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国课外辅导书优选九篇

时间:2022-12-14 04:34: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国课外辅导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国课外辅导书

第1篇

关键词:图书资料;自主学习;课外辅导书;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

2001年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开始了,此次课程改革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注重学生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30年代末,叶圣陶又撰文指出“学任何知识,仅仅浮在面上,涉猎一点儿概要,是没有多大用处的;越是往深里广里去研求,越是容易豁然贯通,化为有用的经验。而课外辅导书,正是引导你往深里广里去研求的路径。”[1]因此,培养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近年来,我国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旨在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不再拘泥于书本和分数,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自主学习是近二十年来在西方逐渐兴起的一种自我教育方式。自主学习以学习者为本位,注重在受教育中学习者自身意志对学习行为的影响,根据各人不同的独特品质,发展其与生俱来的潜在能力。

程晓堂教授认为,自主学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1.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即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2.是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权,即学习者在以上这些方面进行自由选择的程度;3.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二、课外辅导书对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

读书本身就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它不仅使一个人能够从容应对复杂生活局面和环境发展变化,还使他随着阅读视野的拓展不断给自我精神发展和人格个性升华提出更新更高要求[2]。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因此,本文主要研究课外辅导书对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

(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方法。布鲁纳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的最初刺激时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一种内在动机。课外辅导书与课堂教学不同,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拥有广阔的自主空间。它能为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提供一个知识平台,使学生由被教育的对象转变为自我教育的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要顾及到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针对个人不同的学习兴趣、动机等因材施教。而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汲取别人的成功经验,总结自己的失败教训,自主选择最适宜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巩固所学知识和拓宽知识层面。鼓励学生主动利用自修时间查阅书籍,扩大阅读视野,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建构与课堂教学趋同的认知联系,还为自身知识格局的发展找到一种增值联系,深化、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在自主阅读课外辅导书的同时,更能把与课堂教学内容发生联系的一个个单独的知识点串成链,再结成网,使课内与课外所学到的学科知识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他交叉学科中寻找新的知识点,构建更为宽广的认知平台。由“点式阅读”发展到线式阅读”,又进一步发展到“面式阅读”。[3]把一个个单独的知识点串成链,再结成网,使课内与课外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提高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课外辅导书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优化知识结构,实现各章节之间的融会贯通。而只有各种知识之间实现了互相融通、交叉和连接,形成为一种具有联系的组织性结构。通过阅读课外辅导书来巩固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有助于学生进行集中思维;因此,课外辅导书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将相对枯燥的理论化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三、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点建议

在教育实践中,自主学习经常与自学和独立学习相混淆。在自学过程中,学习者的确有较大的自由度,但这种自由度在很大程上取决于学习目标和客观学习条件。自学是在没有教师授课或指导的情况下的学习,自主学习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由于自主学习不同于自学,它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在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4]:

(一)加强课外指导,科学合理地推荐课外辅导书。作为中学生,他们的年龄毕竟还小,辨别能力还有限。因此,作为任课教师,应该结合每一阶段的基础课程给学生推荐与课堂学习相辅相成的课外辅导书。教师应结合每一阶段的基础课程内容给学生推荐有关的课外阅读书目,使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辅导书读吸取书中的营养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以消化、扩展,使“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学生最先接触的科学知识来自于教材,如他们对教材中的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学生才会有兴趣阅读课外辅导室。因此,教师作为教材的“发言人”,一定要将教材中的内容以丰富有趣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厚的科学底蕴,还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从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问题或现象开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一节科学课,教师必须十分明确让学生思考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最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就是说把教师想要提的问题变成学生自己的问题。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且有利于训练学生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叶至善等.叶圣陶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2]崔茂新.个性化阅读[N].中国教育报,2006-06-08:(3).

第2篇

[关键词]汉语听力 自主学习 非正式学习 听力学习策略

一、引言

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来说,听力就是听懂以所学语言为本族语的人说话的能力。据相关统计,听约占人们日常言语活动的45%。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前提条件,而听力作为一种输入性语言技能,对于提高学习者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笔者对所在院校留学生的粗略调查,约75%的学生认为汉语学习过程中听力很难或比较难。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听力课堂教学研究的比较多,而事实上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通常是一周两次)远远不能够达到提高留学生汉语听力水平的目标。因此,如何促使留学生在课外积极有效地展开听力自主学习亦应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学习者自主(learner autonomy)是Hotel于1981年提出的。本文听力课外自主学习指的是,在汉语听力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和空间里,在无教师跟踪教学与指导的情况下,留学生根据自身汉语听力水平制定听力训练计划,选择听力练习方法进行听力训练的过程。

二、留学生汉语听力自主学习现状分析

笔者对所在院校的四十一名留学生就汉语课外听力练习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包含了初级、中级、高级不同水平的留学生,主要涉及其课外听力自主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方面的问题。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以了解留学生汉语听力自主学习现状。

第一,学习时间上,约55%的学生表示课后有时练习听力,还有近23%的学生从不练习,且高级水平的留学生课后花在听力上的时间较初中级的要少。原因在于,对于高级水平的留学生来说,汉语语音已经很熟悉了,他们急需扩充词汇量,所以,听的能力已不是第一要务了;而初中级尚处于听力陌生和高度需求时期,所以花的时间就比较多。

第二,学习方式上,约有58%的留学生采取听中文广播的方式练习汉语听力。其次,看中国电影或电视剧也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学习方法。还有近1/3的学生常跟中国朋友聊天练习听力。也有22%的学生根据听力课堂教材反复练习,这主要是初级水平的学生使用的方法。由此可知,自由的、放松的、寓教于乐式的练习方式是留学生喜欢的。

第三,内容的选择上,60%的留学生喜欢听人物对话,还有不少喜欢听有意思的小故事。可见,情节性和幽默性是留学生听力内容上的首选。

第四,课外辅导材料的选用上,调查中有约58%的学生没有听力课外辅导材料。而有辅导材料的绝大多数认为所用材料质量一般或不太好。内容比较枯燥。由此可见,现在市面上的听力材料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要求,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由此导致学生宁肯看中文电视或电影,也不愿购买听力辅导书。

三、留学生汉语听力课外自主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或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思维或行为活动。自主学习属于一种非正式学习,其具有趣味性、个性化、情景性、交流性、参与性和反思性等特点。基于这些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听力自主学习策略。

