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幼儿园教师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13 03:20: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幼儿园教师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幼儿园教师教育

第1篇

某具有幼儿园教师教育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是女生,在教育实习阶段,她们具有双重身份———在校大学生和幼儿园教师。这是她们第一次独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她们缺乏社会经验,却要与幼儿园领导、同事、家长、幼儿等对象展开交往,难免出现初入职的焦虑、迷茫、浮躁、困惑等社会不适应。下文以该校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大三年级女生为例,分析与思考班导师引导教育实习的策略:

(一)就业指导———帮助选择优质幼儿园

幼儿园的环境相对比较单纯,可以为教育实习生提供迈向社会的过渡缓冲期,帮助其成熟心智进而增强应对纷繁复杂社会的能力。大型民办幼儿园大多拥有一支优质的教师团队,而省级示范幼儿园都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在这样的团队中教育实习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专业能力也能提升较快。班导师推荐两位教育实习生到九江早期教育学校(幼儿园)就业。九江早期教育学校是1997年创办的一所大型民办省级示范幼儿园,生源充足,管理规范,提供实习津贴,免费提供食宿。两位教育实习生在一个单位工作,也是一个互助团队,遇到困难能相互商量、照应,共同度过就业适应期。艳艳是这两位实习生中的一位,曾在教育实习之前找到班导师要求给予指导。到这所幼儿园实习后,艳艳给班导师的短信中写道:“真的很感谢老师推荐到早期教育学校实习,感谢老师在我最迷茫的时候指引我。在幼儿园我学到了很多、实践了很多。在教师技能比赛中,我的说课尝试用PPT演示,还担任了主持人。任何一种尝试对于我来说都是学习和成长,是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不断扩充。我会继续努力,不会让老师失望。”在这里,班导师帮助实习生选择优质幼儿园就业,为实习生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二)基层面对面———走近实习生和园长班导师需要

走向基层、走进幼儿园、走近实习生,需要了解实习生在幼儿园工作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困难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不仅能让实习生觉得亲切、温暖,而且能更加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班导师还与九江早期教育学校的园长进行深度交流,园长对两位教育实习生的评价很高,认为她们工作态度好、有激情、专业能力强。园长还特别表扬了艳艳,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九江早期教育学校春季教学是正月初五开学,正月初二艳艳就离开甘肃老家回到单位工作,责任心很强。园长感谢幼儿园教师教育的院校为幼儿园输送了两位优秀实习生,希望今后能推荐更多的毕业生到幼儿园工作。走基层活动也是班导师全面了解幼儿园的良好契机。2011级有两位教育实习生应聘到一所新园———未来星幼儿园。班导师赴未来星幼儿园对幼儿园办园基本条件、举办者的身份背景、幼儿园园长和幼儿园的资质等方面进行考察,确保教育实习生的实习单位能持续发展,实习生有安全保障。班导师与未来星幼儿园园长交流时,园长反映了实习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上班时间吃零食、迟到、认为幼儿园管理苛刻、小题大做等组织纪律不严、生活不严谨、对自身要求不严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班导师要正视教育实习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实习生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师德为先的基本理念,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三)教研指导———引导实习生进行教研活动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专业能力有如下要求: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十七条规定了幼儿园教师的主要职责,要求教师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2]班导师应积极引导实习生开展社会实践和教研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实习生的教研兴趣、教研能力和社会实践技能。如江西省九江市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每年开展幼教论文、教育案例、观察笔记征集活动,班导师积极鼓励教育实习生参加活动,并对实习生撰写的幼教文章给予修改。在班导师的指导下,实习生英英的幼教论文《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在江西省九江市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2013年征集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也激发了所有教育实习生的教研热情。在江西省九江市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2014年开展的幼教论文、教育案例、观察笔记征集活动中,所有实习生都积极参赛,实习生写作和分析问题的教研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管理指导———关注实习生群体动态

班导师要关注教育实习生群体动态,应利用邮件、短信、QQ群等信息平台,突破空间的限制,与实习生交流思想,帮助她们排解心理压力,解决她们的实际困难。如实习生媛媛和兰兰处于单亲、低保家庭,家庭结构不健全,经济拮据。班导师积极为媛媛和兰兰提供了高校毕业生一次性求职补贴的信息,并帮助她们准备申请材料,使她们成功申请到补贴。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低收入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也使她们因为班导师的悉心关怀而备感温暖。幼儿园教师教育院校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已经参加了普通话考试,班导师了解到,江西省对幼儿园教师资格普通话条件的认定是达到二级乙等即可,而上海、甘肃嘉峪关市等地要求幼儿园教师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二级甲等。为此,班导师便建议部分实习生(普通话二级乙等)在教育实习期再次参加普通话考试,改变普通话等级。在班导师的指导下,班级44位学生中有32人取得了二级甲等普通话等级证书。了解到江西、福建、甘肃等地2014年届毕业生可以报名参加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后,班导师结合岗位计划、岗位条件,实习生的年龄、户籍、个人能力综合考量等情况,为实习生提供报考岗位、招聘考试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帮助实习生有效复习、积极应考。

二、总结

第2篇

(一)幼儿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职前培养现状幼儿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是指教师根据活动内容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幼儿之间的差异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进程,并且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来激励幼儿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当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愈发紧迫之时,我们才猛然发现,高等教育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创新教育能力的不足,已影响到我国幼儿园创新教育的开展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在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堂上,最常见的是教师的提问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课堂讨论气氛不仅不够热烈,而且时常还时常会出现“冷场”的局面;学生“怕提问题、不会提问题、不愿被老师提问”、因害怕上课被老师提问而争抢教室后面座位等现象司空见惯。许多教师埋怨课堂上的学生启而不发、呼而不应,只好满堂讲[3]。于是便形成了教学上的恶性循环: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得创新教育无法开展与实施,反过来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样,在选拔性的考试制度下,同学之间并不乏竞争精神,缺少的使合作、协商等神。创新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只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一步才有创新可言;求知欲则是创新的源动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其创新教育能力的基础,面对已失去求知欲望和问题意识的学前教育学生,谈何创新?创新教育能力又如何具备?在幼儿园教育中,最为常见的师幼互动类型是教师控制、管理着幼儿,幼儿服从、依赖着教师。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希望孩子们的回答是类似于士兵一样整齐划一的,接近与老师预设的答案,而丝毫不考虑幼儿自己的兴趣和真实想法。当幼儿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时,老师往往是敷衍了事,当幼儿因好奇而进行“破坏”的探索行为,以及呈现出不符合成人思维逻辑的活动作品时,得到的往往是老师的呵斥,等等。这些教育行为非常不利于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培养。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创新教育的意识,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的创新精神,也因教师不具备创新教育的能力,而不能正确激励和引导幼儿的创新精神和行为,严重影响了幼儿园创新教育的开展。不可否认,近年来在全国教师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学前教师教育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实践取向”已成为广大学前教育院校的基本课程理念,许多学前教师教育院校不断加大对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但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一定得到了提高,也并不意味着学生就具备了创新教育能力。具体表现在,学生在幼儿园见、实习期间,遇到教育教学中实际的问题不知如何解决;不会观察幼儿的发展状况或者观察后不知从哪些方面进行客观评价等。在他们看来,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并没有这么多具体的案例指导策略,已有的案例也与现实中发生的不完全一致,让他们感到有些无所适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幼儿园见实习后竟然得到的是“学校里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没有用处”的结论。这足以说明学生自身缺乏创新精神,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同时,更说明学校在提高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时,却忽视了对其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幼儿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职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诚然,学前教育学生创新教育精神和创新能力较差的现状与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及文化消极传统影响不无关系。但这种现状与学前教师师资培养院校自身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师范性与职业性之间的协调关系,对学生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忽视有着很大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学前教师教育能力职前培养缺失原因分析

