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创新教育方法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9-24 06:01: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创新教育方法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创新教育方法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新课改”;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表现形式,而思维又制约着能力的发展。因此,我国应把母语教育—语文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并寻找一些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小学语文不仅是重要的基础学科,还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尤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而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能够将这种价值发挥的淋漓尽致。

一、小学语文创新性教学方法都有哪些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需要小学生去发现和探求语文的奥秘,有心理调查显示,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基本的语文知识和素养,还需要积极的心态,特别是创造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对某位语文老师很要好,那么对这位语文老师讲的课就会很感兴趣。所以,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会真诚、平等的与学生相处,交流彼此的思想,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勇于创新的开放式教学氛围。比如在阅读课上,语文教师可以使用激励性言语,比如“哪位同学最棒?”、“谁给出的答案最好?”、“相信大家都是最棒的。”等等,这些激励性言语可以给小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语文的氛围,使小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坚持自己独到的见解,敢于和教师、同学们一起探讨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采取多样化手段突显学生个性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以读懂书本上的课文为目的,而“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弹性目标。基础性目标要求语文教学达到教材“双基”的要求,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发展性目标要求每个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个人综合素质;而弹性目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加灵活多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二)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多样化需要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育,单靠教材和传统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达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需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教材并结合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阅历,使语文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小学语文教学要打破常规,向实际生活走进,引导小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要比教师言传身教的效果好得多。比如在语文阅读方面,语文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走进社会,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使阅读课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同时实践活动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结合所学过的语文知识,增强自身的语文素养和水平。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发散性思维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新鲜的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就是小学

生心里的创新意识。有时候这些意识是幼稚、错误的,但是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这种意识给予鼓励和支持,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小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培养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获取有用的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以开阔他们的思维,增长见识。

二、小学语文创新性教学方法的意义及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小学语文创新性教学可以让小学生在语文教学训练中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获取有用的知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创新性教学可以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轻松抓住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胸有成竹的做出阅读理解习题答案;在小学生作文方面,创新性教学方法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文采和写作技巧,让学生写出好的文章。

(二)有利于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性教学方式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和条件,其中课外阅读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阅读量,让学生知道更多的信息,还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创新意识使学生愿意和别人交流合作,做起任何事情都会觉得轻松愉快。

(三)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会在愉快的课堂中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小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创新性教学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让教师更好的“教”,学生更好的“学”,使学生融入到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当中,越学越爱学,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三、总结

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创新性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改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模式,树立全新教学思想,同时把它们付诸于实践,真正做到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使自己成为新型小学语文教师,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娜娜.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J].学周刊,2011(24).

[2]白彩英.建设学习型社会需重视小学生阅读工作[N].太原日报,2011.

第2篇

1.教学理念陈旧,教师素质良莠不齐。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理念得到了普及,但是不少教师的教学理念尚未转变过来,导致教学改革流于形式,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前语文教师素质良莠不齐,不少语文教师的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教学资源匮乏,导致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难以在短时间内提高。

2.教学方法单一,讲授方式死板。“填鸭式”教学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以老师的讲解为主,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座位上昏昏欲睡,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授课方式体现着一个教师的综合能力,但是为了追求考试成绩,小学语文教师采取单一的讲授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是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养成的。

3.学生主体性不强,忽视学生能力的养成。新课程倡导“双边教学”,提倡在教学过程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但是通过对小学语文课题进行旁听,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所谓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活动相对较少,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彰显,学生的能力得不到锻炼。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的策略方法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的重要启蒙课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那么简单,还要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教师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从事教学工作,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为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对自身实践工作进行总结,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1.师生合作探究方法。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识字、读书,还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师生合作探究方法是新课程实施后新兴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研究能力。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轻松课堂氛围的前提,师生合作探究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形式,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能力,还能使教师及时收到反馈信息。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待培养,教师在与学生合作中要起引导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2.对话式教学方法。对话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来传递知识,改变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信息传递方式发生改变。通过教师不断研读文章、学生不断探索文章,从而形成的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而且容易加深W生理解和记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话式教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彰显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解《失物招领》这一文章时,教师设置相应的情境,通过对话教学方法来使学生了解捡到东西归还失主是一种美德,在给学生传递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此外,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优美文章,都有其自身的朗诵和朗读技巧,教师与学生合作,通过对话来帮助学生掌握朗诵技巧,提升学生的朗诵能力。

