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创新工作室工作计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16 21:42: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创新工作室工作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创新工作室工作计划

第1篇

2005经理办公室创新活动工作计划

一、创新工作思路: 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加强学习为基础,以开展“服务创新工程”活动为动力,努力提高团队素质,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缩短业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二、创新工程目标: 进一步搞好后勤保障和服务工作,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发挥组织、协调和督查职能作用,竭力减轻领导的工作压力,让领导满意,研发和生产一线职工满意;提高服务水平,努力提升院办对内对外窗口形象。 三、创新活动计划: 1、切实改变工作作风,使团结、严肃、活泼、高效的工作作风得以明显体现。 2、树立服务意识,使经理办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在创新中得以明显增强。 3、加强学习充电,提高自身素质,为创新性开拓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4、再造业务流程,显著提高办事效率。 5、每半月召开一次创新经验交流会。 6、每月出创新活动专刊一期,选编创新活动信息5条。 7、向公司上报创新活动简报至少一次。 8、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督查职能作用,加大督办力度。 四、创新工作措施: 1. 勤于动脑,超前工作,当好参谋助手,搞好后勤服务。 2、为提高业务水平和修养素质,每人每月读一本与本职工作相关联的书。 3、建章立制,按章办事,缩短流程,提高效率。活动期间制定公文、会务、印章和接待等管理制度。 4、深入基层督查年中会贯彻和创新活动开展情况。 5、抓好典型,树好先进,加强宣传,搞好活动服务工作。 6、树立团队意识,既要分工,又要协作。遏止因某方面突击工作人手紧缺,工作不到位而影响院办整体形象的事情发生。 7、以考核为手段,以催办为方式,以把事情办好为最终目的,变机械考核为催促办理和严格考核相结合,提高服务意识。

2005年3月17

2005经理办公室创新活动工作计划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2篇

【关键词】企业;以人为本 创新;基层单位;思想政治工作

石化企业基层单位是企业最基层的工作单位,而石化企业基层单位建设的重心则在于职工队伍建设,在于对职工的思想政治建设。从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来,“以人为本”作为一个热点词越来越多地为人称道。自古以来,哲学家们都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强调自然与人的一致性,强调行动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要做好单位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遵循这一哲学原理,做到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在创新中求发展。

1.“以人为本”理念在新时期石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新时期石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从理念上创新和发展。人是万物之本,抓住了人的思想,就抓住了主要矛盾,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更不能撇开最根本的“人”,也就是队伍中的每一个职工。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过多地强调人的社会性,即如何使职工无条件地服从组织,遵守规章制度,而职工的需要,如个人的荣誉感、受尊重感、成就感以及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等需要都被压抑,所以思想政治工作总是事倍功半。

2.当前基层单位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

近年来,石化企业政工部门以“真抓、早抓、主动抓”为指导思想,全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屡禁不绝的职工违法违纪现象却暴露出现行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

2.1思想认识不到位,政治氛围不浓厚

意识上大家都知道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而现实中,思想政治工作仍是虚的多,实的少。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各种外部因素都在冲击着石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健康发展,不少领导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态度只是“嘴上功夫”,致使思想政治工作形不成浓厚氛围。

2.2观念跟不上形势,工作方法陈旧

石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如果不能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就只能是假、大、空。但是,相当部分石化企业仍把单向式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手段,采取的是“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这让本来就对空洞说教有抵触情绪的基层职工更加心生厌倦。

2.3机制不健全,工作不规范

由于没有建立规范、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一些石化企业政工仍然各自为战,难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虽说配备了政工干部,但责、权、利不明确,没有可供量化、操作的考评办法,特别是石化企业基层单位的政工领导跟业务领导一样主要任务还是抓业务,本职工作就成了“副业”,并且大多流于形式,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开展。

3.在创新中求发展,探索以人为本的基层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

3.1更新观念,营造以人为本的浓厚政治氛围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经济全球化的新时期,石化企业基层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跟上日新月异的国际国内形势,用与国际接轨的新的理念、方法和载体去影响职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铺垫崭新的思想基础。要营造浓厚的政治氛围,首先,必须看清当前社会大趋势和基层职工队伍的主流,加强对新时期基层石化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用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来指导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其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石化企业工作的总目标、总任务,与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握职工的思想脉搏,最大限度地贴近职工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抓住重点,发现难点,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我们还要在坚持依法治企、从严管理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以德育人,强化德治的功能,大力弘扬正气,用先进典型去影响和感染职工,彰显积极因素,抵制歪风邪气,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

3.2有的放矢,找准加强基层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

新形势下的基层职工,由于其工作、地位的特殊性,他们的内在需要是丰富而具体的,向前迈进时渴望有人引路,精神振奋时容易接受诱导,思想困惑时需要得到帮助,忧郁彷徨时期盼理解劝慰,这些就是我们工作的“切入点”,政工人员如果能在关键时刻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予以点拨,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找准了“切入点”,还要避免“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由于职工在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化基础、接受能力和社会经历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使得他们在精神领域、个人思维以及工作和生活上有着不同的目标和状态,必须因材施教,分类型、分层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3.3创新务实,寓思想政治工作于多种形式之中

石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取得实效,不仅要在思想观念上创新,还要在工作内容上创新与充实。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但现实中处于基层一线的职工会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热点,亟待我们去分析、去探讨。因此,思想教育必须从符合职工的需要、符合党和国家利益的需要出发,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

3.4凝聚人心,从优善待职工多为职工办实事

凝聚人心,形成强大的向心力,这是石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政工干部要在心里装着职工,时时考虑职工的困难,处处体恤职工,真正做到政治上关心职工、工作上帮助职工、生活上体贴职工、情感上尊重职工。

一是科学合理使用人力资源。一方面要因材用人,在充实一线人力的基础上,科学配备人力,量才而用,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要爱惜人力,合理使用人力,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对长期超负荷加班加点的基层单位职工,分期分批安排补休,适时组织他们外出观光休整,让职工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放松身心,享受组织上的人文关怀。此外,还要加强对职工的业务培训,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正规化教育,不断更新知识,适应工作需要。

