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31 09:29: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普通话小诗歌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高职院校 普通话 实训模式 改革
[作者简介]王晶(1979- ),女,辽宁瓦房店人,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冯华(1977- ),男,辽宁丹东人,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教育。(黑龙江 牡丹江 157041)
[课题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ZD1211005,项目主持人:王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70-02
当前,普通话已成为人际交往的一张重要“名片”,普通话表达能力强的人在职场中更具有竞争力。职业院校学生出于长远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考虑,对普通话越来越重视,参加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人也越来越多。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对普通话课程重视不够,普通话教学软硬件条件不高、忽视实训环节等因素影响,现阶段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效果不容乐观。2010年以来,课题组成员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对普通话课程实训模式进行了有效探索,探索出一条实用、快速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和职业素养的实训模式。
一、明确课程实训目标,凸显专业特色
普通话课程是为满足高职学生适应岗位需要、社会需求和保障学生可持续发展而开设的一门素质基础课。课程以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质为中心,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但在实际教学中,普通话课程往往以教师讲授,学生模仿为主,实训内容单一、方式单调、条件落后。与此同时,承担普通话课程的教师缺乏一定的专业背景,相关专业知识缺乏,不能设置紧密贴合专业的实训内容,导致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没有真正实现普通话课程为专业服务、为能力培养服务的目标。
普通话实训要以素质提高为目标,从岗位需求出发,根据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明确高职普通话课程以培养“标准语音”“职业口语”和“社会交际”三项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实训目标。通过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实训形式,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普通话;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公开讲话时主旨突出、条理清楚、态势语大方得体;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与人相处融洽,广交朋友。同时,要围绕学生的职业需求组织实训教学,选择与专业岗位能力相贴近的实训项目。在考虑学习共性要求的同时,注重不同专业的个性要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开展普通话实训,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以素质提升为核心的普通话实训模式
二、瞄准高职教育特点,拓展实训途径
1.以职业能力、岗位需求为导向,创设仿真实训项目。通过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和对企业进行调研,确定各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使普通话“听、说、读、演” 等能力训练专业化。实训中根据真实的工作环境、岗位需求,借助多媒体教室、语言实训室等先进教学场所,创造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实训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参与教学,真正改变传统实训的单调模式。另外,实训中可以采用项目教学、分组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构建“理论与应用一体化”的实训模式。通过课前演讲、播报新闻、模拟辩论赛等实训活动,锻炼学生听、说、读、演等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2.课堂内外“两手抓”,模拟、实战“双结合”,能力、素质“双丰收”。普通话课的教学内容实践性强,课外实训是普通话实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锻炼才能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课程实训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能力安排不同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在参加各种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达到课堂开花,课后结果的效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与文化素质讲座相结合。普通话实训可以组织策划诗歌欣赏、演讲欣赏、辩论技巧等系列讲座,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进行讲座,使学生感受名家的风采。二是与校园文化生活相结合。教师可与学院团委、学工处等共同组织开展辩论赛、主持人大赛、朗诵会、人文知识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搭建更大的舞台。三是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诗社、演讲协会等社会活动,调动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四是与语言文字大赛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夏青杯”朗诵大赛、全国语文规范化知识大赛、原创诗歌散文大赛等社会团体赛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五是与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相结合。课程实施“证课融合”,将课程与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秘书资格考试、导游资格考试等相融合,这样可以更好地保障学生的优质就业和可持续发展。
3.加强校内“集团式”实训基地建设,打造“教学+服务”两用实训平台。为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普通话课程要在新建、扩建学校广播站、网站、电视台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全面打造“教学与服务”两用型全真训练平台。通过普通话教师与宣传人员合作、学生实训项目与学院宣传工作对接的方式,实现育人与服务有机融合,达到了“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赢的目的。通过这样的实训平台可全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不同特长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不同方向的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多方面职业素养。
三、完善课程实训条件,拓展实训空间
1.引进先进资源,建设语言类实训室。多媒体教具的使用可以增加实训的趣味性和科学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普通话实训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很少,没有单独设立的语音教室或多媒体教室用于课程的实训教学,教学硬件配备不完善。因此,普通话课程必须加大硬件环境和实训室建设,以满足信息收集、名家名篇欣赏、演讲稿写作、演讲训练、辩论赛等实训项目的需要。普通话实训要引进先进的普通话智能测试与学习软件系统,这一软件系统采用了和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完全一致的测评技术,以期为学生提供全真的普通话学习和模拟测试平台。
2.优化实训资源,打造立体化网络实训平台。为保障普通话实训效果,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实训资源,打造立体化网络实训平台,拓展实训空间。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完善实训资源,实现资源数字化。课程要建立课程电子档案,包括课程标准、课程体系、电子教案、授课计划、实训实习项目、习题库、PPT课件和视频素材库等数字化资源,实现资源的数字化共享,为课程实训提供有力支撑。第二,开通网站、博客和微博,实现资源开放化。普通话实训要充分利用课程网站、博客和微博等开放的网络平台,将课程的各种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方便师生交流沟通。学生还可以在开放的平台上畅快阅读,用博客记录心灵文字,与教师、同学讨论交流、相互评价。第三,打造网络平台,实现资源信息化。普通话实训要善于利用学院数字图书馆资源、普通话网上在线测试系统、班级QQ群、电子邮箱等立体化网络载体,指导学生进行信息浏览、资源下载、知识测试、在线问答、作业上传反馈等实训任务。
总之,普通话实训模式的改革探索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普通话教师应与时俱进,根据专业发展需求,设定实训目标,设置实训项目任务,并结合学校实际实训条件,选择合适的实训模式,整合优化实训资源,搭建创设实训平台。
[参考文献]
[1]郭常亮,戴婕.关于高职《普通话》课程的调查报告[J].职教论坛,2011(5).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普通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2-0039-02
生物化学实验是普通高校生物相关专业开设的基础必修课,作为主讲生物化学理论和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多年的高校教师,积累了一些相关的教学和改革经验,希望这些切身体会能够为从事普通高校本科相关教学的教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改革考核方式
