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幼儿教育反思优选九篇

时间:2022-07-24 04:08: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幼儿教育反思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幼儿教育反思

第1篇

一、教学前慎密反思,夯实“优教”基础。

教学前的反思是在活动实施前对所设计的教育方案进行反思;即对为什么要这样做进行一番深刻的解释,以证明即将实施的实践是处于一种自觉的状态中, 能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方法 ,适合本班幼儿的兴趣爱好的年龄特征,为优质教育教学的呈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幼儿能力发展水平;活动中每个幼儿对目标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选择内容时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幼儿在活动中都会有不同的表现,也会获得不同的知识和经验。

(二)“思”教学活动是否能激发幼儿兴趣;兴趣是幼儿有效学习的首要动机,只有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活动,幼儿才会全身心的投入,活动才会取得成功;在设计活动方案后应反思,我所选用的导入语、环境布置、教学方法是否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对于许多事情都感到新鲜、有兴趣,从而乐于接触它们、认识它们。但是,他们的兴趣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对于年龄小的孩子,由于知识的贫乏,活动目的性差,因而,他们的兴趣往往容易受当前具体生动形象所吸引和诱惑,总是从对事物本身的喜爱出发来认识事物。因此,我们要考虑:活动一定要符合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合理的需要,根据幼儿的兴趣来调整课程。

(三)“思”活动材料的准备是否充分、恰当;活动中幼儿通过对材料直接感知和具体操作摆弄的过程中,不断地开动脑筋,积极的思考,向自己提出新挑战,想出对材料的新玩法,并把所有的感官都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过程,使幼儿增加了对活动的兴趣,发展了幼儿智力,并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 教学后精密反思,提升“优教”水平

面对变化不定的教学活动,面对活动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当我们以经验的方式无法化解的时候,就需要通过反思来提升我们的教育智慧,使我们从“日常教学”中觉醒过来,探索更适合的教学、活动方式,为提升教育水平奠定坚实的和基础。

实事求是,“思”得失。

一节课下来,教学的状况教师在不同程度上是心知肚明的,教学效果抑或超乎所想,抑或不尽人意。组织教学活动可因教师一个有趣的开头而使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可因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种新的教法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因为讲得多做得多而使幼儿索然无味;也会因为一个环节的疏忽而开了小叉走了弯路。再者,“因”与“果”是相互作用的,不管得失成败,教师皆应实话实说,将其记录在案,以期在往后的工作中考虑更周到,操作更自如,不走弯路,少走弯路。如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一时难以回答,教师课后应记录下来,日后查找资料,再补充解答。

【反思案例:数学活动――我是水果商】

在本次活动中,我没有注意幼儿已有的经验差异,所以,一些幼儿很容易就能完成使用1元、5角、1角货币购买水果的整个过程,显得无所事事。我应该事先准备一些价格复杂点的水果价签和不同面值的货币,一旦出现以上情况,就可以给这些幼儿创设进一步探索低面值货币组合购物和找零的机会。

综合分析“思”优劣

教学反思应该是说课的外延,它与说课互补,形成一个完整的“说课――备课――上课――写教学反思”的基本程序。一节课过去了,教师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综合分析。本内容幼儿的兴趣和接受程度如何?教法应用如何?儿童的主动性有没有得到发挥?提问的效度怎样?理答和追问的方式、儿童的学习方式有效吗?环境和材料的互动效果怎样?幼儿的学习出现困难吗?幼儿学到了什么?有没有达成预期的目标……。一个主题延续了一段时间,做完后教师同样要综合分析:通过这几个活动,能不能完成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开展的具体活动哪些比较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效果反应好;哪些内容幼儿缺乏兴趣、远离生活经验,效果不够理想?主题展开中是如何在预设中进行有机生成的?教师如何对幼儿进行跟踪观察,激励幼儿自主探索、多元表达?再者,也可进一步反思,在主题背景下如何兼顾领域平衡……教师应对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把影响教与学的因素综合出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日积月累,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才能把经验的“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体系,提升自身的而业务水平。

【反思案例:主题活动――豆豆乐】

在开展主题活动《豆豆乐》的初次谈话中,发现孩子们对豆豆已有一定的了解,经验较丰富,涉及了豆豆的颜色、形状、大小以及种子、植物等几个方面。当问到豆豆可以用来做什么?它们会变成什么?,孩子们则难以回答。因此,如何根据幼儿当前的水平帮助幼儿去丰富经验,如何才能发挥幼儿探寻豆豆奥秘的最大能动性与创造性呢?《豆豆乐》这个主题内容复杂、头绪繁多,如果按一个线索发展可能太偏又不利于幼儿整体经验的获得和积累,而且容易掉入传统教育的模式。基于对本班幼儿的分析和思考,我想是否大胆一些,将幼儿分成几个组,一组负责豆豆的种植、观察、记录;一组探究豆豆的特性寻找豆豆的玩法;另一组则收集豆制品和豆制品的制作方法。几个线索同时展开加快探究进程,各组又相互探讨、一起分享自己获得的经验,能相互补充。在这个主题推进的过程中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不仅满足了幼儿的不同需求,调动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更好的发展了幼儿的合作、交流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找准关键“思”突破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上一节好课不容易,一节课要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一节课能有个特色,有个闪光点,能有一种值得借鉴的好做法,就得承认其成功。如我园有一位教师,她上课时总能将活动内容与幼儿熟悉的事物或者本地特色结合起来,让孩子们一下子有了熟悉感和亲切感,自然也就有了参与的兴趣;有的教师特别注意活动中动态资源的生成和利用;也有的教师对合作学习或小组活动有独到的做法……在教学反思中就可以把这些闪光点扼要地记上,写下该活动的特点,以便于日后有重点有选择地采用教法,设计教学程序,做到一课一特色,课课有特色。久而久之,有利于形成一个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反思案例:美术活动――夜晚的树】

在这次活动中我从幼儿已有的经验入手收集了不同环境中夜晚的树的图片,先出示一张图片(可以看见在幽蓝的暗光中有一棵黑色树干、黑色树冠和黑色树叶的树)让幼儿观察,再让幼儿说说夜晚的树都是这样的吗?你看见的夜晚的树是怎样的?一下子打开了幼儿的思维,有的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说出了城市街道上夜晚的树是彩色的;农村老家夜晚的树就是黑黑的一团,看不清树干和树叶;我看见的夜晚的树是一条粗粗的线、、、、、、还有点通过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了一些夜晚的树的形象,比如:夜晚的树像妖怪,有很多手臂;夜晚的树像大灰狼张着大大的嘴巴、、、、、、。然后我再通过课件让幼儿观察各种不同的夜晚的树,更进一步抓住这些树的特征,最后孩子们画出来的夜晚的树让我感到非常惊喜。从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来看,幼儿的能力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弱,还是很有潜力可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相信孩子“能行”,还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三、教研后周密反思拓展 “优教”空间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要让学生持续发展、均衡发展、全面发展就必须博采众长,积极主动的参与各类教研活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求我们在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吸收、内化、迁移,也就是强化反思。

