社会实践给学生展现专业技能的平台。而对于众多条件不好的学生,如果用专业的标准去培养他们,给他们增加了更多的压力。因此,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的声乐知识与技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能基本适应高职声乐教学的要求,是高职声乐教学的发展方向与基本定位。
4、提高教师的专业综合能力:高职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数学模式,给高职声乐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还要充分展示声乐个别课的教学能力,具有唱(教学演唱)、讲(声乐理论)、教(懂声乐教法)的水平,有效提高学生的声乐技能,同时通过集体课教学努力培养好那些声乐条件差和起点低的学生,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让个别课和集体课都能同样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接受,真正体现出教师的专业综合能力和数学效果。
高职声乐教学模式以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是高职声乐教学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趋势和定位。因此,教师要踏踏实实的研究与探索当前高职声乐教学的模式,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提高专业的教学能力,打破传统的高职声乐教学中,受专业技术至上教学理念的制约,反对用专业的标准衡量教学质量,过分强调声音技术,而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模式,必须遵守高职声乐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的教学模式,培养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歌唱能力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九思《走向科学的歌唱艺术》[M]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双师型;艺术实践
中图分类号:J616
声乐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科学规律,总体来说,理论与实践并重,以课堂为主体,以舞台实践为目的,注重基础性和个体化教学,依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呈阶段性发展。高职声乐教学属于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由于培养目标、培养对象以及培养模式的不同,使得已形成完善体系的本科层次专业艺术院校教育模式无法直接套用。如何在遵循声乐教学一般规律,以社会文化生活和市场需要为指导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条实用、高效、适应性强的声乐教学的新思路,成为高职声乐教育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准确定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几乎所有与高职教育有关的文献,都反复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或称之为高技能型人才。声乐自身即属于应用型、技能型学科,如何准确定位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人才的培养目标,关键在于怎样理解“第一线”的问题。
从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情况看,基本为群艺馆、文化站、企事业单位公会文宣岗位、小学音乐教育及社会音乐培训等,即群众文化生活及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因此说,高职音乐表演专业人才服务的“第一线”即为,服务与群众文化生活、活跃于群众文艺舞台、进行音乐普及教育活动。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设定为: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群众文化生活和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具备演唱、教唱、艺术指导、节目编排能力四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是有其合理性的。1,从岗位需要(市场导向)看,群众文化生活和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岗位需要的不是以歌唱家为代表的高精尖人才,而是能适应多种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工作中,尤其是群众文化活动中,声乐表演只是工作中的一项,教唱、编导、钢琴伴奏、合唱指挥等工作都有可能落实到一个人的身上。从岗位设置的角度讲,作为非专业院团的群艺馆、企事业单位等也不可能每一项工作都安排一个岗位。2,从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具备唱、教唱、艺术指导、节目编排四位一体的综合能力,对其适应岗位的长远要求和专业的进一步深造都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师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直接参与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前文已述,当前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问题之一即是师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职业教育理念缺失和“双师型”教师缺口大的问题,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学的优秀师资队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善:
第一, 转变观念,明确“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
当前,绝大多数从事高职声乐教学的教师为专业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其求学路线为小、初、高、本、硕,对于职业教育理念没有切身体会,对于从事职业教育和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群没有直观感受,从精英模式教育转入应用型的职业教育,不适应是其第一反应。因此,转变观念,学习职业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思维模式,是每一个职业教育人的第一课。
第二,“请进来,走出去”,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请进来”,就是要聘请行业内的专家、教授,具有双师素质的高级人才到校任教、交流。一方面,可以充实教师队伍,加强教学质量及教研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人才引进和交流、座谈等形式,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就业市场需求,更好地适应开放的职业教育潮流。
