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4 00:07: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职工技术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1直流输电系统构成
糯扎渡直流输电系统的构成主要由整流站(普洱换流站)、逆变站(江门换流站)和直流输电线路构成,江门换流站在糯扎渡工程中必要时也可作为整流站向云南普洱换流站送电,实现功率反送。直流输电工程有双极方式、单极大地回线方式、单极金属回线方式、单极双导线并联大地回线方式等多种运行方式,糯扎渡直流工程采用双极(正极和负极)两端中性点接地方式,利用正负两极导线和两端换流站的正负两极相连,构成直流侧闭环回路。两端接地极所形成的大地回路,可作为输电系统的备用导线,正常运行时,直流电流的路径为正负两根极线。正负两极在地回路中的电流方向相反,地中的电流为两极电流的差值。两极中的任一极均能构成一个独立的运行单极输电系统(如糯扎渡工程2013年9月3日投运的极2阀组2系统)。
1.212脉动换流器
江门换流站采用的12脉动换流器是由两个6脉动换流器在直流侧串联而成,其交流侧通过换流变压器的网侧绕组并联。换流变压器的阀侧绕组一个为星形接线,另一个为三角形接线,从而使得两个6脉动换流阀的交流侧得到相位相差30°的换相电源。12脉动换流器由V1-V12共12个换流阀组成,在每一个工频周期内有12个换流阀轮流导通,它需要12个与交流系统同步的间距为30°的按序触发脉冲。12脉冲换流器的优点之一就是其直流电压的质量好,所含谐波成分少。其直流电压为两个换相电压相差30°的6脉冲换流器的直流电压之和,在每个工频周期内有12个脉动数,称为12脉动换流器。直流电压中仅含有12k次的谐波,而每个6脉动换流器直流电压中含有6(2k+1)次谐波,因此彼此的相位相反而相互抵消,有效的改善了直流侧的谐波性能。12脉动换流器的另一个优点是其交流电流质量好,谐波成分少。交流电流中仅含12k+1次谐波,每个6脉动换流器交流电流中的6(2k-1)次谐波在两个换流变压器之间环流,不进入交流电网,12脉动换流器的交流电流中不含这些谐波,有效的改善了交流侧的谐波性能。
1.3换流阀
换流阀作为“心脏”存在于直流输电系统中,江门换流站换流阀采用400+400kV配置,0-400kV为低端阀厅,400-800kV为高端阀厅,当直流输电线路电压升至800kV时,高、低端阀厅同时投运,如果任何一个阀厅出现问题,另一个桥可在400kV的电压下继续运行,此时输电线路电压为400kV。每个12脉动桥包括2个串列的6脉动桥。每个6脉动桥包括3个200kV直流电压的双重阀塔,每个双重阀塔由2个单阀组成,单阀由2个晶闸管组件组成,每个双重阀塔包含4个晶闸管组件。一个晶闸管组件包括两个阀段,每个阀段由15个晶闸管单元、一台阀电抗器(限制晶闸管开通时电流突增和关断状态下瞬态dU/dt)、一台均压电容(均衡阀塔内电压、为RPU提供电源)组成。一个晶闸管单元包括晶闸管、TVM、直流均压电阻(均衡晶闸管上的电压)、阻尼电阻(减少阻尼电容和电感引起的震荡,承担阻尼电容电流)、阻尼电容(吸收晶闸管关断时的冲击电压)等元件。
1.4阀基电子(VBE)
阀基电子(VBE)设备:对换流阀晶闸管进行触发与监视,将各阀连接至控制和保护系统,包括晶闸管控制与监视系统(TC&M)模块,光发射和接收模块,控制保护恢复模块(RPU),电源模块和接口。晶闸管控制与监视系统(TC&M):接收来自极控制盒保护的信号,将这些信号转换成触发晶闸管的脉冲和对每个阀段内的控制脉冲,这些脉冲通过光发射板或RPU接口板转换为光脉冲,通过光缆送到每只晶闸管和RPU。光发射板:从TC&M接收信号,将其转换为触发光脉冲。光接收板:接收每个TVM的回报信号,将信号传送到TC&M系统。晶闸管电压检测(TVM):检查晶闸管的闭锁能力、检测晶闸管能否开通、检测晶闸管导通结束时刻、检测晶闸管的过电压保护电路是否能够正常工作。反向恢复保护单元(RPU):每个阀段有一块RPU板,RPU板串联到阀组件均压电容上,RPU板工作电源取自均压电容两端,晶闸管关断且处于反向恢复时,VBE发送信号,如果RPU监测到阀段上正向电压的上升速率超过允许值,就会向该阀组件中的MSC发出触发光脉冲,控制阀段内所有晶闸管的导通。多路星形光耦合器(MSC):每个晶闸管组件安装有一台多路星形耦合器MSC,MSC包含两个单元,一个单元对应一个阀段,MSC接收三路激光二极管发出的光脉冲,并均匀发送到与其相连的光触发晶闸管。
2结束语
(1)路基排水的控制。由于公路的路基很容易被雨水侵蚀而软化,导致公路的路基下沉、滑坡甚至是坍塌,解决水损害问题简单有效的办法是对路基的排水工作进行控制。当雨水天气长时间出现时,公路的路基很难避免雨水的侵蚀,所以需要路基排水系统的通畅,尽可能减小路基的损耗。为保证公路路基排水的通畅,在进行公路路基排水系统设计时要结合实际情况,观察路基周围原有的排水系统,切不能顾此失彼,为了建造新的路基排水系统而造成原有的排水系统损坏,没有彻底解决路基被积水侵蚀的问题。在公路路基排水系统的设计中还要注意留有足够的设盈量,最大限度的保证雨水排出系统的通畅。
(2)路基压实度的控制。公路路基进行压实工作时,不仅要保证公路路基土层内有合适的含水量从而实现对路基压实度的控制,而且还要注意在施工过程中对碾压质量的控制。
(3)土层含水量的控制。为了土层在施工过程中实现最大密实度,则需要确保公路路基含水量的适宜。所以,施工过程中对土层含水量的严格控制便尤为关键。比如说,当路基的含水量过高时,就需要适当的风干晾晒,等到路基含水量下降到合适程度再进行碾压。同时,长时间的施工背景下需要尽可能的保护路基土层免于日晒雨淋,这样才能够把环境气候对路基土层含水量的影响降到最低。
2公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要做好施工组织计划。施工前必须要做好整体的规划工作。结合相关的路基施工工程量和施工时间要求来对整个施工工作进行合理的划分,包括施工段的前后顺序以及完成的时间要求,确定合理的施工计划和进度安排。在施工过程中还要根据现场的情况及时的对人员、设备以及原料的配置进行调整,确保整个路基施工工作高效进行。(2)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为了保障路基施工质量,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快路基施工质量的相关法律、规定的形成,督促路基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完成,一旦发现与偷工减料的现象必定严惩不贷。这样,才能提高施工质量,杜绝返工现象。
3工程实例分析
(1)工程概述。某公路项目沿线土壤类型主要是潮土以及水稻土。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上述土壤外,该高速公路的部分地区还有膨胀土以及软土,这两中土壤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速公路路基的稳定性,要求公路路基设计管理人员在设计时要考虑到这两种土壤的影响,进行更加科学的设计,得出有效而合理的施工方案,确保该段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
(2)施工准备。在对该段高速公路路基施工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第一,做好路基放样工作。首先公路路基施工工作人员需要通过恢复路线中桩从而明确路基的桩界限,然后施工工作人员需要对路堑顶部、边沟和截水沟的具置进行确定,这两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是保证施工安全,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第二,路基施工准备工作。在路基施工工作正式开始前还需要对原材料进行检查,对需要用到的机械设备进行保养维修,对各项数据的检测设备进行校正,从而保障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第三,排水准备工作。为了减少水侵蚀对路基的影响,在施工开始前就应该进行边沟以及截水沟的开挖工作,从而及时的将施工用水排出路基。
(3)路堑开挖。路基开挖的处理工作有多种处理方法。此次施工路基开挖方式选择挖掘机直接开挖的方法,为了在施工中能够顺利的将施工用水排出,从而减小路基施工的危险系数,要求施工人员在挖方达到一定标准时及时进行排水沟施工工作。并且,为防止挖方过程中塌方现象的发生,在挖方的同时,要求施工人员对挖方路段的土壤密度进行实时勘测。路基的压实工作以重型击实标准衡量,要求施工人员按照设计要求对土壤进行压实处理。具体压实标准为:确保路基顶面以下350毫米的压实度超过百分之九十七。对于部分软土路段,相关工作人员为了施工安全,没有完全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将软土、膨胀土路段的路堑挖掘到设计高度,而是预留了0.3到0.6毫米的厚度,等到整个路堑挖掘工作完成再进行处理。下面将整个路堑开挖流程图用图表表示出。