一要找准着眼点

我们要以《纲要》为指针,把新课程理念为反思的着眼点;新课程倡导教学要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从生活实际中选取合适的素材供幼儿学习,使幼儿在活动中体验的生活与实际的生活状态相一致。教师在进行反思时,应该对照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思考自己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做些什么,这样的反思会使得新课程的理念逐步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体现与落实。

二要把握关键点

把已有经验与相关理论作为反思的重要参照;进行教学反思时并不见得只是就问题而谈问题,在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作深入思考时,需要回忆、整合先有的经验,借助相关的理论来分析。使教学反思成为联系以往经验与现有做法的纽带,成为贯通即定理论与实践的中介。

第2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反思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40-01

目前出现的“小学化”倾向是指部分幼儿园将小学的教育理念提前应用于幼儿教育,以应试为目标,导致幼儿的身心发展过于压抑和模式化,不利于其今后的培养。

幼儿教育“小学化”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为了应试而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手段。针对这一点,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幼儿园要认真贯彻原国家教委《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教育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积极推进幼儿教育改革,摆脱‘保姆式’的教育模式,防止‘应试教育’的消极因素向幼儿教育渗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①由此,我们需要综合的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而采取相应策略。

一、在幼儿教育阶段就提倡素质教育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忽略了素质教育的本意。“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②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③由此,幼儿教育应当是以优生学、儿童保健学、儿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学等科学理论为依据,以《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和《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为指导,对学前儿童实行科学的养育与教育,总之,我们需要分别对待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以不同的教育理念做为指导思想。在幼儿的启蒙阶段,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才能更加科学的培养幼儿的身心发育。

二、遵循幼儿的教育规律

任何教育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幼儿教育必须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有顺序和阶段的进行培养的教育。通俗的讲,什么年龄我们传授什么知识,培养相应的习惯。而事实证明,拔苗助长的行为会严重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有可能一时在应试上初显成效,但从长远来讲无疑是极为负面的。也会对孩子将来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压力。

幼儿教育“小学化”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其教育效果必然适得其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从中深刻的反思。

三、树立正确价值观

普遍的民办幼儿教育机构都没有从应试的狭隘思维中走出。实际上也是幼儿教育向教育的庸俗化,幼儿园向幼儿家长或社会的功利取向妥协的结果。为了迎合社会上衡量一所幼儿园好坏错误观念,幼儿教育机构也被迫教幼儿认字,背诗,做算术题,记诵英语单词等。家长中间也存在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错误的思想,一些教育机构便开始了拔苗助长的行为,生搬硬套小学的教育模式和课程。

《规程》是“我国幼儿园管理的重要行政法规,是管理幼儿园的基本依据。”⑤《纲要》“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幼儿园工作规程》制定的指导广大幼儿教师将《规程》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指导性文件。”⑥幼儿园应当认真学习贯彻《规程》和《纲要》,坚持公益性、服务性的办园指导思想,坚持素质教育、准备教育的办园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幼儿教育脱离庸俗化和功利化,防止“小学化”。总而言之,幼儿园应当“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⑦通过“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8}使幼儿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家庭的配合

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幼儿所在家庭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同样极为重要。幼儿家庭“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比较普遍的出现在国内家庭。这种急功近利思想和教育行为,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和倾向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使作用。“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希望家长提高教育能力。”⑨为此,幼儿园和幼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端正自身教育思想和办园方向,也要积极与幼儿家庭沟通。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成长。

注释:

①③⑧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2003]13号.

②⑦⑨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0]20号.

④幼儿教育小学化弊大于利[DB/OL].kc.省略/dispbbs.asp?boardid=23,2006-05-06.

第3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虐童事件;教育管理

2012年,浙江温岭某幼儿园女教师的虐童事件在网上曝光,其他地区的虐童事件也接二连三被爆出,一时间,虐童这个被长期忽视的社会问题,引爆了广泛的社会舆论,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教育部门,都成为了舆论的焦点,虐童事件的发生究竟是谁之过?幼儿园是开展幼儿教育的基地,本应充满纯真与美好,但是频发的幼儿园虐童事件,如何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本应承担着师者责任的幼儿教师,为何将罪恶的黑手伸到孩子身上?如何才能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值得整个社会深思的.

1幼儿园虐童事件的危害性

虐待儿童是幼儿教育的一种极端行为,对于幼儿产生的伤害是巨大的.一方面,在躯体方面.虐待儿童是通过各种形式的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对幼儿的身体产生损伤,包括肢体上的损伤和脏器损伤.另一方面,体现在幼儿的心理伤害.躯体的伤害可能会造成幼儿肉体的疼痛,但是心灵上的影响却是无形的,也是长远的.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打骂、嘲笑、挖苦等等不良的行为,都会对幼儿的人格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有的孩子在受到虐待之后,会形成孤僻、自卑、胆小等不良情绪,甚至会做出一些攻击他人的行为,有些变相体罚不会在幼儿身体表面留下直接的伤痕,但是却对幼儿的内在产生严重影响,甚至造成幼儿心灵的扭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

2幼儿园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幼儿园虐童问题的发生,除了幼儿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偏差以外,还包括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如教育资源的配置、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幼儿教育管理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幼儿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同样拥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也应当受到尊重.但是,很多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出现偏差,认为幼儿不懂事,必须要通过体罚、责打才能让他们养成正确的习惯,因此而导致有些教师在教育行为上失当,产生打骂孩子的现象;另外,也有个别幼儿教师在心理上存在缺陷,对幼儿缺乏爱心,通过打骂幼儿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或者从中获取,这也是导致虐童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

2.2幼儿教育资源的配置不科学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尚未完全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中,加之学前教育本身具有公益性,国家在幼儿园的建设与管理方面能够投入的力量十分有限,尤其是很多民办幼儿园,几乎很少有国家资金的投入,只能依靠民间集资或者地方企业赞助;在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幼儿教师的薪资等方面的投入都较为匮乏,这必然会导致幼儿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幼儿教育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

2.3幼儿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园的孩子正处在不会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克制的阶段,所以幼儿经常会出现打闹、不听话等现象,这也成为很多幼儿教师责罚孩子的理由,动辄打骂,但是很多孩子都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受到幼儿教师打骂时忍气吞声,大多孩子由于受到教师的威胁而不敢将事件的发生告诉家长,所以很多家长都无法在第一事件发现孩子的异常,也会因此而导致虐童问题的恶化.

2.4幼儿教育管理的缺位

通过对虐童事件的总结与观察发现,虐童问题大多发生在民办幼儿园,而这与政府在幼儿教育管理方面的缺位有直接的关系.公立幼儿园在办园条件、教师福利、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有政府足够的投入与管理,但是民办幼儿园需要依靠社会力量进行建设,而且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而且民办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准入门槛很低,甚至没有专业的幼儿教师资格也可以从事教育活动,所以幼儿教育的开展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虐童问题也常常被忽略.