诚然,学前教育学生创新教育精神和创新能力较差的现状与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及文化消极传统影响不无关系。但这种现状与学前教师师资培养院校自身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师范性与职业性之间的协调关系,对学生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忽视有着很大关系,具体表现如下。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忽视。“以就业为导向”一直以来是职业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成为其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目标的指挥棒。不少教育教师院校非常清晰学校“职业院校”的性质,但却忘记了自身同时所具备的“师范性”重要特质,忽视了教育的“育人”的终极目标,忘记了自身培养出来的学生将幼儿的“灵魂工程师”。因此,人才培养目标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没能体现,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认为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要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唱能跳,听话、服从,能保证就业,即算是达到了人才培养目标、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而没有认识到学生自身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对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及学生创新教育能力对其将来工作对象——幼儿的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课程设置与实施中对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忽视。有的学前教师教育院校没能真正领悟《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的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的精神要求,完全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课程设置中,结构不合理、内容繁杂陈旧,必修课程过多,选修课程过少,缺

乏幼儿园创新教育方面相关课程的开设。课程实施中,对于必修课,实行统一的教学模式,使用同一教材、同一课堂、同一进度,而不去考虑学生自身是否需要、是否喜欢、学的效果如何等个性问题。教学方式方法不利于学生重新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教育理论论着《礼记.中庸》中的“学,问,思,辨,行”五个递进学习阶段,正是创造性人才所具备的重要特征,如,好奇、好学,不耻下问、敢于质疑,认真思索,善于辨别,意志坚强、切实践行。但实质上,许多学前教师教育院校的教师,自身缺乏创新教育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引导,忽视对学生坚强意志、质疑精神等创新人格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于学生上课不捣乱、听话的课堂秩序,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致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缺乏思考和质疑精神和自学能力,没能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而是习惯于让老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学习方式。 三、“卓越幼儿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职前培养对策

(一)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凸显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1]。首先,学前教师教育院校在学校的定位中,必须在追求职业性的同时,要凸显师范性特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启迪教育智慧与培育教育价值观相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决定了一种教育的性质,也决定了该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4]。其次,在实施“卓越幼儿园教师”人才培养计划中,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创新教育理念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创新教育理念必须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善于引导启迪,保证学生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反思批判精神和求知探索的思维习惯;创新教育理念必须要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质量重要考核指标之一。要把创新教育体贯穿在“卓越幼儿园教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教育手段、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教育管理等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体现在学校教书育人的每项工作、每个细节中,使之成为教师的精神追求、重要品质和工作习惯[5]。

第3篇

(一)幼儿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职前培养现状幼儿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是指教师根据活动内容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幼儿之间的差异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进程,并且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来激励幼儿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当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愈发紧迫之时,我们才猛然发现,高等教育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创新教育能力的不足,已影响到我国幼儿园创新教育的开展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在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堂上,最常见的是教师的提问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课堂讨论气氛不仅不够热烈,而且时常还时常会出现“冷场”的局面;学生“怕提问题、不会提问题、不愿被老师提问”、因害怕上课被老师提问而争抢教室后面座位等现象司空见惯。许多教师埋怨课堂上的学生启而不发、呼而不应,只好满堂讲[3]。于是便形成了教学上的恶性循环: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得创新教育无法开展与实施,反过来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样,在选拔性的考试制度下,同学之间并不乏竞争精神,缺少的使合作、协商等神。创新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只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一步才有创新可言;求知欲则是创新的源动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其创新教育能力的基础,面对已失去求知欲望和问题意识的学前教育学生,谈何创新?创新教育能力又如何具备?在幼儿园教育中,最为常见的师幼互动类型是教师控制、管理着幼儿,幼儿服从、依赖着教师。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希望孩子们的回答是类似于士兵一样整齐划一的,接近与老师预设的答案,而丝毫不考虑幼儿自己的兴趣和真实想法。当幼儿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时,老师往往是敷衍了事,当幼儿因好奇而进行“破坏”的探索行为,以及呈现出不符合成人思维逻辑的活动作品时,得到的往往是老师的呵斥,等等。这些教育行为非常不利于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培养。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创新教育的意识,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的创新精神,也因教师不具备创新教育的能力,而不能正确激励和引导幼儿的创新精神和行为,严重影响了幼儿园创新教育的开展。不可否认,近年来在全国教师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学前教师教育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实践取向”已成为广大学前教育院校的基本课程理念,许多学前教师教育院校不断加大对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但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一定得到了提高,也并不意味着学生就具备了创新教育能力。具体表现在,学生在幼儿园见、实习期间,遇到教育教学中实际的问题不知如何解决;不会观察幼儿的发展状况或者观察后不知从哪些方面进行客观评价等。在他们看来,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并没有这么多具体的案例指导策略,已有的案例也与现实中发生的不完全一致,让他们感到有些无所适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幼儿园见实习后竟然得到的是“学校里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没有用处”的结论。这足以说明学生自身缺乏创新精神,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同时,更说明学校在提高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时,却忽视了对其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幼儿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职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诚然,学前教育学生创新教育精神和创新能力较差的现状与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及文化消极传统影响不无关系。但这种现状与学前教师师资培养院校自身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师范性与职业性之间的协调关系,对学生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忽视有着很大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学前教师教育能力职前培养缺失原因分析

诚然,学前教育学生创新教育精神和创新能力较差的现状与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及文化消极传统影响不无关系。但这种现状与学前教师师资培养院校自身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师范性与职业性之间的协调关系,对学生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忽视有着很大关系,具体表现如下。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忽视。“以就业为导向”一直以来是职业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成为其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目标的指挥棒。不少教育教师院校非常清晰学校“职业院校”的性质,但却忘记了自身同时所具备的“师范性”重要特质,忽视了教育的“育人”的终极目标,忘记了自身培养出来的学生将幼儿的“灵魂工程师”。因此,人才培养目标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没能体现,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认为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要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唱能跳,听话、服从,能保证就业,即算是达到了人才培养目标、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而没有认识到学生自身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对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及学生创新教育能力对其将来工作对象——幼儿的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课程设置与实施中对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忽视。有的学前教师教育院校没能真正领悟《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的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的精神要求,完全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课程设置中,结构不合理、内容繁杂陈旧,必修课程过多,选修课程过少,缺乏幼儿园创新教育方面相关课程的开设。课程实施中,对于必修课,实行统一的教学模式,使用同一教材、同一课堂、同一进度,而不去考虑学生自身是否需要、是否喜欢、学的效果如何等个性问题。教学方式方法不利于学生重新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教育理论论著《礼记.中庸》中的“学,问,思,辨,行”五个递进学习阶段,正是创造性人才所具备的重要特征,如,好奇、好学,不耻下问、敢于质疑,认真思索,善于辨别,意志坚强、切实践行。但实质上,许多学前教师教育院校的教师,自身缺乏创新教育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引导,忽视对学生坚强意志、质疑精神等创新人格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于学生上课不捣乱、听话的课堂秩序,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致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缺乏思考和质疑精神和自学能力,没能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而是习惯于让老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学习方式。

三、“卓越幼儿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职前培养对策

(一)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凸显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1]。首先,学前教师教育院校在学校的定位中,必须在追求职业性的同时,要凸显师范性特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启迪教育智慧与培育教育价值观相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决定了一种教育的性质,也决定了该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4]。其次,在实施“卓越幼儿园教师”人才培养计划中,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创新教育理念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创新教育理念必须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善于引导启迪,保证学生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反思批判精神和求知探索的思维习惯;创新教育理念必须要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质量重要考核指标之一。要把创新教育体贯穿在“卓越幼儿园教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教育手段、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教育管理等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体现在学校教书育人的每项工作、每个细节中,使之成为教师的精神追求、重要品质和工作习惯[5]。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内容首先,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依据社会需求及制定和实施分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来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凸显人才培养方案的个性化和针对性。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两方面。因此,以《课程标准》中的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为蓝本,优化课程模块,并通过整合原来有重复性质的课程(如原来的五大领域课程)以及删减、修定原来繁琐过时的课程内容等途径整体优化课程科目和内容。其次,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依据,明确幼儿园对学前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要求,开设创新教育选修课程,着重培养其创新教育意识、创新教育人格和创新教育能力等三个方面专业素质[6]。(1)具有创新教育的意识。“卓越幼儿园教师”应具有创新教育的意识,认同幼儿天生就具有学习和创新的潜能的、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幼儿的创新素质、提高其创新能力等等教育理念。(2)具有创新教育的人格。“卓越幼儿园教师”应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求知欲,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持续钻研的意志力、执着追求的坚韧性,包容与开放性、团队合作精神等创新人格特征。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创新教育的人格,才能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对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积极、自信、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等创新人格的培养。(3)具有创新教育的能力。一个具有创新教育能力的“卓越幼儿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能根据幼儿兴趣需要、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还能在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调整活动,给予适宜的指导。