二是推进“新五项工程”建设。在完善“五小工程”基础上,开展从优善待职工建设,即建立健全职工抚恤互助基金、职工因公负伤紧急救治网络和“绿色通道”、职工健康状况预警系统、职工心理健康咨询和治疗系统、职工家政服务中心,为职工提供后勤保障。

3.5苦练内功,强化政工队伍的自身建设

第一,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机制。要建立起企业党委领导、职责明确、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的良性互动机制,逐步使思想政治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第3篇

【关键词】新时期 计划生育 宣传 创新

中图分类号:R16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349-02

实现我国新时期人口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是计划生育宣传工作,计划生育方针包括“宣传教育为主”,“避孕节育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其中宣传为主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创新宣传教育工作一方面是落实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也是体现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体现。

1 理念创新

宣传计划生育的创新,理念创新是第一位的,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确立宣传教育的法律化,按照人民的需要来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一种服务性的工作,思想和行动的结合等新理念,创新宣传的手段,内容,以达到提升宣传的效果。

1.1 宣传教育的法律化

宣传教育的法律化是指计划生育的宣传不是停留在以往经验的层面上,相反是有专门的法律来为宣传做保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提高其权威性和影响力,同时也强化了在人们心目中的效果。

1.2 按照人们的需要来宣传

需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果某事物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则该事物将没有价值,人们也不会接受,进而不会领你的情,按照这一理念,就是使被动的宣传变成主动积极的宣传,主动寻找人们最急切,最想要的,做到以“群众为中心”。

1.3 宣传教育是服务

在人们的头脑中,服务就是技术服务,反而把宣传教育当做非服务,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要确立我们所做的教育宣传工作也是一种服务,这种服务相比其他服务更具内涵,更具创新性,它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实际及时灵活地做出调整。

1.4 思想与行动统一

宣传教育不仅仅是耍嘴皮子,没有实际的行动也不能够产生效果和作用,计划生育的宣传是我们党的宣传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做到思想性与行动性的和谐统一,而不仅仅停留在虚的方面。

2 内容上的创新

2.1 界定清晰宣传内容

宣传教育一定要精确,千万不能够模棱两可,用最少的话达到最佳的效果,能够让群众明白,能够让群众在不懂理论知识的情况下,绕有兴趣地欣赏,并且能够让他们记住,所以内容一定要做到位。

2.2 宣传的内容要贴近群众生活

计划生育是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话题,宣传的内容要坚决避免曲高和寡,空谈理论和说大话,说空话,所以宣传一定要让他们一听就能够懂,一看就能够会,以用就能够起作用,多讲一些实际实用的材料,此外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文化水平高的人,就把内容讲深点,反之,没什么文化的人就要做到深入浅出。

3 方法上的创新

宣传教育方式要随着计划生育内容的不断深化和新的形势不断变化。宣传教育决不能搞“一刀切”,要做到有层次,有重点,正对性要强,还要区别指导,依据城乡与各个行业的特性,采用各种方式手段来开展工作。在农村要与农民的努力劳作提高生活质量水平结合起来。针对不同适合生育的群体,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具体的因素,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城市里要以一个小区为基础开展各种活动;要以“人为本”,以情感人,用自己的善意,真诚,信任,鼓励和支持的态度,展开面对面的,心向心的宣传,从所服务的对象角度来思量,为他们提供真实的能够帮助他们生活中问题的计划生育知识与技能以及如何避孕和节育,真正做到以情来感人。此外要注意效果,注重宣传方法的有效性,增强“可视度”,采取群众能够接受的方式,通过平等的,循序渐进的,生动活泼的宣传,寓教于乐,在不知不觉的愉快气氛中接受到有用的信息,使人们对宣传的方法和内容一方面感到于情于理,能够理解,另一方面感到亲切,真正做到入耳入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而不仅仅是过耳即忘。

4 形式上的创新

内容和形式永远是一对孪生兄弟,我们宣传的内容在做到精细化的同时,形式也要做到恰当准确,由于现在社会和经济生活已经是多元化,群众心理需要,接受的能力,欣赏事物的角度发生了一些变动,他们的思想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具有显著的差异。针对这种新的形势,就要去我们要抛弃从前落后的,而采用更具知识性,趣味的活动,例如办晚会,圆桌会议,电影下乡等。有效地利用一些新的媒介,推进宣传工作,尤其是要教会群众如何使用计算机网络,像教群众上网,如何在网上购物,如何在网上学习和沟通交流,让他们体验信息时代的便利,不至于在当今时代落入“信息鸿沟“。

5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新时期宣传教育的一个独特的新的理念,需要落实到工作的各个角落。

5.1 创建一个温馨的环境

要走情与理,多与精统一的环境建设之路。情与理统一是指在内容上以品味高,人文氛围浓,具有亲和力为特征,以情来感人,用情来替代传统的警告;多与精统一是指宣传的量和宣传的艺术性与档次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得计划生育的宣传环境成为一种独特的亮丽风景。

6 结束语

总之,要做好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不断创新,计划生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适应新的情景和形势,勇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理念上的新,唯有如此才能够实现宣传教育的内容精和形式上的美,使得方法活起来,过程优美起来,提高宣传的品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宋月梅.浅谈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创新[M].山东: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8.

