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李清照的诗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13 14:32: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李清照的诗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第1篇

关键词:李清照 诗词作品 青春 影响

谈起李清照,不得不说,她身上有着这样那样的标签:婉约派词人“宗主”、宋代最伟大的女词人、千古第一才女等等,她独创的“易安体”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她的白话词,在当时有着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当时及后代的文人都对李清照的艺术成就极为推崇。更难得的是,出身于官宦之家的李清照,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成名极早,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其最为出色的代表作是其中后期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但作者认为,李清照早期的词作特别是被很多研究者所不太重视的,其出嫁前的闺阁时期的词作,也很值得一读,有着独特的价值所在,其中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作者看来,就是透过这些词作,而跃然纸上的那个少女形象:她从来就不是娇气柔弱、多愁善感的,她有着过人的才华,深远的见识,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的是这么的仅有,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上是这么的难得。而这一切,都凝固在那些优美的诗词作品中,这些作品,怎不由得我们击节赞叹,倍加珍惜!下面,就让我们借着赏析这一时期的几首诗词作品,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快乐少女的如诗世界。

其一:活力又豪放的青春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首词作写于李清照十五六岁时,全篇用几乎毫无雕琢,清新自然的寥寥几语,就勾勒出了一幅夏日傍晚的荡舟归游图。这群快乐的少女,在一个夏天的傍晚,一起去溪亭游玩,说笑跳闹,喝酒划船,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哎呀,要快些划船回家了,但不知是喝醉了后太贪看眼前的美景,还是心里太着急乱了方向,总之她们的小船儿来到了密密的荷花丛深处,摇摇晃晃的小船惊得水中花丛里的沙鸥、白鹭扑棱棱飞起来,呼扇的翅膀上带着一串串亮晶晶的水珠,呼呼啦啦的冲天而起,真是好一幅生机勃勃而又情趣盎然的画面啊!闭上眼,仿佛还能听见姑娘们那银铃般的笑声。这就是少女时期李清照的生活啊,活泼、快乐、无所顾忌、充满活力。

在这里,李清照没有端起大家闺秀的架子,而全然是一个活泼开朗,豪气潇洒的少女,她用生花妙笔写出了青春的朝气,她将自己充满勃勃生机的快乐定格在了~中,让我们一起分享这份快乐,让我们在今天依然能了解感受到在宋代,一个少女所拥有的真实的欢乐时光,让我们知道千年前的女孩儿,她们的快乐生活是这样的啊,这功劳,谁人堪比。

其二:美丽又伤感的青春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C。

这首亦写于李清照待字闺中的十六岁左右的词作,在当时问世后得到了极其巨大的赞赏,以至于“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词作传神刻画出了一个充满才情的多情少女形象。她宿醉在春天的一个风大、雨疏的夜晚,在昏昏沉沉的酣睡里,只听得风声雨声将后院的花草叶子噼里啪啦地抽打了一整夜,在睡到天光大亮后,这位敏感多情的少女,最担心的却是院子里的海棠花怎么样了,怕是要遭殃了吧。谁知卷帘的侍女却答道:海棠花没事啊。这个答案显然没让心思细腻的女孩儿满意:唉,你哪里知道啊,一场风雨过后,海棠叶是更加肥大茂盛了,但是海棠花恐怕就已经被吹落了。

这首词中,最经典的当然就是“绿肥红瘦”四字了,一绿一红,一肥一瘦,将平字用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是用语绝妙。并且李清照用这一句话,便道明了自己复杂的情绪:红颜易老,就像那凋落的红花一样,经不住风吹雨打,青春易逝,老去的脚步匆匆,怎样才能留住这流逝的时光,流逝的青春呢?少女的愁怀,少女的伤感,如此细腻的情绪,李清照借着花儿娓娓道来。青春,美丽而伤感的青春,在少年李清照的笔下有了色彩,有了具象,让千百年后的我们也体悟到了这份敏感的心思,让我们跟着一起惆怅,这首词作里深厚的白描功力,巨大的艺术魅力,可见一斑。

其三:娇羞又大胆的青春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出嫁前夕,这里面的少女形象,应该就是李清照自己。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儿呢,那是在一个好天气里,阳光灿烂、风轻云淡,一个大家闺秀,在自家的院子里荡秋千,自由自在,快活尽兴,哪怕香汗淋漓,也心情大好。这个充满活力又精神抖擞的娇小姑娘啊,忽见有客人闯入了花园,急忙含羞回避。因为过于慌乱,仅是穿着袜子,鞋忘了穿,头上的发钗也掉了,真是狼狈啊!可就算是这样,这个小姑娘却又倚在门边,装作低头嗅青梅的样子,一再偷偷张望来客。这是个多么鲜活而美妙的画面啊!这是个多么可爱的姑娘啊!

那又是什么让得我们一向爽朗大方的少女李清照,一下变得如此娇羞呢?那只能是来的人是她心上的情郎啊!透过文字,千年之前,那少女倚门回首嗅青梅的俏皮小心思,那又慌乱又羞怯的眼波,那绯红的脸庞,似乎都历历在目。空气中仿佛都荡漾着一股酸酸甜甜的、青涩的、叫情的味道!李清照是如此贴切的描摹了美好初恋中青年男女的真实心态,她用手中的生花妙笔直抒情感、直面内心,如此真挚,如此热切!

其四:见识非凡的青春

更令人称奇的是,少年时期的李清照,在词名昭著后,还开始了她的写诗生涯,写的还是封建时代本是男性专利的咏史言志诗,这便是被大儒朱熹啧啧称奇为“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的《和张文潜浯溪中兴颂二首》。

其一

第2篇

庾信简介

庾信可以说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图为庾子山集注的封面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

查询到庾信的古诗一共325首!