“走出去”,就是要建立教师培训机制,要求教师参加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为教师赴高一级教学机构、组织进修学习创造条件,安排教师到省、市级艺术团体顶岗锻炼,到用人单位进行市场调研等。在“走出去”中锻炼教师队伍,在“走出去”中加深的职业教育理念的理解。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设艺术实践课
实践型、应用型是高职教育的根本要求和基本特征,“做中学、学中做,工学一体化”是其鲜明特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意见》要求:“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得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可见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声乐课是一门技能型课程,其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在高职声乐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声乐课的实践性与“技能核心、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及“实践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
第一, 将实践教学课程化,开设艺术实践课
声乐课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但传统的“练声+歌曲+音乐表现指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远无法达到高职实践教学的要求。尤其是高职学生基础薄弱,发声练习、歌曲教学部分即占用大量时间,实践指导部分极有可能无法顾及。因此,应把实践教学部分独立出来,将其课程化,开设艺术实践课。艺术实践课应具有独立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案,以及考核体系。考核体系应贯穿整个实践教学,有效考核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拿出实践成果的全过程。
第二, 教学形式多样,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职声乐艺术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演唱、教唱、艺术指导、节目编排能力四位一体的综合能力。同时,其实践内容应指向与学生就业息息相关的群众文艺活动与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工作。因此,教学形式应多样化,同时注意多学科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打破“教室”教学的限制,打破三种唱法的限制,拓宽教学曲目范围和表演形式,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就选择什么。独唱、重唱、合唱、舞台剧等群众文化生活常见的艺术形式均可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应将角色转换为“教练”,参与学生完成节目(艺术实践成果)创、编、导、演的全过程。其次,注意多学科的参与,将舞台表演、舞蹈、合唱指挥、钢琴即兴伴奏等知识运用至艺术实践教学中,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用什么。
以笔者所在单位艺术实践课教学为例,艺术实践课每学期一考核,考核形式为节目编排(平时成绩)+艺术实践晚会演出(考试成绩)。教师全程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中,节目形式一般不采用独唱形式,力求多样性,涉及形式有:男女对唱、重唱、小合唱、表演唱、戏曲片段、音乐剧片段、民族歌剧片段等。节目选择力求兼具经典性与通俗性,雅俗共赏。目前,已成功编创、排演一系列为业内肯定、受市场欢迎的优秀节目。
四、结语
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应向何处发展是每一位高职声乐教师思考的问题,为社会培养活跃于群众文化生活舞台第一线的优秀人才是每一位高职教育人肩负的责任。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群众文化生活和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在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高职音乐教育必将随之蓬勃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 键 词:应用型 技能型 声乐教学 改革
目前我国的艺术类高职院校整体办学时间较短,许多专业的定位以及培养目标还不十分准确,譬如音乐表演专业中的声乐方向,大多数高职院校还在继续参照或者沿用本科音乐院校的教学大纲,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符合职业教育重点突出“应用型、技能型”特点的现象。如部分教师“自开工厂”,相互之间缺乏交流,生产出来的“产品”市场上推销不出;声乐教学依然采用“一对一”形式,既不利于节省教学成本又可能导致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对比,容易形成“自我膨胀”;课堂教学比例过重,学生在艺术实践方面能力薄弱,缺乏舞台演唱经验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毕业生综合能力弱等。针对以上若干现象,笔者经过实践研究提出以下三个方面改革措施。
一、加强办学定位宣传,促进教师思维转型
高职教育突出“职业性”为特色,其定位是以基础教育服务为中心。而高职声乐教学是以培养高职生的音乐基础教育为宗旨,强调艺术实践是高职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大部分从事高职声乐教育的教师是高职院校升格前中专的教师,或者是升格后从本科院校引进以及本科院校毕业的部分新教师,这些师资并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但大多数人对高职教育的真正内涵还是一知半解。因而要想真正有别于本科院校在高职声乐教学上形成特色,首先要对从事高职声乐教育的一线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使其思维转轨、转型,甚至“把职业指导作为教职工业务考评和专业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而使教师在思想观念认识上发生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声乐教学理念。
二、突破传统教学形式,使“集体课”“小组课”与“个别课”有机地结合起来
长期以来的声乐教学多以“练声——唱歌——布置新歌”三个环节进行,声乐教师好像都不大习惯上“集体课”或“小组课”,也不大习惯去其他场合上课,认为只有在自己的小琴房里上“一对一”的“个别课”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本科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过去多采用“个别课”形式。近些年,由于扩招使学生数量猛增,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本科艺术院校逐渐增加了“集体课”和“小组课”,既降低了教学成本又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这种授课方式高职艺术院校应该借鉴,但必须根据自身情况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艺术院校的授课对象与本科艺术院校有别,学制较短只有三年,就业渠道也有所不同,因而在采用“集体课”和“小组课”形式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以上因素,既不要全部改为“集体课”和“小组课”,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不要固守传统模式只进行“一对一”的声乐教学。