第一,基于任务的听力自主学习。课堂上,在教师的组织下,留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指导、有针对性的练习,有教师激励学习动机,而课后有的学生具备主动自主学习动机,但常常感到无的放矢,不知从何下手。甚至有的可能缺失这种动机。因此,为了加强留学生对汉语听力的自主练习,教师有必要适当给学生一些任务。调查中我们发现,约20%的听力课教师从不布置课后作业,即使有布置,也是让学生复习所学生词和语法,而这实质上不是听力课作业,又变成了综合课、阅读课的作业形式了,导致学生根本没用耳朵去“听”,造成听觉上的任务缺失。

为此,教师应在开课前安排听力前活动(pre-listening activities)和听力后活动(after-listening activities)。比如让学生围绕将学听力课文中的话题,先去现实中“试听”,去采集部分语料,大致地了解该话题所包含的社会文化背景、所涉及的关键词句等。整个“试听”过程是学生自主参与和组织的。这种任务型激发的自主学习更有目的性,课堂前、课堂上、课堂后的循环式刺激有利于学生听力效率的提高和知识的巩固。

第二,进入现实的听力自主学习。情景性和交流性是非正式学习应当遵循的原则。对于语言学习来说,静态的、既定的语言学习从根本上说不利于语言交际实践能力的提高,而源自实际生活的、动态的、特定语境下的学习,更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是学习者真正需要并学会使用的。所以,应鼓励留学生课后听真实、自然的语料,能进入到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真实语言社会环境中。从这个角度说,鼓励留学生多和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进行交流,多看一些中国的电影、电视剧,多听一些中国的广播,这些都是十分有效的提高听力水平的策略。

第三,结合说、读、写的听力自主学习。听与说、读、写一样,都是吸取语言信息和进行语言交际的手段。听、说、读、写在人脑中有各自不同的认知过程和特点,但也不是完全独立的。四项技能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在听这一语言输入的基础上,主张留学生大胆地说出来,可提高对所听内容的模仿能力。读可促进听觉器官对目的语的熟悉度,也能增强输出信心,因此,多读,出声地读也是一种练习听力的方法。听与写也常常联系在一起。边听边记或者听后记是对听力内容的记忆、整理、吸收和巩固的过程。俗话说,“好脑子不如赖笔头”,对于稍纵即逝的听力内容,应该养成多记多写的习惯,以便日后的复习和记忆。所以,虽为听力学习,但应该调动所有的感官来协助操练,才能水涨船高,听力水平才会更快提高。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听力课外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以泛听为主,采用宏观法学习。宏观法与微观法相对。微观法指根据语言知识对听力材料逐句、逐段地由部分至整体的理解。而宏观法要求对所听的语言材料不断进行假设、预言与推断,就是根据已有知识积极、大胆猜测听力内容。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听力学习策略的意义、目的与内容,让留学生有意识地积极地采取一定的方法,提高听力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认知心理学视角.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2]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第3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 统一性 多样性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和评价的建议。[1]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英语课程标准过于强调统一,致使课程标准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有必要根据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差异大、文化多样的具体国情,实行英语课程标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结合。既要制定国家最低的标准和要求,又要提高课程标准对不同地区的适应性,走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建设课程的路子。

一、统一课程标准的利与弊

课程标准为各地区各学校的教学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文件。英语课程标准让英语教师的教学有据可依,合理分配课时,恰当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考核、评价学生有具体的参照标准,方式方法统一,操作方便;教师也不必再为学生掌握多少词汇量、语法知识和达到什么样的听、说、读、写水平而费心劳神。课程标准也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评估考核学校提供了参考依据。教育管理部门可以依据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教学设施、教材使用、学生评价等方面的要求对各学校加以考评,考评标准统一,考核过程开放透明,公平公正。此外,统一课程标准还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确保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有研究发现,美国各州的课程标准各不相同,一个国家有几十个课程标准,导致许多中学生毕业后读写能力低下,不利于一个国家公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2010年6月2日,美国州长协会最佳实践中心和州首席教育官员理事会共同颁布了首部《 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 》,旨在改变美国各州课程标准差异极大的混乱局面,立足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夯实基础,从而确保美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2] 但是统一的课程标准也有许多明显的弊端,其中的一个主要弊端是忽略了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和教育水平的差异,忽视了不同地区之间学生的个体差异。用统一的标准去考核不同经济文化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学校和学生,必然会带来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我国西部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学生在英语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上往往落后于城市的学生,在高考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此外,统一的课程标准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有失均衡,缺乏综合性和选择性。

二、实行英语课程标准多样性的必要性和意义

实行英语课程标准多样性是由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和教育背景的差异决定的。各地区教育背景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社区、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

1.社区文化的差异

城市学校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社区文化活动丰富,拥有现代化的社区书店、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学生有机会和有条件浏览和阅读各种各样的英语书籍和报刊,各类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经常播放英语教学节目,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学生还经常有机会参加公园或者高等学校举办的英语角活动,口语得到很好的锻炼。大部分城市学生接受英语教育的时间早,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了,有些学生还接受了家教辅导。相比之下,乡村经济落后,各种教育资源贫乏,学生接受英语教育的时间晚,无法感受到现代科技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无法从环境中受到英语的熏陶,学生的学习环境、条件和氛围差,导致英语底子薄、基础差。

2.家庭教育的差异

城市学生的家长一般受到的教育程度较高,有一定的英语功底,他们的教育能力和水平高,基本上能辅导孩子的英语学习,家庭教育的数量和质量远远高于乡村。而农村的学生家长由于自身受教育水平低而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城市学生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高,千方百计为孩子的学习创造条件和机会,为孩子买课外辅导书,家庭学习的氛围浓厚。而农村学生的家长平时忙于农活,或者长年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也没有更多的钱给孩子买课外辅导书等。农村学生课外还必须做家务或干农活,学习环境和条件远不如城市学生,影响了他们的英语学习。

3.学校教育的差异

城市学校经费充足,教学设施齐全,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语音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教学条件好;英语教师的学历、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理念新。相比之下,农村学校经费不足,缺乏必要的教学设施;英语教师严重缺乏,有的农村学校英语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培训,发音不标准,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能力和水平较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乡之间英语基础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实施英语课程标准的多样性非常必要,它不仅能使英语教育适应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还能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三、如何实行课程标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