第4篇

1、在教学上,要做教师兼学者;在写作上,要做学者兼教师。

2、时时保持敬业精神,处处关心学生学习生活。

3、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莫金华

4、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

5、我会用我的爱心和耐心去关注每个孩子,让他们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

6、做一片绿叶、一丝春风、一缕阳光,把温暖和爱带给最可爱的孩子们!——韦素江

7、我愿用我的百分百的爱换您百分百的满意,我愿用一颗充满责任的爱心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让孩子们享受阳光,享受快乐。

8、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孩子的世界更可爱,我愿沉浸在孩子的内心世界弹拨和谐动人的乐章。

9、我们无法改天换地,但是没有人能阻止我们为改天换地贡献一份力量,只要我们不放弃理想。

10、用心去聆听孩子们的心声,用爱滋润每个幼儿的心田。——王晓娜

11、做人以真,待人以善,示人以美,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做孩子们的好朋友。

12、爱是沟通心灵的钥匙,愿我的爱心时时伴随孩子健康成长。

13、在知识的舞台上,最渊博的教师也是最谦虚的学生。

14、教师,是播撒知识的种子,传递文明火炬的使者。

15、让我们一起为孩子撑起一片纯净的蓝天,为孩子开辟一块快乐的土地。——刘思思

16、书本学习是体验别人的经验;生活实践才是获得自己经验的好途径。

17、给孩子一缕阳光,孩子会给你一个太阳!用心,用爱,努力做到最好!——肖梦仙

18、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融入了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19、幼教事业是一座大花园,教师的奉献就是其中最美丽的花。

20、教育学生,从爱出发,爱是一种特持久而深刻的感情。

21、用爱倾听每一个孩子心底的声音。

22、一年最美是春季,一生最美是奉献,播撒教师所有的爱,让孩子们茁壮成长。

23、热心对待工作,真心呵护幼儿,诚心服务家长。

24、在过多地要求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尽可能地尊重他们。

25、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让尊重伴随他们的成长。

26、爱是沟通心灵的钥匙,愿我的爱心时时伴随孩子健康成长。——莫梅芬

27、为了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要有甘做绿叶、甘当园盯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28、把爱心献给孩子,诚心送给家长,信心留给自己。——蓝蕙

29、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我们最大的希望。——汤雪萍

30、我愿化作-爱的天使,用真情浇灌小天使的心灵。——陈小环

31、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

32、给孩子一缕阳光,孩子会给你一个太阳!用心,用爱,努力做到最好!

33、当孩子们的眼睛里闪耀着快乐,歌声里飘荡着快乐,舞蹈里跳跃着快乐,故事里洋溢着快乐,这就是我一生最大的快乐。

34、首先做研究者,其次才做管理者。

35、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声亲切的问候,能让一名潜质生从此走出亮丽的人生。

36、不放手让孩子去做,犹如血液循环受到阻碍,是会防害孩子增强体质的。

37、献出一片真情,呵护幼小心灵。——李艳萍

38、倾注心血的爱能使孩子们早日鲜花绽放!

39、教师面对的孩子都是最终要独立的成人。

40、我将用我的爱心去浇灌幼嫩的幼苗,愿这些幼苗在老师的关心下快乐的成长。

41、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用爱心去呵护孩子的童心,让每一个“祖国的花朵”灿烂地开放。

42、爱每一个孩子,他们的成长是我最大的快乐!

43、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

44、爱我们的每一个孩子,因为在爱的天平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45、为了孩子,一定要给他们新作品,使他们敢于面对纵横交错的新世界,不断发芽滋长。

46、对于儿童的教学,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

47、让我走进童心世界,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48、关爱童心,感受真爱,欣赏童趣。

49、我愿将自己全部的爱献给孩子们,让他们在人生起跑线上跑好第一步。

50、幼苗需要土壤的滋养,学生需要教师的爱护。

51、我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会在这片热土上耕耘,只要投入过付出过拥有过,我相信,孩子们会在我生命的五线谱上谱出动人的旋律。

52、关爱每一个孩子,他们的成长是我最大的快乐!

53、用眼去看孩子的世界,用心去听孩子的世界。走进孩子的世界和他们共同生活,共同游戏,做他们的好朋友。

54、牵着孩子们的手,快乐地迎接每一天!

55、幼儿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崇高而神圣的事业,我们自豪,因为我们选择了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 我们把爱心奉献给孩子,孩子把微笑传递给我们。

56、在阳光下做人,在风雨中做事。——吴秀琼

57、你一天的爱心可能带来别人一生的感谢。

58、信赖、尊重,让每个孩子都有灿烂的微笑!

59、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

60、要做孩子的老师,先做孩子的朋友。

61、用金子般的爱心收获纯洁的欢笑与真诚,感受彼此心灵的贴近。

62、让我们一起为孩子撑起一片纯净的蓝天,为孩子开辟一块快乐的土地。

63、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苏霍姆林斯基

64、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她才能教育孩子。

65、在淡泊中追求,在奋斗中奉献——刘盆妹

66、工作着并快乐着,因为孩子在我心中,我又在孩子心中!

第5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期望;幼儿园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5-0041-04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执行者,是直接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人。没有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队伍,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成功的幼儿教育改革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叶平枝,2004)。社会发展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次性的职前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师需求,继续教育能弥补职前教育的不足,已成为提升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目前,国内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已十分深入,但对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较少。已有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多为质的分析和理论思考,且侧重从教育管理部门(教育者)的角度来研究,很少从幼儿园教师(受教育者)的角度进行思考。笔者认为,从“受教育者”立场出发,关注教师的期望和需求,能更好地提升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性。本研究着重考察幼儿园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期望及其与现状的差异,以期为教育部门在制定和实施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计划方面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随机抽取北京市7个城区(海淀、丰台、西城、崇文、东城、朝阳、通州)的不同级别(市一级一类示范

园、区一级一类示范园、一级一类园、一级二类园、未评级园)的公、私立幼儿园的120名教师作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109份。被试构成情况见表1。

三、研究结果

(一)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期望

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目前主要包括三大类内容: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知识、现代化信息技术。其中,教育理论知识指教育学、心理学、幼儿教育教学等理论课程;教育实践知识指与教学教研实际相关的课程,如五大领域教法、艺术技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指计算机应用课程。调查发现,教师最期望学到的是教育实践知识,其次是教育理论知识,而现阶段教师受到的继续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是教育理论,这与教师的实际需求和期望不符。

从整体上看,不同学历、职称、教龄的教师都注重教育实践知识,对现代化教育技术重视程度则普遍偏低。同时,不同职称、学历、教龄的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需求又有差异。具体数据见表2。

(二)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期望

笔者将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法分为四类:教师讲授、课堂讨论、自学(如:远程网络学习)、幼儿园实地观摩和研讨。调查表明,教师最期望的教学方法为课堂讨论,其次为幼儿园实地观摩研讨。而目前,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与教师的实际期望差距较大。

不同职称、学历、教龄的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期望基本相同。其中,二级教师更为重视课堂讨论法和教师讲授法(43.75%、16.07%);本科学历的教师更希望采用远程自学方式(45%,专科为18.18%),专科学历的教师更重视教师讲授法(17.05%,本科为2.5%);5~10年教龄的教师对课堂讨论法的期望最高(48.15%,10年以上的为39.19%,5年以下的为39.13%)。

(三)教师对课程师资的期望

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师资不同于一般师资,他们是教师的教师。调查显示,目前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主要由区(县)教育部门领导、教委(教育局)教研室的教师授课。大多数教师表示,更希望那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职称幼儿园教师来授课(各层次教师对高职称教师的选择比率均在50%以上)。

四、讨论

从以上可以发现,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期望与现状存在较大差异。教师期望的继续教育课程应具备以下特点。