第3篇

关键词:语文; 诗歌教学; 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022-001`

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记住诗歌,更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诗歌所要表达的涵义,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因此一定要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学习和赏析诗歌,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能够快速的把握诗歌中关键字、词、句

古代诗歌都是经过诗人的反复凝练而成的,在诗歌的字词之间可以说凝结了诗人大量的心血和考虑。学生如果能够快速的找出诗歌中的关键点,通过这些关键点来赏析诗歌,更容易体会到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可以通过“以诗解诗”这种独特的方式让学生融入到诗歌的情境当中,提高学生在用字、词以及句方面的能力。

例如:《诗经》里面诗人写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句的关键字词为“苍苍”和“霜”,只要找出这两个关键点就能够更快速的融入到白露苍苍这样凄美秋天的景致当中,还可以体会到当时诗人的心境也同样是凄凉的。将诗人当时的思念之情和寒霜浓重的凄凉景象更加形象的融合起来。换句话说,诗人这种困在相思当中不能自己的心境,是借着这样凄美的秋天景致烘托出来的。再例如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首诗来自著名的诗人杜甫,整首诗当中“潜”和“润”两个字就将整个春天幽静的雨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除此之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来自于著名的诗人马致远,虽然字数很少,但是将九个名词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足以让我们联想到深秋的傍晚那种淡雅的景致,虽然诗歌当中没有用到一个华丽的词语来形容当时美好的景象,但是将这九种景物巧妙的联系起来真的叫人连连称赞。

二、将自身融入到诗歌营造的图画情境当中

虽然有些诗歌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它们所要表达的内容却是经久不衰。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到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当中,会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诗人当时所要表达的情感,提高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的目的。可以说诗人的情感是极为丰富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设置一些情境模式,学生更能体会到诗人情感的历程,例如图画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当时的自然风光,音乐能够让学生领悟到诗人独具特色的表达方式,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爱情这个主题虽然一直备受欢迎,但是以学生目前的年龄还是无法正确的理解爱情的真正涵义。例如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山陀尔德写过一首名为《我愿意是急流》的爱情诗,在这首诗当中诗人重新定义了爱情,那就是爱情是朴素的,是自然的。在讲授这首诗之前,我先为学生们介绍了诗人在创作这首诗之前所处的历史背景。23岁的裴多菲·山陀尔德在参加一次舞会的时候,邂逅了一个伯爵的女儿,名叫森德莱·尤丽娅,尤丽娅非常的漂亮,有着美丽的大眼睛,身材更是好的没话说,而且个性方面非常的率直天真,裴多菲在第一眼看到这个美丽的姑娘时就爱上了她,可是富有的伯爵却无法接受一个没钱没势的穷诗人,想让他把女儿嫁给裴多菲是完全不可能的。裴多菲在现实的压迫下觉得非常的痛苦,于是经过了半年之后,写下了很多的关于爱情的美好诗歌,而《我愿意是急流》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在讲解诗歌之前先介绍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感情经历,能够提高学生对该诗的学习兴趣,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的探索更多的内容,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写景的诗歌,教师可以真实的将诗人所要展现的情境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们直观的感受,然后再把美好的情境跟诗歌所要营造的意象结合起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比较鉴赏法提高学生在诗歌方面的阅读能力

比较鉴赏法通常是将一些内容方面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作品存在很大不同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来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开展教学,不仅能够充分带动学生学习诗歌的主动性,还能够将更多的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了解更多,学到更多。学生可以在同中求异再到异中求同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诗歌所营造的情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还要利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水平,帮助学生在其他事务方面进行正确的比较,通过概括的手段、抽象的思维来逐渐提高学生各项综合水平。比如说,《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教师可以将《沁园春·雪》引入进来通过两首诗之间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锻炼学生其他的技能。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沁园春·雪》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进行回忆和讲述,让学生在对比之后说出自己更加喜欢的一首诗,讲出喜欢的原因,加强学生之间的探讨。教师还可以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词句、意境等找出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分析这些美是如何表达出来的,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提高学生的创作思维。即使学生目前在创作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甚至可以说是肤浅稚嫩的,不过这种比较鉴赏的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理清学生的创作思维,提高学生在创作方面的兴趣和自信。