从以上对城乡英语教育背景差异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要使贫困地区的英语教育得到发展,真正提高贫困地区的英语教育质量,就必须实事求是地设计符合这些地区实际状况的英语课程标准,编写符合不同地区学生特点的教材。不能不顾当地发展需要,不顾现实条件和发展可能,一味追求统一的标准。仅仅制定一种课程标准和一套教材肯定不能适应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形成多纲多本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制格局。首先,由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规定全国中小学英语必须达到的最低课程标准。其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我国的地区和学校情况划分为几类,相应地制定不同的课程标准:①面向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教育基础比较好的城市学校使用的课程标准。该课程标准应反映现代社会的主流趋势,反映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成果,反映现代城市文明的特色和最新成果。②面向全国大多数地区教育水平一般的地区和学校使用的课程标准。该课程标准属于大众化的通识教育,反映的是社会发展的一般情况,大众能接受。③面向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村边远地区、办学条件比较差的学校使用的课程标准。该课程标准能反映农村的现实,突显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大主题。④面向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使用的课程标准。该课程标准能反映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特色,通过英语学习,传播中国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

无论是编制农村相对落后地区还是城市发达地区的课程标准,我们都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课程标准的编制不脱离现有条件,包括学前教育、师资、教学设施、家庭和社区教育等情况。对师资薄弱、教学设施匮乏的地区学校可适当降低分量、难度和深度,适当降低听、说、读、写、译的标准,对农村相对落后的地区要联系农村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恰当的教材内容和素材。课程标准的制定必须符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既要培养公民的基本素养,又要培养适合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避免农村相对落后地区的课程标准内容过于简单、知识面过于狭窄的问题,标准的制定者一方面要考虑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符合当地实际和需要的前提下,注意拓宽知识面,扩大学生视野。实行“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弹性原则,既要适应差异,又要保证质量。

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文化和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各学校在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上也各不相同,在英语教育方面更是如此。在制定英语课程标准时不可忽视这种差异性,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应不同区域实际的英语课程标准。既反对只用一套课程方案来框定全国所有地区和学校的大一统做法,也不赞同各地各搞一套,而是要实行课程标准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适度结合。随着地方经济文化水平和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提高,地方和学校课程的发展将更加多样化,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作者单位:池州学院,安徽 池州,247000)

参考文献:

第4篇

有些粗心大意,有些勤奋踏实;有些性格腼腆,不善于提出问题,有些胆子大,经常与老师沟通与提出问题;有些擅长学习自然地理,有些擅长学习人文地理,有些擅长区域地理。因此,建立学生学习档案,不同的学习阶段课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优缺点,情绪上的波动。教师能更加全面和综合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为下阶段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对于胆子比较小,但比较听话的学生,每次要求其一个星期提出几个地理问题也较为适宜,对于地理瘸腿但是成绩好有傲气的同学,必须及时指出轻视地理的后果,以引起其足够的重视。例如有一位头脑灵活的学生,由于以前地理学习不够用功,导致基础比差成绩低下。高三下学期,笔者经过家访,发现了小孩存在玩电脑游戏等问题,经过沟通,他开始努力学习,但时间比较紧,最后阶段(大约三个月时间)他就是通过不断做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不断问不懂的试题,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和能力上的提高,效果较明显。

二、发展学生自学能力,完善知识体系

教师要合理地安排学生的辅导时间,双休日,尤其是暑假、寒假等节假日是培养他们自学能力的良好时机。每次假期笔者都认真考虑下学期的教学内容,把本学期学习过的与下学期联系紧密的一些内容和知识点列出来,让学生在假期去巩固复习。例如高二年级前的暑假,由于新学期要学习《世界地理》,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学地理相应的内容。王树声地理教学研究室主编的《区域地理教材》和配套的练习,有丰富的地图素材,有良好的问题设计和答案,比较适合学生自学,教师可让学生运用这套资料,要求他们先看书,然后列出提纲,最后完成作业。假期自学期间,每个星期可以安排几个半天时间,轮流分组让这些学生聚在一起,相互讨论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和存在问题,教师作一定的点拨与指导:如何列出一节课的主干知识(此技巧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有渗透和示范),如何分析教材的重难点,消化地理概念,分析内部结构(知识点之间是并列、因果、包含关系?)。学习区域地理一定要从区域特征着手分析其内部结构。如学习日本地理,宜从岛国、面积小资源少、多火山地震为核心特征来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学习区域地理一定要形成地理环境整体性、差异性思想,这要通过对地理各要素的分析来实现。再如高三下学期前的寒假,虽然时间不多,但让学生再次整理重点、主干知识很重要,例如开设一系列的微专题让学生以文字、图标等形式去进行总结和回顾。例如“风”专题、“水专题”、“河流专题”“气温专题”、“气压专题”、“降水专题”、“农业区位”“工业区位”等让学生参考复习书本去进行总结和归纳。抽空分小组聚在一起,生生进行相互对比合作学习,教师在旁指点。对于学有余力的地理学优生,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学习资源,如《图说世界》《中国国家地理》《房龙地理》等书籍,如《开心辞典》《地理中国》《探索中国》等电视节目,以及如“K12地理论坛”“优酷网”等网站,学习地理课外知识可以扩大知识面,陶冶情操,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这一推荐工作应从高一刚开始就进行,否则到了高三学习时间比较紧,学生就抽不出时间来课外补充这些知识了。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需提供适切的教材、辅导书或练习,同时指导其学习方法,并及时消除他们学习的疑难点。如何看书,如何选择练习,如何把握重点难点,尤其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必须要注意不要钻牛角尖,不能太拓宽加深,如厄尔尼诺(拉尼娜)对我国南方北方的实际影响及其原理,这在目前科学界还没有定论的,所以就不需要死记,每次发给学生做的练习自己必须要先做过,要精挑细选。但是,有些地理概念、地理事物则需要补充说明,如水文、水系特征的知识模型,夏至日北纬20°、30°、40°地区的昼长,径流的季节变化、年变化概念和大小判断,常见农作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生长周期,晨昏线交点的移动和时间规律等,一些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概念、原理规律性的知识点也需要及时地和学生一起归纳和总结出来,作为阶段复习用。

