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7 22:31: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问题学生教育指南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河南省高等教育 矛盾和问题 对策和建议
高等教育作为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肩负着发展科技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就河南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言,河南省委、省政府充分认识到了教育和人才对振兴中原的重大意义,积极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坚持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全省高等教育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了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跨越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然而,随着河南省经济的发展,河南省高等教育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仍然存在不少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拟对当前河南省高等教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对全面提升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河南省高等教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随着河南省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河南省高等教育凸显出不少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薄弱
1.缺乏主动学习精神,专业知识荒疏。常常听人们感叹道:当今的大学生一届不如一届,含金量是越来越低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前河南省各高校大学生逃课现象比较普遍。有的学生整天躲在宿舍里玩电脑,把学习抛诸脑后,只有到了考试前一两周才临时突击,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有的学生虽到了教室,却也是看小说、玩手机、听音乐或睡觉等,这不仅是对老师的不敬,而且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这些学生整天浑浑噩噩,虚度光阴,结果四年下来几乎一无所获,有的能侥幸获得一纸文凭,而有的却面临留级或退学的尴尬处境。
2.缺乏实践能力,高分低能。在当今的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浓厚的应试教育色彩。大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各种考试,考证考级成了他们唯一的目标,而真正需要的专业知识却不曾得到巩固,真正需要的实践能力也不曾得到加强。许多学生求学不是为了求得真知,而是为了赚大钱、当大官,求学期间心态比较浮躁,看到别人考级便也争着去考。而事实是:许多考试得高分、各证俱全的学生实践能力却相当匮乏。比如,有的学生大学英语四、六级顺利过关,却连一句英语都说出不来。这不能不归结为我们的教育体制,确切地说是考试体制带来的弊端。
3.缺乏人文素质,道德意识薄弱。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校园也逐渐被一些垃圾文化所侵袭,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社会责任感缺乏,对节约能源、环境保护、乐于助人等概念很是陌生。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弱、病、残等让座位的可谓凤毛麟角,而随地吐痰、随手丢弃垃圾、出口成“脏”等现象却屡见不鲜。有的学生经常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却不关灯或电扇,捡到东西不归还物主,在教室或图书馆里用物品长时间占座,而自己却不去学习,在食堂买饭不排队等现象比比皆是。有的学生甚至在道德迷失状况下铸成大错。
可见,我们的高等教育没能培养出一大批求知欲强的学生,没能培养出一大批符合公民素质的学生,部分学生既缺知识又欠道德。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我省高等教育面临着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
(二)专业设置不合理
当前,我省高等教育内部学科专业的同构化现象严重。这种趋同化的追求,既不适应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又不符合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应有的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更违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其结果是既造成了高等教育结构的失衡,又造成了高校定位不明晰,特色、优势不突出,为社会提供的人才也因此而缺乏鲜明的个性特点,不能适应社会多层次的需求。同时,一些高校在贴近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实际办学方面还显得不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反应滞后的现象,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主动性,习惯于有什么师资就开设什么课程,有什么条件就办什么专业,导致输出的毕业生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比较突出。
(三)师资力量匮乏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我省高校的数量增加了,新校区建起来了,规模扩大了,从数量上保证了更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我省的高等教育质量并没有随之提高,反而存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失衡和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我省高校的师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明显不足。师资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由于师资匮乏,许多高校都实行大班授课,有的班竟然多达100多名学生,老师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同时,高校教师队伍还存在着学历层次不高、专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得到解决,则必将影响我省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用人制度的改革,近几年我省人才需求市场出现了结构性变化,毕业生就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多达630余万人,我省大中专毕业生也达到了60万左右。社会新增劳动岗位的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长速度,毕业生市场需求转向了买方市场。而某些专业的不合理设置及人数的巨增,也相对降低了大学生的稀缺程度,产生更为激烈的人才竞争。在社会上,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大学生就业难的认识。人们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投资预期大大降低,甚至产生了“读书无用”的观点。这对促进我省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实现普及大学教育的目标极为不利,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解决之道。
二、提高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我省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我省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一)转变教育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才会有先进的教育实践。在人才培养上,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比较,我们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比较缺乏。然而,目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知识不断创新,学科不断交叉融合,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的复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革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学生的就业需求、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趋势,也无不对我们的传统教育理念产生强烈的震撼甚至冲击,原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要。我省高等教育目前正处在由弱变强、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的关键时期,高校要主动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认真把握高等教育规律,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紧密结合高等教育发展实际,树立与学校办学目标相适应的新型教育理念,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思想基础和观念动力。
(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只有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等教育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相结合。高等教育担负着为社会提供既有合理知识结构又有健全人格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一方面,高校要通过建立更加人性化、多样化的大学生学业测评体系,引导学生从追求分数转变为追求真知,成为具有真才实学之人。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还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鲜活生动的事例、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激励、塑造他们的高尚灵魂,将提升知识储备与开展道德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2.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目前,我省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讨论、习题等,师生之间互动较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他们自学能力的提高,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必须实施启发式教学,打破教师“一言堂”,实现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然而,课堂教学仅是学校教学组成的一个环节,仅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多是书本知识。要想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还必须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比如,高校可以通过为学生举办各种论坛、各种专题报告或讲座,建立各种学生文化社团,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等来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拓展他们的视野。
3.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创新精神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活动是创新精神得以实现的保证。在高校人才教育过程中,社会实践已逐渐成为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技能的重要渠道。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场所。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参加学生社团,利用课余和寒暑假打工,以及参加学校的科研项目等获取实践经验。这些活动的参加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有利于锻炼其组织、协作、沟通和策划等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我省高校要把人才培养与“科教兴豫”、“人才强省”紧密结合起来,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主动适应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拓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一方面,我省高校要优先发展与我省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积极培育、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学科专业设置适应我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同时还要重视应用文科专业和新兴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我省重点学科和专业体系。另一方面,对社会需求相对饱和的学科专业要逐步压缩,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要予以调整。通过对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我省高校能够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关系着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学校建设的核心。我省高校要紧紧抓住培养、培训、吸引、用好人才等环节,着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梯次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首先,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各高校要制定教师培养计划,切实解决好教师总量短缺和基础课、新兴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的问题,同时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与培养。其次,加强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高校要健全和完善教师在职进修制度,积极支持在职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和教学水平,鼓励骨干教师在重点学科领域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或培训。再次,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我省高校要启动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围绕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大胆聘任国内外著名教授、学者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来任教,大力引进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优秀拔尖人才和教学名师。最后,健全教师队伍稳定制度。高校要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优秀学科带头人和科技创新人才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攻关等方面的作用,切实做好优秀拔尖教师的稳定工作。
(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
我省高校必须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来抓。首先,在思想上,要正确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培养他们的忧患紧迫意识,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不仅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能通过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开启创新思维和锻炼动手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在制度上,我省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各级政府要与各高校通力合作,完善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政策体系,进一步优化就业环境,更新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推进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统一、开放和规范建设。同时,实施“毕业生就业工程”,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实现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形成科学合理、高效便捷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努力提高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规划,2004-9-9.