生物化学实验在普通高校生物相关专业中一般为独立设课,故应设计一个公平、合理的实验评定标准,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课程改革前,学生的生物化学实验成绩主要由3部分组成:(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
的20%,包括出勤、值日、实验态度等;(2)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主要以书面试卷的形式考查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现象、实验设计、结果分析等;(3)实验技能占总成绩的50%,根据生物化学实验的特点,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动手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目前,多数普通高校仍采用以上方式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进行考查,这种考核方式具有一定的优点,但也有一定的缺点:首先,平时成绩多为印象分;其次,生物化学实验卷面考核内容易与生物化学理论课考核内容交叉,对动手能力强、文化课差的学生不公平;第三,实验技能考核只针对某些实验,操作繁琐,难以真正考察学生的全面技能。王蕾等结合中医院校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具体情况[1],建立了一套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考核方法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分标准:学生出勤情况占10分,平时实验考核占60分,期末实验考核(口试和抽签考试)占30分,该方法较适用于学生人数和课时数较少的高校。
普通高校专业较杂,学时数、人数较多时,建议取消卷面考试,采用当堂打分、期末汇总的方式进行考核,即每次实验预习成绩占总成绩的20%(预习报告占10分,课前提问占10分)、实验操作成绩占总成绩的50%(态度占10分、能力占10分、结果占30分)、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30%(步骤整理占5分、结果整理占5分、结果分析占10分、作业思考题占10分),其中,实验结果分可以进一步细化到每个步骤的结果各占3―5分。每次实验成绩均以百分制给出,无故缺课者该次成绩为零分,请病、事假者酌情给实验报告分,实验结束后汇总每次实验成绩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成绩。该评分法要求两位指导教师密切配合、分工合作,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评定实验结果,防止学生弄虚作假。
据统计,根据该评分标准给出的分数与学生的平时成绩是相当吻合的,其原因在于:理论学习好的学生虽然动手能力不是最强,但其预习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超前;理论学习差的学生动手能力可能稍强,但学习态度较差,在提问和结果整理、结果分析以及完成作业情况上偷工减料,因此,好学生的分数可达到90多分,差学生的分数勉强达到60分,可见,整体评价体系是客观的、公平公正的。
二、改革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实验教师,应该熟悉每个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步骤及结果,要特别重视学生的预习和养成做原始记录的好习惯。生物化学实验是以生物化学理论为基础的,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验的进度与结果。在教师熟知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自愿回答或点名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掌握情况,同时,课前要提交预习报告,教师重点检查报告中学生自己总结的注意事项,并当堂批改、打分、予以点评,鼓励学生下次实验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预习。课堂上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记好实验原始记录的好习惯,让学生事先准备好实验记录纸(单独成页),及时记下实验项目、步骤、现象、结果以及原始实验数据等,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记录,实验结束后交与实验教师签字,签字后数据不允许再修改,回去后学生根据实验记录进行结果整理与分析,这样既防止学生过后回忆与实际操作产生误差,避免得出错误结论或直接照搬教材的结果,还培养了学生今后独立实验或进行科学研究时应有的实验习惯。
教师要善于总结和传授实验技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个生物化学实验都有几个关键步骤,学生在课前虽然经过充分预习,了解并总结出一些应该注意的相关事项,但实验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第一次,一些技巧性的知识不经过亲身实践不能完全领悟和参透,这就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传授技巧,必要时予以示范。例如,在糖的α-萘酚反应实验中,要想使每个学生都做出比较完美的紫环,就要有一定的讲解和示范,在实验指导中提示学生在加试剂时千万不能将α-萘酚试剂溅到试管壁上,以防浓H2SO4先与α-萘酚脱水产生绿色物质干扰对紫环的观察,但α-萘酚试剂不是用水而是用乙醇配置的,一点不溅到管壁上几乎是不可能的,那成功的窍门在哪里?其实,关键就在一个细节上,即加完α-萘酚试剂后一定要与糖液充分振荡混匀,然后再与浓H2SO4反应,这一点在所有的实验中都非常重要!譬如,在验证唾液淀粉酶只对淀粉水解具有专一性的实验中[2],如果不养成加完任意一种试剂后都要彻底混匀样品的良好习惯,就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现象:淀粉与唾液在37℃保温一段时间后加入碘液,样品上层会呈现出碘色(淡黄色),但稍微震荡后即为深蓝色(因为只要有一点淀粉没与酶发生反应,就会与碘呈深蓝色,混匀后就会掩盖上层的碘色),根据最后的实验结果,学生或教师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该学生的唾液淀粉酶活力太弱,或稀释倍数过高,于是学生会制备浓度更大的唾液,甚至使用不经过稀释的原液并延长反应时间,其结果依然为深蓝色,于是有的学生就会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产生不必要的怀疑。可见,作为教师一定要准确判断出哪些实验失败是因为自身酶活性低造成的,哪些实验失败是因为操作不当造成的,如果是后者,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并提醒全班同学注意,使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分清每个实验的性质,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作风。在生物化学实验中有的是定性实验,有的是定量实验,定性实验(如糖、蛋白质或氨基酸的颜色反应)要求学生肉眼观察到实验现象即可,不需借助精密仪器,不要求操作精确(溶液体积可以用15滴数换算1mL),而定量实验(如糖、蛋白质、核酸的含量测定)则必须借助仪器设备(如移液枪或吸量管、紫外或可见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毛细管电泳等),必须操作精确(不能用滴数换算体积),因此,通过定量试验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求实精神,在使用分光光度计类似的精密仪器,应要求学生每个读数至少反复测量三次,在三次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取其平均值,如果每次结果相差悬殊就要求学生找出原因,或者因为溶液没混匀,或者因为取样量不精确,或者因为机器不稳定,找到原因后予以纠正,直到测量结果满意为止,千万不能等学生测完数据,样品全都倒掉后,才发现某个数据不能用,然后返工或干脆放弃该数据或得出错误结论,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做事缜密的科研作风。
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在有关糖的颜色反应中[3],可以将单糖中的己醛糖(葡萄糖)、己酮糖(果糖)、戊醛糖(阿拉伯糖),双糖中的还原糖(麦芽糖)和非还原糖(蔗糖)以及多糖(淀粉)配成0.1%的溶液,然后与水一起分别放到试剂瓶中标上未知溶液1―7,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有关糖的颜色反应鉴定出七种溶液。这个实验既可以考察出学生对每种糖的性质和每个颜色反应原理的熟知程度,又可以通过实验步骤设计的多少判断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有的同学可能4步就能把7种溶液分开:先用莫氏(Molisch)或蒽酮反应鉴别出水,再用巴福德(Barfoed)反应区分开单(葡萄糖、果糖、阿拉伯糖)、双(麦芽糖)还原糖和非还原糖(蔗糖和淀粉),然后利用塞氏(Seliwannoff)反应分开果糖和蔗糖,最后利用拜尔(Bial)反应区分出阿拉伯糖和葡萄糖;有的同学却重复利用费林(Fehling)或本尼迪特(Benedict)反应区分还原糖和非还原糖,忽略了巴福德(Barfoed)反应完全可以替代上述两个实验的事实;还有一些同学对实验原理掌握不清,最后得出错误结论,总之,通过设计性的综合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判断等多方面能力。
三、改革实验项目
生物化学实验既要与生物化学理论相衔接,深化理论知识;又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化学主要讲述四大基本物质(糖、脂、核酸和蛋白质)和三大活性物质(激素、维生素和酶)的静态与动态生化,故实验项目应包括利用各种仪器设备对上述物质进行提取、测定含量、验证理化性质等。为适应普通高校不同专业的培养需求,可根据学时数、教学要求等对实验项目有所改革,例如,在进行多糖提取时,可选择动物制备小鼠肝糖元,也可以选择植物制备马铃薯淀粉,如果不是医学院校,建议选择植物,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既可以避免感染鼠疫的危险,还可以降低实验成本。
总之,教好生物化学实验这门课程需要教师下一番苦工夫,在每轮实验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改革和探索,同时,希望以上经验能让相关实验教师在今后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王蕾,郑晓珂,汤红琴,等.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考核方法
及评分标准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2).
[2]陈钧辉,陶力,朱婉华.生物化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
版社(第三版),2007:4.