1、《咏怀》

南北朝·庾信

畴昔国土遇,生平知己恩。直言珠可吐,宁知炭欲吞。一顾重尺璧,千金...

2、《拟咏怀 十一》

南北朝·庾信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天亡遭愤战,日蹙...

3、《道士步虚词 九》

南北朝·庾信

地境阶基远。天窗影迹深。碧玉成双树。空青为一林。鹄巢堪炼石。蜂房...

4、《燕歌行》

南北朝·庾信

代北云气昼昏昏。千里飞蓬无复根。寒鴈嗈嗈渡辽水。桑叶纷纷落蓟门。...

5、《拟咏怀诗 一》

南北朝·庾信

步兵未饮酒。中散未弹琴。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涸鲋常思水。惊飞...

6、《拟咏怀诗 九》

南北朝·庾信

北临玄菟郡。南戍朱鸢城。共此无期别。俱知万里情。昔尝游令尹。今时...

7、《拟咏怀诗 十》

南北朝·庾信

悲歌度燕水。弭节出阳关。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故人形影灭。音书...

8、《拟咏怀诗 二十》

南北朝·庾信

在死犹可忍。为辱岂不宽。古人持此性。遂有不能安。其面虽可热。其心...

9、《奉和永丰殿下言志诗 九》

南北朝·庾信

崩堤压故柳。衰社卧寒樗。野鹤能自猎。江鸥解独渔。汉阴逢荷筱。缁林...

10、《咏画屏风诗 一》

南北朝·庾信

侠客重连镳。金鞍被桂条。细尘鄣路起。惊花乱眼飘。酒醺人半醉。汗湿...

11、《咏画屏风诗 九》

南北朝·庾信

徘徊出桂苑。徙倚就花林。下桥先劝酒。跂石始调琴。蒲低犹抱节。竹短...

12、《咏画屏风诗 十》

南北朝·庾信

千寻木兰馆。百尺芙蓉堂。落日低莲井。行云碍芰梁。流水桃花色。春洲...

13、《周祀圜丘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旌回外壝。跸静郊门。千乘按辔。万骑云屯。藉茅无咎。扫地唯尊。揖让...

14、《周祀圜丘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七里是仰。八陛有凭。就阳之位。如日之升。思虔肃肃。致敬绳绳。祝史...

15、《周祀圜丘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国命在礼。君命在天。陈诚惟肃。饮福惟虔。洽斯百礼。福以千年。钩陈...

16、《周祀圜丘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六典联事。九司咸则。率由旧章。于焉允塞。掌礼移次。燔柴在焉。烟升...

17、《周祀圜丘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玉帛礼毕。神人事分。严承乃睠。瞻仰回云。辇路千门。王城九轨。式道...

18、《周祀五帝歌 配帝舞》

南北朝·庾信

帝出于震。苍德于神。其明在日。其位居春。劳以定国。功以施人。言从...

19、《周祀五帝歌 配帝舞》

南北朝·庾信

以炎为政。以火为官。位司南陆。享配离坛。三和实俎。百味浮兰。神其...

20、《周祀五帝歌 配帝舞》

南北朝·庾信

四时咸一德。五气或同论。犹吹凤凰管。尚对梧桐园。器圜居士厚。位总...

21、《周祀五帝歌 白帝云门舞》

南北朝·庾信

肃灵兑景。承配秋坛。云高火落。露白蝉寒。帝律登年。金精行令。瑞兽...

22、《周祀五帝歌 配帝舞》

南北朝·庾信

金行秋令。白帝朱宣。司正五雉。歌庸九川。执文之德。对越彼天。介以...

23、《周祀五帝歌 黑帝云门舞》

南北朝·庾信

北辰为政玄坛。北陆之祀员官。宿设玄璜浴兰。坎德阴风御寒。次律将回...

24、《周祀五帝歌 配帝舞》

南北朝·庾信

地始坼虹始藏。服玄玉居玄堂。沐蕙气浴兰汤。匏器洁水泉香。陟配彼福...

25、《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肃肃清庙。岩岩寝门。欹器防满。金人戒言。应暕悬鼓。崇牙树羽。阶变...

26、《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年祥辨日。上协龟言。奉酎承列。来庭骏奔。雕禾饰斝。翠羽承樽。敬殚...

27、《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庆绪千重秀。鸿源万里长。无时犹戢翼。有道故韬光。盛德必有后。仁义...

28、《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克昌光上烈。基圣穆西藩。崇仁高涉渭。积德被居原。帝图张往迹。王业...

29、《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雄图属天造。宏略遇羣飞。风云犹听命。龙跃遂乘机。百二当天险。三分...

30、《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月灵兴庆。沙祥发源。功参禹迹。德赞尧门。言容典礼。褕狄徽章。仪形...

31、《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龙图基代德。天步属艰难。讴歌还受瑞。揖让乃登坛。升舆芒刺重。入位...

32、《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若水逢降君。穷桑属惟政。不哉驭帝箓。郁矣当天命。方定五云官。先齐...

33、《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南河吐云气。北斗降星辰。百灵咸仰德。千年一圣人。书成紫微动。律定...

34、《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礼殚祼献。乐极休成。长离前掞。宗祀文明。缩酌浮兰。澄罍合鬯。磬折...

35、《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庭阕四始。筵终三荐。顾步阶墀。徘徊余奠。六龙矫首。七萃警途。鼓移...

36、《周五声调曲 宫调曲 一》

南北朝·庾信

气离清浊割。元开天地分。三才初辨正。六位始成文。继天爰立长。安民...

37、《周五声调曲 征调曲 一》

南北朝·庾信

乾坤以含养覆载。日月以贞明照临。达人以四海为务。明君以百姓为心。...

