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一路花香教学设计优选九篇

时间:2022-09-07 06:07: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一路花香教学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路花香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 一体化 表决器 组合逻辑电路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41-01

引言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子、通信、自动化等理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知识点多,逻辑性强,且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掌握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可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培养具有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及团体协作能力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数字电子技术主要分为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一体化教学,起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下文以组合逻辑电路中三变量多数表决器为例阐述。

1.项目驱动一体化教学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很多,可以采用传统的板书讲授法、多媒体讲解演示法、图示法、螺旋上升式和支架式教学法、支架式问题启发式教学法、比较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等[1],各种教学方法各有利弊。在授课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教学工具,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特点将各种方式有效组合利用,以便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导与主体,激发他们更好的学习这门课程。

项目驱动一体化教学就是:即依附一个应用项目,设定具体任务,几人一组让同学分工合作进行理论设计[2],实现理论教学区,模拟操作区,岗位训练区,实现教学场地“空间一体化”。项目驱动一体化教学体系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2.应用实施步骤

(1)布置项目:表决器在选举及投票时用的非常多,是比较贴近实际的一个产品。该项目要求利用所学的组合逻辑电路知识[3],设计一个至少3变量的多数表决器,表决时无弃权情况。学生4人为一个小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理论到实践设计。

图1. 项目驱动一体化教学体系框架结构图

(2)理论教学区――电路理论设计: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步骤:逻辑抽象,函数表达式,选择器件,电路连线。由项目要求可知,输入有3个,设为ABC,输出1个设为Y,可依此列出真值表,写出函数表达式如下:

选择器件,电路连线:

方案一:采用小规模集成门电路设计(门电路),从电路器件数目少,种类少的角度考虑,选用与非门设计电路图如图3(a)所示。

方案二:采用中规模集成芯片设计(译码器和数据选择器)。用3-8译码器74HC138及双4选1数据选择器74HC153根据函数构建实现,连线如图2(b)(c)所示。

(a)门电路 (b) 74HC138 (c)74HC153

图2. 三变量表决器电路设计图

(3)模拟操作区――软件模拟仿真:选用元器件及仪表与实物较接近的Multisim10,该软件的元件库提供了数千种电路元器件及其理想值,另外仪器库中的数字万用表,逻辑分析仪,函数信号发生器等多种电工电子仪表可供选用[4]。让学生根据所采用的器件进行Multisim模拟仿真,采用门电路进行的软件模拟如图3所示,当代表三变量的开关ABC有2个以上接高电平时,与G4与非门相接的灯就会点亮,表示方案通过。

图3. 采用门电路构成的3变量表决器

(4)岗位训练区――版图绘制及DIY、元件焊接调试[5]:采用Protel99SE进行PCB版图的设计;接下来进行PCB制板,看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的效果。学生此部分若未学过Protel可先暂不操作。

(5)各组答辩、评价:根据各组理论设计、软件模拟、实物制作情况,给予合理的评价,总结各组的优缺点,看是否符合起初设计规定的要求,鼓励学生设计中的创新之处,让学生感到自学的快乐。

3.总结

项目驱动一体化教学法使学生通过一个与现实紧密的项目操作,完成理论教学区,模拟操作区,岗位训练区,实现教学场地“空间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字电子技术的课程中,可以做到突出应用主线,注重学用结合,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团体协作能力,为其以后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刘岩梅.浅谈数字电路的教学方法[J].科技信息,2010(26):132

[2]蒋淑明,项目教学法在数字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实践与探索,2010(6):158-159

[3]刘海燕 贾燕茹,《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1-63

第2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 最优化 效益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36

阅读教学中精彩的教学设计,往往体现执教者对文本的精准解读和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但是,很多精彩的环节却未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这是因为缺少向前再迈一步的勇气和智慧,以至让最佳的教学契机从身边溜走。笔者以《一路花香》的教学为例,谈谈怎样使得自己教学设计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一、深入内蕴,让归类不再拘于表层的感知

课文中出现了两个与水有关的近义词:“渗”与“漏”。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让学生找出这两个词语,并顺势将其归为一组近义词,这一环节的教学就宣告结束。其实,这样教学只停留于文本语言的表层,学生对这一组词语的共性含义以及细微的差别,并没有真正地体悟。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两张图片:一幅是家庭屋面的渗水图,一幅是钢桶表面的漏水图,引导学生在观察比照中意识到:“渗”水量相对较小,流动的速度也比较慢;而“漏”水量则相对较大,水流的速度也非常快。这样就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在文本的内涵上,并渗透体悟语言的策略,即依托形象的图形理解生硬的文字。经历如此教学,学生不仅仅识记了字形,并与具体可感的画面形成了联系,为学生辨析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别奠定了基础。

二、整合联系,让类比不再拘于信息的提炼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两种水罐的不同,清晰地梳理文本的内容,教师出示表格,分别从受损程度、装水情况、内在态度进行对比辨析。如果教学仅仅停留在对文本信息的提取,那这一步教学最大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完全可以再迈一步。

(一)学生口头表达理解线索

首先,学生依托表格,对文本开头的内容进行横向描述:挑水工有一个完好无损的水罐,一个有裂缝的水罐……对比提取的信息,成为学生转述文本,历练口头表达的凭借和载体。其次,在横向描述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根据填好的表格,进行创造性描述:挑水工那只完好无损的水罐,能装满满的水,为此他感到很骄傲……如此表述历练,让这一步深入文本。提炼对比的环节不仅成为理解文本的突破口,更成为学生口语表达的平台,实现教学设计效益的最大化。

(二)学生深入探究的依托

在对比中,学生对好水罐“骄傲”一词的理解常常会指向贬义,这似乎对能够胜任运水任务的好水罐有失公允。因此,在学生对比完成之后,不妨引领学生就此再迈一步,深入探究此处“骄傲”的深意。于是,教师引领学生再次从刚才找到两者不同点出发,思考:文中的好水罐凭什么可以“骄傲”?学生在辨析中得出:好水罐完好无损,外表符合一个真正水罐的样子;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只水罐,它出色地完成了自己应有的使命,每次都能装好满满的水。据此,教师再次引导:这样一个能够完成自己任务的水罐,值得骄傲吗?学生略有所思,不一会便有新的认识。