[关键词]地方高校 普通化学 优质立体化教材 建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125-02
普通化学是高等农林院校本科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全国统考科目。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普通化学理论,可为后继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对于学生科学思维、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材是课程学习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基本工具,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建设优质立体化教材有利于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要,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一、优质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教材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教材编写,通过教材形式把课程内容固化下来,以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不断加强教材建设是杜绝高校低质量教材进课堂,预防课程内容滞后的根本保障。目前,以学生为中心,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的优质立体化教材较少,亟待研究和开发。规划、组织本校的教材建设和研究工作,不断提高教材质量是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
普通化学课程是整个化学学科的导言,也是我校非化学化工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每学年的授课量都很大。然而,一方面,该门课程的学时受到普遍压缩;另一方面,普通化学课程所面向的大学生是刚刚入学不久的新生,对大学的学习方法还不太适应;同时,扩招导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我校有较多的对口生(未学习高中化学)和少数民族学生,还有一部分达到或接近一本录取线的外省学生。显然,以纸质教材为中心的普通化学教材建设和单一的多媒体课件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需求和学生的多层次学习需求。因此,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我校早已建立校园网,并有图书馆、计算机中心、网络中心随时向学生提供上网服务,在教学楼、学生宿舍内部都有网络接口。绝大多数学生在中学已经接触了计算机。这些条件使得立体化教材建设及其网络辅助教学成为可能和必要。[2] [3] [4] [5] [6] [7] [8]
二、普通化学优质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内容
立体化教材建设以纸质教材为依托,在纸质教材的传承上开发科学化、体系化、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同时考虑网络教材要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技术相整合,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协调互补。
(一)纸质教材建设
1.主教材
自主编写主教材《普通化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教材编写时,突出了其适用性、科学性、前沿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在讨论普通化学基本原理的同时,注重化学与农业,化学与生物学方面的联系,并适当介绍了一些科普知识、科学展望或学科发展前沿概况、科学家事迹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基本原理的论述采取“少而精”的原则;对基础知识和拓展内容的介绍则是采取“广而新”的原则,较好地兼顾了内容与篇幅的矛盾。
2.辅教材
自主编写辅教材《普通化学学习指导》(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其章节顺序与主教材一致,共分10章。每章分为四部分:内容提要、思考与练习题详解、自测题及答案。思考与练习题详解是理论教材中每章思考与练习题的部分解答;自测题的类型分为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及计算题。另外,书末附有普通化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其答案。同时,为了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和准备考研究生的学生的不同需求,还增加了考研模拟题、英文习题、理论与实验及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的习题,以利于因材施教。书中所有题目也给出了解题步骤与方法。编写《普通化学学习指导》,对于学生自学、了解和掌握普通化学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点,学会抓住重点、难点,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做适量典型、有一定难度的精选习题,是学习每门课程的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自主研制多媒体课件
配合自主编写的《普通化学》教材,自主研制普通化学多媒体课件。课件的各章节内容编排合理,重点突出,生动的动画和图示能直观表现抽象理论部分内容,并可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需求而修改内容。内容形象生动的课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网络教材建设
普通化学立体化教材服务的对象是农林院校大学一年级新生和准备考研究生的学生。我校新生中来自外省的学生、对口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能力和要求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网络教材框架的安排上充分考虑了学生们的这种差异性。
1.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对各章内容进行了总结,益于指导学生的学习。
2.精选例题,并有精选例题的解题录像,便于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巩固所学的知识。
3.在内容上拓展、延伸了主教材。
普通化学网上开设的栏目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师队伍、授课教案、电子教案、课堂录像、习题、自测试题、素材资源库、辅导读物、网络教学资源链接等,既有利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预习及复习授课内容,也益于考研及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更深、更广的延伸内容。[9]
三、立体化教材的教学实践
为了有效开拓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几年来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构建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网上自主学习为辅的教学模式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不可替代。同学们普遍认为配音动画或图例远不如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直接讲解的效果好。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的黑板+粉笔授课方式有机融合,依据课程内容以及不同要求,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改革考试方法
1.根据教学目标设置考试内容
考试目标应以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和归宿,考试的范围不局限于某些章节,也不局限于教材和课堂讲授的内容,命题突出能力考核,以利于学生总结与发挥,激发个人思考。适当增加综合性、整体性、理解性、运用性、评价性的命题,避免考试内容单一、老化。
2.注重过程性考核
学生的总成绩由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累加所得。形成性考核由课堂问答、课堂测验、作业、出勤、上课是否带齐学习材料等组成。终结性考核是课程全部结束后的期末考试。这种考核办法避免了主要由期末考试决定学业成绩的弊端,激励学生平时用功,而不是期末突击,明显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注重反馈机制
通过平时考核与检查,发现学生在知识体系、运用知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问题,适时有效地加以解决。因为平时考核在总成绩中比例的增加,使学生明确了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学生乐于质疑和纠错,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宽泛和牢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三)注重网络教学资源的更新,促进教改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内容丰富、新颖,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的网络教学资源不难,难的是不断地更新网络教学资源,持续建设和完善立体化教材。无疑,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内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立体化和生动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在实践中发现,如不注重网络教学资源的更新,就不能持续地吸引学生们的吸引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应鼓励学生上传一些内容,参与网络教材的建设,克服以往的网络教学资源只强调教师需求,忽视学生学习需求的弊端,增加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根据教学反馈信息,不断更新网络教学资源,持续建设和完善网络教材。
[ 注 释 ]
[1] 吕小艳,项蓓丽,文衍宣.实施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高教论坛,2012(11):50-53.
[2] 闫静,贾桂芝,贾力维.高等中医药院校“无机化学”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12-13.
[3] 刘春英,李丽,冯锡兰,等.大学化学立体化教材的建设与优势[J].高等理科教育,2009(6):136-138.
[4] 陈红兵,刘涌洲,王世飞.有机化学多层次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1(1):132-133.
[5] 王芳珠,杨国华.物理化学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及教学改革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8(1):96-98.
[6] 黄绍重.医用化学立体教材建设的思考[J].实用医技杂志,2007(6):786.
[7] 高胜利,陈三平,谢钢.“普通化学”立体教材的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6(10):64,56.