38、《周五声调曲 羽调曲 一》

南北朝·庾信

树君所以牧人。立法所以静乱。首恶既其南巢。元凶于是北窜。居休气而...

39、《周五声调曲 羽调曲 二》

南北朝·庾信

运平后亲之俗。时乱先疎之雄。踰桂林而驱象。济弱水而承鸿。既浮干吕...

40、《周五声调曲 羽调曲 四》

南北朝·庾信

第3篇

关键词:易安体 一剪梅 元佑党人 爱国诗人

李清照,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女性,一生只留下一本薄薄的《漱玉集》,然而这却是她多舛人生的真实写照。

李清照的一生,有如她笔下的《一剪梅》,兆示了她的不幸。恰似飘零落花,跌进流水之中,任由沉浮。难以自主的命运成就了她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使她的诗句具有了情感灵性。

一.《词论》——成就了李清照在词坛上的地位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清照的《词论》可称最直言无讳的批评文章。《词论》开篇讲述一则故事:“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敞,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座末。’众皆不顾,既酒行末座。歌者进,歌罢,众皆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哧之。及转喉发声,歌一阙,众皆泣下。拜曰:‘此李八郎也。’”其实这位凌空出世突兀而来的李八郎,正是李清照震惊京师征服文坛的真实写照。

李清照由家乡山东济南初到开封时,有如参加曲江进士宴。当时词坛高手云集,名家荟萃。柳永、晏殊、苏轼、秦观……华章迭起,满城传写。凡歌场舞榭,盛会宴集,非苏即柳。“大江东去”气吞山河,慷慨豪放;“晓风残月”莺歌婉转,低吟浅唱。风光悉为须眉所夺,风流尽在男性世界,谁会将她放在眼里。面对性别歧视的词坛和已无她一席之地的盛宴,李清照煞费踌躇。文学有时比政治还势利,比经济还现实,错失良机,偃蹇一生。满腹才情,萤草同腐。为使自己能在词坛立于一席之地,为世人认可。她提出,作文不可“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的见地。李清照笔下的“富贵”实为精神。她力求“以惊世骇俗之气,不主故常之变”。故李清照初涉词坛,便出神入化,如飞虹掠影、石破天惊。正如后人所评:“当时文士莫不击节赞赏。”阮阅《诗话总龟》道:“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此言甚新”。陈郁甲集云;“李易安之造语,故《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奇。”黄开《花庵词选》云:“前辈常称易安绿肥红瘦为佳句,余谓此篇‘宠柳娇花’之句,亦甚奇。此前未有能道之者。”据考察,明人杨慎《词品》评曰:“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清人记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评曰:“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抗轶周、柳。”张端义《贵耳集》极推崇其《声声慢》,“以为闺阁中有此文笔,虽轶篇无多,为词坛一大家也。”同时代人对李清照的评述,虽近苛刻,对其生平尤多歧议,但却将其词与曹植《洛神赋》相比,称之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李清照初入词坛,再写黄庭之美时,其意境出神入化,令人为之惊叹。她正是以藐视权贵,睨视名家的气势为自己赢得了声名。这恐怕是北宋灭亡前文坛的最后一抹亮色。

二.《一剪梅》——李清照多舛人生的写照

《一剪梅》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那时的她刚刚摆脱“风狂雨骤,绿肥红瘦”的闺中思愁,开始了与赵明诚的燕尔新婚,二十岁花样年华本是女人的最好岁月,然而“花自飘零水自流”的之灵之验,使她的一生“花自飘零”。正是从此词开始,李清照步入了落花流水的飘零岁月。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时官任礼部员外郎,拜提点京车刑狱,因“元佑奸党”案被黜出罢官充军广西象郡。“元佑党人”本是由一些正直的知识分子,有才气的文人组成。而他的对立面则无一不是势利小人。他们极尽刁钻刻薄之能事,对“元佑党人”极尽羞辱,甚至铭刻了“元祐奸党”碑,李格非名列第五。而此时身在开封的李清照,既挂念流放远方的父亲,又担心受到牵连。在那不堪屈辱的日子里,她唯一的精神支柱是丈夫赵明诚对她的爱。这位在太学任职的丈夫,面对朝廷遣散的布告,四处求人尽量拖延时日。实际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完全可以出手相助,化险为夷。这位官至尚书左丞中书侍郎,只需只言片语即可化解危难。然而可叹的是,此时的赵挺之非但不出手相助,反而成了反“元佑党人”的急先锋,极尽迫害之能事,并由此升为尚书右仆射之职。亲身体会了世态炎凉的李清照愤然写下了“炙手可热心可寒”的诗句,评价这位长辈。有人说,文人最让人敬佩的是他的才华,最让人鄙视的是他的人格。赵挺之对李清照不肯相助的原因,恐怕是妒火中烧的文人情结和看风使舵的阴暗心理作祟。

正是这许多因素才有了这首前景渺茫、后果难料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明人王世贞评此词说:“可谓憔悴支离美。”王世贞之所以有此评语,确因有类似感受。王的父亲王伃,藏有《清明上河图》。严嵩的儿子想要,王不敢不给,又舍不得给,只好以赝品充之。后东窗事发,因得罪权贵被关进死牢。王营救无计,父瘐毙牢中。王世贞正是通过类似感受,从时代背景这一大角度揣度李清照写作时的心态,说出了“憔悴支离”这四个字。

《一剪梅》中所表现的远走之苦,恋念之深,悲切离情、惨淡别绪、无可傍依的忧愁、无计排遣的惆怅,字里行间充满愁怨。全诗无一字政治,却笼罩着政治的阴霾。但这只是她飘零一生的序曲。嗣后,胡虏进犯,生灵涂炭,靖康国灭,举家南迁,孤奔无助,流离艰难,更是与政治无穷无尽的扭结在一起。