总而言之,在开展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让学生在情境再现下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将学到的诗歌知识真正的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参考文献:

[1]卢翠兰.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J].中国农村教育,2005,(05)

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性;情景式教学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主要还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的模式,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就应该对小学语文教学大胆创新,为了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必须立足于创新,进行创新教育。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现状

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当下的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创新不足,教学形式、手段运用不当等问题。

(一)学科定位不明

目前的语文课教学正逐步从语文书当中走出,与其他学科和现实生活不断联系,从单一走向丰富。虽然这种学科观念很有改革创新意识,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观念,但是它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的标准是使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具有听说读写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目的是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学习语文课程,而不是学其他课程。例如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将语文课与政治学科相联系,设计一些与政治相关的问题,强调学生对作品背后的政治意义的理解和撑握,忽视了语文学科观念,以至于使语文课变成了思想品德课。

(二)教学形式运用不当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并不很了解,无法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形式。教师大多只关注教学形式的鲜意,而忽视了不同学生在不同年龄段学习的实际情况。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会选取智力竞赛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抢答,虽然这种方式比较新颖,但是实际过程中,一些不愿意发言、思考比较慢的同学只能当观众,无法参与教学活动中。另外还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设计了许多课件,当学生不能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教师往往用课件直接演示,学生无法进行充分的思考。总之,教学形式运用的不当既无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完善语文教学创新的方法

(一)树立大语文观

教师在教学创新过程中应该把握语文学科教学本质,树立大语文观。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积累语言知识,了解文章知识,可以提出问题并进行独立的思考,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更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带领学生“研究语言文字,研究语言文章,研究语言文学。”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创新要立足于课文,联系文章语言内容。例如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该避免设计过于偏于文章内容的问题。在小学五年级《月光曲》中,对于“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样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句子,教师可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这位盲姑娘。

(二)创建良好的氛围

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因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与创造性环境相联系的,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氛围可以使学生开动脑筋,活跃思维。例如在面对小学生时,教师应该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尊重学生、信任W生,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用委婉的说法告诫学生什么事情是不对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思考与活动空间,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置合理的教学活动。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引情激趣,调动全体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好的内在动力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是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为此,教师要通过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借助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学生的思想和注意力调节到积极状态,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内需。引情激趣的方法有很多,如语言教态感染;灵活多变刻意创新的教学方法;媒体演示等。如我教学《花钟》时,让学生看很多花开放的图片和一些漂亮的花钟,学生立即被这些图片所吸引,由此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产生了自主参与、主动探索的欲望。

(二)引导学生质疑,恰当设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

人的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形成寻求解决问题的欲望。质疑是儿童的天性,它好像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质疑的驱使下,儿童会主动的产生学习的意愿,并渴望及时解疑。语文教学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比较好的做法。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时,学生从第一自然段了解到狮子大王要选接替它的新“万兽之王”,要动物们轮流做,看谁做得好就选谁。时间是每个动物一周。“看到这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纷纷举手:“都有谁当‘万兽之王’了?”“他们都怎样当的?”“最后谁真正当上了‘万兽之王’呢?”等。老师及时出示学生的问题,再由学生整理、归并,成为共同性的问题。然后读课文自主解决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又提出新的问题,如“为什么大家同意小猴子当‘万兽之王’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并分析原因。最后,老师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情境:看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在这些问题和任务的推动下,学生以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总之,作为一门基础性且富有创造性的学科,小学语文包含着大量的创新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民主互动的教学气氛,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积极探索教学创新性,使学生的发展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戚春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问题及其策略[J].语文教育,2009(26).

[2]徐培林.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刍议[J].新课程研究,2009(06).