实施刑事案件简易审的基本做法
1.普通程序简易审的适用条件。
顾名思义,简易审的对象只能是可能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本应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刑事案件。简易审最大的特征是简化诉讼程序,因此,必须保证适用简易审不会影响对案件事实的审理查明,这要求适用简易审的案件本身必须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同时,被告人对指控的犯罪没有异议。其次,简易审的目的是提高诉讼效率,但必须兼顾公正,不能因此而损害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被告人作为被指控者,他有权选择最有利于他的审理方式,无论是公诉机关还是审判机关,都不能强迫为之。所以,适用简易审应征得被告人的同意。适用普通程序简易化审理的刑事案件必须同时上述条件,缺一不可。
另外,由于未成年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聋哑盲人不具备完全的认知能力,他们对自身所处的境遇,被指控的犯罪性质及其行为后果都难以有清楚、准确、完整的理解,为加强对他们的特别保护,对此类人犯罪的案件,不适用普通程序简易化审理方式。
2.简易化审理方式的提出。
简易化审理方式的提出,分两种途径:(1)一般情况下应当由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在征得被告人同意后提出;(2)法院在开庭审理过程中,发现符合普通程序简易化审理条件的,可以适用普通程序简易化审理。法院在开庭审理过程中,发现不符合简易审条件的,应当变更为普通程序审理方式。
3.普通程序简易化审理可以简化的内容。
(1)被告人可以不再就犯罪事实及罪名作供述或辩解;
(2)控辩双方可以就犯罪事实的主要环节和主要情节进行讯问;
(3)控辩双方在出示证据时,可以仅就证据提取的时间、地点、机关、证据的名称和证据的内容作简要说明,不必出示、宣读证据的详细内容;
(4)控辩双方对证明同一事实或内容的多个证据可以一并出示,不必逐一出示或宣读;
(5)控辩双方可以在出示或宣读一组或者全部证据后一并发表对证据的意见,不必一事一证;
(6)控方在发表公诉意见时,可以省略对犯罪事实的综述以及对犯罪构成和法律适用的论证,直接提出对适用罪名和量刑的意见。
适用普通程序简易审取得的成效
1.司法资源的配置更趋合理,缓解了司法资源的不足。
适用普通程序简易审后,案件得到了合理分流。从我院受理案件的具体情况来看,简易程序的案件约占60%,对此类案件,基本上不用出庭公诉。普通程序的案件约占40%,但由于受理案件的基数较大,出庭公诉的压力依然很重。适用普通程序简易审后,此类案件再次得到分化。试行以来,适用简易审的案件数量约占同期案件总量的11.6%,那么,办案人员就可以将办案重点放在剩余的28.4%的案件上。如此,在办案人员一定的情况下,司法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充分发挥了现有司法资源的效能,缓解了司法资源不足的缺陷。
2.诉讼效率得到显著提高,降低了诉讼成本。
适用简易审大大缩短了案件开庭审理的时间,诉讼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一些按照普通程序审理须耗时数个小时,甚至一个工作日的案件,适用简易审后,开庭时间缩短了2/3,一些相对比较简单的案件只需要十多分钟即开庭完毕。特别是对一些嫌疑人不认罪,导致案件认定困难的案件,效果尤其明显。例如罗某某抢劫一案,罗某某归案后拒不认罪,同案嫌疑人在逃,赃物也没有缴获,又无其他目击证人,全案有罪证据几乎只有被害人陈述,因此,在认定上难度非常之大。后被告人为换取从轻处理,承认控罪,并承诺适用普通程序简易审,开庭仅用了几十分钟,即审理完毕,大大降低了诉讼成本的耗费。
3.案件质量稳定。
由于普通程序简易审简化部分诉讼程序,被告人亦自愿放弃了部分诉讼权利,是否会导致案件质量出现问题,是大家都比较担心的问题。但事实证明,案件质量并未因此受到影响。从已经办结的案件来看,检、法两家在案件事实、证据的认定以及法律的适用上都是基本一致的,法院也都依法做出了有罪判决。被告人由于认罪态度好,得到了相应的从轻判处,对判决的结果也都比较满意,没有提起上诉的,也没有被害人提出申诉。可以说,普通程序简易审以最简洁的方式取得了最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
现阶段仍然存在的问题
1.适用普通程序简易审的案件数量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目前,普通程序简易审的适用还比较窄,与我们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被告人不认罪,或是对部分事实、定性、量刑情节不予认可。如此,与我们所规定的被告人必须承认指控事实和证据的要求相悖,不符合适用简易审的条件,致使无法适用简易审。
(2)承诺书中声称尽可能使嫌疑人得到从轻处罚,语义含糊不确定,被告人顾虑较大,担心承认指控后得不到相应的从轻处罚,因此,不愿承诺承认指控的犯罪。另一方面,由于现行法律没有规定检察机关是否享有求刑权的问题,而司法实践中也向来没有这样的惯例。因此,案件承办人不敢答应犯罪嫌疑人,在其承认控罪后,一定能够给他相应的从轻处罚,不利于对嫌疑人的说服教育工作。虽然我院在求刑权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但由于求刑权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因此,这种尝试是保守的,仅是在起诉书中要求法院在法定量刑幅度内量刑。这或者只能说是对求刑权的试探。
2.承诺书要求犯罪嫌疑人承认指控的事实和证据,但缺乏相应的庭前证据展示制度。
由于承诺书不单要求犯罪嫌疑人承认指控的事实,还要求承认所有证据。但实际上,在庭审前,是无法将所有证据出示给嫌疑人的。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嫌疑人虽然承认指控的事实,但由于没有看到所有证据,他们担心在其中隐藏着他们所不知晓的对其更为不利的内容。因此,他们不愿适用简易审。例如包某某等四人抢劫一案,嫌疑人虽然承认所指控的事实,但由于担心证据对他们有其他不利的方面而拒绝适用简易审。另一方面,有的同志认为,嫌疑人在不了解证据的情况之下,即便对此做出承诺,同意适用简易审,但由于嫌疑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承诺,有违其真实意愿。因此,嫌疑人的承诺内容,不应当包括对证据的承诺,那么,在庭审中,也就不能简化示证和质证的内容。
3.公诉人与法官对简易审的认识不统一,存在许多不协调的地方。
对简易审的适用,公诉人与法官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双方的看法不统一。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协调的地方,特别是某些法官,还是停留在过去的思维中,没有经过细致的讯问,详尽的示证,他们就难以做出判断。所以,在庭审中,经常出现公诉人简化示证后,法官要求重新详细宣读证据内容的情形,不但打乱了公诉人的出庭思路,而且将庭审时间拖得更长,完全达不到简易审的预期效果。同样,某些公诉人对简易审的认识也比较模糊,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按规定的办法进行简化审理,对一些被告人不予认可的事实、证据不进行详细的讯问、示证。
4.被告人的认罪态度评价在量刑上没有具体体现,难以起到促进犯罪嫌疑人认罪的积极作用。
普通程序简易审的实质是以给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从轻处罚的承诺,换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的承诺。在如实供述得不到任何好处的情况下,大多数的犯罪分子都会选择不供述的方式。因此,将答应给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好处兑现,是影响、促进其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积极的认罪态度的关键。在现行制度下,我们将给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从轻处罚的承诺分别用承诺书、起诉书等文书形式加以固定,可以说是很大的进步。但如前所述,检察机关没有求刑权,承诺书中只有尽量给予从轻处罚,起诉书中也只有建议从轻处罚的含糊字眼。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而言,这并不能给他们更多的信心和鼓舞。而法院的判决书中,始终也没有对认罪态度进行评价的具体体观,只有认罪态度较好,可以酌情从轻或认罪态度恶劣,可以酌情从重的抽象词句。被告人无论认罪态度如何,都从判决书中得不到体现。这种状况实际上与从前并无多少改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认控罪也起不到更为积极的作用。
继续探索及发展的方向
1.扩大适用普通程序简易审的范围,更为广泛地适用简易审。
(1)正确理解“被告人犯罪探疑人承认指控的犯罪事实和证据”。实践中,大多数被告人承认主要的犯罪事实和证据,而对某些具体情节予以否认,或者对某些涉及量刑的情节予以否认,或者承认事实,但对定性有异议。对于此类案件,也应当将其列入普通程序简易审的范围。其理论依据在于,首先,主要犯罪事实是案件的定性根据,也是我们认定被告人构成犯罪的事实基础。被告人承认主要犯罪事实,对某些情节不予认可,只要不影响定性,就应当认为被告人承认控罪,予以适应普通程序简易审。其次,从我们对认罪态度的评价机制来看,被告人认罪态度的好坏取决于被告人是否承认主要犯罪事实,只要承认主要犯罪事实的,就认定为认罪态度好而从轻处罚。同理,自然应当认可被告人承认控罪而适用简易审。
(2)充分发挥律师的作用,促使被告人犯罪嫌疑人采用普通程序简易审。律师是法律专业人士,他们知道如何从法律的角度为犯罪人谋求更大的利益。同时,他们所赋有的维护犯罪人合法权益的职责也使犯罪人往往对他们有极大的信任感,对他们的意见也易于接受和采纳。这使律师在缓解检察官与被告人冲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应当加强与律师的沟通、协调,充分发挥他们促使犯罪人认罪的作用。
(3)加强对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宣传,使他们对普通程序简易审有正确认识。要保证普通程序简易审的运行,就必须加强宣传,让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对普通程序简易审的性质、作用、运行规则有充分的认识,才能让他们在自愿情况下做出正确选择。宣传的方式可以采取印制详细的传单,发给犯罪嫌疑人,或者可以考虑到看守所就普通程序简易审开公开庭,用具体、真实的审判过程加强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认识。