《一剪梅》是李清照饮下飘零人生的第一杯苦酒。长期以来被世人看作是一首闺中情曲,思夫怨词。后人题注:“易安结婚未久,明诚笈负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其实,词中所表现的难以名状的凄苦,无法抗拒的命运,绝非泛泛的离情别绪所能概括,而是更具深层的心理情结。

三.《乌江》——李清照从多愁才女到爱国诗人升华

李清照的一生命运多舛。在她四十三岁时,烽火鸣镝,胡骑南下,残酷的战争,迫使她与家人不得不浪迹天涯,过着颠簸的生活。为了心爱的金石古玩,风餐露宿,人驮舟载,辗转千里,运往江南。靖康二年,存放在故土的文物,被胡骑付之一炬。凄凉驿路,丈夫赴任,余孤身一人,不堪重负,随身的金石古玩,忍痛抛弃。更想不到的是丈夫一去竟成永别。这无疑是对她的致命一击。建炎三年八月,距赵明诚逝世才一个月,御医王继先以黄金三百两向李清照强购古玩,宋高宗赵构亦插手其间,秦桧也暗中参与。本来李清照与秦桧妻王氏为姑表姐妹,可是,对这位身居相位的亲戚,李清照始终保持一种不附骥、不高攀、不往来、不苟同的态度。国难之时,李清照与这个卖国贼绝无共同语言。在这场民族灾难中,李清照用诗词反映了强烈的爱国情绪和抗争精神,同时对统治者偏安一隅的投降行径进行了强烈的批判。“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乌江》)这是李清照咏唱一辈子,期待了一辈子,然而,始终未能完成又难以搁笔的诗句。即便是在她的《声声慢》中也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离愁别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不是简单的个人之愁,闺中之愁,而是对民族的担心和忧虑。

秦桧死去不久,中国文学史上最出色的女诗人在穷困潦倒的寂寞中,离开人世。听到了秦桧的死讯,李清照从容安详地闭上眼睛,离开了这个纷争的世界,结束了自己坎坷多舛的一生。这应该是人间正义的伸张。“花自飘零水自流”是李清照留给世间一句无奈的嗟叹!

“子孙南渡今几年,漂流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杯土。”这是她南渡后爱国思想的绝唱。

第4篇

【关键词】李清照 诗 爱国主义

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誉盛名。她是一位诗词文赋兼擅,有着多方面艺术才能的女作家。可惜,其诗文散佚太多,欲窥豹一斑者不可得,历来学者鲜有提及。然而学者对其诗评价却极高,称她的诗可与李白、杜甫、陶渊明等比肩。

她的一生既享受过幸福,也饱经了苦难。尚18岁,与情投意合的赵明诚结婚。期间,夫妇俩诗词酬唱,生活舒心适意。此时,闺房绣户是她的生活世界,而美满幸福的婚姻爱情便成为她主要的人生理想。李清照甜蜜宁静的生活使之诗词风格意境舒畅。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恩爱却短暂分离,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此时多创作表达相思夫君之词。靖康之难是李清照的人生转折,她家破夫亡,受尽劫难和折磨。南渡后,她遗留下来的诗多是这以后所作,仅存诗近20首。这些诗文“抒情言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往昔美满自由生活的回忆,体现了李清照不图偏安,志图报国的士大夫情怀。

靖康之难前,《分得知字》为李清照和诗友在一起分韵作诗所成。《感怀》作于宣和三年,是在与赵明诚屏居之后,赵明诚出仕时所作,表现了夫妻二人的共同理想和正直廉洁的品格。《诗和张文潜二首》分析了唐朝之所以发生安史之乱的原因,通过总结历史教训,表现了李清照对北宋末年朝政的担忧。“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尊,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借古讽今,揭示当朝政治危机,不难看出李清照赤忱的爱国之心。靖康之难以后,李清照于建炎三年,1129年,随夫乘舟出芜湖,沿江而上至乌江县,创作了千古流传的《乌江》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现了诗人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讽刺了宋朝统治者偏安偷生。《咏史》是借古嘲今,斥责了由金人扶持的伪齐、伪楚政权,对于在民族危难之际保持民族气节的人士给予赞扬和肯定。李清照于杭州所作五篇帖子系应酬后宫,是歌功颂德之作。《偶成》于赵明诚去世后所作,诗中抚今忆昔,从“十五年前花月下”到“安得情怀似往昔”,表达了诗人对亡夫思念哀悼之情。作《题八咏楼》时,李清照在金华避乱,“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于后人愁”她感叹祖国山河破碎,徒成半壁,表现了她强烈的忧国之心。同时作的《钓台》,“臣舰只缘因利往”形象地刻画了受名缰利索所羁的世人形象,“往来有愧先生德”,是对汉隐士严子陵表示崇敬之情。李清照于病中越发思乡,作《春残》以抒发思乡之情,“春残何事苦思乡”可见她思乡之切、之苦。《晓梦》是唯一一首记梦诗,全诗想象丰富,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寻求解脱苦闷的心情。《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其中,李清照表达了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原百姓的关切怀念。《断句七则》描述了诗人南渡以后的生活和时时感伤。

在李清照遗留下来的诗篇中,其中《诗和张文潜二首》是一首为数不多的和诗佳作,诗作中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过人之识和高超文艺。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但自唐以来,人们多把责任推到杨贵妃身上,即史家也不例外。而李清照的这两首和作,不附和歌颂中兴大业,也不同于即景抚今吊古、感叹百年兴废,而是着重解析天宝的历史根源,昭示安史之乱后皇室内部斗争的深化,从总结历史教训方面拓展诗作意蕴,其中不乏警句“夏商有鉴当渠成,简策汗青今具在”、“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见出诗人有超人的识度,应该说没有深刻的历史反思是难以做到的。