2.5缺乏法律的有效干预

浙江温岭虐童事件在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以“寻衅滋事罪”将当事女教师处以刑事拘留,22天后被无罪释放,面对判罚结果,社会公众存在巨大疑问,为何如此恶劣的行为却不用当事人承担刑事责任,这也反映出我国在幼儿教育法律法规建设方面的缺陷.从当前的法律体系来看,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或者涉及到幼儿园虐童应该如何判罚,所以只能根据现有法律体系中的虐待罪、故意伤害罪等法律法规进行判处,但是有没有达到一定的危害程度,没有严重侵害社会秩序或者国家利益,所以缺乏具有说服力的法律依据对当事人进行判罚.

3加强幼儿教育管理、消除虐童现象的反思与建议

幼儿教育是一项具有公益性特征的教育事业,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并且保证每个适龄儿童都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针对虐童问题的发生,也同样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努力,从多个方面着手,构建完善的幼儿教育管理制度,创造安全、可靠的幼儿教育环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加快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进程

从本质上来说,学前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而享受学前教育是每个适龄儿童的权利,也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从当前来看,虐童事件的发生集中在民办幼儿机构,如果不能对民办和私立的幼儿教育机构进行全面,不仅会导致虐童现象的恶化,更会偏离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律.因此,需要加快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的进程,不断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资.首先,在公办幼儿园的规模方面需要不断扩大,并且明确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和限制条件,彻底解决适龄儿童入园难的问题;其次,提高幼儿教师的入园门槛,尤其是注重对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考核,为幼儿教师提供更好的薪资和福利待遇,提高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尊重和认可程度,从根本上加强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杜绝虐童事件的发生.

3.2加强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

教师是幼儿教育的根本,如果幼儿教师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懂得关爱幼儿、尊重幼儿,就无法保证幼儿教育的有效开展,虐童事件的发生也无法避免.因此,要注重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与强化,为人师表,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幼儿教育,充分尊重并且理解幼儿的一切语言和行为,在人格上坚持与幼儿平等的地位;其次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为幼儿进行知识、礼仪以及艺术等方面的素养培养,而且幼儿教师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拥有丰富的胸怀,才能以和蔼的态度去应付幼儿的哭笑和打闹;最后,幼儿教师要会欣赏,学会欣赏幼儿的纯真,可以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融入到幼儿的心灵世界中,这种正面情绪的影响下,自然呈现出和谐、温馨的教育氛围,自然可以遏制虐童事件的发生.

3.3着重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是引发虐童事件的一个重要诱因,所以需要着重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更多关注.一方面,作为幼儿教师要时刻懂得加强自我心理保健,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健康的心理状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面对幼儿的哭笑和打闹也可以平常心待之;另一方面,幼儿园方面也需要加强对幼儿教育环境的改善,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并且为幼儿教师创造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使幼儿教师充分了解到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幼儿教育活动开展产生的重要影响,也可以定期开设心理辅导讲座,帮助幼儿教师解决心理上存在的疑问和困惑,消除他们的顾虑,可以保证幼儿教育活动的健康开展.

3.4促进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虐童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仅反映了幼儿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更折射出社会对于幼儿教师的忽略,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体系做保障,使得虐童事件一再发生,却无法对当事人作出合理的判罚.对此,必须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可以借鉴日本、美国等在儿童保护方面立法相对较为完善的国家,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对虐儿行为的判定标准进行严格划分,制定符合中国特色的儿童保护法、防止儿童虐待的处理办法以及针对虐待儿童做出的判罚标准等等,对虐童的幼儿教师进行严厉处罚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幼儿教师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清楚认知虐待儿童的边界,从而在思想上杜绝伤害儿童念头的产生.

3.5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

要从根本上杜绝虐童案件的发生,除了政府部门的努力意外,还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而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香港地区有80%的儿童保护工作是由社会力量完成的,而且社会力量与政府之间建立了商业合作关系,政府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合适的社会组织,并且赋予其保护儿童的权利和义务,通过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可以促进幼儿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另外,也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着重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自卫、求助的方法,可以减轻伤害,为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争取更多有利的时间.总之,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掌握基础的知识和节能,更重要的是为幼儿的人格培养奠定基础,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才能在未来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成长为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虐童行为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对孩子的躯体和心灵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尤其是对幼儿的性格、情感等方面都会产生永久性的伤害,因此必须要重视虐童问题,通过政府部门、教育部门以及幼儿家庭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安全感的教育环境,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作者:高桐江 单位:绥化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慧琴.我国幼儿园教师职业伦理制度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张起志,张淑满.透过虐童悲剧反思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J].山东教育,2013(05).

〔3〕于涛.我国幼儿园教师资格政策的内容分析[D].西南大学,2013.

〔4〕崔婧.对当前幼儿教师道德失范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4.

〔5〕冯宝安.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3.

〔6〕“虐童”事件频出折射当前教育制度严重弊端[H].21世纪,2012-11-15.

第4篇

一、案例背景

“什么是研究?年轻教师能进行研究吗?我们应该怎样去研究?”这是一次园本教研活动中大家共同研讨的话题。

二、事件阐述

针对教师们提出的问题和困惑,我出了一幅命题画:“你所认为的研究是什么?它需要我们准备什么研究工具?”十五分钟后每一位教师针对自己的答卷开始了交流:王老师在作品描述中把研究比喻成一片未成型的森林,自己和教师们则是一片片刚刚或尚未出土的嫩芽,它们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才能成才、成林;石老师则把研究比喻成一条看不到终点的路途,在这条路上有人在步行、骑车或开车。她说:“在研究的这条路上,为什么有人快有人慢,关键是看选择什么样的工具,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我们需要的是运用这些工具的方法。”教师们对专业成长的渴望和认识在一幅幅作品中油然而生。

我的视觉和听觉在教师们研讨交流声中变得有些模糊,有一种心灵的感动,我在考虑一个问题:“作为幼儿园能为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些什么?”经过短暂的思考,谈出我的看法:“我们每个教师只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都可以成为一个研究者。研究的确像一条路,在这个旅程中,我们必须掌握必备的工具和能力,才可能去驾驭研究的方向;要想成为研究型教师,需要我们一边行动一边研究,行动研究法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而适合的反思性教学方式。”

整个教研活动气氛轻松,采用“问题绘图――自我阐述――在智慧谈话中找到研究的工具”这种形式,明确了教师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三、分析与反思

1.背景分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从理念的确立到实践的运用,最终都将转化为对教师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教师行动研究作为教师专业成长重要途径被提到重要的位置。