2.肯定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因承认控罪而应得的好处,并要求法院在判决书中明示。
首先,取消承诺书中“并使你尽可能得到从轻处罚”的模糊字句,修改为“并保证使你得到从轻处罚”或“并使你得到从轻处罚”。其次,要求法院在判决书中明确表明被告人因承认控罪而得到的从宽刑期。实际上,仅从被告人的角度出发,他能够得到多少从宽刑期,对他选择认罪并不是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他能够确定,他可以以此换取较轻的处罚……
3.设立庭前证据展示制度。
庭前证据展示是保障被告人做出合理、正确选择的基础。但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司法现状,完全的证据展示将给指控犯罪带来较大的不利因素。因此,可设立与庭前证据展示相类似的制度,以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例如,可在证据目录中对证据的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描述。
4.加强与法官之间的协调,统一检、法两家的认识。
作为一项新制度,必然存在新、旧观念的冲突,也直接导致个体对新制度的认受有快有慢,有先有后。假如作为普通程序简易审的执行者和操作者的法官和公诉人对此认识不一,势必影响到该制度的运行,阻碍其发展。因此,应当加强两家的认识,充分理解简易审的设立目的、意义、运行规则及其合理内核。认识上统一了,做法上才能统一。
关键词:小学生 阅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099-01
新课改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阅读,不仅仅是指课堂阅读,更重要的是课外阅读。
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和启蒙阶段,起步阶段打好阅读基础,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把低年级阅读教学与高年级精读课文完全等同起来,一味地讲深讲透,门槛太高,使学生入不了门;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使学生读课文的学习及课外阅读逐渐失去了兴趣,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工作呢?
一、课前铺垫式阅读
在学习新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与课文的作者、背景、内容相关联的资料,以开阔视野,加深读课文的理解。比如:在教学《苹果落地时》,我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查找牛顿的想干资料。学生查到的资料丰富多彩,各不相同。学生通过阅读查找到资料,加深了牛顿这位大科学家的英雄形象的理解,使学生对科学产生好奇。
二、抓住导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如果一开始教师就生动鲜明、引人入胜地导入新课,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硬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了,而是执着的追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文章里生动的技术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他们就阅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从阅读中得到乐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课中推荐是阅读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穿插阅读一个或多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本,再以点带面,推荐是阅读,既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比如:《秋天到》这是著名作家金波写的一首诗,课前我寻找了几首金波写的关于季节的诗歌,在课堂上进行了朗读并介绍了金波,希望学生课外自己在寻找一些金波的是小诗,我也把金波的诗集放在了教室里的图书角,让学生有空了就去读一读,看一看。两星期之后的一节语文课,我让大家来背一背金波的其他诗歌,班级中有许多学生能背他的好几首诗歌,还有两三个学生仿写了一两首诗歌,真是事半功倍啊!
四、上课中进行朗读指导和联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情敌朗读课文”。重视朗读,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的语调语气、停顿及表情等,开展学生和老师的个人朗读表演、竞赛,激励学生表现自我,积极参与朗读活动,体验朗读的乐趣,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标准。利用课本中抒情性的课文,练习学生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展示于课内,激趣与课外
不管是何种课外阅读方式,关键在于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舞台,让他们把自己阅读的成果展示,激发他们课外继续阅读的兴趣。
展示阅读成果可以是打上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大方地向同学推荐;可以是师生就某一位课本中著名作家的作品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也可以有感情地朗读一段自己最近喜欢的文章、、、、、、阅读成果展示,既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也点燃了学生主动阅读课外读物的激情。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认识方法和途径,应让学生敢于阅读,乐于阅读,让学生在喜悦中读书,主动学习语文,进而视学习语文为一种了无,一种享受。
参考文献
[1]邱晓燕. 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08:31-32.
人们对古典诗词的这种热情是可以理解的。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日益变得功利和浮躁的人们,需要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而古典诗词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世界上许多民族尚处于蒙昧时期的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经编纂了《诗经》这样完备的诗歌总集,拥有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2000多年来,我们积累了足可引以为自豪的诗歌遗产,而唐诗宋词——尤其是那些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传诵至今的名篇佳什,更是诗歌遗产中的“极品”,说它们“字字珠玑”,绝对不是夸张。作为现代人的中国青少年,如果不会欣赏唐诗宋词的美,实在是一件无法弥补的憾事。
当然,现在的青少年升学压力重,课外作业多,没有充裕的时间和悠闲的心情去阅读与考试无关的书籍。但我想,诗词篇幅短小,课余读一些,所花时间不多;再则,在紧张学习的间隙,伸一伸懒腰,慢声吟诵一两首优美的小诗,正好可以松弛一下紧绷的神经,调剂一下疲惫的身心,也是十分惬意的。我看,关键还在于培养读诗的兴趣。只要有了兴趣,时间总是挤得出来的。
要培养对诗的兴趣,首先是用心灵去接近它、解读它。那些千古传诵的诗词佳作,它们所蕴含的古代诗人的情感体验,往往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纵然有时代隔阂,也不致成为我们欣赏的障碍。再说,那些真正的好诗,大多明白如话,虽然是一千多年前的语言,对今天的读者却依然充满了魅力。比如下面这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全诗没有一个冷僻的字,不用任何典故,朴素得比如今的很多新诗和流行歌曲的歌词更晓畅易懂。它真挚的感情全从肺腑中流出,即使从未有过远离亲人、作客他乡的生活经历的人,也不能不为之动情,不能不为之从内心升起对母爱的深深眷恋;更不用说有过这种生活经历的人了。记得我在十五六岁的时候,离开乡下到上海求学,虽然路不算远,但少小离家,总有一种游子思乡的心情。不幸又在初中毕业之前忽遭丧母之痛,悲痛中反复地读这首诗,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不太会写诗的我居然也写出这样的诗句:“密缝针线今犹在,不忍开箱检旧衣。”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当时这首《游子吟》给予我的巨大的冲击力。
诗词都是有韵律、有节奏的,在古代,诗词都能合着乐唱。当时的唱法现在虽然已经失传,但读诗词如果不懂它的韵律和节奏,就很难品出它特有的韵味。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先生读书时那种悠长摇曳的声调和如醉如痴的神态,人们也许觉得很可笑,其实,读诗词时需要的正是这种对诗词韵味的体验和充分的感情投入。人们把读诗叫做“吟诗”,吟,就是一种拉长了声调有节奏的诵读。我无意于提倡吟,但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想把读诗变成一种精神享受,那就至少应该学会用普通话朗诵。我听过孙道临朗诵诗词,虽然不是吟,但同样读出了诗词的韵味。学习这种朗诵,除了体会诗意外,关键在于处理好诗句的节奏,具体说,就是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和某些字音的拖长。一般说,一句中逢双的字如果是平声(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阴平声和阳平声),读的时候都要把这个字的音调拖长些(押韵的字如果是平声,也要拖长),从而形成一种长短相同、抑扬顿挫的节律。
20世纪的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社会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君主专制成为了历史,新思想广泛传播,文言文变成了白话文。那么谁还会写诗呢?