(4)路基填方。此次施工中,路基填方工作采用分层摊铺的施工方法。分层摊铺主要指的是以路基面的平行线为准对路基进行分层摊铺。为保证填土的厚度,分层摊铺的过程要求测量每一层的填土厚度。施工过程中需要控制施工层数不能太多,同时也要保证每一层的填料厚度超过0.6米。
4结束语
我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为导向,确定职业岗位群及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从而最终形成该课程体系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二、构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框架
我院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这一主线,对所需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重新梳理与整合,形成了培养与强化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新的全新课程体系。其中,基本素质可以通过学习专业基本素质课程、文化素质课程和职业道德素质课程进行培养;专业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识图能力、测量放线能力和材料检测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建筑识图》等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重点突出施工技术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基础工程施工》等课程进行培养;专业拓展能力主要包括监理、安装等方面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建设工程监理概论》等课程进行培养。课程体系的框架已基本构建,最终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因此专业课程开发已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
三、校企联合开发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应该遵循由校企联合开发的逻辑规律和路径,分析就业岗位及各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而设置学习领域的课程。
1.就业行业、企业。
从建筑工程学院多年来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结果来看,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主要为中小型的建筑公司、房地产公司、监理公司等单位。因此,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确定为中小型企业,既是保障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质量,又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必然选择。
2.就业岗位及主要工作任务分析。
由于中小型企业的工作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较简单,并且企业自身发展空间较小,对本科及以上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较小,因此在中小型企业就业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人多岗、多岗兼顾的能力。常见的建筑类工作岗位主要有:施工管理、质量检测、安全管理、资料管理、测量放线和材料检测等6个岗位。其中:施工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组织工程施工的生产管理;编制各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施工安全、质量、技术方案;合理规划布局施工现场平面图;编制工程总进度计划表和月进度计划表及各施工班组的月进度计划表等工作。质量检测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工程的质量监督和检查验收;各工种的分部、分项工程跟班质量检查和验收;监督检查各施工班组的各项质量;填写质检内业;收集各班组的工程质量检查资料,作为竣工验收的依据;定期组织召开现场质量例会,制定预控及整改措施。安全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建立健全本工程有关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安全教育;检查各级安全技术交底;巡回检查施工现场;检查班组安全生产活动;安全生产资料的编制、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资料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工程项目资料、图纸等档案的收集、管理;参加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工作;计划、统计的管理;工程项目的内业管理等工作。测量防线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制定与施工同步的测量放线方案;测量仪器的核定、校正;测量放线等工作。材料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现场材料管理,制定材料管理规划,组织料具进场,现场材料的验收、保管、发放、核算;材料计划管理工作,编制材料计划,材料的供应;材料的选购;编制单位工程耗用材料的控制指标;材料进场调拨、转移领用;材料仓库的仓库管理;材料核算管理等工作。
3.学习领域课程的设置。
从我院调研分析的结果来看,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必须按照学习领域进行设置,下面以培养施工管理能力的核心课程之一《基础工程施工》的设置为例进行说明。在《基础工程施工》课程设置时我们将一个个学习情境按照一个任务或项目的形式来进行设计,并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由易到难排序,同时在学习内容中有机融入相关建筑工工艺、建筑工程质量统一验收标准、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四、形成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制药工程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新药品的研发和制备。在我国的医药产业中,对于新药品的研发能力并不强,很多制药企业也缺乏新药品的研发能力,在这之中,有很多因素是由制药工程水平不高造成的。因而加大制药工程技术的创新,开展新技术的应用,对于促进我国医药产业的新药品开发和制备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实施制药工程技术创新,还能够提高制药企业的药物研发能力,从而降低同类国外药品的价格,给患者带来切实的惠利。
2制药工程技术创新的策略
2.1重视创新人才培养
实施制药工程技术创新,首先应当给予充分的人才保障。这不但要求制药企业积极引进相关的创新人才,还要求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加大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可以采取高校和企业合作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充分结合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创新人才。人才是制药工程技术创新的关键,只有在人才上有了保障,才能真正促进制药工程技术创新的发展。