[2]陈强.中原崛起寄望河南高教.中国教育报,2004-4-7.
[3]河南省教育厅.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008-1-28.
一、问题提出
(一)有关范畴界定
所谓的“农村大学生”特指其进入大学前具有农村户口, 而就业前之生活主要依赖于农村户口家庭的大学生。至于“高校教育”则是指高校在教育教学、就业指导、素质补偿三方面的教育工作。
(二)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高校招生规模也逐步扩大。2009年毕业生高达610万,比2008年增加51万,2010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31万,再创新高。高校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而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在逐年下降,据教育部门统计,近几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按照2010年65%的初次就业率计算,约有221万人失业,约占农村大学生比率的15% ~17%,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存在多年,农村生源就业则更困难。预计目前,失业、半失业状态的农村大学生至少在70万以上。
(三)农村大学生就业难潜藏的各类问题
1、导致人力资源浪费。国家和家庭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培养的农村大学生,其就业困境将会使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处于闲置甚至荒废状态,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人才和知识的极大浪费。
2、影响人们的精神追求。农村大学生面临的严峻就业现实使得“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开始大为流传,有的农村地区中小学辍学率正呈逐年上升之势, 一些乡镇的高中生也出现了大面积辍学。这样的定论将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产生巨大的撞击,且更深层次地致使人们摒弃对知识的渴求。
3、阻碍和谐社会目标实现。从世界范围来看,学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一般在20%左右,但1997~2005年我国连续9年高校收费却占农民收入的100%以上(表1)。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困境使农村家庭的高投资得到几乎为零的回报,这会导致农民家庭陷入更加贫困的窘境,进一步加大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这对于和谐社会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
表11997~2005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高校学费
4、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潜在的威胁。被就业现实拒之门外的农村大学生难免会产生挫折感和失落感,其中一些人受情绪支配甚至会演化为对社会的仇视,从而导致一些过激行为。北京科技大学农村毕业生黎立抢劫中国银行的案例值得深思。它反映出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将可能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威胁社会的稳定发展。
(四)高校教育与农村大学生就业之间的联系
由于我国城乡教育水平分化较重,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普遍较差,使农村大学生与其同年级城镇大学生相比,在综合素质、基本技能等方面相差较大。这样的差距也正是导致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之一。为缩减前期教育资源失衡并弥补差距,高校针对农村大学生的特性教育尤为重要。同时,由于高校教育被农村家庭视为 “脱贫致富的捷径”,则高校教育就更应针对农村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给予特殊的教育指导。
二、农村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分析
(一)基于高校教育的化解机制可解决性成因
1、落后的就业观
(1)就业偏见
农村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使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选择职业时普遍倾向于在大中城市、大企业工作,大部分农村大学生不愿回农村就业。
(2)创业艰难
创业的困难主要体现在资金短缺、人脉资源缺乏并缺少创业信心。
2、综合素质不足
一方面,农村大学生深受其父辈和农村环境的影响,在世界观、人生观方面与城镇大学生有一定的差别。比如,他们误认为少说话就是实诚,会说话则是油嘴滑舌,因而从主观上忽略了对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水平的失衡,农村中小学教育更常以应试教育为主而素质教育或被忽视,或力不从心。这两点均导致他们从小就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在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多有欠缺,而正是这样的欠缺使他们在求职路上重重受阻。
3、基本技能不足
由于农村中小学硬件设备及师资力量的限制,使得农村大学生在初期阶段缺乏基本技能,如普通话交际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等。又因为高校教育很少会针对基本技能进行培养,因而导致部分农村大学生在走向社会时仍缺失。这样的不足成了他们求职路上的绊脚石。
(二)非基于高校教育的化解机制可解决性成因
人才市场的不完善和用人机制的不健全、各种社会资本相对缺少、经济条件较差与就业资源匮乏等都是导致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三、化解机制的提出
(一)评估已有的相关高校教育工作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高校的招生规模也进一步扩大。2010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在2009年实际招生的基础上扩招了5%左右,而博士生则扩招了2.5%。一方面,高校教育的扩张为农村大学生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另一方面,它作为缩减农村前期教育资源失衡的手段,却没发挥充分的作用。
1、回顾高校教育发展进程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蓬勃发展,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深刻变革,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已平稳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取得丰硕成果。
2、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纵观高校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评估出其整体情况是健康向上的,但同时也发现它忽视了专门针对农村大学生而建立的机制。农村大学生作为高校教育对象殊的群体,应该受到特别的关注。缺乏的机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教学教育中未能给农村大学生提供充分的教育补偿
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它的课程设置中缺乏普通话、计算机基础知识等课程。调查表明,仍有一部分农村大学生希望在高等教育阶段受到这些基础教育的。
(2)就业指导中忽视了对农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指导
近年来虽然众多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但针对农村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还比较少。开展农村大学生创业教育,能使更多的农村大学生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同时,农村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创业群体相比,在创业过程中具有自己显著独特的特点。因而,高校教育应该加强农村大学生创业教育。
(3)素质补偿措施中对于农村大学生缺乏一定公平性
高校为构建兼容并包、团结友爱的校园文化氛围, 鼓励城市、农村背景的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已通过多种途径搭建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互动平台,但其中缺乏一定的公平性。以四川5所高校的学生会为例,学生会主要干部94.3%来自城镇,5.7%来自农村;学生会干事87.8%来自城镇,12.2%来自农村。学生会正副主席共计13位中,只有1位来自农村,这一位还仅仅是副主席。这样的比率表示作为以素质补偿为目标而建立的学生会,其城镇与农村学生比率是巨大失衡的。造成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会在初选干事的时候,常常忽视了城镇与农村学生本来的差异,而一味筛选出语言表达能力强、综合素质强的城镇学生。
(二)改革性建议及优化后的化解机制
经过对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成因和对高校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以下的改革性建议、建立了优化后的基于高校教育的化解就业困境的机制。
1、高校教育应向农村大学生提供充分的教育补偿
鉴于我国城乡教育水平差异,高校教育应提供充分的教育补偿以弥补前期教育失衡。高校应该向农村大学生提供免费的普通话、计算机基础技能、英语基础等课程。同时加大农村大学生接触现代教学设备的机会。对于授课教师应做出相应要求,特别是对于英语教师,要求他们在授课过程中多照顾农村大学生,在以英文授课的同时并以中文辅助,以使农村大学生所接受的落后中学教育与高校教育中间得到一定的缓冲。
2、高校教育应该做好对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1)高校应该引导农村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