(一)继续教育课程的内容:实践重于理论

当前幼儿园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以教育理论知识为主,而教师对实践知识的期望远远高于教育理论知识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知识是幼儿园教师从事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然而现阶段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讲授的教育理论知识多为职前教育阶段所学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宏观概念和理论,往往比较陈旧。这种重复学习对于教师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收效甚微,因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理论与实践难以有效联系、实际教育教学能力不足,因此,以教育理论为主的培训内容很难调动幼儿园教师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一味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实践知识的课程内容就成了继续教育的一大弊端。因此,幼儿园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制定应注意融合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并适当加大实践知识的比重。这样才能提高幼儿园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能提高继续教育的有效性。

(二)继续教育教学的方法:以讨论交流为主

传统的集体讲授教学法可以使知识的学习具有系统性、连贯性,但存在受训教师参与程度低、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等不足。而小组讨论法可以弥补集体教学的缺陷,能更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之间、幼儿园之间的交流互动,为教师们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提供机会,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参与程度因此大大提高。因此,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可以将集体讲授与讨论交流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既保留集体讲授法的优点,又可以提高教师的学习兴趣。

(三)继续教育的师资:以幼儿园高职称教师为主

目前,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主要由区(县)教委(教育局)教研室的教师来授课。丰富的经验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继续教育,很好地开展大教育的理论知识讲授,以及师德教育、教师心理培训等,但是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同时负责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对幼儿园教师的状况未必熟悉,这样授课内容的针对性就会大打折扣。鉴于幼儿教育的特殊性、综合性和灵活性,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更需要实践经验丰富的幼儿园高职称教师来担当。他们更加了解在职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可以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更实用的解决办法,这将大大提高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

五、建议

幼儿园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期望与现状间的较大差异表明,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何使继续教育更好地满足幼儿园教师的实际需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了解教师需求,进行层次多样、针对性强的继续教育

不同层次、水平、阶段的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不同,因此继续教育应因人而异。在制定继续教育教学内容前,应先调查了解分析各层次、水平、阶段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然后根据专题、教龄等分组,进行层次多样、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例如,对实际教学经验丰富,但缺少理论基础、电教设备应用能力较差的年龄大、教龄长的教师,可以开展有关理论知识和信息技术的课程培训;对学历高、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的教师,可以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和幼儿个案分析的相关培训;对学历较低的年轻教师,可以开展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培训。

目前,北京市各区(县)都设有新教师培训项目,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做法。例如,崇文区的新教师培训中,理论课程内容占学时很少,而主要根据新教师的实际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开展一些现场观摩和指导活动,使新教师在入职初期就有机会学习有经验教师的长处,提早意识到自己今后可能遇到的问题。

(二)贴近幼教工作,进行实践指导性强的继续教育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是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之一(孙玉洁,1996)。继续教育组织者应不断更新教育理论知识,设置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的、以指导实践为主的课程内容。教育理论知识是实践的指导,继续教育组织者需要思考如何将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在理论讲授过程中穿插案例,使理论形象化,使案例分析能力得到提升。如可以依托先进教育理论,为教师提供五大领域教学教法的优秀经验、活动区材料的优化设计与合理投放、家园共育的具体建构以及幼儿教育个案分析等与教师日常工作息息相关的内容,以满足各层次教师的需求。

(三)改变单一的继续教育教学方式

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教学中普遍采用的课程组织形式仍是集体讲授,教学方法单一,教师讲授多,讨论少,实践研究就更少,幼儿园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不能得到快速提高。因此,在继续教育课程实施上,应探索“多元化、多层面的实施途径,既深入挖掘传统的集中讲授的价值,又开始探索亲身实践、现场观摩与专家点评相结合的方式”。〔1〕一些学者还提出“园本基地、能力本位”的培训模式,〔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宏观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及“师徒帮带”“现场观摩与即时反馈”“专家指导”“微格教学”“双线交叉”等具体操作模式(秦旭芳、庞丽娟,2001)。

如何更好调动幼儿园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使他们能更敏锐地发现和解决日常工作中的问题,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和参与式培训是继续教育中值得采用和推广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对现行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和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有助于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思维共振,提高学习效率,并在合作中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克服片面性,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3〕参与式培训则一改“培训者讲授,学员接受式学习”的教学方式,突出“培训者组织活动,学员发现式学习”的特点,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亲身体验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喜悦和效果,以促进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参与式培训通常使用的方法有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录像分析、观察、辩论,以及其他根据培训内容而设计的各种游戏、练习和活动。

(四)依靠幼儿园的优质师资,建立多种组合的教师资源库

目前,北京市幼儿园继续教育师资主要由区(县)教育研修学院研修员构成。由于很大一部分研修员并不来自幼儿园,这就造成了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等不足。因此,完善师资结构是保证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有效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名师工程逐渐兴起,一些市区县纷纷建立了名师工作室,让一线优秀教师获得丰富而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专业发展。笔者认为,名师工作不能只着眼于培养几个“名师”,而应充分发挥名师的带头和辐射作用,带动、培养出一批骨干教师。比如名师们可以通过举办专题报告会,介绍职业体验、教育理念、教学风格及特色,举行教学学术讲座、开公开示范课、研究课,组织评课、互动交流活动等,展示名师教学魅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不断为本区域中的幼儿园教师提供新经验。

参考文献:

〔1〕〔2〕王雪为,何秀英.对我国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的综述与分析〔J〕.教育导刊:下半月刊,2005,(7):4-6.

〔3〕傅永曙.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

The Study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Expectations to Continuous Education Courses

Zhang Yingqian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No.2 kindergarten, Chongwen District,Beijing, 100062)

Li li, Xu Xiaohui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第6篇

[关键字]幼儿园教师;性别教育;观念;现状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7/08-0060-04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儿童获得性别认同,获得社会文化所认同的该性别的成员应具有的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过程。弗洛伊德认为,直到儿童发展到生殖器阶段,即3-6岁才开始出现性别分化。“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的形成使得该阶段成为儿童性别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科尔伯格则指出,儿童大约在4-6岁开始具备性别认同和性别恒常性的基本概念,这对儿童性别行为的定性和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也证明了3-7岁是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时期。

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是生物因素、社会经验、认知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3-7岁儿童来说,幼儿园教育作为影响其社会经验和认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幼儿园的性别教育渗透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是幼儿园性别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国内外一些研究者提出教师对男女儿童不同的对待方式会影响儿童性别化的发展,教师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从文献资料来看,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教师的性别教育行为与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关系。随着心理学从行为科学到认知科学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研究者开始注意到教师的行为与教育观念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提出要更好地理解教师教育行为就必须研究教师教育观念。

教师性别教育观念的研究属于教师教育观念实证研究中的一个子课题。国内一些研究者对教师的性别观念进行过探讨和分析,但针对教师性别教育观念的研究很少。

教师对性别教育的含义、重要性、内容、方法的理解情况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从幼儿教育领域的实践层面来看,幼儿园存在大量的性别教育现象,所以对教师性别教育观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拟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幼儿园教师性别教育观念的特点:(1)对性别教育含义的理解情况。(2)对性别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情况。(3)对性别教育内容的了解情况。(4)对性别教育方式的了解情况。(5)在性别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北京市选取不同级别的幼儿园各2所,共6所幼儿园,以所有幼儿园中99位日托班教师为问卷调查对象。为更深入了解教师性别教育观念现状,研究者还对2所幼儿园中的10位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所有被调查对象中,62.6%年龄在21-40岁,51.5%教龄在6-20年,42.4%拥有大专文凭。

(二)研究工具

1、自编幼儿园教师性别教育观念调查问卷。在参考以往教师观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分解目标体系的方法,根据幼儿园教师对性别教育的含义、重要性、内容和方法的理解以及在性别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这五个方面编制问卷,采用5级评分法。通过预实验,最终保留了29个题目。

2、自编幼儿园教师性别教育观念访谈提纲,共包括9个题目,分别指向研究内容的五个方面。

(三)数据处理

对99份有效问卷进行编号,采用SPSS forwindow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对性别教育含义的理解