第4篇

摘要:创新培训理念是石化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创新的基础。培训理念是策划、组织、实施员工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决定着石化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方向和成效。

关键词:石化企业;五个创新;员工;培训

石化企业员工培训工作是企业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企业队伍,为企业工作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形势下,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审视石化企业员工培训,用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石化企业员工培训,不断更新培训理念,探索培训内容和形式。有效发挥培训在企业工作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不断推进培训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培训理念

创新培训理念是石化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创新的基础。培训理念是策划、组织、实施员工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决定着石化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方向和成效。

(一)要树立专业化培训的理念,进一步改善员工的知识结构,加快企业的人才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的工作能力。石化企业专业化和石化企业内部分工的不断细化,是现代企业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也迫切需要我们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精、尖技术的人才。因此,培训必须贴近工作,针对不同的层次,培养专业化的人才。一是以专业对口为原则,培养、调配各工种需要本工种的业务工作、专业技术的人才。二是以人才共享为原则,培养团队协同工作需要的各种专业型人才。三是以一工多能为原则,培养各工种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要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根据员工岗位、工种、年龄、资历等因素,实行统筹安排、分类指导、分层培训。结合每位员工的具体情况,一是有侧重点进行指导和培训。二是突出重点,抓好基层和一线员工的工作轮训和业务培训。以基层为重点,切实增强用工的“成本意识”,善于科学合理使用人力,从根本上解决基层人力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三是进一步科学安排培训的种类和时间,解决工学矛盾。

(三)要树立人才培养的理念,培训工作要侧重员工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注重个人前途的发展。各级企业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企业队伍建设短期和长期的规划,确定科学的人才标准并进行资质评估和培养所需的人才,为综合工作提供智力支撑。对初任员工的培训要为新员工提供富有实效的培训内容、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分阶段、按课时比例进行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培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及实习培训,做到循序渐进、具体全面、严格规范、把好“入门关”,力求培训内容涉及个人核心才能培养的各个方面。

二、坚持贴近工作,创新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是员工培训创新的核心。创新培训内容,要加强课程开发的针对性、超前性和实效性,加大培训内容的开发和创新的力度。

当前,石化企业员工培训内容要与企业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以业务知识、技能技术、体能培训、科技比武等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必须坚持贴近工作、服务工作的原则,实现由偏重理论培训向突出工作技能培训转变,重点抓好以下培训。

(一)开展企业工作培训活动。分期分批举办企业工作技能小教员培训班,促进员工技能水平的提高。培训时,还应根据各工种的需要,使不同工种的员工接受不同内容的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基层员工的技能规范化操作能力。

(二)抓好科技培训。未来企业工作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科技工作在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提升各项业务工作的科技含量,推动企业工作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要结合工作,加强信息技术等企业应用科技,提高员工运用科技手段的能力,增强在信息、科技等方面的应用水平和质量。

三、坚持多措并举,创新培训形式

培训形式是员工培训创新的关键。创新培训形式要实现由传统的课堂教学向教训一体化转变。要把培训学习与研讨问题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工作结合起来,把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

(一)举办形式多样的专题学习讲座。邀请技术权威性和著名专家或工作经验丰富的基层一线骨干,为员工讲课辅导。以提问、讨论、交流、总结等方式,传授员工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了教员常规讲授、员工被动接收的传统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员工学习热情。

(二)建立网络远程教育制度。随着企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网络系统的不断完善,培训采用网络远程教学形式是必然趋势。根据工作实际和需要制定出电视电话远程教学计划和内容时间安排,并通过该系统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班,员工可在本单位收听收看讲课内容,授课教师也可以直接与基层一线员工对话互动,既实现在教学资源共享,同时也解决了基层员工集中学习之间的工学矛盾。

(三)深入开展比武竞赛活动。比武竞赛是有效促进各工种理论和技能比赛,互相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提高,同时也是检验各工种比武成果和实效的有效形式。不断调整、充实比武竞赛内容,扩大比武竞赛规模和层次,创新比武竞赛形式,自下而上,层层选拔,优中选优,在企业营造良好的员工苦练基本功氛围,努力实现全员参与,人人得到提高的目标。

四、坚持制度规范,创新培训管理

创新培训管理必须抓好制度建设创新,包括培训机制创新,教学管理创新等方面。

(一)培训机制方面

一是实行分级施训体制。二是创新必训机制。三是推行准入制度。在技工晋升等培训方面,围绕员工必备的基本技能和相关业务知识组织开展集中轮训,并推行“准入制”,即在培训前组织员工参加摸底测试,合格者方可取得参训资格。即员工于培训班开班当天参加由培训单位组织进行的基本知识、技能的考试,不及格者不能参加培训。该制度的推行与技工晋升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增强了员工自学的紧迫感,实现了员工学习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员工日常的学习和培训。四是完善奖惩考评机制。一方面,继续完善检查考核评估制度。加强考核检查机制建设,保证基层员工培训时间、内容和效果落实。

(二)教学管理方面

首先,实行在职培训教员制。一是要建立和完善教学单位和工作部门的双向交流制度,实行专职教师与工作部门业务骨干双向交流制度。要定期和不定期安排专职教师到一线和工作部门锻炼和调研,不断丰富教师的工作经验,切实解决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与此同时,要认真选聘工作部门业务骨干到学校任教,确保教与学贴近工作。二是要继续扎实开展教员培训工作,对现有的教员集中进行定期培训,强化对教学方法的学习掌握以及对新技能的学习培训,提高自主科研创新的能力。

其次,实施主辅教员制。考虑将企业工作技能课程分为技能部分,分别安排一名主教员,二至三名辅教员。培训时,主教员负责讲解理论和动作要领,辅教员负责演示动作、指导学员分组练习,讲解、演示、练习同步进行,使参训员工听有示范、学有指导、练有竞争,切实将知识和技能学到手、练到家。

再次,落实教考分离制度。一是要明确教和考的职责分工。即考试命题、阅卷由主管培训的部门负责,平时的培训由学校组织实施。

五、坚持长远发展,创新培训保障

(一)建立专兼职教员库。按照结构合理、门类齐全、择优选拔、保证质量的原则,建立与企业工作对口、涵盖多个学科的专兼职教员资源库。一是建立教员激励机制。建立一套专、兼职教员评优、晋升等激励机制。鼓励教员、教师一专多能,并熟练制作教学课件、使用多媒体教学。二是整合专职教员队伍。将理论素养高、企业技能精、教学能力强的人才吸收进专职教员队伍,不断更新专职教员队伍人才结构。三是加强兼职、外聘教员队伍建设。从基层企业、一线和专业技术岗位的骨干员工中选聘兼职教员,负责协助专职教员承担本单位、本工种日常性、基础性、专业性的培训任务。

(二)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创造培训条件,提升办学功能。

第5篇

关键词 学生工作模式 创新 “碎片化” “大数据”

Abstract Student work mode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new focus of attention in today's society, a profound change - "fragmentation"". "Fragmentation" to enable students to management and service requirements of individualized and diversified, internalization, triggering a personalized guide, "irregular" oriented and multi participation oriented students working mode innovation; and "big data"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for the student work path and model innovation.