2.原因分析。教师对研究的困惑是来自于: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与现实发展教师专业素质之间的矛盾,教师现有的教学研究水平与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差距。基于现实与理想的落差,教师对研究的渴望油然而生。

3.反思。通过这一次教研活动,不难看出当前教师们普遍存在问题。反思这个过程,我们在询问自己:“研究对教师的挑战有多大?困境到底应该怎样走出来?”经过认真思索,找到我们通往“研究大门”的金钥匙――学习。深入的自主性学习将是我们迈向研究型教师的基石。

四、解决措施

1.为教师创设良好的研究环境,激发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通过园本教研、教学观摩交流、研究课题等不同形式,不断发现并帮助教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促进不同专业层次教师的成长。

2.让学习当作自然而然的事情,成为一种习惯。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交流和展现自我专业的平台,让学习自然而然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3.通过学习让教师拥有、掌握和灵活运用观察法、教育日志、档案袋记录法等研究的专业工具,让它们成为教师在行动研究中之旅中攀登顶峰的重要方法。

第5篇

[关键词]蒙台梭利教育法;环境系统理论;有准备的环境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4-0015-04

谈到蒙台梭利教育,我们习惯将关注点放在教具的操作、教学方法的运用或课程的设置上,而事实上创设“有准备的环境”也是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环境系统就好比是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骨架与基石。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我们的教育体系的最根本特征是对环境的强调。”蒙台梭利对环境系统的理论阐述散见于她的著作之中。

蒙台梭利认为,旧教育和新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同。要改变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旧教育的弊端,我们必须从改造教育环境开始。旧教育只有教师和儿童两个要素。而新教育则包含了教师、儿童和环境三个要素。在新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和儿童都要与环境产生密切联系。环境对促进儿童的专心致志、遵守纪律、独立自主等品质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成长不是外界所能给予的,而是其内部潜在的生命发展的结果。教育的力量是有限的,有限的教育力量需要通过环境来发挥作用。也就是说,环境虽然不能直接创造生命。但它是生命现象的第二因素,可以阻碍或促进生命的发展。蒙台梭利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交互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1)儿童的“精神胚胎”与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着交换关系,儿童在内在生命力的驱使下不断从环境中吸收信息并将其具体化,促进自身不断发展。(2)儿童不断适应周围环境,被迫与环境达成某种妥协,环境特征也就成为儿童本性的一部分。对儿童来说,适应环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发展内容。如果儿童在这方面失败,他将来会面临严峻的社会适应问题。

蒙台梭利强调,环境既可能促进儿童的发展,也可能阻碍儿童的发展。早期的环境经验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能够生活在一个不受拘束的环境中,即在一个能够充分满足儿童的内在需要、与儿童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成长,儿童的精神生命就能得到迅速发展。但事实上儿童是生活在成人占据支配地位的环境中的,这种环境对儿童来说是不适宜的,经常会阻碍儿童精神生命的成长。所以,幼教工作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能够发挥其自然力量的环境,即“有准备的环境”。笔者认为蒙台梭利强调的“有准备的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部分容,家庭环境、活动室环境和自然环境等物质环境要素以及家长、教师、同伴和社会文化等人文环境要素均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的核心在于教师致力于观察并发现儿童发展的内在动力,提供适宜的环境来满足每个儿童的不同需要。但是,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人们盲目地追求蒙台梭利教育的功利化效果,过多地照搬蒙台梭利教育的形式,却忽视了蒙台梭利教育的真正内在价值。我国幼教工作者在认识与运用蒙台梭利环境系统理论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一、过于关注活动室环境和教具的准备

在引进蒙台梭利教育模式时,许多学前教育机构错误地认为,只要购买了一整套昂贵的蒙台梭利教具,建立起完备的蒙台梭利活动室,就具备了开展蒙台梭利教育的环境条件。因此,这些学前教育机构投入大量的财力、精力,把实施蒙台梭利教育的重点放在了活动室环境和教具的准备上。另外,作为蒙台梭利活动室设备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蒙台梭利教具名目繁多,精巧而富于变化,往往同一种教具包含不同的刺激等级,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为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提供不同的探索机会。于是,一些蒙台梭利教师培训机构把教具操作的技能技巧作为教师培训的重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误导了一些教师把蒙台梭利教育仅看作一种教学方法,过于强调蒙台梭利教具的准备,认为只要教具齐全,按部就班地向儿童展示教具操作,教会儿童各种教具操作,就是实施蒙台梭利教育了。这种做法把教具与儿童周围的环境割裂开来,使教具脱离儿童的生活,沦为缺乏变化、机械而又形式化的教师教学工具和儿童学习工具。儿童被教具束缚,他们无法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无法与他人互动,其社会性发展也受到影响。

蒙台梭利教具是蒙台梭利环境系统理论物化的结晶。蒙台梭利发现,工作是人的一种天赋能力,儿童不仅可以通过不断工作进行创造,满足自我的工作需要,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而且还能通过工作来完善周围的环境。儿童工作时需要一定的材料,蒙台梭利教具正是基于此而产生的。所以说,蒙台梭利教具不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儿童工作的材料,“不存在通过这套教具教给孩子大小尺寸知识的问题,目的也不是要让孩子知道如何不出错地使用这套教材圆满地完成这个练习”。教具的真正教育意义在于让儿童学会自我教育,学习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最终促进儿童的内在自我建设和心理发展。

由此看来,教具不能孤立存在,它应存在于环境之中,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与环境中其他要素共同作用于儿童。只有这样,借助教具,儿童才能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忽视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准备

过多地关注活动室环境的准备,还容易导致另一种倾向,就是忽视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准备,无形中割裂了各个环境系统之间的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家长。一些家长误以为蒙台梭利教育只能在蒙台梭利幼儿园或蒙台梭利活动室内进行,他们在为孩子选择蒙台梭利幼儿园时会过分看重幼儿园的硬件条件,容易忽视自身为孩子创设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忽视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准备的直接后果是一些教师和家长发现儿童在蒙台梭利活动室里能自然地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常常处于独立自主、安静专注的工作状态。但是一旦脱离蒙台梭利活动室的环境,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就很难得到保持。换句话说,这些教师和家长发现似乎只有在蒙台梭利活动室中蒙台梭利教育才能产生效果,这实在让人费解。

实际上,蒙台梭利从不孤立地看待儿童身处的教育环境,她坚持认为,“如果科学教育学不能影响新一代成长的社会环境,那么,它寻找改良新一代教育的努力也是徒劳”。她认为教育有双重目的,不仅要帮助儿童个体自然地发展,形成健全的人