调查结果显示,95%的教师知道性别教育不等同于性教育,但同时约有65%的教师将性别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教幼儿认识和区分性别的教育”,大多数教师并不清楚性别教育的具体含义。从10位访谈教师的情况来看,只有4位教师曾经接触过“性别教育”这一概念,且接触的次数都较少。当问及“性别教育究竟是指什么”时,有6位教师只提到“是让幼儿能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的教育”:有3位教师认为性别教育还应该教育幼儿具备与性别相符合的特点;只有1位教师提出“性别教育要帮助幼儿发展适宜的性格、行为特点”。总的来看,目前虽然绝大多数教师知道性教育与性别教育不同,但大多数教师对性别教育的理解不全面、不科学。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整个社会对性别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研究缺乏,身处一线的教师缺少了解性别教育的途径。调查过程中很多教师谈到很少接触或者基本上没接触过“性别教育”。可见,缺乏了解性别教育的途径是教师不能对性别教育的含义形成全面、科学认识的主要原因。

(二)幼儿园教师对性别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研究显示,88%的教师认为在幼儿阶段进行性别教育是有必要的,约84%的教师同意“幼儿阶段所接受的性别教育对儿童以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但约有60%的教师认为幼儿的性别教育应该由家庭负责;61%的教师认为幼儿园的性别教育对幼儿的影响不大。研究还显示,75%以上的教师认为“相对于语言、科学等这些课程来说,性别教育是很次要的”,67%以上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在幼儿园开展专门的性别教育活动。

从访谈情况来看,当问及“哪些因素会影响幼儿的性别特征”时,10位教师中有8位只谈到家庭教育对幼儿性别特征形成的影响,只有2位教师提到幼儿园的教师和同伴对幼儿性别特征形成的影响。当问及“幼儿园对幼儿性别特征形成的影响如何”时,有6位教师谈到“幼儿园的影响不大,教师的作用很小”,只有1位教师提到教师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认为幼儿阶段的性别教育很重要,但教师普遍认为家庭应该承担幼儿性别教育的主要责任。

访谈中许多教师表示,他们发现男女幼儿在小班后期就出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而且每个幼儿会出现不同的性别特征发展倾向,因此他们普遍认同幼儿阶段是性别教育的关键时期。同时正是因为他们普遍认为家庭是影响幼儿性别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所以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影响以及对家庭性别教育的指导责任,从而忽视了幼儿园性别教育的重要价值。此外,目前幼儿园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外,还有评级、参观、对外开放等一系

列活动,加之许多幼儿园师资紧缺,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幼儿,因此性别教育这种需要建立在教师对每个幼儿性别特征了解基础上的教育活动,短时间内难以受到重视。

(三)幼儿园教师对性别教育内容的了解

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包括三个方面:性别概念的发展、性别角色观念的形成和性别特征行为的形成。幼儿园性别教育内容相应的应该包括:让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观,发展适宜的性别特征行为。除此之外,由于幼儿园还承担家园协调的责任,因此幼儿园性别教育的内容还应包括与家长沟通幼儿的性别教育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83%的教师认识到幼儿在入园后有必要学习辨认自己的性别,约有67%的教师不认同直接让幼儿记住自己性别的教育方式。73%的教师认为向幼儿介绍男女生殖器上的差异是件尴尬的事,60%的教师更倾向于选择让幼儿通过辨认头发和衣着的教育方式。访谈中当问及教师“不愿意介绍男女生理区别”的原因时,他们表示主要是“给幼儿讲生理区别怕他们听不懂”“我们也不清楚怎么去讲”,所以“还是让他们通过外表区分比较简单,虽然有不合理的地方,如有些短头发的女孩就老分不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在“如何让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念和适宜的性别角色行为”认识方面,约有67%的教师认为社会传统的性别观念有不合理之处,但同时又有70%以上的教师认为应该让幼儿形成与社会传统观念要求一致的行为。

就“是否应针对幼儿的性别特征问题与家长进行沟通”这一问题进行调查时发现,近92%的教师认为应该与家长沟通,但大部分(67%)教师并不清楚究竟应该怎样与家长交流。访谈中,有2位教师提到“当幼儿的性别特征出现异常时,应该与家长交流”,只有1位教师谈到“可以教给家长正确的性别教育方法”。

总的来看,幼儿园教师对性别教育的内容有一定了解,但主要是感性理解,缺乏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首先,目前我国缺乏与幼儿园性别教育相关的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几乎没有涉及性别教育的内容,《北京市幼儿园教育纲要》也只有在小班“教育内容”中的“个性品质”一栏提到“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要让幼儿认识自己的性别”,然而并没有指出教师具体应该怎么去实行。缺乏可参考的规范性的指导纲要是教师对性别教育内容产生问题和困惑的主要原因。其次,教师所接受的专业学习和培训中也缺乏性别教育方面的内容,幼儿园同样很少组织教师进行性别教育方面的学习和探讨活动。

(四)幼儿园教师对性别教育方式的了解

本研究从两个方面考察教师对性别教育方式的了解情况:对男女幼儿教育方式的区别和对双性化教育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对男孩还是女孩,大部分教师更倾向于采用传统的性别教育方式。即强调男女差异的教育方式。教师在教育男孩方式选择上的得分低于教育女孩方式选择上的得分,根据斯皮尔曼等级系数,两者得分在p<0.0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可见,教师教育男孩的方式更传统,而对女孩则采取相对开放的态度。

“双性化教育”是一种新的性别角色教育模式,“它是要使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传统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中的优秀心理品质,从而更加适应多变的社会生活,使人格发展更加完善。”幼儿园教师是怎样看待“双性化教育”的呢?调查发现,有69%的教师不清楚“双性化教育”究竟是指什么:绝大多数(80%)教师同意“让男孩有男孩的样,女孩有女孩的样”;10%的教师不赞成“双性化教育”;只有21%的教师赞成“双性化教育”。不赞成“双性化教育”的教师主要认为“双性化教育”不具备在幼儿园实行的可能性,而赞成的教师主要认为“双性化教育”更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教师的性别教育观念是以其自身性别观念为基础的,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指出,教师的性别观念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由于教师对“双性化教育”方式了解较少,导致他们倾向于用传统思想来衡量幼儿的性别特征。另一方面,近些年来,受男女平等和提高女性地位思想的影响,社会不再用传统的性别角色要求来衡量女性。

(五)幼儿园教师在性别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调查数据显示,40%的教师表示,自己在性别教育方面存在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不清楚究竟哪种教育方式是正确的”(22.2%);“很少接触性别教育,对这方面了解太少”(15.1%);“不清楚性别教育包括哪些内容”(13.1%)。

四、思考

教师的性别教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整个社会观念的影响。我国社会对性别教育重视、了解程度偏低是影响教师性别教育观念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和研究性别教育,从而提高社会对性别教育的关注度,加深对性别教育的了解程度,从而推动教师传统性别教育观念的转变。

第7篇

[关键词]教育机智;幼儿园教师;教育情境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5-0019-05

一、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智的内涵

何谓教育机智?教育大辞典将其解释为:教师在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敏锐、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教师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而又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处于一时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也有学者提出,教育机智是教师对突发性教育情境作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能力。马克思·范梅南则将教育机智看作是一种深切的关注,“它使我们能够在与孩子和年轻人生活时充满智慧地行动”。刘徽认为,“教育机智是在适当的时候,在适当的地方,对适当的人做出适当的行为,突出此时此地之感,关注课堂中的情境和时机”。由此可以看出,教育机智就是教师在面对突发教育情境时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与及时、恰当的行动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实践性、情境性、创造性、不确定性等复杂的特征。尽管这是教师瞬间的判断和迅速作出的决定,但这种教育机智往往能够成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捕捉问题、作出反应、取得令人惊喜效果的线索,尽管它可能是模糊的、不确定的,但却能够显示出教师的某些教育风格或人格特质。因此,教育机智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

基于以上对教育机智的认识,并根据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本研究尝试对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机智进行深入探讨。众所周知,幼儿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和幼儿园教育的保教并重让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复杂性和情境性,在实际工作中会有许多转瞬即逝的教育时机,常常出现种种复杂的教育情境,这些都需要幼儿园教师及时捕捉,及时应对。因此,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教育机智可以说是一种必备的工作能力。

二、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智的表现

1.对幼儿敏感

午睡结束了,小朋友们开始陆续穿好衣服、整理好床铺从午睡室走出来。老师发现只有欢欢一个人还坐在床上没有挪动,老师看了他一眼,触碰到了他那有些内疚的眼神,老师顿时明白了什么。等其他小朋友都走出去后,老师走到他身边,贴在他耳边悄悄说了几句话,然后帮他换上干爽的床单和衣服。欢欢开心地走出了午睡室,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