从声乐教学的客观规律而言,可以把二至四人共同上一节课定为“小组课”,四人以上共同教学定为“集体课”,“一对一”授课形式为“个别课”。超过四个人还按照“个别课”的授课方式来进行效果不会好,少于四个人却按照“集体课”形式来进行,从教学成本角度而言属于浪费。只有结合实际,从高职声乐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对授课形式进行合理改革,才能使声乐教学科学发展,良性循环。
涉及到声乐教学中具有普遍规律的理论基础知识,如“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基础”“人声分类与声部划分”“歌唱心理要素”“歌唱语言”“歌唱的不同唱法分类介绍”“歌剧及艺术歌曲名作欣赏”等内容,就适合于“集体课”教学,也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教学。除了声乐理论基础知识外,声乐教学中的训练方法也有许多共性内容,如侧重练习“气息和声音的结合训练”内容时,不但有很多体会性的练习,还有许多需要通过某些母音的发声来听辨的练习,如果采用二至四人的“小组课”,既可以互相观摩交流又可以从相互的练习中得到“灵感式”的启发,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从长远的就业角度而言,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看到教师给不同学生授课时针对不同问题实施的解决方法,长期耳濡目染,学生能学会因材施教的教学本领,对于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的毕业生而言是最佳的学习途径。另外,“小组课”还非常有利于“对唱”“重唱”等演唱形式的授课内容。对其中的发声训练部分都有共性部分的讲解和个性部分的针对性训练,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灵活调整、科学编配。
“一对一”的“个别课”是各类艺术院校中最常见、最普遍的声乐教学形式,也是大多数声乐教师最擅长、最习惯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存在具体问题和富有个性化的问题,最适合采用“个别课”形式的声乐课来解决。
无论“集体课”“小组课”还是“个别课”,都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如果运用得当既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又可以大大减轻声乐教师的教学负荷,赢得时间从事教科研活动。
三、“量体裁衣”,系统地编写艺术类高职声乐教材
目前艺术类高职院校中使用的声乐教材大部分还是由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次出版发行的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和外国作品共八册),另外还有中国音乐学院郭祥义编写的《民族声乐教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俞子正总主编的《声乐教学曲选》(21世纪高师音乐教材),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温恒泰主编的《男中音教学曲选》,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胡钟刚和张友刚编著的《声乐实用基础教程》。类似的教材还有很多,这些教材在艺术类本科院校也被广泛使用,内容属于普遍意义上的覆盖,通用性较强。如今新的教材仍在源源不断地推出,但针对高职类艺术院校声乐方向“量体裁衣”而编写的声乐教材至今仍未问世。笔者通过对高职教育的研究发现,要想编写适合于高职声乐学生使用的教材,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院校的学制特点。目前高职艺术院校的学制只有三年,声乐教材的内容首先在量上就不能过于繁杂,教材盲目追求“概而全”,在内容安排上面面俱到,学生每个学期都无法按照教材顺利完成,在心理上有重负感、愧疚感。
2.高职学生的就业渠道特点。高职声乐教材在编写上要适当考虑本区域学生的就业市场特点,学生毕业的流向岗位特点,无论是教育岗位还是群众文化市场,教材的编写都要因时而动,考虑周详。
3.内容方面的特点。既要注意内容的广泛性,又要有一定的侧重性;既要有西洋古典歌剧和艺术歌曲又要加强民族声乐的比例,尤其要补充高职艺术院校所在区域的民间歌曲内容,对其进一步挖掘和传承。
四、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中心,科学安排艺术实践教学活动
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达到毕业即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真正符合“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高职声乐学生也不例外,通过三年在校声乐教学和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时既要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又要具备在社会各类文艺活动中登台演唱的能力,真正达到社会就业市场对高职音乐毕业生的多方面需求。那么仅靠课堂上教师的精彩讲解、学生的被动练习,显然达不到以上要求,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科学地安排艺术实践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实施教学目标,具体方案如下。
1.实行教学实践“一体化”
高职声乐课除了在琴房里进行教学外,还应该把部分教学内容直接移至舞台或讲台,将理论课与艺术实践教学合二为一,实施“一体化”教学,使二者相互补充、密切配合,最后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外,可尽量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歌唱的创造性,让学生针对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实践场地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即使出现错误也没关系,只有不断地出错,才能使指导教师有机会现场“纠错”,最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增加艺术实践活动的量
高职院校的学制只有三年,对声乐专业的学生而言课堂理论教学固然重要,但不能因此减少艺术实践的比例,相反要摒弃“坐而论道”,逐渐加大艺术实践的量才更能切合实际。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对此已有共识,正积极修正教学大纲,增加艺术实践的课时比例,“依据人才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要求,每个专业明确若干个核心技能,整体教学过程围绕核心技能展开,强化为核心技能服务。”改善或拓宽用于艺术实践的场地,积极与校外实践基地洽谈、磋商,从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渠道、签约率以及用人单位的评价而言,证明增加艺术实践的比例已卓显成效。