有了信息的提取,学生对两个水罐的形象有了深入感知与体验;接着,教师引领学生重新审视文本,让之前的提炼对比这一教学设计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彰显,实现了对文本多元而准确的解读。

三、理性洞察,让补白不再拘于表达的历练

在教学“破水罐再次向挑水工道歉”这一内容时,很多教师都会想到引领学生进行补白式随文练笔:如果破水罐道歉的话,会对挑水工说些什么呢?这样的练习不仅充分开启了学生的联想意识,有效补充了课文中的留白,更为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搭建了有效的平台。可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在学生写作交流之后,就草草结束了这一环节的教学,致使效益未能实现最大化。

笔者在教学此处时,针对学生的补白进行了这样的引导:“你们发现了吗?破水罐的第二次道歉,其实意思与第一次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联系上下文不难发现,尽管挑水工已经有所引导与提示,但此时的破水罐并没有能够洞察挑水工的意思,文中的“再次”一词决定了这次道歉应该与第一次无异。就此,教师顺势引导:“现在你们应该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在此处设置留白,不直接写出破水罐道歉的内容了吧――是为了避免重复,这样文章才显得简洁。”

纵观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引领学生补充留白,并没有止步于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而是在最后交流中将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引向理性,洞察作者写作中蕴藏的深刻智慧和技巧。

第3篇

一、开放的预设,凸现动态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课堂作为教师和学生智慧生成的生命场,应注重预设,使其成为学习语言、荡涤情感、体验生活、滋补理趣的师生向往之地。如教学《小池塘》一课时,我说:刚刚有小朋友告诉我,说小池塘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那谁来说说看,通过这只大眼睛你看到了什么?有的说通过大眼睛我看到了白云、太阳,还看到了飞机;有的说通过大眼睛我看到了蓝蓝的天空;还有的说通过大眼睛我看到了星星、月亮……我庆幸的是,当学生回答我提出的“通过大眼睛看到了什么”的问题,由书中的“白云”“太阳”引申到生活中的“飞机”“柳树”时,我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积极的课堂生成性资源,用惊喜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以及一些肢体语言,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课前积累,引发学生实现课中碰撞……正是这种开放的预设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场”,学生可以充分地想象、自由地表达,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那种创新的欲望,那种标新立异的冲动。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应当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差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多向交流的动态建构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预设有弹性、有留白、富有动态,教学活动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审视课堂教学,达到预设目标与动态生成的和谐统一”。

二、适时的点拨,拓展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课堂上学生的问题也是千奇百怪的,难以预测。当学生的问题游离文本,超越预设时,有经验的教师总能抓住稍纵即逝的信息,巧妙引导,追根究底,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从而不断引领学生的智慧生成,让教学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比如:我在讲《海伦·凯勒》时,问:假如你是海伦,你会怎么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提出了两种观点:一种态度积极;一种态度消极,想到死。其实现在的孩子没有经历什么挫折,面对困难往往是困惑或退缩,我适时点拨,讲了许多身残志坚的故事,告诉他们只要坚持,只要努力,就能走出困境。这样,当信息生成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就能帮助学生通过比较、鉴别,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选择有价值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契机,把课堂带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三、激情的演绎,催化动态生成

教育心理学指出: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饱含浓郁情感的语言会对学生产生极强的感染力,更会激起学生智慧生成的欲望。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时,为拉近时空的距离,激发学生对艄公的敬佩与赞美之情,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并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这就是九曲回肠、奔流不息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母亲河。黄河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天而来,看了叫人胆战心惊,而有人竟然成了它的主人,他是谁?你想对他说什么?一时间,学生们很激动,有的说:“老艄公,我佩服您,您不仅沉着,还有高超的技艺!”有的说:“老艄公,我佩服您,您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我要向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精彩的语言,激情的演绎,催生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四、亮点的捕捉,升华动态生成

第4篇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写作创新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呢?

一、备――储存素材的感性渠道

信息技术,就是借助计算机和网络的采集信息容易、存储内容海量、索引输出快捷,能够为课堂教学减负。作文教学设计中,将这一因素考量进去,不仅能创设特定的情境,更能丰富原本单一的相关信息。如在作文教学“状物写景、托物言志”一节课,《心中花开》是教者自拟的文题。教者做了以下的提示,因为花开,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但不同的个体喜好不一,你可以观察身边的花儿,关注它的“打苞、含蕾、初绽、怒放”的过程,亦可以选择其中的某个情感触发点,捕捉瞬间的美好,也可以取材群花的妖娆……而一些只知道名称的花,或是只匆匆一瞥却印象极深的,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搜取相关信息,文字的、图片的、不同情境下或静态、或动态的,为自己的写作储存素材。孩子自己制作简单的ppt,在有了感性的印象极深的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再从多角度思考花开与“心灵”的链接,可以是想到与之品行相似的人,悟到珍惜生命可贵的“理”,更深层的人性(虽卑微却高贵、虽弱小却顽强、虽貌丑却心善)之美。

生一:“我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不敢确信――那是向日葵花田。仿佛是被谁用手指蘸上颜料随意涂抹出来的。大片大片的金色在视野所及之处渲染开来。天空的边缘被向日葵淡色的光芒给染透,干净的天蓝中透着点光泽,花田给人一种被魔法包围的感觉,细小的尘埃粒子浮旋在周围,给人一种不太真实的感觉,如一幅油画梦幻般的真实。”当我伸出手,“慢慢划过一片花瓣。很柔软,如幼鸟略显丰满的羽翼,又如为谁敞开的心房,却不是玫瑰的娇嫩,而是恰到好处的有着坚强、墨绿色的叶片无一不透着清新的气息,颜色如同从水里一把捞出来般的新鲜,只要看着就能让内心的世界如同泛着青色般,给人以镇静的错觉。指尖停留在光滑的粗茎上,感触着极细极浅的纹路,带着向日葵的经历,一同被我触碰。”有风穿过时,“向日葵的茎叶泛着微许的薄荷色,我仿佛听到了向日葵的歌唱,耳畔却只有风的低吟。

读到这样的文字,有谁能够想到,这是一个仅从一次画展、一场生态园参观后,看过一幅向日葵图片为之震撼的孩子的习作呢?