案例中的教师能够留心并读懂幼儿的眼神,反映出的正是教师对幼儿的一种敏感,这种敏感能够帮助教师理解具体教育情境所包含的意义,并做出恰当的教育行为。这种敏感源自教师对幼儿发展特点的熟练掌握和对幼儿的细心观察。正是通过观察,教师捕捉到了幼儿难以用言语表达的信息。基于这样的敏感,幼儿园教师能够对幼儿作出准确判断(即幼儿经历了什么)和适宜的教育决策(即我需要为他做什么)。

2.有克制的干预

平平还在费劲地往上抬腿,老师知道他想翻过那道矮矮的护栏。他已经尝试了好多次了,有一次都差点儿成功了,但也许他觉得有点危险,所以又退了下来。老师站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着他。平平再次来到护栏旁,抓住扶手努力地抬起了自己的腿,然后屁股一扭便翻了过去。他回头看了一眼老师,老师笑着走过去拍拍他的小脑袋。

何时该克制?何时该等待?何时该干预?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这是一种对教育机智的领会。在某些情况下,如幼儿在活动中变得躁动不安或做出了某些可能有危险的动作,这时教师就需要当机立断,迅速作出反应,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加以干预。在某些情况下,教师则可能需要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及时的回应。观察发现,教师作出当机立断和及时回应往往是比较容易的,但如何给予“有克制的干预”通常是她们觉得比较困难的。很多教师往往急于完成自己的活动目标,因而很多时候会不自觉地加快幼儿学习的进程。例如,当幼儿很费力地在做某件事或很努力地在表达一个意思时,教师似乎很难做到静静等待,通常她们会说,“来,让老师帮你把衣服穿上!”“老师帮你把它画的更漂亮些!”事实上,幼儿只有亲身实践,才能从中完成积极的自我建构。上述案例中教师选择的是等待,目的是让幼儿自己去尝试、探索并最终体验到成功感。教师的“观察”“笑着走过去”“拍拍他的小脑袋”就是一种“有克制的干预”。如果教师急于代替幼儿解决所碰到的问题,幼儿也许感受到的只是被教师控制的挫败感、羞愧感和自己的无能为力。因此,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机智应表现为一种有克制的干预,既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给予支架性引导,又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进行自我探究、自我建构和自我成长。

3.理解幼儿

老师发现丽娜从早上被妈妈送到幼儿园开始,就一个人无精打采地玩着。老师知道丽娜的爷爷前两天病得很厉害住院了,她和爷爷的感情很好。

老师:丽娜,你今天看起来很伤心,可以和老师说一说吗?

丽娜:嗯,我想去看我爷爷。

老师:你在想爷爷。

丽娜:嗯,可是大人不让小孩进医院。

老师:你真的很想去看爷爷?你知道爷爷生病了却不能去看他,你很难过?

丽娜:昨天晚上我奶奶哭了。

老师:这也让你很难过、担心,是吗?

丽娜:(叹了一口气,但也放松了很多)是的。

老师:我们很爱的人生病时,我们都会很担心,我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的担心减轻点?虽然你不能去医院看爷爷,但你看,我们是否可以给爷爷做个特别的卡片,上面写下你想跟爷爷说的话,然后让大人帮你带给爷爷,好吗?

丽娜:好啊,老师您能帮我写些话吗?

(该案例选编自卡罗尔格斯特维奇的《发展适宜性实践:早期教育课程与发展》一书。)

当幼儿知道有人理解或接受自己的感受时会产生欣慰感,随之可能会有效释放出焦虑、害怕、担心等消极情绪。案例中的教师通过事先了解和观察幼儿语言和非语言表达出来的情绪、情感,主动询问并对幼儿的悲伤情绪给予了理解和同情,提议通过制作卡片写上祝福的话帮助幼儿疏导不良情绪。这种引导幼儿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的做法,对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个性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案例中的教师表现出来的教育机智既是一种对幼儿的尊重(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更是一种对幼儿的理解。

4.因势利导

星期一,班上的孩子活动时往往会比其他日子显得活跃,但现在看来很多孩子已经玩得很累了,因为我发现很多孩子不停地从一个区角跑到另一个区角“瞎逛”。虽然按照日程表,自由活动时间还没到,但我决定提前让孩子们收拾好玩具,进入到下一个活动环节。第二天,区角活动时间,孩子们大多在全神贯注地开展复杂的建构游戏,我见机决定适当延长这一活动的时间,以便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和探索。

因势利导是一种审时度势,需要教师具有敏锐而专业的判断力。案例中的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判断出他们的学习状态,在时间安排上给予了适当的引导与支持。因势利导与灵活性密切相关。幼儿的一日生活和活动设计有一定的时间规定,但如果教师古板地按照时钟来规定一日生活和活动的开始结束时间,那么规定就会变成束缚幼儿发展的枷锁。案例中的教师能根据活动过程中幼儿的需要对时间安排作出灵活变通,既减少幼儿的无效探究,也为幼儿的自主探究提供充裕的时间。这种尊重幼儿发展的特点并给予积极引导与支持的做法也是教师教育机智的重要表现。

5.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

户外活动回来,孩子们依次盥洗完毕,开始端起饭碗香香地吃起饭来。突然,贝贝呛了一口,一下子把饭和汤都喷了出来,喷得桌子上、身上到处都是。坐在贝贝旁边吃饭的小朋友立马大声喊了起来:“老师,他吐饭了,哎呀,好脏。”主班老师赶紧走了过去,轻轻地拍打贝贝的后背,轻声地对周围的小朋友说:“贝贝可能不舒服才这样的,没有什么脏的。”说完,老师迅速擦干净桌面,牵着贝贝的手去盥洗室清洗。回来后,其他小朋友都关心地问候贝贝:“好点了吗?慢慢吃,你会好起来的……”

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幼儿的行为,也是一种教育机智。案例中的教师在贝贝出现突况后,给予了细心地照料,相信教师的这一行为会对其他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其他幼儿在教师的影响下也开始关心起贝贝来。的确,教师个人的言谈举止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6.巧妙创新

蒙蒙最近情绪很不稳定,老师了解到蒙蒙新添了一个妹妹,妈妈的关注可能较多转移到了妹妹身上,这也许让蒙蒙有些嫉妒。第二天,老师在娃娃家新增了娃娃、奶瓶、尿片等玩具。蒙蒙抱起了娃娃说:“宝宝哭了,来,让妈妈抱抱你。”在接下来的集体教育活动中,老师与幼儿讨论起妈妈与新生儿这个话题来。

案例中的教师通过观察,发现了该名幼儿有特殊的情感支持需要,由此特意为幼儿提供了相应的材料,以帮助幼儿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可以说,这种巧妙的创新为幼儿度过情感危机提供了支持。在幼儿园里,类似的创新举措不胜枚举,例如组织幼儿到户外活动很容易出现队伍混乱失控的情况,教师想出了一种简单的手指游戏来引导幼儿排队,让幼儿边做手指游戏边行进。需要强调的是,教育机智并不等于教育技巧,技巧是偏“理性取向”的,关心的是怎样做才能获得最大效益,而教育机智则是偏“关心取向”的,关注的是幼儿需要什么、学习什么、怎样学习等问题,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并在这种关怀中产生富有教育意义、能够吸引幼儿的教育行为。

7.临场应变

上午,幼儿园临时安排一些幼儿去体检,主班老师带走了部分幼儿,剩下的让他们在区角里活动。这时,几个孩子开始活跃起来,他们你追我赶,四处乱跑。这时候,苏老师走进来了,她坐到图书角的几个孩子身边,说道:“有个有趣的故事一直藏在苏老师的脑袋里,哪本书里都找不到。我现在讲给想听的小朋友。”苏老师于是开始惟妙惟肖地讲起了故事。这时,那几个四处乱跑的孩子也悄悄地围了过来……

在活动过程中,即使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也难免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情况,这时,教师就需要临场应变了,这也是教师教育机智的一个重要表现。案例中的教师在面对可能失去控制的场面时,通过机智的应变策略吸引幼儿并让他们安静了下来。从某种程度上讲,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就像是一系列的“即席创作”,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承担起作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等基本教育角色,还要知道如何应对突况进行临场应变,这无疑考验着教师的专业素质。