而今,中国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似乎已渐渐被遗忘,乡村悄悄地消失了,高楼大厦似雨后春笋般崛起。谁还记得千年前的礼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的国学儒家文化?谁还记得诗呢?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个个会背《唐诗三百首》怎么能说不记得诗呢?我想问,孩子会背,他们是自愿的吗?他们又有多少人会写呢?孩子们会背可大人们会吗?那么谁能说我们没有遗忘诗呢?
我们有多少年没有听说出了诗人?不是外国诗,不是冰心、艾青等人的小诗,而是我们曾口口相传的古诗词。大家都夸外国的诗自由随心,写出来痛快,舒服,不似古诗词有那么多的规矩,七言,五言,长调,小令,押韵。麻烦还古板,让现代社会中说普通话的我们根本读不懂,理解不了。可是,我们本不该这样的。外国诗自有它的优点,但古诗词也是十分优秀的!句式的整齐令诗歌充满气势,韵脚的谐调使诗歌让人回味无穷,它同样也能饱含情感,它同样可以自由舒畅。谁又能说传承了多年的古诗词会比他国差?
中国诗歌的情感是丰富的。李白《将进酒》开篇即为惊天长叹,破空而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抒发自己的一腔热血,大志在胸。柳永写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真可谓敢爱敢恨的大丈夫也!精忠报国的岳飞感叹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教导我们时光飞逝,应发奋向上,不要辜负青春的大好年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爱国文人的形象。在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中看到他的豪迈,乐观。在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看到他关心天下百姓,不惜牺牲自我的爱民精神。抗金英雄辛弃疾,其词道出了满腔忧愤,一世绝望:“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的一片忠心让人动容,只可惜壮志难酬!这么多优秀的诗篇,怎能不流传万世,名扬千古呢?那么我们怎能让如此佳作在我们这一代断了传承呢?
我们自小读诗诵词,却只机械地读,木偶似的背,忘了我们因何而读!诗词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而更重要的是可以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文明。
每首诗词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文人的诗词都自成一个世界,我们怎能不被吸引,陶醉其中?
让我们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在喧嚣的人世间,静静地体会诗词的魅力;让我们拥有一颗诚挚的诗心,用心去热爱,静静地行走在这平平仄仄之中……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内涵
朗诵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包括声音、感情、形态三个要素,指的是朗诵者通过语气、重音、停顿、语感、强弱等变化,用声音表达,作者凭借语言意义所倾注的情感,或者激动、欣喜、爱慕,或者沉思、悲伤、憎恨,把情附于声,使声具有情,再加上载体――人的表情、姿态、动作的变化等,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境地。
朗,声音清楚响亮;读,看着文字,发出声音。朗读指清晰响亮的把文章念出来。①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也是理解课文的手段之一。朗读有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思想教育。形象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发展。朗读对提高学生的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有重要作用。学生在朗读时,特别在熟读之后,对文章留有较深的印象,就会在词句上,文章的表达上有所积累,在交际中灵活运用。朗读的过程是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过程,在朗读时,眼看,心想,嘴念,耳听,对提高记忆力有很大帮助。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朗读,或者鲜明地烘托气氛,或者生动地再现形象,或者描述优美的意境,就能让学生在欣赏中受到教育,获得体验,在愉悦的情绪的支配下,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理论基础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发声除了有轻重、强弱等一般要求外,更重要的是悦耳,像美妙的乐音一样,令人激动、回味。只有悦耳的声音,才能打动听众,使听众受到感染,这种悦耳之声,只有艺术的朗诵才能实现。反过来,也只有多朗诵才能增强其语感,只有语感增强了彩绘有深刻的体验和艺术的朗诵,也彩绘有美妙悦耳的声音。
把朗诵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具体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作品就必定有感情,有感情的作品才有生命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作品的情感,体现出语文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呢?朗诵是其重要的方法之一。特别是诗歌、散文这些文学性较强的文章,更要加强朗诵教学,否则,就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性和文学性。
三、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具有的价值
1、朗读的教学价值
所谓朗读的教学价值,指的是通过朗诵让学生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情投入到文章中去,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感情脉络,从中得到自己真实的体验。列宁对此有精辟的论述:“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在教《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时,我抓住文章中“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这一引语,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练习,让学生从文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翠竹、苍松、丰收的果园、鸣禽、野花、山水、大海”等融为一体的优美画面。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对祖国万里江,和对宽广无垠大自然热爱心情。当然也鼓励学生有他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和朗诵方式。当时课堂一片肃静,只有晶莹的泪花在闪动。这跌宕起伏,如泣如诉的朗诵,犹如一曲悲壮激昂的乐曲,深深震动了学生,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深深为大自然的美好所感动,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
2、朗读的兴趣导向价值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诵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最终引导他们一步一步进入文学的殿堂,去吮吸甘露,采摘鲜花,自行其乐。可以说,当一个学生能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则说明他已经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找到了一些语文学习的门径。儿童在朗诵欣赏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就能产生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学习,认真体验,如此反复,形成可喜的良性循环。
3、朗读的欣赏价值