Keywords student work mode; innovation; “fragmentation”; “big data”

学生工作模式创新已经成为高校创新学生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学生工作模式是将学生管理的理念、内容、手段、程序以及方法等要素整合成为一个完整体系并将其反复运用于学生管理工作实践,形成一套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自觉使用的范式。学生工作模式创新就是高校在对学生工作新环境识别或再审视的基础上,对高校学生工作诸要素以及整个学生工作网络的重新设计与构造。因此,学生工作模式创新是对高校学生工作的系统再思考,是对社会变革、技术与管理创新的回应。本文拟从社会变革的一个侧面――社会“碎片化”及其与“大数据”时代背景的关联性来探寻学生工作模式创新的方向与思路。

1 社会“碎片化”

社会“碎片化”是近年来社会学领域关注的一个热点。社会“碎片化”是指传统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社会观念的统一性被打破,进而形成一个个利益诉求差异化的族群,呈现社会成份的碎片化分割现象。

技术革命是社会变革的根本性决定与推动力量。当今技术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是社会阶层运动模式的变革。传统社会阶层流动是突变式,即通过社会革命或者改良,一个阶层整体性社会地位根本性变化:由统治阶级变为被统治阶级,甚至被消灭,而被统治阶级转变为统治阶级或其他。新技术革命使社会阶层运动形式由整体性转向分散性:具备阶层转换条件的单个或者一部分人群从一个阶层流向另一个阶层,阶层演化呈现出“碎片化”特征;新的社阶层运动模式表现出无序状态,个体通过不同路径实现阶层的变迁,或上升或下沉,零散发生;阶层的分化进而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习惯偏好、利益诉求等等,使社会呈现出“碎片化”态势。

2 高校学生群体的“碎片化”

社会“碎片化”表现为群体的分化、价值观念的多样化、自我意识的扩张以及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等等;在大学生层面上,这一社会态势呈现出以下具体特征:

2.1 统一性群体的衰落与新群体的崛起

高校学生虽然在年龄、教育程度等方面相同或相近,但其内部也由于家庭环境背景等的差异引发价值观、态度、性格爱好、生活方式的不同而“破碎”为不同的学生群体。当今大学生群体呈现两种趋势:一是学生群体微小化,形成小众学生的“微群体”。在社会“碎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价值观、态度、性格、爱好、生活方式的学生通过特定途径自由组合形成独具特点的专属少数人群的“微群体”。二是学生群体分化。传统的、依据行政力量组建的学生群体影响力下降,而建立在诸如相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基础上的自发学生群体受到追捧与热爱,于是各类新型非官方、非正式学生群体不断涌现,大学校园中风起云涌的各类学生社团:攀岩社、登山社、摩登社、创客社、证券社、FLASH爱好者社等等就是学生群体碎片化的具体体现。

2.2 学生需求的个性化、多元化、内在化

由于学生群体呈现“碎片化”,形成一个个独具特色的碎片群体,甚至呈现出每一个学生个体对学校管理与服务要求的差异性。有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形成对经济帮扶的需求;有的学生因为性格内向,交往困难,形成对人际心理帮扶方面的需求;有的学生可能学习上有困难,需要学业指导等等。与此同时,还存在很多小众需求,即仅限于少数人甚至是个别人的需求;例如个别学生性别认知出现问题,需要提供有关性别认知矫正方面的帮助,有的学生因为父母离异以及离异后的财产分割问题而形成对情感疏导与法律支援需求等等。学生集中化、同一化的需求态势被打破,形成分散小众需求。

在学习、生活中,学生仍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服从与被动,学校提供的管理与服务还能够接受,但是个性化、追求内心的体验与满足以及自我价值实现成为学生最基本、潜在的诉求;学生的兴趣和追求不再集中于学校所主动提供的管理与服务上,而是渴望通过各种途径表达需求,展现不同的自我。学生对自身内在感受的关注超越了对外在的关注,他们在教育与管理的过程中渴望更多的互动与参与。

2.3 “权威”的衰落与自我意识的扩张

信息来源与渠道的泛化使过去只有学校官方一条信息渠道转变为多样化分散的信息渠道,学生处于各类媒介、各类信息的包围之中。对于一些特定的问题,学生在接受了大量信息基础上,用自己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做出判断,在这一过程中,碎片化群体中提供的各类非正式信息传播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会对传统的学生工作者或教师的权威提出挑战,一些学校或者一些地方发生的学生足以说明这一问题。学生盲目从众时代已经过去,所谓的权威意见、专家意见已不再是唯一的行动指南,能够接受的意见才是行动的根源。社会“碎片化”允许甚至鼓励个人生活的自构,允许与他人相隔离,形成人际孤岛现象。因此,权威的衰落与自我意识的扩张是碎片化时代突出的特点。学生的需求已经从获取知识与服务转向获取更多有效信息与服务转变。

2.4 “大众群体”影响力下滑,“小众”群体影响力攀升

全校统一的大众学生群体,如学校学生会等的影响力在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各类特色鲜明小众学生社团。他们没有严格的组织,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兴趣、特长自发加入组成,学生全身心投入,更加忠诚,学生在这类群体中更加自由,体验到共性与自我,感受到充分的关爱,更容易接受群体共同观点。一般意义上的“大众群体”的覆盖率优势对学生的作用越来越弱,所谓的“小众”群体和“个性化群体”则能够快速准确地针对目标学生进行精准宣传。因此,“大众群体”地位衰落、“小众群体”地位提升成为必然。