高校应该做好对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农村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心态,消除某些农村大学生的“白领情节”。要教育和鼓励他们热爱家乡,在建设新农村中充分展现自身的优势,并把学识和知识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2)高校应该加强农村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相比于城镇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创业的优势体现在他们的勤劳、朴实、能吃苦。这些品质是现代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同时由于农村大学生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因而同城市大学生相比,他们在创业项目的选择上有更大的灵活性。因此高校教育应该着力挖掘农村大学生自身的创业优势,鼓励他们创业。通过提高其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转变农村大学生就业观念,并在资金和人脉资源方面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协调,以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3、高校教育应该建立公平全面的素质补偿措施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体育管理
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在“十一五”期间发展迅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项改革有力推进,省内高等职业教育水平和竞争力有了新的提高,目前云南省已有高等职业院校三十多所,为云南经济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的公布,云南省高职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时刻。通过在高职院校三年的体育教学工作,发现目前云南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改革创新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建设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高等职业教育。
1目前云南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1体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
学校体育管理按内容有宏观的外部管理与微观的内部学校管理之分,目前云南省各高等职业院校在学校体育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体育课程管理、体育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场地设施管理这几个方面。例如:在体育课程管理方面一些院校没有认真编制适合本校的体育教学方案,而是教条性地借用本科学校或其他高等职业兄弟院校的方案,至使本校体育教学与师资场地发生冲突影响教学质量;省内各高等职业院校都有一定面积的体育场地资源,如果制定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能原则上满足本校体育教学使用,但由于部分院校制定的教学管理制度过于僵化,导致体育场地与器材的资源不能发挥出原有的效力,影响了教学效果;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器材管理制度在出借方面缺乏相关规章制度,至使一些体育器材长期出借在外,不能服务于教学,因而影响教学;体育场地日常维护相关文件规定不完善,以至于一些场地出现损坏,不能及时得到维护而导致教学场地紧张,不利于体育教学正常开展;部分院校在体育场地出租方面也出现与院校的正常体育教学发生冲突,影响教学的进行等等。
1.2部分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文件存在不规范不健全
体育教学文件是体育教学进行的依据,制定体育教学文件是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学文件主要包括体育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和教案三种。教学大纲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规定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但目前一些省内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大纲内容规定与高职高专类学校体育教学要求不相称。例如:有高职院校实行4个学期的体育教学安排与本科学校的体育教学安排相近,而这与高职高专类学校实行三年制的教学安排不相符;教学进度是将大纲规定的内容与教学时数合理地分配到每一节课的教学文件,同时也是编写教案的主要依据,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是现在有部分高职院校在安排教学进度时规范性不够。例如: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进度没有一个统一要求,教师可按个人在体育项目上的掌握情况来授课,会的就多教几次课,不会的就不教,破坏了体育技术教学特有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这不利于学生全面学习项目的技能,教师的应付了事降低了教学质量;教案是每一次课的具体执行计划,是根据教学进度规定的内容合理化地安排一节课的教学步骤、练习方法、次数等。体育教学有其特殊性,体育教学要遵循人体的生理系统变化需要,因此教案的编写还要考虑运动量、运动密度、运动强度,在安排教学步骤时要采用科学的组织方法。而目前有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教案编写在组织方法、时间安排甚至于在格式上都存在不规范现象。
1.3体育教师人员缺少、教师体育技能单一
体育教师是实施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行动人,学校体育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体育教师的直接参与,体育教师的数量和素质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教学与管理的开展好坏,然而目前省内部分高职院校的专职体育教师严重缺乏,这与各高职院校全日制实际在校生比例严重失衡,各高职院校虽都有多名校内兼职体育教师,但他们所承担的课时量很少,大部分教学任务都由专职教师所承担。另外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不高,他们所教的内容主要在大球类(篮球、排球、足球)和其它小球类,田径、武术等体育项目不能开展教学工作,更谈不上90后大学生所喜欢的最新的一些体育项目如:拓展、定向、街舞等,以至到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只限定于篮球、排球、足球的教学,这限制了学生对体育项目广泛爱好的需求。
1.4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欠缺
体育场地是保证教学的重要载体,而目前各高职院校虽都有一定建筑面积的体育场地,但实际利用不高。首先一些体育场馆主要用于出租等赢利性商业而实际用于体育教学的不多,其次一些场地由于长年无人管理已损坏,这也影响到各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体育课教学内容。体育器材欠缺,从与教学相关的直接器材到相近的辅助器材都缺少,例如:部分高职院校开展的排球教学,因只有一个固定排球架而严重影响到排球课教学正常开展,另外各类教学大球在数量上也无法满足日常教学,甚至于部分高职院校的装球竹筐或网袋也缺少等等。
2对目前云南省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与管理存在问题的建议
2.1加快制定体育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学院体育教学管理
一、“问题学生”的界定
“问题学生”是相对于正常学生而言的,没有哪个学生想承认自己是“问题学生”,也没有哪个家长愿意别人说自己的子女是“问题学生”。“问题学生”与大部分学生相比,他们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在生活上缺少自我管理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障碍,心理和行为表现不一致。
二、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
1.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是W生的启蒙老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的行为多多少少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而“问题学生”所生活的家庭环境往往不是很和谐。在一个不健全、不健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得不合群或是很“特别”。
2.学校教育的失衡
学校教育相对于家庭教育来说是第二位的,对学生思想引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业成绩常常是教师及家长评定一个学生的最主要依据。过分注重考试成绩,轻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导致部分学生成了只会考试的机器。这部分学生不擅长与人沟通,内心也较孤僻,对学校开展的团体活动也缺乏参与的兴趣。
3.社会环境的影响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更加活跃,他们往往更加敢于表达自己。但和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他们的不稳定性因素和特殊性也体现得更加明显。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上意志力薄弱,思想方面随波逐流,过分追求所谓的时尚。特别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缺少是非对错辨别能力的他们,更容易在大数据时代下被不良信息所侵蚀。
三、如何从思想上引导“问题学生”
1.重视家庭教育,重塑良好的家风
“问题学生”在思想行为和日常人际交往等方面异于其他学生,这实际上与家庭氛围有着重要关联。家庭氛围好的学生,个人综合表现也不会差。
据有关部门调查,情商高的孩子多数都出生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父母只有让自己的孩子感受到满满的爱,他们才能把这份爱传递给更多的人。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缺乏关爱,就很难去主动关心别人,个性上也会比较自私自利。家长要以身作则,在子女面前作好表率。父母要有良好的自律性才能要求子女也有一定的自觉性;父母对子女讲诚信,子女才会懂得不能失信于人;父母不溺爱子女,子女才知道要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总之,父母是孩子成长成才道路上的指南针,家风正,则孩子品行正;家风歪,则对孩子成长不利。可见,家庭教育乃教育的重中之重。家庭教育无不承载着国家太平、社会稳定和谐的重任。
2.发挥高职院校中辅导员的力量