2.2注重理论和实验的结合
在实施制药工程技术创新中,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制药工程的作用对象是人,因而对于质量和效用有着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反复试验,确认药品的安全性,才能将大量制备推向市场。因而在制药工程技术创新中,应当重视理论和实验的结合,对于出现的一些新的制药理论,在分析其可行性的基础上,要通过多次的反复试验来验证其效果,并且严格检测药品的质量,确认其安全性。这也要求实验操作人员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去进行实验,做好数据记录工作,并且选择最恰当的方案。
2.3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就我国的制药工程水平而言,较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因而对于我国制药工程技术创新来说,可以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特别是一些特效药物的制备技术。对于制药工程技术创新来说,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同制药工程技术创新并不矛盾,在先进技术的引进中只是借鉴先进技术的特点,而不是全盘应用,否则就失去了了创新的功能。同时,结合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有效的延伸和扩展,实现制药新技术的全方位应用,包括在其他药品制备方面的应用,这对于制药工程技术创新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
3结论
高新技术企业有着不同于一般企业的高投入性和高风险性等显著特征,并且多由国家或国有法人控股,管理层仅需对控股股东负责,股改又为高管所持股份在二级市场上流通提供了条件,为了规避风险,管理层可能会主动减少不利于公司的盈余管理。但是在提出或实施股权激励方案后,管理层为了快速达到行权条件,很可能会主动对公司利润进行盈余操纵。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假设:假设a:高新技术产业在提出股权激励方案之前,CE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比例与盈余管理负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在提出或通过股权激励方案后,CE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比率与盈余管理负相关关系变弱。从委托理论上讲,股权分置改革改变了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现状,使得管理层有条件将个人股份实现财富的最大化,许多研究还表明,盈余管理有助于管理层在二级市场上出售股份或执行股票期权,而这也是管理层谋求利益最直接的方式。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被激励管理层为了达到行权条件,将加大盈余管理程度,而盈余管理所产生的管理者对公司利润的过渡操纵,将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影响公司业绩。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设:假设c:提出或通过股权激励方案后,盈余管理将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层行权的概率,并且行权后公司绩效下降。
2实证检验与分析
2.1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1给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各变量的含义和基本统计量。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业公司在统计年度内提出股权激励方案的比例为0.171,通过股权激励方案的比例为0.107,说明在高新技术产业内股权激励方案还是比较普遍的。通过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情况和审计质量也能看出,高新技术产业的审计质量也比较完善,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比例和审计质量标准无保留的比例分别为90%和91.5%。从两项成长性指标也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的发展前景比较可观。
2.2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表2为高新技术产业2009~2012年面板数据模型(1)的回归估计结果,从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模型(1)的判定系数为0.428,在1%水平上统计显著,说明了模型(1)的拟合度可以接受。进一步对各个变量的系数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拟合系数φ2、φ3、φ5均显著为负,且φ2的绝对值要大于φ3和φ5,说明尚未提出股权激励方案时,高新技术产业公司CE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的比例与盈余管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是提出或通过股权激励方案后,CE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的比例与盈余管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本文无法拒绝假设a和假设b。观察其他公司治理因素和公司层面因素,CEOboard的系数也显著为正,说明总经理与董事长两职兼任的情况将增加管理层盈余管理程度,Anditopion的系数则显著为负,说明审计质量于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关系。总体来说,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而言,Lnboard、Auditcom、Bhlisting、ROA、ST、Growth1.Growth2的系数估计值均不显著,表明董事会规模、审计委员会情况、股票情况、资产收益、成长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不大,主要受公司CEO兼职状况、审计意见、财务负债、公司资产及周转情况、风险水平等的影响。表3为高新技术产业CEO行权概率与盈余管理关系模型(2)的回归估计结果,回归模型(2)的判定系数为0.451,在10%水平上统计显著,说明了模型(2)的拟合度可以接受。从结果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系数估计值ω1显著为正,说明可操作应计利润的增加将加大CEO行权的概率,且CEO行权概率还与Lnboard、ROA、Lnsize呈负相关关系,与Risk呈正相关关系。表3为盈余管理、CEO行权与公司业绩的关系模型(3)的回归估计结果,回归模型(3)的判定系数为0.748,在1%水平上统计显著,说明了模型(3)的拟合度可以接受。从结果可以看出,DA和Exercise的系数估计值ξ1和ξ2均显著为负,说明本期可操作应计利润与CEO行权均与下一期资产收益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盈余管理和CEO行权将对公司业绩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本文无法拒绝假设c。