3 基于“碎片化”的学生工作模式创新

“碎片化”对传统学生工作模式产生很大的冲击,学校希望通过一个活动、一个通知或一条命令等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服从并执行已经不可能;而是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渠道与内容来吸引那些不同类型的特定学生群体。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碎片化使高校服务内容的量身定做成为必然,单一的、粗放式的学生管理工具已经不能满足碎片化时代的要求。

3.1 个性化导向的学生工作模式创新

满足个性化需求导向的学生工作模式创新就是建构一套既关注大众学生需求也关注“小众”甚至个体学生需求的新模式,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大众工作模式的统一化、高效化与基于小众或微群体的个性化定制的高符合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高校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引领下的学生工作模式变革的基本方向。高校可以通过建构基于学生网络的自助管理与服务系统,为学生提供共享平台,使他们能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量身打造可以满足自己个人生活与发展需要的各类产品与服务,自己完成组织与管理,甚至商品提供等。在一些大学,学校将商场直接承包给经济困难学生或学生社团,他们可以完全根据学生需求组织运营,充分接近学生真实需求,又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在传统的管理观念束缚下,一些高校反对学生做饭、烧水,而有些学校在学生宿舍设立厨房和烹饪工具,鼓励学生根据自己需要做饭做菜,满足了多样化需要。这样,学生工作内容真正贴近学生,学生工作方法与手段与学生性格特征相匹配,不再使用“大一统”工作模式,真正实现因人施教,因人施管,因需施扶的教育与管理效果。

3.2 “编外”导向的学生工作模式创新

所谓“编外”是指过去学生工作过程中的非常规工作(例外的偶然性工作)和非常规人群。“编外”导向的学生工作模式创新就是将过去被学生工作所忽视或遗漏的学生,以及在常规管理与服务以外的各类非常规、非大众化具有“小众”特点的管理与服务内容纳入到学生常规工作范畴之中。“碎片化”使“小众”需求普遍存在,是学生工作模式创新的基本前提。学生工作要从以往提供针对大量学生的少数共性管理与服务转向提供针对少数学生的多样化差异性管理与服务。基于“编外”的学生工作模式创新基本思路有两条:第一,在常规管理与服务以外开发与创新服务的内容与形式,以满足少量需求;第二,把被常规学生工作系统排除在外的非工作群体转化为服务对象,即关注曾被忽视的群体。基于“编外”的学生工作模式创新的实质就是将潜藏在以往统一的共性需求背后的大量个性化需求通^工作创新激发出来,使原本不曾提供的管理与服务以及被忽略的工作对象纳入学生工作体系之中。

3.3 多元参与导向的学生工作模式创新

多元参与导向的学生工作模式创新的思路主要有两条:第一,外包与合作。管理学上所说的外包是指企业动态地配置自身和其他企业的功能和服务,并利用企业外部的资源为企业内部的生产和经营服务。高校学生工作也可以借鉴这种外包思想,就是将过去全部由学校提供的管理与服务交由社会专业机构来完成,这样既可以有效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可以节约学校资源,使学校能够集中精力做好自身的中心工作:教学与研究工作。例如可以将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交由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去完成,他们常驻学校,通过精湛的技术与专业化服务更加高效解决学生心理难题。第二,学生自组织化模式。学生自组织化是在“去中心化”、学生参与、协同创新等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兴的组织模式,学生以自我需求为导向,通过组建各类团体实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例如学校可以提供特定场地与平台,由学生自行设计组织各类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活动等。

3.4 构建学生工作大数据平台

上述学生工作模式创新的实现有赖于先进技术和手段的运用,特别是对代表当今基本时代背景的大数据资源与技术的运用。在我们研究学生工作模式创新的导向与实现路径的过程中也发现:社会“碎片化”与“大数据”对学生工作模式创新的驱动效应是互相交织的。大数据资源和大数据技术为学生工作模式创新提供了技术和路径可行性:一方面,“大数据”为学校了解和接触学生提供新的方法和路径;另一方面,它也在为学生以新的方式与学校沟通、以及学生的联合搭建平台。(1)学生工作大数据平台有助于呈现与捕捉学生(下转第189页)(上接第173页)个性化、真实需求。小众需求的识别与实现有赖于大数据以及大数据技术。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始终是有差异的,以往的技术条件很难精确统计与分析需求差异性,也无法满足这些个性化的需求,且学生的真实需求具有“隐蔽性、复杂性、易变性和情景依赖性”,学生工作者用传统的手段与方式很难发现与捕捉到;构建学生工作大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海量痕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无限接近学生的真实需求。另外,大数据多来源、多格式数据的快速综合对比分析能力使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响应可以在瞬间完成,使高校动态捕捉学生真实潜在需求以及快速响应成为可能,例如可以通过学生QQ或BBS留言等途径了解学生所思所想,真实反映学生需求状况。(2)学生工作大数据平台可以提高学生工作效率与效果。按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学生发展真实状况提供管理与服务不仅要求精准而且要求有效率。在 “大数据”帮助下可以实现管理或服务使用过程、频率、强度的实时监控和记录,提高了供给与服务的可分析性和透明化。学校主管部门可以依据大数据提供的海量信息,针对学生特点定点定时定对象提供,使学生更容易获得所需服务等,这种学生工作模式创新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文莲.基于社会“碎片化”的商业模式创新[J].改革与战略,2014(7):53-55.