学校教育在人的一生当中是必不可少的,而学校教育最核心的力量就是教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高等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还有辅导员。普通本科院校的辅导员跟学生接触少之又少,但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是学生经常能见到的人。辅导员跟任课教师不一样,任课教师大多只管上自己的课程,平时跟学生接触不多。而辅导员承担了除日常教学外的有关学生的一切工作。相比任课教师,学生更乐意听辅导员的话。
高职院校辅导员几乎是学生最信赖、最敬畏的人。在一些让任课老师头痛的学生面前,辅导员说的话也更有分量。任课教师无法解决的学生问题,辅导员往往能轻而易举地解决。因此,发挥高职院校中辅导员的中坚力量,对“问题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不容忽视。
3.学校应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真正向素质教育转变
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始终不能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部分学生也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而高职教育同样属于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就更应该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脱离出来。
“问题学生”之所以被大家贴上有问题的标签,很大部分原因是他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我约束力差。如果再让他们接受死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就很难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因此,高职院校更应该对“问题学生”因材施教,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而不是由辅导员天天查班,逼着他们去上课。
有些“问题学生”不怎么爱学习,却还是有着优点,比如擅长乐器演奏、参加活动积极等。那么教育者就应当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并善加利用,从而把他们引导到课堂中去。如果高职院校能以“教无定法”的思想去对待“问题学生”,那么这些“问题学生”也会慢慢地向好的方向转变。
4.净化社会风气,传递正能量
社会风气对人的影响起关键性作用。对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好的社会风气将有利于他们成长成才,不好的社会风气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问题学生”存在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有着错误的价值导向,同时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将错误的追求当成是正确的人生目标。还有学生即使明知自己做的是错误的事情仍然不能自拔,比如沉迷网络游戏。那么,怎样才能使这些学生不再深陷其中,重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呢?政府有关部门应通过各种传媒弘扬社会正气,加强对不良信息的监管力度,净化社会风气。学校应多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类活动。
对于有些不爱学习或是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利用节假日有组织地动员积极乐观、表现优异的学生带领这部分“问题学生”参与公益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问题学生”从消极的追求中暂时抽离出来,还能让他们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重新看到自身的价值。这样便能使他们偏离正轨的心渐渐得到转变。
四、结论
总之,对高职院校“问题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的事情。黑格尔曾说:“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那么只要教育工作者弄清每个“问题学生”身上存在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就没有转变不过来、无法教育的学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帮助每一个“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用我们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托起祖国明天的希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单亲家庭 留守儿童 解决策略
所谓“问题学生”,就是那些在同龄人中、同一个集体中,经常具有比较严重的问题行为的学生,属于教育困难的学生。据我长期的教育观察发现,有大量的“问题学生”是由“问题家庭”导致的,并且“问题家庭”呈上升的趋势。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此也带来许多社会问题。比如,父母离婚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许多单亲家庭的存在,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温暖,或缺失父爱,或缺失母爱,从而给学生幼小的心灵上埋下阴影。与此同时,21世纪在中国兴起打工热,有许多学生家长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从而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亲朋好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问题家庭”的分类
(一)单亲家庭的问题
单亲家庭的问题是现实社会的症结之一,也是人们的价值观、婚姻观逐渐向多元化转变的特征,现在离婚率太高,它直接带来的问题就是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给青少年教育带来很大的冲击,也给我国的教育带来很大的考验。如何针对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单亲家庭共性的问题和特点是不缺吃喝,致命问题是家庭畸形,缺少父爱或母爱,如何解决这一部分家庭青少年教育问题,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突出问题。
(二)“留守儿童”的家庭问题
什么是“留守儿童”?据查资料:“‘留守儿童’指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儿童(一般指6―16岁)。”据两会最新统计:“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2290万,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由于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缺乏家长的有效监督,他们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一些与完整家庭中孩子不同的问题,他们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容易产生厌世、自闭、空虚、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有些违纪犯法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的。
(三)不和谐家庭问题
不和谐家庭指的是家长之间存在激烈的冲突,有的是生活上的矛盾,有的是教育上的矛盾。比如夫妻不和,夫妻长期闹离婚,婆媳矛盾,祖辈人与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意见严重分歧,等等。这些矛盾使得家庭火药味十足,鸡犬不宁。即使孩子不支持任何一方,也会情绪低落,经常烦躁不安,很难静下心来学习。
不和谐家庭有时比单亲家庭对孩子害处更大。单亲家庭有很多孩子还是很优秀健康的,而不和谐家庭的孩子,即使学习成绩优秀,一般也会留下心理创伤。不和谐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情感危机,厌学,早恋,自闭,两面派,有的则会提前走向社会。不和谐家庭会造就出各种类型的“问题学生”。老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背后复杂的家庭问题。
二、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案
(一)分析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
解决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我认为有以下三种方法:
1.尽快解决“单”的问题,父亲或母亲应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为了孩子,尽早组成新的家庭,还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让孩子在新的家庭里健康成长。当然,再次组建新的家庭前,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想法,以及新的家庭成员能否接受孩子。
2.老师要经常和这些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逐渐消除老师与单亲家庭学生之间的隔阂,给单亲家庭的学生的心灵撑一把伞。
3.带单亲家庭的学生到学校或医院的心理门诊,找心理医生,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用心理辅导的方法,彻底解决孩子的心理障碍,还给他们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4.在暂时不能解决“单”的问题的家庭,父亲或母亲应该认真反思自己过去的做法是否正确,找出正确的教育方法,请教学校的老师,配合老师,使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杜绝再次引发或加深孩子的心理障碍。
(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现今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学校最为显著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儿童的个人成长。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切实有效的辅导。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来自家长的家庭教育
(1)老师要督促家长与子女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成长,从精神和物质多方面尽家长之责。
(2)老师要主动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保持联系,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情况。
2.学校的针对教育