第5篇

英文名称: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中南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1610

国内刊号:43-1358/G4

邮发代号:42-17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6篇

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高等教育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完善,并引进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观念和体制,但其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引导下,我国高等教育所建立的是单一的、过分强化专业的教育模式,形成了一套过窄、过专、过深的专业课程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日益暴露出弊端,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和视野较窄,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创新能力差。

1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在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过程中,广大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应首先主动接受创新教育,开阔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使自身的能力不断提高,以符合创新教育的需求。

1.1应建立新型教育理念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重视过程学习和实践活动,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大胆质疑与创新,深刻地了解创新教育的实质和内涵,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1.2要有“博”与“专”相统一的知识结构基础

掌握?F代教育理论,熟悉理论创新的方法,并能有意识地引进移植到教学过程中去,才能对学生创新活动进行引导和启发,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及科研活动。

1.3应勇于在教学改革中走新路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创造有特色的、因才施教的教学模式,勇于探索和创新。

1.4培养自己独特的个性品质

如自信、喜欢挑战性工作,热爱创造性学生,兴趣广泛,具有开放性等。

1.5应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中青年时期是实现创新突破的峰值年龄。因此,高校必须建立起有利于中青年优秀人才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的外部环境。鼓励和支持他们在科技前沿领域和重大战略方向上独立进行创新研究与发展工作。学校和各级领导应注意发挥激励机制的效应,激发中青年教师的创新热情,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其拼搏奋进,尽早脱颖而出。

2高校人才培养的思考

2.1积极培养创新人才

一方面强化“创新”教育的观念,为学生设计合理的知识结构从内容上说包括:比较宽厚的基础知识,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主要学科和相邻学科的前沿知识,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和科学方法论知识,一般的文化和社会知识。并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必须突出“创新”。

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和辩证统一。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掌握足够广度和深度的知识是培养素质和提高能力的根基,目前高等学校学生对相邻学科知识重视不够,学校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引导工作,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加以改善。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学校的薄弱环节,开设有关创新方面的课程,建立各级创新协会,吸收有创新兴趣的学生,定期举办校际创新比赛。

第三方面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并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2.2积极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生

一方面重视多途径的实践教学,抓住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创新能力,特别要重视本科生毕业论文和研究生学位论文,尤其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全面锻炼和培养的重要环节,应强调所选课题的前沿性、方法的新颖性,结论的实效性。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渠道,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扩大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并不断提高其层次。

2.3科研方面应继续加强产学研合作

与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台、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区域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2.4积极培养具有广阔视野的学生

一方面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拓宽专业口径、开阔学生视野。首先是按照市场经济发展和变化,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调整、改造、重组现有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其次是按照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意识、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综合考虑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然后是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另一方面改进现有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制度,拓展学生视野,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的创造性学习。使学生抱着批判、思考的态度学习,不盲目崇拜权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中与众不同的疑问和与众不同的观念。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交流,改变过去“唯分数为准”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重视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新评价体系。

第7篇

基于此,《数学教育研究方法论》一书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所蕴含的思想与方法进行探讨,旨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到更多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该书共有四章内容。第一章分别介绍了教育研究与数学教育研究、数学教育研究的分类以及数学教育研究方法的演变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二章分别从研究选题、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确定样本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三章分析了数学教育研究的常用方法,分别对课堂观察、访谈调查、问卷调查、个案研究、行动研究、比较研究、实验研究进行论述。第四章是数学教育研究的成果表述,分别介绍了研究论文写作规范、科学研究的学术规范、数学教育研究论文分析以及数学教育研究课题推荐。书中指出,初中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学需要遵循化隐为显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及学生参与的原则。数学的思想与方法隐含于数学知识背后,教学中如若做不到有目的、有意识地以数学思想与方法为教学内容,学生的学则会仅停留在数学知识的表层。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需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将知识背后更深层次的思想与方法挖掘出来。掌握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要求学生必须对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了解。学生对思想与方法的掌握,是一个不断理解与运用的过程,遵循着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的发展趋势。因此,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学需要与数学知识的教学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相一致,做到初步理解以及简单应用。与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数学知识教学相结合,有意识地运用同种数学思想或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但不能操之过急。初中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学需要“小步走”“多层次”以及“步步为营”,这样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初中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学,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呈现动态的特性,因此重在领会。思想与方法的教学,离不开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只有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学生才能逐步对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进行领悟与理解。作为教师,需要从具体的材料着手开展教学,创新教学知识的呈现方式,正确对待学生看待问题的方法,包容学生的错误,并使之认识到错误之后的合理因素。