在宋代,几乎没有哪一位诗人没有写过和韵次韵之作。但是和韵之作,因受原唱思路、用韵的限制,一般不容易写好,所以和韵之篇少有名作。关于这两首和诗,人们评价不一。有认为二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鹿革脯矣”。也有认为二诗“未为佳作”,不过基本都承认“出妇人亦不易”。

从这两首诗来看,应该说写的比较直白,但也应看到两诗写得非常流畅恢廓,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上浑然一体。而且诗作采摭了唐末以来的正史、野史笔记传说,融化了大量历史掌故,写来蕴含深远,显示出诗人深广的文化素养。而且诗人有时作诗用险韵,即以她和张文潜的这两首诗来看,实际不是和韵,而是次韵。即完全按照原诗的韵字和次序。以次韵之作,完全按照张文潜的原诗的韵字和次序,受到的限制可想而知,且受张文潜思路的限制,能写到如此不能不让人佩服其诗艺之高超。

诗在中国古代很早就获得了很高的地位,而且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以史带论的。一个文人要想证明自己有识见、有思想,他不是要在哲学中作抽象的思考,而是要在具体史实的褒贬中体现才力。在这里史与诗有着血缘关系,钱谦益说:“诗之义不能不本于史。”李清照在和诗中回顾了具体史实,但就在这种回顾中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识见。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意境。诗词的最大特点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李清照和诗虽行文较直白,跳跃性不是太大,但其笔力还是凝练的。关键是她没有人云亦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体现了自己对历史的感受,且识见卓越,不能说没有自己的意境。尤其是两首诗的结尾用典,让人感觉意味深长,细细琢磨又觉得很微妙、含蓄又透彻,完全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由此不难看出,她的诗多有哲理感悟、爱国抗敌的大夫情感。所以,爱国主义精神是李清照诗文创作的亮点。

李清照在她遗留下来为数不多的诗作中,生动地展示了她的情感历程和生命历程:崇尚高洁之志;爱国抗敌之思想;针砭时弊之情感。这些诗大多与民族兴亡直接有关,几乎没有一首是感叹个人得失,际遇不平的,充分展示了李清照作为一个女子却难得的政治胸怀、民族气节、雄伟气概。而这些诗歌的创作也无不体现其艺术价值之高。

首先,诗人善于根据不同题材选择不同的形式内容构成和谐统一的诗境。《偶成》是悼念亡夫之作,属七言绝句,基调凄凉,诗中只有花与月,都是红颜易碎,感怀伤时之物。作者触景生情,传达了南渡以后,国已不国,家已不家,四处流浪之感,和对昔日花前月下幸福美满生活反对怀念。其次,诗人针砭时弊,干预现实,还巧妙地引用历史人物故事,与现实社会形成对比,增强诗歌的政治倾向性。在《咏史》中,引用两汉王莽篡政的历史借古讽今,严斥了金人扶持的伪楚伪齐政权。史中还赞扬了嵇康注重气节,敢于斗争的骨气,表达对当朝卖国求荣小人的愤慨。最后,李清照的每首诗都各有其特点,都有典故。

总之,李清照的诗具有的政治情怀,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和对英雄主义人生观的歌颂。无论生活在幸福美满的家庭中,还是处于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涯,李清照都传达了一个声音:爱国思乡!这种士大夫的情怀非闺中女子所能言。

参考文献:

[1]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

第5篇

出身诗书世家的李清照,18岁时嫁给才华横溢的大才子赵明诚,成就了当时一段佳话。

那应该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日子,跟自己心爱的人把酒言欢,赋诗唱词,人生多么惬意。因为前期生活安定优裕,李清照的诗词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

但是好景不长,当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与丈夫南渡江宁,行至镇江时,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逃去。南渡后,词人的生活困顿。1129年农历八月十八赵明诚卒于建康,李清照为文祭之:“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

之后,李清照从建康出逃,一直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苦苦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也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在当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一夕之间她信念被摧毁,几乎失去了活下去的理由。

中年守寡,一个人的孤单寂寞中她也总有一丝希望,盼望着自己能够有机会迎来第二春,找个人托付终身,就是寂寞时彼此做个伴也是好的。就在这个时候她认识了张汝舟,那时候的张汝舟大献殷勤,李清照决定再嫁。

结婚之后张对李清照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的文物。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无奈之中,李清照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原来,张汝舟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苦海。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所以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当时又有许多人关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帮忙,李只坐了9天牢便被释放了。

感情生活中的各种不顺,加上丢了生活下去的信念,李清照备受打击,如同一叶孤舟在风浪中飘摇。此时,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

第6篇

我手中捧着一杯清茶,伫立在窗前,看着夕阳西坠,红艳的火烧云。思绪射向了远方,穿越了今朝繁华的都市,停留在李清照那宋词文明的宋代。

我漫步走在宋朝的大街上,忽然一个清脆亮丽的响声传了过来:“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清新淡雅的诗词令我心头一阵喜悦,猛然想起,这就是我最喜欢的,有些淡淡哀伤的《一剪梅》。走近书堂,传来孩子们稚嫩、纯真的声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孩子们的声音让我联想到了你当时作诗的样子:陈旧的桌前摆放着两杯美酒,酒中稍稍带着那令人心悸的苦涩。此时,你不仅对人民感到深深的同情,也对国家的安危担忧着。醉了,碎了,你诗兴大发写下了《醉花阴》。走近一个官僚门前,一个女儿娇滴滴的走着,我不禁油然想起你的那句诗:“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两句话,三个动词,生动的写出了宦官少女的矜持与天真。