(1)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同伴关系、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便于进行辅导。
(2)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形式,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譬如,每星期组织留守儿童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3.社会给予关爱
(1)班级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会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往。
(2)鼓励留守儿童多与爱学习、守纪律、行为习惯良好的学生交朋友,有心里话可以向朋友倾诉,从而缓解因缺少家庭温暖而出现的孤僻心理。
(3)教给他们自我发泄、自我安慰方法,使他们充满自信、保持乐观积极的精神面貌。
(三)不和谐家庭教育问题
老师诊疗问题学生的时候,若遇到不和谐家庭,比较难办,因为我们无权介入他人的家庭矛盾,涉及隐私,更不能乱打听,然而这种矛盾又确实在影响孩子。怎么办呢?比较妥当的办法是:
1.在涉及孩子教育的部分给家长提些建议(比如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不要拿孩子当控制对方的武器)。如果家长对教师非常信任,拿家长当朋友,就可以提一些缓和家庭矛盾的建议。
2.教育孩子在家长的矛盾中严守中立。告诉孩子,大人的事是他们之间的事,小孩不插嘴,小孩要做的事情是考虑自己的学业和前途。
其实,“问题学生”的背后还有许多更为复杂的因素。但是,我觉得,问题家庭是导致“问题学生”的罪魁祸首。同时,“问题家庭”也是比较复杂的,有许多种类型,本文基于篇幅不能一一详细阐述。以上的看法和解决策略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问题学生;如何转化;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不可避免的引起了许多家庭的变革。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常年在外的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的家庭越来越多。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导致了学校里问题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在家中或者是小皇帝或者是“没人管”。 在这些学生身上,辅导员所花的精力要比其他学生多几倍,有时还不一定见效,更有甚者还会遭到学生报复。总之,问题学生的存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长期以来困扰着广大教育工作者,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待问题大学生,辅导员通常的做法是“批评+检讨”,先在教室公开批评,没有效果带到办公室批评,态度不好直接通知家长到校一起批评,期间经常写检讨及保证书。这样的方法有时有效,不过只是暂时的,多用全无效果。治标不治本,不能触及学生心灵的深处。许多辅导员没有研究学生的愿望,只有“管”学生的冲动。学生一旦没有达到要求,就采用统一的办法,软硬兼施,权威压服,使学生就范。按照这种方法,教育永远不会走向科学,只能停留在最一般化的管理阶段,而且会越来越行不通。那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转化“问题大学生”呢?
一、号脉寻根,觅治转化
问题学生一般表现为思想品德不高、心理健康不全、行为习惯不良、学习成绩不佳等。实践证明,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身内在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有些学生没有严格遵守纪律,学习不认真,行为表现叛逆等,辅导员就把这些的问题都简单地、习惯性地归结为觉悟问题,好像只要觉悟提高了,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实际上并非这样。学生许多问题并不属于觉悟问题,而常常是心理问题或者能力问题。例如,在某一方面表现出叛逆的学生,必然是在某一方面受到过严厉的指责与嘲笑,因而“心虚”、“敏感”、“有戒心”、“有敌意”。久而久之,便认为老师轻视自己,厌弃自己,使自己在同学面前总是很没有面子。只有真正了解叛逆学生形成的原因,才能寻找到解决的方法,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导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进。每当辅导员用自己的错误方式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就茫然不知所措,只会埋怨学生不接受他们的教导,却不想想自己开的药方是否对症。
作为辅导员,一旦发现学生产生了问题,应清楚的了解问题学生有怎样的问题,了解问题学生的内心想法和真实感受,积极分析问题学生的心理成因及现状,理性的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对症下药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对策,这样才可转化问题学生,使他们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而且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好比一把锁,辅导员不要企图用一把钥匙开所有的锁,关键得找到开这把锁的钥匙。要做好问题学生的工作,需因材施教,号脉寻根,触及心灵。对问题学生,要了解其个性品质和能力的潜在性,尊重其自身的差异性,激发其进步的主动性。只要唤起了他们的自信心,他们学习进步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学习进步了,信心增强了,行为规范方面的问题就会受到抑制,问题也就得到了转化,教育就会收到成效。
二、用“爱”感之,促使改进
陶行知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等生的希望之火。在教育转化工作中,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问题学生的道德觉悟和上进心,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念,必须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辅导员对学生情感的投入是学生变化的前提,没有慈母般的爱心,知心朋友似的友情,就没有问题学生的转化。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关心和爱护问题学生,这是做好问题学生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爱护问题学生是打开问题学生心扉的金钥匙。问题学生更需要温暖、信任和热爱,所以教育要讲究艺术,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爱有加,耐心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不能简单的把他们归为问题学生。我们要相信任何一个问题学生都可以用“爱”去感化他,对他们的缺点要树立本性可移的信念,用炽热的爱去点燃他们心灵中的三把火――自信心、自尊心、上进心。让我们摒弃对问题学生的偏见,多给他们一些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他们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他们成长。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问题学生成功转化。
三、发现闪光,及时激励
每个问题学生都不会是一无是处,再差的学生也有某方面的优点。辅导员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表扬。因为问题学生的闪光点可以成为他们转变的源泉。有些“问题学生”放任自己的行为,满不在乎的放弃学业,不讲道理。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具有某种优秀的能力。如乐观勇敢、思维活跃、敢想敢说,并拥有较强的领导能力等等。很多辅导员往往忽视了这些优点,而只注意到其表面上的问题行为。要想解决问题,就一定要找出这些优点来,使之得到很好的发展。在教育学生时,我们一定要多激励,尽量少批评,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感受。俗话说:“一句赞扬,胜过十句责骂”,对那些平时经常被轻视、受批评、受冷落的问题生,一声赞扬将点亮他们的心灯。具体策略,就是要倍加关注他们,发掘和放大问题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找准“闪光点”,善于抓住他们的积极因素,作为转化与援助的突破口,成功地改变他们的心理状况,及时而得体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享受荣誉与赞美,享受成功的感觉,激励他们前进的信心和勇气,鼓励他们自强、自尊,增强自我转化的动力,努力帮助他们走向成功。当然这中间也有过反复,关键在辅导员要做好协调、引导和帮助。
四、人格熏陶,主动转化
日本教育家紫田荣义说:教师的职业“是以教师的人格决一胜负的职业”,意在强调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这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却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身正”,对老师来说尤为重要。老师要为人师表,言行一致,以高尚的道德,良好的个性教育学生,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做不到的事就不说,说到就一定要做到。老师的这种示范表率作用在学生的身上会转化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动力,这样老师就能在他的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信。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化“问题学生”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工作,贵在坚持,不管问题学生有怎样的问题,我们都要理性地分析其中的原因,并采取切实有效地方法,用我们的爱心、细心、耐心、恒心、智慧、责任善待每一个学生。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应时刻提醒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潜力成为金子。也许有些学生是暂时的问题生,需要我们用心把自己变成“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锁,以心换心,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希望,使每一个问题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关文信,问题学生教育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9).