二、练――炼化素材的完善途径

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并发挥其主体地位很是重要。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就是化抽象为形象,化单调为多样,以不一的形式呈现在面前。而它的虚拟性和模拟能力,更为作文教学平添了羽翼。在教学“叙事写人具体生动”一节课中,《挚爱》的文题。教者从不同的角度提示:清晨浅眠,耳畔是“好鸟相鸣,鹦嘤成韵”,耳鼓里满是愉悦的天籁之声;漫步乡野,极目所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闲适与恬淡,浸润到“城市人”的骨子里;“翰墨留神纵天性”的恣肆泼墨;棋室斗间的博藏世界;鼎沸尘嚣,阳光,花开,草盛,麦香;静享人生,情美,演绎哲思光华;性灵,惟余一阕清歌;爱的极致,是“只要我活着,便要歌唱。”(雪莱)!

生二:在练笔《挚爱乡村晨曲》中,在乡村小道旁,成群的鸭、鹅,真个似法国的绅士,前行在香榭丽大道上,一板一眼的;地里的庄稼,当轻柔的风儿拂过,都爆出了嫩黄的叶芽儿……

鲜活的文字,不仅是朴实贴近生活的话语,亦是生动源于活泼的词语,更是形象适度夸张的词语。为写出这样的片段,该生运用计算机网络,搜索相关虚拟的三维模拟场景,设置特定的“种子发芽”的模拟场景,观摩并定格了种芽的成长蜕变的瞬间,最后选定“爆”字,展现自己对文字的敏感度。不仅体验其鼓胀的过程,更多的是感受“爆”的力度,切实领会后,巧妙运用文字,体现其中的意蕴,让它灵活地再现生活!

三、悟――提升素材的丰厚沉淀

惟有将网络的形象性与作文教学的个性化结合,将信息性教学策略与学科教学理念相呼应,才能不断在积累素材和炼化素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素材的内涵,揭示其丰厚的沉淀。在教学“意境深远,豹尾靓姿”的一节课中,《点点滴滴都是爱》的文题。教者在备思路导引时提示:母亲的一句叮咛,老师的一个眼神,朋友的一声问候,陌生人的一次热情相助……都让我们倍感亲切、备受鼓舞,也是我们走出风雨,走向远方的勇气和力量。如何才能做到感悟独到,聚焦主旨呢?让孩子们在写作中,自然衍生出“失落时,因了一句关切的话语,能感受到人情的温暖,捡拾起生命的馨香;欢欣时,因了一个动情的眼神,能感知到成长路上人性的美好,记住生命的多味;风雨中,因了一个关怀的动作:拍肩、抚摸、牵手……能感悟到周遭人文的厚重,升华出生命的华彩!”

生三:在习作中,“爱,就这样传递着流泻,真诚但无私,豁达但柔软。

路遥的《人生》里有这样一句话:“人生有很多路可以走,但往往至关重要的就那么一条。”我想,我走上了一条正确的路,一路有爱,一路花香。弟弟、父亲、汉子我眼中爱的携带者,但他们终究只是我人生旅途中的过客,真正陪伴自己的是他们的爱:就像是窖藏几十年的酒,越品越香;就像是深埋几千年的琥珀,越久越别致;就像是屹立几万年的胡杨,亘古永恒……

爱是点滴,爱无处不在,爱因有了爱的人而生。点点滴滴都是爱,爱不需要修饰,你觉得是爱,它就是,坚守它!”

第5篇

一、“心”理念——走向主动与深入

小班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关注每一个”,十几年的实践,让我们对“关注每一个”的核心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们经历了由被动关注向主动关注、由表面关注向深度关注的嬗变过程。我们知道,只有直抵心灵的关注才是真正有效的关注。

为了在管理中落实“关注每一个”,我们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盒,档案盒内分为4个部分:我之初、未来的我、我真行、夸夸我。“我之初”主要记录学生的基础材料,主要包括出生年月、家庭住址、父母姓名、个人血型等。“未来的我”记录学生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自我规划的发展目标,分为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根据小学6年的学习时间,阶段目标又分为低、中、高3个子目标,每一个子目标的内容涵盖德、智、体、美、劳5个方面。“我真行”主要收集学生每个阶段、每个方面取得的成果。“夸夸我”主要收录评价,从3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一是自评,二是学生互评,三是教师评。一套成长档案盒将伴随学生6年的小学生活,记录了学生成长的每一步,随着学生的发展,内容越来越充实,越来越丰富,这也是每一位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窗口,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制成长方案的依据。

除了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盒,很多教师还创新与学生交流的形式,把过去那种与学生公开化的、教导式的“面谈”改为了隐私性的、对话式的“纸语”——有的在作业本上“留言”,有的用小纸条“飞鸽传书”……后来,学校把教师寄语作为所有教师在作业本上的“规定动作”,如“心心相印”“老班手记”“连心桥”“心语本”“每周关注”……这些都是学校建设“童心文化”,关注童心世界以来,教师实践“心”理念的“独门秘籍”。很多教师通过温馨的方式努力走进学生的灵魂深处,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灵档案”,为每一个学生“煲”罐“基于这一个”的“心灵鸡汤”,了无痕迹地把营养输送给学生,让学生们的心田姹紫嫣红,鸟语花香。