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史”和理论的讲授固然少不了,但作品的赏析理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加重要。因为,作品的理解记忆正是进一步学习掌握文学史的基础。离开了一首首具体作品,文学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笔者在多年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讲授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如果只是死记硬背文学史上的某个概念,或某个作家的艺术成就、某种文学现象的价值和意义,那么这种记忆往往是暂时记忆。随着考试结束,学生们也就把死记硬背的东西还给老师了。更不用说一两年之后,他们还能掌握多少文学史的知识。而反过来,如果学生们真正读懂了一首优秀的作品,从心底欣赏它、喜爱它,并把它背诵下来,那么这种记忆往往是永久性的。多年以后再提起某首作品,仍能眉飞色舞,娓娓道来。而且,背诵了一个作家的多首代表性作品,再来理解这个作家的艺术成就,则是水到渠成之事。要想学好中国古代文学,理解记诵大量的作品也就是必不可少的了。既然理解记忆作品这么重要,那么采用怎样的方法才能更好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以为,“吟诵”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手段。当今全国高教系统都在推进教学改革,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略或忘记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提倡是恰恰是“复古”。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所说的“复古”并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古人,更不是食古不化。而是像唐代的陈子昂和李白那样,“以复古为革新”,通过创造性的继承和借鉴古人的优秀成果,来为当代服务。吟诵是中华古老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被称为一门绝学,曾延续数千年而不衰。然何为“吟诵”?却至今未有较为明确的解释。笔者曾在南京师范大学求学期间向陈少松先生学习过吟诵的一些基本知识。陈先生的说法是:“传统的吟,就是拉长了声音像唱歌似地读;传统的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1]
陈先生给吟诵下的定义说出了吟诵的一些基本特点,但仍然不够具体。而在更早的时候,着名的语言学家、音乐家赵元任先生曾对“吟诵”和“吟唱”进行过更为细致的区分:“吟唱。这是一种运用语言的风格,它既不是声调和语调的数字合成,从而产生一种通常的语言,也不是具音乐旋律的歌唱,它是介乎这两者之间的东西,它主要基于语词的词素的声调之上,并以固定的方式为其说话的特点。……由于吟唱完全取决于声调,所以每种方音自然都有其不同的吟唱方式。”“吟诵基本上取决于声调,但又不十分明确。假如有了特定的语词,它们的声调只允许有限的变化。在这个范围内,念或吟诵的人经过较多的倾听和练习,就可以即兴吟诵,但一般不即兴吟诵,而且每次吟诵同样的文本时不能重复相同的调子。”[2]在赵元任先生看来,吟诵与吟唱相比,在声调上具有一定的不固定性,但又不同于完全的即兴发挥,介于吟唱与朗诵之间。以上两位先生的观点都给笔者以极大的启示。但笔者以为,在当代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对于“吟诵”的定义不能过窄,我们更应该提倡一种广义的吟诵概念。这个概念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吟唱、吟诵以及朗诵。对于高校中文系的学生来说,他们所关心并不是“吟诵”概念本身学术意义上的探讨,而是这种学习方式对提高文学作品鉴赏分析能力的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吟唱、吟诵、朗诵都是古代文学教学中所需要的,三者若能结合起来加以运用,则可以取得更佳效果。吟诵对于古代文学,特别是诗词学习的重要性,是由古典诗词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早在《尚书?尧典》中就有“诗言志,歌永言”的说法,“永”也就是“咏”,指延长诗的语言,徐徐吟诵,以突出诗的意义。《毛诗序》又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3]诗歌是人的真情实感的外化和抒发,而“咏歌”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实现诗歌的抒情效果。《汉书?艺文志》则进一步阐述道:“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诵非直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可见,歌咏吟诵的赏读方式正是由诗歌自身特点所决定,诗歌需要吟诵,诗歌离不开吟诵。
如果吟诗吟得好,甚至能产生出人意料的作用。《孔子家语?困誓》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之宋,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子路怒,奋戟将与战。孔子止之曰:“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咎者,则非丘之罪也。命之夫。歌,予和汝。”子路弹琴而歌,孔子和之,曲三终,匡人解甲而罢。可见诗歌经吟唱之后所产生的感染力是何等惊人,竟能让战争消弥于无形。当然,很多学者认为《孔子家语》是伪书,笔者在这里也不指望让吟诵去消灭战争,但这个故事还是提示我们,应该通过吟诵去提高高校古代文学课的教学效果。其实不止诗词,吟诵同样也是学习文章的好办法。清代着名桐城散文家姚鼐在《与陈硕士札》中说过:“大抵学文者,必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刘大魁在《论文偶记》也说:“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在桐城派散文家们看来,吟诵歌咏于学习散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能“默看”,那么终身都只能是个外行。在姚、刘二人的基础上,张裕钊在《答吴挚甫书》中总结出了有名的“因声求气”说:“古之论文者曰,文以意为主,而辞欲能副其意,气欲能举其辞。譬之车然,意为之御,辞为之载,而气则所以行也。欲学古人之文,其始在因声以求气,得其气,则意与辞往往因之而并显,而法不外是也。……夫作者之亡也久矣,而吾欲求至乎其域,则务通乎其微。以其无意为之而莫不至也。故必讽诵之深且久,使吾之与古人祈合于无间,然后能深契自然之妙,而究极其能事。……故姚氏暨诸家因声求气之说,为不可易也。”古人的这些说法对我们今天学习吟诵、运用吟诵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二、吟诵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作用及具体要求
吟诵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具体说来主要包括这样三点:
(1)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在传统的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往往是由教师在板书或幻灯片的配合下,逐一讲解作家的生平、作品的主题思想内容、艺术特点,最后再归纳作家的艺术成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四平八稳地讲,学生无精打采地听,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吟诵这一环节,则可以起到变换课堂教学节奏的作用,对学生的听觉产生刺激,并产生一种新鲜感。从 心理学的角度说,人们总是愿意关注新颖的事物。在传统的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加入吟诵这一环节,无疑是对课堂教学手段的丰富,同时也符合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
(2)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在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吟诵不光是教师吟或放音像资料,更需要全体同学的参与。由于吟诵需要发声,而且是在众人面前发出声音,这就会让参与其中的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不仅是声音的能力,更是一种包含自信心、表现欲以及对作品深入理解的综合能力。在吟诵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赏析能力,并且展现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心。
(3)丰富学生课余自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于大学中文专业学生来说,课余自学这一块往往显得比较薄弱。与理工科学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做实验不同,中文专业的学生课余时间相对比较“自由”。于是就出现了平时玩,考前突击复习背诵的不正常现象。这时当然存在一个学习自觉性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看书”的枯燥性也是学生不愿主动自学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古书古籍,看起来难免会有艰涩之感。而且,“看书”往往容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必须在一个相对安静封闭、无人打扰的环境里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大学宿舍显然不具备这样的环境,而学校图书馆紧张的座位也限制了学生看书的时间。在多了吟诵这个学习手段后,学生课余自学古典文学的空间就大大拓展了。不论是走路、运动,或是茶余饭后,都可以较为自由地进行吟诵学习,这无疑可以更好地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自学,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既然吟诵对教学有这么大的促进作用,那如果运用好它也就显得十分关键了。