[3]朱以财.量化管理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关键词:暴力行为;问题学生;表现特征;成因;教育初探
一、行为问题学生的表现特征
1.学习基础差,学习兴趣淡薄
行为问题学生往往初中学习成绩不好,才来到中等职业学校,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没有学习的动力,往往自己报考的专业也是父母选择的,对自己将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是茫然一片。所以他们上课往往在玩手机、睡觉、看小说,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过一天算一天。
2.不能和同学、老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行为问题学生性格上比较孤僻、叛逆,不喜欢和同学们交往,不积极参加学校、班集体的各种活动,但是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一些活动还是会参加,如一些篮球比赛等体育活动。在班级里出现和同学发生矛盾,他们一般也不会主动找同学和老师谈心,而是自己闷在心里,往往是班主任发现问题主动去找他们谈心,因而和同学、老师不能建立和谐良好的沟通关系。
3.在正常的环境下表现出不适应的行为和情绪
行为问题学生由于缺乏学习的动力,他们不爱学习,爱上网、睡觉,在与同学交往时,容易与同学发生摩擦,而正是青春期的他们,年轻、好动、精力充沛,在正常环境下容易表现出不适应的行为和情绪,如在宿舍睡懒觉、不做早操、不参加升旗、上课迟到,甚至会出现情绪反常的情况。
二、行为问题学生的成因
1.缺乏自制力
具有自制力的学生,组织性、纪律性较强,情绪稳定。与之相反,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当遇到外界刺激时有可能引发暴力欲望。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大都为校园内学业的失败者,他们不被校园的主体文化所接纳,而内心又充满出人头地的冲动,此时若表现强化这种冲动的刺激,他们的行为便不顾一切,即使后果严重,也在所不惜。
2.心理异常
心理异常通常指心理活动的发展水平比同龄人低,是心理发展的一种缺陷。中职生心理异常的表现主要是妄想和性格异常。妄想是认知异常的一种典型表现,指一个人在对事物作出判断时,经常毫无事实根据、虚构地进行判断。性格异常是指人的性格显著偏离正常,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根深蒂固。中学生性格异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待现实事物态度上的异常表现;二是在行为方式上的异常表现。态度异常的学生缺乏同情心,对同学尖酸刻薄,嫉妒猜疑,容易引发矛盾;行为上异常的学生情绪暴躁,缺乏自制力,行为鲁莽,逞强好斗,富有攻击性,常常以暴力形式宣泄情感、处理问题。
3.不良文化的心理暗示作用
社会文化的负面导向为校园暴力事件推波助澜,媒体的舆论导向和宣传内容,使中职生接受“教育”放入又一主渠道,而网络游戏正成为一些学生重要娱乐形式。影视节目中暴力内容过多,某些影片过度渲染武力、打斗和凶杀,甚至不厌其烦地展示犯罪的详细过程。而这些内容所包含、透露出来的若干信息,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4.学校教育的扭曲
学校教育的扭曲在以升学为指挥棒的应试模式中,生命价值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中缺乏应有的地位。教育是培养社会人的重要途径,而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是作为社会人的最基本素质。不论是吸毒、滥交等严重的自残行为,还是抗拒社会的暴力行动,其中体现出来的都是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漠视。因此,教育应从人最本质、最朴素的感情出发,教孩子懂得要遵从基本的道德底线。这种教育对正处于危险年龄段的青少年尤为重要。
学生的暴力行为广泛存在,冲突升级,而且不再是“后进生”特有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间的暴力行为仅仅看成是“不遵守纪律”,而应该深入分析其心理原因,根据暴力行为发生的心理根源,综合社会、家庭、学校的力量,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
三、行为问题学生的教育尝试
1.加强心理疏导,让学生学会合理、正当地释放自己的情绪
处于青春期的个体,大多是精力旺盛,情绪和心态都处在一个极危险的状态下,由于生理的变化引发体内的躁动与不安,个体非常容易出现冲动和暴力行为。因此,对这一时期的个体进行必要的、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会克制自己的行为是每一个班主任的责任所在。同时,班主任也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约束自己行为的有效办法。如,让学生在准备出手打人之前先从一数到十等,以缓和自己的冲动行为;让学生用打球等活动来释放多余的精力等。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多余的精力得到正常的释放。
2.引导学生认识暴力行为的危害性,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同伴关系过于看重和依赖,因而行为和做事很容易缺乏独立判断,盲目从众的结果使得他们在处理事情上出现跟风和“群体盲思”。因此,班主任在日常教育中应该通过一些活生生的事例,让学生明白盲目从众会带来严重后果,并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引导他们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而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故事中班主任通过一个描写同龄人的影片来引导学会反思、辨别,并让学生从中感悟宽容和理解,形成自己的判断力。
3.进行必要的危机干预
一旦周围出现这些危机,处在这个环境中的个体常常都会有人人自危的担忧。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力图从心理上打消学生的这些担心,进行必要的危机干预,从心理上帮助他们走出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建立有效的安全感。学校可以全面改善环境,塑造良好的校风。同时,学校应建立安全政策,校纪校规,对学校暴力事件作出及时处理,同时,班主任应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共同教育学生,对他们要充满真诚爱心,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热情的肯定与鼓励。
4.营造和谐的成长环境
学校、家庭、社会应该给问题中职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问题学生的家庭往往对他们疏于严格管教,或者父母无能为力,有的寄希望于学校,让学校来进行管理。因此,学校的任务更加突出,学校的学生处、班主任、系书记应该给问题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教育机制,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个别谈心、辅导,特别是班主任是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的知心朋友,扮演好在问题学生教育中的角色,做好问题学生的“第一责任人”,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每个学生当成一个主体的人来看待,尊重和信任学生,尤其使“问题学生”有被爱的饥渴感,要对问题学生心疼,而不是头疼,让每个问题学生都能帮助他们正视自己,抬起头来走路。
5.加强法制观念教育
中职生由于年龄的特点,他们年轻、做事有干劲,但是法律意识淡薄,特别是问题学生,在他们的脑海中不懂法律,没有法律的意识,不知道什么是法律,更不懂守法、护法了,因此,近几年未成年人的犯罪率呈现低龄化的趋势,所以学校要加强法制观念教育,首先,应该建立校园法制文化,建立主管校长、保卫科、学生科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其次,加强法制教育,学校的法制教育课要真正发挥实效,结合案例,请当地法院、派出所的工作人员来学校现身说法,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同时要定期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学生来参与法律的实践活动,从而加强法律意识。第三,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应该加强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及时了解他们的情绪,进行心理疏通,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加强预防学生违法犯罪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庆麟.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2003.