从《数学教育研究方法论》一书的表述来看,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思想与方法的教学,教师需要做到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更新观念,加深对数学思想与方法的理解。数学的思想与方法既是数学学习的中级层次知识,又是解决多方面问题的思维策略。相关心理学家认为,在具体的学习与思考过程中,人们的注意会在策略性知识与描述性知识之间不断转换,对自己的策略进行不断反思,从而实现加工过程的优化。而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策略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紧密结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与传授数学的思想与方法。第二,回归课本,深度挖掘和分析教材。数学思想与方法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概括,蕴藏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应用过程之中,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中的思想与方法。第三,落实措施,反复应用。若要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相关教师需要开展扎实的教学工作,使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中。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大一新生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论文摘要:21世纪的高等教育必然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教育不仅表现在教育制度、教育结构和教育模式的创新,而且更本质地在于它是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大一就要抓起,通过大学四年的系统培训和科学培养,使他们成为高素质人才,是我国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核。 

一、影响和限制大一新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的因素 

(1)创新个性不强。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 ,中小学在教学上实行“ 满堂灌 ”,导致学生学习较被动 , 造成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薄弱,缺少创新性思维,在创新活动的过程中经常遇难而退。 

(2)创新目标不明确。在时代创新冲击波的激励下 , 大一新生刚入学与社会联系不足 ,对相关学科知识了解不足。又由于目前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追求成绩 ,导致了学生的创新目标不明确,许多大学生能独立地思考一些问题 ,甚至产生灵感的火花 ,但由于缺乏创新技能 ,不擅长联想与类比、组合与分解 , 灵感最终昙花一现 ,失去创新的机遇。 

(3)创新思维运用不足。由于知识宽度不够 , 相关学科知识融合不足 , 绝大多数学生思维方式往往单一或流于直线型或者由于接受创造性思维训练不足 , 发散思维 、求异思维、直觉思维不强 , 大一新生还是在本专业的狭窄范围内活动 , 忽视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相邻学科的学习, 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视野 , 造成学生思维阻塞与僵化 , 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4)重视知识的传授 , 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高校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 , 知识体系较难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新趋势。教师仍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忽视对学生求异思维和专业技能的训练 ,灌输式、填鸭式、传送带式的教学方法调动不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大一新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树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思想。 

从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到广大学生,都要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方法上,要改变过去单向灌输 、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起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思维、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在培养模式上,实行因材施教,真正把创新教育作为高校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 

2.优化教学内容,调整知识结构,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高校要建立起符合当前教育实际,适应教育形式发展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科最新知识和创新方向的介绍,注重学习和研究方法的传授。要完善课程结构,注重文理交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特别要注意文理渗透和融合。要适当开设一些培养创造力的有关课程,如思维学 、创造心理学、 科学方法论等,使学生掌握一些科学思维的方法,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平时应加强实践训练,提高动手能力,减少课堂教学时数,增加实验 、实习时数及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3.大力营造有利于大一新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校园环境 

入学伊始,通过举办学业生涯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系列活动,指导学生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并有目的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大一年级起开设创业课 ,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和创业素质的拓展。通过定期举行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学生和学术交流会, 加强学生之间、 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他人如何正确看待问题、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开辟用于学生创新、创业的开放性实验室、模拟实验室,依托创业计划竞赛、学科竞赛和第二课堂创新活动立项、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和勤工助学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创业素质拓展。 

4.通过社会性实践和竞赛类实践活动培养和增强大一新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社会性实践具有立体、 生动、 形象、感染力和说服力强的特点。有利于增强大一新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大一学生参加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和专业特长志愿的的一些实践性活动。诸如:利用假日或课余时间进行志愿服务的法律、医疗、“三下乡”、社区服务以及学生独立组队进行的社会调查、考证、 探险等;再就是组织学生参加根据社会需要或自身需要有计划组织的、时间和地点较为集中的社会实践活动 , 如指导学生开展以“商业模式”调研、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特点调研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策划、推出以创业为导向的勤工助学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各种实践活动中 , 大一新生要勇于解放思想 ,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 敢于打破常规 ,在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上下苦功。 

对大一新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 要创造一切机会通过特色活动和品牌活动强化大一新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要更新 , 学校更要从管理机制上与育人环境上进行突破。惟其如此 , 高校才能为社会培育出一批具有革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松涛.论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07). 