二、“心”管理——走向精细与发展

教育的出发点是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寻求个人意义上的知识、技能、情感,落脚点是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小班化教育更强调“为了这一个”的“个性化”发展,为了在管理中落实“关注每一个”,我们出台了关注每一个的要求:课堂参与率100%,作业面批100%,学年家访100%,学生谈心100%……这一个个100%是为了引导教师更好地“关注每一个”。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深入落实“关注每一个”的管理要求,从备课、教学、测评3个维度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细化目标、分层推进、个别实施,要求做到目标细、梯度清、策略新、指向明。第一,让所有科任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储备、认知技能进行分层,这个结构是不公开的、动态的,要根据学生的阶段发展情况及时调整,这是实施分层式个性化教学的基础,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个结构来实施。第二,实施分层式、个性化备课。各个年级的学科组在集体备课时认真解读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拟定教学策略,作为“母教案”放在学校网站的资源共享内,各科任教师再根据本班学生的分层结构,细化“基于每个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要点、学习策略、测评形式、矫正措施,也就是教师在进行二次个性化备课时,要细化到每个层级的学生在每个知识点要达到什么目标,甚至细化到一个知识点哪些学生不需要再强化,哪些学生需要重点夯实。二次备课指向的是每一个学生,这是教师上课的“路径”。第三。实施分层式、合作型、个性化教学。上课时,科任教师要依据“蓝图”,把课堂空间“切割”重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把容易被“边缘化”的学生拉到“学习磁场”里来,通过缩小空间拉近距离,让这些经常失去课堂话语权的学生有勇气、有机会拿起“话筒”,得到锻炼,树立自信,激发兴趣,提高成绩。除了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关注每一个学生,我们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设计实施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层级的学生都得到最大、最优的发展。第四,实施分层式、个性化测评。测评的领域要宽,题型要多样化,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对那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学生可以选择不做,做了的给予鼓励,不做的也不扣分,保护孩子的自信心。细化目标,让教师学会深度解读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预案,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分层式、个性化实施,让教师学会因材施教、“兼顾每一个”的教学策略,提升自己的教学品质,这一切都是为“基于每一个”服务的。

三、“心”环境——走向开放与生成

第6篇

关键词:小学童话;教学目标设计;用语定位;整合目标;认知特点

一、目标设计的内涵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同时渗透新课改课程目标的理念,将预设与生成相结合,注重语文教学中生成性目标对学生个体成长的影响。语文教学目标还应该具备相应的灵活性,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成长,还要满足学生主观的需求。”设计语文教学目标时,在认识语文教学目标概念的基础上,还需考虑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以及定向与变向、详细与简略的问题。依照新课标所述:“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一理念进行目标的设计。

二、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用语含混不清,无法把握

教师们设计出与童话内容相应的教学目标之后,还必须用适当的语言将其陈述出来,在童话教学实践中,很多一线教师表示在用语方面存在着以下三种问题:

其一,定位不准。三维目标本质上是教师为学生制定的在童话学习过程中预期的结果,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会学到什么和怎么样去学。许多教师的教学目标没有从学生角度进行设置,而是从施教者的角度进行陈述的。例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若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浓厚的写作兴趣”作为本篇童话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续写这则童话。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浓厚的写作兴趣”这些要求都是对教师教学的规定,反映出的是教师的主观愿望和结果,是用来引导教师应该如何施教的,并没有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目标定位,会导致所陈述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本质背道而驰。

其二,要求不明。从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体来看,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设,应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出详尽要求,体现的是教学目标的生成性。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应明确规定学生学习童话的内容以及形式,使教师能够明确地开展教学活动。有些教学目标对小学生学习童话的要求规定得很笼统、很空洞,例如《小壁虎借尾巴》这则常识性童话故事,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使学生了解鱼、牛、燕子等动物尾巴的用处和壁虎尾巴的特点等相关科学常识”,再如《小松鼠找花生》这则童话故事,教学目标设定为“了解课文内容,懂得花生的果实是埋在地里的”,其中的“了解”、“懂得”这类词汇,对小学生要求的弹性很大,没能明确地指出学生达到的目标程度,学生对小动物尾巴的用处了解到什么程度,对课文内容理解到什么程度,在生活中,学生是否真正地接近大自然,知道花生的果实是埋在地里的这一事实。诸如上述词汇并不能准确判断学生是否达到预设的目标。教师只是主观地评判学生的学习结果,无法进行客观的测量,更谈不上充分体现和发挥三维目标的价值与作用了。教师的授课对象是小学生,应尽量用“朗读、背诵、指出、默写、说出、详述、选择、合并、划分、使用、应用、运用、叙述、阐述、描绘、说明、介绍、塑造、表明”等行为动词,这些词语更具有可测量性和观察性。

其三,层次不清。作为语文学习的五个部分: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各个层次的技能之间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区别。预设的教学目标要体现不同层次的学习结果,以便教学能够按照预定步骤实施,也便于对不同起点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因材施教。但是在教学实际中,许多语文教师对三维目标中这五部分所蕴含的概念和在理论和实践层次上的要求都是十分模糊的。例如有些童话的教学目标规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童话文体知识”、“学习童话中所运用的写作技巧和方法”等,上述教学目标没有对学生记忆程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如何运用知识进行五大部分的学习做以明确表述。而是讲的非常抽象和含蓄,并不具备可操作性和可观测性。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是以三维目标为依托,模糊不清的用语会让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失去明确的参照标准。例如语文教学目标中的常见措辞:“体会”、“认识”、“感受”、“培养”等这类笼统、语义宽泛的词语,就会为教师的教学分析带来困扰。例如有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习……写法”,这类目标没有清晰地规定让学生知道这是什么写法,还是让学生学会用这种写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很明显,前者和后者对学生要求的程度不同,前者属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学生只要熟读童话,大致了解写法便可;而后者则属于过程和方法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掌握此种写法的能力。