3稳健性分析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各年度公司财务状况、规模、治理情况等会存在较大差别,这一点从前文中风险和成长性指标均较大也可以看出。本文为了更好的说明上述回归结果趋势的正确性,还分别选取2009~2012年间各年度的数据进行分析,表5给出了各年度模型(1)的回归估计结果。从表5可以看出年度间的回归结果存在微小差别,显著性水平也略微不同,但是都无法拒绝高新技术产业在提出股权激励方案之前,CE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比率与盈余管理负相关,提出或通过股权激励方案后,负相关关系变弱的假设,进一步说明了前述实证结果的合理性。同样,通过进一步分析各年度间模型(2)和模型(3)的回归估计结果,结果都无法拒绝假设c。此外,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内生性,即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较高时更可能于股改后提出或实施CEO股权激励计划,产生与假设a相反的结论。为此,本文选取2004~2005年间128家高新技术产业提出股权激励前后盈余管理进行比较,发现两种情况下盈余管理统计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别,说明了股权激励对高新技术产业盈余管理显著影响仅出现在股改之后。
4结论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人们生活质量的逐渐提高,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而言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与理解,人们在追逐利益的同时,不断加强对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的提高,这不仅提高了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速度更保证了其质量,传统意义上而言,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综合性施工,它不仅需要专业的水利工程建设知识更需要掌握其他学科内容,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技术的调整,以便更好的促进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发展。例如,在控制爆破中,基岩保护层原为分层开挖,现在发展到水平预裂爆破,确保了开挖质量,加快了施工进度,特殊部位的控制爆破技术解决了在新浇混凝土结构、基岩灌浆区、锚喷支护区附近进行开挖爆破的难题。施工技术的不断提升,导致了新机械的不断更新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真正意义上的促进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例如,近年来,在水利工程建设实施爆破技术的同时,机械化的施工设备为其爆破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设备支持。传统的爆破技术都是手工进行钻探,不仅难以掌握施工技术的准确度,更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施工难度大,施工作业效果差,这些都影响着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然而机械设备的发展却大大改变了这一现状,为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采用自动爆破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精准度,而且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这完全是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结果。近几年来,连续实现了现场连续式自动化合成炸药生存工艺和装药机械化,深孔梯段爆破及硐室爆破开采技术也日渐完善。除此以外,还有许多的水利施工技术得到了改进更新,在大型水利工程施工中,十分重视的土石方平衡技术;有利于抗滑锚固及排水等综合优势的高边坡加固技术;能够有效治理滑坡的抗滑桩技术;阻止滑坡体变形延展的挡墙技术等,这些新技术都在新形势下的水利工程施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水利工程质量保障
水利工程建设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水利工程的质量问题。严格意义上而言,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不仅关系到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加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此,水利工程工作者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如何有效的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成为了水利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施工技术的提高是质量的根本,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为了保证其质量必须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合理的水利建设施工,绝对不能因为抢工期或是减少建设成本而任意的改变施工作业方式,进而影响整个施工作业的质量。良好的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必须将质量放在第一位,以科学技术为依托,更好的促进其水利工程建设发展,保证质量。下面针对其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技术,保证其施工质量等进行以下几点分析。
第一,要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是行之有效的保障手段,水利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要发挥舆论的力量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还要配有先进检测设备,对有质量问题的工程要及时到现场进行取样,然后经过分析,立即提出解决的相关的措施,对问题质量进行处理。工程项目部要本着对待工程认真的态度,对工程中的重点难点负责,对待问题要有具体的处理措施,集团内指挥中心,要调度协调,突出工程重点,提高工人警惕性。
第二,企业在建设发展的同时,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的加以创新,改变原有的体制制度,建立完善的发展机制以便更好的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在发展创新中,要注重人才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方法,来吸引人才,提高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增强其信誉,做一个值得信任的企业。
第三,如何有效的保证其施工质量,其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做好事前的准备检查工作,工程建设在进行建设施工前必须加强设备的管理,材料的检查,针对不同数据进行合理化的分析总结,以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次检测。相关工作人员要将检测好的数据结果及时的上报给有关部门,与此同时还要保证检测的结果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3结束语
实验教学法从“实验”两个字来看,说明需要学生的动手操作才能够完成,因为这种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方面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而《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那么采用实验教学法是十分有必要的,其重要性表现在:
(1)实验教学法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完成所必须要掌握的基础实验技能方面的学习和训练。
(2)实验教学法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实验能够使他们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能够逐步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索精神,使他们在学习上能够脚踏实地的完成学习任务,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进而提高自己专业综合技能。
二、应用实验教学法进行《电工技术基础》教学的具体措施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学校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而进行的,那么在应用实验教学法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的生活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因为学生对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是最为熟悉的,以他们的生活为起点进行电工技术知识的学习与探究,能够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还能够促使他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发现生活中与电工技术相关的问题,进而促使他们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实验教学法过程中,教师要多联系生活中的用电情境,并积极鼓励与支持学生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实际问题,并要教会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任何电学问题时都能够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进行积极的思考,并采取有效途径加以解决。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在学习新的内容时,学生都是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学习,在长期的教学中,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很大的依赖性,自主学习能力差,致使学习效率无法得到提高。而在实验教学法中,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中的内容,同时教师要从旁指导学生的学习,纠正他们学习中的不合理之处,帮助他们进行思维构建。例如在学习《基尔霍夫第一定律》这一课时,教师在对混联电路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之后,可以引入复杂电路概念,随后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什么叫做电流节点?广义上的电流节点又包括哪些内容?网孔与回路是不是一样的呢?使用自己的语言对基尔霍夫第一定律进行描述并举例说明。这样学生就能够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进行自我学习,从而为实验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3.电工实验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挥,结合当前电工市场的发展需求,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相关企业要求的综合型电力人才。在验证性的实验课中,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实验题目明确实验目的,能够自主安排实验方法、步骤以及所需实验器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来指导学生学习,在实验中遇到难解问题时,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进而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得出相关数据,最后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报告本次实验。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的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以这些问题为重点进行详细的讲述,从而能够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盲点,保证学习的有效性。
三、结语
发达国家的土地整治技术比较成熟,土地整治中所涉及到的技术主要包括生态工程技术、环境影响评估技术、信息技术、规划技术、乡村景观保护与重建技术等。德国的土地工程始于13世纪,在土地整治技术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的巴伐利亚州现已普遍应用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建立了土地整治信息系统(LE-GIS),将土地整治的各种数据、图件和权属状况等资料储存于该系统中。俄罗斯的土地工程技术可追溯到15世纪,1996年12月,在莫斯科通过成立“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土地关系与土地整理问题国际研究会”,提出了统一进行研究和判定土地利用与土地整理的理论与标准,研究景观的、生态的土地整理设计理论和技术方法。澳大利亚的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重点是因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土地复垦问题,在土地复垦整治的计算机模拟方面取得了大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重视土地生态系统重建研究。Caya等将模糊专家系统模型(FuzzyEx-pertSystem)应用于土地整治后的土地重新安排中,使土地权属分配得到更多农户满意。使整治前后的所有地块总价值相等,是成功的土地整治工程,因而必须要对地块的价值进行评估,GIS技术在价值评估中有着很大的优越性。国外土地整治的上述技术已经比较科学、系统、规范,适应了土地整治实践的要求。我国土地整治起步较晚,有关土地整治技术的研究甚少,土地整治实践中非常缺乏技术支撑。我国急需从土地整治技术的工程化、标准化、信息化和系统化等方面构建土地综合整治技术支撑体系,我国土地整治技术的核心是景观设计与生态化整治技术。胡静等为实现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预警,对提高项目管理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撑,对土地整治工程项目建设监测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与设计,从建设一体化监管信息平台出发,构建了“中央—省级—县(区)级”三级动态监测管理系统;王金满等应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原理,借助GIS软件的统计功能,研究了山地丘陵区坡式梯田土地整治工程量测算方法和流程,并为测算土地整治量提供了方法借鉴;叶艳妹等设计了农地整治中急需解决的路沟渠生态化技术和灌排沟渠生态化设计技术。2008年“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立项了首个土地工程研究项目“土地整理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对“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技术、土地整理工程施工关键技术、土地整理质量与生态监测关键技术、土地整理实施信息化管理技术、东部基本农田优质精细型土地整理技术、中部粮食主产区增量经济型土地整理技术以及西部生态脆弱区保质生态型土地整理技术”等进行了研究,这也充分说明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适应了时展的需要和趋势。