3.采用项目制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把艺术实践项目分成几块训练单元,如按演唱类型可分为:独唱、重唱、齐唱、合唱等;按演唱体裁可分:民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咏叹调、歌剧等;按唱法可分:美声、民族、通俗、原声态等。总之,要有目的、有要求、有方案、有步骤、有考核标准、有实践结果。这样一来,可以大大增强艺术实践效果,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水平。
4.增加艺术实践的多样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在实训项目中尽量在原有形式上拓宽思路,增加新的形式,同时要改变传统模式中教师一味教、学生一味练的单一方式,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并让学生自己提出节目的策划、排练、演唱等训练方案,让学生学会如何指导别的同学,即使不成熟也无妨。
总之,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的习惯,使学生积极思索创造,学会自演或互练互评。以就业为导向在实训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灵活性、独创性,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注入式教学,以社会市场的需要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过对高职声乐教学改革,树立学生信心,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与社会真正接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专学前教育;声乐课程;体系构建
高专学前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综合性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针对学前教育的师资特点,设置了学前教育专业文化基础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技能课程等四大当面。其中声乐课是专业技能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之一,为学生以后开展学前音乐教育课程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学前声乐课程是学前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具有鲜明的“幼教”特色,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启发、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和表达情感的能力,引导幼儿的音乐天性,使幼儿可以很好的领悟音乐,体验其中的乐趣,从而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既为托儿所、幼儿园、学前教育保教工作培养一线能唱能教能创编的教师,又为其输送管理人才。
一、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规划理念
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观念,培养职业素养以及对于音乐的艺术素养为发展方向,完善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的构建。凭借课程的知识特点,实施科学教学模式方案,运用逐渐深入的教学理念把音乐理论知识和声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他们得到统一,使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教学方式上的灵活运用,融教、学、演于一体,理论与实践合一。例如启发式的情感教学模式在声乐教学过程当中恰当合理的有利运用,改善歌唱时的状态,得到科学专业的发声方法,这是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体系构建的基础。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内容总共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声乐理论以及声乐实践。声乐理论部分具有歌唱发声的基础原理、基础功能、基础方法、基础技巧等。因学前教育专业具有特殊性和综合性,还涉及到了嗓子的保养和口语发声的内容。教学实践部分根据声乐理论知识为基础,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幼儿的音域、儿童歌唱的发声与教唱;儿童歌曲、发声练习与练习曲、中外独唱歌曲、齐唱歌曲、合唱歌曲。这样可以更好的开展高专学前教育教学活动,为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构建打下良好的坚定基础。
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目标方向理念
构建顶尖师资队伍,构建顶尖实际训练条件,达到课程目的以及专业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歌唱时候的姿势,歌唱时候的气吸,歌唱时候的腔体以及位置等,都可以对声乐作品实行诠释。培养学生初步感受、欣赏生活并且喜爱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感,积极自主参加艺术活动,提高培养对艺术的敏感度。掌握一定简便的歌唱方式,提高学生声音的表现能力,例如情感和韵味的展现。能以不一样的声音形式开拓性的大胆展现自己的感情和体悟。在歌唱活动过程当中体验集体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快乐,在与他人一起合作的时候,能互相理解、欣赏、尊重其他同学的创作灵感与表现形式,多多欣赏不一样表现形式与各种风格的声乐作品。
三、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内容理念
(一)声乐课程基础
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进入学校以前没有接受过相对正规声乐训练条件下而制定的,包含了学前教育专业声乐理论基本知识,发声练习方法,儿童声乐良好的训练方式以及规范的唱歌姿势动作等,目的是通过相对科学的发声训练方法使学生可以发出清新自然,优美的歌唱声音。
(二)儿童歌曲的学习和演唱
对儿童的发声训练及儿童歌曲的演唱进行学习,其基本目的就是对学生日常学习到的发声方式进行演练,使其可以更加精准的对歌唱作品进行演唱,从领唱、齐唱等角度来调节自身的声音,将歌曲更好的表达出来,并且这也是当前学前声乐教育主要培训内容之一。
(三)儿歌表演唱
这样的表演方式是边进行表演边进行唱歌,独立自主的即兴编词、即兴演唱,用身体动作互相组合表现音乐体系的结构、情感以及内容,积极、熟练的运用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身体动态与人沟通。让学生学习更多乐器的使用方法,达到基本表演阶段。积极主动参与乐器的制作,辨别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体验各种演奏方式中音色、音量、音乐感配置的表现模式,积极参与合作,大家一起设计演奏方案。比如在对《丢手绢》这首家喻户晓的儿歌进行表演唱歌时,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设备来搭建游戏场景,以游戏场景为寄托,让受众更好的了解儿歌表演唱歌这一教学方式的优点,可以大胆地运用各种音乐的、非音乐性质的表达方式参与到欣赏活动当中去,表现出自己的感受与体验,想象以及创造,提高体悟和表达音乐感情的能力,这是教学内容当中的难点。