2,侧重某一维度,缺乏对“三维目标”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制定,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既应该体现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又应该符合教材的特点、学情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是语文课程目标的情景化和具体化体现。这要求语文教师从教师、学生和童话题材三方面全面谋划,不仅要制定以学生感知为基础的认知与能力目标,还要制定以能力训练为主导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同时还应制定学生的内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把三方面目擞谢地融为一体。但就目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设计而言,教师们在制定目标时往往侧重某一维度,缺乏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导致制定的教学目标“残缺不全”。

“三维目标”不是三块,不是要在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因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当中。只不过知识与能力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难以量化的。这就更需要我们正确地认识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三维”目标的提出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三维目标”时,需要将其整合。如《一路花香》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1、掌握本课的10个生字词,会为生字组词。2、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3、能够自主学习课文,通过小组讨论,提升交流能力,抒发个人的感受。4、了解挑水工巧妙地用破水罐浇路边花草的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一路花香》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这四点目标制定的具有整体性,不是零散的三块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要求学生掌握10个生字并组词,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能够很好地将知识贯穿在学习过程中。在过程和方法上,要求学生学习要自主,与同学合作交流,抒发感受,这不仅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忽视学生课堂参与的有效性

很多一线语文教师受传统教学目标制定的影响,把教参和教学大纲上的教学要求直接作为课堂教学目标。其教学目标的制定并没有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思考如何设计三维目标。教师应思考学生不会哪些知识,从这些不会的方面人手进行有效教学,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有更大的提升。“过程与方法目标”更能体现学生课堂参与的有效性,当前教师更多的是按照教学设计的步骤来进行,很少关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没有让学生真正地融入课堂,还是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灌输学生接受来进行,这就直接导致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没氛围。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未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达不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许多学生对某种观点明明不赞成,但是因为其他人的观点得到了广泛欢迎,他们就选择沉默。客观地讲,教师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杜绝这种从众的心理产生。努力营造“百家争鸣”的课堂氛围,而不是“一家独言”。

三、教学目标设计的方法

1.定位准确,用词精准

教学目标针对的主体应当是学生,学生是学习活动的行动者、作用者,反过来学习活动也是学生的主体活动。许书明也提出:“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自身的行为。”所以教学目标针对的主体应定位在学生身上,而不是教师身上。

教学目标中词语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例如:《荷叶圆圆》这篇童话故事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清生字词障碍,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童话优美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生词的含义,积累文中词语。在阅读童话时,注重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享受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上述教学目标中使用的行为动词,如“感知、理解、培养”等并不具体,测量性也不高,无法体现出教学预设的标准。由此可见,精确的用词可以检测这堂课的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整合“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若想实现这种价值追求,教师要主动寻找、利用那些来自学生的有价值的争议,作为教学手段,以便更好地整合三维目标。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强调童话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经历和课堂体验,强调知情意的统一。教师将整合了的三维目标作为童话教学过程的核心,并渗透到童话教学内容中。这不仅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达到发展学生的智力的目的。

“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相互统一、相互交融的,不能割裂来看。因此,在童话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三维目标”的表述要有机融合。在具体的童话教学过程中,要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真正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1)小学生记忆、注意力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贫乏,水平有限,不会加工信息,抽象思维欠缺,只是机械地识记。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增强,意义识记在不断发展,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记忆力和注意力的发展。

(2)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童年期的小学生形成的是具体形象性思维,随着年纪的增长,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进而逐渐取代具体形象性思维。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设计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目标要对儿童的思维的发展具有目的性、方向性、确定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等等,从而使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迅速发展起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小学童话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依照小学生天真、好奇、活泼、爱动、直率、自然的性格特点进行设计,激发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童话的兴趣,注重小学生在童话世界的情感体验和想象力的发展,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

第7篇

魏斯化,1981年生,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宿迁市语文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江苏省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江苏省第十四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竞赛特等奖获得者。

和女儿一起看《彩虹的尽头》——獾和狐狸听说在彩虹的尽头埋藏着宝贝,于是他们就一起踏上了寻找宝物的旅程。可是每个人对宝贝的看法却把他们搞糊涂了:在松鼠那里,宝贝是那散落一地的坚果;在鸭妈妈那里,宝贝是她可爱的孩子;在兔子爷爷那里,宝贝是那无尽的回忆……当然,两个孩子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宝贝——“你是我的宝贝!”“你是我的宝贝!”当女儿还沉浸在故事里,为獾和狐狸找到友谊而高兴的时候,我却在想:当我也成为爷爷的那一天,回忆会成为我的宝贝,还是遗憾?!

那一刻,我不敢想下去……

小时候,背诵《匆匆》,为其中琅琅的节奏而沉迷,为奇妙的比方而赞叹,为“裸地来,转眼间又将裸地去”而嬉笑……少不更事,一句“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几乎成为课余饭后流行的问候语,其间淡淡的哀愁丝毫也未曾触摸得到!上师范的时候,一次《文选》课上要求写“自传”,仿佛刹那之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这些句子一股脑地涌上心头,这才发觉“时光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我又何曾留下游丝样的痕迹?自传从何写起?平时密密麻麻的习作本上只涂抹上寥寥几行,像是一个豁了牙的老人咧开嘴望着我笑,笑得我无地自容……这一幕印在我的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

家乡有句老话:做什么就要像什么!小时,农忙,父母都在田间忙碌,我自告奋勇留守在家,收拾打点。其实多半是为了躲避炎炎烈日。奶奶见我忙着玩耍,说了句:“五忙十月的,你不在家烧个汤燎个水的,哪像懂事的孩子?做什么得像什么啊!”羞得我赶紧丢下手中的东西,忙着烧水做饭!那一刻,我知道了什么是担当!

“做什么就要像什么”,是找准自己的角色,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是行胜于言的信念,是一以贯之的行走!后来,读书、写字、主持、教书……我都问自己:我做得像吗?