格,还要培养儿童适应周围环境,使其成为一个能真正适应社会生活的人,从而实现对社会的改造。

在教育过程中与儿童关系最密切的社会环境是家庭环境,因此,蒙台梭利主张把家庭环境的准备放在首位,从儿童一出生起就重视家庭环境的创设。蒙台梭利坚信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目标相一致。她在建设“儿童之家”时对贫民区儿童的家庭环境进行了一系列改造,从而改变了贫民区儿童入学前的教育落后状况。即便是在蒙台梭利活动室里,很多蒙台梭利教具的操作原理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联系也非常紧密。蒙台梭利教学法三大领域之一的日常生活练习就被称为蒙台梭利将活动室环境与家庭环境完美融合的典范。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不仅肉体生命的发展需要从大自然中吸取力量,精神生命也需要与天地万物接触,以便从大自然中获得身心发展的养分。所以说,自然环境的准备是教育者的重要工作之一,让儿童在室外、公园里自由成长,可以有效提高教育质量。蒙台梭利幼儿园有必要配备一个带花园的宽阔操场,让儿童自由出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综上所述,活动室环境、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均是儿童发展必需的环境,它们相互联系,各自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蒙台梭利教师在精心准备活动室环境的同时,也要去关心儿童的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延伸到儿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让儿童体会到蒙台梭利教育的延展性和连贯性。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城市儿童接触大自然的天性需要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身为蒙台梭利教师,我们必须为儿童接触大自然创造条件,保证他们有时间、空间去欣赏和感受大自然的秩序、和谐之美,从而掌握各种自然规律。这对儿童的健康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三、忽视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准备

人们常常从“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去解读蒙台梭利教育环境的层次或结构,这样做容易忽视蒙台梭利教育对人际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强调。

蒙台梭利指出,个体的生活是与他人紧密联系的,儿童的成长需要特殊的人文环境,这种人文环境要充满爱的温暖,有着丰富的精神营养。正是教师、家长、同伴等组成的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促成了家庭环境、活动室环境、自然环境等对儿童发展的内化。

儿童与成人之间往往会发生冲突,这种冲突主要由成人对儿童的强制引起。要消除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冲突,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成人有必要调整自己在儿童世界中的定位,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家长不仅应该关注儿童身体发育的需要,更应该关心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不仅要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合其身体发展的家庭环境,更应该营造一种使儿童感到安全温馨的精神氛围,以此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而对于教师来说,他们应该成为儿童世界的保护者和管理者。教师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去了解儿童的需要。促进儿童的发展。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教师应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引导儿童去自主活动。教师应该振奋和鼓舞所有儿童,不去打扰和中断儿童的活动,以免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在儿童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为儿童提供适宜的帮助和指导。

蒙台梭利不仅看到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她还充分肯定了儿童社会的独特价值。她认为,儿童需要来自同伴的友谊。不同年龄的儿童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心理相通性,了解各自的心理秉性,会产生一种互补的情感;他们尊重各自的价值,具有同情心,会渐渐形成互相保护的气氛,进而产生集体归属感。蒙台梭利把这种受无意识力量引导和受社会精神鼓舞的儿童之间彼此需要的现象称为儿童的社会内聚力,并指出成人应该努力保护儿童之间的亲密关系。

同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天生就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能力。社会文化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对儿童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蒙台梭利强调,儿童还只是胚胎时就会受到妊娠期母亲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即便是婴儿,我们也要为他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从而避免儿童因为缺乏心灵营养而引起倦怠。

所以说,作为蒙台梭利教育者,我们要为儿童创设一个人际关系和谐的环境,它是儿童与父母、教师、同伴之间对话、互动及共同成长的平台;我们还要为儿童准备一个蕴含丰富文化的环境,儿童可以直接从环境中吸收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信息,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忽视儿童在环境中的主动性

在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人们常常认为教育环境是教师精心准备和预先设计好的,而儿童只是被动的参与者,儿童只有选择教具和时间的自由,而在教具的操作方法和规则制订上没有自由,必须按照固定的方法和步骤来反复练习和摆弄教具。因此不利于儿童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其实是对蒙台梭利环境系统理论的误解。

蒙台梭利曾经激烈批评过人们对儿童主动性的无视,她认为“儿童的真正的建设性能力,即能动性,几千年来一直被忽视”。蒙台梭利指出,成人总以为儿童容易被具有强烈刺激的环境所吸引,其实这些环境只会引起儿童的短暂注意,儿童反而会全神贯注地去凝视那些成人认为毫无意义的事物,所以成人要探索儿童的环境秘密,发现深埋在儿童精神世界中的宝藏,为儿童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环境,而不是想当然地从成人角度出发为儿童准备环境。

如何探索儿童的环境秘密?蒙台梭利从法布尔对昆虫的观察研究方法中得到启发。认为儿童教育也应该仿效这种自然方法,将儿童置于合适的环境中,任其在自然环境中自由活动。教师要像科学家一样耐心地对儿童进行观察,不去干涉儿童生活的自然方式,直到儿童自由展现出自己的特性。

蒙台梭利发现儿童对周围环境很感兴趣。儿童常常以一种敏锐和热情的方式去主动观察周围环境的特征。这不仅是儿童的一种情绪反应,还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养分和动力。除此之外,儿童还能主动创设环境。蒙台梭利在日常生活练习中设置了“照顾环境”的内容,让儿童学习做家务,学习照顾动植物,从而学会生活自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逐渐适应社会生活。

由此可见,成人为儿童准备儿童需要的环境,最终目的是为了促使儿童成为独立自主的“环境主人”。因此,成人必须等待儿童对周围环境的自发探究,使他们体会到每一次新发现的快乐,从而鼓舞他们以后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更多新的体验,逐渐成长为环境的主人。

五、忽视环境的阻碍作用

第6篇

关键词 幼儿师范生 师德 反思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5.034

当下,我国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如何帮助幼儿教师提高职业道德以适应幼儿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我国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迫切任务。幼儿师范学校则是培养幼儿教师的主要机构,如何完成对幼儿园教师的师德教育和把在校学生培养成具有合格教师职业道德的明日之师,就成了幼儿师范学校的首要职责,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深入分析师德教育中的现存问题。

1在重视中被忽视,公共幼儿教育资源匮乏

学前教育是人生智慧和素|起步的基石,但是因为它目前还不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一员,因此各级政府在经费的投入上有限,重视程度远远小于义务教育阶段,加之一些地方幼师队伍整体素质比较低,幼儿教师在准入制度,入园的管理制度,培训和考核制度上漏洞百出,所以幼儿教育一个本该受到重视领域却遭受忽视。有数据表明:在我国有超过3600万的幼儿数量,随着2016年我国计划生育二胎政策的放开,这一数量将逐年递增,但是中国目前师范类院校学前教育的学生不到幼儿数量的四分之一,虽然有的学校加大了对学前专业学生的教育数量,但学前专业学生的毕业流失性巨大,很多毕业生转而从事其他工作,并没有从事幼儿教育,导致幼教人才缺口巨大。通过近几年的虐童案例可以看出,虐童事件大多集中在民办幼儿园和一些无证的“黑幼儿园”。随着各地二胎政策的放开,这种状态还将持续很长时间。探究幼儿园存在的问题,除了人口增多、城市化带来的非户籍人口递增等原因外,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政府职能缺位,造成了当前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极度缺乏。长期以来,我国幼教的经费都没有独立的预算开支,和中小学仍然混为一谈,同时占据的比例也是极低,仅仅达到1.6%左右,而且由于学前教育的责任不明确,使得学前教育的财政经费得不到保障,这也导致了很多私立幼儿园费用不菲,各种“天价幼儿园”遍地开花。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比如法国和丹麦则分别达到11.1%和10.6%。