第9篇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医学研究生;创新途径

《自然辩证法》课程是面向理、工、农、林、医专业研究生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学科性质看,它是哲学的重要分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心线索,研究自然界的辩证本性、认识和变革自然的辩证过程及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功能和以创新机理为核心的方法论教育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功能。[1]这门课程不仅有利于医学研究生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科技观,而且在形成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科研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1 医学院校《自然辩证法》课程存在的问题

1.1教材问题。目前国内各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本门课程统一使用郭贵春教授主持编写的教育部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自然辩证法概论》(2013年版)。包含绪论和五个章节,分别为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和中国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这本新教材与以往使用过的教材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结合时展的实际,贴近理科专业实际,侧重文理知识的交叉与融合,蕴含了党十集体智慧的凝结精神。

在2013年以前,各个高校的《自然辨证法》课程自主选择、使用教材,可供选择的版本丰富多样,大部分教材在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四层内容体系上编写得比较完善,便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程的核心主线和内在逻辑结构。但是,有的教材在编写时内容不够深入浅出,理论性太强,案例资源缺乏针对性和前沿性,无法适应学生的不同专业需求。以这样的教材为模本而展开的教学活动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教师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容器,拼命往里填充既定的知识,把科学教育扭曲成一种高度浓缩的科学知识教育,其直接后果是科技人物、科技事件、科学精神几乎成为学生的盲点,学生普遍缺乏对科学技术创新性的理解。[2]

许多医学院校选用《医学辩证法》作为参考辅助教材,采用由国内多所医学高校联合编写的《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医学院校选用教材),其特点是紧密结合医学实际,注重医学临床辩证思维、循证医学思维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尽管现存的教科书版本较多,选用教材丰富,但结合医学专业实际的教材可选性少,很多教材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内容抽象,与医学实际脱节,即使有部分医学案例,但内容陈旧,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有的教材内容还存在严重的老化现象,不能及时反映最近时期的医学前沿问题,大多数案例资源是十几年前的内容,导致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不强,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难以把握到辩证自然观、科学观、方法论的精髓。

1.2大班教学问题。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后,研究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为了降低办学成本,各高校都普遍采用大班课堂教学。《自然辨证法》普遍采用大班教学的形式,平均150人/班的大课教学方式给课堂的有效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增加了一定难度,给教师上课时的课堂控制带来很多困难,难以采用研讨式、PBL教学法等课堂手段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在大班教学中经常出现看课外书、玩手机、睡觉、迟到或早退等违纪现象,教师在课堂管理时感到异常棘手。任课教师能否成功地实现教学目标,一方面与课程提供的内容有关,另一方面还与教师驾驭和控制课堂的能力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并讨论课堂控制问题对提高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采用的自然辩证法大班教学的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1.3考核问题。采用课程论文或调研论文的考核方式比较普遍,可由教师推荐论文选题,也可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有的教师采用课题调研方式,将自己的课题分配到班级,吸纳部分科研水平优秀的研究生进入课题调研组,将研究任务细化分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研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

在针对课程论文考核方式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上交的课程论文并不是在认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独力完成的,而是以应付的态度采用过度抄袭的方式完成论文。通过与多个学校的交流与对比,发现课程论文考核的方式所取得的质量和效果甚微。2009年在我校的本课程论文考核中,存在60%以上的学生上交论文存在过度抄袭问题。有的学生甚至直接在期刊网上打印论文,连原作者的姓名、单位等个人信息都来不及删掉就上交给老师。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程过度偏重,认为自然辨证法是选修课,平时忙于科研或实验,没有时间去收集资料撰写论文,考前应付式地上网抄袭一份作业,如果教师要求不严格,许多学生的抄袭作业通过考核,会导致多届学生的学风和考风松懈,进而严重影响了这门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单一的考核形式及结构不合理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无法达到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的。