三、鼓励学生课后反思,提高学习效率

反思活动是认知活动中一种对自身内部的调控行为,其中对自己思维的反思就叫做元认知。反思活动是对当前审视学习状况、改进学习方法的推动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和引导,以身作则,为学生的反思提供榜样,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反思的习惯,从而达到学会、会学的目的。教师要大胆勇敢地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在讲课内容上、在解题方法上一旦有了更加的讲法和思路就可以告诉学生,让学生理解原来反思是需要化时间的,是有快乐的,也是很重要的事情。例如在讲解非洲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时,笔者就老师告诉他们,对于该地气候的成因解释只是由于地形影响导致水热不足是有缺陷的,其实还是不能解释为什么会有干湿地,以及西班牙的马德里为什么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却是冬季大于零度的。这样学生自然会沿着教师的思路更深入地思考,并且养成在读图过程中关注细节,仔细读图等习惯。课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反思课堂上的重要概念、笔记情况、听课思路。经过多次训练,学生课后能提出一些较为深入、总结性和创新性的问题,如教材在“土壤”一节中有这样描述:“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寒冷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的热带雨林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风化壳逐渐加厚。”从这段话中,一学生提及:“土壤的厚度与风化壳的厚度、肥力的差异,土壤肥力与温度、微生物的关系”以及“关于滨海平原、冲击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土壤肥力哪个最大”等问题。提出这些问题,说明学生看书时思维是发散性的,能够注重知识前后迁移和发散与对比。这种思考问题的思路宜在学生中鼓励和推广。同样地理基础较差同学的那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教师需要转变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从单个地理要素转向相关地理要素,从局部转向整体,并注重提高提问的质量。对于基础差的同学的答疑,教师更应该有耐心,细致努力地解决其心中许多的问题。笔记质量直接关系到复习效果,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有利于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记笔记方法。有学生认为,看地理书与看政治、历史书不同,仅仅看书效果不大,其实,老师补充的知识点,分析问题的过程、思路和方法,都需要在听课笔记中记录下来,以便于复习。又如错题集,由于地理学优生的地理错题数量少,所以,可以让学生按章节将错误的题目摘录下来,标注清楚错误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的措施等。为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让学力中等或者偏下学生把试卷上的图剪下来,或者保留整张试卷,供后复习阶段查阅,同时用不同色笔,记录每次看此题的不同感悟。要充分地利用错题,要写清楚自己的错因,并且记下自己在不断地看题的时候新的更好的思路和方法。要鼓励学生温故而知新不亦说乎,建立复习错题是最经济实惠学习的观念。为有效开展查漏补缺工作,教师可要求学生在每个阶段,以高考知识考点为参考标准,统计自己的缺漏知识点,然后根据该生经常出错的知识重点进行变式训练,进行练习讲解和补救。如气候特征、成因分析,3S技术的应用,等值线图判读,区位条件的灵活应用,审题能力等重难点。当然,对于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也要及时反思自身的教学问题。实践证明,在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学生会频频提出好问题,经常反思听课、笔记、解题思路的效果,最终进入乐学状态。

四、依托地理学科活动,促进综合发展

第5篇

【关键词】 英语学习 兴趣 自信心

一、第一节英语课的重要性

上好第一节英语课,对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讲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小学阶段的各种原因,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都很担心小学英语学习到中学英语学习的转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对第一节英语课颇费一番心思。我第一节课只讲了一个字母——“W”,

1. What is English?

2 .Why do we learn English?

3. How to learn English?

让学生主要了解英语及其相关情况,使其学习英语的立足点放的高,看得远,激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讲述第一个W时, 就可以简单讲述一些英语的历史背景等; 在讲述第二个W时,我讲述了英语的全球发展历史以及相关的英国历史背景,再问为什么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不把汉语当作全球交流的语言,而是英语,再结合中国历史,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历史责任感,从心底感觉一定要学会学好英语; 讲述第三个W时,简单介绍下一些学习英语的方法初、学目的、意义等。教师第一节课要努力创造友好和谐的气氛,逐渐消除学生对上中学以及对外语学生的畏惧心理,使学生满怀信心、充满自信地迎接新的学习。

二、入门阶段的教学内容

第一册课本头几个单元都是从“听、说”入手,听说训练的比重较大。围绕“问候”“介绍”,说明人和物等题材的教学日常用语。同时教学26个字母和少量单词,要求听、说、读、写“四会”掌握。

1. 26字母教学。字母教学可以通过例词、例句来帮助学生掌握音和形,并以快速听写和快速认读卡片的练习方式来加强字母的音形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开展各种形式的字母音形联系比赛。通过字母歌曲、字母肢体动作等等的教学, 让学生基本掌握字母大小写的书写、发音等。

2. 英语书写教学。在教学之前可先让学生观看书上和老师在黑板上的示范,特别提出在书写字母时大小写和字母顺序的写法,如很多同学在写大写字母“E F N”的顺序、小写字母“f j p g q y”要到达底线的写法会弄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渐让他们在大脑里形成明晰的英语字母形象和老师在书写时的连续性,整体性示范动作形象。因此,就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要使学生养成“看——想——写” 三位一体,或动眼、动脑、动手一体化的良好习惯。

3. 48音标教学。在入门阶段音标的教学应得到应有的重视。本人在音标发音教学上,总结些自己的方法,并且经过实践,取得一定的效率,例如有的音标发音可以用肢体动作来形容,还可以用手势语做嘴唇的变化,形象地告诉学生发音到嘴唇变化, 例如发[ai]音的时候,用手势表示出嘴唇变化由圆变到扁;发[au]音时,我把它称作“老虎音”,让这个音以及双元音发得饱满到位,如果全班学老虎叫,气氛活跃,效果也会当即出来了;以后在单词教学的时候可结合元音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律逐步教学。也可以教完字母后,再集中音标的教学,要注意元音字母、辅音字母分类与元音音素、辅音音素分类的结合。这样对学生在今后拼读单词、开口训练、朗读课文有很大帮助。

4. 单词的拼读。语音与词汇有着直接的联系,可以用音、形、义结合的方法记忆单词。因此,首先要从教字母起逐步让学生掌握拼读规则。其次是通过每课教学几个符合基本拼读规则的单音单词,使学生对拼读规则有个初步的概念。再就是以元音字母为中心,组合成更多的单词,设计不同的听、说、写的口头、笔头练习,让学生反复操练,可以达到看到符合拼读规则的单词就能念出来,听到符合拼读规则的单词就能写出来的程度。