同样需要强调的是,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机智并不局限于上述几个方面,而且这些方面往往也不是孤立表现出来的,事实上,它们通常是以一种整合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三、如何提升教师教育机智的水平

幼儿园日常工作中常常会出现许多具有教育意义的突况,如果幼儿园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机智,就有可能将这些突况转化为宝贵的教育时机,为幼儿获得必要的学习经验提供支持。如果教师缺乏教育智慧,则这些突况就有可能影响幼儿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对幼儿园教师来说,如何机智地利用这些时机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支持是一种重要的专业能力。结合对教师教育实践的观察以及有关教育机智的相关理论,笔者建议教师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

1.重视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做有准备的教师

教育机智强调“即席创作”,它是一种“临场天赋”,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做好事先准备工作。事先准备与教育机智是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两者可能会有冲突,但更应该是相互协调、共同促进。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事先准备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机智产生的前提条件。很难想象,一次毫无计划的活动会怎样展开,但可以预料到的是,教师多半会紧张忙于应付各种情况,对幼儿的真实反应会无暇顾及。因此,在开展活动前做好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包括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特点进行合理的活动设计,根据活动计划做好充分的环境、材料以及知识准备等,尤其是当面对一个相对陌生的内容时,活动设计更需要精心的准备。

实践证明,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教师的视野就越宽阔,与幼儿的互动就越容易深入,也越能激发自己的灵感,从而产生教育智慧。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活动准备不是要求教师去做一个严谨的规划,而是更提倡教师做一种愿景式的活动计划,这种计划既能够预设到活动的目标与方向,同时又充分考虑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以便在活动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灵活应变。

2.关注活动中幼儿的反应。做善于观察的教师

在一次观摩活动中,一位特级教师谈起了她对活动的看法:判断一个活动精彩不精彩,不用看教师,只要看着孩子的眼神就知道了。这段通俗的话说明教师的教育机智、专业能力都会通过幼儿的反应表现出来。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及时关注与敏锐观察是产生教育机智的关键。一方面,幼儿的反应可为教师教育机智的“即时创造”提供真实的情境,尤其是幼儿的“意外反应”往往会激发教师的教育智慧。例如,在一次班级自由互访活动中,教师发现班里互访的幼儿人数超出了预期,出现了拥挤、吵闹的现象,她立即对幼儿进行了分组,与另一名配班教师一起,把幼儿分流到不同的区域,并以环形走动的方式带幼儿参观班级。另一方面,教育机智本质上表现为一种关心取向的师幼关系,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幼儿,体现出一种对幼儿成长的责任感,这种关注和责任感就是教育机智的表现。

3.重返关键事件,做善于反思的教师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活动情境中产生的即时反应,在真实的教育现场,教师通常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并采取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分析决策的依据。但“机智地行动要求教师找到情境中的线索”“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和情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行动”。所以,我们提倡教师要重返关键事件并对此进行反思,例如关键事件为什么会出现?幼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我采取了什么行动?行动的结果怎样?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与我的教学风格有关吗?通过对关键事件的反思,教师能够发现自身的教学特点,并可能由此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

总之,强调教师具有教育机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引导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以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态度,以一种关心取向面对幼儿,关注并反思一日活动中的关键事件。只有充分认识到每一个教育情境都具有它独特的意义时。教师才会自觉地运用教育机智,做出明智的教育决定,采取正确的教育行动。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6.

[2]查啸虎,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220.

第8篇

 

一、幼儿园教师教育发展的喜与忧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教育学院实践副教授、儿童发展研究中心(FPG)研究员凯瑟琳·加拉格尔(Kathleen C.Gallagher)博士在题为“美国幼儿园教师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专题报告中。回顾了美国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她认为,过去美国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标准、学历要求及教师薪酬都相对偏低,幼儿园教师教育中存在许多失衡现象。她指出,现在虽然不同机构对幼儿园教师的期望及培养方案仍存在结构或者内容上的差异,但是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都应当更加关注职前培养问题,强调以促进儿童的学习为目的,推进那些有研究证据支持的教育实践。展望未来。加拉格尔提出若干希望:因为教师是教育变革中的主体和行动者,所以要帮助教师养成将研究带入日常生活、教学指导和促进儿童学习的教育实践之中的习惯;应关注教师在知识习得、教学反思和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相互促进,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应倡导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使用,如远程教育、基于视频的观察和反馈等。

 

来自南非大学教育学院的苏欣·克罗格(Soezin Krog)和诺尔玛·奈尔(Norma Nel)博士介绍了南非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在南非,虽然幼儿园教师教育体系日趋公平,但是教师流失、缺乏培训、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环境差等问题依然存在。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确保相关政策的明晰性和连贯性,制定完善的教师教育和聘任制度,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提高大学等相关机构的培养能力,建立教师薪酬保障机制,等等。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虞永平总结了我国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他指出,近几年我国幼儿园教师数量增长十分可观,但缺口仍然很大。为了应对这一严峻的现实,我国的幼儿园教师教育体系在不断进行调整和转型。他认为,就目前而言,决定学前教育发展质量的核心在于幼儿园教师的质量,基于数量增加的教师学历结构优化应当是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他还强调,未来的幼儿园教师教育面临着增加教师数量与优化教师质量的双重挑战,构建更为合理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将是未来幼儿园教师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幼儿园教师培养机构的准入标准不明确,把关不严格,低端培养机构培养了大量无证教师等,都有待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加以切实解决。

 

在分论坛中,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徐莉以广西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现状为例,分析了我国幼儿园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是:教师数量与质量失衡,数量增长迅速,但学历层次低下;师资队伍缺乏广泛性和阶梯性,中专层次居多,本科和研究生很少;培训重形式轻实效,培训机会虽多,但很少考虑受训者的需求,实际效果差;理论与实践缺少衔接,片面强调操作模仿和理论灌输。针对以上问题,她提出若干建议:一是加强幼儿园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二是开展层次均衡的梯队式培训,三是实施农村、民办幼儿园定向或订单式教师培养模式,四是提高培训者素质,五是创新培训模式,六是制定相关政策,以保障参训机会公平。

 

二、幼儿园教师教育转型的变革之路

 

如何切实推动幼儿园教师教育改革,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本次论坛关注与研讨的热点问题。就幼儿园教师教育转型的变革之路,与会代表纷纷结合各自的实践和研究成果提出看法。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成立了儿童发展研究中心(FPG),为教师教育提供各种基于研究的支持。FPG儿童中心主任塞缪尔·奥德姆(Samuel L.Odom)博士介绍了他们在教师教育方面的研究项目与成果。FPG致力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教育的实践,以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

 

瑞吉欧方案教学体系举世闻名,但是当前应用瑞吉欧方案教学体系进行高质量教育同样面临新的挑战。前全教协会主席、《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作者、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教授凯洛琳·爱德华兹(Carolyn P.Edwards)总结了方案教学体系对幼儿园教师素养的若干新挑战。她认为,倾听仍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路径。教师应当与儿童一样雄心勃勃,勇于尝试,敢于冒险,不断向自己和儿童挑战;以在自己的工作情境中可行的方式选择记录策略,养成记录习惯;寻找适宜的方式经常(每周或每月)与同事进行对话与交流;在倾听、观察、质疑和反思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制订弹性课程计划的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霍力岩在专题报告中提出,随着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大学、学区与幼儿园联合行动模式(UDK)将逐渐形成。她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起点公平项目组”在国家级贫困县青海乐都县启动的“教育起点公平:中国反贫困与儿童早期发展”的社会实践为例,说明UDK模式对幼儿园园长与教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她指出,通过雁阵五环模式,即层级示范、平行示范、伙伴提携、多边协商和雁阵携手,可以促使大学、学区与幼儿园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合力,促进三方和谐发展。

 

在分论坛中,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云艳从建立完备合理的教师质量评价体系出发,强调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她借鉴美国加州教师表现性评价方案(PACT),为我国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中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她指出,目前我国的幼儿园教师教育脱离幼儿园教学实践,教师资格考试缺乏真实性与预测效度。美国加州教师表现性评价方案重点关注教师候选人的真实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与方式具有导向性,评价证据具有多元性与客观性,评价结果具有多重价值,值得借鉴。基于此,刘云艳针对我国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提出了两条改进策略:一是更新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观念,二是建立幼儿园教师表现性评价运作机制。