(四)儿童歌曲的教唱
使学生熟练掌握如何让儿童学会唱儿童歌曲,能够积极组织和实施音乐课堂教学,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内容的安排,和其他相关的知识课程是紧密结合的,充分理解结合了学生教学的认知特点,体现出紧贴就业的实际性。高专学前教育专业里的学生声乐大多是零基础的没有学过声乐的学生,由于声音条件有限,音乐的根基又很薄弱,在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例如:学生的音乐基本功很差,学习歌曲非常困难;声乐学习是依靠大量的课后训练练习,鉴于练习场地有所受限,很多学生课后不能够进行练习等。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学生个人的音乐修养以及对音乐的认识也是十分关键的。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通过识谱、音律学习等方式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其日后学习效率。为了可以达到声乐课的教育教学目标,积极培养学生应对岗位能力,主要应用了教师授课以后自主的训练练习和社会实践方式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理论教学:其中包括技巧练习以及学唱声乐作品这两个部分。让学生在校期间理论实践相结合,较全面完善的掌握本专业的学习。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带领和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搜集与声乐课和声乐教学相关的视频、文本资料进行自学和研究。社会实践:强调艺术实践、舞台表演锻炼的重要性,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搭建艺术实践能力施展的平台,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不定期让学生参加省市级各类声乐、合唱比赛;让声乐方面优秀的学生参加校内外的演出活动;校内建立声乐社团;去学校以外实习基地实行锻炼,学生们每年都要到幼儿园见实习,把学到的声乐理论知识、声乐技能技巧,运用到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和课堂教学中,在实训中发挥作用,学以致用。
四、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方法理念
遵循能力自身本位、课程岗位相融通、学了就好好利用的原则,以自身职业岗位技能作为基础核心,教学活动过程当中以学生本身为主体,不断加强深化课程进行改革。紧紧的围绕着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提升人才培养重要目标以及幼儿声乐课程本质的性质和地位,结合学生职业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根据教学过程,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确定声乐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为姊妹课程体系服务,积极加强学生职业操作能力和对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的理念,不仅为学生在学习姊妹学科的时候提供了基本知识,又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就业与自主创业、甚至一辈子的长远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坚定基础。努力将教学、学习、做事一体化,完全体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性以及实践性的理念,保证学生肯定既有非常扎实的专业基本知识,又拥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教师应该不断变换理念,探究出带有中国特色的素质职业教育型方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发展空间以及时间,积极指引学生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提升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增强多媒体课件的实施和利用,建立自主、灵活、积极的课程练习平台,目的是提升学生自主能力、学习积极能力和创造能力。良好的利用网络共享资源,使教育教学内容变得多元化,丰富教学方式,是开拓学生的学习知识和锻炼自身能力的重要方式,可以很好的提高和开展学生的歌唱水平能力是声乐课堂教育教学的基本方式和任务。
五、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评价理念
(一)突出学习过程评价
结合师生课堂提问内容,学生自身业务能力,以及学生课后作业内容,声乐技术能力考核等方式,增加实践性教育教学环节的考核次数,主要针对于表演和学习内容的评分。
(二)学生互评法
为了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采取学生互评的方法,对每个人演唱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声乐的能动性以及声乐教学方法的判断力。
(三)加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评价
指引学生实行学习方法的变换,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更加牢固,从事工作以后教导儿童的时候也更加得心应手。
(四)加强课程结束后的技能综合评价
在教育教学和技能实践当中充足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重视考核学前教育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综合能力。
六、结束语
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高素质综合性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使学生不仅仅只要求掌控高专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方面和基础知识方面,还能够具有很高的演唱水平等表演实践操作技能,且融合了多方面的专业技能为一体,对学生以后音乐才能的长期发展、提升自身音乐素养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培养学生专业音乐素质,为学生以后开展学前音乐教育课程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为学前教育事业打下坚定的基础。
作者:时霞 单位: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坦娜.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23).
[2]李生兰.学前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0).
[3]虞永平.学前课程研究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4).
[4]徐浩.声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6).