三、七年级英语课堂教学注重的几个方面

学习英语无速成之法,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多听、多说、多读、多写,持之以恒,才有效果。1.听:我每节课上课前都安排课代表播放英文歌曲,让学生在课前就进入一种英语氛围、早自习播放10分钟课文录音,多让他们磨磨耳朵。2.说:我课前每天安排课前5分钟讲英语,鼓励一个学生站在讲台上,只要是用英语任何主题都可以,类似于free talk。课上鼓励积极发言,并且对有错误的地方,鼓励他们中国人说英语有错误是必然的,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别人笑话。3.写:首先写单词、句子,然后做组词成句、组句成段、连词成文等一些书写练习,再过渡到改写课文,最终能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书面表达,做到文章语言结构合理,用此恰当,表达通顺,书写工整,拼法正确。

四、不定时向学生灌输学习英语的方法

第6篇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模式构建;小学数学

1、绪论

主体性教学模式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与学生学习效果增强的重要实践,是学校持续性发展的内在需要。小学数学主体性教育模式是以学习主体性地位构建为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思路。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了教师与学生的双重主体格局,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极参与、深入探究和主动展现等行为,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情境中掌握数学知识。本研究根据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根据主体性教育模式的设计思想,构建了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以培育小学生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积极性热情,切实优化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模式等。

2、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的概念

主体性教学是一种培育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宽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与参与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动探究,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性、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主体。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要构建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转变“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客体或被动接受对象”的传统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主体能力的提升,要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发挥与主体性发展;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通过适宜的情境设置、积极的情感体验等,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

在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课堂的听众或配角,而是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根据主体性教学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努力做到“以学定教”;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数学教学方案设计,引导学生能动性参与,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等进行数学知识的良性体验。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的弊端。

3、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框架设计

在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设计中,要保证学生能够充分参与数学教学,要实现数学知识传递的有效化、情感交流的良性化、情绪体验的有序化,要维持教学气氛的宽松愉快与和谐民主,要实现学生主体意识、参与能力、主体地位的稳固提升等。因此,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应包括“课前参与、课中探究、课后延伸”三个阶段,包括“感知阶段、理解阶段、巩固阶段”三个层次,包括“学生主体、教师主体”两个主体。

第一,学生主体-课前参与-感知阶段

在课前参与-感知阶段,学生要在课前能动地预习数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对下一课程的数学知识进行初步了解,并对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点和难点进行梳理或质疑;学生要在课前自主学习中,通过网络、咨询和课外辅导书籍中广泛地搜集相关资料,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必要的实践尝试。学生主体的课前参与活动,使其对数学学习内容进行不同程度的感知,为课中学习和课中探究奠定了基础;学生主体的课前参与活动使其带着对数学知识的初步感知、初步理解和问题疑惑等进行课堂学习,一方面培育了学习搜集资料、独立思考、能动分析和信息理解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其能够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提升了课堂学习和课中探究效果效率等。

第二,教师主导-学生参与-课中探究-理解阶段

在课中探索-理解阶段,教师不再单一地完成教学计划,不再机械地根据教案进行数学信息传递;而是以教学内容为核心,设置合理的情境,设计必要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习质疑、交流、辩论和实践应用等,切实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切实培育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教师主导下,能动思考、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彼此交流、共同体验,以透彻理解、切实掌握、合理应用数学知识等。在课中探究中,教师通过合理的诱导启发,培养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与参与热情,使小学生在观察、讨论、分析、交流与总结过程中,理清数学知识的提出思路、数学概念的形成标准、数学结论的达成要求、数学知识的应用框架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意识、创新思维和外化实践能力等;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的观察、分析、类比和归纳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复杂的数学逻辑中发现其一般规律,探究数学问题的思维特征与实践过程。

第三,学生主体-课外延伸-巩固阶段

通过积极的课内探究,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较深层次的理解,并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课后教师应布置适量的思考作业,以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学习掌握的数学知识。在课后作用布置时,教师要避免大量同类型题目的机械计算,应布置一些开放性、层次性、思考性的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类型、不同深度的作业,且不硬性规定统一完成,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避免过量重复作业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损害等。在课外延伸-巩固阶段,学生要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通过网络、咨询、辅导书等进行知识拓展、知识延伸、知识强化等。

因此,小学数学主体性教育模式的“课前参与、课中探究、课后延伸”三个阶段是数学知识感知、知识理解和知识巩固的递进阶段,是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良性互动、协同合作的动态过程。在小学数学主体性教育模式的开展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宽松愉快、和谐民主、团结互助、协同合作的教育教学环境。

4、结论

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机械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缺陷,通过学生主体地位的培育、主体能力的提升、主体作用的发挥等,激发学生自我学习、自主提升和自我管理意识,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数学学习探究。本研究构建的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包括学生主体-课前参与-感知阶段、教师主导-学生参与-课中探究-理解阶段和学生主体-课外延伸-巩固阶段三个模块,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主体与教师主体的良性互动、注重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调动,有助于培育学生的主体思维、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与独立人格,有助于切实提升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效果。

【参与文献】

[1]和学新.主体性教学:内涵与特征[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4-50.

[2]侯坤明.数学主体性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3):76.

第7篇

[关键词] 预习 方法 指导 反馈

中国有句古话,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得就是做事之前该有所准备。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尤其重要。语文教科书本身只是一个凭借媒介,目的是教会学生阅读和写作,学会审美和思考。学生课前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课文先进行了解、质疑、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极其重要。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释疑,在课后巩固。这三步中,没有课前的预习,上课就只是在盲目的行军,辛苦而无功。

纵观现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学生的课前预习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只是单纯的读了读课文;有的写了写字,但是具体的意思还不理解;有的迷信教参或者课外辅导书,从来都不动脑子思考,人云亦云;甚至有时候,一些预习都形同虚设,预习效果收效甚微。学生疲于预习,应付预习,从心底排斥预习,更不要说培养预习能力和预习习惯。如何让预习行之有效的辅助课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我认为,作为一种学习方法,预习应该成为学生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我认为今天语文教学中的预习教学,应该从培养学生预习爱好、探索预习方法措施、及时反馈预习效果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预习习惯。下面就这三点简单的发表一下看法。

首先,培养学生预习爱好,让学生爱上预习。

做任何事情,有兴趣才行,预习同样如此。没有了热情,学生就不会喜欢预习,不喜欢就不会去做,不做,就不会形成习惯。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想办法让学生爱上预习。我个人从以下几点进行了探索:

1、班级组织《我爱预习》的主题班会,给学生提供预习作业的展示平台,开展进行预习经验的交流总结会,并且评选预习之星。

2、平时在课堂上,积极鼓励预习优秀者、积极者。奖励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口头表扬,加分政策,物质奖励等等。

3、小测验中,出几个预习方面涉及到的问题,进行预习与不预习的对比测试,让学生看到预习的好处。

4、组织学生进行预习和不预习的讨论会,让每个孩子都充分发言,畅谈自己在预习方面的真知灼见。

总之,通过各种方法形式使学生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在课堂学习中体验到预习的欢快,在考试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等他们品尝到了预习的甜,他们就会乐此不疲的爱上预习。好习惯一旦养成,还怕没有好的收获吗?