我的思绪又从遥远的诗句回到了现在。不仅因为你的诗成为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你对生活的执着与希翼,也令我折服。那时,你凭着学富五车的才气成为了当时年代的一朵奇葩,但你不被那冷落的秋风吹下枝头,依旧傲然的尽情绽放。但幸福却随着日暮渐渐闭合,相思之苦,逃亡之愁,成了你的生活主题。你凭着男儿都未有的英雄气概,屹立在生活强者的巅峰。你诗中的淡淡忧伤的背后又是何等的坚强。你从不放弃手中的笔,哪怕只有一口气在,也要用犀利的语言呼吁人们反抗金的残暴侵略,保住大宋国土江山。你的诗也曾鼓舞着多少士兵重新振作,誓死抵抗侵略者。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你只能将这些苦难离愁化作一杯淡淡的清酒,独自沉淀于腹中。你厌恶世俗的明争暗斗,淡泊名利,使你成为我一生最喜爱的典范。

第7篇

关键词:李清照  勃朗宁  爱情诗词  写作特色 

爱情,从来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古往今来,许多作家都将爱情作为歌咏和赞颂的对象。宋代词人李清照和英国诗人勃朗宁夫人一生都创作了许多作品,爱情诗词无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两宋之交的重要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词集为《漱玉词》。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女诗人,诗歌有《葡萄牙人十四行诗》等。她们的诗词都为爱至诚,有感而发,但在写作特色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一定的差异。本文拟从意象、语言、修辞等方面,来比较分析两人爱情诗词具体的写作手法。 

一、李清照与勃朗宁夫人爱情诗词写作特色的相似之处 

李清照的生活以靖康之难为界,前期生活美满,后期颠沛流离。而巴雷特曾因脊椎跌损下肢瘫痪长达二十多年,结识丈夫罗伯特后,才改变了她那充满哀怨的生命。 

(一)抒情方式:借物抒情,意象鲜明 

两位女作家的爱情故事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在抒情方式上也都善于借物抒情,融情于景,常用鲜明的意象勾勒抽象的情感。 

作为婉约词宗,李清照在作品中常借用许多意象抒感。其词处处流动着爱情的含蓄与哀伤,所倾诉意象大致有三类:第一,清新可爱的意象,大多出现在情窦初开的少女时期。“秋千”应是此类意象中的代表。如《点绛唇》中有:“蹴罢秋千”“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1],少女芳心萌动,心事也随着秋千架慢慢飞向天际,恰如东坡的“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之句。第二,哀伤苍凉的意象,大多出现在情思如缕的时期。“雁”“海棠”“梅”等意象多次被提及。《怨王孙》写道:“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雁足传书为古典诗词的常用之典,归雁撩起闺中人的相思,惹出一片离愁别绪,此情难与他人言说,只能对雁倾诉。第三,落寞凄绝的意象,大多出现在孤独哀愁的嫠妇时期。典型的有“疏雨”“残月”“梧桐”等,《摊破浣溪沙》有词句:“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的描写,都表达了落寞凄凉之感。总之,易安词常借用意象抒感,使词情意相生,景中有情。 

勃朗宁夫人的诗集中也有不少是借物抒情的诗歌,她通过鲜明、具有生命力的意象唤起心中的感情,例如火焰、棕榈、苍松、花、阳光等。“是的,这苗圃房内满是杂草和悔恨要你来耕耘;但这里也有玫瑰,还有常春藤——收下它们吧,就像我曾收下你的花儿。”(诗歌44)[2]勃朗宁不断地从花园中采集最好的玫瑰送给巴雷特,花的鲜艳芬芳加上送花人的情意,使得她萎缩的生命又显出活力。没有爱情时,心的“苗圃”满是“杂草”,但爱情来临了,又种上了“玫瑰”和“常青藤”。爱情是富有力量的,正是丈夫的爱慕使她重新有了幸福,如同王小波的那句“什么都不是爱的对手,除了爱。”总之,在《葡萄牙人十四行诗》中,常常可以看见诗人用这些鲜明的意象来唤起心中对于爱情的渴望与希冀。 

(二)语言特点:简洁平实,浅白通俗 

并不是只有古奥晦涩的语言才可以写出动人的诗篇,简洁浅白的语句使得李清照和勃朗宁夫人的诗词清新脱俗,且往往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3],李清照的词大都是精金粹玉之作,如“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的上阕用词简练,工致精巧,短短30个字,就把凄绝伤感的别离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虽浅白通俗,却很有画面感,让人不由得联想到独自泛舟,凝望西天,盼君归来的惆怅之景。“增之一字则长,减之一字则短”,易安词的语言就是有这样的独特魅力。 

勃朗宁夫人的诗歌语言用词也有独到之处,她善于用洗练平实的语言传达深重的情感。如“我承认在你面前我哀愁而冷漠,因为我俩朝着不同方向,照耀我们额发的不是同一束阳光”,(诗歌15)“不同方向”暗含双面杰纳斯的典故,更是道出作者心中的矛盾,拒绝还是接受?这是无法抉择的痛苦。她别出心裁地用平实通俗的语言道出复杂的情感。恰似品茶,简单纯净,看似无华,却唇齿留香。 

(三)修辞手法:拟人鲜活,比喻生动 

第8篇

关键词:李清照 词 艺术风格

李清照(1084-?),宋代著名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家学渊厚,天资聪颖,加之勤奋好学,阿终于造就“直欲压倒须眉”的才情,成为“婉约以易安为宗”的一代词人。

李清照,以女性特有的纤细敏感,加之人生道路的坎坷,创作了不少美丽动人的诗词,在中国封建社会堪称一颗明星,光焰照人,直压须眉。李清照的词极尽情之笔墨,千百年来被人传诵,其中许多词句成为千古绝唱。