城乡差距是我国幼教资源不平衡的又一表现,城市幼儿教育普遍教育水平高、资源丰富,同时学费昂贵;农村幼儿教育私立幼儿园居多,师资力量得不到保证,两者出现了两极分化。同时,进城务工子女增多,对幼儿教育的需求增多,但由于户口等问题导致“黑幼儿园”不断滋生。这些幼儿园大多没有获得政府许可、教师水平不高,但学费便宜,国家和政府疏于监管,问题频出。与此同时,幼儿教师对职业的选择不稳定性比较大,私立幼儿园尤为严重,这对幼儿教育来说也是一大问题。

从根本上讲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植,加大对公办幼儿园建设的投入;对于民办幼儿园,一定要加强监管和适当的资金扶持,改善其办学条件,提高教师水平。如果教育资源长期得不到均衡,行政监管又缺位,缺乏教育公平的幼教体制内就会出现虐童行为。

2幼儿师范生师德教育不受重视,大多为职后再培训

2.1幼师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认识不到位

《幼儿园专业标准》在2011年底开始颁布实行,距今已有6年的时间,《专业标准》相当于学前专业的学生入职前的教科书,在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如何日渐成为一名未来优秀的幼儿园教师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但是,某些幼儿师范生却对《专业标准》置若罔闻,认为师德的教育理论根本不用坐下来学习,入职后只要不殴打虐待学生就能够完全胜任幼儿教师的工作,甚至很多学生进入师范学校并非自己的意愿,因为对自身专业的认知度不够,有的幼师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比较肤浅,同时因为幼教市场的火爆,幼儿教师资源的短缺,很多学生还在实习阶段就进入到了幼儿园担任幼儿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的匮乏和不完善,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不足,很多缺乏科学的指导,往往会做出违背师德的事情。

很多师范院校,特别是一些有学前教育师范学生的系部,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过于重技能,轻师德,受就业市场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幼儿师范生时,将学生才艺的展示放在第一位,至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在校行为表现则仅仅依靠学生和院系的介绍,以偏概全,流于形式,这种就业导向的直接后果使得很多师范类院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代替了师德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代替了职业道德教育,把对学前学生真正的职业道德教育推向了入职后。有些院校虽然在校期间开设师德课程,但过于重理论轻实践,只是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案例或者书面理论来学习师德,很难让学生身体力行。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校期间给学生多次实习见习的机会,让其通过观察教师的师德行为并学习和反思,才能将师德真正内化于心。

2.3幼儿园教师师德建设缺位,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不够重视

一直以来,教师这支队伍中的一部分人职业道德不完善导致各种违背职业道德良心的事情日常发生。这主要因为某些地方对幼儿教师准入制度建立不规范,没有制定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用人方案。有的幼儿园在招聘教师时往往把学生的才艺放在首位,只要会弹会唱就认为其具备了一名幼儿教师的基本规范,却不知对孩子而言,幼儿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幼儿教师对孩子一言一行的引领才是最为关键的。有些幼儿园在幼儿师范生入职后,建立各种各样的考评奖惩制度,以便进一步对幼师的职业行为进行激励,但是在设定制度上仍然以专业化弱化了师德的建设,仅仅以学生的专业水平作为衡量一名幼儿教师爱不爱岗的关键,客观上提供了不良现象继续存在的土壤。所以,笔者认为幼师师德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应该选在深化教育改革上,建立健全一支高素质的幼师队伍,应把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贯穿其中并且常抓不懈。幼儿教师的言行不仅代表着自己和所工作的幼儿园,也代表着其毕业的师范院校,还代表着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发展传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因此国家和社会应该建立一套完备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制度,真正在选择幼儿师范生时就擦亮眼睛,把不具备幼儿园教师资格的学生排斥下来,从源头上把好职业道德关。

3我国法律的缺失

目前,我国法律还没有“虐童罪”,刑法中已有的虐待罪仅仅局限于虐待家庭成员,且量刑一般不超过两年,虽然在宪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提到了禁止虐待儿童,但是大多是倡导性的,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广大关注,警示度不够。

众所周知,《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利器。但是,该部法律却只是笼统的表述概括为,“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可以说,这样的规定原则性大于操作性,而实用性也是大打折扣。反观大量虐童事件,其都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但却很难将虐童行为嵌入该法的框架中。

肯定的说,儿童的生存环境和现状可以折射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是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准。当前,亟需加大立法力度,增设“虐童罪”,并尽快弥补法律方面的空白和短板,建立起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一整套有效体系,给未成年人成长创造一个安全、健康、有序的环境。我国应着力制定出一系列保护儿童的相关法律法规。将虐童罪的罪名尽快写入我国的刑法,用法律的威严和强制力来保护儿童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针对幼儿师范生的师德意识现状,笔者认为学校应当首先采取强有力的举措,从源头上来帮助在校幼儿师范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3.1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师德教育贯穿其整个学习阶段,常抓不懈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应该进行改革,从学生刚入校就应该开设《幼儿教师师德常识》课程,让学生一开始就认清所学专业,提高其未来职业的认同度,二年级应当开设《教师礼仪》课程,让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坚定教师的信念,能够在未来坚守这一职业,三年级毕业前应该开设《专业标准解读》和相关的法律课程,例如《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让学生不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要有相应的法制意识。在教学中,也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应结合大量正反两方面的师德典型案例,让学生真正感悟师德教育的内涵,真正内化于心,内化在行动上。

3.2重视教育实践,历练师德品质

在对幼儿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的培养上,仅仅依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要落实在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对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最好的实践是见习和实习,幼儿师范生只有真正去参加幼儿园的实践活动,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幼儿教师工作的苦与乐,在实践中也能够从其他教师身上学到他们的闪光点,如何在日常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将一个个孩子为珍宝,才能真正从行动上日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第7篇

关键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学案例;反思

养成教育是指在学习、生活、劳动等教育中,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定型,从小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能更好地为幼儿全面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因为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人生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是人生教育的基础。幼儿教育是人生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点。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明在我们幼儿园的实践工作中,对幼儿的教育而言,须注重孩子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的思想早在古代就有,如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就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可以说养成教育是幼儿学会做人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针对养成教育谈谈我肤浅的看法:

一、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文明礼仪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幼儿年龄小,做事缺乏持久性,为使文明礼仪教育成果转化为幼儿自觉的行为,教师和家长必须密切配合,把文明礼仪教育贯穿于幼儿谈话、游戏、入园、离园、吃饭等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并注重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一是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我们把幼儿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幼儿园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幼儿的个人卫生习惯教育、集体生活环境卫生教育、公共卫生规范教育等方面,都有着具体的要求。如,让幼儿勤洗手、不乱扔东西等,并将每周卫生检查作为文明班级评比的内容之一,以督促幼儿注重卫生习惯的养成。二是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幼儿的生活习惯教育主要包括睡眠、进餐、独立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教育。针对幼儿进餐和午睡习惯较差的问题,如,吃饭时不专心、挑食,睡觉时影响他人等,教师则适时地予以提醒并对其提出明确的要求。如,睡觉时不影响他人、进餐时不讲话、遵守活动规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三是遵守集体规范的养成教育。幼儿园是集体性教育组织,幼儿在集体生活、学习环境中能否自觉遵守集体规范,是能否养成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前提。为此,我们对幼儿积极进行遵守集体规范的教育,使其能够自觉地按照集体规范约束自己,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规范之下。如,积极参加值日生活动,出操时能自觉迅速地排队,进出教室、上下楼梯时不大声喧哗等。四是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幼儿期是养成文明礼貌习惯的最佳时机。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其培养内容应包括:说文明语言、待人接物要彬彬有礼、大人说话不打岔、要与人为善等。文明礼貌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常规训练,持之以恒

二、重视在活动中的养成教育

不同的活动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不同的功能,我将不同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全面养成。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基本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诸如平等交往意识、角色意识、合作能力、规则意识等。有意识的挖掘活动中每一个环节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将教育要求渗透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的自主行为。例如,幼儿在“客人来我家”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就是让幼儿做到客人来了要有礼貌,为客人沏茶,陪小客人玩自己心爱的玩具。通过这些内容让孩子了解同伴的喜好,感受到分享的快乐,提高了自我服务和为同伴服务的能力。又如,在本学期的春游活动中,我带领幼儿去自来水公司广场。我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去时走路队要走整齐,到了广场后不大声喧哗,爱护公共场所卫生等,让孩子学会在公共场合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运用教学案例强化养成教育

第8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幼儿教育,对父母,对家庭,是最大的问题。为人父母只要是正常人格的父母第一是希望子女健康,第二是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成人,健康虽然与家庭的环境、卫生条件、身体素质有关,我们一般把他作为自然因素来考量,不作为教育问题。因此,与人为因素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教育,家庭教育方法、教育观念、教育活动则成为父母的迫切、重要、持久伴随孩子成长的具有现实性、长远性、渐进性的问题。孩子的教育本来不是问题,但是现在由于孩子少了、物质生活条件高了,父母忙碌了、社会竞争加大了,导致了我们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很多家庭教育走进了误区。

一、摄取太多的知识无助于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孩子知识丰富的惊人,幼儿班的学生,知识量超过20年前小学生的水平,他们会背唐诗、会跳舞、会珠心算,认很多的字,甚至还会外语,会说大人的话,懂很多知识。这本身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社会各种盈利教育的炒作,是父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攀比心理,导致的教育扭曲。

幼儿教育重要的是让孩子感知世界、感知自然,并不是让他理性认识世界。如果让孩子过早承担学知识的义务,就会拔苗助长,反不如让孩子有一个轻松、快乐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背唐诗只是学习语言的一个方法绝不是让他学知识、不是让他提高记忆力,不是背得越多越好,让幼儿逐步的数数、计算只是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应控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我们不是要求他算的比大人还快,如果把珠心算看作一种算数游戏,让儿童去玩、去感知还可以,如果当成任务、学问,就是与科学的教育背道而驰了。

二、亲近自然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法

让孩子亲近自然是促进孩子智力发育的最简单方法。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是孩子认知世界的最好途径,现在的儿童有非常多的玩具,各式各样,从芭比娃娃、布袋熊、各种车模、动物模型、各种的电子玩具,各种电子版的读物、动画片,还有各种游乐场、蹦蹦床、他们面临多彩的游乐世界,却很少去野外堆沙、挖沙、无法见到真正的鸡、猪、狗、鸭、鹅、马、驴,很少见到田地、庄稼、河流、小溪、山坡、树林、泥泞的道路、炊烟、甚至各种昆虫。很少一个人用小手到田地里玩土、到小河边玩水、很难像一个小动物一样自由自在的在大自然里享受阳光、雨露感受大自然的阴晴冷暖,他们无法使自己的身与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三、为孩子驱赶孤独,是父母的要务

由于现在的社会压力很大,工作繁忙、应酬又多,闲下来还得去饮酒、抓紧时间还要去打牌。陪孩子玩却不是件容易的事。现在的年轻人多数属于好玩一族。为了安慰孩子,只好给他们买更多的玩具,把孩子丢给老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成了带孩子的主力军。农村种田的都是50岁以上的,城市带孩子的多是60岁以上的,是目前社会的怪现象。孩子同样需要交流,需要伙伴,需要父母陪伴。父母的陪伴让儿童有安全感、温馨感,对孩子的性格塑造更有帮助,一项调查表明,留守儿童的犯罪率会明显超过在父母身边长的大的人。再多的玩具也比不上父母的陪伴。尤其是父亲更应该多带孩子,国外有研究证明,父亲的亲历亲为更有益于孩子成长,妈妈感情细腻,性情温和,爸爸则显示出勇敢,坚毅,强悍,意志坚定等男性特征,父亲以更大的生命激情给孩子带来正面影响。但是,由于男性承担的家庭收入任务重、社会活动多,父亲往往忽视陪伴、教育子女的义务。父母都参与的家庭教育才是完美的,近年来幼儿园已引进男教师,男性与女性的互补更增加了教育的圆满度。

四、鼓励了孩子,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中国的父母有个特点对自己孩子的满意度是最差的,比国外的家长满意度差很多。例如:当孩子兴匆匆的拿着图画到妈妈面前:怎么这么脏,看别人画得多干净!孩子有兴趣唱歌了:你声音怎么这么小,不会大一点,就是没胆量!遇到熟人:快叫,快叫!你这孩子就是不叫人!等等,这种例子屡见不鲜。

其实,孩子很需要表扬。表扬会给孩子以勇气和动力,同时也是一种暗示,千万不要说孩子笨蛋、笨、胆小,这会使他丧失信心。长此以往他就会真认为自己笨自己胆小。实际上如果没有智力缺陷,人的智商差不多,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该重视孩子的进步、看重孩子的优点、做到适时、恰到好处的鼓励孩子。让孩子充满自信、充满动力。

五、用爱心教育孩子,让孩子充满爱心

第9篇

关键词: 聋哑家庭 幼儿 教育实践 教育反思

聋哑家庭,顾名思义就是无声世界的家庭。从这样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就是聋哑家庭的幼儿。