第二,探索创造预习方法,让学生学会预习。

预习不能总是停留在表面的完成作业上和口头不疼不痒的强调上。人的惰性是天生的,如果没有老师的重视和正确引领,学生是不会主动和正确预习的。

我们常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我们常做的往往是:粗糙的制定一张预习教案,学生做做。课堂上该讲课讲课,顺带着点一下预习教案或者根本没有提到。学生丝毫感受不到预习的效果。长此以往,预习就进入边缘化,学生对此的思想意识也会渐渐麻痹,久而久之,预习就会被架空,效果自然无从谈起。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

我认为叶圣陶先生的这段话点明了预习的精髓。预习,必须有老师进行好的引导和提升,学生的预习才能更有成效的进行。我自己在这方面做了一下几点实践:

1、在课堂上,积极的创设自由、开放、讨论的氛围。激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能自由发表看法,让课堂成为学生预习之后的探讨课堂。由于有了一定知识的积淀,学生在预习中很容易就有了自我的见解,在课堂上也就有了主动的表达,教学中也就有了思想的碰撞和创新的火花。

2、在预习指导上,让学生明确预习要求和目标。预习中应以“读”为基础,其他预习任务应在读中完成。读很重要,所以预习对读的遍数要有要求,每一遍读也要有任务,如读通读准读流利、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美文美读,长文速读,短文精读,古文品读。“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学生自己几乎都能理解了文章,老师讲解起来就轻松了许多。有的学生甚至自己找到了喜欢的章节句子,自己主动背诵。

3、在预习任务上,关注学生的差异。不同年级学生预习要求不一样,同一个班级学生也有差异,要求也不一样。因此我在不断鼓励优秀学生主动寻找问题,多设疑多思考,鼓励学困生战胜自我的惰性和自卑,主动做学习小主人。预习要求从易到难,由扶助到放手。预习题精心设计,内容具体可行。

4、学校家庭连线。学生很多预习工作是在课外或家里完成的,因此会有一些贪玩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预习,这时就很需要家长和学生干部配合监视预习。

第三,及时反馈预习效果,让学生收获预习

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做事认真,预习效果很好,而有的同学抱着应付的态度来预习。如何有效监督学生的预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及时检查反馈。检测和评价的方法一定既要合理又要科学。比如:

1、重视检查方法。检查不仅仅是课堂提问,还可以组织小组互查互评,或者重点检查几个预习不积极的学生等方法。

2、及时表扬。对预习做得好的学生多加表扬,对在预习过程中能提出问题的,大胆质疑的同学及时加以肯定。对预习效果差的学生不应多加批评和指责,应积极鼓励,发现其闪光点。

3、互帮互助。让预习效果好的同学和预习自律性差的同学同组,互帮互助,带动预习效果不好的同学。

在实际教学中,预习是一项繁复的工作,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更多的是教师的探索和耐心。只有学生爱上了预习,学会了预习方法,收获了预习的成效,学生的学习才算是真正的走在了课堂的前面。

第8篇

第一个问题:还记得自己的英语老师最经典一句话吗?

当我在上周打开重庆八中百度帖吧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点击量:30206!是哪条帖子这么火热呢?标题是:“一人一句教学中的经典语言”。里面都是八中同学们的留言,留下的是每位同学自己喜欢的老师的经典语录。

第二个问题:你有过做“最后一人”的经历吗?

同学们会很疑惑,要做就做“第一人”,怎么去做最后一人?我这里的“最后一人”是指争做最后发言的人。课堂是师生撞击思想、交流思想的阵地,需要的是每个人的思想碰撞。对同一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要把自己的体会主动、大胆地讲给大家听。你的手要争取举到最后一个,就是说当别的同学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你还有你自己的思想,这才是最积极的发言,这才说明你占领了课堂这块学习的阵地。英语课堂上需要有“争做明星,而非模仿秀”的志气。

第三个问题:你为英语老师“减负”了吗?

1、下课了,尽量不要围着老师转。你会听起来感觉奇怪,让我学好英语,有问题还不让我问?不要误解,不是不让问,而是何时问的问题。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下了课,把老师蜂拥围上,这个没听懂,那个没反应过来,一下又把老师忙得不可开交,正解决着完问题,已是上课的铃声响起,老师又忙着去上课了,有时有些同学的问题可能还没有解决。这种不懂就问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但我想告诉你的是“问的还不到时候”。学习英语更重要的目的是接受西方思想、文化、英语美学的熏陶。要想锻炼自己学英语的能力,需要转变学习方式,要掌握“听一遍不如读一遍,读一遍不如说一遍,说一遍不如写一遍”的诀窍。要改变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要学会采用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只要我们有扎实的基本功,再加上自主探究,还有什么题目能难倒我们呢?

2、多让老师写个“好”字。我很喜欢查阅我学生的作业,查阅他们的作业让我心情愉快,让我的工作充满动力。为什么?因为他们帮我完成了我要完成的工作,他们的细心、体谅让我有更高的效率,所以我给他们写个“好”字。也许他们也是开始时被我逼得吧。我要求他们每天做完作业后,多花几分钟对答案,对了给自己一个微笑,错了用红笔给自己一次订正的机会,检查出错的本质,用红笔为自己提个醒。这样一来,自己学会了总结反思,知识得到了巩固,考场上小马虎的毛病就会减少;同时,老师也抓住了你们的问题,讲课效率不是更高了吗?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第四个问题:你有属于自己的“秘密攻略”吗?