[5]徐青.浅析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职前教育策略[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
【关键词】高师 声乐课 教学
在步入新世纪深化教学改革以来,国内很多高师院校相继开设了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与其他师范专业学科不同,高师声乐教学既具有师范专业课程的基本特点,又具有高度的专业性,需要教师掌握特殊的教学方法,进而实现声乐课教学的目的。当前,很多高师院校在开展声乐课教学的过程中,在尝试采取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以提高声乐专业课教学水平,虽然这些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其针对性不强、实际教学效果不足等问题。
声乐作为一个专业学科,包括声乐理论、声乐作品鉴赏、声乐发声训练与练唱、声乐表演实践等多门课程教学,这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是不能自学的,只有其艺术性和科学性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并掌握科学原理,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进行严格训练。高师声乐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包含两方面:一是以培养声乐专业教师人才和专业科研人员为主,主要从事声乐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理论研究等工作;二是以培养声乐专业表演人才及艺术人才为主。在明确高师院校声乐教学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各高师院校及教师都在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去提高声乐课教学水平。鉴于此,笔者提出几点思考。
一、声乐课的教学模式
一般来说,现今国内高师院校声乐课教学主要采取的是声乐理论、发声训练与练唱、演唱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具有几方面特点:
1.理论教学所占比重相对较高。作为区别于艺术院校的高师院校,很多院校对于声乐专业教学的理论性要求很高,甚至将其视为与艺术类院校的最主要区别之一。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很多高师院校在设计声乐专业课课时时,都将课堂理论教学的比重设计得较高。以笔者任职的院校为例,在每学期音乐课程中,乐理基础知识、声乐理论基础知识、中外音乐史等理论教学所占的比重超过了70%,实践与训练课课时所占比例仅为30%左右。
2.传统教学模式占有很大比例。在高师院校中,很多教师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单向度教学模式为主,即由教师进行集中理论灌输(学生机械记忆和理解)与教授专业技能(学生被动接受)。
二、当今声乐课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师资方面。首先,高师院校声乐课教学师资的专业理论性不强,很多教师虽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学习或具备相关的专业教育背景,多数人只顾教唱,对其理论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将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指导教学,在教学专业水平上还有待于提高;其次,声乐课教师的教学总体目标不明确,没有按照高师院校声乐课教学纲要的总体目标,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开展教学,因此导致高师院校声乐教学的教和学不成正比,加之其敬业精神欠佳,使很多优秀的专业人才被埋没;再次,高师院校声乐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实践证明,传统的单向度教学模式(即教师单方面向学生满堂灌的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教育,特别是声乐课专业教育的需要,学生必须要在一个双向度的(即教与学互动)、教学信息传播接受相对平衡和对等的环境下,才能有效地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其信息接收量。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传授和灌输,这种方法往往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存在一定距离。作为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应锻炼与拓展学生对声乐教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提高学习能力。此外,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模式也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教师则善于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把很多深刻、精辟和化抽象为具体的信息内容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使声乐教学效果更加显著。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绝非成就一堂高质量声乐课的关键,教师在声乐教学中的核心作用必须给予重视和强调。
2.学生方面。首先,高师院校声乐专业在校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兴趣不强。究其原因是受到声乐专业就业率相对较低等现实状况的影响,不愿意主动钻研歌唱、歌唱理论、乐理知识等。此外,还有专业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不足、很多学生在学习相对较为抽象的理论内容时很容易出现厌恶情绪,这种情绪长期得不到解决,导致他们对于专业课程学习的热情与信心下降。其次,有些学生存在投机取巧的心理和急躁情绪。声乐课程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为了具备高水准的专业理论与技术能力,学习者必须要经过长期艰苦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绝对不能一蹴而就。当前很多声乐专业学生在寻求学习过程中的“捷径”,试图找到不通过刻苦钻研和努力训练而成功的方法。实践证明,投机取巧不但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而且会在心理上产生负面影响,出现烦躁和急躁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效果,更为严重的还会导致厌学乃至退学。
3.高师院校方面。第一,对于声乐教学的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导致声乐课的教学模式不科学,原因在于忽略了学生起点较低、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各行其事地采用4种不同的授课形式进行,即个别课、小组课、集体、理论与实践大课、声乐实践课,有时是声乐理论教学课时所占比例过小或过大,有时是实训教学环节或有或无不成比例,这样一来,一方面造成许多学生因学习理论知识认知不足而产生厌倦情绪,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学生没有声乐理论知识为基础就去应用践行,从而影响教学实效。第二,对于声乐教学团队专业化能力提升的重视程度不足,既没有根据实际需要及时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又没有广泛聘请社会专业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中,提高专业化水平。第三,声乐专业教学考核方式不科学,现有的考核方式不能从根本上准确、全面地检验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三、解决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1.全面提高高师院校声乐教师教学能力。首先,院(系)要逐步优化声乐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结构,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促进声乐教育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可制定声乐教育人才培养的中、长期规划,制定师资人才战略的实施和构想,开展师资的长期培养方案。高水平的声乐教师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决定着声乐教育培养的人才水平和科研发展水平,是推动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注重从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常年聘请一些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威望的声乐教育专家加入教师队伍,进而全面系统地考量与设计声乐教师的人力资源配置和人才发展战略。同时,建立客座教师制度,聘请艺术领域的名师、专家作为客座教师,定期为学校教师、学生授课。其次,明确高师院校声乐专业教学总体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因材施教的学期教学计划,逐步提高声乐教育教学水平,杜绝流于形式走过场。最后,在教学中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