我们这份职业,更多时候,仅仅是职业!但在我看来,恰恰相反,她其实需要我们视为信仰!既然选择,就应投入!这是一种信仰!汉娜·阿伦特说:“讲述生命是赋予生命意义的基础行为。”为生活留下可供讲述的回忆吧!播下种子,精心侍弄,等待花开……在这样的闲适与从容中守望成长!这也是一种信仰!

杨澜曾在一次演讲中说:“这是一个个人价值得以释放的时代,人人都在寻求成长的一种方式。”每个人都想成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获得了成长。

把职业当成信仰,把成长当成永恒!

直到现在,我都无法想象母亲当年的心境,当家中的第一个孩子三岁半还不能说话的时候,她的心里究竟是什么滋味?那时的我,一头黄黄的卷发,趴在奶奶的背上,手指要去的方向,口中“啊啊”不停的一幕永远定格在自己的记忆中。随之定格在记忆中的还有母亲那抑扬顿挫地吟唱童谣和戏曲的声音。也许是上天眷顾母亲,也许是那些土得掉渣的童谣唤醒了我,几乎被满庄的人认为是哑巴的我,装着母亲教的十几首童谣,四岁的时候终于开了口。

谁又能知道,初登讲台,也许是童年生活在教育生涯的投射,我不会讲,不敢讲……一方面是因为在学校学习英语专业的我从没接触《小学语文教法》《小学数学教法》……“家无隔夜粮,心里吓得慌。”心中自然没底,口中只有哆哆嗦嗦了!工作第一年带四年级,人少,教室就一个门,每天讲课,关上门再讲。遇到有上厕所的老师经过,一律停下,等人家过去再开讲,生怕让别人笑话……第一次学校安排开公开课,我竟然傻乎乎去找教导主任,问能不能不参加。谁知教导主任一句话就把我顶了回来:“校长点名要先听你的课!”

怎么办?背吧!翻箱倒柜找来杂志,寻到《高大的皂荚树》一课,不管是文本解读,还是教学设计,抑或是片段赏析,统统拿下,融在一起。背诵下来,带到课堂演出来!谁知一下子学校的关过了,闯进了镇里的决赛!

世界就是这样充满悖论!学英语的教语文,教语文的却靠品德比赛出场!我最先参与的区级教学竞赛竟是一次品德教师基本功比赛。

因为在镇里的比赛成绩还不错,得以参加下一学年的全区品德与社会教师基本功比赛。报名工作,校长安排我去教育局。4个人的报名表,带到教育局,人家死活不收,因为文件有要求,每校限报3人,怎么办?我说那就把我去掉吧!回来后,人还没到家,电话先打到了校长那里。教研员说:“你们家那一个来报名的老师先人后己,还不错,让他也来吧!”教研员的潜台词没有说,我倒是明白的——反正第一轮是笔试!过关不过关还两说呢!自己倒是没有马虎,看课标,找资料,记答案。笔试下来,第一名,进入上课环节……后来再谈及此事,教研员还笑着说:“你啊,差点就把你自己划下去了,没有那第一个机会,哪有后来一次又一次的竞赛、展示?”想想确是如此!

不过倒是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也罢,工作也好,认真对待,总会在不经意间给你回报!经历就是成长,经历就是幸福!

柴静在《看见》中记录过陈虻先生的这样一句话:“你必须退让的时候,就必须退让。但在你必须选择机会前进的时候,必须前进。这是一种火候的拿捏,需要对自己的终极目标非常清醒,非常冷静,对支撑这种目标的理念非常清醒,非常冷静,你非常清楚地知道你的靶子在哪儿,退到一环,甚至脱靶都没有关系。环境需要你脱靶的时候,你可以脱靶,这就是运作的策略,但你不能失去自己的目标。那是堕落。”

在成长道路上,也许有坎坷,有寂寞,有徘徊,有等待,有无聊,有抵触……慢下来,和它们聊一次,这何尝不是一种成长?

但,不要堕落!

【微话题】

@江苏教育:你对语文是怎么理解的?

@魏斯化:语文是人学,有趣方能让学生乐此不疲;语文是蒙学,选择那些具有种子力量的知识、能力、方法等进行教学,方能开蒙去蔽;语文是科学,发现学科的规律、学习的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方能游刃有余;语文是母语,丰富、完善而具有特色的课程创生,方能润物无声。

@江苏教育:新课改10年来你的语文教学方式与方法变化最大的是什么?

@魏斯化:注重遵循规律,用游戏的外衣包裹读、思、议、写的语文实践活动,用儿童的方式开启语文之门;注重课程的创生,建构单篇、群文、整本书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用语文的方式敲开言语秘妙之门。

@江苏教育:请写一段话,送给自己。

@魏斯化:成长其实是一场自我救赎!“体制化”的牢笼可能会遮蔽一些东西——教学现场中的“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现实语境中的“语文”也有被概念化、模式化的危险。但只要心存希望,朝向成长,就没有人可以剥夺我们选择成长的权利!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永远是行者!

【他人说】

斯化博闻强识,每次教研活动中,他提到的书名及名师的观点,很多都是我闻所未闻的;他睿智敏锐,总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教学中习以为常的种种现象予以理性审视和自主判别;他精益求精,每一次的公开教学,他都反复修订预案,每一次的修订,他总会迸发出令人拍案的精彩;他谦逊善问,茶余饭后,教学间隙,他总会和大家交流探讨。

第8篇

【关键词】诗情画意 情境教学法 古诗词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046—01

教育学家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笔者认为,中国古诗词因为本身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而与这种“情境教学法”存在某种内在的暗合。因为在古诗词作品中,“意”不是裸地说出,往往借物来表现,“境”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由意所触发。而既然“意”需借物表现,那想要理解诗中之意就必须要置身“物”中,即需要走进作者借“物”创设的情境,才能真正感悟到“意境”。

1、诉诸视觉的情境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往往是最为直观,最易产生直接感受的。教师通过搜集与诗词相关的实物或图画,在课堂中予以展示,学生根据实物展开思考,就更容易顺利的进入诗词中的情境。