[2]陈安福.心理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家教培训先进事迹材料
近几年,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涌入、单亲及留守家庭的不断增多,学生问题、家庭问题日益凸现,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难,据调查,我市特殊家庭的比例增大,外来务工(包括到县城打工)子女约为15%,这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或畸形或缺失,成为问题学生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时,其他正常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也存在不少误区:有的家长教育意识淡漠,对学生实行放羊式管理;有的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严重不当,溺爱型、简单暴力型大量存在。鉴于此,我们通过对家长进行形式多样的家教培训,为家长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达到了“家校合力,同心育人”的目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灵活培训方式,提升家长家教素养
以学校为主体实施的家长培训活动,是针对我校当前家庭教育因素已经影响到学校管理的现状而展开的,目的是强化家庭教育功能,缓解学校教育压力,推动学校健康发展。培训前,我们从家长和教师两个层面进行调查和座谈,全面了解归纳给学校教育带来负冲击的家教误区;为克服形式主义,突出实效,我们对过去的家校沟通工作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围绕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充分征求教师、家长的意见,确定了“切合学校实际,服从家长需求,点面结合,分层实施”的培训策略。
1、专题讲座培训。主要针对家长普遍关注的家教问题、学校需要家长配合的家教要求等进行全员集中培训。年内我校共举办两次,3月份在阶梯教室分年级举办“成功家教”的专题报告会,11月份利用家长会在教室统一学习著名专家卢勤《同孩子一起成长》的家教讲座内容。这两次集中培训,都与学校的自主重点工作“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紧密结合,对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抓好学生的习惯养成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方法,对出现的过程性问题进行了反馈矫正。
2、情景互动培训。学校开展的许多德育实践活动都邀请部分家长参加,这也是对家长进行培训的有力时机。在德育主题教育—“感恩伴我行”主题班会中,我们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活动,当学生对平日关心自己却视若无睹的家长大声说出“我爱你”的时候,学生与家长的距离拉近了,我们对家长的培训目的也就达到了。像“星级学生”表彰会、读书节展演会等活动,我们力所能及的让家长参与,并留出与学校与学生交流互动的空间。
3、问题矫正培训。主要是对家教存在误区和问题学生开展的有针对性培训。对家教存在误区的家长,由教师或级部、学校分类进行矫正式培训;对问题学生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学校、家长与学生“三位一体面对面培训”。以前,我校学生上网吧现象严重,有的家长不以为然,有的家长无计可施,为此,学校专题召开网瘾学生家长培训会,通过座谈,观看录像,帮助家长寻求解决办法,共同戒除网瘾。##
4、跟踪帮带培训。主要对家教问题较多的特殊家庭进行的培训。由于我校学生分散,以前开展的“百师访千家”活动效果不佳,今年我们重新调整思路,提出教师对帮教学生进行家访的同时,对家长开展帮带式培训,即将班级的问题学生责任到领导和教师,制定帮教方案,每周联系家长进行家教指导,利用节假日、双休日不定期深入学生家庭了解情况,根据家教情况修正帮教方案。同时,学年结束后,各年级帮教教师对其帮教对象进行全面总结,新学年将帮教对象的帮教记录、档案以及帮教总结及时移交到新升年级帮教教师手中,并当面做好交接。避免了过去管理中的脱节、断层现象。从成效来看,大部分学生的家教环境得到优化,部分家庭的转化效果仍不明显,但即使有点滴进步,我们也从内心感到高兴。
5、自学拓展培训。我们在召开家长会、发放一封信、家校联系卡的传统做法的基础上,主办《家教指南》系列丛书,创刊《家教导航报》,每月一期,按时发放到每位家长手中;开辟校园家教平台、设立家长培训教室、提供名人家教热线,为广大家长自主学习拓宽了渠道。
二、发挥家长委员会的辐射带动作用,联通家校纽带
早在2006年,我区各学校分别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几年来,在家校沟通和参与学校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做法是:由各年级学生、教师从家长代表中推举产生家长委员会委员,辖区每个自然村至少一位。主要担当“五员”角色:一是教育政策宣传员。学校每月将实施的重要政策、开展的重大活动及学校的发展情况等,以会议、明白纸等形式向委员通报,并通过委员现身说教的形式,提高宣传效果。二是行风建设监督员。向各位委员统一印发了《城区办所属学校行风建设公开承诺书》,公开了承诺事项和监督电话,强化帮查监督。三是学生校外情况信息员。每月以电话、书信等形式,将社区环境、学生的家庭情况、校外表现及思想动向反馈给学校,以便有针对性地强化教育。四是家教方法宣讲员。每学期组织一次经验交流会,宣讲家教知识,以委员的模范作用影响其他家长,提高家教水平。五是学校管理众议员。代表家长参加学校的有关会议,对家长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当好参谋,进行监督。
为最大化地发挥家长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建立了四项制度:一是每月碰头会制度,交流双方信息,反映家长诉求,确定改进目标和措施。二是领导班子“包片”制度。公开了各学校领导班子的联系电话;根据学生居所,初中以级部为单位、小学以学校为单位,为每一位领导干部划片落实了“包联”委员,分管领导采取电话、走访、座谈等形式,每月向片内的各位委员了解学生及家长的有关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三是开放日制度。邀请家长委员定期参观考察教学现场,了解学校的发展规划、工作计划、规章制度、教学计划、课程管理、教学过程及结果,协助、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家长活动等,以增进委员对学校工作的了解。
三、精细管理,创优服务,凝聚家校合力
1、温馨《告知书》,开通家校沟通的便捷通道。每学期,我们都会给家长发放充满着温馨与体贴的《告知书》:每学期,至少下发两份有关规范办学行为的告知书,公开师德监督电话,让家长充分了解和支持学校管理。为有效控制学生课业负担,我们印发《家长问卷调查表》和《学生问卷调查表》的同时,公布学校的监督电话。09年寒假,学校精心设计了家长贺年卡,随同《致家长一封信》和《家教导航·寒假版》一同邮寄给家长,既有老师温馨的评价,又有对寒假生活的指导,成为学生度过假期的指南。
2、特色家长会,让家校交流扎实高效。为克服把家长会开成形式会、告状会和批判会的弊端,我们明确了家长会的八字目标:创新、高效、亲情、互动。为此,每次开会前夕,政教处都组织班主任进行会前培训,研讨家长会的形式,制定会议流程,对创新并富有成效的特色活动及时推广。班主任召集班教导会成员统一备课,制作家长会课件,列出发言提纲。从举办的过程来看,特色明显:有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加的“座谈式”家长会;有进行家教讲座的“辅导式”家长会;有召开问题学生与家长的“谈心式”家长会等等,家长会追求专题化或主题化,力求达到实效、高效。