2.院(系)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首先,举办各类型学术讲座,引导学生端正专业学习态度,通过典型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将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转为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提高思维的活跃和思辨能力。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将声乐专业的学习规律全面、准确地传递给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声音特点制定中短期和长期目标,从而制定相应的练声曲和声乐作品,通过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材施教;师生共同通过制定阶段性教学目标与方法,将长期的总体教学目标进行分解,使学生通过阶段性的努力就可以达到预期目标,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长期系统的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主动性,将学习培养成一种良好习惯。通过考核来实现近期目标,通过能力培养实现长期目标。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多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做好心理辅导,使他们始终保持健康的学习心态。
3.高师院校要全面优化声乐课程设置和教学环境。首先,院(系)应当合理安排声乐课程设置。院(系)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声乐课教学应纠正“重技能、轻理论”的偏向,持“理论与实践并举、教学形式多样化”为原则展开教学。笔者所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有主修声乐专业的小课,也有主修舞蹈专业和器乐专业的声乐小组课和声乐大课,而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好的教学内容只有借助于完美的课堂结构形式才能达到圆满的教学效果。在适当开设原有的技能小课的基础上,可增设和充实以声乐基础理论和声乐教学法为中心环节的教学内容的声乐大课,还可增设一些声乐选修课程,如,多声部合唱教学、中小学歌唱活动训练、歌唱心理教学、歌唱与系统发声训练、声乐作品鉴赏与舞台演唱、歌唱整体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等,大大拓宽和提高了学生学习声乐课的视野和专业能力,同时,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其次,加大教学资金投入,逐步分期、分批地购置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乐器装备,方便师生使用,强师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最后,要改变现有的声乐专业考核模式,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如,院校各种技能大赛、测评、社会各种赛事的选拔等,全面检验学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学习能力。
结语
已步入新世纪的高师院校培养音乐教师人才的声乐课教学,是一门理论性高、专业技能性强的学科课程,且时代赋予其培养、完善人才的人格与素质的责任、任务任重道远。由于专业历史的渊源,其教与学上存在着难以突破的瓶颈,成功、合格的人才不多,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的普及提高仍是困难重重,需要高师院校的教师与专业同仁同舟共济,破解教学难题,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娜.高校声乐教学的完善与发展研究[J].艺术评论,2013(2).
关键词: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评价
对于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来说,评估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导向、判断、鉴定、改进等功能。以往的声乐教学太过于随意,盲目追求分数,使得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目标偏离了方向,目前这种状况正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本文力求以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的评价为主,探索合理的评估模式,为改进声乐教育的“教”与“学”尽一份责任和义务。
一、声乐教育评价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对声乐教育的教学评价,我们并不陌生,因为声乐教学始终都在“评价”中,声乐技术的训练与艺术的成熟始终都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它与“评价”关系密切。什么是教育评价呢?
教育部组编的《现代教育评价》中指出“所谓教育评价,是指通过系统地采集和分析信息,对教育活动满足预期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以便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综合以上研究并结合声乐教育教学的规律,声乐教育家们认为声乐教育评价是针对声乐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采用相应的评价与方法,对声乐教育现象及效果进行准确的判断,从而对声乐教学给予总结、反馈、交流、改进的过程。
二、声乐教学评价的意义
教学评价是稳定推动教学和改革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它的功能和意义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就声乐教育教学来说,教学评估是为了促进声乐学科的发展、培养目标的确立、社会需求和办学方向、培养方案的设置、教学改革的贯彻、教学大纲的修改等等,通过教学评估能够十分清楚地展示出它们的合理性、准确性以及可行性。声乐教学评价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声乐教学评价对教学具有导向功能
评价结构要素对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具有导向作用。这些要素对评价对象来说,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发挥着导向功能。他们必须按着这个方向努力,才能达标,否则就得不到好评。例如:我们要求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学生一年级要学习正确的歌唱呼吸、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和歌唱状态等等。因此,教师必须按着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规范教学,每学期自觉地按规定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声乐教学的内容、改进声乐教学的模式、优化声乐教学的过程。
2.声乐教学评价对教学具有规范功能
导向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声乐教学评价对教学的规范功能主要体现在:检验声乐教学效果的优劣和总结声乐教学经验的成效。随着声乐教学改革的逐步成熟,许多高等艺术院校在期终考试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都会在以往单纯的分数的基础上要求教师给出点评,这样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思考与进步。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实施,使得各种教学文档的规范性加强了,比如登分册上各种栏目的设置就要求教师对整个教学情况进行反思,甚至给出措施和方案。因此,只有使用这些规范化的手段才能提高教学的评估质量。