2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工程技术
目前,土地综合整治包括:
①对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如根据需求和现状将未利用地改良为农地或建设用地;
②对已利用地的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值,如对农地的改良、配套,进行集约化利用,建设高标准农田;
③对现状土地进行土地市场一级开发支持经济建设,对污染、灾毁及破损土地的整治利用等。笔者基于长期的实践经验,结合实际提出了以下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工程技术。
2.1非农用地转化为农用地工程
非农用地是指农业用地和暂时难于利用的土地(如戈壁、沙漠、高寒山地、裸岩、裸土等)以外的土地,通常包括农村聚落,大、中、小城镇,工矿区,交通运输、名胜古迹、旅游、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等占用的土地。我国非农业用地约占国土中面积的22.9%。农业用地又称农用地,指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所利用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捕水面、农田水利设施用地(如水库、闸坝、堤埝、排灌沟渠等),以及田间道路和其他一切农业生产性建筑物占用的土地等。非农用地转变为农用地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功能,有利于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工程专项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田、水、路、林、村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整治,对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可以实现资源的积极整合、有效利用以及资源集中集约化发展,有效地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非农用地转化为农用地的工程措施主要是土地工程。土地工程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在工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系统性、整体性和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主要内容包括成土、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及水利配套、电力、林业、道路等内容。在土地开发工程中应兼顾国家惠农政策,结合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如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等。
2.2建设用地整备工程
建设用地,是指付出一定投资(土地开发建设费用)、通过工程手段为城镇村及工矿等各项建设提供的土地。它是利用土地的承载能力或建筑空间,不以取得生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用地。据土地所用权特点,建设用地整备工程,是指由政府或其授权委托企业,对一定范围内的现状土地(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进行统一的征地、清表、整治、平整并进行适度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使之达到“三通一平”(通路、通水、通电和土地平整)、“五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气和土地平整)或“七通一平”(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热力、燃气和土地平整),从而符合建设用地标准的过程。建设用地整备工程中的整治工程,主要指通过一定工程、生物或技术手段,使海域、沼泽或土质难以为建设用地所利用的土地达到建设用地的标准。例如,荷兰、日本、中国香港等地的填海造地工程,将原有的海域、湖区或河岸转变为陆地作为建设用地,需要围堰、基槽清淤、基坑填沙、填砂等工程;沼泽地区的地基承载力较低,当作为建设用地开发时,要注意采取降低地下水位、排除积水等措施,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和改善环境卫生状况。
2.3污损土地改良改造工程
污损土地是指由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造成的土地污染和损毁,使土地完全或部分失去原来的使用价值和建设功能,包括污染土地和损毁土地。对污损土地进行改良改造区别于其他废弃地的改良改造,需要根据“因地制宜”原则,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去除污染物、恢复损毁土地,并通过污损土地利用评价,使其达到农用地或建设用地的使用标准。
2.3.1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术。污染土地是指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对空气、生物、水体或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使其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受到影响的土地。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术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措施,对污染土地进行改造使其恢复到未污染的水平。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术按地点可分为原位改良改造技术和异位改良改造技术。原位改良改造技术即对未挖掘的土壤进行改良改造;异位改良改造技术指对挖掘后的土壤进行处理的过程。土地污染改良改造按操作原理主要分为物理改良改造技术、化学改良改造技术和生物改良改造技术[。污染土地的物理改良改造是指通过物理过程的调节或控制,改变土壤的物理性状,使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将污染物与土壤分离或转化为低毒或无毒物的改良改造过程。主要的物理改良改造技术有客土和换土技术、蒸汽浸提技术、玻璃化技术、固化/稳定化技术、电动力学技术、热处理等。污染土地的化学改良改造技术是指在污染土壤中加入化学试剂,使其与土壤中的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酸碱、中和、聚合、沉淀等反应,从而使污染物从土壤中分离、转化、降解成无毒或低毒性物质。典型的化学改良改造技术有化学淋洗技术、氧化/还原技术、溶剂浸提技术、施入改良剂或抑制剂等。污染土地的生物改良改造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和发展起来的,主要是指依靠某些生物的活动和具有某些特的微生物,使土壤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得以清除或降解,使其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的过程。它主要是利用土壤特定的微生物、根系分泌物、菌根和超富集植物等降解、吸收或固定土壤中的污染物,从而实现污染土壤改良改造的目的。狭义的生物改良改造仅指微生物改良改造,广义的生物改良改造包括微生物改良改造和植物改良改造,有时也包括动物改良改造。