1.4学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不够明确,在对待这门课程的态度存在抵触情绪,认为医学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课没有实际意义,纯属浪费时间。在这种“实用主义课程观”的影响下,学生没有从心底里接纳自然辩证法课程,旷课的学生较多,上课时看专业书或英语书的现象不少,课堂参与不积极,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动力。

1.5教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教学活动与学科建设方面存在问题,如教学活动中存在着教师数量少、教师专业背景普遍文科化、自然科学知识比较欠缺,教材内容不能满足需要等问题。[3]理论讲授的模式存在着单向性和机械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知识,讲授的时间占了课堂的大半部分时间,学生的参与活动较少,主动获取、形成和发现知识的过程被忽视。授课内容抽象单调,形式和手段单一,理论与现实脱节是自然辩证法课程无法进入学生内心的关键原因。大部分教师的学科背景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或哲学专业,缺乏医学专业知识的相关背景,在联系医学实际时存在医学知识的储备不够深厚,医学理论的功底亟待加强的问题。这就要求授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必须有足够的医学相关知识,才能不断增强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吸引力,让这门课程凝练出“精彩一课”的效果。

2 医学院校《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创新途径探索

2.1利用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贴身化。即联系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和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增添兴趣与效果。进一步展现自然辩证法原理与工学、医学及军事等具体学科领域契合的意义。主张在示范教材参照下,自主选择教材。[4]密切联系医学实际制定教学大纲,坚持医学与哲学融合的原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学大纲的编写上,为了突出医学技术的特色,可融入《医学哲学》、《医学辩证法》、《医学伦理学》、《医学史》等多个学科的相关内容,结合其他人文类的课程加以整合。编写全国“一本通”的材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个学科专业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的需要,编写“一纲多本”的自然辩证法教材则成为各个高校任课教师的热切期盼。[5]

教学大纲的内容突出了三个特色:一是紧密结合医学研究生的专业实际,将《医学哲学》、《医学辩证法》等内容融会贯通,渗透到自然辩证法的教学设计中,更突出本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二是紧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思想角度新、教学专题性新、案例资源新,突出本课程的时代性和创新性;三是紧密结合《医学技术史》、《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其他交叉学科的内容,突出本课程的外延性、趣味性和研究性。如在医疗技术伦理方面,不仅要跟学生讲清其内涵,还要讲授其主要内容。在医学高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要谨防“医学技术主义”的影响。

2.2优化教学设计:一是内容结构的设计,打破教材的逻辑结构,贴近医学专业实际。如在讲授技术观时,整合有关技术伦理的内容,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最优化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从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角度,思考“技术决定论”在医学领域的表现,探讨医学技术价值、医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两重性及现代医学技术伦理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分析一方面可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把医学、医学伦理学、哲学等多种学科内在地统一起来以拓展学生的视野。[6]让学生明确,医疗服务是终身职业,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更新知识,提高伦理素质,才能更好地将自己所掌握的医学技术奉献给社会。

二是多媒体教学的设计,查找网上大量的相关资料,精选趣味性的图片,如讲授远古时期的自然观,人对自然的膜拜,运用一些国内外的古代巫医图片配图说明,学生对这些知识从未了解过,经过生动有趣的讲解,提升了学习注意力。精选一些给学生带来极大思想震撼的视频资料,通过正反对比手法,使学生领悟到人与自然的终极和谐才是一种精美意义上的生态自然观。每一专题都设计“影视推荐”栏目,将新近的、优秀的、典型的节目介绍给学生,增加了学生对自然辩证法知识的理解和思维拓展。

三是分组讨论设计,一般来说,单个问题提问学生的参与性不高,课堂积极性难以调动。采用案例教学形式,把问题分化成多个小问题,实行分组讨论,每个小组讨论一个主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问题的设计方面,多结合医学专业和社会热点,问题设计与专业背景密切联系,有助于医学背景的专业知识与自然辩证法理论相互交叉和渗透。如在讲授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时,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自然观在历史上对中医和西医的不同影响;收集资料讨论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的表现及现实意义。在讲授科学本质时,组织学生辩论中医学是否是科学的;谈到技术的价值和伦理时,引导学生讨论转基因食品给人类带来的后果是福还是祸。