3、“教育热线”,实现家校沟通零距离。一是“干部热线电话”。校长和分管教学的领导干部的联系方式,用《家长一封信》的方式告知家长,家长对学校管理有疑难的问题可以及时反映和交流。二是“班主任热线电话”。便捷的沟通方式不仅缩短了家长与班主任的距离,而且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提高了教育效果。三是“网上热线”。在学校校园网上开通“家教直通车”专栏,家长有问题可以和教师进行网上交流,学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家长反馈的意见进行汇总,提交有关部门进行解决处理。
关键词:找准;学生;转变;支点
每位教师都要相信学生的可塑性,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因为个性心理特征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只有在行为方式上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有效地帮扶。
作为一名多年奋战在一线的班主任,我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做到优秀,关键看能否找到阻碍发展的问题根源。如果找准转化学生的支点,他(或她)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现状,改变自己的世界。多年的教育经验,我发现有些问题学生是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只要因势利导,先解决心理问题,就能解决问题学生的根本问题。
小龙(化名),男,今年17岁,是我的一名学生。据小龙妈妈讲,小龙在原来中学学习成绩不太好,不太守纪律,上课总是安静不下来,不是讲话就是插嘴,要不拿把小刀在课桌上搞“创作”。书桌上、座椅下,甚至墙壁上,常常留下他“创作”的痕迹。老师多次找他谈话,收效甚微,在原来学校被列为不受欢迎的学生。现在来到我们这所技校,情况依旧,我也找他谈过几次话,可他对我说:“我也不想这样,可总是控制不住自己,上课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唉,学习好无聊,活得没意思、很累。”这段时间我正好在学习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我决定用我所学的有关知识试试能不能治好小龙的问题。
一天,我特地找小龙拉家常,在交谈过程中了解到小龙家庭状况一般。他在小学阶段学习较好,进入中学后,一次因传染性疾病住院治疗。出院后回到学校上课,老师却把他安排在教室最后一排单独一个人坐,暂时与同学“隔离”。个头较小的小龙原来坐第一排,现在坐在大个子后面,既看不见黑板又听不见老师讲课,有时只好站起来看黑板或问左右同学,为此常遭老师批评。几个月过去了,老师仍不让其回原来座位,理由是上课纪律不好先坐在后面吧!渐渐地小龙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没兴趣就听不进去,听不进去就不懂,不懂更没兴趣……由此陷入一个无法改变的“怪圈”中。从他断断续续的叙述中,我感到小龙本人其实也希望被老师注意、关爱,可是因为学习不好,他只好通过一些非常手段引起老师、外界关注,这些非常手段又是老师、家长所厌烦的、唾弃的。而在对小龙的问题处理上,家长、老师方法过于简单,非打即骂或是归类为学困生,这样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伤害了孩子的人格。
在我第二次找小龙谈话时,征得小龙同意,我给他做了一个心理测试,测试内容包括:智商测试、个性心理测试、抑郁自评量表测试、焦虑自评量表测试,心理测试得出结论:小龙有多动症倾向。我依据诊断结果制定了治疗目标和治疗方法,主要是帮助小龙恢复对生活的信心。用“认知疗法”治疗,具体措施是首先将小龙及其母亲请到学校来,说明小龙患上了轻微的多动症,这是一种心理疾病而不是精神上出了问题,这种病并不可怕,只要积极配合治疗,一定会治愈的。并进一步解释这种心理障碍的特点及一般形成过程,以解除他们不必要的心理负担。然后,我给小龙和他妈妈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家长每天要安排20分钟与孩子交谈,听孩子讲讲学校情况、自己与同学相处的琐事、孩子自己的种种想法等等,通过这些沟通来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一周后小龙母亲打电话过来说小龙轻松多了。又过了两周,我约小龙谈话,这一次不像前两次来那样拘谨。我记得第一次来谈话,小龙讲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还不停地低着头摆弄衣角,而这一次能大胆地与我互动,我开始成为一个倾听者,听他滔滔不绝地讲他所知道的知识。
由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配合治疗小龙这样的心理问题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根据我平时观察,小龙上课喜欢插嘴是因为他知道一些东西,平时好争斗是因为他的显示性性格决定的,虽然他的文化学习很差,但讲话很有逻辑性,思维还敏捷。这些除了性格上的因素,还和他喜欢看电视、交朋友有关,从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他学到的社会学知识比一般的学生多。面对这样一位学生,如果一味以学习成绩来衡量他,那他只能以一个学困生形象出现,作为教师不能忽略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从心理学角度讲要尊重孩子个性,因为个性心理特征决定了一个人的习惯,只有教育内容和行为方式等符合学生心理特征才能因势利导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然教育就是一场失败。
因为小龙有多动症倾向,所以在学习上,小龙属于动觉型,所谓“动觉型”指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大量运用自己的肢体活动来强化教材学习。动觉型在学习中具体有以下几个特征:好动、易烦躁、不喜欢做笔记,对说大道理不易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我尽量给小龙机会,让他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有时将他的一些见解作为话题,学生可以讨论,这样既增强了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效果,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小龙,仿佛成为我这学科的“带头人”,对我这门课更感兴趣。其实这是根据小龙外向性和显示性高的特征,为他设计的一个自我表现舞台,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与引导,让他的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培养他“我也能行”的积极向上的自我意识。并在自我定位过程中扭转他的不良行为,使他能健康地发展下去。
在与他班主任沟通时,建议班主任也给他设计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班主任根据他的胆大、能说等特点推荐他为学校伙食委员会成员,这大小也是个官,小龙十分珍惜这份工作,每天中午到食堂检查伙食、卫生等情况,并把学生反映的问题认真记录在案,每周五提交学生会。当上了干部的小龙在老师的不断督促下,渐渐改掉了上课讲话和爱做小动作等不良习惯,学习上也有很大进步。
在处理小龙这类学生问题上,家庭、学校要改变教育方法,多关注孩子,增强正面强化力度,减少负面强化影响,学生都存在潜在能力,要相信学生都有可塑性,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即使他们身上有不足也要利用可取的部分,然后搭建让他们可以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喜悦过程中,激活潜能,培养自我意识。
小龙第四次来是自己主动来找我的,而且距第一次来已有近两个月了,他来只是告诉我最近很忙,以后可能没时间来看我了,于是匆匆走了。望着他的背景,我知道他已经从精神状态的低谷中走出来了,这让我很欣慰。一个学期下来,小龙彻底改变了。
参考文献:
[1]陈斌,王伶俐.青少年心理保健指南[M].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6-11.
[2]郑日昌.中学生心理咨询[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