2.3.2损毁土地改良改造技术。损毁土地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土地表土丧失或整个土地毁坏而造成土地第一生产力的丧失。损毁土地改良改造工程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对损毁土地进行改良改造使其恢复成可利用的有效土地,包括生境建设和群落建设两大内容。生境建设是对地貌的重塑和土壤改良培肥,其核心在于“造地”,为生物群落建造一个良好的生境。群落建设则包括植被重建和引入土壤微生物及动物,其核心内容是植被。对于凹型地貌的重塑,通常采用填充和客土的方式。对于凸型地貌重塑则采用土地平整、建梯田的方式。目前矿山开采造成的土地损毁较为严重,对于矿山损毁土地的地貌重塑一般采用“剥离—采矿—复垦”一体化工程技术,实现“边开采,边复垦”的良性循环。
2.4低标准用地提升工程
2.4.1低标准农业用地提升为高标准农业用地工程。高标准农业用地可定义为: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设施配套、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耕地,包括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其他高标准农用地。低标准农业用地变为高标准农业用地工程是通过对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使项目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全面的改善和提高,达到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使其能达到或基本达到:水源覆盖实现方田化,灌溉实现节水化,秸秆实现还田化,耕作实现机械化,施肥实现配方化,种子实现良种化,田间道路实现沙石化,农田林网实现网格化,田间种植实现规范化,农产品实现无公害化。
2.4.2低标准建设用地提升为高标准建设用地工程。高标准建设用地可概括为: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遵循现有土地利用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合理布局各业用地,调整优化用地结构,加强监管,通过科学技术增加对存量土地的各种投入,实现边际投入等于边际收入时土地使用价值最大化的利用状态,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促使土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明显提高。高标准建设用地建设最终是为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而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是用地的合理布局和结构的优化完善。高标准城市建设要按照城市建设规划,合理调整城市各业占地布局,严格控制大面积囤地现象,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高标准农村建设可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对原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减少或消除农村大片闲置地,消除空心村,做好土地复垦工作。对旧工矿用地进行考证,对废弃区进行生态修复,拆并不合理采矿区,做好原矿用地生态修复工作。
3未来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21世纪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使规划、设计、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信息、监测及标准规范等不同领域进行有效交叉和融合,通过系统集成与自主创新,使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得到全面提升。未来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将以提高土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实现从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生态管护并重的方向转变。具体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土地整治技术将向的综合化和集成化发展;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将全面和深入的应用信息化;利用计算机仿真和模拟土地整治生态变迁;土地整治多源异构数据整合与互操作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和工程化研究;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向生态化、智能化、节水节地型和可视化发展;质量型和生态型土地整治技术将实现针对性、高效性和最优化;土地整治的景观重塑和恢复工程技术;土地整治监测将从注重数量监测向数量、质量、生态和效益监测发展;土地整治的施工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3.1农田建设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传统的土地整治因缺少先进的工程技术支撑,导致农田路沟渠使用寿命短,土地平整质量难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部分耕地生态环境质量退化。再加上因不同地区、不同土地类型和不同利用方式对于诸如沟渠、道路设计强度、建设材料、成分配比、施工工艺、使用周期等要求均有明显差异,对一些关键景观断裂点的修复也缺少精细化的工程技术支撑,这些均影响土地整治的可持续性和工程效益的发挥。因此,研发新的适应农田建设的规划与设计技术,提出专门的精细化土地平整工程技术,应用激光技术进行土地精细平整作业,自主研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新材料、新产品与施工工艺,增强高标准基本农田保育工程能力等领域将是未来农田建设工程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3.2矿区土地复垦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把复垦工程作为矿区开采的一部分,十分重视矿区生态恢复、景观重塑、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土地复垦、复垦工程与周边景观协调以及复垦土地的跟踪监测与评价。因此,矿区复垦土壤的地表稳定与侵蚀控制技术、土壤结构破坏与污染的重构与修复技术、防治矿山生态灾害技术、植被重建与生态恢复技术及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集成技术等是未来矿区土地复垦工程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3.3污染土地修复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污染土地修复工程主要采用实验室研究—中试或现场试验研究—大规模工程应用的基本模式,修复基质由单一的土壤修复过渡为土壤和地下水综合治理,修复技术涵盖了物理、化学及其生物修复类型。因此,研发绿色可持续单一修复工程技术、多种修复方法耦合联用技术、研制专用修复设备和药剂产品是污染土地修复未来发展的趋势。
3.4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标准发展趋势
1.1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的“,理”即理论“,实”即实践,理实一体化指在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其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理论讲解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一体;理论课堂与实践车间统一,专业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操作统一。教师预先设计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学生主体按照预设的课题及具体要求,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模式,集“教、学、做”三位一体,是当前中职教育领域公认最佳教学模式之一。