上学期我们小班来了一位特殊儿童,叫俞响著,他的爸爸、妈妈都是聋哑人,可想而知,从小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他只会手势交流,连妈妈都不会叫。记得报名那天,面对这样一个不会说话的孩子,是我二十年从教生涯中从未碰到过的,于是在纸条上我写下了一句话:“建议家长把孩子送去诸暨市聋哑学校。”我本想把他给辞了,可由于他父母的苦苦哀求,就像溺水人抓住一根救命草一样,“亲爱的老师,我们没有能力上市级学校,帮帮我们的孩子吧,谢谢你们了……”看着孩子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再看看父母无能为力又抱着一丝丝希望的神情,我和其他老师都心酸了,“那就试试看吧,我们会尽力的”。我写好纸条递了过去,当响著的父母接过纸条时,不停点头,并用双手做“谢谢”的手势,就差跪下来了。

开学第一天,他哭闹着,碰都不要我们碰,再怎么哄他,他都无动于衷,我想这下完了。每个老师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怎么办?怎么办?”可就在这哭闹声中,我突然感觉他的哭声跟正常孩子发出的声音是一模一样的,不像聋哑儿童发出的那种带有一丝恐怖感,我突然眼前一亮:“有救了,”我跟其他老师说:“只要我们耐心引导他,不管他听不听得懂,多跟他说说话,多给他一份爱,他肯定行的。”并且告诉其他小朋友,不能歧视他,一起努力帮助响著开口说话。从此以后,每位老师都轮流开导他,帮助他发简单的音,小朋友们主动拿着玩具和他玩。教学活动中发现响著很喜欢音乐课,只要音乐声响拍手唱歌的时候,他也手舞足蹈“哇哇哇”地叫。两个月过去了,终于听到响著开口说话了,他会说“一、二、五、八”等数字,会唱简单歌曲结尾部分的歌词,到现在他还会在老师分好午饭后连贯地说“谢谢老师,大家请用”等日常用语。全园师生都为他的进步高兴。

一次食堂人员跟我说:“寿老师,外面的人都说要使这哑巴开口说话,这幼儿园的老师功劳可不小啊,你们真了不起”。一句赞扬的话,老师心里真的甜滋滋的,付出再多也值了。

就在前天晚上,响著的爸爸发来一条短信,上面写道:“寿老师,您好!我从我孩子的日常表现上能看出,我的孩子真的和我们不一样,太感谢你们了,辛苦了,老师!”简简单单几句话,使我激动得热泪盈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响著会说话了,面对这样特殊家庭的孩子,我们还做得不够好,我觉得我们可以这样做:

一、入园前

1.明确聋哑家庭孩子的健康状况。

必须通过医学鉴定该孩子的健康状况,重点分清孩子不会说话是先天遗传因素还是后天环境因素。如前者就必须把孩子送到特殊教育机构学习,否则会延误孩子学习时机。

2.落实好家访,进行书面沟通。

入学前要切实进行家访,与孩子父母进行书面沟通,了解孩子的日常活动情况和兴趣爱好,以及周边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二、入园后

1.以信心满满代替消极倦怠。教师应该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家长的合作,进行个别化引导,让孩子发生奇妙的变化。因此,阳光面对是制胜的关键。教师的消极倦怠会影响孩子的教育。

2.坚持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不体罚,不讽刺,不奚落,不责备,让孩子始终拥有自尊和自信。

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观察孩子,根据孩子的情况适时调整对策,灵活处理,有效跟进。利用可利用的力量,一起帮助孩子进步,如家长的力量、同伴的力量、社会的力量等。

4.陪着孩子慢慢走。孩子的转变是需要时间的,有的几个星期,有的长达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我们要协同家长和其他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和要求保持一致,始终耐心与孩子一起,陪着孩子慢慢地走,直至孩子改变。

“世间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让我想起影片《地球上的星星》中的伊桑,从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男孩到神情呆滞的他,再到重拾自信找回自我,期间经历得太多太多。一个曾经在幼时获奖的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有极强的绘画天赋。然而伊桑并不是个普通的孩子,天生具有阅读障碍,缺乏流畅的思考能力,对距离、大小等缺乏判断能力,常人能做的事情,他却做不到。父亲的呵斥、打骂,同学的讥讽、嘲笑,老师的另眼相看,当他漫无目的地走在大街上,仰望天空时――“我多想变成一只小鸟,能在天空自由飞翔”,我潸然泪下,这就是他的心声。可没有一个人能理解、懂得伊桑的内心世界,最后连一如既往爱他、关心他的妈妈也阻挡不了被学校开除,送到寄宿学校的命运。看着爸爸、妈妈和哥哥坐的车子渐渐离他远去时,那双模糊的、无助的眼睛透露出绝望的神情,他开始变得沉默不语,把自己孤立起来,不再对任何事情感兴趣,甚至有想自杀的念头。直至美术老师尼库巴的出现,他从伊桑的家庭环境入手,又了解了伊桑小时候的作品和现在写作的情况,最终发现了根源。为了唤起伊桑的自信心,尼库巴老师在课堂中和孩子们讲述爱迪生等名人小时候也有读、写障碍,老师自己也曾是,然后,利用业余时间和伊桑一起慢慢分析那些会跳舞的字母,游戏开始,在沙盘中先写字母,再用彩笔写,最后用铅笔写,慢慢地,伊桑慢慢克服了读写障碍。终于在学校绘画比较中,伊桑的画胜过老师尼库巴而成为学校年鉴的封面,伊桑简直不敢承受这巨大的成功喜悦,他流着热泪扑进老师的怀抱。画面定格在这一感人又意味深长的画面上,的确,是尼库巴老师将伊桑高高举了起来,不仅举起了他的读写能力,更举起了他的自信,举起了他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力量。

《指南》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我们的责任是: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快乐的童年。

我没有说自己有多么伟大,但幼教工作者在起跑线上必须给孩子同样的待遇,不能用另类眼光看那些特殊的群体,正像尼库巴老师那样认真观察、分析、了解孩子,从根本处下手,牵着孩子的手带着他慢慢成长。

记得《诸暨教育》中的《养花与育人》一文说得好:“正是有耐心和期望,“昙花一现”的惊艳才会被遇见,而这不也是我们希望从孩子身上遇到的么?当然,光凭耐心和热情还远远不够,就如给君子兰浇水,还要掌握方法,了解成长规律,否则适得其反,贻害无穷。对喜欢养花的人而言,春天肯定是最好的季节,每日看着花花草草们从冬日蔫困里慢慢苏醒,渐渐鲜活,怎能不对大自然的魔力和生命之美叹服?对于教育者,看着孩子们不断成长,哪能不对生命充满敬畏,对世界万物动念,心生恻隐?”

这就是自然造化的神奇,也是为师者的修行。

参考文献:

[1]虞莉莉.幼儿园教师基本工作教程.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