第6篇

关键词: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对策与思考

群众文化工作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转变,新时期下的基层文化馆工作要得到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肯定和认可,就必须充分提高和认识自身的职能优势、地位和作用,把握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大胆创新,把群众文化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然而,处于基层的文化馆,由于当地的经济一般较发达地区要落后得多,导致开展各种活动的经费严重不足。因此,基础文化馆工作要走出困难圈子,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疑点问题,就必须解放思想,认清形势,认准目标,冲破存在的困难和各种阻力,着力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路子。

1 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普遍存在的一些现状

时代在不断进步,科技在持续不断地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但地处基层的文化馆存在的一些现状却令人担忧:传统的管理模式使文化馆工作处于一种较“被动”的地位,活动经费严重短缺,社会功能薄弱,现有的馆办条件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现代社会日益更新的、高质量的文化消费要求。这种“被动”,形成了文化馆工作只能够“等文化”的尴尬局面,往往是人浮于事,工作缺乏竞争力和推动力,加上专业人才的短缺和流失,这些都限制了文化馆工作的自身发展规律。在新时期的今天,基层文化馆工作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把自身的工作摆上一个正确的位置,当务之急是要想办法改变目前存在的这种困难现状,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摆脱困境,开拓创新,使基层文化馆工作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以演出、展览、宣传、培训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做到寓教于乐,才能够有效的促进公民道德的不断提升,为广大的社会群众提供更多、更为丰富、更加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群众才是群众文化活动当中的主体,是一种社会群众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到其中的社会现象之一。不断的加快并且推进与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建设,才能够适应现代化对于群众文化的要求,从而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大众。如何才能够寻找到新的突破点、寻求创新,这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都应该仔细研究与思考的问题。

2 加强群众文化工作对策

文化馆工作要做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就要充分认识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群众文化工作在社会的影响作用,看清其发展态势,把握其发展规律。文化馆工作要拓展一条使之越走越宽的新路子,就不能停留在某些条框子里,要让其焕发生机、活力,就必须打破旧体制的管理制度,化“被动”为“主动”,化“困难”为动力,彻底地更换新观念,完善新的管理措施,改变现有的落后面貌,在改革创新中寻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一)改变管理模式。过去那种以人设岗的管理模式,大大地限制了广大职工干部的工作创造性和主动积极性,常常会导致有的岗位工作没人干,有人干的工作又没质量等局面。要改变这种尴尬局面,可实行以岗位指标责任制,按各艺术门类设岗位,定编、定计划、定任务、定工作量,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职工干部的专长,充分调动职工干部的积极因素,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着力做到人人年初有计划、有指标,年终有总结,业绩。同时,要对职工干部实行德、能、勤、绩的百分制考核个人得分。这种奖勤罚懒的做法,有效地调动职工干部的工作热情,营造一种人人讲奉献,人人争先进的良好文化氛围。

(二)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文化馆就要借着这股春风,突破以往群众文化活动的有偿性,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紧跟时代脉搏,解放思想,改变思路,同时鼓励一些社会文艺团体和广大文化志愿者参与到群众文化公益事业中来,借助社会力量搞文化公益、正确引导群众文化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群众文化事业要大繁荣大发展,就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要留住人才,就要客观地对待和使用人才。在“留人才”的同时,要考虑给予相应的待遇,努力为其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如为其创造去省市以及兄弟县市单位进行学习深造的机会,为其创造更多学习、交流、培训、观摩乃至采风写生等机会,满足其工作发展的需要。

(四)开拓创新。新时期下,基层文化馆工作一定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也只有突破过去那种旧体制管理,掌握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断探索和思考,才能得到健康、蓬勃的发展。

3 开展好城乡的群众文化工作

基层文化馆的工作看似轻松,实则一点也不轻松,不但肩负城区的群众文化活动工作,同时也担负着乡镇的群众文化工作,在新时期下,如何去开展好城乡的群众文化工作,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城乡文化网络的建立。文化馆是县级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部门,肩负着全县群众文化的组织、辅导和研究工作,是群众文化辅导中心和活动中心。文化馆工作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就要花大力气去开展各种各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正确引导人民群众开展健康有意的文化艺术活动。建立城乡文化网络,有利于文化馆工作的开展和深入。利用城乡文化网络,调动当地业余文艺爱好者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情参与,努力为其创作良好的学习机会和活动机会,提高他们的业务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为其营造一股热烈的文化氛围,使城乡群众文化活动掀起,从而为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屋村文化的建设打下良好的根基。

(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文化是无界限的,哪里有人,那里就有文化。文化馆工作要开展得有声有色,就要开拓视野,不能抱“画地为牢,固守为营”的守旧思想。要走出自己狭窄的圈子,就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首先要组织人员到兄弟县进行文化交流和思想交流,交流方式可多种多样,可以文艺演出形式开展,也可以介绍工作经验或观摩学习等形式。

总之,文化馆工作任重道远。特别是基层文化馆工作,光靠有拼搏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当地政府以及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爱护,更需要的是我们的群众文化工作者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

参考文献

[1]上官友珍.浅谈新形势下乡镇文化站创新群众文化工作的思考[J].今日中国论坛,2013(05):38-39.

第7篇

会计监督是财政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遏制会计造假,维护经济秩序是《会计法》赋予财政部门的职责。近年来,株洲市以“大监督”理念为指引,认真履行监督职能,逐步构建并完善了“条块分割、纵横联合、查处并重”的会计监督机制,为维护全市财经纪律,促进规范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领导重视是会计监督工作有效开展的根本

会计监督作为财政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职能能否充分履行,监督效能能否充分发挥,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根本所在。近年来,株洲市财政局党组严格按照省财政厅的要求,积极落实“三个到位”和“五个必须”,为株洲市会计监督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的组织保障。一是将财政监督事项纳入局党组例会,定期通过局党组会议和局长办公会议向领导汇报有关监督检查工作、交办事项和督办监督事项的落实情况。二是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全市会计监督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部署全市会计监督工作。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有力推进了会计监督工作的开展。

(二)机制创新是会计监督工作有效实施的保障

为切实履行会计监督职能,保障会计监督工作有效开展,株洲市围绕监督平台、工作机制、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的一些成绩。