2.3增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导向,培养学生创造意识。《自然辩证法》教材涉及创造技法的内容很少,我们结合医学创新案例,多方面介绍医学创造方法。使学生实现从记忆性学习向创造性学习的飞跃。增强学生运用方法的自觉性和提高他们运用方法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7]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课程论文题选、推荐书目、优秀影视等科研信息,鼓励学生进行科研探索。课前给学生布置讨论主题,学生利用收集的资料,通过小组讨论达成共同认识。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方法论的教学中,突出方法论教学的哲学特色,把各种具体的医学研究方法归入医学思维方法范畴,通过医学假说和医学发现与探索的思维方法等内容,深刻揭示各种思维方法在医学领域的运用。

2.4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模式,即“平时成绩+分组讨论+期末考查”模式,总评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20%,由课堂表现和考勤情况组成;分组讨论占30%,按照自愿原则组成10人小组,自主选择讨论主题,上交讨论报告和记录。期末考查占50%,实行开卷考查,出题方式比较灵活,重要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原理、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考核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知识拓展能力。分组讨论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团结协作,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创新精神。通过本学期的考核创新机制的实践,学生的学风和考风实现了较大的转变,学生上交的小组讨论作业反映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2.5融入人文教育。自然辩证法课程内在蕴含着医学与人文、医学与哲学相融合的特点。现代医学突飞猛进,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医学在技术上的高度发展纵然给人类传来了福音,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困惑。加强医生的人文关怀意识,需从重视医学院“未来医生”入手。欧美发达国家也将医学人文学科作为培养高素质医生的基础,列入医学教育的必要内容。目前,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已开设医学人文课程,但内容仅占5%的比重,远低于美、英、法等国25%的水平。由于教材不成熟、教学经验缺乏、师资力量不够等原因,我国医学人文教育还存在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教学效果尚不理想。

现代医学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更多的并不是在医学本身,而是在医学科学化后的一些副产品和现代社会商业化带来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生意识到,要成为一名杰出的医生或医学家,仅仅凭借医学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必需具有哲学智慧和人文精神。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可增加人文知识的相关教学资源,如医学大家的介绍、医学发现和发明、药物研究的相关历史等案例,增强学生的关注度,提高学生的人文探究,促进科研思考。

自然辩证法可以从“仁心”和“仁术”两方面来提高医

学生的人文修养。人文精神贯穿自然辩证法教学始终,以鲜明的人文案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仁心。要促成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融合,首先应给科学技术一个准确的人文定位,如果说医学仅仅是一种知识和技术,有失偏颇。在关于“科学技术的价值”内容讲授时,引入医学的价值有关内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最能彰显医学的真谛?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医学是一门“人学” ,而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不但要有治病的能力,更要有安慰人的艺术,“医乃仁术”是医学人文性的集中体现。在探索医学难题时,应考虑病人的需求,注重生活质量,如缓解病人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治疗并不总意味着治愈,还包括体恤和减轻痛苦。

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如何将一般原理与学生的学科专业实际联系起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和学习的效果,是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的教师们一直探讨的问题。在教材的创新方面,需要很大程度突破传统教材的体系结构,突出医学高科技应用的问题。目前在医学领域呈现出与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紧密结合的优秀成果,甚至还呈现出具有中医特色的自然辩证法教材,探索出了一套适用于中医院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将医学实际融入自然辩证法教学内容,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组建一支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团队,实现教师间的密切合作、学科互补,是提高教师素质和课程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杨学军,张 磊,吕卫东.创新型教学在“自然辩证法”课程中的实践[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25(1):109-112

[2] 肖健.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培养医学研究生科技创新素质的体会[J].南方医学教育,2005(1):38-41

[3] 徐治立,刘 敏.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26(2):123-125

[4] 徐治立.自然辩证法教学与研究的新思路[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24(1):105-108

[5] 张宗明,张艳萍.结合研究生专业的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26(9):97-10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