现在有很多同学喜欢上了网络,因此,出现了这样的攻略、那样的秘籍。英语的学习也需要一本加深自己功力的秘籍,但只是看书而不实践也是不行的。英语就好比你心中的一座城市,一本自己的课外辅导书就是城市地图,老师是方向标,要真正地了解这座城市,征服它,必须亲自练习。其中基础是最重要的,好比你在练级一样,要反复进行,在夯实基础上才能谈灵活运用。具备本领之后,第二个层次就是必须留相当一部分时间充分思考一些难解的题目。即使没有做出,整个思维过程也是有价值的,如同在你心中遇到强者需要不断找突破口,不断碰壁,不断调整思维攻势,与此同时,解题者将自己所学到的不少知识试用一番,起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

第五个问题:你做过自己的秘书吗?

秘书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直接为领导服务,直接关系和影响着领导的工作,起着领导助手的作用。文件的起草、会议的记录、信息的反馈都是秘书最基本的职责。那你是你自己的好秘书吗?英语笔记做得怎么样?如何去做呢?一定要做到简明扼要,抓重点知识点,这样才能记得清晰、记得轻松。我再问问你们,在新学期大家准备一本英语“病历卡”了吗?把平时犯的错误记下来,找出“病因”开出“处方”并且经常拿出来看看,想想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怎么改正,通过你的努力,到中考、高考之时你的英语就没有什么“病例”了。

第9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留学生;人本化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享有高等教育“主课堂”的美誉,是高校教学和科研信息服务的基地,在留学生教育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来华留学生较之国内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特殊困难,引发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需求。本文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如何以人――以留学生的信息需求为本优化资源,改进服务,主动关怀,使来华留学生获得切实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探讨高校图书馆对留学生产生真正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体系建构方法。

一、留学生对高校图书馆的需求特点

留学生是高等教育殊的受教育群体,是图书馆信息服务殊的服务对象。留学生因为语言交流的困难,环境的陌生,文化的隔阂,行为习惯的不同,在利用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时往往十分困难。加之部分高校图书馆忽略了针对这部分小众、新兴学生群体的信息资源建设,留学生花大量时间,找不到所需文献信息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严重降低了留学生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信心和热情。笔者将留学生对图书馆的信息需求较之中国大学生的特殊性加以共性归纳,为面向留学生的人本化信息服务体系建构提供理性基础。

(一)信息资源需求

来华留学生有中文习得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需要,词典等语言类工具书,初级汉语读物,英汉对照读物,标注汉语拼音的中文读物,图文并茂、较易阅读的书刊报纸,一些删减版的中国传统名著等需求量较大。在专业学习方面比较重视教师指定的专业辅导书,专业性的参考资料,专业性学术期刊、著作等文献资料。另外,由于留学生读者的个体差异,存在兴趣爱好的不同,对自然、经济、历史、艺术、实用技术、地理、旅游、生活等方面的书籍、刊物也时有借阅。但其中明显偏向易于读懂的语言形式,比如英文原版书或中文文字水平浅显的文献读物。由于电子期刊、网络数据库等数字化资源提供的文献资源内容新颖及时,易于获取,相比纸质文献资源,留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数字化资源。留学生在进行专业研究时,多选择英文资料。

(二)培训方法需求

留学生的语言交流问题,环境陌生问题,文化隔阂问题,信息的获取习惯问题对高校图书馆针对留学生提供入馆培训、信息能力培训的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培训能否抓住留学生的知识结构基础、信息需求特点,做到易懂、实用、有吸引力,帮助留学生扫除利用图书馆的盲点,成为图书馆针对留学生展开读者培训的重点。

(三)沟通需求

出于语言障碍,留学生在沟通时更希望遇到能够主动、热情帮助他们的馆员。希望他们的普通话标准,语言简单,语义明确,语速稍慢,同时具备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留学生希望为查询和借阅障碍提供帮助的馆员既能有效讲解,又能够直观演示。

(四)图书馆使用需求

留学生将“方便获取”作为影响他们使用图书馆的首要原因[1]。首先留学生读者希望图书馆的馆藏布局清晰明了,纸本文献的获取方式简洁,有规范的中英文对照标识和描述。由于阅读速度的限制,留学生在使用纸本文献时需要将书借走阅读,并使用较长时间“消化”,这就需要相关文献的复本量大。留学生希望图书馆建立英文网页,便于查询和了解信息。而且对于图书馆的自助服务,如书目查询,自助借还,网上续借,图书预约,自助打印、复印等项目具有浓厚兴趣。

二、构建人本化留学生读者信息服务体系的措施

(一)建立针对性、开放式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1.开展调研,了解需求

加强留学生信息需求的调查与研究,避免信息资源建设的的盲目性和一般性。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向留学生发放,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解留学生来华学习目的,文献信息需求,利用图书馆时遇到的问题;将图书馆的流通统计与留学生读者类型结合分析,注意各类留学生读者类型主要的信息需求情况,分析留学生信息需求的特征;主动与留学生的任课教师,管理和指导留学生校园生活的管理人员沟通,了解留学生所学专业情况,所需的教学参考书,课外辅导书,了解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关注热点等信息,结合本校的留学生培养计划,教科研计划,科学、前瞻性地考虑针对留学生信息需求的馆藏建设计划。

2.加强文献资源建设,满足需求

(1)丰富纸本、电子资源

充分调研之后,图书采编部应根据留学生的文献需求,有计划、有重点地采购专业书籍、教学参考书以及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书籍。如订购汉语水平考试(HSK)的辅导用书、拼音类汉语读物,英汉对照读物,补充一些关于中国社会、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书籍。增加外文文献资源的馆藏量,如常用的外文参考书,反映相关学科最新内容、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的外文专业书籍、新书籍,中国传统名著、中国文化介绍的外文译本等。还应扩大汉语学习软件、多媒体产品等电子文献资源的馆藏量。

(2)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

图书馆应尽早将馆藏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并加大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搜集、加工和整理的力度,将网络信息资源转化为图书馆的数字馆藏。做好网络资源的导航工作,拓展虚拟馆藏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应充分考虑留学生的信息需求建立相关特色数据库。另外,做好数据库的“使用帮助”模块,帮助留学生读者了解、使用数据库。高校图书馆还应积极与其他图书馆、研究机构建立互联互通的数字图书馆网,甚而构建国际文献交换信息平台,实现资源与服务的共建共享和自动化协同服务,包括馆际互借,文献信息传递,虚拟参考咨询等。