3.声乐教学评价对教学具有改进功能
声乐教学评价对教学的改进功能主要是指教育评价本身所具有的促进评价对象为实现理想歌唱目标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功能。就目前高等艺术院校音乐专业声乐课教学来说,改革的重点是对声乐小组课的教学。因为从传统意义的声乐教学来看,一对多的声乐教学只可能是声乐教学某一阶段教学的一个步骤,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声乐教学。因此,近几年来,我们都在努力尝试从课程大纲的角度对它进行研究,回应学生及社会的综合评价,并期待改进。
三、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评价的内容
声乐教学评价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标准和要求对它进行分析。
第一,评价的范围。声乐教学评价的范围既有宏观,比如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也有中观,如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还有微观,如专业技能。传统的声乐教育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微观进行评价,有“重技轻艺”的倾向。对声乐教育人才的不同的培养目标,就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要求。从高等院校声乐教育的现状来看,专业院校、综合大学的院系与师范院校就有不同的培养规格和要求。专业院校以培养表演人才为目标,而师范院校以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为目标,综合大学是培养以两者为结合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因此,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课程设置就有了明显的差异,而教学要求和评价的标准就会有所不同。
第二,评价的标准。根据声乐教学特点,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制定用于指导评价活动和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标准。如:培养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基本的理论水平及声乐艺术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运用气息支持声音进行歌唱;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姿势,积极的歌唱心理,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具有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等等。制定了这些标准,然后具体到每学期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把这些规格和要求贯穿在整个学制的教学计划内。
第三,评价的对象。声乐教学评价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对声乐教师的艺术素质与教育水平的评价,可以针对声乐教师应具备的艺术素质标准作为衡量的条件。比如:声乐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教育学历,专业能力:演唱示范能力、嗓音听辨能力、钢琴伴奏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等。而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看学生的音乐会、期考以及获奖情况等。
四、艺术院校声乐教学评价的方法
目前,在许多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中,任只停留在学生的演唱训练进行评价,而且大多只停留在对技术能力的评价上,导致学生在声乐领域的知识结构非常狭隘、单一。如果一直以这样一次期考来决定分数的话,就会让教师和学生失去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扩展教学内容和改善学习的机会,更为严重的是牺牲了很多基础较差、条件一般的学生对声乐的学习兴趣,由此而来,实现教学目标就成了一句空话。
由于音乐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是不容易衡量的,对艺术院校声乐学生的演唱和训练的评价不宜采用严格的量化评价方式,可采用综合评价方式。最合理的是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在传统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无处不在,技能的学习,其过程重于结果。在一对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对学生的发声状态作出评价,并根据每个学生的需求因人而异进行纠正。这是技能教学和常规的群体教学最根本的区别。音乐艺术是情感体验的艺术,要想培养学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营造一种气氛去感染学生。下面针对声乐教学的评价提出几种方法:
1.整体评价法
评价教学效果由于目标不同,评价的目的也有所区别。所谓整体评价是全面衡量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声乐》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具有融知识性、技能性、艺术性、实践性为一体的特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声
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本科四年课程的具体目标大致归纳成以下这些:
(1)掌握声乐基础理论及声乐艺术的基本知识。
(2)学习正确的歌唱方法及基本技能技巧。
(3)具有一定的演唱能力及辨别发声的基本能力。
(4)了解歌唱语言的规律。
(5)正确理解声乐作品的内容及风格。
(6)培养正确的声乐审美与艺术修养。
(7)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8)能独立分析、处理、教唱歌曲。
教师根据以上这些具体目标深入落实,并且每个学期去分析和判断学生的专业水平,根据一定的考核检验教学效果的优劣。
2.调查问卷法
此方法为测试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鉴赏能力及教师所关心的其他方面问题提供确实的资料依据。在声乐学习的开始,问卷法可用来鉴定学生的声乐认识水平,在设计问卷时,可多采用启发式问题,这样在开始上课时,每个老师就会大致了解学生对声乐的认知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问卷法也可以运用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这样既可调查学生声乐学习的收获情况,又提炼出对声乐教学实施过程的看法和意见,以便用来改进教学方法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问卷法可以允许学生采用无记名形式,学生不能因为直言相告而受到任何处罚,这样才能得到真实有效的调查资料。
3.理论测试法
所谓理论效果并不仅仅是基本知识的掌握,更在于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相应的问题的能力。在这里,我们应该呼吁在声乐学习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体会以写小论文的形式进行创作。比如:歌唱共鸣和姿势的关系、某某某毕业独唱音乐会的观后感、分析演唱作品的歌唱处理和音乐结构、评价总结自己的每次演出经历及感想等等。因为在课堂上的时间是非常有限,如果把这些问题和声乐训练的内容结合起来适当地安排学生课后以论文的形式完成,作为学生评定声乐理论成绩的可靠资料,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科研能力。这样就会逐步改变声乐理论研究薄弱,以及得不到应有重视的现实。
总结
评价工作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的实施和教学系统中的其他环节密不可分。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评价模式的科学建立是一个不断创新和调整、修正的过程,需要更多的决策者和教师通力合作,参加研讨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整改方案。只有大家重视这些问题,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声乐教学工作才会大大扩展自己的发展空间,才能培养合格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