一位教师在上《望庐山瀑布》一课时,就在课前准备了有关庐山瀑布的许多视频或图片资料。画面上草木清翠,郁郁葱葱,危峰矗立,山峦叠障,而香炉峰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山前一道瀑布如一条白练挂在山壁上,山势陡峭瀑布也气势雄伟,景象美不胜收。学生观看了图画后不由自主地赞叹到:“瀑布真长,像从天上掉下来的。”如此一来,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的理解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2、诉诸听觉的情境

声音元素在课堂中的恰当使用同样能为情境教学的实现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课堂中的声音除了人声和自然声响之外,我们为了创设诗词描绘的意境,可以利用音响设备,为课堂提供环境声和音乐来增加情境的真实感。环境声比如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水声,雨声,动物声等对于学生进入情境都有很好的引导作用。音乐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音乐的情感渲染常常会带给人一种直抵心灵的触动感。在为古诗词教学创设情境的过程中,音乐也能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

许多老师都曾在课堂音乐运用上下过功夫。有位教师在上《寻隐者不遇》一课时,不但找了许多名山的图片,还加入了一首古曲做背景音乐。上课伊始,就向学生展示课件,学生一面欣赏画面上高山巍峨,山上有苍松翠柏,眺望群山,山顶若隐若现,山腰处云海茫茫……配以教师精心选取的一首古琴曲,古曲宁静悠远,恰映隐者心境,在此背景音乐下教师从容深沉地朗诵起课文,学生已被此情此景所吸引,置身景中,很快就进入了作者的情境世界中。

3、诉诸想像的综合运用

除了视听觉具体的形象的引导,教师作为课堂的“导演”需要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想像,来进入到诗词的意境当中去。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肢体表达甚至角色的扮演来创设情境,当然也可以通过调动学生,让学生来展示抑或扮演诗中角色的方式,这样可能起到非常理想的情境教学的效果。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授《游园不值》一课时,道具只有书中的挂图,和一幅叶绍翁的画像。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出示叶绍翁的画像,请学生说说画像上的人是谁。待学生大体了解了作者后,教师巧妙地自己摇身一变,成了叶绍翁本人,提出带领小同学们去他一个朋友家的园子里赏赏春。教师在讲台上仿佛真的成了诗作者,按照诗中的节奏和过程,一路不住地关注同学们注意脚下的苍苔,小心滑倒。这样一来学生立刻来了兴趣,仿佛小小教室里的神游真的成了他们的踏青之旅。学生们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老师随后敲敲教室的门,“咦,怎么敲了这么久主人都没有来开门,莫非主人出门了?唉,看来我们进不去了,同学们你们现在是什么心情啊?”教师此处一句合情合理地提问既是问学生现在的心情,又是让学生体会叶绍翁“游园不值”的心情,学生在这种情景下非常自然地表达了自己的失望情绪,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既然来了,我们就想像一下园内的景色吧,看看哪位同学能用四字词语说说你想到的景色。”这样一来,水到渠成,学生非常踊跃自然地说出了很多诸如“万紫千红、鸟语花香、满园春色”等等的词语。这样的教学设计可谓构思巧妙,借助想像的力量综合的运用各种因素,引导学生进入到了诗歌的具体情境当中,从而更真切地感悟古诗词的意境。

第9篇

面对荣誉,路桂荣显得淡定从容,对她而言,行走是一种人生的姿态。

梅花香自苦寒来

1990年,路桂荣登上了三尺讲台。专科毕业的她在小学任教,白天在课堂上耕耘,夜晚发愤苦读,两年后顺利拿下了河南大学的自考本科文凭。1993年,她就评上了小教高级职称。然而,不满足现状的她又迈开了追梦的脚步,“让学生因我而幸福”成为她工作的出发点。

1995年,路桂荣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心理学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研究,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那时,孩子刚满一岁,她就不断出差学习,郑州、开封、重庆、北京,有时三五天,有时一个星期,每次回家,孩子看到她都好像十分陌生。在家的日子,她也十分忙碌,把孩子哄睡后,自己在狭小的饭桌上摊开书本,记笔记、分析数据,一忙起来就到了凌晨一两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30岁的路桂荣参加河南省“百千万人才工程”选拔。经过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省教育教学专家三轮激烈的角逐,她以出色的课堂表现、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优异的英语考试成绩、旁征博引的现场答辩,征服了每一个挑剔的评委,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脱颖而出,跻身于河南省79名中小学教育教学专家培养对象的行列,濮阳市教育界只她一人获此殊荣。十年磨一剑,路桂荣用成绩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2000年,濮阳市正逢“六三学制”转“五四学制”,初中教师奇缺,需要专科起点的老师从小学调入初中任教,当时好多人劝路桂荣“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路桂荣犹豫过,但很快战胜了自己,她内心升腾起一个执着的信念:七八年后,如果再有一次全省选拔的机会,自己同样会再一次胜出。抱着这种信念,2001年脱产一年的培训结束后,她来到了濮阳市第三中学任教,把过去的成绩归零,重新埋头苦干。

第一个四年,路桂荣经历了初中第一轮循环,她孜孜不倦地吃透教材、研究学情、积累经验。2005年,她又成为三年制实验班的语文教师。她学习和借鉴李镇西关于“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理念,在教学中大胆尝试,进行作文课程资源开发。2008年中考,她所教的三年制学生和四年制学生同场竞技,班里28名报考市一高的学生的语文平均分为107.6分,其中有两名学生115分,108分以上的有6人,而当年报考市一高学生的语文平均分是98分。她的学生三年的学习成绩远远超过了别人四年学习的效果,她再一次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上苍仿佛故意安排一次同样的机遇,时隔8年,路桂荣又迎来了一次省级选拔――2008年河南省选拔首批省级名师。经过考试、演讲、考核,路桂荣顺利入选,取得了全省第十一、濮阳第一的好成绩。 “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路桂荣就是那种鸟,内心充满了飞翔的渴望。