在笔者看来,具体的要求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自身要提高对吟诵教学的认识,要清醒地意识到吟诵是古代文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绝不是什么落伍或过时的东西。无论是朗诵、吟诵还是吟唱,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要大胆、自觉地对其加以运用,并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让吟诵这一古老传统在当代高校教学中焕发出新的风采。第二,尽管吟诵并无完全通行的格式可言,但一些基本的规律还是必须掌握的。比如,在处理音长音高、平声与仄声关系时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1)“平长仄短”。就是说,平声字要读得长一些,仄声字要读得相对短一些。(2)“平低仄高”。就是平声字读起来相对低沉,而仄声字读起来应比平声字更加高亢响亮。关于这一点,有些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甚至认为应该是“平高仄低”。这种争论产生的主要原因其实是中国中古以来语音体系的变迁。唐宋时代中国人说话分为“平上去入”原则,而元代以后,慢慢演变为今天的普通话四声。语音体系不同,用来读诗词的效果当然也有区别。笔者认为,我们今天在吟诵时还是要尽量遵循“平低仄高”,这样可以更好地体会古典文学作品特有风味。(3)“平直仄曲”。平声字在吟诵的过程中,音高的变化较小或不明显。而仄声字在读的过程中,音高往往会有比较明显的变化。明代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曾经这样描写过四声的读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所谓“声音平道”,就是音高的相对稳定;而对于上、去、入这三个仄声来说,诵读过程中音高往往有明显的变化。
除了音长、音高、平仄,节奏也是吟诵教学中必须强调的。对于一首作品来说,能否准确地读出它的节奏,不仅仅是个“美感”的问题,更关系到对它的理解与掌握。在笔者看来,散文、古体诗的节奏与近体诗、词、散曲的节奏是不同的,吟诵的要求也不一样。对于近体诗词来说,作品中每一句自身的节奏较为重要。(1)五言近体诗。每句的节奏应该是“2-2-1”或“2-1-2”。孟浩然的《春晓》,第一句应该读成“春眠-不觉-晓”,第二句则应该读成“处处-闻-啼鸟”,第三句读成“夜来-风雨-声”,最后一句读成“花落-知-多少”。一、三两句是“2-2-1”,而二、四两句则是“2-1-2”,如果读反了,则不符合诗歌的原意。从节奏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尽管这首诗很短,却包含了节奏的齐整与变化,这也正是首小诗魅力独具的一个重要原因。(2)七言近体诗。其节奏可以由五言诗类推,就是在每句开头再加一个“2”,变成“2-2-2-1”或“2-2-1-2”。如杜甫的《登高》,第一句应读成“风急-天高-猿-啸哀”,第二句读成“渚清-沙白-鸟-飞回”,第三、四句读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杜甫律诗在节奏方面的变化多端。(3)词。词由于句式长短不一,节奏的变化也更多。由于有一部分词牌,特别是小令,与近体诗关系密切,所以在诵读节奏上也与近体诗相近,如《鹧鸪天》、《菩萨蛮》等。但中调和长调就不同了。在慢词中,特别要注意“领字”的效果。如柳永《八声甘州》中“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一句,“渐”即为领字,统领后面的“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所以在读“渐”字时,要在后面加入较为明显的停顿,这样才能突出这个领字的作用。否则,如果不加停顿,则“渐”字只是针对“霜风凄紧”,而与后面的“关河”与“残照”无关,这就破坏了词原有的意境。再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一句中,“叹”与是领字,读时也要加以明显停顿。
对于长篇古体诗和散文来说,由于篇幅较长,每一句句内的节奏并不如近体诗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整篇作品在节奏上的变化。比如李白的《将进酒》,从开头至“千金散尽还复来”,是为诗人情感的酝酿与过渡,在吟诵时语气可较为平缓,节奏也较慢。而从“岑夫子,丹丘生”至诗歌结束可谓歌中之歌,诗人的情感如火山喷发而出,在诵读时应该加快节奏,语气也要更加激烈高昂。这样的吟诵方式才能更好地展示出这首作品的艺术效果。又如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这篇散文,从开头“某启:昨日蒙教”至“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叙述自己写这封书信的原因,并表现了自己的谦逊之态。这一段读起来应该用较舒缓平和的语气。而从“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开始,作者转入批判司马光的错误观点,语气逐渐激烈,吟诵时节奏应当加快。文章最后“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一句,则又转为平缓,节奏变慢。这种节奏上的变化在吟诵时一定要体现出来,才能更好地展现文章的艺术魅力。由于历史变迁,今天我们在吟诵古代文学作品时,已经不可能全用古音了,而只能以普通话四声作为基本音。但同时要注意的是,古典文学作品中有一些字我们今天在吟诵时仍然要发古音或遵循古音的一些发音规则。如杜牧《山行》的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在普通话中念xié,但在吟诵时我们应读为xiá。在平水韵中,“斜”属“麻”部,读为xiá,这样才能和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的“家”相押。再如李白《清平调》中“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的“看”字,今天普通话应读第四声(仄声),但在诗韵中,却应该读第一声(平声),这样才能和第四句“沉香亭北倚栏杆”的韵相一致。尤其是那些古今发音变化较大的字,如入声字,在吟诵时一定要注意。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押的是入声韵,而今天普通话已经没有入声。我们在吟诵时应尽量读出入声的效果,如“黑”要读成短促的he,“摘”要读成短促的ze,“得”要读成短促的di。短促的入声韵能够较真实地传达出词人内心惶惑与不安,而如果完全用普通话的发音方法去读,这首词的艺术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高校吟诵教学的三个误区及对策
尽管相当多的高校古代文学教师都已意识到吟诵教学法的重要性,也努力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关尝试,但效果 往往不理想。归结起来,目前各高校的吟诵教学存在以下三个误区:
(1)教师自身的吟诵知识和艺术修养积累不够,对不同的人吟诵同一作品的水平高下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并导致不能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吟诵范例。当今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近几年在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吟诵音像资料,这无疑给学生学习吟诵提供了帮助。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网上的吟诵资料往往鱼龙混杂,其中既有名家的吟诵片段,也有一些滥竽充数的段子。如果教师不能进行认真的甄别和精心的选择,胡乱向学生推荐范例,则可能造成学生盲目模仿一些低水平的吟诵作品,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鉴赏力停滞不前甚至退化。
(2)对教学对象缺乏足够的了解,未能做到因材施教。大学生不同于小学生,他们都是成年人,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判断力。教师不可能要求他们像小学生那样,什么都听老师的。如果他们感觉老师的吟诵一点都不美,甚至很难听,往往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连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流行音乐都已经过时不想听了,古诗词吟诵想吸引他们谈何容易。因此,教师自身的吟诵一定要有基本的美感,在节奏和韵律上符合音乐和诗的基本要求。
(3)吟诵教学的方式和手段过于单一。或者是在课堂上简单地播放一下从网上下载的吟诵片段,或者只是教师本人用很短的时间吟诵一下作品。无论哪一种,学生在下面只是机械被动地听,能听进多少,学到多少,就很难说了。
针对以上三个误区,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1)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吟诵水平。一方面努力学习关于吟诵的基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广泛学习名家的吟诵技法,既可以通过音像资料学,更要争取机会当面请教。目前国内仍有一批前辈学者多年研习吟诵,造诣深厚。而且不同的名家,往往有不同的风格,每个人对吟诵的见解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如果能得到他们的指点,广泛学习他们的优点,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就一定能大幅提高自身的吟诵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