她将自己一生的欢乐与哀愁婉转而简约地表述在自己的作品中。在李清照人生乐章中,前半部分的主旋律是欢乐,是风和日丽,是鸥鹭碧空,是一种令人向往不已的境界;而它的后半部分的主旋律是悲凉,是风雨如晦,是“谁家横笛吹浓愁”,是一种使人沉重伤怀挥之不去的况味。她抒情有时较直率,但无柳永的“俗”,却隽永有味;而温柔细致,却无秦观的“妩媚”和周邦彦的“玉艳珠鲜”。她的词虽达不到苏轼的清旷境界,但在婉约词中,即使抒写淡淡的哀愁,却常会给人以清颖的感觉,这就是我们说的她的“婉而隽”的词风。下面就李清照的词的艺术风格作初步论述。

一、自我形象的艺术化

李清照以其高超的艺术腕力,用词这种文学样式来为自己作传,表现自我形象,并使其自传化、艺术化。从李清照词的内容来看,青少年时期,主要表现的是词人的清高、坦率、天真和少女、的多情相思形象;壮年、老年时期,主要表现的是飘泊、悲苦、孤寂和凄凉忧愁的老妇、孀妇的形象。李清照词中的自我形象,我们可以用“瘦”与“愁”来概括。“人比黄花瘦”、“绿肥红瘦”、“新来瘦”等交替出现。“瘦”一下子揪住了我们的感受,并在我们的不断理解中逐渐清晰化、具体化。“薄雾浓云愁永昼”、“怎一个愁字了得”、“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闷损栏杆愁不倚”等时隐时现。这样就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这个满含愁情,外形清瘦的词人的形象。“愁”是其内在形象,“瘦”是外在形象。正因为内心聚积的“愁”,才使外形表现为“瘦”更加剧了内心的“愁”。易安词正是通过“愁”与“瘦”的整体自我形象,而表现出了词人“愁”与“瘦”的整体意蕴。她的词是她生活道路及思想发展过程的真实写照,是艺术化了的自我心灵的直接而坦率的倾吐。例如她在《点绛唇》中大胆真率地塑造了鲜明生动的自我形象: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上片写少女荡完秋千后慵态可掬的娇美情态,下片笔锋转折,细致地刻划了少女的羞态和娇憨神情。通过见客羞走、倚门回首、嗅青梅等一系列细节,将活泼而调皮的少女形象刻划得呼之欲出,非常细腻真切。

二、委婉、含羞的艺术风格

李清照生于宦门之家,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她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加上天资聪颖,自小才华出众。婚后与丈夫志趣相投,感情融洽,并得以与众多书画名家交往,便沾染了一种倜傥的丈夫气,形成她洒脱不拘、清高傲岸、自信爽快的性格。她的词虽也多以个人生活境遇为题材,抒发内心情感,但好胜的性格、过人的抱负,使她的词作抒情直露,含蓄中带着劲直,时时显出明快疏朗的风格。如《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词写别前对别后的设想。起头五句围绕一个“慵”字落笔,香炉冷,被乱摊,奁尘满,日高升,这些日常起居环境的描写,细致地表现了词人慵懒不整、无心无绪的愁怀。接着笔势一纵,“生怕离怀别苦”脱口而出,直抒衷肠。而“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婉转曲折中似有一股压不住的愁思,巴不得一吐才快。又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寄情于物,抒发了深沉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怀,直吐胸中悲苦。南渡以后,国破、家亡、夫丧给李清照带来诉说不尽的悲痛,表现在作品中,词风更加跌宕沉博,表达更为劲直。

三、擅长用铺叙白描手法,创造清切婉丽之美

李清照性格直爽,抒情委婉深挚,善于用铺叙、白描手法,通过叙述日常生活的一些片断、琐事,捕捉最能表现心理活动的细节,往往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描绘出鲜明动人的形象,表现清切婉丽之美,用笔浅直简捷。如她早期所作的《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此词以洗练的笔法、质朴的口语对景物进行线描勾勒,一幅水波浩渺,红荷凋残,山色青秀的秋色图出现在眼前,并把水光山色、眠沙鸥鹭拟人化,分明是自己舍不得离开荷湖鸥鹭,反说鸥鹭对自己有情,不舍得她离开,极富情趣,表现了词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真挚感情。又如南渡后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用白描手法信手写尽她万端无绪的慵懒之态。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欲语泪先流”。“闻说”、“也拟”、“只恐”用虚拟手法写游兴,表现女词人瞬间的心理变化和凄婉的情思。最后以“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结,把无法抑制的愁苦一泻而尽。用情深挚浓厚,下笔却极为平易浅直,朴素自然。

四、工于造语,善用叠字

在现存李清照的词作中,运用叠字的句子约占其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些句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描摹形状景物的,如“寒日萧萧上寒窗”(《鹧鸪天》),“淡云来往月依依”(《浣溪沙》),“萧萧两鬓生华发”(《清平乐》);另一类是抒情表意的,如“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怨王孙》),“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行香子》)等。尤其是《声声慢》中运用的叠字,达到了奇绝的妙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开首连用十四字组成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女词人用有限的文字,抒发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显现了她深厚的语言艺术功力。“寻寻觅觅”,突兀而起,反映了她后期孤独寂寞、精神恍惚的情态。女主人公像丢了什么珍爱的东西一样,东寻西觅。这“东西”可能是她前期的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也可能是她心爱的文物书画,也可能是昔日中原的盛世气象。“寻”、“觅”两字作重叠,家国衰亡的双重打击的剧痛和不堪忍受的哀伤、孤寂,便极其概括、形象、委婉、含蓄地全部表现出来了。

总之,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李清照作为著名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她广取博采,多方继承,在婉约派中独辟蹊径,大力创新,独具特色,创就了有名的“易安体”。清朝沈谦在《填词杂说》中称:“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参考文献:

[1]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12(1).