绝知此事要躬行

路桂荣总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入职第一个5年就在河南省教科所段继扬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了正规的教育科研。为了做课题,她翻阅了大量书籍,进入市三中后,读书学习更成为她的一种生活方式。

语文是应试教育的“重灾区”,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路桂荣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她认为语文教学应以积累为基点,以情感熏陶为手段,以思维训练为突破,以回归生活为纽带,以润泽生命为宗旨,语文教学应该生活化、活动化,增加体验式学习,使语文充满生命的魅力。她不再满足于纸上谈兵,又开始了自己的实践探索。

路桂荣从李镇西的《从批判走向建设》中受到了启迪,认为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只有立足于生活才有生命力。于是,她积极致力于课程资源开发。汶川地震、神舟飞船升空等时事新闻都走进了她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她外出旅游摄录的有价值的视频以及拍摄的照片,收集到的图片、漫画都成了学生表达的对象;她敏感地把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故事,例如考试、挫折、矛盾等,引导学生记录青春岁月;她结合古诗文开发了文化作文系列课程,带领学生读李白、陶渊明、坡、辛弃疾等人的作品,知人论世,让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还原他们的生命气息;她把河南电视台的《汉字英雄》《经典少年》节目搬到了课堂,组织成语接龙比赛、成语猜词比赛,先活动后写作,每周一次的作文课成了学生们盼望的事。

哲学家黄克剑说过,教育所要做的三件事可以放在三个相贯通的层次上去理解: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路桂荣认为语文如果不能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之情,那是语文教育的失败。语文教学一定要“直击心灵”,语文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能力,更是修养和情怀。

2009年4月份第一次月考结束后,领导让路桂荣接任另一个班的语文课。她原先只知道这个班纪律差、学习差。但当她真正接触到这些孩子时,感觉到更可怕的是学生们内心的失望、自卑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暴自弃和抵触情绪。班里大部分学生认为所有的老师都看不起他们,一听批评就和老师争执。几乎每天都要到早读铃声过后十几分钟,十几个男生才从操场打球回来。教室里桌子东倒西歪。接班的第一节课,路桂荣就想一定要找回学生们心中做人的尊严感。一上课,她一句话不说,在黑板上写下当月月考8个班语文各大题的平均分和各班的平均分,让学生从数据中得出结论。学生们都不傻,自己班和第一名的班级平均分差20分。她开始激将了:“我认为你们肯定不服输,那么我们下次考试语文成绩要赶超哪个班呢?”有学生喊道:“5班!”5班是第一名的班级,她说:“一口吃不成个胖子,我们一步一步来。我们过去和3班是一个老师,就和3班展开竞赛吧。我们和对方平均分差7分多,大家有没有信心超越他们?”学生的热情已经被调动了起来,说:“有!” “那好,明天我们就拟一份挑战书,大家每个人都要签名哦!”第二天一上课,她就说:“孩子们,我替大家拟了份挑战书,现在我读给大家听,不合适可以改。”说完就大声读道:“一样的老师,两样的成绩。不怨别人,只怨自己。我们错过了星星,不能再错过月亮。我们有信心超越自我,超越3班。人心齐,泰山移。我们要用事实证明4班也是好样的。爱我4班,扬我声威!”刚读完下面就掌声雷动,她从掌声中听出了向上的希望和力量。一个月后,学生的月考成绩与第一名的5班相差11分,与3班相差2分。升级考试,全班的平均分与第一名的班级仅相差3分。

路桂荣始终坚信没有一个孩子不希望进步,没有一个人永远甘于落后,作为教师,就应该点燃学生内心的火把,激发他们的斗志和潜能。一年后,这个班的学生要求在毕业前升一次国旗,4年来他们没有争取到一次机会。她和班主任去找校长,帮助孩子们实现了这一心愿。路桂荣认为教这些孩子一年,重要的不是分数提高了多少,而是让他们学会了如何维护做人的尊严。路桂荣告诉记者:“点化人生、润泽生命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一花独放不是春

多年来,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路桂荣带领老师们致力于多项课题研究,《课外阅读创造力的培养》《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快速高效阅读教学的实验研究》《以诗文诵读为平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构建自主互动共同体》《中小学新概念快速作文教学实验研究》,均已顺利结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和老师们还编写了《经典名句读本》《经典唐诗读本》《经典宋词读本》三本教材,编辑了两本学生的文化作文集《走过雨季》《数风流人物》。她参与编写的《新概念快速作文创新案例教学设计》已出版。

2000年以来,接受培训和培训别人成为她工作的常态。从2006年起,她被濮阳市教育局聘为教师培训团的主讲老师,先后参与了继续教育培训、市骨干教师培训、市学科带头人培训、市新教师培训、市地方课程业务培训、市教师资格证考试等培训的授课任务。14年来,路桂荣做报告100多场,培训教师2万多人次,国培班的授课也让她走出了河南,在全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来自新疆、贵州、黑龙江、四川等地的老师听了她的报告后都称赞不已。

为了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2009年,濮阳市教育局命名了30个名师工作室,路桂荣名师工作室位列其中。在5年多的时间里,路桂荣通过课题研究、阅读专著、积累案例、培训展示、反思写作这五项修炼引领团队,如今室刊《成长之路》已编辑到第8期,结集优秀作文16本,编写诵读教材《诵读课本》,工作室成员100多篇,其中不乏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如今,她工作室的成员有的成为当地的业务骨干,有的走上了管理岗位,有的经常应邀外出讲学。名师工作室不仅是成员发展的沃土、三中语文教师成长的阵地,还是辖区语文教师的加油站。一期期的培训,让工作室的老师们与学员从路人成为朋友,工作室的影响也在逐步扩大,有学员称赞:“南学洋,北学郎,不如培训到濮阳。” 2010年和2011年,路桂荣名师工作室分别被评为濮阳市优秀名师工作室和样板名师工作室。新华社记者以《河南濮阳:经济穷市如何收获教育硕果》为题报道了工作室的成绩。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