一是按照“大监督”理念的要求,努力搭建会计监督检查平台。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了市直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政绩考核,出台了《株洲市直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政纪考核实施细则》,将考核指标细分为非税收入管理、财政支出管理、财政财务管理3大块50多个考核点,对全市90家一级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情况进行集中考评,评出一定比例的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存在问题的单位要求其落实整改。通过政绩考核的平台,既调动了预算单位规范管理的积极性,又把各个层次的监督力量融合为一个整体,提高了财政监督效率。二是制定了“统一计划、统一标准、统一处罚”的“三个统一”工作机制。通过“三个统一”有效减少了检查处理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保障了会计监督的顺利实施。三是建立“条块分割、纵横联合”的会计监督工作机制。即在充分征求被检查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采取单位自查、多部门联合检查、上下级联动检查、群众举报检查等多种检查方式,形成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会计监督网络。2011年经群众举报,株洲市财政监督检查处联合市纪委对株洲市XXX厂进行了“小金库”专项检查,共查出违法违规资金240余万元,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处罚。四是建立会计监督公示公告制度。每年会计监督检查前都要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进行查前公示和查后公告,并上报省监督局,确保了监督的公正、公开。通过公示公告,扩大了会计监督的社会影响,同时对预算单位起到了震慑作用。2011年株洲市共对18家单位进行了查前公示,对存在严重违纪违规现象的2家单位通过媒体向全社会公告。五是建立集体审议制度。对被查单位的定性、处罚,首先由检查组提出初步的意见,财政监督处负责整理与核实,然后交由法规科会签,最后由局领导签发,对重大和复杂问题由集体研究决定,从而保证检查处理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三)找准重点是会计监督工作取得突破的关键

一是开展针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监督检查。会计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专业性强、难度大,不同于一般的财政收支监督。株洲一方面通过建立报备信息异常约谈机制,督促会计师事务所提高管理水平和执业质量,将会计监督渗透到事前预警和事中监控中。另一方通过查阅底稿、实地调查和延伸检查等多种方式对株洲市近两年新设立、新合的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人员和业务变动频繁、报告数量异常、未按规定进行业务报备的会计事务所进行检查。2011年株洲市重点抽查了2家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形成了专题检查调研报告。二是每年选择1-2个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点行业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检查其是否严格执行财政预算管理和会计法规制度的规定,是否存在挪用专项资金、虚报预算支出、使用假发票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障国家资金安全。2011年开展了针对全市重点行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全市抽检36家单位,共查处违规问题金额6435.4万元。三是针对财政监督存在的监督盲区进行检查。由于体制原因以及财政监督自身力量有限的原因,目前还存在着一些财政监督的死角,而这些区域往往是问题多发的地方。例如,株洲市本级有各类自收自支事业单位120余家,成分十分复杂,有的完全是利用行政资源获取丰厚收入的单位,且与主管部门财务关系不清,资产转移随意,脱离了财政监管。为摸清情况,规范管理,2010年株洲市专门组织力量对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进行了深入检查整顿,出台了《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将市级事业单位经营服务性收入纳入财政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统一纳入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有效降低了财政风险。

二、当前会计监督工作中存在的凸出问题

(一)重罚款轻惩人,导致财政监督职能弱化。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震慑力主要通过处理处罚力度和实施效果来体现。长期以来,财政监督形成了对事不对人的惯性模式,多以罚款了事,而直接针对单位责任人的处分则相对较少,特别是在处理大案要案时,检查人员往往思想包袱较重,致使检查无法深入到底,这也是一些单位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二)处罚依据不够明确。目前财政监督处罚处分的主要依据是《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条例。这些法律条例只是对相关违法行为处罚处分进行了总体上的规定,但面对一些具体问题时,仍然缺乏可操作性。例如,根据《会计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可对单位处以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可处以二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这个处罚的尺度弹性太大,罚多罚少不好把握。

(三)检查以突击型为主,缺乏有效的常态化监督机制。以往的会计监督检查多以一阵风式的突击检查为主,检查过后相关违纪违规行为又死灰复燃,无法达到“查处一个,治理一片”的效果。从每年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所查处的案件数量和涉及的金额可以看出,常规的突击性检查并不能有效减少相关违规行为。

三、加强会计监督工作的思路

(一)转变观念,强化监督意识。一方面,作为会计监督牵头者的专职监督机构要强化监督意识,切实履行监督职能,要做到敢于查、善于查、深入查。同时,各业务管理机构要树立监督意识,摒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错误思维,积极配合并参与会计监督检查。

(二)内外并举,建立会计监督长效机制。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财政内部,要完善专职监督机构与业务管理机构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协调,及时反馈情况,形成监督合力。同时,对外要加强与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实现信息共享、成果共用,提高监督成效。二是加强日常监管。业务管理机构要切实加强对各自归口单位的日常监管,及时发现并反馈问题。专职监督机构要对业务管理机构的日常管理工作进行再监督。三是加强监督成果的利用。把检查成果作为编制和调整部门预算、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政策制定的依据。同时对检查成果利用情况进行登记,规定检查成果利用单位要在规定期限内反馈利用情况,并实行动态管理和跟踪问效。

第8篇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企业会计;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市场进入了信息化经济发展新时期,市场经济体系架构为适应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开始进行全面的完善和革新。在信息化经济的推动作用下,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为在经济市场取得一席之地,各大企业纷纷推进企业管理工作的改革。

一、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会计工作模式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伴随着信息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会计工作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在企业中承担着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正常运行和推动企业稳步发展的双重使命。在信息化技术引领社会经济发展风尚的大环境背景下,传统的企业会计模式已逐渐与时代脱轨,无法适应当代经济的发展需要,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管理的核心和灵魂,会计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日趋明显。无容置疑,企业的会计工作在信息化技术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下,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是由于传统的会计理念已经在日常的工作中根深蒂固,现有的会计工作仍然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信息经济环境背景下,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已步入了新的时期,传统的静态会计模式已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只有全面对会计模式进行创新,建立新型的信息化管理新模式,才能够满足信息经济时代对于会计工作的需要,使企业的会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发展需要,从而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信息化对企业会计工作环境的影响

1.手段信息化

信息化技术在企业会计工作的应用,对原有的工作模式进行了优化,促使会计核算由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转变为信息自动化处理,不仅对会计核算流程进行了简化,同时还提高了会计核算的精确性,避免了会计信息失真、丢失问题的发生,为会计人员履行会计核算职能提供了全新的工作平台。