 

三、变革时代的大学使命与具体实践

 

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各类院校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教师教育变革时代的主力军。在本次论坛中,各类院校对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具体实践展开了深入讨论。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教授桑标认为大学的使命在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他从建立研究性大学学前教育学院的高度出发,介绍了他们作为设在985大学的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的目标定位和推进举措:在人才培养层面,构建本科生一硕士研究生一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科学研究层面,倡导学术研究的生态模式,即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合互动,注重科研与人才培养的相辅相成,注重国际合作,强调国际交流的项目和成果要 “生根开花”;在社会服务层面,注重规范与示范效应,为地区乃至全国的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服务,并指导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建设与发展。

 

在分论坛的专题研讨中,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教授但菲介绍了他们以“理论基础厚实,实践能力突出,艺术特色见长”为标志的 “理论性+实践性+艺术性”“三性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重视构建“三性合一”模块化的课程内容体系,拓展实践取向的课程实施途径,采用过程性、真实性的教育评价方式。东北师范大学教授严仲连提出,幼儿园教师教育改革需要处理好学生兴趣、社会需要以及专业标准三者间的关系。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副教授余珍有认为,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与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包括对实践型人才的专业素养认识不清、课程内容难以整合、教学方法难以改革等,而整合力量加强研究、增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之道是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效策略。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副教授吕耀坚结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培养面临的问题,提出应以学前教育专业合格毕业生培养为目标导向,基于教学现场的过程性实训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同时,他还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技能标准制定与教学技能达标策略建构两个维度提出了教学技能培养的具体实践路径。重庆师范大学副教授魏勇刚介绍了重庆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强调的“实践性理念”“实践性知识”与“实践性技能”融为一体的“全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介绍了学前教育专业在实践性人才培养方案建构、实训平台操作运营以及专业社团活动打造等方面的经验。

 

虽然与会代表各自介绍的幼儿园教师教育经验不尽相同,但都强调以理论为支撑,以实践为取向。提升大学的科研能力、构建合理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是当代大学应该而且必须承担的使命。

 

四、转型时期幼儿师范院校的发展思路

 

台湾新竹教育大学校长、教授陈惠邦比较了台湾地区的教育大学和技专院校在培养方向、课程与教学、实习安排与就业等方面的差异。教育大学以培养幼儿园教师为主,目前培养对象向下延伸至培养保育人员并扩及其他幼教相关机构的从业人员。技专院校的幼保科系目前仍以培养保育人员及其他幼教相关机构从业人员为主,但开始尝试培养幼儿园教师。教育大学普遍重视理论探索与知识分享,而技专院校比较强调实务课程。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合并组建以来,不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进取,将服务社会与发展自身紧密结合,朝着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互相促进、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相得益彰、人才培养与师资建设共同提高的目标努力前行。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提出了“淑女+才女”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管理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致力于实现从数量和规模增长的外延发展到注重质量和效益提升的内涵发展的转型,不断探索和完善行政管理运行机制、人力资源保障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兴校机制和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施了学校管理体制、人事分配机制、监督评价机制、管理方式、管理职责与权限、校园共建机制等方面的改革。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提出了“园校一体、学做合一”的办学模式,以实践为导向,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争取优质教育资源,以提高办学水平。对处于转型时期的幼儿师范院校来说,以上发展思路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9篇

幼儿园的安全工作任重道远,提高全体教职工的安全意识,是确保幼儿园各项安全的基础。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安全教育事关每个孩子的健康和生命。所以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时时刻刻用心去做、用高度的自任感去对待。本周由童主任对教师和生活教师进行了各种事故处理的培训,在培训中我们深知自身责任的重大,有效地增强了我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为此我们积极采取各种安全措施,把安全工作纳入班级会议日程。同时,我认为要把幼儿园安全管理作为当前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科学、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断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用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将安全工作落到实处,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有效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全力抓好幼儿园安全工作,确保全园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保障好幼儿的安全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开端。为幼儿提供安全的活动场所、学习场所和娱乐场所是每个老师和家长的责任。对孩子要做到:“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把安全工作责任到人,尽我们的一切能力保护好幼儿的安全。作为幼儿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我班现有幼儿40名,其中男小朋友居多,女小朋友较少。现在都市孩子生活经验贫乏、自我保护能力有限,缺乏防范的基本意识。家长在此方面的意识教育比较薄弱而且容易忽视小细节,且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最容易出现事故和危险的时期,孩子们的细节安全意识薄弱需要不断培养训练。所以要努力提高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幼儿意外事故的发生。根据以上情况我班级教师安全教育希望能做到无处不在,每个细小微弱的环节都不落下:

一、创设一个安全、健康的发展环境、安全舒适的幼儿活动环境。

1、坚持每天晨检,保证幼儿不带危险物品入园,如发现即时教育幼儿并与其家长沟通。上课时,必须让幼儿进教室听课。下课时,不得离开教室。下课时间如有幼儿离园,教师要及时寻找,加强管理。

2、午饭时注意,预防烫伤幼儿。一定要把汤晾温后再盛给幼儿,并为幼儿端到面前。

3、坚持每天午检,防止幼儿带异物入寝室,防止异物进入耳、鼻、口的现象发生。中午无论谁值班,一定要加倍照看好幼儿,不忽视午休的幼儿,巡视幼儿是否有不良的睡眠习惯,如蒙头并及时纠正。

4、把好幼儿离园关,一定要看卡放人,不认识的人有即使有接送卡,也要问清情况或者是与孩子父母取得联系确认无误后再放人。防止幼儿走失和拐骗幼儿现象发生。

5、户外活动时谨慎选择活动场地,活动之前认真而全面检查活动地点及活动器械,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确保幼儿安全,如发现大型玩具有松了的螺丝钉,一定报告领导,做到及时消灭不安全的隐患,保障幼儿安全。同时注重孩子的安全教育,让孩子们在进行身体锻炼的时候知道该怎样避免让自己受伤。

6、教师离园时在班内各处检查,如:水、电、门、窗。晚接的孩子一定要和值、班老师做好交接,并简单交代其幼儿情况。 7、班级药品放在一定的位置,不让幼儿取拿。在对幼儿进行喂药时,认真阅读食用标准或家长所写的要求。

8、书包内不可放置削笔刀、剪刀等铁质尖锐物品。随时随地检查教室内外的活动场地的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妥善处理,如带班老师来园后,马上检查一下教室内有无危险隐患。将不安全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要安全,就要有良好的秩序,良好秩序的形成则来源于幼儿一日生活行为规范的培养,对于幼儿我们要严格要求,从一点一滴开始努力。

1、教育幼儿在教室内、走廊上、上下楼梯时不追跑和横冲直撞,教育幼儿不要大声喊叫;教育幼儿洗手、喝水、小便时自觉的有序排队,不乱跑,当心滑倒;进餐时,要求幼儿安静用餐,不边讲边吃,以免食物吞进喉咙里。   2、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孩子们了解哪些物品对人体具有伤害性,如刀、电、大头针、热水等,会主动避开不安全的物品。明白安全门的作用。

3、教育幼儿不将手放在门缝间、桌子间、椅子间、以免挤伤。

4、户外活动玩大型玩具时,做到不推不挤,一个一个滑,让幼儿互相监督,保证幼儿安全。

5、教育幼儿不能碰电器插座,不可以带小刀,在美工课剪纸时候注意安全,知道怎样正确的使用剪刀。

6、不把纸团、扣子、拉链等塞到耳、鼻、嘴里。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安全因素。

7、知道自己独自在家时如何保护自己,不吃陌生人的食物,不给陌生人开门,不跟陌生人走、懂得不能随便离开家长或集体等。 8、在生活中随机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并开展相关的游戏活动。

三、认真做好家长工作,力争家园一致,共同承担教育责任

我们通过每期的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使家长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自我保护教育,并搜集一些幼儿因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造成的意外伤亡资料,帮助家长认识对幼儿实施自我保护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还要让家长避免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时走入误区:

(1)为求安全取消幼儿的一系列活动。

(2)为求安全降低幼儿活动的标准。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