1.2中等职业教育前行的内在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的学生大多数直面社会就业,为社会各行业提供直接的技术生力军,学生走出课堂踏向校外的一刻,基本有了自己的角色定位。能否提供技术支持,满足企业需求,给入职公司、企业带来收益是检验其中职教育成败的首要标准。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相比,前者培养对象是直面社会,后者培养主体是直面高考;前者要求的学生技术过硬,后者注重的是高分过线上榜;前者检验标准是实践能力,后者要求的是应试能力。所以说,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具有质的区别,从培养对象、培养要求到培养目的来看,理实一体化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
1.3当前社会职业对新型电技人才的预期
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走向社会后,企业成为检验“好学生”是否是“好职工”的场所。调查发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手持证书和优异成绩单的学生,与他们所实际掌握的技能存在巨大差异,专业理论掌握实际操作严重脱节的情形普遍存在。随着社会的推移,经济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用人单位对中职学生的质疑声越来越高。这说明:传统中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与社会所需人才标准相距甚远,已经跟不上时展的需要。发现传统中职教育症结所在,创新中职教育模式势在必行。一次,以往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必须打破,不能为了理论而去学理论。抓好理论讲授的同时,把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进行的中职教育模式是必然出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的实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教、学、做”有机融为一体,从而达到社当前会职业对新型电工人才的预期。
2中职电工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的条件
2.1“理实一体型”中职电技教师培养
在中职《电工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传统教师身份与职能必须进行转化。首先,该课程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理论水平,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和教研能力,扎实的电工技术理论专业知识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必要的基础;其次,任课教师还必须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专业的实践技能水平,关注当前主流电工技术的发展动向,更新既有技术,与社会需求接轨。第三,中职教师在授课环节中要把课本理论与实践操作科学结合。综合以上,中职教师在做好“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的工作同时,更要具备胜任企业的真岗实位的职业技能。
2.2中职电工专业教学小课堂分编
由于师资和基础设施的限制,传统中职传统教学一般采取40-60学生同教室上课的模式,学生理解能力存在不同且教师关注度过于分散,而且由于距离问题,学生对教师的电技实践演示不能清楚观摩。所以,要提高理实一体教学质量,就必须减少单个班级的学生数量,建议为10-20名学生组成的小班制,教学时可以分为2-4组,保障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以及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最终促成整个教学效果的达成。此外,小班制教学可以加强师生互动和交流,有利于理论问题的探讨和实践问题的课内解决。
2.3理实一体化中职《电工技术》教材研发
中职电工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还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电工技术》教材。传统教育模式下的电工技术教材明显偏重理论的传达,文本知识的灌输,与电工技术的实际操作应用严重脱离。由于中职学生多为初中毕业,过多专业化的术语理解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题,且电工技术本身带有极强的操作性,文字性描述使其流于晦涩。所以研发一套可实践性强电工技术教材,做到知识点浅显,理论知识能够充分练习、实践和应用。
2.4电工技术理实一体教学设施的配备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强调的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理论与实践交互进行的教学过程。所以说,在该模式下教学,实际操作环节必不可少。在电工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就需中职教育学校配备与教学过程相配套的设施,达到边讲、边学、边练。
3中职电工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践
3.1教学情境设定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情境设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的至关因素。在中职电工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注重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致力于把学生踏出校门后的工作环境还原到课堂学习环境中,使课堂任务的消解过程与现实问题解决进程相类似。在电工技术课课程的教学实践中,80%课程内容需安排在电工技能实训室或者一体化教室进行。
3.2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首先要对《电工技术》理论知识做全面的讲解和阐述,然后适当的布置一些相应的任务,允许学生讨论和研究,学生可以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能动性。其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课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和学生一起动手,这样可以更为直接的引导学生投身实践课程当中,而且要提示学生,尽量让学生独立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3教学小组划分
首先对学生均量分组,3-5人为宜,再把分成的小组命名为不同的单位,挑选能力较强者为小组长,将已经规划好的任务分给不同的小组,小组长负责记录实践情况,小组成员要严格地按照老师交代的任务去完成,如果遇到困难小组长要负责与其他小组互相交流和研究,前提是尽量组内解决,然后记录下来让老师指导。
3.4考核体系建立
中职电工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成果的考核,要做到科学严谨,就必然要求其由理论与实践两大板块构成,而且需要突出实践在教学成果考核中的地位。其中《电工技术》理论笔试成绩大体可占总成绩的40%,任务实践完成度考察占总成绩60%左右,两部分成绩相加得出总成绩。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