2.记录信息化

传统的手工信息记录方式,极容易导致信息在记录和保存的过程中发生失真问题,信息化系统能够通过编码存放的形式,把信息存储在信息数据库中,使企业的会计信息用最原始的方式保留下来。这种信息化系统取代了传统的纸质保存方式,大大提高了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和功能性。除此以外,信息系统自身所具备的信息汇总、信息查询、信息输出等功能,可以供会计人员根据自身实际需求自由获取信息,改变了过去被动接受财务部门提供固定格式报表的模式。

3.交易流程信息化

企业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智能化、科技化的可操作技术平台,把经济业务活动所产生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整合在一起,改变传统工作模式下会计人员和业务人员分别保存信息数据的局面。除外,信息技术平台可以把企业应经规范的流程用软件的方式固化下来,减少人为控制失误,使企业能够更加规范、高效运行。

4.决策信息化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会计工作目标不再是单纯地算好账、做好表、管好钱,而是如何用现代化技术高效地获取信息并组织企业的资金活动,处理好各种会计财务关系。而利用信息技术汇集的原始信息,是实时的、动态的,能够跟随企业经营环境和决策的变化而随时更新,能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中的支持作用。

三、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会计工作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强化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不断升华企业人员的思想意识对全面提高会计信息化建设质量,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意识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径,行径指向目标,这是现代心理学揭示的根基内容。因此,企业应加大对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力度,并将其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内容,根据企业会计工作实际和未来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尤其要注意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流程优化等方面工作的落实,以切切实实把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核心做好。同时,企业在不断向外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对在岗职工进行再培训,大力提高企业人才的信息化技能、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发展财务会计核算信息化系统

会计工作在企业中承担着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正常运行和推动企业稳步发展的双重使命,在信息化技术引领社会经济发展风尚的大环境背景下,企业在开展会计工作时,不应仅仅局限于原来的信息化和手工会计模式,而应当是在现代化的会计管理模式基础上,引入高新的科技产物,如:会计管理软件、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等,使软件和系统能够满足更多的会计工作需要。除外,还要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把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和质量作为财务部门的绩效考核内容之一,以鼓励各工作人员强化信息化管理能力,实施信息化管理模式,从而使会计工作得以科学有序地展开。

(三)科学规范会计信息化管理运作模式

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与会计电算化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会计电算化只是信息化环境下的一种简单的技术管理手段,而信息化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则是以全面实现企业会计信息的集中管理和资金监控为目的,以建立高度集中和统一的财会管理机制为基础,并以企业会计人员的集中管理为条件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所以说,会计信息化管理活动的实施,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更涉及到整个内部财会系统管理运作模式、人员素质等因素。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进程的深入推进,给企业传统的会计工作带来了便捷、高效的同时,也给会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信息化环境下,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创新发展,不仅是顺应市场经济体系架构改革的需要,更是增强企业在经济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为此,企业应要加强对会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研究,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紧握时展脉搏,与时俱进,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企业会计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以促进企业稳定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长军.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02).

[2]罗丽君.新时期会计信息化的几点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4(18).

[3]付美卉,孟依.新环境下关于会计信息化的几点思考[J].时代金融,2014(23).

作者简介:

第9篇

舟山市电力公司调试中心自2003年被授予“定海区文明单位”以来,一直保持了以上荣誉。为巩固调试中心创建文明单位的成果,进一步提高创建工作实效,推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促进企业全面进步,特制定2006---2007年调试中心创建市级文明单位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提高活动质量,增强活动效果,努力把调试中心创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创建目标:围绕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建设“一强三优”的发展目标和“三抓一创”的工作思路,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秩序,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年度生产建设任务;建设一支素质强、业务精的“四有”职工队伍,促进企业“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调试中心在定海区文明单位基础上,通过努力,进入舟山市文明单位行列。

创建工作要求:2006---2007年,我调试中心在创建市级文明单位活动中,要进一步完善基础工作,加强动态管理,巩固创建成绩,提高创建水平。创建工作的重点要放在的各项制度完善及严格执行上,放在基础台帐的完善上。要根据《舟山市文明单位创建管理办法》规定要求,按照创建标准,加强组织领导,密切部门协作,努力推进调试中心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深化。在定海区文明单位的基础上巩固成绩,对照市级文明单位创建标准进行认真检查,查漏补缺;通过创建活动,进入市级文明单位行列。

创建工作措施: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觉地把创建工作融入、渗透到企业改革发展中去,做到“围绕发展抓创建,抓好创建促发展”。以服务服从于舟山电网建设,提高变配电设备的健康运行状况为出发点,确保电网安全可靠稳定运行,为舟山经济跨越式发展和海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可靠的电力支持。

2、进一步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职工思想稳定,精神面貌良好,企业内部团结和谐,风气良好,职工劳动工作积极性提高,确保电力生产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全面完成。

3、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把“爱心理念”、“平安理念”融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共建和谐企业,确保“电网安全、员工安全、企业稳定、社会和谐”,实现员工、企业的共同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4、以教育培训为基础,努力提高职工技术业务水平,积极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敬业意识和优质服务意识,培育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形成团结和谐的企业氛围。

5、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全员创建文明单位意识不断增强。进一步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创建活动摆上重要议事论程,做到计划周全、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责任落实。本年度内,调试中心继续保持定海区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6、以文明单位创建为载体,不断丰富创建内涵。积极开展富有特色、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卓有成效的创建活动。继续深化“城乡结对、共创文明”活动,精心设计载体,丰富活动内容,使共创工作做到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充分发挥结对共创双方优势互补的作用。

7、实施公司“十一五”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与“十一五”企业文化建设规划,不断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深化内部各项改革,加强企业各项管理,实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目标,积极创建具有海岛电力特色和修试行业特点的企业文化。

8、坚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员工生活丰富多彩。企业内部环境清洁,美化绿化、环保达标;职工生产和工作条件不断改善。内部治安状况良好,一般刑事案发率和安全事故低于规定指标;计划生育率达到10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