[2]周建华.再度审视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赤峰学院学报,1995-2006,26(5).

第9篇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 李清照词 《浣溪沙》 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084-02

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她流传于后世的诗词均堪称经典之作。李词善于移情于物,笔触细腻,构思精巧,诗味隽永。一部好的翻译作品既要保证展现给读者诗词的原貌,同时也要将原作者想表达的内在情感传达给读者,李词的翻译难度可想而知。能否既忠实于原文,又能传达出文中的内涵,必然是译文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功能对等角度出发,通过对许渊冲《浣溪沙》英译本的研究发现,功能对等理论对李词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他强调译语要与原文在功能上保持最大程度的对等,包括意义对等和形式对等、语言意义上的对等为首要的,其次才是形式上的,不可过分注重语言形式上的对等而失去了原文的意义对等。功能对等理论主要注重三个方面:意义对等,风格对等和读者反映对等。下面,笔者将从这三方面分析许渊冲《浣溪沙》的英译本。

原作赏析:《浣溪沙》 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笔者认为,只有充分理解原作的内涵,才能创作出翻译佳作。词牌又名《浣沙溪》或《浣溪纱》,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全诗大意为:清明时节,春光和煦,玉炉里未烧尽的熏香袅袅萦绕,梦醒后,花钿发簪落在枕边。海燕还未飞回,人们就在玩斗草游戏,江梅花落,柳絮纷飞,黄昏的细雨打湿了秋千。此词为李清照早期作品,通过描述闺房景物和暮春风光,表达了作者的孤寂和惜春之情。

许渊冲译本:Tune: Silk—Washing Stream

Spring sheds a mild and wild light on Cold Food Day;

Jade burner spreads the dying incense like a spray.

Walking,I find my hairpin under pillow stray.

The swallows not yet come,a game of grass we play;

Willow down wafts while mume blossoms fade away.

In drizzling rain at dusk the garden swing won’t sway.

一、从意义对等角度分析译文

意义对等,即译文所展现出来的含义应与原文所传达的意思相一致。但追求意义对等并非是表面上的文字对等,而是要做到在含义上的对等。许译本就做的很好。例如将词牌名翻译成Silk—Washing Stream(洗纱的小溪)忠实于原文词牌名的含义。再如将“玉炉沉水袅残烟”译为“Jade burner spreads the dying incense like a spray”(玉炉中散发着似雾一样将要燃尽的熏香),真实再现了当时残香袅袅弥漫于室内的景象,若此处将“袅残烟”译为“the left incense coil up”,不但不如许译本一样传神,还容易造成读者对原文含义理解的扭曲。此外,对下片第二句的翻译更为恰当,将“江梅已过”(江梅花落)译为“mume blossoms fade away”,忠实体现当时的时节,与原作描述一致。同时,将“疏”译为“drizzling”而不是“sparse”,真实再现当时的画面。由此可见,许译本忠实于原文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而不是形式上文字的逐一对等,这正是功能对等所提倡和强调的。

二、从风格对等角度分析译文

诗词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现,而好的翻译作品将是美的再现。风格对等,顾名思义,就是译作应最大程度地在风格上与原作保持对等,包括形式、韵律等。从形式上看,原作为对仗工整的六行诗,译文亦是。从韵律上看,原作中句尾词“天”“烟”“钿”“绵”“千”均压尾韵[ian],而译本中词尾的“Day”“spray”“stray”“play”“away”“sway”均压尾韵[ei]。同时,原作中的“荡漾”(dangyang)压头韵[d],在译文中“mild”“wild”是类韵(assonance)压[ild]。从译本中我们不难看出,译本成功地做到了与原文风格上的对等。原作是一首经典诗作,译本同样也是,在翻译中保持风格对等,能使读者在阅读译本理解原文深刻内涵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我国诗词形式上独特的魅力。

三、从读者反映对等角度分析译文

好的翻译作品应使读者感受到原文中所流露出的情感,这种目标语读者看到译文后的反映应与原语读者看到原著后的反映相一致,即奈达所强调的读者反映对等。在许译本中,充分考虑到目标语读者与原语读者不同文化环境与背景知识等因素,在翻译过程中保持与原文意义对等的基础上,尽可能贴近目标语读者的生活,用更便于其理解的词汇翻译原文中的一些文化负载词,避免读者不能通透地理解原文精髓。如将“沉水”(沉香)直接译为“incense”,“花钿”译为“hairpin”,将“绵”译为常见词汇“under”(绒毛),同时,将“寒食天”直译,让读者理解此为中国清明时节的一个节日,“人斗草”译为一种游戏,更便于西方读者理解。将“柳生绵”译为“Willow down wafts”(柳絮纷飞),而不是“willow grow the down”(柳树长出绒毛),更直观地展示出当时柳树不只是“生”绵,并且四处纷飞,能帮助读者想象出暮春时节的景象,和作者想透过景象表达的对春意将逝的惋惜。这样,就能使西方读者读到译文时也能同中国读者读到原文一样,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孤单和惜春的哀婉之情,即读者反映对等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运用。

四、结语

世界上不存在两种绝对相同的语言,所以翻译中所追求的对等只能是相对的,绝对意义下的对等在翻译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只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译文与原文对等。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的三个主要方面对许渊冲的英译本研究发现,将功能对等理论运用到李词翻译中是可行的,并且它对李词的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好的翻译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也要考虑到与原文风格上的一致,同时,读者的反映也尤为重要。在今后的翻译工作中,可以以这三个方面为切入点,优化翻译策略,寻求更好的翻译方法,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翻译作品。

【参考文献】

[1]Nida,E.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3]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