(二)抓住特点,有效培养留学生信息应用能力。

1.带领留学生入馆参观

应由图书馆的讲解老师带领留学生进入图书馆进行实地参观讲解,帮助留学生了解图书馆采用什么样的藏书体系,藏书布局,以及图书、期刊等的排列原则与方法,还应讲解图书馆的部门设置及各部门职责,帮助留学生了解图书馆相关服务项目及规章制度。要特别对留学生比较常用的图书资料类目,所在馆藏地点等加以介绍。讲解中较难听懂的内容,可以采用英文讲解的方式,并及时解答留学生在参观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2.文献检索课教学

为帮助留学生读者在利用文献信息资源时能够准确而充分地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掌握获取信息的手段与途径,提高信息活动效率,许多高校已面向留学生开设文检课。考虑到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对留学生而言,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实践”的方式比“理论”的方式更为有效[2]。教学中应以检索案例为主要切入点,以分析课题,查找课题文献的方法为主要内容,从而使检索原理和理论知识渗透其中,使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学习效果[3]。为了更好地体现实践性,文检课应安排在电子文献阅览室上课,由英语较好的老师,进行文献检索的实际操作指导,介绍各种检索工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3.举办讲座

讲座能较系统地展现某方面知识并加强交流。讲座可以邀请各年级的留学生,还可以邀请中国学生加入进来,分享文献信息的获取、使用心得。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利用各自所长,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最后达到共同完成学习目的的作用。

4.多媒体与Internet

为辅助留学生培训的效果生成,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方便留学生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获取信息素养课程,提高学习效率,图书馆可以提供多语种的图书馆指南音像资料供留学生下载,提供形象介绍中国的图书分类方法和资源组织形式的游戏和软件供留学生下载。

(三)全方位提高服务质量,方便留学生的信息获取

1.提高馆员的业务素质

图书馆员的业务能力是留学生读者信息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外语水平有限,甚至普通话也不标准,与留学生的沟通常出现困难,这为留学生利用图书馆造成了很大困扰。图书馆应对馆员进行外语培训,馆员还应勤练普通话,过语言关,为留学生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增强留学生利用图书馆的信心。图书馆员应不断学习新知识,增强业务能力,具备扎实的情报知识,专业知识,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具备熟练的信息检索技能,能够为留学生提供准确而有价值的咨询信息。还应进行跨文化培训,包括各个国家的礼节、常识的教育,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对留学生读者保持热情、积极、耐心的工作态度,建立图书馆员和留学生之间愉悦、融洽的人际关系。

2.完善环境建设

考虑到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图书馆应在馆大厅设立中英文对照的图书馆使用规则和馆藏分布、开发时间表、《中图法》大类表等。对留学生经常用到的图书资料的类目,馆藏地点,地点路径等做出专门的指示。有条件的还可以在馆大厅进行各种专业数据库的双语介绍和多媒体演示。提供英文自动导读机,供留学生自助查询所需信息。展示学科馆员的照片以帮助留学生准确、快速地找到他们的咨询对象。

3.建立实用性的英文网页

英文网页的建设要注重实用性,如界面设计简洁明了,栏目设置可征求留学生的意见,将他们最需要、最关心的内容设为一级栏目,英文标述要规范、准确,界面操作简单,信息层次清晰,页面间链接准确、直接。

网页设计内容可包括图书馆对留学生的培训课程、活动安排,以图示形式介绍的纸本资源的馆藏布局和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流程,多语种的入馆手册及配套的各种影音资料,图书馆特色数据库推荐,多语种OA资源的链接以及馆际互借指南,各种电子或在线的语言工具软件,多国语言的图书馆专有名词术语表。读者自助服务,如续借图书,自助预约等;论坛、QQ群、博客等实现读者之间的阅读经验交流,推荐馆藏图书等活动的交流互动园地;图书馆信息反馈或信息延续的,如预约书到馆提示,讲座课件下载等。还可以设置专门的信息导航员,维护英文网页,与留学生互动,为他们推荐符合需要的数据库,提供查找文献的线索,拟定检索策略,指导如何查找。

4.开展图书馆资源和服务营销

让留学生知晓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可以有效提高他们利用图书馆的动力、效率和质量。为了使普遍对异国图书馆感到陌生和茫然的留学生能充分知晓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图书馆应展开对留学生读者的主动营销。

(1)活动营销

定期举办能吸引留学生参加的读者活动,如读书沙龙,留学生介绍本国图书馆、本国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的系列文化活动,还可以鼓励留学生排演图书馆故事小品,举办留学生设计图书馆攻略、寻书地图的比赛和作品展览,举办中国古诗词朗诵大赛、对联大赛等活动。在娱乐和充实留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增强图书馆对留学生的吸引力、亲和力。还可以通过对留学生的活动提供场地、文献支持等方式增加留学生对图书馆的熟悉度。

(2)推送营销

图书馆可以针对留学生的信息需求开展个性化的推送服务。首先为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编制适用性、针对性较强的专题推荐书目,同时包括书摘、作家介绍、书评、相关多媒体、图像类资源等信息。编制图书馆培训、讲座、新书信息通告等,然后通过手机短信、邮件、用户专用网页等渠道进行推送。还可以运用RSS技术(Keally Simple Syndication)实现留学生用户的个性化信息订阅服务。

(四)重视吸收留学生读者对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反馈与评价

评价与跟踪是提高图书馆留学生信息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及时得到留学生对图书服务的评价、意见和建议是进一步改善工作的关键[4]。图书馆的信息情报调研,资源建设,培训与服务的开展,每个工作环节都应多方收集和听取留学生的意见。图书馆可以在图书馆网页上设留学生论坛,针对资源建设、服务情况,针对每一次用户教育、读者活动发放调查问卷,定期举办图书馆和留学生的交流座谈活动,当面听取、进一步探讨留学生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图书馆领导应加强管理,保障留学生评价的渠道通畅,保障图书馆对评价的反应及时。留学生提出的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应尽快进入改进议程。

三、结语

留学生是多元文化交流的媒介,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我国发挥影响,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在高校融入国际化,高等教育面向世界的今天,中国高校应尊重留学生的信息资源需求特点,探索出最适合留学生这个群体的行之有效的服务方式和策略,构建面向留学生的人本化信息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留学生信息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巩梅.外籍读者的阅读、需求现状与图书馆服务创新――以北京大学图书馆外籍读者服务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2)86-90

[2]陈莹.基于CBE理念的留学生信息检索教学设计与实践[J]图书馆界,2011(6):60-63

[3]邓亚文.对外国留学生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1):84-8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